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1994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主要內容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
(1)94年匯率改革擴展閱讀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幾年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進,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民幣匯率改革
❷ 美澳匯率歷年變化及原因
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下,匯率變動直接與基礎貨幣的投放相連接。 目前的匯率形成機制是由企業結售匯、銀行外匯結算頭寸限額和中央銀行市場干預三位一體構成的。94年後,對於經常項目的管制逐步放鬆,並將於96年底前實現人民...5799
❸ 這是93年至94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化,1993=5.7619 ,1994=8.6187 ,人民幣為何突貶值
當時中國採取的是聯系匯率,也就是說當時的匯率是我國自己確定的一個固定匯率,與美元掛勾,然後就不變了。因為93、94年期間國內通脹非常厲害,經濟出現較大的停滯。為了擴大對外貿易,政府採取了一步到位的人民幣貶值措施,形成了上述現象。現在看來,是一個非常英明的決策,不然就沒有後面的高速發展,也不會為現在的人民幣升值留出空間。祝你進步。
❹ 199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多少啊
1994年每月份美元兌人民幣匯率(100RMB):
1994-01-01 870.00
1994-02-01 869.94
1994-03-01 870.20
1994-04-01 869.87
1994-05-03 868.47
1994-06-01 865.96
1994-07-01 865.17
1994-08-01 861.97
1994-09-01 855.91
1994-10-05 853.00
1994-11-01 852.61
1994-12-01 850.90
(4)94年匯率改革擴展閱讀: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並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
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匯率會因為利率,通貨膨脹,國家的政治和每個國家的經濟等原因而變動。而匯率是由外匯市場決定。外匯市場開放予不同類型的買家和賣家以作廣泛及連續的貨幣交易(外匯交易除周末外每天24小時進行,即從GMT時間周日8:15至GMT時間周五22:00。
即期匯率是指於當前的匯率,而遠期匯率則指於當日報價及交易,但於未來特定日期支付的匯率)。一國外匯行市的升降,對進出口貿易和經濟結構、生產布局等會產生影響。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匯率下降,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
❺ 翻譯 專業金融知識 人民幣匯率是人民幣的國際價格。1994年人民幣匯率改革確定了「以市場供求為
人民幣匯率一般指的是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報價,即1人民幣或者100人民幣兌換成多少美元。
人民幣匯率
人民幣升值相應的人民幣匯率升高了。
人民幣匯率在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未來我國勞動生產率持續較快提升、國際收支保持順差格局、貨幣政策以穩健偏緊為主、外匯儲備總量高以及中外投資收益差和利差的存在,必將導致人民幣升值,但不會大幅升值,中長期基本穩定、雙向波動、小幅升值的可能性較大。
國際清算銀行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09.64,較10月份微升1.58%。11月份,人民幣中間價震盪走高,當月6.3017開盤,收於6.2892.
■法則一:
人民幣匯率變動(%)=美國物價上漲幅度(%)-中國物價上漲幅度(%)
■法則二:
人民幣匯率變動(%)=美國的利率(%)-中國的利率(%)
根據這兩個法則,我們可以做一些推算:
⑴先看物價。
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一般估計是在2%~4%之間;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假定還是1%,那麼人民幣升值可能也還是只有3%。這就是說,人民幣升值會比較緩慢,幅度也不會大。如果美國的物價重新像20世紀頭幾年那樣穩定的話,那麼人民幣將停止升值。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國物價上漲加劇的話,那麼人民幣可能也將停止升值。
⑵再看利率。
美國的利率已經穩定下來了,最新聯邦基金利率是5.5%,很多經濟學家估計就會減息。假定人民幣的利率保持在2%左右,那麼人民幣的升值幅度應該也是3%左右。
在這里,麥金農教授對中國的貨幣當局提出了一個警告:不要讓人民幣匯率上升得過快。因為那樣的話,會使得中國的實際利率變得非常低。
另一方面,8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加息,當時就有評論說,繼續加息的空間不大。因為那樣的話,人民幣近期升值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大。
❻ 請問我國現在是浮動匯率還是固定通俗解釋這2種匯率制度的優缺點
1.最好說明我國什麼時候浮動匯率,什麼時候固定匯率?
答:94年和05年兩次匯率改革,改成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在這之前都是固定匯率制。
2.世界上那些國家是浮動匯率,哪些國家是固定匯率?在18,19世紀資本注議起步的時候,是哪種匯率制度?
答:世界上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多數都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諸如美國,英國,日本和加拿大等國家。世界上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大多數是那些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而且政治也相對保守的國家諸如古巴,朝鮮等國。
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是市場化,匯率基本上一直是浮動匯率制。
3.通俗解釋這2種匯率制度的優缺點。操作方式有什麼不同?
答:固定匯率制有政府作後台,抗風險能力強,如果國家外匯儲備充足,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力度比較小,比如2008年對比中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就知道了。
固定匯率制就是當本幣升值(貶值)的時候,央行動用外匯儲備在外匯市場賣出(買入)本幣,以維持匯率在很小的一個區間內波動。
浮動匯率制就是央行不幹預市場,匯率自由波動不受限制。
總體上,固定匯率制的國家抗風險能力強,但是資本進出不方便。浮動匯率制的國家抗風險能力弱,但是資本進出方便,市場有活力。
❼ 當前人名幣匯率是單一匯率還是復匯率
當前人民幣是單一匯率。我國從1994年1月1日起,匯率並軌,採用的就是單一匯率制度了。
❽ 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歷史及背景
變革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影響匯率制度的重要事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2015年:在制定當日人民幣中間價時,首先參考上日「收盤匯率」,即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匯率(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供需狀況。
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即在一籃子貨幣兌美元匯率有所變化情況下為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所要求的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的調整幅度。各家做市商可以根據對不同籃子的權重選擇不同從而報出不同中間價。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鼓勵外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
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其中,以外匯留成制為基礎的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對促進企業出口創匯、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收支平衡和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通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人民幣雙軌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多種匯率的並存,造成了外匯市場秩序混亂,助長了投機;另一方面,長期外匯黑市的存在不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譽。外匯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外匯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
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黨中央、國務院於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兩個多月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有序過渡,平穩運行。
(8)94年匯率改革擴展閱讀:
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有利於縮小國際收支差距,對於我國金融市場的維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一些層面方面看,這一匯率制度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比如人民幣匯率因素貿易巨額順差關系太過密切。
「外需」變身為「內需」將推動國內資產泡沫迅速形成,還有一旦人民幣匯率出現拐點,升值預期的消失將導致投機人民幣升值的外資大量出逃等,這些問題都需逐步加以完善。
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應適用浮動匯率安排,而近中期內應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我國人民幣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中心所在。
❾ 求94年匯率改革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如題 謝謝了
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下,匯率變動直接與基礎貨幣的投放相連接。 目前的匯率形成機制是由企業結售匯、銀行外匯結算頭寸限額和中央銀行市場干預三位一體構成的。94年後,對於經常項目的管制逐步放鬆,並將於96年底前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的可兌換。同時對於企業實行了強制結售匯制,企業持有的外匯資產的比例下降;商業銀行由於受到外匯結售匯頭寸限額的限制和企業結售匯的影響,減少了外匯資金來源。由於企業與商業銀行缺乏在外匯資產上的調節能力,而中央銀行為了將匯率穩定在目標水平上,當外匯供大於求時,就必須以托盤性買入美元方式投放基礎貨幣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穩定匯率。目前,中央銀行實際上採用了釘住名義匯率的政策,為了實現這一政策,央行頻繁干預外匯市場;而這一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為了防止匯率波動對外貿的沖擊和穩定物價。94年的外匯改革是宏觀經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消除了多重匯率的弊端,推動了我國出口連續兩年的高速增長,促進了金融和物價的穩定。但是,94年以來,隨著經濟中許多條件的變化,匯率政策的效果也開始有所不同。在這些變化的條件中,重要的有:①經濟開放程度和對外依存度的提高;②人民幣可兌換性在逐步提高;③國內外利率差別加大;④國外資本流入增多。由於上述條件的變化,使得目前以釘住名義匯率的政策,越來越難以實現既定的政策目標。二 、釘住匯率制與國際收支平衡1、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目前,釘住名義匯率的首要政策目標是保證出口能力。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確定為8.7元。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干預的直接目的是將匯率穩定在這一水平上下。94年以來,中央銀行外匯占款大幅度增加的主要效果是穩定了名義匯率。 但是,決定出口能力的不是名義匯率,而是實際有效匯率。實際匯率的貶值將改變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的比例,促使出口的增加,而實際匯率的升值將導致出口能力的下降。 所謂實際匯率是指扣除國內外通貨膨脹因素後的匯率水平;而有效匯率是指將出口的不同地區和結算幣種加權平均後的匯率水平。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我國95年底的名義有效匯率基本保持在94年底的水平上,而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近5.5%,1994年初匯率並軌以來的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30%以上。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下,影響我國實際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進出口的變動;2資本凈流入;3、國內出口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特別是工資性支出變化的因素;4進出口稅率;5國內外通貨膨脹的相對變化。人民銀行在外匯市場的干預,基本上保證了名義匯率的穩定;但是,人民銀行無法直接控制上述影響實際匯率的其它因素的變動。94年以來,國外資本流入,出口部門工資過快的增長,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和國內較高通脹水平,都形成了推動實際匯率的上升的壓力。在實際匯率上升的條件下,從今年起,進出口形勢,從總量和結構上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從總量上看,對外貿易由較大順差轉為基本平衡;從結構上看,一般貿易出口下降,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出口增加。上述進出口形勢的變化,對國際收支帶來的重要影響是:首先,由於貿易收支在國際收支中比例的下降,將使資本帳戶對國際收支和匯率的影響加大;其次,一般貿易下降說明國內可貿易品部門的相對萎縮;第三,加工貿易比例擴大,將使價格轉移的可能性增加,資本管制難度增大。 94年以來,人民銀行中和操作的主要形式是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同時,中央銀行還採取了辦理特種存款,發行中央銀行融資券。在外資引進方面,開始有選擇的引入項目投資,並加強了資本項下的管制;在外債管理方面,95年開始不再增加境外中長期商業貸款,而以外匯儲備轉存款的政策替代,並提前償還部分利息較高的國外借款。上述措施,緩解了由於國際收支盈餘給貨幣供給帶來的壓力。94年以來,我國採取收回再貸款作為主要的中和操作手段是由我國目前的金融結構所決定的。目前的存款准備金水平較高,不適宜再提高准備金率;由於財政性分權的現實,將財政性存款集中轉存中央銀行的可能性也比較小。中央銀行雖然可以通過央行融資券來對沖外匯占款,但也受到財務成本上的限制。中央銀行以收回再貸款作為主要的中和手段的原因是,1再貸款在中央銀行資產中比例較高; 2 相對於財政借透支和政策性貸款,再貸款的可調控性強,彈性較大。但是,除了再貸款這一政策工具本身的特點不適宜作為中和政策手段外,中和政策能否有效主要要取決於財政政策能否相應的調整。
採納哦
❿ 1994年國家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實行外匯收入結匯制,取消外匯分成。
二、實行銀行售匯制,允許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有條件可兌換在實行售匯制後,取消經常項目正常對外支付用匯的計劃審批。
境內企事業單位 、機關和社會團體在此項下的對外支付用匯,持如下有效憑證,用人民幣到外匯指定銀行辦理兌付。
三、建立銀行間外匯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保持合理及相對穩定的人民幣匯率。
四、強化外匯指定銀行的依法經營和服務職能。
五、嚴格外債管理,建立償債基金,確保國家對外信譽對境外資金的借用和償還,國家繼續實行計劃管理、金融條件審批和外債登記制度。
為境外法人(含中資控股的機構和企業)借款出具擔保,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內機構對外提供外匯擔保管理辦法》辦理。
六、外商投資企業外匯管理體制仍維持現行辦法。
七、取消境內外幣計價結算,禁止外幣在境內流通。
八、加強國際收支的宏觀管理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行單一匯率制。
(10)94年匯率改革擴展閱讀:
建國以後,中國的外匯管理體制發生過多次調整,不同時期各有其鮮明特色。
199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明確要求:「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東南亞各國遭遇重創,而中國安然無恙,94年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功不可沒。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日益市場化。改革開放之前,人民幣匯率水平由官方確定,實行固定匯率。改革開放之初,形成官定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1
994年初,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匯率轉向由市場決定。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