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伊士運河的戰爭
蘇伊士運河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運河是埃及人民血汗和生命築成的,但卻為英、法的運河公司把持。蘇伊士運河公司每年攫取巨額利潤,成為埃及的「國中之國」。
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勝利後,埃及人民掀起反對英軍佔領運河區,要求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1954年10月,英國被迫同意於1956年6月13日前將佔領軍撤出運河區。埃及為發展民族經濟和抵禦以色列的侵略,在向西方尋求軍事援助遭到刁難與拒絕後,於1955年9月與蘇聯、民主德國、波蘭簽訂貿易協定,購買蘇聯等國的武器裝備。這引起英、法、美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
為迫使埃及政府放棄獨立自主的政策,1956年7月,英、美發表聲明,撤回1952年允諾的就埃及建造阿斯旺高壩工程提供的7000萬美元援助。接著,世界銀行也停止貸款 2億美元給埃及的計劃,埃及不屈服於西方壓力,同年7月26日納賽爾頒布「關於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以便用運河航運的收入作為建造阿斯旺高壩的款項。英、法擔心運河關閉,海灣與西
歐之間的石油運輸線被切斷,對埃及進行威脅制裁。
首先凍結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運河公司的基金。1956年8月2日,英、法、美三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主張蘇伊士運河「國際化」,並提出召開24國參加的倫敦會議,遭埃及拒絕。隨後,美國、澳大利亞、衣索比亞、伊朗和瑞典組成的「五國委員會」對埃及施加壓力。英、法還煽動幾百名外籍職員離職,但埃及領航員成功保證了航運暢通。9月,英、法、美再次召開倫敦會議,決定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10個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島,向運河逼進,埃及軍隊進行頑強反擊。10月30日,英、法要求以埃雙方軍隊在12小時內從運河區撤出,否則將派兵干涉,遭到拒絕。同年10月31日,英、法軍隊對埃及進行武裝干涉。11月5日,英、法海軍陸戰隊在塞得港附近登陸,但在當地軍民的英勇抵抗下,侵略軍受阻。埃及宣布與英、法斷交,埃軍主力撤出西奈,集中保衛運河區。
世界各國人民支持埃及反抗侵略的正義斗爭,一些阿拉伯國家與英、法斷交,對英、法實行石油禁運。同年11月1日,美國在聯大緊急大會上提出立即停戰的提案。2日,聯大以壓倒多數票通過這個提案。5日,蘇聯建議與美國共同出兵「制止」 侵略,並向英、法發出最後通牒,聲稱「決心使用武力」恢復和平。英、法政府內外交困,終於在6日宣布停火。12月3日,英、法宣布從埃及撤軍,22日全部撤走。1957年3月8日,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斗爭的勝利。
鏈接
蘇伊士運河
著名的國際通航運河。位於埃及境內,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蘇伊士地峽,處於地中海側的塞德港和紅海蘇伊士灣側的蘇伊士兩座城市之間。蘇伊士運河全長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平均深度為13米。蘇伊士運河從 1859年開鑿到1869年竣工。
它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之一。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0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千米。
從1882年起,英國在運河地區建立了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駐扎了將近10萬軍隊。二次大戰後,埃及堅決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
1976年1月,埃及政府開始著手進行運河的擴建工程。第一階段工程1980年完成,運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擴大到3600米(即運河橫切面適於航行的部分);通航船隻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萬噸滿載的貨輪。第二階段工程於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擴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隻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將能使載重量25萬噸的貨輪通過。
蘇伊士運河開鑿始於埃及法老三世約公元前1874年。
蘇伊士運河被廢棄以至泥沙淤塞然後,分別於公元前1310年、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10年、公元前285 年、公元前117年、公元後640年、1859年重新開鑿了若干次:
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位於埃及境內,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連接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際海運航道,每年承擔著全世界14%的海運貿易。
蘇伊士運河全長約190千米,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平均深度為13米。蘇伊士運河從1859年開鑿到1869年竣工。運河開通後,英法兩國就壟斷蘇伊士運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獲得巨額利潤。
埃及政府同意兩艘伊朗軍艦——「哈爾克」號補給支援艦和「阿勒萬德」號巡邏護衛艦進入蘇伊士運河並駛往地中海,從而再次引發了世人對這條地處中東,聯系歐亞非三大洲的黃金水道的關注。對伊朗而言,這也是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其船隻首次穿越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它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全長190多千米。該運河處於歐亞非三大洲接壤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另外,蘇伊士運河是一條海平面水道,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
蘇伊士運河連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連接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之間的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了5000-8000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了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國家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
蘇伊士運河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戰略意義的海運航道,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佔世界海運貿易總量的14%。在全世界所有的通海運河中,若論過往船隻數量及貨運量,蘇伊士運河均名列前茅。
埃及是第一個開鑿連通地中海和紅海的人工運河的國家。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在尼羅河支流上開鑿過一條運河,後人稱之為「法老運河」。這條古老運河潛在的經濟和戰略利益,令各國垂涎,並因此刀兵不斷。這條古運河先後被羅馬人和阿拉伯人侵佔。公元8世紀,埃及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填塞了這條運河。
1798年,拿破崙佔領埃及後,為開辟一條直接奪取印度和遠東財富的通道,親自帶領工程師去尋找古運河的遺跡,准備重新開通它。但是,由於測量出現錯誤,拿破崙認為紅海的水位要比地中海高出10米,開鑿運河是不可能的事。不久後,拿破崙因急於回國,開鑿運河的事就此作罷。
19世紀,英法兩國都把擴張的目標集中在富饒的東方。法國企圖連通地中海與紅海,直抵東方,打破英國對好望角航道的控制。英國為維護其在東方,特別是在印度的利益,則反對開鑿運河,主張沿開羅、蘇伊士、敘利亞、幼發拉底河至波斯灣修築一條鐵路,以加強東西方之間的聯系。
1851年,英國獲得埃及的許可,開始修築鐵路。法國也不甘落後,通過欺騙取得埃及的信任,於1854年與埃及簽訂關於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租讓合同,並於1857年成立了「萬國蘇伊士海運運河公司」。
1859年春,蘇伊士運河正式破土動工,動用了幾十萬埃及民工。在霍亂猖獗的蘇伊士地區開鑿運河,十多萬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經過10年的艱苦施工,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
蘇伊士運河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英國統治者垂涎三尺。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開鑿運河耗費1200萬英鎊而債台高築,發生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所以不得不決定出賣它所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44%的股票。英國看到機會來了,便竭力阻止埃及將股票賣給法國。隨後,英國政府採用各種手段得到了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股票。最終,蘇伊士運河成為英法兩國的私有財產。
接著,英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於1882年武裝佔領埃及,完全控制了蘇伊士運河,並在運河地區建立起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駐扎了近10萬軍隊。
由於蘇伊士運河直接影響世界各國的利益,西方國家對英國的野心一致表示反對。1888年西方數國締結《君士坦丁堡公約》,規定必須保證蘇伊士運河的安全和自由通航。而英國卻直到1904年才正式加入這個公約,但仍繼續在運河區駐扎大量軍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指使土耳其軍隊進攻埃及以奪取運河,但沒有成功。1922年,英國承認埃及獨立後,仍保留著在運河區的駐兵權。
上世紀30年代,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英國借口保衛埃及的「安全」和「穩定」,於1936年迫使埃及簽訂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條約》,規定英軍繼續駐扎運河區,亞歷山大港仍為英國軍港等。二戰期間,英國再次在運河區建立了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埃及政府堅決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1956年7月26日,埃及領導人納賽爾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宣布將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同年10月,英國和法國聯手以色列對埃及發起軍事進攻,企圖用武力重新奪回蘇伊士運河,推翻納賽爾政權。
以色列率先侵略埃及西奈半島,並迅速向運河區挺進。英法兩國空軍於兩天後對埃及發起空襲,然後空投傘兵,並調集海軍陸戰隊登陸塞得港,展開佔領運河的地面攻擊。
在埃及軍民的英勇抗擊下,英法以三國的武裝進攻最終失敗。英法軍隊不得不於當年12月全部撤出埃及,以色列隨後也被迫撤軍。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也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早已成為埃及經濟的生命線。當然,蘇伊士運河開通至今也被關閉了5次。其中,在1967年的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侵略埃及並佔領埃及西奈半島,蘇伊士運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6月5日才重新開放。
100多年前,馬克思就稱蘇伊士運河為「東方偉大的航道」。蘇伊士運河建成後,大大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的航程,連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經地中海與印度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是一條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的國際航運水道。
踏上蘇伊士運河的堤岸,看著那滔滔流水,我的腦海中閃現這樣一個問題:河床中流淌的到底是什麼?一時間,歷史的鏡頭和現實的場景競相交疊,浮現出這樣一個答案:既有昔日悲憤的血汗,也有今天喜悅的淚水。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東北部,北起地中海邊的塞得港,南止紅海旁的陶菲克港,全長190多千米。運河通過地中海和紅海連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緊扼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沖。這樣的運河,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價值。
埃及東北部是非洲和亞洲的接壤地帶。早在四千多年前,埃及人就認識到在那裡修建運河的必要性。據歷史學家考證,公元前1874年,埃及法老蘇努塞爾特三世曾主持開鑿運河,通過尼羅河及其支流把地中海與紅海連接起來。這條「法老運河」開工儀式的畫面,至今仍保留在盧克索的卡爾納克神廟正面的牆壁上。這是埃及開鑿的第一條人工運河,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條人工運河。可是,運河四周都是廣袤的沙漠,狂風卷黃沙,這條運河不久就被阻塞。後來的埃及法老,還有入侵的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都曾設法疏通,但沒有成功,到公元8世紀竟完全毀棄。
蘇伊士運河,緣起於現代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主義擴張。公元15世紀,葡萄牙人急於前往傳說中「遍地是香料和黃金」的東方。他們發現了繞過南非好望角直達那裡的新航道。但是,這條航道畢竟繞路太多,耗時費力。因此,後來的法國人和英國人都想尋找一條捷徑。1798年,拿破崙進占埃及,指示部屬對可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地峽進行測量。1832年,法國外交官兼工程師費迪南?德萊塞普正式提出在這個地峽開鑿運河。1833年至1837年,他在開羅任領事,極力接近並討好埃及統治者,以「打通關節,成就大事」。1854年11月,他如願以償,從新任埃及總督賽義德?帕夏那裡獲得開鑿與經營運河的「特許權」。四年後,他發起成立主要由法國和埃及私人出資的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1859年4月25日,運河的修建在現今的塞得港破土動工。河道的走向沒有選取貫通地峽的最短直線距離,而是利用天然的湖沼窪地,將沿途的曼扎萊湖、提姆薩湖、大苦湖和小苦湖串連在一起。雖然河道出現多處彎曲,但卻大大縮減了施工量。
我參觀過塞得港和伊斯梅利亞城的運河博物館。那裡保存的資料說,為開鑿運河,公司從埃及各地僱傭了大量奴隸勞工。他們掘地全憑雙手掄鎬執鍬,運土則全靠頭頂與肩扛。他們終日勞作,忍受著政治脅迫、炎炎烈日、霍亂病痛「三重摺磨與煎熬」。當時,埃及全國有人口500萬,先後有220萬人參加運河修建。運河原計劃六年完成,但因氣候條件惡劣,勞動工具簡陋,歷時十年才完工。為開鑿這條水道,挖掘土石方7500萬方,有12?5萬埃及人因勞累而死。因此,博物館人員說,蘇伊士運河「是埃及人用雙手摳出來的,用肩膀扛出來的,用屍骨壘砌起來的,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運河的開鑿,使歐亞兩大洲繞過好望角的航程縮短近萬千米,是埃及繼其古老文明之後對人類做出的又一歷史性貢獻。
1869年11月17日,運河正式宣告通航。可是,通航不久,埃及總督伊斯梅爾因財政困難就不得不將埃及擁有的運河股份出售。1875年,英國購買了埃及的運河股份,隨後出兵佔領運河區和整個埃及。這樣,英國同法國一起就取得運河的長期控制權。在埃及土地上主要依靠埃及人民修建的這條運河,竟成為歐洲殖民主義者謀取私利的工具。
從來不甘逆來順受的埃及人民,決心把運河奪回來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此,他們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悲壯的斗爭。
1952年7月,阿卜杜勒·納賽爾領導埃及人民推翻法魯克封建王朝,維護民族獨立和收復運河控制權的斗爭空前高漲。1956年6月,駐扎在運河區的8萬英國軍隊被迫撤離。同年7月26日,納賽爾順應民意,在亞歷山大城宣布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當晚,那裡有25萬群眾走上街頭表示支持和歡慶。同時,塞得港有幾萬人湧向運河口,將豎立在那裡的德萊塞普的雕像推倒。這樣,由法、英兩國霸佔長達87年之久的蘇伊士運河終於回到埃及人民手裡。當時,許多埃及人從遙遠的南方和西部趕來,站在河岸上歡呼,將一把把熱淚拋灑到滾滾的水流中。
『貳』 地理問題。
1.沙特(亞洲)波斯灣-阿曼灣-阿拉伯海-安達曼海-馬六甲海峽-南海
安哥拉(非洲)大西洋-好望角-莫三比克海峽-印度洋-安達曼海-馬六甲海峽-南海
伊朗(亞洲)波斯灣-阿曼灣-阿拉伯海-安達曼海-馬六甲海峽-南海
俄羅斯(歐洲)陸地石油管道
阿曼(亞洲)阿曼灣-阿拉伯海-安達曼海-馬六甲海峽-南海
主要港口:科倫坡,新加坡,好望角,卡拉奇,德班
2.房地產,重工業(如汽車,機械製造),鋼鐵、航空、高科技產品(如電腦、軟體),金融行業(銀行,金融類衍生產品 如 股票期貨),農業(多種作物的出口國)、軍事、電影、食品。美國是發達國家其支柱產業基本上都是高附加值產業或高科技產業。
3.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主要港口帕斯、紐卡斯爾、悉尼、墨爾本;
紐西蘭首都惠靈頓,主要港口惠靈頓
其他國家就不是大洋洲的主要國家了
『叄』 南非國家名簡寫為什麼是ZA
ZA是荷蘭語Zuid Afrika(意為「南非」)的拼音首字母縮寫。
南非擁有三個首都: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為茨瓦內,立法首都(議會所在地)為開普敦,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為布隆方丹。
南非在歷史上為英國殖民地。1961年5月改名為南非共和國。在白人統治時期長期在國內以立法和行政手段推行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1994年4月27日舉行了首次不分種族的大選,產生了制憲議會和新政府,同年南非終止了種族隔離制度並通過保障黑人權利的法案,後加入英聯邦。
(3)好望角股票擴展閱讀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部,其緯度自南緯22°至35°,經度從東經17°至33°。北鄰納米比亞、波札那、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中部環抱賴索托,使其成為最大的國中國。
東、南、西三面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環抱。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線,歷來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線」之稱。
『肆』 蘇伊士運河名字的由來
17世紀時法國人萊布尼茲首次提出開鑿蘇伊士運河的計劃,直到19世紀,法國工程師費迪南德·李賽普才將這一計劃變成了現實。1854年,他與尚為土耳其屬國的埃及總督賽德帕夏簽訂了《關於修建和使用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及其附屬建築的租讓合同》。合同規定,從運河通航之日起,租期99年,期滿後歸埃及所有;埃及無償提供開掘運河所需的一切土、石、勞力;運河是埃及領土的一部分,運河公司是埃及公司 ,受埃及法律和習慣所管轄 。1859年4月25日,在所謂「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的主持下,運河於北端的塞得港破土動工,1869年8月竣工 ,11月17日通航。通航後的運河曾被法國控制,當時運河公司股票的52%分散在法國資本家手中,1875年英國政府乘埃及政府財政危機,佔有了埃及全部15%的股票,從而持有公司股票的44%,成為運河的實際控制者,1882年英國又出兵埃及強占運河地區 ,自此控制運河達74年之久 。1956年7月26日,埃及正式將運河收歸國有。同年 ,埃及擊敗了英、法糾合以色列的武裝侵略 ,捍衛了運河主權 。1967年6月以色列再次發動侵略戰爭,西奈半島被侵佔,埃及關閉了運河。1973年10月,埃及對以色列發動自衛反擊戰,強渡運河,收復西奈部分領土。1975年6月運河重新開放。
運河北起地中海東南岸的塞得港,南至蘇伊士灣的陶菲克港,長161千米 ,如計算南北河口航道 ,長173千米 ;擴建前原河寬60米 ,底寬22米 ,深8米 ,可通行吃水7.5米的船舶。北端的塞得港位於地中海與曼宰萊湖間狹長的人造陸地上,是運河的北大門,南行的船隻每天於此有兩次編隊 ,日通行達90船次。從塞得港南行入運河不久,即進入曼扎提湖,因湖中水淺,船隊只能沿人工疏浚的航道行進。出湖後繼續南行,經過巴拉湖後,即是運河中段城市坎塔拉,有鐵、公路兩用鐵橋橫跨運河,形成溝通亞非兩大陸的重要陸路通道。在坎塔拉以南,運河自西側分出了巴拉運河,該運河在到達費爾丹之前又匯入主河道,實際起到復線的作用。南行至運河中點,即進入提姆薩湖,該湖因水淺,也有一條長16千米的人工航道。湖西岸即是運河的行政中心和指揮中心——伊斯梅利亞,這里有連接蘇伊士、塞得港和開羅的鐵路線 ,來自尼羅河的伊斯梅利亞運河也經這里自西向東匯入運河 。在匯入運河前的伊城附近,該運河分兩支,分別流入南去的蘇伊士淡水運河和北去的阿巴西亞淡水運河。因此,伊斯梅利亞又成為聯系尼羅河流域和蘇伊士運河的水路中繼站。自伊城繼續南行即進入大苦湖和小苦湖 。在大苦湖 ,寬9千米、長17千米的自然水道足以使各種船隻暢行;但在小苦湖,因水淺則需開掘人工航道。為解決南北船隊會船,小苦湖中特別修建了復航道和待避區。出小苦湖後,運河呈直線型直達蘇伊士灣的運河最南端陶菲克港。所以叫蘇伊士運河
『伍』 股份制是
基本概念
亦稱「股份經濟」。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屬於不同人所有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統一使用,合夥經營,自負盈虧,按股分紅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股份制的基本特徵是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在保持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把分散的使用權轉化為集中的使用權。股份制是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經濟范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並採取了不同的具體形式。在奴隸社會末期和封建社會初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自由民之間或手工業者之間以人、財、物各項要素的一項或幾項為聯合內容的合夥經營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在合夥內容、經營方式、分配辦法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規范,更沒有形成嚴格的股份分配製度,這是股份制的一種原始的形式。到17世紀初期,由於商品經濟有了進一步較高程度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已經出現並有所發展,因而出現了以股份公司為特點的股份經濟。19世紀後半期,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結合,成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生產力已達到相當高的社會化程度,致使單個的私人資本已經容納不了社會化的生產力,於是幾個乃至幾十個私人資本,以資本入股或發行和認購股票的形式組成的股份公司便迅速發展起來。以股份公司為主要形式的股份經濟,成為資本主義股份經濟的典型形態。
股份制企業
1.概念 股份制企業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利益主體,以集股經營的方式自願結合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它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對分離、利於強化企業經營管理職能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 2.股份制企業的主要特徵 ①發行股票,作為股東入股的憑證,一方面藉以取得股息,另一方面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②建立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股東代表大會是股份制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的常設機構,總經理主持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③具有風險承擔責任,股份制企業的所有權收益分散化,經營風險也隨之由眾多的股東共同分擔;④具有較強的動力機制,眾多的股東都從利益上去關心企業資產的運行狀況,從而使企業的重大決策趨於優化,使企業發展能夠建立在利益機制的基礎上。
股份公司
1.概念 股份公司就是通過發行股票及其他證券,把分散的資本集中起來經營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產生於18世紀的歐洲,19世紀後半期廣泛流行於世界資本主義各國,到目前,股份公司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中占據統治地位。
2.股份制公司的顯著特點 (1)通過股份制公司這種財產組織形式,可以把不同形式、種類的資本組合在一起,形成資本集聚,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力量。馬克思指出:「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末恐怕走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眼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
(2)通過股份制公司這種財產組織形式,可以把不同性質的所有制經濟,甚至完全對立、矛盾的所有制經濟組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共同推進生產力的發展進步。
(3)通過股份制公司這種財產組織形式,可以把分散的、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生產力迅速聯合成為集中的、高層次的、集約的社會生產力。才能真正構造成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
(4)通過股份公司這種財產組織形式,可以為建立產權「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企業制度奠定良好基礎。使企業真正具有法人財產權,可以獨立運用和經營所有者投資形成的資本。
(5)通過股份制公司這種財產組織形式,可以形成新的監督和激勵運作機制。國家按投入企業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權益,對企業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企業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企業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約束,損害所有者權益。這就可以使投資者、經營者和管理者發揮所長,實現動態最佳組合,以創造良好的業績。明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公司法人財產只能屬於公司法人所有,而並非是股東所有。任何股東作為個人,無權干預公司法人對自己的法定財產行使各項法定權力。所謂的出資者所有權,既然出資者是股東,出資者所有權就是股權,而且只能是股權。 [編輯本段]股份制的起源 早在古羅馬就有一種包稅人,他們組織的股份委託公司被經濟史專家認為是股份經濟的先兆。從14、15世紀開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歐洲的一些采礦業中,出現了自由民之間或手工業者之間的以人、財、物各項生產要素的一項或幾項為聯合內容的合夥經營的經濟形式。但在合夥內容、經營方式、分配辦法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規范,更沒有形成嚴格的股份制度,這是股份經濟的原始形式。當時,在德國南部、奧地利和捷克境內,有農奴和城市破產欠債的小手工業者聚集在一起,組織協作的合作社團,用簡單的工具采礦,共同勞動,分享產品。後來有些商人以入股的形式參加進來,結果富裕的人把持了資產,使原來的合作發生質變。「原來由合夥的勞動者構成的礦業組合,幾乎到處都變成了靠雇傭工人開採的股份公司。」(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024頁)
15至16世紀初,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貿易大為改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紛紛向海外發展,進行遠航貿易,這需要較大數額的資本,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靠單個資本家來經營是無法辦到的。於是一種合股經營的叫做「康梅達」的經濟組織便產生了。康梅達從事海外貿易,負責籌集資本,由專人經營,利潤在集資者與經營者之間協商分配。以後,這種組織發展到內陸城市,出現了入股的城市商業組織,如義大利的「大商業公司」,入股者有商人、貴族、教授、廷臣和平民。這種股份經濟一般由自由城邦組織,官方進行業務監督。資產階級國家為了鼓勵商人和資本家積累資本向海外擴張,以攫取更多的財富,不僅為股份集資提供了法律保護,並且給予商業獨占權和免稅優惠等特權,這為股份制的產生創造了外部條件。 最早的股份制公司
1554年英國成立丁第一個以入股形式進行海外貿易的特許公司「莫斯科公司」,它的成立標志真正的股份制度的產生。該公司成立當年,即進行航行白海的冒險嘗試,要發現新的地區和島嶼,深入俄國內地。最初把整個公司的資本分為240股,每股25金鎊,每人投資一部分,由6人分擔風險。開始時規定,公司營業只限一次行程,每次遠航歸來,按股份分配所有的利潤。並連股本一起發還。後來隨著貿易活動的頻繁和規模擴大,就把原來投入的股份全部或一部分留在公司,作下次航行使用。到1604年該公司股東增加到160人,15人董事管理整個業務。繼之而起的,有1557年成立的西班牙公司、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蘭公司、1581年成立的勒凡特公司、1588年成立的幾內亞公司,1600年又組織了東印度公司。這些貿易公司都是以股份制形式組建的,是英國向海外擴張殖民勢力的工具。其中東印度公司勢力最大,資本最雄厚:成立之初擁有股本6.8萬英鎊,股東198人,到1627年股本達162萬英鎊,股東954人。它獨占從好望角直到東方一切國家的貿易,還享有對殖民地軍事和政治的全權。截至1680年底,英國建立的這類公司有49個,它們對推進本國商品經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起了重要作用。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起而效仿。例如荷蘭1602年成立東印度聯合公司,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法國、德國、瑞典等國也先後成立了股份貿易公司。
最早的股份制銀行
隨著海外貿易公司的產生,股份經濟在一些歐美國家的金融業中也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如英國於1694年首先成立了資本主義最早的股份銀行--英格蘭銀行。該行擁有股資120萬英鎊。它把資金貸給政府,取得相當於這筆貸款的銀行券發行權。這種銀行券發行權具有廣泛吸收社會資金的職能。1826年英國政府還頒布條例為股份銀行提供法律保護,進一步促進了股份經濟在銀行業中迅速發展,到1841年股份銀行增加到115家,到19世紀末,英國非股份銀行幾乎絕跡,股份銀行成了金融市場上的統治力量。又如美國在1791年成立了第一家國家銀行--合眾國銀行,就是一個大規模通過股份形式籌集資本的股份銀行。擁有股資1000萬美元,發行2500股,每股400美元,其中1/4由政府貸款,其餘是私人投資。另外還成立了北美銀行和紐約銀行。1862年根據州銀行法令,建立了1600家股份銀行。其後隨著國民銀行制度的建立,以股份公司形式建立的國家銀行數量大大增加。
『陸』 South Africa
南非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簡稱南非。地處南半球,有「彩虹之國」之美譽,位於非洲大陸的最南端,陸地面積為1219090平方公里,其東、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環抱,陸地上與納米比亞、波札那、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接壤。東面隔印度洋和澳大利亞相望,西面隔大西洋和巴西、阿根廷相望。[1]
南非是非洲的第二大經濟體,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經濟相比其他非洲國家相對穩定。
南非財經、法律、通訊、能源、交通業較為發達,擁有完備的硬體基礎設施和股票交易市場,黃金、鑽石生產量均佔世界首位。深井采礦等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然而,在國際事務中南非已被確定為一個中等強國,並保持顯著的地區影響力。
南非擁有三個首都: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為茨瓦內,立法首都(議會所在地)為開普敦,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為布隆方丹。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部,其緯度自南緯22°至35°,經度從東經17°至33°。北鄰納米比亞、波札那、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中部環抱賴索托,使其成為最大的國中國。東、南、西三面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環抱。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線,歷來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線」之稱。[5]
南非共和國地貌
南非地處非洲高原的最南端,南、東、西三面之邊緣
南非地圖-最新erlinyou版
地區為沿海低地,北面則有重山環抱。北部內陸區屬喀拉哈里沙漠、多為灌叢草地或乾旱沙漠、此區海拔約650至1250米。周圍的高地海拔則超過1200米。南非最高點為東部大陡崖的塔巴納山,海拔3482米。東部則是龍山山脈縱貫。
南非共和國氣候
南非全境大部分處副熱帶高壓帶,屬熱帶草原氣候。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是夏季,六至八月為冬季。德拉肯斯堡山脈阻擋印度洋的潮濕氣流,因此愈向西愈乾燥,大陸性氣候越為顯著。秋冬雨水缺乏,草原一片枯黃。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水由東向西從1000毫米降至60毫米。東部沿海年降水量1200毫米,夏季潮濕多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沿海及德拉肯斯山脈迎風坡能全年獲得降水,濕度大,屬海洋性氣候。西南部厄加勒斯角一帶,冬季吹西南風,帶來400~600毫米的雨量,佔全年降水的4/5,為地中海式氣候。全國全年平均降水量為464毫米,遠低於857毫米的世界平均水平。[6]
南非氣溫比南半球同緯度其它國家相對低,但年均溫度仍在零度以上,一般在攝氏12~23度。溫差不大。但海拔高差懸殊造成氣溫的垂直變化。此外,流經西部海岸的本格拉寒流和流經東部海岸的莫三比克暖流形成氣溫在經度上的差異。冬季內陸高原氣溫低,雖無經常性雪被,但霜凍十分普遍。
全國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7.5~9.5小時,尤以4、5月間日照最長,故以「太陽之國」著稱。
南非共和國水文
南非境內主要河流有兩條:一條是自東向西流入大西洋的奧蘭治河(The Orange River),全長2160公里,系全非大河之一,流域面積約95萬平方公里。另一條是主要流經與波札那、辛巴威邊界並經莫三比克匯入印度洋的林波波河(The Limpopo River),全長1680公里,流域面積38.5萬平方公里。[5]
其它源於內陸高原的較小河流多切過「大斷崖」注入印度洋,少數向西流入大西洋。主要有:自由州與北方四省交界的法爾河(The Vaal),誇/納省的圖蓋拉河(The Tugela),東開普省的森迪斯河(The Sundays)和大魚河(The Great Fish),西開普省的奧利凡茨河(The Olifants),北方省的萊塔巴河(The Letaba)及自由州省東部的卡利登河(The Caledon)等。[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柒』 求知大國崛起各個國家古代近代現代的重大歷史事件與時間,謝謝
只能找到大國崛起這個紀錄片上的可以整理一下,至於古代的重大時間估計你也不需要,也不好找工作量太大了,
第一是葡萄牙西班
15世紀,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
當麥哲倫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原先割裂的世界終於由地理大發現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就此誕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並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
第二個 小國大業(荷蘭)
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
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第三 走向現代(英國)
(16—17世紀)
在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中大獲全勝,使這個地處邊緣的島國,迎來了早期的輝煌。
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
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場。
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此期間,英國打敗了強鄰法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
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五 激情歲月(法國)
17世紀時,國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起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絕對王權,並籍此將法國的經濟、文化、軍事力量都帶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時期誕生。路易十四對文化藝術的喜好培育了國民對思想文化的推崇,席捲了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法國得到了普遍傳播。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人權與公民權宣言》頒布。
拿破崙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現,用征服歐洲的方式再次將法國帶向巔峰。
第六 帝國春秋(德國)
鐵血宰相俾斯麥以三場對外的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
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時間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第七 百年維新(日本)
1868年,明治維新正式開始。
二戰後的日本,以《和平憲法》為基礎,在美國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在1968年,即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成為當時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經濟強國。
第八 尋道圖強(沙俄)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
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第九 風雲新途(蘇聯)
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後誕生
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決定加快工業化進程,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隨著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一躍成為工業強國,令當時正處於經濟危機中的歐美各國驚嘆不已。工業化成就的光芒掩蓋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而很快到來的二戰檢驗了這一工業化成果。蘇聯新工業區的威力和蘇聯人民的巨大犧牲,使它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也贏得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地位。
第十新國新夢(美國·上)
(17世紀—19世紀)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
1776年,北美13個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
1787年制定了對美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成文憲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1860年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發生。林肯總統帶領北方打贏了這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漸壯大。在政府推動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西進運動成果斐然。
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度已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
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損失慘重。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加大了政府管理經濟的力度,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於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由此開始主導世界。
『捌』 《大國崛起》主要內容
內容概括:
15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原先割裂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地連成了一個整體,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國開始相互認識和了解,也展開了相互的競爭。
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台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
該片解讀了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分別詮釋了各大國500年的興起史,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一步尋找鏡鑒,意在「讓歷史照亮行程」。
(8)好望角股票擴展閱讀:
分集劇情:
1、第一集:海洋時代
15世紀,歐洲大陸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國家力量的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迪亞士、達·伽馬等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
在伊莎貝爾女王的資助下,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當麥哲倫船隊(麥哲倫本人在菲律賓意外身亡)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原先割裂的世界終於由地理大發現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就此誕生。
2、第二集:小國大業
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
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裡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
3、第三集:走向現代上
16—17世紀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在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關鍵海戰中大獲全勝,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從中世紀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製成為關鍵的一環。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海洋探險和貿易的鼓勵、開明的治國態度和處理社會矛盾的妥協手段,使這個地處邊緣的島國,迎來了早期的輝煌。
4、第四集:走向現代下
18—19世紀,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
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關鍵。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
5、第五集:激情歲月
7世紀時,國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起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絕對王權,並籍此將法國的經濟、文化、軍事力量都帶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時期誕生。
路易十四對文化藝術的喜好培育了國民對思想文化的推崇,席捲了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法國得到了普遍傳播。
啟蒙思想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理性的大門,而法國社會一直無法解決的三個等級之間的矛盾卻愈演愈烈。
『玖』 股票中dias是什麼意思
葡萄牙航海家,的名字,翻譯成中文名:迪拉茲,曾發現好望角。好望角在國際的重要性總得知道吧。表示發現牛股的人。
『拾』 君士坦丁堡公約簽訂的意義是什麼
獨霸蘇伊士運河之夢的破滅
——英、法、俄等國簽訂《君士坦丁堡公約》1869年11月7日上午9時,和煦的陽光普照著地中海東南岸的塞得港,港口兩旁擠滿了人群。人們的心情如同這燦爛的陽光,臉上都洋溢著成功的喜悅。一會兒,擁擠的人群中發出了歡呼聲,人們高喊著「來了!來了!」原來,塞得港即將迎來第一艘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輪船。經過10年的艱苦施工,蘇伊士運河終於正式通航了。
蘇伊士運河全長172.5公里,位於今天埃及東北部、西奈半島的西側。它北通地中海,南到紅海,溝通了大西洋、印度洋,連結歐、亞、非三大洲,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有經濟價值和戰略地位的國際航運水道。在今天世界上所有通海運河中,無論從使用國家之眾、通航船隻之多及貨運量之大等方面,蘇伊士運河均名列第一。它的開通,使得歐洲到印度的水路航程比原先繞道好望角要縮短一半,馬賽到孟買的航程比原先縮短了5940公里。
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經在尼羅河支流上開鑿過一條運河。公元前7世紀時腓尼基航海家首次環非洲航行,就是從這兒出發的。後人把這條運河稱為法老運河。但到了公元8世紀,哈里發阿里·曼蘇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又命令把它堵塞,從此,法老運河也就被人們遺忘。
1798年5月,拿破崙率領遠征軍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登陸後,迅速佔領了整個埃及。他親自帶領許多工程師去尋找古運河的遺跡,甚至進行了大量的實地勘測,准備在這里再重新挖掘一條運河。但遺憾的是,由於測量中出現了嚴重錯誤,他們認為紅海海面要比地中海海面高出10米之多,要在這里開鑿運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不久,由於法國國內政局的變化,拿破崙急於回國奪權,開鑿運河的事就這樣被耽擱下來。
19世紀上半期,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英法等國都急於打通地中海到紅海的通道,開鑿運河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法國為了加強自己在中東的勢力,並爭奪印度洋霸權,1854年,派遣曾經擔任法國駐亞歷山大總領事勒塞普斯來到開羅總督府,送上很多禮品,並用花言巧語最終騙取了埃及總督賽義德的信任,法國取得了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特權。雙方簽訂了《關於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租讓合同》,決定成立「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資產為2億法郎。當時合同規定:法國對運河區的租借期為99年,期滿後運河全部歸埃及政府所有;埃及政府必須無償提供開鑿運河所需全部土地及勞動力;公司有權免費輸入開鑿運河工程所需要的機器,埃及將獲得純利的15%。這個合同對埃及顯然是不利的,租期長、獲利少、免稅進口將影響埃及財政收入,特別是開鑿運河所需的土地轉歸公司所有的規定,使埃及的未來潛伏著巨大的危機。
英國最初非常擔心自己在地中海東部和印度洋的霸權地位受到影響,因而竭力阻撓開鑿運河。後來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和印度人民大起義,英國也感覺到開鑿運河的必要性,不久也就對此予以默認了。
1859年春,蘇伊士運河在眾多國家的關注下終於破土動工了,先後有數十萬埃及勞工參與了這項偉大工程的建設。運河採用了埃及工程師南特的設計方案,主要是開一條南北基本垂直的人工運河,中間又利用了三個湖泊,這樣可以節省開支。但是,運河的北段是鹽漬地,中段是沙漠,開鑿難度相當大。鹽漬地十分堅硬,在當時機器設備極其缺少的情況下,利用人工手段挖掘它確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沙漠中的烈日下,幾萬勞工不停地幹活,首先得解決用水問題,而沙漠中又哪裡能找得到那麼多的淡水呢?為此,工程師想盡了一切辦法,最後不得不在開鑿運河的同時,開鑿一條尼羅河引水渠把淡水引過來。這樣,運河修到哪兒,水渠也就修到哪兒,實際上工程量增加了一倍。即使是南段的湖泊區,因為湖水太淺,施工時必須先把湖水排干,再把湖底挖深,難度仍然不小。
在此後的近十個夏季里,赤日炎炎之下,一眼望不到邊際的非洲東北部沙漠上,無數的埃及勞工用鋤頭、鐵鍬等最簡陋的工具不停地挖著,甚至一些人乾脆用雙手挖掘著、用籃子搬運著泥塊。由於要常年忍受北非沙漠上毒辣的陽光,他們一律裸露著上半身,黝黑的肌膚與凸現的肋骨十分搶眼。法國資本家們僱傭了成千上萬的埃及民工,強迫他們冒著酷暑、忍飢挨餓、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他們的伙食也很差,生病時沒有必要的醫葯,處境與4000多年前修建法老金字塔時的埃及勞工不相上下。他們終日辛勤地忙碌著,過度的勞累、飢餓與疾病奪去了他們當中12萬人的生命。因此,蘇伊士運河可以說是埃及勞工們用累累白骨壘成的,它也是西方殖民者壓迫埃及人民的歷史見證。
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越來越為世人所公認,於是對運河管理權的爭奪也日漸激烈起來。蘇伊士運河對正在極力對外擴張的大英帝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英國千方百計地想把它據為己有。此時埃及政府正因為開鑿運河耗費1200萬英鎊,債台高築,發生了嚴重的財政危機,1874年11月不得不決定賣出它所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的44%的股票。英國聞訊後,竭力阻止埃及把股票賣給法國。同時,英國首相狄斯累利在未經議會討論和內閣同意的背景下,擅自借款迅速地把這批股票買入自己的手中。後來在1875年2月英國議會討論問題時,議會欣然批准狄斯累利經手的這一本萬利的買賣。從此,蘇伊士運河管理權分屬英法兩國所共有。
1882年,英軍入侵埃及,並迅速佔領了整個運河區,企圖獨占蘇伊士運河。由於蘇伊士運河已成為重要的國際航道,因此各國政府對這條運河的通航與安全極為關注。在西方國家的一致反對下,1AAAA年10月,英國被迫同法、德、俄等國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公約》,承諾蘇伊士運河在戰時和平時一樣,對任何國家的商船或軍艦自由開放,不許封鎖,禁止任何國家在運河水域打仗。這樣,英國獨占運河的企圖並未實現。這種由英法兩國共管的局面維持了近百年。
二戰結束後,經過埃及人民長達數年的斗爭,浸透著埃及人民血汗與辛酸的蘇伊士運河終於回到埃及人民的手中,並且更好地發揮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