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股票死循環

股票死循環

發布時間:2021-10-21 22:43:03

㈠ 交易股票賺了幾十萬,還繼續下去以交易股票為生嗎

該收手時就收手吧,人的慾望是貪婪的,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嘛,就好像賭博一樣贏了還想贏輸了還想在贏回來一直這樣死循環下去越陷越深。有了幾十萬了換門路做個保本的買賣吧,雖然我不懂股票但是我想應該和賭博差不多吧

㈡ 自08年底開始炒股到現在,生活好像進入了死循環,天天盯K線,心累還一直虧,怎麼樣才能跳出來回歸正常

這么長時間了還是賠錢,自己反思總結一下有沒有獲得經驗和自己的思路方法。看你的意思是不想做股票了,那就把資金撤出來看有沒有自己熟悉的買賣或者工作。可以參考下我的建議。交個朋友呵呵

㈢ 股票理論問題 牛人速進!!

你那基本概念都還沒 搞清楚啊 去系統學一下吧

㈣ 大智慧股票池不運行,檢查有沒有公式的死循環

什麼是死環境?股票池不運行和不能運行是兩碼事,要是不運行,隨便寫個指標測試一下,要是運行說明股票池沒問題,那就檢查數據和伺服器。

㈤ 網上有一種股票(hft高頻交易),有誰知道這個會不會是騙人的啊

High Frequency Trading ( HFT )高頻交易飽受輿論詬病,主要是因為包括很多專家在內的行業人士將損失和市場操縱歸咎於高頻交易模式,而不是操作風險管理缺陷和違規交易,甚至將市場不公平也歸咎於它,而不考慮大機構行為和監管漏洞。

人們時常從媒體上了解到因為「胖手指」(Fat Finger),或者因為某個機構的訂單程序進入了死循環而導致向市場中發出了巨量訂單,加之高頻交易演算法迅速反應,造成市場崩盤或者劇烈波動的情況。很多人會說,如果沒有高頻交易,人脈就不會來不及反應,那麼市場就不會這么動盪。高頻交易在市場波動的時候推波助瀾,更加劇了市場波動。實際上,即便沒有高頻交易,市場參與者也會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開平倉的決策。當這種決策具有廣泛一致性的時候,市場一樣會出現劇烈波動,這個是市場中一個常態特徵。

並不是所有高頻交易策略都採用趨勢跟隨。市場深度的增加和各種不同的交易行為反而有利於減少不必要的波動,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和策略對行情的看法並不一致。這類情況下大多數虧損的發生,其根本原因,是參與者的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管理有嚴重缺陷造成的。比如,不按照交易規定或者策略設計執行操作,風險敞口過大而沒有留存充足的風險准備金等。這類托辭,無異於一名日線操作的交易者抱怨一分鍾線的波動太大。

同樣的,相當多的市場參與者為了盈利也會費盡心思挖掘監管漏洞和利用甚至創造市場的不公平,閃單交易就是一個典型。閃單(Flash Order)的交易模式也是屬於不公平交易的,與高頻無關。即便在人工電話下單時代,券商交易員也會根據自己情況抬高、壓低、延遲成交某些投資人的電話委託,這個也就是閃單(Flash Order)的原型。有券商資質的投行一直將該交易模式作為穩定收入來源之一,從人工到自動,後來還加入了分析客戶訂單的演算法。雖然閃單交易已經因為曝光而被禁止,但還有各類不公平的交易模式,利用著監管漏洞,充斥在市場當中。比如前些日子因為BATS閃電崩盤導致伺服器故障而暴露出的操縱市場事件。違規交易並不等同於高頻交易。

除了上述一些誤解,一些推銷高頻交易的專家有時也會有概念混淆,例如將低延時交易(Low-Latency trading)和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混淆為一個概念,其實並不然。與中國的券商總部集中然後交易所撮合的訂單路徑不同,歐美市場很多券商和交易所支持DMA交易模式(Direct Market Access,直接市場接入),即交易者的訂單可以直接接入到交易所進行撮合。當然國內期貨市場中上期綜合交易平台(CTP)的出現的確改善了部分非上海總部券商客戶交易上期和中金所標的的訂單路徑。

㈥ 美股交易時間

美國股市交易時間較長,為美東時間早九點半到下午四點,也就是北京時間晚上十點半到凌晨五點,美國因為有夏令時間,因此夏天的交易時間與冬天相比會提前一小時,為北京時間晚上九點半到凌晨四點。

美股的股指期貨比如小型標普指數、小型道瓊斯工業指數等是24小時交易的,中間只有幾段很短的休盤時間。

(6)股票死循環擴展閱讀:

美股不同交易時段的特點

9:30-9:45,這十五分鍾被稱為是「業余者時間」,大型的機構通常會在9:45之後再進場。這段時間內經紀人、做市商會執行客戶的成交命令,是一天當中最具揮發性的時刻之一。

10:00被稱作「關鍵的反轉時刻」,很多經濟數據會在10點公布,市場經常在這個時刻出現反轉。

11:30-1:30這兩個小時被稱為「午飯時刻」,這個時間段里那些比較厲害的做市商都會出去吃午飯,並命令助手除了提供流動性之外不做任何事情,因此這一時段的成交量會比較小。這個時間段不太會出現順暢的趨勢,橫盤的情況比較多見。

1:30-4:00是「專業時間」,很多機構投資者也會選擇在「專業時間」段內進場,這個時間段里,最厲害的做市商、券商會繼續執行客戶的成交命令,同時還會交易自己公司的賬戶。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2:30是另外一個關鍵的交易時刻,很多強勁的趨勢往往會在這個時間點開始。

4:00,美股股市收盤。

㈦ 新股票怎麼一上市就漲停

新股為什麼能連續漲停?

1、新股能連續漲停與新股發行制度本身有很大關系,目前新股仍是市場上的稀缺產品,新股預估發行市盈率受限,大部分新股估值相對同行業折價明顯,上市後必然遭到哄搶,所以新股上市後,很容易開盤就漲停。

2、當天股票市場股票價格上漲的最高限度稱之為漲停板,當天股票市場中股票價格下跌的最低限度稱之為跌停板。漲停板時的股票價格稱之為漲停板價,跌停板時的股票價格稱之為跌停板價。這種規定在國際、國內的股票市場均有使用。只不過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市場、不同的股票、不同的時期所規定的上漲幅度有所區別,但新股不受漲停板的限制。

㈧ 為什麼有些人會忍不住購買股票呢

我對忍不住購買股票的人稱之為上癮。我覺得這個上癮也是分人。有的人干點什麼都上癮,有的人就是覺得很平常癮比較小。

你看像我,去游戲廳這種玩個游戲都能上癮,那就別提炒股了,有的人又說了炒股上癮有什麼可上癮的,我答,當一個人在股市裡賺錢的時候,他就會想著要賺更多,當一個人在股市裡面出現虧損的時候,就會想著把虧損的給補回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就像賭博一樣輸了還想贏回來贏了還想贏更多。

我認為股市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你有錢你可以交易,你沒錢就抱歉咯。所以要在這個市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股市也是殘酷的。

㈨ 中國經濟是怎麼進入 死循環 模式的

(一)雙重危機
如果以財富衡量,人類社會可能是唯一熵減的系統。
市場經濟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馬太效應,即財富是單向匯聚的,一切經濟問題由此產生。
由於財富單向匯聚,社會形成金字塔結構。
這種結構註定對應大量產品滯銷,大批債務無法償還。
金子塔頂層擁有大量財富,撐的要吐,有能力消費沒需求,消費不足。底層的收入被壓到最低,餓得要死,有慾望需求沒支付能力,也是消費不足。
金字塔兩端都消費不足,對應的必然是大量產品滯銷,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對應大批工人的勞動力滯銷。他們的產品沒人要,他們的勞動力自然沒人要。於是,企業處於破產、停產、半停產狀態,他們處於失業、半失業、放長假的狀態。
這是表現在產能和就業上的現象。
多說一句,一些企業靠貸款維持最基本的運轉,這些企業就成了「僵屍企業」。這些企業的工人,被扣上懶漢的帽子。
話題轉回來。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拋開賭博投機不說(賭博投機的問題後面再說),貨幣流通是商品流通的逆運動。
主要貨幣是信用貨幣的時代。每一筆貸款對應兩部分,獲得貸款的企業或個人,同時擁有兩樣的東西,一筆錢和一筆債務。
這筆錢,很快會被金字塔頂層吸走,而這筆債務卻無法償還——因為頂層已經撐的要吐,他們並不想購買底層提供的商品或勞務,或者,即使他們購買也非常有限。
所以,社會頂層擁有大量利潤的時候,必然對應社會中下層背負沉重的債務。
社會底層的債務到期無法償還的時候,要麼破產倒閉,要麼申請貸款苟延殘喘。底層破產倒閉時,頂層用積累的貨幣購買底層拍賣的財產,同時債務歸零。不足的部分,銀行承擔。銀行的自有資產承擔不了,銀行倒閉。儲戶的賬戶數字歸零。
這個過程很慘烈,有人一夜之間一無所有,上吊、跳樓,有人趁機從地板上撿戰利品,就是金融危機。上吊自殺的是中下層,趁機撿戰利品的是頂層。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起因都是財富的單向匯聚。
貨幣淤積在頂層,商品流動就不會順暢,債務也難以償還。這個道理很簡單。
但是要承認這個道理,就要承認社會財富的單向集中不利於經濟順利運轉,並做出相應的經濟政策調整。這就很困難了。
畢竟,不同的社會階層對經濟政策的影響力是完全不同的。金字塔社會,頂層的影響力遠遠大於社會底層——否則也不會形成金字塔型社會。
(二)葯方選擇
這種情況怎麼解決,頂層可以要錢不要命,政府不能看著不管。不然失業率爆棚,那還得了?
目前有四種方式,一是鼓勵投資,二是增加出口,三是政府印鈔購買這些產品,四是否定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
在產品全面滯銷的時代,沒有人會主動投資。
金字塔頂層不是傻子,現有的產品賣不掉,繼續擴大產能,增加投資那不是犯傻嗎?
於是,有人提出創新。新產品出現了,原有的產能要被淘汰,為了更新換代,都要買新設備,內需不就上去了嗎?
話說回來,創新哪那麼簡單?蒸汽機替代人力、畜力、水力,內燃機、電動機替代蒸汽機,都需要科學界重大的理論突破,否則新產品與老產品之間很難有跨代性的突破,改一改外形設計,優化一下結構,增加點功能(許多功能還是華而不實的),這樣的創新沒多大意義。
想想就明白,沒有巨大的技術門檻,能創新早創出來了。
當年矽谷的奇跡,其實是美國政府和軍方多年來大量投入產生的軍用技術積累在短期內商業化的軍轉民的過程——巨大的勢能早已具備,剩下的只是誰來推動,讓這些勢能釋放出來。於是,釋放這些勢能的人,成了風口上的豬。
站在台風口,一頭豬都能飛起來。沒有台風,豬還是豬,飛不起來的。看不到台風,只看到豬在飛,以為自己像飛起來豬一樣伸展四肢就能飛起來,那是豬的思維。
看不到當年理論突破支持的技術突破,看不到對應的美國政府和軍方技術積累,只看到幾個大學生,在矽谷租幾間辦公室就能創新,那是一葉障目不見台風。
以為只要弄幾個大學生,搞幾棟寫字樓,就能創新,就能再造一個矽谷,就能拉動經濟,那就更愚蠢了。
如果出口情況不錯,那麼問題會好解決一些。
頂層消費不了,底層消費不起的商品推出去,換成鈔票回來。頂層繼續賺錢,底層有飯吃,暫時皆大歡喜。
長期看,這也有問題:
第一,這些鈔票怎麼用?鈔票不是黃金,攢多了要貶值。(這些鈔票不是沒有用,後面談用處。)
第二,別的國家不樂意,你國內的就業解決了,我國內的產品滯銷了,我的工人失業了,為了不讓你的商品進來,我要用各種手段阻止你,包括檢驗檢疫,包括配額,包括關稅,包括各國產品標准等等。
第三,別的國家遇到經濟危機,不再要本國的商品怎麼辦?
第四,就業高度依賴別國的市場,兩國關系一鬧翻,本國失業率馬上爆棚。
本國政府不斷購買商品,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直接啟動印鈔機,這是中央政府的特權。政府印鈔,購買商品,頂層聚斂財富,底層有活干。代價是通脹和泡沫不斷上漲。
一種是用政府使用貸款,這是地方政府常用的手段。代價是通脹和泡沫不斷上漲,外加地方政府陷入債務危機。
如果不想本國通脹爆棚、泡沫破裂,地方政府破產,這種模式就不能一直玩下去。
把頂層多餘的錢收上來,返還給底層,是最後一種模式。
這種模式,頂層絕對不幹。對頂層征稅,那還了得?所以,也很難推動。
說來說去,四種模式或者不可行,或者有局限性,或者有長期的隱患,或者難以推行。
(三)開閘放水
對政府來說,只能死馬當活馬醫。
增加廉價的貸款和勞動力供應,提高利潤,促進資本增加投資。這就是緩解危機思路。
這種思路的來源是扎伊爾定律的供給創造需求,認為生產者可以完全不顧產品滯銷,不斷擴大投資,增加供給。
具體操作,首先是鼓勵民間投資,鼓勵互聯網 ,減少審批,放鬆貸款。
先是年輕人創業。年輕人花光了爹娘餓儲蓄以後,產品沒有銷路,只好該干什麼干什麼去。
因為社會貧富差距太大,兩端消費不足,全社會沒有對應的消費能力,導致傳統產業沒有銷路,現在加上互聯網就有銷路了?個別的有銷路,因為著更多的滯銷。
減少審批、加強監管,放管結合,放要放到位,管要管到位。說起來很容易,操作起來完全沒有可操作性。
如果車站、機場取消了安檢,然後把維護安全的任務全部轉嫁給乘警或空乘。那會是什麼效果?想想就清楚。不在入口排出風險,在運轉過程中就是搞人盯人,也盯不過來。
再加上一句,法無禁止皆可行,那就更厲害了。
還是車站、機場的例子,危險分子是把危險品帶上交通工具了,但是只要他不點火,乘警或空乘就既不能隨便搜他的行李,也不能把他怎麼樣。
有人問,如果危險分子點火造成重大事故呢?
按照守土有責的原則,那就是乘警和空乘的失職了,要被嚴肅處理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各種金融騙子如雨後春筍一樣層出不窮,各種金融案件造成幾萬、幾十萬人損失,那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涉及健康的食品安全也成問題。放開食鹽專營,結果各種假鹽案迅速爆棚。
資本為了利潤可以上斷頭台,詐騙造假,算什麼?
放鬆貸款,更可怕。
整個經濟循環不是沒有錢,而是錢聚集在少數人手裡,不能順利迴流。這樣一來,導致大量的貸款無法順利償還。
現在繼續放鬆貸款,現在經濟循環中的錢更多了,債務也更多了。短期看,大量的債務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借新還舊,暫時掩蓋過去。長期看,必然是更大的窟窿。

(五)債務轉移
投機如同賭場,甲之損失,乙之收益。除非償還貸款,否則這些貨幣不會主動消失,這些錢哪裡去了?這些錢大多成為社會頂層的戰利品,成為他們的利潤。或者,為他們償還債務。
由於經濟周期的不可預測的性,任何使用的融資手段的社會成員都可能在危機時期負債,社會頂層也不例外。
但是,不同的社會成員陷入債務危機之後的處境是絕對不同的。
大多數企業不斷借新還舊,自然背上越來越沉重的債務包袱。
全社會產品滯銷,希望銷售商品不斷盈利,償還債務,基本沒有可能——除非產品是長生不老葯。不過,以目前的科技,類似讓頂層有無限需求的產品還沒有生產出來。
那些獲得利潤的債權人,也不會無償地用自己的利潤,填平債務人的債務,除非廉價收購債務人的資產。
正常情況下,企業或個人的債務只會不斷增加,不會下降。
社會中下層陷入債務危機,一般難逃倒閉破產。
黃世仁不讓楊白勞破產,怎麼能霸佔喜兒?不讓房奴破產,怎麼能收回他們的房子?不把一些潛在的利潤豐厚的企業逼上絕路,怎麼能用地板價收購?
不過,與社會中下層不同,社會頂層有影響國家決策的能力,可以通過調整國家政策,把債務轉嫁出去,轉嫁給接盤俠。
至於金融資本,則更是王中王,如果陷入債務危機,比如在股市套牢,甚至可能由國家,也就是全民接盤。
何況,即使負債的社會頂層破產,他們的財產也不會分散到社會底層,而是會由其它社會頂層瓜分。經過這種瓜分,財富進一步匯聚。
把債務流轉出去,讓別人幫自己背鍋。資金會流轉,債務也會流轉。
地方政府貸款修鐵公基,賣地還債。開發商貸款賣地蓋樓,賣樓還債。地、樓,賣不掉的時候,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會不斷借新還舊。
這時,央行會放鬆利率,讓他們活下去。直到他們找到接盤俠。
頂層不會承擔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的債務,這些債務必然設法轉嫁給社會中下層。
比如,取消房屋限購,取消私人房產總量限制和持有年限的限制,降低轉手交易稅費,讓房產變成類似股票的投機品。
比如,國家出政策,鼓勵散戶借錢炒股。那些借錢炒股的散戶最終難免背上債務,但是他們的損失成為別人的收益。
再比如,在某些利益集團陷入債務期間,降低利率。降低利率有三個目的:第一減輕利息負擔;第二推高投機品的價格,吸引接盤俠;第三有利於接盤俠貸款接盤。
經過瘋狂的投機,許多興沖沖沖進投機市場的社會中下層,成為接盤俠。他們交出現金,接過別人拋出的投機品,成為房東、股東。
一旦這些接盤俠用自己的債務置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的債務之後,央行就沒有那麼多顧忌,也沒有必要降低利率了。那時,如果形勢需要,比如物價失控,比如本幣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可以開始加息了。
上吊自殺是接盤俠的事,市場有風險,入市須謹慎。誰讓接盤俠當初不謹慎?
經過這債務轉移的過程,絕大多數人都會破產。最終,土豪死於股權信託、中產死於非標理財、屌絲死於P2P。雖然他們破產,他們的財富不會消失,而是會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或者替少數人償還債務。
(六)實體凋敝
相比地產和金融,資源、生產型企業往往就沒這么幸運了。
它們正在遭受多重擠壓,苦苦掙扎,隨時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
首先,因為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產品滯銷。既然產品滯銷,那就是產能過剩,要關停並轉去產能。一大批工人正在或即將處於失業、半失業的狀態。
大規模失業,進一步壓縮有效需求。由於社會經濟規模受制於有效需求,壓低有效需求,社會經濟規模也必然下降。
其次,為了避免投機資金把外匯當成價值窪地,寧可消耗巨額外匯儲備,也要維持強硬貨幣的形象。這必然導致商品倒灌。
如此一來,國際市場上,原有的產品價格優勢不再,已經不再具備物美價廉,性價比高的優點。原有的出口訂單,急劇下降。
糧食、水果、乳類、肉類等食品,煤炭等原材料的商品倒灌必然對國內的食品生產、加工行業和煤炭等原材料行業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
商品倒灌進一步壓縮本來就嚴重不足的有限的內需。
(另外,商品倒灌嚴重影響外貿盈餘,外貿盈餘下降,外儲增量下降。外儲是維持本幣匯率穩定的最重要的資源。一旦外匯下降到一定程度,本幣的匯率就無法保證。)
再次,各種投機,尤其是房地產投機,難免推高生產企業成本,擠掉最後一點可憐的利潤。
每一樣商品都包含地租。地租無處不在。房價上漲,房租上漲,工人要求漲工資。房價上漲,零售商品價格上漲,工人需要漲工資。房價上漲,人工成本上漲,原材料價格上漲。房價上漲,廠房租金上漲,生產成本上漲。只要房價上漲,人工、原材料、廠房租金會全部上漲。
還有,各種投機使財富迅速集中,社會金字塔更加尖銳,頂層聚斂越來越多的財富,底層不斷套牢。內需更加不足。
最後,由於投機加劇,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出,債務負擔越來越重,面臨被瓜分的風險。
既然干幾年實業,不如穩穩當當炒房,那麼盈利的企業必然不再增加訂單,而是減少投資,甚至逐步壓縮現有生產規模,把富餘資金投入投機之中。全社會生產規模下降,虧損的企業,更加難以盈利,只能不斷借新還舊,最終被利息壓垮,難以脫身。
企業的困境,加劇當地的困境。
生產性行業不斷凋蔽,資金不斷流向金融投機行業。生產性地區經濟全面下滑,當地財政陷入困境。
在實體凋蔽時期,同樣是金融投機,生產性地區的房產往往很難成為投機目標。這時,甚至有人拋售生產性地區的房產,去金融業為主的地區買房。
經濟崩潰的地區,難以就業,無法生存,是當地社會底層遷徙的原因。經濟崩潰地區的房產難以升值,沒有利潤,大量失業人口聚集,社會治安下降,是當地社會頂層遷徙的原因。
於是,這些地區人口凈流出的地區。
經濟蕭條,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必然下跌。
這時如果推行稅制改革,便可能使生產性省份的稅收進一步下降,因為不同稅種的所屬不同,有些稅種的全部或大部分稅款要上繳中央政府,而不是留給地方政府。
對這些地區來說,禍不單行。經濟下滑,稅基下降;稅制改革;稅收大部上繳中央政府;本地土地投機不旺,無法炒作土地獲利。
實體凋蔽,金融暴走的時期,生產性地區的財政危機,幾乎是難以避免的。這時,地方政府會想盡辦法籌錢,一般來說,主要包括砸鍋賣鐵、挖地三尺、沿門托缽。如果這三招不太好使,上級政府又不願意伸出援手,當地基本難免財政破產。
失業人口怎麼就業?全民創業是不靠譜的。大家都修自行車,賣早點,擺小吃攤,開雜貨鋪,且不說城管管不管,哪有那麼多自行車可修,那麼多人買早點,吃小吃,買百貨?
多數人只能向金融投機地區移民。
維護治安也好,賑濟災民也好,都需要錢。地方政府偏偏沒錢。
(七)致富良機
地方政府挖地三尺,必然激化社會矛盾,所以必然盡量採取其他相對溫和的手段。極少數人等的就是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沿門托缽、砸鍋賣鐵。
規模較小的企業任其自生自滅,規模較大的企業則要完成化公為私的過程。
陷入債務危機的企業,不會由國家出政策獲得去庫存的機會,它們被劃為僵屍企業,被描述成拖垮全國經濟的包袱——卻沒有人分析,既然有虧損就有盈利,那麼這些僵屍企業的虧損哪裡去了,成了誰家的盈利。至於沒有陷入債務危機的企業,被描述成阻礙全國復甦的障礙。
其實,按照這個標准,房地產企業基本都可以算是僵屍企業。
社會頂層在刺激經濟,投機、轉移債務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利潤,免去了大量的債務,這些利潤干什麼用?自然是用於產權擴張,瓜分肥肉。
債務不能被減免往往被劃為僵屍企業,將被強行停止借新還舊的過程。然後,通過各種手段化公為私。
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沒有影響決策的能力,一方面是一部分社會頂層渴望在它們陷入債務危機時期,以極低的價格廉價收購它們,或者讓他們化公為私。
有些時候,原先的管理層也希望推動這個過程。因為許多時候,私有化之後的管理層就是原先的管理層,唯一的變化,是這些人從企業的經營者,變成了企業的所有者。
這些企業經過這樣的過程,真的提高了效率了嗎?只有天知道了。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必然導致工人命運的轉折。他們和管理層的命運從此分道揚鑣,從此進入金字塔基,難以翻身。
當年東北的大下崗,便是一個失控的化公為私的過程。大量財富在一夜之間化為私有。占據這些財富的原領導層知道這些財富來路不正。所以,他們迅速變現。這個過程,通俗地說,是拆毀大樓賣鋼筋。
他們並沒有投資實體產業,搞再生產,而是把變現的資金用於購買房產或者金融產品,然後去當寓公。頭類富豪移民海外,二等富豪移民北京、上海,三類富豪移民大連。他們都成了食利者。
那些失業的勞動者,喪失了工作的機會。他們就是開個小店都沒有消費者,搞三產增加就業只是一句空話。於是,只好全國各地打工。對這些勞動者來講,他們沒有資本,只有廉價勞動力,不外出打工,又能怎麼樣?
於是,富豪和窮光蛋都出來了。
東北的經濟,只能靠殘存的一些國企和政府的支出維持。有這些最基本的企業生產、政府支出和對應的消費,才能有少得可憐的有效需求,支持規模有限的二產、三產。前兩年各地上各種大項目,政府開支擴張,各地需要重型機械、資源,東北暫時恢復了一段。現在各地政府負債累累,以裝備製造、資源等生產性產業為主的東北經濟自然再次崩潰。
有人說,東北有資源,所以東北應該能發展。這種說法忽視了三點:第一、國家當年大量開發東北資源,現在東北許多資源已經枯竭或即將枯竭。第二、許多東北資源已經私有化了,這些資源的所有者,在海外、北京、上海、大連享受生活。當地資源豐富不豐富,與當地群眾無關。第三、本幣匯率居高不下,商品倒灌時期,大量進口資源時期,東北當地資源並不能發揮任何作用。
大量生產資料已經歸私人所有,這些當寓公的人即使獲得利潤,也不在當地投資,而是在海外、北京、上海、大連買房,或者投資金融產品,東北成為資本凈流出地區。要重振當地經濟,只能剝奪這些人的財產,把這些利潤重新用於當地投資,而不是轉移出去。這顯然需要使用非市場經濟的手段。
東北的情況,很像外蒙。外蒙有世界上人均儲量前列的各種資源,外蒙也有世界上比例前列的貧困人口。經過私有化,大量資源化為私有,有錢人或者移民歐洲、美國或者生活在烏蘭巴托,他們靠出賣資源享受窮奢極侈的生活。於是,大量利潤不斷轉移到海外,購買房產、投資華爾街或者存入瑞士銀行,而不是投入再生產發展經濟,國內資本緊缺。多數人則窮得要飯!
這樣的行為,毫無疑問有利於金融地產行業和以金融地產業為主的地區,對生產性地區則是毀滅性的打擊。
(八)無以為繼
實體凋敝,金融暴走,是一種極不穩定的狀態。維持著這種狀態,需要匯率相對穩定,投機相對穩定,物價相對穩定,社會相對穩定。這需要需要不斷消耗外儲,投機市場不斷上漲,或者不斷出現新的投機熱點,各種商品供應充足,也需要失業率不能太高。這四個條件顯然都難以長期穩定持續存在。
維持這種現象,需要不斷消耗外匯儲備,不斷注入貨幣(不斷發現新的投機熱點),各種商品供應相對充足,同時社會相對穩定。
這種本幣忙著投機,拋售外儲維持匯率,進口海外商品平抑物價,商品倒灌,表面一片繁榮的局面不會維持很久。
外儲耗盡、投機崩盤、物價失控、社會動盪,四者互為因果。出現一個,就必然出現另外其他三個。
為了避免投機崩盤,就要不斷地注入貨幣。停止注入貨幣,不能借新還舊,債務危機就會爆發。那時,資本會迅速外逃,拋棄本幣兌換外匯。另一方面,資本互相兼並,最終散戶被收割殆盡,只剩下少數寡頭,投機很快就會終止。
本幣不斷升值,或者匯率長期居高不下,貨幣供給長期居高不下,外貿盈餘下降,外匯儲備不斷下降是大趨勢。
開放經濟體,貨幣供應量長期世界領先,必然導致資本流出,商品流入。
這時,如果匯率相對穩定,隨著國內物價、房價不斷上漲,必然出現進口貨相對便宜,國內房產相對昂貴的現象。
買進口貨,移民海外是很自然的選擇。社會動盪也會導致移民增加。
無論是買進口貨,還是移民,都必然導致外匯儲備的下降。
因為匯率高,進口貨便宜,通貨膨脹可以保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於是,出現了一面印鈔,一面物價相對平穩的假象。
外儲耗盡直接導致幾個問題,本幣價格迅速下跌,本國貨幣和資產被拋售,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推動物價上漲。那時,簡單地說,除了房產、股票和債券,什麼東西都漲價。如果不能理解這個情況,可以參考俄羅斯近期發生的事情。
有人說,外匯儲備沒有用。實際上,沒有外匯儲備,大規模印鈔必然導致本幣貶值,沒有廉價的進口貨平抑物價,物價馬上就上天。
投機焦點總是不斷更新。炒作一種產品,很容易出現溢出。沒有什麼商品的價格能一直飛到天上去。一方面,一種商品價格上漲,難免引起供給增加,改變供給關系。另一方面,一種商品價格離奇上漲,必然使其它商品價格顯得偏低。
所以,只有不斷更新,不斷出現價值窪地,才能不斷吸引投機資金滯留在投機市場。問題是,炒完股票炒房子,炒完房子炒什麼?
回過頭來接著炒股票?那就首先需要解放那些在高點位套牢的散戶——除非貨幣供給極度豐富,否則自己拋出去的投機品,自己在接回來,給別人當解放軍,傻瓜才會這么做。
所謂,其它商品,必然也包括外匯。國內投機越激烈,各種投機品價格上漲越多,匯率越穩定,外匯越容易成為價值窪地。一旦外匯成為價值窪地,很容易出現資本外逃,外儲很快就會耗盡。
越到金融暴走的後期,經濟政策的制定者越擔心熱錢沖出國門,於是不斷製造投機熱點,試圖留住這筆熱錢,結果是熱錢規模越來越大,越容易沖出國門,或者沖進生產生活必需品市場。
這些貨幣如果沖出國門,就會導致本幣暴跌。如果沖進生產生活必需品市場,就會導致物價暴漲。
為了避免這些貨幣沖出國門,就要保持高匯率。高匯率一方面可以使外匯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相對廉價進口商品,控制物價。
本國央行放水越多,物價上漲越快,泡沫越大,本幣匯率越高,為了維持歌舞昇平的局面,外儲消耗越多、越快。
但是,這對國內產業是進一步的毀滅性的打擊。本來國內市場就消費不足,進口商品又佔去很大一部分,國內企業更加困難。
放開商品進口,保持本幣匯率不變,不斷印鈔放水,其實是絞死本國企業。
那些暫時還活著的企業,也會盡量壓縮產能,變現貨幣,加入投機大軍。於是,投機大軍在一段時間內,能從凋敝企業、凋敝行業和凋敝地區不斷地獲得援軍。
實體產業的凋敝,進一步促進金融投機暴走。
外匯儲備消耗到一定水平,就無法維持匯率,本幣出現下跌的風險。那時,國內的巨額熱錢必然沖出國境。
境外投機基金會趁火打劫,加速外匯儲備下降。但是,如果認為境外投機基金是本幣下跌的根本原因,就本末倒置了。認為鏟平了境外投機基金,就萬事大吉,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生產生活必需品也可以投機。
投機完股票和房產以後,很可能投機生產生活必需品。
一場農業歉收,也可能刺激生活必需品投機,導致價格暴漲。
不論是實體產業凋蔽,還是投機終止,都會導致大批貧困人口,危及社會穩定。
市場經濟之中,財富金字塔無處不在。現在,首先凋敝的是二三線城市和生產性地區。財富從二三線城市向北上廣的房地產和金融業匯聚,二三線很快就會枯竭。當一線大城市和金融性地區還歌舞昇平的時候,這些地區已經揭不開鍋了。於是,各種討薪事件此起彼伏。當地政府難免陷入困境:經濟萎縮,財政枯竭,失業增加,無力維穩。
事情不會到此為止,這些地區的人口和資金會迅速向一線大城市和金融行業流動。無論是當地的富豪還是窮鬼都會向一線大城市轉移。
社會動盪必然加劇資本外逃,使外儲迅速消耗殆盡。
那時會出現國內投機品(房產、股票)被拋售,國內投機品找不到接盤俠,資本外逃,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推動物價上漲。
這時,本國會努力凍結多餘的貨幣,避免本幣成為沒人要的廢紙。
具體操作一方面會提高利率,一方面會壓縮貸款,一方面會主動貶值,減少貨幣供應,把物價控制住,減少資本外逃的壓力,爭取把本幣留住,並逐步改變國際貿易情況。
所以,那時本國國內貸款會異常緊張。許多還能勉強維持,但是需要以貸款為流動自己的企業會被活活絞死。
至於銀行,則會有大量的不良資產。
(九)危機之後
由於財富單向匯聚引起的危機,試圖以增加財富的方式緩解,必然引起更大的危機。
危機的後果,則必然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
信用貨幣的時代,大多數貨幣來自貸款。增加貸款供應,必然也增加債務總量。
金融暴走時期,巨額貨幣與巨額債務並存。
天量資金四處亂撞,沖到哪裡哪裡一片混亂,走的時候一地雞毛。
隨著不斷注水,全社會的債務黑洞越來越大。
投機不是政府能駕馭的,政府只能不斷抱薪救火。
一旦對股票和房產的投機結束,這些資金就可能投機生產、生活必需品導致物價失控,或者沖出國門導致本幣下跌。兩者都會導致加息。
最終,局面必然失控,為了保住貨幣,政府必然採取收緊貨幣的手段。於是,金融暴走的烈焰瞬間熄滅。

㈩ 為什麼股票在下跌的時候有些人總想著補倉或抄底

補倉,就是因為股價下跌被套,為了攤低該股票的成本,而進行的買入行為。補倉是被套牢後的一種被動應變策略,它本身不是一個解套的好辦法,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它是最合適的方法。
抄底,意思是指以某種估值指標衡量股價跌到最低點,尤其是短時間內大幅下跌時買入,預期股價將會很快反彈的操作策略。但究竟怎樣的價格是「最便宜」,事實上很難判斷。

溫馨提示:①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做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
②投資者應該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充分了解 並清楚知曉投資產品蘊含風險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判斷自主參與交易,並自 願承擔相關風險。

應答時間:2020-11-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閱讀全文

與股票死循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kd通達信指標 瀏覽:434
基金跟銀行理財區別 瀏覽:920
基金理財會計分錄 瀏覽:71
中央經濟會議降杠桿 瀏覽:403
理財產品協議屬於哪類合同 瀏覽:690
外匯搭建流程 瀏覽:696
中國南車集團長江公司 瀏覽:967
工行私人銀行理財怎麼樣 瀏覽:260
簡述外匯儲備的管理特徵 瀏覽:865
股票退市問題 瀏覽:38
中信信託新疆 瀏覽:368
融資城投資人的利益 瀏覽:874
收藏紙幣價格 瀏覽:918
Gcp矽谷融資 瀏覽:244
貴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瀏覽:127
涉及到金融營銷的金融機構有 瀏覽:307
上汽大眾退金融服務費 瀏覽:744
國元證券怎麼激活手機交易 瀏覽:473
華為鏡頭股票 瀏覽:204
標准外匯正規嗎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