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巴曙松金融去杠桿

巴曙松金融去杠桿

發布時間:2022-09-04 14:04:02

㈠ 2011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論文。 2 3 千字就可以了 大一新生額,幫幫忙。 [email protected]

對2011年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的觀點綜述

近期,許多研究機構和專家對2011年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進行了判斷,筆者經過收集整理,也相應提出了一些觀點。

關於2011年通貨膨脹的判斷

對2011年通貨膨脹形勢,主要研究機構和專家普遍認為,2011年通貨膨脹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一是對2011年居民消費指數(CPI)的預測值。主要研究機構在2010年11月份之前預測值都在4%以下,但自12月初紛紛大幅上調了原有預測值,目前對CPI的預測已經均在4%以上,最高預測達到5.5%。主要有:王志浩(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預計CPI為5.5%;陸挺(美銀美林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預計為4.5%;中金公司和高盛的預測均為4.3%;中國人民銀行通貨膨脹監測分析小組、曹遠征(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劉世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的預測均為4.2%。

二是關於2011年CPI走勢。主流觀點均認為CPI呈前高後低的走勢,月度漲幅的高點出現在上半年。主要原因是:本輪通脹率加速上升是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的,這決定了2011年上半年翹尾因素比較大。

三是對通貨膨脹原因的分析。許多專家認為,除農產品價格上漲等推升2010年CPI的因素將持續存在外,2011年需要更加關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對於國際輸入型通脹壓力的分析主要有:王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估計,日本資產泡沫破滅後形成的壞賬損失大約是資產泡沫高峰時價值的10%,美國資產泡沫只要破掉5%就是大約30萬億美元,如果美聯儲不得不購買這些不良資產,前兩輪的貨幣增發量仍遠遠不夠,預計可能仍會實施新一輪寬松貨幣政策;劉明康(中國銀監會主席)認為,目前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在內的金融市場上約有50萬億美元的資本市場投資資金,它們配置在新興市場的資產比例約為3%~7%,未來該比例上升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有4850億美元的新增資金流入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國家將面臨嚴峻的資產泡沫和通脹壓力;哈繼銘(高盛香港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估計,2011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攀升,油價將漲至105美元/桶,銅價漲至11000美元/噸,黃金漲至1700美元/盎司。對於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分析;王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認為,中國經濟到了一般所說的「劉易斯拐點」,勞動力開始變得相對稀缺,食品價格上漲會推升工資水平;魯政委(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認為,「工資—物價」螺旋上升的趨勢正在形成。

筆者基本同意上述專家的看法,認為2011年CPI仍然主要由食品價格決定,而食品價格上漲的動力已經從「市場投機」因素開始向「生產成本」等中長期因素擴散,預示著通貨膨脹壓力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根據我國物價上漲歷史規律計算,2011年CPI上漲的均值約在4%~4.2%之間,但考慮到在較強通脹預期和通脹壓力的大環境下,天氣、疫病、減產等不確定因素都會觸發食品價格上漲,可以判斷CPI高點將出現在一季度,主要理由是:第一,從CPI翹尾因素看,在2011年一季度為最高,將達到3.8%,全年為3.0%(2007年和2009年12月份的CPI環比漲幅均為1%,2008年受危機影響為-0.2%,所以0.5%的估計是相對保守的。);第二,從新漲價因素看,再考慮到從二季度開始,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大量上市,農副產品價格將季節性回落。

關於2011年世界經濟的走勢

主要研究機構和專家的觀點基本一致,均認為2011年世界經濟總體增速將進一步放緩。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2010年12月份發布的《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認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不確定因素源於發達國家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脆弱的金融系統、主權債務壓力,以及主要國際貨幣兌換匯率的大幅波動,預測2011年經濟增長更加緩慢,世界生產總值增長從2010年的3.6%下滑到2011年的3.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0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也認為,發達經濟體主權債務危機影響紛紛削減預算,全球經濟增長步伐將大幅放緩。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10年12月發布的《世界經濟黃皮書》認為,全球總需求低迷、金融部門仍然脆弱、公共債務問題、美歐宏觀政策空間縮小等因素將導致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並不樂觀,全年增長率約3%,比2010年下降0.2個百分點。

關於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公共債務、房地產部門等當前突出的問題,部分機構做出了具體的判斷,主要有: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2010年12份發布的《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認為,雖然美國GDP總值可望於2011年恢復到危機前水平,但就業全面恢復至少需要四年時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0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11年美國失業率平均值仍將高達9.6%,而且全球房地產市場前景黯淡,低迷狀態可能持續八年時間;中國社科院在2010年12月發布的《世界經濟黃皮書》預計,到2015年美國赤字佔GDP的比重要達到110%,義大利將達到125%,日本達到249%,其中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問題仍然很突出,繼希臘、愛爾蘭之後,西班牙的債務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關注,而且西班牙經濟總量更大,一旦發生債務危機,對歐元區和世界經濟的沖擊也更加突出。

主要研究機構也認為,各國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特點仍然比較突出,新興市場經濟增長速度較高。主要理由是:新興經濟體受危機沖擊較小,家庭、企業、銀行、政府等各部門資產負債表比較健康,加上經濟刺激政策促進內需增長,有效減緩了外部沖擊,復甦力度遠比發達國家強勁,兩者之間經濟增長的不平衡在2011年仍然非常突出。

筆者基本同意上述觀點,並認為制約2011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還有以下三個因素:一是發達經濟體刺激政策效應受到限制。由於發達經濟體的各部門正在修復資產負債表,比如家庭和企業要提高儲蓄水平,銀行要降低不良資產率,所以寬松貨幣政策雖然為銀行體系注入大量流動性,但實體經濟的信貸供給和需求依然比較低迷。二是各國間貨幣政策的不協調加劇了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泡沫。當前世界各國之間貨幣政策出現了分化,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仍將長期推行低利率政策,而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體持續加息,引發投機者借入低成本的美元、歐元、日元等貨幣再投資到大宗商品市場和新興市場國家,加大了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泡沫,對全球匯率、大宗商品價格、新興經濟體宏觀政策也都帶來負面影響。三是新興市場仍未能徹底與發達經濟體脫鉤。世界銀行專家對過去30年世界經濟增長數據進行了分析,把不同經濟體的增長分為「長期增長趨勢」和「短期周期性增長」兩部分,發現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新興市場的「長期增長趨勢」已經基本與發達國家脫鉤,前者明顯高於後者3~4個百分點,但「周期性增長」之間的相關程度更加增強。因此,如果主要發達國家在2011年的經濟增長明顯放緩,新興市場經濟增長也有所下降。

關於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

對於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當前存在較大分歧。有的研究機構認為中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有的則認為中國經濟將明顯放緩。

持前一種態度的主要有:中國社科院《經濟藍皮書》認為,2011年影響我國經濟運行的基本因素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在保持宏觀調控政策力度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仍將保持高位平穩較快增長態勢,GDP增長率預計可以達到10%左右。巴曙松(微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認為經濟上行壓力仍大於下行壓力,2011年經濟增速至少在9%以上,主要理由是:中低端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依然存在,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會持續增加;中國內需空間較大,居民家庭的杠桿率仍較低,政府保障房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將快於2010年。

持後一種態度的觀點有: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2010年12月發布的《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認為,宏觀調控政策效應顯現,以及主要發達國家復甦乏力的影響,可能減緩中國的增長速度,預計2011年經濟增長預期為8.9%;世界銀行在2010年11月對我國2011年經濟增長預測為8.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鑒於採取對信貸增長更為嚴格的限制、為房地產市場降溫和限制銀行對房地產業貸款風險敞口等措施,以及中國政府計劃在2011年實施退出策略,2011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增長,但增幅有所放緩,預計全年增速為9.6%。

筆者的看法是:中國經濟增速將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主要理由是: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世界經濟環境低迷和國內政策環境趨向緊縮的雙重壓力,但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新的投資項目較多,決定了經濟增速不會太低。具體來看:一是出口增速將明顯下降。2010年我國出口增速超預期,一個主要原因在於2009年出口為負增長,基數太低,但如果與危機前出口規模相比,2010年出口增速只有8%左右。2011年,出口雖然在持續復甦,但增速不會太高,預計全年出口增15%左右。二是消費增速保持平穩。雖然以房地產、汽車為代表的消費結構升級放緩,但基礎設施完善對中低端耐用消費品的促進作用將逐步顯現,預計2011年全年消費增15%左右(從歷史數據看,基礎設施改善有利於推動耐用品消費,如道路、電力設施、電視信號等設施與汽車、家電消費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三是投資增速將略有回落。上一輪基建投資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加上貨幣信貸政策收緊、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效應顯現,都構成了投資增速的下滑壓力,但考慮到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也有很多新項目上馬,保障房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同時,根據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山東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分析,2011年政府保持一定經濟增長速度的決心很大,預計2011年投資增速會比2010年略有回落,全年將保持在20%左右。

關於對2011年我國宏觀政策的建議

大部分經濟學家普遍贊同2011年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但在具體工具選擇和幅度上存在分歧。馬駿(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認為,2011年合適的貨幣增長應該是15%,貸款增長應該是14%,即6.5萬億元;王志浩(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預計2011年還將4次加息,每次25個基點,銀行信貸規模約在6萬億元~7萬億元,信貸增速從2010年的18%降至12%~14%;高善文(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認為,到2011年年中會有兩到三次加息的空間,不排除會出現准備金率、基準利率和匯率「三率齊動」的情形;魯政委(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認為,2011年第一季度需要以平均每月1次的頻率來上調准備金率;哈繼銘(高盛香港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建議更多發揮匯率工具的作用。

也有的專家反對緊縮的貨幣政策,如王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相比,始終應放在次要位置,且當前通脹是成本推進型的,緊縮型貨幣政策無益於通脹問題的解決,只會壓低企業發展生產的動力,他建議繼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保增長,使用財政政策加大補貼對抗通脹。

㈡ 兩會五大到底在干什麼

當今社會民眾關心的五大問題: 1、高房價。 首當其沖的國家民生問題,衣食住行,衣食無憂的人民,不能容忍高房價最近十年來對人民群眾的折磨!在拉動內需提高gdp的指導思想下,房地產市場首當其沖,涉及相關行業40餘類,自然是拉動經濟的一根有效的杠桿。但我們的各級政府砸鍋賣提高房地產的行為,和投機商人有何區別? 不完全統計,各級政府的負債總和接近五萬億。央行的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國地方政府的負債超過5萬億元;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的估算是,目前我國地方投融資平台負債超過6萬億元,其中地方債務總余額在4萬億元以上,約相當於GDP的16.5%,財政收入的80.2%,地方財政收入的174.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亦認為,2009年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台的負債總規模已經超過了地方政府全年的總財政收入。 這幾萬億的財政負債裡面有多少億是因各地建設上馬,拉動經濟造出的泡沫? 2、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問題。我們的教育已經到了不會教,沒有育的地步。筆者把教育行業稱為中國「四大」缺德行業之首。可見教書育人、以德為本的道理,千百年來到現在,被我們淪喪了不少領地。 最基本的原則,國家的教育投入都投入到了那裡?值得問責。各級教育機構怎樣花的錢,花了錢為什麼沒有好的效果?難道是我們的「被教育材料」品質太次?還是我們的教育方針指示偏離?或者說我們的廣大「教育生產工具」本身就以次充好?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個道理現在知道,已經耽誤了85-95這十年間的兩三代人,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好在我們的65-80這幾代人還依舊勤奮的努力在各個崗位。 因此,教育改革,靠壟斷行業資源,靠高樓大廈的建設不一定能創造出好的人才。培育師德,淡泊名利,清貧教育,適應社會,才是出路! 3、全民保障。 國家有了錢,人民做了主!人民的錢自然要保障人民。國家的全民保障計劃已經實施了有些年頭,國家在此方面的投入也數以千百億記。加快城鄉需要保障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尤為關鍵的幾年就在今天。 政策法規的出台,靠的是有利的監督和實施。文字的東西變為現實需要一個過程,各級政府的執行,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希望這個過程並沒有結合部;我們希望此類問題的推進,不受地方政府政績的要求的影響;我們希望我們的保障資本不被挪用。我們相信我們的這些要求會得到中央的重視和實施,但我們要監督各級政府的貫徹。 4、民主監督。 沒有了監督的權利容易滋生腐敗。民主監督問題,一直以來是各地政府以及各政府機構,黨政權力劃分的關鍵所在。條理其實很清晰:黨監督官、民主監督黨。 提高人大的監督作用,還政於民十分關鍵。 5、gdp 經過了去年的金融危機,我們保八成功。但我們實際付出的成本也很高。今後幾年我們到底是要是實在在的民生和諧,還是繼續保持gdp,值得思考! 影響這一數據的因素很多,但我們不能忽視的就是西方發達國家人民群眾生活與gdp關系,並非如我們這樣子緊密!吸引外資很重要,拉動內需也很重要。但維護穩定更為重要!國家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不一定非要平均保八。難道我們靠5-6的平均增長速度不能快步前進么?擠掉一部分泡沫,調整一下速度,輕裝出行。 調整下來的這一兩個百分點的要求,我們可以用來平衡與調整上面四大問題。政府的決心與智慧,可以充分體現!
採納哦

㈢ 巴曙松的社會評價

巴曙松研究員還先後被評為「中國基金業10年特別貢獻獎」、「地方金融貢獻獎」、「最有影響力獨立董事」等獎勵,因為研究成果突出,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2009年全球青年領袖獎」。
2010年5月,巴曙松研究員在「中國證券市場20年——2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評選」(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證券日報、新浪網、中央電視台等聯合主辦)中,被評選為「中國證券市場20年2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獎」。

㈣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現狀和產生原因,應如何解決

近兩年,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導致的各種金融問題愈加嚴重,影響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從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表象入手,分析了流動性過剩的原因,並從貨幣政策工具對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和銀行流動性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影響兩個方面闡述流動性過剩與貨幣政策有效性之間的關系。最後提出了一些緩解流動性過剩、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流動性過剩;貨幣政策;有效性

20個世紀90年代末以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長期不足,信貸膨脹的態勢相當明顯。進入21世紀以來,銀行體系流動性持續寬松,特別是2005年以來,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日趨突出。被經濟學家認為發生幾率極低的「流動性陷阱」已在我國金融運行中初現端倪,並對金融體系的穩健運營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1]2006年,銀行的巨額流動性使到全國性的信貸規模急劇膨脹,間接推動了各種資產價格全面上升,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有效性形成嚴峻挑戰。如何有效解決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而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是擺在中央銀行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表現

(一)存差持續擴大

自2004年國家實行最新一輪的宏觀調控以來,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增速逐漸低於存款余額增速,而且二者間差距不斷擴大,貸存比大幅下降。截至2005年末,存款增速高於貸款增速3.17個百分點,是2000年的3.8倍;金融機構存差達到9.2萬億元,占存款余額的32%;存量的貸存比為68.0%,新增量的貸存比為53.6%。2005年,商業銀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約只有53元轉化為貸款進入實體經濟領域,近一半的資金則滯留在金融體系進行體內循環。

(二)超額准備金居高不下

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准備金由2000年末的4000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1.26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32.9%。2005年3月17日,中央銀行雖然下調超額准備金率0.63個百分點,但金融機構上存中央銀行的超額准備金依然是只升不降,到9月末達1.26萬億元。截至2005年12月末,全部金融機構超額儲備率達4.17%。超額准備金過高,不僅加大了中央銀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臨著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大打折扣的壓力。截至2006年7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存款准備金率達2.7%。

(三)M2與M1增速差距持續拉大

2005年,M2的增速連續數月超過預期15%的增長率,M2與M1增速差距從年初的3.3%一路擴大到年末的5.8%。2005年12月末,M2餘額為29.9萬億元,同比增長17.6%,增速比上年高2.94個百分點;M1餘額為1017萬億元,同比增長11.78%,增速比上年低1.8個百分點。進入2006年後,M1與M2增速差距更大,一季度創下了M2同比增長較M1同比增長高出8.58個百分點的新高。

(四)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

2005年3月以來,整個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其中,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利率從最高位的2.18%下降到最低位的1.11%左右;年末,質押式國債回購7天品種加權平均利率僅為1.56%,比年初的1.84%下降了28個基點,受此影響,貨幣市場收益率曲線呈現回落態勢。當前銀行間市場1年期國債和中央銀行票據的收益率徘徊在1.32%和1.42%左右,兩年期金融債發行利率也跌至2.0%以下,均低於1年期2.25%的銀行存款利率,貨幣市場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出現了倒掛現象。2006年第一季度央票利率、銀行間回購和拆借利率較去年末抬升70個基點左右。其中,1年央票與存款利差縮至38個基點,市場化程度更高的銀行間7天回購利率,其與存款利率利差縮至19個基點,但是依然沒有改變幣市場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倒掛的現象。

二、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

(一)經濟結構和區域發展失衡

經濟決定金融,目前流動性過剩的根源是我國經濟結構和區域發展失衡。相對於投資和出口的高速增長,消費近年來的增速遠落後於它們。20世紀末我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投資增長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在2003年以來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上升期,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2002年至2005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分別為16.1%、26.2%、27.6%和25.7%,而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則分別為8.8%、9.1%、13.3%和 12.9%;2006年上半年,前者增長29.8%,後者只增長了13.3%,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失衡問題加劇。消費相對落後使大量資金沉澱在銀行體系內部循環。

同時投資也存在結構失衡問題。一邊是大企業的資金過剩,另一邊卻是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的極度緊張;一邊是某些熱門行業重復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另一邊則是醫療、教育等部門嚴重的投資不足。從區域看,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動性問題突出,而廣大的中西部仍面臨資金不足的局面;城市存在流動性過剩壓力,而農村卻仍然資金缺乏。「地下金融」的日趨活躍就有力地證明了我國並不是總體的流動性過剩(巴曙松,2006)。[2]少數被資本追逐的高利潤行業「囤積」了大量的資金,其資產價格被不斷重估,從而帶動相關資源的價格一路攀升,造成銀行流動性全面「過剩」假象。

(二)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

銀行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帶動的外匯占款增長。2005年,基於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大約占基礎貨幣總量的90%,中央銀行用於對沖操作發行的票據總量高達2.77萬億元。因此,為「對沖」人民幣升值壓力、穩定匯率而形成的貨幣流動性增強趨勢依然強烈。有關數據顯示,2006年一季度,貨幣總體流動性達2.0萬億元,同比增長93.4%;外匯儲備達 0.8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76%;外匯占款余額7.7萬億元,同比增長34.96%;而同期銀行貸款余額和有價證券投資分別為20.6萬億元和3.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29%和17.23%。

(三)貸款有效需求相對不足

2005年,全國金融機構貸款增長率為13.53%,低於2004年的14.54%。銀行業機構新增貸款從2003年的3萬億元,下降到2005年的2.5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幅持續下降,從2003年的30%下降到2005年的16.2%。盡管2006年一季度,銀行貸款一度出現高速增長,並導致中央銀行出台相關宏觀調控措施,以抑制可能出現的貸款過快投放趨勢,但是全社會貸款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的態勢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貸款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的出現,主要原因在於全國工業企業整體盈利狀況下滑導致信貸萎縮。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6447億元,比上年增長17.4%,遠低於上年同期同比增長42.5%的水平;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7420億元,增長28.7%,低於上年增長39.4%的水平。2006年一季度,在國家統計局調查的66個行業中,利潤減少或虧損增加的行業多達24個,比上季度增加9個。企業效益下滑,虧損面擴大,將直接減少對銀行的信貸需求。

(四)城鄉居民儲蓄持續增長

2005年末,我國居民儲蓄余額14.11萬億元,當年GDP為18.23萬億元,儲蓄率高達77.36%。2006年一季度,全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與我國的高儲蓄率相比,2001年,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富國的儲蓄率通常高於窮國,但也僅在20%左右。我國現階段家庭儲蓄率較高與我國的文化傳統、社會結構、家庭觀念等諸多因素有關。家庭儲蓄率較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當前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尚未完成,沒有形成完善的養老保險、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老百姓出於養老、醫療等原因積累了大量預防性儲蓄。同時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使居民更傾向於增加儲蓄降低消費。此外,住房體制、教育體制的改革也使相當多的大眾儲蓄資金用於買房和子女教育儲蓄,這也是導致儲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3]

三、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

(一)貨幣政策有效性內涵的界定

盡管不同學者在研究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時,由於強調的重點不同,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界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是,從根本上說,貨幣政策有效性至少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貨幣政策能否對產出、就業等實際經濟變數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如何;第二,貨幣當局是否有能力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引導經濟運行以達到既定的宏觀經濟目標。第一層含義是指貨幣政策對實際經濟運行的作用力問題,即貨幣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對產出、就業等實際經濟變數產生影響的問題,這可以概括為貨幣政策的理論有效性問題,是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基礎。如果貨幣政策確實能對經濟中的真實變數(產出和就業)產生重要影響,那麼貨幣政策在理論上是有效的,稱為貨幣政策的理論有效;如果貨幣政策根本不能對經濟運行中的實際變數產生影響,或者這種影響微不足道,那麼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就無從談起,貨幣政策是無效的。第二層含義是以第一層含義為基礎的,即如果貨幣政策對產出、就業等實際經濟變數確實具有強而有力的影響(貨幣政策是理論有效的),那麼貨幣政策當局在既有的知識范圍內,是否有能力利用貨幣政策的影響力引導經濟運行以達到既定的宏觀經濟目標?這可以概括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有效性問題。如果理論和經驗證據都表明貨幣政策對實際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貨幣當局也能利用貨幣政策的效力實現既定的宏觀經濟目標,那麼貨幣政策是實施有效的;反之,如果貨幣政策雖然具有理論上的有效性,但貨幣當局根本無力利用貨幣政策的這種效力引導經濟按預期的軌道運行,貨幣政策的實施是無效的,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只是一句空話,沒有實際意義。[4]

從以上對貨幣政策有效性內涵界定上來看,本文研究的銀行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就屬於貨幣政策的實施有效性問題,包括貨幣政策工具對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和銀行流動性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影響等方面內容。
(二)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在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上的困境

1.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縮減銀行流動性乏力。2006年來中央銀行分兩次將存款准備金率由2004年的7.5%調高至8.5%,外匯存款准備金率從3%上調至4%。中央銀行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通過兩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大約直接可以凍結資金3000億元左右,再加上乘數效應的影響,實際緊縮的流動性可能會達到1.2萬億元左右。在金融體系健全的環境下,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可以有效地收縮總體的流動性。但就目前中國金融制度安排和銀行流動性產生的原因來看,上調存款准備金率所起作用並不是很明顯。這主要是因為:首先,強制結售匯制所導致的外匯占款已經成為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不是完全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而是主要用於平衡國際收支。中央銀行在一個月內上調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但商業銀行信貸仍然保持較高增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使中央銀行缺乏有效的措施進行沖銷。其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影響較小,其貸款行為很難受到約束。國有商業銀行本身流動性較足,具有較強的吸收流動性的能力。同時,國有商業銀行是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中央銀行票據的主要持有者,通過出售或回購可以及時滿足流動性的需求,即使出現流動性困難時還可以從中央銀行取得再貸款。由於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占絕對優勢,其趨利動機會使中央銀行緊縮信貸的效果大打折扣。[5]

2.利率調整對流動性過剩作用不大。2006年4月中央銀行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提高到5.85%。在成熟的金融市場中,利率作為有力的價格型調控手段可以有效引導金融市場中資金的收縮與膨脹,只要中央銀行採取小步、連續的加息措施,加息效果就會慢慢地顯示出來。但由於我國各種利率之間的關系還沒理順,基準利率作為一項政策工具的作用還非常有限。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確定方式還不能適應貨幣政策預調和微調的需要,不能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協調配合的綜合效應。就歷次利率變動的實際效果來看,企業貸款和居民儲蓄存款對利率變動並不敏感,利率政策的效果較小。

3.公開市場操作「對沖」流動性的能力有限。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上通過買賣有價證券調節基礎貨幣,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或利率的一種政策手段。近年來,公開市場操作逐漸成為人民銀行宏觀調控最頻繁和最倚重的政策工具,發揮著控制貨幣供應總量和引導市場利率的重要作用。在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之初,主要對象為國債市場,但短期國債數量極少,並且發行的國債中僅有30%左右能夠上市流通,且在品種和期限結構上不能適應貨幣政策操作的需要,從而限制了中央銀行運用國債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能力。從2002年開始,中央銀行嘗試使用中央銀行票據,中央銀行票據有效地對沖了大量外匯儲備增加的壓力。但中央銀行票據作為利率(價格)調節工具的有限性,使中央銀行在與市場對話時似乎處於弱勢地位(李揚,2004)。[6]

還有一個情況值得關注,就是本幣公開市場操作對基礎貨幣供應的作用往往被外幣公開市場操作的影響所分流。由於我國實行的是一種實際上的固定匯率制度,隨著近年來美國經濟疲軟,貿易逆差和經常賬戶逆差上升到歷史新高,美元持續大幅貶值,國際投資者大量拋售美元。中央銀行為維持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就只有投放更多的基礎貨幣來收購美元。因此在貨幣政策的走向上,中央銀行又陷入了既要防止貨幣供應量過大、又要維持相對固定匯率的兩難境地。由於固定匯率制度的剛性,最終導致中央銀行票據的不斷膨脹,從而降低了中央銀行票據「對沖」流動性的能力。

(三)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

1.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現狀。改革開放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是:人民銀行→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企業,傳導過程簡單,直接從政策手段到最終目標。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隨著中央銀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組織體系的健全,貨幣政策形成「中央銀行→金融機構→企業」的傳導體系,貨幣市場尚未完全進入傳導過程。進入90年代以後,金融宏觀調控方式逐步轉化,初步形成「中央銀行→貨幣市場→金融機構→企業」的傳導體系,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標→中介目標→最終目標」的間接傳導機制。90年代中期以來,間接調控不斷擴大。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確定為穩定貨幣並以此促進經濟發展;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和操作目標從貸款規模轉向了貨幣供應量和基礎貨幣;存款准備金、利率、中央銀行貸款、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等間接調控手段逐步擴大。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穩定貨幣為最終目標,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基礎貨幣(操作目標)的間接調控體系。

2.銀行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操作目標的影響。我國金融市場上的總體流動性偏多,M2/GDP接近2倍,在世界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不多見的。總體流動性偏多在通貨緊縮時矛盾並不凸現。當遇通貨擴張時,多年積累的過多流動性會形成對中央銀行宏觀調控巨大的壓力。當中央銀行調控意圖需放鬆松貨幣時,「松」的貨幣未必能流到中央銀行調控意圖中的行業和企業,到中央銀行調控意圖需要收緊貨幣時,也未必能從中央銀行調控意圖中的行業和企業收回貨幣。流動性的持續大量過剩必然對貨幣政策操作目標的實現產生消極影響。由於目前銀行流動性過剩的主要來源是外匯占款的大量增加,因此銀行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操作目標的影響就是外匯占款對貨幣政策操作目標的影響,也就是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供應量的影響。[7]

從匯率政策的目標來看,匯率穩定是幣值穩定的目標,而在現行的匯率管理體制下,央行為穩定人民幣匯率只能被動地吸收外匯,外匯買入量越大,貨幣供應越多。外匯沖銷政策操作的結果是,外匯占款比重急速上升,而再貸款等貨幣投放方式的比重不斷下降。由於外匯占款的不斷增多,為了將基礎貨幣的投放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央行被迫不斷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和相應地收回或減少再貸款等信用放款,從而達到控制基礎貨幣供給總量的目的。[8]由於外匯資源分布的不均衡,貨幣投放在外向型企業和內向型企業間的分配比例嚴重失調,這就使得中央銀行用信貸傾斜的方式去支持某一產業或行業的自主權已經受到極大的限制。外向型企業資金相對充裕,內資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局面更為加劇。同樣,貨幣供給的地區分配出現失衡現象。對外開放程度高的沿海發達地區,資金供應相對充足,對外開放程度低的內地地區,資金會相對短缺。這種資金流向結構上的失衡會隨外匯占款比例的上升而加劇。

四、解決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對策建議

(一)多策並舉減少銀行體系的流動性

1.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減弱企業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制定寬松政策,鼓勵各類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建立新的市場准入機制,為廣大優秀企業特別是科技含量較高的中小企業提供國內上市融資的渠道。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能為經濟的良好運行提供良好保障,企業就會得到更多的融資渠道,居民也會得到更多投資機會,進而降低銀行的存差。

2.通過制度創新促進銀行資產結構多元化。首先,建立全能制銀行,允許銀行通過多元化投資來增加收益,分散風險,如銀行可以通過股票投資等方式來增加投資渠道。目前我國銀行貸款占總資產比重雖然降低到65%,但是對於國外大銀行來說,貸款一般都在40%左右。其次,增加面向個人及中小企業的貸款種類,增加銀行高質資產。再次,加快銀行資產證券化的步伐,銀行可將中長期資產變現為資金,鼓勵居民購買銀行債券,促使投資與儲蓄相互轉化,改變目前銀行資產單一狀況,增加銀行盈利性。

3.完善社會保障及醫療保障制度,更新居民消費觀念。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及醫療保障制度,為所有公民提供良好服務,為居民預期消費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居民而言,要進一步更新消費觀念,善於利用銀行提供的住房等個人消費貸款來增加消費,提高自身生活水平。

(二)減少外匯占款,強化市場功能,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1.進一步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分流外匯儲備,舒緩外匯占款壓力,從源頭上遏制流動性持續增長的勢頭。改革現行結售匯制度,逐步從強制結售匯過渡為意願結售匯,放寬所有出口收匯企業的留匯比例,變外匯銀行結算周轉限額管理為比例管理,逐步增加各市場主體持有外匯的比例。減少中央銀行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外匯賬戶政策應朝著分流市場外匯的方向調整,推動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支持企業走出去,改變我國在外匯管理領域長期存在的外資流進來易、流出難;對企業嚴、對個人松;對內資嚴、對外資松的不對稱管理格局,逐步拓寬資本流出渠道,允許和擴大國際開發機構或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或以其他人民幣融資形式籌資,降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根據我國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在確保金融市場和經濟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合理確定人民幣匯率目標區。通過人民幣匯率目標區的建立向市場發出明確的信號,增強公眾對匯率的心理預期,使市場交易主體能夠自由地根據市場信號做出反映,及時緩解和釋放外匯市場各種不利因素的沖擊,使央行貨幣政策的執行盡量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約,增加貨幣政策調控的迴旋餘地。[9]

2.進一步完善市場基礎建設,夯實市場基礎,拓寬央行貨幣調控的空間。通過市場機制,讓商業銀行能夠自主決定外匯市場的交易行為,使我國的外匯市場在做市商制度基礎上成為一個多元化、分散化的市場。要擴大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改變目前中國外匯市場交易主體的同質性。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增加市場交易主體,非銀行金融機構、大企業集團等可逐步直接進入銀行間市場參與交易。大力進行產品創新,開辦並盡快擴大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逐步推出掉期、期貨、互換和回購等衍生品交易,使市場能夠滿足向參與者提供套期保值、風險規避以及投資理財等一系列金融服務的需要。

3.進一步完善外匯占款的沖銷策略和手段,提高外匯沖銷的效率。一是建立外匯平準基金。按照國際慣例,外匯基金一部分應該來自國家外匯儲備,另一部分主要來自商業銀行的外匯資產。通過外匯平準基金的重要調節杠桿,在央行與外匯市場之間設置緩沖屏障,切斷外匯儲備直接與國內貨幣量變動的聯系。二是靈活設計和選擇各種沖銷工具並擴大組合籃子中的數目。這方面國外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借鑒。例如,韓國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穩定債券」可暫時取代尚不發達的公開市場業務。馬來西亞的「雇員准備基金」可以調節流動性,從而將政府和雇員准備基金的存款從銀行系統轉移到中央銀行的一個特殊賬戶。[10]從我國具體國情和實際經濟狀況出發,可以設計和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干預和沖銷金融工具和手段,鞏固和發展匯率制度改革成果,提高貨幣調節和匯率管理水平,使人民幣匯率更加富有彈性,對外匯的沖銷工作也更具效率。

㈤ 巴曙松簡歷哪裡人

巴曙松,男。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現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㈥ 請幫我推薦一本金融市場學的書

巴曙松《金融的江湖》
Zvi Bodie、Robert C.Merton 《金融學》 中文版
希法亨 《金融資本》
薩繆爾森 《中間道路經濟學》
去書店大概翻看一下,喜歡哪本就看哪本吧。

㈦ 由金融危機想到的

簡論2008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不對稱。包括經濟總量的不對稱以及經濟結構的不對稱。而為什麼會出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不對稱,是早期馬克思已經得出的結論: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
1,從主觀上,資本主義追求資本效益的最大化,並越來越將實物經濟資本化。而實物經濟及實物經濟增加有限,但資本主義慾望無限,雖然在當今已經做了自我控制,但資本主義貪婪的本性不變。當資本主義為了追求資本效益最大化而失控時,就產生了虛擬經濟總量大於實物經濟總量的結果。當這個結果不斷增加以至於虛擬經濟支撐不起實物經濟時,經濟危機就顯現了。此外,由於資本主義追求效益最大化,而過渡將資本轉移到高利潤行業時,造成了低利潤行業的資本匱乏,最終造成了虛擬經濟與實物經濟結構的失衡,這也能產生經濟波動。
2,從客觀上,生產要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其各要素比例也將隨之調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其他生產要素增長較小或負增長時(比如石油能源),資金的功能將弱化。這樣就造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衰弱。長期以來,資本是強勢的,這基於原料和能源的充足,以及勞動力的過剩。資本處於賣方市場,其他要素處於買方市場。隨著資本的不斷增加,並且這種增加大於其他要素需求時,強勢的資本就衰弱了。
2008年,由於前一周期的積累使得危機加劇顯現,同時,生產要素尤其是原料和能源近幾年發生較大的相對變數所致。
2008經濟危機 (2008-10-13 19:14:02)
這個秋天比往年更蕭條
——2008經濟危機
你來自耶魯,我來自哈佛
工作在華爾街或光谷
冬眠的熊醒來嘶吼
人們驚恐地拋出手中的所有
酒吧里擠滿了失業的朋友
我們還是上街走走
到了政府門口,我打開煙盒
點燃一支紐約1929
淚水,無濟於事的落下
濺成,千瓣的瑪格麗特
那破碎的每一片都在詢問:
一定會來到的明天,
會不會更好?

全球金融系統正面臨自1929年以來的最大危機。始於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癬疥之疾,如何釀成全球性的深重危機?昔日翻雲覆雨的華爾街何以脆弱不堪?政府之手和市場之手在這場危機中分別應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挽救全球經濟於既倒?
次貸危機終於徹底打破了華爾街神話,繼貝爾斯登中彈倒下之後,有著158年悠久歷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也奄奄一息,無論是破產還是被施援,曾經聲譽卓著的雷曼落到今日這步田地在戰後金融史上絕對是具有指標意義的事件。因為這不是個案,而是系統性風險的大爆發。
當前的世界,正在經歷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
什麼是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危機形成原因
此次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最根本原因是美國房價下跌引起的次級貸款對象的償付能力下降。美國居民儲蓄率卻持續下降,當美國居民債台高築難以支撐房市泡沫的時候,房市調整就在所難免,進而導致次級和優級浮動利率按揭貸款的拖欠率明顯上升,無力還貸的房貸人越來越多。
一旦這些按揭貸款被清收,便造成信貸損失。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致使華爾街主要金融機構或者倒閉,或者被接管,華爾街輝煌的時代已經終告結束。
9月15日,美國政府拒絕對雷曼兄弟施以援手,雷曼兄弟宣布尋求破產保護。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還將深化,全球經濟景氣周期下行幾乎成為定局。
迄今為止,華爾街五大獨立投行中,有三家在6個月內消失,更多的金融機構在等待命運的審判。一個終極問題產生了,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是否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政府應該更多地介入市場微觀運作?
貪婪與恐懼體現在次貸危機的各個環節,美國房地產抵押貸款的業內人士理查德·比特納在《次貸危機真相》一書中揭開了可怕的真相——幾乎在每個環節中都充斥了謊言與虛假的評估。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斥責,「近年相當一部分放貸是既不負責任也不謹慎的」,這在美聯儲主席的語言體系中,幾乎是瘋狂和不理性的同義語。
但事實真相絕不如此簡單,次貸危機不僅暴露出金融機構的瘋狂,更暴露出美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瘋狂。美國的房地產貸款是支撐貸款消費的基礎,購房者通過貸款購房,通過增值的房屋獲得消費貸款,通過各種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產品被證券化後,出售到全世界——以房地產為中心形成貸款、消費、生產鏈條,以負債或者債權的形式,全球的美元資產源源不斷地匯聚到美國。在房貸證券化鏈條中,美國政府隱性擔保的房利美與房貸美起到了樞紐作用。
不是嗎?正是美國政府的插手,才讓美國債券證券化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蓬勃發展,正是利用房貸提振消費的舉措,才讓柯林頓時代美國經濟數據花團錦簇,正是美國政府的隱性擔保,才讓幾十萬億的次貸產品通過兩房行銷全世界。可見,次貸危機不僅是金融資本市場幻夢的破滅,更是美國政府主導的金融資本主義拯救美國經濟、拯救消費的國家政策的破產。如果說金融市場大潰敗,也是美國政府與美式金融資本主義的共同潰敗。
美式金融市場的創新能力無可比擬,但任何一種金融市場都無法抵抗制度性的造假行為,而次貸危機恰恰顯示出大面積的制度性造假行為,從評級機構到擔保公司,無一倖免。
在造假過程中,金融資產出現爆炸式增長。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稱,全球金融資產佔全球年度產出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109%飆升至316%,2005年,全球核心資產存量已達140萬億美元。同期英國的金融資產比例從278%升至359%,美國則從303%升至405%。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首席執行官約瑟夫-阿克曼(Josef Ackermann)說:「我不再相信市場的自我修復能力」,政府接手兩房、拯救貝爾斯登,說明政府的控制能力已經達到極限。
次貸危機之後,國際金融市場將出現深刻變化。直觀表現是,金融資產體量下挫,投資者越來越趨向保守。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表示:「最終大家可能會發覺有需要回到基本去,再次認清資金融通的根本目的,而負責保障公眾利益的監管機構也要意識到,最簡單的方法長遠來說可能更具成本效益。」實際上在說,我們不願意上華爾街復雜到無人能懂的金融衍生品的當,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是融通資金,而不是讓貪婪者得暴利。
投資者開始自我保護,手握現金,投資最保守的資產,以求度過嚴冬:各個市場的投資者均縮減杠桿頭寸;投資者轉向現金和國債等安全資產。次貸危機,說明金融衍生品應該有明確的疆界,而金融市場趨向保守,是認可了保守的趨向。直至安然度過本輪由次貸引發的經濟下行周期,全球金融市場才會重新掉頭向上。
那些曾經信奉美式金融創新制度的國家,會因此變得更加謹慎,他們原本就不信任難以掌控的復雜的金融體系,次貸危機將使他們看到失去監管的金融市場的破壞力,各國主權投資基金與金融創新會更加謹慎。
但是,可以相信,金融資本主義不可能重回政府管制之路,而是會走向加強監管之路,否則,美國政府會繼續幫助雷曼兄弟,以及受到破產威脅的幾十家金融機構。可能的監管手段包括,收緊資本金要求,對金融機構的表外資產有更透明的要求,評級機構的失信評級將受到管制,對造假者的處罰會更嚴厲,謹慎對待金融市場中的政府信用擔保。
次貸危機是美式金融資本主義的刮骨療毒過程,就像1929年大蕭條催生了羅斯福新政,安然、世通破產催生了薩班斯法一樣,次貸危機會催生新的管制手段、新的金融產品。
* 對普通百姓來說,他們感受最深不是金融危機,而是經濟放緩,沒辦法從銀行借貸,信用卡沒辦法透支。

美國當下金融危機是百年一遇成共識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次貸危機終於徹底打破了華爾街神話,繼貝爾斯登中彈倒下之後,有著158年悠久歷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曾經聲譽卓著的雷曼落到今日這步田地在戰後金融史上絕對是具有指標意義的事件。因為這不是個案,而是系統性風險的大爆發。
當前的世界,正在經歷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在全球化圖景下,這樣的危機不可能只關乎美國的事或者有錢人的事,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密切關注它將要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看國際變化:

2008年10月20日,韓政府實施大規模金融救援計劃
2008年10月20日,荷蘭政府向荷蘭國際集團大規模注資
2008年10月20日,拉美各國央行將聯手應對金融危機
2008年10月17日,德通過5000億歐元救市計劃
2008年10月17日,花旗痛失美國最大銀行寶座
2008年10月15日,美股再現「黑色星期三」
2008年10月14日,美國公布首輪救助方案細節
2008年10月13日,英國向銀行注資370億英鎊
2008年10月12日歐元區國家通過大規模救助計劃
2008年10月10日,西班牙政府批准組建一個規模為300億歐元的基金
2008年10月9日,冰島政府金融監管委員會宣布接管該國最大的商業銀行Kaupthing
2008年10月8日,瑞典宣布向Kaupthing在瑞典境內分行給予援助
2008年10月7日,冰島政府宣布接管陷入財困的當地第二大銀行Landsbanki
2008年10月7日,道瓊斯指數四年來首度跌破萬點,這是2004年10月以來,該指數首度跌破萬點關口
2008金融危機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正是美國家庭的巨大負債,消化了中國不斷膨脹的產能
美國金融危機,首先會帶來心理沖擊。這場危機必然會在中國資本市場製造悲觀氣氛,中國持有的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會縮水、海外投資者也可能大量拋售中國資產回母國自救,從而對中國資本市場施以向下壓力。但更主要的,中國的經濟是高度外向的,進出口總值超過GDP的60%,以前正是由於美國人借錢消費,消化了中國的過剩產能,從而使美國的金融和中國的製造雙繁榮,現在美國金融一倒,必然終結美國人借錢消費模式,中國製造隨之受影響。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陶冬:中國未大面積受次貸危機影響
陶冬表示,中國從基礎面來講,是唯一一個真正大面積未受到次貸風暴影響的國家。雖然資本項目的管制又救了中國一次,但金融開放、資本項目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不可避免的……
申銀萬國:次級債風波的影響有限
雖然由於各國央行出手干預,美國的次級債風波一度有所緩和。但近日隨著某些問題的進一步暴露,形勢似乎變得再度嚴峻起來,海外證券市場也因此出現了劇烈的調整……
花旗經濟學家: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
如果美國進入蕭條的話,通過測算,美國經濟放緩1%,中國經濟增長將會放緩1.3%。美國可能在下半年減息0.25%,而明年可能持續1到2次減息,最終在2008年年底達到4.5%的中性利率水平……
巴曙松: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不大
對於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巴曙松認為影響不大。他認為,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更多是心理層面的影響,其直接的聯系管道就是可能對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有價格爭議……
格林斯潘:美金融危機百年一遇
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說,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並繼續影響美國房地產價格。
羅傑斯:有生之年看不到金融危機觸底反彈
羅傑斯說,這是一條漫長道路,事實上,在我們有生之年似乎都看不到了。他說:「伯南克(美聯儲主席)和他的伙計們開始來援救了,這可能會把問題掩蓋一段時間,當然我不知道他們能掩蓋多久,然後災難就會繼續。」
伯南克提議轉移金融公司不良資產
伯南克提議,將美國金融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不良資產轉移到一個新的機構中去。 這項計劃是保爾森納和伯南克的又一次努力,此前他們未能恢復金融和房地產市場信心。
保爾森:對美國金融市場彈性持有信心
保爾森稱,健康的資本市場,是具有活力的美國經濟的主要骨架,也是美國經濟和美國家庭福利的關鍵。我們對美國的金融資本市場的彈性應持有信心。
卡恩:明年經濟會復甦
卡恩表示,盡管日前爆發的美國金融風暴增加了經濟發展的潛在威脅,IMF預計全球經濟會在2009年逐步復甦。IMF預測2008年全球經濟增速降至約4%,這將體現為美國、歐洲、日本的經濟放緩,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勢減緩。
索羅斯:英國是下一個
索羅斯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采訪時,就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和美國國際集團(AIG)陷入困境發表意見。他說:「我擔心,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仍在進入風暴的過程中,而非走出風暴。」
---
應對金融危機,各國舉措一覽
中國
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
10月9日起暫免徵收個人儲蓄存款利息稅
美聯儲聯合其他五央行共同降息50基點
美聯儲9000億輸血銀行體系
共同降息50基點
歐盟各國將提高最低存款擔保額度
歐洲央行加大對金融系統注資力度
英國宣布新救市方案 將動用五千億英鎊
日本首相下令研擬追加經濟對策 規模龐大
日本央行一日內3次注資貨幣市場
俄羅斯向銀行大規模注資9500億盧布
俄羅斯對股市設立新的漲跌幅限制
澳央行降息100個基點 幅度為16年之最
西班牙設立300億歐元基金支持銀行
荷蘭將本國銀行存款賬戶擔保額提至10萬歐元
德國政府出台諸多應急措施
---
2008金融危機的幕後元兇
元兇一:過度消費的投資者
正是無限制擴張的消費和透支欲在背後使壞。美國依靠資本市場的泡沫來維持消費者的透支行為,市場被無節制地放大了。
元兇二:腰包鼓鼓的金融從業者
華爾街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推出各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不斷擴張市場,造成泡沫越來越大。
元兇三:睜眼閉眼的監管者
美國較為寬松的監管制度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這次風波,而整個監管體制顯然已經無法跟上金融創新的速度。
元兇四:百依百順的亞洲國家
亞洲國家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給了美國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且輸送流動性的無限動機,讓其有足夠的流動性。
2008經濟危機寒風來襲 家居業2009年市場尚待觀望
面對2008年突如其來的寒風來襲,家居界人士對2009年的預期都略有保留,普遍表示政策的利好需要一段調整期方能出效果。相對07年對08年的"一片看好"預期,今年對09年的預測已經由"尚待觀望"所取代。
喧囂的2008年還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人們都在企盼2009年能有個新開始。
然而,面對2008年突如其來的寒風來襲,家居界人士對2009年的預期都略有保留,普遍表示政策的利好需要一段調整期方能出效果。相對07年對08年的「一片看好」預期,今年對09年的預測已經由「尚待觀望」所取代。
忠信地產副總經理張宇沛先生預測,這股低迷,將持續到09年底。張總的預測對家居業似乎不是一個好消息。佛山市檢驗檢疫局陶瓷科科長梁柏清也認為,更艱難的還在後頭:「我個人覺得冬天還沒有到,只能說是秋天。這次危機影響相當大,更加嚴寒的時候還會有。」
"真正的冬天馬上要到來。有些訂單的客戶都延緩交貨期,我們探討明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更加嚴峻。"百陶集團董事長總經理蒲鼎新也表示明年的情況存在更多潛在隱患。
記者在采訪時還了解到,由於09年的不確定因素較多,位於珠海的世邦家居世界,本來也有進駐廣州開店的打算,但是受到金融風暴沖擊,亦唯有暫時放緩擴張的步伐。
業界表示加速競爭並非壞事
對於08年的不測風雲,業內人士表示,雖然金融危機的來襲是突然而強烈,但並非空穴來風,市場調整是必然的。「市場不會一直都好的,基本三年就是一個調整期。前幾年房地產市場太熱,現在出現緩沖很正常,不要看得太悲觀。」業內人士表示。
面對市場形勢有很大變化的時候,企業普遍採取兩種方法。一個是守勢,一個是攻勢。經過08的寒風突襲,對於被稱為真正冬天的09年,大多企業都已經有了充分准備。
危機的來臨,激發了家居業對09年的發展戰略有了新的規劃。
對於企業而言,09年是儲備期,也是爆發期。部分優秀企業,採取逆市而上,乘機吸入以擴大地盤,等危機過後行情轉暖,已經遠遠走在了別人的前面。
除了設計,服務也是企業在09年與市場抗衡的一大武器。
星藝的"10年"裝修售後服務保修在業界一直享有盛譽。「我們的裝修售後服務保修10年,這個承諾不是一般企業能承諾起的。」星藝董事長羅照球表示,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保持一貫的服務承諾,才是持續發展的根基所在。
後記:在風雲變幻更加莫測的09年,業界已經有所預測和准備,不再是08年一場風暴所致的束手無策。09年,是"真正的冬天",還是"韜光養晦年"?一切,家居業都似乎已經准備就緒,結果如何,還看09年的揭曉!

我前幾天寫的論文 你挑點抄下吧

㈧ 形勢與政策論文

對2011年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的觀點綜述

近期,許多研究機構和專家對2011年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進行了判斷,筆者經過收集整理,也相應提出了一些觀點。

關於2011年通貨膨脹的判斷

對2011年通貨膨脹形勢,主要研究機構和專家普遍認為,2011年通貨膨脹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一是對2011年居民消費指數(CPI)的預測值。主要研究機構在2010年11月份之前預測值都在4%以下,但自12月初紛紛大幅上調了原有預測值,目前對CPI的預測已經均在4%以上,最高預測達到5.5%。主要有:王志浩(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預計CPI為5.5%;陸挺(美銀美林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預計為4.5%;中金公司和高盛的預測均為4.3%;中國人民銀行通貨膨脹監測分析小組、曹遠征(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劉世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的預測均為4.2%。

二是關於2011年CPI走勢。主流觀點均認為CPI呈前高後低的走勢,月度漲幅的高點出現在上半年。主要原因是:本輪通脹率加速上升是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的,這決定了2011年上半年翹尾因素比較大。

三是對通貨膨脹原因的分析。許多專家認為,除農產品價格上漲等推升2010年CPI的因素將持續存在外,2011年需要更加關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對於國際輸入型通脹壓力的分析主要有:王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估計,日本資產泡沫破滅後形成的壞賬損失大約是資產泡沫高峰時價值的10%,美國資產泡沫只要破掉5%就是大約30萬億美元,如果美聯儲不得不購買這些不良資產,前兩輪的貨幣增發量仍遠遠不夠,預計可能仍會實施新一輪寬松貨幣政策;劉明康(中國銀監會主席)認為,目前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在內的金融市場上約有50萬億美元的資本市場投資資金,它們配置在新興市場的資產比例約為3%~7%,未來該比例上升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有4850億美元的新增資金流入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國家將面臨嚴峻的資產泡沫和通脹壓力;哈繼銘(高盛香港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估計,2011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攀升,油價將漲至105美元/桶,銅價漲至11000美元/噸,黃金漲至1700美元/盎司。對於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分析;王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認為,中國經濟到了一般所說的「劉易斯拐點」,勞動力開始變得相對稀缺,食品價格上漲會推升工資水平;魯政委(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認為,「工資—物價」螺旋上升的趨勢正在形成。

筆者基本同意上述專家的看法,認為2011年CPI仍然主要由食品價格決定,而食品價格上漲的動力已經從「市場投機」因素開始向「生產成本」等中長期因素擴散,預示著通貨膨脹壓力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根據我國物價上漲歷史規律計算,2011年CPI上漲的均值約在4%~4.2%之間,但考慮到在較強通脹預期和通脹壓力的大環境下,天氣、疫病、減產等不確定因素都會觸發食品價格上漲,可以判斷CPI高點將出現在一季度,主要理由是:第一,從CPI翹尾因素看,在2011年一季度為最高,將達到3.8%,全年為3.0%(2007年和2009年12月份的CPI環比漲幅均為1%,2008年受危機影響為-0.2%,所以0.5%的估計是相對保守的。);第二,從新漲價因素看,再考慮到從二季度開始,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大量上市,農副產品價格將季節性回落。

關於2011年世界經濟的走勢

主要研究機構和專家的觀點基本一致,均認為2011年世界經濟總體增速將進一步放緩。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2010年12月份發布的《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認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不確定因素源於發達國家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脆弱的金融系統、主權債務壓力,以及主要國際貨幣兌換匯率的大幅波動,預測2011年經濟增長更加緩慢,世界生產總值增長從2010年的3.6%下滑到2011年的3.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0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也認為,發達經濟體主權債務危機影響紛紛削減預算,全球經濟增長步伐將大幅放緩。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10年12月發布的《世界經濟黃皮書》認為,全球總需求低迷、金融部門仍然脆弱、公共債務問題、美歐宏觀政策空間縮小等因素將導致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並不樂觀,全年增長率約3%,比2010年下降0.2個百分點。

關於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公共債務、房地產部門等當前突出的問題,部分機構做出了具體的判斷,主要有: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2010年12份發布的《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認為,雖然美國GDP總值可望於2011年恢復到危機前水平,但就業全面恢復至少需要四年時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0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11年美國失業率平均值仍將高達9.6%,而且全球房地產市場前景黯淡,低迷狀態可能持續八年時間;中國社科院在2010年12月發布的《世界經濟黃皮書》預計,到2015年美國赤字佔GDP的比重要達到110%,義大利將達到125%,日本達到249%,其中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問題仍然很突出,繼希臘、愛爾蘭之後,西班牙的債務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關注,而且西班牙經濟總量更大,一旦發生債務危機,對歐元區和世界經濟的沖擊也更加突出。

主要研究機構也認為,各國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特點仍然比較突出,新興市場經濟增長速度較高。主要理由是:新興經濟體受危機沖擊較小,家庭、企業、銀行、政府等各部門資產負債表比較健康,加上經濟刺激政策促進內需增長,有效減緩了外部沖擊,復甦力度遠比發達國家強勁,兩者之間經濟增長的不平衡在2011年仍然非常突出。

筆者基本同意上述觀點,並認為制約2011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還有以下三個因素:一是發達經濟體刺激政策效應受到限制。由於發達經濟體的各部門正在修復資產負債表,比如家庭和企業要提高儲蓄水平,銀行要降低不良資產率,所以寬松貨幣政策雖然為銀行體系注入大量流動性,但實體經濟的信貸供給和需求依然比較低迷。二是各國間貨幣政策的不協調加劇了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泡沫。當前世界各國之間貨幣政策出現了分化,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仍將長期推行低利率政策,而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體持續加息,引發投機者借入低成本的美元、歐元、日元等貨幣再投資到大宗商品市場和新興市場國家,加大了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泡沫,對全球匯率、大宗商品價格、新興經濟體宏觀政策也都帶來負面影響。三是新興市場仍未能徹底與發達經濟體脫鉤。世界銀行專家對過去30年世界經濟增長數據進行了分析,把不同經濟體的增長分為「長期增長趨勢」和「短期周期性增長」兩部分,發現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新興市場的「長期增長趨勢」已經基本與發達國家脫鉤,前者明顯高於後者3~4個百分點,但「周期性增長」之間的相關程度更加增強。因此,如果主要發達國家在2011年的經濟增長明顯放緩,新興市場經濟增長也有所下降。

關於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

對於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當前存在較大分歧。有的研究機構認為中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有的則認為中國經濟將明顯放緩。

持前一種態度的主要有:中國社科院《經濟藍皮書》認為,2011年影響我國經濟運行的基本因素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在保持宏觀調控政策力度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仍將保持高位平穩較快增長態勢,GDP增長率預計可以達到10%左右。巴曙松(微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認為經濟上行壓力仍大於下行壓力,2011年經濟增速至少在9%以上,主要理由是:中低端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依然存在,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會持續增加;中國內需空間較大,居民家庭的杠桿率仍較低,政府保障房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將快於2010年。

持後一種態度的觀點有: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2010年12月發布的《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認為,宏觀調控政策效應顯現,以及主要發達國家復甦乏力的影響,可能減緩中國的增長速度,預計2011年經濟增長預期為8.9%;世界銀行在2010年11月對我國2011年經濟增長預測為8.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鑒於採取對信貸增長更為嚴格的限制、為房地產市場降溫和限制銀行對房地產業貸款風險敞口等措施,以及中國政府計劃在2011年實施退出策略,2011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增長,但增幅有所放緩,預計全年增速為9.6%。

筆者的看法是:中國經濟增速將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主要理由是: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世界經濟環境低迷和國內政策環境趨向緊縮的雙重壓力,但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新的投資項目較多,決定了經濟增速不會太低。具體來看:一是出口增速將明顯下降。2010年我國出口增速超預期,一個主要原因在於2009年出口為負增長,基數太低,但如果與危機前出口規模相比,2010年出口增速只有8%左右。2011年,出口雖然在持續復甦,但增速不會太高,預計全年出口增15%左右。二是消費增速保持平穩。雖然以房地產、汽車為代表的消費結構升級放緩,但基礎設施完善對中低端耐用消費品的促進作用將逐步顯現,預計2011年全年消費增15%左右(從歷史數據看,基礎設施改善有利於推動耐用品消費,如道路、電力設施、電視信號等設施與汽車、家電消費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三是投資增速將略有回落。上一輪基建投資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加上貨幣信貸政策收緊、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效應顯現,都構成了投資增速的下滑壓力,但考慮到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也有很多新項目上馬,保障房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同時,根據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山東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分析,2011年政府保持一定經濟增長速度的決心很大,預計2011年投資增速會比2010年略有回落,全年將保持在20%左右。

關於對2011年我國宏觀政策的建議

大部分經濟學家普遍贊同2011年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但在具體工具選擇和幅度上存在分歧。馬駿(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認為,2011年合適的貨幣增長應該是15%,貸款增長應該是14%,即6.5萬億元;王志浩(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預計2011年還將4次加息,每次25個基點,銀行信貸規模約在6萬億元~7萬億元,信貸增速從2010年的18%降至12%~14%;高善文(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認為,到2011年年中會有兩到三次加息的空間,不排除會出現准備金率、基準利率和匯率「三率齊動」的情形;魯政委(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認為,2011年第一季度需要以平均每月1次的頻率來上調准備金率;哈繼銘(高盛香港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建議更多發揮匯率工具的作用。

也有的專家反對緊縮的貨幣政策,如王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相比,始終應放在次要位置,且當前通脹是成本推進型的,緊縮型貨幣政策無益於通脹問題的解決,只會壓低企業發展生產的動力,他建議繼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保增長,使用財政政策加大補貼對抗通脹。

㈨ 問下08年的金融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貸款衍生品中的問題引起的,深層次原因則是美國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失衡、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
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金融創新失衡,金融監管缺位,是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一個國家在金融發展的同時要有相應的金融秩序與之均衡。美國在1933年大危機以後,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實行嚴格的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在隨後近60年裡,美國金融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在其高速發展的同時,金融市場上的不確定性相應增加。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鬆了金融監管,並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態中的問題,也助長了金融危機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金融生態本質上反映了金融內外部各要素之間有機的價值關系,美國金融危機不僅僅是金融監管的問題,次貸危機中所表現出的社會信用惡化、監管缺失、市場混亂、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正是金融生態出現問題的重要表現。

從1999年開始,美國放鬆金融監管使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出現問題。金融衍生品發生裂變,價值鏈條愈拉愈長,終於在房地產按揭貸款環節發生斷裂,引發了次貸危機。華爾街在對擔保債務權證(CDO)和住房抵押貸款債券(MBS)的追逐中,逐漸形成更高的資產權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桿率變得越來越大,金融風險不斷疊加。

美國金融危機的另一原因還在於美國經濟基本面出了問題。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線斷裂,出現了價格的上升。美國採取了單邊控制總需求的辦法,使得原有的供給缺口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升,就業形勢出現逆轉,居民收入和購買力下降。

過去60年,美國經濟增長和國內消費超出了本國生產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國在實體經濟虛擬化、虛擬經濟泡沫化的過程中,實現不堪重負的增長;另一方面,美國把巨額的歷史欠賬通過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資本市場的價值傳導機制分攤到全世界。這增加了美國經濟的依賴性,動搖了美國經濟和美元的地位和對它們的信心。

次貸危機之前美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進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導致經濟環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進口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製造各種貿易壁壘,在出口方面又對技術性產品設限,這些政策直接推動了美國物價的上升,減少了美國的就業機會,抑制了國內的經濟創新動力,這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誘因。

金融危機席捲全球 成都現農民工「返鄉潮」
農民工:不曉得啥是「金融危機」,只知企業先降薪後裁人。勞務市場:近期農民工求職者同比上漲30%

成都現抑鬱症患者,工作丟女友吹都怪金融危機
失戀了,金融危機害的;股票被套牢了,金融危機引起的;公司倒閉了,金融危機觸發的……

--看全國各地的變化:

視頻網站六間房裁員三分之二,六間房整體員工規模將從200人減至60人,其中200人為六間房全國范圍的總人數。

全國工資性收入大幅回落,國內出現降薪潮有7成公司不打算招新員工了,8成人暫時不打算跳槽了,09屆畢業生有590萬,加上未就業的往屆畢業生,總共有600萬在掙扎。

據悉,武鋼、寶鋼都在醞釀降薪,其中武鋼員工擬降20%。稍前的消息是萬科、中原降薪裁員,東航、南航降薪裁員,波導、夏新被迫削減人力成本,中石油大幅裁員……降薪裁員已波及房地產、航空、石化、電力、IT、證券、金融、印刷等一系列行業。而最無招架能力的是外出打工的中西部民工,四川、安徽、河南等省都不同程度出現了民工返鄉潮。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8年10月30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3.87%下調至3.60%,下調0.27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6.93%下調至6.66%,下調0.27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保持不變。

香港金管局降息0.5個百分點:香港金融管理局周四將基本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至1.5%。

中國一月內兩度降息並取消利息稅:從2008年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看國際變化:

2008年10月20日,韓政府實施大規模金融救援計劃

2008年10月20日,荷蘭政府向荷蘭國際集團大規模注資

2008年10月20日,拉美各國央行將聯手應對金融危機

2008年10月17日,德通過5000億歐元救市計劃

2008年10月17日,花旗痛失美國最大銀行寶座

2008年10月15日,美股再現「黑色星期三」

2008年10月14日,美國公布首輪救助方案細節

2008年10月13日,英國向銀行注資370億英鎊

2008年10月12日歐元區國家通過大規模救助計劃

2008年10月10日,西班牙政府批准組建一個規模為300億歐元的基金

2008年10月9日,冰島政府金融監管委員會宣布接管該國最大的商業銀行Kaupthing

2008年10月8日,瑞典宣布向Kaupthing在瑞典境內分行給予援助

2008年10月7日,冰島政府宣布接管陷入財困的當地第二大銀行Landsbanki

2008年10月7日,道瓊斯指數四年來首度跌破萬點,這是2004年10月以來,該指數首度跌破萬點關口

2008年10月4日,布希簽署大規模金融救援方案
美國總統布希簽署了總額達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當天表示,將盡快開始實施這項方案。2008年10月3日,富國銀行從花旗手中搶購美聯

美國富國銀行3日宣布將以總價1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聯銀行

為應對金融危機,全球大裁員,IT企業轉戰新興市場.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這一個多月來「裁員」運動很猛很暴烈。從9月中旬起,僅美國IT公司總計宣布裁去19683個工作職位,而且還不包括惠普與IT外包服務提供商EDS合並後即將裁剪的24.6萬人。但是在所有的裁員中,5家大公司佔了90%的比例。

越南金融危機,重蹈11年前覆轍:高達25.2%的通貨膨脹、持續擴大的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過多的外債規模,這個國家的貨幣體系暴露在巨大的風險中。

新華網紐約10月24日電,由於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恐慌抵消了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減產消息的影響,國際油價24日開盤後大幅下挫超過7%。

10月17日,已申請破產保護的美國加州百貨連鎖集團Mervyn's宣布將在年底前關閉所有剩餘的149家商店,其店鋪開始清倉銷售商品。

2008金融危機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正是美國家庭的巨大負債,消化了中國不斷膨脹的產能

美國金融危機,首先會帶來心理沖擊。這場危機必然會在中國資本市場製造悲觀氣氛,中國持有的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會縮水、海外投資者也可能大量拋售中國資產回母國自救,從而對中國資本市場施以向下壓力。但更主要的,中國的經濟是高度外向的,進出口總值超過GDP的60%,以前正是由於美國人借錢消費,消化了中國的過剩產能,從而使美國的金融和中國的製造雙繁榮,現在美國金融一倒,必然終結美國人借錢消費模式,中國製造隨之受影響。

二、中國的解困之道又指向老生常談——擴大內需

我們無須重復令全世界都羨慕的老生常談——中國擁有巨大的內需潛力。大算盤不難打:只要國內需求有較大的擴展,這些年來為外需服務的龐大製造業能力,只要有一部分轉向對內,中國經濟就不但可能持續高速增長,而且也許對全球經濟「過冬」也不無小補。

三、真正困難的問題只有一個:究竟怎樣才能把中國的內需潛力釋放出來?

所謂內需不足主要是因為國民收入分配問題。政府收藏了GDP三分之一的財富,居民收入的比例實在太低,如此中國消費率怎能不走低。其次是改革,提高經濟效率,把財政收支、金融資本政策控制、價格體系政府控制中相當多低效的地方改進,比如減免進口稅費、開放民間金融服務、改革征地制度,開放糧食出口、以采礦權公開招標……,如此必能促進經濟增長……(據騰訊財經)

2008金融危機專家觀點摘要

李稻葵:未來兩年將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陶冬:中國未大面積受次貸危機影響
陶冬表示,中國從基礎面來講,是唯一一個真正大面積未受到次貸風暴影響的國家。雖然資本項目的管制又救了中國一次,但金融開放、資本項目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不可避免的……

申銀萬國:次級債風波的影響有限
雖然由於各國央行出手干預,美國的次級債風波一度有所緩和。但近日隨著某些問題的進一步暴露,形勢似乎變得再度嚴峻起來,海外證券市場也因此出現了劇烈的調整……

花旗經濟學家: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
如果美國進入蕭條的話,通過測算,美國經濟放緩1%,中國經濟增長將會放緩1.3%。美國可能在下半年減息0.25%,而明年可能持續1到2次減息,最終在2008年年底達到4.5%的中性利率水平……

巴曙松: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不大
對於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巴曙松認為影響不大。他認為,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更多是心理層面的影響,其直接的聯系管道就是可能對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有價格爭議……

格林斯潘:美金融危機百年一遇
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說,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並繼續影響美國房地產價格。

羅傑斯:有生之年看不到金融危機觸底反彈
羅傑斯說,這是一條漫長道路,事實上,在我們有生之年似乎都看不到了.他說:「伯南克(美聯儲主席)和他的伙計們開始來援救了,這可能會把問題掩蓋一段時間,當然我不知道他們能掩蓋多久,然後災難就會繼續。」

伯南克提議轉移金融公司不良資產
伯南克提議,將美國金融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不良資產轉移到一個新的機構中去。這項計劃是保爾森納和伯南克的又一次努力,此前他們未能恢復金融和房地產市場信心。

保爾森:對美國金融市場彈性持有信心
保爾森稱,健康的資本市場,是具有活力的美國經濟的主要骨架,也是美國經濟和美國家庭福利的關鍵。我們對美國的金融資本市場的彈性應持有信心。

卡恩:明年經濟會復甦
卡恩表示,盡管日前爆發的美國金融風暴增加了經濟發展的潛在威脅,IMF預計全球經濟會在2009年逐步復甦。IMF預測2008年全球經濟增速降至約4%,這將體現為美國、歐洲、日本的經濟放緩,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勢減緩。

索羅斯:英國是下一個
索羅斯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采訪時,就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和美國國際集團(AIG)陷入困境發表意見。他說:「我擔心,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仍在進入風暴的過程中,而非走出風暴。」

比爾·蓋茨:金融危機可能要延續兩到三年
微軟創始人兼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會長比爾·蓋茨周三表示,美國可能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從當前的經濟危機中恢復過來。
蓋茨稱,90年代和近1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全球經濟增長情況一直很好,現在美國經濟遭受了一點挫折,這可能延續兩到三年的時間。

應對金融危機,各國舉措一覽
中國 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 10月9日起暫免徵收個人儲蓄存款利息稅

美國 美聯儲聯合其他五央行共同降息50基點 美聯儲9000億輸血銀行體系

歐盟 共同降息50基點各國將提高最低存款擔保額度 歐洲央行加大對金融系統注資力度

英國 英國宣布新救市方案 將動用五千億英鎊

日本 日本首相下令研擬追加經濟對策規模龐大日本央行一日內3次注資貨幣市場

俄羅斯 俄羅斯向銀行大規模注資9500億盧布俄羅斯對股市設立新的漲跌幅限制

澳大利亞 澳央行降息100個基點 幅度為16年之最

西班 牙西班牙設立300億歐元基金支持銀行

荷蘭 荷蘭將本國銀行存款賬戶擔保額提至10萬歐元

德國 德國政府出台諸多應急措施

2008金融危機的幕後元兇

元兇一:過度消費的投資者
正是無限制擴張的消費和透支欲在背後使壞。美國依靠資本市場的泡沫來維持消費者的透支行為,市場被無節制地放大了。

元兇二:腰包鼓鼓的金融從業者
華爾街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推出各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不斷擴張市場,造成泡沫越來越大。

元兇三:睜眼閉眼的監管者
美國較為寬松的監管制度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這次風波,而整個監管體制顯然已經無法跟上金融創新的速度。

元兇四:百依百順的亞洲國家
亞洲國家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給了美國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且輸送流動性的無限動機,讓其有足夠的流動性。

2008金融危機進展

2008-10:全球六大央行聯手降息
2008-10:英五千億英鎊救市
2008-10:美國救市法案正式生效
2008-09:華盛頓互惠銀行倒閉
2008-09:美五大投行均成歷史
2008-09:AIG國有化
2008-09:美國銀行收購美林
2008-09:雷曼兄弟破產
2008-09:兩房危機美政府出手
2008-03:貝爾斯登猝死
2008-03:美聯儲2000億美元救市
2008-01:全球金融機構相繼爆巨虧
2007-08: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
2007-08:貝爾斯登總裁辭職
2007-07:全球金融市場震盪
2007-03:新世紀金融公司瀕臨破產
2007-02:抵押貸款風險浮出水面

閱讀全文

與巴曙松金融去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佛慈制葯 瀏覽:55
友邦保險的股東 瀏覽:262
通橋資本股票 瀏覽:472
st信威股票價格 瀏覽:964
建行非凈值型理財產品安全嗎 瀏覽:228
盈盛金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瀏覽:709
怎麼辦理外匯攜帶證 瀏覽:32
中信證券萬2傭金 瀏覽:100
股票可以d 瀏覽:910
中泰證券私募基金 瀏覽:392
沖頂股票 瀏覽:85
萬達融資結構分析 瀏覽:347
洗衣o2o融資a輪 瀏覽:137
寧波銀行2018美元匯率查詢 瀏覽:746
金融公司文員做什麼的 瀏覽:179
丹村股票 瀏覽:215
金融機構代理國庫管理辦法 瀏覽:463
農村產權交易所報告 瀏覽:721
股票的特證 瀏覽:600
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美美元指數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