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利率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對國有銀行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改革蘊藏著風險,也孕育著機遇。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留給中資銀行的過渡期已為數不多,而能否用活利率杠桿,能否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銀行資金,也是中資銀行能否在未來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金融企業來說,利率市場化可能產生多方面的風險,它對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對國有銀行經營的重大影響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有利於促進完善的金融市場的形成,為國有銀行創造比較規范的經營環境。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培育金融市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轉化的過程,最終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場:融資工具品種齊全、結構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賦有法律和經濟手段監管體制;金融市場主體充分而賦有競爭意識。這些都將為國有銀行的經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促進了商業銀行經營行為的變革。有利於落實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自主權,進一步確立銀行的自主經營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同時,利率市場化會使銀行間、乃至金融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只有銀行的預算約束強,內部風險、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價科學合理才能適應利率市場化,這將迫使銀行的經營機制發生根本性變革。
(三)銀行利率風險和利率管理的難度加大。利率市場化將引起銀行利率風險的擴大。利率變化對銀行是有利還是不利主要是看資產和負債對利率的敏感程度,但是不管利率上升還是下降,利率缺口必然伴隨著利率風險。進一步說,利率變動的風險要求銀行能夠對其進行控制,而銀行控制風險能力的強弱又產生了對利率的控制風險。利率風險是金融風險的一種,是指由於利率的波動,致使資產收益與價值相對於負債成本和價值發生不對稱變化而造成銀行損失收入和資產的風險。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影響利率水平的因素眾多,利率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結構也更復雜,與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場利率的波動對於銀行經營的影響更大,利率風險的識別和控制更難。
(四)加大了銀行的競爭壓力和經營壓力,利差縮小。利率市場化將加大銀行的競爭壓力,將導致市場份額的重新分割。銀行間的競爭不再局限於對客戶資源的簡單爭奪,而是擴展到與存款與貸款以及相關的中間業務領域。銀行的實力、信譽、存貸款利率報價水平、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能力將成為銀行競爭的關鍵。最近這幾年,國內銀行間的競爭加劇,地方性銀行和國有銀行已經展開了「貸款營銷」,通過降低貸款利率來爭奪客戶成為最重要的一種競爭手段,許多大企業成為各家銀行爭奪的焦點,銀行的傳統信貸業務的利差持續下降,經營收入減少。
(五)有利於商業銀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產品和服務,促進商業銀行業務的發展。利率市場化將導致銀行傳統主導業務的萎縮和非利差型業務的發展。利率市場化以後,銀行為爭奪存款,存款利率肯定會有一定程度的上漲,而為了爭奪優質客戶,其貸款利率又會趨於下降,銀行傳統主導業務的比重將會逐漸下降。與此同時,必然會有大量的新型金融產品出現,那些不受利率波動影響和不佔用銀行自身資金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將獲得較快的發展。利率市場化的主要意義在於促進金融創新,所有的經濟主體都會得到創新帶來的好處。利率市場化後,一方面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定價權加大,商業銀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定價自主權,這在客觀上為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大大上升,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大,這在客觀上對商業銀行從事金融創新產生了強大的動力和壓力。商業銀行只有通過持續有效的金融創新行為才能規避利率風險,為資產提供增值、保值的機會。
(六)有利於商業銀行優化客戶結構。利率市場化促使國有銀行經營管理部門自覺關注貸款市場的運行趨勢,根據客戶與銀行所有業務往來可能帶來的盈利、客戶的經營狀況、銀行提供貸款所需的資金成本、違約成本、管理費用等因素綜合確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點優質客戶的同時對風險較大的客戶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為風險補償,推動銀行客戶結構的優化。
我國國有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的對策
雖然從長期來看,利率市場化給予國有銀行的機遇是主要的,但國有銀行要對由此所帶來的挑戰,特別是惡性價格競爭引起的收益下滑問題必須予以充分重視,要有針對性地採取以下措施,做好充分准備,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業務模式轉化。以客戶為中心業務模式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充分挖掘客戶的各種業務資源。二是通過為客戶提供稀缺業務或優勢業務而獲得附加收益。三是通過加強業務主管、客戶經理與客戶的聯系紐帶,培養客戶對銀行的誠信度。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業務模式轉化,應從調整部門設置、業務流程二個方面著手。業務管理部門的設置應從條式向塊式轉變,按照以客戶為中心業務模式的要求,在部門設置上,應從原來按各業務品種不同設置部門的條形模式,向按營銷、操作、管理、監督等職能不同設置部門的塊式模式轉變,並在此基礎上,根據業務市場情況和業務操作技術不同進行管理細分。隨著計算機在銀行業務操作上的廣泛應用,銀行內部的業務分工大部分可以在同一平台基礎上的計算機系統完成。各種不同的業務應盡量通過同一計算機平台提供服務,根據客戶的不同規模、不同性質、不同的服務要求分別提供相應的服務終端。在以客戶為中心服務操作模式下,不論客戶大小,都應盡可能為其提供一站式服務。
(二)加強利率風險的管理和控制。利率市場化意味著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將越來越明顯。因此,對國有銀行而言,已到了從單純關注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轉移到既關注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同時又關注利率風險的時候了。引入風險管理機制。在銀行內部建立資金中心,制定資金價格,分析資金來源的利率水平與期限,確定貸款利率和轉移資金利率。通過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導向,降低總體風險水平。將銀行多餘的資金運用在資本市場中,獲取短期收益,彌補資金來源與運用中的期限缺口。通過金融市場調整負債結構,增加主動型負債比重,使資金中心成為利率調節的閥門,控制綜合成本,轉嫁銀行內部不能消化的現實及潛在風險。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設立決策機構,確立利率風險管理在資產負債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指定專門部門負責利率風險的日常監控,其他業務部門按照該部門確定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將各項金融產品的風險轉移至該部門,由該部門將風險轉移至市場上。
2.建立完善的兼顧風險控制和經營效率的金融產品定價機制。在貸款定價決策機制上,可以由總行公布或規定適合於全行的基準利率,總行通過授權分別規定不同分行在總行公布或規定的基準利率基礎上的浮動許可權。在確定本行的基準利率水平時,通常以中央銀行利率,同業拆借利率等為基準,與這些利率間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在決定對各分行利率浮動幅度時,應主要考慮各所在地區經濟發展差別和當地競爭差別等因素。各分支機構在確定存、貸款利率水平時,應在總行確定的利率基準和浮動幅度內,根據本行的成本情況,不同客戶的資信差別、同業競爭程度以及目標利潤水平確定。
3.加強對利率走勢的預測和分析。建立利率預測模型,強化對利率走勢的分析。商業銀行應建立市場利率信息收集、反饋和分析系統,建立並利用利率預測模型,對利率的走向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當前國內的商業銀行是在沒有經驗的條件下參與到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由於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影響利率的因素眾多,把握和預測市場利率水平的難度更大。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加強對於利率走勢的預測和分析,這是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前提條件。
4.開發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等新產品規避利率風險。提高銀行利用金融市場化解利率風險的能力。解決利率風險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金融衍生工具。商業銀行要更多地參與到金融市場中去,利用利率期貨、期權、調期等手段的不僅能控制和抵補風險,甚至還能從中獲益。
識別了利率風險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資產負債表的結構,縮小風險缺口或者通過金融衍生工具對沖利率風險。由於直接調整資產負債表結構操作起來比較困難,而且使收益受到限制,所以管理利率風險的工具主要是一些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如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貨和期權、互換和互換期權等。
(三)大力推進金融創新。在貸款業務方面的創新主要包括:一是貸款證券化,進行資產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二是貸款出售,調整資產結構,增強流動性,控制風險,滿足監管當局的要求。三是大力發展銀團貸款。四是並購貸款。由於企業融資市場的進一步拓展,發展並購貸款的前景十分廣闊。五是應收帳款抵押貸款。在投資業務方面的創新主要包括:擇優購買企業債券和投資於資產支持的證券。隨著資產證券化業務在我國的廣泛開展,以貸款和其他資產支持的證券將不斷推出。在資金來源方面的創新包括:發行大額可轉讓存單、股份化等。
(四)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銀行中間業務產品開發的能力,積極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縮減利率波動對銀行的影響范圍。吸收國外銀行的成功經驗並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積極開拓適合中資銀行業務特點的金融新產品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目前,我國銀行90%的業務仍然是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其經營收入主要依賴資產負債業務,其弊端是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及之後,銀行所承受的利率風險將很大。由於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不發達,也使銀行缺乏規避利率風險的有效手段。外資銀行特別注重發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間業務,從已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實踐來看,其主要精力一直放在中間業務上。我國銀行的中間業務是從90年代以來才得到了發展,但與國外銀行相比,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差距十分明顯:一是實際經營范圍窄,品種少。國外銀行的中間業務經營品種普遍在60種以上,多的有上百種;范圍涉及管理、擔保、融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眾多領域。我國銀行的主要中間業務是利潤低的結算和一般性代理業務。二是業務規模小,收入水平比較低。外資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已普遍佔到總收入的60%左右,多的達80%。而我國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銀行業務收入不足10%。 表外業務的發展為銀行提供了更大的利潤空間,由於表外業務如為企業提供咨詢、投資決策、基金託管、委託投資、債券承銷等可游離於大資金量運作之外,從而使銀行由單純的依靠大資金量獲取貸款利息收入,發展到同時可依靠提供金融服務來收取傭金收入,銀行的經營有了更大的靈活性,從而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力。
(五)向大型化、全球化、集團化發展。以美國為例,就金融總資產角度來看,雖然銀行業占金融市場總體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但由於金融業總體的高速發展遠遠超過GDP的增長速度,銀行業相對於經濟總體的作用反而有所增強。種種數據表明,美國的銀行通過合理的兼並收購實現了向機構大型化發展的目標,與傳統的單純依靠簡單粗放、短平快式增加貸款發放來擴大資產規模相比,消化了資金成本上升的壓力,體現了規模效益,同時,又減緩了規模擴張對資本金的壓力和風險的快速積累,既提高了效益,又控制了風險。
總之,利率市場化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它一方面給商業銀行間帶來更為激烈的競爭,但另一方面它也為商業銀行提供了重新配置資金、調整資本結構、重組資產的廣闊天地。因此,在進入利率市場化前的「過渡期」,應充分認識和考慮到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真正做到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