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2008年匯率制度改革

2008年匯率制度改革

發布時間:2022-06-12 13:52:40

1. 08年初至今 中國實行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及其取得的效果

2008年第一季度,面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國內發生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我國及時採取有力應對措施,努力克服不利影響,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快速發展,經濟總體形勢比預想的要好。

第一部分 貨幣信貸概況

2008年第一季度,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金融運行平穩。貨幣信貸增速逐步回落,貨幣政策調控取得初步成效。

專欄1 貸款增長情況分析

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各項貸款增速減緩,外匯貸款增長較快,企業保持了較強的支付能力。

一、人民幣貸款增長減緩,居民戶貸款同比少增

隨著信貸調控逐步發揮效力,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長有所放緩。2008年3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長14.8%,比上年年末低1.3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1.3萬億元,同比少增891億元。其中,1月份貸款同比多增較多,2、3月份貸款同比少增。

從貸款結構看,第一季度貸款增勢主要在以下兩方面明顯減緩。一是居民戶貸款明顯同比少增,第一季度累計少增928億元,其中個人消費貸款少增397億元,個人經營性貸款少增531億元;二是商業銀行壓縮票據融資,第一季度票據融資累計多下降1615億元。在新增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同比增加較多的帶動下,企業部門第一季度新增貸款同比多增37億元;但分月份看,2、3兩月企業短期貸款同比少增476億元和903億元,3月份企業中長期貸款也出現少增。

二、支持企業合理外匯需求,外匯貸款增長較快

外匯貸款繼續快速增長,3月末余額為2688億美元,較年初增加488億美元,同比多增462億美元。其中,用於支持「走出去」等外匯貸款約357億美元,占第一季度外匯貸款增量的73.2%,企業「走出去」等合理的外匯貸款是外匯貸款需求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企業利用外匯貸款進行境外股權投資不僅使新增資產與負債實現了幣種匹配,同時也實現了投資收益與利息支出的幣種匹配,具有明顯的避險特點。而企業利用外匯貸款進口設備和原材料,與本幣購匯相比會面臨資產負債和現金流的雙重幣種錯配風險。在我國外匯供給充裕的情況下,此類貸款具有明顯的賺取人民幣升值收益的特點。

2007年以來,外匯主管部門通過調減金融機構短期外債指標,要求主要商業銀行持有占外匯總資產一定比例的境外流動性資產,加上外匯存款下降,收緊了境內外匯流動性,境內外幣利率上升,對於抑制不合理的外匯貸款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有利於商業銀行加強外匯流動性管理、價格傳導和風險防範等三個機制的建設。未來一段時間外匯流動性可能繼續保持收緊態勢,抑制不合理外匯貸款需求的作用將進一步發揮。

三、實行從緊貨幣政策以來,企業總體上仍保持較強的支付能力

2008年第一季度,企業部門新增人民幣貸款1.1萬億元,同時,隨著直接融資的發展,企業資金來源更趨多元化。第一季度,企業部門通過債券(含短期融資券)融資近800億元,通過境內外股票市場融資近1500億元。3月末,企業存款余額同比增長24.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7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4876億元,同比多增1927億元。其中,企業活期存款下降1099億元,同比少增2325億元,企業定期存款增加5975億元,同比多增4252億元。企業定期存款多增較多與企業參與新股申購的資金迴流有關。總體看,企業支付能力仍然較強。

當前貨幣信貸調控雖取得初步成效,但基礎尚不穩固。在物價漲幅較高、國際收支順差可能繼續加大貨幣信貸擴張壓力的情況下,仍需加強信貸調控。商業銀行應正確認識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樹立全局意識,切實落實好從緊貨幣政策,在年度內合理均衡放款,防止貸款過度波動。同時,堅持有保有壓,優化信貸結構,限制對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的貸款,加大對「三農」、服務業、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節能環保等領域和結構調整的信貸支持。

四、扣除存款准備金率調整因素後,基礎貨幣增長平穩

3月末,基礎貨幣余額為10.4萬億元,比年初增加2853億元,同比增長35.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8個百分點。由於法定準備金統計在基礎貨幣中,2006年下半年至今多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導致基礎貨幣增速較快。如果扣除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所凍結流動性的因素,基礎貨幣增速將低於8%。3月末,貨幣乘數(廣義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為4.06,比上年同期低0.67,表明貨幣擴張能力有所減弱。

3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准備金率為2%,比上年年末低1.3個百分點。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1.5%,股份制商業銀行為1.3%,農村信用社為5.4%。近幾年,金融機構超額准備金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從2004年月均4%左右的水平逐漸下降至2007年月均2.9%左右的水平。超額准備金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央銀行流動性分析預測水平不斷提高,公開市場操作在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和引導市場利率預期方面的有效性逐漸增強;二是商業銀行改革穩步推進,金融市場寬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水平大為提高;三是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小額批量支付系統、同城票據支付系統等支付清算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減少了在途資金佔用,提高了支付清算效率。

五、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繼續上升

在2007年以來6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作用下,金融機構各期限人民幣貸款利率繼續上升。3月份,金融機構6個月至1年(含1年)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8.72%,比1月份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商業銀行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67%,為基準利率的1.03倍。執行利率下浮的貸款額比重明顯下降。第一季度,金融機構發放的全部貸款中,實行下浮利率、基準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貸款分別佔23.63%、30.51%和45.86%,比2007年第四季度分別下降4.4個、上升2.82個和1.62個百分點。

金融機構人民幣同業存款利率小幅上升。3月份,金融機構同業活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1.85%,比年初上升0.34個百分點;定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93%,比年初上升0.03個百分點。單筆金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人民幣協議存款利率略有上升。3月份,3-5年(含5年)、5年以上協議存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5.92%和5.75%,比年初分別上升0.13和0.05個百分點。境內大額外幣存款(300萬美元以上)、外幣貸款利率水平小幅波動。

六、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明顯增強

2008年以來,外匯市場供求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人民幣匯率升值速度有所加快。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0190元,比上年年末升值2856個基點,升值幅度為4.07%,高於2007年第四季度2.82%的升幅;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為1歐元兌11.0809元人民幣、100日元兌7.0204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年末貶值3.74%和8.75%。2005年7月21日匯改以來至2008年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17.92%,對歐元匯率累計貶值9.63%,對日元匯率累計升值4.07%。

人民幣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匯率聯動關系明顯。第一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達7.0130元,最低為7.2996元。銀行間外匯市場共有59個交易日,其中人民幣匯率有40個交易日升值、1個交易日持平、18個交易日貶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單日最大升值幅度為0.35%(246個基點),單日最大貶值幅度為0.18%(127個基點),日均波幅為83個基點,較上年日均波幅62個基點繼續擴大。

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的走勢總體平穩。根據國際清算銀行5月11日公布的數據,3月末,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比上年年末僅升值0.09%。在美元加速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加快升值,減少了人民幣對歐元和日元匯率的波動程度,保持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基本平穩,對我國應對次按風波導致的國際匯率的急劇變化起到了平滑緩沖的作用。第一季度,美元對歐元下跌6.57%,對日元下跌11.54%,由於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相應緩和了人民幣對歐元和日元的貶值幅度。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穩中有升,表明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夥伴貨幣總體升值,不僅有利於市場把握人民幣匯率走勢,而且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第二部分 貨幣政策操作

2008年第一季度,中國人民銀行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採取綜合措施,正確把握金融宏觀調控的節奏、重點和力度,維護總量平衡。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和信貸結構優化。繼續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改進外匯管理,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一、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

第一季度,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加強流動性管理,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一是靈活搭配對沖工具,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二是充分發揮公開市場操作的預調和微調作用,有效熨平季節性因素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沖擊。三是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保持平穩,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四是促進穩健財政政策與從緊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於1月30日開展了3個月期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300億元,不僅有利於提高國庫現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春節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需求。

二、四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

為繼續落實從緊的貨幣政策要求,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中國人民銀行先後於1月16日、3月18日、4月16日和5月12日宣布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各0.5個百分點,分別於1月25日、3月25日、4月25日和5月20日實施。一般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達到16.5%。

三、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

針對貸款擴張壓力較大的勢頭,中國人民銀行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提示金融機構加強信貸調控,在年度內合理均衡放款,防止貸款過度波動,同時優化信貸結構,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嚴格限制對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加大對「三農」、就業、助學、服務業、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節能環保等領域的信貸支持,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引導金融機構支持雨雪冰凍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信貸投放,引導農村金融機構根據農時需要適當調整信貸投放節奏,優先保證春耕備耕信貸需求,努力增加對糧食、食用油、肉類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緊缺商品生產的信貸投放。

四、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不斷深化。同時,四家銀行穩健推進綜合經營。目前,中國農業銀行的外部審計、不良資產清理和法律盡職調查、離退休員工預計負債的統計測算以及資產、土地、物業評估等工作基本完成,內部改革加快推進。中國人民銀行正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部署,加快研究論證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施方案。

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明顯增強,支農力度進一步加大。

五、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繼續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同時,積極加強和改進外匯管理,繼續嚴格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個人以及外債收結匯管理,增強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管理。圍繞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標,有序拓寬資本流出渠道,進一步擴大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額度和領域,新批2家QDII機構累計5.25億美元額度。完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新批1家QFII機構2億美元額度。通過市場化手段調節銀行體系外匯流動性,進一步理順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價格傳導機制,引導不同微觀主體通過價格手段有效分散匯率風險。增加銀行間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市場成員,豐富人民幣衍生品市場交易主體,活躍市場,更好地為企業、居民和金融機構管理匯率風險服務。

2. 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貨幣政策的變化及其效果

2008年,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我國貨幣政策取向根據形勢需要適時調整,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進一步提高。全年貨幣信貸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足,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有力支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0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30.1萬億元,同比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9%。

年初,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中國人民銀行執行了從緊的貨幣政策。從當時經濟運行情況和通貨膨脹形勢看,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率達到13%;全球普遍面臨較強的通貨膨脹壓力,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並屢創新高,我國2008年第一季度CPI漲幅為8%,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持續攀升,8月份達到10.1%的高點。綜合考慮美國次貸危機等不確定因素,中國人民銀行加強對通貨膨脹內外部成因的分辨和預測,靈活協調運用數量型和價格型工具。在2007年六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基礎上,2008年上半年利率政策保持平穩。針對「雙順差」繼續擴大、外匯大量流入的態勢,主要採取了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的措施對沖多餘流動性,上半年五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共計3個百分點,凍結的流動性大約佔新增外匯占款所吐出流動性的70%。同時,指導金融機構合理安排信貸規劃。年初,按經濟發展的要求,實事求是地安排了全年新增貸款規劃3.87萬億元。冰雪災害發生後,為滿足抗災救災資金需求,2月份根據金融機構類型和各地受災情況,引導金融機構加快了第一季度信貸投放進度。5月份汶川地震發生後,立即放開了災區法人金融機構信貸規劃約束,並引導全國性銀行加強系統內信貸資源調劑,加大對災區信貸投入。

年中,美國次貸危機蔓延加深,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中國人民銀行及時調整了貨幣政策的方向、重點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又要控制物價上漲的要求,調減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將全年新增貸款預期目標提高至4萬億元以上,指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總量,並與結構優化相結合,向「三農」、中小企業和災後重建等傾斜。進入9月份以後,國際金融危機急劇惡化,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明顯加大。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中國人民銀行實行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工具,採取一系列靈活、有力的措施,及時釋放確保經濟增長和穩定市場信心的信號,五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四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明確取消對金融機構信貸規劃的硬約束,積極配合國家擴大內需等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

2008年年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47.5萬億元,同比增長17.8%,增速比上年高1.1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余額為30.3萬億元,同比增長18.8%。人民幣貸款分布更為均衡,全年新增4.9萬億元,各季分別為1.33萬億元、1.12萬億元、1.03萬億元和1.43萬億元。人民幣貸款利率先升後降,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23%,較年內高點8月份下降1.96個百分點,較年初下降1.66個百分點。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2008年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8346元。

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沖擊明顯加劇的大背景下,外部需求明顯收縮,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城鎮失業人員增多,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明顯加大。但總體上看,我國市場空間廣闊,增長潛力較大,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優勢沒有改變,加之宏觀調控政策逐步發揮效應,國民經濟可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落實國務院有關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金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認真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確保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足,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資金投向。同時,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繼續深化外匯管理改革,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3. 2008年金融危機對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影響

你八年金融危機對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影響,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話,對於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因為當時的這種匯率的話你是不值得要提高的。

4. 2008年貨幣政策回顧

2008貨幣政策:從「從緊」到「適度寬松」的轉變 2008年上半年,央行法定存款准備金政策的實施依然是在這一主導思想下展開的。為了沖銷流動性和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2008年上半年,央行還先後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最高一度提高到了17.5%。2008年的最後一次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是在6月7日。當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於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別按0.5個百分點繳款。一次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1個百分點,是自2003年以來僅有的三次之一。在這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的調整中,央行同時宣布汶川地震重災區法人金融機構暫不上調,體現了貨幣政策結構性調整的原則。 實際上,在央行連續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後,商業銀行體系的超額准備金比率已捉襟見肘。根據央行的統計,到2008年第三季度末,全部金融機構的超額准備金比率只有2.08%,其中,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超額准備金比率分別為1.68%、2.04%和3.83%。再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的影響,中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也略顯緊張。在內外因素的夾擊下,央行宣布從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暫不下調外,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汶川地震重災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下調2個百分點。之後,在10月8日全球主要央行協調降息和向金融體系提供流動性支持的背景下,我國央行再次宣布從2008年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隨後,11月26日央行又第三次宣布下調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即,從2008年12月5日起,下調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大型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下調中小型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2個百分點。12月23日,中國人銀行又決定從2008年12月2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的下調,是國內實體經濟逆轉、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影響到中國金融體系流動性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過去過於積極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政策的反向修正,同時,其他一些因素的變化,也為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的下調提供了空間和條件。例如,貿易順差增長率的下降,7月份之後人民幣匯率停止了加速升值的態勢,境外機構為了應對流動性需求而變現人民幣資產等,使得國際收支對國內貨幣供給的沖擊減弱了。另外一個重大的制度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貿易與資本流動對中國貨幣政策的不利影響,那就是,國務院在7月份新頒布的外匯管理條例中,增強了國內貨幣政策的自主性,為人民銀行更加靈活的准備金政策提供了空間。 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國人民銀行日常管理流動性的基本手段。公開市場操作包括發行央行票據和債券回購。2008年1~11月份,中國人民銀行共發行各期限央行票據41290億元,各期限正回購操作28100億元。央行票據期限以一年期和3個月期為主,從7月份起再沒有發行期限較長的三年期央行票據了。在9月份之前,公開市場操作依然以沖銷和回收流動性為主,所以各月央行票據發行規模較大。但是,9月份之後,隨著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的累積效應的顯現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加劇,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偏緊,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任務不再是回收和沖銷流動性了,而是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穩定的流動性供給和貫徹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因此,央行票據的發行頻率和發行規模都大幅下降。這在12月8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和強化。隨著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的下降和公開市場操作頻率和規模的減少,金融機構的超額准備金比率可能會在2008年年底出現較大幅度地上升,這會給短期資金運用帶來一定的壓力。 信貸政策的轉變 2007年前三個季度,商業銀行的信貸增長遠遠過了政府的預期。為了加強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控制,在2007年第四季度開始,央行採取了更為嚴厲的信貸規模控制政策。這一政策在2008年上半年得到了延續。在相當程度上,過去舊體制下的信貸控制措施出現了復歸。但是,在連續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和信貸規模控制的作用下,許多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比率大幅下降,可貸資金急劇減少,企業融資難,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再次凸現出來。於是,在2008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刺激金融機構的小額擔保貸款,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第一,擴大了小額擔保貸款的范圍,提高了小額擔保貸款的額度,經辦金融機構對個人新發放的小額擔保貸款最高額度由2萬元提高到5萬元,對符合條件的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的小額擔保貸款最高額度由不超過100萬元提高到不超過200萬元。允許小額擔保貸款利率按規定實施上浮。第二,自2008年1月1日起,經辦金融機構對個人新發放的小額擔保貸款的利率可在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貸款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3個百分點。第三,改進財政貼息資金管理。放寬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 隨著金融危機的加劇,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開始顯現出來。為了控制信用風險和資產質量,過去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傾向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惜貸偏好日益明顯,銀行信貸增長率持續回落,實際的信貸增加額低於年初設定的目標。有鑒於此,央行在10月份取消了過去一年左右時間里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嚴厲控制,12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了要認真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此,信貸政策也做了相應地調整,追加政策性銀行2008年度貸款規模1000億元,鼓勵商業銀行發放中央投資項目配套貸款,力爭2008年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4萬億元以上。至此,中國的信貸政策從數月前的嚴格控制信貸增長,轉變到了刺激信貸增長。

5. 中國現在的匯率制度是什麼

中國截止到2018年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中國的匯率制度不同於浮動匯率,固定匯率,而是資本管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都是中央銀行接受你任何的買賣貨幣的請求,無論數額大小。而中國是不允許你自由兌換外幣的。

(5)2008年匯率制度改革擴展閱讀:

匯率制度的內容:

1.確定匯率的原則和依據。例如,以貨幣本身的價值為依據,還是以法定代表的價值為依據等。

2.維持與調整匯率的辦法。例如,是採用公開法定升值或貶值的辦法,還是採取任其浮動或官方有限度干預的辦法;

3.管理匯率的法令、體制和政策等。例如,各國外匯管制中有關匯率及其適用范圍的規定。

4.制定、維持與管理匯率的機構,如外匯管理局、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等。

匯率制度的研究包括兩個基本視角:匯率制度是如何形成和決定的。如何選擇匯率制度。前者是實證問題,後者屬於規范分析。

匯率制度分類是研究匯率制度優劣性和匯率制度選擇的基礎,而對匯率制度與宏觀經濟關系的考察,首先在於對匯率制度如何分類。由於不同的分類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從而導致匯率制度的選擇成為宏觀經濟領域最具爭議性的問題。

參考鏈接:網路--中國匯率制度

6. 匯率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匯率快速上升的原因

1、一國貨幣能夠升值,一般說明該國經濟狀況良好。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只有經濟健康穩定地增長,貨幣人民幣匯率才有可能升值。這種由經濟狀況良好帶來的幣值的穩中有升,對外資的吸引力是極大的。
2、中國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貿順差和巨額的外匯儲備,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然是世界范圍內最有看點的風景,因此貨幣升值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3、有利於減輕外債還本付息壓力,人民幣匯率的上升,未償還外債還本付息所需本幣的數量相應減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外債負擔。

7. 2008年至今我國採取那些非常規貨幣政策

在過去較長時期內,我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取消了貸款規模控制,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現階段,我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和窗口指導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又稱經常性、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即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俗稱三大法寶:存款准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 1. 存款准備金政策。存款准備金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存款規定存款准備金率,強制性地要求商業銀行等貨幣存款機構按規定比例上繳存款准備金;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以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政策措施。 2. 再貼現政策。再貼現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再貼現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和市場利率,以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一種手段。 3. 公開市場業務。所謂「公開市場業務」(Open Market Operation ,也稱「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改變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准備金,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一種貨幣政策手段。 2005年7月21日晚,人民銀行就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事宜發出公告:一是從即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二是2005年7月21日19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2%,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三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日波動幅度不超過千分之三。本次匯率制度改革對於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今後貨幣政策工作實施的方向都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特定的經濟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和控制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和。而央行通過貨幣政策要實現的宏觀經濟目標,主要有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就業充分、國際收支平衡。 貨幣政策目標是通過貨幣政策工具來實現的。貨幣政策工具不可能直接作用於最終目標,而必須藉助於中介指標。中介指標的選取要符合可測性、可控性、相關性、抗干擾性和與經濟體制、金融體制有較好的適應性等五個標准。一般選擇利率、貨幣供應量、超額准備金和基礎貨幣等金融變數,也有的把匯率包括在內。貨幣政策工具藉助於中介指標達到貨幣政策最終目標還存在一個傳導機制,時滯長短直接影響貨幣政策的效應。 2000年以來的貨幣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外幣管理體制。 為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經濟的對外開放,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9月21日起實施新的外幣利率管理體制。具體內容是:(1)外幣貸款利率,單筆300萬(含300萬)美元或等值其他6種主要外幣的大額外幣定期存款利率,7 種主要外幣以外的外幣存款利率(不分金額)、以及金融機構間的所有外幣利率,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2)7種主要外幣的小額存款利率由銀行業協會統一制定,各金融機構統一執行。 2、積極推進個人信用制度建設,實施儲蓄實名制。為了規范儲蓄行為, 推進個人信用制度建設,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4月1日起實施儲蓄存款實名制。 3、鼓勵商業銀行進行金融業務品種創新。2月14日,人民銀行與中國證監會聯合發文,公布《證券公司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允許商業銀行對證券公司以股票質押取得貸款。 4、加強信貸政策指導,引導資金流向。4月,人民銀行發文,允許除郵政儲匯局以外的金融機構開辦「教育儲蓄存款」,免交利息所得稅;8月, 公布《助學貸款實施辦法》;6月,與國家經貿委聯合發文, 要求各商業銀行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扶優限劣,對淘汰的落後生產能力、工業、產品和重復建設項目限制或禁止貸款,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9月, 針對封閉貸款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發出《關於堅持封閉貸款貸款條件、從嚴控制封閉貸款發放的通知》,要求嚴格控制封閉貸款的發放條件,防範風險。 5、積極推進貨幣市場建設。 批准第二批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從事融資業務。6月,為發展貨幣市場,拓寬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融資渠道, 允許財務公司進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市場。11月9日, 允許全國首家專業化票據經營機構———中國工商銀行票據營業部開業,這有利於促進票據業務發展,形成全國性的統一的票據市場,也為央行再貼現操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6、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引導規范民間信用。7月,決定將縣及縣以下的郵政儲蓄資金以再貸款形式反還農村信用社使用,集中用於支持農村信用社對農民、農村、農業生產的信貸投入,並重點用於發放農戶貸款、及時滿足農民從事種養業、農副產品加工運輸以及農村消費信貸等合理資金需求。12月,發布《關於改進農村金融服務,取締民間高利借貸的意見》,提出一方面要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體系、經營機制、管理體制和服務方式,加強對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持,增加對農村的信貸投入,另一方面對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指貨幣政策制定者所期望達到的貨幣政策最終實施的效果,一般包括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 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1)穩定物價。這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之一,也是貨幣政策經常要突出的最終目標之一。它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的實施,使物價水平保持在基本穩定的水平上。 (2)充分就業。所謂充分就業,是指失業率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即凡是有能力和願意參加工作的人隨時能找到合適工作的水平。 (3)經濟增長。保持經濟增長是各國政府追求的目標。西方目家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周期性經濟危機帶來的不景氣,往往通過貨幣政策的實施,保持較高的投資率,以促進經濟的增長。 (4)國際收支平衡。實現國際收支平衡,意味著一國能夠保持良好的外匯儲備,以保證對外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

8. 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歷史及背景

變革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影響匯率制度的重要事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2015年:在制定當日人民幣中間價時,首先參考上日「收盤匯率」,即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匯率(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供需狀況。

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即在一籃子貨幣兌美元匯率有所變化情況下為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所要求的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的調整幅度。各家做市商可以根據對不同籃子的權重選擇不同從而報出不同中間價。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鼓勵外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

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其中,以外匯留成制為基礎的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對促進企業出口創匯、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收支平衡和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通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人民幣雙軌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多種匯率的並存,造成了外匯市場秩序混亂,助長了投機;另一方面,長期外匯黑市的存在不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譽。外匯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外匯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

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黨中央、國務院於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兩個多月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有序過渡,平穩運行。

(8)2008年匯率制度改革擴展閱讀:

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有利於縮小國際收支差距,對於我國金融市場的維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一些層面方面看,這一匯率制度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比如人民幣匯率因素貿易巨額順差關系太過密切。

「外需」變身為「內需」將推動國內資產泡沫迅速形成,還有一旦人民幣匯率出現拐點,升值預期的消失將導致投機人民幣升值的外資大量出逃等,這些問題都需逐步加以完善。

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應適用浮動匯率安排,而近中期內應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我國人民幣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中心所在。

9. 匯率改革的匯率制度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
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此後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
2005年以來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總體小幅升值。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新人民幣匯率制度平穩實施充分證明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我國匯制改革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要求。人民幣匯率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中間價。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1%,而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反而大幅增長。
2008年,我國適當收窄了人民幣波動幅度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在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10. 我國是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嗎08年金融危機我國調整匯率了嗎

我國自2005年起實行有管理的有浮動區間的浮動匯率制度,08年危機期間收窄了浮動區間

閱讀全文

與2008年匯率制度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廢銅交易價格最新 瀏覽:313
如何在中國外匯公眾號上提問 瀏覽:602
平安銀行價格走勢圖 瀏覽:364
趙老哥股票吧 瀏覽:226
政府投融資平台企業所得稅管理 瀏覽:325
聚財寶貨幣基金理財 瀏覽:542
金融食品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瀏覽:459
8號黃板紙價格是多少 瀏覽:692
公司一般幾輪融資可以上市 瀏覽:157
張庭賓土地信託 瀏覽:274
配資杠桿幾倍合法 瀏覽:690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融資 瀏覽:509
上海諾友金融服務公司怎麼樣 瀏覽:586
匯率換算查詢器app 瀏覽:323
自主經營融資模式 瀏覽:689
金融服務中心事業編制 瀏覽:800
金融公司崗位定級標准 瀏覽:486
隨用隨取的高收益理財產品 瀏覽:409
線上認證簽約的大學生貸款分期 瀏覽:365
理財基金PPT怎麼做啊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