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鞭草的用法與功效
【別稱】順律草、鐵馬鞭、白馬鞭、蜻蜓草、粘身藍被。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厘米,莖四柱形,近基部為圓形,上有硬毛;葉對生,幾乎無柄;葉片圖形或例卵形,不規則的羽狀分裂或具鋸齒狀,兩面均被短硬毛。六~八月開兩性花,花呈紫色或藍色,排成穗狀花序生於枝頂。萼5齒裂;花冠2唇狀5裂;4枚雄蕊,2長2短,不外露。七~十月結果,呈長圓形,苞藏於苞萼內,長約2毫米。全草六~八月采為佳,鮮用或曬干備用。
【生長環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分布,以及陝西、山西、甘肅等省。於山坡、路邊或宅旁生長。
【性味功效】味苦,性微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驗方精選】第一方:30克馬鞭草。
用法:水煎,分2次服主治:腹水煩渴。第二方:一斤馬鞭草。
用法:水煎煮2次,合並濾液,濃縮成800毫升煎液。成人40~50毫升,小兒20~30毫升,均每日3次,口服。
主治:傳染性肝炎。第三方:30克馬鞭草,10克生薑,7片橘葉。
用法:水煎去渣,加少量米酒服。
主治:乳腺炎初起。第四方:30~十二5克干馬鞭草。
用法:上葯(鮮草加倍),加水熬煎取濃汁約300毫升。於瘧疾發作前4小時、2小時各服1次,連服五~七日。
主治:瘧疾。第五方:15克馬鞭草。
用法:水煎,分2次,連服3~5日。
主治:白喉。第六方:500~800克馬鞭草鮮葉。
用法:洗凈,搗爛取汁。男性直接浸敷龜頭、陰莖和陰囊;女性用棉花浸葯汁敷陰戶處,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鍾。
主治:陰腫。第七方:20克馬鞭草,12克青蒿,15克蘇葉。
用法:水煎,分2次,早、晚飯前服,七~十日為一療程。
主治:絲蟲病。第八方:30克馬鞭草。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日1劑,3日為1個療程。
主治:口腔炎症。
㈡ 馬鞭草什麼時候開的啊
馬鞭草
馬鞭草別名鐵馬鞭、紫頂龍芽草、野荊芥。
莖生葉無柄,多數3深裂,有時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鋸齒。穗狀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開花時通常似馬鞭,每花有1苞片,苞片比萼略短,外面有毛;花萼管狀,5齒裂;花冠管狀,淡紫色或藍色,近2唇形;雄蕊4,二強;子房4室,每室1胚珠。熟時分裂為4個長圓形的小堅果。花期6~8月,果期7~11月。生路旁、村邊、田野、山坡。主產湖北、江蘇、廣西、貴州。
性味 性涼,味苦。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
莖四方形,上部方形,老後下部近圓形,棱和節上被短硬毛。單葉對生,卵形至長卵形,長2~8厘米,寬1.5~5厘米,3~5深裂,裂片不規則的羽狀分裂或不分裂而具粗齒,兩面被硬毛,下面脈上的毛尤密。花夏秋開放,藍紫色,無柄,排成細長、頂生或腋生的穗狀花序;花萼膜質,筒狀,頂端5裂;花冠長約4 毫米,微呈二唇形,5裂;雄蕊4枚,著生於冠筒中部,花絲極短;子房無毛,花柱短,頂端淺2裂。果包藏於萼內,長約2毫米,成熟時裂開成4個小堅果喜肥,喜濕潤,怕澇,不耐乾旱,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長,但以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長勢健壯,低窪易澇地不宜種植。
馬鞭草可以泡茶喝,屬於花草茶的一種,馬鞭草的功效與作用。
馬鞭草的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葯;活血通經葯;利水消腫葯;截瘧葯
性味歸經 苦,涼。歸肝、脾經。
馬鞭草的功效主治 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用於症瘕積聚,經閉痛經,瘧疾,喉痹,癰腫,水腫,熱淋。
馬鞭草的作用
1.馬鞭草抗炎止痛作用 水及醇提取物對滴入家兔結膜囊內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後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後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較水不溶部分為佳。水提取物對電刺激家兔齒髓引起的疼痛有鎮痛作用,給葯後1h開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鎮痛作用在6h後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則無鎮痛作用。
2.馬鞭草鎮咳作用 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鎮咳作用,其鎮咳的有效成分為β-谷甾醇和馬鞭草甙。
3.馬鞭草對子宮的作用 馬鞭草在濃度為1.6×10-2g/ml時,對大白鼠子宮肌條及非妊娠人體子宮肌條均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在大白鼠子宮肌條,動情期的標本對馬鞭草最為敏感,加入馬鞭草後常引起緊張性和收縮振幅同時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標本常常只是收縮振幅有所增加。人的子宮肌條對馬鞭草的反應較弱,一般只是緊張性發生變化。在大白鼠子宮肌條實驗中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強作用,而和PGF2a則只有相加作用。馬鞭草在足以興奮子宮平滑肌的濃度時,對空腸平滑肌去沒有明顯作用,也不能增強PGE2對空腸平滑肌的作用。
4.馬鞭草其他作用 馬鞭草甙對交感神經末梢小量興奮,大量抑制;對哺乳動物可促進乳汁分泌。
5.馬鞭草毒性 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擬副交感作用。
11個馬鞭草的功效與作用:
1.《本草經疏》:馬鞭草,本是涼血破血之葯。下部NI瘡者,血熱之極,兼之濕熱,故血污濁而成瘡,且有蟲也。血涼熱解,污濁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陳藏器謂其破血殺蟲,亦此意耳。
2.《別錄》:主下部NI瘡。
3.《本草拾遺》:主症癖血癖,久瘧,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4.《日華子本草》: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
5.《本草衍義補遺》:治金瘡,行血,活血。
6.《綱目》:搗塗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7.《生草葯性備要》:活血通經。能去膿毒,洗痔瘡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8.《分類草葯性》:去小便血淋腫痛。
9.《天寶本草》:利小便,平肝瀉火。治赤瘡,火眼。
10.《現代實用中葯》:根用於赤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膨脹等。並有瀉下作用。
11.《中華本草》主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黃疸;痢疾;血瘀經閉;痛經;症瘕;水腫;小便不利;瘧疾;癰瘡腫毒;跌打損傷。
滿意嗎?
㈢ 馬鞭草屬的產地分布
馬鞭草野生,產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新疆、西藏。常生長在低至高海拔的路邊、山坡、溪邊或林旁。
㈣ 馬鞭草的作用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散瘀。馬鞭草,又別稱紫頂龍芽草、野荊芥、龍芽草,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產於歐洲,中國華東、華南和西南大部地區都有分布,根和莖種含水蘇糖,葉種含腺苷和β-胡蘿卜素葯性苦,辛,微寒。馬鞭草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等症,還能去膿毒,洗痔瘡毒。
㈤ 馬鞭草是什麼樣子的
【植物名】馬鞭草。
【別名】瘧馬鞭、鐵馬鞭。
【形態特徵】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主根木質,旁生多數須根,黃白色。莖四方形,高30~120厘米。有展開的分枝,綠色,幼時棱與節上有毛。葉對生,暗綠色,兩面均有粗硬毛,倒卵形至長卵形,上緣有粗齒深裂,正面有皺紋,基生葉有柄,莖生葉無柄。穗狀花序細長,頂生或腋生,唇形花,淺藍色,密生成細長花序,形如馬鞭,故名馬鞭草。果實小,長圓形,6~8月開花(圖22)。
圖22馬鞭草
【生長分布】喜生於河邊、草地、田邊和路旁。全國各地均有生長。
【葯用部分】全草。
【採收季節】夏、秋兩季。
【加工貯存】曬干,防霉(經常翻曬)。
【作用】①治療黃鱔爛尾、爛皮,取鮮品與地錦草混合,紮成若干小把,浸泡池水中5~7天;②治療黃鱔頭烏出血、內臟出血或充血,每立方米水體用干品300~400克,佐以干辣蓼300克,煎濃汁全池潑灑;③治療黃鱔頭顱臃腫、肛門紅腫,每立方米水體取干品300~400克,碾細,全池撒施;④治療黃鱔肝臟腫大、內組織出血,與蒲公英、墨旱蓮、半邊蓮和海蚌含珠合用。
㈥ 馬鞭草的功效與作用
馬鞭草的功效與作用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治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喉痹,淋病,經閉,症瘕,癰腫瘡毒,牙疳。
本品粉末綠褐色。莖表皮細胞呈長多角形或為類長方形,垂周壁多平直,具氣孔。葉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細胞3~5個。腺鱗頭部4細胞,直徑23~58μm;柄單細胞。非腺毛單細胞。花粉粒類圓形或類圓三角,直徑24~35μm,表面光滑,有3個萌發孔。
(6)馬鞭草的股票擴展閱讀:
馬鞭草的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莖方形,節及棱上被硬毛。葉對生,近無柄,葉片卵圓形至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生葉常有粗鋸齒及缺刻,莖生葉多數3深裂,裂片邊緣有不明顯的粗鋸齒,兩面均被硬毛,尤以下面脈上為多。
穗狀花序細長,頂生或腋生;每朵花下有l枚卵狀鑽形的苞片;花萼管狀,膜質,5齒裂;花冠管狀,淡紫色至藍色,5裂,近二唇形;雄蕊4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鞭草
㈦ 馬鞭草的葯用價值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散瘀。馬鞭草,又別稱紫頂龍芽草、野荊芥、龍芽草,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產於歐洲,中國華東、華南和西南大部地區都有分布,根和莖種含水蘇糖,葉種含腺苷和β-胡蘿卜素葯性苦,辛,微寒。馬鞭草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等症,還能去膿毒,洗痔瘡毒。
㈧ 馬鞭草是干什麼用的
馬鞭草科
Verbenaceae
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一科。通常為灌木,少數喬木,極少草本。嫩枝常呈四方形。葉常對生,稀輪生或互生,無托葉。花常兩性,左右對稱,很少輻射對稱;花萼常宿存,結果時增大而呈現鮮艷色彩;花冠下部聯合呈圓柱形,上部4~5或更多裂,裂片全緣或下唇中間裂片邊緣呈流蘇狀;雄蕊 (2)~ 4 ~(6),著生於花冠管上;花盤不顯著,子房上位,由2或4~5心皮組成2~5室或因假隔膜分為4~10室,每室有 2胚珠或因假隔膜而為一胚珠 。果實為核果、蒴果或漿果狀核果。約 80 屬 3000種,主要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延至溫帶。中國有21屬175種。
該科植物不少供觀賞,有些為貴重木材,如柚木、石梓、苦梓及雲南石梓等。該科主要代表種有:①馬鞭草。多年生草本,莖常方形。葉卵圓或長圓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或缺刻乃至 3深裂。花小,淡紫色至藍色,組成穗狀花序。果成熟時 4瓣裂。全世界溫帶至熱帶的雜草。可供葯用。②馬纓丹,別稱五色梅。直立或蔓生灌木。莖生溝狀皮刺。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邊緣有鈍齒。花冠初為黃色或橙黃色,後為深紅色。果實球形,成熟後紫黑色。熱帶至亞熱帶常見,有時為惡性雜木。但全年開花而美麗,常栽培供觀賞。根、葉及花作葯用。③黃荊。灌木或小喬木,掌狀復葉,小葉全緣,背面被灰白色絨毛。聚傘花序排成頂生圓錐花序;花冠淡紫色,2 唇形。核果球形 。分布東南亞,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逸生,生於山坡路旁。莖皮可造紙及制人造棉;莖葉治久痢;種子為清涼性鎮靜、鎮痛葯;根可以驅蟯蟲;花和枝葉可提取芳香油。④灰毛牡荊,別稱薄姜木。喬木。掌狀復葉,小葉背被灰黃色柔毛及黃色腺點。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至淡黃色,5裂呈2唇形。核果長圓狀倒卵形。生林中。分布自中國中部南延至馬來西亞。果實、根可供葯用。木材無心材、邊材區別,可為膠合板用材。⑤石梓。喬木,樹皮粗糙,暗灰色。葉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全緣,被柔毛和腺點。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花冠漏斗狀,白或粉紅色。核果倒卵圓形。中國雲南至馬來西亞有分布。為速生綠化造林樹種,菲律賓及中國南方普遍引種栽培 ,年平均生長量可達3米。⑥海州常山,別稱臭梧桐。灌木或小喬木。葉常卵形,全緣或有波狀齒。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冠白或粉紅色。果藍紫色包藏於紫紅色宿萼內。分布自日本經朝鮮、中國至菲律賓北部。是一種喜硝雜樹。根、莖、葉及花入葯,有祛風濕、清熱利尿、止痛、平肝降壓之效。
可與檸檬草,迷迭香,依個人口感加蜂蜜飲用。適於下半身浮腫的人,排水效果好。起到一定的瘦腿作用。
㈨ 馬鞭草的功效及飲用
馬鞭草 功效 作用 功能主治 清熱 解毒 止血
馬鞭草的功效和馬鞭草的作用
馬鞭草的功能主治
馬鞭草治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喉痹,淋病,經閉,症瘕,癰腫瘡毒,牙疳。
馬鞭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
《分類草葯性》記錄:馬鞭草去小便血淋腫痛。
《本草衍義補遺》記錄:馬鞭草治金瘡,行血,活血。
《綱目》記錄:馬鞭草搗塗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別錄》記錄:馬鞭草治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喉痹,淋病,經閉,症瘕,癰腫瘡毒,牙疳。主下部匿瘡。
《本草拾遺》記錄:馬鞭草主症癖血瘕,久瘧,破血。
作煎如糖,酒服。
《天寶本草》記錄:馬鞭草利小便,平肝瀉火。
治赤瘡,火眼。
《現代實用中葯》記錄:馬鞭草根用於赤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膨脹等。
並有瀉下作用。
《日華子本草》記錄:馬鞭草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
《生草葯性備要》記錄:馬鞭草活血通經。
能去膿毒,洗痔瘡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㈩ 馬鞭草的功效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散瘀。馬鞭草,又別稱紫頂龍芽草、野荊芥、龍芽草,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產於歐洲,中國華東、華南和西南大部地區都有分布,根和莖種含水蘇糖,葉種含腺苷和β-胡蘿卜素葯性苦,辛,微寒。馬鞭草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等症,還能去膿毒,洗痔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