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李熙股票

李熙股票

發布時間:2021-10-06 14:27:27

『壹』 從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的明星有哪些

1、迪麗熱巴

迪麗熱巴(Dilraba),1992年6月3日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歌手,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

2013年,迪麗熱巴因主演個人首部電視劇《阿娜爾罕》而出道。

2017年,她憑借玄幻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獲得白玉蘭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2021年7月20日,與龔俊共同主演的《安樂傳》官宣並開機;7月26日,主演的都市愛情劇《你是我的榮耀》播出。

『貳』 關於廣文書局的歷史,有人知道嗎!

世界書局(包括用廣文書局、中國第一書局之名出的書) 民國時期民營出版發行企業。1917年由沈知方在上海創辦。1921年改為股份公司,設編輯所、發行所和印刷廠,在各大城市設分局30餘處。沈知方任總經理。初期,以出版小說為主。從1924年起,編輯出版中小學教科書,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出版的教科書三足鼎立。1934年,因經濟周轉不靈,沈知方被迫退職,由陸高誼任總經理。抗日戰爭期間,林漢達主編的英文文學讀本頗負盛名。1946年,李石曾出任總經理。1950年宣告結束。共出書5000餘種。
1912年成立的世界書局,一開始還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書局,是以出版通俗圖書,供小市民階層閱讀而發展起來的。1924年才開始出版教科書,被同業和社會認可。在當時,似乎只有出版「正宗」的教科書,才夠得上是「正宗」的書局,就像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否則在同業中是排不上號的。從那時起,世界書局才躋身於書業的第三位,僅次於「商務」和「中華」。
世界書局的開創與發展,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紹興人沈知方。沈除了精明,還有著大氣魄。17歲時,他就在餘姚一家舊書店當學徒,1900年被商務印書館的夏瑞芳看中,職務被聘為「幹事」,實際上只不過是個「跑街」角色。沈知方就是從最底層的「跑街」做起,在積累經驗之後,自己曾創辦了幾家小型的書局。但是,他仍不滿足,一直在尋找機會,想大顯身手。在辛亥革命前夕,善於洞察時勢的沈知方早就預感到辛亥革命會成功,便暗地與陸費逵等人,秘密編輯為即將建立的中華民國准備新教科書。革命一成功,就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沈知方也便創辦了中華書局,並陸續推出了適應形勢的新教科書,結果暢銷一時,聲名大振。沈知方十分敏感地意識到,「世界」這一名稱有著全球的意思,比起「中華」乃一國的范圍要大得多,更具有包容性。於是,他便放棄其他名稱,從此只用世界書局的名義出版書籍,世界書局的出版標記也便應運而生。其出版標記是一隻非常直觀的圓形地球,喻示「世界」,地球四周環繞雲彩,正中豎寫著「世界」兩字。出版標記設計得很簡潔,卻有著一種飄浮於天際的豪邁感,這大概也是沈知方所嚮往並追求的一種境界。
世界書局出版標記的誕生,是與沈知方理想的實現緊緊相連的,一開始從底層於微弱之中起步,經過曲折坎坷,居然在出版投機類書籍的過程中,得到了「歪打正著」的結果,這也是沈知方始料未及的。「世界」之名,似乎成了沈知方的「護身符」。再加上他的經營頭腦、懂行、技巧以及人緣,更主要的是他了解當時讀者的閱讀需求,能在讀者還未感悟時,新的出版物已經擺在了讀者的面前。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迎合小市民的5種鴛鴦蝴蝶派的消閑性刊物,如李涵秋、張雲石主編的旬刊《快游》,嚴獨鶴、施濟群主編的周刊《紅雜志》,嚴獨鶴、趙苕狂主編的周刊《紅玫瑰》,江紅蕉主編的月刊《家庭雜志》,施濟群、程小青主編的半月刊《偵探世界》,這些雜志很受小市民的歡迎。
沈知方雖然有著多方面的才能,但畢竟也有「失足」之時……最後,只好被民國四元老之一的李石曾所代表的官僚資本侵入世界書局,從而控制了書局。此時,沈知方也知「命數」將盡,只好辭去經理一職,改任監事,而讓位於陸高誼。之後,沈知方再也無處可施展才華了。只好自己開了家啟明書店,由其次子任經理。另外還自辟「粹芬閣」藏書室,聊以自慰。
從成長到衰落
世界書局自1921年成立股份公司起,到1950年被政府接管止,在近30年的經營歲月里,走過了一段自初創幼稚,到發展興盛,到保守艱難,最終混亂衰落的歷程。它的消長成敗,反映了近現代中國民營企業在競爭中銳意求生,又在紛擾時局中歸於黯淡的命運。縱觀世界書局的歷程,按其主持人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下文將略述之。
自由競爭、成長興盛階段(1921~1933年)
世界書局的創始人沈知方(1882~1939),原名芝芳,浙江紹興人,1897年16歲時在紹興奎照樓書坊當學徒,1898年在餘姚玉海樓書坊,1899年到上海進廣益書局,1900年由夏粹芳招入商務印書館,1901年改入樂群書局,因出教科書侵害商務版權,樂群被訴失敗,1902年復入商務,擔任營業職務。十幾年學徒生涯的經驗積累,使年輕的沈知方具有精明的商業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當時正值晚清大廈將傾、革命風雨呼之欲來之際,沈知方和陸費逵等人審時度勢,與戴克敦、陳協恭等人私下組織編寫新教材,並著手籌備中華書局。1912年元旦隨著中華民國的成立,中華書局應運而生,發行新編的《中華教科書》,成為一時之盛。沈氏在中華出任副經理,主管營業和進貨,後因用公款大量購紙投機失敗,使中華書局陷入困境,加之當時建設廠房、添置設備耗資過大,以致資金周轉不靈,至1917年瀕於倒閉。沈知方因債務糾葛不得不離開中華,另謀生路。1917年,沈氏在上海重操舊業,以3000元資本在上海閘北義品里及福州路青蓮閣茶館對面弄內其昌旅館租一房間,作為營業基地。所出版的圖書,比較正規的,用廣文書局名稱;屬於投機的,用世界書局或中國第一書局名稱,因自己無門面,委託大東書局代為發行。後因用「世界」名稱的書銷路最好,故只用「世界」一名,不用另兩個名稱了。沈知方個人辦的世界書局(包括用廣文書局、中國第一書局之名出的書)在1917至1920年之間,營業逐年增加,資金不夠運用,沈氏乃於1921年夏季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在福州路山東路西首懷遠里內,並在懷遠里口租得店面,漆成紅色,號稱紅屋,頗受世人注目。其時該書局已出版書籍二百數十種(包括用廣文書局、中國第一書局名稱的),並經售其他書籍,用廉價贈品方法,大事宣傳,一時營業鼎盛。1921年至1923年間,全局共有職工一百餘人,並設編輯所、印刷廠於閘北香山路及虯江路,又設分局於廣州、北京、漢口、奉天等處。改組公司時資本為銀幣25000元,選出董事沈知方等五人,監察兩人,其中一人是廣益書局老闆,其他均為紙號老闆,可見沈氏在聚資方面是有其手腕的。業務負責人為總經理沈知方,下設營業部、信託部、會計部、分局事務部、門市部、批發部、函購部及編輯所、印刷廠,各部門有專人負責,可謂規模初具。
世界書局創業之初,勢單力薄,賺錢立足是其第一要旨,故最早一二年的出版物,多是迎合小市民低級趣味的社會新聞報道、禮拜六派的哀情小說、武俠黑幕小說和迷信命運等書。隨後又出版了一批文白對照的《古文觀止》、《論語》、《孟子》、學生作文、尺牘範本、社會人士所用的公文程式等書,以適應五四運動後提倡白話文的需要,極為學生界所歡迎。此外還出版了一些當時名人的傳記,如《孫中山全傳》、《模範軍人馮玉祥》、《當代名人軼事》等,銷路均佳,因藉此起家。當時世界書局設的編輯所,從1921年開始到1937年結束,以編輯教科書和工具書為主,並輯注一些古書,而其他書都在局外組稿,其中以通俗小說的影響最為廣泛。這些通俗小說主要指鴛鴦蝴蝶派的刊物及武俠、偵探小說,其中一部分是將舊說部加以整理,用新式標點排印,硬面洋裝,廉價發售;另一部分是特約撰寫章回體的作家,如嚴獨鶴、不肖生、施濟群、江紅蕉、王西神、程小青、李涵秋等,出版長篇小說,這其中如張恨水的社會言情小說(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落霞孤鶩》、《滿江紅》、《美人恩》)、不肖生的武俠小說(如《江湖奇俠傳》、《近代俠義英雄傳》)、程小青的偵探小說(如《福爾摩斯探案全集》、《霍桑探案》)等,經竭力宣傳,風行國內外,暢銷多年。在出書的同時,世界書局也出版了大批定期刊物,以配合宣傳,擴大影響。早期發行的,分別有嚴獨鶴、張濟群主編的《紅雜志》(周刊),李涵秋主編的《快活》(旬刊),嚴獨鶴、趙苕狂主編的《紅玫瑰》(周刊),江紅蕉主編的《家庭雜志》(月刊),張濟群、程小青主編的《偵探世界》(半月刊)等五種。這五種刊物,都是深受小市民階層喜愛的鴛鴦蝴蝶派刊物,除刊登短篇小說外,必有長篇小說二三種,每期連載,猶如連台本戲。長篇小說先在刊物上分期發表,刊完後又出單行本,這樣互促互銷,影響較遠。就拿張恨水的長篇小說來說吧,不僅為當年城鎮青年男女所愛讀,即如魯迅先生,也每種購來寄給其母親閱讀[1]。
民國初年,教科書市場幾為中華、商務所獨占。沈知方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巨大的潛在市場,1924年,世界書局開始出版小學教科書。其時除廣東已有孫中山的革命政權外,其他省區尚處在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出版教科書須送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審定,這在發行推銷上才有號召力和合法性。世界書局為了易達審定的目的起見,請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仁源為教科書審訂人,在教科書上刊用他的姓名,並獲得當時北京教育界知名人士如馬鄰翼、黎錦熙等的贊助,所以向北洋政府教育部送審時,得到了許多方便。這是最早出版新學制教科書的事。由於世界書局出版教科書,改變了商務、中華兩家壟斷局面,成為三家競爭之勢,從而使教科書內容不斷有所革新,售價也比較低廉,這是當時教育界和社會公認的。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後,孫中山在廣東領導革命軍醞釀發動北伐戰爭,世界書局鑒於大革命形勢為全國人心所向,由廣州分局搜集宣傳性小冊子,分批寄到上海編輯加工後,用廣州世界書局名義大量出版,如《全民政治問答》、《農民協會問答》、《不平等條約問答》、《三民主義淺說》等書,隨著北伐軍的進展,首先發行於南方各省。世界書局之所以在北伐軍尚未到達長江流域和上海之前,即膽敢出版配合大革命的宣傳書籍,一是沈知方的商人本性,覺得出這類書可名利雙收;二是總機構在租界,可依賴租界作護符。北伐勝利後,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世界書局除改編小學教科書、增出初高中教科書外,並注重一般新書的出版。其中由徐蔚南主編的《ABC叢書》一百餘種,有沈雁冰、楊賢江、陳望道、夏丏尊、洪深等進步作家撰稿,曾風行一時。其時沈雁冰、楊賢江因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而流亡日本,生活不能自持,世界書局由徐蔚南經手接受了兩人書稿14種,解除了進步文化界人士一時之憂,被傳為書壇佳話。這正是世界書局成長興盛、蒸蒸日上的時期。
共赴國難、勉力維持階段(1934~1945年)
1931年東北淪陷於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之下,1932年日軍侵犯上海,世界書局的虹口大連灣路總廠因在日軍控制區域內,總管理處、編輯所暫遷福州路發行所內辦公,印刷廠停工。國難當頭,進步文化界人士為抗日禦侮奮力疾呼,世界書局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1931年,世界書局出版的《世界雜志》第2卷第5期上,登出馬伯相所寫《為日禍敬告國人》一文,號召共赴國難,抵抗暴日,並刊印了日寇侵略的照片,隨後又出版了《日軍侵略滿蒙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各國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等書,吹響了抗日禦侮的號角。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8月上海地區抗戰開始,世界書局總廠被日軍佔領作為軍營,廠內財物損失巨大。大批教科書被沒收,送回造紙廠回爐作原料;經史子集國學名著、小說名著等被劫往日本;書籍的金屬品底版被熔作軍火,其中如影印的《十三經註疏》、《銅版康熙字典》、《資治通鑒》、《史記》、《漢書》、《三國志》等鋅銅版被毀。淪陷期內,日偽找到已退居幕後的沈知方,要求沈知方合作,遭其斷然拒絕,致為日偽所恨,1938年11月日軍把定時炸彈攜入當時公共租界福州路世界書局發行所內,炸彈爆炸,職員一死一傷。當時沈知方還在病中,遂預立遺囑,有「近遭國難,不為利誘,不為威脅」等句,體現了其民族氣節,次年9月沈氏病逝。
這一時期世界書局的主持人是陸高誼。陸高誼生於1898年,浙江紹興人,1924年畢業於之江大學中文系,曾任河南第一女子師范校長、之江大學附中校長。1933年入世界書局,先任總管理處秘書,後任經理,迨1934年沈知方辭去總經理職務後,陸高誼乃總攬全局。陸氏與沈知方原無淵源,之所以能進世界書局,是得了林漢達的介紹。林漢達與陸高誼是杭州之江大學同學,抗日戰爭前,林漢達任世界書局英文編輯部主任和出版部主任等職。1933年間,沈知方原有秘書病故,要林漢達擔任秘書職務。林漢達乃一介書生,長於編輯寫稿和教書,不願搞行政工作,便將同學陸高誼推薦給沈。陸進世界書局後,先任總管理處秘書,很快體現了其行政管理和交際應酬之才,不久升任經理。
世界書局中期所出之書,以林漢達主編的英文文學讀本最多,影響也最大。如《華文詳注英文文學讀本》、《世界近代英文名著集》兩套,其中有金仲華注釋的《安徒生童話選》、《漫琅蘭斯科》等。另有林漢達等主編的《英漢漢英兩用辭典》、《世界標准英漢辭典》等工具書較為暢銷,這些都為西方文學的傳入起了中介作用。抗戰以前,世界書局出版了大量經史子集古書,影印的《十三經註疏》、《經籍纂詁》、《說文解欄位注》、《資治通鑒》、《諸子集成》等,選用善本加圈點,或加校勘記,或加評述,變線裝為平裝普及本,大受歡迎。陸高誼還積極靠近一些進步文化人及民主人士,出版了《中學活用課本》一套、《新五四運動叢刊》數冊,以及胡山源撰《明季忠義叢刊》五冊,裴小楚主編《青年自學叢書》一套,鄭振鐸、王任叔、孔另境主編《大時代文藝叢書》一套,孔另境主編《劇本叢刊》五集、蘇信譯《俄國名劇叢刊》一套、賀之才譯《羅曼羅蘭戲劇叢書》一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等。這些圖書,或趨向進步,或灌輸民族抗戰意識,或雖是古典文藝而質量較好,這在抗戰期間孤島時期的上海,是有一定積極性的。在抗戰期間,還有陳鶴琴主編的《拉丁化新文字圖畫課本》二十餘冊,林迭肯(林漢達的筆名)主編的《拉丁化新文字叢書》十餘種,如《中國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國拼音文字的整理》、《國語拼音課本》及《連寫字型注調分部國語拼音詞彙》等,這些書是進步的,為中國文字改革提供了研究資料。
然而,世界書局畢竟是個民營企業,不論由誰主持,趨時附勢、出書賺錢是其主旨,因而在其中期也出了一些不好的書,如墨索里尼、希特勒的傳記等。當時國民黨的一些政客為迎合蔣介石的心理,對其所崇拜的清代曾國藩的著作匯編成《曾文正公全集》,幾乎人手一編,世界書局印行此書,銷路頗佳。此外,還出版過所謂《青年成功叢書》,灌輸個人主義的人生哲學。又接受三青團所編的《蔣主席青年問題言論集》,為蔣介石反動思想張目,影響極壞。
官僚資本入侵、日趨衰落階段(1946~1949年)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正式投降,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勝利。歷經戰爭磨難的中國人民希望爭取和平、休養生息,然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背信棄義,撕毀與中國共產黨的合同,發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從1946年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終於取得了勝利。以此為轉折,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也開始有了根本變化。
1945年7月,世界書局總經理陸高誼辭職離滬,由陸仲良代理。不久抗戰期間退入內地形同虛設的舊董事會復員回滬,抗戰期間在上海選出的董事會取消。舊董事會復選名單為董事張靜江、杜月笙、錢新之、陸高誼、崔竹溪、李書華、陸仲良、陳和銑、胡天石、魏炳榮,監察人吳稚暉、李麟玉、齊雲青。1946年1月起,李石曾為總經理,李鴻球為經理,幾乎都是李石曾集團的人。李氏集團帶來大量資本,股份約佔全部股份的一半。李石曾曾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之職,抗戰期間從事外事活動,1948年被聘為總統府資政。官僚資本的入侵,使世界書局最終走進一條死胡同,最後被人民接管。
世界書局後期共出書計292種,其中1946年72種,1947年57種,1948年109種,1949年54種,另外還有大量再版重印書。其中較為暢銷的,有《英漢四用辭典》。該書在香港印刷,運到內地裝訂銷售。之所以在香港印製,是因當時海關稅則規定,進口紙張須征稅,進口書籍和印刷圖文而尚未訂成書籍的書頁則可免稅。世界書局為減輕印製成本,於1947年冬,派員前往香港委託嘉華印刷公司印製《英漢四用辭典》一書,在1948年內印成數萬部書頁,運滬裝訂成書。此書當時極為暢銷,大學生幾乎人手一冊,一些同行則儲存此書作為避免偽幣貶值損失的手段,世界書局賴此獲利不少。1947年楊家駱主編的《四庫全書學典》出版,該書乃《四庫大辭典》的改編本,書前有李石曾所作英文序。該書第一次從整個世界整個知識體系來觀察《四庫全書》,將《四庫全書》與18世紀法國狄德羅編撰的《網路全書》相提並論,在世界文化的寬宏背景上,對《四庫全書》及其《總目》進行整理爬梳,為傳播中華學術、加強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該書在外國各大圖書館都有贈品收藏。1947年世界書局還出版了朱生豪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3輯共27種,這是中國第一次較全面地譯介莎翁的作品,在全世界引起轟動,而朱生豪本人就是世界書局的職員,由於抗戰,回老家從事翻譯工作,靠世界書局按時支付的稿酬維持生活。當時敵偽統治區物價暴漲,區區稿酬難以維持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朱生豪不顧貧病的煎熬,直到病逝之前,始終專心一志,堅持譯作,為世人留下莎劇譯本31種,僅余歷史劇6種未譯。朱譯莎劇,到1950年收集在《莎士比亞全集》中,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我們今天依然可以從那明白曉暢的文字中領略到翻譯家朱生豪的風采。
世界書局後期還出版了一些質量較好的書,如畢修勺譯的《左拉小說選集》,中華兒童教育社馬客談、李清悚主編的《少年科學文庫》,李熙謀主編的《少年應用科學叢書》等。當時由世界出版協社[2]編輯的《世界月刊》、《世界農村月刊》、《世界交通月刊》等,也交世界書局印刷發行,其中為《世界月刊》寫稿的,有巴金、曹未風、沈尹默、趙景深、朱洗、傅抱石、謝冰心等在當時文化界有一定影響的人。
由於官僚資本的入侵,世界書局後期所出各書,不少是為國民黨反動派張目的。
三足鼎立
世界書局先由沈知方個人經營,到1921年才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初期為賺錢計,以出版一些迎合小市民低級趣味的社會新聞報道、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為主,在世人心目中沒有什麼地位。1924年出版教科書以後,社會影響和經濟實力急劇增長,逐漸成為繼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之後第三大中國民營出版業。這里不妨從人力、財力、組織機構、生產設備、出版品種等方面略加比較。
以人力財力言 世界書局創辦人沈知方原是商務印書館早期高級職員,辛亥革命時又與陸費逵合作創辦中華書局,直到1917年脫離中華另立世界書局。沈知方由晚清舊式書店學徒的出身,轉入新式書業,成為資本主義的出版家,離不開商務、中華對他的栽培和鍛煉。就在1921年世界書局改組時,沈氏還先後挖用了不少商務、中華的職員以壯大自己的實力。這些人員大都在業務上有些長處,為草創伊始的世界書局立下了汗馬之功。可以說,世界書局創立之初,上到總經理,下到各部門職員,都與商務、中華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樣,世界書局的經營管理自然脫不了商務、中華兩模式的影子。商務編譯所職工工作時間為六小時,夏季高溫時只工作上午四小時,中華、世界亦然;商務曾辦補習班數期,造就書業人員不少,世界書局早期也曾招考練習生數次,約七八十人,亦大都成為書業骨幹人員;世界書局上海一處三所(總務處、編輯所、印刷所、發行所),內部編制所分部、科、股,大致與商務、中華相同。世界書局上海職工最多時有一千數百人,故被認為次於商務、中華兩家居第三位。而以財力言,世界書局成立時,資本僅銀幣25萬元,後來陸續增資,到抗戰前為銀幣73萬元,到抗戰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畸形發展,游資充斥,世界書局乘機吸收社會游資,所發股票,可在交易所證券市場買賣,成為當時證券交易所文化業的熱門股票,至1948年增資至偽幣60億元(有李石曾官僚資本加入)。這賬面資本因股票價格下跌而不值錢,實際財產不如商務、中華兩家之殷實雄厚。商務、中華亦曾增資數次,股票亦可買賣,但不如世界書局股票因有投機商操縱而容易買進賣出。
以組織機構言 商務、中華、世界這三家都是股份有限公司,由股東會選舉董事、監察人,再由董事會互選常務董事推定董事長,派定總經理,領導公司業務。設總管理處(前期稱總務處)及編輯所、印刷廠、上海發行所,下設各部科並附設其他機構,如函授學社等。世界書局有兩個部門為同業所無,即讀書儲蓄部(後稱同人存款部)和房地產部。在各省市設分支機構,世界書局先後開設分局有三十餘處,蘇州、杭州設過編輯分所,但其分支機構不及商務、中華之多。
以生產設備言 三家均自辦印刷廠,商務、中華兩廠,鉛印、膠印凹凸版等設備齊全,中華廠經常承印國民黨政府的鈔票、債券等。世界書局的印刷廠則僅鉛印部分比較齊全,抗日戰爭時期又損失嚴重,故生產實力不如前兩家。
以出版品種言 這三家是綜合性書局,凡中小學教科書、專科、大學教本、參考書、工具書、課外讀物、兒童讀物、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外古今文藝名著、應用科學學術名著等,均有出版,並都出版若干種定期出版物。
世界書局早期多出版低級通俗圖書,不為世人所重。後來力爭上游,以商務、中華為競爭對象,如商務出版《四部叢刊》、中華出版《四部備要》、世界書局則出版《國學名著叢刊》,其中如影印《十三經註疏》、《經籍纂詁》、《說文解欄位注》、《說文通訓定聲》、《四史》、《資治通鑒》、《昭明文選》以及《諸子集成》、《元曲選》,歷代古人詩詞專集等,精選善本,加上圈句,或加校勘記,或加評述,使卷帙浩繁的線裝書,變成洋裝普及本,便於翻檢閱讀和攜帶,並廉價發售,故頗受讀者歡迎。該書局中期總經理陸高誼曾好有一比,商務、中華好比「全桌筵席」,世界書局好比是「點吃名菜」。鄭振鐸稱贊世界書局這些中國古典圖書,「價廉方便有用處」。
又如商務出版「萬有文庫」,世界則出「ABC叢書」,亦能風行一時。商務的《辭源》、中華的《辭海》,為讀書界所必備,世界書局在蘇州設立編輯分所,聘請編輯多人,編《辭林》一書,因抗戰爆發致編輯所分散而未編成。英文工具書,商務的《英漢模範辭典》為大中學生必備,世界書局出版《英漢四用辭典》亦受大中學生歡迎,並被販賣同行作為保存幣值而囤積。
以經營副業言 早期的商務、中華,除售書外,凡學校用的東西,都有發售,例如筆墨簿冊、體育用品、音樂用品、美術用品,以至生物標本、化學物理器皿等,設立專櫃發售。世界書局上海發行所1932年也設有世界教育用品商店,曾獨家經銷德國雅士牌金筆、國產光華牌口琴等文具,並曾獨家經銷新加坡陳嘉庚公司橡膠製品的球類跑鞋等。
以利用副牌言 民國時期各民營書業,除自己正式店名外,還用各種副牌出書,以適應潮流,應付環境。如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時,上海尚處在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統治之下,世界書局出版反對帝國主義,宣傳國民革命的小冊子,雖在上海印刷,而用廣州共和書局、廣州世界書局等名義出版,以防出事被查究時有所推託。當時商務曾用「新時代教育社」名義,中華曾用「新國民圖書社」名義。世界書局前期還用廣文書局、普益書局等名稱印製通俗書籍,而用世界書局名義居於經銷地位,以示自己是出版教科書的正派書商。
以利用外商印刷技術及對付日偽言 商務印書館早年受盤日商修文印刷局,並僱傭日、美、德籍技師,世界書局早年受盤俄商西伯利亞印書館的印刷設備,並留用俄人技師。在積極利用外商印刷技術、提高自身生產能力這一點上,中華書局比之商務印書館,是相同的。

『叄』 找一部小說

邂逅我的惡魔王子
惡魔賴上身
賴上霸王龍
不過你這個要求的有點少...
你可以嘗試別的嘛...

『肆』 王朝的外國王朝

諾曼王朝(House of Normandy)
1066-1087威廉一世(征服王),1027-1087
諾曼底公爵。表兄愛德華早年流亡諾曼底,所以與其結盟,並許諾英格蘭王位。愛德華死後哈羅德繼承英格蘭王位,於是威廉出兵佔領英格蘭。諾曼王朝開始。
1087-1100威廉二世(紅毛王),1060-1100
威廉一世之次子。長兄羅伯特繼承並承諾將諾曼公國王位傳給他。在狩獵時中流箭身亡,也有說法是被亨利一世暗箭傷害。
1100-1135亨利一世,1068-1135
威廉一世幼子(第四子)。其獨子威廉在橫渡英吉利海峽時身亡,無子。因喪子和安茹伯爵叛亂而憂郁,導致消化不良而病死。
1135-1154斯蒂芬
法國的布魯瓦伯爵之子,母親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個女兒。亨利一世死後第一個趕到英格蘭宣布繼承王位。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繼承權,1153年,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兒子——安茹伯爵亨利率領軍隊在英格蘭登陸。經過幾場戰斗,他與斯蒂芬達成協議,斯蒂芬繼續擔任國王,死後由亨利繼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即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189亨利二世,1133-1189
法國的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之子。19歲時同因淫亂被迫離婚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後埃萊奧諾(30歲)結婚,取得法國南部大片領地。晚年發生王後和王子叛亂,親征諾曼底和阿基坦,被法國國王菲利浦二世和阿基坦叛軍俘虜死亡。該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為紋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裝飾,所以通常人們叫它金雀花王朝。
1189-1199理查一世(獅心王),1157-1199
亨利二世次子。參加十字軍東征,獲得獅心王的稱號。在鎮壓阿基坦叛亂時身亡。身為國王十年,在英格蘭的時間一共只有六個月。是騎士的楷模,但是作為國王卻非常失敗。
1199-1216約翰(無地王),1167-1216
亨利二世第四子。長兄和三兄早亡。父王把在法國的領地全部授予幾位兄長,由於已經沒有領地可以封給約翰,所以被稱為無地王。在位期間出兵法國而戰敗,回國後由於征稅而面臨國內諸侯反抗,被迫頒布了承認封建特權和城市自治的《大憲章》。
1216-1272亨利三世,1207-1272
約翰之長子。九歲即位。由於賢臣掌國,所以在位期間政局安定。
1272-1307愛德華一世(長腿王),1239-1307
亨利三世長子。參加過十字軍。征服威爾士,並封長子愛德華為威爾士親王,開歷史先河。創建「模範議會」。病死在遠征蘇格蘭的羅伯特·布魯斯途中。
1307-1327愛德華二世,1284-1329
愛德華一世長子。昏庸懶惰。征服蘇格蘭失敗,承認其獨立。和寵臣大搞同性戀。王後伊莎貝拉為法王菲利浦四世之女,對國王不滿,於1325年攜兒子愛德華回到法國,和其弟弟法王查理四世策劃推翻愛德華二世。1326年發動政變,殺死國王的寵臣,1327年操縱國會將其廢黜,放逐到南威爾士。兩年後在巴克利城堡中將其殺害。
1327-1377愛德華三世,1312-1377
愛德華二世之子。1330年在處死了其母親的寵臣,逼迫其父退位的莫蒂默伯爵後親政。在位期間開始英法百年戰爭。戰爭的起因是法國卡佩王朝由瓦魯瓦家族的菲利浦六世繼承,而愛德華三世堅持自己也有法國王位繼承權。同王太子愛德華(黑太子)親征法國。在普瓦蒂埃抓獲法王約翰二世。放棄法國王位繼承權以換取法國西南的大片土地。組建了英格蘭長弓兵。
1377-1399理查二世,1367-1400
黑太子愛德華之子。繼承祖父王位,但是實權被叔父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把持。由於這個原因而記恨蘭開斯特家。親政後驅逐了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並沒收其領地。1399年,亨利在國王遠征愛爾蘭時舉兵拘捕了國王,並讓國會同意將理查廢黜,由亨利即位。蘭開斯特王朝開始。
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
1399-1413亨利四世(波廷布魯克),1207-1272
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子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長子。支持堂兄理查二世鎮壓格洛斯特公爵叛亂。但是不久由於霍爾福德公爵的挑撥,在1395年被驅逐並沒收領地。起兵征討理查。由於受議會擁戴而即位,開創了國王尊重議會意見的先河。
1413-1422 亨利五世,1387-1422
亨利四世長子。即位後重開英法戰爭。率領英格蘭長弓兵在阿金庫爾取得勝利。先後占據諾曼底和魯汶。和法國簽訂特魯瓦和約,成為法王查理六世的王位繼承者。但是這個條約不為法國貴族承認,雙方繼續開戰。在巴黎郊外萬塞納因為赤痢而病死。
1422-1461亨利六世,1421-1471
出生後九個月即位。由於外祖父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而身兼英法兩國國王。叔父貝德福公爵攝政。由於法國出現聖女貞德,英國在百年戰爭中失利。喪失在法國的全部領地。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約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布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對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廢除攝政,雙方的長期混戰從此開始。因為約克公爵理查要求王位繼承權,展開了英國貴族內戰(玫瑰戰爭)。1460年被約克公爵抓獲,約克公爵宣布自己為英格蘭國王,但是不久戰死。理查之子愛德華進入倫敦即位。亨利逃亡到蘇格蘭,後再度被抓獲,幽禁於倫敦塔。在沃里克伯爵幫助下曾於1470年復位,次年沃里克戰死,亨利再度被抓獲而處死。蘭開斯特王朝結束。
約克王朝(House of York)
1461-1483愛德華四世,1442-1483
約克公爵理查之子。父親理查在1460年戰死後成為約克派首領。1461年即位。1470年在沃里克伯爵的幫助下亨利六世復位,而愛德華在法國軍隊幫助下擊敗了沃里克伯爵,並將亨利六世殺害於倫敦塔。
1483愛德華五世,1470-1483
愛德華四世長子。即位的同年同弟弟約克公爵理查一起被攝政的叔父格洛斯特公爵送入倫敦塔。之後便再無下落。遺骨在1674年被發現。被稱做「塔中的王子」。
1483-1485理查三世,1452-1485
愛德華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為攝政王,殺害侄子愛德華五世後即位。鎮壓了要求王位繼承權的白金漢公爵叛亂。但是在和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的交戰中,由於部下威廉·斯坦利叛變而失利被殺。約克王朝結束。盡管因為篡位而名聲不好,但是很有政治才能。
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
1485-1509亨利七世,1457-1509
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里士滿伯爵愛德華·都鐸和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孫女瑪格麗特之子。被視為蘭開斯特派首領。曾流亡法國。1485年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宣布繼承英格蘭王位。1486年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結婚,宣布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並,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採取聯姻政策。長子阿瑟娶西班牙公主,長女瑪格麗特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獎勵工商業發展。被稱做賢王。
1509-1547亨利八世,1491-1547
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後同亡兄阿瑟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結婚。由於離婚問題而同羅馬教廷決裂。一生中娶過六個妻子,以不貞的罪名處決了其中的三個。
1547-1553愛德華六世,1537-1553
亨利八世獨子。母親是其第三個妻子,死於難產。九歲即位,舅父薩默塞特公爵攝政。堅持其父親的國教政策。1549年薩默塞特公爵在宮廷斗爭中失勢,諾森伯蘭公爵攝政。由於國王年輕病弱,在位六年便去世。
1553簡·格雷,1537-1554
多塞特侯爵、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外祖母瑪麗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了諾森伯蘭公爵的兒子達德利。愛德華六世臨終時,擔任攝政的諾森伯蘭公爵唆使他在偽造的遺囑上簽字,讓簡·格雷繼承王位。但是陰謀敗露,簡·格雷上台僅九天便被瑪麗女王廢黜,關入倫敦塔,次年在塔內被斬首。諾森伯蘭公爵也被斬首。
1553-1558瑪麗一世,1516-1558
亨利八世同西班牙阿拉貢的凱瑟琳之女。從幼年起就被用為宮廷交易的工具。先後向法國王太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法國國王提親。亨利八世和凱瑟琳離婚之後被當作私生女看待。堅信天主教。愛德華六世死後得到輿論支持即王位。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結婚。由於鎮壓新教徒被稱做「血腥的瑪麗」。根據分析,應該是由於自幼鬱郁寡歡而導致精神殘暴。1558年病死。
1558-1603 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
亨利八世同被斬首的安妮·博林之女。1554年起被姐姐幽禁於倫敦塔。在幽禁中更加堅信新教。1558年即位。宣布自己「同國家結婚」,把終身獻給英格蘭。得到臣民愛戴,被稱做「處女女王」、「仙女王」,以其名命名了弗吉尼亞。在位期間是英格蘭國力發展速度最快的時間。無論是海上貿易、海軍還是經濟、文化,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位期間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辟了美洲殖民地,改良貨幣,成立西班牙公司、利凡特(地中海東岸)公司、威尼斯公司和著名的東印度公司等特許公司。還實施礦山、煤炭、玻璃、鹽、鐵的壟斷。頒布工匠法、救濟法、流浪乞丐處罰法以促進就業。她在位時期也是莎士比亞、斯賓塞、培根等文學偉人輩出的時代,被稱做英格蘭的文藝復興。死後無子。都鐸王朝結束。
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uart)
1603-1625詹姆斯一世,1566-1625
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其母親瑪麗·斯圖亞特是詹姆斯五世的獨女。而瑪麗·斯圖亞特的祖母瑪格麗特(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的母親,詹姆斯四世的妻子)是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的姐姐。所以按照血緣關系,伊麗莎白女王是瑪麗·斯圖亞特的表姑,詹姆斯六世是伊麗莎白女王的表侄孫。其父親是蘇格蘭貴族丹利。由於其母在同新教勢力的斗爭中失利出逃英格蘭,所以在一歲的時候就繼承了蘇格蘭王位。伊麗莎白一世死後,他因為是瑪格麗特·都鐸的曾孫而繼承英格蘭王位。由於蘇格蘭親法貴族影響,比較傾向於加爾文教派的新教。對內鎮壓清教徒和天主教徒。統治時期也是北美殖民地的開拓初期。外表醜陋,表現消極,被稱做「最聰明的蠢人」。
1649-1659共和政體
(1649- 共和政體
-1658 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
1658-1659 護國公理查·克倫威爾)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60-1685查理二世,1630-1685
查理一世次子。亡命法國。1650年返回蘇格蘭。次年成為蘇格蘭國王,率領蘇格蘭長老派和王黨軍隊進入英格蘭,在伍斯特戰敗,再次出亡法國。1660年共和政體顛覆,回國復位。同法王路易十四簽訂密約推崇天主教。後轉而推行反法親荷外交。由於專斷統治,國王和議會裂痕再次加深。由於沒有法定婚姻的兒子,1679年國會發表宣言反對其信奉天主教的弟弟詹姆斯繼承英格蘭王位(《排斥法案》),被駁回,釀成「光榮革命」的契機。國王臨終前宣布自己信奉天主教。
1685-1688詹姆斯二世,1633-1701
查理一世之子。1646年被革命軍逮捕,1648年逃亡歐洲。1660年回國。由於信奉並強制推行天主教,即位後遭到國內新教徒的反對。鎮壓查理二世私生子蒙默思公爵叛亂。由於王子詹姆斯·弗朗西斯·愛德華出生後接受天主教洗禮,國會請來其信奉新教的女兒瑪麗和丈夫威廉(光榮革命)。詹姆斯二世投奔路易十四。次年率領法國援軍在愛爾蘭登陸,後戰敗。再次流亡法國。1701年死於聖日耳曼-昂-萊。
1689-1694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1662-1694
瑪麗二世,詹姆斯二世之長女。自幼接受新教教育。和尼德蘭聯合省總督威廉親王結婚。光榮革命後與丈夫共同回國執政。性格溫和有禮。無子女。同妹妹安妮不和。原因是她把安妮的朋友馬爾巴勒公爵約翰·丘吉爾定做私通詹姆斯二世的反叛罪。因天花而去世。
1694-1702 威廉三世,1650-1702
尼德蘭聯合省總督,奧蘭治親王。父親是尼德蘭聯合省總督威廉二世。母親是查理一世長女瑪麗。光榮革命時應輝格黨和托利黨的共同要求,率領荷蘭艦隊在英格蘭登陸,放逐詹姆斯二世。在位期間加入反法同盟。因落馬受傷死於倫敦。1701年英國制訂王位繼承法《權利法案》,規定威廉三世之後由安妮繼位,安妮之後由漢諾威的喬治繼位,徹底排除了詹姆斯二世男性後代繼位的可能。同時,荷蘭的奧蘭治-拿騷家族中的奧蘭治一支也隨著威廉三世的死亡而絕嗣,由德國拿騷的那一支繼承荷蘭執政的頭銜。
1702-1714 安妮,1664-1714
詹姆斯二世次女。和丹麥王子喬治結婚。雖然和姐姐關系不和睦,但是根據《權利法案》而繼承王位。曾經生育十七個子女,但是只有一個孩子活到了10歲。由於擔心死後斯圖亞特家族絕嗣導致蘇格蘭脫離英格蘭,於在位期間頒布法令宣布合並蘇格蘭(在此之前蘇格蘭和英格蘭只是擁有共同國王的身合國)。同時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在位期間英國發展勢頭旺盛,國力強大,並奠定了日後英國的內閣制度。安妮嗜酒,被稱為「酒館里的安妮」。安妮女王死後,斯圖亞特王朝結束。
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m)
1714-1727喬治一世,1660-1727
喬治·劉易斯,父親是漢諾威選帝侯恩斯特·奧古斯特,母親索非亞是普法爾茨選帝侯的女兒,詹姆斯一世的外孫女。根據《權利法案》而在54歲時獲得英國王位繼承權。鎮壓了詹姆斯黨叛亂。建立責任內閣制度,在位期間英國發生著名的由於股票投機引起的南海泡沫事件。完全不會英語。年輕時身邊有很多情婦,一直和妻子分居。
1727-1760喬治二世,1683 -1760
名字叫奧古斯特,喬治一世之子。安妮女王時期受封為英國的劍橋公爵。同父親不和。任用渥波爾為首相,在位期間經歷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鎮壓詹姆斯二世孫子查理·愛德華叛亂等戰爭。在他的時代,立憲君主制在英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1760-1820喬治三世,1738-1820
名字叫威廉·腓特烈,威爾士親王腓特烈·路易的兒子,喬治二世的孫子。反對輝格黨,抱著強化王權統治的信念即位。任命托利黨內閣。由於內外政策失誤和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一系列矛盾,在位期間發生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採取強硬態度。參加神聖同盟反對法國。雖然有志成為一個偉大的國王,但是晚年精神失常,王太子奧古斯特·腓特烈攝政。阿諾德·湯因比把喬治三世在位的時代看作是英國的產業革命時代。
1820-1830喬治四世,1762-1830
名字叫奧古斯特·腓特烈。喬治三世長子。年輕時生活放盪,肆意揮霍,欠下了25萬英鎊的債務。和一個天主教教徒羅賓遜夫人秘密結婚,但是被宣告無效。盡管如此,這個婚姻生活還是維持了26年之久。1795年同不倫瑞克的卡羅琳結婚,有一女(夏洛特女王儲),許配給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的利奧波德親王(後來成為比利時國王)。1811年開始攝政。1830年由於胃出血而去世。
1830-1837威廉四世,1765-1837
喬治三世之子。克拉倫斯公爵。因為夏洛特女王儲去世而繼承其哥哥喬治四世的王位。即位時已經是65歲高齡。性格優柔寡斷。有12個子女但都夭折。死後侄女維多利亞即位。
1837-1901 維多利亞,1819-1901
喬治三世第四子肯特公爵愛德華之女。十八歲時伯父威廉四世去世而即位。由於漢諾威家族不承認女性的繼承權,因此宣布在其身後放棄對德國漢諾威領地的繼承權,英國王室也不再使用漢諾威作為朝代名。和舅舅薩克森-科堡公爵的次子阿爾伯特結婚。實行開明的立憲君主政治。在位時期是英國國力最為強盛的時代。1876年成為印度女皇。有9個子女,31個孫輩,通過聯姻遍及歐洲各國王室,被稱做「歐洲的祖母」。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1901年去世。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House of Sachsen-Coburg-Gotha)
1901-1910愛德華七世,1841-1910
維多利亞女王長子。59歲即位。改王號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外甥為德皇威廉二世,妻子為丹麥公主,妻子一方的外甥為沙皇尼古拉二世。因此協調與歐洲各國的關系極為微妙。在位期間簽署英法協約、英俄協約。但未能抑制外甥德皇的擴張企圖。
溫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
1910-1936喬治五世,1865-1936
愛德華七世次子。約克公爵。長兄阿爾伯特去世後被宣布為王位繼承人。即位後頭銜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以及英國海外殖民地之王,印度皇帝陛下」。使用GRI的徽記(George V Rex et Imperator)。性格威嚴沉穩朴實。在位期間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愛爾蘭獨立。在一戰中因為德國是其敵國,所以將王室的姓氏由薩克森-科堡-哥達改為溫莎。
1936愛德華八世,1894-1972
喬治五世長子。早年曾在海軍中服役。一戰中服役於陸軍,曾在法國、埃及和義大利作戰。父親死後即位。同曾經兩次離婚的辛普森夫人的關系被披露後引起英國舉國嘩然。在經過抉擇後,於1936年12月發表退位詔書,傳位於其弟弟約克公爵。之後前往法國定居。二戰期間任巴哈馬總督。除弟弟阿爾伯特和母親瑪麗王後的葬禮之外在也沒有返回過英國。
1936-1952喬治六世,1895-1952
喬治五世次子。名字叫阿爾伯特。約克公爵。一戰時期在海軍服役,曾經參加日德蘭海戰。關心勞工問題,被稱做「產業的王子」。因長兄愛德華八世突然退位而繼承英國王位。二戰期間堅持留在英國本土,受到臣民愛戴。有很強的責任感,處事公正。在位期間王室和民眾感情極為融洽。
1952-伊麗莎白二世,1926-
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喬治六世長女。1926年出生。1947年和希臘王子菲利普·馮·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松德堡-格呂克斯堡親王結婚。考慮到今後子女姓氏拼寫方便,菲利普王子在歸化英國國籍的時候選取母系姓氏蒙巴頓(德國巴騰貝格家族)為姓。1952年即位。有三子一女:長子威爾士親王查爾斯,長女安妮大公主,次子約克公爵安德魯,三子威塞克斯伯爵愛德華。
溫莎-蒙巴頓王朝
House of Windsor-Mountbatten
? - 喬治七世或查理三世,1948-
查爾斯·菲利普·阿瑟·溫莎,伊麗莎白二世長子,威爾士親王。性格懦弱而放盪。與妻子黛安娜王妃離婚。有兩子,長子威廉.次子亨利,查爾斯宣布如果繼承英國王位,將改王室姓氏為溫莎·蒙巴頓。王號未定,有可能以其第一個教名查爾斯而定為查理三世,但是也可能根據家族傳統選喬治七世或根據其中間教名選阿瑟一世的王號。
? -威廉五世,1982-
威廉·阿瑟·菲利普·路易斯·溫莎,威爾士親王長子。英國第二順序王位繼承人。目前在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求學。目前是西方許多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但是根據英國王室發展的現狀,不排除他作為王室政治秀道具而犧牲其個人選擇的伴侶的可能。根據英國新的王位繼承法,威廉之後的英國王位繼承權,以其第一個出生的子女為優先考慮,無論男女。如果第一個孩子是女兒,則該女孩繼承英國王位,不論她是否還有弟弟出生。 加洛林王朝
查理曼
法蘭克王國
查理一世 768-814
法蘭克王國
路易一世840-843
內戰西法蘭克王國
查理二世 843-877
路易二世877-879
路易三世879-882
卡洛曼 879-884
神聖羅馬帝國
查理三世 884-887
羅貝爾(卡佩)王朝
倭德 888-898
加洛林王朝
查理三世 893或898-923
羅貝爾(卡佩)王朝
羅貝爾一世922-923
魯道夫923~936
路易四世936~954
洛泰爾 954~986
路易五世986~987
卡佩王朝
卡佩 987~996
羅貝爾二世996~1031
亨利一世 1031~1060
腓力一世1060~1068
路易六世1068~1137
路易七世 1137~1180
腓力二世 1180~1223
路易八世1223~1226
路易九世(聖路易) 1226~1270
腓力三世1270~1285
腓力四世1285~1314
路易十世1314~1316
約翰一世1316
腓力五世1316~1322
查理四世 1322~1328
瓦盧瓦王朝
腓力六世1328~1350
約翰二世 1350~1364
查理五世1364~1380
查理六世 1380~1422
查理七世1422~1461
路易十一世 1461~1483
查理八世1483~1498
瓦盧瓦王朝
奧爾良旁支 路易十二世 1498~1515
昂古萊姆旁支 弗朗西斯一世 1515~1547
亨利二世 1547~1559
弗朗西斯二世 1559~1560
查理九世1560~1574
亨利三世 1574~1589
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 1589`1610
路易十三世 1610~1643
路易十四世1643-1715
路易十五世 1715~1774
路易十六世 1774~1792
路易(十七世) 1793~1795
第一共和國
國民公會 1792-1795
五人執政團時期 1795-1799
執政官政府 1799-1804
第一帝國(皇帝)
拿破崙一世 1804-1814,1815
拿破崙(二世) 1815
波旁王朝
路易十八世1814~1824
查理十世1824~1830
奧爾良王朝
路易-腓力 1830~1848
第二共和國
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1848~1852
第二帝國(皇帝)
拿破崙三世(即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1852-1870
第三共和國
總統梯也爾1871-1873
麥克馬洪1873-1879
格雷維1879-1887
卡諾1887-1894
卡季米爾-佩里埃1894~1895
福爾1895~1899
盧貝 1899~1906
法利埃 1906~1913
普恩加來 1913~1920
德夏內爾 1920
米勒蘭 1920~1924
杜梅格 1924~1931
杜梅 1931~1932
勒布倫1932~1940 李成桂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朝鮮定宗李芳果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朝鮮太宗李芳遠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朝鮮世宗李祹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朝鮮文宗李珦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長子
朝鮮端宗李弘暐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朝鮮世祖李瑈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朝鮮睿宗李晄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朝鮮成宗李娎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長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李隆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 成宗長子
朝鮮中宗李懌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長子,燕山君之弟
朝鮮仁宗李峼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長子
朝鮮明宗李峘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朝鮮宣祖李昖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李琿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仁祖李倧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朝鮮孝宗李淏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朝鮮顯宗李棩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朝鮮肅宗李焞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顯宗嫡子
朝鮮景宗李昀1688年—1724年,在位期間1720年-1724年 肅宗庶長子
朝鮮英祖李昑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24年-1776年 肅宗庶四子
朝鮮正祖李祘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獻世子李愃之次子
朝鮮純祖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長子
朝鮮憲宗李奐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 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朝鮮哲宗李升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 庄獻世子第三子恩彥君李裀之孫,父為恩彥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壙
朝鮮高宗李熙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 庄獻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孫,祖父南延君李球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孫,父為南延君第四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朝鮮純宗李坧1874年—1926年,在位期間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長子

『伍』 韓國近代王室歷史

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余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出兵援助,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城,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和駐朝鮮的清軍展開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成為近代國家。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後。
1896年高宗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
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被日本至此,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
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
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讓高宗退位,擁立順宗。
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鮮共產黨武裝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現代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國。

『陸』 哪裡有賣《新感悟叢書》的

世界書局(包括用廣文書局、中國第一書局之名出的書) 民國時期民營出版發行企業。1917年由沈知方在上海創辦。1921年改為股份公司,設編輯所、發行所和印刷廠,在各大城市設分局30餘處。沈知方任總經理。初期,以出版小說為主。從1924年起,編輯出版中小學教科書,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出版的教科書三足鼎立。1934年,因經濟周轉不靈,沈知方被迫退職,由陸高誼任總經理。抗日戰爭期間,林漢達主編的英文文學讀本頗負盛名。1946年,李石曾出任總經理。1950年宣告結束。共出書5000餘種。
1912年成立的世界書局,一開始還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書局,是以出版通俗圖書,供小市民階層閱讀而發展起來的。1924年才開始出版教科書,被同業和社會認可。在當時,似乎只有出版「正宗」的教科書,才夠得上是「正宗」的書局,就像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否則在同業中是排不上號的。從那時起,世界書局才躋身於書業的第三位,僅次於「商務」和「中華」。
世界書局的開創與發展,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紹興人沈知方。沈除了精明,還有著大氣魄。17歲時,他就在餘姚一家舊書店當學徒,1900年被商務印書館的夏瑞芳看中,職務被聘為「幹事」,實際上只不過是個「跑街」角色。沈知方就是從最底層的「跑街」做起,在積累經驗之後,自己曾創辦了幾家小型的書局。但是,他仍不滿足,一直在尋找機會,想大顯身手。在辛亥革命前夕,善於洞察時勢的沈知方早就預感到辛亥革命會成功,便暗地與陸費逵等人,秘密編輯為即將建立的中華民國准備新教科書。革命一成功,就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沈知方也便創辦了中華書局,並陸續推出了適應形勢的新教科書,結果暢銷一時,聲名大振。沈知方十分敏感地意識到,「世界」這一名稱有著全球的意思,比起「中華」乃一國的范圍要大得多,更具有包容性。於是,他便放棄其他名稱,從此只用世界書局的名義出版書籍,世界書局的出版標記也便應運而生。其出版標記是一隻非常直觀的圓形地球,喻示「世界」,地球四周環繞雲彩,正中豎寫著「世界」兩字。出版標記設計得很簡潔,卻有著一種飄浮於天際的豪邁感,這大概也是沈知方所嚮往並追求的一種境界。
世界書局出版標記的誕生,是與沈知方理想的實現緊緊相連的,一開始從底層於微弱之中起步,經過曲折坎坷,居然在出版投機類書籍的過程中,得到了「歪打正著」的結果,這也是沈知方始料未及的。「世界」之名,似乎成了沈知方的「護身符」。再加上他的經營頭腦、懂行、技巧以及人緣,更主要的是他了解當時讀者的閱讀需求,能在讀者還未感悟時,新的出版物已經擺在了讀者的面前。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迎合小市民的5種鴛鴦蝴蝶派的消閑性刊物,如李涵秋、張雲石主編的旬刊《快游》,嚴獨鶴、施濟群主編的周刊《紅雜志》,嚴獨鶴、趙苕狂主編的周刊《紅玫瑰》,江紅蕉主編的月刊《家庭雜志》,施濟群、程小青主編的半月刊《偵探世界》,這些雜志很受小市民的歡迎。
沈知方雖然有著多方面的才能,但畢竟也有「失足」之時……最後,只好被民國四元老之一的李石曾所代表的官僚資本侵入世界書局,從而控制了書局。此時,沈知方也知「命數」將盡,只好辭去經理一職,改任監事,而讓位於陸高誼。之後,沈知方再也無處可施展才華了。只好自己開了家啟明書店,由其次子任經理。另外還自辟「粹芬閣」藏書室,聊以自慰。
從成長到衰落
世界書局自1921年成立股份公司起,到1950年被政府接管止,在近30年的經營歲月里,走過了一段自初創幼稚,到發展興盛,到保守艱難,最終混亂衰落的歷程。它的消長成敗,反映了近現代中國民營企業在競爭中銳意求生,又在紛擾時局中歸於黯淡的命運。縱觀世界書局的歷程,按其主持人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下文將略述之。
自由競爭、成長興盛階段(1921~1933年)
世界書局的創始人沈知方(1882~1939),原名芝芳,浙江紹興人,1897年16歲時在紹興奎照樓書坊當學徒,1898年在餘姚玉海樓書坊,1899年到上海進廣益書局,1900年由夏粹芳招入商務印書館,1901年改入樂群書局,因出教科書侵害商務版權,樂群被訴失敗,1902年復入商務,擔任營業職務。十幾年學徒生涯的經驗積累,使年輕的沈知方具有精明的商業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當時正值晚清大廈將傾、革命風雨呼之欲來之際,沈知方和陸費逵等人審時度勢,與戴克敦、陳協恭等人私下組織編寫新教材,並著手籌備中華書局。1912年元旦隨著中華民國的成立,中華書局應運而生,發行新編的《中華教科書》,成為一時之盛。沈氏在中華出任副經理,主管營業和進貨,後因用公款大量購紙投機失敗,使中華書局陷入困境,加之當時建設廠房、添置設備耗資過大,以致資金周轉不靈,至1917年瀕於倒閉。沈知方因債務糾葛不得不離開中華,另謀生路。1917年,沈氏在上海重操舊業,以3000元資本在上海閘北義品里及福州路青蓮閣茶館對面弄內其昌旅館租一房間,作為營業基地。所出版的圖書,比較正規的,用廣文書局名稱;屬於投機的,用世界書局或中國第一書局名稱,因自己無門面,委託大東書局代為發行。後因用「世界」名稱的書銷路最好,故只用「世界」一名,不用另兩個名稱了。沈知方個人辦的世界書局(包括用廣文書局、中國第一書局之名出的書)在1917至1920年之間,營業逐年增加,資金不夠運用,沈氏乃於1921年夏季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在福州路山東路西首懷遠里內,並在懷遠里口租得店面,漆成紅色,號稱紅屋,頗受世人注目。其時該書局已出版書籍二百數十種(包括用廣文書局、中國第一書局名稱的),並經售其他書籍,用廉價贈品方法,大事宣傳,一時營業鼎盛。1921年至1923年間,全局共有職工一百餘人,並設編輯所、印刷廠於閘北香山路及虯江路,又設分局於廣州、北京、漢口、奉天等處。改組公司時資本為銀幣25000元,選出董事沈知方等五人,監察兩人,其中一人是廣益書局老闆,其他均為紙號老闆,可見沈氏在聚資方面是有其手腕的。業務負責人為總經理沈知方,下設營業部、信託部、會計部、分局事務部、門市部、批發部、函購部及編輯所、印刷廠,各部門有專人負責,可謂規模初具。
世界書局創業之初,勢單力薄,賺錢立足是其第一要旨,故最早一二年的出版物,多是迎合小市民低級趣味的社會新聞報道、禮拜六派的哀情小說、武俠黑幕小說和迷信命運等書。隨後又出版了一批文白對照的《古文觀止》、《論語》、《孟子》、學生作文、尺牘範本、社會人士所用的公文程式等書,以適應五四運動後提倡白話文的需要,極為學生界所歡迎。此外還出版了一些當時名人的傳記,如《孫中山全傳》、《模範軍人馮玉祥》、《當代名人軼事》等,銷路均佳,因藉此起家。當時世界書局設的編輯所,從1921年開始到1937年結束,以編輯教科書和工具書為主,並輯注一些古書,而其他書都在局外組稿,其中以通俗小說的影響最為廣泛。這些通俗小說主要指鴛鴦蝴蝶派的刊物及武俠、偵探小說,其中一部分是將舊說部加以整理,用新式標點排印,硬面洋裝,廉價發售;另一部分是特約撰寫章回體的作家,如嚴獨鶴、不肖生、施濟群、江紅蕉、王西神、程小青、李涵秋等,出版長篇小說,這其中如張恨水的社會言情小說(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落霞孤鶩》、《滿江紅》、《美人恩》)、不肖生的武俠小說(如《江湖奇俠傳》、《近代俠義英雄傳》)、程小青的偵探小說(如《福爾摩斯探案全集》、《霍桑探案》)等,經竭力宣傳,風行國內外,暢銷多年。在出書的同時,世界書局也出版了大批定期刊物,以配合宣傳,擴大影響。早期發行的,分別有嚴獨鶴、張濟群主編的《紅雜志》(周刊),李涵秋主編的《快活》(旬刊),嚴獨鶴、趙苕狂主編的《紅玫瑰》(周刊),江紅蕉主編的《家庭雜志》(月刊),張濟群、程小青主編的《偵探世界》(半月刊)等五種。這五種刊物,都是深受小市民階層喜愛的鴛鴦蝴蝶派刊物,除刊登短篇小說外,必有長篇小說二三種,每期連載,猶如連台本戲。長篇小說先在刊物上分期發表,刊完後又出單行本,這樣互促互銷,影響較遠。就拿張恨水的長篇小說來說吧,不僅為當年城鎮青年男女所愛讀,即如魯迅先生,也每種購來寄給其母親閱讀[1]。
民國初年,教科書市場幾為中華、商務所獨占。沈知方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巨大的潛在市場,1924年,世界書局開始出版小學教科書。其時除廣東已有孫中山的革命政權外,其他省區尚處在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出版教科書須送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審定,這在發行推銷上才有號召力和合法性。世界書局為了易達審定的目的起見,請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仁源為教科書審訂人,在教科書上刊用他的姓名,並獲得當時北京教育界知名人士如馬鄰翼、黎錦熙等的贊助,所以向北洋政府教育部送審時,得到了許多方便。這是最早出版新學制教科書的事。由於世界書局出版教科書,改變了商務、中華兩家壟斷局面,成為三家競爭之勢,從而使教科書內容不斷有所革新,售價也比較低廉,這是當時教育界和社會公認的。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後,孫中山在廣東領導革命軍醞釀發動北伐戰爭,世界書局鑒於大革命形勢為全國人心所向,由廣州分局搜集宣傳性小冊子,分批寄到上海編輯加工後,用廣州世界書局名義大量出版,如《全民政治問答》、《農民協會問答》、《不平等條約問答》、《三民主義淺說》等書,隨著北伐軍的進展,首先發行於南方各省。世界書局之所以在北伐軍尚未到達長江流域和上海之前,即膽敢出版配合大革命的宣傳書籍,一是沈知方的商人本性,覺得出這類書可名利雙收;二是總機構在租界,可依賴租界作護符。北伐勝利後,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世界書局除改編小學教科書、增出初高中教科書外,並注重一般新書的出版。其中由徐蔚南主編的《ABC叢書》一百餘種,有沈雁冰、楊賢江、陳望道、夏丏尊、洪深等進步作家撰稿,曾風行一時。其時沈雁冰、楊賢江因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而流亡日本,生活不能自持,世界書局由徐蔚南經手接受了兩人書稿14種,解除了進步文化界人士一時之憂,被傳為書壇佳話。這正是世界書局成長興盛、蒸蒸日上的時期。
共赴國難、勉力維持階段(1934~1945年)
1931年東北淪陷於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之下,1932年日軍侵犯上海,世界書局的虹口大連灣路總廠因在日軍控制區域內,總管理處、編輯所暫遷福州路發行所內辦公,印刷廠停工。國難當頭,進步文化界人士為抗日禦侮奮力疾呼,世界書局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1931年,世界書局出版的《世界雜志》第2卷第5期上,登出馬伯相所寫《為日禍敬告國人》一文,號召共赴國難,抵抗暴日,並刊印了日寇侵略的照片,隨後又出版了《日軍侵略滿蒙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各國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等書,吹響了抗日禦侮的號角。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8月上海地區抗戰開始,世界書局總廠被日軍佔領作為軍營,廠內財物損失巨大。大批教科書被沒收,送回造紙廠回爐作原料;經史子集國學名著、小說名著等被劫往日本;書籍的金屬品底版被熔作軍火,其中如影印的《十三經註疏》、《銅版康熙字典》、《資治通鑒》、《史記》、《漢書》、《三國志》等鋅銅版被毀。淪陷期內,日偽找到已退居幕後的沈知方,要求沈知方合作,遭其斷然拒絕,致為日偽所恨,1938年11月日軍把定時炸彈攜入當時公共租界福州路世界書局發行所內,炸彈爆炸,職員一死一傷。當時沈知方還在病中,遂預立遺囑,有「近遭國難,不為利誘,不為威脅」等句,體現了其民族氣節,次年9月沈氏病逝。
這一時期世界書局的主持人是陸高誼。陸高誼生於1898年,浙江紹興人,1924年畢業於之江大學中文系,曾任河南第一女子師范校長、之江大學附中校長。1933年入世界書局,先任總管理處秘書,後任經理,迨1934年沈知方辭去總經理職務後,陸高誼乃總攬全局。陸氏與沈知方原無淵源,之所以能進世界書局,是得了林漢達的介紹。林漢達與陸高誼是杭州之江大學同學,抗日戰爭前,林漢達任世界書局英文編輯部主任和出版部主任等職。1933年間,沈知方原有秘書病故,要林漢達擔任秘書職務。林漢達乃一介書生,長於編輯寫稿和教書,不願搞行政工作,便將同學陸高誼推薦給沈。陸進世界書局後,先任總管理處秘書,很快體現了其行政管理和交際應酬之才,不久升任經理。
世界書局中期所出之書,以林漢達主編的英文文學讀本最多,影響也最大。如《華文詳注英文文學讀本》、《世界近代英文名著集》兩套,其中有金仲華注釋的《安徒生童話選》、《漫琅蘭斯科》等。另有林漢達等主編的《英漢漢英兩用辭典》、《世界標准英漢辭典》等工具書較為暢銷,這些都為西方文學的傳入起了中介作用。抗戰以前,世界書局出版了大量經史子集古書,影印的《十三經註疏》、《經籍纂詁》、《說文解欄位注》、《資治通鑒》、《諸子集成》等,選用善本加圈點,或加校勘記,或加評述,變線裝為平裝普及本,大受歡迎。陸高誼還積極靠近一些進步文化人及民主人士,出版了《中學活用課本》一套、《新五四運動叢刊》數冊,以及胡山源撰《明季忠義叢刊》五冊,裴小楚主編《青年自學叢書》一套,鄭振鐸、王任叔、孔另境主編《大時代文藝叢書》一套,孔另境主編《劇本叢刊》五集、蘇信譯《俄國名劇叢刊》一套、賀之才譯《羅曼羅蘭戲劇叢書》一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等。這些圖書,或趨向進步,或灌輸民族抗戰意識,或雖是古典文藝而質量較好,這在抗戰期間孤島時期的上海,是有一定積極性的。在抗戰期間,還有陳鶴琴主編的《拉丁化新文字圖畫課本》二十餘冊,林迭肯(林漢達的筆名)主編的《拉丁化新文字叢書》十餘種,如《中國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國拼音文字的整理》、《國語拼音課本》及《連寫字型注調分部國語拼音詞彙》等,這些書是進步的,為中國文字改革提供了研究資料。
然而,世界書局畢竟是個民營企業,不論由誰主持,趨時附勢、出書賺錢是其主旨,因而在其中期也出了一些不好的書,如墨索里尼、希特勒的傳記等。當時國民黨的一些政客為迎合蔣介石的心理,對其所崇拜的清代曾國藩的著作匯編成《曾文正公全集》,幾乎人手一編,世界書局印行此書,銷路頗佳。此外,還出版過所謂《青年成功叢書》,灌輸個人主義的人生哲學。又接受三青團所編的《蔣主席青年問題言論集》,為蔣介石反動思想張目,影響極壞。
官僚資本入侵、日趨衰落階段(1946~1949年)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正式投降,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勝利。歷經戰爭磨難的中國人民希望爭取和平、休養生息,然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背信棄義,撕毀與中國共產黨的合同,發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從1946年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終於取得了勝利。以此為轉折,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也開始有了根本變化。
1945年7月,世界書局總經理陸高誼辭職離滬,由陸仲良代理。不久抗戰期間退入內地形同虛設的舊董事會復員回滬,抗戰期間在上海選出的董事會取消。舊董事會復選名單為董事張靜江、杜月笙、錢新之、陸高誼、崔竹溪、李書華、陸仲良、陳和銑、胡天石、魏炳榮,監察人吳稚暉、李麟玉、齊雲青。1946年1月起,李石曾為總經理,李鴻球為經理,幾乎都是李石曾集團的人。李氏集團帶來大量資本,股份約佔全部股份的一半。李石曾曾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之職,抗戰期間從事外事活動,1948年被聘為總統府資政。官僚資本的入侵,使世界書局最終走進一條死胡同,最後被人民接管。
世界書局後期共出書計292種,其中1946年72種,1947年57種,1948年109種,1949年54種,另外還有大量再版重印書。其中較為暢銷的,有《英漢四用辭典》。該書在香港印刷,運到內地裝訂銷售。之所以在香港印製,是因當時海關稅則規定,進口紙張須征稅,進口書籍和印刷圖文而尚未訂成書籍的書頁則可免稅。世界書局為減輕印製成本,於1947年冬,派員前往香港委託嘉華印刷公司印製《英漢四用辭典》一書,在1948年內印成數萬部書頁,運滬裝訂成書。此書當時極為暢銷,大學生幾乎人手一冊,一些同行則儲存此書作為避免偽幣貶值損失的手段,世界書局賴此獲利不少。1947年楊家駱主編的《四庫全書學典》出版,該書乃《四庫大辭典》的改編本,書前有李石曾所作英文序。該書第一次從整個世界整個知識體系來觀察《四庫全書》,將《四庫全書》與18世紀法國狄德羅編撰的《網路全書》相提並論,在世界文化的寬宏背景上,對《四庫全書》及其《總目》進行整理爬梳,為傳播中華學術、加強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該書在外國各大圖書館都有贈品收藏。1947年世界書局還出版了朱生豪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3輯共27種,這是中國第一次較全面地譯介莎翁的作品,在全世界引起轟動,而朱生豪本人就是世界書局的職員,由於抗戰,回老家從事翻譯工作,靠世界書局按時支付的稿酬維持生活。當時敵偽統治區物價暴漲,區區稿酬難以維持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朱生豪不顧貧病的煎熬,直到病逝之前,始終專心一志,堅持譯作,為世人留下莎劇譯本31種,僅余歷史劇6種未譯。朱譯莎劇,到1950年收集在《莎士比亞全集》中,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我們今天依然可以從那明白曉暢的文字中領略到翻譯家朱生豪的風采。
世界書局後期還出版了一些質量較好的書,如畢修勺譯的《左拉小說選集》,中華兒童教育社馬客談、李清悚主編的《少年科學文庫》,李熙謀主編的《少年應用科學叢書》等。當時由世界出版協社[2]編輯的《世界月刊》、《世界農村月刊》、《世界交通月刊》等,也交世界書局印刷發行,其中為《世界月刊》寫稿的,有巴金、曹未風、沈尹默、趙景深、朱洗、傅抱石、謝冰心等在當時文化界有一定影響的人。
由於官僚資本的入侵,世界書局後期所出各書,不少是為國民黨反動派張目的。
三足鼎立
世界書局先由沈知方個人經營,到1921年才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初期為賺錢計,以出版一些迎合小市民低級趣味的社會新聞報道、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為主,在世人心目中沒有什麼地位。1924年出版教科書以後,社會影響和經濟實力急劇增長,逐漸成為繼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之後第三大中國民營出版業。這里不妨從人力、財力、組織機構、生產設備、出版品種等方面略加比較。
以人力財力言 世界書局創辦人沈知方原是商務印書館早期高級職員,辛亥革命時又與陸費逵合作創辦中華書局,直到1917年脫離中華另立世界書局。沈知方由晚清舊式書店學徒的出身,轉入新式書業,成為資本主義的出版家,離不開商務、中華對他的栽培和鍛煉。就在1921年世界書局改組時,沈氏還先後挖用了不少商務、中華的職員以壯大自己的實力。這些人員大都在業務上有些長處,為草創伊始的世界書局立下了汗馬之功。可以說,世界書局創立之初,上到總經理,下到各部門職員,都與商務、中華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樣,世界書局的經營管理自然脫不了商務、中華兩模式的影子。商務編譯所職工工作時間為六小時,夏季高溫時只工作上午四小時,中華、世界亦然;商務曾辦補習班數期,造就書業人員不少,世界書局早期也曾招考練習生數次,約七八十人,亦大都成為書業骨幹人員;世界書局上海一處三所(總務處、編輯所、印刷所、發行所),內部編制所分部、科、股,大致與商務、中華相同。世界書局上海職工最多時有一千數百人,故被認為次於商務、中華兩家居第三位。而以財力言,世界書局成立時,資本僅銀幣25萬元,後來陸續增資,到抗戰前為銀幣73萬元,到抗戰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畸形發展,游資充斥,世界書局乘機吸收社會游資,所發股票,可在交易所證券市場買賣,成為當時證券交易所文化業的熱門股票,至1948年增資至偽幣60億元(有李石曾官僚資本加入)。這賬面資本因股票價格下跌而不值錢,實際財產不如商務、中華兩家之殷實雄厚。商務、中華亦曾增資數次,股票亦可買賣,但不如世界書局股票因有投機商操縱而容易買進賣出。
以組織機構言 商務、中華、世界這三家都是股份有限公司,由股東會選舉董事、監察人,再由董事會互選常務董事推定董事長,派定總經理,領導公司業務。設總管理處(前期稱總務處)及編輯所、印刷廠、上海發行所,下設各部科並附設其他機構,如函授學社等。世界書局有兩個部門為同業所無,即讀書儲蓄部(後稱同人存款部)和房地產部。在各省市設分支機構,世界書局先後開設分局有三十餘處,蘇州、杭州設過編輯分所,但其分支機構不及商務、中華之多。
以生產設備言 三家均自辦印刷廠,商務、中華兩廠,鉛印、膠印凹凸版等設備齊全,中華廠經常承印國民黨政府的鈔票、債券等。世界書局的印刷廠則僅鉛印部分比較齊全,抗日戰爭時期又損失嚴重,故生產實力不如前兩家。
以出版品種言 這三家是綜合性書局,凡中小學教科書、專科、大學教本、參考書、工具書、課外讀物、兒童讀物、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外古今文藝名著、應用科學學術名著等,均有出版,並都出版若干種定期出版物。
世界書局早期多出版低級通俗圖書,不為世人所重。後來力爭上游,以商務、中華為競爭對象,如商務出版《四部叢刊》、中華出版《四部備要》、世界書局則出版《國學名著叢刊》,其中如影印《十三經註疏》、《經籍纂詁》、《說文解欄位注》、《說文通訓定聲》、《四史》、《資治通鑒》、《昭明文選》以及《諸子集成》、《元曲選》,歷代古人詩詞專集等,精選善本,加上圈句,或加校勘記,或加評述,使卷帙浩繁的線裝書,變成洋裝普及本,便於翻檢閱讀和攜帶,並廉價發售,故頗受讀者歡迎。該書局中期總經理陸高誼曾好有一比,商務、中華好比「全桌筵席」,世界書局好比是「點吃名菜」。鄭振鐸稱贊世界書局這些中國古典圖書,「價廉方便有用處」。
又如商務出版「萬有文庫」,世界則出「ABC叢書」,亦能風行一時。商務的《辭源》、中華的《辭海》,為讀書界所必備,世界書局在蘇州設立編輯分所,聘請編輯多人,編《辭林》一書,因抗戰爆發致編輯所分散而未編成。英文工具書,商務的《英漢模範辭典》為大中學生必備,世界書局出版《英漢四用辭典》亦受大中學生歡迎,並被販賣同行作為保存幣值而囤積。
以經營副業言 早期的商務、中華,除售書外,凡學校用的東西,都有發售,例如筆墨簿冊、體育用品、音樂用品、美術用品,以至生物標本、化學物理器皿等,設立專櫃發售。世界書局上海發行所1932年也設有世界教育用品商店,曾獨家經銷德國雅士牌金筆、國產光華牌口琴等文具,並曾獨家經銷新加坡陳嘉庚公司橡膠製品的球類跑鞋等。
以利用副牌言 民國時期各民營書業,除自己正式店名外,還用各種副牌出書,以適應潮流,應付環境。如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時,上海尚處在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統治之下,世界書局出版反對帝國主義,宣傳國民革命的小冊子,雖在上海印刷,而用廣州共和書局、廣州世界書局等名義出版,以防出事被查究時有所推託。當時商務曾用「新時代教育社」名義,中華曾用「新國民圖書社」名義。世界書局前期還用廣文書局、普益書局等名稱印製通俗書籍,而用世界書局名義居於經銷地位,以示自己是出版教科書的正派書商。
以利用外商印刷技術及對付日偽言 商務印書館早年受盤日商修文印刷局,並僱傭日、美、德籍技師,世界書局早年受盤俄商西伯利亞印書館的印刷設備,並留用俄人技師。在積極利用外商印刷技術、提高自身生產能力這一點上,中華書局比之商務印書館,是相同的。

『柒』 中熙國際智天股票代碼是多少

可以等股票軟體當中去輸入拼字投就可以

『捌』 李美熙miki是什麼星座

雙子。

水瓶座 1月20日-2月18日
雙魚座 2月19日-3月20日
白羊座 3月21日-4月19日
金牛座 4月20日-5月20日
雙子座 5月21日-6月21日
巨蟹座 6月22日-7月22日
獅子座 7月23日-8月22日
處女座 8月23日-9月22日
天枰座 9月23日-10月23日
天蠍座 10月24日-11月22日
射手座 11月23日-12月21日
摩羯座 12月22日-1月19日

『玖』 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辯論論具

這句話原意是:在封建時代,皇權是至高無上的,人的自利行為驅使男人們總想攀龍附鳳。能夠娶皇帝的女兒為妻,意味著一生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還能光宗耀祖。而且,皇帝的兒女能享有同時代最好的教育。中國古代的公主,除了相貌出眾,多數都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所以也是理想的結婚對象。現在多比喻在經濟社會中,賣方市場的強勢。一、皇帝的女兒是婚姻市場上的稀缺資源
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珍稀的資源總是有市場的,一般不存在市場積壓問題。在封建時代,無論皇帝有多少個妃子,生了多少個女兒,其數量相對於天下女子總是有限的,甚至是忽略不計的,相對於男子對皇帝女兒的需求來說,更是嚴重短缺,因此皇帝的女兒無疑屬於經濟社會的珍稀物品。(以唐朝公主為例,高祖19女、太宗21女、高宗3女、中宗8女、睿宗11女、玄宗29女、肅宗7女、代宗18女、德宗11女、順宗11女、憲宗18女、穆宗8女、敬宗3女、文宗4女、武宗7女、宣宗11女、懿宗8女、昭宗11女)物以稀為貴,僅從經濟資源的稀缺性而言,皇帝的女兒成了天下男子競相迎娶的對象。
皇帝女兒數量的有限性,說明這是一個典型的賣方市場,皇帝有限的女兒在市場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牢牢控制了賣方市場下的戀愛、婚姻主動權,即交易是由賣方左右的市場。
在賣方市場條件下,市場上商品短缺,供不應求,商品價格保持持續的上揚傾向,商品交易條件有利於賣方而不利於買方。買方被迫處於從屬的地位,常常要為購買稀缺商品而展開激烈的競爭,形成蔚為壯觀的購買難現象。所以,皇帝的女兒有條件選擇優秀的男人。
這一現象如果發生在現代社會,可採取兩種資源配置方式,一是配給制,另一種是競價拍賣制。配給制屬於典型的指令型經濟,競價制則屬於市場經濟,誰出價高就屬於誰。但婚姻市場經濟又不能完全按市場競價制運作,原因是人存在感情。
在封建時代,皇權是至高無上的,人的自利行為驅使男人們總想攀龍附鳳。能夠娶皇帝的女兒為妻,意味著一生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還能光宗耀祖。
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與男人總想攀龍附鳳、巧結貴人,實現人生目標相關。找個好老婆,少奮斗二十年,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是男人夢寐以求的期望。但並非人人都能找到門路去接近王公貴族,所以,在很多時候,沒有龍鳳可攀可附,降低一個層次攀高結貴,同樣也可以成名。有攀龍附鳳的巨大的需求市場的存在,必然造成皇帝女兒供給的嚴重不足。
攀龍附鳳,是自古通行的藉助外力成名的捷徑,沿襲久遠,成功人士,數不勝數。翻開歷史,靠攀龍附鳳而功成名就的人不勝枚舉。古代的讀書人,要走兼濟天下的路,就必須入仕。大聖人孔子周遊列國,游說諸候,希望通過「攀龍」來實現其理想。有時「龍」不易攀,有「鳳」可附,也是不錯的選擇。其弟子顏回攀上孔子,拜孔子為師,並因得到孔子的肯定,其勤學之美譽得以流傳千古。事實上,世間勤勉之人何止顏回一個?而聲名遠播者又有多少?事實上,孔夫子運氣不佳,雖有攀龍附鳳之心,卻未獲得攀龍附鳳之果,算不上攀龍附鳳的成功人士。
秦始皇的仲父呂不韋,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通過資助子楚,入秦行賄,游說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太子嗣,還獻上有身孕的寵姬,把子楚照顧得舒舒服服。寵姬為子楚所納,也就是培養了一隻「鳳」。攀龍附鳳,一箭雙雕,做成了一筆大買賣。日後子楚與嬴政先後即位,均任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號曰文信候,風光無限。對此,李贄在《史綱評要》中批道:「大賈買得皇帝,又買得個皇帝兒子,大奇,大奇。」
詩仙李白,並非一開始就是「安能催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清高人士。初出道時四處請托,拜官謁貴,深諳攀龍附鳳之道。他的名作《與韓荊州書》,對荊州刺史韓朝宗,極盡奉承:「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豈不以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傑,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李白的前半生一心想當官,到了40歲之後才恃才放狂,傲視權貴,形成「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早散發弄扁舟」的瀟灑不羈。
追名逐利是人的天性,但出名的方式千差萬別。世間雖有陶淵明之輩急流勇退,歸隱田園,視功名如糞土。但從其坎坷經歷中依稀可見其在名利場中苦苦掙扎的痕跡。陶淵明出仕之前,為出生不久的兒子寫的《示子》一詩中借敘述遠祖陶舍輔佐漢武帝的故事,希望兒子也有「攀龍鱗附鳳翼」的命運機緣。其實,表達的是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對未來命運軌跡的期望。
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意思是說君子最擔心的是死後歷史上無名,沒沒無聞,與草木同朽。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說的是下層寒士要想名揚千古,只有依靠達官貴人,否則就只能被埋沒。所以,要想出名、提高身價,就得尋找方式,藉助外力,抬高自己。
善借外力的人最容易成功,借別人的力量、金錢、智慧、名望,以及社會關系,用以充實自己的大腦,延伸自己的手腳,提高入仕的資本與賺錢的能力。所謂上君盡人之智,借他人之光照亮自己的「前途」與「錢途」,這就是攀龍附鳳,巧結貴人的真正意義。在現代社會,借雞生蛋,傍大款、傍名人、傍權貴、傍名牌等出名的屢見不鮮。
當今時代也一樣,要想成就一番事業,貴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有些人極有天賦,智商高情商低,有才、有能、有德,卻一事無成,只能默默無聞地呆在角落中自嘆懷才不遇;有些人資質平平,智商低而情商高,卻取得了輝煌成就。其實原因很簡單,情商高的人懂得攀龍附鳳,巧結貴人;情商低的人則不懂個中的真諦。如果有貴人相助或伯樂賞識,就可讓才華得到百分之百的釋放,還能縮短成功的時間,加大成功的籌碼。因此,要想成功,攀龍附鳳,貴人相助,是不可或缺的。
當然,「貴人」並不都是指那些名門望族,皇親國戚,權重勢強的權貴之人,他們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你心儀欲模仿的對象,無論在經驗、專長、知識、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勝一籌。因此,他們也許是你老師,也許是你的上司或推薦人。有貴人相助,對自己的事業或工作是極其有益的。
由此觀之,眾多渴望成功、渴望攀龍附鳳群體的存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需求市場,造成皇帝的女兒嚴重短缺,供給不足,自然不愁嫁不出去。
二、皇帝的女兒是婚姻市場上的優質資源
在封建時代,大多實行一夫多妻制,尤其是皇帝,擁有後宮佳麗三千人,個個傾城傾國,而且冰雪聰明。那麼,皇帝的女兒是否也都是絕代佳人呢?我想,皇帝的女兒長相一般不會太差。從遺傳學角度講,皇帝的老婆、妃子都是絕代佳麗,基因很好,因此,皇帝的女兒一般而言,長相應屬上乘。
唐太宗曾為自己的科舉制感嘆:天下英才盡入我彀中矣!其實,封建時代,中國皇帝還應為選婚而感嘆:天下美女盡入我宮中矣!
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高度集權的體制,壟斷了全國的優質教育資源,對兒女的教育,可以選擇最好的老師,所以,皇帝的兒女能享有同時代最好的教育。我們看中國古代的公主,多數都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所以,皇帝的女兒無疑是婚姻市場上的優質資源,自身素質很高。當然,每天錦衣玉食,嬌生慣養,也形成了脾氣暴燥,任性胡為的壞毛病。
在婚姻市場上,一般也遵循市場規律,婚姻資源的配置強調的是門當戶對,郎才女貌。加之皇帝女兒的有限性,因此,可選擇的對象就是天下才俊。
所以,要想娶到皇帝的女兒絕非易事,你自己必需要有核心競爭力。不僅要英俊瀟灑,還要才高八斗,忠於皇權。既要入皇帝的法眼,也要迎得公主的青睞,才能戰勝眾多的競爭者。在這場非對稱的博弈中,最終獲勝取決於你的硬實力和對方的偏好。如果你的供給能滿足對方需求的話,均衡交易就出現了。其實,皇帝在為女兒選婿時,同樣追求的是效用與收益最大化。
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理念是士農工商,學而優擇仕。抑制商品經濟發展,刻意低商人的社會地位。但是百姓並沒有完全被這種大而空的主旋律所蒙敝,嫌貧愛富仍是民間婚姻選擇中的潛規則。能夠娶到皇帝的女兒,自然是一些優秀男人的夢想。雖然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類似七仙女下嫁平庸的董永,白娘子愛上柔弱的許仙等浪漫故事,但這樣的故事一般僅限於神話傳說,反映的是一些男人的夢想、願望,以及一些難於及第的落泊書生無法進入仕途的另類理想。即便如此,這些神話故事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為一般人難於看到的經濟學原理。比如,七仙女織錦,一夜成匹;白娘子蓋房子,吹口仙氣即成;沒錢時,點石成金等等。
另一類現象是,富家的千金小姐無意中救助了落泊潦倒的進京趕考的書生,最後是落難書生高中狀元或進士,仕途飛黃騰達,迎娶美妙佳人。這類愛情故事很浪漫,從經濟學角度看,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富家小姐,心地善良,樂善好施,具有利他主義精神;第二,小姐慧眼識英才,具有戰略眼光,看到了落泊書生是只潛力股,成長性很好。因此,才女貌的背後實際上還隱藏著財的成分,所以,婚姻就如同選股票一樣。如果落泊的書生不是潛力股,而是垃圾股,善良的富家千金絕不會與之私訂終身。經濟因素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如此不可輕視,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婚姻本身就是一種經濟行為。
恩格斯說:整個私有制社會,擇偶制度都是以權衡利害為原則,也就是以經濟和政治利益為核心和首要標准。作為稀缺資源的皇帝的女兒,再加上至高無上的政治利益的誘惑,自然成了優秀男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當然,普通男人是不可望、不可及,只能做做白日夢了。
同樣在擇偶的過程中,你的發展前景,長相、學識和氣質,家庭背景等等,這些都是內生變數,只要你有較好的條件就不愁沒有好的歸宿。
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行業有很多的競爭者,最好沒人競爭,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壟斷者,你消費者買也得買,不買也得買,過了這一村,就沒有這一店。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盡管我們對壟斷深惡痛絕,但還是有不少行業和產品處於壟斷狀態,形成完全的賣方壟斷。這些壟斷行業提供的「產品」就成了皇帝的女兒,根本不用擔心嫁不出去,而且都能嫁得好,所以壟斷市場的高價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指令性配置婚姻資源
出生在帝王家,對於女人而言,既幸運也不幸。幸運的是,不會像貧家女那樣為了生存而奔波,不用為嫁妝而發愁;不幸的是,比貧家女更沒有人生選擇與自由的權力,常常是政治需要的犧牲品。在中國古代,帝王將相及其子女的婚姻幾乎都與政治扯上千絲萬縷的關系。
古代這些金枝玉葉的千金小姐們,婚姻都帶著些深厚的政治因素,一般都是嫁給大臣、貴族、大將,以姻親來作為政權的屏障。事實上,在中國古代,公主姻親於穩定朝政而言,用處是相當大的。被指定為附馬的人也心知肚明是政治婚姻,但一般都樂於接受,畢竟和皇帝多一層裙帶關系也算戴上「安全帽」。
對皇帝而言,為了政治的利益,女兒越多越好,只要需要,隨便挑出一個來嫁出去,近則可以籠絡權臣新貴,遠則可以和親邊關,每一個都好嫁,都嫁得好。這樣的例子,翻開中國歷史,五千年少有例外。而對這些金枝玉葉來說,自己的命運自己卻無法選擇,整天除了祈禱上蒼,不要嫁得太遠,最好能嫁一個好男人,所嫁的男人老婆不要太多,僅此而己,別無他法。
在中國古代,政治和親是王朝安邦定國的一大外交戰略。最常見的是把皇家宗室女嫁給周邊少數民族首領,具有政治與軍事聯姻的目的。封建時代的政治婚姻自大漢之後逐漸盛行,漢高祖劉邦首創和親外交,以宗室長公主遠嫁匈奴單於,其後是漢武帝劉徹,先後把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在漢代,最有名的和親外交當屬漢元帝時的昭君出塞,至今還是和親外交的美談。
到了唐朝,用於和親的公主之多,可能是歷朝之最。唐朝最著名的和親有兩次。一次是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派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遠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另一次是公元709年,雍王李守禮之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遲德松贊。為此唐朝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中寫下了「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的詩句。
當然,從嚴格意義上講,宗室之女並不是真正的公主,只是要用於政治、用於外交時,才把她們破格提拔為公主。當然,這種提撥,既是對出嫁女子的安慰,也是對外方女婿的忽悠。不管怎麼說,娶到大國的公主為妻,總是一種榮耀,一種資本,也就不管是真公主還是假公主了。
橫跨亞歐大陸的大元帝國,雖然出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成吉思汗,也還是不忘和親外交的懷柔政策,先後有三位公主嫁給高麗國王,其中還包括元世祖忽必烈的一位親生女兒。
當然,歷史上的和親外交中,也並非全是我們漢家皇帝、權臣做老丈人,也有做女婿的時候。比如在大明王朝,周邊的小兄弟高麗國為巴結大明老大哥,就經常給皇宮里送高麗美女。清末袁世凱出任朝鮮監國,掌握重兵,平亂御倭,李熙王朝一次贈給美姬四人,其中一位還是李氏內戚,亦即「宗室出女」。歷史上咱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幫助朝鮮,明朝抗日援朝,清朝抗日援朝等等,這裡面何嘗沒有松贊干布般盡女婿義務的成份呢?
在封建時代,強權干涉男女婚姻,是最常見的現象。這類婚姻形式的特點是,婚姻當事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一切都是外部強力促成,自己無法反抗。當然,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促成的聘娶婚姻,當事人也無權自行改變,但這兩類婚姻形式所遭遇的外力,在程度上是不太一樣的。強權干涉,是強力、暴力、權力、控制力的合成,而聘娶婚姻,父母還可能照顧一下子女的意願,而子女至少在口頭上允諾父母,但憑父母作主。
現在權貴豪富之家男娶女嫁很多時候也是這種情況的翻版,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年輕人的自主權還是很多的,父母並不能完全決定子女的婚姻。
由此觀之,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源自於市場供給短缺,形成了賣方市場。其實,經濟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是如此,每年各地的高考狀元,同樣是名校爭相搶購的對象。一種商品供給不足,則門庭擁擠,互相抬價,會導致價格飆升。

『拾』 清末張謇是什麼階級代表人物他主張政治改期嗎

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
主張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改革,屬於立憲派的代表人物。
中狀元而掛冠的原因主要有2個,一個是對官場的腐敗與朝廷的媚外的不滿,二是對富國的希望,說明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還是頗有眼光的,看到了什麼才是新生力量。其次,也說明了當時的時代潮流,如一定程度上的辦廠熱,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在此,他是封建官僚轉變的代表商人,也側面說明了在那個年代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閱讀全文

與李熙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企業貸款目標 瀏覽:140
江西省旅遊集團借殼上市 瀏覽:742
中國msci的股票 瀏覽:59
遼寧遠東集團董事長 瀏覽:869
醫院股份合作可行性報告 瀏覽:948
2016年2月17日美元匯率 瀏覽:321
回租融資租賃 瀏覽:9
美國摩根銀行的外匯平台 瀏覽:282
固定匯率接標價法 瀏覽:920
安利傭金分配製度比較 瀏覽:470
杠桿閱讀術的意思 瀏覽:620
外匯mt4紅色代表賺錢嗎 瀏覽:912
三峽銀行近期理財產品 瀏覽:547
2014年12月港幣匯率是多少 瀏覽:633
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自查報告 瀏覽:185
鋼材買賣個人傭金合同範本 瀏覽:882
87年黃金價格 瀏覽:440
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外管理辦法 瀏覽:429
企業融資網湖北 瀏覽:392
2017萬達集團最新新聞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