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部電影開始時字幕出現的方式很奇特~~~最好是那種像火柴劃亮的效果一樣的~~~
《碟中碟》。
② 火焰紋章聖魔之光石轉職問題
第一:聖魔的指引之戒是足夠用的,不行後面隱藏還能買,所以兩人隨便你轉哪個都行。
第二:修女的成長後期可以爆掉修男(也就是娜塔莎更強),所以可以考慮優先給她轉
第三:女武神在聖魔很爛,還不如同屬魔法職業的魔法騎士,而祭祀的魔物特效很犀利,尤其是最後幾張和刷塔/遺跡,魔物特效可以讓手持E級光的祭祀輸出比拿A武的其他職業還強大。而且終幾章敵人都是魔物,女武神完全沒有動力。喜歡女武神可以讓拉切爾去轉。
第四:翼龍的技能貫通和能力上限讓本作里翼龍可以爆掉飛鷹騎士,塔娜的成長又十分暴力,就算要三角攻擊,由於一翼龍+二天馬同樣可以發動,所以塔娜一般考慮翼龍,注意,翼龍帶聖槍+三角出貫通可以直接秒了魔王......而天馬肯定不行,貫通發動時,無視對手防禦,除了將軍的大盾外無法防禦
第五:約書亞和瑪麗卡的話,各有千秋,約書亞優勢在於體格,後期拿冰劍,而瑪麗塔則在於其成長,可以考慮約書亞走劍聖而瑪麗卡轉刺客,同時培養。劇情里兩個小賊畢竟戰斗方面不是很給力。
第六:小斧三周目可以轉隱藏職業的年輕戰士,很給力,如果是非三周目,要轉狂戰的話,這個證優先給羅斯轉狂戰,後期拿黑斧,科曼是終章不用帶進去的貨,本身戰鬥成長一般般,主要是開黑夜地圖和開箱子用,後期還有個盜賊戰士,科曼就可以退休了。
③ 《雙峰》、《我心狂野》、《美國史》、《心碎的夢想》影評
《雙峰》:
大衛林奇還真是厲害,弄出一部懸疑片竟然沒有結果,而我這個被福爾摩斯慣壞的孩子一定要知道最後結局才肯罷休,於是《雙峰》著實讓我吃驚了一把,也留給我無數發呆時的幻想主題。
故事從一開始就出現兇殺案,美麗動人的女高中生被殺,之後所有的調查又糾結出很多沒有結果的故事,這個看似安寧和諧的小鎮,充滿神秘詭異的氣氛,每個人安穩的感情背後都藏著不能告人的秘密。周而復始的生活使小鎮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每個人都開始猜測或者閃躲,他們每個人的舉動讓我想起《狗鎮》里那些虛偽的人們,一切的舉動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
對那個在自家旅店故意搗亂的女孩很感興趣,她在得知勞拉死去時的表情不像其他同學那樣悲傷,反而掛滿一臉得意,其中必有隱情。而且她的裝扮和左眉眼那顆痣,像極某位50年代好萊塢的明星。
看似神經兮兮的FMI探員,看到屍體就會哭泣的警員,說話聲音像嬰兒的接線員,喜歡和窗簾叫板的女人,故意把客人趕跑的任性女學生,瘋狂無賴的男孩,很多人物都和這個案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陳沖在這部電影里扮演鋸木廠的繼承人,那一片鮮紅的唇,充滿東方的神秘氣質,被警察叫做「全鎮最美麗的女人」,看到結尾才明白,原來他們是情人,難怪這么形容。
故事就這樣結束難怪會拍成電視劇,很多看過電影版本的人肯定都不甘心,沒有結局,還有很多細枝末節的暗線,讓人心癢癢,只剩下徹底的絕望,眼看就要知道誰是兇手,影片出現「劇終」的字樣,還以為會像《百慕大三角》那樣給我來個第二部,第三部的驚喜,把碟片前前後後搜索一遍,才確定,這次是徹底的結束。
也許大衛林奇根本就沒打算把結果告訴我們,因為內心陰暗的邪惡力量,不是抓到兇手就算結束,我們面對的是強大無影無蹤的惡夢,你能抓住夢的胳膊嗎?不能。
希望有機會看到電視劇版本,以此消減心中的疑團,也沒准,疑團會像泡沫一樣越擁越多。
《我心狂野》:
大衛&。林奇是一個執著地遊走於現代主義題材與好萊塢商業製片體制之間的「電影作者」。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一面能隱約看到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布努艾爾等現代主義電影大師的影子,另一方面也能輕易嗅到其中揮之不去的傳統好萊塢電影的氣息。《我心狂野》便是這樣一個極好的例證:在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上,可以看到歐洲電影特有的深度和批判力量;在視聽語言和故事敘述上,它又繼承了好萊塢電影善於講故事的傳統,林奇有能力把這個逃亡的故事講得一波三折而又驚心動魄。
從一踏入影壇,林奇的作品便打上了鮮明的現代主義的烙印。他早期的作品,從第一部短片《六人染病》到《字母表》,直至後來轉入好萊塢主流創作的《橡皮頭》、《象人》、《沙丘》,林奇醉心於探討人的存在危機及其本質,表達了對人的異化的極度不安與焦慮,其作品流露出一種混合了神秘主義、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味道。由此,歐洲電影對林奇的影響可見一斑。事實上,這一主題始終沒有從林奇的創作中消失,只不過在視商業利益與票房收入為至高目標的好萊塢,它往往與更為跌宕起伏和生動曲折的情節結合在一起,或者說被更為流暢和有吸引力的敘事所隱蔽而已。
「新好萊塢電影」與傳統好萊塢電影的一大差別,是它在美國電影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做到了把藝術表現的觸角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使美國電影在人物塑造上徹底擺脫了「平面化」、「模式化」的人物形象。無論是被重新演繹的耶穌基督(《基督最後的誘惑》)還是紐約街頭平凡的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抑或是「佔山為王」的前美軍軍官克茲上校(《現代啟示錄》),這些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相對於傳統好萊塢類型電影中千篇一律、「模式化」的人物形象來說,無疑是一種反叛與顛覆。
同樣,對人物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的探索,始終是大衛&。林奇影片的重要主題。在《我心狂野》中,林奇堅持了他一貫的藝術追求,以非常電影化的方式把潛藏在人物內心的種種孤獨與絕望、暴戾與恐懼、夢境與幻想交織、重疊在一起,展現在觀眾面前。片中的母親瑪麗塔的心理,便是林奇極力營造的一個骯臟齷齪而又瘋狂的內心世界:她夥同桑托斯謀殺了自己的丈夫,又懷疑塞勒目睹了她丈夫的死而多次威脅和恐嚇塞勒。在指使殺手刺殺塞勒不成之後,又繼續派人追殺塞勒,極力拆散塞勒和勞拉這對「落難鴛鴦」。在意識到桑托斯可能會對她的另一個情人強尼下手之時,她掩蓋不住內心的惶恐與不安,在極度狂躁和絕望之下,她用口紅將臉塗成猩紅色,如同一個惡魔一般令人作嘔——導演以這樣一個非常「銀幕化」的方式將瑪麗塔內心的醜陋齷齪與惶恐不安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又令人心悸。同時,在強尼被殺的一場戲中,女殺手驚懼的喊叫、猙獰的表情以及狂亂的場面,無不揭示出人物內心深處的瘋狂和慾望。
林奇真正感興趣的,是人物的「本我」(弗洛伊德)/「實在界」(拉康),而非「自我」、「超我」/「想像界」、「象徵界」,亦即他的影片往往聚焦於潛藏在人物內心的種種原始的、本能的慾望與沖動,而非僅僅描述人物之間的社會現實關系。他以少有的冷靜和耐心,不動聲色地描繪人物的本能和慾望,並用不無神秘色彩的故事和強烈的影像造型將其呈現,令人觸目驚心。因此,在可以視作人性惡大暴露的《我心狂野》中,死亡和暴力場面比比皆是便不足為奇:打手鮑比&。雷被塞勒猛擊頭部,直至腦漿四溢死於非命;勞拉的父親被火活活燒死;強尼&。費內古特在一個神秘怪異、類似原始宗教的儀式上被槍殺;淫惡的殺手鮑比&。佩魯在一次搶劫中被從自己的槍里射出的子彈打飛腦袋而身首異處。在這些段落中,人物理智之喪失、人物動作之狠毒、場面之殘酷,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
從本質上說,林奇是一個「造夢者」或者「幻想家」,他以其特有的敏感冷靜地,甚至是冷酷地審視、觀察這個混亂和荒誕的世界,他不斷地編織一個又一個夢魘一般的故事,以此對現代文明進行毫不留情地批判。林奇眼中的世界,是一個混亂不堪而又充滿邪惡、暴力的世界,而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人,要麼無比醜陋齷齪——比如瑪麗塔、桑托斯、鮑比等;要麼精神異化、扭曲——比如勞拉不經意談到的她的表兄戴爾:此人神經分裂、歇斯底里,每天期盼聖誕節的到來(喻指代表信仰和愛的「聖誕精神」的喪失),並且惶惶不可終日(擔心地球被外星人所控制),直到有一天無聲無息地消失,不知所終——就彷彿他根本沒有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要麼徹底迷失在現代生活中無法自拔——比如塞勒和勞拉在去大圖拉的路上,遇到一個在一起車禍中倖存的女孩,她頭上血流不止,但卻不知道頭發上「黏糊糊的東西」為何物——她瀕臨死亡卻渾然不知,竟然在迷幻中喋喋不休、歇斯底里地堅持尋找自己的錢夾,否則會挨母親的責罵。導演的這一安排無意是非常有意味的:林奇眼中的人類,就如同這個女孩一樣——他們受到了太多的壓制,以至於變得扭曲、麻木、遲鈍,早已喪失了人之為人的特徵,甚至不知死之將至,最後也只能落得一個「在絕望中死去」(薩特語)的悲慘結局。這不禁令人想到荒誕派戲劇大師貝克特的作品《啊,美好的日子!》:女主人公在老邁龍鍾、行將入土之際仍然在梳洗打扮,贊美這是個「美好的日子」,甚至唱起了一首輕佻的情歌——其渾渾噩噩、不知死活的狀態已經麻木到精神錯亂的程度。
二、風格:詭異與神秘
看林奇的影片,不由令人想起風靡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表現主義強調人的情感的赤裸裸的宣洩和最直接的表達,激情被無限擴大,甚至成為一個包容一切的存在,在對具體的經驗細節的舍棄中,表現主義建立了一個極度抽象、變形、失真的世界的幻象,從而暴露人存在的本質。以《卡里加里博士》、《蠟人館》等為代表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往往以瘋子、鬼怪為主題,通過誇張的造型、鮮明的色彩對比和離奇的情節,竭力表現人物內心的瘋狂與暴戾,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記。它不僅影響了舊好萊塢的犯罪片和強盜片,而且,在《我心狂野》以及林奇的其他作品中,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影響仍然清晰可辨。
林奇與庫布里克一樣,善於人性惡的一面,但較之庫布里克的《發條橙子》、《全金屬外殼》等作品,其作品的支撐力量顯然多了一份無理性、無邏輯的因素;林奇與克波拉一樣,善於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現代啟示錄》、《對話》),但他的人物塑造中,似乎有更多的神秘與宿命在起作用;林奇與斯克塞斯一樣善於敘事,卻沒有斯克塞斯的俊朗和明快(《憤怒的公牛》、《計程車司機》),而代之以一種羼雜了更多迷幻色彩的、夢境一般的敘事風格;即使較之與林奇年齡相仿的奧利弗&。斯通,即使是一部與《我心狂野》題材相近、同樣描寫逃亡和反叛、暴力的《天生殺人狂》,只要認真比較,不難發現兩者的區別所在:在《天生殺人狂》里,斯通想要營造的是一種近似「狂歡」的氛圍,追求「平面化」與「深度削平」,是在後現代語境下對「深度模式」顛覆的一次嘗試;而林奇在《我心狂野》則堅守了現代主義的主題,從「背景」與「前景」的關系看,影片的「前景」顯然是模糊而遮蔽的,「背景」則是深不可測,兩者共同構成了林奇迷幻和夢境一般的現代主義色彩濃重的藝術世界。
古怪離奇而又鮮明突出的影像造型無疑是這個奇特的藝術世界裡「標簽式」的特徵,甚至是林奇作品中最為重要的元素之一。事實上,這種極具震撼力和沖擊力的影像表達與作品的主題相得益彰,共同構築了林奇獨特的藝術世界。一張塗成血紅色的女人的臉;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一具塗著藍色口紅被塑料布包裹的女孩的屍體;一張套著絲襪獰笑的醜陋而恐怖的男人的臉;一輛折射著幽暗的殘光賓士在清冷的公路上的汽車……這些早已成為林奇作品「招牌式」的鏡語。
在《我心狂野》中,火的意象反復出現,儼然成為了該片最為顯著的造型意象。在林奇卓越的造型追求下,火已經不單單是交代情節的工具,它不僅是重要的造型元素,而且已經成為導演表意抒情的重要手段。片頭,黑色的畫面逐漸疊出演職員表,黑暗中,出現了特寫鏡頭拍攝的一支突然劃著的火柴;緊接著,隨著片名字幕的疊出,一片熊熊燃燒的烈焰伴隨著濃濃的黑煙徒然闖入觀眾的視野,占據整個畫面。這是火的意象在該片中的首度呈現。總體而言,片中火的意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打火機、火柴的火苗,或者燃燒的香煙。這種情形在全片中共出現了六次,通常是伴隨著火柴點燃的摩擦聲,用特寫鏡頭拍攝的打火機的火苗或者劃著的火柴,緩緩引燃一支香煙,然後火柴緩緩燃燒,逐漸熄滅。採用文本細讀的方式,我們可以發現此類意象的共同特點:火柴、打火機以及香煙一般都是置於特寫鏡頭中,並且用升格鏡頭拍攝;火柴一般是突然劃破周圍的黑暗,開始燃燒;大都伴隨著畫外的火柴的燃燒聲響。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意象的火,可以視為生命沖動的象徵:雖然燃燒得短,但是它卻能在瞬間打破黑暗的控制和束縛,釋放出所有能量,直到熄滅——儼然是劇中主人公的抗爭精神的視覺呈現。從中,能看到無法阻擋的生命的升騰與悸動。另一類火的意象,則是通過勞拉或者塞勒的回憶的方式多次在閃回鏡頭中出現的大火:比如,全景鏡頭中,用升格鏡頭拍攝的一輛燃燒的小轎車在夜幕中翻滾著墜入懸崖;被大火吞噬的房間;引火上身拚命掙扎的勞拉的父親……這里,火不僅是生命沖動的象徵,同時,火又是不可遏止、瘋狂蔓延的慾望的喻像,烈火可以吞噬一切、毀滅一切,那無邊無際、熊熊燃燒的大火,彷彿是死亡和毀滅的預兆。
音響和音樂在《我心狂野》中同樣是極為重要的構成元素。不論是烈火燃燒的聲音還是火柴摩擦和燃燒的聲音,抑或是人物的尖叫與呼喊,都很好地起到了營造氛圍、渲染環境,進而表達導演意圖的作用。本片的音樂也十分豐富,比如片頭的宴會上,背景音樂是較為輕松的爵士樂,當塞勒痛擊鮑比&。雷的時候,音樂驟然變為穿透力、震撼力極強的重金屬搖滾樂;在強尼被殺的一場戲中,背景音樂的構成始終動盪不安,渲染了一種恐怖的氣氛;塞勒和勞拉在曠野里起舞時,背景音樂是激憤昂揚的搖滾樂,此時鏡頭緩緩上升,並且對准了遠方一片夕陽和廣袤的曠野,音樂非常自然地轉為細膩抒情的管弦交響樂,讓人回味再三。
三、「美國精神」:反抗與叛逆
同樣是表現暴力與人物瘋狂絕望的內心世界,林奇不像另一位同樣是以展示暴力而聞名的日本導演北野武那樣——僅僅展現暴力的結果,而是以少有的熱情和耐心把暴力的整個過程擺在觀眾面前,並且以這樣一種直接和極端的方式讓觀眾體會到世界之混亂與狂暴。事實上,林奇與北野武的區別可以看作日本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區別。
在《花火》中,北野武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裹挾著暴戾的內斂與含蓄,這正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性格:當阿西在車里猜撲克牌時說出「曲奇餅」的時候;當一輛路過的汽車破壞了兩人的合影,阿西推開了妻子伸過來的手臂的時候;當然還有影片的最後,阿西夫妻訣別的一場戲,當聽到妻子只說了一句「對不起,謝謝你」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日本人表達他們感情的方式——這就是他們的愛情和浪漫。
而我們在《我心狂野》等林奇的作品中看到的,則是美國人的精神與民族性格。美國人性格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他們骨子裡那種對自由的嚮往與渴望,以及那種與生俱來的叛逆。導演借塞勒之口說道:「它(指蛇皮夾克)是我的信仰與個性的象徵。」熱情洋溢而又放盪不羈的塞勒和勞拉在逃亡的路上,不停地聽搖滾樂、跳舞、做愛。一次,在行駛的公路上,勞拉打開收音機,聽到的無一例外——不是槍殺就是強暴,忍無可忍的勞拉和塞勒跳出車外,此時攝影機逐漸上升,在拉開的大全景鏡頭中,伴隨著一陣令人激昂振奮的音樂,兩人在廣闊無垠的西部曠野中瘋狂地跳起舞來。在他們身上,導演讓我們看到了美國人特有的熱情與反叛的個性,這是一種原始的、內在的生命沖動。片中的塞勒和勞拉還沒有被這個世界同化,或者說,他們是在以不懈的抗爭來擺脫加於自己身上的種種束縛和壓制,他們敢於為了自己的自由與任何壓制其理想的東西做毫不妥協的斗爭。
塞勒和勞拉就是這樣兩個被導演賦予了「美國精神」的人物:他們雖身處邪惡(以瑪麗塔、桑托斯、鮑比為代表)的包圍之中,卻從未放棄對個性和自由的追求,而是對邪惡勢力愈加疾惡如仇。無疑,林奇在這對叛逆的戀人身上寄予了自己的希望。《我心狂野》的結尾處,已經決定與勞拉分手的塞勒,在幻覺中受到《綠野仙蹤》里女巫的指引,再次回到勞拉的身邊與妻子、兒子團聚。雖歷經波折,他們最終克服惡的力量並得到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可以說,塞勒和勞拉的勝利其實是「美國精神」的勝利。
另外,《我心狂野》還是一個「原型」蘊涵相對豐富的電影文本。眾所周知,20世紀以來,西方文論史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即西方的文學藝術和人文科學出現了一種回歸原始的傾向。由於弗雷澤、榮格、弗萊等人的努力,起源於當代人對人類早期文化、原始思維以及人類共同的心理結構研究的神話原型批評一躍成為當代西方文藝批評中的顯學。「原型批評」的重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原型是人類早期生活的遺跡,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基本範式,它超越了時代與民族,是人類共通的心理結構,並且以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方式傳承和延續下來。榮格進而分析了眾多的原型,比如力量原型、英雄原型、魔鬼原型、救星原型、大地母親原型、巨人原型等。
在,《我心狂野》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些「原型」:最明顯的便是魔鬼原型,不管是內心陰暗險惡的母親瑪麗塔,還是心狠手辣的毒販桑托斯、雷迪爾,不管是瑪麗塔指使的打手鮑比&。雷還是淫惡的鮑比&。佩魯,無一不是魔鬼/邪惡的「原型」;再比如,母親瑪麗塔與勞拉的母女關系,不由讓人聯想到類似白雪公主與其後母的原型關系:勞拉單純、美麗、善良,一心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自由,但是她就如同童話里的白雪公主一樣,是柔弱無力、受到傷害並且是需要被拯救的對象;而她的母親瑪麗塔則如同童話中的後母一樣:歹毒、邪惡,對白雪公主心懷妒忌並竭盡迫害之能事;而另一個主人公塞勒則可以被視為「英雄原型」:在一個充滿混亂、邪惡、暴力的世界,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英雄總是能夠挺身而出,與之做堅決的斗爭,並且最終拯救弱小者。無疑,片中的塞勒就是這樣一個英雄的原型。
西方文論史上「原形批評」的集大成者,加拿大學者弗萊認為,原型是構成人類文學整體經驗的一些最基本因素,他進而把「原型」劃分為三大意象群:即神啟的意象、魔幻的意象、類比的意象。在《我心狂野》中,神啟的意象、魔幻的意象都有所體現:片中多次出現《綠野仙蹤》里的女巫的形象,她如同神一樣,總能在關鍵的時刻出現,並且給主人公以啟示——正是在她的指引和鼓舞下,塞勒和勞拉終於團聚;魔幻的意象是一個「痛苦、愚昧、廢墟、墮落的世界」,而林奇在《我心狂野》中所要著力營造的正是這樣一個充滿
不好意思,其他兩部有些困難
④ 塞爾達所有隱藏神廟的攻略哪裡找
1、用綠色蘑菇做菜可以補充體力,攀爬時很有用。地圖東南側海中孤島的神廟獎勵爬山加速的衣服。(有一個十分強力的守護者要解決)
2、守護者零件最好別賣掉,第一間實驗室可以用守護者零件升級林克的特殊技能。
3、第二間實驗室位於地圖最東北角,需要你先脫光衣服驗明正身觸發點火的劇情。點火成功以後可以用守護者的零件換各種專門克制守護者的武器和防具。
4、守護者的四肢都可以打斷,另外還能用鎖死技能鎖住一段時間。
(4)瑪麗塔交易所遺跡擴展閱讀
通過通道之後,會發現一個小型守護者。其主要攻擊方式是蓄力數秒之後,發射一個小型光波。按「Y」攻擊可以打斷它的蓄力,只需拿著武器不斷攻擊即可打倒對方。
打敗守護者後繼續往前走,會發現兩個平台之間是無法跳過的。這時只需要利用磁力抓取器將鐵板給吸過來,就可以踩著石板通過了。
最後利用磁力抓取器將鐵門拉開,見到希卡族老奶奶,獲取試煉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