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杠桿率與金融市場系統風險

杠桿率與金融市場系統風險

發布時間:2023-02-01 13:14:30

⑴ 金融風險成因分析

系統性風險的成因一直是研究的難點。系統性風險形成的原因非常復雜。從過去發生的金融危機來看,系統性風險的形成是由市場失靈和監管不當造成的。總的來說,我國系統性風險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經濟和金融周期因素

經濟與金融周期的主要因素是指由金融機構順周期行為造成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明斯基認為,這是內生的脆弱性在金融體系和經濟的長期繁榮將導致借貸資金的變化,從而削弱已經穩健的財務結構。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較小,企業投資增加,利潤增加,資金需求旺盛。此時,金融機構將擴大信貸規模,以提高企業利潤。寬松的貸款要求導致金融體系中非正式融資比例明顯上升,金融體系不穩定,金融風險積聚。宏觀金融脆弱性的根本原因是金融機構的高杠桿率。這體現在實際部門企業負債過多和金融部門信貸過度擴張。金融系統的脆弱性面對一個非常小的影響時,事實上,該體系不能被吸收,然後系統性風險在危機後迅速蔓延。

(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趨勢增加了監管難度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提出了金融自由化,金融危機的頻率大大增加。改革開放前25年,全球只有30多起金融危機,自1971年以來,大小地發生了150多起金融危機。這表示著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提高了金融從業者和監管者的專業素質要求。另一方面,不成熟的利率市場化和資本管制的放鬆,加大了銀行的風險管理。金融自由化加劇了整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和固有的不穩定性。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金融衍生品,互聯網金融等金融創新出現,金融虛擬化和電子化的趨勢明顯。金融創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增加了金融體系結構層面的復雜性。跨區域跨平台交易使得金融監管難以協調,給內部金融體系帶來更大的風險。

(三)金融市場的根本性缺陷

有效的市場和完整的信息是金融體系健康運行的基礎。但是在市場交易中,交易方一直比其他方面擁有更多的信息,而且市場上每一筆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信息不對稱會帶來逆向選擇、道德風險、感染效應和經營風險。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帶來了金融體系風險,也是2008年次貸危機的根源。另外,市場同質化也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如要金融體系健康運行,則應該參與具有不同風險偏好的市場主體。但近年來,隨著金融深化的深入,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理念、監管工具和風險偏好也越來越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國際金融市場容易出現一致的預期和偏好,從而導致市場沖擊和系統性金融風險。

⑵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杠桿率,資產與銀行資本的比率。「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2)杠桿率與金融市場系統風險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去杠桿對中國的影響:

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對中國影響很小。

由於實行資本賬戶的管制,中國絕大多數的對外金融投資都是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投資的形式進行。這類投資一向穩健保守,基本不會涉足高度杠桿化的金融產品,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能與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損失相提並論。

其次,「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投資者的去杠桿化」對中國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⑶ 金融中的杠桿效應

簡單來說一個公司籌集資本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在金融市場上(上市), 一種是借貸市場上(銀行借款)。

公司在借貸市場上籌集資金通常有下面幾個原因:
1,暫時性的現金周轉短缺
2,借貸的成本比較底(與上市的成本比較)
3,借貸的利息可以獲得減免納稅(tax allowance)
4, 當金融市場風險太大時,
5,通過借貸改變公司的資本結構來稀釋股東的投票權
6,每股收入(EPS)的考慮 -

完全沒有負債的公司是不可能的, 一般認為公司在一定負債和資產的比率(Gearing ratio=(total liability -current liability)/captial employed)會起到一個杠桿的作用,給公司帶來好處. 其中杠杠效應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可以起到避稅的作用

舉列子來說, 一個公司長期租用一個機器用做生產, 每年支付一定的利息, 這利息將紀錄在income statement 上, 同時由於這公司實際上並不擁有這台機器, 所以所以機器的成本不會作為資產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面,現在你可以比較一下在這種情況下納的稅和買一台機器生產納的稅。

另一個列子是通常銀行業的利潤很高, 所以銀行可以通過購買機器來獲得tax allowance. 然後把機器租借給企業。具體操作是:
1, 銀行『買』進資產, 然後申請Tax allowances
2, 設置capital allowances 抵免銀行的經營利潤,
3, 進一步減少利息(offer reced interest rate)
4, 然後借出這份資產給企業

⑷ 市場融資杠桿率過高是什麼意思

融資杠桿過高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融資的時候,需要一定的資本,然後就可以借到高額的貸款。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看好一個項目,如果出5元錢,然後借95元,就是用5元撬動了100元的投資,杠桿20倍。這種情況下如果出風險的話,可以看到,杠桿越大風險越高,波及面越廣。於是貸款方開始不願意給這么高比例的杠桿出資,要求借款方多出資本金。

所以杠桿收購融資是以企業兼並為活動背景的,是指某一企業擬收購其他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時,以被收購企業資產和將來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從銀行籌集部分資金用於收購行為的一種財務管理活動。

(4)杠桿率與金融市場系統風險擴展閱讀

市場融資杠桿率過高的危害

1、過高的杠桿率、加上經濟大環境的下行給企業帶來的壓力和危害不言而喻,溫州、紹興等地不斷有老闆因無法還貸而跑路,企業因此而破產。這些貸款有來自於銀行,也有來自於民間借貸,甚至是高利貸。這樣的企業負債率肯定在100%以上。

2、資金的高杠桿在短期內快速推高股價和指數的同時,也隱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在高杠桿不能持續的情況下,稍有風吹草動,高杠桿的資金就會迅速從股市撤退,從而引起股價和指數的急劇下跌。因此,股市的火爆行情,有時與股市的暴跌甚至崩盤如影相隨。

3、藉助於高杠桿來投資股市的交易模式和行情走勢很難具有持續性。更何況,各路加杠桿或拆借入市的資金中難免有違規或打政策「擦邊球」的情況存在,一旦強化監管,這類資金將不計代價撤離股市,加劇股市的大起大伏。

⑸ 杠桿率監管標准

中國銀監會根據巴塞爾協議Ⅲ的相關內容,制定了針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杠桿率監管要求:杠桿率=(一級資本-一級資本扣減項)/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產余額,不低於4%。彌補資本充足率的不足,控制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及銀行體系的杠桿率積累。
該徵求意見稿同時要求各商業銀行從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系統重要性銀行在2013年底前達標,非系統重要性銀行在2016年底前達標。
這表明,中國的銀行業監管機構將正式引入杠桿率監管機制,未來將根據經濟形勢和銀行風險狀況的變化對杠桿率監管要求進行調整。它的計算方法為核心資本凈額除以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產余額。
該指引同時規定,商業銀行在資產轉讓和代客理財等業務活動中實際資產或風險沒有轉移,但未將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的,在計算杠桿率時應當將其計入調整後的資產余額。
2010年12月,巴塞爾委員會發布了巴塞爾Ⅲ,明確了杠桿率的國際監管標准為3%。而根據巴塞爾委員會公布的數據,全球兩組銀行的杠桿率分別為2.7%和3.8%,高於中國78家測算機構平均4.6%的杠桿率水平。
國家銀監會副主席王華慶早在2010年9月就曾表示,銀監會還准備引進動態撥備和杠桿率作為資本監管的重要補充。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和資本補充將不斷加強,資本補充規劃將成為銀行董事會的重要任務。
銀監會2月18日公布數據,2010年,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年末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12.2%,比年初上升0.8個百分點;加權平均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0.1%,比年初上升0.9個百分點。
拓展資料
杠桿率監管對境內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是什麼?
短期影響
大中型銀行短期達標壓力不大。2010年上半年,國內5家大型銀行和5家中型銀行參加了巴塞爾委員會組織的定量影響測算。銀監會於2010年末公布的測試結果為:按照《辦法》所規定的杠桿率計算方法,我國5家大型商業銀行平均杠桿率為4.7%,全部超過4%;5家中型銀行平均杠桿率為3.9%,處於4%附近,具體結果見表1。表1數據表明我國5家大型與5家中型商業銀行的整體狀況杠桿率水平較好,明顯優於全球的平均水平;相對於大型銀行而言,國內中型銀行面臨的壓力要大一些。
中信證券研究部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杠桿率計算公式對國內主要商業銀行進行了測算,針對五大商業銀行及11家股份制和城商行的計算結果分別見表2和表3。相關情況顯示,五大行的杠桿率均在4%以上,其中建設銀行杠桿率最高達到了5.57%,而五大行中最低的工商銀行也達到了4.99%的水平;上市股份制和城商行中除華夏銀行、深發展杠桿率尚未達標外,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和中信銀行杠桿率略高於4%的水平,但上述提及的股份制和城商行銀行(除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外)均公布了融資方案(華夏銀行已完成定向增發),預計補充資本後杠桿率要求將不形成實質性約束。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我國商業銀行的杠桿率水平普遍較高,遠大於同期的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銀行業。這是因為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主要從事傳統的存貸業務,利潤主要來源是高利差下的利息收入。短期來看,達到4%杠桿率監管標準的壓力不大。
處在達標邊緣或不達標銀行面臨諸多壓力:
一是資本補充的壓力會進一步加大。由於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補充主要依靠對外籌集,杠桿率達標要求加劇了部分銀行資本不足的矛盾。
二是資產規模擴張速度將受到監管約束,發展壓力增大。依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近年來實現了機構擴張、存款增加、貸款增加以及利潤增加的良好格局,但信貸高增長也帶來了資本不足的問題。資本對規模擴張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單純依靠規模擴張擴大市場影響力模式下,杠桿率進一步收縮了資產的擴張能力,發展壓力會越來越大。
三是部分不達標行面臨被要求壓縮存量資產規模的壓力。受地方政府平台貸款質量波動、房地產貸款質量波動影響,部分銀行撥備壓力逐漸增大,資產質量波動反過來又影響銀行的利潤留存能力,在外部籌資環境不寬松的情況下,部分銀行短期內無法籌到必須的資本數額,也可能無法滿足杠桿率監管要求,不得不壓縮存量表內外資產規模,將對這部分行的市場影響、業務發展帶來很多問題。四是機構擴張、業務創新將受到很大制約。少數不達標行將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約束,包括停止新設機構、停批新業務、停辦部分業務以及限制股東分紅、限制股東權利,甚至被要求調整董事會和高管層等,將對銀行正常的經營管理造成一定影響。

⑹ 杠桿率對金融體系的風險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存續理財產品賬面余額23.50萬億元,較2014年底增加56.46%。截至今年4月末,這一規模已經膨脹到了25.2萬億元。也就是說,僅2015年以來,銀行理財的規模就膨脹了10萬億元。而這期間,正好是A股市場到達「瘋牛」頂點、公司債發行全面提速、商品期貨市場暴漲暴跌、房地產市場全面回暖的時間段,這絕不是僅用「巧合」就可以解釋的。
拓展資料:
杠桿率簡介:
1、一般是指權益資本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比率。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杠桿率的倒數為杠桿倍數,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倍數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為33倍。
2、概念: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這種債務對投資者收益的影響,稱為財務杠桿。財務杠桿影響的是企業的稅後利潤而不是息前稅前利潤。財務杠桿率等於息稅前利潤與營業利潤之比,反映由於固定的債務存在,財務費用(利息)對保險企業利潤的影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負債的程度和企業償債能力,財務杠桿率越高反映利息費用越高,導致ROE指標越低。
3、簡單的講就是把你的資金放大,這樣的話 你的資金成本就很小,同時你的風險和收益就放大了,因為盈虧的百分比不是依據原來的資金,而是根據放大後的資金來衡量的。巴塞爾銀行管理委員會在汲取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完善新資本協議時,提出杠桿率作為監管指標,設置下限為3%。杠桿率=核心資本/表內表外總資產風險暴露

⑺ leverage ratio

一、杠桿率(Leverageratio)

本文所言杠桿率是指金融機構的總資產除以其凈資產得到的放大倍數。反過來,它的倒數即凈資產除以總資產得到權益比率。杠桿率高(即權益比率低),經濟意義是少量的資本支撐著過多的負債,一般意味著風險大。

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均採用了高杠桿經營模式,其資產規模遠高於自有資本規模。從2007年報看,我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的杠桿率分別為15.96倍、13.18倍和15.63倍,加權風險資產/總資產分別為50.73%、62.61%和55.82%,上市中小股份制銀行中有兩家2007年底的杠桿率較高,達到了32.33倍和45.37倍(並不必然風險最高),加權風險資產/總資產分別為49.41%和60.20%。同期,Citibank和HSBC的杠桿率分別為19.19和17.38,其加權風險資產/總資產分別為57.28%和49.61%。

由於「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所以「權益比率+資產負債率=100%」,比如資產負債率等於97%,就相當於權益比率為3%,杠桿率33.33倍。從2008年三季報分析,我國資產負債率大於等於97%即杠桿率超過33.33倍的上市公司有55家,其中49家凈資產為負;資產負債率小於20%即杠桿率小於1.25倍的上市公司有96家。當然,非金融類公司的杠桿系數和金融類公司的杠桿率及其風險含義不能簡單對比,商業銀行和投行相同的杠桿率所隱含的風險也不一樣。

有的文獻把杠桿率定義為總負債/凈資產,由於「資產=負債+凈資產」,所以,「總負債/凈資產=總資產/凈資產-1」,所以,在這個定義和本文定義下的杠桿率分析結論基本相同。但是在美國等商業銀行的年報中,杠桿率的定義是監管當局規定的核心資本(Tier1Capital)除以總資產(注意不是風險加權資產),這就要求必須注意特定資料中對杠桿率的定義。

二、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與權益比率(杠桿率的倒數)的比較

簡單地看杠桿率,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並不反映風險的真實情況。這樣,以BIS為代表的金融監管當局和金融機構就對該指標進行了改進,通過把資產負債表中一些屬於負債的符合一定條件的負債項計入凈資產等方法得到監管資本(大於凈資產),同時,通過對各類資產進行風險加權調整,得到風險加權資產(風險加權資產一般遠遠小於總資產,目前看大概相當於總資產的45%~60%)。這樣,就從權益比率過渡到資本充足率。顯然,相較於權益比率的公式(凈資產/總資產),資本充足率公式的分子增加、分母大幅減小,所以,資本充足率必然高於權益比率。

因為凈資產中的以下項不計入核心資本:(1)資本公積中的重估儲備、按新會計准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的資本利得和損失;(2)未分配利潤中的利潤分配預案計劃分配部分;(3)外幣報表折算差額,所以,核心資本一般略小於凈資產,但風險加權資產一般遠遠小於總資產,所以,核心資本充足率一般也高於權益比率。

從年報看,2007年底,工商銀行權益比率為6.2%(杠桿率15.96倍),其對應的資本充足率與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3.09%和10.99%;中國銀行權益比率為7.6%(杠桿率為13.18倍),對應的資本充足率與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3.34%和10.67%;Citibank權益比率為5.21%(杠桿率為19.19倍),對應的資本充足率與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7%和7.12%。

三、次貸危機中損失慘重的金融機構杠桿率都很高

高杠桿率是次貸危機中金融機構損失慘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美林證券為例,自2003年到2007年其杠桿率增至28倍,也就是說,每1美元的資本支撐著28美元的資產規模,即支撐著27美元的負債規模。據估計如果加上SIV等表外業務的杠桿效應,華爾街投行的杠桿倍數可高達50~60倍。

這種高杠桿率有著明顯的雙向放大作用:30倍的杠桿,投資銀行家可以用10美元做300美元的投資,只要有3.3%的收益率(接近於美國國債利率),投行就可以賺回本金;但是這種杠桿放大是雙刃劍,只要損失超過3.3%,就將導致破產危機。

從年報看,2002~2006年底4年間花旗集團所有者權益增加了43%,而總資產增加了73%(即負債、資產的增加遠遠超過了資本的增加,同期,風險權重進行了調整,不要求資本支持的資產從占總資產的35%上升到了46.5%,或許是巴塞爾Ⅱ的貢獻),相應的杠桿率從18倍增加到了22倍。高杠桿經營的結果就是2007年由於資產負債表惡化,核銷劇增,所有者權益凈減少,杠桿率增加到了30倍,花旗大廈搖搖欲墜。

四、杠桿率的調整和資產價格變化會相互加強,放大經濟金融周期

(一)金融機構的杠桿比率變化具有順周期性。金融機構杠桿比率的變化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變化是正相關的。資產價值往往僅僅依賴於當前市場價值、不能夠准確揭示未來現金流,在經濟高漲時資產價值高、杠桿率高,經濟低迷時,資產價值低、杠桿率低。這樣,杠桿率具有順周性。

(二)杠桿率的調整和資產價格變化會相互加強,放大金融周期。資產價格快速上漲期,一些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價值快速泡沫化上升,負債率短期下降。但是,由於企業樂觀預期,所以,由於資產價值泡沫化上升導致的負債率下降反而增加了企業進一步負債的能力和信心,負債就也隨之上升,對資產的需求增加,進一步刺激資產價格上漲。有的企業負債的上升甚至超過了資產價值的上升速度,導致負債率上升,杠桿率放大。

問題是負債的上升屬於剛性上升,而資產價格的膨脹屬於泡沫化膨脹。當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後,資產價格像石頭垂直下落般迅速下降(比如股票、股票、石油等),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迅速萎縮,但是負債的下降往往很慢,導致凈資產減少,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出售更多的資產來還債,導致資產價格進一步下降,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惡化,一些企業凈資產變為負值走向破產。

這樣,就表現為經濟的較大起伏。

(三)金融機構重建資本基礎的過程中必然導致信貸緊縮的出現。如果資產價格持續下降,高杠桿機構損失過大必然嚴重侵蝕資本基礎。這就必然需要金融機構重建資本基礎、加固資產負債表,也必然會放緩資產擴張,甚至壓縮資產負債表,出售風險資產。而且,即使可以通過吸引新的股權投資迅速重建資本基礎,但是由於金融市場總體風險上升,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也會下降。信貸供給下降。

這些意味著企業將難以得到信貸(銀行不想增加貸款,企業自然得不到貸款),信貸緊縮則可能進一步導致經濟衰退。

五、改進杠桿率監管

(一)重視初始定義的杠桿率(總資產/所有者權益,資產不經過風險調整)所顯示的風險信息

由於商業銀行採用了高杠桿經營模式,加上其無抵押負債、易發生系統性風險且對其救助肯定要動用公共資源,所以對其要進行審慎監管。

次貸危機的教訓使各方都在反思如何改進現有的監管框架,雖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是BIS近期的報告在強調初始定義的杠桿率(總資產/所有者權益,資產不經過風險調整)所顯示的資產負債表強壯度的信息,或者「核心資本/總資產」(邏輯是相同的)這個指標的重要性。

杠桿率要求的合理性,不但是由於傳統觀點認為資本可以緩沖資產的損失,更是由於在一個相互聯系的金融體系中保持負債的穩定。金融創新過程中,控制杠桿是分散業務風險的前提,是控制創新業務風險范圍的必須。「可以承受高風險,絕不承受高杠桿」的原則,不僅適用於新產品的拓展,也同樣適用於跨地域的擴張。在新地區市場上,當風險不可測時,控制杠桿比控制風險更重要。

具體的討論:(1)直接限制杠桿倍數;(2)直接限制抵押貸款的抵押率;(3)更加重視高杠桿經營機構的流動性監管,BIS出台了流動性監管指引。

更多的對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討論:(1)有研究提出復雜的規則和不現實的模型應該加以淡化。分析指出,監管套利和讓私人銀行的模型和假定來設置資本標准,會導致銀行資本的不足。框架的復雜性增加了減少資本要求的機會。這會扭曲資產的配置,導致順周期性。「高級方法令人不安地接近於允許銀行自行訂制自己的資本需求。這就像一場足球比賽,在比賽中每個球員都可以制定自己的一套規則。有很強的理由相信,如果銀行自己制定自己的規則,那麽,它們將會持有低於而不是高於審慎性要求的資本。」(2)需要對風險集中度和期限錯配情況更加敏感;(3)更好地合並銀行資產負債表表內和表外風險;(4)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的定義,等等。

(二)需要改善金融監管者之間的協調,需要一個統一的、能夠跟上市場創新的監管者,不可出現監管空白點

本輪金融危機經歷了從傳統業務風險通過結構化證券工具,到復雜衍生工具的傳播過程,跨越了信貸市場、結構化工具發行、交易市場、衍生工具市場等市場和交易環節。風險傳遞過程涉及了傳統信貸機構、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在這麽復雜的業務、機構、市場傳遞過程中,缺乏一個統一的監管者來有效監測、分析、評估和可靠地掌握風險的狀況。

面對全面混業的金融市場,面對母子公司相互依存、關聯協作的金融集團,需要改善相互獨立、各自為戰的金融監管者之間的協調,甚至需要一個掌握全局業務、機構、風險的監管者。監管構架不可出現監管空白點,否則,金融創新會發現它並從中獲得高收益,當然可能導致大的風險。

業界反思時也認為,金融監管者一定要跟上市場創新的步伐,雖然這很難。從美國的情況看,業界認為美國監管當局幾乎沒有人能夠懂得次貸相關的衍生品,偶爾有那麽幾個行家也會很快被金融機構高薪挖走。

(三)「公允價值的會計准則」問題

根據2006年美國157號會計准則,金融性資產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並將變動記入當期損益表。這往往加劇金融波動中普通投資者的恐慌。因此,在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通過的同時,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證監會調查157號會計准則對次級貸危機的影響,並授權其在必要的情況下暫停157號會計准則的執行。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政府決定修改歐盟現行會計准則中有關按公允價值標准計算資產價值的規定,以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

六、對我們的啟示

杠桿率監管改進的討論對我們的啟示:(一)要建立真正有約束力的、非擺飾性的資本監管框架,同時,高度關注原始定義的桿杠率較高的金融機構,尤其是現在的報表已經顯示出的高杠桿機構,詳細分析其是否真正隱藏風險。由於核心資本一般略小於凈資產,所以也可以用「總資產(不是風險加權資產)除以核心資本」這個更為審慎的指標;(二)在我國目前的行政格局下,尤其需要強調監管部門和央行之間的有效配合;(三)在股權融資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急需提高資本管理水平,尤其是在經濟周期起伏中在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之間求得最優結構,過於偏向一方都會有問題。

⑻ 商業銀行為何加杠桿,現如何去杠桿

商業銀行為何加杠桿,現如何去杠桿

商業銀行加杠桿的大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大規模信貸投放結束後,2009年開始信貸收緊,不少項目後續資金緊缺,銀行為規避監管指標考核,通過銀信合作變相拓展信貸業務。
從2010年至2013年期間,一些商業銀行為規避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通過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藉助銀信、銀保、買入返售等通道,通過受益權轉讓方式實現資產出表。
2013年,中國銀監會出台8號文限制非標資產投向,同業和理財業務出現三新變化:一是資金開始由非標類資產轉向債券等標准化資產,通過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桿實現套利。二是理財資金通過配資進入二級市場,這一業務在2015年上半年達到頂峰。
2015年下半年股災後規模略有下降,但至今仍是銀行理財資金的重要投向。三是隨著地方 *** 融資模式改變,大量 *** 引導基金、 *** 平台基金和PPP項目出現。銀行理財產品進入 *** 引導基金、 *** 平台和PPP項目等。銀行業從單純的債權融資逐步股權融資或者類股權融資。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已突破原有商業銀行業務范圍,進入更廣闊市場。客觀上,造成金融體系的復雜性、多樣性明顯提高,風險管理和監管的難度也隨之升高。

海通宏觀:為何去杠桿 如何去杠桿

杠桿資金需要繳納融資費用,所以不會長期持有,而且,杠桿資金額度很大,股市的瘋長瘋跌多是杠桿資金的原因,所以只會擾亂證券市場。所以,必須去杠桿。
去杠桿不難,待杠桿資金入場後,大幅度砸盤,使杠桿資金爆倉。

2016去杠桿怎麼去?地方 *** 和企業如何去杠桿

在經濟領域,「杠桿」就是通過借債,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擴大經營規模。例如個人融資融券、企業向銀行借貸、 *** 發行國債、地方債等,都是「加杠桿」的行為。通俗地說,杠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但如果杠桿率過高,債務增速過快,反而會拖累發展,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杠桿進行整治和調控,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杠桿。但去杠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盡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 *** 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因此去杠桿本質就是去負債、去投資風險。」
供給側改革的「去杠桿」,從大處看,指的是去除「僵屍企業」,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杠桿率;從小處看,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杠桿,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杠桿率的。
首先,地方移中央,這本質上是一個信用增級過程。中央 *** 的財權比較大,但是地方 *** 的事權又比較大,很多本來應該由中央 *** 承擔的事權都交給地方 *** 。由於中央 *** 的資產負債表總體來看非常健康,它能夠發行或者代理發行項目債或者特別國債,把一部分符合標準的地方債務承接過來,而且中央 *** 的信用等級最高,所以融資成本最低。因此,2016年3%的赤字率對於 *** 來說,加杠桿的空間就要大很多了。當然,也需要適時安排給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財力,目的是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情況。
其次,平台移開行。其實地方 *** 之所以杠桿特別大,預算內的「吃飯財政」不是一個大問題,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設功能。融資平台就是以土地為資本金的杠桿操作,一旦抵押品價格下降,那麼一端是長期才能有微薄回報的基礎設施資產,一端則是短期的銀行借貸和性價比更差的影子融資。因此,地方融資平台可以把債務轉給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最大的中央融資平台)。

中國的金融杠桿不足嗎?應該如何實現杠桿化?有沒有商業銀行杠桿化這個說法。

中國金融市場的金融杠桿利用不足,主要從銀行系統的存貸比,投資銀行的杠桿率,商業銀行的杠桿率與 *** 的國債與gdp比率與西方國家的金融體系的比較來說明。具體的,我想知道要實現一個金融體系的杠桿化或著說是更好的利用金融杠桿主要應從哪些方面入手?特別地,我想知道商業銀行的杠桿化又該怎樣實現?因為商業銀行本身受巴塞爾協議的資本充足率約束,杠桿理論上不應高於12.5倍;同時我國在銀行監管這塊是比較嚴格的。要實現杠桿化,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有怎樣的要求?具體起來又該是怎樣操作呢?若說在中國,商業銀行的杠桿化是個瓶頸。那對於其他金融機構,如信託公司或者投資銀行的杠桿化該如何進行呢?

中國股災如何去杠桿

A股牛市因杠桿而生,最高上漲幅度超過150%,其間推動股市上漲的資金不少是杠桿資金。杠桿起初得到默許甚至鼓勵,官方媒體亦鼓吹「國家牛市」,當更多散戶以及資金湧入市場之際,監管層卻在6月突然強力驅逐杠桿資金,預期驟然變化之下,指數急速下挫。這是一個負向正反饋過程,擔心杠桿檢查從而賣出,而賣出壓力越大導致更多融資盤被迫平倉,平倉資金的賣出進一步導致股指下挫,於是股災醞釀而成。
至於救市成敗,也在於杠桿。如果要成功,很可能不得不維持加杠桿,若任由股市繼續下挫,其實是在降杠桿。7月初那個周末人心惶惶,我周日午夜寫下一則專欄《強力救市?還是末日清算?》,夜班倫敦同事看了說能否明確一下是否應該救市——問題確實很復雜,我的心態也很矛盾,其實救市與否並非一個道德選擇,而是一個現實兩難,不救融資盤層層殺出必然血流成河,救市的話則意味著吹大泡泡,權衡之下,忍痛不救或許最終更為正確,但我預計最終 *** 會在壓力之下出手。
時到今日,國人已經無需樸素的市場常識啟蒙。事後來看,雖然預測到壓力之下必然救市,但未曾意識到國家隊入場開頭幾天居然不支敗落。只有當股市指數成為穩定首義之時,清算惡意做空以及民間自發停牌復牌甚至公安部出面等招數之後,股指開始穩定。令人感慨的是,幾天上漲之後,又有改變人生觀的散戶蠢蠢欲動,關於短線交易盈利50%等帖子再度席捲社交媒體。
還是那句老話,最終人們還是會走上自己擅長的道路,哪怕這條道路暫時看不到盡頭。至於中國經濟,其實也是一樣道理。
三周之內,中國股市跌去18萬億元有餘,市值損失超過十個希臘。有資深財經媒體人私下問詢,股市跌去的究竟是不是真財富?提出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問題需要勇氣,身邊比比皆是一口斬釘截鐵表示有或者沒有的人,難免有理性的自負。談股市是否蒸發財富,要點在於財富的定義為何。我認為財富本身是對資產的估值,上漲時刻的數字並非全是紙上富貴,下跌時刻的損失也不全都是真金白銀,即下跌的損失與上漲的收益對應,資產或許依舊,但損失是確實是財富。人們通過價格代表集體判斷,而價格在非常時刻往往由小部分邊際買家決定——如同一座小區,哪怕一年只成交一套房屋,這套房屋的成交價很大程度就決定了其他房屋的價格,哪怕這些房屋的價值本身並沒有任何變化,這就是財富的變化。
也正因此,說股市漲跌只是虛擬經濟變化,未免太過武斷。股市繁茂湮滅之間,不僅使得國家杠桿轉移到居民端的想法落空,反而迫使居民甚至企業更多考慮人民幣之外的資產配置,這方面如果成為趨勢,將會對於人民幣形成空前壓力,這是未來需要警惕的方向。至於此前熱炒的資本賬戶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可以預計在在這次股災之後,步伐將會放慢。目前如果還期待通過股市上漲為人民幣國際化開路,甚至在泡沫中去杠桿,那麼顯然是鏡花水月。
當下核心問題在於,股災對於對於實際經濟影響幾何?既然財富損失切實存在,股災當然會影響實體經濟,那麼影響多大。目前不少經濟學家覺得影響不大,估算邏輯主要有三條,分別是針對金融機構、消費以及居民財富而言。首先對金融機構影響不大,目前市場大致估計場內外融資約在4到5萬億人民幣,對比之下金融機構潛在損失有限,有分析師估算極端情況虧損4千億,但對比商業銀行總資產131萬億元,可謂「九牛一毛」。其次是股市財富效應對於消費的影響,考慮到中國消費驅動主要在於收入,從消費數據來說沒有明顯影響,股市的財富效應對於經濟影響不大。第三則是覺得炒股人數而言,股民介入股市的比例有限,那麼不會進一步影響房地產等重大因素,因此影響不大。根據中國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5年一季度僅6%的中國家庭持有股票。
這三條理由代表了目前市場的主流邏輯,當然也不乏迷信唱空中國做空中國等慣性看法,價值不大,在此不做分析。上面三條理由,第二條成立,股市財富效應對於消費確實有限,雖然強調總需求的經濟學家總是看重消費,其實從股市到消費的鏈條很長,亦如從消費到經濟增長的鏈條很長一樣。關於第一條與第三條,則需要仔細斟酌。
僅僅從數據層面看,銀行資金直接入市確實不多,家庭層面持股看似不多(姑且不去質疑這一數據的准確性),這也使得多數人相信股災不會蔓延到銀行、房地產等領域,那麼對於實體經濟也影響不大。問題在於,經濟是一個系統而不是各項簡單加總等式,家庭和銀行在實際經濟之中並非分隔個體,家庭與銀行資金間接進入股市的不可估算,經濟體之間各個單元密切咬合,甲之支出即乙之收入,A之存款即B之負債;民間投資明顯受到動物精神的驅動,而後者則與物質資產的財富估值密切相關。股災消滅的財富不僅挫傷民間投資沖動,降低信貸抵押物價值,連帶也壓低未來投資回報預期,影響整體人民幣資產的可能估值。更進一步,再加之金融體系風險厭惡程度上升、可預見性降低等等潛在影響,如此情況之下,單純以直接進入股市數據考察股災帶來的損失,顯得過於線性思維。
當極端情況爆發之際,慣常分析的邏輯就會出現漏洞。回看美國金融危機之前的2007年歲末,當時美國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危機跡象,但是多數經濟學家在費城美聯儲一項調查中還是預計2008美國會實現2.4%增長,事實上當年美國經濟是負的3.3%。直到今天,多數人都知道美國金融危機起源於高杠桿,對於各類高杠桿「毒資產」印象深刻,但是如果從非 *** 負債而言,目前中國經濟的杠桿率整體水平並不低於美國。
不僅股市如此,經濟也是如此,杠桿仍舊是核心問題。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公司(Bridge water)創始人雷?戴利奧(Ray Dalio)對於去杠桿頗有心得,橋水以宏觀對沖見長,而且也挺過了美國金融危機以及其後的衰退。他認為去杠桿有四個方式:財富轉移、減少支出,債務重組、債務貨幣化。去杠桿一般是四種方式並存,往往意味著痛苦的過程,但是也有「美麗的去杠桿」,四種方式達到平衡,使得經濟重新回歸接近潛在生產率的過程,至於「醜陋的去杠桿」則也不罕見,要麼過分緊縮引發大蕭條,那麼是恣意印鈔引發大通脹,哪一種後果都可能會引發社會動盪。
無論醜陋還是美麗,長痛還是短痛,減少杠桿其實就三個門路,要麼轉移杠桿,那麼清算債務,那麼通過通貨膨脹來減少杠桿比例。數據很重要,但是數據背後經濟邏輯更為更重要。隨著經濟走軟,越來越多人關心宏觀數據,但多數人並不明確宏觀數據往往具有滯後性。剛剛公布中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速為7.0%,高於市場平均預測為6.8%,這看起來類似復甦的跡象,但與實際情況感受已經是冰火兩重天,當前工業增加值目前僅僅為6.8%,與以往兩位數增速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未來的去杠桿之路如何誕生?或許存在兩種可能,要麼類似80年代日本式的緩慢去杠桿,以漫長的低增長來熨平杠桿的傷害,要麼類似90年代韓國式的通過金融危機方式,通過一次性清洗換得日後的重生。
無論哪一種道路,或許都不得不留意,日本韓國爆發危機之際的人均GDP以及人口結構都好於中國,具體分析可以看我兩年前專欄《中國,下一站韓國》。
已經發生必然再發生,當股災如預期爆發,當救市也如意料發生,當杠桿還沒有完成清算之際,已經暴露的風險已經足以令人生畏,投資者應該更加小心沒有完全暴露的風險。如同黑暗的劇院人頭攢動,一旦突然有警報拉響,此刻應該如何做?逃走是一回事,搞清楚警報的原因也很重要,但沒有明白狀況就大呼別慌多少有點不負責任,至於抱怨拉響警報的人更是自欺欺人。在充分的信息沒有暴露之前,不能抱怨人們做最壞的打算,此刻貿然斷言樂觀也可能帶來誤導。

中國銀行業今年是如何去杠桿的

你可以帶上本人身份證,在上班時間到中國銀行櫃台辦理或查詢,中國銀行服務熱線 95566

金融過度寬松結束 2017年銀行業如何去杠桿

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個主要任務中,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和補短板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去杠桿方面的情況則稍顯復雜。如何在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去杠桿的工作,將成為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

如果M2仍舊處於放大的態勢,銀行業去杠桿的意義能有多大?MPA考核,首先要搞定自家的事情。再去管別家的事情。

企業融資如何去杠桿降成本

融資能夠降低成本嗎?
能夠分擔公司的風險。
加入第三方監督,或許可以加強別人對企業成本運營的監管。
但不一定能夠降低成本。

地方 *** 和企業如何去杠桿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古希臘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在發現杠桿原理後曾興奮地寫道。在經濟領域,「杠桿」就是通過借債,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擴大經營規模。例如個人融資融券、企業向銀行借貸、 *** 發行國債、地方債等,都是「加杠桿」的行為。通俗地說,杠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但如果杠桿率過高,債務增速過快,反而會拖累發展,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背景下,地方 *** 和企業去杠桿勢必會進一步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因此有必要適當提高中央和居民杠桿來平緩地方和企業去杠桿帶來的經濟波動。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杠桿進行整治和調控,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杠桿。但去杠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盡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 *** 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因此去杠桿本質就是去負債、去投資風險。」
供給側改革的「去杠桿」,從大處看,指的是去除「僵屍企業」,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杠桿率;從小處看,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杠桿,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杠桿率的。

⑼ 如何認識影子銀行體系給金融穩定帶來的潛在危險

主要是影子銀行沒有銀行那樣的政府監管部門嚴格監管,影子銀行出現問題會傳導到銀行業,帶來巨大風險

⑽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所謂杠桿,從狹義上講,是指資產與股東權益之比;從廣義講,則是指通過負債實現以較小的資本金控制較大的資產規模,從而擴大盈利能力或購買力。
自從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去杠桿化」一詞遍從國外一直流行到國內。所謂「去杠桿化」,是指公司或者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把原來通過各種方式「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這樣一個潮流。
去杠桿化會的影響
那麼,去杠桿化將如何影響當前的資本和資本市場呢?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比如,當投資者意識到次貸風險並解除在次級債券上的投資杠桿時,那些和這些債券有套利關系的其他債券、持有這些債券的其他投資者以及他們持有的其他品種,都會遭受影響。這個過程可能從有「瑕疵」的債券蔓延到無瑕疵的債券,並最終影響市場的流動性,進而沖擊實體經濟。
杠桿率一般是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與權益資本的比率。高杠桿率意味著在經濟繁榮階段,金融機構能夠獲得較高的權益收益率,但當市場發生逆轉時,將會面臨收益大幅下降的風險。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一般都採取杠桿經營模式。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商業銀行的杠桿率一般為10-20倍,投資銀行的杠桿率通常在30倍左右。
杠桿率的優點
引入杠桿率作為資本監管的補充手段,其主要優點為:一是反映股東出資的真金白銀對存款人的保護和抵禦風險的作用,有利於維持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水平,確保銀行擁有一定水平的高質量資本(普通股和留存利潤)。二是能夠避免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的復雜性問題,減少資本套利空間。本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在新資本協議框架下,如果商業銀行利用新資本協議的復雜性進行監管套利, 將會嚴重影響銀行的資本水平。有關數據顯示,一些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杠桿比率出現背離。2008年年末,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3.1% ,但杠桿比率只有2.9%;UBS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1.5%,杠桿比率卻只有2.6%。
通過引入杠桿率,能夠避免過於復雜的計量問題,控制風險計量的風險。三是有利於控制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過快增長。通過引入杠桿率,使得資本擴張的規模控制在銀行有形資本的一定倍數之內,有利於控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過快增長。
杠桿率的缺點
杠桿率也有其內在缺陷:一是對不同風險的資產不加以區分,對所有資產都要求同樣的資本,難以起到鼓勵銀行有效控制資產風險的目的。二是商業銀行可能通過將資產表外化等方式規避杠桿率的監管要求。三是杠桿率缺乏國際統一的標准和定義, 同時對會計准則有很強的依賴性。由於杠桿率的相關項目主要來源於資產負債表,受會計並表和會計確認規則的影響很大,在各國會計准則有較大差異的情況下,該指標難以在不同國家進行比較。

閱讀全文

與杠桿率與金融市場系統風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盤漲跌幅度指標 瀏覽:476
中國銀行匯率查詢5月25日 瀏覽:730
ppp項目投融資法律 瀏覽:971
金融服務類文獻資料 瀏覽:834
金融機構應當按本機構可疑交易報告內部 瀏覽:248
國內柴油6月份價格走勢 瀏覽:984
專屬金融服務手冊 瀏覽:871
現貨交易哪家合法 瀏覽:500
傭金不是賣家定的嗎 瀏覽:981
理財產品的風險評估結果由低到高 瀏覽:833
銀行如何應對理財利率下降 瀏覽:235
st常鋁十大股東 瀏覽:415
成交量交易指標公式 瀏覽:531
溫州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 瀏覽:292
ma外匯平台 瀏覽:68
醫用眼罩股票 瀏覽:62
房地產市場杠桿都 瀏覽:852
用公式概括杠桿的平衡條件 瀏覽:787
金融機構安全保衛部崗位職責 瀏覽:774
2017融資貴問題 瀏覽: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