Ⅰ 90萬日元是多少人民幣
90萬日元可以兌換53154人民幣,因為日元兌換人民幣最新匯率是1日元≈0.05906人民幣,所以90完日元就=90×10000×0.05906 =53154人民幣。
拓展資料:
一、匯率
1、匯率指的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也可以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具體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2、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上升,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下降,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二、日本
1、日本這個國家和我國淵源已久,同為東亞國家的日本,雖然只是一個島國,但是經濟卻高度發達,曾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近些年被中國反超,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當地的資源很匱乏,所以需要依賴進口,在科研和製造業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這也是令人佩服的一點。
2、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開始的物質生活開始提高,旅遊已成為了一個普遍的選擇,而日本是我國遊客主要的目的地之一。
3、日本作為發達國家,消費水平肯定是會比一般國家要高,如果想要去日本旅遊,那麼資金成為了最主要的問題。
三、資本流動
1、短期資本流動常常受到匯率的較大影響。當存在本幣對外貶值的趨勢下,本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就不願意持有以本幣計值的各種金融資產,並會將其轉兌成外匯,發生資本外流現象。同時,由於紛紛轉兌外匯,加劇外匯供不應求,會促使本幣匯率進一步下跌。反之,當存在本幣對外升值的趨勢下,本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就力求持有的以本幣計值的各種金融資產,並引發資本內流。
2、從2005年匯改到2013年4月初,人民幣兌美元已經累積升值35%左右。在其間,中美貿易嚴重不平衡問題得到大大緩解,中國一般貿易順差大大縮小。而其代價是,中國出口競爭力大大下降,中國出口企業經營嚴重困難,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連續呈現負值,最終使得中國經濟遭受前所未有的影響。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並沒有下降反而上升。
3、在美元、日元和歐元世界三大貨幣都競爭性貶值情況下,人民幣無節制升值只能損害中國出口,最終影響到中國經濟。總之,中國應該管控住匯率,當務之急是遏制住人民幣單邊升值的狀況。
Ⅱ 近年來,中美兩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存在的分歧是什麼為什麼說人民幣升值要堅持自己的步伐和節奏
匯率政策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主權,人民幣升值要堅持自己的步伐和節奏,人民幣升值空間已不大。
日元升值過快過猛損失慘重
周世儉首先談到,戰後日本就是在超低固定匯率的條件下出口猛增,日本的產品打遍天下無敵手,在1969年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實現了重新崛起。此後美國迫使日本實行浮動匯率,逼迫日元升值,到1995年4月,已從1971年12月的300日元兌1美元升到79日元兌1美元。
周世儉說,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升值都是有利有弊,利在有利於大家出國旅遊,有利於孩子出國留學,有利於到外國去買東西,有利於進口。曾經一度滿世界都是日本遊客,甚至有媒體驚呼日本在「購買」美國,但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情況下,挫傷了日本出口,日本開始出現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最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日本資金以巨虧的代價整個從美國撤回,最終是日本在這場「貨幣戰爭」中打了敗仗。
匯率調整應把握節奏
周世儉表示,人民幣匯率政策應當以日本為前車之鑒。他談到,人民幣匯率從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的1.5元人民幣兌1美元貶值到1994年8.7元人民幣兌1美元,這也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其中適度的低匯率政策功不可沒。
2005年4月6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提案,要求人民幣匯率必須在6個月內升值27.5%。人民幣從2007年10月19日開始進入了加速升值的階段,短短9個月人民幣便升了11個點。這給我國的外貿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損失,2008年7月16日,人民幣停止升值,一直持續到今年6月19日,以此挽救外貿出口企業。不僅如此,人民幣升值還招來了境外熱錢的湧入。
匯率政策是國家經濟主權
「我早在2006年4月16日,就喊出了匯率政策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主權,不以別國的意志為轉移,貨幣的立場是要促進本國經濟發展,而不是有利於外國經濟的發展。」周世儉表示,中國要認真吸取日元大幅升值的慘痛教訓,日元升值最大的教訓是過快、過猛、過度。「人民幣升值要堅持自己的步伐和節奏,我國匯率改革實行的是主動性、堅定性和可控性三個原則,具體操作是窄幅波動。」
周世儉談到,今年下半年我國將恢復浮動匯率,加大人民幣彈性,目的是使之市場化,但不是一味的升值,人民幣可能升值,也可能貶值。從2008年到現在,我們的外貿順差以每年減少一千億以上大幅度下降,並且去年我國的旅遊外匯60年來首次出現了逆差,周世儉由此判斷,未來人民幣升值的空間不大,充其量2個百分點。
Ⅲ 日本近些年的老百姓真實生活情況
1.收入與購買力日本人固定月工資一般可以簡單的計算,大約多少歲每月就可以掙多少萬日元,例如30歲拿30萬日元,50歲拿50萬日元,再加上夏季和年終的兩次共2-5個月的獎金。所以30歲年收一般是450萬日元,40歲年收600萬日元,以上是稅後收入,低於這個數的是混的不好,高於這個數的是事業有成。稅收及保險等等一般佔10-20%,都在工資里扣過了由公司或銀行直接繳納給相關部門。這個夏季獎和年終獎很重要,臨時工沒有,只有正式職工有,在一個公司乾的越長越高,買房買車等基本都靠它。臨時工工資一般是700-1000日元/小時,一天工作八小時每月26天工作166400日元/月。
日元/人民幣匯率變動較大,但一般可按1萬日元為700人民幣計算。還有個最粗略的計算方法就是100 美元=1000元=10000日元。日本現在到處都有百元店,日常用品成千上萬種什麼都是100日元,也就是人民幣7塊,在中國要賣10多元的東西如捲尺,工具等等在那裡也是100日元。超級市場里的蔬菜水果等也都是一個或一把100日元。10個雞蛋10日元10斤大米一千日元的特例除外,100日元的購買力和1-7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基本相等,也就是說在中國1-7元可以買到的東西在日本都可以用100日元買到。
月購買力即中國月工資/物價=1500元/7元=214件,日本30歲工人的月工資/物價=300000日元/100日元=3000件,日購買力中國214件/30天=7件/天,日本3000件/30天=100件/天。反過來理解物價/工資比就是中國物價一天工資能買7件,日本一天工資可以買100件。
懷上小孩go-vern-ment就開始發給營養費,每天給你家送牛奶。出生時直接到市go-vern-ment領取30萬日元交醫院費再買所有嬰兒用品後還剩幾萬。幼兒園1個月就可以送去,go-vern-ment的公辦幼兒園費用大約是1-3萬日元/月,私立幼兒園費用大約是公辦的2倍以上。幼兒園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收入少的可以申請少交或不交。
小學到初中學費為零,花費就是每天中午的午餐費約3000日元/月,一年給學校的所有交費就是3萬日元左右,相當於3天工資。一次從一個城市搬家到另一個城市,因為教科書不一樣,那個學年的所有課本又領了一套。高中開始不是義務教育,學費大概是10多萬日元,一年花費20萬打住了就是不到1個月工資。
私立大學學費約100萬日元/年,國立大學學費約50萬日元/年,有各種獎學金助學貸款等等。從幼兒園到大學幾乎都可以申請費用減免,我作為留學生給孩子和我自己上學都是申請的半費減免。
住房日本的住房很貴,不過除了東京特別貴以外其他城市都還可以是東京房價的1/2以下。普通3口之家住舊房3-5萬日元/月,我在中等城市住兩層別墅前有花園後有菜園月租7萬日元。普通工人按揭買房子月交3-5萬日元計20年的很多,也就是住了幹了幾十年房子就是自己的了。普通30歲的白領30萬/月或450萬/年的十年工資能買套房,不過因為按揭消費有稅控除的優惠,大部分都按揭。稅控除就是你的所有買房,買車,看病等等的花費都控除後只有剩下的收入繳稅。
醫療日本醫療的最大特點就是所有人都加入國民健康保險。國民健康保險分3等級,分別是老闆級,普通級和家屬級,自己開公司或收入特別高的屬老闆級,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級,沒工作的家屬和兒童從家長的工資里繳,從成年起必須獨立繳納。一個月約幾千-幾萬日元主要按收入多少繳納,直接從工資走我從來沒有操心過忘了具體數也許是5%左右。看病都得帶國民健康保險證,醫療費個人交10-20%,保險里出80-90%,太高了比如超過工資的幾倍了還可以申請減免。 轉:最佳答案.
Ⅳ 人民幣目前這么強勁,5年內會跟美元1:1兌換嗎
其實這不是個經濟問題,而是個信心問題。按正常貨幣霸權建立的時間看,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領先美國3%左右的情況持續下去,大約150年左右能接近1:1的目標。
在匯率里越值錢,國家經濟越好?這是一種樸素的、錯誤的認知追求匯率人民幣兌美元1:1?其實匯率的具體數值根本沒有意義的。
你可以想像下,如果我們現在決定推行新一套人民幣,且約定老版人民幣10元=新版人民幣1元,老版100元=新版10元,依此類推的話,所有人的工資,物價等全用新版人民幣標價,銀行數字也一夜之間全部修改。
相應的一旦發行,人民幣匯率會立刻提高10倍,新人民幣兌美元那就是相當於0.7:1了。但是請問,新版人民幣發行後,中國經濟有變化嗎?很顯然沒有的。也就是說,想要匯率提高10倍、100倍,甚至1000倍都很容易,但沒有價值。
在我國愈來愈強勁,人民幣在國際性上商品流通愈來愈多。突然人民幣背馳基本上使用價值價格上漲,誰也害怕擁有人民幣,離岸賬戶人民幣迅速流回,中國通脹壓力更高。辛巴威實例逐漸發生。
Ⅳ 各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往往會在匯率上表現出來,如美元對日元的匯率,近年來就一直在1美
答案C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匯率問題的認識、理解和判斷能力。近年來,美元對日元的匯率一直在1美元合80~140日元之間波動,這表達的是一種匯率。匯率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例。很明顯應該選C。AB兩項本身錯誤,也不符合題干指向。D項的干擾性很強,各國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會使匯率發生變化,但不能反過來說匯率反映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因為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形勢有可能同時向好的方向發展,也有可能同時出現惡化,還有可能發展方向正好相反,這些因素都會引起匯率波動。因此,匯率的波動能反映經濟形勢的變化,但不能反映經濟發展水平。
Ⅵ 誰有近年來出現大的金融危機的具體資料
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
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
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不同的匯率制度在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表現不同。一般而言,選擇浮動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而選擇固定匯率,則需要政府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
「三元悖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只能同時達到兩個。事實上各國也只能選擇其中對自己有利的兩個目標。
目前,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要在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實行這種匯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種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對沖性干預;三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這種制度既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能使匯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內、外部的沖擊,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部分放開資本賬戶,使資本流動處於可控的狀態。目前我國實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日本的經濟泡沫
當20世紀8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經濟」在1989年最後一天破滅時,它標志著日本「增長奇跡」及其20多年海外商業快速擴張的終結,轉而陷入一輪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蕭條時期,這是自二戰以來日本遭遇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蕭條。
一、日本泡沫經濟產生的原因
日本泡沫經濟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1987——1989年是泡沫經濟的極盛時期。隨著1985年《廣場協議》的簽訂,日元開始急劇升值。1988年日元匯率升至1美元兌120日元,與1971年固定匯率制下的日元相比,升值了2倍。結果導致日本出口商品價格上漲,從而削弱了日本在全球貿易市場的競爭力,但政府所採取的一系列財政或金融的措施使國內需求大增。
(1)由日元升值走向「擴大內需」。為了減輕日元大幅升值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避免與歐美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同時也迫於美國政府要求日元升值、開放市場、擴大內需及實現貿易平衡等方面的強大壓力,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國家投資、私人投資和個人消費支出擴張為引擎的內需型增長策略,從而在日本掀起了一輪大規模基礎設施與房地產建設的高潮。土地資源的匱乏直接導致了房地產投機熱,投資膨脹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的迅猛擴張。
(2)國內經濟快速增長拉動「有效需求」膨脹。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步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增速名列發達國家榜首,在經濟一派繁榮的氛圍籠罩下,企業和消費者變得更為自信、樂觀,投機變得更富激情、大膽,東京的房地產與股市一並上漲不止。
(3)「流動性過剩」為股市「火上澆油」。一向保守的日本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才緩慢展開金融自由化的進程。80年代中後期這一進程加快,1985年日本開始放開存款利率。隨著利率自由化以及金融業務管制的放鬆,金融市場規模急劇膨脹。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國內日元資金過剩,經濟過熱,形成了所謂的「流動性過剩」的格局,這為日本股市泡沫埋下了重大隱患。
二、日本經濟泡沫的主要表現
1988——1989年,公司投資急劇膨脹。伴隨高股價,新股票發行的快速升值,當銀行在不動產方面尋找資金投向時,股票發行便成為公司融資的一個重要來源。反過來,公司利用它們持有的不動產進行間接的股市投機,從而形成了不動產與股市雙重泡沫——房地產價格持續暴漲及日經225股價指數持續暴漲。
(1)股價持續猛烈暴漲。1985年末,日經225股價指數收於13083點, 1989年末收於38916點,四年間日經225指數累計上漲197.45%。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竟然佔到全球股市總市值的41.7%,並趕超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1989年底股票總市值繼續膨脹至896萬億日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60%。
(2)房地產價格持續暴漲。股市泡沫與房地產泡沫是日本泡沫經濟的兩大根本「支柱」。當日本股市泡沫一路凱歌高奏之時,日本房地產價格也正在瘋狂,不斷上漲。據日本不動產研究所的調查,日本6大主要城市的商業區地價指數,若以1955年為100,到1965年則上漲超過了1000,到1988年則超過了10000,也就是說,日本城市房地產價格在33年間上漲了100倍,而同期名義國民生產總值上漲卻不足40倍,製造業工人的平均工資上漲不到20倍。1990年高峰期時,東京商業區的地價漲至1985年的2.7倍,住宅區地價則漲至1985年的2.3倍。與此同時,由於日元巨幅升值,也嚴重刺激了日本人海外收購與海外投資熱情。
1990年,隨著日本股市泡沫的率先破滅,日本房地產泡沫也隨之破滅。
三、泡沫經濟對日本的沉重打擊
1989年5月,政府緊縮其貨幣政策以抑制諸如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上漲。然而,更高的利率使股市螺旋向下。1990年底,東京股市已下跌了38%,300萬億日元(摺合2.07萬億美元)股票市值瞬間消失,房地產價格從投機巔峰陡降下來,從而使日本經濟陷入了「泡沫經濟」破滅後的蕭條之中。
(1)銀行業受到嚴重打擊。在日本股市泡沫與房地產泡沫形成過程中,銀行始終是充滿激情,並推波助瀾,且從中大為受益。然而,雙泡沫破滅的同時,日本銀行業也遭受了滅頂之災的報復與打擊。股市暴跌,上市銀行再融資受阻;房地產泡沫破滅,不動產貸款成為呆帳;企業效益徒降,銀行不良資產劇增。80年代的泡沫經濟直接為90年代中期日本銀行赤字風暴與金融危機埋下了歷史隱患。
(2)證券業出現空前蕭條。隨著股市泡沫的破滅,日經225指數一路直線下跌,幾乎毫無反抗之力。直到2000年底,當歐美股市及新興股市均紛紛上漲至歷史新高時,而日經225指數卻低收至13785點。與此同時,日本經濟也經歷了長達10年之久的持續蕭條。 2003年4月28日,日本股市更是跌至近20年來的最低點7607點。2006年底,當大多數歐美及新興股市再次刷新歷史新高時,日經股市才終於緩過氣來,便勉強收在了近五年來的新高點17225點,與歷史最高點38916點相比,卻相去甚遠,大致相差約21700點。
(3)對企業與消費者的猛烈沖擊。虛假的繁榮背後,其實是由企業和消費者來承受這一切後果的。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直接打擊了本國企業和居民的信心,投資信心嚴重受挫,企業不良資產增加,銀行不良貸款劇增,個人消費萎縮,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出現負增長,失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20世紀90年代,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實際年均增長率為1.1%,而且就連這1.1%的增長也是日本政府累計10次動用財政手段刺激景氣(「景氣對策」總規模高達136萬億日元,接近日本GDP的1/3)才勉強獲得的。由此可見,日本人要想再次見到80年代中後期平均5%的經濟增長已是十分困難的了。
美國經濟衰退還不能確定
給你提供20年代經濟危機的資料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嚴重的危機。在
此期間,社會經濟雖然有一定發展,但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資本家攫取了高額利
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
場的虛假繁榮,資本家為眼前的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同
時,人們醉心於利潤豐厚的股票等投機活動,股價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人們瘋狂拋售股票,股市崩潰,引
發了一場經濟危機。首先是銀行紛紛倒閉;接著,工商企業大量破產,生產銳減,市場蕭條;失業人
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收入減少,很多人瀕於破產。
1929年上半年,紐約股市經過不斷哄抬,持續上揚,呈現一片「繁榮」。10月23日,股價開始
急劇下跌。次日,在一些銀行巨頭的干預下,股市行情有所回升。美國總統胡佛聲稱:美國經濟「
形勢很好,欣欣向榮」。但是,好景不長,29日,股市出現了災難性的風暴,一天之內拋售了1600
多萬股,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下跌了40%,轉眼問,許多人破產。到 l1月,紐約股市的各種股票損
失達260多億美元。
據統計,1933年初,美國已經有半數銀行倒閉,完全失業人數達到1500萬至1700萬人;此外,
還有許多人處於半失業狀態。當時,窮人想盡一切辦法艱難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禦寒;而資
本家為了維持商品價格,保證利潤,不惜大量銷毀商品。
經濟危機很快波及到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影響世界各國,演變成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資本主
義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徵,如來勢之猛烈、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
破壞性特別大,等等,以至於「大蕭條」、「大恐慌」成了這次危機專用的代名詞。
當時,美國經濟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世界市場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美國出現的經濟危
機很快引發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1930年,嚴重依賴美國資本的德國發生經濟危機;接
著,英、日等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衰退;1932年,法國經濟也開始蕭條。各國不得不相繼宣布放棄
金本位。
1929年至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 l/3以上,貿易額減少了2/3。其中,
美國和德國的受破壞程度最大。美國的進出口額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減少了一大半。
美、英、法、德共有30萬家企業倒閉,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工人竟達到3000萬以上。許多昔日機器
轟鳴的工廠區,變得死氣沉沉,野草叢生,成為所謂的機器「墓地」。廣大勞動人民飢寒交迫,流
離失所,但壟斷資本家為了維持他們的利潤,穩定商品價格,卻大量銷毀商品。大量的玉米、小麥、
棉花、牛奶等產品,或被當作燃料,或被傾人河流、大海。1933年以後,這場經濟危機的高潮才過
去,但各國經濟的恢復仍是步履艱難。
1929一1933年的經濟危機對各國的社會狀況和世界局勢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首先,加深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
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利用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興風作
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1932年春夏之際,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20萬美國退伍軍人聚集華盛頓,在郊外扎營,
要求發放福利金。軍警奉命前往驅散退伍軍人,並燒毀其營地。雙方發生沖突,退伍軍人死傷50多
人。
其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改善本國經濟形勢,紛紛加強對經濟的
干預,並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各國間的矛盾和磨擦日趨尖銳。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各國進一步
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
經濟危機期問,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設置關稅壁壘,推行傾銷戰術,採取有利於本國的貨幣政策,
以保護本國的經濟。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把近900種主要商品的進口關稅平均提高近40%,
由此引發了一場關稅大戰。第二年底,先後有七八十個國家採取了報復措施,大幅度提高了關稅。
Ⅶ 利用匯率決定理論對近年來人民幣匯率變動情況進行分析
金融、經濟 - 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匯率
近期,隨著人民幣匯率突破.6關口,人民幣匯率問題再一次強勢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對於股票市場投資者,由於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和快慢,直接關繫到股價走勢,故此問題顯得更為重要。基於上述原因,潘大認為,普通投資者如能掌握一些匯率方面的基本知識,對獨立研判大盤走勢,避免受市場傳言和謠言的困擾,將有望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首先,潘大將向投資者簡要介紹兩個最著名的匯率決定理論。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
購買力平價理論規定,匯率由同一組商品的相對價格決定。通貨膨脹率的變動應會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匯率變動所抵銷。《The Economist》推出的「巨無霸指數」,就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如果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在美國值 2.00 美元一個,而在英國值 1.00 英磅一個,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為1英鎊兌2 美元。如果當前市場匯率是1英磅兌 1.7 美元,那麼英磅就被稱為低估通貨,而美元則被稱為高估通貨,且此理論認為未來匯率將趨向於2美元兌1英鎊的平價匯率變化。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不足:
A) 它假設商品能通過自由貿易輸出,且不計關稅、運輸等成本。
B) 它對服務等商品不適用。
二、利率平價理論(Interest Rate Parity,簡稱IRP)
利率平價理論規定,一種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升值(貶值)必將被利率差異的變動所抵銷。如果美國利率高於日本利率,那麼美元將對日元貶值,貶值幅度根據防止無風險套匯而定。未來匯率會在當日規定的遠期匯率中被反映。在我們的例子中,美元的遠期匯率被看作貼水,因為以遠期匯率購得的日元少於以即期匯率購得的日元。日元則被視為升水。
但這一理論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A) 利率平價說沒有考慮交易成本。
B) 利率平價說假定不存在資本流動障礙。
C) 利率平價說假定套利資金規模無限。
(請到原站看圖)
2005年至今的人民幣匯率走勢(9月16日更新)
是人民幣應該升值還是美元想貶值
潘大認為,人民幣升值問題,從表象上看,是人民幣被「低估」;而從實質上看,則是美元被高估;不是人民幣應該升值,而是美元想貶值。在以美元為本位的世界金融體系下,美元貶值表現為其他貨幣的相對升值。而美國為應對美元貶值所造成的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國際壓力,往往不採取普遍貶值的措施,而更傾向採用對某一種或幾種貨幣定向貶值的措施。
美元貶值的原因不僅僅是是美元自身的問題,而是在二戰後形成的以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問題。從這一體系形成開始到現在,美元總處在多發行貨幣和貶值傾向的狀態。
對於一般貨幣而言,多發貨幣體現在國內,該貨幣貶值,這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對於美元這種世界主要結算和儲備貨幣來講,多發行美元就體現為美元對全世界貶值。以美元為本位的世界貨幣體系的主要特點,就是美國可以隨時開動印鈔機到全世界買東西,不論是要打伊拉克或是要提高美國公民的社保水平,都可以通過產生大量赤字的方式來解決。現在美元存在雙赤字,即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這種赤字政策,如在除美國外的一般國家採用,該國需要獨立承擔該政策帶來的一切後果,但由於美元處於本位幣的特殊地位,美國多發貨幣產生的後果,將由全世界共同承擔。
根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元的60%在美國境外流通。現在我國擁有1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整個亞洲約為3萬億,石油輸出國國家的石油美元增長速度甚至比亞洲更快。當地球上的的美元越來越多時,美元必然就有貶值的要求。而美元如過採取普遍貶值的方式,不但會引起國際社會較大的壓力,而且存在對整個國際金融體系產生沖擊的風險。正因為如此,美元貶值存在一個特點,即誰經濟增長快,誰的競爭力改善得快,它就對誰定向貶值。70年代的西德馬克,80年代的日元和新台幣都是這樣的例子,現在人民幣也是這樣。而目前,由於印度經濟勢頭良好,印度比索身上也出現了這種趨勢。潘大認為,如果我們了解了人民幣升值問題問題的國際大背景,並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人民幣升值問題,就更容易得出客觀合理的結論。
為何近期人民幣升值的速度有所加快
潘大認為,近期人民幣升值速度有所加快,主要是我國貨幣當局應對國內的通脹壓力的對策,而國際壓力不是主要原因。根據經濟學理論,控制通脹和控制人民幣升值速度,兩者是不可兼得的。控制通脹所出台的緊縮性貨幣政策,都將進一步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而如果央行放任國內通脹(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則人民幣升值壓力將得到緩解。故投資者可繼續關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和PPI等反映通脹的指標,這些指標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未來人民幣的升值速度。
Ⅷ 哪裡可以查到中國與日本之間近年的貿易額數字以及兩國的匯率變動情況數字如能幫助查一下感激不盡!
我這里有個網站,是聯合國的網站,是世界貿易交易統計的官方網站,上面各個國家的貿易數據都可查詢,當然是英文界面。
http://comtrade.un.org/db/default.aspx
至於匯率,你直接從鳳凰網查詢日元兌人民幣的匯率走勢即可。
Ⅸ 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走勢以及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了高速增長,1978―2000年,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2%。這一增長率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年平均增長率大致相同。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都持續了20年左右,並且高速增長期內的年平均增長率也都比較接近,即都在9%左右。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期之後,都出現了減速的過程,這是一個普遍規律,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都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過程。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也必然會出現減速的情況。事實上,最近10年的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表現出了這種趨勢。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後出現了不同的情況。日本經濟表現為長期的低速增長,1973―2000年,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81%,與高速增長時期的9.22%的年平均增長率形成極大的反差。這一時期情況最好的年度也只有6%左右的增長率,並且出現了兩個年度的負增長,①1990―2000年年平均增長率僅略高於1%。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省則仍然保持了7%、5%和6%以上的較高年平均增長率。只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才表現較低的增長率或出現負增長。香港經濟增長率位於上述兩種情況之間。筆者認為中國經濟能夠避免像日本經濟那樣,在經歷高速增長之後長期陷於低速增長區間,因為同樣經歷高速增長的亞洲四小龍都沒有陷入這樣嚴重的困境。』同時,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不同,中國的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低;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技術上的差距較大;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56美元,僅相當於同年日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828美元)的2.3%,新加坡(23063美元)的3.7%,韓國(9728美元)的8.8%,中國香港(23323美元)的3.7%。這些方面既是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同時,中國具有潛在的廣闊市場。這些因素都說明中國經濟具有較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因此,筆者認為,除非發生極為特殊的歷史性事件,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會經歷一個逐步減速的過程,但不會陡然減速。而且,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樣比例的經濟增長率所代表的經濟數量和質量是上升的,因此經濟增長率的逐步降低並不意味著經濟增量和生活質量上升幅度的逐步減少。
根據以上判斷和近些年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情況,本文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做出如下假定: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即2001―2010年,年均增長7.5%,以後每十年減少1個百分點,即2011―2020年,年均增長6.5%;2021―2030年,年均增長5.5%;2031―2040年,年均增長4.5%;2041―2050年,年均增長3.5%。2050年以後,年均增長3.0%。
在對中國經濟總量進行預測時,我們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做出兩種假定,一種假定是,未來一定時期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維持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的水平;另一種假定是,未來一定時期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將上升。
(一)價格和匯率不變條件下的中國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預測
我們首先在價格和匯率不變的假定條件下對中國未來經濟總量進行預測。
按2000年價格和1998、1999、200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三年平均匯率計算,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260億美元,是2000年2.1倍;2020年達到41783億美元,是2000年的3.9倍;2030年達到71372億美元,是2000年的6.6倍;2040年達到110839億美元,是2000年的10.3倍;2050年達到156349億美元,是2000年的14.5倍;2060年達到210120億美元,是2000年的近20倍;2100年達到685420億美元,是2000年的63.5倍。
將表5與表3的預測結果進行比較可知,按2000年價格和1998、1999、2000年本國貨幣對美元的三年平均匯率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05年將達到15505億美元,超過法國(14554億美元);在2006年將達到16668億美元,超過英國(16391億美元);在2012年將達到25248億美元,超過德國 (25150億美元);在2056年將達到186689億美元,超過日本(186429億美元)。
205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56349億美元,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433253億美元。那時,中美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10.9%上升到36.1%,相對差額由89.1%下降到63.9%,但絕對差額由2000年的88028億美元上升為276904億美元。如果假定2051―2100年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均為3%,則中美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相對差額不變,但絕對差額進一步增大。
(二)實際匯率變化條件下的中國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預測
前面的研究是將有關各國的價格固定在2000年,本幣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的基礎上。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家的價格都往往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本幣對美元的匯率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尤其是50年左右這樣長的歷史時期,沒有一個國家的本幣對美元的匯率會保持不變。所以,如果採用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名義匯率)來預測有關各國的未來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與前面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得出的結果往往不同。
影響價格和匯率的因素很多,所以,採用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來預測有關各國的未來經濟總量很困難。但是,如果我們主要不是關心這些國家未來經濟總量本身,而是考慮它們所處的相對位置,我們就可以把問題簡化,因為導致按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計算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的相對位置與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計算出來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的相對位置之間產生差別的只是實際匯率(即當期匯率扣除相對價格變化因素)的變化,而不是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本身,如果我們能夠預測未來實際匯率的變化,通過前面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計算出來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我們就可以預測出實際匯率變化條件下的有關各國未來經濟總量及其所處的相對位置。
可以算出,1960-2000年,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都是上升的,分別上升了213%、13%、30%、109%和47%,平均上升了82%。1960―1996年,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也都是上升的,分別上升了240%、51%、87%、140%和77%,五個國家和地區平均上升119%。1960―1996年上述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匯率之所以普遍高於 1960―2000年,是因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實際上都發生了貶值情況。筆者認為,考慮長期實際匯率的變化,應當剔除這一特殊事件的影響。所以上述五個國家和地區1960―1996年實際匯率的變化情況更具有參考價值。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同處於亞洲,我國目前正在經歷著這些國家和地區曾經經歷過的經濟增長過程。根據這些國家和地區上個世紀後半葉實際匯率的變化情況,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50年左右,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將是上升的,並且上升的比率不會低於50%。
根據上面的分析和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勢,我們做出以下兩種假定,第一種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維持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2011―2050年提高100%,並且每年增長幅度相同;第二種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與第一種假定相同,2011―2050年上升200%,並且每年增長幅度也相同。第二種假定的實際匯率增長幅度接近於日本20世紀後40年的水平。第一種假定的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每10年提高18.92%;第二種假定的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每10年提高31.61%。
上述兩種假定相當於仍然將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由於涉及的時間較短,我們仍將德國馬克、英鎊和法郎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 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在這些假定下,中國經濟將在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的結論不會發生變化。我們只需將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和日本經濟進行比較即可。在將中國經濟與日本經濟進行比較時,為簡單起見,我們假定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不發生變化。
在第一種假定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於2030年達到100935億美元,超過日本經濟(98105億美元),在21世紀中國經濟趕不上美國經濟;在第二種假定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於2026年達到89405億美元,超過日本經濟(88879億美元),將於2048年達到414459億美元,超過美國經濟(408382億美元)。
第二種假定是一種過於樂觀的假定,上個世紀後50年,只有日本、瑞士等極少數國家的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上升了200%。相對來說,第一種假定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大些。所以,在本世紀中葉之前,中國經濟趕上並超過日本經濟,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是可能的,但趕上並超過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幾乎是不可能的,到本世紀末趕上並超過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可能性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