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財務杠桿研究理論文獻綜述

財務杠桿研究理論文獻綜述

發布時間:2022-06-19 01:33:53

A. 求一篇關於財務杠桿效應理論的文獻綜述

財務杠桿的文獻綜述

米勒的「MM理論」,在財務理論界引起較大反響,在於它與傳統財務理論的大相徑庭。早期的「MM理論」(「無關論」)包括如下三個重要結論:
1、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和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如果不考慮公司所得稅和破產風險,且資本市場充分發育並有效運行,則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資本總成本和公司價值無關,或者說,公司資本結構的變動,不會影響公司加權平均的資金總成本,也不會影響到公司的市場價值,這是因為,盡管負債資金成本低,但隨著負債比率的上升,投資者會要求較高的收益率,因而公司的股權資金成本也會上升,也就是說,由於負債增加所降低的資金成本,會由於股權資金成本的上升所抵銷,更多的負債無助於降低資金總成本。
2、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對股票上市公司而言,在完善的資本市場條件下,資本向高收益公司自由地流動,最終會使不同資本結構的公司價值相等。例如A公司沒有負債時,財務風險較低,投資收益率也較高,而B公司負債較多,財務風險較大,股價也較低,那麼其股東可能出售其股票,轉而購買A公司的股票,以追求較高的投資回報,這種追求高收益的資本流動短期內看會造成A公司股價上漲、B公司股票下跌,但從長期來看,當投資者發現以較高的股價投資A公司的收益還不及投資B公司的收益時,情況卻會相反,從而導致A公司股票價值下跌而B公司股票價格上升。因此,「MM理論」認為,若以股票市價總值來衡量公司價值,那麼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
3、如果籌資決策與投資決策分離,那麼公司的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公司價值完全由公司資產的獲利能力或投資組合決定,股息與保留盈餘之間的分配比例不影響公司價值,因為股息支付雖能暫時提高股票市價,但公司必須為此而擴大籌資,這樣會使企業資金成本提高和財務風險上升,從而引起公司股價下跌,兩者將會相互抵銷。因此,米勒認為,股息政策僅能反映目前收入與未來期望收入的關系,其本身並不能決定股票市價或公司價值,這一論斷與傳統財務理論也是大相徑庭的。
「MM理論」的前提是完善的資本市場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不考慮公司所得稅,然而現實中不存在完善的資本市場,且還有許多阻礙資本流動的因素,尤其是所得稅對各個公司而言都是存在的,因此,米勒等人後來又對「MM理論」進行了一定的修正,他們認為:考慮所得稅因素後,盡管股權資金成本會隨負債比率的提高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卻會慢於負債比率的提高,因此,修正後的「MM理論」認為,在考慮所得稅後,公司使用的負債越高,其加權平均成本就越低,公司收益乃至價值就越高,這就是修正後的「MM理論」,又稱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公司價值的相關論(簡稱「相關論」)。
按照修正後的「MM理論」,公司的最佳資本結構是100%的負債,但這種情形在現代社會顯然不合理,因此,後來有些學者引入市場均衡理論和代理成本、財務桔據成本(因償債能力不足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損失)等因素,對「MM理論」進一步加以完善。首先是斯蒂格利茲(Stiglitz)等人將市場均衡理論(Market Equilibrium)引入資本結構研究,他們認為,提高公司負債比率,會使公司財務風險上升,破產風險加大,從而迫使公司不選擇最大負債率(100%)的籌資方案而選擇次優籌資方案;另一方面,隨著公司負債比率的上升,債權人因承受更大的風險而要求更高的利率回報,從而導致負債成本上升,籌資難度加大,這樣也會限制公司過度負債。在此之後,又有一些學者將代理成本、財務拮據成本等理論引入資本結構研究,結論是:當公司負債比率達到某一界限之前(如50%),舉債的減稅收益將大大超過股權資金成本上升的損失,隨著負債比率的升高,舉債的減稅收益與股權資金成本的增加將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超過此點後,財務桔據成本和代理成本會上升,在達到另一個峰值時(如80%),舉債減稅的邊際收益正好被負債提高的損失(包括股本成本、財務桔據成本、代理成本的提高)所抵銷,超過此峰值後,負債提高的損失將超過舉債的減稅收益。因此,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相關,但也不是負債越高越好,從而使資本結構理論更趨完善。
米勒教授所提出的資本結構理論盡管有一定的前提和假設條件,但對於開拓人們的視野,推動資本結構理論乃至投資理論的研究,引導人們從動態的角度把握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以及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MM理論」被西方經濟學界稱之為一次「革命性變革」和「整個現代企業資本結構理論的奠基石」。正如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對米勒、夏普(Sharpe)、馬克維茲(MarkowitZ)三人(後兩人亦為財務經濟學家)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的聲明中所說:米勒在財務經濟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對企業財務理論貢獻重大,獲獎乃實至名歸;聲明又說:米勒參與革新企業財務守則,將之從一系列鬆散的規則轉化成可盡量擴大股東價值的守則,影響深遠。米勒生前曾多次到我國香港訪問講學,尤其是在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精彩演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因為如此,香港《情報》在評論米勒逝世的消息時說:「巨星隕落,影響長存」。

B. 財務管理中的杠桿及其作用這篇論文怎麼寫啊

論企業如何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
在企業資金結構中,合理的安排負債資金,對企業有重要影響。一定程度的負債有利於降低企業資金成本。負債籌資具有財務杠桿作用,負債資金會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負債是企業常用的經營手段之一,負債籌資可使企業所有者獲得高於息稅前利潤率的收益。負債籌資還可以節稅和降低資金成本。與此同時,負債籌資也起到消極甚至破壞性的作用,那就是它將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和擴大企業所有者的負擔等因此,負債結構的恰當與否是企業加速發展或遭遇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將就財務杠桿原理及作用進行分析討論,詣在幫助企業正確的運用財務杠桿的作用來安排企業資金應用。
� � 一、財務杠桿作用
� � 財務杠桿是指由於固定性財務費用的存在,使企業息稅前利潤(EBIT)的微量變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大幅變動的現象。換句話說,銀行借款規模和利率水平一旦確定,其負擔的利息水平也就固定不變。因此,企業盈利水平越高,扣除債權人拿走某一固定利息之後,投資者(股東)得到的回報也就愈多。相反,企業贏利水平越低,債權人照樣拿走某一固定的利息,剩餘給股東的回報也就愈少。當盈利水平低於利率水平的情況下,投資者不但得不到回報,甚至可能倒貼。
� � 所謂「財務杠桿作用」是指在資本結構中,利用一部分固定利率資金,例如公司債或優先股等。由於支付公司俊的利率或優先股的股利是事先約定的,如果企業的投資報酬率商於此項固定利率時,則支付公司俊利息或優先股股利以後,所余歸普通股享有的利潤便增加,這種情形就普通股而言。其投資報酬率可以提高,這便是財務杠桿作用;反之,如果公司經營不善,營業利潤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公司債的利率或優先股的股利是固定的,即使營業利潤小於約定利率公司仍需按照約定利率支付,則公司利潤在支付利息或優先股以後。所余給普通股東享有的利潤便將減少。這種情形就普通股而言,投資報酬率便將降低,稱之為「財務杠桿反作用」。
� � 企業之所以利用財務杠桿作用進行負債籌資,就是因為優先股股利和公司俊利息具有固定的性質。在企業的全部資本收益率高於固定的優先股股利或公司債利率時,能夠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高的收益。
� � 二、財務杠桿的作用的影響因素
� � (一)公司本身資本凈值的大小
� � 債權人或優先股股東的保障在於普通股資本凈值的大小,資本大者對債權人保障就大,資本小者對債權人保障就小。從公司本身來看,如果萬一經營結果較預期利潤差時資本大而負值少者其支付利息不會太多,公司仍可承擔。但資本小而負債多者,因支付的利息金額太大,利潤減少便不足支付利息,而使公司遭遇困難。例如:甲企業原有資本200萬元,按年利率6%借人資金100萬元,預期經營利潤30萬元,除了支付借款利息6萬元外,剩餘24萬元,作為其資本200萬元的投資報酬,則投資報酬率為12%。不過經營活動成敗莫測,若該企業某年經營利潤僅6萬元,還能按約定利率支付借款利息6萬元,只是普通股無利可獲而已。若該企業資本僅100萬元,也按年利率600借人資金100萬元,己不足支付借款利息6萬元,企業持續經營將遭遇困難。可知資本的大小,影響公司的舉債能力。正常情況下公司的債務總額佔全部資金的70%-80%。
� � (二)借款利率的高低
� � 借款利率越低,對舉債的公司越有利,即使營業利潤減少仍可按照約定支付利息;對於資本的投資報酬率的影響較小。如前例某公司原有資本200萬元,借人款項100萬元,借款利率仍為6%,當其經營的報酬率為2%時,報酬所得為300萬X2%=6萬元,支付借款利息後普通股毫無所獲,如果借款利率5%同等情況下,可以借款120萬元。 滿足投資報酬支付利息要求,如果借款利率4%,同等情況下可以借款150萬元。可見借款利率越低,可借款籌資的金額越大,財務杠桿作用也隨之增加,反之,借款利率越高,財務杠桿反作用的可能性越大,自然對舉債予以限制。
� � (三)經營風險的大小
� � 就普通股而言,無論在營業利潤的分配或是結束清算時對於公司財產的分配,其次序均在公司債及優先股之後公司有利潤,應當優先支付利息或優先股股利,剩餘者才供普通股分配,所以當公司債或優先股的數額越大,則普通股風險越大。另外,每一個企業的特有風險包括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如果一個企業不通過舉債籌資,那麼它只有經營風險。如果舉債籌資,那麼它所承擔的風險不僅有經營的風險,還有財務風險。而且,一個企業本身的經營風險,也大小不同,凡是業務收入穩定,風險小的,則在財務管理上,可以稍微增加財務風險,運用財務杠桿;如果業務收人不太穩定,風險大的,則在財務管理上不宜運用財務杠桿,以普通股葬集資金為宜。總之,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必須相互配合。切不可增加風險程度,使企業陷入難以生存的風險。
� � (四)現金流量的狀況
� � 以上分析是以權責發生制計算的利潤為基礎,實際現金收支很少與賬面盈餘相符,而債權人的利息和優先股股利則需要現金支付,所以公司舉債和發行優先股,除了考慮到營業利潤要超過利息支出外,同時還要有能力依照契約規定以現金償付本金和利息。即使能夠以低利借人款項,而獲得較高的投資報酬率,但是由於必須在一定時間償還現金,仍可能遭到困難。
綜上所述,任何一個企業在利用財務杠桿作用上。都要研究影響財務杠桿作用的各因素,以防財務杠桿的反作用。
� � 三、企業正確發揮財務杠桿作用的幾點做法
� � (一)適時調整資本結構比例,保持合理負債
� � 大規模的負債是產生過很好的財務杠桿效應,但是一旦總資產利潤率大於借款利率這一前提不存在了,大量資金不能夠產生預期的效益時,財務杠桿的消極作用也就產生了,它會加速企業滅亡的進程。因此,關鍵在於選擇最佳結合點,既能充分利用財務杠桿積極作用,又不會使企業背負償債壓力,達到一種「雙贏」。首先要以投資項目進行嚴格的可行性研究,通過可行性研究把握項目的盈利能力。在此基礎上,再根據項目的盈利能力,謹慎選擇相應的籌資模式,充分、合理地利用財務杠桿的積極作用效應。也就是說,當企業投入某一數額的資金可以產生一定EBIT水平時,根據可行性研究的預測結果,企業要及時決定是否應調整其資本結構,以便提高企業的EPS水平。多種資料顯示,全世界目前一般認為負債規模與自有資金之間的比例為6:4或7:3較為妥當。
� � (二)合理控制風險
� �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由於利用財務杠桿,而使企業可能喪失償債能力,最終導致企業破產的風險,或者使股東收益發生較大變動的風險。財務風險只發生在負債企業,就其產生的原因來看,負債風險具有兩種表現形式: 現金性財務風險。即在特定時日,現金流出量超過現金流入量產生的,到期不能償付債務本息的風險。 收支性財務風險。即企業在收不抵支情況下出現的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本息的風險。
� � 企業如果一味追求獲取財務杠桿的利益,便會加大企業的負債籌資,負債的增加使公司的財務風險增大,債權人因此無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風險相應增大,債權人將要求公司對增加的負債提供風險溢酬,這就導致企業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費用增加,同時企業投資者也因企業風險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報酬率,作為對可能產生風險的一種補償,使企業發行股票和借款籌資的籌資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企業的負債比應當保持在總資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轉折點,而不能無限地擴展。
� � (三)降低企業的綜合資金成本
� � 在進行負債融資時,降低資金成本對於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一般來說,在企業資金總額中,提高長期債券與長期貸款的比例,能夠有效地降低企業的綜合資金成本,提高自有資金的利潤率。但長期債券、長期貸款的比例過高,也會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增大債券的利率與資金成本率,結果在不少情況下,企業的綜合資金成本率不僅不能降低,反而可能提高。因此,企業必須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歷史經驗,及時調節負債融資的數量和比例,使企業的綜合資金成本率能夠保持較低的水平。
� � (四)建立相關償債制度,良性持續負債融資
� � 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作為一個企業,運用負債融資,不僅要考慮到創利能力,而且還要清醒地知道償債能力,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負債持續為企業創造利潤。償債要求企業建立一系列相關制度運用考核企業償債能力的指標來分析企業所承擔的財務風險。我認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力一面考慮:
� � 1、建立償債基金。
� � 可以使風險較大的負債的償還得到保障,盡量避免財務風險。
� � 2、妥善安排還貸的時間
� � 為了避免集中還本,付息可能對企業帶來的沖擊,減少債務風險,企業在進行負債融資時,必須對各類負債的期限、舊債到期時間的分布、新債發行的時間選擇進行妥善安排。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有:採用分期償付的負債籌資力一式的償還時間影響;短期債務與長期債務之間的時間搭配;發行新債和償還舊債之間銜接問題。只有妥善安排好還貸時間,企業的生產經營才能平穩有序地進行。
� � 3、分析企業償債能力
� � 運用流動比率等對償債能力的分析考核指標,分析預測企業債務償還能力。通過對償債能力的分析後,企業就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負債融資將給企業帶來的是負債的風險,還是豐厚的利潤,從而為合理籌資提供切合實際的依據。
� � 綜上所述,影響財務風險的其他因素很多,其中有許多因素是不確定的,因此,企業必須從各個力一面採取措施,加強對財務風險的控制。任何定量力一法只是一個理論力一法和理想模式,在實務中必須綜觀全局,必須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掌握。財務杠桿是一把雙刃劍,負債亦是一把雙刃劍,要充分運用財務杠桿利益,適度舉債籌資。
再送一篇:財務杠桿是指企業利用負債來調節權益資本收益的手段。合理運用財務杠桿可以給企業權益資本帶來的額外收益,即財務杠桿利益。只顧獲取財務杠桿利益,無視財務風險而不恰當地使用財務杠桿的做法會形成反財務杠桿作用,是企業財務決策的重大失誤,最終將損害投資人的利益。認真研究財務杠桿並分析影響財務杠桿的各種因素,搞清其作用、性質以及對企業權益資金收益的影響,是合理運用財務杠桿為企業服務的基本前提。財務杠桿就是指企業在運用負債方法籌資時所產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亦稱籌資杠桿,體現了企業在籌資活動中債權資本的作用。
從股東的角度講,只要投資報酬率大於負債利率,企業的財務杠桿就能為普通股股東增加收益,舉債是有利的。因此,企業沒有理由拒絕運用財務杠桿增加收益。
財務杠桿作用通常用財務杠桿系數(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DFL)來衡量,財務杠桿系數指企業權益資本收益變動相對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其理論公式為:
財務杠桿系數=權益資本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通過數學變形後公式可以變為: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
通過以上企業可以看出,影響財務杠桿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息稅前利潤和利息(債務)。
但是由於財務杠桿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獲取財務杠桿利益的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財務風險。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須客觀分析財務杠桿對企業的影響。筆者試從財務杠桿的角度,談談財務杠桿的反作用對企業產生的負面影響,提醒經營者在運用財務杠桿創造收益的同時,有效規避財務杠桿的反作用力對企業帶來的損失。一、企業經營效益下降帶來的不利影響
企業經營效益主要是企業經營過程中實現的息稅前利潤大小對企業的影響。由上述計算財務杠桿系數的公式可知,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息稅前利潤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小;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大。因而稅前利潤率對財務杠桿系數的影響是呈相反方向變化。
在企業的資本結構不變、債務規模不變即利息支出固定資產的情況下,假設:
1、 企業息稅前利潤大於利息支出
財務杠桿作用使得資本收益由於負債經營而絕對值增加,從而使得權益資本收益率大於企業投資收益率,財務杠桿利益越大,所以財務杠桿利益的實質便是由於企業投資收益率大於負債利率,由負債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潤轉化給了權益資本,從而使得權益資本收益率上升。
2、 企業息稅前利潤小於利息支出
如果息稅前利潤下降到某一個特定水平時(以全部資本息稅前利潤等於負債成本為轉折點),財務杠桿作用就會從積極轉化為消極。當企業息稅前利潤小於利息支出,那麼負債所產生的利潤只能或者不足以彌補負債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權益資本所取得的利潤都不足以彌補利息,而不得不以減少權益資本來償債。此時,使用財務杠桿,反面降低了在不使用財務杠桿的情況下本應獲得的收益水平,而且越是較多使用財務杠桿,損失越大。這便是財務杠桿的反作用,造成企業損失的本質所在。
所以,企業運用財務杠桿時,必須考慮企業經營效益好壞對財務杠桿的影響,在企業成熟期,銷售市場良好,收益較高的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盡可能用負債形式籌集資金,採用負債比重較高的資本結構,充分利用財務杠桿收益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在企業建設初期、成長期及衰退期,讓利銷售、培育市場或產品受擠壓市場委縮,企業經營效益較差時盡可能減少債務,避免財務杠桿的反作用造成的損失。
二、負債的增加對企業的不利影響
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的主要經營手段之一,運用得當會給企業帶來收益,成為成長經濟的有力杠桿。
假設現在有一個項目,需要100萬元的投資,預計會產生20%的報酬率,試比較不一樣資金結構對利潤影響。
方案一、全部以自有資金來投資,那麼這100萬元的自有資金報酬率就是20%.
方案二、自有資金投資50萬元,另外借款50萬元,負債比率50%,借款年利率為10%,雖然表面的報酬率也是20%,但是因為我們真正拿出來的只有50萬元,因此這50萬元自有資金真正的報酬率,是將要賺到的20萬元(100×20%),扣除負擔的利息費用5元(50×10%)之後所得,這樣財務杠桿操作的報酬率高達30%(15/50×100%)。
方案三、自有資金投資60萬元,另外借款40萬元,負債比率40%,借款年利率為10%,雖然表面的報酬率還是20%,但是因為我們真正拿出來的只有60萬元,因此這60萬元自有資金真正的報酬率,是將要賺到的20萬元(100×20%),扣除負擔的利息費用4元(40×10%)之後所得,這樣財務杠桿操作的報酬率下降為26.67%(16/60×100%)。
由此得出如下結論和啟示:(1)負債是財務杠桿的根本,財務杠桿效用源於企業的負債經營;(2)在一定條件下,自有資金愈少,財務杠桿操作的空間愈大。
所以,如果企業經營狀況良好,使得企業投資收益率大於負債利息率,則獲得財務杠桿利益,為增加企業投資者的收益應盡可能利用財務杠桿作用,增加負債融資。但是,負債籌資如果運用不當,則會使企業陷入困境,甚至會將企業推到破產的境地。因此,企業對負債經營的風險應有充分的認識,必須採取防範負債經營風險的措施。1、 負債過高影響企業債務融資能力
負債籌集資金的主要渠道有向銀行借款和發行企業債券等。
銀行借款
銀行借款是指企業根據協議向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借入的需要還本付息的款項。銀行機構遍布全國城鄉,吸收企業、事業企業、機關、團體和城鄉個人的大部份存款,資金充裕,與企業聯系密切。因此,利用銀行的長期和短期借款是企業籌集資金的一種重要方法。
銀行借款具有籌資速度快、籌資成本低、借款彈性好等特徵。
企業在申請借款時,必須要符合貸款條件,並按規定的借款程序開展申報,並經過銀行逐級審批,按規定提供擔保或抵押等。即使企業信用較高,有穩定的盈利空間,好的成長前景,但企業資本結構中負債比重過大,也會增加借款的難度,中國人民銀行在貸款資格審批中規定,資產負債率超出70%的企業,不符合貸款條件。
企業債券
企業債券又稱企業債券,是企業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的、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是持券人擁有企業債權的債權證書。它代表持券人同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持券人可按期取得固定利息,到期收回本金,但無權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也不參加分紅,持券人對企業的經營盈虧不承擔責任。
企業發行債券時限定條件較多,往往規定一些限定性條款,同時利用債券籌資,在數額上也有一定的限度,當企業的負債超過一定程度後,債券的籌資成本會迅速上升,有時甚至難以發行出去。
2、 負債過高加大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由於利用財務杠桿(即負債經營),而使企業可能喪失償債能力,最終導致企業破產的風險,或者使得股東收益發生較大變動的風險。
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財務杠桿系數的高低,其實質是由於負債經營從而使得負債所負擔的那一部分經營風險轉嫁給了權益資本。
財務風險只發生在承擔責任企業,就其產生的緣故來看,負債風險具有兩種表現形式:
(1) 現金性財務風險,即在特定時日,現金流出量超過現金流入量產生的到期不能償付債務本息的風險。
(2) 收支性財務風險,即企業在收不抵支情況下出現的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本息的風險。企業如果一味追求獲取財務杠桿的利益,便會加大企業的負債籌資。負債增加使企業的財務風險增大,債權人因此無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風險相應增大,債權人將規定企業對增加的負債提供風險溢酬,這就導致企業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費用增加,同時企業投資者也因企業風險的增大而規定更高的報酬率,作為對可能產生風險的一種補償,便會使企業發行股票、債券和借款酬資的酬資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企業的負債比應當保持在總資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轉折點,而不能無限度地擴張。
迴避財務風險的主要辦法是降低負債比率,控制債務資金的數額。迴避風險的前提是正確地預計風險,預計風險是建立在預計未來經營收益的基礎上的,如果預計企業未來經營狀況不佳,息稅前利潤率低於負債的利息率,那麼就應該減少負債,降低負債比率,從而迴避將要遇到的財務風險。
綜上所述,財務杠桿可以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收益,也可能造成額外損失,這就是構成財務風險的重要因素。財務杠桿利益和財務風險是企業資本結構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資本結構決策需要在杠桿利益與其相關的風險之間開展合理的權衡。把股東可能取得的較高收益與其可能承擔的財務風險開展權衡、比較,充分、全面考慮財務杠桿作用與反財務杠桿作用,盡量減少財務杠桿給企業收益帶來的不利影響。
此外,財務杠桿作用程度的確定除考慮財務杠桿利益(損失)和財務風險之外,還應注意經營杠桿聯合財務杠桿對企業復合杠桿和復合風險的影響,使之達到一定的復合杠桿作用,根據經營杠桿的不一樣作用選擇不一樣的財務杠桿作用。
摘要:負債經營是財務杠桿存在的基礎,負債是一把「雙刃劍」。企業負債過多,會增大財務風險;若負債過少,會損失負債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好處。在實際工作中,要合理確定負債籌資和權益籌資的比例,把握資本結構的最佳點,提高企業籌資效益,就必須深刻了解財務杠桿機制,把握財務結構。資本結構,按照企業預期合理搭配各種籌資方式,合理安排企業的負債規模、期限、結構,合理解決財務杠桿與企業籌資效益問題,從而達到財務杠桿效益最優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經濟建設保持著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但在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另一面,許多企業走向了極端,有的陷入了高投入、高負債、高風險、低效益的怪圈,造成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運行質量下降的強烈反差;有的熱中於超低風險,全憑自有資金苦苦強撐,最終導致企業衰退或破產。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財務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原因是企業缺乏資本運作經驗,不能有效地利用財務杠桿效應。本文就此談些粗淺看法,以就教於同行。 一、負債及財務杠桿的詮釋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對負債的定義是:「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上講,負債是現代企業經營不可缺少的資金來源,是構成企業資產的基本組成部分。任何企業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負債,幾乎沒有一家企業是只靠自有資本,而不運用負債進行經營的。企業負債的形成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企業通過借款、發行債券、租賃等方式向債權人籌集的債務資本;二是企業由於信用關系而形成的應付款項等。 負債經營既可為企業帶來厚利,又可使企業面臨巨大的風險。負債的存在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具有雙重作用和影響,企業必須在效益和風險之間做出適當的權衡。因為負債是一把「雙刃劍」,企業負債過多不好,負債過少也不意味著好。若企業負債過多,會增大財務風險,可能導致企業破產倒閉;相反,若負債過少,則不能有效取得負債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好處。舉債投資是神奇的工具,但務必妥善運用。這時應堅守借貸的兩大原則:(1)期望報酬率必須高於貸款利率;(2)在最壞的情況下,必須有足夠的現金還本付息。這里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認識財務杠桿的存在及其影響。 所謂杠桿,簡言之就是四兩撥千斤、以小搏大的工具。阿基米得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將整個地球撬起。」延伸到財務杠桿上,可以這樣說:「借我足夠的錢,我就可獲取巨大的財富。」

C.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國外研究現狀以及文獻綜述 是中小企業財務風險而不是財務管理 沒有國外的國內的也行

1.1關於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國內綜述 早在1987年,清華大學郭仲偉教授就在《風險分析與決策》一書中,全面系統的研究了風險分析與決策的方法,借鑒國外風險理論,指導人們如何對風險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在1989年,北大商學院的劉思錄、湯谷良發表「論財務風險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論述了財務風險的定義、特性及財務風險管理的步驟與方法。 1994年,基於我國國情,北京大學於川等著《風險經濟學導論》,對經濟風險尤其是針對我國所特有的經濟風險,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對我國財務管理方向樹立了一個大體的風向標。於此同時,財政部向德偉博士發表「論財務風險」一文,全面細致的分析了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礎,該文中的觀點認為「財務風險是企業經營風險的集中體現,他運用廣義財務風險概念,將財務風險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四項。」文章明確指出了財務風險的重要性,為財務風險理論向更深一層推進奠定了基礎。 著名經濟學家怯來法在1995年為財務風險下立定義,認為財務風險是「由公司的負債直接引起的,並由負債公司的股東承受的風險」,「公司資本結構中的借入資本比例愈大,則公司沒有剩餘現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東承受的這種股息減少或沒有股息的風險稱為財務風險」。我國學者紀連貴在1998年也採用廣義財務風險概念,將財務風險分為籌融資風險、使用資金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資金分配風險,並認為籌融資風險表現為:籌資數量不當風險、籌資時機不當風險和資本結構惡化風險。 在對財務風險進行控制方面,直到2002年,張延波、彭淑雄提出通過建立一系列財務報表監控指標來達到財務風險監測的目的。才使得財務風險能實體化,范圍化。 在財務預警方面,早在1932年,菲茲帕特里克最早運用單變數進行企業財務風險以及財務困境預測研究,並得出結論,判斷企業是否陷入嚴重財務困境的兩個財務比率為凈利潤/股東權益和股東權益/負債。然而相比之下,直到1996年,我國周首華等人所發表的《論財務危機的預警分析》中,以企業財務指標作為評價體系,提出了如何預測企業 陷入財務危機的F分數模式。但是到了2001年,余廉、胡華夏等人所著《企業預警管理實務》中,在實證考察和分析我國企業經營現狀的基礎上,對我國企業由於管理失誤等原因所導致的經營困境或破產倒閉等現象及其規律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構建了初步的預測指標體系和數理分析模型,為我國財務風險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004年,黃錦亮、白帆認為應緊緊圍繞「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理財目標,提出針對籌資、投資、資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個方面的風險建立起由「識別—評估—防範和控制」三個環節組成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對其中狹義財務風險的控制主要還是通過指標分析法和財務杠桿系數法來進行。 1.2關於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國外綜述 國外對風險問題的研究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895年,Haynes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書中從經濟學意義上提出了風險的概念。他認為:「風險一 詞在經濟學和其他領域中,並無任何技術上的內容,它意味著損害的可能性。某種行為能否產生有害的後果應以其不確定性界定,如果某種行為具有不確定性時,其行為就反映了風險的負擔。」 世界上第一個對風險進行理論探討的經濟學家是美國學者威雷特博士,1901 年他在其學位論文《風險與保險的經濟理論》中給風險下了這樣的定義:「風險是關於不願發生的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客觀體現。」威雷特博士簡明的定義卻概述了風險的三層涵義:(1)風險的本質是不確定性;(2)風險是客觀存在的;(3) 風險被人們厭惡、不願其發生。 美國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漢斯在他們合著的《風險管理與保險》一書中,把風險定義為「在給定的情況下和特定的時間內,那些可能發生的結果間的差異。如果肯定只有—個結果發生,則差異為零,風險為零;如果有多種可能結果,則有風險,且差異越大,風險越大。」 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對風險的涵義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風險不是一般的不確定性,而是「可測定的不確定性」,他明確指出,經濟生活中的現實風險和未來風險都可以藉助數理統計分析來計量和測定。奈特的觀點為後來風險的評估和測度理論的建立奠定了一塊基石。 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倒塌所帶來的匯率風險,引起人們 對企業財務風險的關注。盡管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應該成為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財務風險管理的發展並沒有引起管理和經濟學界的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財務風險管理終於在1998年的美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會引起了業界重視。美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會時任主席Stephen在大學的主 席演講中特別指出:「風險管理與保險的研究應該從對純粹風險的研究轉向對投資風險的研究,從對人身和財產風險管理的研究轉向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而國際上從事財務風險管理相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三位著名經濟學家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對財務風險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馬可威茨在《財務學》雜志上發表的《資產組合選擇》一文,該文同時採用風險資產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資產組合的收益和風險問題,被學界視為現在資產組合理論的起點。他提出了證券投資組合的效率邊界概念,即在相同風險下,效率邊界上的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邊界的組合風險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繼承並發展了馬可威茨的理論,這就是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他提出的這一理論結論是:一種股票的風險包括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通過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統風險,為了承擔風險,投資者必須得到補償,風險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計算股票系統風險的方法和通過系統風險計算股票預期收益的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米勒的貢獻是在研究公司資本結構的策劃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提出了MM理論,MM論嚴密驗證了不同的資本結構下,公司資本成本保持不變,他們從資本成本的角度論證了由於財務杠桿收益與財務杠桿風險同步漲落,公司價值不受資本結構的影響。 1976年,詹森和麥克林發表了《企業理論:管理行為、代理成本和資本結構》一文,該文中的「詹森—麥克林委託代理模型」已成為經濟學界研究企業價值、股東風險偏好和管理者風險道德的財務規則。從總體上看,國外學者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於保險金融業風險管理的研究,處理方式主要研究財務危機發生後如何應付和如何擺脫危機的策略問題,而很少對財務風險的事前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後來研究逐漸轉向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並對財務風險管理能夠創造價值有所涉及。

希望採納

D. 會計論文要寫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誰與寫好了的開題報告的文獻綜述啊

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

[摘 要] 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在確保國民經濟適度增長、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教興國、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提出指導與扶持我國的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已成為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財務風險是現代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育不健全的條件下更是不可避免,試著從中小企業資金結構方面入手,利用財務杠桿原理對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進行分析,提出了風險管理過程式控制制措施,建立預警分析指標體系,進行恰當的財務風險決策,提高中小企業的存續能力。
[關鍵詞] 企業財務 風險管理 資金結構 財務杠桿
一、中小企業經營現狀及面臨的財務風險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的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形成了一股中小企業發展熱,中小企業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形勢的發展,中小企業開始從輝煌的神壇上走了下來。由於中國當前獨特的經濟體制和中小企業自身的缺陷,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許多難以克服的經濟和制度問題,而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就是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研究如何對中小企業進行財務風險管理迫在眉睫。
在中國現有正規統計中,2003年不同規模及規模以上企業資金來源結構表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中小企業存在著嚴重的財務問題,總的來說中小企業的流動負債為49.1%,長期負債11.4%,所有者權益39.5%,資產負債率為60.5%,流動負債比率為81.2%,然而在如此高的資產負債率下,企業的資產來源卻是非常有限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非常狹窄。(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覽》1999-2006)
2004年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曾對中國四川三個城市的中小企業的資金結構來源狀況做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小企業集資大部分靠自身積累和銀行貸款,其他諸如商業信用和非正規融資等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對轄區內的浙江、福建兩省的300多家中小企業問卷調查顯示:銀行貸款在企業外部融資中所佔比例高達60%多,且企業規模越大銀行貸款比例越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的企業利用過民間借款。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對轄區內的3省5市128家中小企業的調查顯示:在凈資產來源中,各種借款超過50%,其中銀行借款佔全部借款的94%以上;企業全部債務中銀行借款佔60%,權益性融資僅佔17%。(數據和資料來源於《中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和政策分析》應展宇)
綜上所述,我們大致可以勾勒出中小企業財務方面的現狀: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融資渠道狹窄,融資困難的窘境;銀行借款是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融資渠道,但是銀行很少提供長期信貸;同時中小企業普遍缺乏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不僅僅益性資金來源非常有限且很難獲得長期債務支持;同時中小企業又普遍存在著偏高的資產負債率,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小企業存在著嚴重債務風險。
二、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造成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體制的外部環境原因也有中小企業自身結構和經營者的內部原因,從而產生非系統性風險和系統風險兩大類別。
(一)外部原因
外部風險影響到所有被作一個資本價值載體的價值形態,如實物資產、貨幣資產、債權資產直至作為總資產代表的企業本身。它們都是通過風險理財過程中無法迴避的財務風險,由於系統風險沒有有效方法消除,所以也稱「不可分散風險」。在中國當前的金融體系中大商業銀行多數瞄準於大城市的大客戶,而小的銀行或信貸機構也緊盯大市場而忽視了中小企業市場。而且中國的證券市場和金融體系均不完善與成熟,更加增加了企業融資的難度。
(二)內部原因
1.在現實中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通常會考慮以下四點:
(1)中小企業的經營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企業存續的變數大,容易受經營環境的影響,容易破產倒閉,導致貸款風險大;(2)中小企業一般規模較小、資產少且流動性差,負債能力有限;(3)中小企業的資本需求一次量少但頻率高,導致融資復雜性加大,融資成本及代價高;(4)信息透明度極低,進而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這幾個因素導致中小企業籌資成本高。
2.中小企業的內部原因更多的是因為企業的決策不當所引起的,比如企業籌資規模不當,資金來源結構不當,籌資方式和時間選擇不當,信用交易策略不當,造成資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同時企業的投資缺乏可行性,主觀臆斷嚴重,導致企業籌資成本高的同時,浪費了大量資金,更是加劇了企業的風險。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中缺乏優秀的財務管理人才,財務混亂,更是企業的一大威脅。
三、企業財務風險理論分析
企業要擺脫這種由內部原因所引起的財務風險就必須重視企業的資金結構和財務杠桿作用。企業資金結構是指企業的資金來源中權益資金與負債資金的比例。企業的負債資金利用投資收益率和負債利息率的差可以產生杠桿作用。在現代企業中負債經營是常見的和必要的。利用好負債及其所帶來的杠桿作用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一)財務杠桿及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杠桿是企業制定資金結構時對債務籌資的利用。在現實中只要企業的投資收益率大於負債利率,企業投資中的負債部分所取得的利潤比同期的利息多,在支付利息後還有節余,使得資本收益由於負債經營而絕對值增加,從而使得權益率大於投資收益率,並且產權比率(負債資金/權益資本)越高,財務杠桿利益越大,為企業帶來的收益就越多,同時還可以提高企業的權益資金收益率,所以財務杠桿利益的實質便是由於企業投資收益率大於負債利率,有負債所得到的一部分利潤轉化給了權益資金,從而使得權益資金的收益率上升。若是投資收益率等於或是小於負債利率,那麼負債所產生的利潤只能或者不足彌補負債所需要的信息,甚至利用權益資金所取得的利潤都不足以彌補利息,從而不得不減少權益資本來補償,這便是財務杠桿損失的本質所在。
負債的財務杠桿作用通常是用財務杠桿系數來衡量的,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權益資本變動相對於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其理論公式為:
財務杠桿系數=權益資本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通過數學變形後公式可變為: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率負債比率×利息率)
根據這兩個公式計算的財務杠桿系數,後者揭示負債比率,息稅前利潤以及負債利息率之間的關系,由此三者綜合決定財務杠桿系數,前者可以反映出主權資本中收益率變動相當於稅前利潤的變動倍數,由於負債利息是企業在稅前支付的,所以企業利用負債資金不僅能提高權益資金收益率,而且能使權益益資金收益率低於息稅前利潤率。
(二)財務風險因素分析
企業財務風險是企業在使用負債資金而產生的在未來收益不確定的情況下由主權資金承擔的由負債資金利息所引起的利率支付和償債風險。財務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與財務杠桿系數的高低。一般情況下,財務杠桿系數越大,主權資金收益率對息稅前利潤的彈性就越大,而風險就會越大;反之財務風險就越小。所以企業在進行負債經營時為了控制和規避風險就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息稅前利率。在上述兩個公式中可知,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息稅前利潤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小,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大。也就說當投資項目的稅前利潤率越高企業獲得的報酬或說投資收益就越多,於是企業在進行負債經營投資項目時,必須從實際出發,深入了解投資項目,並客觀預期利潤以確定最佳的投資方案。
2.負債處息率。在上述兩個公式中可知,息稅前利潤和負債比率一定的情況下,負債利息北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小,即負責利息越低,主權資本收益比會相應的提高。這是因為在稅前利潤和債得利率一定的情況下企業由負債資金和主權資金抽獲得的利潤是固定的,負債利率越低企業支付的利息越少,相應的企業的利潤就越多。
3.資本結構。負債比率和總資本的比率也是影響財務杠桿利益和財務風險的因素之一。在稅前利潤率和負債利息率一定的情況下,負債比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反之財務杠桿系數越小。但負債比率對主權資本收益率的不同於負債利息率也不同於稅前利潤率的影響,他對主權資本收益率的影響表現為正反兩個反面。在稅前利潤率大於負債利息率時表現為正影響,反之為負影響。
四、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措施
怎樣處理中小企業面臨的風險難題,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呼之欲出。對中小企業的風險管理可依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對企業的資金結構和融資政策進行調整,建立風險管理體制;另一方面加強企業的人員素質,提升其決策能力。
(一)建立風險管理體制
1.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引起財務風險。
2.根據生產經營情況合理預測資金需求量,然後通過對資金成本的計算分析,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資金結構,充分利用杠桿作用,多方面籌資,拓寬籌資渠道,多樣籌資方式,分散籌資風險。
3.注重投資決策問題,投資決策是企業經營決策之一,直接影響資金結構,必須做好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預期投資收益率和負債利息率。
4.建立風險基金保障制度,保障經營中資金結構的平穩,提高企業應變力和短期償債力。
5.建立資金使用效益監督制度。
6.建立財務預防機制,正確把握企業負債經營的度。企業進行負債經營決策時,應首先考慮企業的規模及償債能力,警惕財務杠桿的負面作用、防範財務風險和關注拮據成本,注重財務杠桿和經營杠桿的聯合使用。
(二)加大對企業財務和經營人員的培訓和完善財務體系
1.提高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
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認為只要管好用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風險意識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
2.加大監督力度
企業對風險信號如產品積壓、質量下降、應收賬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據其形成原因及過程,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對財務風險通常採用迴避風險、控制風險、接受風險和分散風險等策略。
3.完善財務體系
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其中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濟效率、發展潛力等指標最具有代表性。資產獲利能力指標有總資產報酬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資本的獲利水平,反映企業運用資產的獲利水平;後者反映每耗費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潤,該指標越高,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償債能力指標有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如果流動比率過高,會使流動資金喪失再投資機會,一般生產性企業最佳為2左右;資產負債率一般為40%60%,在投資報酬率大於借款利率時,借款越多,利潤越多,同時財務風險越大。資產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二指標是企業財務評價的兩大部分。經濟效率的高低直接體現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資產運營能力的指標有應收賬款周轉率以及產銷平衡率。
五、結束語
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較晚,還年輕,在發展的道路上難免遇到困難,但是本文認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應注重實際,加強風險意識,主分利用財務杠桿作用,調節資金結構,不斷積累,加強籌資、投資、資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風險管理,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2006年度注冊會計師統一考試指定輔導教材《財力成本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
[2] 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2006年中小企業發展情況和2007年工作要點[J],
[3] 陳四清。財務管理[M].湖南: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5
[4] 李天民。現代管理會計學[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9
[5] 薛小榮。財務管理的杠桿作用[J].陝西工商學院學報,2005,(3),35-39
[6]應展宇。中小企業融資現狀與政策分析[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8
[7]吳少平,李小燕。談財務危機預警分析指標的確定標准[J].金融科學,2000.1
[8]顧曉安。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的構建[J].財經論叢,2000,7

E. 會計方面的文獻綜述

一、相關文獻介紹 1.1 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經濟學家大衛.杜蘭特(1952)發表了題為《企業債務與權益資本計量方法的發展和問題》的演講,把當時的融資思想歸納為三種類型:凈收入理論、凈營業收入理論和傳統理論。凈收入理論認為企業增加負債,提高財務杠桿,可降低其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增加企業的價值,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債務資本為 100%時的資本結構是企業的最優資本結構。凈營業收入理論認為當企業利用財務杠桿進行債務融資時,即使能夠維持債務成本,也會帶來企業權益資本風險的增加,進而造成權益資本成本上升。因此,企業負債比例的提高不會降低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企業的總價值固定不變,並不存在最佳的資本結構。傳統理論認為企業利用財務杠桿會導致權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限度內,債務的低成本能與權益成本的上升相抵消,企業就能獲得因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降低所帶來的好處。但是一旦超過限度,債務的低成本將無法抵消權益資本的增加,而且債務成本也會隨著企業負債率的增加而增大,從而使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上升加快。因此,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從下降轉為上升的轉折點上,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該點上的負債比例就是最佳資本結構。 Modigliani和 Miller(1958)在其經典論文《資本成本、公司融資和投資理論》中提出,無企業稅 MM 模型,即在不考慮稅收的情況下,企業總價值不受資本結構的影響,即風險相同但資本結構不同的企業,其總價值是相同的。Modigliani和 Miller(1963)在《企業所得稅和資本成本:一項修正》中提出有公司稅MM模型,即負債杠桿對企業價值和融資成本確有影響。如果企業負債率達到100%,則企業價值最大,融資成本最小,即最佳資本結構應該全部是債務,不需要發行股票。 米勒(1976)在《債務與稅收》一文,為了探討負債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建立了一個同時考慮公司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在內的模型。米勒均衡理論模型的基本結論是:個人所得稅的存在,會在某種程度上抵消負債的節稅利益,但是在正常稅率的情況下,負債的節稅利益並不會完全消失。因此,米勒模型認為企業負債率越高,則企業市場價值越大。 在權衡理論、代理理論以及不對稱信息理論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Myers 和Majluf (1984) 在《財務學刊》雜志的《資本結構之謎》一文中提出了「啄食」優序融資理論(Pecking Order Theory)。公司融資順序有較明顯的先後之分:所需要的資金首先依賴於內源資金;在內源資金不足,需要外部資金注入時,債權融資成為次優選擇;而外部股權融資由於成本太高,只是作為一種融資渠道的補充來源形式存在。因此,企業融資通常都遵循所謂的「啄食順序」,即先內源融資、再外源融資,在外源融資中優先考慮債權融資,不足時再考慮股權融資。 1.2 國內的研究狀況 對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狀況的研究。國內學者張人驥、閻達五、黃少安和張崗、方曉霞、劉星等人對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狀況進行的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公司與歐美、日本等資本市場發達的上市公司相比,資產負債率明顯偏低,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具有明顯的股權融資偏好,其融資順序表現為股權融資、短期債務融資、長期債務融資和內部融資。上市公司在進行長期融資決策時普遍存在「輕債務重股權」的股權融資偏好。這種融資順序安排顯然不符合西方的優序融資理論。袁國梁,鄭江淮,胡志乾對我國股市的股權結構,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及公司治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其中對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的解釋中,認為股權融資成本低於債權融資成本是造成企業融資偏好的主要原因。劉星,魏鋒和詹宇對中國的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我國上市公司進行融資決策時,首選外部融資。而在外部融資中,以股權融資為主,債權融資又以短期債務為主。 近幾年,袁衛秋(2004)檢驗靜態權衡理論和啄食順序理論在我國市場的適用性,發現啄食順序理論不宜用來解釋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特徵,而靜態權衡理論可用來解釋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特徵。張兆國、宋麗夢、和張慶(2005)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股權代理成本的影響,結果發現經營者持股比例與股權代理成本有較顯著負相關性;負債融資比例、法人股比例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均與股權代理成本有不顯著的負相關性;國家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均與股權代理成本有較顯著的正相關性。張兆國、閆炳乾、和何成風(2006)通過實證研究了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的治理效應,結果發現主營業務利潤率、經營費用率、和資產利用率三個指標比公司價值指標能夠更好地解釋公司績效;國家股比例對經營績效的負向影響越來越不顯著;法人股比例和負債融資對公司績效有不顯著的正向影響;流通股與公司績效之間沒有顯著關系;股權集中度和經營者持股比例對公司績效有較顯著正向影響;留存收益對公司的績效有顯著負向影響。 林凡(2007)《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本書通過理論分析發現,在中國特定的政策環境以及不健全的市場環境下,股權結構成為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控制人主導是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形成機制的主要特徵,由此本書以「制衡控制人的權利」為出發點提出了治理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總體思路和規范措施,這對推動中國相關制度、法律環境的完善和證券市場的規范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相關綜述和評價 美國學者Myers 和Majluf在1984年提出了優序融資理論,較早的對融資偏好問題進行了直接研究。他們探討了公司如何選擇最優融資渠道,即遵循「啄食順序」,先內源融資、再外源融資,在外源融資中優先考慮債權融資,不足時再考慮股權融資。此後,又有很多學者對融資偏好進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都認為,企業融資應該遵循「內源融資、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的先後順序。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學者開始對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問題進行研究。他們研究發現,中國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與國外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大相徑庭,突出表現為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具有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這種融資偏好在微觀上表現為上市公司通過不同形式的股權融資方式進行「圈錢」行為。在宏觀上表現為資本使用效率不高、資源配置效率未得到充分發揮等。中國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行為如果不及時加以規范治理,最終將影響到中國證券市場以及公司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制度和市場環境各方面的差異,現有西方財務理論尚不能對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進行圓滿解釋。國內有些學者表示,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低是形成融資偏好的直接原因。資金成本是公司決定融資行為的最根本的因素。公司為融入資本必須給予投資者一定的回報,回報率的高低,基本上反映了融資單位成本的高低。與債權投資者相比,股權投資者承擔更大的風險,因而要求更高的回報率。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於證券市場的過小規模與投資者巨大的需求空間存在反差,加之非流通股的大量存在,證券市場市盈率和股價長時間維持在較高水平上,而與之相比的公司派息水平則顯得微不足道,因此投資者並不指望通過獲取公司的派息來得到投資回報,而是希望在市場的短期投機行為中獲取資本利得。從公司的角度看,股權資本成本是以配股價或新股發行價為計算基礎的,而我國的配股價和新股發行價多以市盈率為計算基礎,通常要遠遠高出每股賬面凈資產,由此計算的股權資本成本很低。正是這種不合理的現狀導致了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現象的形成。從公司的角度看,股權資本成本是以配股價或新股發行價為計算基礎的,而我國的配股價和新股發行價多以市盈率為計算基礎,通常要遠遠高出每股賬面凈資產,由此計算的股權資本成本很低。正是這種不合理的現狀導致了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現象的形成。近十多年來,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高速發展。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不斷壯大,上市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顯重要。和非上市企業比較而言,中國上市公司經營行為比較規范,管理理念比較科學,很多上市公司已經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因此,對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進行深入研究,並提出針對性治理措施,將有利於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完善證券市場監管,加速證券市場建設,提升公司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凡.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黃少安,張崗.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分析[J].經濟研究,2001(11). [3] 劉星,魏鋒.我國上市公司融資順序的實證研究.會計研究,2004(6). [4] 何佶.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分析[D].東南大學,2005. [5] 張霞.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11). [6] 鄭志波.淺議我國企業的融資方式現狀[J].經營管理,2009. [7] 楊鑫.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 [8] 謝聰.上市公司融資偏好分析[J].財會通訊,2008(1).

F. 求論文的文獻綜述!!!會展企業的財務風險理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

在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的今天,企業每時每刻都面臨著來自市場的各種風險。財務管理系統作為企業風險預警器的作用愈來愈顯示出其重要性,企業經營者應經常進行財務分析,防範財務危機,建立預警分析指標體系,進行適當的財務風險決策。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在於了解風險的來源和特徵,正確預測、衡量財務風險,進行適當的控制和防範,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將損失降至最低,為企業創造最大的收益。

企業的財務風險來源多樣,而且不同的財務風險形成的具體原因也不盡相同。總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跟不上企業所處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社會人文環境、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等眾多因素。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為企業帶來新的機會,但也可能是某種威脅。如果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不能快速適應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必然會給企業帶來某種風險。目前我國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在於:財務管理基礎工作不夠完善、專業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財務機構設置不合理等。我國許多企業建立的財務管理系統在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時,沒有預見性,反應滯後,應對措施不力,由此產生了企業財務風險。

第二,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存在的客觀性認識不足。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認為只要管理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但在現實工作中,只要企業有經營活動、財務活動,就一定會存在財務風險。

第三,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我國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及主觀決策現象,由此而導致決策失誤的經常發生,從而導致財務風險。

第四,資本結構不合理。企業的資本結構一般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正常的資本結構類型,也就是用流動負債來購置流動資產,用自有資本來購置固定資產。第二類是資產負債表中累計結余出現了紅字,表明自有資本減少,其在總資本中的比重下降,說明出現財務危機。第三類是自有資本全部被虧掉,而且負債也被虧掉了一部分,這種情況屬於資不抵債,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以防範這種情況的出現。

針對以上原因,企業應根據自身面臨的風險,採用正確的風險管理方法,制定適合企業自身的財務管理系統,以有效應對企業風險,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利潤。

首先,以指標分析為基礎,確立完善財務預警系統。

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就必須有一個完善的財務管理系統。這其中,財務預警系統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財務預警系統中,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等指標最具有代表性。資產獲利能力指標有總資產報酬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資本的獲利水平,反映企業運用資產的獲利水平;後者反映每耗費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潤,該指標越高,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償債能力指標有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如果流動比率過高,則會使流動資金喪失再投資機會,一般生產性企業最佳為2左右;資產負債率一般為40%—60%,在投資報酬率大於借款利率時,借款越多,利潤越多,同時財務風險越大。資產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兩個指標是企業財務評價的兩大部分。

從長遠看,良好的獲利能力是企業發展的前提,也是企業控制財務風險的有效措施。盈利能力越強,企業的對外籌資能力和清償債務的能力才能越強。相關指標有總資產凈現率、銷售凈現率等。雖然上述指標可以預測財務危機,但從根本上講,企業發生風險是由於舉債導致的,一個全部用自有資本從事經營的企業只有經營風險而沒有財務風險。因此,要權衡舉債經營的財務風險來確定債務比率,應將負債經營資產收益率與債務資本成本率進行對比,只有前者大於後者,才能保證本息到期歸還,實現財務杠桿收益。同時還要考慮債務清償能力和債務資本在各項目之間配置的合理程度。考核指標有長期負債與營運資金比、資產留存收益率以及債務股權比率。

其次,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合適策略。

企業在建立了財務管理系統尤其是擁有了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後,要及時分析產品積壓、應收賬款增大、成本上升等風險信號,並根據其形成的原因及過程,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如迴避風險、控制風險、接受風險、分散風險等,以降低危害程度。其中控制風險策略可進一步分類,按控制目的分為預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預先確定可能發生的損失,提出相應措施,防止損失的實際發生;後者是對可能發生的損失採取措施,盡量降低損失程度。市場經濟中,利用財務杠桿作用籌集資金進行負債經營是企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最後,加強財務活動的風險管理。

籌資活動是企業發展壯大不可或缺的過程,對籌集資金的使用、管理措施失當會使籌集資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此產生籌資風險。企業籌集資金渠道包括企業所有者投資和借入資金兩類。對於所有者投資而言,不存在還本付息問題,資金可長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風險只存在於使用效益的不確定性上。而對於借入資金而言,企業在取得財務杠桿利益時,實行負債經營而借入資金,將給企業帶來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確定性。因此,在使用籌集資金投資時,一個重要原則是既要敢於進行風險投資以獲取超額利潤,又要克服盲目樂觀和冒險主義,盡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資風險,追求收益性、風險性、穩健性的最佳組合。

企業財務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是資金回收。應收賬款是形成資金回收風險的重要因素,它雖使企業產生利潤,然而企業資金並未增加,相反企業還要用有限的流動資金墊付未實現的利稅開支,加速現金流出。因此,對於應收賬款管理,應建立穩定的信用政策,確定客戶的資信等級並評估企業的償債能力,確定合理的應收賬款比例,建立銷售責任制,加快應收賬款的回收。

收益分配是企業財務循環的最終環節,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合理分配收益。如果企業正處在發展和擴張中,需要購置大量資產,那麼稅後利潤應大部分留用;如果企業利潤率很高,就應該以一部分收益作為分紅或股息派發,防止形成收益分配上的風險。

企業在經營中,應對面臨的財務風險進行詳細分析,建立適合自身的財務管理系統,加強企業的風險管理,為企業在市場中不斷發展夯實基礎,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風險。

G. 急求財務報表的文獻綜述

摘要:財務分析也就是財務報表分析,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所提供的會計數據的分析,評估企業價值,對企業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從而做出合理決策。財務報表全面、系統、綜合的記錄了企業經紀業務發生的軌跡,相關利益人對它的分析越來越關注。本文首先對財務報表的相關理論進行文獻綜述,從財務報表的定義及其內容出發,分析財務報表的主體、對象和目的,在分析了財務報表的原則和步驟之後,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進行綜述。關鍵字: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綜合分析、杜邦體系前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走上的上市之路,而財務報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向各種報表使用者提供了反映公司經營情況及財務狀況的各種不同數據及相關信息,但對於不同的報表使用者閱讀報表時有著不同的側重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上市公司也越來越接近人們的生活,通過對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幫助廣大的投資者,稅務機關,政法,甚至是企業管理者做出重要決策。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上市公司就是這兩權分離的代表。上市公司的股東、債權人等相關外部利益者要求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就要通過分析公司對外披露的信息,這使得財務報表以及財務報表分析具有了必要性。財務報表是企業會計信息系統通過核算財務信息並藉助於會計報表等形式的財務報告表達出來的關於企業財務狀況,是企業經營成果的靜態與動態的信息。在眾多的上市對外披露的信息中,財務報表一直都是相關利益者關注的重點。財務分析是指以財務報表和其它資料為依據和起點,採用專門方法,分析和評價企業的過去和現在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其變動,目的是了解過去、評價現在、預測未來、幫助利益關系集團改善決策。對外發布的財務報表,是根據全體使用人的一般要求設計的,因此,報表使用者要從中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重新排列,並研究其相互關系,使之符合特定決策要求。向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有關的財務信息,從而為他們的決策提供依據。但是財務報表是通過一系列的數據資料來全面地、概括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對報表的使用者來說,這些數據是原始的、初步的,還不能直接為決策服務。本綜述以財務報表的定義,內容為基礎,通過一些會計學、金融學等相關類知識以及近十年的相關學者的著作、理論予以解釋和闡述。正文:一、財務報表的定義及相關內容(一)、財務報表的定義美國紐約州銀行協會委員會於1898年2月提出議案,要求所有的借款人必須提交由他們簽字的資產負債表,以衡量企業的信用和償債能力,1923年美國的白利斯(James Bliss)出版了《管理中的財務和經營比率》一書,他提出並建立了各行業平均的標准比率,便於人們對企業進行橫向財務比較。1921年的吉爾曼(Gilman)出版了名著《財務表表分析》,他指出不能高估比率分析的作用,因為財務比率和資產負債表之間的關系似乎難以明確。財務報表亦稱對外會計報表,會計主體對外提供的反映會計主體財務狀況和經營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或財務狀況變動表、附表和附註。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報告、管理分析及財務情況說明書等列入財務報告或年度報告的資料。對外報表即指財務報表。對內報表的對稱,是以會計准則為規范編制的,向所有者、債權人、政府及其他有關各方及社會公眾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會計報表。(二)、財務報表分析的定義財務報表分析,又稱財務分析,是通過收集、整理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的有關數據,並結合其他有關補充信息,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進行綜合比較和評價,為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管理決策和控制依據的一項管理工作。(三)、財務報表的組成1、資產負債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三項。其中資產包括: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它資產。負債包括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所有者公益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當然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固定資產等還要分成其很多子目這里不再贅述。這里有個等式就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2、利潤表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營業費用-銷售稅金及附加=銷售利潤;銷售利潤+其它業務利潤-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利潤;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利潤總額;利潤總額-所得稅=凈利潤3、現金流量表是財務報表的三個基本報告之一,也叫賬務狀況變動表,所表達的是在一固定期間(通常是每月或每季)內,一家機構的現金 (包含現金等價物) 的增減變動情形。二,財務報表比率基本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財務報表上若乾重要項目的相關數據相互比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評價公司的經營活動以及公司目前和歷史狀況的一種方法,是財務分析最基本的工具。由於進行財務分析的目的不同,因而各種分析者包括債權人、管理當局,政府機構等所採取的側重點也不同。作為股票投資者,主要是掌握和運用四類比率,即反映公司的獲利能力比率、償債能力比率、成長能力比率、周轉能力比率這四大類財務比率。(一)、財務報表比率分析主要的包括四方面內容分析1、盈利能力分析比較常用的指標有: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總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總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率=利潤總額/營業收入凈額以上三個指標值越大,盈利能力越強。2、償債能力分析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該指標應大於1,否則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有問題,最佳值為2以上。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其中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待攤費用,該指標大於1較好。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可與行業平均值比較。3、周轉能力分析 周轉能力比率亦稱活動能力比率是分析公司經營效應的指標,其分子通常為銷售收入或銷售成本,分母則以某一資產科目構成。(1)、應收帳款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應收帳款周轉率=銷售收入(期初應收帳款+期末應收帳款)=銷售收入平均應收帳款 由於應收帳款是指未取得現金的銷售收入,所以用這一比率可以測知公司應收帳款金額是否合理以及收款效率高低。這一比率是應收帳款每年的周轉次數。如果用一年的天數即365天除以應收帳款周轉率,便求出應收帳款每周轉一次需多少天,即應收帳款轉為現金平均所需要的時間。其演算法為:應收帳款變現平均所需時間=一年天數應收帳款年周轉次數應收帳款周轉率越高,每周轉一次所需天數越短,表明公司收帳越快,應收帳款中包含舊帳及無價的帳項越小。反之,周轉率太小,每周轉一次所需天數太長,則表明公司應收帳款的變現過於緩慢以及應收帳款的管理缺乏效率。(2)、存貨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期初存貨+期末存貨)=銷售成本平均商品存貨 存貨的目的在於銷售並實現利潤,因而公司的存貨與銷貨之間,必須保持合理的比率。存貨周轉率正是衡量公司銷貨能力強弱和存貨是否過多或短缺的指標。其比率越高,說明存貨周轉速度越快,公司控制存貨的能力越強,則利潤率越大,營運資金投資於存貨上的金額越小。反之,則表明存貨過多,不僅使資金積壓,影響資產的流動性,還增加倉儲費用與產品損耗、過時。(3)、固定資產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固定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固定資產金額這一比率表示固定資產全年的周轉次數,用以測知公司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其比率越高,表明固定資產周轉速度越快,固定資產的閑置越少;反之則不然。(4)、資本周轉率,又稱凈值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資本周轉率=銷售收入股東權益平均金額運用這一比率,可以分析相對於銷售營業額而言,股東所投入的資金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比率越高,表明資本周轉速度越快,運用效率越高。但如果比率過高則表示公司過份依賴舉債經營,即自有資本少。資本周轉率越低,則表明公司的資本運用效率越差。(5)、資產周轉率,其計算公式如下: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資產總額 這一比率是衡量公司總資產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的指標。總資產周轉速度的快慢,意味著總資產利用效率的高低。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總資產,相似可以計算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凈資產周轉率等。存貨周轉率=銷貨成本/存貨平均余額應收賬款周轉率=賒銷凈額/應收賬款平均余額,其中賒銷凈額常用主營業務收入代替。 周轉率指標越大,說明資產周轉越快,利用效率越高,營運能力越強。4、成長能力分析 成長能力比率可用來測知公司擴展經營的能力。上述償債能力比率,在一定意義上也可用來測知公司擴展經營的能力。因為安全性乃是收益性、成長性的基礎,公司償債能力比率的指標合理,財務結構才健全,才有可能擴展經營,否則,如果償債能力弱,則很難想像公司有餘力去擴展經營。至於舉債經營比率、固定資產對長期負債比率,則更是公司外部的成長性比率指標。公司舉債經營比率高,一方面也說明信譽高,債權人樂於向它投資,公司靠舉債獲得更多資金擴展經營。而如果固定資產對長期負債比率高,也表明其尚有餘力借入更多的長期債務用於擴展經營。總資產增長率=本年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反映公司內部性的擴展經營能力的比率則主要有:(1)、利潤留存率。其計算公式為:利潤留存率=稅後利潤-應發股利稅後利潤這一比率表明公司的稅後利潤(盈利)有多少用於發放股利,多少用於留存收益和擴展經營。其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越重視發展的後勁,不致因分發股利過多而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比率越低,則表明公司經營不順利,不得不動用更多的利潤去彌補損失,或者分紅太多,發展潛力有限。(2)、再投資率,又稱內部成長性比率。其計算公式如下:再投資率=稅後利潤股東權益×股東盈利-股息支付股東盈利=資本報酬率×股東盈利保留率這一比率表明公司用其盈餘所得再投資,以支持公司成長的能力。公式中的股東盈利保留率即股東盈利減股息支付的差額與股東盈利的比率。股東盈利則指每股盈利與普通股發行數的乘積,實際上就是普通股的凈收益。三、杜邦分析法杜邦分析法說明凈資產收益率受三類因素影響:營運效率,用利潤率衡量;資產使用效率,用資產周轉率衡量;財務杠桿,用權益乘數衡量。(一)、資產凈利率資產凈利率是影響權益凈利率的最重要的指標,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而資產凈利率又取決於銷售凈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的高低。總資產周轉率是反映總資產的周轉速度。對資產周轉率的分析,需要對影響資產周轉的各因素進行分析,以判明影響公司資產周轉的主要問題在哪裡。銷售凈利率反映銷售收入的收益水平。擴大銷售收入,降低成本費用是提高企業銷售利潤率的根本途徑,而擴大銷售,同時也是提高資產周轉率的必要條件和途徑。(二)、權益乘數權益乘數表示企業的負債程度,反映了公司利用財務杠桿進行經營活動的程度。資產負債率高,權益乘數就大,這說明公司負債程度高,公司會有較多的杠桿利益,但風險也高;反之,資產負債率低,權益乘數就小,這說明公司負債程度低,公司會有較少的杠桿利益,但相應所承擔的風險也低。邦分析體系在財務分析方面的優勢是簡潔、系統和可操作性強。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杜邦分析體系日漸顯露其缺陷,就是核心指標「權益凈利率」的收益質量的下降。本文在保留原體系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原有指標的建議,如經濟附加值,並通過層層分解,結合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對該指標由表及裡進行解釋。四,財務分析框架(一)、財務分析是公司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說會計工作是收集基礎數據,那麼財務分析的則是對這種數據的進一步加工(解讀),解讀的目的是為了以數字解釋公司現在的經營狀況,肯定公司經驗、揭示問題教訓,為相關人員決策提供支持。(二)、財務管理的主要手段:制度建設:他解決了一個管理原則,和出發點;內部審計:他解決的是制度建設是否合理——執行的效果如何;執行效率如何;合規性;預算管理:實時控制,過程式控制制;財務分析:包括定性、定量分析,他綜合反映了制度建設,預算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結論: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向各種報表使用者提供了反映公司經營情況及財務狀況的各種不同數據及相關信息,但對於不同的報表使用者月度報表時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一般來說股東都關注公司的盈利能力但發起人股東或國家股股東則更關心公司的償債能力,而普通股東或者潛在股東則更關心公司發展前景。本綜述通過分析財務報表相關理論,並對財務報表分析的指標和方法進行了歸納和總結,了解到財務分析的目的是進行財務分析的最終目標,財務分析的最終目標是為財務報表使用者做出相關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財務分析的目的受財務分析主體的制約,不同的財務分析主體進行財務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通過一種或多種方法,多種比率分析綜合分析財務報表,分析這種方法的利弊,尋找能夠彌補這些弊端的方法,提高財務報告的可用度。雖然公司的財務報表提供了大量可供分析的第一手資料,但他是一種歷史性的靜態文件,只能概括地反映一個公司在一段時間內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這種概括的反映遠不足以作為投資者作為投資決策的全部依據,它必須將報表與其他報表中的數據或統一報表重的其他數據相比較,否則意義不大。

H. 財務杠桿國內研究現狀以及各種觀點的利弊分析

關鍵詞:財務杠桿 公司成長性
一.引言
財務杠杠對公司價值及公司成長性的影響是資本結構理論的一個主要研究領域,公司的成長性是公司經營者和投資者共同關心的問題,公司的成長中需要大量資金作為其支撐,公司可以藉助財務杠桿實現其持續穩定的增長,研究財務杠桿對公司成長性的關系,對我國企業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二者的關系研究仍然是理論和實務工作者研究的熱點。筆者通過對二者關系的回顧,找出其研究的優劣點,為以後更好的研究二者的關系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二.國外研究現狀綜述
關於財務杠桿對公司成長性的影響,國外學者融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34年,Graham指出,投機性資本結構(高資產負債率)由於負債融資享受免稅待遇,有利於普通股從公司財產和收益膨脹中獲取大量的利益,有利於公司高成長。Myers & Turnbull(1977)認為當公司的負債比率高時,其破產風險亦會相應提高,一旦破產則會完全喪失成長機會,所以當公司有較多的成長機會時,會採取較保守的財務杠桿政策,因此預測成長機會與負債比率間存在負相關。
Smith and Warner(1979)曾提出當公司使用負債融資時,會引發負債代理問題,其中之一即是投資不足(underinvestment)的問題,Myers認為公司在有負債的情況下 ,只會接受投資項目產生的現金流量凈現值超過負債利息與投資面額之和的投資計劃 ,而會放棄現金流量凈現值大於投資面額但小於負債利息與投資面額之和的投資方案 ,因而會產生投資不足問題 ,由此說明公司財務杠桿會減緩公司的成長。
Tit man &Wessels認為處於成長階段的公司對未來投資機會有更多的選擇 ,但由於存在負債代理問題 ,所以他們推測負債比率應與公司的成長呈反向關系。但其實證結果顯示負債比率與成長性的反向關系不顯著。
Larry Lang等在其對杠桿、 投資與公司成長的研究中表明 ,杠桿不會減緩那些具有良好投資機會的公司的成長;但是當公司的成長機會不被資本市場認同或者其成長機會的價值不足以克服高負債所帶來的風險與成本的影響時 ,財務杠桿與公司的成長性負相關。
三.國內研究現狀
(一)財務杠桿與公司成長性負相關
吳世農、 李常青和余瑋(1999)選用影響上市公司成長性的五個關鍵因素 —資產周轉率、 銷售毛利率、 負債比率、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期間費用率 ,建立了上市公司成長性的判定模型。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 ,由上述五個變數構成的判定模型能夠有效地判定或預測我國上市公司的成長性此外 ,判定模型結果表明 ,負債比率與公司的成長性負相關
畢皖霞和徐文學(2005)對26家製造業公司的實證分析顯示,以凈資產收益率、主營業務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和市凈率為基礎的綜合價值指標與資產負債率顯著負相關。
肖作平(2005)通過考察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的相互關系注意到,財務杠桿對公司績效具有顯著的消極影響。
(二)財務杠桿與公司成長性關系不顯著
陸正飛和辛宇(1998)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在文中 ,他們提出了成長性與資本結構正相關的假設。他們認為成長性強的企業往往有著良好的未來發展前景 ,因而通常不願過多地發行新股以避免分散老股東的控制權和稀釋每股收益 ,從而只能通過增加負債來籌集投資項目所需資金。但他們的實證結果卻顯示成長性與負債率之間沒有顯著的關系。
洪錫熙和沈藝峰(2000)運用資本結構決定因素學派的理論框架 ,對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杠桿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 ,結果顯示 ,公司成長性與公司財務杠桿之間沒有顯著的關系
(三)財務杠桿與公司成長性正相關
呂長江和王克敏(2002)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杠桿、 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權比例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實證研究發現 ,上市公司的財務杠桿與公司績效、 公司的成長性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 ,處於成長階段、 資產規模逐漸擴大的績優公司善於發揮財務杠桿效應 ,以提高公司資金的使用效率 ,並降低權益代理成本。
汪輝(2003)卻觀察到了公司負債對公司價值的積極效應。其研究顯示,公司的債務水平對Q值、市凈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均具有顯著的正向解釋力(但對於少數資產負債率非常高的公司,這種作用並不顯著)。
呂長江, 金超, 陳英(2006)研究上市公司在不同經營業績條件下財務杠桿對成長性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 與國內外已有的研究結果不同 , 不同經營業績下公司財務杠桿對成長性的影響作用存在差異。對於業績優良的公司 , 財務杠桿具有積極作用 , 舉債經營可以促進公司的成長 , 而且 , 隨著公司業績的增強 ,財務杠桿所起的積極作用更為顯著; 對於業績較差的公司 , 財務杠桿具有消極作用 , 財務杠桿對成長性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四.國內外研究狀況評述
國外的研究資本結構理論及財務杠桿的作用的文斌相當豐富,但尚未進一步實證研究的問題也相當多,很多問題尚未定論。目前主要存在兩大問題:其一:雖然已知高負債所引起的財務風險,將導致債權人價值的損失轉移,並將限制企業運用財務杠桿的能力,但尚無法合理碧水和避險,在現實中找出資本結構最佳點。其二:現有的理論無法正確提供企業在不同環境下所應籌資的數量和期限,而其中最主要的障礙是企業債務風險評估難。
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企業負債狀況及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以及如何化解債務對策研究方面等,真正運用實證來系統研究中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成長性關系的論文不是太多。
從國內外的學者對財務杠桿與公司成長性關系的問題研究可以看出,由於選取衡量公司成長性的變數不同,且研究的樣本、研究的方法不一樣,因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導致研究結果的不一致。並且此研究多以公司財務業績指標作為公司績效的評價指標。財務指標無法反映風險結構(尤其是公司負債所導致的財務風險)的影響,而且可能會因為公司管理當局的盈餘管理而喪失客觀性和真實性。還有,一部分研究選取的樣本過少,或者在行業上缺乏代表性。另外,有些研究沒有控制影響公司業績的其他特異性因素(諸如,企業規模、資產結構、股權結構和行業屬性等)。這些研究方法的缺陷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計量結果的可信度。

I. 求論文資料:中小企業關於財務杠桿運用的問題研究

中小企業籌資決策中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摘 要 融資困難一直是困擾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與大型企業相比較,中小企業負債比率較高,財務風險較大,因此,在中小企業籌資決策中如何處理好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合理有效地利用負債資金,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分別從企業資本結構、企業債務利率變動及企業的獲利能力三個方面,對我國中小企業在籌資決策中應如何處理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進行了一個簡要分析。
關鍵詞 中小企業 籌資決策 財務杠桿 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也稱為籌資風險,是指企業全部資本中因債務資本的變動而導致的風險。一般來說,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的主要因素有:企業資本結構、債務利率變動及企業的獲利能力。財務杠桿是指由於債務的存在而導致權益資本凈利率(或每股利潤)的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之間存著一定的內在關系。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因受其規模、效益和資信所限,融資困難,資金嚴重短缺,資本有機構成較低,因此,中小企業的決策者在進行籌資決策時,更應權衡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財務杠桿效應,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1 財務杠桿與企業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
在資本結構一定的條件下,債務利息(包括優先股股息)都是固定的,所以當息稅前利潤增加時,每一元息稅前利潤負擔的債務利息就會相對下降,從而給投資者帶來額外收益,即產生了財務杠桿利益;但當企業改變資本結構、增加債務資本時,債務利息也會相應增加,如果一旦企業的息稅前利潤下降,每一元息稅前利潤負擔的債務利息就會增加,從而給投資者帶來額外損失;當息稅前利潤不足以補償債務利息的支出時,企業就會發生虧損,如果扭虧無望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就會導致企業破產,這就是財務杠桿給企業帶來的負效應。
下面以股份公司為例說明財務杠桿原理的作用,該原理同樣適用於非股份公司。
案例1:假設某企業准備籌集資金20億元,現有A、B、C三種籌資方案(見表1)。
從表1的計算過程,我們可以看出A、B、C三個籌資方案的資本總額、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增長率均相等,不同的只是資本結構。其中,A方案無負債,全部都是普通股,而C方案的資本構成中普通股和債務各佔一半。在企業息稅前利潤均增長20%的情況下,A方案下的每股利潤增長20%,C方案卻增長了33.33%,比A方案每股利潤多增長13.33%,這就是由於C籌資方案中企業每年固定地要支出8 000萬元的債務利息,造成由於財務杠桿作用而給企業帶來的額外收益,即財務杠桿利益。當然,如果企業的息稅前利潤下降,C方案下的每股利潤的下降幅度要大於A方案的每股利潤的下降幅度,由此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另外,我們還可看出,在資本總額、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增長率均相等的情況下,同樣有負債,但負債比率越高,企業預期每股收益會相應較高,如C方案的負債比率高於B方案,其預期每股利潤要比B方案增長8.43%;當然,當企業效益不佳、息稅前利潤呈下降趨勢時,C方案要比B方案承擔更大的財務風險。
可見,企業資本結構的變化是導致財務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若籌資中沒有債務資本,就不會存在財務杠桿作用,也就不存在財務風險,當然也不可能產生財務杠桿利益。因此中小企業在設計籌資方案時更要精心確定適合本企業發展的合理的資本結構,盡可能地規避財務風險、獲取財務杠桿利益。
2 財務杠桿與企業獲利能力之間的關系
從以上分析可知,只要在企業的籌資方式中存在有固定的財務費用支出,就會存在財務杠桿效應,而且不同的籌資方式中的財務杠桿的作用程度也是不完全一致的,為此,需要對財務杠桿進行計量,對財務杠桿進行計量最常用的指標是財務杠桿系數,亦稱財務杠桿程度。對於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其外源融資方式主要是向銀行借款,因此可按以下簡化公式計算財務杠桿系數:
DFL=EBIT/(EBIT-I)式中:DFL表示財務杠桿系數,EBIT表示基期息稅前利潤,I表示債務利息。
根據案例1的資料,我們可計算出息稅前利潤增長在A、B、C三種籌資方案下的財務杠桿系數分別為1、1.25、1.67,其說明的是,當企業的息稅前利潤增長一倍時,採納A方案籌資每股利潤也增長一倍;若採納B方案籌資每股利潤會增長1.25倍;若採納C方案籌資每股利潤則會增長1.67倍。但是當企業的息稅前利潤下降一倍時,採納C方案籌資每股利潤則會下降1.67倍,是三種方案中每股利潤下降幅度最大的,即C方案的財務風險最大。
在此有必要說明的是,上述財務杠桿系數是按照基期息稅前利潤計算的,當息稅前利潤變動後,則應在其變動的基礎上重新計算財務杠桿系數。如C方案中,當債務利息不變,息稅前利潤增加到2.4億元時,其財務杠桿系數則由1.67下降到1.5。這說明,在債務利息不變的條件下,息稅前利潤越大(即獲利能力越大),財務杠桿系數就越小,財務風險也越小;相反息稅前利潤越小(即獲利能力越小),財務杠桿系數就越大,財務風險也越大。也就是說,企業獲利能力與財務風險呈現反方向變動,即獲利能力增強,財務風險下降,相反,獲利能力下降,財務風險加大。
因此,中小企業在設計籌資方案希望獲得財務杠桿收益時,應當在企業息稅前利潤較多且增長幅度較大時,則可考慮適度負債,充分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既可增加每股利潤,提高企業的收益水平,同時又能有效地規避財務風險;反之,則應謹慎利用負債資金。
3 財務杠桿與企業債務利率變動之間的關系
案例2:某公司准備籌資20億元,現有X、Y兩種方案:X方案發行普通股1億股,每股面值10元,同時債務籌資10億元,利率6%;Y方案發行普通股1億股,每股面值10元,同時債務籌資10億元,利率12%。假設各種方案下的經濟狀況及其概率和每種經濟狀況下的息稅前利潤、每股利潤計算結果見表2。
根據上表資料可計算出每種方案下的期望每股利潤、每股利潤的標准離差、標准離差率和經濟狀況中等時的財務杠桿系數分別見表3。
根據以上的計算結果,我們可以觀察到兩方案同樣籌資20億元,且都是通過負債的方式籌資10億元,負債資金與自有資金的比率皆為1︰1,負債比率都為50%,所不同的是X方案負債資金的利率為6%,而Y方案負債資金的利率為12%,通過計算發現此時Y方案的期望每股利潤下降到0.51元,比X方案的同一指標值少了0.43元;標准離差率卻上升到1.08,比X方案的同一指標值大了0.54;財務杠桿系數上升到2.5,比X方案的財務杠桿系數大了1.07。這說明Y方案與X方案相比,雖然資本總額和負債金額都相等,都利用了財務杠桿作用,但利息率卻高於X方案的利息率,此時的財務杠桿作用就只能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而不能取得財務杠桿利益。
中小企業經營規模普遍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因此在利用負債資金時,除了要考慮到資本結構、企業的獲利能力之外,還應考慮債務利率與財務杠桿效應之間的關系,選擇合適的債務利率,一方面有效地規避財務風險,另一方面也能獲得最佳財務杠桿利益,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益。

J. 跪求財務杠桿國內外研究現狀,分兩段寫,各位大蝦幫幫忙啊!

其一:雖然已知高負債所引起的財務風險,將導致債權人價值的損失轉移,並將限制企業運用財務杠桿的能力,但尚無法合理碧水和避險,在現實中找出資本結構最佳點。
其二:現有的理論無法正確提供企業在不同環境下所應籌資的數量和期限,而其中最主要的障礙是企業債務風險評估難。

閱讀全文

與財務杠桿研究理論文獻綜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熟國債期貨最小變動價位 瀏覽:549
存金寶周五價格不顯示 瀏覽:876
寶鋼股份環保部部長 瀏覽:866
銀行怎麼銷售基金理財產品 瀏覽:824
消費貸款途徑 瀏覽:654
分時租賃企業融資情況 瀏覽:536
開立對公外匯存款賬戶的識別主體 瀏覽:633
大連貸款依然需要提供無房證明 瀏覽:614
深圳聯拓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436
我國目前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有 瀏覽:840
深圳隨意貸金融公司 瀏覽:691
2020建行理財產品 瀏覽:903
山海股票資訊 瀏覽:839
攤余成本計量金融資產重分類後攤余成本 瀏覽:465
剛開始理財期貨和基金定投 瀏覽:440
禾裕科技金融集團有限公司 瀏覽:609
荷馬金融客戶服務中心 瀏覽:630
外匯開市時間 瀏覽:974
2017年2月24冰島幣匯率 瀏覽:562
蘭州金匯貸款公司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