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2005年8月匯率改革

2005年8月匯率改革

發布時間:2022-06-21 07:43:48

1.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我國商業銀行有哪些影響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商業銀行外匯流動性風險、匯率風險的影響(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商業銀行外匯流動性風險的影響 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我們說一個銀行具有流動性,一般是指該銀行可以在任何時候以合理的價格得到足夠的資金來滿足其客戶隨時提取資金的要求。銀行的流動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資產的流動性,二是負債的流動性。資產的流動性是指銀行資產在不發生損失的情況下迅速變現的能力;負債的流動性是指銀行以較低的成本適時獲得所需資金的能力。當銀行的流動性面臨不確定性時,便產生了流動性風險。本次匯率制度改革以後我國的外匯儲備累計的規模由2004年底的6099億美元,達到2005年的8188億美元,2006年底的10663億美元。根據最新數據,2007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達到1.5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反映在離岸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和在岸遠期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上。同時我國自2007年5月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日間波動幅度的進一步放開,也可能吸引更多的投機資本流入,加重對匯率的壓力。而市場的一致性預期導致提供做市商服務的商業銀行只能被動的接受過多的貶值中的外匯,加大了相應的外匯風險。(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商業銀行匯率風險的影響隨著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深化, 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改革,要求商業銀行加強匯率風險的防範。受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影響,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的匯率風險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商業銀行外匯資本金面臨的匯率風險。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外匯資本金來源可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在境外股票市場,通過公開發行上市募集的外匯資金;二是由境外的戰略投資者認購一部分股權形成的外匯資本金;三是由國家通過外匯儲備注資方式形成的外匯資本金。受到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銀行的外匯資本金折算成人民幣資本數額也會發生變動。如果人民幣出現較大幅度升值,則商業銀行的總資本金數額可能會發生較大縮水,這無疑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和經營績效會產生不利影響。
2、資產與負債的匯率風險敞口。在國際匯率有變動時,銀行外匯資產的頭寸匹配和幣種搭配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隨著我國開放型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外匯資金需求不斷上升。對比快速增長的外匯資金需求,商業銀行的外匯資金來源並沒有顯著增加。在過去兩年中,國內銀行體系的外幣業務貸存比一度高達90%以上,反映出銀行外匯資金供應相當緊張。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外匯信貸業務的需要,多家銀行向主管部門申請了以人民幣資金購買外匯,並向客戶發放外匯貸款。這樣做雖然解決了外匯資金來源問題,但是也造成了銀行外匯資產與人民幣負債之間的幣種不匹配。當人民幣出現升值時,必然給商業銀行帶來匯率損失。
3、結售匯等中間業務的匯率風險。由於人民幣匯率浮動頻率和區間不斷加大,商業銀行的結售匯等中間業務的匯率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按照新的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每天的波動幅度在千分之三以內。目前,國內銀行人民幣兌美元的牌價一般按照前一天人民銀行公布的中間價確定,同時對前一天各分支機構結售匯的軋差頭寸在市場中平盤。如果出現市場平盤價低於對客戶的結算價,銀行就要承擔其中的匯率損失。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影響(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的影響國際結算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後人民幣相對升值,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影響不大,甚至是促進了商業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對於涉及進出口的行業來說,人民幣升值相當於提高了出口價格,降低了出口的競爭力,減小了進口原材料漲價的成本壓力等等。人民幣升值會起到鼓勵進口和抑制出口的作用,但由於人民幣升值幅度相對還比較小,我國出口產品對外競爭力仍然很高,人民幣的小幅溫和升值對於抑制出口作用甚微。具體來說,人民幣匯率改革後,匯率對貿易收支的調節作用逐漸開始發揮,主要表現為2005年8月之後,進口增長從之前的10%左右的速度一躍到20%以上,與出口增速的差距迅速收窄,甚至在2005年最後兩個月進口增速還超過了出口,今年2月份進口增速也是高於出口,之後3月和4月出口依然增幅超過進口,今年1~4月份出口達2742.3億美元,同比增長25.8%;進口2404.8億美元,同比增長22.1%;進出口順差337.5億美元,同比增長61.4%.(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商業銀行外匯資金業務的影響1、由於人民幣小幅升值引起更強的升值預期,可能會有更多的外匯資金選擇結匯,從而對商業銀行的外匯理財產品和其他外匯衍生業務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2、我們看到進出口企業的匯率風險意識會顯著提高,它們將會主動採取規避匯率風險的措施。例如,外貿企業會更積極地採用遠期結售匯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些為商業銀行拓展中間業務收入創造出巨大的市場空間。我國匯率制度的改革還會進一步推動外匯市場的創新。從「創新需求」角度分析,隨著頻繁的匯率波動會產生更多的投資和保值需求。從「創新供給」角度分析,作為人民幣升值的配套措施,2005年5月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了8個外幣貨幣對之間的交易業務。8月又進一步擴大了可以從事遠期結售匯業務的銀行范圍和資金範圍,並推出了銀企之間的掉期和銀行間外匯市場的遠期、掉期業務,使商業銀行能夠向各種需求的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風險管理工具。創新需求和創新供給的增加將使外匯市場的交易更加活躍,給商業銀行發展新型外匯資金業務帶來更多的機遇。 (三)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商業銀行授信業務的影響 匯率制度改革後,人民幣小幅升值,這使得國內部分行業和企業的景氣狀況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從而相應影響到商業銀行在這些行業信貸資產的質量。若人民幣中長期進一步升值,則受不利影響的行業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影響程度也將更加顯著。對於受到人民幣升值不利影響的行業來說,可能會面臨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的下降,這增大了銀行在相關行業貸款的風險,勢必會促使商業銀行重新審視其相關的授信業務。 總體上看,因人民幣升值而明顯受益的行業相對較少。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對上述行業信貸投放的佔比較高,約為30%-45%,所以說,匯率制度的改革會對商業銀行的授信業務造成影響。(四)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對商業銀行其他方面的影響1、人民幣升值會使得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略有下降。從總體上看,由於我國商業銀行外匯所有者權益在總所有者權益中的權重高於外匯風險資產在總風險資產中的權重,人民幣升值將使商業銀行的資本摺合為人民幣的減少幅度大於其風險資產折算為人民幣的減少幅度,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略有下降。2、人民幣升值對於商業銀行會計報表也產生了影響。按照《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商業銀行對會計報表的資產、負債類項目要按照期末匯率進行折算人民幣小幅升值使商業銀行資產折算為人民幣的絕對額下降,同時由於對權益類項目按照歷史匯率進行折算,這對商業銀行會計報表產生一定的影響。3、人民幣升值對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影響。人民幣升值直接影響到的是美元計價的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化。銀行掙的美元頭寸越大,其受到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人民幣升值將進一步加劇商業銀行外匯資金來源緊張和需求旺盛的狀況,中長期內存在一定的外匯流動性風險隱患。人民幣不斷小幅的升值使公眾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加強,外匯儲蓄存款可能會進一步的下滑。

2. 什麼叫「人民幣單邊升值」

人民幣單邊升值就是說——較長一段時間里,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保持持續升值。

補充:2005年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走勢大致上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人民幣快速升值時期。2005年8月~2008年8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三年內累計升值約15%。
第二階段:橫盤波動時期。2008年8月~2010年8月,人民幣對美元基匯率波動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兩年內累計升值幅度不超過100個基點。
第三階段:單邊升值時期。2010年8月至2014年1月中旬,人民幣對美元以約每年2%的漲幅穩步上升。
第四階段:單邊貶值時期。2014年1月中旬~2014年4月底,人民幣對美元一個半月內貶值超3%。
第五階段:雙邊波動擴大時期。2014年5月開始至今,市場對於未來人民幣走勢的判斷已經明顯分化,人民幣匯率日內波動幅度明顯加大。

3. 中國從2005年進行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如何

2006年人民幣升值歷程

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起步,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按照12月29日的匯率中間價7.8087計算,人民幣在這一年中升值了2615個基點。

2006年1月4日的報價與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完全相同。從這一天開始,詢價交易這一國際主流交易機制被引進中國,揭示了外匯交易方式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也被賦予了更為市場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幣匯率註定在這一年裡以更富彈性的方式運行。

5月1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1美元對8元人民幣。在此後的2個月內,人民幣匯率始終圍繞著這個重要關口上下波動。7月2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次「破8」後一路向下,從此告別了這個關鍵的位置。

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幣匯率突破7.88。此後的一個月間,人民幣匯率相繼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關口,12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破7.83關口,以7.8240再創匯改以來新高。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3.65%。12月14日,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舉行的當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了7.82關口。第二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以7.8185再創匯改後的新高。按照當日的數據計算,匯改之後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超過3.72%。12月29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並首次突破7.81關口達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同時貴過港幣;

3月8日保爾森訪華,人民幣突破7.73關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人民幣突破7.70關口;

7月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60關口;

10月24日G7財長會議舉行後,人民幣突破7.50關口;

11月23日中國10月份貿易順差以270.5億美元創出新高,人民幣突破7.40關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歐領導人峰會後,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從11.007一路上漲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後,人民幣對美元連續5日上漲,連破3關破;

12月20日中國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加速,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

2007年,人民幣匯率整體上呈現單邊升值狀態。其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振盪中不斷改寫匯改以來歷史新高。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最終以7.3046收,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6.5%。這一升值幅度較年初市場普遍的年內5%左右升值預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幣相對於其它主要貨幣,如英鎊、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現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對歐元表現為貶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中間價破7.0大關 。

4. 2005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

核心內容有三條:
第一條就是我們這個匯率將來不再盯住一個單一的一種貨幣,即單一的美元了,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同時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進行浮動;
第二條就是人民幣匯率將是浮動的,而且浮動的區間也是合理的;
第三條就是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元兌美元升值2%。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
參考資料:《人民幣匯率改革外匯政策實務手冊》

5. 求05年中國發生的對金融市場影響重大的金融事件

2005年中國十大金融事件

1.央行成立上海總部

2005年8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正式在上海掛牌成立。上海總部主要以現有的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為基礎進行組建,作為人民銀行總行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總行的領導和授權下開展工作。央行副行長項俊波兼任上海總部主任、行長助理馬德倫和上海分行行長胡平西分別兼任上海總部副主任。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主要負責中央銀行部分操作性業務,這將更加便利中央銀行從金融市場一線獲取信息,從而能夠更加及時、有效地進行業務操作和動態微調,提高金融宏觀調控效率。此外,根據總行授權,上海總部還承擔對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等總行直屬在滬單位管理工作,以及上海黃金交易所、中國銀聯等有關機構的協調、管理工作。

上海總部的職能定位是「總行的貨幣政策操作平台、金融市場監測管理平台、對外交往重要窗口」。設立央行上海總部,有助於進一步完善中央銀行決策與操作體系,提高中央銀行宏觀調控水平;有利於發揮貼近金融市場一線的優勢,提高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金融服務、特別是金融市場服務的效率;有利於擴大上海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2.人民幣匯率改革邁出新步伐

2005年7月22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同時根據市場供求關系進行浮動;人民幣對美元的初始匯率調整為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至此,備受矚目的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7月22日之後,人民幣匯率一路上升。截至12月19日,人民幣對美元達到了8.0730,創下歷史新高。以8.0730計算,人民幣匯率收盤價較匯改之前的8.28水平,累計升幅達到2.456%。

人民幣匯率改革是我國政府堅持「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充分考慮到國內改革和發展需要以及對周邊國家、地區以及世界經濟金融的影響之後進行的。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有利於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有利於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使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人民幣匯率改革邁出新步伐

3.央行推出短期融資

2005年5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向合格機構投資者發行短期融資券。5月26日,華能國際和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等5家企業成功發行了7隻短期融資券,分布在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四個期限品種,總面額共109億元。其中一年期短期融資券的參考收益率為2.92%。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光大銀行分別擔任了7隻短期融資券的主承銷商,農業銀行、中信證券等8家金融機構%

6. 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內容及意義

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背景

從2002年末以來,由日本等少數國家開始在國際社會上散布「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2003年,這種論調進一步升級為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到2005年前後,日本、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或基於國內經濟的需要,或迫於國內政治的壓力,要求中國改變匯率制度或強迫人民幣升值。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同時美元每天浮動范圍限制在上一交易日收盤價的上下3‰之內,對非美元則在1.5%的范圍內浮動。然而,人民幣匯率政策調整,並非受到上述國家的壓力,而是出於對未來的發展道路的高瞻遠矚,主動的調整。之所以選擇目前這個時機來改革匯率機制,是由於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對外開放度提高,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強化等導致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外匯占款不斷提高,中央銀行不得不大規模發行票據對沖,提高了宏觀經濟調控成本,使得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的成本上升。據最新數據顯示,經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等保持高速態勢,物價漲幅等則持續下滑,為匯率機制改革提供了穩定的經濟環境。而美元持續反彈,歐元和日元回軟也為改變盯住美元匯率制度創造了良機。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成本與收益問題

(一)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成本的反思
由於人民幣改革後有一定的升值,面臨的成本大概有以下幾點:一是可能減少外部需求和出口,並影響到實現短期的經濟增長目標;二是可能增加國外直接投資成本,不利於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三是可能造成結構性調整所帶來的短期失業問題。
但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並非有如上的成本發生,即使有,其影響也十分有限,甚至模糊不清。
1. 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可能並不明顯。高盛銀行胡祖六(2003)指出,人民幣匯率出口彈性非常小,匯率調整不會給出口帶來太大的變化。這與中國獨特貿易結構有關。目前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在中國的出口中佔55%。同時,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料加工貿易和外商的機械設備進口占所有進口的60%,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只賺取固定的工繳費,與匯率的變動基本沒有關系。進口加工貿易的情況也相差不大。同時,中國的部分出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相當的高,而且與競爭對手的成本相差很遠,人民幣升值2%反而會提高出口收入,而不是降低出口收入。
2. 90年代中期以後,FDI(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動因發生了新的變化。更多的FDI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投資於中國的目的更傾向於瞄準中國的國內市場,而不像以往那些東南亞中小企業利用中國作為出口加工平台(UNCTAD, 2002)。匯率升值雖然提高了FDI新建投資的投資成本,但是,也提高了美元計價的外商企業在本地的銷售收入。一方面它可能阻礙了一部分利用中國勞動力、土地等各方面成本優勢的FDI流入,但同時也可能鼓勵一批試圖進入中國市場的FDI的流入,因此,2%的人民幣升值並不會對FDI有太大的影響。
3.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02年《貿易與發展報告》的計算,在17個重要樣本國家內,中國的單位勞動工資最低,樣本國工資分別是中國工資的2.5-47.8倍不等,即使考慮到單位勞動生產率,17個樣本國家當中也有10個國家高於中國的成本。所以,2%的人民幣升值並不會對就業造成影響。退一步說,即使出口部門的就業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考慮到製造業提供就業機會幾乎沒有改變,而服務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正在大幅度的提高,服務部門增加就業機會完全可以彌補出口部門減少的就業機會。
4. 央行匯率改革使用「參考」而非「盯住」貨幣籃子的做法,其不利之處在於匯率更具靈活性的同時,央行對匯率政策的相機抉擇更容易受到來自政府其他職能部門的影響。所以,央行必須在行使靈活的相機抉擇權和維護匯率政策的動態一致性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收益的考察
匯率改革的收益是多方面的。第一,將匯率調整到與實際均衡匯率運動趨勢保持一致的水平上,同時也意味著得到了與國際經濟資源配置效率最優的匯率價格。它有利於各個產業的平衡發展,有利於長期的資源配置和經濟增長。第二,匯率積極調整把匯率調整的主動權交到了貨幣管理當局手中,同時也留給貨幣當局一定的政策調整空間,有利於宏觀經濟穩定。第三,匯率改革提升了人民幣購買力,有助於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同時匯率升值導致的收入更利於農民和城市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第四,匯率改革等於向市場宣布,中國貨幣當局是以國際收支平衡而不是以狹隘的貿易順差為政策目標的。
從目前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收益還是非常明顯的,新匯率制度對我國主要產生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雖難以平衡國際收支,但大幅度減少央行的干預頻率
匯率改革後國際收支狀況仍然是調整人民幣匯率的重要基礎,從2005年以來,我國月均外匯儲備增長在150億美元左右,近三個月更是到達了200億美元,外匯儲備始終在持續大幅度的增長。但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當期的儲備增長扣除外匯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外都是熱錢。以2004年的國際收支為例,全年順差2066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和直接投資順差分別為590億美元和531億美元,這並不能理解為其餘的國際收支順差全部都可歸納為所謂「熱錢」,其餘大多數差額,是可以用經常轉移、證券投資和貿易信貸來解釋的。
中國國際收支平衡更注重於商品和服務貿易兩項的總體平衡,從2000年到2004年,這兩項基本是穩定的,商品貿易大約是200億美元至300億美元的順差,服務貿易大約是100億美元的逆差,這兩項合計占我國GDP的2%左右,占進出口的總額也在2%左右,從今年上半年來看,我國進出口總值達6450.3億美元,高出低進使得貿易順差達到396億美元,突破去年全年水平,而預期下半年中國外貿出口、進口增速分別為22%和18%左右,可實現順差300億美元以上,因此單純依賴匯率改革,並不能迅速、顯著的使國際收支恢復到基本平衡的軌道上來,所以在短期內並不能改變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只是減少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頻率,央行只在必要的時候對外匯市場進行以防止匯率出現過大的波動,而不必每天進行干預操作,這時的外匯市場能比較真實地反映匯率的變化。
帶來金融創新熱潮
匯率機制改革之後,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將是一個常態,因此需要相應的衍生工具來規避和鎖定風險,其本身就意味著對加快外匯市場發展和相關金融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8月4日,央行在其上半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下半年將加快發展外匯市場和各種外匯衍生產品,盡快開辦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推出人民幣對外幣掉期等產品。8月9日,央行決定擴大外匯指定銀行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這些衍生工具的推出將有助於穩定現行的匯率,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對人民幣的下一步波動的預期,同時給市場一個導向,從而更好地消化人民幣的匯率風險。
提高銀行對匯率風險管理的能力
「有管理的浮動」考驗了銀行對風險管理的難度,對於這次匯率改革,銀企如果過於關注人民幣對美元和非美元即期匯率的波動區間是遠遠不夠的。
就銀行而言,商業銀行必須對不同幣種的小額和大額現鈔、現匯等具有差別定價能力,必須對來自居民、企業和同業的外匯供求有差別化的定價能力,必須對流動性較好的人民幣兌美元等即期品種和其他流動性相對較弱的非美元品種具有差別的定價能力。這種審時度勢的差別定價,較之央行為外匯交易市場確定的波動區間要靈活得多。如果商業銀行忽視了匯率改革帶來的風險定價挑戰,其貿易融資的信用風險、結售匯凈頭寸的匯率風險,以及外匯代客理財業務風險等都會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所以,這次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給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帶來了挑戰,有助於商業銀行提高其風險管理能力。

三、我國不可能較快地過渡到完全意義的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幣向有管理的浮動制度回歸,其優勢是明顯的,但從中國實際情況來看,中國不可能較快的過渡到完全意義的浮動匯率,是因為:
(1)我國的金融市場、特別是外匯市場還很不發達。在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不發達的情況下,如果匯率出現大幅度波動,金融市場無法在整體上做出靈敏的反應和自發的調整,就可能造成局部市場的嚴重失衡和秩序混亂;經濟主體無法進行適宜的資產頭寸調整,從而發生嚴重損失。目前我國正規的外匯市場只局限於少數銀行,企業個人無法直接進入,還沒有外匯期貨市場,遠期外匯市場交易也沒有全面開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匯率出現大幅度波動,微觀經濟主體、特別是進出口企業將很難通過外匯交易來規避匯率風險。
(2)人民幣還不是國際貨幣。對非國際貨幣國家來說,匯率制度改革過程實際上就是與國際金融制度與規則接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基於對政府依賴的慣性,企業除了考慮從市場競爭中謀取利益和發展外,還特別注重從政府及其政策中謀取利益,他們對政府的政策具有很高的期待。因此,政府一旦出現決策失誤,將可能給企業和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由此招致強烈的反對,匯率制度改革就可能夭折,並可能造成經濟的大幅動盪。
(3)我國金融體系還比較脆弱。我國目前的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而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率還相當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全面放開匯率,貶值預期會造成人民幣存款被大量提取,升值預期會造成外幣存款被大量提取,嚴重時可能引起擠兌,引發銀行危機,並由此爆發貨幣危機。
(4)我國市場化的金融監管和金融調控體系還不完善。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執行嚴格的外匯管制,習慣於在狹小的外匯市場上以盯住的方式控制匯率,缺乏一套開放市場條件下外匯管理和市場干預的制度、規則、手段和經驗。在這種情況下,突然完全放開匯率,就未免會出現市場混亂、匯率失控等問題。
(5)我國貨幣錯配矛盾突出。根據戈登斯坦(Goldstein, 2005)教授的定義,所謂貨幣錯配是:「在權益的凈值或凈收入(或二者兼而有之)對匯率的變動非常敏感時,就出現了所謂的『貨幣錯配』。從存量的角度看,貨幣錯配指的是資產負債表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從流量的角度看,貨幣錯配則是指損益表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凈值(凈收入)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越高,貨幣錯配的程度就越嚴重。」
貨幣錯配的形成,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就外因而言,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錯配是國際貨幣格局的自然產物。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關鍵貨幣」角色主要是由美元和歐元來承擔,這事實上將歐美以外所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邊緣化」了。由於國內貨幣無法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使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便呈現多種貨幣並存的局面,貨幣錯配由此成為常態。就內因而言,資本市場普遍落後和匯率長期保持固定都加劇了發展中國家貨幣錯配。在資本市場發展滯後的情況下,缺乏有效資金來源的企業不得不通過各種渠道到海外去籌資,而難以尋求到有效投資機會的「過剩」儲蓄又不得不大量流向國際資本市場。由於國際資本市場不接受發展中國家的本幣,資本市場發展滯後導致的跨國資本流動更加劇了發展中國家貨幣錯配。從形成機制看,中國難以避免貨幣錯配。一方面,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還為時甚遠,因而「原罪」和「高儲蓄兩難」特徵在相當長時期內還難以消除;另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的效率低下有目共睹,這無疑加劇了貨幣錯配;此外,長期實施得盯住美元固定匯率制度,已經使中國的微觀經濟主體對貨幣錯配麻木不仁。簡單計算的結果顯示,中國目前已屬貨幣錯配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截止2004年底,中國居民持有的外幣資產佔M2的比重已達27%,如果再考慮到中國外債余額在2004年已經高達2285.96億美元的現實,貨幣錯配矛盾顯然更為突出。巨額的貨幣錯配使得中國不可能較快地過渡到完全意義的浮動匯率。

四、完善我國匯率機制的配套措施

隨著中國金融開放的日漸推進,我國需要對人民幣匯率穩定機制進行改革和完善,如何在實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的過程中避免貨幣錯配風險的失控,避免匯率的大幅度波動,要有一個與之相應的經濟政策作為保障,我們也應當從多方面採取措施,逐步推進改革,以實現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第一,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水平,加強外匯儲備的管理和運用。較高水平的外匯儲備水平有助於控制貨幣錯配風險。首先,較高水平的外匯儲備是管理浮動匯率制度抵禦國際投機資本沖擊的重要保證。20世紀90年代以來,貨幣危機的威脅促使發展中國家迅速增加了國際儲備。從「保持信心」看,國際儲備水平越高,其「引而不發」的「威脅」作用就越大,國際投機資本對該國的匯率制度就越不敢造次。其次,較高水平的國際儲備可以保證政府有能力接手私人部門的貨幣錯配,通過政府承擔貨幣錯配損失來避免對微觀經濟主體的全面沖擊。

第二,積極參與和構築區域貨幣合作。亞洲地區經濟與貿易聯系的不斷加深為區域金融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巨額的外匯儲備加強了亞洲資金自我循環和抵禦外部沖擊的實力。中國作為亞洲的經濟發展大國,應積極參與和構築亞洲貨幣合作。(1)以積極的姿態進一步開放金融業,支持區內貿易的發展。(2)發揮香港國際金融兩種新的優勢,並積極推進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使其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和功能互補,由此進一步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綜合功能。(3)在東亞貨幣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4)積極加強亞洲各國和各地區的中央銀行的合作。(5)積極推進國內金融體系改革,建立健康的金融體系,並與亞洲各國及時交流降低不良貸款和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的經驗與教訓,共同建立亞洲地區金融風險早期預警機制,加強各國各地區金融監管當局的合作,共同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第三,通過提供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完善的微觀制度來促進資本市場發展。貨幣錯配的起因之一是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市場不發達。從這一角度來看,發展資本市場應在管理貨幣錯配奉獻的戰略中居於重要地位。從根本上說,穩定的經濟環境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前提。在貨幣政策方面,中國應當逐步過渡到通貨膨脹目標制度,而不是簡單地從控制貨幣供應轉向調控利率。在財政政策方面,通過審慎的財政政策來穩定公眾與企業絕對必要。對資本市場發展而言,僅有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還不夠,加強微觀制度層面的建設同樣重要。同時,中國在微觀制度的許多方面都存在阻礙資本市場發展的因素,都需要通過改革來加以完善。

第四,加強資本跨境流動管理。匯率改革後,國際資本流動管理面臨新的壓力:短期資本流動更頻繁;資本流動均衡管理的重要性更突出;外匯管理的有效性難以保證。針對國際資本的非均衡流動,現階段應採取的措施是建立「以不變應萬變」,能應對「升值」和「貶值」壓力交替出現的、均衡管理的新機制:合理調整外匯儲備規模;利用利率和匯率的變動來影響宏觀經濟;靈活利用政策,在制度設計上體現流出入並重,根據實際情況相機抉擇,有效應對「升值」和「貶值」預期的轉換。同時,一方面,加強資本跨境流動管理是加強外債管理和外匯儲備管理,抵禦國際投機資本沖擊匯率的一項重要措施;另一方面,通過針對性的安排,可以限制因國內資本市場發展滯後帶來的「過度」國際借貸和「過度」國際投資。

第五,加強宏觀政策的搭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政策的搭配基本突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匯率政策幾乎缺失,隨著人民幣匯率制度將由中間道路向浮動匯率制度演進,匯率政策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也將日益突出。因此,應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的相互協調,合理搭配。(1)明確匯率政策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將匯率納入貨幣政策的框架之中,並使匯率政策發揮其市場調節的作用。(2)運用創新政策工具。但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不協調時,特別是面臨嚴重困境時,可及時採用創新政策工具,以擺脫困境。(3)妥善處理好匯率穩定與匯率失調的關系。穩步、深入推進結構改革,實現各類市場的良好銜接。

7. 二次匯改之後我國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的好處

(一)使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
匯率形成機制問題是影響貨幣自主權和定價權的決定性變數。2005年匯率改革後,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定價,但在一籃子貨幣中,美元權重過大,事實上形成了人民幣圍繞美元波動的走勢。近年來隨著美元持續走強、歐元和日元趨弱,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持續被動升值。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測算,2005年7月份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累計升值55.5%,其中過去一年來升值達到15.1%。因此,打破單邊被動升值的「魔咒」,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勢在必行。此次匯率改革人民幣中間價由此前的外匯交易中心詢價改為作為市場主體的做市商報價,回歸到以上日收盤價作為定價基礎,有利於提高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保持價格的連續性和透明度,提升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
(二)對即期市場匯率偏差進行修正
近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匯率出現了較長時間的偏離,而且偏離幅度比較大,影響了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和權威性。根據市場調查和分析師的普遍估計,偏差大約累積了3%左右。這種誤差不可能長期持續,亟需通過增強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加以調整,以免失衡過度累積。此次調整做市商報價,使中間價形成參考外匯市場總體供求關系,從機制上防止中間價與市場匯率持續大幅偏離,提高了中間價報價的合理性。
(三)掌握人民幣匯率政策調整的主動權
考慮到美元加息周期日益臨近,如果人民幣匯率要選擇主動貶值,時間點放在美元加息後會比較被動,可能會面臨更大的資本外流壓力。在美聯儲開始加息前,人民幣快速貶值到位,並在未來一段時間企穩,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可能重新增強,央行將掌握更大的主動權,避免美國加息對人民幣匯率和資金流動更大的影響。同時,我國正在努力推動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而貨幣由市場定價是加入SDR的重要條件。因而人民幣中間價市場化改革有助於推動加入SDR。此外,目前央行正在加快推進資本賬戶開放以及海外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順應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需要。
二、對人民幣匯率下一步走勢的判斷
這次匯率報價機制調整,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雖然短期人民幣兌美元出現了一定幅度貶值,但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
一是我國經濟增速相對較高。今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各種困難挑戰,我國經濟仍增長7%,從全球橫向比較看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速。下半年,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逐步見效後,我國經濟有望保持小幅回穩態勢,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二是我國經常項目長期保持順差。這是決定外匯市場供求的主要基本面因素,也是支持人民幣匯率的重要基礎。三是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加快,境外主體在貿易投資和資產配置等方面對人民幣的需求逐漸增加,為穩定人民幣匯率注入了新動力。四是市場預期美聯儲加息導致美元在較長一段時間走強,市場對此已在消化之中。未來美聯儲加息這一時點性震動過後,市場會有更加理性的判斷。五是我國外匯儲備充裕,財政狀況良好,金融體系穩健,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總體來看,人民幣匯率在一次性貶值3%左右彌補了與即期匯率偏差後,央行在採取多種措施極力維護匯率的基本穩定。預計年底前,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將維持在1:6.3至1:6.5之間波動。但是,由於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美元加息預期、短期資本出逃等因素,海外遠期市場人民幣貶值預期仍然較強,不排除明年央行再次採取一次性貶值的可能性。
三、對國內外經濟的影響分析
(一)總體有利於提振國內經濟
一是有助於長期經濟穩定。此次匯改使市場供求在決定中間價的過程中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有彈性的匯率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它會逐步調整一些不平衡問題,使得整個經濟發展、國際收支處於均衡狀態。二是有利於出口型企業的復甦與成長。人民幣貶值有助於降低出口產品價格,提升出口競爭力。但是,由於此次人民幣貶值幅度有限,特別是人民幣對非美貨幣保持升值,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依然在升值,人民幣匯率短期內仍然是抑制出口的因素。當然,匯改也有一些負面影響。一是可能引發更多短期資本外流。近來在美國加息預期、我國經濟減速的情況下,短期資本呈現凈流出態勢,人民幣貶值將會進一步加大熱錢流出規模,並影響到國內流動性。二是將增加出境旅遊、海外留學的換匯成本。三是加大企業外債負擔。近年來,由於美元等資金利率較低,國內企業外幣借貸顯著增加,目前尚未償還的美元債務(包括債券和貸款)總額為3677億美元。初步測算,此次人民幣貶值將會直接增加約160億美元的償債成本。
(二)金融調控政策面臨「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是指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賬戶開放、貨幣政策獨立以及匯率穩定。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引發了政府決策層的兩難選擇。對於中國這樣龐大的經濟體,顯然不能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央行如果選擇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就必須允許人民幣匯率更自由、更大幅度地調整,或者通過收緊資本管制來保持匯率穩定。從政策操作來看,央行並不希望當前人民幣匯率過多調整,8月11日以來已經動用了超過1000億美元,來阻止人民幣進一步貶值。而收緊資本賬戶管制並不符合實現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既定改革目標,還可能會招致「改革後退」的指責。
(三)短期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帶來不利影響
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年度對外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產能合作、油氣資源並購等,需要大量對外投資。過去人民幣持續走強有利於企業對外投資和擴張建設,而人民幣的貶值無疑將使得企業面臨更高的成本,從而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進而不利於「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當前,我國能源對外投資合作尤其是油氣合作在非洲、中亞和中東地區的投資比較密集,油氣行業受到人民幣貶值的影響比其他行業會更明顯。
(四)對大宗商品貿易帶來一定影響
當前,中國從亞洲其他國家進口原材料或初級產品,經加工裝配後銷往發達國家。亞洲地區已形成以中國為生產中心的區域內產業分工鏈。據IMF測算,經中國加工出口的最終商品,約20%的附加值是由其他亞洲國家生產的。只要人民幣不是持續大幅貶值,短期貶值促進中國出口的同時,也會帶動其他亞洲國家對中國的出口,對其他亞洲國傢具有一定正外溢效應。然而,人民幣貶值背後反映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而經濟下行、需求減少將會抑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給資源型國家出口和經濟增長帶來壓力。
(五)影響相關國家貨幣幣值走向
人民幣匯率貶值對相關國家貨幣有影響,但並非根本因素。8月中旬以來,周邊國家和地區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新一輪動盪,有人據此擔心新一輪金融危機可能到來,並把原因歸咎於人民幣貶值。8月19日,越南央行讓越南盾貶值1%,今年以來累計貶值近3%。21日,哈薩克堅戈兌美元的匯率由188.38:1驟貶至255.26:1,貶值幅度高達26.2%。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亦紛紛貶值,今年1-8月份,俄羅斯盧布、巴西雷亞爾、南非蘭特和馬來西亞林吉特分別貶值15.4%、26.1%、13.3%和16.7%。事實上,導致金融市場動盪的核心因素是美元走強及美聯儲加息預期。

8. 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是什麼意思

人民幣單邊升值就是說——較長一段時間里,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保持持續升值。

補充:2005年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走勢大致上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人民幣快速升值時期。2005年8月~2008年8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三年內累計升值約15%。
第二階段:橫盤波動時期。2008年8月~2010年8月,人民幣對美元基匯率波動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兩年內累計升值幅度不超過100個基點。
第三階段:單邊升值時期。2010年8月至2014年1月中旬,人民幣對美元以約每年2%的漲幅穩步上升。
第四階段:單邊貶值時期。2014年1月中旬~2014年4月底,人民幣對美元一個半月內貶值超3%。
第五階段:雙邊波動擴大時期。2014年5月開始至今,市場對於未來人民幣走勢的判斷已經明顯分化,人民幣匯率日內波動幅度明顯加大。

9. 求:人民幣匯率的變動的趨勢(升值,貶值,幅度)

人民幣匯率情況概述
進入8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了劇烈調升, 8月2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6.3896元人民幣,突破6.40元的關口,再創了自2005年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的新高,也創下了自1993年以來18年來的新高,升值趨勢十分明顯。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情況如下表。
表1,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1美元匯率情況 單位:人民幣元
年 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美元=人民幣 8.15 7.98 7.60 6.95 6.83 6.77 6.39

據此表可以算出,人民幣6年間對美元的匯率總的上升了27.5%,平均每年升值4.14%,並呈現繼續上升的趨勢。
二、人民幣出現升值的原因分析
人民幣升值的原因很多,有內部的,有外部的;有國內的,有國際的;有市場的,有政府的;有經濟層面的,也有政治原因的。這里不去多做詳細分析。總的說來,人民幣升值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的國民經濟蓬勃發展、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增加了需求的結果。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強勁發展,吸引了更多的外國投資者到中國投資,中國也成為了世界貿易大國。中國對外經貿合作的機會越多,人民幣的需求就更旺,升值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雖有利弊,但從長遠看和更深層次地看也未必就是太壞的事情。

閱讀全文

與2005年8月匯率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苦楝股票概念 瀏覽:558
領信股份股票 瀏覽:268
關聯交易董事會表決 瀏覽:412
甲方給置業顧問傭金 瀏覽:194
為落實金融服務經濟 瀏覽:431
南京的銀行理財產品 瀏覽:254
下載了好省怎樣看傭金 瀏覽:282
持牌金融公司的錢不還會怎樣 瀏覽:301
光大證券軟體怎樣打新股 瀏覽:871
10月7號歐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508
中航信託上海地址 瀏覽:151
甘肅銀行理財產品贖回 瀏覽:720
匯率與牌價 瀏覽:120
溫州銀行的股東 瀏覽:389
金融機構股權是生息資產嗎 瀏覽:794
要股票基金 瀏覽:459
人民幣對克朗匯率 瀏覽:663
義方學堂融資 瀏覽:826
建設銀行個人理財優點 瀏覽:290
我愛我家新房傭金 瀏覽: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