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匯率與購買力平價在計算人均GDP中的差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逐年計算以美元統一表示的世界各國的人均GDP。各國的GDP是以各國的本幣統計的,因而有個換算為美元的問題。換算採用兩種方法:一是按匯率折算是按購買力折算。兩者的差異極大。圖2-3(a)、圖2-3(b)是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14年的統計所繪制的兩張圖
從圖2-3(a)可以看出,對於低收入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明顯高於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而對於高收入國家,這兩種計算方法的結果差異不大,甚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在有些國家還偏低。圖2-3(b)是以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
基準看兩者的差異。其走勢也十分明顯:收入越低,差異越大。其中,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與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之比是:
US$13 224.002:US$7 571.543=1.7465:1
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是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的1.7465倍。
假設我們以人民幣為統一計量標准,那就會是相反的情景:對於高收入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明顯低於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而對於低收人國家,這兩種計算方法的結果則較為接近。至於以按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基準看兩者的差異,必然是收入越高,兩種計算方法的差異越大這樣的統計顯示,當國與國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以及價格體系大體相仿時,用購買力平價可以較為接近地說明匯率的狀況;而當國與國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以及價格體系差異較大時,要用購買力平價來說明匯率的走勢則較為困難。
【來自黃達『金融學』,供mindmaster調用】
B. 名義匯率、實際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匯率的區別
購買力平價匯率是指按國內貨幣所能購買到的同等數量的產品,實際匯率也叫有效匯率就是長期相對穩定的匯率中間價,名義匯率就是處於波動的匯率價格,因為各國之間貿易一直波動的,所以對各國貨幣的需求是波動的,所以各國之間的匯率也是波動的,購買力平價本質上沒有太大意義,越是落後的國家購買力平價一般越高,所以去落後的國家購買原材料勞動力比較劃算,因為名義匯率很低,名義匯率低是因為該國沒有科技工業產出,反之科技工業發達國家的名義匯率很高普遍和購買力平價一致,因為落後的國家需要低價賣原料給發達國家才要,不然發達國家買自己國家的原材料
C. 購買力平價相當於匯率嗎
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但是,這種理論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D. 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評價的關系
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種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
E. 什麼叫做購買力平價
購買力平價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目的是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購買力平價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在對外貿易平衡的情況下,兩國之間的匯率將會趨向於靠攏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前者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後者指不同國家的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相對變化,是匯率變動的決定因素。
購買力平價匯率用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現行的貨幣匯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減半。可是,這並不表明墨西哥人變窮了。如果以比索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且進口貨物在對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這樣進口貨物的價格將會翻倍),那麼貨幣貶值並不會帶來墨西哥人的生活質量的惡化。如果採用購買力平價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5)購買力平價與匯率的區別擴展閱讀:
購買力平價依據原則
購買力平價方法要求對比國收集兩個方面的統計數據:一是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新增庫存、凈出口等GDP基本支出分類數據,大約150~200項。二是在每一基本支出分類下若干個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數據,具體為居民消費品和服務、機械設備品、建築品價格以及政府公務員職務工資等資料。並且,要求提供的統計數據應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1、價格數據與GDP支出數據的一致性原則
購買力平價作為GDP國際比較的同度量因素,價格必須與GDP各個支出構成的估價保持一致,特別是應與房租、醫療衛生、教育等一些非市場服務支出項目的估價相一致。這樣通過價格比較而取得的購買力平價,能完全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真正反映其實際物量。否則,通過購買力平價轉換後的國內生產總值數量比較仍受部分價格因素的影響,會高估或低估實際GDP的規模和水平。
2、可比性原則
它是指各國選擇的代表規格品數量和質量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別不應太大,在包括數量、范圍、材料、設計、銷售條件等一些重要的特徵方面應是可比的,否則,計算的價格比率則毫無意義。
3、相同代表性原則
它是指所選擇的規格品對各個國傢具有相同的代表性。不符合相同代表性原則的規格品價格比較可能會造成價格比率的偏差。因為通常代表性規格品的價格要低於無代表性規格品,如果某種規格品對A國有代表性,對B國無代表性,那麼比較結果對於B國來說價格水平被高估,而物量則被低估;對於A國來說則出現相反的情況。因此,要求對比國家盡量收集該國代表性商品和服務價格數據。
F. 在計算人均GDP時候,按「購買力平價」和「國際匯率」表示,分別意指什麼
國內生產總值GDP,除以全國人口,就等於人均GDP。
目前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都是已國際匯率計算的,即真實的統計數據!例如2013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568845億元人民幣,人均6767美元。
國際上還有一種評估一個國家總體經濟規模的評估方法,就是按照購買力平價評估的!關於什麼是購買力平價:
例如:中國一斤大米2元人民幣,美國一斤大米假設是1美元。那麼購買力就是1美元=2人民幣!
按照此種演算法,568845億元人民幣=284422.5億美元;而美國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6.8萬億美元。那麼我國人均GDP按購買力計算=(284422.5億/13.6億)美元=20913美元。
當然,上邊例子只是一個舉例!人民幣的購買力還沒那麼誇張能達到美元的一半。國際評估2013年中國按購買力計算的人均GDP為接近1萬美元
綜上所述:我國2013年人均GDP為:
上述的6767美元就是國際匯率的人均GDP
上述的10000美元就是按照購買力平價估算的人均GDP
G. 匯率中購買力平價和浮動匯率有什麼關系
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利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H. 一個國家的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和以國際匯率計算 兩種計算方法有何區別究竟哪種更能說明一個國家實力
區別在於以購買力計算多是國家和以往的縱比,以一個基期為准,計算之後的購買力的提高或者降低。
以國際匯率計算多是用來多個國家之間的橫比,以一基準貨幣作為衡量標准,計算GDP
一個國家的實力不能完全用gdp來計算,實力包括很多種:經濟、軍事、生活水平、資源等等
GDP只能衡量出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比如中國的GDP很高,但人均很低人民生活質量也很差,而一些歐洲小國GDP可能不是很高,但人們生活水平很高,也不失為一種有實力啊
I. 關於匯率和購買力平價的問題
這個感覺不難理解啊。匯率是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購買力平價是用來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的。西方國家生活水平高,彼此也比較接近,因此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差距不大。而我國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人民生活質量也和西方國家有差距。因此在人民幣升值,匯率上升之後,購買力平價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差距依然很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差距講有待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