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如何決定
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各自在發行國的購買力決定的。
購買力平價說(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稱PPP理論,起源較早,後來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在《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書中加以系統闡述,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
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㈡ 求解:如果購買力平價成立,真實匯率總是等於1
對的,真實匯率實際上是商品數量的兌換比例,如果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實際匯率是等於1的;
實際匯率:在名義匯率的基礎上,根據兩國之間相對價格調整後的匯率
公式為:s=(S×P)/P*,其中s表示實際匯率,S表示名義匯率(直接標價法下),P*表示外國價格水平,P表示本國價格水平
例如同樣一張桌子在美國價格為50美元,在中國價格380元,此時美元兌人民幣的名義匯率為1美元兌換6.5人民幣;則實際匯率=6.5*50/380=0.855,相當於美國一張桌子可以兌換中國0.855張桌子
但是由於外貿壁壘,外貿成本,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存在,現實中購買力平價幾乎是不會出現的,歷史上曾經用巨無霸指數來研究過實際匯率;
巨無霸指數:假設全世界的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包的價格都是一樣,並將各地的漢堡包當地價格通過匯率換算成美元售價,就可以比較各地購買力水平的差異
假設一個巨無霸漢堡包在美國的售價為2.5美元,在英國的售價為2英鎊,此時對於英國來說,購買力平價匯率應為2.5÷2=1.25,但如果此時英鎊兌美元的匯率在1.5,則其被高估了(1.5-1.25)÷1.25=20%;
同樣如果在中國巨無霸漢堡包的售價為10元;此時對於中國來說,購買力平價匯率應為10÷2.5=4,即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0.25;但如果此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0.2,則人民幣被低估了(0.25-0.2)÷0.2=25%
所以實際情況往往是不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的
㈢ 為什麼用購買力平價理論和利率平價理論計算出的匯率與實際匯率不一致
因為實際匯率源於資本流動 而市場是決定匯率的最終力量 供需決定貨幣的價格
㈣ 如何理解購買力平價理論
購買力平價說又稱PPP理論,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舉例:絕對購買力平價:同樣的一包方便麵,在中國購買需要6元人民幣,在美元購買是1美元,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1美元=6人民幣.
相對購買力平價:方便麵在中國漲價了,變為8元人民幣,在美國也漲價了,變為1.1美元,匯率為:1美元=8/1.1=7.2727人民幣
㈤ 名義匯率、實際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匯率的區別
購買力平價匯率是指按國內貨幣所能購買到的同等數量的產品,實際匯率也叫有效匯率就是長期相對穩定的匯率中間價,名義匯率就是處於波動的匯率價格,因為各國之間貿易一直波動的,所以對各國貨幣的需求是波動的,所以各國之間的匯率也是波動的,購買力平價本質上沒有太大意義,越是落後的國家購買力平價一般越高,所以去落後的國家購買原材料勞動力比較劃算,因為名義匯率很低,名義匯率低是因為該國沒有科技工業產出,反之科技工業發達國家的名義匯率很高普遍和購買力平價一致,因為落後的國家需要低價賣原料給發達國家才要,不然發達國家買自己國家的原材料
㈥ 購買力平價(ppp)與 匯率的區別
購買力平價理論有絕對的和相對之分!絕對購買力平價說明了匯率和兩國的物價水平有關;相對平價則說明匯率和兩國通脹率有關!購買力平價理論是用來預測長期匯率趨勢的!而匯率是指一國貨幣的外幣價格,由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匯率放開)決定,有即期和遠期匯率之分!
㈦ 購買力平價理論在人民幣匯率實證中為什麼不成立
人民幣利率平價論的實證不成立的簡單原因分析
第一,利率平價論的一個重要假設前提是資本能在兩國自由的移動,但是我國在資本和金融市場沒有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實現資本的國際間的自由移動相對困難,這造成了利率平價論不適用的根本原因。
第二,當時我國的匯率政策是盯住單一的美元,所以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的穩定,並未受到兩國利率差異的影響,也就是說利率的變動並沒有決定匯率的變動。
第三,在我國從1997年到 2005年,先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以及SARS等突發事件。防範突發事件,保證經濟快速穩定增長,人為地對匯率進行調控,保持匯率穩定。
第四,利率利率平價論在一些實證研究中被人為是長期理論,而我們的分析偏向於中短期,所以利率平價理論不成立。
㈧ 1.世界銀行如何使用購買力平價評估人民幣匯率的 2.觀察1997年以來我國物價變動與人民幣匯率的關系
購買力平價是各國根據不同物價水平計算出的貨幣之間的等價系數。目的是為了對各國的GDP做一個合理的比較。購買力平價匯率與實際匯率之間可能存在較大差距。在外貿平衡的情況下,兩國的匯率將趨向於接近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前者是指本外幣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外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後者是指不同國家貨幣購買力的相對變化,是匯率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購買力平價理論指出,在外貿平衡的條件下,兩國匯率將趨向於接近購買力平價。一般而言,該指數只能通過對許多商品根據其相對於經濟的重要性進行檢驗來獲得。
拓展資料:
1、購買力平價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其單位貨幣的購買力所佔的比例決定。購買力平價,通常稱為購買力水平。購買力平價匯率用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當前的貨幣匯率在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時會產生誤導。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計算的GDP也會減半。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墨西哥人變窮了。如果比索的收入和物價水平保持不變,進口商品對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進口商品的價格會翻倍),貨幣貶值不會惡化墨西哥人的生活質量。如果採用購買力平價,這個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2、購買力平價理論是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首先提出的。簡而言之,購買力平價是國家間綜合價格的比值,即在不同國家購買相同數量和質量的商品和服務時,兩種或兩種以上貨幣的價格比,用於衡量價格的差異。比較國家之間的水平。
3、例如,購買一籃子相同數量和質量的商品,在中國要80元,在美國要20美元。對於這一籃子商品,人民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為4:1,即在這些商品中,4元的購買力相當於1美元。 PPP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空間價格指數,它不同於比較一個國家兩個時期價格水平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L)。它比較了兩國在一定時期內的綜合物價水平。因此,以購買力平價作為貨幣換算因子,可以滿足GDP國際比較的三個條件的要求。
4、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匯率的不斷攀升,國內物價也在快速增長。據統計,中國通貨膨脹率從2005年的1.8%飆升至2011年的5.4%。人民幣大幅升值和國內物價劇烈波動已成為中國兩大經濟現象。然而,人民幣的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卻與傳統經濟理論相悖。本文試圖通過協整分析和VaR測量模型探討人民幣外部價值與內部價值之間的關系。
5、匯率和價格是經濟生活中備受關注的兩個經濟變數。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日益融合,匯率作為貨幣的價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匯率的變化也將對經濟的健康運行產生重大影響。它影響著工商企業的跨國投資決策和金融機構的經營決策。隨著信用經濟和符號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世界經濟、金融全球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加快,匯率杠桿被頻繁使用。
㈨ 從匯率、購買力平價角度來看,人民幣是否被低估了
並沒有,預計2016年內,人民幣兌美元存在一定貶值壓力,但下行空間不大。從中長期看,決定匯率走勢的根本因素仍是貨幣的購買力。購買力平價(PPP)匯率與人民幣實際匯率不斷趨近是長期主導因素。這意味著5-10年內,購買力平價因素將起主導作用。
建議確立「以實體經濟立國,相對強勢的貨幣有利於強國富民」的理念,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與落地,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著力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和增長動力,為人民幣的強勢地位提供支撐;其次,以「一帶一路」和加入SDR為契機,催生出更廣泛的人民幣跨境使用需求,增強海外市場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需求,有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第三,維持中美利差的基本穩定,避免「大水漫灌」式的總量型寬松政策,同時保持外匯儲備規模合理穩定,更加註重外匯儲備資產的多元化配置。
隨著英國意外「脫歐」和美聯儲加息進程的搖擺不定,全球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同時,我國經濟正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國際收支結束了「雙順差」格局,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實現難度加大。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幅波動,彈性顯著增加。如今,「8·11」匯改已一周年,我們回顧了這一年中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嘗試從經濟增長、中美利差及貨幣政策、購買力平價、匯率預期、地緣政治及匯率制度等六項決定因素構建分析框架,預判人民幣兌美元的短期及中長期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