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股票王媛

股票王媛

發布時間:2021-10-17 01:06:17

股票操盤手回憶錄為什麼不推薦大家看《股票操盤手回憶

為什麼不推薦大家看《股票操盤手回憶錄》

在我給實戰水席的學員推薦的課外書目中,獨獨沒有鼎鼎大名的《股票操盤手回憶錄》(傑西·利文摩爾著),因為我覺得這是一本理念上有很大缺陷的書,因為他的作者最後是自殺的。

先來看一下附錄:
一九二三年,在美國芝加哥的海濱大飯店(Edgewater Beach Hotel)舉行一次世界性重大的金融會議,出席的人員中有九位是當代執牛耳的財閥,也是成功的財經巨頭。
第一位是世界最大鋼鐵公司董事長查理.雪伯(Charles Schwab)、
第二位是世界最大通用事業公司董事長撒母耳.印述(Samuel Insull)、
第三位是世界最大煤氣公司董事長豪爾.賀布遜(Howard Hospson)、
第四位是世界最大糧食公司董事長阿薩.卡頓(Arthur Cutten)、
第五位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理察.威尼(Richard Whitney)、
第六位是美國閣員之一的阿爾巴.佛耳(Albert Fall)、
第七位是世界最大獨營公司總經理利恩.費拉沙(Leon Fraser)、
第八位是紐約華爾街大財閥之一的傑西·利文摩爾 (Jesse Livermore)、
第九位是國際銀行總經理利恩.庫魯根(Leon Kruegen)。
他們九位金融界的巨頭,幾乎可以左右整個世界的經濟市場,每一位都是家財萬貫,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吧!
結果恰恰相反!他們都懂得「如何賺取錢財」,卻不懂得「如何獲得生命」。
經過廿六年之後,追蹤調查他們的晚年下場真是何等悲慘!

第一位-查理.雪伯(Charles Schwab):家財破產,負債累累,抑鬱而死。
第二位-撒母耳.印述(Samuel Insull):逃避審判,流亡國外,犯案而死。
第三位-豪爾.賀布遜(Howard Hospson):患了神經病,被關在瘋人病院中。
第四位-阿薩.卡頓(Arthur Cutten):家財破產,貧死海外。
第五位-理察.威尼(Richard Whitney):從猩猩監獄釋放,死於家中
第六位-阿爾巴.佛耳(Albert Fall):從監獄釋放,死於家中。
第七位-利恩.費拉沙(Leon Fraser):自殺身亡。
第八位-傑西·利文摩爾(Jesse Livermore):自殺身亡。
第九位-利恩.庫魯根(Leon Kruegen):自殺身亡。

傑西·利文摩爾說: 「華爾街永不改變,錢袋會變,投機者會變,股票會變,但華爾街永不改變,因為人性永不改變。」他自己克服不了人性的弱點,一而再、再而三的暴富和破產,最後自殺。

從巔峰跌落谷底 傑西在賺了一大筆錢後,又在策劃另一場「大屠殺」了。1929年10月份來到了。10月24日,星期四,股市價格狂跌,頭一場「爆炸」把股市炸得粉身碎骨。10月29日,股市依然狂跌不止,第二場「爆炸」把股市炸得壽終正寢。許許多多的股票持有者眼睜睜看著手中的證券成了廢紙,財富隨著股市的慘跌化為烏有。可是,傑西這個股市的投機家,和少數幾個人一樣,早已脫手了,他正幸災樂禍地喝他的香檳酒。傑西擁有的財富足夠他揮霍好幾輩子。但他像個賭紅了眼的賭徒一樣,仍然不肯歇手,繼續在股市上弄潮,樂此不疲。不幸的是,傑西的好運已經過去了。到1930年的時候,情況發生變化。誰也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他的大腦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傑西開始有些玩不轉了。或許是因為家事的干擾?妻子因為他的不忠,正在鬧離婚;或許像一些偉大的體育明星,他們的體育生涯中總有個巔峰,一旦走過了,下坡就變得非常快。總之,傑西突然之間變成了進入冬眠狀態的昏昏沉沉的「大熊」。到1931年底,他損失了一半財產。到1933年,剩下的另一半財產也不見了。傑西在一些必勝無疑的生意上輸掉大約3000萬美元。這些生意跟他以前曾經做過的差不多,可是現在,他做這些生意卻不靈了。這時候,證券交易委員會對賣空的規則做了許多修改。在這以前,那規則是「買方得多留神」,而這時已變成「賣方得多留神」了。傑西過去專做賣空生意,新規則對他有了諸多限制,對他來說更是困難重重。到了1934年,傑西已成為一名醉鬼。人們看到他穿著邋遢的衣服,喝得醉醺醺,瘋瘋癲癲地出現在股票交易大廳里。他變成了以前他自己的影子,在股市摔得頭破血流。他成為他以前敵手們鷹嘴啄食的一塊肉。這塊肉終於被啄食光了。傑西窮困潦倒,1934年3月4日,他不得不申請破產。經過清理,傑西欠下的債務達226萬美元。而他剩下的錢,只有18.4美元。傑西的妻子早已離他而去。他孑然一身,住進了到處透風的公寓。勞斯萊斯轎車沒有了,豪華住宅、別墅、游泳池沒有了,前呼後擁的僕人沒有了,一切都煙消雲散。傑西像個賭輸了的賭徒,有時空手去股票交易大廳轉轉。交易大廳里照樣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他看到了像他以前那樣的大贏家,滿面春風得意揚揚,也看到了一些輸家滿臉沮喪。有的以前被他玩慘了的炒股者見到他會挖苦他一句:「喂,傑西,你今天又拋了幾百萬?」 1940年11月,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房東又來找傑西逼討房租。他喝下僅剩的半瓶威士忌,從寓所溜了出來。他在大街上轉悠著,望著大街上往來穿梭的豪華汽車,望著商店櫥窗里琳琅滿目的商品,望著街邊伸手乞討的乞丐,他長嘆一口氣。傑西走進一家大旅館(Sherry Netherland Hotels)的衛生間,從口袋裡掏出手槍,朝自己的腦袋扣動了扳機。他留下的遺書中寫道:「我的一生是一場失敗。」(來源/金庫網豆瓣網博客大巴) 編輯:賀潔 美編:王媛

最傳奇的操盤手:傑西•利文摩爾
BWCHINESE中文網 2011-11-01 星期二

從1892年到1940年,傑西•利文摩爾投入股票操作長達48年。這么多年的投資經驗,歷經數次的興衰起伏、破產、驚人的財富,他發展出自身的操作獲利策略。
BWCHINESE中文網訊,傑西•羅利斯通•利文摩爾(Jesse Lauriston Livermore)是20世紀最著名的操盤手之一。很少有人能夠像利文摩爾那樣迅速地集聚財富又迅速地失去財富。
據國外媒體報道,傑西•利文摩爾說:「華爾街不曾變過。口袋變了,股票變了,華爾街卻從來沒變,因為人性沒變。」如同電影華爾街所描述的,華爾街從來沒有變過,因為人性始終貪婪,歷史總是不斷地循環發生!
從1892年到1940年,傑西•利文摩爾投入股票操作長達48年。這么多年的投資經驗,歷經數次的興衰起伏、破產、驚人的財富,他發展出自身的操作獲利策略。
15歲深入研究股型態和價格變化
1877年7月26日,傑西•利文摩爾生於麻州,父親在新英格蘭務農為生。利文摩爾從小課業表現優異,1年內可以完成3年的學業,但是由於家境貧困,父親要他輟學,分擔家中經濟責任。13歲的利文摩爾帶著母親提供的5美元,毅然離家啟程前往波士頓。他在潘偉伯公司(Payne Webber)擔任抄寫黑板的小弟,工資微薄,每個星期才領6美元。
潘偉伯聘有行情收報員,坐在營業廳,行情收報機的股票報價一進來,就得盡快扯開嗓門大喊。利文摩爾的新工作,是一聽到報價喊出,趕緊將數字抄寫在大黑板上。他趁上班之利,記住各種股票的價格和代號並且研讀股市行情,緊盯著行情報價。他也開始作筆記,把工作時抄到的數字記錄下來,而且很快就發現,裡面有一些型態的變化。他在筆記本里記下幾千筆的價格變動,深入的埋首研究,尋找那些特殊的型態。在利文摩爾15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深入研究股票型態和價格之間的變化。
「華爾街大空頭」呼風喚雨
他投資生涯的第一場交易,是和朋友一起集資。他們湊了5美元,買百靈頓(Burlington)的股票,因為利文摩爾的朋友認為這支股票會漲。他們在一家空殼證券商(註:空殼證券商是指未登記的證券經紀商,利用客戶的資金,投機性買賣股票和商品,或者接受客戶下單買賣,卻未透過交易所進行交易)下單買賣。投資百靈頓之前,利文摩爾研究了它最近的股價型態,相信價格一定上漲。最後,他在十五歲的時候第一次買賣股票,並且最後分到3.12美元的利潤。
16歲時,靠交易股票賺到的錢,已經多於公司給他的工資。等到賺進1,000美元,他辭掉工作,專心在空殼證券商交易股票。20歲的時候,波士頓和紐約兩地的空殼證券商都下達禁止令,不準他進場買賣。而他將戰場轉移到紐約,並且賺進1萬美元,但是之後嘗到苦頭,往往因為一時的沖動,而付出慘痛的代價,將所賺取的利潤,完全賠掉。1906年,股市多頭格局難以持續維持,利文摩爾開始布局空單交易,來年的股市大崩盤,讓他在30歲的時候,已經成為百萬富翁,並曾在一天之內軋平和回補空頭部位,就賺取了300萬美元利益。
1907年10月,當時最具影響力的金融大亨摩根(J.P. Morgan)挹注必要的流動性到市場,試圖維持市場繼續運轉,把華爾街從接近崩潰的邊緣挽救回來。摩根甚至親自直接向利文摩爾致意,請他停止放空,告訴利文摩爾恐怕整個股票市場即將被摧毀。連在金融圈赫赫有名的摩根,也承認利文摩爾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能力,可見利文摩爾在當時華爾街的名聲和影響力已達到難以撼動的地位,並且贏得「華爾街大空頭」(The Great Bear of Wall Street)的稱號!
舉槍自盡、傳奇畫下休止符
1908年,利文摩爾聽從期貨大王托馬斯的建議開始做多棉花交易,但是他的棉花多頭部位損失慘重,賠掉以前獲利交易賺進的幾百萬美元,他違反了自身操作的原則,輕易的聽信他人之言論。他也違背迅速認賠出場的守則,繼續死抱賠錢的部位。隨後利文摩爾花了數年的時間,操作才恢復獲利,但是隨後又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積欠債權人高達100萬美元以上,迫使他宣告第三度破產。
1917年利文摩爾在市場上多次操作都告捷,開始償還以前積欠的所有債務,且恢復了在華爾街的顯赫地位。1928年多頭市場全力賓士。利文摩爾一路作多,獲利可觀。接著他開始留意市場的頭部是否將形成。1929年,他軋平所有的多頭部位,改為逢漲必賣。他也認為市場漲勢已經到了末端。他看到市場大漲之後,開始出現橫向移動的交易型態,一改原先的噴出走勢,市場已發出崩盤在即的預警訊號。那時的領先股已經停止再創新高價,走勢遲滯不前。利文摩爾開始往空方布局,1929年股市大崩盤,利文摩爾也登上更高的巔峰,在隨後的大崩盤中,累積賺取超過1億美元,而當時的美國1年稅收僅42億美元!
利文摩爾雖然賺得巨額財富,卻要面對許多私人問題帶來的挑戰。他歷經婚姻不順,前妻將他的財產揮霍一空,又在一次酒醉後,對長子開槍,造成長子殘廢,都帶給他極大的壓力與內心的折磨。1930年代,他在操作上的收獲,不如從前,因此對自己遭遇的問題更加灰心喪意。1934年,他再度聲請破產,並且患有深度抑鬱症,他的兒子說服他寫書,藉此鼓舞情緒。1940年3月,利文摩爾所著的《股票作手傑西•利文摩爾操盤術》正式出版。這本書賣得並不理想,主要是因為經濟大蕭條的陰影揮之不去,人們對股票市場缺乏動力。新書出版後沒幾個月,1940年11月28日,他在飯店用晚餐時,留下遺書給第三任妻子,然後在洗手間舉槍自殺,結束傳奇的一生。

看一下利文莫爾的炒股經驗20條,看似經典,但隱含殺機:(我粗淺的點評)
1、買賣任何股票或商品要能真正賺到錢,必須一開始進場就獲利才行。
(一進場就獲利說明這個股票和你共振,但一進場獲利並不能保證你能最終賺到錢。迷信這個心理暗示,就會埋下失敗根源。)
2、假如你的第一筆交易已經讓你蒙受損失,再做第二筆交易不過是有勇無謀。
(一開始就買錯,說明不合拍,不可補倉。看準了,再做。若再做再錯,要遠離。不可強求。)
3、不要在同一時間內介入太多股票,幾檔股票要比一大堆股票容易照顧。
(如果你重倉一個股,必定導致喜好心,容易犯渾,無法執行紀律,重倉是操盤中最大的陷阱,不可不慎。)
4、除非你確知你的交易結果無礙你的財務安全,否則不要出手交易。
(說得好聽,很難做到。否則,利文莫爾,怎麼會屢次破產。克服人性的弱點的措施,要落實。)
5、股票越過「關鍵點」之後若不能展現出應有的表現,即應視之為必須要留意的危險信號。
(該漲不漲,理應看跌。但重倉之下,你還能警覺嗎?如何落實自己留意危險信號呢?)
6、專注在最強勢的產業類股,並且從這些產業類股中找出最強勢的股票。
(這一條,完全同意。但專注,而不執著。最強的,轉眼就成了最弱。)
7、必須迅速斬斷損失並且讓獲利乘勢往前行。
(截短虧損,讓利潤奔跑。但具體怎麼做到呢?不要停留在口頭的認識上,必須在行動上切實做到。這就是幽靈法則:1、小虧善輸。2、做對加倉。)
8、假如你損失50%,那麼你必須獲利100%才能扳平。
(5%、10%都不應該允許虧,竟然還允許虧50%,完全失控。)
9、市場永遠不會錯,個人意見則經常都是錯的。
(市場沒有對錯,只有趨勢,個人必須有洞察和遠見,然後配合操作上順勢,不逆勢操作。)
10、類股走勢是交易時機的判斷:股票不會單獨行動。
(股票聯動,是趨勢的驗證。)
11、永遠都要留意自己的情緒:贏的時候不要太自信,輸的時候也不要太過沮喪。
(當你意識到自信和沮喪,你已經處於不正常的狀態了。自信的時候你提醒自己不要太自信,有用嗎?沮喪的時候提醒自己不要太過沮喪,有用嗎?毫無用處。正確的是,不應該有情緒,只有標准。制定標准,執行標准。)
12、成功的投資人不會隨時在市場上投資,許多時候應該手握現金。
(是啊。你做到了嗎?機會面前,慾望驅使,你熬得住嗎?難難難!能空倉,才算會炒股。)
13、股市投機客有時會犯錯,當犯錯時一定要明白,千萬不要違反自己的原則。
(犯錯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關鍵是馬上糾錯。錯誤和正確是一體兩面。當下決斷的話,錯誤也許就是正確,反之,執著的話,正確也是錯誤。)
14、不要抱著下跌的股票,成為一個「無可奈何」的投資者。
(當下決斷,唯有趨勢。沒有情緒,只有標准。為什麼會抱著跌呢?因為幻想和貪婪。)
15、保護好你的本金:採用測試交易單做買進,逐步建立部位。
(最重要的就是保護本金。炒股的第一原則。)
16、投機一定要有方法,並且依計行事,不要老是更動自己的計劃。
(制度是實施的依據和保證,制度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制度和執行,完美融合。)
17、在市場行情走到盡頭時,大量通常是倒貨量,這時股票從大戶手中流向散戶,從專業人士手中流向一般大眾。
(趨勢決定一切,資金流向只是虛妄。迷信大戶,迷信消息,迷信數據,還不如看趨勢,明明白白。)
18、股價不可能會因為價位太高就不能買進,也不會因為價位太低就不得放空。
(趨勢,趨勢,趨勢。)
19、「創新高價」是很重要的時機,創下歷史新高價代表已經完全消化套在上方的股票籌碼供應,有可能是有效的突破訊號。
(新高,還有新高。該漲不漲,理應看跌。)
20、自古以來,人類之所以在市場上不斷重演以往的戲碼,是因為貪婪、恐懼、無知以及希望…這就是為什麼數字結構和型態會不斷重復。
(知道貪婪是根源,穩贏就有了基礎。)

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正法的指引下,在市場實戰中洗禮,最後蛻變,你才會知道每一句平凡的話後面的深刻內涵。這不是買幾本書啃一啃就能體會的,非要自己實戰才能開悟。

拋磚引玉,胡言亂語,祝大家學習進步!

Ⅱ 香港保險那麼火 真的「保險」嗎

6月初,香港保險業監理處(下稱保監處)發布的一季度保險市場報告顯示,報告期內香港地區保險業保費總額為1220億港元,同比增長20.7%。

同去年四季度的市場報告一樣,香港保監處此次也沒有列出內地訪客保單數據。該項數據的最近一次發布是在2016年前三季度報告中,當期香港地區保險業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保單保費為489億港元,占其個人業務總新保單保費(1323億港元)的37%。

雖然一季度報告沒有列出內地訪客保單數據,但香港保險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透露,該數據仍然在持續增長,今年一季度,香港地區保險業對內地訪客發出的保單保費同比增長一倍左右。

去香港購物的人越來越少,買保險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了。香港保險真的有這么大誘惑力?

政策收緊也阻擋不了的購險熱情

保險經紀王媛正在公司樓下的咖啡廳里向一對來自內地的中年夫妻逐條講解他們即將購買的一份投資類保險的具體條款。這對夫妻中午剛下飛機,午飯還沒吃便來到保險公司簽約保單。由於購買的是基金類的投資型保險,他們還需要在香港的銀行開一個賬戶,方便今後每個月的保險資金轉賬。

專程來香港買保險,聽起來有點「舍近求遠」,但這只是內地赴港投保大軍的一個縮影。從2010年開始,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增保單保費逐年上漲,7年間增長了近10倍。

2016年開始,受到資金外流的影響,境內赴港買保險的通道開始收緊。去年2月初,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銀聯對銀聯卡持卡人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交易金額進行限制。去年3月,中銀人壽暫停內地人士使用銀聯信用卡或銀聯賬戶通過「通聯支付」繳交保費。此後不久,國家外匯管理局公開提示,居民到境外購買人壽險或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存在風險,因為現行外匯管理政策尚未對其開放。

然而,這些「限令」沒能阻擋內地客戶赴港購買保險的腳步。根據香港保監處公布的數據,2016年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增保單保費在短短6個月內增長了3倍。盡管單次刷卡金額不超過5000美元的限制的確造成了不方便,但是境內銀行卡持卡人可通過多次刷卡、現金,或在香港的銀行開戶等方式進行購買。

在采訪中,幾位保險經紀都表示,「限令」出來後,赴港投保的內地人不減反增,大家都擔心會有更嚴厲的限制政策出台。

香港保險為何被追捧?

在香港保險經紀的口中,相比內地的保險產品,保障范圍廣、保費低但是保額高、收益率高是香港保險被追捧的主要原因。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內地人赴港買保險最主要的險種是醫療險和重疾險。由於香港的人均壽命(85歲)高於內地的人均壽命(75歲),死亡率也相對較低,因此,相同年齡的投保人若買相同保額的同類產品,香港保險的保費要比內地便宜30%~40%。此外,相比在內地購買的一般醫療保險,在香港購買的醫療保險保障范圍更廣,輻射全球,不存在屬地賠償的限制。尤其是最受內地客戶歡迎的重疾險,所保障的重大疾病品種一般在60~100種,而內地類似產品所包含的疾病種類相對較少。王媛以其中一種重疾險向記者舉例說明,根據該保險的條約規定,投保人一旦確認患有保險內包含的重大疾病,不需要治療後再賠付金額,而是先期賠付所有保額,更方便也更利於投保人第一時間選擇治療方案。

王媛告訴記者,來香港購買保險產品的內地客戶多以中產階層為主。除了醫療險和重疾險,儲蓄險、人壽保險和投資性保險也是內地客戶最為青睞的險種。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內地客戶赴港購買保險不單純是為了傳統意義上的保障與投資,部分客戶傾向於通過香港保險進行家族財產信託,更有甚者,是利用香港保險達到避稅、避險,進行資金轉移的目的。

根據香港保險法,投保人的投保信息不得向任何人公布。同時,在香港購買的人壽產品、分紅產品所得的賠償額或收益,不被徵收遺產稅或個人所得稅。此外,如果被保人破產或者其他原因被清算財產(包括被判處沒收財產),所購買的香港保險產品並不包含在內,因此在香港投保被不少人看作是保全資產的有效方式之一。

正因如此,在王媛的客戶群中,有不少是內地的富商。相比醫療保險,這類人更多的是購買儲蓄型保險和投資型保險,其中一款基金定投保險產品很受歡迎。王媛介紹,這款保險產品的月投保金額在120萬美元左右,收益穩定的時候可以維持在20%~50%,目前在她這里購買此款產品的兩個內地客戶都是私營業主。在被問及如此大筆的投保資金如何做到每個月定時交投時,王媛說,除了第一筆投保資金,其餘的投保資金都是通過地下錢庄的方式進入客戶在香港的銀行賬戶,再轉去保險公司的。而其中一個採用這種方式的客戶,已經購買該款保險產品近10年。

保單熱催生「港漂」經紀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人赴港購買保險產品,香港保險從業人員的版圖近年來也在不斷擴大。不少香港知名演員、醫生、律師、全職太太、金融專業畢業生都湧入了這個被稱為「躺著賺錢」的職業。

在香港買保險有兩種合法途徑,一是通過保險公司自身的代理人購買,另一個則是通過有代理權的香港經紀公司,兩者都需在香港的相關機構進行登記。購買人也必須親自到香港簽約,保單方能生效。

隨著香港保險產品的走紅,不少香港經紀公司以及保險公司的代理人選擇與內地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合作,介紹客戶給香港持牌的經紀公司或代理人,再被帶到香港保險公司簽單。有保險代理人稱,在香港出售一份保險,保險經紀的提成大致在保費的50%~60%。這種情況下,「港漂」逐漸成為香港保險經紀的生力軍。

楊怡是香港一家投資機構的股票分析員,除了本職工作,楊怡還有一份「保險經紀」的兼職。身在香港的她經常在朋友圈推送一些比較香港、內地保險優劣,以及在人民幣下行時期如何進行投資理財的文章,也會拜託親戚朋友幫自己介紹想要購買香港保險的客戶。

楊怡表示,身邊很多「港漂」都在從事這個行業。然而,無論是和內地第三方理財機構合作,或者私人介紹,實際上都在踩內地和香港保險法的鋼絲。根據內地保監會的規定,境外保險機構的推銷人員或代理人,未取得合法的保險代理資格和執業資格在內地銷售保險是一種違法行為。而香港地區的法律同樣規定,香港保險代理人或經紀公司銷售人員只能在香港境內推銷相應產品,不能去內地銷售香港的保險產品。

記者從楊怡處得知,在香港成為一名保險經紀需要通過專業考試,對這些限制楊怡很清楚,也在很小心地規避。比如她從來不在朋友圈發布任何保險產品的具體信息,也不會在客戶抵港前溝通合同的具體條款。她表示,在香港違反法律的後果很嚴重,她會提前告知客戶這一情況,在微信、電話溝通中只會談到部分涉及的內容。

香港保險真的「保險」嗎?

內地客戶在赴港前沒法看到具體的投保條款,僅憑借抵港之後的有限時間,能否充分認知其中的風險呢?

此前,內地保監會已就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相關風險做了公開提示。業內人士稱,香港的一些保險經紀在推銷一些鎖定期長的分紅保險產品時,往往對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避而不談,只是介紹有可能產生的最高分紅比例。

記者了解到,對於保險購買者來說,分紅實現率是保險產品極為重要的參考指標。不少保險經紀在推銷保險時,所宣傳的預期紅利比率基本等同於100%,但事實上,過去幾年香港部分大型保險公司的分紅實現率均未達到100%,大部分在50%~75%之間。

今年1月1日,香港保監處開始實施的《承保長期保險業務(類別C業務除外)指引》規定,保險公司需在其官網披露還在產生新保單的各產品的非保證回報部分的分紅實現率,該披露至少每年更新一次。該指引還指出,保險公司需要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根據實際經驗和投資展望對非保證紅利進行審核和調整。而對萬能人壽險也要求披露過往年份的派息率。

除了無法保障分紅外,匯率的風險更是不能小覷。內地客戶購買的香港保險一般是以港幣或美元計價,一旦出現匯率大波幅動,投保者就會出現資產縮水的情況。此外,雖然購買香港的保險產品理賠較方便,但是一旦發生理賠糾紛需要依靠法律途徑來解決的時候,客戶將要承擔法律訴訟費用,成本要比在內地高出許多。

可喜的是,目前兩地的保險監管正在相向而行。5月16日,內地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北京會見香港保監處專員梁志仁,並簽署了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等效評估工作的框架協議,促進兩地保險市場的進一步相互開放和融合。記者從保監會了解到,下一步其將啟動對香港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等效評估工作,並出台在監管等效基礎上對香港保險業的優待政策。也許到那個時候,在香港買保險,就更「保險」了。

Ⅲ 大浪遊資是真的假的

近日,號稱「大浪淘金」游資團隊,有一個叫大浪淘金的直播間,裡面有大浪老師、李想老師、王媛、吳老師等多人組成的詐騙團伙,剛開始帶你買股票,每天點評,講解技術指標,什麼雙節棍戰法丶穿雲箭戰法等十幾個,感覺很專業。股票有賺、有跌,然後以彌補損失的名義,帶你炒全球疫苗鏈,會給你一個平台,錢需要經過第三方私人賬戶進入平台,誘導股民投資疫苗鏈交易市場,實為國外虛假交易平台,騙取股民投資。
已經有多人受騙,請受騙的股民們馬上打110報警!

Ⅳ 保監會 主席 香港保險公司

6月初,香港保險業監理處(下稱保監處)發布的一季度保險市場報告顯示,報告期內香港地區保險業保費總額為1220億港元,同比增長20.7%。
同去年四季度的市場報告一樣,香港保監處此次也沒有列出內地訪客保單數據。該項數據的最近一次發布是在2016年前三季度報告中,當期香港地區保險業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保單保費為489億港元,占其個人業務總新保單保費(1323億港元)的37%。
雖然一季度報告沒有列出內地訪客保單數據,但香港保險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透露,該數據仍然在持續增長,今年一季度,香港地區保險業對內地訪客發出的保單保費同比增長一倍左右。
去香港購物的人越來越少,買保險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了。香港保險真的有這么大誘惑力?
政策收緊也阻擋不了的購險熱情
保險經紀王媛正在公司樓下的咖啡廳里向一對來自內地的中年夫妻逐條講解他們即將購買的一份投資類保險的具體條款。這對夫妻中午剛下飛機,午飯還沒吃便來到保險公司簽約保單。由於購買的是基金類的投資型保險,他們還需要在香港的銀行開一個賬戶,方便今後每個月的保險資金轉賬。
專程來香港買保險,聽起來有點「舍近求遠」,但這只是內地赴港投保大軍的一個縮影。從2010年開始,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增保單保費逐年上漲,7年間增長了近10倍。
2016年開始,受到資金外流的影響,境內赴港買保險的通道開始收緊。去年2月初,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銀聯對銀聯卡持卡人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交易金額進行限制。去年3月,中銀人壽暫停內地人士使用銀聯信用卡或銀聯賬戶通過「通聯支付」繳交保費。此後不久,國家外匯管理局公開提示,居民到境外購買人壽險或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存在風險,因為現行外匯管理政策尚未對其開放。
然而,這些「限令」沒能阻擋內地客戶赴港購買保險的腳步。根據香港保監處公布的數據,2016年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增保單保費在短短6個月內增長了3倍。盡管單次刷卡金額不超過5000美元的限制的確造成了不方便,但是境內銀行卡持卡人可通過多次刷卡、現金,或在香港的銀行開戶等方式進行購買。
在采訪中,幾位保險經紀都表示,「限令」出來後,赴港投保的內地人不減反增,大家都擔心會有更嚴厲的限制政策出台。
香港保險為何被追捧?
在香港保險經紀的口中,相比內地的保險產品,保障范圍廣、保費低但是保額高、收益率高是香港保險被追捧的主要原因。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內地人赴港買保險最主要的險種是醫療險和重疾險。由於香港的人均壽命(85歲)高於內地的人均壽命(75歲),死亡率也相對較低,因此,相同年齡的投保人若買相同保額的同類產品,香港保險的保費要比內地便宜30%~40%。此外,相比在內地購買的一般醫療保險,在香港購買的醫療保險保障范圍更廣,輻射全球,不存在屬地賠償的限制。尤其是最受內地客戶歡迎的重疾險,所保障的重大疾病品種一般在60~100種,而內地類似產品所包含的疾病種類相對較少。王媛以其中一種重疾險向記者舉例說明,根據該保險的條約規定,投保人一旦確認患有保險內包含的重大疾病,不需要治療後再賠付金額,而是先期賠付所有保額,更方便也更利於投保人第一時間選擇治療方案。
王媛告訴記者,來香港購買保險產品的內地客戶多以中產階層為主。除了醫療險和重疾險,儲蓄險、人壽保險和投資性保險也是內地客戶最為青睞的險種。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內地客戶赴港購買保險不單純是為了傳統意義上的保障與投資,部分客戶傾向於通過香港保險進行家族財產信託,更有甚者,是利用香港保險達到避稅、避險,進行資金轉移的目的。
根據香港保險法,投保人的投保信息不得向任何人公布。同時,在香港購買的人壽產品、分紅產品所得的賠償額或收益,不被徵收遺產稅或個人所得稅。此外,如果被保人破產或者其他原因被清算財產(包括被判處沒收財產),所購買的香港保險產品並不包含在內,因此在香港投保被不少人看作是保全資產的有效方式之一。
正因如此,在王媛的客戶群中,有不少是內地的富商。相比醫療保險,這類人更多的是購買儲蓄型保險和投資型保險,其中一款基金定投保險產品很受歡迎。王媛介紹,這款保險產品的月投保金額在120萬美元左右,收益穩定的時候可以維持在20%~50%,目前在她這里購買此款產品的兩個內地客戶都是私營業主。在被問及如此大筆的投保資金如何做到每個月定時交投時,王媛說,除了第一筆投保資金,其餘的投保資金都是通過地下錢庄的方式進入客戶在香港的銀行賬戶,再轉去保險公司的。而其中一個採用這種方式的客戶,已經購買該款保險產品近10年。
保單熱催生「港漂」經紀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人赴港購買保險產品,香港保險從業人員的版圖近年來也在不斷擴大。不少香港知名演員、醫生、律師、全職太太、金融專業畢業生都湧入了這個被稱為「躺著賺錢」的職業。
在香港買保險有兩種合法途徑,一是通過保險公司自身的代理人購買,另一個則是通過有代理權的香港經紀公司,兩者都需在香港的相關機構進行登記。購買人也必須親自到香港簽約,保單方能生效。
隨著香港保險產品的走紅,不少香港經紀公司以及保險公司的代理人選擇與內地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合作,介紹客戶給香港持牌的經紀公司或代理人,再被帶到香港保險公司簽單。有保險代理人稱,在香港出售一份保險,保險經紀的提成大致在保費的50%~60%。這種情況下,「港漂」逐漸成為香港保險經紀的生力軍。
楊怡是香港一家投資機構的股票分析員,除了本職工作,楊怡還有一份「保險經紀」的兼職。身在香港的她經常在朋友圈推送一些比較香港、內地保險優劣,以及在人民幣下行時期如何進行投資理財的文章,也會拜託親戚朋友幫自己介紹想要購買香港保險的客戶。
楊怡表示,身邊很多「港漂」都在從事這個行業。然而,無論是和內地第三方理財機構合作,或者私人介紹,實際上都在踩內地和香港保險法的鋼絲。根據內地保監會的規定,境外保險機構的推銷人員或代理人,未取得合法的保險代理資格和執業資格在內地銷售保險是一種違法行為。而香港地區的法律同樣規定,香港保險代理人或經紀公司銷售人員只能在香港境內推銷相應產品,不能去內地銷售香港的保險產品。
記者從楊怡處得知,在香港成為一名保險經紀需要通過專業考試,對這些限制楊怡很清楚,也在很小心地規避。比如她從來不在朋友圈發布任何保險產品的具體信息,也不會在客戶抵港前溝通合同的具體條款。她表示,在香港違反法律的後果很嚴重,她會提前告知客戶這一情況,在微信、電話溝通中只會談到部分涉及的內容。
香港保險真的「保險」嗎?
內地客戶在赴港前沒法看到具體的投保條款,僅憑借抵港之後的有限時間,能否充分認知其中的風險呢?
此前,內地保監會已就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相關風險做了公開提示。業內人士稱,香港的一些保險經紀在推銷一些鎖定期長的分紅保險產品時,往往對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避而不談,只是介紹有可能產生的最高分紅比例。
記者了解到,對於保險購買者來說,分紅實現率是保險產品極為重要的參考指標。不少保險經紀在推銷保險時,所宣傳的預期紅利比率基本等同於100%,但事實上,過去幾年香港部分大型保險公司的分紅實現率均未達到100%,大部分在50%~75%之間。
今年1月1日,香港保監處開始實施的《承保長期保險業務(類別C業務除外)指引》規定,保險公司需在其官網披露還在產生新保單的各產品的非保證回報部分的分紅實現率,該披露至少每年更新一次。該指引還指出,保險公司需要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根據實際經驗和投資展望對非保證紅利進行審核和調整。而對萬能人壽險也要求披露過往年份的派息率。
除了無法保障分紅外,匯率的風險更是不能小覷。內地客戶購買的香港保險一般是以港幣或美元計價,一旦出現匯率大波幅動,投保者就會出現資產縮水的情況。此外,雖然購買香港的保險產品理賠較方便,但是一旦發生理賠糾紛需要依靠法律途徑來解決的時候,客戶將要承擔法律訴訟費用,成本要比在內地高出許多。
可喜的是,目前兩地的保險監管正在相向而行。5月16日,內地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北京會見香港保監處專員梁志仁,並簽署了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等效評估工作的框架協議,促進兩地保險市場的進一步相互開放和融合。記者從保監會了解到,下一步其將啟動對香港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等效評估工作,並出台在監管等效基礎上對香港保險業的優待政策。也許到那個時候,在香港買保險,就更「保險」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閱讀全文

與股票王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宏源期貨烏魯木齊營業廳客服電話 瀏覽:519
晉中銀鑫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瀏覽:572
工行法人理財產品最新 瀏覽:155
股票市場 瀏覽:879
股東查賬如何發現問題 瀏覽:236
融資融券打新舉例 瀏覽:900
2019公司境外匯款的規定 瀏覽:616
600664股票價格 瀏覽:679
美國貸款銀行有哪些 瀏覽:841
期貨原油外匯通 瀏覽:684
民營銀行的理財產品有本金保障嗎 瀏覽:324
sps財務指標 瀏覽:641
期貨投資公司掛靠 瀏覽:109
期貨白銀盈虧怎麼計算 瀏覽:105
瑞達期貨關聯上市公司 瀏覽:530
期貨老師公開課件 瀏覽:485
依賴科技股票 瀏覽:71
mcst指標選股 瀏覽:263
上市公司未融資公司 瀏覽:39
長江證券樂享賺錢嗎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