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後一天,一則金融領域的文件發布,宣告房地產業正式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12月31日,央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稱《通知》),對中國境內的所有法人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進行管理。
具體為,將法人銀行分為五檔,根據各銀行所處的不同檔位,對房地產貸款佔比和個人住房貸款佔比設定上限。其中,前者最高不超過40%,後者最高不超過32.5%。
《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
這一文件被認為是「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的一部分,雖然設置的額度比例並不苛刻,且監管層給予了一定的過渡期,但政策的信號意義仍然不可忽視。
過去多年來,房地產調控政策對購房者的限制近乎嚴苛。限購、限貸、限售等一系列「限」字訣政策的推出,在保護剛需的同時,也令購房者「加杠桿」變得越來越難。2020年8月,「三條紅線」政策提出,從房企的角度對融資需求進行量化管理。而此次「涉房貸」集中管理制度的推出,則是對資金供給端的收緊,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被認為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
分五檔考核房地產貸款佔比
按照《通知》規定,法人銀行將被分為五檔。具體為:6大行+國開行為第一檔,12家股份行+農發行+進出口銀行+北京、上海、江蘇銀行為第二檔,民營銀行+除去北京、上海、江蘇外的城商行+大中城市和城區農合機構為第三檔,縣域農合機構為第四檔,村鎮銀行為第五檔。農合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
指標方面,第一檔銀行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分別為40%、32.5%,第二檔分別為27.5%、20%,第三檔分別為22.5%、17.5%,第四檔分別為17.5%、12.5%,第五檔分別為12.5%、7.5%。
按照監管層的說法,上述分檔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機構類型等因素確定,而管理要求的設定綜合考慮了銀行類型、存量房地產貸款業務現狀及未來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為支持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住房租賃有關貸款暫不納入房地產貸款佔比計算。
《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以2020年12月末數據為界,並對不同的超出比例分別給予了2年、4年過渡期。同時明確,各地可以結合所在地經濟金融發展水平等特點,在增減2.5個百分點范圍內適當調整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
此外,為配合資管新規的實施,資管新規過渡期內(至2021年底)回表的房地產貸款不納入統計范圍。
銀行是房企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有金融機構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算上開發貸款、按揭貸款,以及非標融資、信用貸等其他渠道,房企每年從銀行中獲得的貸款額度在5萬億左右的水平,占其資金來源的三成左右。因此,此次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額度管理,會很快引發行業關注。
但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僅從額度上看,這一規定並不苛刻。
貝殼研究院首席分析師許小樂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性房地產貸款余額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中佔比為28.8%,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中佔比為19.8%,平均水平低於管理目標限制。目前設定的管理比例要求基本符合2020年的情況,意味著2021年市場投放的額度總量不會有明顯的變化。
同時,監管層根據年末銀行的實際情況設定了過渡期,超出管理要求越高的,過渡期時間越長,讓銀行和貸款主體有足夠的時間平穩調整,避免過大變動。因此,許小樂認為,「該方案對短期市場不會造成大的影響。」
兩部委有關負責人同樣明確了這一點。據介紹,2019年以來,央行、銀保監會已就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開展了廣泛調研,與金融機構進行了充分的溝通,「目前大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符合管理要求。」
但新規「堵漏洞」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視。按照貝殼研究院的說法,新規實施差異化管理要求,從規模和防控風險能力兩方面為依據制定分檔。也就意味著,以往「小銀行」通過更「靈活」的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拓展該部分業務的空間將受到限制,個人住房貸款的利率、資格等方面的管理將更加嚴格。
去杠桿之路
過去多年來,房地產調控政策對購房者的限制近乎嚴苛。限購、限貸、限售等一系列「限」字訣政策的推出,在保護剛需的同時,也令購房者「加杠桿」變得越來越難。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框架下,從2020年開始,樓市「去杠桿」的過程逐漸延伸到房企的融資環節。
2020年8月2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首次提出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增強房地產企業融資的市場化、規則化和透明度。會議還提出,以「三道紅線」為原則,對房地產企業融資實施管理。
所謂「三道紅線」,是指對房企設置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凈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等三個指標,根據觸線情況不同,將企業分為「紅、橙、黃、綠」四檔,對有息負債規模增速進行量化管理。
據悉,「三道紅線」已經對房地產業產生了實質影響,近期,房企已經在銷售回款、拿地銷售比、債券發行規模增速方面進行了實質調整,一些企業還設定了具體的降檔期限。
按照許小樂的說法,「三道紅線」是在資金需求端的管理,而此次的「涉房貸」集中管理制度則是在資金供給端的收緊。
他還認為,對「涉房貸」進行集中管理,不僅是「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也是房地產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未來,該政策將和「三道紅線」一起,成為樓市調控的常態。
多數受訪者指出,隨著資金供給側的管理全面收緊,房地產領域的「去杠桿」行動也將全面展開。
許小樂指出,近年來的樓市調控,主要沿著「去杠桿」的方向進行,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和防範房地產金融風險,推動房地產與金融及實體經濟平衡發展。他表示,過去一段時間,金融信貸中涉及房地產的比例較高,不僅增加了企業和居民的杠桿水平,也擠佔了社會信貸資源,不利於構建國內大循環。
北京某房企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房地產業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人口紅利、土地紅利逐漸消退後,金融紅利也在消失。未來房地產市場的將告別紅利下的高增長,轉而進入平穩發展階段。
Ⅱ 什麼叫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是什麼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五大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
(2)供給側改革怎麼轉移杠桿擴展閱讀:
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補短板是優化供給結構和擴大有效需求的結合點,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結合點,也是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結合點。
要加強既有針對性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著力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新動能培育方面補短板,在現代服務業和民生急需領域補短板,在實體經濟有效投資領域補短板,在精準脫貧方面補短板,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補短板,在優化營商環境等制度供給方面補短板。
補短板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補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補短板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需要補短板。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同時穩中有變。從主要經濟指標看,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結構持續優化,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供給強、需求弱,宏觀強、微觀弱的反差。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補短板,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Ⅲ 何為供給側改革如何理解
我分成兩部分來解釋吧。一,供給側改革要解決什麼問題?二,供給側改革有哪些措施?
首先,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產能落後。
看新聞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種矛盾的現狀:一方面,許多新聞都說中國的企業產能過剩,產品嚴重滯銷;另一方面,中國的消費者貌似又表現出很強的消費能力(起碼前幾年),到全世界海淘買買買,法國的奢侈品,韓國的電器,甚至是日本的電飯鍋馬桶……
所以,高層的判斷是:中國的經濟面臨的問題既不是生產能力不足,也不是消費能力不足,而是生產能力落後,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這種落後包括兩方面:一是因為生產水平的低下導致產品的質量、檔次不能滿足現在消費者的喜好;第二是產品結構出了問題,與需求的結構不相匹配(比如市場上的消費者需要100萬台手機,20萬台電腦,而我們的商家卻生產了20萬台手機100萬台電腦,需求和供給不匹配)。
對此,高層採取的舉措,可以用「三去一降一補」來概括: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下面一一解釋。
1,去產能。
去產能是最能體現供給側改革思想的舉措。要淘汰一部分落後的產能,其中最關鍵是要讓那些落後的「僵屍企業」退出市場。
什麼叫僵屍企業呢?其實主要就是一些落後的國企。這些企業的創新能力弱,思維僵化,導致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長期虧損。如果基於正常的市場經濟規律,這樣的企業如果不求轉變,就會逐步走向破產重組,這部分落後產能就被淘汰了。
但是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這部分企業過去卻被政府和銀行強行靠輸血吊命。這種措施是非常負面的,一方面,這些落後的本應該淘汰的企業,卻依然占據了大量的資源(場地、設備、原材料、勞動力、資金等),卻無法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影響了經濟的效率;另一方面,還浪費了財政資金,更給銀行帶來了壞賬風險。
所以,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清理這批僵屍企業。能盤活的盤活起來,不能盤活的,就退出市場吧。
好吧,打字好累。。。先寫到這里。回頭補充。
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杠桿 企業怎麼做
戰術上主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參考: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51223/u1ai9150380.html
Ⅳ 國家怎樣去杠桿
這本質上是一個信用增級過程,一旦抵押品價格下降。其實地方政府之所以杠桿特別大,那麼一端是長期才能有微薄回報的基礎設施資產,而且中央政府的信用等級最高,它能夠發行或者代理發行項目債或者特別國債在經濟領域。首先,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杠桿。但去杠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杠桿進行整治和調控。因此、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目的是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情況,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杠桿,平台移開行,所以融資成本最低,地方移中央,「杠桿」就是通過借債;從小處看、政府發行國債,指的是去除「僵屍企業」,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2016年3%的赤字率對於政府來說,加杠桿的空間就要大很多了,也需要適時安排給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財力。當然,一端則是短期的銀行借貸和性價比更差的影子融資,但如果杠桿率過高。中央政府的財權比較大、擴大經營規模,都是「加杠桿」的行為,債務增速過快,預算內的「吃飯財政」不是一個大問題,杠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例如個人融資融券。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大處看。因此去杠桿本質就是去負債,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通俗地說,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設功能,反而會拖累發展。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把一部分符合標準的地方債務承接過來、企業向銀行借貸,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杠桿率的、地方債等、去投資風險,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杠桿率。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很多本來應該由中央政府承擔的事權都交給地方政府。其次。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盡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政府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地方融資平台可以把債務轉給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最大的中央融資平台)。」 供給側改革的「去杠桿」。融資平台就是以土地為資本金的杠桿操作,但是地方政府的事權又比較大。由於中央政府的資產負債表總體來看非常健康
Ⅵ 要聞 供給側改革怎麼做
一、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二、改革目的(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觀政策要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協同發力。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6年宏觀政策提出的具體要求,釋放出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的重要信號。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低迷、國際市場動盪對我國影響加深,與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形成疊加,實體經濟困難加大,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2015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通過加強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實施穩定市場的有效措施,新的動能加速孕育形成,就業擴大、收入增長和環境改善給群眾帶來不少實惠。在此過程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功不可沒。
2、產業政策要准,准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中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正加快向第三產業主導的形態轉變。然而,在產業結構表現出顯著改善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產業的提升潛力仍然十分大。與歐美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第三產業比重相比,中國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仍然較低,還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國工業體系中傳統工業較多,新興產業的增長難以彌補傳統工業的萎靡,內部結構矛盾十分明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為中國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整體水平提升明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金融業與房地產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傳統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例下降,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社會化養老、休閑旅遊、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越來越受到關注。
3、微觀政策要活,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力: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微觀政策要活」。做到靈活的微觀政策就是要通過完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觀經濟,充分釋放生產消費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微觀經濟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發展的「推進器」,放活微觀政策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積蓄發展新動能的現實需求。做活微觀、提質增效對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微觀市場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不竭源泉。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市場活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對市場主體干預得太多。因此,實現「微觀政策要活」政策目標的重要途徑就是要加快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轉變政府職能要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基本思路,將該放的放下去,將該管的事管好,將該服務的服務到位,真正做到「放水養魚」,激活微觀經濟。
①增強經濟領域簡政放權力度:
簡政放權應避免各類部門「一刀切」,向經濟領域適度傾斜。另外,簡政放權應更加重視從企業生產經營全流程角度進行整體部署、全方位為企業松綁,避免各種抓大放小、抓實放虛、我抓他放等行為對改革紅利的抵消,切實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
②簡政放權應向小微企業和服務業傾斜:
政府應該從兩個方面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扶持。
一是降門檻,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證照和資質、資格審批,給小微企業更多的「出生證」;
二是優服務,在財政、金融、人員培訓、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對小微企業傾斜,給小微企業適當地「喂點奶粉」,切實讓新注冊的800萬小微企業盡可能地活下來,並以此帶動「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
③通過社會領域簡政放權降低市場准入門檻:
社會領域的簡政放權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齊頭並進。
一是要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的准入限制,鼓勵民間資本為政府「補位」,加大教育、養老等社會領域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對社會領域的各種評比、達標、認證、收費事項進行全面評估,該保留或下放的進行保留或下放,其餘的則應盡可能取消,最大限度為企業「松綁」,切實降低市場門檻;
三是轉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積極性跟隨中央步伐進行簡政放權,為避免社會領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後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撐。
4、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
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加快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部署,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最大程度地釋放改革的新紅利。
當前,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不穩定因素較多。走進新常態的中國正面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挑戰。在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增長出現減速趨勢,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時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
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包容、不可持續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每一項任務,擔子都不輕,所面臨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化解產能過剩風險、增強結構調整動能、釋放創新驅動潛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點問題,依然需要通過切切實實的改革來加以推動。
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有成效、難以可持續;不深化改革,存在的問題就可能更嚴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改革過去、現在都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改革依然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和關鍵一招。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行穩致遠,必須培育千千萬萬的改革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堅決破除各種利益的藩籬和體制機制的弊端,充分釋放改革新紅利。
5、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思路,必須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會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等,必然會影響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但這是必須要過的檻,必須要經歷的陣痛。所以要更好發揮社會政策穩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線。特別是要把重點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為結構性改革創造好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真正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選擇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①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實行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政保障政策。公共財政應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小型微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傾斜,財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傾斜,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實行支持和促進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充分發揮其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中的作用。
完善和落實促進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的優惠政策;實行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加大支持自主創業力度;實施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優惠政策和就業服務,扶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就業。
②要努力推進重點、困難群體就業:
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群體就業工作。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通過多種形式靈活就業。繼續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工作;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加緊消除流動就業的制度壁壘,進一步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
同時,要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確保就業困難群體隨出現隨援助隨就業。推進各類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做好婦女就業工作。
③加強配套措施改革:
一要全面提高就業能力。要加強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技工院校示範校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和現代技工教育培養體系。重點支持急需緊缺行業技師培訓,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強就業培訓,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健全完善社會化職業培訓網路。
二要提升就業服務能力。要加強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全面實行就業失業登記身份證識別系統,建設城鄉人力資源基本資料庫。要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促進就業和配置人力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路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
三要加強勞動者的保護措施建設。健全勞動標准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推進企業改善勞動條件。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業與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約質量。擴大集體合同制度覆蓋面,提高集體協商的實效性。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加大對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管力度,全面推進「網格化、網路化」管理。全違法行為預防預警和多部門綜合治理機制,有效處置勞動保障違法行為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特別是要努力實現企業職工特別是農民工工資基本無拖欠。
Ⅶ 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什麼意思和我們老百姓有關系嗎
改變農業以產定銷傳統思維,主動擁抱市場,轉變為以銷定產的市場化思維。別說得那麼復雜了,舉個例子說,飯店掙錢,這個市有一百家就可以滿足食客,現在有一千家,過剩了,心力須砍掉那些差的飯店,多餘員工自主創業,實際上就是計劃經濟的翻板。
4、立國之初不遺餘力建立完整工業體系,通過建化肥廠提供畝產,從而將農業人口轉移至工業,再招商引資、引進技術,再不斷大學擴招,雖沒談供給側,但一直在做。其實供給側主要是廉價勞動力實在也沒什麼好提的。
5、未來的發展,基礎在於教育,成敗在於制度。制度必須鼓勵創新,鼓勵嘗試,降低系統風險。夢中的未來,中國或許有30%的人從事著你未曾聽過的職業,30年後的世界500強中有大量企業處於你未曾聽過的行業。這才是未來,生產點粗鋼、汽車、手機只是基礎,這些做到極致無非能維持中國10年的發展,我們要在這10年裡發展出其他的東西,所以現在要加強教育、鼓勵創新創業!
Ⅷ 中國去杠桿有五大主要舉措有哪些
去杠桿的5項主要措施是:以處理僵屍企業為抓手解決國企杠桿率過高問題、嚴格控制地方政府杠桿率、切實解決不良資產、加強對大資管行業的監管以及關注貨幣供給。
Ⅸ 理解供給側改革
昨天一直在思考供給側改革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又去看來濤濤的課程,稍微有點懂了,好了,讓我我梳理一下。
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改革是相對應的。讓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需求側改革。過去為了拉動經濟增長,拉動GDP,國家首先是先從需求側開始著手的。而拉動需求的是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從消費方面,舉個例子,通過調整利率,降低利率,老百姓存款的的利率增長不明顯,存和存一個樣,那不如拿出來花掉,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投資方面,政府通過砸錢,建設基礎設施。從出口方面,政府給出口商優惠政策,拉動出口。但是,只是通過刺激老百姓花錢,如果企業沒有任何長進的話,對於國家的經濟來說是不健康的。
因此就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內容有資本,勞動力,土地,創新。通過優化產業結構,鼓勵企業提升產品本身質量,創新新款式,提高產品供給水平和質量,讓老百姓根據自身需求,更加主動願意,心甘情願,優先購買你這個企業的產品,而不是購買各種外國產品。這時候供給側已經有了質的提升,對於國家經濟,是健康的發展。
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措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
下面對於去杠桿稍作解釋。通過一個例子吧,比如你手上一百萬,如果一套房剛好是一百萬,你直接那自己手上的這一百萬拿去買了這套房,那就是零杠杠。但是如果如果你只拿二十萬去付其中一部分房款,剩下的由銀行來付,然後後面那八十萬你再慢慢還給銀行。相當於現在你手上一百萬,其實是可以買五套房。如果後面房價漲了10%那麼你就會賺五十萬。但是跌了10%,你就會虧五十萬。所以杠杠有好有壞。值得提出的是,如果房價跌了20%你那一百萬沒有了也就算了,你還欠了銀行一百萬,但是你又沒有錢還,那麼銀行只能收掉你的房子,但是其實這時候銀行的錢不能及時拿回來,業務受到破壞,這個就是次貸危機。
(以上內容皆是根據徐濤政治課程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