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證券業國外發展趨勢

證券業國外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24-09-24 14:18:31

1. 證券行業的發展前景

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區域到全國,在充分借鑒國際實踐經驗、適時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過程中,探索出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
中國資本市場立足於服務國民經濟,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充分調動市場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實現資本市場與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堅持加強法制建設,不斷提高資本市場的規范化程度,並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成熟度。

隨著法制和監管體系的逐步完善、市場規模的擴大及效率的提高,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動力將更加強勁,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將繼續提升,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亦將日益重要。
中國資本市場立足於服務國民經濟,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充分調動市場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實現資本市場與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堅持加強法制建設,不斷提高資本市場的規范化程度,並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成熟度。隨著法制和監管體系的逐步完善、市場規模的擴大及效率的提高,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動力將更加強勁,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將繼續提升,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亦將日益重要。

未來將是美好的。

2. 我國證券市場目前的發展趨勢

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現實及建議措施證券市場是指一切以證券為對象的交易關系的總和。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證券市場是完整的市場體系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橫向看證券市場的主要構成有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以及衍生證券市場等子市場,證券市場也因其特有的運作機制而具有加速融通資金,優化資源配置,進行資本定價,轉換機制,宏觀調控,分散風險等重要功能。因而它不僅能反映和調節貨幣資金的運動,而且對整個經濟的運行具有重要影響。

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處於一個特殊的環境之中,並且有其特殊的國情,它的特殊之處在於:第一,不可以在一個漫長的年代裡自由式地發展;第二,不具備雄厚的基礎條件,即發達的股份制公司和富有的投資者群體。第三,中國必須發展證券市場,而且必須使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能夠像發達證券市場一樣規范有序。而這決定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現實情況。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社會閑散資金日益增多,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導致對資金的需求迅速增加,資金不足問題十分突出,在這種經濟背景下,要求建立長期資金市場,恢復和發展證券市場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的證券市場也便在改革中應運而生。而隨著證券市場各項功能逐步健全,它也推動了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改革,引領了一系列經濟和企業制度變革,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證券市場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對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用也逐步顯現.證券市場促進了中國經濟體制和企業改革的深入,它為企業拓寬了外部融資渠道,改變了原來單純依賴銀行貸款和財政撥款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負債率。截至2006年底,企業在股票市場共籌資11300億元,在企業債市場共籌資6155億元。證券市場也加速了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了一批企業的壯大,並促進了機械製造、金融、電子、能源、鋼鐵、化工等行業的發展。以此同時,證券市場也

帶動了金融體制改革的進展,促進了中央財政收入的提高並加速了社會轉型的進度以及推動了信用體系的初步建立。

3. 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

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

證券是多種經濟權益憑證的統稱,因此,廣義上的證券市場指的是所有證券發行和交易的場所,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

一、證券市場的產生

(一)證券市場得形成得益於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證券市場的形成得益於股份制的發展

(三)證券市場的形成得益於信用制度的發展

二、證券市場的發展階段

(一)萌芽階段

1、15 世紀的義大利商業城市中的`證券交易主要是商業票據的買賣

2、1602, 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世界第 1 個股票交易所

3、倫敦柴思胡同喬納森咖啡館,倫敦證券交易所前身

4、美國證券市場是從買賣政府債券開始的

5、1790, 美國第 1 個證券交所-費城證券交易所

(二)初步發展階段:20 世紀初

(三)停滯階段:1929-1933 世界經濟危機

(四)恢復階段:二戰後至 60 年代

(五)加速發展階段:70 年代至今

三、國際證券市場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證券市場一體化

(二)投資者法人化

機構投資者主要有開放式共同基金、封閉式投資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基金、信託基金、對沖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

(三)金融創新深化

(四)金融機構混業化

1999.11.4 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 1933 格拉斯法案,標志金融業分業制度的終結

(五)交易所重組與公司化

(六)證券市場網路化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率先使用 BLOBEX 電子交易系統

(七)金融風險復雜化

(八)金融監管合作化

1、金融機構去杠桿

2、金融監管的改革

80 年代,西方國家以放鬆金融管制為目標的金融自由化運動

3、國際金融合作進一步加強:G20 協調機制

四、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簡述

(一)舊中國證券市場

1、最早出現的股票是外商股票

2、最早出現的證券交易機構:外商開辦的上海股份公所、上海眾業公所

3、1872, 輪船招商局是我國第 1 家股份制企業

4、1914 北洋政府《證券交易法》

5、1917, 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證券交易所開設證券經營業務

6、1918 夏成立的北平證券交易所是中國人創辦的第 1 家證交所

7、1920. 7, 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證交所

8、之後相繼出現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青島市物品證券交易所、天津市企業交易所

(二)新中國證券市場

1、新中國資本市場的萌生(1978-1992)

①80 年代初股份制試點,股票出現

②1981 重啟國債發行,82、84, 企業債和金融債出現

③1987.9, 中國第 1 家專業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④1990.12.19, 上交所成立; 1991.7.3 深交所成立

⑤1991.10,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並引入期貨交易機制,新中國期貨交易的實質性發端

⑥1992.10, 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推注中國第 1 個標准化期貨合約-特級鋁期貨標准合同

⑦1993, 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

2、全國性資本市場的形成和初步發展(1993-1998)

①1992.10, 國務院證券委、證監會成立

②1997.11, 中國金融體系進一步確定了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原則

③1998.4, 國務院證券委撤銷,證監會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部門

④1991,出現投資於證券、期貨、房地產市場的基金,「老基金」

3、資本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和發展(1999-2007)

①1998.12 《證券法》頒布,1999.7 實施,新中國第 1 部規范證券發行與交易的法律,確認了資本市場的法律地位

②1998 建立集中統一監管體制後,實施了「屬地監管、職責明確、責任到人、相互配合」的轄區監管責任制

③2002 證監會增設專司操縱市場和內幕交易查處的機構,2007 建立了集中統一指揮的稽查體制

④2001 起,資本市場進入持續 4 年的調整階段

⑤2004.1.31 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未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為資本市場新一輪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⑥2006 後,中小板市場和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出現,是中國在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⑦2009.10.23, 創業板啟動,成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⑧2009 末,滬深 300 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制度啟動

五、《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4.1.31 國務院發布,「國九條」,提出了 9 個方面的綱領性意見

1、充分認識發展資本市場的重要意義

2、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任務

3、完善相關政策,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4、健全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證券投資品種

5、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進上市公司規范運作

6、促進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規范發展,提高執業水平

7、加強法制和誠信建設,提高監管水平

8、加強協調配合,防範化解市場風險

9、總結經驗,積極穩妥推進對外開放

六、中國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

(一)在國際資本市場募集資金

1、1992, 滬深交易所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

2、1993, 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

3、1982. 1, 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日本發行私募債券, 我國國內機構首次在境外發行外幣債券

4、1984.11, 中國銀行在東京發行日元債券,標志中國正式進入國際債券市場

5、1993.9 ,財政部首次在日本發行日元債券,標志我國主權外債發行起步

(二)開放國內資本市場

1、外國證券機構可以(不通過中方中介)直接投資 B 股 (向證交所申請)

2、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處可以成為所有中國證交所的特別會員(向證交所申請)

3、允許外國機構設立合營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比例不超過 33%,入世後 3年內,外資比例不超過 49%(向證監會申請)

4、入世後 3 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 1/3。合營公司可以從事 A股的承銷,從事 B 股和 H 股、政府債券、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發起設立基金 (向證監會申請)

5、允許合資券商開展咨詢服務及其他輔助性金融服務,給予國民待遇

6、2011.1, 證監會允許 QFII 參與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股指期貨交易

7、1995, 證監會加入了國際證監會組織,1998 當選執委會委員

(三)有條件開放境內企業和個人投資境外資本市場

1、2006.6, 銀監會開放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QDII 業務)

2、2007.5, 銀監會將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投資范圍從固定收益類產品擴大到股票和基金等非固定收益類產品

3、2003.6, 保監會許可保險外匯資金投資境外成熟資本市場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但僅限於中國企業境外發行的股票

4、2005 初, 中國平安保險獲批運用自有外匯資金進行境外投資

2005. 9, 保監會允許保險公司將國家外匯局核准投資付匯額度 10%以內的外匯資金投資在海外股票市場,投資對象咸魚中國企業股票

5、2006. 8, 國家外匯管理局啟動基金管理公司 QDII 試點, 2007.6.20 證監會發布《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試行辦法》

6、2007.8, 國家外匯管理局同意天津濱海新區進行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的試點

(四)對我國香港和澳門的開放

1、2004.1.1 起,港澳地區已獲得當地從業資格的專業人員在內地申請證券從業資格,只需通過內地法律法規培訓和考試,無需專業知識考試

2、2006.1.1 起,允許內地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

3、2008.1.1 起,允許符合條件的內地基金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


;

4. 試述全球金融市場監管模式變革的趨勢

一、不同監管模式的趨同趨勢
二、監管變革的方向從強化監管到放鬆監管
三、監管目標從注重衍生金融市場的安全性轉向注重效率
四、監管體制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

五、監管內容上既放鬆經濟性監管又強化審慎性監管
六、監管方式從以外部監管為主轉向內部自律監管為主
七、加強證券監管領域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我是幫朋友找的 湊合這抄把 不一定對

5. 我國證券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2019年,受益於國內證券市場回暖、政策紅利等因素,我國證券行業經營業績有明顯的提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5.37%和84.77%。其中,自營業務凈收入排名第一,佔比超過三分之一。從增速上看,利息凈收入最高,增速超100%。

經營業績明顯提升

2019年,國內證券市場逐漸回暖,國家出台多項政策釋放紅利,如科創板的設立、CDR等業務的開閘,我國證券行業經營業績明顯提升。2019年,我國證券行業實現營業收入3604.83億元,同比增長35.37%;實現凈利潤1230.95億元,同比增長84.77%。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證券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6. 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的發展戰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走向世界是大勢所趨。金融作為商品經濟的產物,同時作為管理商品經濟的一個基本手段,必然要隨正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國經濟一道走向世界。
一、 金融國際化內涵
所謂金融國際化就是指金融活動超越國界,從局部地區性的傳統業務活動發展為全球性的創新性的業務活動。其具體內容包括:金融機構的國際化,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務的國際化,金融資產和收益的國際化等方面。
1. 金融機構國際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業在海外廣設分支機構,開展金融業務,形成信息靈敏,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金融機構網路。在對等的條件下,允許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開放本國金融市場。
2. 金融市場國際化指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聯成一體,使國內金融市場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組成部分,使國內資金在更廣闊的市場上優化配置,同時吸收利用國外資金,參與國際資金大循環。
3. 金融業務國際化指國內金融業務向外進一步延伸和發展,從傳統的地區性業務,如存款、放款、投資,只不過其規模、性質和對象已有顯著差異。
4. 金融資產和收益的國際化指一國的金融業在海外的資產及所獲得的收益,占其整個資產和收益的比重達到一定規模,成為一國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有了國際金融業的某些特色。
二、 我國金融國際化進程
金融國際化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國要實現與世界市場經濟接軌的唯一途徑就是實現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國際化經營。國際貿易、生產國際化的迅速發展必然要求金融機構為其提供出口融資、貸款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提供相應的服務。三資企業日漸增多,外匯業務增多也要求國內金融業務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為一體,因此要求加速金融國際化進程,做到既經營人民幣業務,又經營外匯業務,既經營國內業務,又經營國際業務遵循國際慣例辦事,擴大對外聯系與交往,積極參與國際市場。
我國從70年代末,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進行了經濟金融體制改革。這項改革通過行政力量,快速地以金融立法和管理條例的方式,建立一個以中央銀行為主體,地方銀行、外資銀行和其它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輔助的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很好地成為金融國際化的基礎。
1. 金融機構國際化進程
1) 我國陸續加入一些國際金融組織,如我國先後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亞洲開發銀行的會員。世界銀行1993年給中國貸款3.2億美元,1995年又向中國實施的第七個鐵路計劃提供4億美元的貸款。亞洲開發銀行對華投資項目已達39個,總金額達40億美元。我國農業銀行參加了亞太地區農貸學會和國際農業信貸聯合會,加強農業信貸業務的國際聯系。國時我國與外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其它金融組織的聯系在不斷加強,與許多外國銀行建立了代理關系,以便更好開展國際業務,為經濟國際化服務。
2) 我國金融機構在海外已設立了一些分支機構。僅中國銀行在海外1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400多家機構,1992年2月,英國《銀行家》首次公布全球最大跨國銀行中中國銀行排名第8,1993年底其公布全球1000家最大銀行排名,中國大陸6家銀行上榜:工行13位、中行19位、建行39位、農行49位、交行145位、投資銀行527位。另外中資佔有大半股份的港銀集團下屬6家銀行亦榜上有名。
3) 外資、合資金融機構在我國佔有一定比例。據統計目前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家外國銀行在我國15個城市開設了40多家分行和225個常駐代表處。1992年秋上海巴黎國際銀行正式成立。這些外資金融機構整體實力強,國際業務量大,人員素質高,經營策略靈活,現代化水平高,並應用世界一流的科技和通訊設施,既對我國金融機構形成一定的競爭壓力,又可以使我國金融機構更好,更近地學習國外先進的金融管理和動作方法,有利於我國金融業向國際化發展。
2. 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所謂金融市場是指從事金融資產交易活動的場所或領域。市場,永遠是經濟金融活動的最集中地,也是所有業績的最後反映場所,任何經濟實體和個人一刻也不能脫離市場。
我國真正意義的金融市場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後逐漸形成的,到現在只有十餘年時間,難免不正規,形態難免幼稚,因此要在進一步成熟和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基礎上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因為國際金融市場蘊含著巨大的資金潛力,擁有先進的金融工具,具有完善的管理體制,其客戶資源和經濟背景能為我國創造較好的機會,提供較公平的條件。當然盲目進入國際市場,運用不合理的戰略都會遭受損失,所以我們首先了解國際市場情況,其次學習使用國際金融工具,再次是創造條件,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
1)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看,環太平洋地帶將出現一批國際化貿易和國際金融中心,我國也希望擁有這樣的金融中心,加入國際競爭,因此,必須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的條件是:人民幣的自由兌換,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有效控制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保持良好。
Ø 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其核心是匯率問題。這方面我國走出了關鍵一步,即自1994年1月1日開始,實行匯率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這一舉措有利於國內商品價格接近於國際市場價格,有利於發揮匯率調節出口的作用,並應付復雜多變的的世界經濟變化;有利於成本核算、經營管理,使核算體系有較為統一的標准;杜絕外匯黑市交易,純潔外匯市場,有利於國內經濟循環和國際經濟循環的吻合;有利於中國入世並參與廣泛的國際經濟交往。
Ø 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和國際收支狀況的良好。
我國改革開放的20年是飛速發展的20年,經濟增長率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遞增,總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時有效地控制了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呈順差趨勢,1994年我國出口達1210億美元,進口為1157億美元,同時外匯儲備為516億美元,正邁向經濟大國的行列,這都有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
2) 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我國許多金融機構多次在國際債券市場上成功發行了債券。籌集到大筆建設資金,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歐洲市場
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歐洲日元債券 1988.1 150億日元
上海市投資信託公司 歐洲日元債券 1988.6 150億日元
亞洲市場
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歐洲美元債券 1993.3 新加坡 1.5億美元
日元私募債券 1985.10 日本 100億日元
日元公募債券 1991.10 日本 150億日元
中國銀行 日元公募債券 1984.11 200億日元
1985.4 200億日元
1985.10 300億日元
1986.4 700億日元
1989.4 200億日元
東京美元債券 1985.10 1.5億美元
上海市投資信託公司 日元公募債券 1986.2 250億日元
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日元公募債券 1986.9 200億日元

1991年,我國向境外投資者發行了以人民幣計價,用外匯買賣的人民幣選種股票(B股),面值約3.8億人民幣,通過溢價發行吸納外匯2.4億美元。至1993年2月,上海10家上市公司資本總值為6.5億美元。1992年10月,中國華晨汽車控股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價值8000億美元的華晨股票超認購達12倍,10—12月間股價翻了一倍。1992.11中國國際旅行社在香港股票交易所發行股票融資4億港幣。1993.7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這是中國國營企業首次在港上市,接著首鋼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獲得成功,我國證券市場正在與世界接軌。
3) 我國逐步面向世界的保險業
新中國的保險市場自其形成之日就未中斷過與世界保險市場的聯系,即使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被取消,仍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的一個處一直為我國進出口業務服務。
在今天,保險市場在不斷發展、成熟的同時,面臨著新的走向世界的任務。眾所周知,對外中國已成功入世,對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兩者的最終結果是中國步入世界經濟序列。中國的目標是要獲得與政治大國相匹配的經濟地位,且離目標越來越近。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保險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保險業在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被不可預知的意外因素打斷時,發揮經濟補償作用,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舉足輕重。因此如何配合中國經濟國際化進程,保證本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順利接軌,同時完成自己走向世界的目標就成為中國保險業的新任務。
中國保險業步入世界保險市場已成為我國發展保險業的發展方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已代表我國參加了多個世界性的保險組織,並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建立了業務關系。通過再保險的往來,不僅使我國積極投入到了國際保險活動中去,而且擴大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例如:前幾年澳星發射緊急關車,星箭無損,但發射失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支付了600多萬美元的賠款,因向國外分保,分攤賠款,減輕了自己的責任。如大亞灣核電站這樣總保額20億美元的項目,則一定要國際市場將風險分散化。因此,中國保險業的發展不僅是一個自我完善的問題,還要與世界保險市場的發展趨勢相吻合。
三、 我國金融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1、 宏觀政策欠佳、綜合環境欠協調
政策和環境是金融國際化的兩大基石。目前,我國的對外金融政策總體上是有所松動,但離國際化的標准還有一段距離。對國際化金融機構、工具和人才的交流,項目的單獨與合作開發等均約束重重。同時,經濟、文化、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基礎設施等綜合環境因素也嚴重影響我國金融國際化的發展。面對現代世界信息網的形成和飛速發展,我國銀行業在辦公自動化、計算機化方面作了一些投資,對於及時了解國際金融信息,處理業務起到積極的作用,但與國際大銀行比差距甚遠,陳舊落後的設施難以與裝備先進的外資銀行抗衡,還會不同程度的限制國內業務的發展,對打開國際金融市場產生消極影響。
2、 金融體制的約束
我國金融體制的諸多弊端不僅是由於宏觀經濟政策的失誤,而且也歸因於體制本身缺乏內在約束力。經濟基礎的構造不合理。傳統的命令型經濟體制根本否定了市場經濟,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經濟運行不暢,效益低下,金融處於淺化狀態。中國金融改革滯後於企業改革,自身的企業化進程也較慢,內部制約機制不健全。我國目前金融業處於」准」企業化狀態,銀行缺乏獨立的產權,權力過分集中上級行,社會信貸活動背離價值規律而運行。經過初步的改革,喚醒了激勵機制,卻未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只有在政企分開的前提下,達到權責利的統一,才能搞活金融機構,走向世界。
3、 境外機構數量少,國外資產、負債規模小,國際化水平低,影響中國金融業的國際化進程。
目前我國只有中國銀行國際化程度較高,在海外擁有較廣泛的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而其它銀行在海外分支行較少,對外匯資金的調撥,國際金融市場信息的收集,資金的拆借都產生不利影響。這樣既影響外匯資金的使用效益,制約中國跨國金融業務向縱深方向發展也難以使中國跨國銀行躋身於世界跨國銀行之列。我國的合資、外資金融機構雖有一定的發展,但所佔比例太小,發展速度遠不及三資企業,近6萬家三資企業雖帶來巨額的外資積集,但投產後的主要支持者仍是國內銀行,我國正在逐步對外資銀行放開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正從風險小、收益大的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和外匯業務中走出來同國內銀行進行全方位的爭奪,中國NOKIA 公司提前還清了中國銀行的巨額貸款,轉投外資銀行貸款,這應給國內銀行一個警告。
4、 封閉已久的中國金融業不熟悉或不習慣國際通用慣例,不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要求。
我國許多作法與國際慣例不符。金融監督上,以行政命令為主,法制不健全;國際通行抵押貸款,國內發放貸款主要依靠信用擔保,甚至行政命令發放;貸款利率不反映資金供求實際情況,企業對貸款需求也沒有利率彈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銀行進軍海外,將面臨極其嚴峻的國際金融形式,可能會受到歧視性對待。我國在金融機構的監督、稽核、會計、統計、清算體系等方面沒有充分採用國際標准,國內外金融業無法在同一水平和基礎上競爭,也無法用同一標准衡量,這也是國際化進程上的一大障礙。
另外,人才問題是業務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其表現在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真正懂得國際金融和現代投資的人不多。同時在人才使用方面,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競爭機制。我國要實現金融國際化,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四、 對我國金融國際化的幾點建議
1、 深化國內改革,按國際慣例改造金融業,建立開放式的金融體系,完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
中央銀行應加強法規建設:如:《銀行法》、《中央銀行法》、《證券法》、《租賃法》、《信貸保障法》、《債務清償法》、《結演算法》、《票據法》、《外匯管理法》、《公司法》等,這些法規須符合國際標准和客觀規律與國際法規相銜接。
各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方向發展,加強專業銀行經營管理制度的建設,建立起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機制,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進行公平競爭。
2、 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動網路,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創造條件,將中國金融機構推向國際市場。
金融機構』派出去』為一項政治性強,風險大,程序復雜,涉及面廣的工作。我們不能盲目設點,倉促上馬,應立足現有機構網點,增設必要的機構,重點放在拓展健全其功能,及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設立海外分支機構有三種方式:跨國銀行、跨國銀行集團和跨國集團銀行。
3、 積極穩妥地擴大引進外資銀行、建立中外合資金融機構
外資銀行的進入有人擔心會擠跨本國銀行,而不允許其經營本幣業務,不經營本幣業務就不能算真正進入。香港外資銀行佔76%,非但沒有擠跨本地銀行,反而把本地銀行推上一個新的高度,造就了一個國際聯系廣、資金來源多、信息靈通的香港銀行業。當然,我國也應行使東道國主權,貫徹』適當保護,對等互惠,國民待遇,為我所用』的原則,參照巴塞爾協議,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結合具體國情,依法科學管理,促進中資、外資、合資金融機構的平等競爭。
4、 加強與香港金融市場聯系,培育本國金融中心
發展金融機構、開拓國際金融業務,必然與國際金融市場建立緊密聯系,一個發展外向型的國家,為積極有效地參加國際金融市場,開放本國市場,培育本國金融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金融業繁榮的香港無疑是我國的頭號金融中心,我國要利用其窗口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資金。同時在上海、廣州、大連等發達城市中培育出一兩個國際金融中心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
5、 加強培養精通國際金融業務的人才,培養和造就一支復合型、專家型的金融隊伍。
金融的國際慣例,法律十分嚴格,相關專業人才是極為重要的。我國這方面人才的缺乏,已成為我國金融國際化的一個制約因素,盡快研究一套與國際市場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已是我國金融國際化迫在眉睫的問題。
五、 結束語
金融國際化是我國利用外資的極好形式。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及金融業自身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國際化。金融國際化是我國經濟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行經濟的騰飛,金融國際化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

7. 當代國際銀行的發展趨勢及其特點。急,謝謝~~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及信息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世界各國金融業發展已明顯呈現以下十大特徵和趨勢:一是金融管制放鬆化;二是金融創新化;三是金融市場全球化;四是融資證券化;五是銀行經營國際化;六是銀行業務全能化;七是銀行資本集中化;八是金融業電子網路化;九是國際貨幣結構多元化;十是金融監管國際化。

一、金融管制放鬆化

20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國家普遍對利率實行管制,如制定存款利率最高限,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對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等等。雖然這些管制對穩定金融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到80年代以後,這些早期形成的金融法規實際上已很難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金融管制對金融業的某些消極作用,也在相當程度上激發了西方各國金融創新的熱情。正是基於這一背景,西方國家紛紛掀起了以「自由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浪潮。首先是價格自由化,即取消存款利率限制,放開匯率管制,取消證券交易中的固定傭金制度;其次是擴大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和經營權力,使其公平競爭;三是改革金融市場,放鬆金融機構進入市場的限制,豐富金融工具和融資技術,加強和改善金融市場的管理;四是實行資本流動自由化,相繼放寬外國資本、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以及本國資本和金融機構進入國外市場的限制。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提出了新的金融改革方案,逐步放鬆對存貸利率的管制,力圖改革其舊的金融體制。1999年底,美國還頒布實施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該法案最終廢除了形成於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中的主要條款,消除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之間的行業壁壘;改革跨州銀行法,統一國內金融市場;允許工商企業對金融機構擁有更多的所有權,以此拓展金融機構的資本來源。在日本,放開利率的存款(包括大額定期存款、貨幣市場證券、大額存單和外匯存款等)在銀行和其他金融儲蓄機構吸收資金總額中的比重。從1989年起,日本對短期貸款基準利率的確定方法也進行了改革,以前主要根據貼現率確定基準利率,現在則考慮融資成本和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在逐步放開利率的同時,日本還對其銀行法第65號條款進行了改革,取消了銀行與其他金融服務業之間的行業限制。日本《1981年新銀行法》和修改後的《證券交易法》規定銀行可以經營公債,同時允許證券公司從事大額可轉讓存單的交易,允許其設立中期債券基金,並用這些基金開設現金管理賬戶。此外,證券公司還獲准向顧客發放以公債為擔保、不限用途的貸款。在英國,1986年10月27日,倫敦股票交易所允許外國銀行、保險公司以及證券公司申請成為交易所會員,允許交易所以外的銀行或保險公司甚至外國公司100%地購買交易所會員的股票,此次改革被人們稱之為金融「大爆炸」,其核心就是利率的自由化和金融業務的自由化。在1985年,歐共體推出了「銀行業協調第二指令」的金融改革方案。該方案規定:一是歐共體成員國的金融機構在本國獲得營業執照以後,均可在其他成員國設立分支機構,經營母國所批準的諸如存款、租賃、參與股票發行、投資管理等廣泛的金融業務,而不考慮東道國的銀行是否允許經營這類業務。二是在對待非成員國金融機構方面,遵循對等原則,凡給予共同體銀行與本國金融機構同等待遇的非成員國,其銀行也可在歐共體獲得同等待遇。這一期間,許多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深化」理論的影響下也逐步實行了金融體制改革。例如,減少政府對金融的干預;實行商業銀行民營化;實行利率自由化;實行金融對外開放;放鬆金融管制等等。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些改革提高了金融效率,促進了金融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90年代以來,雖然先後出現了諸如墨西哥金融危機、巴林銀行倒閉及亞洲金融危機等惡性事件,一定程度上延緩或阻礙了金融自由化的進程,但從總體趨勢看,隨著美國、日本、歐共體等西方主要國家金融改革方案的實施和生效,以及各國金融監管水平的提高,各國金融發展必將滲入越來越多的市場化和國際化因素。

二、金融創新化

一般而言,金融創新主要體現於期權和期貨交易的發展,證券市場上大量新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的出現,以及銀行國際業務中貨幣和利率的互換、票據發行便利和遠期利率協議等新的交易技術和業務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初,金融創新主要是逃避金融控制和資本管制,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創新即是歐洲貨幣、歐洲債券和平行貸款。在70年代,金融創新與60年代卻有所不同,創新主要是轉嫁市場風險,浮動利率票據、貨幣遠期交易及金融期貨等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創新。到了80年代,金融創新的進程日益加快,至80年代中期,金融創新達到高潮。這一時期的金融創新主要是融資方式的創新。根據十國集團中央銀行研究小組的報告,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創新為票據發行便利、互換交易、期權交易和遠期利率協議,並被稱之為80年代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四大發明」。

9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仍在持續,西方國家普遍放鬆對國內金融市場的管制,並為本國居民進入歐洲債券市場融資提供方便。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也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放鬆金融管制,使銀行和金融體系更加面向市場。金融業競爭激烈化,金融機構向客戶提供符合需要的優質服務,也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金融創新的發展。雖然1994年和1997年爆發了兩次金融危機,以及多次類似於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的巨額損失案例,但這些並不能也不應阻止世界各國的金融創新,目前只是到了必須對金融創新的各種工具和方式進行規范和管理的時候了。

三、金融市場全球化

金融市場全球化是指由於科技進步、金融創新及金融管理的自由化,使得各國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緊密連接,逐步形成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伴隨金融的自由化,發達國家為了減少競爭成本、降低與防範投資風險,不斷開拓金融市場,尋求新的金融交易方式。在此背景下,許多發展中國家也積極投入到更加開放和統一的金融市場的發展潮流中,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市場相互聯結,構成全球化的金融市場運作體系,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縮短了國際金融市場的距離,實現24小時不間斷營業。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東歐轉型國家,為了加速發展本國經濟,實施趕超戰略,不得不「打開門戶」融入國際經濟、金融大循環,由此而產生了大批新興的金融市場。目前,香港、新加坡、巴林、巴拿馬、開曼群島等地都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離岸金融市場。而且,這些離岸金融市場已成了「二級批發市場」和「中轉站」。離岸金融市場不但促進了各國之間多邊信貸關系和貨幣信用制度的日益發展,使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趨勢日益增強;而且還可以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借貸資金的流入,以增加本國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的盈餘,提高本國國際金融業務的技術水平,不斷適應金融市場國際化發展的客觀需要。

應該說,金融市場全球化既給世界經濟和金融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全球性的金融活動,方便了國際投資,有利於各國的經濟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特別是各國金融市場聯系越密切,相互依賴程度就越加深,只要某一金融市場發生動盪,就會迅速地影響或波及到其他金融市場,引起不同金融市場的聯動效應。因此,這種潛在的金融風險無疑對各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協調與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戰。

四、融資證券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了「融資證券化」特徵,即融資由銀行貸款轉向具有流動性的債務工具,籌資者除向銀行貸款外,更多的是通過發行各種有價證券、股票及其他商業票據等方式,在證券市場上直接向國際社會籌集資金,資金供應者在購進債券、票據後也可以隨時把擁有的債權售出,轉換為資金或其他資產。融資證券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證券化,即不斷通過創新金融工具籌措資金;二是金融體系的證券化,指通過銀行和金融機構借款的比重下降,而通過發行對第三方轉讓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對提高,即所謂資金的「非中介化」或「脫媒」現象。

80年代以前,國際信貸是國際融資的主要方式,大大超過國際債券籌資額。80年代以後,國際債券的地位逐年上升。1981—1988年國際債券占國際籌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6.4%、42.4%、48.2%、45.3%、58.9%、70.9%、59.02%、62.8%。U85年國際債券在國際籌資總額中所佔比重首次超過國際信貸,此後國際債券所佔比重越來越大。目前這一比重已大體維持在70%左右。

在美國,融資證券化表現得最為顯著,幾乎滲透到經濟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並成為投資銀行業新的角逐領域。首先,銀行將其資產證券化,即將其應收賬款或放款等較不具流動性的債權資產匯成一組,出售給第三者以發行債券來籌集資金。截至1988年末,銀行證券化的抵押貸款已達7700億美元。到1990年底,全美抵押貸款的1/3都已證券化;從1983—1990年,美國貸款銷售由270億美元上升到1900億美元。銀行資產的證券化,既減少了信用風險,也提高了資本資產比率。因此,它是大銀行利用自身優勢,將傳統借貸市場與證券市場有機結合的成功嘗試。其次,非金融企業籌資證券化,大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或商業票據籌集資金。從1984—1989年,美國債券籌資額占籌資總額的比例依次為41%、55.7%、69.2%、82.3%、65.8%、63%。1990年以後,債券籌資無一例外地超過信貸籌資。在證券化進程中,商業票據的發行部分取代了銀行對公司的短期信貸。1995年美國非金融公司通過發行商業票據籌集的資金與從銀行得到的貸款基本持平。

近20年來,國際融資證券化促進了國際資本市場的長足發展。相對而言,國際債券市場的發展要快於股票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國際浮動利率債券的發行,它已成為當前國際融資中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方式,不僅促進了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而且還刺激了各國的經濟增長。

五、銀行經營國際化

自80年代以來,金融管理的放鬆、銀行經營風險的加大、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全能制銀行的興起以及跨國結算體系的發展,無一例外地導致了銀行經營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加快。銀行經營跨國界發展,不但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及新的金融工具和技術的廣泛運用,而且加速了金融市場的全球化進程。

整個80年代,世界各大銀行都致力於在世界各大洲、各個國家廣設辦事處、代表處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屬行以及附屬的金融機構,甚至建立非金融性質的分支機構,並與其他銀行組成合資銀行或國際銀行集團。在此方面,日本銀行的海外擴張的確是引人注目的。據統計,1983—1989年,國際銀行業資產從22330億美元增加到51392億美元,其中日本銀行的資產從4750億美元增加到19672億美元,增幅達330%,已佔到所有資產的38.3%;而美國的銀行資產從6080億美元增加到7274億美元,增幅只達19.6%,比重也僅佔14%。

到90年代初,發達國家、亞洲新興工業國家以及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大銀行,紛紛在其他國家廣設分支機構,以壯大自身力量。例如,美國花旗銀行在6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35個分行。在韓國,截至1990年底,外國銀行分行已達67家,外國銀行設立的辦事處也有60多家。有關資料顯示:僅1992年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大銀行中,境外資產平均比例達36%的銀行就有25家,達27%的約50家,佔19%的約100家,而且越是大銀行,境外資產比例就越高,境外業務量也越大。

90年代以來,銀行經營國際化進一步向全球化發展,並逐漸形成銀行國際業務與國內業務的合理分工,即大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競爭,中小銀行則在國內金融市場上發展。即使在同一個集團內部,不同機構之間也有類似的「分工」。當然,這種分工並沒有嚴格的界線,更沒有切斷資產在國內和國外之間的流動。應該說,隨著墨西哥和亞洲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漸淡化或消除,以及國際金融監管的不斷加強,各國金融業將不斷開拓新的國際業務領域,跨國銀行將對其海外融資結構進行必要的整合,減少傳統貿易融資業務,增加投資銀行業務;同時,必將增加其表外業務比重,提供東道國不能提供的服務,進一步推進金融國際化的進程。

六、銀行業務全能化

80年代初,世界各國銀行業限制逐步取消,銀行業務全能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在:首先,放寬銀行業務經營范圍的限制。由於融資債券化搶佔了銀行的大部分存貸業務,因此從80年代開始,西方各國陸續允許所有金融機構均可參加證券交易。例如,美國於1980年就允許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的業務可以適當交叉;1984年允許不是聯邦儲備系統會員銀行的中小銀行可以從事證券業務;1987年允許銀行控股公司可以包銷地方債券、商業票據的抵押證券;1989年,又批准花旗、大通、摩根等五家銀行包銷企業債券和企業股票。這些無疑打破了美國銀行法禁止銀行經營證券業務的規定,使銀行業務向全能化邁進了一大步。在日本,自1983年以後,允許商業銀行從事買賣國債業務3銀行還積極、涉足於個人零售貸款業務領域。90年代以來,銀行表外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銀行與保險的一體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去年年底,美國總統柯林頓批准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這無疑會給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帶來一場更為深刻的「金融革命」。該法案取消了銀行、證券、保險業之間的界限,允許金融機構同時經營多種業務,以形成「金融百貨公司」或「金融超級市場」。其次,從70年代開始,由於市場利率的日益攀升,企業融資出現了非銀行化趨勢。在此背景下,美國於1980年決定在7年內取消利率上限管制。隨後,加拿大、西德、日本等相繼取消了銀行存款利率限制。第三,解除外匯管制,促進資本自由流動,增強本國銀行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競爭。英國在70年代末取消了外匯管制;在80年代,日本、法國、義大利等國也逐步取消了外匯管制。第四,放寬其他各項金融限制,方便本國銀行進入外國市場和外國銀行進入本國市場。西方各國基本上取消了國與國之間對金融機構活動范圍的限制。1986年,英國展開了一場金融業大改革,放寬對金融業的限制,准許銀行收購證券公司,倫敦證券交易所取消了最低手續費的限制,取消經紀商和批發商的區別等;西德則於1985年宣布取消了本國居民購買外國證券的限制和購買境外馬克的限制,並從1989年起免徵外國居民利息預扣稅,等等。

由此可見,金融業由「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專業化模式向「綜合經營、綜合管理」全能化模式的發展已成為當今國際金融業發展的主流。

七、銀行資本集中化

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金融管制的逐步放鬆,各國銀行迅速展開了世界范圍內的激烈競爭。這不僅導致了銀行收益率的下降,銀行資本/資產比率的偏低,也導致了世界各國銀行業的相互兼並。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美國平均每年銀行兼並數為300多起,是70年代的2倍、60年代的3倍,許多大銀行甚至也紛紛走上了聯合的道路090年代以來,這種銀行兼並、聯合的勢頭日益迅猛,並呈現出「兼並銀行數量多、強強合並規模大」的特點。

在美國,1995年全美有逾1000家銀行加入了合並行列,大大超過了上年550家的銀行合並數。1996年11月20日,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與漢華銀行合並組成大通曼哈頓銀行公司31998年3月4日,美國富利金融集團宣布以16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波士頓銀行。4月6日,美國花旗銀行的控股公司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為花旗集團。這項合並金額高達726億美元。1998年上半年,美國公司並購總值就已達9310億美元,並高於1997年全年並購總額。在歐洲,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和歐元的啟動,為銀行業的兼並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從而出現了一系列兼並活動,如瑞士銀行與瑞士聯合銀行、德國的巴伐利亞聯合銀行與裕寶銀行之間、德意志銀行與德累斯頓銀行之間、義大利的嘉利堡倫巴地儲蓄銀行與安寶信銀行之間以及法國國民銀行與興業銀行和巴黎銀行之間的合並等。1998年,歐洲全年並購交易總額已達8590億美元。在歐洲單一貨幣的推動下,1999年第一季度的並購交易總額就已高達4680億美元。在日本,銀行間的並購則成為解決銀行不良債權、保持金融體系穩定運行的一種手段。1995年3月8日日本東京銀行與三菱銀行宣布合並,成立東京三菱銀行。1998年5月13日,日本最大的證券行野村證券與日本興業銀行宣布結盟。不久,富士銀行與第一勸業銀行宣布組成一家新的信託銀行。

在發展中國家,銀行業也紛紛展開並購活動,並掀起了一股熱潮。發展中國家銀行從事並購業務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其發展速度卻相當迅猛,特別是在東盟諸國。據不完全統計,從1997年初到1998年6月,發展中國家銀行業並購數目已達200多家,並購資產合計已超過3000多億美元,涉及亞洲、拉丁美洲和東歐等20多個發展中國家。

90年代以來,銀行並購活動將銀行資本的國際集中化程度再次推上了新的高度。如今,跨國銀行已成為市場經營主體和金融巨人。它既向全球吸收資金,又向全球貸放資金,成為貨幣和資本國際流動的主要承擔者。由此可見,這些活動無疑會有力地促進銀行業務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化方向發展。

八、金融業電子網路化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金融服務電子網路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進入90年代,國際金融領域中的電子化、自動化、現代化的金融服務系統基本全面形成,銀行活動將先進的電子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存款、提款、轉賬、匯兌、查賬、交換、控制、金融買賣交易和咨詢等金融服務領域,並將銀行和客戶、銀行與銀行、客戶與客戶聯結成一個電子網路。

伴隨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無論發達國家,抑或發展中國家,都在加緊實現金融系統的電子網路化,網路銀行也應運而生,並成為世界金融發展的基本趨勢。這一趨勢的成因主要是:其一,全球性金融的激烈競爭,西方各國銀行都將以優良而高效的電子化服務來爭取客戶,參與競爭,開拓業務。其二,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為銀行實現電子化、自動化、網路化服務成為可能。其三,電子計算機和通訊技術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聯結紐帶,成為實現全球晝夜24小時進行金融活動的重要工具。這些因素的有力結合,使得全球金融一體化深深地依賴金融服務電子網路化的發展,同時也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各國金融業電子網路化的時代特徵。

九、國際貨幣結構多元化

從金本位到1945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工;從60年代美國在西方經濟中的地位日趨下降,到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反映了國際貨幣體系日益趨向多元化格局的發展歷程。90年代以前,國際貨幣體系呈現「美元為主、日元和馬克為輔」的國際貨幣格局;90年代以後,美元地位有所削弱,日元和德國馬克的地位則不斷增強,從而形成了美元、日元和馬克三幣並重的多元化國際貨幣格局。

這一格局的產生主要在於:其一,除美元以外,日元和馬克是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活動中使用最多的貨幣。1988年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總額的貨幣構成,美元為65%,德國馬克為16.2%,日元為7.2%。截至1988年底的5年內,各國外匯儲備總額增長48%,其中美元增長34%,而日元增長1.28倍,德國馬克增長1.18倍。在1983一1988年期間,24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債權中,美元所佔比例已從75.7%下降到57.8%,馬克從6.4%上升到10.1%,而日元卻從3.4%上升至10.7%。其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為了防範和避免市場的波動風險,在貨幣的選擇使用中,特別是各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上,美元、日元、馬克三幣優化搭配組合的戰略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國際銀行貸款總額中,美元雖佔53%,但日元卻已佔13%。從區域來看,在印尼、馬來西亞的外債中日元已佔30%,而泰國已佔40%。馬克在歐洲貨幣體系的一籃子貨幣—歐洲貨幣單位分配比例已佔34.93%。馬克在外匯市場交易和金融業務中的比重已超過30%,成為外匯市場上僅次於美元的重要貨幣;馬克作為投資貨幣的規模也日趨擴大。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無論從國際貿易結算手段講,還是從儲備貨幣講,歐元都將成為美元強勁的競爭對手。盡管目前歐元一路走軟,但它必將成為世界各國重要的儲備貨幣之一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伴隨歐洲共同體的一體化進程,歐元將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歐元最終成為歐盟單一貨幣之後,歐元在國際貿易結算和各國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必將有所增大,而美元的主導地位將會相應有所削弱。可見,一個以美元、歐元、日元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國際貨幣結構正在形成。

十、金融監管國際化

8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業的創新與發展呈現出蓬勃之勢,而銀行資本/資產比率卻不斷下降,金融風險與日俱增。如何做到既不影響創新、效率和市場發展,又能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無疑是各國金融監管當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1988年,西方十國集團及盧森堡、瑞士的中央銀行代表,在巴塞爾共同簽署了「關於統一國際銀行的資本計算和資本標準的協議」(筒稱巴塞爾協議)。該協議對資本充足性比率、資本內涵的概念、風險加權的計算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自該協議通過以來,西方主要國家的銀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資本/資產比率。實力較差的銀行通過銷售貸款和減少信貸來提高資本/資產比率,而實力較強的銀行則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增加資本,以提高資本/資產比率。該協議的明顯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抑制了銀行增加資產的沖動;二是促使各國政府去監督銀行而不是靠對銀行的經營活動施加種種限制去控制它們。

在證券業的國際監管方面,自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暴跌引起全球證券市場連鎖反應以來,西方各主要國家除了加強對國內證券市場的監管外,也開始注意到了證券市場監管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對證券市場

8. 中國目前什麼行業前景最看好

您好,你的問題很實際,我樂意為你解答!

【未來中國市場最有發展前途的十大行業】

1.耐用消費品銷售行業。隨著國民收入的上升,未來的消費格局將向多元化發展。消費者對照相機、電腦、電視、VCD等產品的消費每年將以10%的速度遞增。

2.家用汽車行業。據預測,國內汽車市場的發展在今後10年內將會高速發展。與此相關的配件、維修、洗車業也同樣會有利可圖。

3.室內裝飾業。據統計,現階段城市居民為自己裝飾房屋付出的金錢每戶平均達2萬元左右。

4.房地產業。個人購房熱的興起,房地產業前景十分看好。相關的房地產經紀、咨詢、供樓業務也會大有可為。

5.郵電通信業。目前我國電話裝機率達4%,與世界10%的平均水平還相差很遠。可以預見,這是未來中國最有利可圖的行業之一。

6.快餐業。快餐業在現代中國都市已逐步受到上班族的青睞。與此相關的速食食品、食物半成品加工等行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

7.「銀色」行業。到「九五」末,我國老年人口將達1.3億。因此,開發適合老年人的保健食品、葯品、服裝、眼鏡、助聽器等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8.旅遊休閑文化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黃金周的推行,人們有更多機會旅行和進行文體休閑活動。運動產品、體育場所、娛樂場所、旅行社等行業將會更加繁榮。

9.女性用品。「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凡是對女性容顏、身段有改善和保護作用的產品,一定會受到她們歡迎。

10.保險業。國外許多保險公司紛紛投資中國保險市場,可以預言,未來保險業會成為年輕人「白手起家」的最好選擇之一

【世界最賺錢的十大行業】

1.制葯業 收益總體保持較高的水平,並且十分穩定。制葯業的研究費用在所有行業屬於較高的,因此必須依 靠新產品的高價值來維持後續產品的開發;

2.飲料業 90年代以來,除1996年收益率有所下降外,其收益率呈逐年上揚趨勢;

3.洗滌用品及化妝品業 一向被認為是高收益的行業,近幾年其收益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4.煙草 高收益是它的主要特徵。目前,發展中國家為其主要的消費地;

5.計算機服務及軟體 當今世界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該行業已是知識經濟的傑出代表;

6.專賣店 除少數年分以外,特種零售店的利潤率節節上升,這個行業代表了今後零售業的發展方向;

7.證券業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企業融資需求的不斷擴大以及兼並重組活動的加劇,為該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

8.汽車及零配件 目前該行業越來越多地採用最新技術,並且不斷地開發出新產品,是行業收益率不斷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9.多元化金融服務業 90年代中後期行業以較快的速度發展,業內的大公司間興起的合並風潮使行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10.航空航天業 對於航天工業來說,高新尖端技術是其發展的基石。由於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因此獲取較高的收益將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從長遠看,世界各國對於各種衛星等宇航產品及新型飛機的需要將不斷增加,該行業可保持發展勢頭。。

閱讀全文

與證券業國外發展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私募基金理財招聘 瀏覽:257
杠桿定律教學視頻 瀏覽:277
在外匯平台注冊帳號 瀏覽:672
外匯中的非農 瀏覽:42
期貨跳空怎麼操作 瀏覽:425
大連友誼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595
小愛查一下實時匯率港幣 瀏覽:167
360股份怎麼買 瀏覽:728
如何在銀行買理財 瀏覽:136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88
金牛化工股票行情查詢 瀏覽:991
焦煤期貨交割替代品肥煤 瀏覽:955
金融貸款利率計算器在線計算 瀏覽:307
均衡匯率的指導價值 瀏覽:215
1996年6月25日匯率 瀏覽:741
華泰證券網上辦理上海指定交易 瀏覽:526
足球競彩怎麼賺跟單傭金 瀏覽:171
金融顧問服務 瀏覽:747
金融公司資產評估部門 瀏覽:2
國有金融機構不得代持 瀏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