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痴嗔與股票

痴嗔與股票

發布時間:2021-10-26 19:19:25

Ⅰ 嗔和痴是什麼意思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來自網路,呵呵。本人一直的想法是:嗔,更多地理解為發火,發怒,生氣,生恨;痴,愚痴的感覺,渾渾噩噩,錯了不知道自己錯了,更別說去改正了,我理解的「痴」還包括對事物的貪愛執著痴迷。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修佛與做股票投資矛盾嗎

這個問題應該很容易解答,原因是我和我的朋友(同修)面臨過這種情況。
1、股票發行的本意是為了融資,並且不需要還本,卻要分紅來回報股民。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企業融資,這符合佛教的本意,是可以的。
2、事實上,大多數人炒股是為了投機獲利。佛教反對從事博戲(比如賭博、彩票之類)的行業。你若是為了投機,炒買炒賣,就不如法了。其實,說心裡話,投機還不如做打火燒,你賣一個火燒,為社會創造了一個火燒的價值,而投機本身卻不會創造價值。請你不見怪我這么說。
3、因為你對股票有樂趣,所以若沒有特殊的原因,你是很難放手的。我回答你的問題,是想告訴你一些真相,你雖然修定,但你的根不正,是有求的定。而真正的定的境界是無求。所以,二者是不可兼得,你越深入於炒股,你遇到的煩惱越多,直到你放下為止。我說的可以用時間來驗證。
祝你今後生活幸福!

Ⅲ 痴嗔 意思是什麼

佛家有所謂「貪、痴、嗔」三念: 1.貪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俱舍論》卷十六中說:「於他財物,惡欲名貪。」通俗地說,對於名、利,對於財物,對於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對於由五蘊和合之眾生之體,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慾望,都可稱為貪。《成唯識論》卷六中則說:「雲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有」和「有具」是指三界眾生以及眾生賴以生存的各種條件。並認為貪著這種心理能障礙無貪,並且因其執著於由五蘊和合的眾生之體,導致生命處於不斷的生死輪回中,長受三界流轉之苦,所以說以生苦為業。 佛教認為,貪是佛教修行的大敵,是產生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將貪列為根本煩惱之一,並將貪與嗔、痴等一起作為有害眾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貪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識學派則以此為「煩惱法」之一。《俱舍論》依貪著對象區別,將貪分為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瑜伽師地論》中則分為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等。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斗,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3.痴 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又將隨煩惱中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不正知等作為痴的具體表現。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痴愚。

Ⅳ 什麼是貪、什麼是嗔、什麼是痴

佛教中的三毒:
貪,是對慾望的執著;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
嗔,是對於喜怒的偏執;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
痴,是對於喜好的偏執;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

Ⅳ 貪、痴、嗔還有什麼是人的本性都是什麼意思

人的本性是至純至善的。但是因為後天的習氣把人的本性障礙住了,所以人們會有貪嗔痴慢疑等缺點。貪是指人對東西的執著,貪愛,例如喜歡錢財等;嗔是指人對於不如意的人或者事物起不滿意的心,就是不高興,憤怒等;痴就是不聰明,愚蠢;慢是對人傲慢無禮;疑是對人對事甚至對真理懷疑等。希望我的回答對您能夠有幫助。

Ⅵ 痴嗔貪是什麼意思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

1、貪

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

2、嗔

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毀、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

3、痴

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

(6)痴嗔與股票擴展閱讀

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斗等)主要來源於自身的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謂「三毒」。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貪欲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

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哪裡。

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欲心、怒心、愚痴心,凈化自己的心靈。而在具體實踐上,則要人們以布施轉化貪欲心,以慈悲轉化怒心,以智慧轉化愚痴心。

佛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說:「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Ⅶ 痴嗔什麼意思

嗔是嗔恨的意思,是指我們謂眾處於逆境時,諸事不順,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因此產生的忿怒。嗔恨能蒙蔽我們的心識,使我們做出過激的言行。

痴與常規意義的愚蠢、笨不一樣,下面是印光法師對愚痴及因果報應的開示:

愚痴者,非謂全無知識也。乃指世人於善惡境緣,不知皆是宿業所招,現行所感;妄謂無有因果報應,及前生後世等。

一切眾生,無有慧目,不是執斷,便是執常。執斷者,謂人受父母之 生,未生之前,本無有物;及其已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有何前生,及與後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說。
執常者,謂人常為人,畜常為畜;不知業由心造,形隨心轉。古有極毒之人,現身變蛇;極暴之人,現身變虎。當其業力猛厲,尚能變其形體;況死後生前,識隨業牽之轉變乎?是以佛說十二因緣,乃貫三世而論;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之報,禍福之臨,乃屬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過因其所為而主之耳。

生死循環,無有窮極;欲復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貪瞋痴三,為生死根本;信願行三,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須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滅 。

Ⅷ 佛家與道家常說的: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別代表什麼,請詳細點

五毒心: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葯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

貪:貪念一生,萬物損。人的貪念有很多種類:貪美色、貪美食、貪金錢、貪物品、貪功能等等貪世間一切虛幻之物。

嗔:嗔指生氣,生悶氣,生大氣,內心責怪別人,口語埋怨人、事、物等等。嗔的時候,心和肝的能量場會遭到干擾和損害。

痴:世上多少痴迷事,唯有情字最要命。痴表現最突出的是情痴,尤其是沉浸在戀愛中、失戀中的人,當與自己的情人分開後,心要麼完完全全活在過去,要麼完完全全活在未來的期待中,幾乎沒有處在現在時刻。

慢:所謂慢,就是傲慢,驕傲的意思。很多人都會不知不覺產生傲慢或者驕傲的情緒。這是每個人貌似利於生存的情緒。

疑:是懷疑正知正見,懷疑自己的大我,懷疑這些靈性存有的存在,凡是懷疑一切本源的東西都屬於疑的部分。

資料擴展

五蓋簡介

障義是蓋義者,謂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故名為蓋。覆義乃至卧義是蓋義者,如契經說,有五大樹種子雖小,而枝體大覆余小樹,令枝體等破壞墮卧,不生花果。雲何為五?(中略)如是有情慾界心樹,為此五蓋之所覆故,破壞墮卧,不能生長七覺支花、四沙門果,故覆等義是蓋義。

五蓋類型

貪欲蓋(ra^ga-a^varan!a)︰謂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厭足,以此貪欲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貪欲蓋。

嗔恚蓋(pratigha-a^varan!a)︰謂眾生或於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嗔恚蓋。

惛沉睡眠蓋(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蓋。睡眠者,意識惛熟,五情闇冥,眾生以此睡眠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睡眠蓋。

掉舉惡作蓋(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戲蓋、調戲蓋、掉悔蓋。掉悔者,身無故遊行為掉,心中憂惱為悔,謂眾生以此掉悔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掉悔蓋。

疑蓋(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謂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疑惑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疑蓋。

資料參考:網路-貪嗔痴慢疑

Ⅸ 佛語中的痴,嗔,貪,慢,疑,各指的是什麼意思

貪是指貪心,嗔是指憤恨,痴是指愚痴、不明事理,慢是指傲慢、貢高自大,疑是指懷疑佛法。

閱讀全文

與痴嗔與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安證券手機版下載交易 瀏覽:556
買銀行理財可以辦信用卡嗎 瀏覽:262
疫情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瀏覽:926
2018年浦匯外匯出金問題 瀏覽:728
000158常山股份到底是怎樣重組 瀏覽:479
高頻交易存在的風險 瀏覽:350
滬深今日交易提示 瀏覽:190
融資凈買入額是負的說明什麼區別 瀏覽:77
同花順黑馬指標用法 瀏覽:850
什麼是低風險理財產品 瀏覽:320
城投公司招金融類是考哪些專業知識 瀏覽:399
中西方金融機構區別 瀏覽:216
招聯金融租賃公司 瀏覽:443
有什麼投資理財產品 瀏覽:638
常山股份股票怎麼樣 瀏覽:369
通達信指標抓大牛 瀏覽:387
廣西今日廢銅價格最新行情 瀏覽:675
易方達基金易理財和余額寶 瀏覽:311
股票季度價格 瀏覽:202
中國黃金的導購上班時間 瀏覽: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