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音步學股票

音步學股票

發布時間:2021-11-20 15:32:01

A. 上聯:喜提山河智能,下聯該如何對

上聯:喜提山河智能,
下聯:挖掘財富源泉。

————————————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
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此說的根據是清代楹聯學家梁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檮杌》,但據《楹聯概說》考證,梁章鉅在引用時將"以其詞工"改為"以其詞非工",《蜀檮杌》原文認為該聯是辛寅遜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對聯的要求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 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3. 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
一、字句對等。
一副對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句數相等,對應語句的字數也相等。
二、詞性對品。
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詞,詞類屬性相同,或符合傳統的對仗種類。
三、結構對應。
上下聯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以及修辭的運用,合乎規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
四、節律對拍。
上下聯句的語流節奏一致。節奏的確定,可以按聲律節奏「二字而節」,節奏點在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出現單字佔一節;也可以按語意節奏,即與聲律節奏有同有異,出現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長的詞語,其節奏點均在最後一字。
五、/平/仄對立。
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單邊兩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接,/平/仄規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遞換,傳統稱「/平/頂/平/,仄頂仄」。如犯本通則第十條避忌之,或影響句中/平/仄調協,則從寬。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
六、形對意聯。
形式對舉,意義關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統一於主題。

B. 古希臘史詩的格律是什麼:a.四雙音步長短格 b.三音步短長格 c.八音步長短格 d.六音步長短短格

《伊里亞特》和《奧德賽》都是由五個長短短格和一個長短格構成,叫六音步詩體。

C. 一首英語詩歌(僅兩行)的抑揚格及音步劃分,英美文學高手特別是詩歌請幫忙!

這首詩是抑抑揚格,每行有四個音節,雙行押腳韻。抑抑揚格(Anapaest; the Anapaestic Foot)是指一個音步由兩個非重讀音節加上一個重讀音節構成。

D. 急··學習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歌對於英語學習有何幫助和意義

其詩作的結構技巧和語言技巧都很高,幾乎每首詩都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莎士比亞在運用這個詩體時,極為得心應手,主要表現為語匯豐富、用詞洗練、比喻新穎、結構巧妙、音調鏗鏘悅耳。而其最擅長的是最後兩行詩,往往構思奇詭,語出驚人,既是全詩點睛之作,又自成一聯警語格言。在英國乃至世界十四行詩的創作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是一座高峰,當得起空前絕後的美稱。
學習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不僅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加深入了解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莎士比亞體韻律(abab,cdcd,dfdf,gg),還可以學習鑒賞莎翁獨特的語言特色,尤其是他的精緻華麗的用詞(莎翁詞彙量超群)和新穎獨特的修辭。莎翁一生有154首十四行詩,這些詩,對於研究文學巨匠莎翁生平及軼事,都可以成為最好的素材。在細細品味華美詩篇的同時,領略英語的博大魅力,體會英語文化的精髓。

E. 二常規 三可容 一四受限是什麼意思

,常規音步是兩個音節組成的,常規停延段是由兩個音步組成的;最大的音步是四個音節,最大的停延段是四個音步。陸丙甫先生在《「組塊」與語言結構難度》一文中指出:「四」對語言結構的普遍影響也表現在,人類各種語言的句子結構中,組成句型的「句型成分」(不可缺少的成分),都不會超過4個。在股票名稱中,筆者統計發現,它為了記憶的方便,在結構上體現了語言學的經濟性原則的同時,還符合了人類語言結構的共性,「四」是敏感點,是人類記憶的最佳點。正如古代文學的經典《詩經》每句四個字,易於口頭傳誦,因此能流傳至今。又如成語也以四個音節為主,簡短意賅,能讓人在最短的時間記住它。

*^_^* 望採納

F. 如何學習詩詞的平仄

平仄,或者說是調平仄,意思是在說話或者寫作中,在適當的地方要求平聲和仄聲協調,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平仄在古代和現在是不同的,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有四種: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把這四種聲調分為平仄兩類,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這樣分,是因為陰平和陽平的聲音都比較長,沒有降,有共同的特點,所以歸入平一類,平是平直的意思;上聲和去聲的聲音都比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點,所以歸入仄一類,仄是窄促的意思。 舊詩詞的平仄與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因為當時的四聲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陰平、陽平、上、去。舊四聲的調值實質怎樣,現在還有許多爭論。我們讀舊詩詞、寫作格律詩,我認為只要知道同現在的明顯區別就行了,特別是寫舊體詩,我是主張用今聲今韻的,反對照過去的韻書照搬照用,因為那樣寫出來的東西,大家讀起來有時會有很明顯的別拗的感覺。舊的平聲不分陰陽,如現在讀陰平的「忠」、「功」,讀陽平的「同」、「紅」,舊時都入一東韻,在詩詞中可以押韻。仄聲除上、去以外,還包括入聲。入聲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後在北方話中漸漸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話里變為平聲。因此,我們用普通話語音讀舊詩,有時會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結句「萋萋滿別情」中的「別」,照格律應該是仄聲,因為古代乃是入聲字,可是現在讀平聲,就變為平聲了。此外,上聲變為去聲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為都屬於仄聲的范圍,在平仄運用上關系不大。 平聲高揚、開朗、綿長,仄聲低沉、收斂、短促,音的性質各有特點,因而產生的情調也就不一樣。按照音樂的要求——和諧、變化、抑揚頓挫等,如果能夠使兩者互相配合,交錯出現,聽起來就感到悅耳,否則就感到沉悶、單調。比如說,「走馬觀花」是仄仄平平,「騎驢觀花」是平平平平,「走馬看葉」是仄仄仄仄,三種說法對比起來,顯然是「走馬觀花」好,因為聲音有抑揚,有變化,和諧而不單調。《紅樓夢》第五十回即景聯句,鳳姐起句「一(舊是仄聲)夜北風緊」是仄仄仄平仄,李紈續句「開門雪尚飄」是平平仄仄平,顯然是續句更加悅耳,因為平仄協調。不只是詩,散文或日常說話也有一個調平仄的問題,只不過沒有韻文表現的那麼明顯。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說「上山容易下山難」,為什麼不說「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後者平仄不協調,說起來拗口。 平仄是漢語語音的客觀存在,求平仄協調乃是人為,但「求」是人為,至於怎樣才算協調卻不是人為。以律詩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調的變化是以兩個音節為單位的,有人稱之為「音步」或「節」,而這個「音步」的重點在後而不在前,所以前可變通而後不可變通。這是語言音樂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這樣,而硬要以一個音節或三個音節為單位,或變動一個「音步」的後一個音節,就會失去語言的音樂性。 要想了解平仄,對平仄有更深的認識,最好多讀讀盛唐及其以後的格律詩,也就是律詩和絕句,因為格律詩對平仄要求是比較嚴的。以五言律詩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調平仄是格律詩的重要條件,講究很多,限制很嚴。一句之內,兩個鄰近的音步要變,如仄仄之後必須是平平,平平之後必是仄仄。有三平相連的情況,那是因為句末必須用仄,所以把平聲提到前面,連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邊已經說過,音步的重點在後一音節,所以在詩作中,音步的第一個音節可能不合格律,這就是常說的「一三五不論」(當然有時不能不論),但音步的後一音節卻不能通融,這就是常說的「二四六」分明。就是在前一音節可以通融的情況下,很多詩作者還是要有意補救一下,如「勢分三足鼎」,「勢分」應該用「平平」而用了「仄平」,於是緊接的「三足」該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後一音步補上了。 跳出本句,在一聯(單雙兩句是一聯,單數句名出句,雙數句名對句)之內,平仄要求同樣嚴格——鄰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對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則就是失對。音步前一音節偶爾不合,有些作者也願意用前述的方法補救一下。 跳出一聯,也就是聯與聯之間(律詩八句四聯,有人稱之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平仄方面仍然有嚴格要求。要求的性質是要同,其實是以同求變。所謂同,作詩的術語叫「粘」,就是雙數句和其後的單數句平仄要相同,如雙數句平平起,則其後的單數句也要平平起,否則就是失粘。粘是以同求變,因為不這樣,而前一聯的第二句和後一聯的第一句也要求對,各聯的平仄情況就完全一樣了。 任何規則都有它的靈活性,詩詞的格律也不能例外。處處拘泥格律,反而損害了詩的意境,同時也降低了藝術。格律是為我們服務的;我們不能反過來成為格律的奴隸,我們不能讓思想內容去遷就格律。杜甫的律詩總算是嚴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開頭兩句是:「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第二句第一二兩字本該用「平平」的,現在用了「仄仄」。詩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氣作一個對比,比喻城中的老爺們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災受難的①。我們試想想看:詩人能把第二句的「白帝」換成別的字眼來損害這個詩意嗎? 在這一點上,毛主席的詩詞也是我們的典範。按《沁園春》的詞譜,前闋第九句和後闋第八句都應該是平平仄仄,毛主席《長沙》前闋的「魚翔淺底」,後闋的「激揚文字」,以及《雪》前闋的「原馳臘象」,都是按這個平仄來填的;但是《雪》後闋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卻是仄聲(入聲),「汗」字卻是平聲(讀如寒)。這四個字是人名,是一個整體,何必再拘泥平仄?再說,「成吉思汗」是一個譯名,它在蒙古語里又何嘗有平仄呢?再舉毛主席的《念奴嬌·昆化》為例。依照詞譜《念奴嬌》後闋第五、六、七句應該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主席寫的是:「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既然要疊用三個「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現詩意,那就不妨略為突破形式。 毛主席的詩詞,一方面表現出毛主席精於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他並不拘守格律。舊體詩詞的好處在它的音韻優美,而不在於字數的固定。假如只知道湊足字數,而置音韻於不顧,那就是買櫝還珠,寫舊體詩詞變為毫無意義的事了。因此,我們必須力求做到思想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統一起來。格律本來是適應藝術的要求而產生的,目的是使詩詞更加具有可讀可觀賞性,要把握格律的內涵,做到以文意為先,格律為次,從而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地驅遣格律,而不為格律所束縛。

G. 怎樣對對子,最近想學

對聯的形式和要求 對聯寫作上要做到詞性相同、結構一致;平仄對應、音韻協調;內容相關、意境完美。 (一)詞性相同結構一致 一副對聯由上、下兩聯組成,上下聯又可稱為上比、下比,出句、對句,對頭、對尾等等。在寫作上,要求上下聯同一位置所用的詞性相同、結構一致,做到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等。下面先看一副對聯: 萬家騰笑語 四海慶新春 此聯,以「萬」對「四」屬於數詞對數詞,「家」對「海」屬於名詞對名詞,「騰」與「慶」兩個動詞相對,「笑」、「新」是形容詞相對,「語、春」又是名詞相對。從結構上看,上下聯都是主謂賓句式。而下面這副對聯在用詞和結構上都存在問題: 春艷百花開滿地 時祥萬事喜盈門 問題主要出在後三字上,單看「開」、「喜」兩字,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形容詞(此處轉化為名詞,「喜氣」的意思),詞性不類;從整個結構看,「開滿地」是動賓結構,「喜盈門」屬於主謂賓式短語,結構不一致。 其實,作對聯只要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牢記同類詞相對,結構相同這一要領就不會出毛病了。在古代,詞性分類沒有現在這么細致,作對聯的要求是「實對實、虛對虛、死對死、活對活」。所謂「實、虛、死、活」就是詞性概念。下面看一個簡單的詞性名稱對照表就會明白。 實字(名詞)天、地、人、樹、魚、花…… 活虛字(動詞)打、吹、騰、升、進、出…… 死虛字(形容詞)高、矮、長、短、大、美…… 助字(動詞)乎、耶、哉、也、焉、兮…… 以助詞相對的聯句如一名士自輓聯: 無慮無憂,老夫去矣 克勤克儉,小於勉之 聯尾「矣」、「之」兩個助詞相對,起到加重語氣的作用。 古人作聯,將實字即現代之名詞分成十幾個小類,如「天文類』、「地理類」、「時令類」、「植物類」、「人事類」等等,要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人事對人事」……,現代人作聯可以放寬一些,只要做到名詞對名詞就可以了 對聯的形式與要求(二) 第二講:對聯的形式與要求(之二) 主講:王永川 (二)平仄相對音韻諧調 如果說,對聯要求做到字數相等、對仗工整是為了達到整齊的建築美,那麼要求平仄相對、音韻諧調則是追求有節奏的音樂美。講平仄合聯律往往令初學者望而卻步,其實並不復雜,只要懂得漢語的一些音韻知識,按規律去試著作,循序漸進,也沒什麼難的。 1、漢語的平仄和節奏 漢語平仄,說穿了就是按照漢字的四聲來區分,平仄聲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達到音韻諧調,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漢字四聲有新四聲和舊四聲之分。現代漢語的四聲為陰平(音標-)、陽平(音標/)、上聲(音標v)、去聲(音標\)。陰平、陽平聲調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讀時可以拉長聲;而上聲、去聲的聲調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聲音短促。人們把陰平、陽平劃歸平聲;把上聲、去聲劃歸仄聲,這就是平、仄聲的區別。古漢語四聲為平、上、去、入,其平聲在現代漢語中分解為陰平、陽平二聲,上、去二聲與現代漢語一致,只有入聲已消失,但在我國某些地區,如上海、廣東,山西等地還部分地保留著。古代漢語平、仄的劃分是,平聲屬平聲,上、去、入聲屬仄聲。 要按照聯律之要求寫對聯,除了明白什麼是平仄以外,最好再了解點語音節奏方面的知識。何謂節奏,節奏即有規律的重復。世界上許多事物都具有節奏性,如山勢的起伏、海潮的漲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時腳步之起落等等。節奏可以給人以快感和美感。對聯屬於語言藝術,漢語語音本身就具有節奏性,所以對聯在讀法上也同樣具有節奏性。下面我們通過一副例聯來分析一下其中的節奏: 對江樓閣 參天 立 全楚山河 縮地 來 這是武漢黃鶴樓上的一副七言聯,聯中每兩字或一字劃為一個音步,這樣讀起來具有明顯的節奏感。原來,漢字每一字就是一個音節,每兩字或一字構成一個音步,這是聯句、詩句的一種節奏規律。四言的音步為二二式;五言音步為二二一式;七言為二二二一式,余者類推。每一音步的第二字(單音步者即本字)處在節奏點上,可展現語音特色,尤為重要。明白了語音節奏是什麼,再談平仄就容易理解了。 2.對聯平仄要求 為方便創作,下面列舉一些常見的對聯平仄格式(為表示音步所在位置,中間留出空格): 三言聯:平平 仄 仄仄平 例聯: 重陽谷 端午橋 四言聯:平平 仄仄 仄仄平平 例聯: 風舒柳眼 雪積梅腮 (注意,凡是本章例聯中下標有「·」符號的表示古讀入聲今讀平聲。) 五言聯: (一)平平 平仄 仄 仄仄仄平 平 例聯: 漁歌隨浪涌 海貨與山齊 (二) 仄仄 平平 仄 平平仄仄 平 例聯: 生意春前草 財源雨後泉 六言聯: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仄仄 平平 例聯: 紫燕黃鶯布穀 紅梅綠柳迎春 七言聯:仄仄 平平 平仄 仄 平平仄仄 仄平 平 例聯: 秋月春風常得句 山容水態自成圖 平平仄仄 平平 仄 仄仄平平 仄仄 平 例聯: 東風氣暖來陽鳥 細雨春深發杏花 八言聯: 仄仄平平 平平 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 平平 例聯: 爆竹一聲,人間改歲 梅花數點,天下皆春 由以上所例舉的平仄格式可以看出,四言聯加上三言聯即:「平平仄仄」加「平平仄」;「仄仄平平」加上「仄仄平」可以得出七言聯的平仄格式。 而五言聯的平仄則是上例七言聯前邊去掉「平平」、「仄仄」的結果,同理,九言聯的聯律實際等於四言聯「平平仄仄」加上五言聯「平平平仄仄」,得出「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加上「仄仄仄平平」,得出「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余此類推,十言聯等於四言聯加六言聯。這是一條規律,我們只要掌握了上邊例舉的幾種平仄格式就可以了,再長的聯也可以用上述方法推知。 平仄在實際應用中有幾條原則需要掌握住,第一,上聯尾字必須用仄聲,下聯尾字必須用平聲;第二,上下聯之間節奏點上須平仄聲字對立,否則就叫做「失對」;第三,凡處在節奏點上的字不能變更平仄,否則就叫「失替」。根據以上所講的原則,我們不妨找幾副病聯診斷一下病因何在。 山墅深藏,峰高樹古 湖亭遙對,橋曲波皺 很明顯,下聯最末一個「皺」字讀去聲,屬於仄聲字,違反了上述的第一條原則:「下聯末字必須用平聲。」 三春細雨滋苗壯 一方凈土育花紅 聯的病症在於,上下聯節奏點上「春」對「方」、「雨」對「土」、「花」對「苗」三處失對,出現了平對平、仄對仄,違反了第二條原則。 志登高山求精進 剛下學海莫畏難 這副聯的立意不錯,但上下聯都有「失替」之處,若將 「山」字換成一個仄聲字,「海」字換成平聲字就可以了。 3.關於對聯平仄變格和其它 在欣賞對聯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對聯,甚至名家的對聯並不完全符合上述平仄格式,這牽涉到平仄的變格問題。例如: 欲共水仙薦秋菊 長留學士住西湖 其平仄格式為: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聯末尾「仄平仄」是常見的一種變格形式,已被大家認可,在實際創作中可以這么用。還有的對聯音步結構與前例形式不同,如: 於此尋孔顏樂處 超然得山水真機 其音步是二一二二式: 仄仄平 平平 仄仄 平平仄 仄仄 平平 這種音步形式雖不多見,但既已約定俗成,可以備作一格。 此外,關於古今四聲的運用問題,當代聯家的一致主張是,二者可以並行,但在一副對聯中不可雜用。也就是說,同屬於古讀入聲今讀平聲的字,不允許在一副聯內有時當平聲用有時當仄聲用,必須達到聯內的統一

滿意請採納

H. 音步是什麼意思

[size=3][color=Red][b]foot n. 音步[/b][/color][/size] 1. 詩歌中的基本節奏單位. 一個音步一般含有兩個或更多的音節,其中有一個音節承擔主要重音.(或者在音量格律里音節根據特定的模式分為重音節和輕音節).最常見的音步類型包括抑揚格,揚抑格,揚抑抑格,抑抑揚格和揚揚格.此外還有其他類型的音步.⒉ 音系學中的基本節奏單位. 典型的音步是由音節序列構成的,其中有一個音節承擔重音或其他韻律成分. 在節律音系學里音步概念是極其重要的. 然而,對於沒有力重音或有音節節拍的語言來說,音步概念是否有用現在還不清楚. 義項2:Abercrombie (1967).

[size=3][color=Red][b]foot formation n. 音步構成[/b][/color][/size] 在節律音系學中,指一種語言里的音段序列構成節律音步的過程,或者使這個過程成為可供分析的形式化程序.

[size=3][color=Red][b]foot-level shortening n. 音步層次的縮短[/b][/color][/size] 英語中把一個非重讀音節加到一個音步上能夠使這個音步中的重讀音節的長度變短的現象. Rakerd等 (1987).

[size=3][color=Red][b]mot n. 韻律詞[/b][/color][/size] (又prosodic word)phonological word的同義詞,多用於節律音系學.法語:'詞'.

[size=3][color=Red][b]phonological word n. 音系詞[/b][/color][/size] 一種特殊的音系單位,它是在某一語言里進行某些音系過程的轄域. 在無標記的情況下,音系詞與構詞法的詞是相同的. 但是它可能大些:在許多語言里,一組附著形式和相聯系的詞一起形成一個音系詞,像法語中的je te le donnerai 『我將把它給你』.或者它可能更小:在土耳其語中,復合詞不受通常建立在詞基礎上的母音和諧和重音分配規則的支配,而很顯然包括兩個音系詞. 這一概念在韻律層級理論里發展尤為充分;在節律音系學中一種相當類似的概念稱作韻律詞(mot 和 prosodic word).

I. 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的講的音步

關於這個文學概念解釋如下:
一、簡介:
詩歌中的基本節奏單位. 一個音步一般含有兩個或更多的音節,其中有一個音節承擔主要重音.(或者在音量格律里音節根據特定的模式分為重音節和輕音節).最常見的音步類型包括抑揚格,揚抑格,揚抑抑格,抑抑揚格和揚揚格.此外還有其他類型的音步.
二、詳解:
一個音步的音節數量可能為兩個或三個音節,但不能少於兩個或多於三個音節,而且其中只有一個必須重讀。分析英詩的格律就是將它劃分成音步,並區分出是何種音步以及計算音步的數量。這種音步劃分叫scansion。根據一首英詩組成的音步數量,每一詩行一個音步稱「單音步」(monometer);每一詩行有兩個音步的,稱「雙音步」(dimeter);含有三個音步的,稱「三音步」(trimeter);此外還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閱讀全文

與音步學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80倍杠桿是什麼意思 瀏覽:381
中訊證券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434
杭州金融公司都有哪些 瀏覽:31
貨幣證券屬於商品證券 瀏覽:728
港元兌加元今日匯率 瀏覽:622
理財產品募集期封閉期 瀏覽:515
太平洋業務員傭金有多少錢 瀏覽:186
融資500萬出讓5股份 瀏覽:909
08中股票 瀏覽:367
什麼理財產品最好 瀏覽:103
中國銀行理財手機上怎麼買 瀏覽:73
創業板再融資放開 瀏覽:438
股票上市首日價 瀏覽:400
杠桿中阻力的作用點 瀏覽:700
出口貨物收匯申報錄入金融機構代碼 瀏覽:342
融資杠桿比例計算 瀏覽:977
外國金融機構 瀏覽:63
期貨杠桿是怎麼計算的 瀏覽:370
江蘇金融服務外包 瀏覽:762
介紹客戶到銀行理財有抽成嗎 瀏覽: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