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美元與強勢波利的匯率

美元與強勢波利的匯率

發布時間:2022-06-20 17:58:16

『壹』 現在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是多少

因匯率實時波動,您可以參考招商銀行外匯「實時匯率」,請進入招商銀行一網專通主頁屬,點擊右側的「 實時金融信息-外匯實時匯率」查看網頁鏈接(可點擊頁面左側外匯兌換計算器試算),具體匯率請以實際操作時匯率為准。如需查詢歷史匯率,在對應匯率後點擊"查看歷史"。匯率實時波動,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19年11月12日,最新業務變動請以招行官網公布為准)

『貳』 如何分析美元兌港元匯率的波動

目前香港政府使用的是港元掛鉤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目標是將美元兌港元匯率穩定在7.75~7.85區間。最近美元比較強勢,所以美元兌港幣匯率多數時間都在7.75上方。如果繼續大幅走高並超過7.85,香港金管局就會出手干預,比如賣出美元買入港幣。

『叄』 美元匯率指的是什麼,是1美元兌其他貨幣,還是1其他貨幣兌美元的比率

一般都是1美元兌其他貨幣,不過強勢貨幣如英鎊、歐元好像是1其他貨幣兌美元

『肆』 2012年出版的委內瑞拉強勢波利瓦爾貨幣兌換人民幣的匯率是多少

委內瑞拉強勢玻利瓦爾與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官方1美元=6.3玻利瓦爾。黑市1美元=160玻利瓦爾

『伍』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

可以直接登陸中國銀行網站查詢,因為這個匯率是隨時變化的。 http://www.boc.cn/sourcedb/whpj/貨幣名稱現匯買入價現鈔買入價賣出價基準價中行折算價發布日期發布時間英鎊1034.91002.951043.211042.171042.172010-09-1103:00:32港幣86.9686.2687.2987.0487.042010-09-1103:00:32美元675.47670.05678.17676.25676.252010-09-1103:00:32

『陸』 美元,歐元匯率波動

1、歐美經濟增長差距巨大主導歐元匯率疲軟。

自1991年4月起到2000年底,美國經濟實現了戰後持續時期最長的增長,長達115個月。同時期的平均消費物價指數為2.7%,大大低於80年代的4.7%,尤其是90年代後半期,通貨膨脹水平與GDP增長率呈逆向變動,消費物價指數上漲率隨GDP增長率的上升而逐漸收窄,到1999年底,平均升幅僅為 2. 1%。低通脹、高增長在經濟學家帶來困惑的同時、對美元匯率產生了實質的支持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匯率變動與實際經濟表現相關性增大的情況下,這種支持作用具有更大的影響力。與美國經濟相對應,歐盟經濟自90年代初由於結構問題開始陷入低谷,勞動力市場僵化,失業率不斷攀升,社會福利保險負擔過重。最近幾年經濟雖有所恢復,但增長動力弱於美國,並且結構改革困難重重。通脹率雖處於較低水平,但是發展趨勢是上升的,2000年通脹率為2.0%左右高於1999年的1.2%。石油漲價與歐元疲軟又不斷對物價產生壓力。美國經濟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與歐元區經濟差距較大、這實際上主導了美國與歐元的匯率總體走勢。

2、國際資本流動主導美元強勢歐元弱勢。

美國與歐元區國家之間的資產收益差距是推動資金流入美國的重要因素。由於美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美聯儲為防止通貨膨脹.多次提高基準利率,而歐元區為維持經濟復甦基本保持利率不變,結果是利率差距越來越大,兩年裡兩國利率差均在2個百分點以上。利差的存在推動國際資本流人美國,形成對美元匯率的支持。

不僅貨幣市場利率差異明顯,資本市場收益率差距也較大、美國的長短期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收益率均顯著高於歐元區,並且收益差距在擴大。在1999年初收益差約為l%,而到了1999年底差異分別擴大到1.5%和2.2%。同時,美國經濟的強勁帶動美國股市走強,道·瓊斯與納斯達克指數連創新高,也使得美元資產更具吸引力。美國資本市場可以為投資者提供較理想的收益率,從而吸引了大量資本流入。

由於利差與資產收益差的存在,大量資本由歐元區流入美國,推動歐元匯率下跌。據美林公司統計,自歐元推出後,從歐元區流入美國的資金達2610億美元。

國際購並的國別結構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了大量資本匯聚到美國的佐證。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1999年,歐盟國際購井的購買額為4977億美元,美國國際購並的購買額為)124億美元:同期,歐盟國際購並的出售額為3445億美元,美國國際購並的出售為2330億美元。2000年4月瑞士銀行購並美國播偉伯證券公司等大型橫跨大西洋的投資,都在有力地證明歐洲資本通過國際購並的形式大量流入美國。

3、歐元區內管理層對歐元匯率走勢態度莫衷一是與美國強勢美元政策對比鮮明。

歐洲中央銀行的首要貨幣政策目標是歐元物價穩定,物價穩定目標優於區內的其他政策目標。歐元區的匯率政策從屬於物價穩定政策。而且歐洲對外貿易僅占區內GDP的12%,匯率變動對歐元區經濟的影響較小.歐洲央行最初對歐元採取「善意的忽視」的做法,對歐元啟動以來的持續疲弱,歐洲央行聽之任之,遲遲不加干預,使市場預期悲觀。不僅如此,歐盟各國政府官員在發表對歐元頹勢的觀點時說法不一,造成市場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強。這種狀況致使投資者對歐元的信心大為減少.加之,外匯市場投機因素作祟,歐元匯率的波動性大大增強。

與歐元區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美國對美元匯率的堅定立場,美國政府官員在各種適當的場合不斷重申「強勢美元符合美國的利益」。這不僅增強了對美元的信心,也不失時機地支持了美元的強勢。在歐元啟動之初,美國就開始推行「強勢美元政策」,可以說,這一政策是針對歐元的,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是極力反對歐洲推行單一貨幣的。強勢美元不僅僅是美國對歐元打出的一張牌,也是美國藉以吸引大量資本流入,支持其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

4、歐元持續下跌的外部環境因素。

歐元面世以來,一系列意料不到的政治經濟事件,使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發生很大變化,也促成了歐元疲弱的發展態勢。有人說,歐元「生不逢時」,從世界經濟環境看,歐元誕生在美國經濟最強勁的新經濟時代,新興市場國家在金融危機後意想不到地實現了「V」字反轉,這種狀況就使得歐洲經濟的復甦相對顯得緩慢。國際原油價格也偏偏在99年4月開始節節飄升,一方面使歐元區進口成本上升,通貨膨脹壓力增大,歐洲中央銀行不得不6度調高基準利率,讓剛剛出現起色的歐洲經濟立刻急轉直下,從而從根本上削弱了歐元;另一方面,使其標價貨幣美元受到支撐,間接打擊了歐元。石油價格的暴漲還引發席捲歐洲的抗議燃油稅的風潮,增加了歐洲不穩定的因素。

從世界政治環境看,科索沃危機實在也是對歐元的考驗,有如此說法「北約是在轟炸歐元」。自1999年3月24日北約對南聯盟的軍事打擊開始到結束,歐洲金融市場受到的沖擊最直接,歐元匯率呈現持續弱勢的走向,西歐主要股市也呈現波動向下趨勢。不僅如此,科索沃危機也引起歐元區國家政治觀點的分歧,使歐洲政治局勢不穩。投資者與消費者信心因此下降.對歐元的熱情也急劇下降。

5、歐元本身具有內在不穩定性。

歐元作為區域貨幣的實驗性以及歐洲一體化進展情況的變化加劇了歐元匯率的波動性。歐元是歐元區11國的共同貨幣.反映整個區域經濟運行態勢,而歐元區內各國的差異性以及政策協調性問題都使歐元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這促進歐元匯率波動性增強。同時,處於過渡期中的歐元匯率也非常敏感。到目前為止.歐元仍然是帳面貨幣,還沒有正式流通,因此,圍繞歐元區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人們對這種新生貨幣的信心總是處於不斷的調整過程中,歐元的匯率也隨之處於不斷的調整變化中。由於新生的區域貨幣的特殊性給歐元價值穩定造成的沖擊.在歐元正式進入流通領域,成功替代各成員國貨幣後,將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從歐元運行兩年多的情況來看,歐元匯率的總體疲軟的態勢是歐美經濟基本面差異巨大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歐元區管理層採取了不恰當的態度、對歐元匯率重視不夠,導致公眾心理預期悲觀,也使歐元匯率的走勢過於疲軟。此外,歐元作為區域貨幣本身的實驗性也加強了其匯率的波動。

三、歐元對美元匯率走勢展望

1、歐元穩定的制度環境正在逐漸好轉。

歐洲中央銀行已經認識到歐元對外價值穩定的重要性。這使得其匯率政策有了很大轉變.從最初的「善意的忽視」到積極入市干預。歐盟各成員國對歐元匯率的態度正逐漸趨於一致,義大利、法國、德國有關官員分別表示,「太低的歐元不利於經濟增長」,「強勢歐元有益於德國經濟」等。ECB的匯率政策以及各國態度的變化,使得投資者增強了對歐元的信心,而信心正是歐元這一新生貨幣所最需要的。2001年1月1日,希臘正式加入歐元區,更增添了人們對歐元的信心。同時歐元區國家也認識到歐元過渡性帶來的風險,決定縮短雙幣流通期,在2002年4月1日提前實現歐元對成員國貨幣的替代。這對於處於過渡期的歐元無疑是利好消息。

在歐元正式進入流通領域,成功替代成員國貨幣後,由於過渡性給人們心理預期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消失。歐元區管理層對歐元對內與對外價值關系的處理更趨成熟,歐元穩定的整體環境將更趨於好轉。

2、主導歐元對美國匯率走勢的因素,正在發生有利於歐元升值的變化。

從2000年第三季度開始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美國消費者修已指數下降,企業收益減少,股市進人疲軟狀態。2000年四季度各項經濟指標更顯出經濟將在2001年大幅下降。美國最近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01年第一季度GDP增長1.6%,第二季度GDP增長0.4%,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下降到兩年多以來的最低,失業率不斷攀升到令7%,工業生產連續11個月下降,設備利用率明顯降低,經濟數據表明美國經濟衰退跡象明顯。美聯儲為刺激經濟自2001年1月3日起已經7度降息,分別將聯邦基金利率與聯儲再貼現率降至3.5%與 3.0%的水平。而歐元區自 1999年下半年經濟增長率高於美國,歐元區國家失業率也穩步降低至87%。法國中行行長讓·克勞德·特里謝預計,在不存在通脹壓力下歐元區經濟增長2001年將達到3%左右。歐洲中央銀行經過2000年6次加息,與美國的息差明顯減少,目前利差基本消除。歐美經濟增長對比關系的變化以及利差的縮小,都顯示出有利於歐元價值回歸的跡象。

「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使美國投資者與消費者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對已經陷於疲軟的美國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這將直接打壓美元,從而使歐元匯率呈現升值態勢。預計短期內歐元對美元應主要是升值的走勢,從中長期來看,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對全球經濟都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歐元區經濟也難以獨善其身。因此,歐元對美元長期走勢尚不明朗。
分頁:[第1頁]

美元波動是這樣的;
自去年以來,美元匯率一直呈現下滑趨勢。國際游資直接炒作、外匯儲備國減少美元資產的持有、能源的過度需求等是促使美元下跌的主要原因。美元是世界主要貨幣,保持美元的相對穩定是現階段世界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 美元匯率;外匯儲備;下跌原因去年下半年開始,國際經濟格局出現了美元的匯率伴隨著原油價格的步步攀升卻呈直線下滑的趨勢。對此,國際舞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於本次美元的下跌,各國政府和各大研究機構的主要看法是,美元早已脫離了它的實際價值。如果美元進一步下降,可能會促使投資者不願再持有美元資產。但美元只是在一定范圍內的下跌,和以往的波動沒什麼本質區別。

美元對其它主要貨幣匯率跌至歷史新低,我們有必要擔心嗎?它對投資者是否有影響?

是的,有影響,你也應該擔心,但美元貶值的原因卻可能並非你所認為的那樣。

首先,讓我們把這些錯誤的原因一一排除。

人們常說的一個原因是,美國經濟增速低於其它國家,所以全球投資者放棄美元,轉而投資於經濟增長更快的國家的貨幣。沒錯,中國和其它一些新興市場增速更快。但是,相比那些成熟市場,真正同美國爭奪巨額投資資本流量的市場,比如歐洲和日本,根據最近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美國增長實際更快些。

另一個大家常說的原因就是美國的貿易赤字,亦即進口支出大於出口收入。如果這算一個原因,那過去3個月貿易赤字明明縮小,而美元卻在加速貶值,這怎麼解釋?我從來也不認為貿易赤字和美元貶值有什麼關系。貿易赤字僅僅意味著一部分美元從美國流到了其它國家。這太好了,給別人幾張紙就可以換來別人生產的商品。我願意這樣的好事天天發生。如果人家拿著那些紙幣來兌換我們的商品和服務怎麼辦呢?這也沒有問題,我們正好可以通過提供這些商品和服務獲得經濟的繁榮。

也許還有很多人說,外國人持有大筆美國政府債務,一旦美元貶值,他們便打算出手這些債務。這是說不通的。如果你去分析這種說法背後的邏輯,那就是美元貶值是因為美元在貶值。事實上,美元貶值只會使我們的債務對外國人更具吸引力,而非相反,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用同樣的本幣購買到更多的美元債務。

『柒』 美元對歐元匯率的波動

歐元前景主要取決於三項因素

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與硬幣正式投入流通。為此,歐洲中央銀行系統印製了價值6330億歐元的紙幣,鑄造了價值160億歐元的硬幣,合計近6500億歐元。其中40%的紙幣和2/3的硬幣已在2001年12月31日前運抵各商業銀行,合計約2600億歐元。據歐洲中央銀行統計,到2002年1月17日,已進入流通領域的現鈔價值2049億歐元,但同時還有價值1487億歐元的舊幣尚未被收回。目前,歐元已普遍成為歐元區內的主要交易中介,其中荷蘭已於1月28日,愛爾蘭於2月9日,法國於2月17日正式宣布原「國幣」完全退出流通,歐元成為惟一合法流通貨幣。歐元區其他國家至遲也已在2月28日做到了這一點。與此同時,歐元的國際化步伐也不算慢,即使是在雖為歐盟成員國但還沒有正式使用統一貨幣的英國,大約也有30%的大型零售店願意接受歐元付款,支持使用歐元的人已經超過半數。 目前,在歐元區之外,有50多個國家將本國貨幣的匯率與歐元掛鉤。

盡管歐元正式流通起始狀況相對順利,但世人仍有不少疑慮,他們主要擔心:長期歐元會不會倒台,中短期歐元能不能站穩——特別是對美元匯率。這些疑慮不無理由。因為歷史上歐洲1865年的「拉丁貨幣聯盟」協議和1874年的「斯堪的納維亞貨幣聯盟」協議都曾因在艱難時刻缺乏中央協調和政治決心而歸於失敗(當然,也有成功的例子,如1815年的德意志聯盟和1859年的義大利貨幣聯盟)。在二戰後的現實中,歐洲人為統一貨幣已經苦苦奮鬥了三五十年,其間雖然逐步取得進展,但同時也屢屢遭受挫折,尤其是1999年1月-2001年12月的3年,歐元似乎一直缺乏「人氣」。進入2002年以來,形勢開始有所改觀。6月29日,美元兌歐元匯率出現1:0.9992的價位,逼近平價,為29個月來的最低點。但世人公認,美元仍被高估。

我們認為,歐元現狀基本上是正常健康的,至於它的未來,主要取決於三項因素:首先是「歐洲建設」事業的進展狀況;其次是歐洲、歐盟,當然尤其是歐元區本身的主要經濟指標表現;最後是外部環境,尤其是來自美國及其貨幣——美元的影響。

「歐洲建設」事業的進展是歐元長遠前途的決定性因素
「歐洲建設」事業主要是指歐洲聯盟「三大支柱」建設的進展狀況。首先是基本支柱(歐洲共同體目前的表現形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其核心是統一貨幣歐元和內部統一市場),對歐洲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以及歐洲改革,究竟能起到多大的積極作用。其次是歐洲聯盟另外兩個支柱,即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和內政與司法合作,究竟能推進到什麼程度。

歐元將促進歐洲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而歐元自身也需要得到後者的支持

冷戰後歐洲的政治穩定主要取決於歐洲聯盟的健康發展。歐元正式流通象徵著歐洲同一性的增強,歐洲聯合事業的鞏固與進步,意味著歐洲聯合與歐洲改革將得到有力的推動,預示著歐洲聯盟吸引力的進一步增強,歐洲將比過去更加牢固地聚集在歐洲聯盟的金星蘭旗之下。1999年1月歐元問世以來對美元匯率的上下波動並沒有使歐洲國家四分五裂,反而令它們更加加強協調一致和互利合作。

至於歐元促進歐洲經濟繁榮,這首先來自它的直接影響:歐元區內貨幣匯率風險的消失、兌換費用的節省、財務成本的降低,各國遵守「馬約」規定條件而形成的良好宏觀經濟環境、歐洲中央銀行推行的低利率政策、自歐元誕生3年以來歐洲所經歷的一段難得一見的貨幣穩定時期、歐元區已成為近些年成功躲過金融市場危機沖擊的避風港,等等。其次,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歐元正式流通,始於1993年的歐洲統一市場將進一步得到完善,歐洲金融市場也將逐漸統一建立起來。

然而,究竟歐元能在多大程度上長遠促進經濟繁榮,關鍵還在於它在推動歐洲聯合與歐洲改革兩方面能起多大作用。世界許多著名經濟學家在這一問題上幾乎觀點一致。格林斯潘在談到歐元今後作為國際貨幣前景問題時指出,「歐元區國家必須消除它們在法律和法規方面存在的差異」。 [①]芒德爾認為,「未來歐元對美元的比價將取決於這些貨幣克服各自弱點的情況。美國的主要弱點是國際收支逆差,歐元的弱點則在於歐元區各國政府『過度開支』的傾向」。[②]平托則強調了歐元難以抗衡美元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存在著政治與金融兩大「真空」。[③]但在解決辦法方面,觀點則不甚一致。僅就歐元對區內貿易影響而言,由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學家羅斯領導的一項研究認為,建立單一貨幣會使歐洲內部貿易增加2倍;而法國經濟學家郎岡認為,由邊界造成的多種不連貫性(包括行政規章與標准、社會與宗教現象、地理與自然資源等能力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與基礎設施、信息差異、語言障礙等等)不會隨著貨幣統一而自然消失。[④]歐洲人還需要作出許多努力,特別在經濟改革方面。

歐元將進一步推動歐洲聯合,而歐元自身同樣也需要得到後者的支持

歐元展示了一個更高層次上的歐洲同一性。這對促進歐洲聯合極其重要。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伊森貝赫寫道,「歐元讓我們深感自己是個歐洲人。歐洲一體化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歐元是最明顯的信號。隨著時間流逝,象徵著歐洲身份認同的歐元,也將在歐元區形成自己的生活、歷史、文化和價值」。[⑤]

至於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如何具體推進歐洲聯合,我們相信,隨著歐元正式流通,歐洲人將會同時重視「三根支柱」的建設。1992年簽署的「馬約」宣告了「歐洲政治和經濟貨幣聯盟」(簡稱歐盟)的誕生,明確規定歐盟是建立在共同體、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內政與司法合作三根支柱之上的。這里說的共同體是50年代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者的合稱。內部統一市場和歐洲貨幣聯盟(包括歐元)都屬於歐洲共同體范圍內的問題,具有超國家性,今後它們還須著力鞏固與發展。除共同體事務外,歐盟還有第二、第三根支柱,但這兩個范疇的問題目前還只是各成員國政府之間的合作,由代表各成員國的理事會討論決定,歐共體委員會在這兩方面的作用還很有限。這個政治上的「真空」如不認真逐步填補,將會對歐元構成威脅。此外,歐盟的第5輪擴大(常稱「東擴」),到2004年成員國將增加到25個左右,這主要是出於歐盟的戰略考慮和政治決策,其實有些申請國經濟條件並不具備,政治上也有一些復雜問題,因此,「東擴」需要新老成員國作出一系列相互承諾和妥協。與包括「東擴」在內的「歐洲建設」過程相聯系,歐盟國家尚需經歷一段艱難的調整適應過程。這是歐洲近些年來和未來一段時間處於「弱勢」的因素之一。但從中長期看,隨著「歐洲建設」和調整適應過程的步步進展,歐洲的「強勢」將會漸漸顯示出來。越過泥濘沼澤,前面就是坦途。歐洲人正在朝這些方面努力。

歐元將促進歐洲改革,而歐元自身同樣也需要得到後者成功的支持

在過去的1/4世紀中,歐洲社會滲透著惰性,歐洲經濟缺乏活力。歐洲迫切需要改革。它包含著3個層次的內容:

首先是歐盟與歐元區一級的機構、機制和立法等方面的改革,目標是適應歐洲一體化的深化與擴大的新形勢,以進一步推進歐洲聯合的進程;其達標手段主要是通過修改歐洲共同體條約。歐洲共同體條約即羅馬條約已經1985年公布的《單一歐洲法令》、1991年通過的《馬約》和1997年通過的《阿姆斯特丹條約》3次修改,它們為統一市場與統一貨幣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建設「三根支柱」指明了方向;目前正准備在2003年底-2004年初舉行新一輪政府間會議,它將對歐洲共同體條約作出第4次修改,使歐盟的機構、機制運作更有效率,使歐洲的政治前途更加明確,使歐洲統一市場與統一貨幣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其次是歐盟與歐元區國家對歐洲一級的改革作出適應性調整,其中包括把眾多的歐盟立法真正轉化為成員國的國內法。這方面已取得巨大進展,但現狀還不十分令人滿意。雖然歐盟各成員國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經濟立法來自歐盟總部,但實際上歐盟范圍內迄今尚未建立起真正統一的市場機制。例如電信、能源、交通等部門,各國市場一體化程度大約僅為20%左右;在金融領域,雖然已經統一了貨幣,但歐元區各成員國的監管法規依然五花八門。對此,歐委會2001年4月17日發表專門報告,批評成員國經濟改革進展緩慢。報告對15個成員國改革市場機制的情況進行了評估:在可量化的36個項目中,僅有20項,即佔55%的項目能在2001年6月前按預定的時間內完成。不過它們都在努力。

最後是歐盟與歐元區各成員國內部的改革。主要涉及5個方面:調整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多些市場,少些國家,同時,改進國家,改進市場;調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適當放鬆政府限制,減少對國有企業補貼,減稅;調整國家與公民的關系,保留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基本理念和核心部分,排除濫用,節減某些福利項目;調整僱主與雇員的關系,增加靈活性、自願性、多樣化,同時繼續顧及「社會平衡」;適當發展「股東文化」。在所有這些方面,歐洲人正在取得進展,但速度與程度似乎還不夠。

總之,「歐洲建設」任重道遠。這里存在著國家主權壁壘、經濟利益分歧、社會文化差異等重重矛盾,但同時也存在著歷史發展慣力、國際環境壓力、巨大利益引力、主要主體推力、倒退成本阻力、歐洲發展潛力等種種動力。可以預期,「歐洲建設」仍將循著過去半個世紀的軌跡徐徐前進。歐元的長期前景趨向看好。

歐洲主要經濟指標表現是歐元中短期走向的基本依據
歐元中短期走向,首先是對美元的匯率,主要取決於歐洲自身的經濟表現,同時也受到美國經濟及其貨幣美元的重大影響。其中主要是:

經濟增長率

20世紀90年代美國年均GDP增長率為3.2%,歐元區11國(1999年當時希臘尚未加入)為2.0%, 歐洲明顯落後。2001年歐美經濟均處低迷狀況,增長率均為1.5%上下。2002年歐洲經濟將繼續不振,而美國經濟前途不明。有人認為美聯儲2001年總共降息4.75個百分點,將使美國2002年GDP增長2%;加上財政刺激總額近2000億美元,可使經濟增長2.5%。[⑥]當然,對此也有不同意見,例如克魯格曼認為這次美國經濟衰退將呈雙谷底。但2002年美國經濟增長率仍有可能稍高於歐洲的1.6%。

但在經濟增長率方面有兩點值得關註:首先是歐美經濟增長率在未來的10年中可能會相對接近一些。美國經濟過去10年一路領先的風光已經不再。據世界銀行2000年所做的預則,1999-2008年美歐GDP年均增長率均為2.8%[⑦](而據美國《總統經濟報告》,2002-2012年美國GDP年均增長率可達3.1%)。其次是歐洲經濟雖然活力不及美國,但比美國相對穩定,盡管有時是低穩。美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不確定因素眾多,包括股市動態、消費狀況、債務沉重、美元政策以及資本流進流出等等;而歐洲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經濟惰性,對統一市場與統一貨幣的適應還遠未完成,同時又缺乏「牽引國家」和「牽引部門」。但是歐洲既沒有美國那樣的巨額外部赤字——經常性項目逆差佔GDP的4%,也沒有日本那樣的巨額內部赤字——中央和地方累計財政赤字已超過GDP的130%。可以說,歐盟是目前世界上的相對經濟穩定區。

這里我們僅以股市為例來比較歐美經濟。美國股市對經濟生活的影響要遠遠大於歐洲。美國股市市值為歐元區的3倍(138000億美元對43000億美元);美國股民佔50%,德國17%,法國20%;美國有價證券(股票和債券)占企業外部資金來源的70%,歐洲企業約為30%。因此,美國股市波動對經濟影響較大,而導致波動的因素又在進一步增加,包括一系列的大公司製作假賬。但是,由於歐美經濟的關聯性,例如美國股票13%掌握在外國投資者手中, 而歐洲股票40%由盎格魯-撒克遜投資者控制,歐美股市相關系數在非技術領域約為0.5,在信息技術股領域高達0.8,[⑧]因此,美國股市波動對歐洲也會有不小影響。雖然如此,股市波動對歐洲經濟的短期影響總不及美國。不過,從長期來看,歐洲股市相對不發達並非一定是好事。70%外部資金來自銀行貸款,是歐洲企業缺乏活力、缺乏冒險精神的因素之一,歐洲需要適當地進一步發展「股東文化」。

成本-投資收益率-採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成本之間的關系

歐洲主要由於勞工成本高致使生產成本高於美國,加上美國是「新經濟」的「先鋒」,這是導致美國投資收益率明顯高於歐洲的因素之一,而美國公司的高回報率又激勵它們採用新技術,最終使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快於歐洲,反過來又促使成本下降。據美國經濟評議委員會的計算,美國今天生產率增長的速度是歐盟的3倍。這里,投資收益率特別重要。格林斯潘認為,歐元今後作為國際貨幣的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歐元區國家能否達到美國的投資收益率(1997年高峰年10%,2000年6.5%,2001年3.5%,[⑨]歐元區一般為3-4%)。這也是歐洲資本大量流向美國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洛杉磯企業兼並統計研究所資料,在過去的3年中,外國公司已經接管了2779家美國公司,其價值總額為7660億美元,這些資金當中有3/4來自歐洲。[⑩]但是,隨著種種經濟政治因素的變動影響,這種資本流向是可能發生改變的,事實上,進入2002年以來資本流向正在出現某些不利於美國的變化。

通貨膨脹率和利率

一種貨幣的強弱從長遠來說主要取決於通貨膨脹,從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起,歐洲的通貨膨脹率總的說來低於美國(大約為2%對3%),這是人們對歐元走勢作出樂觀估計的依據之一。至於利率,1999-2000年美國利率明顯高於歐元區,是導致美元強勢、歐元疲軟的重要因素之一;2001年以來,經過美聯儲11次減息,目前歐元區利率已反過來高於美國1.5個百分點(3.25%對1.75%),它可能成為制約美元繼續走強的因素之一。

總之,美國經濟較具活力卻充滿不確定性,歐洲經濟較為平穩卻缺乏朝氣,它們二者的主要經濟指標今後將如何表現尚需拭目以待。看來中短期內形勢未必會迅速變得對歐洲有利,但風向轉換是隨時可能的。法國《回聲報》2002年2月18日刊登了一幅歐元兌美元比價的曲線圖,稱二者現在的理論匯率應是1:1.02,而7月上旬的實際匯率為1:0.97-0.99,歐元仍低於美元。這種美元強勢,不僅僅取決於美歐的主要經濟指標,而且還取決於各自的、特別是美國的匯率政策和其他許多因素。但是,這種強勢美元政策究竟還會維持多久值得關注。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美國大力高捧美元、下半期又拚命壓低美元的政策世人尚記憶猶新。

外部環境是影響歐元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
歐元自1999年問世以來,已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第二大國際貨幣。歐元未來的國際地位,主要取決於歐洲自身各方面的業績,同時也將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

歐元現有的國際地位

歐元已經是主要國際貨幣之一。歐元區人口3億多,加上周邊國家的居民,大約已有5億歐洲人經常與歐元打交道。歐元區已有2/3-3/4的對外貿易以歐元結算。全球貿易的15%已用歐元結算。歐元已佔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12.5%。歐元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貨幣,歐元債券已達7.5萬億,最近幾年約占國際債券市場發行額的1/3-1/2。

歐元未來的國際地位,首先取決於歐洲經濟——貨幣自身的表現,特別是要加強歐元的穩定性,它將減少這種貨幣形式持有人的資金風險;堅挺的匯率,它將避免投資者的資本損失;建立流動性好的巨大的金融市場,它將使股東能夠清理股份並使之多樣化;強有力的管理,使發生危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同時,歐元未來的國際地位也將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主要是美國及美元,此外還有英國、日本和其他地區國家對歐元的信任支持程度。

美、英、日對歐元的政策

自1999年以來,美國對歐元一直採取擠壓政策。美國學者(以及英國學者)對歐元持有不同意見:有的十分重視(伯格斯騰等),有的表示冷淡(平托等),有的至今依然認為「歐元是一個錯誤」(弗里德曼等)。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騰認為,隨著歐元的誕生,美元的地位將受到挑戰;歐元對世界政治的沖擊力也是很大的,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制將被分別以歐洲和美國為中心的兩極貨幣體制所取代。耶魯管理學院院長、前美國商務部副部長加騰認為,歐洲建成一個使用統一貨幣——歐元的聯盟將是全球經濟的一個最重大的變化,這一事件將比人們可以想像到的任何其他經濟事件所產生的影響都要大。歐元於2002年1月正式流通,初期可能會產生一些政策混亂和技術問題,但一旦塵埃落定,歐洲貨幣聯盟地區將成為世界第二個最強大的經濟區。使用歐元將對歐洲與世界產生重大影響。在歐洲邊界之內,購銷便捷、競爭加劇、公司重組、新的歐洲大公司出現、歐洲資本市場走向統一、促進勞工市場等等改革將對歐洲產生積極影響;在歐洲邊界之外,對各國中央銀行的儲備和交易資本來說歐元將成為美元的強有力的對手,俄羅斯和所有東歐國家將遲早都被吸引加入歐元區,使它們處於西歐的政治影響之下。在這些背景下,美國政府實際上已從中得出嚴肅的結論。可以預期,美國將對歐元繼續採取擠壓政策,直至歐元發展強大到一定程度,美國才較為同時重視與之平等合作。

自然,美國擠壓歐元和強勢美元政策,並不是歐元對美元匯率1999-2001年3年間基本上一直持低的全部原因。這正像歐美匯率政策難以單獨解釋清楚,歐元(及其前身歐洲計算單位EUA和歐洲貨幣單位ECU)在最近30年間匯率曾大幅波動在56美分-1.47美元之間[11]一樣。歐元EURO1999年問世以來頭3年對美元匯率曾從高點1.18跌至0.82,幅度超過30%,其中還有美國經濟順勢,股市、債市、房市等興旺,美元需求強勁,美元匯率高估,國際資本大量流入美國等因素。據美國財政部統計,1993年,外國投資者對美國證券的年度凈買入量第一次超過了1000億美元,2001年則高達創記錄的5320億美元。外國人在美國的直接投資2000年高達2810億美元。[12]其累積結果是目前外國人持有的美國國庫券已佔2/5,美國公司債券佔1/4,美國股票的13%為外國人持有。[13]反之,2001年春夏以來,由於美國經濟失勢,「9·11事件」以及隨後的恐怖預期,內外雙赤字事隔4年同時再現,著名大公司誠信危機,美元本來高估等因素,致使人們對美國經濟及其股市等信心受挫,國際資本流入美國大幅度減少,2001年直接投資不及上年一半,僅為1240億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外國人在美國購買的公司股票和其他債券450億美元,也只是上年同期的一半,這是使美元對歐元匯率在2002年第二季度下跌大約14%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隨時發生逆轉——尤其是在歐洲經濟依然不大振作的狀態下。但總的看來,美國經濟及美元的「高峰」期似已越過,歐元對美元匯率逐漸回歸到1歐元兌1.05美元應是合理的區位,但其間依然可能會出現反反復復。

英國對歐元繼續採取旁觀政策。最新民意測驗表明,80%的英國人認為英國最終將加入單一貨幣,畢竟英國同歐洲國家的貿易額是同美國貿易的3倍。[14]但考慮到英國社會的「歐洲懷疑主義」甚盛,涉及到歐元,英國人首先擔心接受歐元區平衡預算的約束和放棄英國中央銀行獨立調整利率的權力(英鎊利率高於歐元利率);同時,英鎊匯率也被高估,目前大約為1歐元兌0.64英鎊,而英國有人認為理想的匯率應為1:0.70,英鎊應以何種匯率加入歐元也是一大難題,弄不好會影響英國的競爭力。如何使這「兩率」調整到既能使英國加入歐元區,又不致在金融、就業、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和通貨膨脹等方面對英國產生負面影響,實在讓英國人煞費苦心。因此,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56%的人認為英國應當在歐元運作成功之後再加入。老練的英國人一貫如此。一旦英國加入,歐元將為之一振;但也可能帶來新的麻煩。

日本對歐元採取有限的應對政策。歐元正式流通後,日本政府官員紛紛發表談話,對歐元誕生表示歡迎,並稱要加速日元國際化。日本的GDP雖居世界第二,但不論在世界外匯儲備還是在國際貿易結算中,日元只佔5%。 日元的作用不僅不能與美元相比,將來也難以與歐元平起平坐,除非日本在參與東亞地區合作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或經濟迅速出現積極的重大轉折。日本現在所說的日元國際化是力爭在國際上保留一席之地。但日元重要性仍不宜忽視。

其他外部因素,主要是能源、原料市場價格和國際金融波動狀況

2001年歐盟15國的能源消費為8億噸石油和5億噸天然氣,其中5億噸石油和2.5億噸天然氣依靠進口。石油價格每上漲10%,歐洲經濟增長率就下降0.1個百分點,通貨膨脹率則上升0.1個百分點。[15]國際金融市場波動也會對歐元產生復雜影響。例如最近的阿根廷債務危機就曾對歐元產生了利空影響。據國際清算銀行調查,西班牙各銀行因阿根廷債務而蒙受的損失排名第一,為183億美元,美國第二,為112億美元,德國第三,為88億美元,匯市把阿根廷無力償債當作拋售歐元的一個原因。[16]

總之,歐元誕生是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從長期看,歐元終將取得成功;從中短期看,歐元還難以強力挑戰美元,但歐元會逐漸發展壯大。這不僅是一個市場力量發展的過程,而且也將是一個政策演變的過程。對此,伯格斯騰2002年1月4日在美國經濟聯合會年會的書面發言中認為,現存的國際貨幣秩序是有惰性的:如果再考慮到經濟「總量」與「規模」,即GDP目前歐美大致相同,歐元區比美國少20%左右,對外貿易歐元區已比美國多20%左右,而且發展趨勢對歐洲有利;歐洲一體化在一些重要領域目前存在的落後和日後可能取得的進步;美國在國際收支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的弱點和今後很可能出現的決策變動,所有這一切,到達一個「時點」時,美元出現20%甚至更大的匯率下跌,其概率是很大的。雖然匯率變動不一定完全反映貨幣力量的對比變動(在貨幣力量方面,目前美元優勢突出,美元在世界各國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大約相當於美國GDP在世界所佔比重的3倍,約為75%對25%,而歐元在各國外匯儲備中所佔比重目前尚不及歐盟GDP在世界所佔的比重,約為15%對25%,這種局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匯率變動的象徵性意義還是很重要的。屆時,歐元將逐漸與美元一起真正成為平起平坐的國際主導貨幣。不過,人們尚需要耐心。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裘元倫 2003年2月時國英整理)

--------------------------------------------------------------------------------

[①] 引自法國《歐中經貿》雜志2002年第1期文章《美英日看歐元》。

[②] 芒德爾2002年1月9日對法新社記者談歐元。

[③] 丹尼爾·平托:《缺乏歐洲主權的歐元作用不大》,刊於〔美〕《國際先驅論壇報》2001年12月19日。

[④] 〔英〕《經濟學家》周刊2001年12月1日文章《邊界與壁壘》。

[⑤] 德.伊森貝赫:《歐元讓我們深感自己是個歐洲人》,刊於〔法〕《歐中經貿》2002年第1期。

[⑥] 嚴恆元:《美國經濟像要熬出頭了》,刊於《環球時報》2002年1月31日。

[⑦] 世界銀行:《Global Economic Rrospect 2000》。

[⑧] 德維特·錢伯斯:《歐洲經濟不會出現多米諾骨牌現象》,刊於〔日〕《選擇》月刊。

[⑨] 引自王建生:《美國公司利潤銳減的影響》,刊於《經濟參考報》2002年2月19日。

[⑩] 〔美〕《商業周報》2001年7月9日。

[11] 〔德〕《Handelsblatt》2000年5月9日。

[12] 〔美〕《新聞周刊》網路版2002年7月1日。

[13] 〔英〕《經濟學家》周刊2002年6月8日文章《扣人心弦的美元》。

[14] 〔法〕《費加羅報》2002年2月19日。

[15] 〔法〕《費加羅報》2001年9月27日。

[16] 引自儲平:《歐元低位徘徊》,刊於《國際經貿消息》2001年12月31日。

『捌』 強勢美圓對人民幣升值的影響

以下兩方面內容:
1.何為強勢美元?
2.強勢美元對中國的影響

將強勢美元作為「國策」是從柯林頓政府開始的。柯林頓政府對強勢美元的選擇經歷了一個過程。柯林頓上台伊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雙赤字——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以及經濟疲弱。現在看來,雖然當時的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不足一提,但卻創造了當時的歷史記錄。另外,美國剛經歷了1990—1991年的經濟衰退,柯林頓上任後的第一季度GDP下降0.1%,因此,如何鞏固尚顯得脆弱的回升勢頭,是擺在新政府面前的另一個挑戰。

在削減貿易赤字方面,柯林頓雖然任命了以倡導積極貿易政策出名的勞拉·泰森為經濟咨詢委員會主席,但事實上,在當時的環境下,貿易政策並沒有太多的用武之地。一方面,美國正在與加拿大、墨西哥進行談判,准備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另一方面,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正陷入僵局,美國的倒退將使這輪原來雄心勃勃的談判無果而終。因此,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強競爭力,促進出口似乎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在美國歷史上,民主黨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曾通過美元貶值來解決他面臨的宏觀經濟難題。作為一個民主黨人,柯林頓也傾向於採取美元貶值來解決外部失衡。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的。在柯林頓執政的頭兩年裡,作為美元匯率走向的指標——美元兌日元從125大幅下降到80左右,即使與70、80年代的波動(美國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鉤導致美元貶值,「廣場飯店宣言」導致美元貶值)相比,其幅度也不算小。

在削減財政赤字上,美國國會顯出了少有的團結。由於兩黨在參議院平分秋色,柯林頓的許多動議未獲通過,唯一得到支持的就是《柯林頓—米歇爾—弗利削減赤字法案》。但是,面對疲弱的經濟,減少政府支出而沒有其它增加需求的措施會使剛有復甦苗頭的經濟夭折。

在這種情況下,柯林頓政府制定了通過刺激私人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戰略。為了刺激私人投資,就必須使美聯儲降低利率,而這要以通貨膨脹下降為前提。為此,柯林頓政府採取了兩個措施,一是背棄了競選時許下減稅、增加基礎設施支出和教育支出的諾言,而採取了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從而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留下餘地。另一個措施就是強勢美元政策。一方面,由於J曲線效應,美元貶值不會立即起到刺激出口的作用,而是會導致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增大通貨膨脹的壓力。另一方面,根據利率平價條件,只有美國維持高於其它國家的利率,美元才會貶值。因此,弱勢美元不利於促使美聯儲降低利率。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柯林頓政府最終轉向強勢美元政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由於經濟的「服務化」,即服務業在經濟中的重要性日漸增加,美國製造業的影響力已遠不如從前,出身華爾街的魯賓出任財長後,它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另一個原因則是在柯林頓執政期間,財政部地位顯赫,它極力倡導強勢美元政策。早在1993年末,財政部就和商務部在美元走向問題上爭得不可開交,當時在財政部任職的薩默斯與貿易代表凱特、商務部長布朗屢次就匯率發生過激烈的爭執。在 1994年夏天舉行的一次會議上,當時的副財長阿特曼將這場爭議稱為「強勢美元政策」之爭,強勢美元政策因此得名。(參見 Delong et al.2001)

1995年初魯賓接任財長後,對強勢美元的支持公開化。在同年4月25日舉行的G7財長會議上,魯賓打破了不討論匯率等敏感問題的常規,宣稱扭轉美元兌日元的頹勢更為可取。隨後,美日在德國和G7其它成員國的合作下,聯手干預外匯市場,拉抬美元,這標志著強勢美元政策的地位最終得以確定。到 1996年11月,美元/日元達到了120附近,是42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薩默斯接任財長一職後繼續奉行強勢美元政策。

開足馬力印刷鈔票的美國,總要讓美元貶值,並在歷次美元貶值中獲得了剝削世界經濟增長的獨家利益
8月份,在美國二季度高通脹與經濟急劇放緩的雙重壓力下,鮑爾森再次祭起「強勢美元」這面美國產大旗。但是,美元的走勢卻顯然沒有給人們竊喜的機會,只不過市場已經習慣於歷任美國財長的「強勢美元」老調,不再驚奇了。
很明顯,中國順差增大與幣值穩定使人民幣需求強勁,投資者拋出美元轉而持有其他貨幣的預期十分強烈,以至於俄羅斯急不可耐地全面放開盧布的流動,並希望建立以盧布為交易貨幣的石油能源交易所
如果算上伊朗准備用作石油交易結算單位的歐元,這些貨幣只要真的實現其市場價值,投資者手裡的美元就只有縮水的份,決不會有什麼強勢。
美元「劣幣效應」難以消除
傳統上美元與原油黃金等的價格呈負相關關系。目前來看,雖然這種負相關關系多次出現明顯的誤差,但是隨著價格上漲,美元一再走低的趨勢卻十分明顯。
即使美聯儲加息,對美元走強的作用也看不出來,特別是日本首次結束零利率政策,美聯儲加息面臨諸多困境,更令非美貨幣的前景看好。
放在手裡的美元隨時可能會隨價格上漲貶值,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這種情況下,世界消費者就更傾向於用手裡的美元進行消費結算,而投資保值則傾向於歐元日元等貨幣。這樣,美元就很大程度上取代其他貨幣成為交易首選貨幣,這就是「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
於是,大量的美元被普遍用於國際結算,而其他貨幣則被投資者持有。不能不說這是中國巨大的美元順差的一個因素,如果考慮世界消費者通過美國市場化解美元的「劣幣效應」,來消費中國商品包括中國勞動的話,那麼中國的巨大美元順差只是美元「劣幣效應」的替罪羊。
這種情況下,持有美元的世界投資者面對「強勢美元」的鼓吹,確實難以分清這是恐嚇的大棒,還是誘人的胡蘿卜了。
「強勢美元」是美國「鴉片」
19世紀,西方國家以鴉片作為貿易產品,掠奪各國的財富,鴉片在歷史上成為一種最重要的商品。
而縱觀美元發展的歷程,無不具有貨幣「鴉片」的縮影。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後,由於與黃金掛鉤,美國取得了世界貨幣的地位,但是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盡管美元一再貶值,美元仍然維持其世界貨幣的地位。
每一次美元貶值,美國人都會拿「強勢美元」說事,這既是精神上的一種美國產鴉片,又是一種美國產的「金融鴉片」。世界投資者就這樣在一次次的吸食「美國鴉片」後,把美元推向匯率走強的虛幻境地。
但是,開足馬力印刷鈔票的美國,卻總要讓美元貶值,並在歷次美元貶值中獲得了剝削世界經濟增長的獨家利益,這是其他國家難以分享到的。所以,現在的投資者對「強勢美元」已經看得很清楚:只要美元走強了,就為美國印刷鈔票提供了機會。
那麼,能否繼續像過去一樣兜售「美國鴉片」就面臨著歷史的抉擇。
矛頭指向人民幣
很明顯的是,目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民幣的稀缺性,因為人民幣沒有成為世界流通貨幣,導致對人民幣的貨幣需求增加。這是因為,即使世界市場持有人民幣的需求很強烈,也不可能一下子放開人民幣管制,使之在全世界自由流動。
由於人民幣管制的放開是漸進的,這也決定了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是逐漸增加的。至於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到底需要升值多少才科學,並不是唯一的矛盾。
如果加快放開人民幣管制,可能造成人民幣匯率的大幅被動;而不加快放開人民幣管制,人民幣的需求被人為地抑制,只能催生人民幣的匯率價格一路走高。
而「強勢美元」顯然將矛頭指向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換句話說,只要人民幣匯率更加靈活了,就可以出現對人民幣的大幅做空,並實現「強勢美元」的目標,美元才能擺脫「劣幣效應」。所以,要想在全世界推銷「美國鴉片」,自然需要人民幣管制的放開和靈活性。
匯率動盪將不可避免
「強勢美元」並不唯一依賴於人民幣放開管制,還有世界金融市場的波動周期等因素,也少不了已經全面自由流通的俄羅斯盧布。但是,無論如何,「強勢美元」的實現必然藉助於其他貨幣的貶值與做空,這就為世界金融體系的動盪埋下了伏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盡管美國在一些歷史時刻選擇美元大幅貶值,從而獲得巨大的利益,但是要想維護世界貨幣的地位,美元還必須回升。美元匯率的上下波動周期是美國賴以實現政策目標的必要條件。
這樣,美國只要控制美元的波動周期,就可以實施政策目標,實現其各種國家利益。「強勢美元」反映了美國試圖控制世界金融體系演化進程的決心,而不單純在於匯率的升降波動。
只不過,在美元匯率升降周期波動的過程中,總有對沖基金等大量狙擊力量,對一些國家或貨幣下手。「強勢美元」這個信號,實際上告訴我們,世界金融體系內的匯率動盪將會到來,出現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玖』 匯率中如果美元強勢別的貨幣會貶值嗎

從專業的角度,「人民幣對(兌)美元匯率」與「美元對(兌)人民幣匯率」是不同的,前者是單位人民幣摺合美元數,後者是單位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就中國來說,前者為間接標價,後者為直接標價。但是由於直接標價的默認表示,在非專業性的表達中,兩者的含義變成了一樣,均是以單位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的含義。因此在一般的表達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下降,意味著人民幣貶值了。

『拾』 強勢美元是什麼意思

在一段時間內,美元指數有上升的趨勢,這意味著美元在微觀層面上是上升的。 簡單地說,美元將會升值,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將會貶值。 在這段黃金時期,原油價格將處於下行趨勢時期。 強勢美元的出現,一般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是一段很長的變化時期。
美元指數是呈上升趨勢,也就是美元在微觀上往上浮動。 簡單而言,美元會升值,其他國家的貨幣變相貶值。 在這段時間內黃金、原油將在該時間段呈下降趨勢。 強勢美元的情況出現,一般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是一個長時期的變化過程。強勢簡單而言就是一國貨幣相對另外一國貨幣匯率保持平穩或增長,比如1美元對0.7歐元,未來是1美元對0.8歐元,同等美元可以換取更多歐元,就說美元強勢,反之則反。
拓展資料:美元上漲原因 ?
1、美債利率上漲 4月以來,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從2.7%一度突破3%關鍵水平,為2013年以來首次。隨著美債收益率的提升,使得美元資產的相對吸引力較高,國際「熱錢」大量迴流美國,進而拉升美元指數。 2、貿易摩擦 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引發了全球市場的擔憂,投資者紛紛買入美元避險,引發資金迴流美元,導致美元上漲。
3、美國經濟 美國經濟從去年年末以來增速開始好於歐洲,美國失業率最近大半年都很低(7月份美國失業率下降至3.9%),勞動參與率也保持穩定。對新興市場影響大 每逢美元大幅上漲,總有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要倒霉。在本次升值的過程中,新興市場國家再次集體「遇難」。
4.對新興市場影響大 每逢美元大幅上漲,總有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要倒霉。在本次升值的過程中,新興市場國家再次集體「遇難」。

閱讀全文

與美元與強勢波利的匯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冰島首都股票 瀏覽:152
成都滿堂紅傭金 瀏覽:418
融資租賃應滿足的標準是什麼 瀏覽:318
2015年直接融資比例 瀏覽:434
usd與人民幣的匯率是 瀏覽:439
卡行天下融資金額 瀏覽:948
中合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倒閉 瀏覽:909
聞泰科技股東大會公告 瀏覽:447
預收外匯辦稅 瀏覽:790
中國銀行收益高理財產品 瀏覽:978
成員企業股東 瀏覽:329
股票佛慈制葯 瀏覽:55
友邦保險的股東 瀏覽:262
通橋資本股票 瀏覽:472
st信威股票價格 瀏覽:964
建行非凈值型理財產品安全嗎 瀏覽:228
盈盛金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瀏覽:709
怎麼辦理外匯攜帶證 瀏覽:32
中信證券萬2傭金 瀏覽:100
股票可以d 瀏覽: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