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查詢新加坡上市公司的年報
上市公司的年報都會在股票交易所的網站公布。
年報是每年出版一次的定期刊物。又稱年刊。 根據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定,必須提交股東的公司年度財務報表。報表包括描述公司經營狀況,以及資產負債和收入的報告、年報長表稱為10-K,其中的財務信息更為詳盡,可以向公司秘書處索取。目前上市公司年報有兩種版本,一種是在公開媒體上披露的年報摘要,其內容較簡單,另一版本是交易所網站披露的詳細版本。
㈡ 怎樣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網站查找股票信息
很多官方網站都有一個問題,就是用戶體驗還比不上專門的網站,用起來很難用。(因為他們的網站僅僅作為一個展示窗口,很少會有營銷和用戶體驗的問題)。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官方網站也有這個情況,看行情,分析走勢,看財報那些,很不方便,而且許多是英文信息。
你可以使用專業的投資網站,如知名的Investing網站來查看全球股票行情,當然也包括新加坡的股票行情。直接搜索公司名稱或者股票代碼就可以,或者查詢專題頁面:新加坡股市
㈢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的基本資料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 Limited,SGX)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英文:Singapore Exchange Limited 縮寫:SGX 簡稱:新交所),是亞洲僅次於東京、香港的第三大交易所,亞洲的主要金融中心之一。
1999年12月1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ES)與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合並,成立了目前的新加坡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SGX)
新加坡交易所網站網址
㈣ 在哪裡可以檢視各上市公司的年報
在哪裡可以檢視各上市公司的年報??
給你推薦一個,巨潮資訊/default
所有上市公司全包括
在哪兒能查到上市公司完整的年報和季報?
選擇你要的程式碼查詢 定期報告
sse/...RSOR=1
disclosure.szse/m/search0425.jsp
如何在網上查詢上市公司年報?
上交所 sse 和深交所網站 disclosure.szse/m/ndbgqw 上包括了上市公司所有年報
在哪裡可以看見所有上市公司的年報,什麼時候可以看見呢?
交易所只提供本所上市公司年報,若都看的話,可以到巨潮咨詢網站看看丁所有上市公司年報臘塌都能看到
白色數字代表不漲不跌,即與前一交易日收肆塵盤價相同
在哪裡可以看到上市公司最近十年的財務報表?
在新浪財經上可以下載上市公司報表
在哪裡可以看到完整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 5分
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通常公布的地方
國內上市公司: 上交所 上海證券交易所 深交所 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官網
美國上市公司: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mission (直接去SEC查最全了,比去nasdaq或者NYSE方便)
香港上市公司::: HKEx :: HKExnews :: (可以選擇英文版或者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只有介面,內容還是繁體中文)
新加坡上市公司:Singapore Exchange Ltd
加拿大上市公司:The Stock Market, Canadian Stock Exchange
英國上市公司:Home - London Stock Exchange
另,一般直接去公司的官網也可以,正規的上市公輪雹圓唬都會有一個叫investor relationship(投資者關系)的板塊。四大指定資訊披露報刊:《證券時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日報》。
在哪裡檢視上市公司的詳細財務報表?
各個證券交易所的網站上都有,如:上交所sse/sseportal/ps/zhs/home主頁上左邊資料檢索下的上市公司,進去後可以查到公司的年報及半年報等。
在什麼地方能查到上市公司歷年的年報?
上海證交所網站可以查到滬市所有公司的歷年年報、季報
sse/....shtml
深圳交易所可以查到深市所有公司的歷年年報、季報
disclosure.szse/m/drgg000001
不會使用,歡迎追問。
在哪裡可以檢視上市公司的季度報表和年報
你好,可以通過任何炒股軟體中個股公告內檢視,
也可以通過交易所官網和巨潮資訊網查詢。
做股票怎麼看上市公司年報?
主要看如下:主營業務利潤,非經常性損益,每股經營現金流, 應收帳款 比率
㈤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要求
(1) 至少1000名股東持有公司股份的25%,如果市值大於3億,股東的持股比例可以降低至10%。
(2) 公司的股票必須已經具備一個公開市場,擁有該公司股票的十大股東,不得少於2000人。(對於作為第二市場上市,至少有2000名股東持有公司股份的25%)
(3) 可選擇三年的業務記錄或無業務記錄。 (1) 過去三年的稅前利潤累計750萬新幣,每年至少100萬新幣。
(2) 過去一至二年的稅前利潤累計1000萬新幣。
(3) 三年中任何一年稅前利潤不少於2000萬新幣且有形資產價值不少於5000萬新幣。
(4) 無溢利要求。 吸引國內外優質公司上市,尋找國際夥伴,開放市場引入國外券商。
採用會計准則
新加坡或國際或美國公認的會計原則。 自由選擇注冊地點,無須在新加坡有實質的業務運營。
公司經營業務信息披露規定
如果公司計劃向公眾募股,該公司必須向社會公布招股說明書;如果公司已經擁有足夠的合適股東,並且有足夠的資本,無需向公眾募集股份,該公司必須准備一份與招股說明書類似的通告交給交易所,備公眾查詢。 交易所分兩個市場,一個為小規模市場(SES-SESDAQ),另一個為主要市場(SES-Mainboard)
㈥ 新加坡和台灣的位置差不多為什麼台灣沒有成為亞洲的金融和貿易中心
這個問題看你怎麼定義金融和貿易中心
貿易數據上,台灣的四大港口(高雄港,台中港,台北港和基隆港)分別實現貨物吞吐量為4.58億噸、1.29、0.75、0.62億噸,總計7.41億噸。
新加坡僅新加坡港,貨物吞吐量為6.3億噸。
台灣VS新加坡=7.4/6.3=1.17倍
金融方面,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不含興櫃,上櫃,創櫃和台灣存托憑證)為48萬億台幣,約摺合1.6萬億美元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2019年底為7900億美元
台灣VS新加坡=16000/7900=2.07倍
所以新加坡是根本無法在體量上與台灣相提並論的
另外台灣證券交易所日均成交額近百億美元,新加坡交易所成交量只有台灣證券交易所的1/5左右
只不過所謂的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是一個定義問題
新加坡之所以能成為上述中心,因為它是前英殖民地,在法律,制度,行政,語言上具有天然的優勢
所以西方主要的跨國公司多以新加坡作為在東南亞或亞太地區營運的總部
新加坡也是仗著成為跨國公司區域總部這個優勢拿到了物流和金融中心頭銜
但這么個中心其實是很虛無的東西
你可以去看看新加坡本土的金融業利潤,資產是無法跟台灣本土金融業相比的
但新加坡的優勢在於它匯聚了花旗,匯豐,ING等外援的力量
又比如航運方面,新加坡本土的航運公司新加坡航運公司太平船務(PIL)無法進入全球前10
而台灣的長榮航運排名全球第7,陽明航運排名全球第9
整體運輸能力台灣=長榮(127.6萬TEU)+陽明(61.2萬TEU)=188.8萬TEU
新加坡PIL=31.5萬TEU
台灣VS新加坡=188.8/31.5=6倍
但是新加坡匯聚了Maersk,HMM,ONE NETWORK等西方航運龍頭的亞洲總部
還是外援的能力
這就像足球比賽一樣,某隊本土球員雖然不行,但是依賴外援可以快速提升排名
但是這些西方公司為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新加坡的國家利益
所以這個所謂的航運和金融中心只能給新加坡帶來點經濟和稅務上的好處
對於其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來說,其實是沒太大的提高
㈦ 新加坡交易所的發展歷史
新加坡交易所的前身為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73年5月24日。1999年12月1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ES)與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合並成新加坡交易所。
2000年11月23日,新加坡交易所(SGX)掛牌上市,發行普通股10億股,發行價為1.10新元。新加坡交易所(SGX)是繼1998年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和2000年6月香港聯交所上市後,亞太地區第三家上市的交易所。
通過在新交所掛牌,中國公司可以從國際資本市場集資,享有國際知名度並從全面與透明的條例框架獲益。
新交所不但是優秀上市公司的大本營,在吸引國際發行商方面也位列全球交易所前茅,並快速成為國際金融衍生品在亞洲的海外風險管理中心。
㈧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的上市標准
主板最低上市標准
標准一 標准二 標准三
稅前利潤 過去三年總和750萬新元且每年至少100萬新元 過去一或二年總和1000萬新元 無
市值 無 無 上市時8000萬新元(以上市時發行價計算)
股權分布 25%股份由至少1000名股東持有(如果市值超過新幣3億元,可酌減至最低10%)
營業記錄 三年 無 無
管理層的連貫性 三年 一或二年,依據不同情況而定 無
會計標准 新加坡,美國一般或國際公認會計原則
持續上市的義務 有 有 有
如果同時在一個國際認可的證券交易所上市,不需要遵守持續的上市義務
創業板(SESDAQ)最低上市標准
稅前利潤 無(業務具備可行性,盈利性並有發展力)
資本額 無
營業記錄 沒有營業記錄的公司必須證明有能力取得資金,進行項目融資和產品開發,該項目或產品必須已進行充分研發
股市分布 15%股份由至少500股東持有
持續上市的義務 有
如果同時在一個國際認可的證券交易所上市,不需要遵守持續的上市義務
㈨ 新加坡有哪些金融中介機構啊
新加坡境內銀行、金融持股公司和保險公司的公司治理指引
1、本公司治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適用於新加坡境內所有的銀行、金融持股公司和保險公司(以下簡稱「金融機構」)。本指引旨在為銀行、金融持股公司和保險公司尋求最佳的公司治理實踐提供指導。
2、本指引應與銀行法(第19章)和保險法(第142章)的相關條款、與兩法配套的相關的公司治理條例、新加坡金管局(簡稱「當局」)發布的書面指令、准則及其他指引等結合使用。
3、本指引附錄1的內容既包括適用於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准則2005》[1](簡稱「准則」),又包括監管當局制定的補充原則和指引(以斜體字標出),以體現銀行、保險業務自身的特點,即承擔的風險復雜多樣,對存款人和投保人負有責任。
4、金管局希望所有的金融機構盡最大可能遵守附錄1的指引。本指引將於金融機構在2007年1月1日或之後舉行完年度股東大會後開始生效。如果金融機構沒有舉行年度股東大會,則將於股東大會的法定舉行期滿日起實施。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金融機構,應在2007年1月1日以後舉行的股東大會的年報中披露其公司治理實踐、說明公司治理與指引的差距。沒有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金融機構應在其網站上披露同樣信息。為便於參考,附錄2提供了准則中披露的具體原則和指引。
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指引的必要性
5、隨著全球化和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業務環境越來越復雜,良好公司治理對於確保金融機構安全穩健經營至關重要。公司治理不薄弱會損害公眾對金融機構乃至金融體系、金融市場的信心。
6、在新加坡,公司董事要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促進公司發展。由於在經濟中重要的金融中介職能,以及保護存款人和投保人資金安全的需要,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通常比其他企業更為重要。
風險為本的監管和公司治理
7、金管局認為董事會在金融機構的成功運營中發揮重要作用。董事會的主要職責包括確定公司戰略、評估管理層業績、在可承受的風險水平下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同時防範利益沖突、協調各方對金融機構的利益訴求。因此,金融機構董事會的有效性是新加坡金管局風險為本監管的一條基本原則。雖然董事會可以委託管理層制定穩健審慎的政策並付之實施,但是董事會仍應承擔相應責任,董事會對金融機構所肩負的責任不容推卸。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董事會應承擔管理層的角色。管理層應當就金融機構的日常經營向董事會負責。
附錄1
董事會
董事會的職責
原則:
1、每一家公司必須有一個有效的董事會領導並控制公司。董事會應致力於公司的發展壯大,並與管理層一起為實現這一目標努力,同時管理層應向董事會負責。
指引:
1.1 董事會的職責:
(a)提供企業發展所需的領導能力、制定戰略目標、確保實現公司發展目標所必需的財力和人力;
(b)建立審慎、有效的控制體系以評估和管理風險;
(c)評估管理層業績;
(d)確定公司的價值與標准,確保公司了解和滿足對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
1.2 所有董事必須從公司利益出發,客觀決策。
1.3 如果董事會將某項董事會事項的決策權委託給董事會下設的委員會,則應對此項委託進行披露。
1.4 董事會應定期舉行會議,在特殊情況下或董事們認為必要時也應召開會議。本指引鼓勵公司採取電話或電視會議的形式修改公司章程。公司的年報中應披露董事會和董事會下設委員會每年舉行的會議次數,以及每位董事的出席情況。
1.5 公司應制定內部指引說明需由董事會批準的事項,並明確需披露的、由董事會批準的重大交易的類型。
1.6 董事初次被任命時需接受適當的培訓(包括董事的職責以及如何履行其職責)。培訓應包括必要的入門項目,使新任董事熟悉公司業務和治理實踐。經常對董事進行深入的培訓,特別是相關的、新的法律、法規和不斷演變的商業風險方面的培訓,也同樣重要。
1.7公司應向每一位董事提供正式的任命文件,規定董事的義務和職責。
評述:
1.8 本指引鼓勵公司為新任董事提供會計、法律和具體行業等領域的培訓。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1.9 董事會應討論、批准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董事會還要負責金融機構管理層的聘用和解職。
1.10 董事會應以書面形式明確規定管理層的角色、職責、問責和報告關系。董事會對管理層的權力委託應當正式、明晰。
1.11 由於董事會設定的公司價值旨在促進並保持業務在高度的專業化水平上開展,這些公司價值應強調無論何時,不論是在內部交易還是外部交易中,包括存在潛在利益沖突的情況下,都要保持誠信、忠誠、行為適當。董事會監督金融機構有關強化公司價值的政策制定。
1.12 董事會應確保管理層制定促進員工公平執業、提升業務水平的政策和程序。此類政策應解決表述不恰當問題,特別是虛假的或誤導性的聲明和員工行為不當。對於保險公司,此類政策還應用於分銷渠道和索賠仲裁。
1.13 要有明確的投訴處理程序以確保所有的投訴得到專業、公正、迅捷、認真的處理。投訴處理程序應向顧客清楚闡明。
1.14 董事會應保存所有的會議記錄,特別是關鍵的議事過程和決策的討論記錄。
董事會組成與指引
原則:
2、董事會應強有力的、獨立,能夠獨立客觀地決策公司事務,尤其是不會受到管理層的影響。董事會的決策不應被個人或少數團體把持。
指引:
2.1董事會應強有力、獨立,獨立董事至少佔董事會的三分之一。「獨立」董事應與公司、關聯公司[2]、可能或有理由認為會干預自己決策的公司上層領導等不存在任何關系,並以公司的最佳利益出發進行獨立判斷。如存在以下關系,則認為董事為非獨立董事:
(a)董事現在或過去三個財務年度內的任何時間在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任職;
(b)董事有直系親屬[3]現在或過去三個財務年度內的任何時間在公司或其關聯公司擔任高級執行官並由薪酬委員會決定其薪酬;
(c)董事或其直系親屬現在或上個財務年度內除了領取董事會的薪酬,還在公司或其子公司領取薪酬;
(d)董事或其直系親屬現在或上個財務年度內是與公司或其子公司之間存在巨額支付關系的盈利性商業機構的大股東、合夥人(持股5%或以上)、執行官或董事。作為指導,任何財務年度內支付金額[4]超過200,000新元應被認為是大額支付。
2.2 上述關系並未包括所有情況,僅意味在這些條件下董事不能成為獨立董事。當以上關系至少有一種情況存在時,如果公司仍將董事視為獨立董事,應完全披露董事關系並有責任解釋視其為獨立董事的原因。
2.3 董事會應檢查其規模大小,估計董事人數對效率的影響,決定董事會的最佳人數以便於有效決策。董事會決定合適人數時,應當考慮到公司經營的范圍和性質。
2.4 董事會應該由綜合起來能夠具備多方面核心技能的董事組成,這些核心技能包括會計或財務、商業經驗或管理經驗、行業知識、戰略規劃經驗、客戶服務經驗和知識等。
2.5 非執行董事應當:
(a)對戰略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b)評估管理層業績是否達到既定的目標,監督業績報告。
評述:
2.6 為更加有效地考核管理層,本指引鼓勵非執行董事在沒有管理層出席的情況下定期舉行會議。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
原則:
3、公司高層應有明確的職責分工??董事會的職責和公司經營的執行職責分離,以確保權力平衡,不會過度集中於某一個人。
指引:
3.1 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簡稱「CEO」)原則上不得由一人擔任,以實現權力制衡,增強董事會獨立決策的職責和能力。董事長和CEO的職責應明確分離,並經董事會同意後以書面形式闡明。此外,如果董事長和CEO存在關聯關系(如注釋3定義的直系親屬),公司應予以披露。
3.2 董事長應當:
(a)領導董事會有效發揮作用並確定討論事項;
(b)確保董事獲得准確、及時、清晰的信息;
(c)確保與股東之間的有效溝通;
(d)鼓勵董事會和管理層融洽相處;
(e)幫助非執行董事有效開展工作;
(f)鼓勵執行董事和非執行董事融洽相處;
(g)提升公司治理標准。
以上職責旨在提供指導,並沒有囊括董事長的所有職責。
評述:
3.3 如果董事長和CEO由同一人擔任、或董事長和CEO有親屬關系、或董事長和CEO同處管理層之中,公司可以任命一位獨立非執行董事為首席獨立董事。如果股東們關心的問題通過董事長、CEO或財務董事等正常渠道無法解決,或不適合通過上述渠道溝通,則可向首席獨立董事反映。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董事會成員
原則:
4、新董事的任命要有正式、透明的程序。
指引:
4.1 公司應成立提名委員會向董事會推薦所有董事的任命。提名委員會至少由三名董事組成,其大部分成員,包括主席在內,應為獨立董事。此外,提名委員會主席不應由大股東(在公司中的投票權不少於5%)或與大股東有直接關聯[5]的董事擔任。提名委員會的成員構成應在年報中予以披露。公司必須制定書面條款規定提名委員會委員的職責。
4.2 提名委員會根據董事??如適用,也包括獨立董事??的貢獻和業績(如會議出席、准備、參與、公正等方面表現)履行再提名的職責。所有董事應定期申請再提名和再選舉,並且至少每三年舉行一次。
4.3 參照指引2.1的規定和其他重要因素,提名委員會應每年裁定獨立董事的獨立性。根據指引2.2的規定,當指引2.2中所列的關系至少有一種存在時,如果提名委員會仍視該董事為獨立董事,則公司應予以披露。即使董事不存在指引2.1中所列的任何關系,提名委員會也有權裁定該董事為非獨立董事。
4.4 如果董事在多家公司董事會任職,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處理每一家公司的事務。提名委員會決定董事是否有能力或在充分履行作為公司董事的職責。公司應制定內部指引,解決董事在多家公司董事會任職帶來的時間沖突問題。
4.5 應披露選舉和任命董事會新成員的過程。包括披露尋找和提名的過程。
4.6 董事的重要信息應在年報中披露,如學術和專業資質、在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持股情況、在董事會任職情況(是董事還是董事長)、首次任命為董事的時間、上一次再度當選董事的時間、現在和過去三年內在其他上市公司擔任董事、董事長或其他職務的情況等。此外,公司治理年度披露中應列明董事是執行董事、非執行董事或是提名委員會認為的獨立董事。進行選舉或再選舉的董事名單應附有詳細的說明和信息,以保證股東在了解情況後作出決策。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4.7 在審查提名時,提名委員會應確保被提名人有資格、有能力擔任相應職務。提名委員會應保存所有的會議記錄,特別是關鍵的議事過程和決策的討論記錄。
4.8 為了確保公司領導層的連續性,董事會應執行董事和首席執行官的繼任計劃。
董事會業績
原則:
5、要正式評估董事會的整體有效性,以及每一位董事對董事會有效性所做的貢獻。
指引:
5.1 所有公司的董事會都要做到,由提名委員會根據程序評估董事會的有效性和各位董事對董事會有效性的貢獻。評估程序應在年報中予以披露。
5.2 提名委員會決定如何評估董事會業績並提出客觀的業績評估標准。業績標准可以參照同行業水平,並應得到董事會批准,並應重點關注董事會如何提升了長期股東價值。業績評估標准不得隨意變更,如確需更改,董事會必須有充分的理由。
5.3 除了董事會提出的相關業績標准,業績評估還應考慮過去五年內與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和同行業基準指數相比,公司股票價格的走勢。
5.4 個人評估旨在評估每一位董事是否盡職與恪守承諾(包括出席董事會和董事會下設委員會會議的承諾和其他職責)。董事長應根據業績評估採取相應行動,如有必要,在與提名委員會協商後,向董事會提名新的董事或勸說董事辭職。
評述:
5.5 其他一些業績評估標准包括資產收益率(ROA)、股本收益率(ROE)、投資收益率(ROI)和經濟增加值(EVA)等指標在較長時間內的表現。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5.6 提名委員會提議的業績標准應包括制定戰略方向、實現戰略目標、提升風險管理和加強內部控制等定性考評內容。業績評估標准應體現董事會保護存款人和投保人利益的職責。
信息的獲取
原則:
6、為履行職責,董事會成員應在董事會會議之前及持續獲得完整、充分、及時的信息。
指引:
6.1 管理層有責任向董事會提供完整、充分、及時的信息。僅靠管理層主動提供的信息是不夠的,董事為履行其職責可要求管理層進一步提供更多的信息。董事會應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公司高級管理層獲取信息。
6.2 所提供的信息應包括呈報董事會事項的背景和介紹、披露文件、預算、預測和月度內部財務報表等文件。預算的執行與先前的預測如有重大偏差,應予披露並加以說明。
6.3 董事應有多種渠道獨立接觸公司董事會秘書。要明確規定公司董事會秘書的職責,包括確保董事會議事程序和相關法律法規得到遵守。在董事長的領導下,董事會秘書要確保董事會、各董事會下設委員會、高級管理層和非執行董事之間信息交流通暢,必要時還應為董事入門提供便利並協助董事會的專業化發展。公司董事會秘書要出席董事會的所有會議。
6.4 公司董事會秘書的任免需經董事會通過。
6.5 董事會應制定相關程序,使董事,不論是個人還是全體,可以獲得獨立的專業咨詢意見,以幫助董事履行職責。如有必要,應由公司負擔此類咨詢費用。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6.6 管理層要向董事會提供經營中可能面臨的所有重大風險的信息,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和操作風險。
薪酬
薪酬政策的確定程序
原則:
7、要有正式、透明的程序確定管理層和董事薪酬政策。董事不得參與決定自己的薪酬。
指引:
7.1 董事會應設立薪酬委員會,薪酬委員會應全部由非執行董事組成,其大部分成員,包括主席在內,應是獨立董事。目的是將可能發生的利益沖突減至最小程度。
7.2 薪酬委員會負責向董事會提出薪酬方案的建議,並為每一位董事和CEO(或相同級別的執行官)制定具體的薪酬計劃。薪酬委員會的建議需得到董事會全體通過。薪酬委員會應該考慮到各種薪酬,包括但不限於董事的費用、工資、補助、獎金、期權和實物津貼等。薪酬委員會還要檢查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
評述:
7.3 如有必要,薪酬委員會應徵求公司內部或外部專家對董事薪酬的意見。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7.4 董事會應確保薪酬政策與金融機構的戰略目標和公司價值保持一致,不會使金融機構目標和董事、高級執行官利益發生沖突。
7.5 薪酬委員會應保存所有會議的記錄,特別是關鍵的議事過程和決策的討論記錄。
薪酬水平和結構
原則:
8、薪酬水平應適當,可以吸引、挽留並激勵公司所需董事成功經營,但是也要避免薪酬支付過多。執行董事大部分薪酬應該與公司和個人的業績掛鉤。
指引:
8.1 設計與業績相關的薪酬時,應使執行董事的利益與股東利益一致,並與公司和個人業績掛鉤。應該有恰當的方法評估執行董事的業績。
8.2 非執行董事的薪酬應當與其貢獻水平相一致,體現其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以及作為一名董事的責任。非執行董事的薪酬不能過高,以免影響其獨立性。
8.3 所有的執行董事應在其聘用合同中規定一個固定的任期。不論如何,聘用合同不得過長或者附加過於繁瑣的免職條款。薪酬委員會要審查董事聘用合同提前終止的薪酬承諾。薪酬委員會應當公正,不應對業績差的人員進行獎勵。
8.4 鼓勵實施長期激勵機制。薪酬委員會要審查董事是否有資格享受長期激勵機制。要認真權衡長期激勵機制的成本與收益。股票、期權或其他形式的遞延薪酬通常應在一定期限後才能賦予。強烈建議採用每年部分行權的機制。考慮到行權成本和相應稅收,鼓勵董事在行權期後繼續持有股票。
評述:
8.5 在制定薪酬方案時,公司應當考慮本行業及其他同類公司的薪酬水平。公司應當慎重進行此類比較,以防薪酬增加而業績卻沒有相應提高。
8.6 聘用合同中的通知期不得超過6個月。如果從外部聘用的新董事需要更長的通知期,在首次通知期之後應減少至6個月甚至更少。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薪酬披露
原則:
9、必須在公司年報中明確披露薪酬政策、薪酬水平和結構、確定薪酬的程序。信息披露應有助於投資者了解支付給董事和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與業績之間的關系。
指引:
9.1 公司每年應向股東報告公司董事和至少前五名不擔任董事的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薪酬年度報告應成為公司董事年度報告的一部分或以附錄的形式報告,並應成為向股東報告公司薪酬事項的主要渠道。薪酬委員會委員也要在報告中列出。
9.2 報告應列出薪酬在250,000新元區間的董事和至少前五名不擔任董事的高層管理人員名單,並以百分比形式具體列出每一位董事的基本工資、績效獎金、實物津貼、股票期權和其他長期激勵計劃。作為最佳治理實踐,建議公司完全披露每位董事的薪酬。
9.3 為保持透明度,報告應披露董事或首席執行官直系親屬[6]且收入超過150,000新元的員工的薪酬。可以不披露該員工的姓名,但需清楚說明該員工與哪位董事或首席執行官存在親屬關系。
9.4 報告應詳細說明員工持股計劃,以便股東評估對公司投資的收益和成本。應披露員工持股計劃的重要條款,包括可能給予股票的數量、評估股票期權價值的方法、期權的執行價、行權價是按市場價還是授予日價、行權日的市場價、行權期和採用特定期限的理由。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問責和審計
問責
原則:
10、董事會對公司業績、市場地位和前景的評估應全面且易於理解。
指引:
10.1 董事會公布的中期報告、其他一些對價格敏感的報告、向監管當局報送的報告中(如有要求),也要包括董事會對公司業績、市場地位和前景的評估,評估應全面且易於理解。
10.2 管理層要向董事會所有成員提供對公司業績、市場地位和前景的月度評估,評估應全面且易於理解。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審計委員會
原則:
11、董事會應設立審計委員會,並以書面形式明確規定其權力和職責。
指引:
11.1 審計委員會至少應由三名董事組成,全部都須是非執行董事,其大部分成員,包括主席在內,應是獨立董事。
11.2 董事會應確保審計委員會委員有資質履行職責。由於董事會決策時會依賴審計委員會的專業性,審計委員會至少應有兩名成員是會計和財務管理方面的專家或具有相關經驗。
11.3 審計委員會有權調查授權范圍內的任何事項,並完全有權要求管理層全力合作,完全有權邀請任何董事或執行官參加其會議,完全有權獲得合理的資源以充分履行其職責。
11.4 審計委員會的職責:
(a)檢查審計的范圍、結果和成本效率,檢查外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如果審計機構同時為公司提供大量的非審計業務,則審計委員會應檢查這些業務的性質和程度,在保持客觀性和收費之間尋求平衡;
(b)檢查重要的財務報告和決策,確保公司財務報表和任何與公司財務業績有關正式聲明的真實性;
(c)根據指引12.1,檢查公司內部控制情況;
(d)向董事會推薦外部審計機構的任命、再任命和解聘,批准外部審計機構的薪酬和工作條款。
11.5 審計委員會應在沒有公司管理層出席的情況下,每年至少與外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師會面一次。
11.6 審計委員會每年要檢查外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
11.7 審計委員會應評估有關安排,通過此種安排,公司員工可表達對財務報告或其他事項不當的擔心。審計委員會要確保對上述事項進行獨立性調查並相應採取行動的安排必須到位。
11.8 董事會應在公司年報中披露審計委員會成員名單和委員會的具體活動。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11.9 審計委員會應保存所有會議的記錄,特別是關鍵的議事過程和決策的討論記錄。
內部控制
原則:
12、董事會應確保管理層建立穩健的內部控制體系以保護股東投資和公司資產。
指引:
12.1 審計委員會應檢查管理層制定的公司內部財務控制、操作與合規控制、風險管理政策和體系(統稱「內部控制」)。審計委員會每年應至少檢查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一次。檢查可以由內部會計師和(或)注冊會計師執行,如果注冊會計師同時擔任公司的外部審計師,審計委員會應保證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不會因其與公司的其他重要關系而受到影響。
12.2 董事會應在公司年報中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包括財務、操作、合規控制和風險管理體系。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內部審計
原則:
13、內部審計部門應獨立於所審計的業務。
指引:
13.1 盡管內部審計師需要向CEO負責,但更主要的是向審計委員會主席負責。
13.2 內部審計師必須達到或超過國家或國際認可的專業機構制定的執業標准,包括內部審計師協會(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制定的內部審計執業標准(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nal Auditing)。
13.3 審計委員會應確保內部審計機制獲得足夠的資源支持,在公司內得到足夠的重視。為避免引起疑慮,內部審計可以由內設部門實施,也可以外包給聲譽卓著的會計或審計機構,還可以由擁有內部審計師的大股東、持股公司、母公司或控股公司實施。
13.4 審計委員會應確保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內部審計。
金管局的補充指引
13.5 內部審計師的職責范圍應當清晰界定,適合金融機構現在或將要面臨的風險,包括新產品和新業務帶來的風險。
13.6 內部審計師的職責包括以下方面:
(a)評估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程序的可靠性、完善性和有效性。
(b)確保金融機構內部控制能夠帶來迅速、准確的交易記錄和資產安全。
(c)決定金融機構是否符合法律法規並堅持遵守既定政策,管理層是否採取必要措施解決內控中的不足。
13.7 內部審計師在必要時可以與審計委員會、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接觸,並有權獲得信息和說明。
13.8 審計委員會應制定必要的程序確保內部審計師的建議得到及時的處理。要密切關註明顯的例外和重大建議。
13.9內部審計負責人的任命、辭職和開除應經審計委員會批准。
與股東的溝通
原則:
14、公司應定期、有效、公平地與股東進行溝通。
指引:
14.1 公司應定期傳達相關信息,收集意見,解決股東關心的問題。公司應盡可能詳細、具體、有針對性地披露信息,力戒陳詞濫調。
14.2 公司應及時披露信息。如果由於疏忽只向特定群體披露了信息,公司應盡快地向其他全部股東披露同樣信息。可以使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披露信息。
金管局對上述原則和指引沒有補充指引
原則:
15、公司應鼓勵較大股東參加年度股東大會,並允許股東有機會就影響公司的各項事務發表意見。
指引:
15.1 股東應有機會有效參加年度股東大會並參與投票。應允許股東在場或缺席投票。建議在公司章程中制定適當條款規定,如果股東同意,可以通過信件、電子郵件、傳真等方式進行缺席投票。
15.2 年度股東大會應就每一項重大問題分別形成決議。除非決議之間相互關聯並形成一個總體方案,否則公司應避免出台「一攬子」決議。如果推出「一攬子」決議,公司應說明原因和重大意義。
15.3 審計、提名和薪酬委員會的主席應出席年度股東大會,幫助解決問題。外部審計機構也要出席會議,解答股東有關審計的實施、審計報告的准備和內容等方面的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