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杠桿率設置過渡期

杠桿率設置過渡期

發布時間:2022-09-23 04:18:57

『壹』 銀監會根據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確立了怎樣的持續監管思路

各銀監局,各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銀監會直接監管的信託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參與國際金融准則新一輪修訂,完善我國金融業穩健標准。2010年12月16日,巴塞爾委員會發布了《第三版巴塞爾協議》(Basel
III),並要求各成員經濟體兩年內完成相應監管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工作,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新監管標准,2019年1月1日前全面達標。《第三版巴塞爾協議》確立了微觀審慎和宏觀審慎相結合的金融監管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商業銀行資本監管要求,建立全球一致的流動性監管量化標准,將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銀行體系穩健性乃至宏觀經濟運行產生深遠影響。為推動中國銀行業實施國際新監管標准,增強銀行體系穩健性和國內銀行的國際競爭力,特製定本指導意見。

一、總體目標和指導原則

(一)總體目標

借鑒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成果,根據國內銀行業改革發展和監管實際,構建面向未來、符合國情、與國際標准接軌的銀行業監管框架,推動銀行業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強銀行業穩健性和競爭力,支持國民經濟穩健平衡可持續增長。

(二)指導原則

1.立足國內銀行業實際,借鑒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成果,完善銀行業審慎監管標准。基於我國銀行業改革發展實際,堅持行之有效的監管實踐,借鑒《第三版巴塞爾協議》,提升我國銀行業穩健標准,構建一整套維護銀行體系長期穩健運行的審慎監管制度安排。

2.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有機結合。統籌考慮我國經濟周期及金融市場發展變化趨勢,科學設計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流動性、貸款損失准備等監管標准並合理確定監管要求,體現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要求,充分反映銀行業金融機構面臨的單體風險和系統性風險。

3.監管標准統一性和監管實踐靈活性相結合。為保證銀行業競爭的公平性,統一設定適用於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標准,同時適當提高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標准,並根據不同機構情況設置差異化的過渡期安排,確保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向新監管標准平穩過渡。

4.支持經濟持續增長和維護銀行體系穩健統籌兼顧。銀行體系是我國融資體系的主渠道,過渡期內監管部門將密切監控新監管標准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微觀影響和對實體經濟運行的宏觀效應,全面評估成本與收益,並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政策協調,避免新監管標准實施對信貸供給及經濟發展可能造成的負面沖擊。

二、提高銀行業審慎監管標准

根據《第三版巴塞爾協議》確定的銀行資本和流動性監管新標准,在全面評估現行審慎監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礎上,提高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流動性、貸款損失准備等監管標准,建立更具前瞻性的、有機統一的審慎監管制度安排,增強銀行業金融機構抵禦風險的能力。?

(一)強化資本充足率監管

1.改進資本充足率計算方法。一是嚴格資本定義,提高監管資本的損失吸收能力。將監管資本從現行的兩級分類(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修改為三級分類,即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嚴格執行對核心一級資本的扣除規定,提升資本工具吸收損失能力。二是優化風險加權資產計算方法,擴大資本覆蓋的風險范圍。採用差異化的信用風險權重方法,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提升信用風險管理能力;明確操作風險的資本要求;提高交易性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場外衍生品交易等復雜金融工具的風險權重。?

2.提高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將現行的兩個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一級資本和總資本占風險資產的比例分別不低於4%和8%)調整為三個層次的資本充足率要求:一是明確三個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即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5%、6%和8%。二是引入逆周期資本監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額資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額資本。三是增加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附加資本要求,暫定為1%。新標准實施後,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11.5%和10.5%;若出現系統性的信貸過快增長,商業銀行需計提逆周期超額資本。?

3.建立杠桿率監管標准。引入杠桿率監管標准,即一級資本占調整後表內外資產余額的比例不低於4%,彌補資本充足率的不足,控制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及銀行體系的杠桿率積累。

4.合理安排過渡期。新資本監管標准從2012年1月1日開始執行,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應分別於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達到新的資本監管標准。過渡期結束後,各類銀行應按照新監管標准披露資本充足率和杠桿率。?

(二)改進流動性風險監管

1.建立多維度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標准和監測指標體系。建立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融資比例、流動性比例、存貸比以及核心負債依存度、流動性缺口率、客戶存款集中度以及同業負債集中度等多個流動性風險監管和監測指標,其中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融資比例均不得低於100%。同時,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多情景、多方法、多幣種和多時間跨度的流動性風險內部監控指標體系。

2.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進一步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審慎監管要求,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嚴格監督檢查措施,糾正不審慎行為,促使商業銀行合理匹配資產負債期限結構,增強銀行體系應對流動性壓力沖擊的能力。?

3.合理安排過渡期。新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標准和監測指標體系自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分別給予2年和5年的觀察期,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於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分別達到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的監管要求。

(三)強化貸款損失准備監管

1.建立貸款撥備率和撥備覆蓋率監管標准。貸款撥備率(貸款損失准備占貸款的比例)不低於2.5%,撥備覆蓋率(貸款損失准備占不良貸款的比例)不低於150%,原則上按兩者孰高的方法確定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損失准備監管要求。

2.建立動態調整貸款損失准備制度。監管部門將根據經濟發展不同階段、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質量差異和盈利狀況的不同,對貸款損失准備監管要求進行動態化和差異化調整:經濟上行期適度提高貸款損失准備要求,經濟下行期則根據貸款核銷情況適度調低;根據單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質量和盈利能力,適度調整貸款損失准備要求。?

3.過渡期安排。新標准自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系統重要性銀行應於2013年底前達標;對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部門將設定差異化的過渡期安排,並鼓勵提前達標:盈利能力較強、貸款損失准備補提較少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2016年底前達標;個別盈利能力較低、貸款損失准備補提較多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2018年底前達標。?

三、增強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有效性

根據國內大型銀行經營模式以及監管實踐,監管部門將從市場准入、審慎監管標准、持續監管和監管合作幾個方面,加強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

1.明確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定義。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主要考慮規模、關聯性、復雜性和可替代性等四個方面因素,監管部門將建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方法論和持續評估框架。

2.維持防火牆安排,改進事前准入監管。為防止系統重要性銀行經營模式過於復雜,降低不同金融市場風險的傳染,繼續採用結構化限制性監管措施:一是維持現行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銀行與控股股東、銀行與附屬機構之間的防火牆,防止風險跨境、跨業傳染。二是從嚴限制銀行業金融機構從事結構復雜、高杠桿交易業務,避免過度承擔風險。三是審慎推進綜合經營試點。對於進行綜合經營試點的銀行,建立正式的後評估制度,對於在合理時限內跨業經營仍不能達到所在行業平均盈利水平的銀行,監管部門將要求其退出該行業。

3.提高審慎監管要求。除附加資本要求之外,監管部門將視情況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更高的審慎監管要求,以提升其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一是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發行自救債券,以提高吸收損失的能力。二是提高流動性監管要求。三是進一步嚴格大額風險暴露限制,適度降低系統重要性銀行對單一借款人和集團客戶貸款占資本凈額的比例。四是提高集團層面並表風險治理監管標准,包括集團層面風險偏好設定、統一的風險管理政策、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集團內部交易等。?

4.強化持續監管。一是監管資源向系統重要性銀行傾斜,賦予一線監管人員更廣泛的權力,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決策過程、執行過程的監管,以盡早識別風險並採取干預措施。二是豐富和擴展非現場監管體系,完善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風險監管評估框架,及時預警、有效識別並快速處置風險。三是進一步提升系統重要性銀行現場檢查精確打擊的能力,督促系統重要性銀行加強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防止和糾正不安全、不穩健的經營行為。四是實現功能監管與機構監管相結合,採用產品分析、模型驗證、壓力測試、同業評估等監管手段,保證監管技術能夠適應系統重要性銀行業務和組織機構日益復雜化的趨勢。五是指導並監督系統重要性銀行制定恢復和處置計劃、危機管理計劃,增強系統重要性銀行自我保護能力。?

5.加強監管合作。在跨境合作方面,建立對境外監管當局監管能力的評估機制,健全跨境經營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聯席會議機制,提高信息交流質量,加強在市場准入、非現場監管、現場檢查以及危機管理方面的合作。在跨業合作方面,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監管部門將加強與人民銀行、證券監管部門、保險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構建「無縫式」金融監管體系,改進對銀行集團非銀行業務的風險評估。?

四、深入推動新資本協議實施工作

對資本和風險加權資產進行科學計量與評估是新監管標准實施的基礎。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按照「《新資本協議》與《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同步推進,第一支柱與第二支柱統籌考慮」的總體要求,從公司治理、政策流程、風險計量、數據基礎、信息科技系統等方面不斷強化風險管理。2011年,監管部門將修訂《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新的《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中確立的相關方法准確計量監管資本要求,全面覆蓋各類風險;同時,構建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健全內部資本評估程序,強化銀行業穩健運行的微觀基礎。

對於表內外資產規模、國際活躍性以及業務復雜性達到一定程度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新的監管要求,實施《新資本協議》中的資本計量高級方法。目前已完成了一輪預評估的第一批實施銀行應當在已經取得的良好成就基礎上,根據評估意見積極整改第一支柱實施的主要問題,並積極推進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建設,爭取盡快申請正式實施。其他根據監管要求應當實施高級方法或自願實施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加強與監管部門的溝通,盡早制訂實施規劃方案。

對於其他不實施資本計量高級方法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從2011年底開始在現有信用風險資本計量的基礎上,採用新的《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要求的標准方法,計量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監管資本要求;並按照第二支柱相關要求,抓緊建立內部資本充足評估程序,識別、評估、監測和報告各類主要風險,確保資本水平與風險狀況和管理能力相適應,確保資本規劃與銀行經營狀況、風險變化趨勢和長期發展戰略相匹配。2016年底前,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都應建立與本行規模、業務復雜程度相適應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和內部資本充足率評估程序。

五、工作要求

新監管標准實施是事關全局的長期系統工程,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准確理解新監管標準的實質,充分認識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意義,加強配合,積極穩妥地做好新監管標准實施的各項准備工作。

(一)制定配套監管規章

為保證新監管標准如期實施,2011年監管部門將修訂完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以及流動性風險監管、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相關政策,為新監管標準的實施奠定基礎。同時,大力開展新監管標準的培訓和宣傳工作,分期、分批地開展各級監管人員和銀行業金融機構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為新監管標准實施打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和廣泛的人才基礎。

(二)加強組織領導

銀行業金融機構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應高度重視新監管標准實施工作,盡快成立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新監管標准實施領導小組及相應工作機構,統籌規劃協調新監管標准實施工作,確保各項工作有序穩步推進。董事會應負責新監管標准實施規劃及有關重大政策審批,定期聽取高級管理層匯報,對實施准備情況進行監督;高級管理層負責制定新監管標准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

(三)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規劃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本指導意見,全面進行差距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新監管標准實施規劃。實施規劃至少應包括:資產增長計劃、資產結構調整方案、盈利能力規劃、各類風險的風險加權資產計算方法、資本補充方案、流動性來源、貸款損失准備金補提方案、各類監管指標的達標時間表和階段性目標。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2011年底前完成實施規劃編制,並報監管部門備案。

(四)調整發展戰略積極推動業務轉型

謀求經營轉型不僅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滿足新監管標準的內在要求,而且是在日益復雜經營環境下提高發展質量的必由之路。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切實轉變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模式,走質量提高的內涵式增長之路。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在堅守傳統業務模式的前提下,在信貸業務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信貸質量。一是調整業務結構,制定中長期信貸發展戰略,積極調整信貸的客戶結構、行業結構和區域結構,實現信貸業務可持續發展。二是強化管理,通過不斷優化風險計量工具,完善風險管理政策和流程,健全風險制衡機制,真正提升增長質量。三是創新服務。積極發展網路銀行、電話銀行、信用卡等渠道拓展業務,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為資產業務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同時降低經營成本,擴大收入來源。

(五)持續改進風險管理

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經營特點,強化風險管理基礎設施,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一是完善風險治理組織架構,進一步明確董事會、高管層、首席風險官、風險管理部門和相關業務條線的角色和職能。二是強化數據基礎,通過新監管標准實施切實解決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長期存在的數據缺失、質量不高問題。三是積極開發並推廣運用新型風險計量工具,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計量准確性。四是強化IT系統建設,為風險政策制定和實施、風險計量工具運用及優化奠定基礎。五是強化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職能,強化與外部審計的合作,共同促進內部制衡機制建設。六是改進激勵考核機制,建立「風險-收益」平衡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制度。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高度重視所面臨的突出風險,包括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貸款、經濟結構調整潛在的重大信用風險,積極探索系統性風險和個體風險相結合的風險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資本評估程序,確保資本充分覆。(相關報告推薦:前瞻產業研究院《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的沖擊挑戰及應對策略專項咨詢報告》)

『貳』 杠桿率通俗易懂的解釋

你手裡有1萬塊錢,你再借了3萬塊,那杠桿就是3倍.
你本身1萬塊錢能帶來1萬塊錢的利潤,
假如借了3萬塊錢,需要支付利息1萬塊,但是能帶來額外3萬塊利潤,
那麼你通過借款就能增加利潤2萬塊(3萬利潤-1萬利息)
那麼借款的利潤杠桿就是2倍.

『叄』 貸款資金不得投資股票、房產,消費類個人信貸額度不超20萬


經歷了為期一個月的公開徵求意見後,互聯網貸款監管辦法終於正式落地。


為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經營行為,7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實施《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相比於5月發布的徵求意見稿,《辦法》基本未有較大改動。



為盡可能地保證現有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連續性和保護客戶權益,《辦法》按照「新老劃斷」的原則,設置2年過渡期。《辦法》實施之日起,新增業務應當符合《辦法》規定。過渡期內,不符合《辦法》規定的業務,應在控制整體規模基礎上,逐步有序壓降,同時按照《辦法》規定,在風險治理架構、風險模型管理等方面進行規范或整改。此外,為強化現有存量業務的規范,《辦法》規定實施之日起1個月內,商業銀行應當將業務規劃、風險管控措施、存量業務、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情況報告監管機構。


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快速發展,各類商業銀行均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現行相關管理辦法未完全覆蓋上述問題,且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對客戶進行線上認證,實際上已突破了面談面簽和實地調查等規定。因此,有必要盡快補齊制度短板,促進互聯網貸款業務規范發展。


遵循小額、短期、高效和風險可控原則


助貸、聯合貸款等互聯網貸款是近年來銀行業興起的新型貸款方式,銀行通常與互聯網平台、小貸公司等外部機構合作,利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手段實現貸款的純線上審核、放貸等。


不過,作為新興的貸款類型,互聯網貸款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一些隱患。銀保監會上述負責人稱,與傳統線下貸款模式相比,互聯網貸款具有依託大數據和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全流程線上自動運作、無人工或極少人工干預、極速審批放貸等特點,在提高貸款效率、創新風險評估手段、拓寬金融客戶覆蓋面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互聯網貸款業務也暴露出風險管理不審慎、金融消費者保護不充分、資金用途監測不到位等問題和風險隱患。


因此,《辦法》的制定,旨在填補互聯網貸款監管的空白,界定互聯網貸款內涵及范圍,明確互聯網貸款應遵循小額、短期、高效和風險可控原則,明確風險管理要求、規范合作機構管理。


相比於5月發布的徵求意見稿,《辦法》基本未有較大改動。上述負責人稱,個別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在風險管理方面,考慮到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多維度、多要素判斷借款人信用狀況特徵,採納相關機構反饋意見,將第二十條「稅務、社會保險基金、住房公積金信息」不作為強制性信用狀況判斷要素。


2、在放款控制方面,在明確商業銀行放款環節加強風控的前提下,允許其根據自身風控模式和手段,自主選擇是否再次進行徵信查詢。


3、在擔保增信方面,增加「商業銀行不得因引入擔保增信放鬆對貸款質量管控」要求,強化商業銀行主體責任,防止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空心化」。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貸款作為傳統線下貸款的重要補充,可以服務傳統金融渠道難以觸及的客戶群體,其普惠金融特性較為突出。為此,《辦法》按照法律法規和「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不設行政許可,商業銀行均可按照《辦法》規定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


對於地方法人銀行開展互聯網貸款是否突破跨區經營限制,《辦法》明確,應當堅守發展定位,在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時主要服務當地客戶,考慮到各家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開展情況以及風險管理能力差異性較大,《辦法》暫未對地方法人銀行開展跨區互聯網貸款業務設置統一的定量指標進行限制。部分無實體經營網點,業務主要在線上開展的銀行不受《辦法》關於跨區經營的限制。


多手段防控業務風險


互聯網貸款業務具有高度依託大數據風險建模、全流程線上自動運作、極速審批放貸等特點,易出現過度授信、多頭共債、資金用途不合規等問題。為有效防控互聯網貸款業務風險,《辦法》重點從以下方面進行規范:


一是明確互聯網貸款小額、短期的原則,對消費類個人信用貸款授信設定限額,防範居民個人杠桿率快速上升風險。


《辦法》規定,單戶用於消費的個人信用貸款授信額度應當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到期一次性還本的,授信期限不超過一年。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對用於消費的個人信用貸款限額規定更為嚴格外,但《辦法》對單戶用於生產經營的個人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的要求則較此前適當放寬,不再設定授信期限和授信額度的上限要求,這也是此前業內強烈呼籲的地方。


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稱,對用於生產經營的個人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授信額度及期限作了相應靈活處理,有助於確保通過互聯網渠道開展小微企業融資的連續性,提升小微企業和小微企業主信用貸款的佔比,在疫情防控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關鍵期可以有效支持實體經濟。


二是加強統一授信管理,防止過度授信。商業銀行應當全面了解借款人信用狀況,並通過風險監測預警模型持續性進行監測和評估,發現預警觸發條件的,應及時預警。


三是加強貸款支付和資金用途管理。商業銀行對符合相應條件的貸款應採取受託支付方式,並精細化受託支付限額管理。貸款資金用途應當明確、合法,不得用於房產、股票、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和資產管理產品投資,不得用於固定資產和股本權益性投資等。如發現貸款用途違法違規或未按照約定用途使用的,應當採取措施提前收回貸款。


值得注意的是,《辦法》對受託支付的使用要求也較此前業內流傳的徵求意見稿有所放寬,此前監管曾考慮對單筆支付金額超過一定數額以上的互聯網貸款必須採用受託支付的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研究員顧雷對記者表示,《辦法》以商業銀行為抓手來監管互聯網貸款業務,要求商業銀行提高風控能力、承擔更多的責任。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與合作機構的商業談判,則可以遵循市場的選擇和淘汰機制,有利於行業的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對於受託支付的管理,《辦法》附則中明確「本辦法未盡事項,按照《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規定執行」,這兩個暫行辦法對於受託支付都有更為具體的要求,《辦法》無需再追加更細的監管規定。


此外,《辦法》有較大篇幅規范商業銀行對合作機構的管理,這也是規范助貸業務類型發展的重點。上述負責人稱,目前,商業銀行通過多種方式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有效規范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各類機構之間優勢互補、提高效率,但部分銀行對合作機構管理較為粗放,如沒有建立全行統一的管理制度、合作機構資質存在缺陷、對合作機構的持續性管理不足等,引發銀行聲譽風險。為引導商業銀行審慎開展與合作機構的合作,防止合作機構風險向銀行傳染,《辦法》要求商業銀行對合作機構從准入到退出建立全流程、系統性的管理機制,提升其精細化管理能力。


例如,《辦法》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建立各類合作機構的全行統一的准入機制,並實施分層分類管理。商業銀行應當從經營情況、管理能力、風控水平等方面對合作機構進行准入前評估。在與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時,商業銀行應當按照自主風控的原則審慎開展業務,避免成為單純的資金提供方。《辦法》要求商業銀行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獨立進行風險評估和授信審批,按照適度分散的原則選擇合作機構,避免對合作機構的過度依賴;同時要求銀行將與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總額納入限額管理,並對單筆貸款出資比例實行區間管理。

『肆』 2010年國際監管法規和中國發布的新監管辦法

銀監會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國銀監會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國銀監會關於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補充通知中國銀監會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債券承銷業務風險管理的通知中國銀監會關於規范中長期貸款還款方式的通知中國銀監會關於印發商業銀行委託貸款管理辦法的通知
中國銀監會關於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

各銀監局,各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銀監會直接監管的信託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參與國際金融准則新一輪修訂,完善我國金融業穩健標准。2010年12月16日,巴塞爾委員會發布了《第三版巴塞爾協議》(Basel III),並要求各成員經濟體兩年內完成相應監管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工作,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新監管標准,2019年1月1日前全面達標。《第三版巴塞爾協議》確立了微觀審慎和宏觀審慎相結合的金融監管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商業銀行資本監管要求,建立全球一致的流動性監管量化標准,將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銀行體系穩健性乃至宏觀經濟運行產生深遠影響。為推動中國銀行業實施國際新監管標准,增強銀行體系穩健性和國內銀行的國際競爭力,特製定本指導意見。

一、總體目標和指導原則

(一)總體目標

借鑒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成果,根據國內銀行業改革發展和監管實際,構建面向未來、符合國情、與國際標准接軌的銀行業監管框架,推動銀行業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強銀行業穩健性和競爭力,支持國民經濟穩健平衡可持續增長。

(二)指導原則

1.立足國內銀行業實際,借鑒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成果,完善銀行業審慎監管標准。基於我國銀行業改革發展實際,堅持行之有效的監管實踐,借鑒《第三版巴塞爾協議》,提升我國銀行業穩健標准,構建一整套維護銀行體系長期穩健運行的審慎監管制度安排。

2.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有機結合。統籌考慮我國經濟周期及金融市場發展變化趨勢,科學設計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流動性、貸款損失准備等監管標准並合理確定監管要求,體現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要求,充分反映銀行業金融機構面臨的單體風險和系統性風險。

3.監管標准統一性和監管實踐靈活性相結合。為保證銀行業競爭的公平性,統一設定適用於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標准,同時適當提高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標准,並根據不同機構情況設置差異化的過渡期安排,確保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向新監管標准平穩過渡。

4.支持經濟持續增長和維護銀行體系穩健統籌兼顧。銀行體系是我國融資體系的主渠道,過渡期內監管部門將密切監控新監管標准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微觀影響和對實體經濟運行的宏觀效應,全面評估成本與收益,並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政策協調,避免新監管標准實施對信貸供給及經濟發展可能造成的負面沖擊。

二、提高銀行業審慎監管標准

根據《第三版巴塞爾協議》確定的銀行資本和流動性監管新標准,在全面評估現行審慎監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礎上,提高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流動性、貸款損失准備等監管標准,建立更具前瞻性的、有機統一的審慎監管制度安排,增強銀行業金融機構抵禦風險的能力。?

(一)強化資本充足率監管

1.改進資本充足率計算方法。一是嚴格資本定義,提高監管資本的損失吸收能力。將監管資本從現行的兩級分類(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修改為三級分類,即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嚴格執行對核心一級資本的扣除規定,提升資本工具吸收損失能力。二是優化風險加權資產計算方法,擴大資本覆蓋的風險范圍。採用差異化的信用風險權重方法,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提升信用風險管理能力;明確操作風險的資本要求;提高交易性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場外衍生品交易等復雜金融工具的風險權重。?

2.提高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將現行的兩個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一級資本和總資本占風險資產的比例分別不低於4%和8%)調整為三個層次的資本充足率要求:一是明確三個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即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5%、6%和8%。二是引入逆周期資本監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額資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額資本。三是增加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附加資本要求,暫定為1%。新標准實施後,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11.5%和10.5%;若出現系統性的信貸過快增長,商業銀行需計提逆周期超額資本。?

3.建立杠桿率監管標准。引入杠桿率監管標准,即一級資本占調整後表內外資產余額的比例不低於4%,彌補資本充足率的不足,控制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及銀行體系的杠桿率積累。

4.合理安排過渡期。新資本監管標准從2012年1月1日開始執行,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應分別於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達到新的資本監管標准。過渡期結束後,各類銀行應按照新監管標准披露資本充足率和杠桿率。?

(二)改進流動性風險監管

1.建立多維度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標准和監測指標體系。建立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融資比例、流動性比例、存貸比以及核心負債依存度、流動性缺口率、客戶存款集中度以及同業負債集中度等多個流動性風險監管和監測指標,其中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融資比例均不得低於100%。同時,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多情景、多方法、多幣種和多時間跨度的流動性風險內部監控指標體系。

2.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進一步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審慎監管要求,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嚴格監督檢查措施,糾正不審慎行為,促使商業銀行合理匹配資產負債期限結構,增強銀行體系應對流動性壓力沖擊的能力。?

3.合理安排過渡期。新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標准和監測指標體系自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分別給予2年和5年的觀察期,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於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分別達到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的監管要求。

(三)強化貸款損失准備監管

1.建立貸款撥備率和撥備覆蓋率監管標准。貸款撥備率(貸款損失准備占貸款的比例)不低於2.5%,撥備覆蓋率(貸款損失准備占不良貸款的比例)不低於150%,原則上按兩者孰高的方法確定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損失准備監管要求。

2.建立動態調整貸款損失准備制度。監管部門將根據經濟發展不同階段、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質量差異和盈利狀況的不同,對貸款損失准備監管要求進行動態化和差異化調整:經濟上行期適度提高貸款損失准備要求,經濟下行期則根據貸款核銷情況適度調低;根據單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質量和盈利能力,適度調整貸款損失准備要求。?

3.過渡期安排。新標准自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系統重要性銀行應於2013年底前達標;對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部門將設定差異化的過渡期安排,並鼓勵提前達標:盈利能力較強、貸款損失准備補提較少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2016年底前達標;個別盈利能力較低、貸款損失准備補提較多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2018年底前達標。?

三、增強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有效性

根據國內大型銀行經營模式以及監管實踐,監管部門將從市場准入、審慎監管標准、持續監管和監管合作幾個方面,加強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

1.明確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定義。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主要考慮規模、關聯性、復雜性和可替代性等四個方面因素,監管部門將建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方法論和持續評估框架。

2.維持防火牆安排,改進事前准入監管。為防止系統重要性銀行經營模式過於復雜,降低不同金融市場風險的傳染,繼續採用結構化限制性監管措施:一是維持現行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銀行與控股股東、銀行與附屬機構之間的防火牆,防止風險跨境、跨業傳染。二是從嚴限制銀行業金融機構從事結構復雜、高杠桿交易業務,避免過度承擔風險。三是審慎推進綜合經營試點。對於進行綜合經營試點的銀行,建立正式的後評估制度,對於在合理時限內跨業經營仍不能達到所在行業平均盈利水平的銀行,監管部門將要求其退出該行業。

3.提高審慎監管要求。除附加資本要求之外,監管部門將視情況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更高的審慎監管要求,以提升其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一是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發行自救債券,以提高吸收損失的能力。二是提高流動性監管要求。三是進一步嚴格大額風險暴露限制,適度降低系統重要性銀行對單一借款人和集團客戶貸款占資本凈額的比例。四是提高集團層面並表風險治理監管標准,包括集團層面風險偏好設定、統一的風險管理政策、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集團內部交易等。?

4.強化持續監管。一是監管資源向系統重要性銀行傾斜,賦予一線監管人員更廣泛的權力,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決策過程、執行過程的監管,以盡早識別風險並採取干預措施。二是豐富和擴展非現場監管體系,完善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風險監管評估框架,及時預警、有效識別並快速處置風險。三是進一步提升系統重要性銀行現場檢查精確打擊的能力,督促系統重要性銀行加強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防止和糾正不安全、不穩健的經營行為。四是實現功能監管與機構監管相結合,採用產品分析、模型驗證、壓力測試、同業評估等監管手段,保證監管技術能夠適應系統重要性銀行業務和組織機構日益復雜化的趨勢。五是指導並監督系統重要性銀行制定恢復和處置計劃、危機管理計劃,增強系統重要性銀行自我保護能力。?

5.加強監管合作。在跨境合作方面,建立對境外監管當局監管能力的評估機制,健全跨境經營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聯席會議機制,提高信息交流質量,加強在市場准入、非現場監管、現場檢查以及危機管理方面的合作。在跨業合作方面,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監管部門將加強與人民銀行、證券監管部門、保險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構建"無縫式"金融監管體系,改進對銀行集團非銀行業務的風險評估。?

四、深入推動新資本協議實施工作

對資本和風險加權資產進行科學計量與評估是新監管標准實施的基礎。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按照"《新資本協議》與《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同步推進,第一支柱與第二支柱統籌考慮"的總體要求,從公司治理、政策流程、風險計量、數據基礎、信息科技系統等方面不斷強化風險管理。2011年,監管部門將修訂《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新的《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中確立的相關方法准確計量監管資本要求,全面覆蓋各類風險;同時,構建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健全內部資本評估程序,強化銀行業穩健運行的微觀基礎。

對於表內外資產規模、國際活躍性以及業務復雜性達到一定程度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新的監管要求,實施《新資本協議》中的資本計量高級方法。目前已完成了一輪預評估的第一批實施銀行應當在已經取得的良好成就基礎上,根據評估意見積極整改第一支柱實施的主要問題,並積極推進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建設,爭取盡快申請正式實施。其他根據監管要求應當實施高級方法或自願實施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加強與監管部門的溝通,盡早制訂實施規劃方案。

對於其他不實施資本計量高級方法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從2011年底開始在現有信用風險資本計量的基礎上,採用新的《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要求的標准方法,計量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監管資本要求;並按照第二支柱相關要求,抓緊建立內部資本充足評估程序,識別、評估、監測和報告各類主要風險,確保資本水平與風險狀況和管理能力相適應,確保資本規劃與銀行經營狀況、風險變化趨勢和長期發展戰略相匹配。2016年底前,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都應建立與本行規模、業務復雜程度相適應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和內部資本充足率評估程序。

五、工作要求

新監管標准實施是事關全局的長期系統工程,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准確理解新監管標準的實質,充分認識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意義,加強配合,積極穩妥地做好新監管標准實施的各項准備工作。

(一)制定配套監管規章

為保證新監管標准如期實施,2011年監管部門將修訂完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以及流動性風險監管、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相關政策,為新監管標準的實施奠定基礎。同時,大力開展新監管標準的培訓和宣傳工作,分期、分批地開展各級監管人員和銀行業金融機構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為新監管標准實施打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和廣泛的人才基礎。

(二)加強組織領導

銀行業金融機構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應高度重視新監管標准實施工作,盡快成立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新監管標准實施領導小組及相應工作機構,統籌規劃協調新監管標准實施工作,確保各項工作有序穩步推進。董事會應負責新監管標准實施規劃及有關重大政策審批,定期聽取高級管理層匯報,對實施准備情況進行監督;高級管理層負責制定新監管標准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

(三)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規劃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本指導意見,全面進行差距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新監管標准實施規劃。實施規劃至少應包括:資產增長計劃、資產結構調整方案、盈利能力規劃、各類風險的風險加權資產計算方法、資本補充方案、流動性來源、貸款損失准備金補提方案、各類監管指標的達標時間表和階段性目標。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2011年底前完成實施規劃編制,並報監管部門備案。

(四)調整發展戰略積極推動業務轉型

謀求經營轉型不僅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滿足新監管標準的內在要求,而且是在日益復雜經營環境下提高發展質量的必由之路。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切實轉變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模式,走質量提高的內涵式增長之路。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在堅守傳統業務模式的前提下,在信貸業務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信貸質量。一是調整業務結構,制定中長期信貸發展戰略,積極調整信貸的客戶結構、行業結構和區域結構,實現信貸業務可持續發展。二是強化管理,通過不斷優化風險計量工具,完善風險管理政策和流程,健全風險制衡機制,真正提升增長質量。三是創新服務。積極發展網路銀行、電話銀行、信用卡等渠道拓展業務,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為資產業務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同時降低經營成本,擴大收入來源。

(五)持續改進風險管理

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經營特點,強化風險管理基礎設施,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一是完善風險治理組織架構,進一步明確董事會、高管層、首席風險官、風險管理部門和相關業務條線的角色和職能。二是強化數據基礎,通過新監管標准實施切實解決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長期存在的數據缺失、質量不高問題。三是積極開發並推廣運用新型風險計量工具,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計量准確性。四是強化IT系統建設,為風險政策制定和實施、風險計量工具運用及優化奠定基礎。五是強化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職能,強化與外部審計的合作,共同促進內部制衡機制建設。六是改進激勵考核機制,建立"風險-收益"平衡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制度。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高度重視所面臨的突出風險,包括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貸款、經濟結構調整潛在的重大信用風險,積極探索系統性風險和個體風險相結合的風險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資本評估程序,確保資本充分覆

猜你關注
貸款通則銀保監會中國銀監會關於進一步加強信用風險管理的通知中國銀監會關於印發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的通知中國銀監會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國銀監會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國銀監會關於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補充通知中國銀監會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債券承銷業務風險管理的通知
網路
情感交流媒介之禮品卡
360搜索 · 廣告
湖北高院副院長張忠斌自殺身亡
3小時前
特朗普突然現身教堂捐款!
2小時前
深圳二手房降價啦!首付十萬
360搜索 · 廣告
北京新增1例境外輸入
2小時前
日本召回大批兒童感冒葯
16小時前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辦法關於2014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加強農村商業銀行股東股權管理和公司治理有關事項的意見商業銀行統一授信指引銀行開展小企業授信工作指導意見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2016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加大防範操作風險工作力度的通知中國銀監會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

『伍』 央行房貸新規:去杠桿、降負債是大勢所趨

2020年的最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含境外分行)的房地產貸款佔比以及個人住房貸款佔比要滿足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確定的管理要求。目的是提高金融體系韌性和穩健性,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這是繼2020年8月20日「三條紅線」出台後,又一針對房地產融資的政策,在剛剛過去的2021「丁祖昱評樓市」年度發布會上,我曾說過:「2020年全年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政策一直在持續的收緊,哪怕是在疫情最嚴重的上半年也沒有在任何一個公開場合說過要給房地產金融助力,一直到8月20日,這是所有地產人應該記住的日子,『三條紅線』的相關政策給整個行業特別是給房地產金融行業理清了未來的政策脈絡和思路。」

  在當時我給出的十大預測中,提到未來金融政策還將趨緊,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全年金融政策持續收緊的2020年的最後一天推出《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我對金融政策趨緊的預測,未來房企整體融資環境依舊偏緊的主基調不變。

  01

  大部分銀行金融機構符合管理要求

  從近期發布的《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具體要求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按類型分檔,其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各檔不高於40%、27.5%、22.5%、17.5%及12.5%;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各檔不高於32.5%、20%、17.5%、12.5%、7.5%。


  若結合居民杠桿率與債務收入比來看,截至2020年三季度,居民杠桿率逐年提升至33%,較2015年增加13.7個百分點,債務收入比升至55%,較2015年增加24.5個百分點。而在疫情陰霾下,居民收入預期大概率將有所下滑,償債能力進一步減弱,由此看來現階段有序引導企業負債率、居民杠桿率逐步回歸到「安全線」以內,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仍是重中之重。

03

  未來房企整體融資環境依舊偏緊

  2020年,房地產政策層面前松後緊,中央繼續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調,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長期調控目標。上半年房地產信貸政策中性偏積極,央行三度降准釋放長期資金約1.75萬億元,並兩度下調LPR利率中樞,5年期以上LPR累計降幅達15個基點。

  但下半年央行設置「三道紅線」分檔設定房企有息負債的增速閾值,並壓降融資類信託業務規模,倒逼房企去杠桿、降負債。時值年末最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房地產行業將穩杠桿乃至去杠桿的強調和加強。

  聯繫到郭樹清發文強調,堅決抑制房地產泡沫,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我們認為未來房企整體融資環境依舊偏緊,房企去杠桿、降負債已是大勢所趨。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答記者問時同時表示要「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

  「十四五」規劃也已定調:房地產事關民生消費和投資發展,助力經濟內循環。

  我在2021「丁祖昱評樓市」年度發布會上說過「房地產是中國最大的金融業、製造業、服務業」。因此,我認為政策基本面依然「穩」字當頭,繼續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調,強化並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調控目標。

  同時,《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發布,也進一步驗證了我對行業步入無增長時代新邏輯的驗證,過去若干年,房企高歌猛進,資金帶來了巨大的動力,時至今日,在「三條紅線」和「央行房貸新規」的要求下,資金被限制,由於沒有更多的資金進入,整個行業再往上走的動力被大大削弱,因為整個行業的主體是房企,缺乏資金的支持,會使得企業動能不足,從而使得行業動能不足,就將步入無增長的時代,這也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我所講到的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

『陸』 重要信號!2021開年,央行發布「限貸令」,樓市正醞釀劇變

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每次到了年底的時候,銀行的貸款額度就會變少,而每年的一月份幾乎是一年當中銀行房貸額度最充足的時候,所以很多購房者都是等到元旦之後才拿到了銀行的放款。但是,對於2021年的房地產來說,伴隨著「限貸令」的出台,情況可能要發生一些變化了,打算買房的應該留意。

01

2021年剛開局,央行、銀保監會就聯合發布了《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確強調從2021年1月1日起,要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機構類型等因素,分檔設定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所謂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就是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其房地產貸款余額佔比及個人住房貸款余額佔比應滿足央行、銀保監會確定的管理要求,即不得高於央行、銀保監會確定的相應上限。如果超過了規定的上限,則設置2-4年的調整過渡期。

注意,這份「限貸令」主要強調了兩個部分:一個是房地產貸款余額佔比,另一個就是個人住房貸款余額佔比。也就是說,新規下,未來這兩個部分的貸款都要符合監管部門設定的「上限」。那麼,貸款的上限在哪呢?根據新規看,房地產貸款余額佔比上限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佔比上限一共分五檔:中資大型銀行分別是40%和32.5%;中資中型銀行分別是27.5%和20%;中資小型銀行和非縣域農合機構分別是22.5%和17.5%;縣域農合機構分別是17.5%和12.5%;村鎮銀行分別是12.5%和7.5%。

不難看出,雖然已經經歷了四年多的房地產調控,但國家對流入房地產行業的資金監管不僅沒有放鬆,反而繼續收緊了。根據「新規」來看,其中的規律顯而易見,規模越小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的上限就會越低,而規模越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的條件則相對要寬松一些。因此,可以預見的是,由於「小銀行」的房貸額度空間有限,所以未來在房貸利率、房貸審批等方面的管理可能會趨於更加嚴格。對此,購房者應該留意。

02

2021年剛剛開局,為什麼央行、銀保監會就要針對房地產貸款「放大招」呢?其實,答案很簡單,理由有三點:

一、抑制房地產泡沫,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長期以來,房地產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導致房地產貸款佔比越來越高,甚至捆綁了整個金融體系。日前,郭樹清撰文表示,目前我國房地產相關貸款占銀行業貸款的39%,此外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託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所以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要堅決抑制房地產泡沫。

實際上,從全球范圍內來看,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在130多次金融危機中,其中100多次都與房地產有關。顯然,國家出台「限貸令」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抑制房地產泡沫,防範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抵禦風險的能力。

二、優化信貸結構,引導資金流向實體行業。 房地產貸款佔比越來越高,無形中擠壓了實體行業的資金供給和發展空間。對房地產貸款設置上限,自然可以防止各類資金大規模流入樓市。與此同時,對於銀行來說,在房地產貸款達到上限後,如果想要繼續發放房地產貸款,就必須做大分母,也就是必須做大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其中就少不了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貸款。

比如,中資大型銀行想要新增30億元的房地產貸款,那麼就必須至少增加45億元其他貸款,這樣才能使得房貸比例控制在40%以內,從而達到監管的要求。因此,房地產「限貸令」的出台,意味著未來新增貸款將會更多地流入實體行業,從而可以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支撐製造、 科技 、三農、小微等領域的發展。

三、落實房住不炒,抑制房價過快上漲。 根據以往的經驗,房地產市場每次升溫的背後都離不開炒房客、開發商和大量資金的推波助瀾。房貸「新規」下,通過對房地產貸款設置上限,不僅可以收緊投資炒房客的資金來源和途徑,降低房地產市場再次被炒作和大幅升溫的可能,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抑制開發商和居民的杠桿率過快增長,從而起到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推動房地產市場 健康 穩定發展的作用。當然了,杠桿降低了,居民負債少了,房價走向平穩了,從長期來看,還有助於擺脫對房地產行業的過度依賴,構建國內大循環。

03

眾所周知,在這三四年裡,央行、銀保監會等一直都在加強對資金流入房地產行業的監管力度,多次要求壓降房地產貸款的佔比,所以對不少銀行業金融機構來說,基本都能滿足監管部門規定的上限。比如,根據機構統計,目前像工行、農行、郵政等銀行甚至都低於監管部門設定的上限,也就是說額度還沒用完,不僅不用壓縮,反而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退一步來說,即便是超出了監管部門規定的上限,根據新規要求,接下來還有2-4年的調整過渡期,所以短期內不會帶來太的影響,所以絕大部分銀行都能平穩落地。

但是,從長期來看,「限貸令」的出台,或許意味著房地產正醞釀劇變。關注房地產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此次的「限貸令」,是繼「三道紅線」融資新規後,國家針對房地產信貸政策再次發布的重要新規。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三道紅線」是在資金需求端進行管控,而「限貸令」則是在資金供給端進行管控。雖然方式不太一樣,但調控的邏輯是完全一致的,就是一邊抑制需求,一邊控制供給,然後防止資金大規模流入房地產市場,從而「熨平」這些年房地產行業不斷擴張帶來的副作用,促進房地產平穩運行,推動實體行業的不斷發展。

最後總結: 繼「三道紅線」融資規定之後,國家再發「限貸令」,這標志著樓市調控正在從短期的調控措施向房地產長效機制加快轉向,同時也意味著房地產行業的現金流將會變得越來越「珍貴」。顯然,對於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產行業來說,信貸就是樓市的「七寸」,一旦失去了寬裕的資金助力,開發商拿地就會偏向於保守和謹慎,投資炒房客就會告別盲目和狂熱,高房價也就會慢慢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最後,筆者想對普通購房者說,在房地產市場繼續企穩,房子不斷回歸居住屬性的大趨勢之下,盲目負債開始變得越來越不明智了,所以如果不著急買房可以先等一等。過去一年的經歷也告訴大家,與高負債買房相比,手裡掌握一定的現金流至關重要,不要讓房子成為了生活的累贅。

『柒』 2021年,房地產調控又加了「2道新紅線」,這兩道紅線分別是什麼

先前,我國產生房價上漲局勢的元兇主要是,大水漫灌現行政策肥款。因此,在2008年年末的一輪大加水以後到今年底,我國的居民杠桿率早已超出60%,而2008年的杠桿比率是18%,翻了3倍多。這一數據,早已超出國際性平均,已經迎頭趕上資本主義國家,而增長速度之快,則穩居全球前端。

避免家庭負債率快速上升。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住宅行業杠桿率上升5.6個百分點,由去年底的55.8%上升至61.4%。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標准,如果住宅部門的杠桿率超過65%,金融穩定將受到影響。抑制房價快速上漲,房價與居民負債率的關系基本為正。抑制居民負債率快速上升,就是抑制房價快速上漲。防止資金由實轉虛,引導資金更多投向產業而非房地產。

『捌』 奔走相告,從最新銀行理財規則看如何正確加杠桿

債市去杠桿主要體現在限制回購和代持兩方面,而證監會方面,也採取了非常嚴厲的措施,包括嚴控股票配資,限制結構化產品杠桿率,限制證券期貨管理人及劣後對優先順序的保障,甚至正常的結構化資管產品備案時間也大幅度延緩。
但對於整個金融市場而言,證監會監管的資管產品只是整個杠桿鏈條的末端,真正資金杠桿的源頭仍然在銀行,尤其是銀行理財。

『玖』 「世經研究」《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發布

2008年金融危機表明,大型金融機構的無序破產將危及全球金融系統穩定性,並給整個經濟造成嚴重的溢出影響。為防範大型金融機構發生重大風險的可能性,防範系統性風險,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自2011年起每年發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並對該類銀行提出更高的監管要求。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發布的框架指引,中國也結合自身實際建立了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s)監管政策框架。

2020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315.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128.3萬億元,佔比40.7%,資產總額同比增長10.6%;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56.4萬億元,佔比17.9%,資產總額同比增長12.6%。

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8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8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6%,較上季末增加0.02個百分點。

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正常貸款余額142萬億元,其中正常類貸款余額138萬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3.8萬億元。

2020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5萬億元,同比下降8.3%,降幅較上半年收縮1.1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0.05%。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80%,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准備余額為5.1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086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79.9%,較上季末下降2.52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3.53%,較上季末下降0.01個百分點。

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44%,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67%,較上季末上升0.07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14.41%,較上季末上升0.20個百分點。

12月3日,央行、銀保監會正式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是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認定的依據,也是對其提出監管要求、恢復與處置計劃要求、實施早期糾正機制的基礎。對於系統重要性銀行評分的閾值從300分調低到100分,得分達到100分的銀行被納入系統重要性銀行初始名單。按系統重要性得分進行分組,共分為5組,並實行差異化監管。

該政策明確了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s)的參評機構范圍、評估指標體系、閾值與分組、評估流程與方法等關鍵信息。監管層將根據得分情況對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進行分層監管,銀行業將正式進入差異化監管時代,不同銀行因經營條件、監管條件的差異也會帶來基本面的進一步分化。分類施策,匹配差異化的附加監管實施方案,設置合理的過渡期安排,確保政策中性,穩妥有序實施。同時,政策的落地也標志著我國宏觀審慎管理架構進一步健全和深化,其他金融細分行業的落地細則也將加速推進,進而有效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D-SIBs對部分股份制銀行資本壓力加大,對銀行杠桿率和ROE(凈資產收益率)形成一定影響。對於部分資本管理壓力相對較大的股份制銀行而言,後續亟待多渠道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若對入選D-SIBs的銀行賦予更嚴格的流動性監管要求,將促使銀行加強一般性存款特別核心存款的吸收力度,降低同業負債佔比,並進一步拉長同業負債久期,確保流動性指標的穩定。在此情況下,部分流動性指標安全邊際不足的國有銀行對中長久期的NCD(同業存單)發行需求可能會加大。入選G-SIBs的四大行也面臨後續TLAC較高的達標壓力,需持續加大資本補充和內生增長能力;部分中小銀行,三季度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安全邊際在1.5%以內,若後續附加資本要求提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將進一步承壓,極大考驗內外資本補充能力。在提高銀行業資本充足率方面,提供以下建議。

現階段非上市銀行應積極謀取上市。一方面,資本嚴監管下,拓展資本補充渠道的政策對上市銀行和非上市銀行的影響存在著差別。在制度框架下,上市銀行相對於非上市銀行資本補充渠道更廣,銀行通過上市可以獲得更多的政策紅利。另一方面,上市意味著銀行可以以資本市場作為有效的融資途徑,通過向廣大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本,對於商業銀行可持續、高效益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主要盈利模式仍然為存貸款利差。貸款作為風險權重較高的資產,其規模的擴張會提升風險加權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而隨著資本監管標準的提高,銀行傳統存貸款利差模式中的盈利能力必然降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仍然過低,而中間業務具有低資本消耗或完全不佔用資本的優點。所以,為了達到資本監管要求的同時提升商業銀行效益,應大力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在做好支付結算、代售、買賣外匯等傳統中間業務的基礎上,提升商業銀行服務能力;藉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提升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開發商業銀行手機APP;拓展信息咨詢、發展規劃等顧問服務,提高手續費、傭金及代保管業務收入。總而言之,提升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勢在必行。

增加資本公積有兩種方式:一是提高利潤留成,增加盈餘公積。通過銀行自身的留存利潤來增加資本是一條主動的、根本的、動態的、可持續的途徑。通過內部挖潛,提高財務效益,積極 探索 存貨款業務和增值服務並重的業務盈利模式,加強財務管理和全面成本核算 建立內部資金定價和轉移機制,在業務流程上簡化程序,在產品營銷上加大力度,在財務管理上加強核算,開源節流,以使更多的利潤轉化為資本。但從利潤中留存積累,必須以擁有較高的利潤率為前提,因此,這種補充方式具有資本積累速度慢的局限。二是可以將股票溢價部分轉為商業銀行的資本公積。

降低風險資產意味著商業銀行就得縮減信貸。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商業銀行自身規模擴張的需要,商業銀行很難去縮減貸款 尤其在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主要利潤仍來自存貸利差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更加不會去減少信貸。然而,如果信貸過分擴張的話,就會拖累資本充足率,增加資本金的壓力。其實,在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過程中 我們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資產。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調整資產的風險分布結構;二是從整體上提高資產質量。

在有效控制風險資產的同時 通過優化資產配置資產向低風險資產的轉換,進而降低風險資產總額,提高資本充足率。首先,要調整信貸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目前 國有商業銀行在資產結構上呈現出這樣一個格局:資產投向較單一,主要集中在信貸資產上 證券和投資的比重偏低。其次,要調整資產組合,優化信貸結構,拓展多樣化的金融業務。商業銀行應擴大債券、同業拆借、短期投資等風險權數較小的資產比重 增加抵押、擔保貸款比重。再次 還可以進行其他方面的資產調整,如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轉讓等方式將一部分期限較長、流動性不足、風險權重大的資產轉到表外核算,從而提高資本充足率。最後,要加強內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風險防範制度,以減少風險資產。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率高,不良貸款余額大,是造成風險資產過高、資本充足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不良資產比率,控制不良貸款余額,就成為我國銀行業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重要途徑。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提高不良資產處置的市場化程度。不良資產處置工作要實現由傳統的、行政化向現代的、市場化轉變。要在充分利用催收、訴訟和呆賬核銷等手段的基礎上,遵循市場化處置的原則,在法律政策允許的框架內 積極 探索 運用債務重組、資產推介、轉讓出售、資產證券化等手段,加強不良資產的整合分類 積極利用和動員國內外的 社會 中介力量,以打包方式為主,實施集中批量處置,努力降低處置成本。

二是優化信貸結構,提高新增貸款質量。從源頭上進行控制是減少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重要措施。要主動抓住新的市場機遇,積極運用有效的市場營銷手段 拓展優質客戶,嚴格把握新增貸款投向,尋求提高經營效益的新的增長點,在進退有度中實現信貸資產區域、行業、品種和客戶結構的合理調整,實現新增貸款的進一步優化。

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可採取以下措施:明確綜合費用與不良貸款壓縮額的掛鉤系數不得低於一定比例,加大訴訟執行回收等的費用支持力度,增加資產保全部門的增量營銷費用,建立專項獎勵制度 允許分行利用超額利潤部分自行消化信貸類呆賬損失等。

『拾』 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的管理辦法

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修訂) 第一條 為有效控制商業銀行杠桿化程度,維護商業銀行安全、穩健運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商業銀行,包括中資銀行、外商獨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杠桿率,是指商業銀行持有的、符合有關規定的一級資本凈額與商業銀行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產余額的比率。
第四條 商業銀行並表和未並表的杠桿率均不得低於4%。
第五條 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按照本辦法規定對商業銀行的杠桿率及其管理狀況實施監督檢查。
第六條 中國銀監會對銀行業的整體杠桿率情況進行持續監測,加強對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的分析與防範。 第七條 商業銀行杠桿率的計算公式為:
第八條 一級資本和一級資本扣減項為《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所定義的一級資本和一級資本扣減項。
第九條 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產余額的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從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產余額中扣除的一級資本扣減項不包括商業銀行因自身信用風險變化導致其負債公允價值變化帶來的未實現損益。
第十條 商業銀行在計算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產余額時,除本辦法另有規定外,不考慮抵質押品、保證和信用衍生產品等信用風險緩釋因素。
第十一條 調整後的表內資產余額為扣減針對相關資產計提的准備或會計估值調整後的表內資產余額。
第十二條 衍生產品資產余額按照本辦法附件1列示的方法計算。
第十三條 證券融資交易資產余額按照本辦法附件2列示的方法計算。
第十四條 調整後的表外項目余額按照如下方式計算:
(一)表外項目中可隨時無條件撤銷的貸款承諾按照10%的信用轉換系數計算。
(二)其他表外項目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的信用風險權重法表外項目信用轉換系數計算。
可隨時無條件撤銷的貸款承諾是指商業銀行在協議中書面列明,無需事先通知、有權隨時撤銷,或由於借款人的信用狀況惡化,可以有效自動撤銷,而且撤銷不會引起糾紛、訴訟或給銀行帶來成本的承諾。
第十五條 商業銀行計算並表杠桿率時,並表范圍和計算方式依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中關於計算並表資本充足率的相關規定執行。 第十六條 境內外已經上市的商業銀行,以及未上市但上一年年末並表總資產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的其他商業銀行應當按照下列要求和本辦法附件3的規定,披露杠桿率相關信息:
(一)在半年度和年度財務報告中按照本辦法附件3的模板一和模板二披露杠桿率相關信息,或在半年度和年度財務報告中提供查閱上述信息的網址鏈接。
(二)在季度財務報告中至少披露杠桿率水平、一級資本凈額和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產余額等信息。除披露當期數據外,商業銀行應當同時披露前3個季度的數據。
(三)對杠桿率的各期變化、影響杠桿率變化的主要因素、相關資產負債表項目與本辦法規定的杠桿率相關項目之間的差異等做出說明。
第十七條 除第十六條規定的商業銀行外,其他商業銀行應當至少按照發布財務報告的頻率,在財務報告中或銀行網站披露杠桿率信息。
其他商業銀行應當至少披露杠桿率水平、一級資本凈額和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產余額等信息。
商業銀行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時披露的,應當至少提前十五個工作日向銀監會或其派出機構申請延遲。 第十八條 商業銀行董事會承擔杠桿率管理的最終責任,商業銀行高級管理層負責杠桿率管理的實施工作。
第十九條 商業銀行應當設定不低於最低監管要求的目標杠桿率,有效控制杠桿化程度。
第二十條 商業銀行應當按照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的要求定期報送杠桿率報表。
並表杠桿率報表每半年報送一次,未並表杠桿率報表每季度報送一次。
第二十一條 對於杠桿率低於最低監管要求的商業銀行,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可以採取以下糾正措施:
(一)要求商業銀行限期補充一級資本;
(二)要求商業銀行控製表內外資產增長速度;
(三)要求商業銀行降低表內外資產規模。
對於逾期未改正,或者其行為嚴重危及商業銀行穩健運行、損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的,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規定,區別情形,採取下列措施:
(一)責令暫停部分業務、停止批准開辦新業務;
(二)限制分配紅利和其他收入;
(三)停止批准增設分支機構;
(四)責令控股股東轉讓股權或者限制有關股東的權利;
(五)責令調整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限制其權利;
(六)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除上述措施外,還可以依法對商業銀行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二條 政策性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三條 系統重要性銀行應當自本辦法實施之日起達到本辦法規定的最低監管要求,其他商業銀行應當於2016年底前達到本辦法規定的最低監管要求。在過渡期內,未達到最低監管要求的銀行應當制定達標規劃,並向中國銀監會或其派出機構報告。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由中國銀監會負責解釋。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1年第3號令)同時廢止。

閱讀全文

與杠桿率設置過渡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從哪裡可以看到永安持倉 瀏覽:164
黃金可經濟采礦的品位 瀏覽:498
期貨基礎知識期貨法律法規pdf 瀏覽:516
江蘇陽光集團宿舍 瀏覽:81
寧波金融服務辦 瀏覽:138
紐約股票熔斷 瀏覽:471
傭金寶開戶後賬號知道怎麼登陸 瀏覽:245
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 瀏覽:90
安信信託2018年2季度業績 瀏覽:373
90年代黃金差美元強 瀏覽:927
大有期貨董事長 瀏覽:435
證券業2016年發展報告 瀏覽:230
世界期貨重大事件 瀏覽:167
雇員受益信託例子 瀏覽:560
贊助金額是融資嗎 瀏覽:647
貸款利率多少現在 瀏覽:37
通達信主力機構買入出貨指標公式 瀏覽:349
股票本金與利 瀏覽:948
海通證券賬戶如何激活 瀏覽:200
民生銀行瑞贏理財安全嗎 瀏覽: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