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濟大學金融考研經驗分享
個人情況
說下我的情況,供大家參考。
本科211工科,非金融從業,工作5年,考MF前過了CFA一級。
第三章股票估價的原理與方法(理解一下,有可能會考計算題雖然概率不大)
第四章風險及其評估(重點,計算題,19年考到了)
第五章風險態度與資產選擇(非重點,可以忽略)
第六章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重點,必考,計算,名詞解釋,簡答)
第七章套利定價理論——金融市場的套利均衡機制(名詞解釋和簡答)
第八章有效市場理論(名詞解釋)
第九章行為金融理論(非重點,看下名詞解釋)
第十章衍生證券的定價理論(名詞解釋和簡答,計算題有可能考不過概率不大)
另外,還建議大家看看公司理財的內容,當然覺得上面兩本書就夠嗆的話,那算了。
復習時長:從備考開始一直到考前。時間充裕的就翻書,多翻幾遍,然後就是背,背名詞解釋和簡答。時間不夠的直接去某寶找同濟431的資料(一定要是同濟的哈,其他學校的沒用,出題風格不同),然後背,因為分值比較高的是名詞解釋和簡答,如果沒有知識儲備,怎麼寫滿,不多寫點老師怎麼給分所以老老實實背吧,每天1到2小時是必須的。另外就是關注熱點啦,材料分析題會用到,比如19年就考了人民幣貶值的問題,那就結合所學知識點去答題。
2. 當前我國的經濟狀況
一、中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定位
自 1998年起,中國政府實行了持續五年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了經濟的快速增長,GDP年增幅在7%~8%之間的高速平台上運行。但是,從1998年4月以來長達24個月的消費價格持續負增長,到2000年5月由負轉正並實現16個月的正增長後,從2001年9月開始又重新陷入了負增長狀態,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也一直處於負增長狀態。面對這種情形,眾多的專家提出了「過剩經濟」、「有效需求不足」、 「通貨緊縮」、「勞動與資本雙重過剩」等概念來定位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並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就我國目前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的定位來說,筆者主張將其定位為「勞動力剩餘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相交織的狀況,同時還面臨著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這個定位包含以下四層涵義。
(一)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力過剩的國家
我國的勞動力首先滯留在農業部門。按照王誠1996年估算,中國農業剩餘勞動力為1.38億人。此外,我國每年新增勞動力1600萬人,國企下崗職工 1500萬人。當前,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都是圍繞著如何創造更多的二、三產業就業崗位來容納農業和其它部門剩餘勞動力的工作進行的。
(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當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國生產能力過剩、失業增加、價格水平持續下降及國民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然而,「有效需求不足」問題一般是與發達國家相聯的。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最大不同之處恐怕是勞動力過剩非常嚴重。」(王儉貴,2002)。因此,我國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是 「勞動力剩餘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
(三)勞動力剩餘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與通貨緊縮相交織
2002年我國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GDP增長率達7.9%。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出現了近幾年少有的下滑態勢。(1)GDP增長 7.9%,與2001年同期相比回落0.2個百分點。(2)2002年第一季度,在投資增長19.6%、較上年同期上升7.2個百分點的基礎上體現居民最終消費需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3.4%,同比回落1.9個百分點。(3)2002年1~2月份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1.3%。這反映出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的問題。(4)財政支出和財政赤字大幅度上升。2002年一季度中央財政收入比上年同期減少163.6億元,下降7.3%,而支出增長 23.9%。(5)物價指數全面回落,「通貨緊縮」陰影揮之不去。2002年居民消費價格和社會商品零售價格繼續下降,分別比2001年下降1.9%和 0.7%。(6)高速度與高失業並存。2002年GDP7.9%的增長率,由於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系數僅為0.1左右(張本波,2002)且有隨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而繼續下滑之勢,因而未帶來降低失業率和增加就業率的預期效應。以上狀況,進一步折射出我國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的總體特徵——勞動力剩餘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與通貨緊縮相交織。
(四)我國面臨著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
應當清醒看到,我國經濟被「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陰影困擾的同時,還面臨著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這個壓力之所以沒有釋放出來,主要是由於政府現在出台的各項政策措施「鎖住」了這只「籠中的虎」。(於祖堯,2002)。其中,中國政府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穩健貨幣政策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人民幣不貶值政策正遭受最近日元大幅度貶值和美元貶值的打壓。值得強調的是,由於人民幣從1994年開始同美元緊密掛鉤,因而2003年初它同歐元和其它外匯的比價跟著美元下跌。同時,中國居民非自願性儲蓄還阻攔了十幾萬億元購買力的實現。所以,一旦財政或金融爆發危機,人民幣貶值和擠兌風潮就很難避免。
二、中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的正面效應在遞減
自 1998年開始,中國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了7%~8%經濟增長。但是,目前此項政策的正面效應已經在遞減,它的負面影響在擴大。它在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給財政乃至經濟危機埋下了隱患。(1)財政赤字成倍增加,財政收入對債務的依存度居高不下。2001年度財政赤字是1997年的4.24倍,財政對債務的依存度為31.6%。(2)近幾年稅收以超出GDP增幅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長,使其得以繼續實行,但2002年前三季度,我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0.9%,增幅回落10.8個百分點。(3)縣、鄉兩級基層政府財力枯竭。(4)隨著改革深化,政府各種名目的隱性債務居高不下。例如,我國存在著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的不良資產、社會保障金欠帳、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缺口等隱性債務。雖然2001年中國的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為2.7%,債務余額為16000億元,2002年財政赤字為3098億元,未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但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隱性債務的積累已達 GDP的100%。(5)有些國債投資的效益低下。
(二)中央銀行面臨兩難的選擇
按相機抉擇機制,政府實施宏觀調控時需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使用。因此,為了配合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中央銀行應實行適度從松的貨幣政策。從1996年5月開始到2002年底央行共進行了10次降息,並且加收20%利息稅。然而,中國卻出現了「貨幣失靈」的反常現象。降息不僅沒有達到刺激人們減少儲蓄增加消費的目的,相反中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卻逐年攀升,1997年底達到50000億元,2003年2月底已達100300億元。由此,可見貨幣當局防範風險有餘,刺激經濟景氣不足。據統計資料表明,目前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偏緊,這不利於緩解「通貨緊縮」和遏制經濟增長下滑。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與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相匹配,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潛伏的金融危機卻限制了銀根放鬆的空間。2001年底,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為25.4%,遠高於5%的國際公認警戒線。這表明金融領域潛伏著嚴重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推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勢必火上澆油,對貨幣當局來說是兩難選擇。
三、幾點思考
(一)關於擴張性財政政策階段性淡出的思考
1. 擴張性財政政策階段性淡出的理由。首先,擴張性財政政策是一種中短期政策。由於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產生「擠出效應」,因此它在短期內是有效的。在長期內幾乎是無效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自1998年開始,政府實行此項政策雖保持了經濟的較快增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邊際效用已明顯地出現了遞減趨向。盡管近幾年它拉動了內需的增加,但在啟動構建經濟主體內生增長機制方面卻未起到明顯的積極作用。相反,由於推行該政策的過程中政府投資擠佔了民間投資的空間,出現了一些「與民爭利」的現象。要知道只有民間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泉和民間經濟興旺發達,中國經濟發展才有長期、穩定和可靠的基礎。
其次,近幾年來擴張性財政政策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其負面效應表現為:(1)持續使用國債資金,會增強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與市場改革取向的目標相抵觸。(2)政府投資一般效率較低,隨著時間推移國債項目轉向低效益或無效益,出現了國債投資邊際效用遞減現象。(3)政府工程質量一般難以保證,而且易產生腐敗。(4)大量基礎設施投資,由於需進口大量的工程機械、材料等,短期內拉動內需的作用並不很大,主要拉動的反而是「外需」。
第三,對擴張性財政政策與我國經濟增長的關系要有一個全面、辯證的認識。誠然,近年來,在我國中西部許多地區,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拉動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增長快、經濟發展水平高的以上海、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等省市為代表的東部沿海許多地區的經濟增長並不是主要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拉動的。
2. 擴張性財政政策淡出的方式——階段性淡出。有關擴張性財政政策淡出方式的選擇,筆者認為階段性淡出的方式是較為明智的抉擇。值得強調的是, 「淡出」按相機抉擇機制,不能說到了一定時期就可以放棄不用(這就使它變成一種「長期政策」,即「不用」的政策),只不過使用的方向和力度,會因情況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目前,以總需求不足為起點的經濟周期很可能成為我國今後一定時期經濟波動的主要形態(樊綱,2003)。由此,與以總需求不足為起點的經濟波動周期相適應,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使用和淡出只能是「階段性」或「周期性」的。我國目前擴張性財政政策完全淡出不僅為時過早,而且現實中也是不可行的。這是因為其完全淡出還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國際經濟環境有所好轉,外需增長強勁。(2)已動工的國債投資項目已基本竣工。(2)通貨緊縮的趨勢得到控制。(4)民間投資逐步取代政府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並且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形成自主成長機制。(5)財政赤字和國債余額達到或超過警戒線。基於這些條件還不能在短期內達到,因此擴張性財政政策至少在3年內不能完全淡出。其淡出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階段性的淡出的過程,可以採用逐年減少國債發行量,直到將其限制到一定的力度和范圍上。這個力度和范圍一般以達到基本抵消由於總需求不足產生的影響為宜。
3.新形勢下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調整。第一,轉變國債資金的投資方向。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國債發行,但國債投資大部分投向基礎設施建設。由於基礎設施建設在短期內不能從所投入的項目上取得直接回報,因此造成目前投資的快速增長與消費增幅下滑和內需增長乏力的強烈反差。鑒於此,國債投資要注重把刺激需求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建議其使用方向作以下調整:一是增加對有市場、有潛力的製造業的投資。二是拿出適當比例的國債資金投向有效益的民營企業。三是加快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及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四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五是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六是繼續為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第二,財政政策的目標調整:從追求經濟增長到關注經濟發展。財政政策要在推動經濟結構演進中實現經濟發展和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在城鄉二元結構下,經濟發展是在城鄉隔離的狀態下推進的,城市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城市市場商品大大超過其自身需求,需要尋找外部市場以維持其增長。與此同時,農民被禁錮在傳統農業社會,生產方式落後,收入水平低下,有效需求不足,城鄉市場出現了明顯的斷裂,城市剩餘產品無法在農村市場上消化掉。這也是我國目前內需不足,國企經營困難、失業率上升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現階段財政政策的目標應盯住通過城鄉二元結構的變革來促進經濟的發展。
第三,注意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多種手段組合。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手段不僅是發行國債,它還包括減稅、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調整經常性支出結構等多種手段,是一個政策組合。近兩年採用的手段主要是公債,今後可作其它選擇。例如,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來刺激經濟增長等。
第四,構造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制度基礎。財政政策發揮預期作用的前提是現代預算。只有建立完善的預算制度才能有效控制財政政策實施引發的風險和充分發揮其作用。此外,在財政政策的制度基礎建設上還要重視財政制度的內在穩定器功能,要建立健全財政制度內在穩定器發揮作用機制。
(二)關於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使用的思考
1. 二者的松緊搭配。在當前,二者的松緊搭配明顯應該採用松的貨幣政策配合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貨幣供應量偏緊不利於遏制經濟增幅的下滑和刺激需求增長。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與適度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相匹配,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 2.二者的契合機制。二者的契合機制應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應該為貨幣政策發揮作用拓展空間,提供條件。在宏觀經濟政策中財政政策是一種相對中短期的政策,貨幣政策則是一種相對長期的政策,而且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貨幣政策將成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至於目前我國出現的「貨幣失靈」,是由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引起,歸根結底是由於央行沒有超然獨立性、市場化利率機制尚未建成及貨幣政策體系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我國當前必須從強化貨幣政策職能、保證央行超然獨立性和健全貨幣政策體系等方面改革貨幣政策,目前財政政策支持貨幣政策發揮作用可以採取如下舉措。如適當增加財政貼息資金的規模,擴大貼息政策使用范圍:用財政資金支持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條件等。(2)貨幣政策為財政政策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使財政政策適應、促進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機制的形成。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點:1)把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建立在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金融通過自身經營機制轉變、中資商業銀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盈利能力的增強,避免和化解金融風險。2)金融體制改革應盡快拓寬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渠道。3)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使利率真正成為引導企業投資的信號。4)加快發展股份制私人銀行和其它民營金融機構,通過發展這類銀行滿足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農村的投資與貸款需求。
(三)擴大有效需求的思考
近年來,有效需求不足、內需增長乏力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經過連續5 年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施行,我國過剩生產能力和存貨依然很高,加工工業嚴重開工不足,庫存商品達30000億元之巨。據調查,2002年600種主要商品,供過於求的商品佔86.3%,供求平衡的商品佔13.7%。由此可看出,要擴大內需和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僅從財政和貨幣政策著手已是不夠的,還須探討其它思路和方法。為此,筆者總結出了以下思路。
1.創立多管齊下,形成合力擴大有效需求的格局。經濟學家劉國光認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政策調整方面,「要創立多管齊下,形成合力的格局」。一要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的就業和收入預期;二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縮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三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鄉消費環境;四要提倡超前消費觀念,鼓勵消費信貸;五要清理各種賣方市場條件下出台的抑制消費的政策;六要開辟旅遊、電腦、轎車等新的消費領域。除此之外,許多學者認為我國投資消費比例嚴重失調,因此可通過提高消費率來擴大內需。
2. 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過大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據《經濟日報》1998年9月28日文章披露:「1996年底,城鎮居民存款余額為 30850.2億元,其中20%以上為公款私存;2.5%的城鎮居民人口佔有83.2%的存款,97%以上的普通居民人均存款僅為1080.5元。」由此可見,儲蓄存款在社會各類成員中分布是極不平衡的。另外,據世界銀行測算,1995年我國居民總體的基尼系數達0.415,已突破0.4警戒線;而據有關專家估算(王義達),1999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456,高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又據《中國經濟時報》2002年9月24日的文章披露:「2000年中國資本外逃量已達480億美元超過當年外商對華投資407億美元……據分析,國內資本外逃的主力軍是不法資產的佔有者。」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中國居民貧富差距懸殊,中國經濟發展的收益在社會公眾中進行了不公的分配。
從我國近年來的情況看,富有階層有購買力,但其消費傾向低。這些人的投資除了持有股票和國債外,實業投資受到產權制度、投資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尤其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灰黑色收入不敢暴露出來,要麼以各種名義存在銀行,要麼趁我國資本大量外逃之風轉移到國外,要麼滯留在地下錢庄。而廣大貧窮階層,尤其是下崗工人、農民和經濟效益差的國企職工是消費傾向高的群體,但其購買能力低下。因此,我國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相對的,即是有購買能力的需求相對不足,而生產的相對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又引致了經濟增幅下滑和經濟增長質量下降。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造成了富有階層消費傾向低和貧窮階層消費傾向高但購買能力低下,進而造成的社會平均消費傾向低是導致我國有效需求不足、內需增長乏力和經濟增長出現下滑趨勢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應該立足於這樣一個現實基礎。「如果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使收入繼續向高收入的富有階層轉化,那麼將繼續加劇經濟的蕭條。如國債政策客觀上就有這種作用,總是富人去購買國債,再享受國債利息,政府的政策加劇了「馬太效應」(葉振鵬,焦建國,2002)。因此,擴大內需和治理經濟蕭條的可行的政策選擇是改變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財政向貧窮階層的轉移支付力度,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體舉措如下幾個方面。(1)認真貫徹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在適當時候取消農業稅。(2)公平稅負,對高收入者徵收超額累進所得稅、財產稅、利息稅,通過稅收調節收入分配。(3)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加大政府對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支付。(4)加大政府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力度,減少權力對國有資產的侵蝕,建立起抑制不法侵佔國有資產和謀取非法收入行為的監管機制和對非法收入攫取者的懲戒機制,從制度上限制和減少因 「灰黑色收入」大量存在而導致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懸殊現象。(5)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司法體系和民主法律監督體系。
3. 請簡要闡明2010年下半年我國的經濟狀況,並論述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趨勢。
(一)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力過剩的國家
我國的勞動力首先滯留在農業部門。按照王誠1996年估算,中國農業剩餘勞動力為1.38億人。此外,我國每年新增勞動力1600萬人,國企下崗職工 1500萬人。當前,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都是圍繞著如何創造更多的二、三產業就業崗位來容納農業和其它部門剩餘勞動力的工作進行的。
(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當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國生產能力過剩、失業增加、價格水平持續下降及國民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然而,「有效需求不足」問題一般是與發達國家相聯的。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最大不同之處恐怕是勞動力過剩非常嚴重。」(王儉貴,2002)。因此,我國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是 「勞動力剩餘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
(三)勞動力剩餘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與通貨緊縮相交織
2002年我國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GDP增長率達7.9%。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出現了近幾年少有的下滑態勢。(1)GDP增長 7.9%,與2001年同期相比回落0.2個百分點。(2)2002年第一季度,在投資增長19.6%、較上年同期上升7.2個百分點的基礎上體現居民最終消費需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3.4%,同比回落1.9個百分點。(3)2002年1~2月份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1.3%。這反映出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的問題。(4)財政支出和財政赤字大幅度上升。2002年一季度中央財政收入比上年同期減少163.6億元,下降7.3%,而支出增長 23.9%。(5)物價指數全面回落,「通貨緊縮」陰影揮之不去。2002年居民消費價格和社會商品零售價格繼續下降,分別比2001年下降1.9%和 0.7%。(6)高速度與高失業並存。2002年GDP7.9%的增長率,由於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系數僅為0.1左右(張本波,2002)且有隨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而繼續下滑之勢,因而未帶來降低失業率和增加就業率的預期效應。以上狀況,進一步折射出我國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的總體特徵——勞動力剩餘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與通貨緊縮相交織。
(四)我國面臨著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
應當清醒看到,我國經濟被「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陰影困擾的同時,還面臨著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這個壓力之所以沒有釋放出來,主要是由於政府現在出台的各項政策措施「鎖住」了這只「籠中的虎」。(於祖堯,2002)。其中,中國政府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穩健貨幣政策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人民幣不貶值政策正遭受最近日元大幅度貶值和美元貶值的打壓。值得強調的是,由於人民幣從1994年開始同美元緊密掛鉤,因而2003年初它同歐元和其它外匯的比價跟著美元下跌。同時,中國居民非自願性儲蓄還阻攔了十幾萬億元購買力的實現。所以,一旦財政或金融爆發危機,人民幣貶值和擠兌風潮就很難避免。
二、中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的正面效應在遞減
自 1998年開始,中國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了7%~8%經濟增長。但是,目前此項政策的正面效應已經在遞減,它的負面影響在擴大。它在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給財政乃至經濟危機埋下了隱患。(1)財政赤字成倍增加,財政收入對債務的依存度居高不下。2001年度財政赤字是1997年的4.24倍,財政對債務的依存度為31.6%。(2)近幾年稅收以超出GDP增幅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長,使其得以繼續實行,但2002年前三季度,我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0.9%,增幅回落10.8個百分點。(3)縣、鄉兩級基層政府財力枯竭。(4)隨著改革深化,政府各種名目的隱性債務居高不下。例如,我國存在著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的不良資產、社會保障金欠帳、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缺口等隱性債務。雖然2001年中國的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為2.7%,債務余額為16000億元,2002年財政赤字為3098億元,未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但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隱性債務的積累已達 GDP的100%。(5)有些國債投資的效益低下。
(二)中央銀行面臨兩難的選擇
按相機抉擇機制,政府實施宏觀調控時需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使用。因此,為了配合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中央銀行應實行適度從松的貨幣政策。從1996年5月開始到2002年底央行共進行了10次降息,並且加收20%利息稅。然而,中國卻出現了「貨幣失靈」的反常現象。降息不僅沒有達到刺激人們減少儲蓄增加消費的目的,相反中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卻逐年攀升,1997年底達到50000億元,2003年2月底已達100300億元。由此,可見貨幣當局防範風險有餘,刺激經濟景氣不足。據統計資料表明,目前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偏緊,這不利於緩解「通貨緊縮」和遏制經濟增長下滑。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與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相匹配,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潛伏的金融危機卻限制了銀根放鬆的空間。2001年底,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為25.4%,遠高於5%的國際公認警戒線。這表明金融領域潛伏著嚴重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推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勢必火上澆油,對貨幣當局來說是兩難選擇。
三、幾點思考
(一)關於擴張性財政政策階段性淡出的思考
1. 擴張性財政政策階段性淡出的理由。首先,擴張性財政政策是一種中短期政策。由於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產生「擠出效應」,因此它在短期內是有效的。在長期內幾乎是無效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自1998年開始,政府實行此項政策雖保持了經濟的較快增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邊際效用已明顯地出現了遞減趨向。盡管近幾年它拉動了內需的增加,但在啟動構建經濟主體內生增長機制方面卻未起到明顯的積極作用。相反,由於推行該政策的過程中政府投資擠佔了民間投資的空間,出現了一些「與民爭利」的現象。要知道只有民間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泉和民間經濟興旺發達,中國經濟發展才有長期、穩定和可靠的基礎。
其次,近幾年來擴張性財政政策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其負面效應表現為:(1)持續使用國債資金,會增強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與市場改革取向的目標相抵觸。(2)政府投資一般效率較低,隨著時間推移國債項目轉向低效益或無效益,出現了國債投資邊際效用遞減現象。(3)政府工程質量一般難以保證,而且易產生腐敗。(4)大量基礎設施投資,由於需進口大量的工程機械、材料等,短期內拉動內需的作用並不很大,主要拉動的反而是「外需」。
第三,對擴張性財政政策與我國經濟增長的關系要有一個全面、辯證的認識。誠然,近年來,在我國中西部許多地區,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拉動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增長快、經濟發展水平高的以上海、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等省市為代表的東部沿海許多地區的經濟增長並不是主要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拉動的。
2.擴張性財政政策淡出的方式——階段性淡出。有關擴張性財政政策淡出方式的選擇,筆者認為階段性淡出的方式是較為明智的抉擇。值得強調的是, 「淡出」按相機抉擇機制,不能說到了一定時期就可以放棄不用(這就使它變成一種「長期政策」,即「不用」的政策),只不過使用的方向和力度,會因情況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目前,以總需求不足為起點的經濟周期很可能成為我國今後一定時期經濟波動的主要形態(樊綱,2003)。由此,與以總需求不足為起點的經濟波動周期相適應,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使用和淡出只能是「階段性」或「周期性」的。我國目前擴張性財政政策完全淡出不僅為時過早,而且現實中也是不可行的。這是因為其完全淡出還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國際經濟環境有所好轉,外需增長強勁。(2)已動工的國債投資項目已基本竣工。(2)通貨緊縮的趨勢得到控制。(4)民間投資逐步取代政府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並且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形成自主成長機制。(5)財政赤字和國債余額達到或超過警戒線。基於這些條件還不能在短期內達到,因此擴張性財政政策至少在3年內不能完全淡出。其淡出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階段性的淡出的過程,可以採用逐年減少國債發行量,直到將其限制到一定的力度和范圍上。這個力度和范圍一般以達到基本抵消由於總需求不足產生的影響為宜。
3.新形勢下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調整。第一,轉變國債資金的投資方向。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國債發行,但國債投資大部分投向基礎設施建設。由於基礎設施建設在短期內不能從所投入的項目上取得直接回報,因此造成目前投資的快速增長與消費增幅下滑和內需增長乏力的強烈反差。鑒於此,國債投資要注重把刺激需求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建議其使用方向作以下調整:一是增加對有市場、有潛力的製造業的投資。二是拿出適當比例的國債資金投向有效益的民營企業。三是加快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及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四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五是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六是繼續為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第二,財政政策的目標調整:從追求經濟增長到關注經濟發展。財政政策要在推動經濟結構演進中實現經濟發展和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在城鄉二元結構下,經濟發展是在城鄉隔離的狀態下推進的,城市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城市市場商品大大超過其自身需求,需要尋找外部市場以維持其增長。與此同時,農民被禁錮在傳統農業社會,生產方式落後,收入水平低下,有效需求不足,城鄉市場出現了明顯的斷裂,城市剩餘產品無法在農村市場上消化掉。這也是我國目前內需不足,國企經營困難、失業率上升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現階段財政政策的目標應盯住通過城鄉二元結構的變革來促進經濟的發展。
第三,注意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多種手段組合。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手段不僅是發行國債,它還包括減稅、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調整經常性支出結構等多種手段,是一個政策組合。近兩年採用的手段主要是公債,今後可作其它選擇。例如,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來刺激經濟增長等。
第四,構造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制度基礎。財政政策發揮預期作用的前提是現代預算。只有建立完善的預算制度才能有效控制財政政策實施引發的風險和充分發揮其作用。此外,在財政政策的制度基礎建設上還要重視財政制度的內在穩定器功能,要建立健全財政制度內在穩定器發揮作用機制。
(二)關於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使用的思考
1. 二者的松緊搭配。在當前,二者的松緊搭配明顯應該採用松的貨幣政策配合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貨幣供應量偏緊不利於遏制經濟增幅的下滑和刺激需求增長。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與適度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相匹配,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 2.二者的契合機制。二者的契合機制應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應該為貨幣政策發揮作用拓展空間,提供條件。在宏觀經濟政策中財政政策是一種相對中短期的政策,貨幣政策則是一種相對長期的政策,而且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貨幣政策將成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至於目前我國出現的「貨幣失靈」,是由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引起,歸根結底是由於央行沒有超然獨立性、市場化利率機制尚未建成及貨幣政策體系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我國當前必須從強化貨幣政策職能、保證央行超然獨立性和健全貨幣政策體系等方面改革貨幣政策,目前財政政策支持貨幣政策發揮作用可以採取如下舉措。如適當增加財政貼息資金的規模,擴大貼息政策使用范圍:用財政資金支持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條件等。(2)貨幣政策為財政政策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使財政政策適應、促進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機制的形成。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點:1)把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建立在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金融通過自身經營機制轉變、中資商業銀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盈利能力的增強,避免和化解金融風險。2)金融體制改革應盡快拓寬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渠道。3)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使利率真正成為引導企業投資的信號。4)加快發展股份制私人銀行和其它民營金融機構,通過發展這類銀行滿足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農村的投資與貸款需求。
(三)擴大有效需求的思考
近年來,有效需求不足、內需增長乏力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經過連續5年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施行,我國過剩生產能力和存貨依然很高,加工工業嚴重開工不足,庫存商品達30000億元之巨。據調查,2002年600種主要商品,供過於求的商品佔86.3%,供求平衡的商品佔13.7%。由此可看出,要擴大內需和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僅從財政和貨幣政策著手已是不夠的,還須探討其它思路和方法。為此,筆者總結出了以下思路。
1.創立多管齊下,形成合力擴大有效需求的格局。經濟學家劉國光認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政策調整方面,「要創立多管齊下,形成合力的格局」。一要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的就業和收入預期;二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縮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三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鄉消費環境;四要提倡超前消費觀念,鼓勵消費信貸;五要清理各種賣方市場條件下出台的抑制消費的政策;六要開辟旅遊、電腦、轎車等新的消費領域。除此之外,許多學者認為我國投資消費比例嚴重失調,因此可通過提高消費率來擴大內需。
2. 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過大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據《經濟日報》1998年9月28日文章披露:「1996年底,城鎮居民存款余額為 30850.2億元,其中20%以上為公款私存;2.5%的城鎮居民人口佔有83.2%的存款,97%以上的普通居民人均存款僅為1080.5元。」由此可見,儲蓄存款在社會各類成員中分布是極不平衡的。另外,據世界銀行測算,1995年我國居民總體的基尼系數達0.415,已突破0.4警戒線;而據有關專家估算(王義達),1999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456,高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又據《中國經濟時報》2002年9月24日的文章披露:「2000年中國資本外逃量已達480億美元超過當年外商對華投資407億美元……據分析,國內資本外逃的主力軍是不法資產的佔有者。」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中國居民貧富差距懸殊,中國經濟發展的收益在社會公眾中進行了不公的分配。
從我國近年來的情況看,富有階層有購買力,但其消費傾向低。這些人的投資除了持有股票和國債外,實業投資受到產權制度、投資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尤其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灰黑色收入不敢暴露出來,要麼以各種名義存在銀行,要麼趁我國資本大量外逃之風轉移到國外,要麼滯留在地下錢庄。而廣大貧窮階層,尤其是下崗工人、農民和經濟效益差的國企職工是消費傾向高的群體,但其購買能力低下。因此,我國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相對的,即是有購買能力的需求相對不足,而生產的相對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又引致了經濟增幅下滑和經濟增長質量下降。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造成了富有階層消費傾向低和貧窮階層消費傾向高但購買能力低下,進而造成的社會平均消費傾向低是導致我國有效需求不足、內需增長乏力和經濟增長出現下滑趨勢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應該立足於這樣一個現實基礎。「如果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使收入繼續向高收入的富有階層轉化,那麼將繼續加劇經濟的蕭條。如國債政策客觀上就有這種作用,總是富人去購買國債,再享受國債利息,政府的政策加劇了「馬太效應」(葉振鵬,焦建國,2002)。因此,擴大內需和治理經濟蕭條的可行的政策選擇是改變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財政向貧窮階層的轉移支付力度,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體舉措如下幾個方面。(1)認真貫徹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在適當時候取消農業稅。(2)公平稅負,對高收入者徵收超額累進所得稅、財產稅、利息稅,通過稅收調節收入分配。(3)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加大政府對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支付。(4)加大政府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力度,減少權力對國有資產的侵蝕,建立起抑制不法侵佔國有資產和謀取非法收入行為的監管機制和對非法收入攫取者的懲戒機制,從制度上限制和減少因 「灰黑色收入」大量存在而導致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懸殊現象。(5)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司法體系和民主法律監督體系。
4. 鳳凰網的歷史
2011年09月 鳳凰網推出社交電視(Social TV)應用——衛視通
2011年09月 鳳凰新媒體王育林:輕博客商業化強於微博
2011年08月 鳳凰新媒體Q2財報:總營收同比增83.5%——Techweb
2011年08月 大摩授予鳳凰新媒體股票增持評級——和訊
2011年08月 鳳凰CFO劉千里:快博將成為主打社交媒體產品——i美股
2011年08月 鳳凰快博啟動公測 知名媒體搶先入駐——Techweb
2011年08月 陳志華:視頻網站差異化才能活——中國計算機報
2011年08月 Motley Fool專欄作家推薦買入鳳凰新媒體股票——i美股
2011年07月 鳳凰新媒體CEO劉爽:微博與門戶不會相互取代——財新網 2010年07月 鳳凰網獲得「2009-2010年新聞類年度風雲媒體」——網路
2010年05月 鳳凰網獲得「中國廣告傳媒愛心企業榮譽證書」——中國廣告協會
2010年04月 鳳凰網獲得「中國最佳媒體融合獎」——艾瑞新經濟,2009-2010中國最佳互聯網企業獎
2010年02月金玲加盟鳳凰網,出任副總裁,全面負責新媒體廣告營銷管理工作。
2010年01月 鳳凰新媒體榮獲Adworld金贏銷大獎新銳門戶等五項大獎——DCCI
2010年01月 鳳凰網獲得「2009中國新媒體貢獻獎」,總編輯王煒獲得「2009中國商業媒體新銳經理 人 獎」——2009年中國商業媒體獎評選活動
2010年01月 鳳凰網獲「2009年度中國最具企業投放價值媒體網站」——2009中國企業發言人與傳媒價值年會 2009年03月26日 鳳凰網獲「ROI-DigitalAward金投賞數字營銷獎」銀獎提名」——第三種人
2009年03月16日王育林加盟鳳凰新媒體出任副總裁負責無線業務建設與管理工作
2009年03月10日 互聯網協會聯合鳳凰網、網路、新浪、網易、騰訊、搜狐成立網路誠信推進聯盟
2009年02月09日劉昕加盟鳳凰新媒體出任副總裁負責跨平台終端業務的拓展與管理
2009年01月04日 王煒加盟鳳凰新媒體出任副總裁負責財經內容、產品及商業頻道的建設與管理
2009年01月 鳳凰網CEO劉爽被評為「2008年度十大影響力人物」——中國經濟報刊等
2009年01月 鳳凰網被評為「2008中國新聞網站十強」——中國傳媒大會 2008年12月31日 鳳凰網獲2008年「向傳媒致敬之年度國際與港澳台報道」獎——《南方周末》
2008年12月 鳳凰新媒體獲「創意產業推動獎」——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
2008年12月 鳳凰網被評為「亞太總裁與省市長最喜愛的網路媒體」——亞太總裁協會
2008年12月 鳳凰網被評為「第五屆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媒體」——史坦國際
2008年12月 鳳凰新媒體CEO劉爽入圍「08中國十大新媒體人物」——史坦國際
2008年11月 鳳凰網進入「2008新媒體營銷案例」50強——易觀國際
2008年11月 鳳凰新媒體入圍「2008中國新媒體年度品牌」——新媒體產業聯盟
2008年11月 鳳凰網獲2008年「中國最佳品牌建設案例」貢獻獎——21世紀經濟報道
2008年10月 鳳凰網入圍「中國十大媒體網站品牌」——《傳媒》雜志
2008年10月 鳳凰新媒體獲「2008年中國數字新媒體」創新獎——中數新媒
2008年10月 鳳凰網獲得「網路文化企業品牌影響獎」——第六屆中國國際網路文化博覽會
2008年10月 鳳凰新媒體獲「中國商業互聯網十年最佳網路媒體公司」等五項大獎——互聯網周刊
2008年09月 鳳凰網獲得2008年度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貢獻獎———中國互聯網協會
2008年07月 鳳凰網獲得2007-2008年度新聞網站類最快成長網路媒體獎——艾瑞iResearch
2008年05月16日 鳳凰新媒體深圳業務演示會
2008年04月 鳳凰網獲得2007-2008年度互聯網門戶類最具發展潛力獎——艾瑞iResearch
2008年03月26日 鳳凰網舉辦上海業務演示會
2008年01月 鳳凰網COO&CFO李亞入圍「2007中國十大新媒體新銳人物」——史坦國際傳媒研究中心
2008年01月 鳳凰網被評為「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媒體」——史坦國際傳媒研究中心 2007年11月29日 鳳凰網啟用新域名ifeng
2007年11月 鳳凰新媒體獲07中國視頻互聯網營銷創新獎
2007年07月 鳳凰新媒體獲得2007艾瑞新營銷年會最具發展潛力網路媒體獎
2007年07月 鳳凰新媒體獲得2007寬頻業務與發展峰會中國最具潛力寬頻網站
2007年06月 鳳凰新媒體獲得2007北大論道新媒體變局論壇十大最具投資價值視頻新媒體獎
2007年04月06日 鳳凰網「華人佛教」頻道正式上線
2007年04月 鳳凰新媒體榮獲《計世資訊》頒發「中國寬頻網站綜合十強」稱號
2007年03月29日鳳凰衛視中文台總編室主任吳征出任鳳凰新媒體總編輯
2007年01月19日 鳳凰新媒體與中國移動聯合舉辦的《全球通VIP大講堂》在重慶拉開帷幕
2007年01月18日 鳳凰新媒體首席執行官劉爽獲得史坦國際06中國十大新媒體人物獎項
2007年01月18日 鳳凰新媒體獲得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媒體獎項 2006年12月 鳳凰新媒體首席執行官劉爽獲得06中國創意產業傑出人物大獎
2006年12月 鳳凰網榮獲《電子商務世界》雜志頒發的「2006年消費者最喜愛的網站TOP100」稱號
2006年12月 鳳凰網榮獲《互聯網周刊》雜志頒發的「2006中國商業網站100強」稱號
2006年12月17日 鳳凰新媒體北京高校宣講會在中國傳媒大學拉開帷幕
2006年10月18日馬英九、宋楚瑜、李敖恭賀鳳凰網成功改版、鳳凰新媒體成功上線
2006年10月18日 鳳凰網改版 鳳凰新媒體正式上線
2006年09月28日黃橙子獲得2006中華小姐選美大賽冠軍 並被選定為鳳凰新媒體形象代言人
2006年08月30日 鳳凰網互動中心 性情解碼頻道正式上線
2006年07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親切視察『鳳凰衛視十年成就展』鳳凰新媒體展位
2006年06月08日 鳳凰衛視正式與中國移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移動收購鳳凰衛視19.9%的股份
2006年06月王誠加盟鳳凰新媒體 任副總裁
2006年06月 李亞加盟鳳凰新媒體 任首席運營官、執行董事 2005年11月 劉爽出任鳳凰網任首席執行官 正式開展在新媒體領域的拓展
2005年09月 李敖大陸行做客鳳凰網
2005年07月 鳳凰網與微軟集團簽訂協議,加入Windows Media Player在線商城合作項目
2005年03月 鳳凰網與中國電信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共同拓展增值業務
2004年10月 鳳凰網獲得最具影響力5佳網站稱號
1998年06月 鳳凰網以企業網站的形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