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2005年中國匯率改革

2005年中國匯率改革

發布時間:2023-01-13 11:04:11

Ⅰ 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歷史及背景

變革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影響匯率制度的重要事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2015年:在制定當日人民幣中間價時,首先參考上日「收盤匯率」,即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匯率(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供需狀況。

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即在一籃子貨幣兌美元匯率有所變化情況下為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所要求的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的調整幅度。各家做市商可以根據對不同籃子的權重選擇不同從而報出不同中間價。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鼓勵外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

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其中,以外匯留成制為基礎的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對促進企業出口創匯、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收支平衡和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通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人民幣雙軌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多種匯率的並存,造成了外匯市場秩序混亂,助長了投機;另一方面,長期外匯黑市的存在不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譽。外匯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外匯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

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黨中央、國務院於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兩個多月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有序過渡,平穩運行。

(1)2005年中國匯率改革擴展閱讀:

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有利於縮小國際收支差距,對於我國金融市場的維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一些層面方面看,這一匯率制度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比如人民幣匯率因素貿易巨額順差關系太過密切。

「外需」變身為「內需」將推動國內資產泡沫迅速形成,還有一旦人民幣匯率出現拐點,升值預期的消失將導致投機人民幣升值的外資大量出逃等,這些問題都需逐步加以完善。

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應適用浮動匯率安排,而近中期內應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我國人民幣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中心所在。

Ⅱ 請問05年之前的匯率制度是什麼與匯改之後的制度有什麼不同兩者的匯率是怎麼變化的拜託各位了 3Q

05年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人民幣採用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基本上是從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政策為承擔大國的責任,主動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之後就一直實行僵化的固定匯率制。直至2005年7月21日,央行進行匯率改革,改固定匯率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人民幣匯率對美元產生浮動,但總體看,人民幣匯率還是屬於盯住美元的浮動匯率制。
所以與匯改前相比,人民幣盯住美元這一基本屬性沒有變化,唯一其變化的是匯改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再固定,而是出現浮動,到目前為止,浮動方向以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為主。

Ⅲ 匯率改革的匯率制度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
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此後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
2005年以來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總體小幅升值。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新人民幣匯率制度平穩實施充分證明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我國匯制改革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要求。人民幣匯率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中間價。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1%,而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反而大幅增長。
2008年,我國適當收窄了人民幣波動幅度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在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Ⅳ 簡述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及其發展趨勢。

[摘
要]近年來,中國正經歷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在這種背景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逐漸凸顯出來,進而成為國際輿論關注
的焦點。文章首先論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指出目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希望對我國人民幣匯率
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及政策走向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 人民幣匯率 匯率制度 固定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
引言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
安排,是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定。在國際金融史上,迄今為止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採取適當的匯率制度,對於一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際貿易將會起很大的影響作用。
一、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發展歷程
(一) 雙重匯率制時期(1981——1993)
1.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

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確立了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始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以搞活經濟。為了發展對外貿易,獎出限入,促進企業經濟核算,適應
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8月國務院決定改革匯率制度,從1981年起試行雙重匯率。一種是適用於貿易外匯收支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匯率,這是內部調
節進出口貿易的平衡價;另一種是適用於非貿易外匯收支的匯價,按官方公布的匯價辦法,仍然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的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的主要特點是:(1)典型的雙重匯率;(2)從性質上說是屬於貿易性匯率,它是以我國的貿易政策為中心,為出口創匯服務的;(3)人民幣仍然處於高估的狀態,難以很好地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
2.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
1980年我國恢復了在IMF中的合法地位,按照IMF的有關規定,其會員國可以實行多種匯率,但必須盡量縮短向單一匯率過渡的時間。為了解決匯率制度帶來的諸多問題,盡快達到國際標准,從1985年1月1日起,我國又恢復了單一匯率,該匯率以貿易匯價為基礎。

一方面,1980年10月起我國創辦了外匯調劑市場,開展外匯調劑業務,當時規定外匯調劑價格是在官方匯率之上加10%。在這之後,隨著留成外匯的增加,
調劑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在這期間名義上是單一匯率,而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出現了官方牌價和調劑市場價格並存的局面。
(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2004)
1993
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該公告把我國的外匯體制改革推到了日程表上,標志著我國外匯體制改革正式起步,改革的主要內
容有:第一,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人民銀行宣布1994.1.1起執行外匯調劑市場和人民幣官方匯率的並軌;第二放開人民幣兌換,允許人民幣有條件市場兌
換,同時取消人民幣額度管理制度,取消各類外匯留成;第三,成立銀行間外匯市場,原外匯調劑中心繼續保留,服務於外商投資企業投資企業的外匯交易需要;第
四,從即日起(1994.1.1),境內不允許外幣流通,不允許在任何非法的途徑進行外匯買賣,暫停原外匯券的發行,已發行的繼續使用,直到對換完畢。
除上述規定外,《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還對外資外債管理、強化外匯宏觀管理及強化國際收支統監等很多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從而拉開了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
(三)被稱為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的實施(2005—至今)

國人民銀行在2005年7月推出了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方案,其核心內容是人民幣不再僅看美元的臉色行事,而是有條件的選擇若干主要幣種,按照相應的權重
決定人民幣的浮動匯率,這是根據我國經濟及外貿現狀採取的一項重大變革。與此同時政府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這些管理和調節
都是以市場為基礎,參考上述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當時規定出台後人民幣對美元即日起即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目前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人民幣匯率制度其實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涵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市場和外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內容和規范。當前在執行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點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實效性受到現有外匯管理制度的制約,這主要體現在我過強制性的外匯結算制度方面。這種外匯結算制度的後果是強制結匯政策導致國家
在外匯資金已經相當充裕的情況下,仍然不得不大量吃進真實貿易項下和投機人民幣升值項下的雙重外匯流入,被動地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其結果是:央行一方面在
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不得不收購進入國內的大量的外匯資金,造成流動性過剩;與此同時,卻為了減輕流動性過剩問題,又被迫的通過提高存款准備金或加大公開市
場操作的方法收迴流動性,形成左手出右手進的尷尬局面,嚴重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降低了政策執行的效率。
第二點是在決定匯率未來走向方面,
該政策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往往造成政策的左右為難的局面。比如當前局勢下人民幣升值預期有增無減,人民幣面臨著國內和國外的強大壓力,但是如果現在大幅度升
值,必然對我國的外貿出口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造成外匯儲備的具量減值,形成無可置疑的損失,也會影響到持有外匯的其他人群和機構;更為嚴重的是大幅度升
值還會人為造成人民幣匯率拐點的出現,極易引發資金外逃,造成金融的危機。但另一方面如果抑制人民幣升值或採取當前緩步升值的方法,經濟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還會頻繁的出現。
第三點是人民幣匯率經過改革雖然受美元的影響有所消弱,但不可否認,美元對人民幣的影響仍然是決定性的,客觀上為美國向中國輸出通貨膨脹、轉移經濟成本提供了通道。
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上所述,
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
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完全和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
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的要求想吻合,
同時,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於解決對外貿易不平衡、擴大內需以及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
方面進行著手:
第一,增強匯率彈性,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應是增強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
逐漸放鬆對資本和外匯的管制。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應把握的原則是:真正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採用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適當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
第二,加強對國際游資的管理和監控,防止匯率波動帶來嚴重沖擊。國際游資為追求高額投機利潤而在全球金融市場中頻繁流動、積聚和炒作,在股票期貨、房地產等極富投機性的市場上,巨額游資可以輕易地在較短時間內吹起經濟泡沫,引發市場的暴漲暴跌。

三,調節外匯儲備規模,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截至200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2.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雖然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並保持增長態
勢,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對外信譽,增強海內外對我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有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商投資,降低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利於維護金融
體系穩定,應對突發事件,平衡國際收支波動,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但是外匯儲備持續激增是國際收支失衡的結果,順差也是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表現。現
在,我們應該由過去的「藏匯於國」向「藏匯於民」轉變,「藏匯於民」轉變意味著民眾與市場也要分擔承受匯率風險,這就要求有一個較為完善的外匯市場,這個
市場上要有多樣的風險對沖工具,還要讓企業和個人有較多的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央行拋出「藏匯於民」的政策深意,目的就在於加快資本項目改革,將會在
健全外匯市場、豐富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上做文章。

Ⅳ 2005匯率市場化改革資本外流對中國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中國的企業風險管理能力,關繫到中國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穩健性程度,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等。在經濟上,今天金融貨幣化,經濟金融的穩定和健康的工作分不開的。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我們的金融體系改革是一系列的大考驗,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極大地影響了該國的經濟穩定,我們保障稅進一步的影響,所以其實人民幣匯率改革和稅收安全在中國有著內在的聯系。首先,人民幣匯率和稅收保障制度改革(一)人民幣匯率改革和人民幣金融風險1.狀態和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改革趨勢的匯率在逐漸市場為移動化的方向發展。從1994年到2005年,人民幣匯率的統一,我們的政策一直是市場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際上是盯住美元被動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中國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變為以市場為導向參考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一籃子單一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市場對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經過改革的方向最終是要完全市場化,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金融風險人民幣匯率改革2.總的方向是把面向市場的方向,隨著市場的不斷推進過程中,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將繼續出現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如作為我們現在商業銀行改革,從以前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帶來大量的行李和經營管理的問題,人民幣匯率改革,風險管理是銀行系統測試的能力,銀行風險管理的健全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成敗決定著國家的經濟穩定。可以說,在過去的金融史上對外封閉,金融風險在我們的金融體系和我們的經濟是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積累,就像是慢慢擰開排氣閥的風險是,更快的市場化進程,本次發布我們的金融體系,人們的態度和思維測試也越大,更大的考驗。(二)與我國的稅收安全性1.金融風險和經濟實體的金融風險相關的客觀存在,我們無法選擇的金融風險存在的金融風險,我們只能選擇來管理風險。系統性風險是不可避免的,管理的,通過其他方式組合的非系統風險分散。最合理的經濟體是風險中性或風險厭惡情緒在市場經濟中,他們會選擇各種方式來管理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如企業,個人,政府,外國投資者,投機者等,他們選擇的風險回應會影響我們的經濟。2.真正的風險給經濟和應對稅收安全隱患,面對金融的不確定性,不同經濟體都會選擇來處理不同的風險管理措施,如匯率更加市場化,進口的情況下,出口企業會選擇遠離交易和其他衍生金融工具來規避匯率風險,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可能會提高風險控制和識別水平,推出更加全面的風險管理理念,而這些管理理念仍處於危險之中,等等,可以肯定的是,風險我們的經濟帶來了的不確定性對中國的稅收安全帶來了的不確定性。第二,人民幣匯率對中國稅收安全的稅制改革的影響分析各級人民幣匯率改革帶來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和這種反應的進一步分析,以得出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首先的各方面的影響基本認識,通過分析方法在各級的影響和後果,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葯,維護我國的安全稅。(一)支付匯率風險1.征稅當前級別的進出口貿易進出口貿易的強烈匯率變動影響的國際收支,人民幣匯率的改革。在國家釘住匯率制度,大多數進出口貿易美元結算基本上不受影響,進出口企業大幅匯率風險不敏感。而經過我們的匯率基本市場,匯率更加市場因素的表現。在對貿易的匯率波動,這意味著貶值會改善貿易平衡,而貨幣升值將會使企業陷入日益惡化的局勢的影響一般分析。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在匯率波動的過程中,當貨幣貶值時,他並沒有改善貿易平衡的目的,反而使貿易余額預計將轉向相反的一些經濟體,在追求這個事業沖突中產生一個新的匯率傳遞理論(不完全的匯率傳遞)。「對匯率傳遞的程度,許多經濟學家對匯率傳遞系數經驗估計,匯率傳遞發現是不完整的,這是過程,在進口和出口價格按不同比例後,匯率的變化而變化,匯率傳遞系數不等於1。因此,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是不確定的。特別是在出口行業,中國在一個大的紡織產品的主題,以及一些初級加工電氣設備,機電項目出口,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個象徵性的水平。對我們產品的國外需求在價格上優勢非常缺乏彈性的,該未成年人的當前人民幣升值2%不會影響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在的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在未來50年的樂觀預測中國經濟存在升值預期的情況下,努力升值將繼續加大,幅度將是緩慢的,在這漫長的升值預期-standing,出口部門將加快資金周轉,企業將創造的利潤。另外,在進口方面,中國的長期業績是內需嚴重不足,利率的變化對中國的儲蓄影響不大,消費品市場一直是一個溫和的通貨緊縮趨勢,產品市場在未來10年將比供需形勢時,進口不會有很大的增長,與營業稅的外貿環節將增加進出口企業增加。匯率的變化並不完全是由於市場本身的變化,也有很多人為因素,如國際游資和熱錢的干擾。中國目前正處於金融改革的關鍵階段,在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成功。由於承受著巨大的歷史包袱中國的金融體系,積累了路到人民幣遠期市場,這是中國的稅收增加安全了很多不確定性的改革上巨大的金融風險,困難。2,外匯匯兌收益和對外經濟,匯兌損益的影響,風險損失也影響進出口企業和外匯交易業務的風險。由於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強制性結售匯制度,外匯業務保持為數不多的進口和出口企業的自主權,完成進出口交易,需要經過結算和售匯的兩個階段,兩個階段有一個相互交流和外幣,以及匯率市場的變化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交換匯兌損益,這是企業必須面對的,以及對我們的稅務風險。近期我們推出遠期交易後,公司可避免通過掉期和其他遠期交易風險的一部分。(二)在國際收支資本賬戶的人民幣匯率改革在資本帳戶中的納稅影響水平的平衡,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逐步實現完全可兌換,資本的自由流動。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因而不能從三角理論推導,一國不可能同時實現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目標的獨立性,而只有實現兩者之一。在我們國家的未來選擇的匯率制度,有利於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的資本項目下必然需要更大的靈活性,是不是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而事實上,許多國家和為了防止國際資本的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區域都做了一定的影響。資本和資本的自由流動的金融風險1.金融風險的自由流動帶來的金融系統不穩定,增加金融脆弱性。資本的自由流動在提高交易效率,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如國際投機資本惡意炒作和熱錢的沖擊故意。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資本流入一直呈現增長的勢頭。「中國在國際資本結構,保持合理的時期,從那時起,外商投資,外債的溫和增長,而相對較低的投資證券的形式,絕大多數的資本流入。」外國直接投資已投資房地產行業有相當一部分,造成金融風險的積累。再加上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如果故意使用,危及中國的金融體系的穩定和改革的成功,這將危及中國的稅收收入的安全性。稅務2.國際資本流動影響資本將大大加強該國的未來中國的金融效率,很長一段時間的自由流動,它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是適合中國國情和發展需要。隨著市場的不斷加快的不斷完善國際投資資金進入環境,經濟環境的過程中會越來越好,以確保未來的投資價值會比西方國家更好,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增長的形象將吸引國際資本,導致中國國內市場的繁榮,推動中國的經濟增長,這導致中國的稅收收入增長。一般情況下,國際資本流動的金融風險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貨幣危機,泡沫經濟和金融危機。但資本流動的金融風險並不一定演變為貨幣危機或銀行危機,取決於貨幣當局的政策和所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對於國際游資和熱錢的進入,我們需要加強監督,參與的限制措施,加強風險預警,維護經濟穩定和保障稅的。(三)人民幣匯率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的金融市場,通過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債券市場等影響中國的稅制改革國內金融市場的水平,人民幣匯率改革我們金融風險。1.人民幣匯率改革和金融市場對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風險,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在當前值得考慮的一個字:弱的銀行體系和資本賬戶開放是「意外的結合等待發生。「人民幣匯率改革後看,資本項目可兌換有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安全舉足輕重的戰略重要性。在我們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統一實行,中國的金融市場基本處於封閉狀態,金融市場主要由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變化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中國金融市場,影響渠道是不是特別光滑。這也是該國的原因抵禦亞洲金融危機於97年。當人民幣完全市場化的匯率形成機制,資本市場自由化,中國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後,中國金融市場將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金融風險將更加廣泛和蔓延傳染性的影響會更大。2.金融中介和市場風險我國稅收安全銀行資產質量惡化,不良貸款比例較高。中國的經濟體制在轉型過程中,由於資本市場發展緩慢,主要是在一個統一的政策指導,以支持投資和經濟發展的成長型企業的需求間接融資銀行的主要利率的融資模式起到了重要的角色。然而,由於體制機制創新作為企業改革的核心內容未能實現突破,在銀行的大量信貸資金的正常管理的政府幹預與各級只是「半金融」在本質上經營和扭曲銀行之間的關系;近年來企業資產重組,債務,債務是嚴重的浪費,增加了銀行的壓力。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日益暴露出來。我們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由於與經營管理,再加上監管滯後的問題,這些機構運作,存在很多問題,這意味著風險肯定是不能忽視的。人民幣匯率改革後,金融中介機構將面臨的金融風險。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後,金融機構將面臨一個市場化的利率,匯率風險,直接影響金融機構的盈利,隨著的金融機構一起往往會被逐漸混合,中國的金融機構將面臨的投資風險,風險管理,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金融機構的穩定,影響到我們保障稅。(四)在國內市場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影響中國的稅收從根本意義上水平,匯率反映了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價格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本國貨幣的價值,所以在有限度開放的國家,價格仍主要受國內供求關系和內部經濟因素的變化,與一國的開放性,外部因素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對價格的匯率的影響以及會逐漸影響深化。具體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化影響國內價格,魯。M和Z採用張增值經銷商(VAR)上的實證檢驗的國內價格,人民幣匯率的方法(2003年),得到了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將通脹國內價格的結論的影響。另外J.沙伊貝和D藤(2005)上繪制的貿易加權名義有效匯率中國通脹實證研究是影響國內通脹的一個重要因素,名義有效匯率的一個百分點的貶值,將導致國內價格上漲了0.3個百分點。「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國內波動將導致所生產的產品對市場價格的價格,對我們保障稅直接影響到企業結構帶來的變化(五)稅務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人民幣匯率改革後,人民幣匯率我們改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宏觀經濟政策方面,我們認為,不僅在國內市場的平衡,還要綜合考慮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均衡政策的選擇要考慮內部和外部市場的配合。1,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與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人民幣匯率改革過程中,隨著資本賬戶的逐步開放以來,價格,利率,匯率等經濟杠桿的收入將逐步收購佔主導地位的經濟生活調節和優勢,有效和完整的這些宏觀調控體系,有助於發揮經濟杠桿。「在金融全球化的條件下,任何微小的改變利率或偶然事件,可能會導致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速度快,很容易造成對一國的經濟。因此,人民幣匯率改革更大的影響和沖擊選擇我們的宏觀經濟政策後,更市場化的選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與對方,確保國際收支的平衡,以確保貿易往往正常,沒有大規模的順差或逆差,資本項目下,國際資本的正常流動,同時確保穩定和諧的國內基本經濟變數,以保證國內消費,投資,儲蓄,宏觀政策選擇更加一體化,市場化。2.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運作互相保證我們的稅收平衡和協調國際國內市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必須相互合作。根據蒙代爾的宏觀經濟政策組合理論,國際收支更加有效的平衡調控,貨幣政策平衡的財政政策,在國內市場的更有效的人民幣匯率改革後的監管,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實施,在國際收支的調節,央行有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對沖操作中,保持國內經濟變數相對穩定,同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協調,使投資和政府采購調整,維持和調節供需總體平衡,保持經濟的健康發展。兩者相得益彰,以確保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確保中國稅收收入的穩定增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中國的稅制改革和稅收方面相應的人民幣匯率改革改革後相應的人民幣匯率改革很難在由模型確定的數額找出難以衡量在市場經濟中發生了什麼,如何衡量很多經濟學的最後一個影響變數的變化嚴格假設的情況不會在實踐中。經過一番討論,稅收改革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還比較模糊,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已經知道對中國稅制改革的匯率影響的各個方面,使我們可以對症下葯,找到適當的稅收政策。(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稅收制度下的基本要求,稅收制度的基本要求是追求效率,公平性,注重便利性,力求節約。古典經濟學亞當·斯密的稅收創始人四項原則提出了我們很大的洞察到今天仍然適用。設計我們的稅收制度,以盡可能地促進市場經濟的理念,確保效益優先,實現更大的公平,維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和諧穩定,實施四項原則的前提下,稅收是必要的,不僅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以確保我們的安全稅,更增加我們的資金實力,以確保實現我們的和諧社會的目標。(二)稅收制度,以處理金融風險調整後的建立和客觀問題金融體系的發展有關金融風險的基本原則,能正確認識並有效防範和化解,這是保證金融安全關鍵,關繫到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效率。事實上,因為幾乎在整個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所有財務方面,因此資金安全,以控制為基調的風險,該公司今天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標志。對金融風險防範稅收是確保金融市場的效率,減少和金融風險的分散最大程度的前提下進行,並確保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穩定,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確保穩定的宏觀經濟保證平衡和協調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三)金融風險的金融風險管理稅收制度改革的重大改革的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依賴於系統和完善各方面的改革,完善稅收制度僅僅是各項改革,稅收部分改革固然重要,但還必須滿足其他系統和機構改革,我們的改革是全面和有效的。1.調整房地產稅收政策,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投機力度,控制和防止房地產市場的過度投機是比較容易產生泡沫市場,金融風險的積累,可以說是房地產市場是金融風險預警裝置,因為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較大,容易兌現,國際資本和熱錢傾向於選擇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行為。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有利於規避金融風險,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改變現有的銷售稅,加強對涉嫌炒作房地產投機行為的房地產流通規范徵收高額稅收,如發射的最後一個銷售稅,以防止房地產投機的改革,我認為改革應得到加強,低稅率,相對於房地產市場的投機高利潤額,營業稅稅率調控不會事倍功半。2.調整資本市場稅收政策,防範金融風險,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在很多方面,比如在促進資產證券化來進行稅收政策的調整,鼓勵資本投資進入市場,防止投機資金炒作等。在推進資產證券化,我們應該印花稅發起機構轉讓信貸資產將實施信貸資產信託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給予受託人,由雙方簽訂的信託合同信貸資產證券化,受託人委託的貸款服務管理雙方簽訂信貸資產受託管理合同,不得徵收印花稅時;在營業稅方面,由受託管理銷售稅的信託項目信貸資產受託人的貸款利息收入應全額支付。非金融機構投資者,資產支持信用利差收益證券,不徵收營業稅;所得稅的目的。在這一年信託項目收益的機構投資者作出分配的信任和企業所得稅等方面暫時的一部分。在防止投機資本的炒作,一方面是加強對投機性資本和游資炒作的監控,另一方面在所得稅惡意炒作的術語來講徵收高額稅收來作出特別規定。投機資金炒作方面,因為中國沒有建立良好的監督體系,使稅收調節是難以發揮作用。除了惡意炒作行為很難有效地定義,投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不會出現在很短的時間,稅收調節在這方面存在很大的滯後性。發揮稅收調節作用,改革監管制度是必要的。3.調整稅收政策,加快企業及商業銀行體系,理順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銀行資產在1998年財政部下發270十億人民幣的特別國債,以國有商業銀行資本補充資本充足激活比國際標准,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加快商業銀行改革,按照「商業銀行法」規定,實際執行單獨的管理,資產負債管理,強化約束機制改革措施;銀行信貸資產分類標準的風險,並有效的管理,加大不良資產重組和清理存量也應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為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理順銀行之間的關系和企業。在這方面,稅收調節應在推動投資銀行業務的多元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引進戰略投資者,推進股份制改造。例如,引入戰略投資者,我們可以徵收股權投資者的所得稅或預提稅較低的回報。在推動多元化金融機構進一步的投資,我們在所得稅,印花稅提供優惠的條款。4.出台相應的稅收政策,提高銀行信貸政策和資本市場政策,支持非國有經濟,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商業銀行信貸應該權衡收益與風險的主要標準的效率,擴大非國有企業的信貸支持良好的發展前景,建議為銀行的中小企業信貸部「的成立,這將是真正的民營經濟的信貸支持,非國有經濟主體包含在每一行的全年信貸計劃,央行扮演「指導規模貸款」也應明確列明的信貸支持,非國有經濟的看法的指導作用。其次,非國有經濟開放市場的證券融資,特別是對進入基礎產業,高科技,製造業的非國有企業,引導他們允許上市的股票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改制,通過資本市場股權融資獲得持續發展的資本。同時,對於符合條件的非國有企業也應該允許一定的程序和發行債券融資的要求,接受審查的市場自律組織和被交易來改善企業的資本結構。在這方面的稅收扶持應是促進金融機構,促進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融資和直接融資,減少了對中國金融風險。金融機構在促進中小企業融資,我們可以給予優惠所得稅的目的,發揮國家政策導向的作用,因為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貢獻的過程中,中小企業是不容忽視的,它應該是適當的支持。直接融資,促進中小企業,我們仍然可以保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發行,一方面債券,以確保該機構的所得稅,而另一方面,利用諸如中小企業融資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後和改善經營管理給予稅收優惠。5,繼續推進對外開放過程中,進行了稅制改革,加強財務管理,提高當今世界已不可避免地走向全球化的方向,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國的開放政策風險防範能力是大勢所趨歷史要求,也是關鍵是確保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20年對外開放的實踐,引進外資流入已經從原來單純的產業資本改變,我們看到銀行越來越多,保險,基金和金融資本的含量證券開始流入中國,這兩個保持我們持續投資資本的海外業務,並保證其穩定性,或加速中國的金融改革,是必要的。然而,金融資本流入相比,工商資本,具有較大的風險因素。因此,未來繼續吸引高科技產業,而資本流入,這取決於經濟現實,應要求加快金融機構和監管標準的建設,總量控制的原則下,積極穩妥地吸引金融資本流入,重點是外匯制度和行業,企業接入管理學位的嚴格監控。在金融資本流入進行監督,中國對目前國外生產商的金融資本流入享受「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應該看到,這樣的政策有政策依據,也吸引外資流入的趨勢在中國金融市場上競爭有利於中國金融市場的健康快速發展。

Ⅵ 2005外匯體制改革的內容和意義~謝謝了

2005中國匯率改革主要內容
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1.放棄與美元掛鉤,引入參考一籃子貨幣
2.由1美元兌8.2765元人民幣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升值2%
3.銀行間一籃子貨幣兌人民幣的每日收市價,作為翌日買賣中間價,上下波幅0.3%(網路)

意義:
從長期看,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平衡對外貿易、擴大內需、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改進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利於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貿易條件;有利於保持國內物價穩定,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有利於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效益;有利於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與此同時,匯改客觀上也給我國企業和商業銀行的經營帶來一定的挑戰。對企業而言,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增強,企業涉外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相應增加,匯率風險對企業特別是出口類企業盈利的影響逐步顯現,企業應對匯率風險的意識和能力都有待進一步增強。對商業銀行來說,人民幣匯率形成的進一步市場化和經濟主體對本外幣資產偏好的改變,對商業銀行本外幣資源的整合能力、自身匯率風險的管理水平、產品定價和業務創新能力都帶來了挑戰。

Ⅶ 請說明2005年中國匯率改革的主要目的

中國央行行長助理馬德倫9日在北京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表示,中國改革匯率體制是出於國內目的,而且改革可刺激國內需求。

馬德倫稱,中國改革匯率體制並非為了追求大規模的貿易順差,也並非追求外匯儲備增長。

中國於7月21日宣布放棄單一盯住美元的外匯制度,轉而盯住一藍子貨幣,同時將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

馬德倫表示,相信中國公司能夠適應外匯改革。

馬德倫稱,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將來應會擴大。他同時表示,人民幣匯率釘住一籃子貨幣是為了增加靈活性。

馬德倫稱,7月份改革人民幣匯率沒有影響外匯儲備。

馬德倫表示,猜測一籃子貨幣的構成並非關鍵所在。

Ⅷ 簡述2005年匯改之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主要特點

我們國家目前採取是主要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國家統一管理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Ⅸ 05年匯率改革是如何造成之後的人民幣長期升值的

05年匯改是由單一的浮動匯率制,即盯住美元的匯率制,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這種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實際上就是減少了對人民幣外匯市場的干預,讓人民幣匯率更能體現市場的供需狀況,而且波動的幅度也擴大了,比如現在外匯市場的波動幅度就是1%。
05年匯改以前,我國的匯率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市場匯率,而是被外匯管理局和央行實行了種種管制,也就是人民幣較其真實匯率其實是低估了,原因就是壓低人民幣匯率增加我國的出口,保護我國的外貿企業,從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可見一斑。
而且匯率其實還是一個重要的貨幣政策。05年以前我國主要目的是追求GDP的高增長,所以國內的貨幣政策是比較寬松的,我們知道匯率和利率是同方向關系,壓低了匯率可以保持利率的低水平,那樣能增加國內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
因為05年以前是低估了,所以匯改以後,管制放鬆了,匯率自然朝著市場均衡的方向移動,所以人民幣出現了大幅度升值。
還因為由於長期追求GDP高增長,國內利率水平一直寬松,導致通脹壓力很大。所以國內有加息的預期,這使海外的熱錢大量湧入中國,這也推高了匯率。

Ⅹ 2005年,我國匯率機制改革的原因

1.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嚴重 進入2000年以來,我國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雙順差」呈擴大的趨勢,2004年尤其明顯。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近年來美元不斷對外貶值,由於人民幣盯住美元,於是也跟著貶值,相對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人民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我國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競爭力,使經常項目順差不斷擴大;二是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加大了外商對我國的投資,尤其是促使大量短期資金流入,使我國資本金融項目順差快速擴大。我國國際收支項目中不斷擴大的「雙順差」,加劇了我國跟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尤其是美國與歐洲,屢屢對中國挑起貿易之戰。 2.貨幣政策獨立性受到挑戰 受我國國際收支連年順差的影響,我國外匯儲備在近幾年增長極其迅速,僅2004年就增長了2067億美元,增幅達到近50%,至2005年6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高達711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造成了我國貨幣投放的過快增加,2004年出現了通貨膨脹的壓力。為了抑制國內信貸投放過猛、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嚴重的現象,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採取在公開市場上對沖外匯占款的做法,對沖比率不斷提高,以至出現「無券可用」的情況,只能通過不斷滾動增發央行票據來回籠資金,使得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的挑戰。 3.國際熱錢大量湧入 1997年以來的我國實質上的盯住美元匯率制,在促進我國出口和吸引外資發展的同時,也給國際熱錢入侵留下了可乘之機。近十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我國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大,國際上對我國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不斷上升,國際炒家通過各種途徑大舉進入我國,豪賭人民幣升值。大量熱錢的湧入,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我國的金融風險,不利於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經濟金融穩定性,需要對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制度進行改革。

記得採納啊

閱讀全文

與2005年中國匯率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當虹科技華數股東 瀏覽:858
投資理財獲取收益方式 瀏覽:876
股票倉位合適 瀏覽:695
微信錢包如何買理財產品 瀏覽:558
融資需求的影響因素 瀏覽:205
牙科上市公司 瀏覽:137
8元買股票 瀏覽:212
蔡建波新湖期貨 瀏覽:380
長江通信參股上市公司 瀏覽:680
前海數字資產交易所張 瀏覽:674
杭州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清算一般要幾天 瀏覽:466
關於融資理財的相關規定 瀏覽:639
理財收益高的項目 瀏覽:830
峨眉山市旅遊股份公司 瀏覽:830
華康金融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65
深圳領鮮互聯網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454
美元對匯率泰銖匯率 瀏覽:284
兩融傭金萬18 瀏覽:780
東旭藍天產業集團 瀏覽:689
新三板精選層哪個股票好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