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認為,消滅三大差別的關鍵在於
應該是消滅利益差別,如果回答是消滅城市和鄉村的差別,或者工業與農業的差別、體力與腦力勞動的差別等等,則都是錯誤的。
2. 為什麼說科學史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首先是科學的進步帶動人類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故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會導致制度的變革。具體說來就是新興的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會進行一系列改革,就如同從奴隸、封建、資本、社會各個制度的變革。所以又是革命的力量。
第一,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馬克思明確指出: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馬克思的這一論斷已經為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所證實。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其中的生產資料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勞動者也同樣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並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改變了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和管理水平。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極大地提高了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產勞動能力。在生產力系統中,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性要素和主導性的要素。
第二,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過去,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投入,現代社會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智力資源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更是如此。
第三,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超前性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先導作用。 19 世紀末發生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科學、技術、生產三者關系發生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生產、科學、技術三者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生產的發展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推動科學的發展。例如,蒸汽機技術革命主要是從工匠傳統發展而來,在生產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摸索出技術發明,然後才總結出熱力學理論。以電力技術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以來,這種生產帶動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發生改變,現在是科學推動技術進步,再推動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走在社會生產的前面,開辟著生產發展的新領域,引導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如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過科學實驗探索出電磁學理論,通過促進電力技術的革命,並最終引發電力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鄧小平在總結科學技術這一發展趨勢時深刻指出:「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里被創造出來。」「大量的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了: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實在,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
3. 科學是歷史有力的杠桿,這句話說明什麼a
科學是歷史有力的杠桿,這句話說明科技革命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選擇b選項。
a科技革命是人類發展的動力源泉
正確答案:b科技革命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4.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的歷史作用
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它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社會。正如馬克思「把科學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麼什麼是「科學」「技術」呢?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它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和手段。人們一般總是把科學與技術聯系在一起,這表明科學與技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科學是一種精神活動現象,屬於意識形式范疇,它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規律的理性認識;技術是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它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方法、技巧、工藝和能力等的總和,是物化的科學。長期以來,科學和技術的革命總是平行地分別發生的。從19世紀開始,特別是在當代,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的聯系日益密切,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已經一體化。「科學技術革命」反映的正是這一嶄新的社會現象。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禍害。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首先,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其次,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所在。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例如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是一種社會活動,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社會。首先,了解一下科學技術的概念。科學技術是一個復合概念。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它主要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和手段。科學活動是一種認識性或精神性活動,屬於意識形式范疇;技術是一種生產性、實踐性活動,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技巧等。總之,科學和技術是辯證統一的整體。辯證學告訴我們,事務都具有兩面性。無例外地,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即積極地推動作用和消極地抑製作用。馬克思曾概括: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我們論古談今,可以發現其引起的社會巨大進步。一、科技革命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一,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其二,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其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科學技術是現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次技術革命告訴我們科學技術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例如: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三、科學技術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現代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了更為方便、快捷的處理、存儲和傳遞信息的手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給予人們日益增多的閑暇時間,即人們能夠更多地從事各項事業的創造性活動。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既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人類,也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消極後果。例如:科技發展使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霸權主義者利用現代科技武器入侵他國,造成大量生命財產的損失;計算機的發明便利了我們信息的交流,卻也使得無數青少年陷入非法網路的泥沼無法自拔;農業中濫用農葯、化肥導致土壤板結;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卻帶來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愛因斯坦曾分析指出:為其在人的理智發展中所取得的進步而自豪。當然,我們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為我們的上帝;它固然有強有力的身軀,但卻沒有人性。 只有對科學技術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簡單說來,通過科學技術發展經濟與環境能源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發展經濟可以為保護環境提供物質保障,但若一味的發展經濟,而不注意保護環境,又會破壞環境,反而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歷史上對社會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進步的力量,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作用更為重要,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生產力對社會的作用要通過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通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來展開的。生產力的作用與社會制度以及人的價值觀念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堅持先進生產力對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必須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科學的發展要與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環境的發展統一起來,只有在科學技術、社會、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統中,我們才能全面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科學悲觀主義和科學樂觀主義的共同問題,就是只見物不見人。馬克思主義要求又見物又見人,並要由人來控制物的發展,使科學技術的發展受到人的控制。一、科學和科學技術革命1、科學、技術科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它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各個領域或各個方面的整體規律性知識的理論體系。科學是知識的理論體系,是關於事物運動規律的知識。 從研究對象、內容和認識職能看,科學一般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其中每一個領域又有許多分支學科,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科學體系。作為上述每一個獨立的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 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界的各個領域為研究對象,研究自然界各個領域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或各個方面為研究對象,研究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或各方面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 而思維科學則是以人類思維為研究對象,研究人類思維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尤其是 20世紀中期以來,相繼出現了一些邊緣科學,綜合科學,橫斷科學等。科學具有意識功能。科學活動本質上是社會的協作過程,體現著社會的一般勞動。科學活動的突出特點在於它的創造性,不斷創新是科學活動的生命力之所在。技術是人們為了特定的目的,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實踐中所創造的勞動手段、工藝方法以及運用這些手段和方法的知識、技能的總和。與科學相區別,技術不僅僅是知識形態的東西,而且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表現為生產工具、儀器、工藝流程,以及管理方法生產能力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直接作用於勞動對象,是直接的生產力。 2、科學技術革命科學革命是指科學概念、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發生了質變,是傳統知識、理論和方法發生了重大危機,是一系列新發現導致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建立。技術革命則意味著勞動工具、生產工藝、管理技巧發生了質變,是人們改造自然的手段、方法、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現代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是電子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興的技術群落:原子能技術、光導纖維技術、宇宙空間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生物工程技術、人工智慧等等。而這一切又是與現代科技革命密切結合、合二為一的。因此,人們稱之為科學技術革命。現代科技革命同以往的科技革命相比較,顯示出以下基本特點: 第一,現代科技革命是以多種技術組成的技術群出現的。第二,現代科技革命加強了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發展的趨勢。 第三,現代科技革命的實質是智能革命。二、科學 技術革命推動社會發展的機制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發展的。1、科技革命推動勞動方式的變革科技革命對勞動方式的影響,是通過生產力的發展來實現的。 首先,現代科技革命使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發生了質的變革,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次,科技革命導致了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 2、科技革命推動了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變革首先,現代科技革命推動了生活方式的變革。其次,科技革命推動人們思維方式的變革。技術革命就是這樣通過變革勞動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而形成的一股合力,有力地改造著社會活動主體——人,從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其中勞動方式的變革具有決定的意義。 3、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問題及應對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種種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科技的價值和倫理問題最為突出。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用機器運轉全面取代人的軀體活動,用電腦代替人腦工作,用各種人造物取代自然物,人類不斷用「技術物」來超越自身,使人類從勞動的「苦役」中解放出來。然而這種「技術化生存」在減輕人的負重之時也導致了人對技術和技術物的依賴,這種依賴性將無情地而又必然地上升為技術對人的控制,而人類受控的直接結果將是人類自由度的劇減。當現代生物技術能夠讓人類完全可以創造生命時,它也把人類進化推向騷亂的邊緣。可見,現代科學技術的危機,實質上是價值危機、倫理危機。因此,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必須受到一定的、合理的制約。第一,做好科技評估工作。 第二,建立道德約束體系。第三,大力發展人文科學。總之,科學技術對人類產生的後果是雙重的,它讓人類控制自然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奴役和束縛。所以,必須將科技的物質奇跡與人的精神需求融合起來,重新建構起科技發展與人類發展的生態平衡。充分發揚人文科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批判功能,引導和制約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使其從「離人的發展」轉向「為人的發展」。三、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辯證關系科技革命是現時代的世界性潮流。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關系已成為現時代的重大理論課題。其原因不僅在於這個問題本身就具有的綜合性,而且還在於這個問題客觀上所具有的迫切性。1、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聯系科技革命是對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總稱。它是指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飛躍,它表現為科學觀念的變革,科學基礎理論的突破,重大的科學發現和新技術的開發及應用。而社會革命是指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革命階級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動階段的政治統治,用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腐朽的社會制度,從而解放生產力的社會變革。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根本變革,是社會發展中質的飛躍,是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性手段和環節。把科技革命和社會革命這兩個不同性質的過程聯系起來的條件來自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社會革命所必需的物質前提。 從現時代看,科學技術主要有四種社會功能:一是認識功能,即科學技術是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它不僅推動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而且往往是人們思想解放的先導。二是生產功能,即科學技術不僅可以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而且還是第一生產力,從根本上改變著生產工具,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三是經濟功能,即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以及勞動力結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四是政治功能,即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技革命以生產關系為中介,要求改變上層建築以至整個社會制度。其中,生產功能對社會革命起決定性的作用。因為,科技革命所引起的社會變化,首先是從生產過程開始的。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聯系還取決於社會革命本身的特徵。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必然受到社會條件,尤其是社會經濟條件、政治制度的制約。同時,社會革命又需要一定的物質前提,而現代社會革命的物質前提必須是建立在科技革命的基礎之上。在今天,科技革命本身已經納入到了社會革命的總過程之中。科技革命是整個社會革命的起點,社會革命是科技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最終結果。具體表現:第一,科技革命不僅是改造自然的手段,而且是改造社會、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力量。科技革命對社會制度的變革(社會革命)往往具有先導作用。第二,科學技術革命性的發展深深地植根於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之中。 縱觀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科技革命和社會革命雖然先後發生的次序不同,也表現了現代社會運動形式的多樣性。但是無論在那一種社會發展格局下,科技革命都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物質前提的有機組成部分。5. 馬克思為何說科學是「歷史有力的杠桿」「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科學是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的最重要力量。
6. (世界歷史)什麼是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科學技術特別是科學技術革命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作過精闢而形象的概括,認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特別是極大地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把火葯、指南針和印刷術稱為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封建社會的貴族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幫助資產階級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機和機器的應用,成為「18世紀中葉起工業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
近代以來,曾經發生過四次科學技術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在18世紀70年代,它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主要標志,推動了西歐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次產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迅速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以電力的發明為標志。電力取代蒸汽機成為新的動力,使社會生產力又一次得到迅猛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主要標志。第四次科學技術革命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它以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現為標志,推動了人類社會由工業經濟形態向信息社會或知識經濟形態的過渡。
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首先,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一,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科技發展使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提高,使勞動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變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例,使勞動力結構向著智能化趨勢發展。其二,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微電子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智能機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使人們的勞動方式正在經歷著由機械自動化走向智能自動化、由局部自動化走向大系統管理和控制自動化的根本性變革。其三,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革。新的技術革命在推動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同時,使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導致就業結構的變化。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比例迅速增高,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比例日益增長。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規模的擴大,進而推動生產的分工和協作的廣泛發展,並使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最終必然會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
其次,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代科技革命把我們帶入了信息時代。伴隨科技迅速發展而來的是「知識爆炸」,要求人們不斷更新和充實知識,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學習已日益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處理、儲存和傳遞信息的手段,給學習、工作帶來極大便利。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等手段,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們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增多,為人們全面自由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使人們能更多地從事科學、藝術、文化、教育等事業的創造性活動。
最後,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引起思維變化的最切近的基礎是實踐。科技革命首先通過改變社會環境來促使思維方式的發展,如擴大了人們的交往,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現代科技革命對人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更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影響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工具,引起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在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人們具有了新的知識理論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能夠運用新的理論工具和現代化技術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現象、新領域、新課題。
總之,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能在科學技術上不斷進取,就可能實現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事實表明,我國制定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蓬勃發展,是正確的戰略決策。
7. 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杠桿是什麼
歷史就是人類的發展歷程,回首人類的過去,從原始人使用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取工具,到人類自己製造工具再到現在人類改變自然,這就是以科學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巨大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