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兩次要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並移動距離多做幾次為什麼
你好,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就是為了改變阻力和動力的大小,動力和阻力的大小改變了,為了使杠桿保持平衡,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就會改變。
多做幾次實驗,就是我們說的多次實驗,多次實驗的目的有兩個:多次實驗求平均值,減小誤差;尋找普遍規律,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
在該實驗中,沒有求平均值的過程,所以多次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出普遍規律。
其實在該實驗中還有其他的注意事項,也對你說下:
1.為什麼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地是便於讀出力臂的大小。
2.為什麼將杠桿的重心作為支點,其目地是排除杠桿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3.是讓杠桿處於靜止還是勻速運動,處於靜止,是為了便於判斷杠桿的是否平衡。
4.如何調節平衡螺母,右上右調,左上左調。
『貳』 四年級下冊科學實驗研究杠桿的實驗步驟是什麼
1、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
2、把鉤碼掛在杠桿的兩邊,改變鉤碼的位置使杠桿水平平衡;
3、記下兩邊的鉤碼的重,用尺量出它們的力臂,記下實驗數據;
4、改變力和力臂數值,做三次實驗.
5、求出各次實驗的動力乘以動力臂和阻力乘以阻力臂數值.
『叄』 問一下為什麼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做三次不是六次,數據都可測啊……
一般來說,實驗次數當然是比較多一些為好,但如果測定的結果三次都是比較接近的,一般就可以了,這三個數據被稱為平行性好,也是偏差小,當然應該也是誤差小了,所以實驗測定一般至少是三次,避免了偶然性,能夠全面代表物體的特徵了
『肆』 探究杠桿平衡試驗要進行幾次為什麼
沒有人規定具體的幾次。但是少量實驗不能完全概括出來一個規律。所以盡可能的多進行實驗,最後概括歸納出一個一般的規律。我們在課堂上的學生實驗,因為時間和教學任務的原因,一般至少三次,多幾次也沒關系。但是注意杠桿平衡是指處於靜止或者勻速轉動狀態,實驗應包括這兩種類型。
『伍』 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中,為什麼要做好幾次實驗
通過多次實驗來找到其內部的規律,避免因偶然性得到一個錯誤的結論
『陸』 為什麼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是要做三次試驗呢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要做三次試驗的原因:
因為實驗次數過少,不能完全概括出來一個規律。所以盡可能的進行多次實驗,最後概括歸納出一般的規律。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柒』 跪求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具體步驟。先後順序分好
探究目的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器材
杠桿(含支架)、鉤碼盒一套、彈簧測力計、細線、和
A
。
探究假設
杠桿的平衡可能與「動力和動力臂的乘積」、「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積」有關。
實驗方案
設計
步驟1.調節杠桿兩端的
B
,使橫梁平衡。
步驟2.在杠桿的左右兩端分別用細線依次懸掛個數不同鉤碼,(假設左端砝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阻力F2,右端鉤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動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再選擇適當的阻力F2,然後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分別記錄下此時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步驟3.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改變阻力F2的大小,再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記錄下此時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記錄表格中。
步驟4.改變動力F1的大小,保持動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變,再改變阻力F2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記錄表。
步驟5.改變動力臂l1的大小,保持動力F1和阻力F2不變,移動阻力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表中。
步驟6.整理實驗器材。
數據記錄
實驗數據記錄表如下:
動力F1
(N)
動力臂l1
(cm)
動力×動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論證
根據實驗記錄數據,探究結論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報告中的A、B、C、D四個相應部分的內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實驗中,為什麼每次都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報告中,該同學所設計的實驗數據記錄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進?1)A、B、C
B、螺母
C、0.1
D、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於在杠桿上測量力臂(讀取力臂)(3)記錄數據只有一組,應多測多記幾組數據
『捌』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得實驗中,多次改變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為了 ( )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是要得出 力1X力臂1=力2X力臂2
一般的做法是:讓杠桿一邊的法碼及法碼的位置不動,這樣可以看成是讓「力1X力臂1」成一定值
接著另一邊的法碼個數改變,也就是力2改變,再移動法碼的位置,平衡,得出力臂2
多次實驗就能得出杠桿要想平衡就要「力2X力臂2」等於一個值
所以這里要選D
至於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的判斷原理書上是有的這里就不多說了
但從生活實踐角度出發是有個取巧的方法的
基本上做力氣大的活的工具怕力氣不夠,所以工具都是省力杠桿
但筷子明顯不是,一:吃飯不是力氣活 二:吃飯是要長度,有長度才能搶的
過別人,呵呵,所它是個費力的杠桿
選3
『玖』 中考物理的杠桿實驗怎麼做
杠桿作用的實驗
【設計】 杠桿是利用直桿或曲桿在外力作用下,圍繞桿上固定點———支點轉動的簡單機械。本實驗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以下幾種作用:
(1)傳遞力的作用;
(2)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費距離)或省距離(但費力)的作用。為了使學生體會到這些作用,最好選用重一點的物體,讓學生親自用杠桿去撬或抬,此外還可以利用杠桿尺、測力計進行一些定量的實驗。
方法一
【器材】 裝滿學慣用具的書包、長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為8~10份,畫出等分線)、椅子。
【步驟】
(1)把木棍的中間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掛上重物———書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壓,能把書包撬起。引導學生找出杠桿的支點、力點和重點。
(2)在力點處用力向下壓,力就通過杠桿傳遞到杠桿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的作用,還有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點向重點靠近,支點每向前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重點越近(即支點距離力點越遠),越省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長,即越費距離。
(4)使支點向力點靠近,支點每向後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力點越近(即支點距離重點越遠),越費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短,即越省距離。
方法二
【器材】 杠桿尺兩把(把杠桿尺均分為十二格,在每個刻度處打一個孔)、直尺、測力計、鉤碼、鐵絲鉤。
【步驟】
(1)把支架的釘子從兩根杠桿尺的第6孔位(孔位從左往右數)處穿過,讓該處作為支點,使兩根杠桿尺保持水平。後面的杠桿尺不動,作為對照物,在前面的杠桿尺上懸掛重物和測力計。
(2)在杠桿尺第1孔位處,用鐵絲鉤懸掛一個50克重的鉤碼;把測力計鉤掛在杠桿尺的第11孔位處,手握測力計,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鉤碼)向上撬起。找出杠桿尺上的重點、支點和力點。(掛鉤碼的第1孔位為重點,中間第6孔位為支點,掛測力計的第11孔位為力點。)
(3)通過測力計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和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觀察測力計的讀數,約在50克左右,說明這時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用直尺測量重點上升的距離和力點下降的距離,可知上升、下降的距離大致相等,說明這時既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圖1)。
(4)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5、4、3、2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重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力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小,即越省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大,即越費距離(圖2)。
(5)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7、8、9、10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力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重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大,即越費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小,即越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