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技新聞資料摘抄
第一台分子機器誕生 法國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研製出可旋轉的「分子輪」,並組裝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台分子機器——生物納米機器。這個非常奇特的有機分子包括2個直徑為0.7納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組成的「車輪」,所有分子機器的化學結構均被固定在銅基上。二、一個原子厚的最薄材料問世3月1日,英德兩國科學家宣布聯手研製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頭發的二十萬分之一,它的問世有望在電子計算機和醫學等領域掀起新的革命。這種膜片由碳原子六邊形連接而成,狀如蜂巢,但只有一個原子厚。這種膜片將主要應用於大幅提高計算機運算速度和研製新葯物,成為更加有效的晶體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體最具爭議的美國「科學怪人」克雷格·文特爾10月6日透露,由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合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造染色體,並有可能創造出首個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移植,成功地使一種細菌變成另外一種細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組開始取代原基因組運作。這是人類首次在一個活有機體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種的完整基因組。四、中國發射首顆探月衛星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於10月24日18時05分成功飛天,11月5日進入環月軌道,並陸續發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測數據,繞月探測圓滿成功。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衛星之後,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發現4個誇克組成的復合粒子一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利用大型正負電子對撞加速器,發現了一種新的帶電荷粒子。它與已知的由一個誇克和一個反誇克組成的介子不同,極有可能是由4個誇克結合形成的新的復合粒子。這一發現對進一步加深量子色動力學現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六、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胚胎美國科學家利用細胞核轉移技術,用靈長類成年成纖維細胞成功克隆出獼猴胚胎,並提取出2個幹細胞系。這是科學家首次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胚胎,並從來自14隻獼猴的304個卵母細胞中培育出2個胚胎幹細胞系。 七、皮膚幹細胞成功問世美日科研小組11月20日同時發布各自的幹細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體皮膚細胞「仿製」出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從而有望避開胚胎幹細胞研究面臨的倫理爭議,並大大推動與幹細胞有關的疾病療法研究。對數以百萬計寄希望於幹細胞療法的患者來說,該項突破是一個重大的科學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實驗鼠美國肯塔基大學通過植入能殺滅多種癌細胞且不會傷害正常細胞的「Par-4」腫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實驗鼠,對人類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如果能通過骨髓移植讓「Par-4」作用於人體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療放療的侵害。 九、克隆出轉基因熒光貓韓國科學技術部12月12日宣布,韓國國立慶尚大學通過對母貓的皮膚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用轉熒光蛋白基因技術克隆出其皮膚能在黑暗中發出紅光的貓,標志著全球首次克隆出帶紅色熒光蛋白基因的貓。該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與人類有同樣疾病的其它克隆動物,幫助更好地研究治療遺傳性疾病。 十、「巴厘島路線圖」最終簽訂12月1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在比原定閉幕時間推遲了一天之後,終於最後簽訂了「巴厘島路線圖」,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新安排舉行談判,以保證《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後,人類減排溫室氣體的努力不會中斷
② 摘錄一段關於科技的新聞聯播
報道稱:通過實施核心技術攻堅戰略,我國在多項網路信息技術上的研發和應用上取得突破,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深刻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位於上海「亞洲一號」的全球首個全流程無人倉的應用,已經成為中國智慧物流的名片,作為中國在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就之一,第一個亮相此次報道。無人倉是京東物流在智慧物流方面全面布局的一個縮影,也是在智能化倉儲方面的一次大膽創新,其自動化、智能化設備覆蓋率達到100%。無人倉中,操控全局的智能控制系統,為京東物流自主研發的「智慧」大腦,倉庫管理、控制、分揀和配送信息系統等均由京東物流開發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整個系統均由京東物流總集成。這套由中國物流人自主研發的無人倉智能控制系統,正在開啟全球智慧物流的未來。
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全球物流行業正在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智慧物流逐步成為推進物流業發展的新動力、新路徑。
③ 天機800的處理器和麒麟820的處理器哪一個好一點
天機800處理器會更好一點。
天機晶元通過資源復用,只需百分之三的額外面積開銷即可同時運行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導向的絕大多數神經網路模型,支持異構網路的混合建模,形成時空域協調調度系統,發揮它們各自優勢,降低能耗,提高速度,同時保持高准確度。
(3)天機芯的股票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2012年,清華大學就瞄準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前沿,通過人才引進布局類腦計算。
2014年,清華大學依託精儀系成立了聯合了七個院系的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施路平為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這為跨學科融合研究提供了基礎。
2015年,第一代「天機芯」問世。「第一代晶元的製程約為110納米,只是個DEMO(小樣)。
2017年,團隊研發了第二代「天機芯」晶元。第二代「天機芯」具有高速度、高性能、低功耗的特點,製程縮小至28納米。相比於當前世界先進的IBM的TrueNorth晶元,其功能更全、靈活性和擴展性更好,密度提升20%,速度提高至少10倍,帶寬提高至少100倍。
④ 天機芯的問世意味著什麼政治
「天機芯」的研發及其在無人駕駛自行車上的實驗,成功展示了這種結合機器學習和類腦演算法的混合設計,標志著人工智慧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時刻。
顯示了中國在晶元領域日益增長的專業能力,以及旨在優化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全新晶元設計方法的價值。中國科研人員展示了研製專業人工智慧晶元的能力,體現了中國在提升自身晶元設計能力方面的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