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世界各國匯率安排現狀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世界各國匯率安排現狀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發布時間:2023-01-27 02:45:10

① 簡述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及其發展趨勢。

[摘
要]近年來,中國正經歷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在這種背景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逐漸凸顯出來,進而成為國際輿論關注
的焦點。文章首先論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指出目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希望對我國人民幣匯率
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及政策走向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 人民幣匯率 匯率制度 固定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
引言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
安排,是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定。在國際金融史上,迄今為止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採取適當的匯率制度,對於一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際貿易將會起很大的影響作用。
一、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發展歷程
(一) 雙重匯率制時期(1981——1993)
1.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

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確立了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始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以搞活經濟。為了發展對外貿易,獎出限入,促進企業經濟核算,適應
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8月國務院決定改革匯率制度,從1981年起試行雙重匯率。一種是適用於貿易外匯收支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匯率,這是內部調
節進出口貿易的平衡價;另一種是適用於非貿易外匯收支的匯價,按官方公布的匯價辦法,仍然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的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的主要特點是:(1)典型的雙重匯率;(2)從性質上說是屬於貿易性匯率,它是以我國的貿易政策為中心,為出口創匯服務的;(3)人民幣仍然處於高估的狀態,難以很好地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
2.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
1980年我國恢復了在IMF中的合法地位,按照IMF的有關規定,其會員國可以實行多種匯率,但必須盡量縮短向單一匯率過渡的時間。為了解決匯率制度帶來的諸多問題,盡快達到國際標准,從1985年1月1日起,我國又恢復了單一匯率,該匯率以貿易匯價為基礎。

一方面,1980年10月起我國創辦了外匯調劑市場,開展外匯調劑業務,當時規定外匯調劑價格是在官方匯率之上加10%。在這之後,隨著留成外匯的增加,
調劑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在這期間名義上是單一匯率,而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出現了官方牌價和調劑市場價格並存的局面。
(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2004)
1993
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該公告把我國的外匯體制改革推到了日程表上,標志著我國外匯體制改革正式起步,改革的主要內
容有:第一,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人民銀行宣布1994.1.1起執行外匯調劑市場和人民幣官方匯率的並軌;第二放開人民幣兌換,允許人民幣有條件市場兌
換,同時取消人民幣額度管理制度,取消各類外匯留成;第三,成立銀行間外匯市場,原外匯調劑中心繼續保留,服務於外商投資企業投資企業的外匯交易需要;第
四,從即日起(1994.1.1),境內不允許外幣流通,不允許在任何非法的途徑進行外匯買賣,暫停原外匯券的發行,已發行的繼續使用,直到對換完畢。
除上述規定外,《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還對外資外債管理、強化外匯宏觀管理及強化國際收支統監等很多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從而拉開了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
(三)被稱為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的實施(2005—至今)

國人民銀行在2005年7月推出了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方案,其核心內容是人民幣不再僅看美元的臉色行事,而是有條件的選擇若干主要幣種,按照相應的權重
決定人民幣的浮動匯率,這是根據我國經濟及外貿現狀採取的一項重大變革。與此同時政府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這些管理和調節
都是以市場為基礎,參考上述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當時規定出台後人民幣對美元即日起即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目前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人民幣匯率制度其實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涵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市場和外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內容和規范。當前在執行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點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實效性受到現有外匯管理制度的制約,這主要體現在我過強制性的外匯結算制度方面。這種外匯結算制度的後果是強制結匯政策導致國家
在外匯資金已經相當充裕的情況下,仍然不得不大量吃進真實貿易項下和投機人民幣升值項下的雙重外匯流入,被動地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其結果是:央行一方面在
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不得不收購進入國內的大量的外匯資金,造成流動性過剩;與此同時,卻為了減輕流動性過剩問題,又被迫的通過提高存款准備金或加大公開市
場操作的方法收迴流動性,形成左手出右手進的尷尬局面,嚴重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降低了政策執行的效率。
第二點是在決定匯率未來走向方面,
該政策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往往造成政策的左右為難的局面。比如當前局勢下人民幣升值預期有增無減,人民幣面臨著國內和國外的強大壓力,但是如果現在大幅度升
值,必然對我國的外貿出口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造成外匯儲備的具量減值,形成無可置疑的損失,也會影響到持有外匯的其他人群和機構;更為嚴重的是大幅度升
值還會人為造成人民幣匯率拐點的出現,極易引發資金外逃,造成金融的危機。但另一方面如果抑制人民幣升值或採取當前緩步升值的方法,經濟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還會頻繁的出現。
第三點是人民幣匯率經過改革雖然受美元的影響有所消弱,但不可否認,美元對人民幣的影響仍然是決定性的,客觀上為美國向中國輸出通貨膨脹、轉移經濟成本提供了通道。
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上所述,
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
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完全和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
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的要求想吻合,
同時,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於解決對外貿易不平衡、擴大內需以及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
方面進行著手:
第一,增強匯率彈性,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應是增強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
逐漸放鬆對資本和外匯的管制。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應把握的原則是:真正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採用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適當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
第二,加強對國際游資的管理和監控,防止匯率波動帶來嚴重沖擊。國際游資為追求高額投機利潤而在全球金融市場中頻繁流動、積聚和炒作,在股票期貨、房地產等極富投機性的市場上,巨額游資可以輕易地在較短時間內吹起經濟泡沫,引發市場的暴漲暴跌。

三,調節外匯儲備規模,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截至200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2.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雖然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並保持增長態
勢,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對外信譽,增強海內外對我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有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商投資,降低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利於維護金融
體系穩定,應對突發事件,平衡國際收支波動,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但是外匯儲備持續激增是國際收支失衡的結果,順差也是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表現。現
在,我們應該由過去的「藏匯於國」向「藏匯於民」轉變,「藏匯於民」轉變意味著民眾與市場也要分擔承受匯率風險,這就要求有一個較為完善的外匯市場,這個
市場上要有多樣的風險對沖工具,還要讓企業和個人有較多的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央行拋出「藏匯於民」的政策深意,目的就在於加快資本項目改革,將會在
健全外匯市場、豐富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上做文章。

② 中國匯率制度的演變

1.1949年至1953年初
人民幣匯率確認時期,匯率大幅度波動。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以美元為基礎,匯率的變動與國內外的物價波動密切相關。由於人民幣一開始就沒有規定含金量,因此對外匯率的計算基礎就不是以金平價,而是按照物價對比法來折算。
2.1953年初至1972年底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1953年,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國內物價穩定。同時,西方國家正處於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度時期,各國貨幣匯率變動不大,國際金融秩序比較穩定。因此,這一時期的人民幣的對外匯率也基本呈穩定狀態。
3.1973年至1980年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上升,幣值被高估。1973年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世界各國普遍採用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穩定也較為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由以美元為基礎改為盯住一籃子貨幣來定值。1979年據此計算出的匯率是1美元兌換1.5元人民幣。
4.1981年至1984年
這一階段,實行了人民幣實行公開牌價和內部結算價的雙重匯率。1981年1月1日起,我國對進出口貿易結算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同時繼續保留原來的人民幣公開牌價用於非貿易收支。
5.1985年至1993年底
這一階段,人民幣匯率多次調整,持續貶值。
6.1994年之後,人民幣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4年1月1日起,實行人民幣匯率並軌,4月1日起開始以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等內容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1996年12月1日起,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實現可自由兌換。1998年12月1日起,停止了外匯調劑交易,境內外匯交易統一納入銀行的結售匯體系,形成了單一的人民幣匯率。
7.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同時美元每天浮動范圍限制在上一交易日收盤價的上下3‰之內,對非美元則在1.5%的范圍內浮動。

③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現狀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就是如何選擇以及如何制定匯率制度的問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亦簡稱匯率制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加強和成熟,我國的社會和經濟對匯率波動承受力的要求,尤其在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的資本市場日益開放的大勢下,也迫切要求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
關鍵詞:匯率 外匯市場 彈性 政策敏感性
我國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從1994年元旦開始實行的。這是我國人民幣匯率的生成逐步向市場化靠攏的開始。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允許市場匯率在一定范圍內圍繞基準匯率上下浮動這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核心。這個核心所規定的匯率形成機制是非常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的,20年來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然而,客觀上來說,目前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也存在著的諸多的缺陷,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革加以完善。
1、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被歪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結售匯制的建立,一直是我國人民幣外匯體制改革的十分重要的一面。同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現行基礎包括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結售匯制。從理論上來看,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反映的是市場供求關系。然而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卻存在著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其一是是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其二是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扭曲以上兩點有不可忽視的貢獻。由此可以看來人民幣匯率在是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匯率的,而相反卻可以基本上體現的是政府意志。
(1) 銀行間外匯市場具有封閉性
所謂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它的建立初衷是為了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以改進,但是實踐來看,初衷並沒有達到這一目標並未達到,反而暴露了銀行間外匯市場自身存在的缺陷這:
第一,封閉性的市場。在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的是會員制,作為外匯市場的主體,首先銀行必須是中央銀行指定的,確定銀行獲得了會員資格,然後要報送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局審批。這樣嚴格的市場准入規則,自然就使這個市場失去了開放性。
第二,被動干預的市場。在外匯市場上,中央銀行會彌補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不完全匹配的頭寸。為了保證外匯市場的「出清」,保證外匯市場的有效運轉,中央銀行就處在了被動干預的角色上。這種迫不得已,不僅限制了央行干預的靈活性,而且使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匯率趨於僵化,浮動空間非常狹窄。顯而易見,這種扭曲的人民幣匯率制約了市場的外匯資源配置,大大降低了外匯的使用效率。
第三,嚴格管制的市場。不僅在市場准入上非常嚴格,在外匯的持有額度上,中央銀行也有嚴格的規定,這樣外匯指定銀行也不能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持有外匯,更難以進行資產的收益最大化和規避匯率風險,比如依據人民幣與外幣資產的合理組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所有交易當中,處於壟斷地位的是中央銀行,外匯銀行的持有額度,控制權在於中央銀行。與此同時龐大的外匯儲備與貨幣供應這三者使得中央銀行擁有了絕對的壟斷地位,人民幣匯率的形成具有非常強的政府意志。
第四,單調的市場。在我國目前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交易的幣種尚且只有美元、歐元等幾種外國貨幣,其中,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為主。人民幣的外匯遠期交易,只有極少幾家銀行有資格辦理,根本沒有外匯的期貨交易等豐富的匯率衍生工具,使得外匯市場顯得沒有生機。交易種類的單調與稀少,嚴重製約了形成多層次的外匯市場結構。
(2) 具有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
我國的結售匯這種制度安排本身就具有挺大程度上的強制性。在這種制度下,所有的出口企業因出口所得的外匯,必須毫無條件的賣給外匯銀行。出口企業不可以自己持有單獨的外匯賬戶,以後雖然允許大型的外貿企業持有部分的外匯,但是要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根本不能依據企業自身對未來的外匯需求和對未來的匯率走勢預期,自行選擇適宜的數量和出售時間。但是出口企業的非貿易用匯則受到了比較嚴格的人民幣外匯審批的制約。這樣一來,出口企業就沒有辦法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持有外匯。所以說,這樣的「強賣」所形成的人民幣匯率不會是真實的市場匯率。
2、人民幣匯率缺乏應有的彈性
沒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弱化了企業的風險意識。人民幣匯率長期在很小幅度內的波動,導致整個外匯市場忽視了匯率風險,導致企業在自身經營當中,在進行融資活動當中,很少考慮到風險,這樣就累積了一定的風險。
沒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使得人民幣的名義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之間產生了差距。由於我國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單一匯率制度,所謂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也只是浮動在很窄的范圍之內,這樣其他貨幣間的匯率變化就讓人民幣匯率不好及時調整。近年來,由於歐元對美元的匯率,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不太穩定,美元處於不斷貶值的趨勢,導致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下降。結果就使名義匯率表面上保持穩定,其實早就與實際有效匯率發生了差距。
1994年我國人民幣實行並軌制,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每天就只有幾個基本點。究其原因是中央銀行每天都參與外匯市場,市場有買賣差額,央行就進行平補。這種制度造成了人民幣匯率的政策敏感性。長期的結果就是向市場傳達一個信號,匯率的大幅度波動是政府允許或者說意願的。這樣一來,匯率政策的操作彈性就大大降低了以至於沒有了彈性。
3、人民幣匯率調整沒有準確的依據
我國是在1996年實現了人民幣的可兌換,但只限於經常項目。在資本項目下,仍然實行嚴格的管制。這樣銀行間的外匯市場,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就取決於貿易項目。但是,在國際貿易中,與貿易有關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貨幣的購買力。所以,購買力平價理論就有必要成為人民幣匯率形成的理論依據。這就與已經逐步成為固定匯率制度的人民幣匯率相悖。在目前的情況與條件來看,購買力平價的理論適用條件幾乎通通不可以滿足,比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為零,關稅為零等等。但是,在購買力平價的理論下,一般物價水平的計算包括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這樣的結果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的。這樣,從理論上看,人民幣的匯率調整的真實依據也不充足。
4、維持現行匯率制度成本高
就目前的趨於固定匯率制度的匯率制度,維持它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首先是加大操作貨幣政策的難度。在資本流動的條件下,固定的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其唯一用途是維持本國貨幣的穩定;而在資本管制的條件下,資本不能自由流動,不能進行資本套利,利率平價理論也發揮不了作用,固定的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也因此又獲得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其次增加了財政負擔。在美元強勢的趨勢下,若繼續維持人民幣對美元的比例,我國的出口將受到沖擊。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我國外匯市場相比以前,已經日趨活躍了,但是與此同時也給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有一種市場倒逼改革的趨勢。所以人民幣匯率改變的步伐迫在眉睫,完善人民幣的匯率的形成機制刻不容緩。■

④ 人民幣匯率改革對國外的影響

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匯率制度是各國中央銀行確定的本國與外國貨幣比價的原則和組織形式,而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則是為維持某種國際貨幣體系正常運轉,有世界各國普遍承認和遵守的有關國際貨幣運行的某種程序級規則。由此可見,我國要想建立新的匯率制度就必須解決定價以及如何定價的問題。

所謂「定價」就是一種貨幣與其他貨幣之間的比價,從理論的角度出發定價的基礎是一國貨幣的購買力、利率、國際收支模式以及資產市場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大因素在不同的時期會成為主導一國貨幣匯率的漲跌原動力,所以管理層在定價的過程中應綜合考慮上述四大因素,甚至還必須考慮未來幾年內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

所謂「如何定價」就是採取何種方式來最終決定匯率。相對於定價而言,如何定價屬於方法論的范疇,因此運用何種方法將直接影響到人民幣匯率的合理性。至於如何定價,涉及的就是人民幣對各貨幣匯率的加權問題。此外從現實角度出發,人民幣應該會逐步擴大浮動范圍,應該改變盯住美元為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這樣既能避免國家財富的暴漲暴跌,也能夠更從容的應對國際收支。此外,具體到管理層所實行的匯率制度,筆者更傾向於國家採取中間匯率制度。此舉有利於人民幣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彈性,也有利於緩沖因匯率改革而出現的人民幣巨幅振盪

人民幣匯率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毫無疑問,綜合個方面情況人民幣都應該升值。目前讓人民幣升值成為世界性話題的始作俑者是日本。在04年2 月七國集團財長會議上,日本財相鹽川正十郎指責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要求通過決議逼人民幣升值,盡管遭到否決,但其後美國、歐盟紛紛鼓噪。美國財長斯諾、美國聯儲局長格林斯潘、美國國會等通過種種途徑向中國施壓;歐盟15 國在今年10 月調高中國在普惠制(GSP)下享有的出口優惠關稅,並計劃在明年正式取消優惠。國際資本則在市場上催風攪雨。人們傳言,外資踴躍進入中國,香港H股市場異常火爆等等,其中相當部分原因在於外資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一時間黑雲壓城。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乃至世界將帶來什麼影響,各有說法不同。

主張升值的理由大致有三點:——由於人民幣幣值低估,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充斥國際市場,損害了主要工業國的製造業,拖低了這些國家的物價,是造成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的禍亂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不管人民幣升值會對國內經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中國都有責任讓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賣得貴一點,讓世界繁榮起來再說。諸如日本政府者,心裡盤來算去的無非就是這種考慮。

——由於中國出口產品結構中生活必需品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是小於1的,因此人民幣升值不會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影響。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楊帆在一個講座上瞪著眼睛質問台下的無知學子:美國人難道會因為中國鞋貴了20美元而不穿鞋或去穿墨西哥鞋?!升值不影響中國出口論是個新鮮的東西,如果是真的,那可太好了!當然,楊教授有個配套的觀點:通過人民幣升值逼迫國內企業加速產品的升級換代,靠品質爭奪國際市場才是長久之計。

——人民幣幣值確實低估了,寶貴資源和辛勤勞動賣得太便宜不劃算。而且,對出國求學、旅遊和購物來說,人民幣升值等於老外硬往自己腰包里塞錢。自中國將出口作為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後,這種看法已經湮滅很久,現在漸漸又浮現出來。

反對升值的理由多集中在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上。一些資源出口大國擔心人民幣升值損害自己的利益,如澳大利亞。另有一些雖不是資源大國但把中國作為長期戰略市場的國家,則擔心人民幣升值損害中國經濟進而波及到自身,如韓國。國內多數學者和政企官員則擔心人民幣升值會損害中國成為製造業大國的努力。相對升值的理由而言,這些理由更多的是害怕人民幣升值而不是反對人民幣升值,因此無法阻擋人民幣升值。

其實就升值論升值是個難以扯清楚的話題。關鍵還是在於上文中所提到的貨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如果匯率機制是完全市場化的,則高一點低一點都很正常,一方面自己不用費那麼多精神算糊塗帳,另一方面別人也不能多說什麼。中國目前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以國內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價格為基準。企業通過結售匯制度和外匯指定銀行打交道,事實上被排除在外匯市場之外。居民個人雖然可以持有外匯,但在外匯流通中的作用也被限製得很死。這個匯率形成機制顯然不能完全反映市場供需狀況。

我國貨幣當局對這個問題是清楚的。從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中國領導人的表態來看,中國堅持穩定貨幣的原則不會改變,不希望匯率的人為波動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與此同時中國逐步把輿論焦點引導到匯率形成機制上來,以緩解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美國政府成立專家聯合小組研究加快人民幣自由化進程就是一個很大的動作。

事實上,中國政府早已經著手恢復被亞洲金融危機中斷的人民幣自由化進程。2002年10月1日開始,國家外匯管理局陸續在浙江、江蘇、上海、山東、廣東和福建等六個省市推開了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改革試點,企業在資本項目下運用外匯的自由度得到較大的增強。2003年9月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於調整境內居民個人經常項目下購匯政策的通知》,將境內居民個人購匯指導性限額大幅提高,同時擴大了境內居民個人的供匯范圍。隨著企業和居民參與外匯供需過程的空間日漸擴展,人民幣的自由化將是水到渠成的事。

自由化之後的人民幣走向升值抑或貶值,很大程度上由市場來決定。市場如何作決定,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中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形勢的對比。如果自由化的人民幣成為世界強勢貨幣,不管日本人、美國人或是歐洲人是喜是怒,中國人是應該高興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美元再次大幅下跌。這對苦苦頂著升值壓力的人民幣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雖然人民幣不是馬上就要面對匯率調整的問題,但長期而言,升值壓力將越來越大。目前看,美元長期走低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邏輯上,身居「本位」的美元只有貶值才能獲得所謂鑄幣稅。在不威脅到美元地位的前提下,美國貨幣當局將樂於擴大貨幣供應量,使美元貶值。事實上,為了維持低利率,美聯儲幾年來都在不斷增加貨幣供應,只是由於中、日等國的大量吸納,才沒有使美元更快的貶值。

只要美元繼續貶值,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就會越來越大,直至使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嚴重失效。從目前美元的走勢判斷,這並非不可能。

那麼人民幣升值,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認為,升值是壞事,不僅對中國壞,對世界也不好;而北大宋國青教授則指出,人民幣輕微升值才是上選。兩位名宿得出的是不同的結論,我們該信誰?

原則上,本幣升值絕對是好事。它可以直接增加我們的國民收入,使我們的綜合國力平白上一個台階。但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我們必須考慮由此而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實際上,這正是中國不願使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關鍵是就業。雖然今年的宏觀經濟出奇的好,就業形勢卻不容樂觀。由於GDP就業彈性的持續降低,中國已很難通過GDP的增長來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根據紐約聯合資產管理公司的調查,從1995年至2002年,中國已流失約15%的製造業工作崗位。如果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減少,勢必進一步惡化製造業的失業問題。況且,今年的貿易順差並不多。犧牲一點購買力,換來一些幹活的機會,也是合情合理的。

可是,如果人民幣不升值,我們就要面對貨幣政策日益尷尬的處境。通貨膨脹的可能前景,已使貨幣市場利率出現上揚走勢,而匯率穩定的需要,卻不容利率進行調整。近期銀根的緊縮和國債的暴跌,就反映了其中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通過通脹來化解升值壓力,可能並不是最佳選擇。隨著上半年投資的猛增,資產泡沫的苗頭已經出現。而我們才剛剛走出通縮。甘冒風險嗎?經濟「硬著陸」的前景足以使每個人膽戰心驚。

這是個進退兩難的局面。不升值,通貨膨脹的風險必然增加;升值,又面臨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那麼,在匯率穩定與通脹控制之間,難道就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嗎?

銀行問題是目前金融問題的症結。難題並不在於天文數字的壞帳,以中國這樣的高成長經濟體,甩掉壞帳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我們如何在甩掉壞帳的同時,不致引起大的市場波動。

現在,人民幣的堅挺提供了一個機會,使壞帳的處理獲得了更大的空間。如果把握機會,在撇除壞帳的同時對銀行系統作徹底的改革,那麼今天的幣值困境,完全可以成為金融體制改革的天賜良機。

另一方面,早在1994年,中國就確立了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戰略目標。從不可兌換到可兌換,是一個充滿著變數與風險的過程。要順利地實現過渡,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和精準的時機把握。從國際經驗看,在本幣實現自由兌換後,幣值通常先跌後升,那麼在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的時候推進資本帳自由化進程,自然就是減小市場波動的最佳選擇。

雖說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但我們同時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人民幣升值的正反面影響。

人民幣升值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中國進口

2、原材料進口依賴型廠商成本下降

3、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能力增強

4、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盈利增加

5、有利於人才出國學習和培訓

6、外債還本付息壓力減輕

7、中國資產出賣更合算

8、中國GDP國際地位提高

9、增加國家稅收收入

10、中國百姓國際購買力增強

人民幣升值的負面影響:
1、人民幣在資本帳戶下是不能自由兌換的,也就是說決定匯率的機制不是市場,改變沒有意義

2、人民幣升值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

3、人民幣匯率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

4、給中國的外貿出口造成極大的傷害

5、人民幣匯率升值會降低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增大就業壓力

6、財政赤字將由於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時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

顯而易見,面對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面對各種可能將會產生的後果,何時改革、何時升值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重要課題。考慮到國家利益與民族的利益,筆者認為何時升值應由中國人自己說了算(這也是溫總理在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是所表示的明確態度)因為從長遠來看,如果盲目的屈服於國外勢力,今後的中國將處處受制於人,今後所制定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也將逐步的聽命於「洋人」,這樣一來中國可能會成為帝國主義新殖民主義旗幟下的又一個喪失自我的附庸,而民族復興的偉業也將很難實現。而從短期來看,人民幣立刻升值將使得海外游資沖擊人民幣的計劃得逞,從而助長其投機豪賭人民幣升值的氣焰,此舉將使得國家付出高昂的學費,也有可能嚴重影響到二十多年以來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並引發各種社會危機。但同時也必須看到,任何國家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最終都難以避免本幣的升值。在這個不可逆轉的過程中,如何把挑戰變成機遇,把不利變為有利,就要考驗決策者審時度勢,當機立斷的水平了。

⑤ 人民幣匯率的發展

人民幣從1949年到1952年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劃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金有正式的掛鉤,匯率保持在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代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
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
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l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同期英鎊匯率從 1英鎊兌換5.9l元調至3.44元,英鎊對人民幣貶值41.6%。
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大陸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
1985至1991年4月復歸單一匯率制度。匯率繼續向下調整,從 1984年7月的2.30下調到1985年1月的2.80,之後又多次下調。這階段雖然恢復了單一的匯率制度,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隨著留成外匯的增加,調劑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因此名義上是單一匯率,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
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 8.7。
可見,這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演化與改革的特點是: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官方匯率逐漸向下調整。人民幣在1994年起與美元非正式地掛鉤,匯率只能在1美元兌8.27至8.28元人民幣這非常窄的范圍內浮動。 2005年7月21日,人民銀行突然宣布,經國務院批准,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變相升值2%,並且不再與美元掛鉤。
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人民幣匯率一籃子機制就是綜合考慮在中國對外貿易、外債(付息)、外商直接投資(分紅)等外經貿活動占較大比重的主要國家、地區及其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並分別賦予其在籃子中相應的權重。具體來說,美元、歐元、日元、韓元等自然成為主要的籃子貨幣。
此外,由於新加坡、英國、馬來西亞、俄羅斯、澳大利亞、泰國、加拿大等國與中國的貿易比重也較大,它們的貨幣對人民幣匯率也很重要。
2005年9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通知,擴大了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從原來的上下1.5%擴大到上下3%。
2005年12月29日,外管局批准13家銀行開展做市商服務,包括工、農、中、建4家國有商業銀行,交行、中信、招商、興業4家股份制銀行以及花旗、渣打、匯豐、荷銀以及蒙特利爾5家外資行在內的總共13家銀行獲得了首批人民幣做市商牌照。2006年1月4日,13家人民幣做市商開始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同時保留撮合方式。
2006年1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進一步完善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的公告》(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6〕第1號)規定,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方式(以下簡稱OTC方式),同時保留撮合方式;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中間價。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並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2007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漲影響,2010年8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及即期匯價雙雙創下一個半月的新低。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1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8015元,即期市場開盤報6.7958元。
有交易員認為,人民幣匯價大跌,主要是由於隔夜美元大漲,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浮動所致。美元指數11日強勢反彈,上漲1.94%。在美聯儲承認經濟復甦狀況不佳之後,公布的經濟數據表明美國貿易赤字意外擴大及亞洲經濟出現增速放緩跡象,加重了投資者對全球經濟狀況的擔心情緒,避險資金再度青睞美元。
2007年6月19日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連續升值將近2%。9月21日,人民幣匯率上升0.1%至一美元兌6.7079人民幣,創造了1993年匯改以來的最高值。
此外,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國際美元走強,除投資者對美國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憂慮外,歐元區各種利好因素釋放殆盡後的投資者回補美元頭寸也是美元走強原因之一。
而12日人民幣中間價低開,體現了人民幣匯率更多參考一籃子貨幣,雙向波動的特徵,體現了央行重啟匯改的意圖。2010年,美國國會眾議院籌款委員會於當地時間9月15日開始舉行為期兩天的聽證會,討論人民幣匯率問題,企圖對人民幣升值施壓。
聽證會今天將出結果,外界普遍關注國會會否通過迫使人民幣升值法案。美國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在聽證會上發言時表示,人民幣依然被低估,不排除宣布中國為匯率操縱國的可能。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11年4月29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4990元,1歐元對人民幣9.6348元,100日元對人民幣7.9718元,1港元對人民幣0.83639元,1英鎊對人民幣10.8130元,1人民幣對林吉特0.45655林吉特,1人民幣對盧布4.2311盧布。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6.5。 1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991,首次突破6.40整數關口,再創匯改以來新高。而單日漲幅亦擴大至176個基點,再度刷新9個月來的單日漲幅紀錄。
2014年3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在北京指出,今後人民幣匯率將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匯率雙向浮動將成為常態;存款利率改革是今明兩年金融改革的重點。
2014年5月12日,網易等媒體報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延續前兩個交易日的跌勢,當日下跌44個基點,報6.1625,這也是近8個月來的最低點。受中間價下跌影響,當日的即期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貶值近100個基點,離岸市場上的人民幣也出現小幅貶值。
2014年21日-26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第四個交易日下跌,創下年內新低。自2014年2月以來,人民幣匯率一改連續近10年的上升趨勢,出現急速貶值。截至目前,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已經貶值3.4%,而去年全年的升值幅度是2.91%,回吐了去年全年的漲幅。
2015年11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154,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間價6.3495升值341點,創2005年7月以來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設於6.4236元,較前一日下調96基點,並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
盤面數據顯示,2015年11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累計下跌1200餘基點,跌幅已達1.9%,而自11月底加入SDR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累計下跌426基點,跌幅為0.67%。離岸人民幣貶值更明顯。截至12月10日18:30,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自11月初以來累計下跌超過2000基點,跌幅超過3.3%;其自11月底以來累計下跌逾880基點,累計跌幅超過1.3%。
2015年12月14日,境內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設於6.4495元,較前一交易日大跌137個基點,為連續第六天下調,創2011年7月25日以來新低。
2015年12月17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設於6.4757元,較前一交易日再跌131基點,為連續第九日下調。兩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盤中繼續走弱,其中在岸人民幣跌逾100點,並跌破6.48元,收報6.4837元,迎8年來首個十連跌,再創2011年6月以來新低。
2016年2月1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118,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96個基點,漲幅達0.30%。與此同時,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當日收盤價報報6.4944,較上個交易日收盤價大漲751基點,創下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⑥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如何應對當今國內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請有理有據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目前疫情影響,全球經濟疲軟,歐債通脹嚴重,美保守傾向,新興經濟體產業升級緩慢容量有限,且欲成競爭關系。對於中國,匯率改革窗口重心轉入貨幣政策,出口下降是大趨勢,擴內需是經濟主要動力,穩步小步逐步升值,為經濟由外轉內,轉型升級創造時間點,穩住國際熱錢帶來的通脹,防止國際金融資本的狙擊,為擴大內需提供穩定的金融環境。

1、那什麼是匯率制度呢?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新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以市場匯率作為人民幣對其他國家貨幣的唯一價值標准,這使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求狀況成為決定人民幣匯率的主要依據。
2、匯率制服發展過程:
(1)人民幣內部結算價與官方匯率並存時期(1981~1984年)。改革以前,人民幣匯率長期低於出口創匯成本,但高於國內外消費物價之比。為了擴大出口,人民幣需要貶值,不過人民幣貶值對非貿易外匯收入不利。從兼顧貿易和非貿易兩方面的需要出發,1979年8月政府決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在官方匯率之外實行貿易內部結算匯率,它以全國出口平均換匯成本加一定幅度的利潤計算出來,明顯低於官方匯率。
(2)取消內部結算匯率,進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存時期(1985~1993年)。雙重匯率體制明顯調動了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國家外匯儲備也有所增加。但是這種安排存在明顯的問題:第一,從對外關系來看,IMF將雙重匯率看作是政府對出口的補貼,發達國家威脅要對我國出口商品徵收補貼稅。第二,從國內角度來看,雙重匯率造成外匯管理工作中的混亂,而且它在外貿部門仍然吃大鍋飯的情況下不能有效抑制進口。所以,從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內部結算價,人民幣又恢復到單一匯價。

(3)匯率並軌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時期(1994~2005年7月)。1994年國家外匯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的貨幣"。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年1月1日實行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並軌。第二,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第三,建立全國統一的、規范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央行通過參與該市場交易管理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對外公布的匯率即為該市場所形成的匯率。1996年12月我國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而實現了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重要一步。

(4)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總體小幅升值。

⑦ 試述世界各國匯率制度的演變過程和中國的匯率制度。

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具體內容是:美國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35美元。其它貨幣按各自的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匯率。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貨幣都釘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各1%的限度內波動,1971年12月後調整為平價上下2.25%波動,超過這個限度,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只有在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才允許貶值或升值。各會員國如需變更平價,必須事先通知基金組織,如果變動的幅度在舊平價的10%以下,基金組織應無異議;若超過10%,須取得基金組織同意後才能變更。如果在基金組織反對的情況下,會員國擅自變更貨幣平價,基金組織有權停止該會員國向基金組織借款的權利。

綜上所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它兼有固定匯率與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在短期內匯率要保持穩定,這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但它又允許在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隨時調整,這類似彈性匯率。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盡管1971年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貶值,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3、浮動匯率制度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各國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浮;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浮,就是貨幣升值,下浮就是貶值。

應該說,浮動匯率制是對固定匯率制的進步。隨著全球國際貨幣制度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78年4月1日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文並正式生效,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於新的匯率協議使各國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自由度,所以現在各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多種多樣,有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待。

(1).單獨浮動(Single Float)。指一國貨幣不與其它任何貨幣固定匯率,其匯率根據市場外匯供求關系來決定,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實行單獨浮動。

(2).釘住浮動(Pegged Float)。指一國貨幣與另一種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隨後者的浮動而浮動。一般地,通貨不穩定的國家可以通過釘住一種穩定的貨幣來約束本國的通貨膨脹,提高貨幣信譽。當然,採用釘住浮動方式,也會使本國的經濟發展受制於被釘住國的經濟狀況,從而蒙受損失。目前全世界約有一百多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釘住浮動方式。

(3).彈性浮動(Elastic Float)。指一國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釘住匯率在一定彈性范圍內可自由浮動,或按一整套經濟指標對匯率進行調整,從而避免釘住浮動匯率的缺陷,獲得外匯管理、貨幣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權。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幾個國家採用彈性浮動方式。

(4).聯合浮動(Joint Float)。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則實行聯合的浮動匯率。歐盟(歐共體)11國1979年成立了歐洲貨幣體系,設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匯兌平價,並構成平價網,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保持在規定的幅度之內,一旦超過匯率波動預警線,有關各國要共同干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定了《馬斯赫特里特條約》,制定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一體化得以實現,歐盟這樣的區域性的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向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

中國匯率制度 我國的匯率制度不同於浮動匯率,固定匯率,而是資本管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都是中央銀行接受你任何的買賣貨幣的請求,無論數額大小。而中國是不允許你自由兌換外幣的。所以現在西方一直說中國的匯率沒有市場化。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本次匯率機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匯率調控的方式。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進行浮動。這里的"一籃子貨幣",是指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籃子內的貨幣構成,將綜合考慮在我國對外貿易、外債、外商直接投資等外經貿活動占較大比重的主要國家、地區及其貨幣。參考一籃子表明外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會影響人民幣匯率,但參考一籃子貨幣不等於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這將有利於增加匯率彈性,抑制單邊投機,維護多邊匯.
二是中間價的確定和日浮動區間。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0.3%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3%的幅度內浮動率穩定。
三是起始匯率的調整。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並不是指人民幣匯率第一步調整2%,事後還會有進一步的調整。因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幣匯率水平在數量上的增減。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

⑧ 請分析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與改革

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是本次匯率制度改革的最佳選擇,其他中間類型的匯率制度具有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能夠成為本次匯率改革選取的目標。匯率改革下一步的方向應該是浮動匯率制度。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分類(1999),各成員國的匯率制度可分為8類(見表1)。本次匯率制度改革前我國實行的是第三類即盯住美元制度,改革後實行的匯率制度同時兼顧了第三類和第七類的特點。


一、 對現行匯率制度的認識

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照一籃子貨幣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較之於原先的匯率制度,從形式上看有三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二是選取參照一籃子貨幣調節的方式取代原來單一盯住美元的調整方式;三是選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取代原來的固化的匯率制度,它既吸收了盯住一籃子貨幣制度與管理浮動制度的優點,又擯棄了兩種匯率制度的缺點,從理論上講是人民幣走向區域貨幣道路上的最佳選擇,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能否如理論設想那樣完美,還有待檢驗。

1. 參照一籃子貨幣調節方式優於單一盯住方式。
(1)從貿易多元化的角度看,美國雖然是中國的一個重要貿易夥伴,但也僅佔1/6,比日本和歐盟都略低一些,中國和亞洲的貿易則佔57%。因此,應該參照所有主要貿易國的一籃子貨幣,而不能只盯住美元。另外,改參照一籃子貨幣,會鼓勵人們減少用美元結算,長期而言有助於人民幣成為亞洲地區國際貿易的結算單位與貨幣。
(2)從降低內生交易費用的角度考慮,中國應選擇經濟聯系緊密的國家的貨幣作為人民幣匯率參照的對象。單一的盯住美元,意味著我國的貨幣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受制於美國的貨幣政策,而且由於中美兩國的經濟情況和政策傾向有很大的差別,單純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會對我國的貨幣政策有效性產生沖擊。近年來,我國和歐盟、日本以及美國的貿易額分別佔中國總貿易額的比重幾乎相當,歐盟和日本的對華投資也不遜於美國。因此,以一籃子貨幣為參照對象更適應我國的對外經貿往來。
(3)從滿足人民幣匯率政策出口競爭力的目標看,人民幣匯率政策出口競爭力的目標是:穩定出口國際競爭力與進口成本。參照一籃子貨幣制度的突出優點是穩定人民幣的名義貿易加權匯率(如果權數按照貿易比重在各貨幣之間分配)。如果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國家沒有嚴重的通貨膨脹差異,參照一籃子貨幣同時也保障了真實貿易加權匯率的穩定。

2. 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優於原先的固定匯率制度。
(1)從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本身看,它既具有固定匯率制度的某些優點,又能使匯率保持一定的彈性。在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下,一方面,匯率隨著外匯市場的供求變化而調整,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貨幣當局可以對匯率進行較多的干預和管理,從而能夠保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避免本國貨幣匯率劇烈波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
(2)從我國的國情看,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選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有以下的基本優勢:①保證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盡管我國的貨幣政策在刺激或緊縮經濟方面的作用一直受到理論界的質疑和實踐效果的挑戰,但利用貨幣政策進行前瞻性的微調而平抑經濟波動的作用目前在發達國家卻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因而恰當的利用貨幣政策對我國這種以國內市場為主的發展中大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②調整國際收支的靈活性。這種價格的調整可以減輕國際不利環境對國內經濟的影響。③阻止投機沖擊。在20世紀90年代,頻繁的貨幣投機沖擊對資本開放並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害,這一教訓對我國在未來逐步開放資本市場過程中相當重要。

3. 現行匯率制度並非完美無缺的。
(1)參照一籃子貨幣調節意味著人民幣將逐步不再直接與美元掛鉤,由於我們參照的貨幣實行的均是浮動匯率制度,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雙邊名義匯率變動頻率與幅度都增加,這會給對外貿易和投資帶來匯率風險。
(2)對於人民幣匯率三項政策目標金融安全、出口競爭力和內外部均衡中的任何一項都難以完全顧及。而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特殊地位、我國國內市場經濟制度發育還不完善等現實,又要求目前的匯率政策必須有所側重。
(3)不能充分發揮匯率的調節作用。由於貨幣當局對匯率進行管理浮動,匯率變化的幅度被限制,匯率不能充分反映外匯市場供求狀況,因而難以有效調節商品交易和資本流動。還有可能引發操縱匯率之嫌,容易導致貿易爭端。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照一籃子貨幣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只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一個階段性的取向,在人民幣具有區域貨幣功能後就應該再次調整。
二、 對匯率目標區制度的認識

在本次匯率改革前,理論界很多學者提出以兼具本文表1中4、5、6類的貨幣制度特徵的匯率目標區制度作為改革的選擇目標。從實踐看,這種方案沒有得到認可。原因在於:

1. 從理論上看。首先提出匯率目標區理論的弗來明認為一國也許會希望將其貨幣的匯率限定在或接近於某一「目標區」內,如果實際匯率的波動超出了這個目標區,該國就應調整政策使匯率向目標區內移動。後來,克魯格曼進一步將匯率目標區模式化,提出了匯率目標區模型,威廉姆森進一步發揮了匯率目標區理論,他提出了「BBC制度」。多恩布希和帕克將這一思想近年來的發展稱之為BBC規則。為實行匯率目標區制度,貨幣當局要設立一個基礎均衡匯率以便同國內經濟、國際收支的長期趨勢相適應,並且圍繞這一可調整的均衡匯率設定較寬波幅,達到一方面保持匯率基本穩定,一方面使經濟政策具有一定靈活性之目的。但基礎均衡匯率計算很困難,而如果不能計算出合理的基礎均衡匯率,目標區匯率的合理性將在根本上受到動搖。此外,匯率目標區體系應包括哪些貨幣,其寬度和調整頻率應根據什麼標准確定等一系列問題也不好解決,或確立起來具有很大隨機性。

2. 從我國實際看。匯率目標區制度在我國實行有三大難題。(1)匯率目標區制度下的中心匯率難以確定。(2)資本流動性和投機沖擊難以抵擋。(3)我國不滿足實施匯率目標區的三個前提條件,這三個條件是:不同國家的目標值一致;競爭力水平的目標值必須與國內宏觀經濟均衡相協調;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協調。

3. 從實踐效果看。已經崩潰的全球性的匯率目標區—布林頓森林體系和目前正在運行的區域性匯率目標區—歐洲貨幣體系下的歐洲匯率機制是最著名的實踐。從實踐的效果看,布林頓森林體系無以為繼,最終崩潰。歐洲匯率機制運行中也是困難重重。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無論是選擇什麼樣的國家組成匯率目標區,其運行的制度環境與調節機制是無法與歐洲匯率機制相提並論的。
因此,本文認為,類似於匯率目標區制度的中間匯率制度在中國是難以實行的,它既不會成為當今的選擇,也不會成為匯率制度改革下一步的選擇。

三、 對單獨浮動匯率制度的認識

1. 單獨浮動匯率制度具有制度優點,主要體現在:一是均衡匯率水平完全由市場供求所決定,因而不會出現外匯的超額供給有超額需求的問題,外匯資金的利用服從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原理,從而更有效率。二是由於匯率決定於市場的供求,資本的流出入只會引起匯率水平的升降,而不會改變貨幣供應量,使貨幣政策有了較大的獨立性;同時,由於匯率水平的升降能夠自動的調節國際收支使之達到均衡,降低了大量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減少了中央銀行對市場的頻繁干預。三是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的變動呈連續、輕微的態勢,投機者的獲利空間狹小,使投機行為相對減弱。

2.我國還缺乏將單獨浮動制度理論上的優點轉化為現實中的優點的實力。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宏觀經濟預期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還將繼續進行,人們對宏觀經濟的預期也就呈現出高度的不穩定性。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依存度日益提高,國際間競爭的加劇,對我國經常項目的影響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加上金融領域的進一步開放,資本的流動性將隨之增強,其結果對我國的貨幣供需產生影響,這些影響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因此,在我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過程中,對宏觀經濟波動的預期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匯率也具有高度的易變性。如果貿然採取一步到位的匯改策略,走上浮動匯率的道路,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3. 單獨浮動匯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最大問題就是存在著匯率的過度波動或匯率的易變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並且使經濟中面臨的匯率風險增強。弗里德曼認為,浮動匯率制度之所以出現不穩定。主要是因為與之相關的宏觀經濟的不穩定。由於人們對貨幣供給、實際收入的預期決定著當前的匯率,如果人們的預期是不穩定的,匯率就會表現出易變性,且匯率波動的幅度會大大超過貨幣供給和實際收入的波動幅度。依據該理論,如果人們的預期是穩定的,匯率就應當是穩定的;而事實上則是,在大多數預期穩定或預期較大穩定的情況下,匯率仍然是易變的。因此,一般來說,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對外匯市場調控能力較強的國家,或是參與國際經濟活動較深,需要充分利用匯率機制調節作用的國家,比較適合採用這種匯率制度。

⑨ 中國實施的匯率制度是怎樣的為什麼匯率走勢難以預測

中國匯率制度指中國社會發展針對明確、保持、調節與管理費率的原則、方式、方式和機構等所做出的系統軟體要求,中國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照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規章制度。有別於浮動匯率,固定匯率,反而是外匯管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全是央行接受你一切的買賣貸幣的請求,不管金額高低。

從而考慮了國內公司開展產業結構調整的適應力。竹籃里的貸幣組成,將充分考慮在我國對外貿易、債務、外商投資等外經外貿主題活動占很大比例的主要國家、地域以及貸幣。參照一籃子說明外匯之間的匯率變化會影響人民幣的匯率,但參照一籃子貨幣並不等於盯緊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聯做為另一重要環節,由此產生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這將有益於提升費率延展性,抑止單側投機性,維護保養多邊合作匯。

⑩ 簡要談一談我國的匯率制度改革的看法

我國匯率制度改革堅持的原則有四:
第一,實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是我們一貫的方針。因為歷史原因,我國的匯率制度一直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必須改革匯率制度。
第二,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堅持國家利益優先、人民利益優先的原則。不能因為顧及外部壓力,就罔顧國情,傷害中國人民的利益,迎合他國需要。
第三,人民幣匯率改革是中國的主權事務之一, 任何國家和國際組織,都無權干涉。
第四,匯率改革要採用科學的方法,應採取盯住一籃子貨幣而非採取單獨貨幣的匯率制度,以規避貨幣改革因單一貨幣幣值變化對中國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

閱讀全文

與世界各國匯率安排現狀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牙科上市公司 瀏覽:137
8元買股票 瀏覽:212
蔡建波新湖期貨 瀏覽:380
長江通信參股上市公司 瀏覽:680
前海數字資產交易所張 瀏覽:674
杭州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清算一般要幾天 瀏覽:466
關於融資理財的相關規定 瀏覽:639
理財收益高的項目 瀏覽:830
峨眉山市旅遊股份公司 瀏覽:830
華康金融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65
深圳領鮮互聯網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454
美元對匯率泰銖匯率 瀏覽:284
兩融傭金萬18 瀏覽:780
東旭藍天產業集團 瀏覽:689
新三板精選層哪個股票好 瀏覽:573
買入返售信託收 瀏覽:325
政府融資機構待遇 瀏覽:75
核酸檢測有什麼股票 瀏覽:453
2020年威海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瀏覽:519
進監獄了還有貸款沒還 瀏覽: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