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里的「杠桿」和「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求解釋
【經濟學術語】
在經濟學里,杠桿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指「財務杠桿」。一個企業在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借貸籌集資金,投入生產,獲得更多的收益。就是用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但這樣風險也大,如果生意賠了,虧損大過自有資金的量,就成了資不抵債。一般企業都會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既能多掙錢,又保證可控的風險,指標就叫做「資產負債率」。
廣義的杠桿涵蓋所有「以小搏大」的經濟行為,但核心還是借貸。比如在期貨市場,你有一塊錢,但市場允許你下十塊錢的單。期間如果虧損到了一塊錢,你就強制退出。
宏觀經濟中的杠桿利用的是資金流動倍數產生作用。比如加息減息。加減0.1%的利息率看起來是很少的,但資金流動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復多次的,所以效用會放大很多倍。為什麼這么說呢。比如張三從銀行借十萬塊錢,可能馬上去商場購物,而商場到了晚上就把錢又存進了銀行。銀行又把錢借給李四,李四開公司,錢借出來了可還存在銀行戶頭里。銀行的錢還是那麼多,只是多了兩層債務關系而已。
當政府提高或者降低利息時,會同時對多層借貸關系起到作用,從而產生放大效應。
改變銀行准備金率也類似。
「去杠桿化」(Deleveraging),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這種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
B. 如何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吸引金融資本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
運用稅收杠桿,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穿襖提領子,牽牛牽鼻子。」當前,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載體,是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來源,也是國稅部門行政管理的相對人。在金融危機形勢下,國稅部門應該把為企業服務作為「牛鼻子」,努力在稅收政策上進一步扶持,在稅收管理上進一步規范,在稅收服務上進一步改進,幫助企業解困,促進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在稅收政策上進一步扶持克服當前特殊時期面臨的困難,離不開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和各級政府所採取的幫助企業的措施。從國稅部門來講,最重要的是用好用足現有的稅收優惠政策。第一,認真落實各項稅收調控措施。實施好結構性減稅政策,落實好國家支持「三農」發展、促進資源綜合利用、擴大消費需求、促進就業再就業、鼓勵自主創新、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等方面的稅收政策,支持成長型和就業型企業發展,為地方企業發展壯大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供良好的稅收政策環境。重點是落實好四項稅收調控措施。一是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2009年1月1日起,允許增值稅購進(包括接受捐贈、實物投資)或自製(包括改擴建、安裝)固定資產發生的進項稅額,憑增值稅專用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和運輸費用結算單據從銷項稅額中抵扣,降低設備投資稅收負擔,支持企業更新技術裝備。二是全力落實好成品油消費稅改革措施和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增值稅調整政策。確保各項改革措施順利實施,平穩過渡。三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放寬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標准。對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的納稅人,以及以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為主,並兼營貨物批發或者零售的小規模納稅人,認定為一般納稅人的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標准從100萬元以上降低為50萬元以上;除此之外的納稅人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從180萬元以上降低為80萬元以上。降低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2009年1月1日起,將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徵收率分別從工業6%和商業4%統一降低為3%,減輕中小企業稅收負擔。對中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實行低稅率。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全民創業。四是全面落實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簡化出口退稅管理程序。進一步擴大下放生產企業退稅審核許可權范圍;對於納稅信用等級為A級或B級的出口企業,在申報出口退稅時尚未到期結匯的,可先申報退稅並在貨物報關出口之日起210天內向退稅部門提供出口收匯核銷單;實行自動核銷方式的出口企業,退稅部門可依據外管提供的電子數據及核銷清單進行審核,不再需要提供出口收匯核銷單。加大出口退稅力度。爭取出口退稅計劃,切實加快退稅審核進度,做到應退盡退,緩解出口企業資金壓力;深化遠程申報系統應用,完善系統功能,適時開發退稅審核結果遠程反饋功能,切實減輕出口企業負擔;進一步落實重點出口企業聯絡員制度,支持出口企業做大做強。支持「走出去」企業發展。幫助「走出去」企業充分利用境外稅收優惠和雙邊稅收協定的優惠待遇,消除境內外雙重征稅,保護企業合法權益,降低「走出去」企業整體稅負,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第二,積極研究解決企業改革、發展中的稅收政策問題。圍繞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大力開展稅收政策調研,深入研究現行稅收政策的實施和調整對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的影響,提出積極有效的對策建議,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科技進步、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和優勢企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要認真研究與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對接的具體措施,提供有效的稅收政策支持。同時,要把促進就業再就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別要關注困難群體、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積極研究運用稅收政策支持全民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安置,最大限度拓展就業空間,切實增加低收入者的實際可支配收入,以創業促就業,以就業促發展,以發展促和諧。第三,加強稅收政策落實情況的檢查監督。健全稅收政策執行情況反饋評價機制,選定一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作為當前國家出台的宏觀稅收調控政策落實情況的聯系點,跟蹤政策執行效果,特別是對銅加工、成品油、資源綜合利用、重大技改項目等具有特殊性的產品、企業和行業,重點跟蹤調查,定期收集、匯總有關數據,及時分析研究稅收政策調整、執行對江西經濟、稅收的影響,促進各級領導的科學決策;同時,及時掌握政策落實進展情況,解決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稅收政策落實准確、全面、到位。加大稅收監督力度,繼續開展重點執法檢查和效能監察,重點檢查新出台的稅法和稅收政策的落實情況、規范稅務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執行情況以及規范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落實情況,確保政策效應不偏移、不弱化。(二)在稅收管理上進一步規范國家擴大內需、促進增長,到2010年底將完成4萬億投資。稅收作為財政收入主要來源,在預算支出大幅增加的壓力下,對於支撐政府性投資,控制財政赤字,擔負重要使命。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稅部門必須進一步依託「四位一體」稅源管理機制,為平衡地方財政收支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第一,正確處理經濟與稅收的關系。一是牢固樹立稅收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觀念。我們要正確認識稅收與經濟的關系,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牢固樹立稅收服從服務於經濟發展的觀念,充分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二是牢固樹立依法治稅的觀念,找准堅持依法治稅與促進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加快經濟發展,需要理順依法治稅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關系。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基礎、靈魂和立足點,是稅務機關的基本職責。依法治稅與發展經濟實質上兩者是辯證統一關系,堅持依法治稅本身就是對發展經濟的促進。國稅部門通過依法應收盡收,籌集財政收入保障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資金需要;依法禁止收「過頭稅」,可避免加重企業負擔,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通過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稅收政策,可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應當看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依法治國、依法治省、依法治稅是大勢所趨,國稅部門促進經濟發展的思路不能局限於過去單純依靠減免稅的做法,必須破除單純通過減免稅「放水養魚」的傳統觀念,樹立新型的稅收經濟觀,立足於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法治的稅收環境。第二,適度放寬管理措施。在依法治稅的前提下,靈活運用稅收政策,對稅收優惠有幅度規定標準的一律從優執行,對沒有明文禁止和未明確的政策從寬掌握,以緩解企業融資困難,減輕企業經營成本。一是延長納稅人申報納稅期限。自2009年1月1日起,將所有納稅人的納稅申報期限由每月10日延長至15日,方便納稅人申報納稅。二是支持困難企業渡過難關。2009年,經國稅機關批准,小規模就業型、成長型困難企業繳納增值稅可以實行按季申報;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可以申請緩繳稅款,並免交滯納金,緩解納稅人資金周轉壓力。對成長型、就業型困難企業已批准享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如2008年已滿三年,可繼續延長一年。三是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免交稅務登記工本費。執行增值稅起征點國家規定的最高上限,即:銷售貨物的起征點定為5000元;銷售應稅勞務的起征點定為3000元;按次納稅的起征點定為200元。四是繼續推行依法稽查、文明執法。依法慎重採取強制執行、稅收保全措施,確保稅收執法行為合法、規范、必要、有效。科學安排檢查計劃,規范檢查計劃管理,嚴格檢查計劃審批,最大限度減少多頭檢查、重復檢查現象。鼓勵企業在限期內開展自查,對自查中發展的一般性稅收違法行為,允許企業只補繳稅款、滯納金,免予罰款處罰。改進檢查方法,提高檢查效率,縮短檢查時間,最大限度減少對納稅人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第三,進一步提高機關效能。各級國稅機關要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扎實開展機關效能建設,推進依法行政工作,進一步提高稅收行政效率和稅收服務水平。一是嚴格控制稅務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減少稅務行政處罰的隨意性,切實保障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及其他稅務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二是改進稅務行政審核審批。堅持合法、合理、高效、便民和權責統一、監督有效的原則,進一步清理和規范稅務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精簡審批項目,簡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不斷提高審批效能。三是以最快速度依法為納稅人減、免、緩稅事項。堅決貫徹國家結構性減稅政策,按規定程序以最快速度、最優政策為納稅人減、免、緩稅事項,緩解納稅人資金困難,支持納稅人生產經營。(三)在稅收服務上進一步改進當前這個特殊時期,對優化稅收服務、營造稅收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是困難的時候,企業對運行環境就越敏感、越依賴,通過這次金融危機,企業更能感受到這一點。稅收服務是企業運行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納稅人營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稅收環境,既是國稅機關的職責,也是國稅機關為納稅人提供的最好的服務。在今後的工作中,國稅機關要重點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以現實需求為導向,以信息化為依託,創新服務內容和手段,營造良好稅收政務環境。通過稅企雙方的共同努力克服金融危機的影響,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第一,進一步加大稅收政策宣傳力度。採取舉各類培訓班等形式,利用媒體、網路、稅服務廳等載體,加強政策宣傳和納稅輔導。對外,重點是開展政策宣傳和培訓,組織國稅人員認真學習領會稅收政策的具體規定和操作規程,確保全體國稅人員准確理解政策、正確把握政策和嚴格執行政策,確保每一位國稅人員都必須熟悉每一條稅收優惠政策,每一條稅收優惠政策都必須落實到每一戶應該享受的企業。對外,重點是抓好政策宣傳和輔導,幫助納稅人掌握和運用好各項稅收政策;組織對企業法人和財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讓企業及時了解、掌握新政策,按政策規定計算、申報納稅;積極與企業溝通,了解企業在在的問題,考慮政策在實際執行中的困難,提出相應的解決法。另外,做好對地方政府的稅法宣傳,全面分析政策調整可能對當地經濟、財政收入帶來的影響,提請政府應該按照調整後有關政策的精神,調整經濟發展的思路,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尤其要重視環保、節能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積極扶持出口產品企業的生產和競爭能力,充分釋放稅收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政策效應。第二,進一步減輕納稅人不必要的稅負擔。繼續優化流程、整合業務,簡化資料、簡並報表,凡未經總局發文明確和省局批准,各地自選增設的要求納稅人的涉稅事項和報送的涉稅資料一律取消。納稅人申請的涉稅事項,統一由稅服務廳集中受理,做到一次告知;對同一納稅人不同稅種的信息採集、調查核實等工作,由稅收管理員統籌實施,避免同一事由多頭、多次找納稅人。第三,不斷創新服務內容和手段。一是創新服務平台。加強稅服務廳建設,進一步規范稅服務廳窗口設置,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試行自助稅。打造「國稅網上稅收服務廳」,拓寬稅方式和報稅渠道,引導納稅人選擇使用多元化電子申報繳稅方式,使納稅人足不出戶地履行納稅義務。繼續推廣多元化電子申報和增值稅發票網上認證系統。積極穩妥地推進財稅庫銀橫向聯網電子繳稅和同城通,方便納稅人稅。二是推行分類服務。在通過稅服務廳提供一般性納稅服務的同時,按照「一企一策、一戶一幫」原則,開展「一對一」服務納稅人活動。對大型企業,繼續推行稅收服務直通車制度;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大力加強網路稅平台建設;對個體工商戶,重點關注其發票領購、就近繳稅、稅法咨詢以及停歇業等方面的服務需求;對農村納稅人,提供定期的上門稅咨詢服務。三是推進國、地稅聯合。要充分利用好現有政府行政服務中心資源,加強登記信息的交換與共享,為推行聯合稅務登記工作做好准備。
C. 經濟學里「杠桿」和「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分別解釋如下:
一、杠桿,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主要表現為:由於特定費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財務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合理運用杠桿原理,有助於企業合理規避風險,提高資金營運效率。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有三種形式,即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復合杠桿。
金融杠桿簡單地說來就是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必須仔細分析投資項目中的收益預期和可能遭遇的風險。另外,還必須注意,使用金融杠桿這個工具的時候,現金流的支出則可能會增大,常見的比如有福匯環球金匯的外匯保證金交易,否則資金鏈一旦斷裂,即使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投資者也必須要提前出局。
杠桿率即一個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與資產之比。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率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在2007年為33倍。
二、「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
D. 教師講解杠桿原理時尊重了
光棍
E. 翟山鷹講的課怎麼樣
翟山鷹的課聽過一些,我聽了些,對我個人感覺來說呢,就是把一些復雜難懂的金融知識轉變成通俗易懂的話本,讓沒有基礎的你也聽懂些金融基本概念和資本的運營以及金融歷史的發展和中西方金融現象。簡單來說,是有個大概認識和了解吧。也覺得不是像某些人說的那麼功利性,教你怎麼去實現實操發大財,聽了課後,就能創業投資當老闆,你覺得可能嗎?如果真真正正學金融專業,肯定不限於翟老師這些課,會有更專業更細致的課程。就當做學校學的不是專業必修課,而是選修課。對於沒有接觸到金融領域的人,有時間可以能吸收一點是一點,沒有讓你全信全不信。時間寶貴的話,可以看專業書籍吧,來的會更有效,但看書可能會枯燥和理解問題。判斷課程有效性,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當時僅僅是有時間和興趣才聽的課。值不值得,看哪些群體,需求關系。反正是免費的,像這種課程網上多的是,領域不同而已。
F. 教育如何市場化
人們幾乎都認為中國教師是有問題的,是需要改變的。所以,我教育部費了大氣力來整治教師隊伍中出現的不合理現象,不斷的進行教師培訓,學校評估,校長聘任,折騰出很多成績。但是人民依然不滿意。但是廚師隊伍中,卻從不需要整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似乎也看不到廚師這個職業能有什麼大事需要集中培訓、等級評估。
為什麼中國教師這個群體出現了問題,而中國廚師這個群體卻沒有問題呢?
許錫良先生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有些困難,在自然狀態下,是本不應該出現的。但是在某制度中一旦出現了,要解決他就需要極大的智慧。
廚師是這樣的一個行業:如果這個廚師做菜不好吃,他自然就會被這個行業淘汰掉,所以,廚師這個行業實現了一個動態的更新,而更新的唯一標準是:人民的口味。由於人民口味不同,其實也造就了各種類型廚師的存在。
而教師行業的門檻不是由教育的消費者進行挑選的,而是被教育行政部門壟斷任命的,一般來說,一個教師只要吃上了「財政」飯,只要不去猥褻學生,老死也不會離開教師隊伍,這就在教師行業實現了一個「逆淘汰」,越是最差的教師,越不肯離開教師隊伍,而水平最高的教師,卻因為教師工資低下而離開,總的來說。行政任命取代了人民挑選。因此,入行標准已經不是由人民來決定了。
如果行政任命能體會到人民的需求,能與人民需求一致也就罷了,問題是,統一的行政任命,不能容忍差異性的存在,像范美忠在我的心中就是好教師,但是他絕不容與教育部。因此,人民的教師標准與教育部的教師標准產生了巨大的差異。並且由於教師淘汰機制的失效導致的不合格教師的積累,已經使得教師完全脫離了人民需求,教育部無論怎樣調整教師標准。都不會使人民滿意了。
更可怕的是。我們教育部門一直向人民灌輸一種理念:就是教育是專業的東西,人民不懂教育。並且長時間【長達30年】使用一種教育對待人民,這樣長此以往,人民也就失去了教育的訴求,中國教育部培養出來最不挑剔的父母們。當然,父母們也會挑剔,他們會說:我們孩子需要更多的考試!!
就像一個廚子幾十年如一日的讓他的顧客吃屎一樣,他培養出了世界上最不挑剔的顧客。
當然,也有挑剔的顧客,他們會敲著盤子說:我需要更多的屎!!
我當然贊成顧客們有吃屎的自由,但是我想,如果我們能提供更多樣化的菜餚,還有多少人會去吃屎?
中國教育,需要的並不是向教育部門提出改變教育模式的要求。在我看來,撤換幾個教育部長,並不能改變整個教育模式。不能改變這種壟斷,反而是更會使得這種模式苟延殘喘。
中國教育,需要的是返璞歸真,要變得像廚師行業那樣,最終完全放棄教育行政任命,讓人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教育,要逐漸培養出挑剔的父母們,要有足夠的多的教育者提供不同的教育,要有足夠多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模式教育孩子。並且讓所有的父母明白自己的教育需求,勇於表達自己的教育需求。
中國教育應該首先破除劃片招生,允許父母們選擇學校,逐步實現學校之間的差異化,逐步培養父母們對好教育的甄別判斷的能力,變成挑剔的食客,最後甚至可以使得父母們能選擇教師。甚至遇到不好的教師和學校,要像飯店的食客一樣,勇於拍著桌子站起來,喊道把這個廚師叫來!,把飯店經理叫來!
這樣,中國教師群體才有煥發生命的可能。中國教育才會真正的屹立於世界教育之林。
G. 政府加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政府杠桿化是指政府參與金融、經濟的調劑作用。杠桿作用的原理與其他一些乘數理論如消費乘數理論、投資乘數理論、出口乘數理論的原理類似。作為社會消費的一部分,政府每增加一定量的政府購買,就會增加社會生產部門的收入,這收入還可以繼續用來生產和消費,從而對經濟的長期貢獻可能會達到政府所增加購買的數倍。
但是與其他乘數理論相比,政府購買的杠桿作用的地位比較尷尬,因為政府部門作為公共服務部門而非生產部門,它的收入主要來源於稅收,如果政府不增加政府購買但是少收稅,那麼這些錢一樣會用於生產和消費,一樣會有乘數效用。究竟一個國家應該增加政府購買,還是降低國家稅賦涉及到政府與市場的邊際效率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H. 杠桿化 什麼意思
什麼是去「去杠桿化」?--金融危機下的現象 「去杠桿化」(Deleveraging)如今正成為全球基金經理和經濟學者口中的熱門詞彙。從南至北,從華爾街到香港中環,從美聯儲主席到一線的對沖基金操盤者,嘴裡念叨的都是這個詞、以及隱藏在它背後的那個風雨飄搖的市場。 而在其中一些人眼中,「去杠桿化」已經是未來一個時代的主題詞,它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重大變化,是對過去三十年世界金融發展路徑的「修正」。這股浩浩盪盪席捲全球的「去杠桿化」風潮,究竟會給世界經濟和市場帶來哪些影響呢?在全球化背景下,內地投資者該如何應對呢?本期基金周刊予以關注。 何謂「去杠桿化」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一些機構認為,如果這股風潮蔓延,那麼原先支持金融市場的大量復雜的組合、杠桿放大的投資工具會被解散。衍生品市場萎縮、相關行業受創,市場流動性因此大幅縮減,並導致經濟遭遇衰退 。 甚至有機構投資者認為,美國(即將)進入大規模去杠桿化的過程,這種影響將逐步向實體經濟擴散,導致美國陷入衰退,整個經濟調整期或許將需要十年。
「去杠桿化」會導致什麼 那麼去杠桿化將如何影響當前的資本品和資本市場呢? 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 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比如,當投資者意識到次貸風險並解除在次級債券上的投資杠桿時,那些和這些債券有套利關系的其他債券、持有這些債券的其他投資者、以及他們持有的其他品種,都會遭受影響。這個過程可能從有「瑕疵」的債券蔓延到無瑕疵的債券,並最終影響市場的流動性,進而沖擊實體經濟。
[編輯本段]對策
「去杠桿化」下的抉擇 那麼面對「去杠桿化」,各路投資者的對策是什麼呢? 部分機構投資者認為,考慮到去杠桿化導致的通貨緊縮後果,在去杠桿化集中釋放的階段,應該盡量堅持「現金為王」的態度,如果要選擇股票,也要盡量選擇那些現金充裕,資產杠桿低的公司,因為,他們可能是未來兼並潮中的食人鯊。 還有投資者認為,要關注短期通縮後部分新興地區的中長期通脹可能。當然,這是較長時期的一個考慮。而目前達成共識的是,資產價格將結束浩浩盪盪的上漲波段,轉而進入下跌。
I. 教育市場化,如果教師沒有編制還有人願意當老師嗎
現在取消教師編制的呼聲很高,大概是教育的問題確實太多了,既然國家辦的人民群眾不滿意,那為何不推向市場,讓市場規律、看不見的手來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按照這個前提,我們來假設一下,可能出現的結果:
1、編制,最直觀的來看是國家以計劃形式,向各地區投入新入職教師數量(隱性的是,配套的教育經費)。當編製取消,意味著所有的老師可以自由流動,你想去什麼地方教書,就可以去什麼地方應聘,當然會不會成功,我們接著說?
2、當老師可以自由流動,按照市場規律和勞動者本人意願,教師門會更願意去經濟收入更高、社會配套福利和區域發展前景更好的地方求職。現實中,北上廣或者省會城市一直也是就業的紅海。
3、各地方到齡上學人口是確定的,也就是說老師的缺口還是那麼多。發達地區並沒有新增學生,教師配給卻增加了,只會競爭更激烈,能力更優者勝出,能力差的退而求次到欠發達地區或者轉投其他行業,教師隊伍進一步優化。經濟欠發達地區,此時新增教師數量變少,為了吸引人才也不得不增加報酬或者降低人才要求門檻。
現在還沒有官方的文件要取消教師編制。所謂需要取消教師編制的,只不過是網上的傳言。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尤其是基礎教育他承擔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人才的培養歸根結底需要基礎教育。所以教師從根本上說是在為國家工作。如果取消教師編制,那麼就等於不認可教師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那麼教師也就成了一個不穩定的工作。相應的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逃離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