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是平衡值,保持平衡狀態的條件是平衡值左右兩邊的什麼相等。
設杠桿的分度值為 L,一個鉤碼的重為G.
A、當左右兩邊各減少一個鉤碼,杠桿左邊:力×力臂=2G×2L=4GL;
杠桿右邊:力×力臂=G×3L=3GL;杠桿左邊的力×力臂大,所以杠桿的左邊下沉.不符合題意.
B、當左右兩邊各增加一個鉤碼,杠桿左邊:力×力臂=4G×2L=8GL;
杠桿右邊:力×力臂=3G×3L=9GL;杠桿左邊的力×力臂大,所以杠桿的左邊下沉.不符合題意.
C、當左邊鉤碼增加一個,右邊鉤碼組向外移一格
杠桿左邊:力×力臂=4G×2L=8GL;杠桿右邊:力×力臂=2G×4L=8GL;杠桿左邊和右邊的力×力臂相等,所以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符合題意.
D、當左邊鉤碼增加一個,右邊鉤碼組向內移一格,杠桿左邊:力×力臂=4G×2L=8GL;
杠桿右邊:力×力臂=2G×2L=4GL;杠桿左邊的力×力臂大,所以杠桿的左邊下沉.不符合題意.
故選C.
❷ 如圖,這是一個杠桿,上面放有一塊石頭。我們老師說如果右邊的力是向下的話,支點就是B向上的話,支點就
老師是對的。
石頭重力對桿子是向下的力。
右邊力向下,組成標准杠桿,支點在中間B
右邊力向上,中間支點B不起作用,支點在A,就像抬東西一樣。
❸ 當桿杠如圖所示時,桿杠的右個力臂是什麼
左邊,掛3的力臂是3,掛2的力臂是2,掛1的力臂是1;右邊,力臂是3
杠桿原理:讓杠桿順時針轉動的是右邊,力是2*力臂是3=6
讓杠桿逆時針轉動的是左邊,力是1*力臂是3+力是1*力臂是2+力是1*力臂是1=6
杠桿平衡
❹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小明發現杠桿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的平
(1)由題意知,杠桿右端低左端高,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這樣做的目的是便於測量力臂;
(2)設每一個鉤碼的重力為G,杠桿每一個小格的長度為l,
杠桿左邊力和力臂的乘積:4G×3l=12Gl,
使杠桿右邊的力和力臂的乘積為12Gl即可,
所以杠桿的右邊第二格掛6個鉤碼;或右邊第六格掛2個鉤碼;或右邊第四格掛3個鉤碼.
(3)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計算,2G×3L2=1G×L1,所以L1=6,應將右邊的鉤碼向右移動2格;將圖乙中的杠桿調節水平平衡後,在杠桿左右兩邊鉤碼下同時增加一個相同的鉤碼,3G×3L2<2G×6L1,即右邊的力和力臂的乘積大於左邊的力和力臂的乘積,杠桿沿順時針方向轉動.
(4)乙圖,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杠桿時,拉力力臂為OC,彈簧測力計傾斜拉杠桿,拉力的力臂小於OC,拉力力臂變小,拉力變大,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
(5)不能得出探究結論;因為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
故答案為:(1)左;便於測量力臂;(2)杠桿的右邊第二格掛6個鉤碼;右邊第六格掛2個鉤碼;(3)順時針轉動;(4)變大;拉力力臂變小;(5)不能;因為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
❺ 不計摩擦及杠桿自重。懸掛物G=4.5N,作用在杠桿右端的力F與杠桿成30º角,當杠桿平衡時F的大小是
這個是一個力矩的平衡問題,重物的作用是使桿順時針轉懂,力矩是4.5*2=9
(力矩=力值*力作用線與支點的距離;其中力值是4.5N,距離是2)
而力F的作用是使桿逆時針方向轉,力矩是F*6*sin30º=3F(其中6*sin30º是支點到力F作用線的距離,過支點作垂直F的線,其長度就是6*sin30º)。
要是桿平衡,那麼兩個力矩的大小應該是一樣的,即3F=9,
所以F=3N。
❻ 物理求解,如圖當給杠桿右端一個向下的力時,A,B兩物體哪一個受到杠桿的力大是離支點近的要大嗎
不一定!
機械回答B受力大是錯的!
AB兩個物體同時存在時,受到杠桿的力等於二者重力,所以杠桿對B的力可以大於A,也可以小於A,也可以等於A!
在這過程中,只需要滿族杠桿平衡方程
F(a)L(a)+F(b)L(b)=FL(F)+Jβ即可(平衡時Jβ=0)。
但這方程並沒有解釋二者同時存在時誰受力更大
❼ 請給我講解杠桿原理
原理簡介
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或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
l1=w•l2。式中,f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w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概念分析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其中公式這樣寫:支點到受力點距離(力矩)
*
受力
=
只點到施力點距離(力臂)
*
施力,這樣就是一個杠桿。
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
(力臂
>
力矩);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
(力矩
>
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勾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
兩種杠桿都有用處,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評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動作范圍。另外有種東西叫做輪軸,也可以當作是一種杠桿的應用,不過表現尚可能有時要加上轉動的計算。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挪動!"這句話不僅是催人奮進的警句,更是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的
❽ 杠桿上物體所受的力怎麼算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手施加力到杠桿動力增加,直到動力×動力臂≥ 阻力×阻力臂時。
石頭被撬起。
❾ 杠桿原理及公式
將杠桿原理看作以支點為中心的旋轉運動,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動力點或專阻力點的移動距離屬是由以支點為中心的圓的半徑決定的。半徑越長,這個點移動的距離就越長,因為這個點就得沿半徑更長的圓移動了。
距離變化的同時,也伴隨著力的增減。這是因為單純的杠桿原理是通過以下公式成立的:作用於動力點的力×動力點移動的距離=作用於阻力點的力×阻力點移動的距離。(力×力作用的距離)在物理學中叫做「功」,即人做的功和物體被做的功是相等的(能量守恆定律)。
(9)杠桿右邊的力擴展閱讀
在杠桿原理中,我們把杠桿固定的旋轉點稱為「支點」。要想舉起重物,就要把支點置於盡量靠近物體的地方。
假設人施加力的點(動力點)與支點之間的距離達到支點與使物體移動的點(阻力點)之間距離的5倍。那麼,要想撬起地球儀,只需要用地球儀1/5重量的力按壓木板即可。
剪刀、起子、鑷子、筷子、鉗子、桿秤......這些工具都用到了「杠桿原理」。利用杠桿原理,我們可以用很小的力量撬起很重的物體,也可以把短距離移動放大為長距離移動。正因如此,杠桿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
❿ 杠桿原理的計算公式!在線等!!!!!!!!!
F1*L1=F2*L2力乘以力臂等於力乘以力臂
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力臂: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杠桿平衡是指杠桿處於靜止狀態下或者勻速轉動的狀態下
(10)杠桿右邊的力擴展閱讀:
杠桿可以讓「小力」做出「大力」能做的功。
任何機械所輸出的能量,都不可能比輸入它的能量還多,這是「能量守恆定律」的要求。因此,對於一個理想的機械,它的「能量輸出」最多與「能量輸入」是相等的,這個時候,機械所輸出的功,等於輸入它的功。
可以想像一個用杠桿來翹起物體的例子。在過程中,杠桿所輸出的功,是「物體的重量」與「物體被抬起的高度」(或者說「輸出距離」)的乘積。而輸入杠桿的功,則是人所施加的「力」與「向下壓的距離」(或者說「輸入距離」)的乘積。
在理想的情況下,「輸出的功」與「輸入的功」相等,也就是「物體的重量」與「輸出距離」的乘積,等於「力」與「輸入距離」的乘積。這就意味著,在物體的重量一定的前提下,「力」的大小取決於「輸入距離」與「輸出距離」的比例。
通過調整「力」和「物體」與「支點」的相對遠近,使「輸入距離」大於「輸出距離」,或者對於上面的例子來說,只要讓下壓的距離稍大於物體需要被抬起來的距離,那麼用「小力」所做出來的功,便完全可以等同於一個「大力」所做的功。能夠看出,這就是杠桿省力的背後的原因。
參考資來源:杠桿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