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匯率形成機制及影響

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匯率形成機制及影響

發布時間:2022-08-19 22:37:41

❶ 建立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所要做的工作

當前,如何在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問題,成為同時牽動內地與香港金融界的一個重要問題。此舉究竟會對香港和內地金融業帶來哪些影響?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哪些風險?應當如何採取相應的風險監控措施?這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香港是開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的潛在市場

人民幣離岸市場在香港能否發展起來,這與現實的市場需求狀況如何有密切關系。

企業是金融市場上最為活躍的資金使用者。目前,許多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香港企業或者一些跨國公司為了避免貨幣錯配的風險,在大幅減少借入外匯貸款,而對於人民幣資金則保持了相當旺盛的需求。

邊貿以其獨有的形式在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據調查,在中國的邊貿中,人民幣已經成為相當有影響力的貨幣,邊貿活動的活躍無疑會累積相當比率的人民幣。

在中國與亞洲各國的貿易中,目前的計價貨幣主要是美元,這一方面有歷史的因素,另外也可能是商品最終需要出口到美國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的貿易中,會有更大比重的商品是亞洲各國出口到中國市場的,因此,對於這部分商品貿易用人民幣計價、進而導致人民幣的資金需求是必然的趨勢。對外貿易的發展,特別是與鄰近國家和地區的邊貿,也是人民幣外流的一個主要源頭。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特別是與周邊地區的貿易增長迅速。由於近年來人民幣幣值穩定且呈上升狀態,匯率風險小,加上一些邊貿地區外匯儲備短缺,外幣結算困難,它們開始以人民幣計價及結算與我國的雙邊貿易。在貿易和旅遊的快速發展推動下,人民幣在周邊地區現已成為主要的邊貿結算貨幣。

毫無疑問,隨著中國整體經濟實力的增長,對外經貿和旅遊業的推進,人民幣越來越"國際化",流出的數量將越來越大,將自然而然產生一定的人民幣的離岸業務。而在人民幣仍不能完全自由兌換、資本流動仍受控制下,散落在亞洲各地區的人民幣難以循正常途徑迴流內地。如果允許香港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滯留在各地的人民幣就可能被吸引至香港金融體系,既有助我們對人民幣流向的監管,又促使香港成為全球的離岸人民幣中心。

在各種形成境外人民幣供給的渠道中,人民幣現鈔攜帶出境是一個較為易於觀測和估計的渠道。實際上,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和現鈔兌換由來已久,但具規模且具統計意義卻是在1993年允許境內外居民出入境時,每次可攜帶不超過6000元人民幣現鈔規定之後。

人民幣進入香港的形式和途徑五花八門,如果不考慮以地下管道或是走私等非正常途徑,人民幣在香港的最終提供者絕大部分是來港的內地遊客以及部分從內地返港的本地居民。近年內地訪港旅客一直以雙位數字增長,平均升幅達20.8%,遠高於其它地區訪港旅客每年平均1.4%的增幅。尤其是2002年,內地取消訪港旅客數量限制後,訪港旅客更是爆炸性增長53.4%,達682.5萬人次。

若以旅客每人每次按規定平均攜帶人民幣6000元計(實際數字可能遠高於此數),僅2002年,由內地旅客帶入的現鈔人民幣就達409.5億元。1996年至2002年期間,內地訪港旅客總數為2532萬人次,攜入的人民幣總量達1520億元。假設每年流入香港人民幣的1/3沉澱或在香港長期流通,則目前在港較為穩定的人民幣現鈔就逾500億元,而不穩定的流量亦有此數,甚至更大。考慮到內地旅客每次攜帶人民幣往往超逾規定,實際沉澱在香港的人民幣可能遠大於500億元。隨著CEPA的簽署,個人旅遊計劃的實施,訪港旅客將不斷增加,估計香港流通的人民幣數量仍將快速增長。如何為龐大且不斷增長的滯港人民幣存量建立安全和有效的迴流機制,已是不容迴避的現實,亦是香港和內地經濟進一步密切交往的前提。

由於缺乏固定渠道,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幣難以循正規途徑迴流內地金融體系。然而正是因為滯留在香港的這筆龐大的人民幣存量,也為其自身創造了各種人民幣需求業務,如兌換、匯款等,但這些業務的主流非由銀行經營,而是由找換店、錢庄甚至非法地下管道把持。

在滯留人民幣存量基礎上衍生的各種需求可以歸納為兩類。第一是港人到內地旅遊、消費、探親、公乾等小額資金需求。據統計,進入90年代以來,香港居民回內地人數就達千萬人次,是內地游港人次的10倍以上(2002年除外)。特別是近年,香港經濟不景氣,財富縮水,北上消費大幅增加。2000年開始,回內地人次突破5000萬,到2002年,這一數字已達5565萬。雖然港人可以通過旅行支票、信用卡、提款卡或外幣到內地兌換人民幣,甚至在廣東一帶亦可直接用港幣消費,但出於安全和方便考慮,港人一般都在離港前兌換所需人民幣。在人民幣沒有放款出路的情況下,香港人民幣的主要需求也只能是各類回內地活動的人員,他們日益擴大的需求,為銀行和找換店(銀行所佔比例極小)的兌換業務提供了不斷擴展的空間。

第二類是金融資產及實業投資的大額資金需求。部分港人在內地買樓、投資A股、以及進行實業投資皆需要部分人民幣資金。根據業務量較多的原中銀集團所屬寶生銀行每年兌出人民幣2億元,香港經營人民幣兌換業務的銀行為八、九家推算,估計每年由香港銀行兌出的人民幣約為12-18億元,主要用於滿足一部分小額人民幣需求;而近年外管局又取消了香港銀行可匯入內地10萬元人民幣的做法,因此香港的人民幣資金需求主要由香港100多家人民幣找換店或其分店通過非正規渠道流出的人民幣資金來解決(包括兌換和匯入內地,匯款實際上通過地下管道相沖抵,大部分人民幣資金並未實質進出香港)。

2002年3月1日,內地有關部門收窄境內銀行買入港元現鈔的差價,由原先不得超過現匯買賣中間價的2.5%,縮窄為1%,希望把人民幣資金需求納入金融體系,減少業務。但香港找換店為提高競爭力,將單邊買賣差價收窄至0.1%左右的微利水平。如果以每間找換店鋪平均每月維持生存最低需要5萬港元(租金加生活費)的收入,全港共200間找換店鋪推算,全年雙邊人民幣買賣額至少應達1270億元(1200億港元),單邊人民幣資金需求至少為636億元,可見香港市場人民幣資金的需求相當大。

盡管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進出境受數量控制,香港銀行也沒有誘因開展人民幣業務,但由於香港沉澱了龐大的人民幣存量,隨著兩地的密切交往,客觀上產生了對人民幣的各種需求,衍生出各式人民幣業務。而在制度限制及缺乏利誘下,香港銀行未能主導各項人民幣業務,卻由找換店、錢庄及其它非主流渠道扮演主角。這不僅不利於我們掌握人民幣的流向,而且為地下渠道利用監管漏洞圖利提供了條件。如果允許香港銀行從事人民幣業務,則人民幣資金活動就有可能由地下轉入銀行體系。這樣,一方面銀行可滿足港人旅遊、探親、公幹、消費等小額人民幣資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可通過兌換、匯款和信用卡業務滿足港人到內地進行貿易和投資等大額人民幣需求。這不僅把香港客觀存在的人民幣業務納入經濟體系,而且推動香港銀行業的發展。

人民幣離岸業務與內地金融改革

實際上,如果遮遮掩掩地維持當前的人民幣在香港流動的半地下格局,那麼,要准確掌握人民幣在境外流通的規模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基本上也是商業銀行體系之外的,中央銀行難以及時進行監控。

對於中國內地的金融改革來說,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積極意義首先表現在,如果允許人民幣在香港流通,監管部門可以獲得的一個重要收益,就是將境外流通的人民幣納入銀行體系,便於監管部門掌握人民幣境外流動規模的變動,從而相應採取措施。

另外,人民幣離岸市場在香港的發展可以形成一個完全市場化的人民幣利率指標。

目前,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推進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考慮到內地國有銀行的承受能力以及主要的借款者國有企業的承受能力,目前的利率市場化推進幅度還相當有限。但是,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又必須需要一個市場化基礎上形成的利率指標,來作為各項金融決策的參考,當前在內地積極發展債券市場無疑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但是,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香港的市場條件,通過吸收境外流通的人民幣,在香港形成一個市場化的利率指標,對於中國的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市場發展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在自由市場形成的人民幣離岸存款利率或其它利率,能較好地反映商業風險,能夠為內地人民幣利率形成提供有效的參考。倫敦離岸市場(即歐洲美元市場)所形成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至今仍然是美元利率形成的重要指針這一事實,正說明離岸中心在本幣利率形成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也可以為中國內地的外匯市場調節提供參照。盡管中國在加入世貿之後被沒有承諾放鬆資本項目的管制,但是隨著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保持對於資本項目的管制對於經濟金融發展必然形成阻礙。同時,目前中國內地的外匯市場並不發達,也缺乏迴避外匯風險的足夠的金融工具,沒有外匯市場的各種指標作為參考,中央銀行的外匯政策調整必然缺乏足夠的市場依據,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也可以提供一個參照。

人民幣離岸市場在香港的發展能夠帶動中國內地與亞太地區經濟的合作深度。中國政府正在倡議在亞洲推行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區架構,在自由貿易區的框架下,區內各成員的經濟聯系會趨於緊密,如果人民幣具有足夠的國際化程度,那麼,原來區內各成員作為以美元計價的、向發達國家爭奪出口市場的競爭對手,可以轉化為以人民幣計價的、向中國市場出口的更為緊密的經濟聯系。

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在國際貿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幣結算,還可以舒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放開人民幣使用限制,意味著更多人民幣將流出境外,客觀上要求設立人民幣離岸市場處理境外人民幣的匯兌、存儲、結算及迴流業務。允許香港辦理人民幣業務,逐步形成離岸中心,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完善、高效的銀行體系獲取市場運作經驗,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另外,如果能夠推動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就能夠逐步推動人民幣成為准硬通貨。人民幣在未來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在資本帳戶下的自由化,二是逐步國際化,促使人民幣成為在境外廣泛流通的、為他國所接受並被用於國際結算、投資和儲備的國際貨幣。目前,人民幣在香港地區可通過人民幣→港幣→其他硬通貨這一渠道,以港幣為過渡環節,間接地將資本項目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合二為一了。從資本管制角度看,人民幣從內地流出並匯兌後,既可能被用作經常性支出也可被用作資本性支出,這在事實是根本無法控制的,這就意味著資本帳戶其實已基本放開。從國際化進程講,香港成為境外人民幣存貸結算的中心,和倫敦當年成為境外美元的離岸中心進程非常相似,這就意味著人民幣正以香港為中心在事實上走向國際化。

能夠推動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實際上,允許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允許香港的金融機構吸收人民幣存款,是人民幣離岸市場開始迅速發展的標志性步驟。

目前,倫敦之所以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並不是因為英鎊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儲備貨幣,而是因為倫敦擁有全球最為活躍的美元交易市場(每天約4620億美元),倫敦的美元交易量較之美國本土還要高(日均2360億美元左右)。即使到今天,全球金融市場上使用的美元利率的指導性市場指標利率還是倫敦的離岸市場美元LIBOR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

當前,香港之於人民幣,能否像倫敦之於美元,從人民幣的離岸業務中獲得發展的新機遇?

香港作為國際性的金融中心,具有自由兌換的貨幣、穩健而且高效率的金融體系、及時的信息流動、高效的金融監管,但是,在金融風暴之後,香港面臨經濟轉型的難題,如何進一步發揮金融中心的地位,抓住中國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商機,一直是香港金融界思索的大課題。開辟人民幣離岸市場,看來是一個可能的答案。

人民幣在香港流通對於香港究竟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目前作出全面的預測還言之過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香港將可能成為人民幣的離岸金融中心,而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會明顯提高。

香港的跨境借貸規模一度超過美國,但是在1997年金融風暴之後迅速下滑,目前僅僅與新加坡持平。香港市場上跨境負債業務佔全球的市場份額也在迅速下降,1995年這一比率還是8.5%,到2001年底就下滑為2.4%了。

香港作為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也在下滑,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剛剛發布的調查,從每天的外匯交易量排名,香港已經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全球第5名下滑為2001年的第七名;2001年中,香港市場上的日均外匯交易量為670億美元,較之1998年大幅下滑了15%。

為了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有必要開辟新的金融產品市場,人民幣的離岸市場則是其中最富有吸引力的設想。

短期而言,允許香港試辦人民幣個人業務對香港經濟的效益有限。目前,允許香港銀行試辦業務的范圍只涉及存款、匯款、兌換以及信用卡等四個領域,而且業務的基礎和區域局限在現有人民幣存量和香港區劃范圍內。中、短期內,在人民幣未實現完全可兌換、內地仍然未開放資本項目條件下,估計香港即使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也只能經營存款而不能做貸款業務(因缺乏合法公開的資金出路),或最多隻能向指定的企業作有限制的貸款,香港銀行所能得到的收入相當有限。

允許香港試辦人民幣業務的意義,在於它通過建立和強化香港的金融基礎設施而為日後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開展全面廣泛的人民幣離岸業務提供基礎和平台。隨著中國內地經濟金融實力的增強,人民幣的強勢已現端倪,目前已是亞洲區的主要貨幣。隨著中國內地經濟快速增長,市場逐步開放,國際經濟及投資活動日益頻繁,人民幣離岸業務將不斷增加及深化,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金融產品將持續得到開發,市場容量及業務機會擴大。例如,隨著海外上市(主要是香港)以及海外投資活動的增加,內地企業對人民幣離岸資金的需求將上升;同樣,投資中國內地的境外公司人民幣貸款需求亦會增加;而金融投資市場的發展,會促使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金融工具的大量涌現,等等;都會大大提高離岸人民幣的交易量,為香港從事人民幣的各種離岸或國際業務活動提供大量商機。

香港如果能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將是相當長時期國際上唯一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為香港增添獨特優勢,不僅鞏固香港現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使香港同時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如同倫敦一樣,香港極有機會藉助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迎來金融業發展的新高潮。60年代初,當倫敦美元離岸市場(即歐洲美元)初成時,無人預料它會促成倫敦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正是規模約10萬億的歐洲美元市場將倫敦推上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地位。迄今為止,LIBOR仍是美元利率形成的基準,倫敦美元外匯交易仍然超越紐約,是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

可能帶來的風險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通常的擔心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興起是否會對境內的貨幣政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沖擊,例如,貨幣投機者可能會在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上積累人民幣頭寸,進而在相關市場沖擊人民幣匯率。不過,這一擔心是可以控制的,首先是能夠開展這項業務的銀行可以從內地背景的銀行、以及香港當地的銀行中選取,香港金融監管部門必然也會加強對於相關金融機構吸收人民幣業務活動的監管,以維護人民幣匯率及其離岸市場的平穩。中國內地的金融監管部門也可以直接參與到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運作和監管中來,香港金管局可以對離岸的人民幣存款規定一個准備金比率,通過准備金以及相關的機制,中國內地的監管部門也可以掌握相關市場上的人民幣供求狀況。

另外,在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起步階段,中國內地的監管部門也可以禁止或者限制香港市場上的人民幣同業拆借,也可以禁止或者限制離岸人民幣存款在同一金融機構在香港和內地分支機構之間的調撥使用,以便在起步階段盡可能減少其可能帶來的沖擊。

同時,在人民幣離岸市場開始發展之後,可能有機構利用香港經營存款業務的條件,囤積人民幣資金進行洗錢活動;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可能會對境內銀行業的人民幣存貸款業務構成競爭,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如果發展過速或監管過松,有可能影響內地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

在允許香港試辦人民幣業務的初期階段,應以建立安全及有效的渠道,讓各種形式的人民幣資金在內地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實現在香港和內地流通為目標,而不急功近利,冀望在短期內獲利。為此,現階段只能試辦人民幣個人業務,而不能涉及企業或批發業務;只允許從事存款業務,而不宜經營貸款業務,是必須嚴格遵循的原則。其目的就是通過銀行的人民幣業務,將現在由找換店和地下渠道主導的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流量,納入受監管和有一定透明度的銀行體系,以利央行掌握其流量及流向。

由於香港銀行在這個階段還不能承做人民幣的放款業務,銀行吸取的人民幣存款只能迴流內地銀行體系,這也就是香港試辦人民幣業務初期以建立安全有效的渠道為目標的意義。而人民幣迴流內地有不同的形式,但不管哪一種形式都需要先作好人民幣結算安排。可見,結算行在人民幣迴流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於結算行要集中處理吸納的人民幣,需要擁有相當數量的人民幣頭寸,也需要有經營人民幣業務的經驗,以及與內地客戶和銀行機構有密切聯系,再加上集中管理、提高效率的原則,因此應選擇具有上述條件的商業銀行擔任結算行為宜。

結算行如何運作,以什麼方式將人民幣迴流內地?是否允許放入同業市場拆借、內地放款、或直接交由央行處理?這都有待兩地金融監管機構進一步商榷,其政策的推進力度,應當以不影響內地資本帳戶的管制及貨幣市場的穩定為准繩。在初期,應當控制香港銀行把吸納的存款轉到其內地分行融資其內地業務,也應控制內地分行通過拆息市場取得這些存款,因為這實際上等於放開資本流動。最可能的方案是結算行直接將存款送回內地金融體系,或是直接轉交央行,與央行作出結算,並從央行收取一定利率的收益;或是經央行同意,將資金在同業市場拆出,與內地商業銀行作出結算。

只有在建立安全和有效的渠道後,保證香港人民幣存款有規范地迴流內地,監管機構才能夠考慮發展其它的銀行業務。比如逐步允許香港銀行將存款轉給其在內地的分支機構,或允許其內地分行參與拆息市場獲得人民幣資金;允許指定的香港銀行從事人民幣放款業務,向指定的企業貸款;當條件成熟後,完全放開香港銀行的人民幣貸款業務;或開發其它各種銀行和金融業務。屆時,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立步伐自然會加快。

隨著人民幣在香港流通規模的不斷擴大,充分動員香港市場的人民幣資產、推動人民幣金融產品的創新就成為一個重要的任務,這能夠為人民幣將資本帳戶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合二為一創造條件。例如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企業,可以採取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多種貨幣,這樣紅籌股企業根本就沒有必要返回到滬深股市來發行CDR;而需要籌措其他外幣的企業也省卻了上市過程中,外幣與港幣之間的匯兌損失,並能吸引除本港之外的外國投資者。如果沒有足夠的境外人民幣的各種形式的金融資產,香港人民幣的離岸中心就缺乏一個現實的基礎。

如果說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在短期內還可以由政府的行為主導、由政府有意識地決定前進的速度和方向的話,那麼,人民幣的國際化、特別是人民幣在境外的流動和離岸市場的興起,則基本上是一個市場需求推動下的自發過程。既然人民幣的境外流通已經形成了巨大的現實需求,此時內地和香港的金融監管部門可以做的,應當是順應市場的發展趨勢,引導境外人民幣資金的流動,建立高效安全的人民幣資金結算渠道,以漸進的戰略推進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同時著手發展有深度、能夠隨時吸收海外人民幣流動的健康的金融市場。這一過程無論是推動中國內地的金融改革,還是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都必然會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❷ 離岸貨幣的特點

離岸貨幣的經營活動游離於貨幣發行國境外,所以不受貨幣發行國的法律法規和監管的約束,離岸市場所在國往往對別國貨幣的本土經營也不加約束,所以,離岸貨幣是一種「自由貨幣」。
當前,人民幣還不是完全可兌換貨幣,在法律上還不能行使世界貨幣職能,中國的金融系統不向境外銀行提供人民幣的清算服務,所以人民幣的海外離岸市場尚未形成。不過,國內金融機構可以吸收外幣存款並可以發放外幣貸款,上海和深圳還建立了用美元和港元計價交易的股票市場,國內可經營外匯業務的銀行還向客戶提供不涉及人民幣的外匯兌換服務,即個人實盤外匯交易,俗稱「外匯寶」業務,所以,可以說中國境內初步建立了其他貨幣的離岸市場。
應該注意的是,在境外流通的本國現金貨幣不是離岸貨幣,離岸貨幣僅指境外的本幣銀行存款。這些年來,中國周邊的國家和地區都有大量的人民幣現金流通,據估算,僅香港一地人民幣現金存量就超過了300億元。境外人民幣現金流通是另外一個研究課題,其實離岸貨幣與境外現金有很大區別,境外本幣現金流通是貨幣替代現象,不是貨幣離岸現象。人民幣現金在香港流通表明人民幣現金部分地替代港幣在香港當地行使貨幣職能,這些現金仍是中國人民銀行的直接負債,但它對國內的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影響不大,而且還可以為中國人民銀行帶來鑄幣稅收益;假設香港存在著人民幣的離岸市場,則香港銀行吸收人民幣原始存款後,根據信用派生機制可以在海外銀行系統形成更多的人民幣派生存款,這些人民幣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都是海外銀行的直接負債,並不是中國人民銀行或境內金融機構的直接負債,所以,離岸貨幣的鑄幣稅收益歸海外銀行所有;而且,在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主要行使世界貨幣職能,其行使貨幣職能的領域往往不在香港,對於走賬型離岸中心,尤其是這樣;此外,離岸貨幣市場具有批發性,能對國內人民幣利率和匯率波動產生重大影響。時至今日,海外存在著局部的人民幣替代當地貨幣現象,但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當然,只要國內金融體系為境外的銀行提供人民幣清算和現金迴流服務,境外人民幣現金可以方便地轉化為離岸人民幣。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國際銀行設施 (International Bank Facilities,IBFs)的創立對於離岸貨幣這一特徵賦予了新的內涵。為了吸引大量離岸美元回歸美國本土,198t年美聯儲批准設立IBFs以利於離岸美元的本土經營。IBFs具有以下特點:(1)所有獲准吸收存款的美國銀行、外國銀行均可申請加入IBFs,在美國境內吸收非居民美元或外幣的存款,與非居民進行金融交易;(2)市場交易享受離岸市場的優待;(3)存放在IBFs賬戶上的美元視同境外美元,與國內美元賬戶嚴格分開。IBFs開辟了在貨幣發行國境內設立本幣離岸金融市場開展本幣離岸金融交易的先例,從而打破了傳統的離岸金融中有關貨幣須游離於貨幣發行國境外的這一特點,但IBFs特點說明,離岸貨幣作為「自由貨幣」的本質並沒有變化。

❸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中國的經濟的影響

論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
[內容摘要]在對人民幣匯率機制現狀和問題做了闡述分析的基礎上,作者認為,人民幣匯率真正回歸到有管理的浮動是匯率調整的主導趨勢,並就人民幣匯率機制如何改革,如何確定匯率水平,如何逐步完善匯率機制市場化等問題提出了改革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匯率機制;浮動匯率:匯率目標區
當前,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是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就此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和分析,並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有關改革的政策措施。
一、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1996年12月1日人民幣實現了經常項目下可兌換,從此人民幣匯率機制的運行建立在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的基礎上,但匯率形成機制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強制結售匯制度,即除了少數外商投資企業外匯收入和少數經批准可保留的外匯收入外,其他多數中資企業仍需無條件地把外匯收入全部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二是中央銀行對各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匯周轉頭寸實行限額管理,也就是說,外匯指定銀行在辦理結售匯過程中,對於超過其規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必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拋出;反之,對於不足其規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該外匯指定銀行必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補足。這樣頻繁進行的「拋」或「補」,便形成了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並以此為基礎形成次日交易貨幣(美元、日幣、港幣)對人民幣交易的基礎匯率。
上述匯率機制的形成,雖然由市場供求來決定,但是從嚴格意義來說,它並未形成全面的外匯供求關系。這是因為:
1.雖然目前我國對經常項目的外匯支出基本上沒有限制,但是對資本項目仍實行較為嚴格的管理,這種外匯體制下的外匯市場上形成的外匯交易關系受到體制約束,不能充分、完全地反映市場真實的外匯供求關系。加之,在近幾年的實際運作過程中,由於出口貿易增長快,外貿出現大額的順差,同時外資大量流入,特別是在1996—1999年間,人民幣的利率水平高於美元的利率水平,造成結匯額大於售匯額,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表現為外匯持續供大於求,而同期限外匯需求則相對不足。在銀行外匯市場主體缺乏,市場內在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市場機制調節外匯供求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雖然中央銀行幾次調整了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售匯周轉外匯頭寸,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外匯供求關系,於是只能是中央銀行被動入市進行干預,充當外匯交易最後差額的承擔者,失去了外匯調控的主動權。
2.匯率變化缺乏彈性。1994年以來,除1997年外,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出現雙順差的局面。外匯市場上外匯長期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況,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不可避免,為此,人民幣匯率水平不是純粹由市場供求決定,在很大程序上,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從1995年到2001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5%,近三年多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只是在1美元兌8.27—8.30元人民幣之間波動,波動幅度和彈性區間極小,匯率基本上是釘住美元。因此,如何真正回歸到按多種貨幣不同加權所組合形成的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動而變動,以及主要根據市場供求來確定匯率,還需作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3.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資金不能自由流動以及金融工具的匱乏,都造成我國外匯市場仍是一個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場。因此,中央銀行的干預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對外匯的供求起到很大的調節作用。
二、對匯率機制改革的思考
要形成真正由市場外匯供求確定的匯率運行機制,必須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使外匯資金供求完全放開,這才能實現市場真正的供求關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實現了資本項目下人民幣的可兌換,也不能忽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和中央銀行的干預調控作用。
如何確定一國貨幣的匯率水平,保持一種「最佳」或「適當」的匯率水平,涉及到均衡匯率問題。也就是說,使匯率的變動與一個經濟內部和外部關系獲得一種協調、合理的關系,方能促進和達到內外平衡和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充分發揮人民幣匯率作為調節整個國民經濟的杠桿作用。為此,應進一步鼓勵和推動人民幣匯率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研究。國際價值論、購買力平價論,出口換匯成本、均衡匯率模型、匯率預警模型以及其他有關模型都值得研究和探討。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市場將全方位開放的框架下,應構建和完善市場機制——特別是人民幣匯率機制。世界貿易組織所倡導的基本原則是自由競爭原則、自由貿易原則、非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在這種原則下,我國經濟要全方位與國際接軌,適應和迎接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挑戰,就必須撤除資本國內外自由流動的障礙。這就要求做到國內外資金價格市場化,首先是利率的市場化,進而是匯率的市場化。也就是說,在逐步實現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下,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是人民幣與外幣的價值比較和自由兌換形成的市場均衡匯率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把國內外市場價格信號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確地反映出來,才能使中國經濟與實行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國際經濟融合,才能使國內價格體系逐步與國際市場價格體系真正接軌,才能使競爭機制在各個層面上反映出來。
三、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建議的評述
近年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成員國第四條款年度評估報告中,對於世界經濟增長顯著放緩背景下中國經濟的良好表現給予了肯定,並高度評價了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提出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建議。主要內容包括:(1)逐漸增加匯率彈性,以有助於中國加快融入世界經濟以及推進結構性改革;(2)歡迎最近更多地使用匯率波動區間,鼓勵將來更大范圍地使用有關區間,扦逐漸放寬波動空間;(3)在放寬匯率浮動區間的基礎上,改為釘住一籃子貨幣。
總體而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本贊同我國在金融市場改革方面採取的漸進做法,但是,具體分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建議,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❹ 離岸人民幣匯率是什麼意思

離岸人民幣是指在境外交易的人民幣,比方說:香港、新加坡、倫敦、紐約等國際都市都回有離岸人民幣交易答。

一般兩者之間存在價差,畢竟交易的量和對人民幣的多空方向都不同。在博弈大師等期貨軟體上都有。

(4)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匯率形成機制及影響擴展閱讀:

在2015年8月11號的時候,人民銀行進行了匯率機制結構性的調整,變成了以在岸為主,以離岸為輔。這

樣的調整可能就使我們人民幣內在的自主價格的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而現在的人民幣的這種調整,第一是跟技術的大背景有關系,第二是跟我們中央銀行態度了匯率機制形成的主導結構,這樣也形成了人民幣價格水平在在岸市場發揮的作用更加突出一些。

離岸匯率更多的是由市場所決定,而市場決定離岸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主要是取決於中國的經濟數據;在岸匯率則較大的受到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而非市場預期。

這樣一來,就會形成離岸匯率和在岸匯率不一致的情況,從而出現套利機會。

❺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經濟影響

有利影響
香港屬於小規模高度開放的外向型經濟體,商品及服務貿易總額約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三倍,其中外資和外貿在經濟中佔有極大比重,經濟的增長往往受到各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實踐表明,聯系匯率制度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當初「政治應急」的作用,而發展成為使香港能夠有效地承受來自外部的金融震盪和政治沖擊的經濟手段。對香港而言,由於其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的特點,決定了其經濟對外有著強烈的依附性,本地經濟的增長往往受到各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種情況下,維持聯系匯率制度非常重要,香港能受惠於美國大致穩定的貨幣環境及其具有高度公信力的貨幣政策,可以有效地減少國際貿易和經濟生活中的外匯風險,有利於各類長期貿易和合同的締結以及國際資本的積聚。在這種情況下,用港元釘住美元,穩定匯率,減少了國際貿易和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匯風險,有利於各類長期貿易及經濟合同的締結及國際資本的匯集,從而給香港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和機會。這些也可以說是導致聯系匯率制度得以產生並持續下來的內在根源。但聯系匯率制度也有對香港的不利影響。

不利影響
首先,在聯系匯率制度下,貨幣管理當局不能推行獨立的貨幣政策,運用匯率變化作為經濟調節機制,與實施自由浮動匯率制度的情況比較,香港面臨競爭對手的貨幣大幅貶值或出口市場經濟衰退等情況時,香港的產品面臨競爭力下降的局面;
還有就是香港要跟隨美國的貨幣政策,但由於香港與美國的經濟周期卻可能不一致,香港的利率水平可能會不大適應本地的宏觀經濟形式,港元利率短暫偏離美元利率,產生利率差,而利率差波動有時可能會影響貨幣穩定,甚至被投機者操控以圖利;
港元在貨幣上繼續與美元掛鉤,同時香港經濟和金融市場卻受內地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香港現行貨幣政策愈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不協調性,像熱錢湧入,息口差距擴大正是這種不協調性的集中表現。

❻ 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有什麼用

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還相當漫長,不是單純通過政策推動就可以左右的,而是一國經濟發展和國際金融政策博弈的結果。政策只能在局部領域發揮有限的作用。而且,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的現實意義,並不在於國際化過程中如何實現鑄幣稅的單項意義。以穩妥的方式全方位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短期內直接追求人民幣區域化(有些人提到的周邊化其實是更狹窄意義上的區域化),應在認真分析國際、國內環境的情況下謹慎推進,不應以某個顯性的國際化數量指標為目標,譬如,在某年的國際經濟交往和外匯儲備中,人民幣一定要達到某個比例,等等。中國人民幣國際化近期主要目標是實現區域化。區域化貨幣相對於國際化貨幣而言,並不是在貨幣本質、功能上有什麼根本性的差異,而只是一國貨幣在本國金融市場對外延伸意義上的差異,以及在國際貨幣職能使用程度上的差異。

如何實現區域化目標?到2020年前後,要實現中國金融的大開放。戰略的取向不是為了金融本身,而是為了確保中國經濟在今後10年內保持穩定的增長,這是最高目標。中國正在或者說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但是在金融領域,遠沒有充分地全球化,因此還談不上金融強國,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同時,一個事實上的經濟大國但又非金融強國的地位,決定了其經濟最後真正崛起的局面難以持久。這一判斷告訴人們,配合各國經濟實力競爭的同時,從一個非金融強國跨入金融強國,必須要體現「追趕」戰略的藝術與特點。這一藝術與特點應該是,既能基本順應國際貨幣體系原有缺失的游戲規則,同時又能體現有助於改善該體系缺失的相關要素,即在保持國際貨幣體系和全球化趨勢不會突然崩潰、逆轉的前提下,推進其漸進性改善。

人民幣國際化是把雙刃劍。結合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的國情,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是在享有人民幣國際化好處的同時,又要防範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帶來的危害。但是,該市場一旦形成後,又會帶來新的問題與苦惱。

首先,只要我國經濟整體保持貿易順差,且仍以大進大出為特點的加工貿易為主,那麼,人民幣國際化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微觀主體使用本幣作為國際經濟交往的計價、結算的動機不強。由於國際貿易是以加工貿易為主,只要進出口採取同一種貨幣計價、結算,則大部分的匯率風險在單個企業內就能進行較好的對沖,真正承受匯率風險的只是增加值部分。但是如果企業在進口部分採取人民幣計價結算,出口部分因受議價能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外幣計價結算,則企業將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這決定了其用人民幣計價、結算的積極性不高。為此,在推動人民幣區域化進程中,仍有必要保持人民幣與主要儲備貨幣間匯率大體相對的穩定。然而,如果主要儲備貨幣匯率是固定的,則沒有必要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了,因為人民幣只不過是這一貨幣的另一種表現而已。

二是在人民幣區域化進程中,有可能在某一時期內反而加劇我國外匯儲備的積累。我國對於東亞、非洲等地區以貿易逆差為主,存在區域的貨幣輸出條件。同時經濟整體又表現為貿易順差,而且人民幣表現為長期持續升值。這雖然有利於區域內的境外機構獲得、使用並保留人民幣,但是只要我國的出口中人民幣結算比例沒有得到相應的大幅度提高,進口中人民幣使用比例不斷上升,這時的貿易順差會表現為更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增加。這本質上是將非政府機構承擔的匯率風險轉移給了政府,人民幣升值的好處更多的由境外人民幣持有者獲得。為此,要解決好這一問題,關鍵是要進一步拓寬思路,加快擴展外匯儲備的多元化和戰略性使用。配合人民幣區域進程的特有困難,政府必須加大政策力度,將部分外匯儲備通過各種方式轉借給民間企業使用,支持其走出去與擴大進口。

在中國,當今討論中國金融戰略,似乎已經繞不開建設上海、香港兩個國際金融中心的話題。如果此話題把香港納入「一國兩制」下思考,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討論中國金融戰略,其實是在討論包括上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內的中國的國家金融戰略。

未來的21世紀20年代,在實施國家金融戰略面臨的困境中,即在既想享受人民幣國際化的好處,又想防範世界金融不確定性可能帶來的風險傳遞,香港能否發揮特殊的作用?國家金融戰略的實施,又分別對上海、香港兩個國家金融中心的建設提出了什麼期望?基於此要求,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如何分工合作、共贏?合作中又如何防範金融風險,確保國家的經濟金融安全?這一系列問題的討論,將構成本章的主要內容。

一、國家金融戰略的重要支點:香港

要滿足本書第六章所述,在金融戰略實施中,要建立相對隔離境外風險傳遞的離岸市場,最好能尋找到既已適應國際金融市場習慣,即可早日運行、效率較高,又方便於中國政府相對可控的渠道與場所。在這方面,香港具有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內地城市在內,所不具備的優勢。因為就香港而言,具有以下四大特點:

香港是一個「一國兩制」、「國內境外」的特殊城市。一是主權優勢,從而派生出天然的經濟優勢。香港雖然高度自治,但是同屬中國主權,是中國中央政府領導下的特區政府。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間有著天然的政治聯系優勢。從2004年1月1日生效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是一個合作典範。兩地容易就金融合作和要素流動進行超常規的制度安排,尋求共贏。自1993年以來,已有500多家內地企業在港上市,目前港股市場中有58%來自內地企業。二是文化、語言和地理的優勢。香港和內地擁有同樣的文化,同樣的語言文字,這使得兩地在價值觀上更具認同感,人員交流更加方便快捷。背靠中國內陸,面朝太平洋,具備溝通內地與國際金融市場的天然的地理優勢。三是香港市場與中國市場又是嚴格區分,分別採取相對獨立的政治、經濟制度,其金融活動不計入中國的國際收支統計,擁有自己的貨幣和金融體系。並擁有聯結世界金融市場的現成的市場交易運行機制和營銷網路,能與國際金融市場實現「無縫」接軌。2009年底,香港199家金融機構中,本地銀行僅19家,佔9.5%,其餘90.5%都為外資銀行(含中央銀行)。港股現貨交易中,本地自然人與機構的交易比重直線下降,境外的交易比重在上升。四是香港的「中國概念」日趨濃厚,但是又有別於中國的內地城市,在亞洲國家和西方的意識形態中被人視同為西方世界的一員,更容易被世界市場接受,因此在中國與亞洲金融合作中能發揮更好的紐帶作用。總體上看,上述香港的優勢,既是紐約、倫敦比不了的,也是上海、深圳比不了的。

從歷史上看,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和紐約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無不是與英國和美國實體經濟的崛起相聯系,與本國貨幣的國際化相伴而成的。英國的第一次產業革命成就了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美國則利用兩次世界大戰使經濟實力飛躍發展,為紐約成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二戰之後,美元進一步通過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擊敗英鎊,成為國際貨幣中的霸主。其後的不斷努力,又使得紐約一舉超越倫敦,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藉助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力量,又進一步鞏固了美元霸主的地位。

未來20~30年,世界經濟的總體發展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可以預見,中國、亞洲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極。目前,各國際組織、有關國家政府、著名投資銀行和中介機構的各種預測,基本都認同中國經濟總體實力將在21世紀30年代前後成為世界第一。另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亞洲GDP總量佔世界的比重將從目前的39%增加到52%。瑞士信貸公司預測,全球消費的增長中,從2007年到2020年,美國消費佔全球消費的比重將由30.2%下降到20.8%,中國該比重將從5.3%上升到23.1%。如果加上亞洲其他國家的消費及亞洲各國包括中國的投資,其經濟增長潛力可想而知。

(一)定位

可以大膽預測,再過15年、20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將成為以人民幣交易為主,包括美元、歐元等國際主要儲備貨幣交易在內的,能與紐約、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相媲美的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但是,必須明確,在本書的至2020年的時間框架內,滬港兩地金融中心的合作,是基於中國金融漸進開放部署和香港「國內境外」的法律框架來討論滬港的定位問題。

(二)分工

由於滬港兩地在戰略過渡期內,主要分別從事境內、境外人民幣交易的市場定位,毫無疑問,上海應竭盡全力全方位發展以人民幣為本位貨幣的各項金融業務,香港應抓緊機遇,在繼續發展原有金融業務的同時,竭盡全力,全方位開辟離岸的人民幣金融業務。

(三)合作

在國家金融戰略過渡期內,兩地的金融合作主要體現為三方面內容:一是滿足內地金融發展的需求;二是逐步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三是與此相適應的金融監管合作。

(四)前景

可以相信,在2020年資本項下完全放開前的「過渡期內」,以上海為象徵的國內金融自由化步伐將明顯加快,依託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內地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以及在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配合下,上海人民幣金融市場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將出現現在人們意想不到的發展景象。同時,依託於國家金融整體戰略下的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會使香港金融市場如虎添翼,其發展的速度將遠遠超過現有傳統金融業務的發展速度。
(一)合作中的風險

1.中國崛起本身給香港帶來的一般風險

中國內地的崛起,從總體上和戰略上說,與自身過去相比,給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給香港的持久繁榮提供了更大的保障。但是,同樣不能不看到,相對內地經濟過去較封閉而言,內地經濟進一步開放與崛起,也給香港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和風險。

2.兩地在未來金融合作中帶來的特殊風險

風險的基本源。漸次推進國家金融開放戰略,通過加強內地與香港的合作,整體上是有助於控制整個中國內地金融開放過程中的風險,從而推動加速金融開放的進程,這當然是有助於香港加強並提高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合作,也並不是沒有任何風險的。

3.三大合作過程中產生的特殊風險因素

(1)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帶來的特殊風險

就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對內地的風險來看,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涉及到人民幣,並且需要內地居民(個人與企業)作為籌資者和投資者部分地參與。因此,在內地保留資本賬戶管制的環境中,只是本幣資產市場的一種有隔離的延伸。這個市場的發展,一方面有利於本幣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彌補本國市場的不足,特別是由於金融管理能力、基礎設施不完善受抑制而帶來的市場需求,可以在此延伸的市場上得以滿足,有助於盡快提高本國金融效率。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本幣資產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通是有限度的。如果處理不好,將給內地本幣資產市場帶來新的風險因素,也給宏觀調控帶來新的影響因素。具體說,一是內地與香港人民幣金融產品的價差會引發資金的過度流動,弱化內地資本管制的有效性;二是香港人民幣市場的擴大與波動,將沖擊內地金融市場,影響人民幣貨幣、匯率的政策效應;三是短期內,導致部分內地的金融資源向香港轉移。

(2)兩地股票市場融合過程中的特殊風險

沖擊內地現有資本賬戶管制的風險。兩地資本市場的逐步聯通,必然涉及兩地資金的流動和資本市場的交易,這對資本賬戶還沒有實現完全放開的內地而言,可能加劇了管制的難度。特別是在兩地市場價格差異較大的情況下,巨大的套利會催生大量規避管制的現象。如何在促進兩地市場價格趨同的同時,又不過度引發資金的跨境流動性,產生不必要的市場跨境配給現象,保持必要的資本管制,將成為合作中需重點考慮的風險問題。

市場波動的相互傳遞的風險。如果仍在流動性過剩的世界中,在投機成分較濃厚的金融市場下,市場價格的波動將超越實體經濟基本面反映的程度。而香港已深度融入國際市場,而且由於自身市場的深度與廣度都較好,能較為靈活地應對市場波動。但是在內地,市場相對較為封閉,國際市場資金的沖擊和價格的波動,容易引起境內市場的大起大落。

(二)兩地合作中的風險防範政策

兩地金融合作過程中,宏觀風險中最需關注的是發生系統性的貨幣和金融危機。與此同時,兩地在經濟利益上也會存在一定的沖突。這些都需要通過充分合作、磋商,才能分享合作利益。

❼ 外匯市場上的在岸人民幣和離岸人民幣的區別在哪

兩個市場的參與者、價格形成機制以及交易量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
1.離岸市場人民幣匯率對超預期的經濟數據反應更強烈,當經濟數據超預期時,匯率會第一時間反映市場,對經濟預期的調整。而離岸市場因為沒有管制,對數據,尤其是超預期的部分的反應更大。
2.離岸和在岸兩地流動性差異會影響人民幣匯率差價。雖然同是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但是兩者之間存在著價差。
A.當大家都急著搶購人民幣拋售外幣時,離岸人民幣市場中人民幣流動性惡化,離岸人民幣升值壓力上升,當CNH比CNY表現出更強的升值壓力,價差上升。
B.當大家爭相拋售人民幣買美元時,離岸人民幣市場中美元流動性惡化,離岸人民幣貶值壓力上升,價差有可能會下降。一般來說,在正常時期,價差較小,但是在非正常時期,由於離岸人民幣市場表現更為敏感,所以價差拉大。
3.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尤其是海外投資者風險偏好的變化,對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匯率影響更大。
因其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更緊密,而在岸市場因為存在管制,對這些沖擊就不那麼敏感。因此,在國際金融市場較動盪的時候,在岸和離岸匯率通常也會出現較明顯的差價。

❽ 在岸人民幣匯率和離岸人民幣匯率什麼意思

1、在岸人民幣

英文名:CNY

含義:在中國大陸內交易的人民幣。

市場:中國大陸市場利用人民幣進行交易的金融市場。

交易時間:北京時間周一至周五9:30——23:30。

使用范圍:僅限於中國大陸內使用。

特點:固定型匯率,參照美元。

影響因素:受政府調控,受限大。

反應速遞:反應慢,波動小。

政府機構:央行、國內銀行、國企、財務公司。

2、離岸人民幣

英文名:CNH。

含義:中國大陸外進行交易的人民幣。

市場:中國大陸外利用人民幣進行交易的金融市場。

交易時間:北京時間周一至周五8:00——次日5:00。

范圍:中國大陸以外使用。

特點:浮動型匯率,由市場決定。

影響因素:受海外經濟金融局勢影響,受限小,反映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

反應速遞:反應快,波動大。

政府機構:進出口企業,離岸金融機構。

主要市場:香港、新加坡、倫敦。

(8)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匯率形成機制及影響擴展閱讀:

離岸人民幣市場:因為人民幣在沒有完全可兌換之前,流出到境外的人民幣需要一個市場進行交易,那麼對於境外的人民幣交易市場我們稱之為離岸人民幣市場。離岸人民幣市場當中是:市場決定人民幣價格。

在岸市場就是:我國境內的人民幣交易市場,交易的雙方是央行和各大商業銀行。基本上是央行決定價格。

在這個在岸人民幣市場當中,央行一方面作為交易的參與者和各大商業銀行展開對手盤交易;另外一方面央行又作為人民幣價格的制定者,制定中間價來確定人民幣的價格。

所謂的人民幣中間價:每天早上央行給出的當天人民幣的匯率價格,這個中間價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不管前一天人民幣的收盤價是多少,央行都可以制定一個中間價重新來過。

❾ 離岸人民幣和在岸人民幣區別是什麼

什麼是「離岸人民幣和在岸人民幣」?

在岸人民幣:是指中國大陸的人民幣,也就是常常說的匯率。在我國市場內,美元是不允許流通的,美元必須兌換成人民幣,實行強制結匯的制度。因此,在岸人民幣是不能反映出市場的需求的。除此之外,對於我國居民兌換人民幣的額度也有限制,每年最高為5萬元,匯率按照人民幣匯率參考,兌換成為等值的美元。

離岸人民幣:是大陸以外的市場經營的人民幣。目前最主要的市場是香港,除此之外還有新加坡、倫敦和台灣也有在積極經營。一般來說,國外的人是希望人民幣升值,有利於進口,外面的企業才能在中國打開市場,國內的人想要人民幣貶值,才會有利出口,打開海外市場。

為什麼會分「在岸匯率」和「離岸匯率」?

由於前些年的中國資本市場包括外匯市場尚未完全開放,人民幣尚不可自由兌換。在這個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於2003年在香港開始提供人民幣清算業務,由此便正式開啟了離岸人民幣的市場。2010年7月,香港人民幣業務可自行對盤,無需經由清算行,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企業和機構也可自由開設人民幣賬戶,並自由交易人民幣,由此正式形成了離岸人民幣匯率。

那麼,形成兩種匯率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1、國內換匯與國外換匯,兩個市場的價格差別大,因為價格形成機制的差異。

2、離岸人民幣匯率更加傾向於市場化,管制相對較少,所以波動更大。

3、在岸人民幣匯率,會受到央行的影響,特別是當市場發生風險,央行會維護外匯的穩定而做出一些貨幣市場的調整。

所以,離岸匯率、在岸匯率匯之間會相互影響,離岸匯率更多反映出市場的情況,在岸匯率匯反映出央行的態度。

❿ 為什麼香港是人民幣離岸中心

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幾乎可以這樣說,每次人民幣的貶值,都是從香港離岸市場開始的,甚至是香港離岸市場引發的。所以,香港是人民幣離岸中心。

1、在岸人民幣

央行授權中國外匯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兌換美元、歐元、日元、港幣匯率的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參考價格,這就叫在岸人民幣。

2、離岸人民幣

央行開放香港以及其他國家進行人民幣交易的匯率就叫離岸人民幣,而2010年中國香港實施的人民幣離岸交易(CNH)已經是泛指海外離岸人民幣交易。

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向來是影響人民幣匯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因為離岸市場的人民幣交易是純粹市場化的,完全取決於市場供求。因此,在市場人民幣貶值預期漸露端倪或者形成時,許多市場機構就會利用這一點通過做空,放大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預期,從而投機賺錢,這樣的做法就會讓人民幣的匯率偏離基本面或者央行的合意水平,在市場上形成羊群效應,可能引發踩踏,影響金融穩定,這當然不是央行想要看到的。

(10)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匯率形成機制及影響擴展閱讀:

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幣的離岸市場對於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資本項目開放過程中,引進外資可以在國內設立一個特區,使流入資本與其他地區隔離,便於對過程的檢測。香港因為其特殊地位具備了妥善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香港是特別行政區,實行貨幣自由兌換和資本自由流動。依託特殊經貿關系安排基礎上,利用香港金融市場優勢,發展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讓香港作為緩沖區,我們有特殊條件觀察人民幣國際化當中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取得經驗,穩步推進。

央行在離岸發行央票,就可以避免以上調控匯率市場和利率市場所形成的對離岸市場的傷害,因為央票的發行更加市場化,更加透明,引導市場預期,央行的意圖表露明確,就可以很好的引導市場的操作,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市場化的收益率曲線,對於建設離岸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具有基礎性作用。

閱讀全文

與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匯率形成機制及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光大證券軟體怎樣打新股 瀏覽:871
10月7號歐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508
中航信託上海地址 瀏覽:151
甘肅銀行理財產品贖回 瀏覽:720
匯率與牌價 瀏覽:120
溫州銀行的股東 瀏覽:389
金融機構股權是生息資產嗎 瀏覽:794
要股票基金 瀏覽:459
人民幣對克朗匯率 瀏覽:663
義方學堂融資 瀏覽:826
建設銀行個人理財優點 瀏覽:290
我愛我家新房傭金 瀏覽:306
金融公司財務部門的工作職責 瀏覽:84
融資證券化 瀏覽:737
園城黃金最新消息 瀏覽:243
中融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法人 瀏覽:605
口腔方面的上市公司 瀏覽:483
個相關股票 瀏覽:970
秀強員工融資 瀏覽:797
青島港融資銅消失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