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民幣貶值的事件
8月13日,人民幣再貶700點,報6.4010,已累跌4.6%。這是自央行11日宣布調整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以來的第三日下跌,跌幅比前兩日有所減少。那麼,人民幣究竟還會跌多少,這對市場來說是一個不得不關注的問題。
11日,人民幣中間價大跌2%,引發市場對人民幣長期貶值的擔憂。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則表示,今日調整是人民幣完善報價所帶來的一次性的調整,不應該被解讀為人民幣將出現趨勢性貶值。
12日,人民幣中間價再度跌1.6%。央行新聞發言人再度回應稱,中間價報價調整有利於減少扭曲,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向市場均衡匯率趨近。從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看,當前不存在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基礎。
當日在岸人民幣中間價一度跌近2%,在央行大力干預之下,尾盤快速反彈600點,最終收跌1%。期間,外管局下發通知,要求部分銀行對境內購匯量較大的客戶進行限制,並加強相關業務監測。
可見,官方想極力維護人民幣匯率的穩定趨勢。但,和市場預期存在巨大差距的背景下,央行能容忍人民幣貶值到多少?
昨日晚間,路透社引述一位政府智囊團高級經濟學家表示,政府內部有一種聲音,即要求人民幣適度貶值來穩定外需和增長,「我認為人民幣貶值在10%以內是可控的,人民幣應該有一次充分貶值,否則不足以刺激出口」。路透分析稱,這意味著未來幾個月央行仍面臨進一步貨幣貶值的壓力。
今日發布會上,外匯局局長易綱嚴厲批駁該說法,稱在市場發生扭曲行為的時候央行會進行有關的管理,貶值10%促進出口是無稽之談。中國不需要調整匯率來促進出口,出口仍存在巨大的順差。不過,易綱表示,央行官員不評論什麼是人民幣匯率的均衡水平,要相信市場尊重市場敬畏市場順應市場。
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認為國內外因素疊加,人民幣匯率偏差大約積累帶來3%左右。因這種誤差不可能長期持續,所以央行繼續通過增強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加以調整,以免失衡過度累積。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則表示,央行完善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具有促改革的重要意義,但市場和媒體環境卻走向另一個方面,這是對央行新匯改的誤讀。他表示,央行最好的方式的用行動回擊,通過出手干預人民幣,實現短期匯率穩定。他建議,年內應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穩定在6.2-6.4。
沈建光曾准確預測到央行6月27日的降息降准。
瑞銀最新報告認為,央行完善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這暗示政府希望看到人民幣兌美元有更大幅度的貶值,預計今年年底人民幣匯率在6.5元人民幣附近,2016年底進一步貶值到6.6。
瑞信銀行則預計,人民幣兌美元3個月將調整至6.6,12個月將調整至6.8,相比此前預測均大幅調低。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15年8月13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4010元,1歐元對人民幣7.1010元,100日元對人民幣5.1260元,1港元對人民幣0.82553元,1英鎊對人民幣9.9548元,1澳大利亞元對人民幣4.6966元,1紐西蘭元對人民幣4.2059元,1新加坡元對人民幣4.5548元,1加拿大元對人民幣4.9271元,人民幣1元對0.62548林吉特,人民幣1元對10.0645俄羅斯盧布。
1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4010,較前一交易日跌704基點。為2011年8月19日以來新低。
在岸人民幣周三尾盤跌幅迅速收窄,全日收低1%,成交額創2014年4月有數據以來最高,知情人士稱,尾盤看到中資大行大量拋售美元,支撐人民幣快速回升。
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中國外匯局12日下發通知,要求部分銀行對境內購匯量較大的客戶進行限制,並加強相關業務監測。
中國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稱,央行在必要的時候完全有能力通過直接干預外匯市場來穩定人民幣匯率;近兩日的人民幣匯率波動仍在可控范圍之內,中國沒有發動競爭性貶值的意圖和需要。
新華社發表社評,人民幣匯率短期下行不會引發貨幣戰,中國貨幣當局主觀上沒有動機放任人民幣匯率持續大跌,因為這與中國改革方向、國家利益和信譽背道而馳。
❷ 2015年人民幣匯率情況怎樣
2016年1月4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了人民幣匯率指數系列的最新數據。2015年12月31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100.94,較2014年末升值0.94%;參考BIS貨幣籃子和SDR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分別為101.71和98.84,分別較2014年末升值1.71%和貶值1.16%。三個人民幣匯率指數一貶兩升,顯示2015年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總體保持了基本穩定。
從全年走勢看,前8個月受美元走強的影響,人民幣有效匯率總體呈現小幅升值態勢,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最高達到105.65,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匯率之間存在一定的偏離。8月11日,人民銀行完善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中間價的形成更加參考外匯市場供求關系。此後,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有所貶值,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也有所貶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匯率之間的偏差得到了校正,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回落至101附近徘徊。11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的持續小幅走貶又進一步釋放了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2015年末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和參考BIS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都大致回到了2014年末的水平。
當前人民幣匯率對一籃子貨幣有條件繼續保持基本穩定。首先,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改革開放向縱深邁進。2015年雖然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出口佔全球市場的份額仍持續提高,前11個月貨物貿易順差高達5391億美元。我國並無必要通過貨幣競爭性貶值刺激出口來穩增長。其次,從外部環境看,各方面關注的美聯儲首次加息在長時間的發酵後,市場反映總體平穩,對2016年美聯儲繼續加息的預期也較為充分,這說明美聯儲加息的影響已在較大程度上被提前消化,下階段美元走勢受多方因素影響有一定不確定性。最後,經濟基本面仍將對人民幣匯率構成長期支撐。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投資持續增長,外匯儲備充裕,金融體系保持穩健,海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需求也將逐步增加,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仍屬強勢貨幣。
進一步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匯率雙向浮動彈性,符合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方向。人民幣匯率將更加順應市場供求力量變化,參考一籃子貨幣,有升有貶,雙向浮動。但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幣匯率順應的市場力量是與實體經濟相關的外匯供給和需求,而不是以順周期和加杠桿行為為主要特徵的投機勢力。一些投機勢力試圖炒作人民幣並從中牟利,其交易行為與實體經濟需求無關,不代表真正的市場供求,只會導致人民幣匯率異常波動,向市場發出錯誤的價格信號。面對這些投機勢力,人民銀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展望2016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將繼續呈現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雙向波動、有彈性的特徵,人民幣匯率政策也將更多承擔起發揮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
❸ 人民幣又美元貶值,對泰株有何影響
這3天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3%,3%左右的累積貶值壓力得到一次性釋放,此前偏差校正應該說已經基本完成。所以不針對泰銖。
泰國財政部長頌邁稱,人民幣貶值對泰國出口和旅遊業僅會產生很小影響,並稱政府無計劃採取措施應對人民幣匯率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
❹ 二次匯改之後我國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的好處
(一)使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
匯率形成機制問題是影響貨幣自主權和定價權的決定性變數。2005年匯率改革後,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定價,但在一籃子貨幣中,美元權重過大,事實上形成了人民幣圍繞美元波動的走勢。近年來隨著美元持續走強、歐元和日元趨弱,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持續被動升值。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測算,2005年7月份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累計升值55.5%,其中過去一年來升值達到15.1%。因此,打破單邊被動升值的「魔咒」,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勢在必行。此次匯率改革人民幣中間價由此前的外匯交易中心詢價改為作為市場主體的做市商報價,回歸到以上日收盤價作為定價基礎,有利於提高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保持價格的連續性和透明度,提升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
(二)對即期市場匯率偏差進行修正
近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匯率出現了較長時間的偏離,而且偏離幅度比較大,影響了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和權威性。根據市場調查和分析師的普遍估計,偏差大約累積了3%左右。這種誤差不可能長期持續,亟需通過增強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加以調整,以免失衡過度累積。此次調整做市商報價,使中間價形成參考外匯市場總體供求關系,從機制上防止中間價與市場匯率持續大幅偏離,提高了中間價報價的合理性。
(三)掌握人民幣匯率政策調整的主動權
考慮到美元加息周期日益臨近,如果人民幣匯率要選擇主動貶值,時間點放在美元加息後會比較被動,可能會面臨更大的資本外流壓力。在美聯儲開始加息前,人民幣快速貶值到位,並在未來一段時間企穩,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可能重新增強,央行將掌握更大的主動權,避免美國加息對人民幣匯率和資金流動更大的影響。同時,我國正在努力推動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而貨幣由市場定價是加入SDR的重要條件。因而人民幣中間價市場化改革有助於推動加入SDR。此外,目前央行正在加快推進資本賬戶開放以及海外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順應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需要。
二、對人民幣匯率下一步走勢的判斷
這次匯率報價機制調整,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雖然短期人民幣兌美元出現了一定幅度貶值,但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
一是我國經濟增速相對較高。今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各種困難挑戰,我國經濟仍增長7%,從全球橫向比較看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速。下半年,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逐步見效後,我國經濟有望保持小幅回穩態勢,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二是我國經常項目長期保持順差。這是決定外匯市場供求的主要基本面因素,也是支持人民幣匯率的重要基礎。三是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加快,境外主體在貿易投資和資產配置等方面對人民幣的需求逐漸增加,為穩定人民幣匯率注入了新動力。四是市場預期美聯儲加息導致美元在較長一段時間走強,市場對此已在消化之中。未來美聯儲加息這一時點性震動過後,市場會有更加理性的判斷。五是我國外匯儲備充裕,財政狀況良好,金融體系穩健,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總體來看,人民幣匯率在一次性貶值3%左右彌補了與即期匯率偏差後,央行在採取多種措施極力維護匯率的基本穩定。預計年底前,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將維持在1:6.3至1:6.5之間波動。但是,由於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美元加息預期、短期資本出逃等因素,海外遠期市場人民幣貶值預期仍然較強,不排除明年央行再次採取一次性貶值的可能性。
三、對國內外經濟的影響分析
(一)總體有利於提振國內經濟
一是有助於長期經濟穩定。此次匯改使市場供求在決定中間價的過程中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有彈性的匯率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它會逐步調整一些不平衡問題,使得整個經濟發展、國際收支處於均衡狀態。二是有利於出口型企業的復甦與成長。人民幣貶值有助於降低出口產品價格,提升出口競爭力。但是,由於此次人民幣貶值幅度有限,特別是人民幣對非美貨幣保持升值,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依然在升值,人民幣匯率短期內仍然是抑制出口的因素。當然,匯改也有一些負面影響。一是可能引發更多短期資本外流。近來在美國加息預期、我國經濟減速的情況下,短期資本呈現凈流出態勢,人民幣貶值將會進一步加大熱錢流出規模,並影響到國內流動性。二是將增加出境旅遊、海外留學的換匯成本。三是加大企業外債負擔。近年來,由於美元等資金利率較低,國內企業外幣借貸顯著增加,目前尚未償還的美元債務(包括債券和貸款)總額為3677億美元。初步測算,此次人民幣貶值將會直接增加約160億美元的償債成本。
(二)金融調控政策面臨「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是指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賬戶開放、貨幣政策獨立以及匯率穩定。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引發了政府決策層的兩難選擇。對於中國這樣龐大的經濟體,顯然不能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央行如果選擇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就必須允許人民幣匯率更自由、更大幅度地調整,或者通過收緊資本管制來保持匯率穩定。從政策操作來看,央行並不希望當前人民幣匯率過多調整,8月11日以來已經動用了超過1000億美元,來阻止人民幣進一步貶值。而收緊資本賬戶管制並不符合實現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既定改革目標,還可能會招致「改革後退」的指責。
(三)短期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帶來不利影響
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年度對外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產能合作、油氣資源並購等,需要大量對外投資。過去人民幣持續走強有利於企業對外投資和擴張建設,而人民幣的貶值無疑將使得企業面臨更高的成本,從而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進而不利於「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當前,我國能源對外投資合作尤其是油氣合作在非洲、中亞和中東地區的投資比較密集,油氣行業受到人民幣貶值的影響比其他行業會更明顯。
(四)對大宗商品貿易帶來一定影響
當前,中國從亞洲其他國家進口原材料或初級產品,經加工裝配後銷往發達國家。亞洲地區已形成以中國為生產中心的區域內產業分工鏈。據IMF測算,經中國加工出口的最終商品,約20%的附加值是由其他亞洲國家生產的。只要人民幣不是持續大幅貶值,短期貶值促進中國出口的同時,也會帶動其他亞洲國家對中國的出口,對其他亞洲國傢具有一定正外溢效應。然而,人民幣貶值背後反映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而經濟下行、需求減少將會抑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給資源型國家出口和經濟增長帶來壓力。
(五)影響相關國家貨幣幣值走向
人民幣匯率貶值對相關國家貨幣有影響,但並非根本因素。8月中旬以來,周邊國家和地區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新一輪動盪,有人據此擔心新一輪金融危機可能到來,並把原因歸咎於人民幣貶值。8月19日,越南央行讓越南盾貶值1%,今年以來累計貶值近3%。21日,哈薩克堅戈兌美元的匯率由188.38:1驟貶至255.26:1,貶值幅度高達26.2%。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亦紛紛貶值,今年1-8月份,俄羅斯盧布、巴西雷亞爾、南非蘭特和馬來西亞林吉特分別貶值15.4%、26.1%、13.3%和16.7%。事實上,導致金融市場動盪的核心因素是美元走強及美聯儲加息預期。
❺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現狀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就是如何選擇以及如何制定匯率制度的問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亦簡稱匯率制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加強和成熟,我國的社會和經濟對匯率波動承受力的要求,尤其在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的資本市場日益開放的大勢下,也迫切要求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
關鍵詞:匯率 外匯市場 彈性 政策敏感性
我國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從1994年元旦開始實行的。這是我國人民幣匯率的生成逐步向市場化靠攏的開始。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允許市場匯率在一定范圍內圍繞基準匯率上下浮動這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核心。這個核心所規定的匯率形成機制是非常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的,20年來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然而,客觀上來說,目前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也存在著的諸多的缺陷,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革加以完善。
1、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被歪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結售匯制的建立,一直是我國人民幣外匯體制改革的十分重要的一面。同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現行基礎包括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結售匯制。從理論上來看,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反映的是市場供求關系。然而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卻存在著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其一是是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其二是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扭曲以上兩點有不可忽視的貢獻。由此可以看來人民幣匯率在是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匯率的,而相反卻可以基本上體現的是政府意志。
(1) 銀行間外匯市場具有封閉性
所謂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它的建立初衷是為了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以改進,但是實踐來看,初衷並沒有達到這一目標並未達到,反而暴露了銀行間外匯市場自身存在的缺陷這:
第一,封閉性的市場。在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的是會員制,作為外匯市場的主體,首先銀行必須是中央銀行指定的,確定銀行獲得了會員資格,然後要報送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局審批。這樣嚴格的市場准入規則,自然就使這個市場失去了開放性。
第二,被動干預的市場。在外匯市場上,中央銀行會彌補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不完全匹配的頭寸。為了保證外匯市場的「出清」,保證外匯市場的有效運轉,中央銀行就處在了被動干預的角色上。這種迫不得已,不僅限制了央行干預的靈活性,而且使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匯率趨於僵化,浮動空間非常狹窄。顯而易見,這種扭曲的人民幣匯率制約了市場的外匯資源配置,大大降低了外匯的使用效率。
第三,嚴格管制的市場。不僅在市場准入上非常嚴格,在外匯的持有額度上,中央銀行也有嚴格的規定,這樣外匯指定銀行也不能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持有外匯,更難以進行資產的收益最大化和規避匯率風險,比如依據人民幣與外幣資產的合理組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所有交易當中,處於壟斷地位的是中央銀行,外匯銀行的持有額度,控制權在於中央銀行。與此同時龐大的外匯儲備與貨幣供應這三者使得中央銀行擁有了絕對的壟斷地位,人民幣匯率的形成具有非常強的政府意志。
第四,單調的市場。在我國目前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交易的幣種尚且只有美元、歐元等幾種外國貨幣,其中,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為主。人民幣的外匯遠期交易,只有極少幾家銀行有資格辦理,根本沒有外匯的期貨交易等豐富的匯率衍生工具,使得外匯市場顯得沒有生機。交易種類的單調與稀少,嚴重製約了形成多層次的外匯市場結構。
(2) 具有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
我國的結售匯這種制度安排本身就具有挺大程度上的強制性。在這種制度下,所有的出口企業因出口所得的外匯,必須毫無條件的賣給外匯銀行。出口企業不可以自己持有單獨的外匯賬戶,以後雖然允許大型的外貿企業持有部分的外匯,但是要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根本不能依據企業自身對未來的外匯需求和對未來的匯率走勢預期,自行選擇適宜的數量和出售時間。但是出口企業的非貿易用匯則受到了比較嚴格的人民幣外匯審批的制約。這樣一來,出口企業就沒有辦法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持有外匯。所以說,這樣的「強賣」所形成的人民幣匯率不會是真實的市場匯率。
2、人民幣匯率缺乏應有的彈性
沒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弱化了企業的風險意識。人民幣匯率長期在很小幅度內的波動,導致整個外匯市場忽視了匯率風險,導致企業在自身經營當中,在進行融資活動當中,很少考慮到風險,這樣就累積了一定的風險。
沒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使得人民幣的名義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之間產生了差距。由於我國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單一匯率制度,所謂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也只是浮動在很窄的范圍之內,這樣其他貨幣間的匯率變化就讓人民幣匯率不好及時調整。近年來,由於歐元對美元的匯率,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不太穩定,美元處於不斷貶值的趨勢,導致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下降。結果就使名義匯率表面上保持穩定,其實早就與實際有效匯率發生了差距。
1994年我國人民幣實行並軌制,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每天就只有幾個基本點。究其原因是中央銀行每天都參與外匯市場,市場有買賣差額,央行就進行平補。這種制度造成了人民幣匯率的政策敏感性。長期的結果就是向市場傳達一個信號,匯率的大幅度波動是政府允許或者說意願的。這樣一來,匯率政策的操作彈性就大大降低了以至於沒有了彈性。
3、人民幣匯率調整沒有準確的依據
我國是在1996年實現了人民幣的可兌換,但只限於經常項目。在資本項目下,仍然實行嚴格的管制。這樣銀行間的外匯市場,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就取決於貿易項目。但是,在國際貿易中,與貿易有關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貨幣的購買力。所以,購買力平價理論就有必要成為人民幣匯率形成的理論依據。這就與已經逐步成為固定匯率制度的人民幣匯率相悖。在目前的情況與條件來看,購買力平價的理論適用條件幾乎通通不可以滿足,比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為零,關稅為零等等。但是,在購買力平價的理論下,一般物價水平的計算包括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這樣的結果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的。這樣,從理論上看,人民幣的匯率調整的真實依據也不充足。
4、維持現行匯率制度成本高
就目前的趨於固定匯率制度的匯率制度,維持它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首先是加大操作貨幣政策的難度。在資本流動的條件下,固定的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其唯一用途是維持本國貨幣的穩定;而在資本管制的條件下,資本不能自由流動,不能進行資本套利,利率平價理論也發揮不了作用,固定的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也因此又獲得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其次增加了財政負擔。在美元強勢的趨勢下,若繼續維持人民幣對美元的比例,我國的出口將受到沖擊。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我國外匯市場相比以前,已經日趨活躍了,但是與此同時也給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有一種市場倒逼改革的趨勢。所以人民幣匯率改變的步伐迫在眉睫,完善人民幣的匯率的形成機制刻不容緩。■
❻ 影響匯率的因素有哪些並預測人民幣匯率將來走向
2015年影響匯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美聯儲加息呼之欲出,預計美元指數將繼續上行,國際資本迴流美國以及美元資產配置需求增加,將導致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非美元貨幣繼續承壓。目前,美元兌人民幣1年期NDF價格為6.36元人民幣,較即期價格貶值2.5%左右。
二是我國宏觀經濟總體穩定和國際收支日趨平衡決定當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達到均衡水平。2014年進口相對出口疲軟導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較上年增長30%以上,預計2015年經常項目順差將出現負增長,同時我國有望成為對外投資凈輸出國,國際收支日趨平衡會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
三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要求人民幣保持相對穩定。人民幣國際化正在成為全球經濟金融的新亮點,人民幣國際接受程度在快速提高。
2015年是IMF對SDR籃子貨幣是否增加新貨幣進行五年1次的例行評估,人民幣在上次評估中與SDR失之交臂,在此後5年裡人民幣在國際使用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央行為了鞏固人民幣國際化已有成績也會採取適當干預保證人民幣匯率穩定,避免陷入趨勢性貶值。
總之,2015年決定人民幣匯率升貶值因素交織在一起,會增加人民幣匯率走勢的不確定性,正是基於這種不確定性,才會更好地發揮市場在匯價決定中的作用。
❼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缺陷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實際上就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從1994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由此開始,人民幣匯率生成逐漸走向市場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核心是: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允許市場匯率在一定范圍內圍繞基準匯率上下浮動。盡管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基本上符合中國國情,對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實事求是地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也存在著以下缺陷。 建立銀行結售匯制和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銀行結售匯制和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構成了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基礎。從理論上來看,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反映的是市場供求關系。但從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看,由於存在著兩個突出的特點,即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導致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扭曲,從而使人民幣匯率基本上體現的是政府意志,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匯率。
(1)銀行結售匯制的強制性。結售匯這種制度安排具有較大程度的強制性,企業出口所得外匯必須無條件賣給外匯銀行。企業不能持有外匯賬戶(以後雖允許大型外貿企業持有部分外匯,但受到嚴格的限制),不能根據自己未來的需求和對未來匯率走勢的預期自主選擇適當的出售時機和數量。至於企業的外匯需求,在經常項目下的貿易用匯通過外匯銀行的售匯來滿足,而經常項目下的非貿易用匯則受到較為嚴格的外匯審批控制。在這一制度下,企業無法意願地持有外匯,由此「強賣」而形成的匯率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價格。
(2)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和嚴格管制。銀行間外匯市場即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建立該市場的初衷是為了改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然而從實踐來看這一目標並未達到,這是因為該市場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第一,封閉性而非開放性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會員制,作為市場主體的外匯指定銀行其會員資格的獲得,須經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局的審批,必須符合嚴格的市場准入規則,從而使該市場失去開放性而成為封閉的市場。
第二,嚴格管制的市場。由於中央銀行對外匯指定銀行持有外匯的額度有嚴格的規定,這就使得外匯指定銀行不能意願地持有外匯,也難以根據本、外幣資產的合理組合來實現在風險可控情況下的收益最大化和規避外匯風險。更為重要的是,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中,由於中央銀行實際上處於壟斷地位,即中央銀行具有對外匯銀行的額度控制權以及中央銀行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和貨幣供給權,從而使中央銀行對該市場人民幣匯率的形成具有絕對的控制權。中央銀行在市場上的絕對壟斷地位,使政府的意志自然而然滲透在匯率之中。
第三,被動干預的市場。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中央銀行處於被動干預的地位,當外匯指定銀行之間的交易不能完全匹配時,由中央銀行彌補不足頭寸,以保證整個市場的「出清」。這種被動干預保證了市場的有效運轉,但也對人民幣匯率的形成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由於採用迫不得已的被動干預,極大地限制了中央銀行採取靈活的干預模式,其結果使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僅有管理而缺乏浮動,人民幣匯率趨向僵化。毫無疑問,這種狀況對人民幣體現外匯資源價格的真實性和代表性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嚴重製約了市場配置外匯資源效率的進一步發揮。
第四,單調的市場。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交易的幣種僅限於美元等少數幾種貨幣,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為主,而且幾乎不存在遠期、期貨交易,除了少數幾家銀行有資格辦理人民幣遠期交易外,幾乎沒有其他衍生工具。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的狀況對外匯交易量有重要的影響。不言而喻, 真正意義上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必須具有一定數量的交易主體,形成多層次的市場結構,從而具有相當的交易規模。否則,就不可能形成活躍的外匯市場,也就不可能生成合理的市場匯率。 在客觀因素以及一部分主觀因素的作用之下,我國於1994年初開始實行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已經逐步演變成為固定匯率安排。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承載了包括政治因素在內的沉重負擔,我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對穩定亞洲經濟金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已經成為中國政治、經濟穩定的極其重要的標志。正因如此,人民幣匯率已經陷入僵化即缺乏靈活性或彈性,喪失了調節功能。
缺乏靈活性或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從而成為危及我國金融安全的嚴重隱患,最突出地表現為弱化了企業的風險意識。匯率長期窄幅波動,不僅制約了市場引導外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並導致市場忽視匯率風險。在基本固定的匯率安排下,使市場和企業的匯率風險意識淡薄,在經營與投融資活動中很少考慮和顧及風險,從而出現和累積了一定的風險,如大量不良債務的產生,而這些風險的累積則是發生金融危機的重要條件。
由於人民幣匯率缺乏靈活性或彈性,人民幣名義匯率與實際有效匯率之間產生較大的差距。在單一釘住美元的匯率安排下,由於匯率浮動區間處在狹小的范圍之內,這種狀況使匯率難以對其他貨幣間匯率變化及時進行調整,特別是對美元和其他主要儲備貨幣間的匯率變化及其影響做出反應,其結果往往是表面上名義匯率保持穩定,而實際有效匯率已經與之發生偏離。
在我國的貿易結構中,與美元區的貿易額約占貿易總額的50%左右,而與非美元區即日本、歐元區和東南亞的貿易額約占貿易總額的一半左右。我國的現行匯率政策只是重視保持與美元區匯率的穩定,而對非美元區貿易夥伴的匯率穩定則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 出現了美元不斷貶值的趨勢,相應地也導致了這些貨幣的升值。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趨降。
1994年人民幣匯率並軌時,我國規定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每天的波幅為中心匯率上下0.3%, 而實際上人民幣匯率每天波幅不過幾個基本點。人民幣匯率窄幅波動這種格局,較大程度是由於中央銀行作為銀行間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幾乎每天都參與市場交易,平補市場買賣差額,影響匯率生成。這就形成了中央銀行與市場博弈的格局,造成了匯率變動的政策敏感性。如果匯率出現大幅波動,可能向市場傳遞的是政府縱容或操縱匯率貶值或升值的政策信號,從而使得匯率波動從政策上變得比較敏感,這反過來制約了匯率政策操作的彈性。 1996年我國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並對資本項目下嚴格管制,從而使銀行間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求決定於貿易項目。而貨幣的購買力則是與貿易相關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需要選擇購買力平價理論作為決定人民幣匯率水平的理論模型。但是,在人民幣匯率制度已經逐步演變成為固定匯率安排的情況下,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人民幣與美元的均衡匯率存在著重大缺陷,如購買力評價理論的前提條件(例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為零、關稅為零)幾乎完全不能滿足,而且由於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一般物價水平既包含了貿易品又包含了非貿易品,其計算結果必然存在著較大的偏差。顯而易見,從理論上來看,現行人民幣匯率的調整缺乏充足的依據。
從實踐上來看,現行人民幣匯率的調整也缺乏准確的依據。在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時,這一市場十分狹窄,而且僅限於由經常項目中的貿易項目派生出的外匯供求,但由於一方面中央銀行與外匯指定銀行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導致中央銀行無法獲取准確定價所需要的完全信息;另一方面,由供求偏好變化而造成的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導致中央銀行管制定價的時間滯後,甚至發生判斷錯誤。在信息不對稱和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管制定價的中央銀行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都難以計算出一個「出清」供給與需求均衡的匯率水平。當中央銀行管制定價無法確定均衡的匯率水平時,匯率水平的調整不得不主要依賴於經驗以及有關黑市匯率水平、出口換匯成本等參考指標,使調整的准確性大為降低。 維持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成本較高,需要付出的代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貨幣政策靈活操作的難度。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固定匯率制將沒有自主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只能被用於維持匯率的穩定;而在資本管制條件下,資本難以自由流動進行套利活動,利率平價理論將不再發揮作用,固定匯率制下的貨幣政策因此而重新獲得自主性。但是,我國的實踐表明,由於受資本控制有效性和貨幣管理當局沖銷手段的限制以及貿易平衡存在著不確定性,即使在資本管制條件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依然受到較大的影響,有時甚至會發生貨幣政策的作用方向與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背道而馳的現象。
(2)增加財政負擔。當美元相對於主要貨幣保持強勢的情況下,如果維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絕對穩定,勢必增加我國出口增長的難度,而擴大出口又是保持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為了刺激出口,我國採取了提高出口退稅比率、對出口商品貼息等措施,其結果:一方面是保持了出口的增長,對拉動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國家財政支出,並誘發了出口騙稅等道德風險。
(3)增加外匯管理成本和難度。為維持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在政策操作上我國不得不在一定程度藉助外匯管制的力量來實現既定目標。在1998年以前,為緩解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中央銀行加強了銀行結匯管理,明確規定中資企業借用的國際商業貸款不得結匯成人民幣使用;在1998年以後,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對人民幣匯率產生的貶值壓力,中央銀行又加大了對銀行售付匯管理的真實性審核力度。毫無疑問,嚴格的管制勢必增加管理成本。在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下,由於人民幣匯率基本固定、匯率無風險,當國內外利率存在利差時,必然導致無風險套利機會的出現。盡管在我國資本項目外匯管制之下,這種套利活動有一定的成本,但只要收益大於成本,套利仍會通過非法逃套等形式進行。這種狀況增加了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的難度。
(4)外匯儲備增加的成本與風險。在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框架下,強制性結售匯的實施、經常項目可兌換以及中央銀行對外匯指定銀行外匯頭寸額度控制,銀行、企業與居民都不能意願地持有外匯,而中央銀行則以國家外匯儲備的形式持有相當數量的外匯。這種狀況導致我國外匯儲備持續超速增加,由1994年初的212億美元上升到2004年底的6099億美元。持有如此規模巨大的外匯儲備,盡管可以看作是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穩定以及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重要標志,或者說為市場提供了一個穩定與信心的重要標志,但是持有如此巨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對經濟發展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最突出表現為:
首先,支付巨大的成本。既然外匯儲備是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進行外匯交易和國際債務清算、干預外匯市場的外匯資產,而且這種重要資源又必須具有較高流動性的前提條件,因此外匯儲備屬於暫時閑置或只能獲得很低收益的資產。由此可以這樣認為:外匯儲備的規模越大則意味著資源利用的效率就越低,同時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我國外匯儲備主要用於購買美國政府的短期債券和在境外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其資產收益率大大低於對外借款所支付的利息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所付出的成本。我國在持有大量低收益外匯資產的同時,又以高成本從國際金融市場大量借入外資,造成巨額的資源浪費,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其次,承擔匯率風險。我國外匯儲備高度集中於中央銀行,匯率變動所產生的匯率風險就不可能向其他微觀經濟主體分散,必然由中央銀行獨自來承擔,在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市場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央銀行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特別是美元儲備資產將面臨巨大的匯率風險。
(5)增加社會交易成本。主要表現為:第一,在強制性的結售匯制度下,必然增加企業的額外負擔,使交易成本提高,而成本的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第二,對交易真實性的審核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管理費用的支出,而且隨之產生的效率下降也意味著社會成本的增加;第三,在結售匯制度下,對外匯的超額需求是外匯市場的重要特徵,因外匯超額需求而出現的大量的行政審批則又是產生尋租、腐敗等問題的重要根源。這樣不僅降低了外匯資源的使用效率、造成效率損失,而且又要為此支付監管的成本。所有這些,無疑會加大社會交易成本,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
我國加入WTO之後,由於對外貿易擴大、外資流入增加、外資銀行大量進入及其業務增加,外匯市場日趨活躍,致使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壓力逐漸增大。伴隨上述重要變化,資本的流動性在我國逐漸提高,穩定匯率的難度越來越大,外匯管制的成本也將越來越高。這些變化必然要求人民幣匯率加快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❽ 匯率和人民幣中間價有什麼區別
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例,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交易中心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交易中心根據做市商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需要強調的是,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是根據做市商銀行的自主報價形成的。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日公布一次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一日一價。而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的交易價可在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上下2%的幅度內浮動,這個是市場的交易價格,是在隨時波動的,這也同步反映在銀行的結售匯牌價上,一日多價。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❾ 影響美元人民幣匯率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影響美元人民幣匯率的主要因素:
1、境外市場對人民幣的供求關系。境外市場人民幣利率相對比較高,匯率穩定,就容易吸引投資則買入人民幣,對離岸市場人民幣匯率形成支持;
2、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波動,特別是美元指數的波動。離岸市場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自由交易,其中市場投機因素對匯率波動佔了主導作用。投機因素會隨著外匯市場行情的變得而迅速變化投資策略,這也增加了離岸市場人民幣的波動性;
3、境內人民幣是離岸市場人民幣的基準錨。離岸市場人民幣匯率再怎麼變化,目前人民幣匯率的定價權仍在國內。離岸市場人民幣匯率可以與境內人民幣匯率有所偏差,但不可能出現大幅偏差或出現完全逆向走勢,因為雖然存在一定的管制,但在積極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的背景下,境內境外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是打通的,兩個市場如果價格存在較大的偏差,套利交易能迅速將價差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