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百度一下德國的路德宗教會
路德宗(Lutheranism)是以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團體之統稱,因其教義核心為「因信稱義」,故又稱信義宗,它是德意志宗教改革運動的產物,由馬丁·路德於1529年創立於德國,這一新的宗派的建立,標志著基督新教的誕生。目前其信徒分布在瑞典、丹麥、挪威、德國和美國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共有427個獨立的教會團體,信徒約6840萬人。信仰依據編輯
1583年編成的《協同書》(the Book of Concord),包括三大新經《尼西亞信經》、《使徒信經》、《亞大納西信經》,馬丁·路德的《教義問答》、《施馬爾卡爾德信條》,梅蘭希頓(Melanchthon)的《奧格斯堡信綱》等。[1]2主要特點編輯(一)「因信稱義」,主張人們唯有對基督的真正信仰,才能成為義人,即無罪的、得救的、高尚的、得永生之人、憑遵守律法、道德戒律和外在善功並不能得救。人只有具備了純正的信仰才能成為真正的基督徒,外在的善功只是純正信仰的必然結果。(二)強調聖經的最高權威,認為《聖經》是上帝的啟示,因而是信仰的唯一源泉和准則,一切教義、禮儀和制度均要與之保持一致。(三)堅持「平信徒皆為祭司」,即每個基督徒在教會中均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權利,都可以擔任神職,故不應有任何特權。(四)從「因信稱義」的原則出發,不重視教會的形式和體制的統一,不同的教會制度如主教制、公理制或長老制,在不同的路德宗教會團體中均存在。在北歐該宗擁有國教地位。(五)實行洗禮和聖餐兩項聖禮,突出佈道和唱聖歌,實行嬰兒受洗,認為聖餐禮是神聖的,表明基督真實「臨在」於餅和葡萄酒之中。3歷史發展編輯世界發展路德宗在16世紀傳入北歐諸國和西歐部分地區,至18世紀中葉開始傳入北美。由於移民背景復雜,分散的路德宗教會始終沒有聯合起來。美國內戰更加劇了南北教會的對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路德宗教會才開始著手合並。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在西方列強大肆進行殖民擴張的同時,路德宗也逐漸傳播到亞、非、拉美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二戰結束後,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教會團體的分散和諸多的新問題,路德宗強調加強團結、統一認識,開展傳教和提高教會的作用等新任務。為此,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1947年路德宗世界聯盟(LWF)成立於瑞典,標志著路德宗在世界范圍內的聯合達到了新的階段。此後,該聯盟積極推動教會內外普世合一運動,關注社會與政治形勢的變化。該組織在1957年的尼阿波利斯大會上突出了「自由、團結、改革、服務」的主題、針對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形勢,調整了路德宗的傳教方針,在傳教會議上提出三項任務,即對亞非拉新興的獨立教會從財政上予以扶持,從工作上給予協作,派人培養當地的神職人員,各國的路德宗教會團體也著手解決本國存在的問題並開展活動。德國地區二戰後,東西德大部分路德宗教會最初是統一的,均參加了「福音教會」,有著共同的領導機構,協同開展活動,因而教會成為冷戰時期聯結兩個德國的特殊紐帶,這就決定了德意志路德宗教會始終十分注意東西方關系的切身政治問題。各教會對待國家政治的態度雖存在分歧,但其基本立場是,一方面承認兩個德國政府都是由上帝建立的,基督徒應服從國家政權,另一方面又主張應有條件地承認政府的行為和措施。有的教會團體甚至聲稱基督徒不應順從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政府及其強迫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行為。因此,西德教會與東德和蘇聯曾因軍隊牧師、資助東德教會、無神論宣傳、蘇聯的宗教政策等問題發生了一系列摩擦和爭吵,關系逐漸惡化。1968年後,東西德路德宗教會基本上斷絕了共同開展活動的關系。對於德國重新統一,路德宗教會一貫予以擁護。它還主張東西方應和平共處,停止發展核武器和實現裁軍,但也有的教會認為核武器作為防禦手段有其正義性。西德路德宗也曾針對該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貧富不均現象,提出公正分配生產資料和財富的主張。北歐地區瑞典、挪威和丹麥的路德宗教會擁有國教的地位,教會在立法、財政等方面受議會和政府的制約。其神學立場較保守、少變。但是,戰後教會內外要求實現政教分離的呼聲日益高漲。1953年瑞典頒布法律,擴大公民選擇宗教信仰的自由,部分取消了對公共教育和政府公職的宗教信仰限制,瑞典政府和議會還在60年代初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政教關系。挪威政府和議會還在60年代初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政教關系也開始注意到擴大教會自主權的要求,但至今無顯著成果。同一時期,北歐教會內還出現了提高婦女地位的呼聲。1958年,瑞典議會通過法案,允許教會向婦女授聖職,1960年開始任命女牧師,但她們的許可權與作用仍受限制,教會內對此事也意見不一,直至1979年始正式確認在教會中男女一律平等。美國地區美國路德宗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經歷了一個持續發展的「復興」時期。教會及信徒數量有較大增長。教會團體也加快了聯合的步伐。1960年~1962年,一些分散的小教會團體分別合並為美國路德宗(American Lutheran Church)和全美路德會(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n)。較古老保守的美國密蘇里州路德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也開始轉變其僵硬態度,與其他路德宗教會和其他宗派開展對話,謀求合作。但由於基要派人士重新掌握了該會的領導權,致使路德宗內部的進一步聯合趨於停滯。60年代中期,美國社會新思潮和社會運動不斷涌現,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及女權運動風起雲涌,路德宗的信徒增長率開始停滯,甚至出現降低的勢頭。為此,它著手進行自我調整與改造。前述三個主要教會團體於1965年組成禮儀改革專門委員會,力圖在保留福音傳統的同時,對禮儀進行一些適度的改革。與此同時,它們在理論上強調了關心社會現實問題的重要性,以改變其不關心社會政治問題的舊形象,但這些活動遭到教會內部保守勢力的反對。為吸收更多的信徒,它們還對傳統的福音傳道活動進行了反思,提出流動傳教、跨教會傳教等新方法,並且啟用青年擔任教會領導人,此利於吸收青年信徒。7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路德宗人數減少幅度趨緩,但並未停止。因為這一時期五旬節派對路德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吸引了部分信徒的興趣,與此相聯系,基要派勢力有所抬頭。這突出表現在路德宗密蘇里會的轉變中。它們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奪取了該教會的領導權,繼續堅持「聖經無謬」論,反對婦女任聖職,排擠自由派人士,並退出了一些從事普世教會運動的機構及其活動。該教會逐漸成為美國路德宗的保守派的主要營壘,擁有信徒280萬人,會刊《見證報告人》(Witness Reporter)。這些變化引起了其他路德宗教會團體的反思,它們採取了更為積極和靈活的方式促進聯合。經過長期談判,美國路德宗(ALC),全美路德宗(LCA)和福音路德教會聯盟(AELC)於1987年5月合並為美國福音信義會(The Evangelicae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該會採用1978年完成的「路德宗禮儀書」(Lutheran Book of Worship),既保留了福音傳統又作了一些適應現實的改革。它在美國擁有540萬信徒。會刊《路德信友》(Lutheran)。此外各教會也十分注意討論墮胎等生命倫理學和同性戀道德問題。亞非拉地區亞非拉地區的路德宗教會團體,在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運動的推動下,加速了本色化運動進程。如拉美地區路德宗教會,於1965年7月在利馬召開第四次協商會議,會議強調本地區教會的自身團結,擺脫外來控制,爭取社會平等,擴大傳教等。普世合一運動70年代後,在路德宗世界聯盟的領導下,國際路德宗在普世教會運動、傳教和爭取社會正義與世界和平方面表現十分活躍。在普世教會運動中它倡導「和解的多樣性」(Reconciled diversity)即在承認和保護不同教派特點的前提下,進行對話,謀求聯合。以此為基礎,該聯盟及一些國家的路德宗教會與天主教、長老宗、衛斯理宗、安立甘宗、浸禮宗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對話,就神學和社會問題交換看法,發表了許多有關文件,這種對話且有向基層教會發展的趨勢,除此之外,還力圖開展與世界其他宗教和意識形態,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對話。在傳教方面,路德宗世界聯盟極力呼籲其所屬教會大力推進福音傳教工作,鼓勵各國各地區及基層的教會自治自理;同時號召它們加強傳教工作的協調與合作。由於70、80年代路德宗在歐美的影響有所減退,而在亞非拉地區卻有所增加,因而它對第三世界更加重視。1977年,路德宗第六屆大會在達累斯薩拉姆召開,這是該宗世界性大會首次在南半球國家舉行,反映了第三世界教會地位的上升,也說明第三世界國家教會開始形成一個力量。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國的一批黑人神職人員和教徒創立了「黑人路德宗國際會議」(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lack Lutherans),對路德宗的神學合一運動和非洲傳統宗教等問題均提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在社會問題上,路德宗大部分教會都採取了較為現實的態度和立場,主張本著「公正」的原則處理社會問題,反對戰爭和軍備競賽,要求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提倡「人權」,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倡導維護生態環境;呼籲消除社會貧困。1999年10月31日,路德宗世界聯盟和天主教雙方高級代表在德國奧格斯堡簽署《成義教理聯合聲明》。2006年7月23日,路德宗世界聯盟、世界衛理公會協進會 (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羅馬天主教在韓國舉行的世界衛理公會大會上,簽署了具歷史意義的有關「因信稱義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此聲明表達了確認在「因信稱義」的聖經教導上的共識。[2]2009年1月19日,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舉行了傳統性的大公接見活動,會見了前來羅馬慶祝聖亨里克節日的路德派教會代表團。這項會晤是在第101屆促進基督信徒合一祈禱周的開端舉行的。[3]2010年12月16日上午,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接見路德宗世界聯盟主席穆尼伯·尤南牧師及其代表團。[4]路德宗流傳已有460餘年的歷史。在基督新教各宗派中,它是最早建立的宗派;在神學理論上,對其他教派具有較大的影響;也是人數較多的宗派。其教會團體除少數持基要派觀點外,多數持福音派神學思想,並注意吸收某些新的神學觀點。它重視社會現實問題,注意在各國的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和施加影響。[5]在華情況來中國的路德宗因國籍不同而差會名稱各異,中文都稱信義會。在華傳教區主要在鄂、湘、豫。在上海由1905年(清光緒31年)傳入的北美信義會(E.L.A)和挪威路德會(簡稱N.M.S)合成一個信義會,該會在南昌路38號有1所禮拜堂。[6]中國基督教信義會從歐美傳來的路德宗教會有近20個差會。信義宗教派(Lutheran Church)很早就已經在武漢地區活動。1913年(民國2年),就有4個信義宗差會在漢口近郊灄口聯合設立灄口信義神學院,並出版《信義神學志》與《信義報》,在全國有一定影響。1920年(民國9年)部分信義宗差會在中國組成聯合組織「中華信義會」,成立「中華信義會總部」。到了解放戰爭後期,有16個差會屬於信義宗的教派加入了「中華信義會」,其中在河南、湖北的有5個。「中華信義會」下屬主要聯合事業有灄口信義神學院、中華信義會書報部、信義書局與信義大樓。信義會在武漢的信徒崇拜聚會活動始於1947年,該年7月6日河南豫中信義會一批信徒來到武漢,先後在信義大樓、青年會、海軍「黃宮舞廳」活動,由以美差會為背景的「豫鄂」、「豫中」兩會合辦,牧師為郭紹汾。不久,武昌設立了該會小教堂。在漢口黎黃陂路與洞庭街交界處的信義大樓,共6層,建築面積達7 000多平方米,是由信義宗的美國、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等8個差會捐資於1924年建成的。該樓為過漢之中西教士提供寄寓,也常租給官僚大亨居住。建國後,武漢基督教界開展三自愛國運動,中華信義會於1951年1月在漢口召開會議,宣布割斷與西方差會的一切關系,改名為「中國基督教信義會」,將原來16個以差會為背景的總會統一起來,按照地域劃分教區。「中國基督教信義會」的全國總會設在漢口,負責人為喻筠、陳建勛。[7]中華福音道路德會1913年(民國2年)9月,美國密蘇里州路德會(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傳教士牧師雅仁德(Rev.Arndt)夫婦來到漢口,為福音道路德會在華傳教之始。雅仁德首先在漢口海壽里租房傳教。1926年之前武漢曾設有7個教堂。該會初來武漢時,曾先後採用信義會與路德會之名,但為避免與鄂北的挪威路德會相混淆,1927年後改名「美國福音道路德會」。1942年又改名為「中華福音道路德會」。以後該會又陸續向沔陽、宜昌、沙市、恩施與四川萬縣等地發展,抗日戰爭後又發展到重慶、昆明等地,但它的重點活動地區為湖北及四川東部,它的總會一直設在漢口。1927年大革命時,該會所辦之路德中學堅持與學生運動相敵對的立場,受學生沖擊,是當時武漢基督教中唯—被停止宗教活動的教派。1934年該會堅持要在所辦小學里向兒童講授宗教課,拒絕向中國政府立案,因而所辦7所小學都被封閉。30年代,他們在所辦的雙周刊《路德教見證》中常常宣傳反蘇、反共、反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該會總會在武漢解放前一直由美教士任主席,解放後雖由中國牧師李牧群接任(在重慶),但與西差會割斷關系之前,仍由西教士以代主席身份在漢控制一切。武漢設聯合區會,武漢解放後區會負責人為魏天年、魏章榮等人。[7]1949年,美國傳教士陸續回國,途徑香港並開展福音和救濟的工作,組成了日後的「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Hong Kong Mission)。起初,傳教士在調景嶺搭建臨時帳篷,舉行聚會,服事附近的難民;繼而開辦聖經學院,培訓聖工人員。1950年,租用九龍大埔道232號,創辦第一所堂會,舉行國粵語聚會。1953年,該會開辦第一所中學。自60年代起,該會陸續開辦多間中、小學及幼稚園,向學生提供基督化的全人教育,另一方面,學校亦成為福音的基地,堂會及佈道所以校舍為堂址,積極進行學生福音工作。自50年代協助難民開始,該會一直致力發展社會福利工作。至1977年,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成立。同年,該會由宣教區發展為本地獨立教會,並注冊為「香港路德會」(Lutheran Church-Hong Kong Synod),與美國路德會建立夥伴教會關系。該會會友逾八千人,有堂會34間,佈道所八間;中小學及幼稚園40餘間,教員千餘人,學生2萬多人;並有社會服務單位40多個;另設有支援機構九間。[8]廣州中華信義會1867年,德國信義宗教士來華傳道,當時名叫巴陵會,初在廣州油欄門設立禮拜堂進行宗教活動,又設信義神學院,選擇「各方青年俊秀」培養成巴陵會教士。由於活動場地的限制,該會必須另設新址。由傳教士韓士伯、何必力在下芳村購置土地建立新堂(即德國教堂處)。1882年教堂建成,廣州中華信義總會也設在這里。它是德國信義宗在廣東傳道的大本營,信義神學院也設在這里,因為這里是德國教士在廣州的總會,下芳村地區的老百姓叫它為德國教堂。廣州中華信義會的傳教地區,不限於廣州,而是面向廣東全省各個縣,省內北部和東北部的縣份,都有它的活動影子。信義會對客籍居民集中的地方尤其重視,先後向惠州、花縣、清遠、英德、韶州、始興、南雄、江西贛南地區,還有順德、中山、新會、從化、增城等地區派出傳教士。在這些地區建立分會,設立教堂。據1936年統計,廣州中華信義會名下有10個公會,69個區會,中西職員73人,華人牧師7人,四人牧師11人,男教師40人,女教師10人,神學院有學生25人。除了直接的宗教活動以外,還配合傳道活動辦了一些中小學,其中廣州的中德中學和韶州的德華女子中學頗有名氣。此外,在各地辦了一些由教會控制的小學。抗戰期間,教會的影響繼續擴大,它通過傳道、賑濟、救災、慈善事業等擴大宣傳。到1946年廣州信義會的徒眾有了很大的增加,在粵贛兩省有教徒一萬餘人,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教會。抗戰期間,廣州中華信義會曾被一些單位佔用,作過孤兒院。1945年,德、日法西斯戰敗投降。因德國教堂是德國牧師募資修建的,抗戰期間又有部分德國人居住在教堂范圍內,故被當時國民黨政府當局認作敵偽財產,在1946年初被國民黨政府的粵、桂、閩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及中央信託局聯合查封。有的房屋被國民黨政府士兵占作營房,有的被當地政府挪作官署,有的田產被農民奪回,有的房子被拆掉。事情發生後,廣州中華信義會總幹事藍體恩連續發信上訴於國民黨政府行政院,竭力申辯廣州中華信義會產業並非德國產業,不屬於敵偽財產。他說:「信義會的經費來源多屬自籌自給」,「一般由中外教友捐資」。他把美國的教會也扯進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信義會的日常經費支出「則由世界信義宗大會,及美國信義會撥款……救濟」。藍體恩甚至運動參與接收敵偽財產的美國代表葛雷出面支持。葛雷出具的信義會產業並非敵偽財產的證明上說:中華信義會產業,「並非德國產業」,以後「管業權屬信義會,德國人不得過問。」葛雷以一紙證明,判定信義會產權歸屬。由於葛雷的干涉,逼使敵偽產業處理局不得不對查封一事再下令「暫緩執行」。以後國民黨政府又下令取消查封。[9]台灣地區1950年代,即有四國(美國、挪威、丹麥、芬蘭)八差會一起合作,後因政策不同,有三國四差會仍在台灣信義會內,其餘四差會各自獨立發展,漸次成立新的總會。在台灣的信義會教會,共有六個總會:台灣信義會、中華基督教信義會、中國信義會、中華福音信義會、台灣信義會、中華福音道路德會。除了上述六個總會外,禮賢會台北堂由香港禮賢會在1975年來台設立,後因1980年代香港禮賢會面臨經濟危機,因此原亦設有之堂會機構如永和佈道所、台北禮賢學舍、台北普濟診所等,後來發展就大受影響,而陸續停辦。[10]中華基督教信義會大陸時期原名為「遵道會」。 來台後原屬台灣信義會「新(竹)苗(栗)區信義會」,1958年獨立成立總會,向台灣當局登記,正式名為「中華基督教信義會」(The Chinese Lutheran Brethren Church,簡稱CLBC)。CLBC是由「北美路德信友教會」(The Church of the Lutheran Brethren of North America)(以下簡稱母會)於1900年由五個路德宗教會合組而成。設立之初的異象就是向中國人傳福音。因此在1902年差派齊郝倫牧師及師母抵達湖北棗陽開始宣教事工,1905至1910年又有華倫女士、文達道牧師夫婦、安達倫牧師夫婦等相繼抵華,1910年在河南省桐柏縣,1911年在平氏設立宣教總站,集中力量在湖北省、河南省接壤的邊境傳福音設教會,辦學校及一些醫療工作,所以又叫"豫(河南)鄂(湖北)邊區信義會"。[11]1930年在河南省唐河設立傳福音總站,1933年安德牧師夫婦(Rev E. C. Anadahl)步伍其父安達倫牧師後塵來華,安牧師夫婦在河南工作6年後旋即於1939年回美,因正值日軍侵華,接著是內戰。1954年再來台灣,1979年正式退休回美。[11]遵道會宣教士除以上提到的外,還有齊師母(1902)、羅美珍小姐(1906)、王德龢牧師外號王老虎(Rev P. M. Valder 1919)、饒利亞小姐(1917)、聶和慈牧師(Rev A.E. Nyhus 1928)等均來華。華人教會領袖有張渭濱,塗常五牧師等。直到1949年差會共差派34位宣教士來華。[11]中華基督教信義會雖屬信義宗教會,除了強調四個「惟獨'也即:"惟獨聖經,惟獨基督,惟獨信心,惟獨恩典",主張政教分離外,也有幾項和其他信義宗教會稍異之處。 其中有:一、篤信聖經是上帝的話和三大信經(使徒信經、亞他那修信經、尼西亞信經)及奧格斯堡信綱為信仰根基。二、強調信徒個人重生得救經驗,也即不在意傳統家世。三、不注重崇拜儀式,比如講台在中間,而一般信義宗教會講台在右邊,牧師不必穿特別服裝。四、平信徒也可以參與聖工事奉,如:主日講道、分享等,也即平信徒祭司。五、根據聖經教導,不強調但也不排斥靈恩。六、注重教會自立、自養:為落實此政策,差會規定七年內補助款逐年減少,至七年完全自立。因為這一項早期在台灣蒙召獻身的傳道人尤其有家室者,因早期台灣經濟落後、信徒不知愛傳道人、或信徒收入不高,只夠本身維持家用,奉獻不夠傳道人基本生活所需,相當辛苦,有外出兼職、也有教會利用開辦幼兒園以增收入。如:新竹勝利堂、桃園永生堂、龜山佈道所等,但教會還是先後完成了自立、自養,傳道人子女也有多人獻身傳道如駱月眉、駱玫玲等。七、注重宣教,開拓教會。當教會人力、物力夠時,就開拓新事工。如:勝利堂開拓得勝堂。八、注重本色化地方教會,因此沒有一間教會使用」北美路德信友教會「××分會的名稱,就是由別的教會轉入本會者像雙和教會、復興堂、新生堂也仍然保留原名,以免建造在別人根基上(羅十五20)中華基督教信義會來台工作的動機,是由於1950年美國世界展望會主辦男聲合唱團,前來遠東作福音演唱,團員中一位Joe Erickson先生,看到台灣接受福音人數之眾多受感之後在美國Fergus Falls所召開海外宣教年會中,提出向台灣傳福音的呼籲,這項呼籲當即獲得本會母會信徒,特別是過去大陸時期,與本會具有密切關系人士的良好反應,進一步認為有向台灣外省籍同胞,恢復傳福音之必要。此一建議當即獲得海外宣教委員會之同意,乃於1951年差派原在豫鄂工作多年的聶和慈牧師夫婦(Rev A.E. Nyhus)前來新竹開拓工作,1952年購下南大路214號雙棟日式房屋(現改編為南大路430號),稍加修葺,正式成立教會,聶牧師夫婦工作一段時間 後,業於1964年退休返美。[11]著名成員馬丁·路德梅蘭希頓梅蘭克吞弗里德里希·威廉·奧古斯特·福祿貝爾『貳』 誰有高中語文課本上的馬丁 路德 金 的演講稿
今天,我高興地同大家一起,參加這次將成為我國歷史上為了爭取自由而舉行的最偉大的示威集會。
100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今天我們就站在他象徵性的身影下——簽署了《解放宣言》。這項重要法令的頒布,對於千百萬灼烤於非正義殘焰中的黑奴,猶如帶來希望之光的碩大燈塔,恰似結束漫漫長夜禁錮的歡暢黎明。
然而,100年後,黑人依然沒有獲得自由。100年後,黑人依然悲慘地蹣跚於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之下。100年後,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質繁榮翰海的貧困孤島上。100年後,黑人依然在美國社會中間向隅而泣,依然感到自己在國土家園中流離漂泊。所以,我們今天來到這里,要把這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眾。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來到國家的首都是為了兌現一張支票。我們共和國的締造者在擬寫憲法和獨立宣言的輝煌篇章時,就簽署了一張每一個美國人都能繼承的期票。這張期票向所有人承諾——不論白人還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讓渡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
然而,今天美國顯然對她的有色公民拖欠著這張期票。美國沒有承兌這筆神聖的債務,而是開始給黑人一張空頭支票——一張蓋著「資金不足」的印戳被退回的支票。但是,我們決不相信正義的銀行會破產。我們決不相信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寶庫會資金不足。 因此,我們來兌現這張支票。這張支票將給我們以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
我們來到這塊聖地還為了提醒美國:現在正是萬分緊急的時刻。現在不是從容不迫悠然行事或服用漸進主義鎮靜劑的時候。現在是實現民主諾言的時候。現在是走出幽暗荒涼的種族隔離深谷,踏上種族平等的陽關大道的時候。現在是使我們國家走出種族不平等的流沙,踏上充滿手足之情的磐石的時候。現在是使上帝所有孩子真正享有公正的時候。
忽視這一時刻的緊迫性,對於國家將會是致命的。自由平等的朗朗秋日不到來,黑人順情合理哀怨的酷暑就不會過去。1963年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端。
如果國家依然我行我素,那些希望黑人只需出出氣就會心滿意足的人將大失所望。在黑人得到公民權之前,美國既不會安寧,也不會平靜。反抗的旋風將繼續震撼我們國家的基石,直至光輝燦爛的正義之日來臨。
但是,對於站在通向正義之宮艱險門檻上的人們,有一些話我必須要說。在我們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中,切不要錯誤行事導致犯罪。我們切不要吞飲仇恨辛酸的苦酒,來解除對於自由的飲渴。
我們應該永遠得體地、紀律嚴明地進行斗爭。我們不能容許我們富有創造性的抗議淪為暴力行動。我們應該不斷升華到用靈魂力量對付肉體力量的崇高境界。 席捲黑人社會的新的奇跡般的戰斗精神,不應導致我們對所有白人的不信任——因為許多白人兄弟已經認識到:他們的命運同我們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們的自由同我們的自由休戚相關。他們今天來到這里參加集會就是明證。
我們不能ザ佬卸�5蔽頤切卸�保�頤潛匭氡Vび巒�鼻啊N頤遣荒芎笸恕S腥宋嗜刃拿袢ㄔ碩�娜耍骸澳忝鞘裁詞焙蚧岣械鉸�猓俊敝灰�諶艘廊皇遣豢靶穩蕕木�轂┬鋅植賴奈��罰�頤薔途霾換崧�狻V灰�頤竊諑猛糾投俸螅�幢還�放雲�滌慰吐蒙綰統鞘新霉菥苤�磐猓�頤薔途霾換崧�狻V灰�諶說幕�凈疃�段е幌抻詿酉列〉暮諶司幼∏�澆洗蟮暮諶司幼∏��頤薔途霾換崧�狻V灰�頤塹暮⒆穎弧敖齬┌茲恕鋇吶譜影�岣魴裕�鴰僮鷓希�頤薔途霾換崧�狻V灰�芪魑鞅戎蕕暮諶瞬荒懿渭友【伲�υ賈蕕暮諶巳銜��?與選舉毫不相干,我們就決不會滿意。不,不,我們不會滿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義如泉噴涌。
我並非沒有注意到你們有些人歷盡艱難困苦來到這里。你們有些人剛剛走出狹小的牢房。有些人來自因追求自由而遭受迫害風暴襲擊和警察暴虐狂飆摧殘的地區。你們飽經風霜,歷盡苦難。繼續努力吧,要相信:無辜受苦終得拯救。 回到密西西比去吧;回到亞拉巴馬去吧;回到南卡羅來納去吧;回到喬治亞去吧;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吧;回到我們北方城市中的貧民窟和黑人居住區去吧。要知道,這種情況能夠而且將會改變。我們切不要在絕望的深淵里沉淪。
朋友們,今天我要對你們說,盡管眼下困難重重,但我依然懷有一個夢。這個夢深深植根於美國夢之中。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將會奮起,實現其立國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州的紅色山崗上,昔日奴隸的兒子能夠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同席而坐,親如手足。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一個非正義和壓迫的熱浪逼人的荒漠之州,也會改造成為自由和公正的青青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小女兒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皮膚的顏色,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家裡。
我今天懷有一個夢。
我夢想有一天,亞拉巴馬州會有所改變——盡管該州州長現在仍滔滔不絕地說什麼要對聯邦法令提出異議和拒絕執行——在那裡,黑人兒童能夠和白人兒童兄弟姐妹般地攜手並行。
我今天懷有一個夢。
我夢想有一天,深谷彌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徑成通衢,上帝的光華再現,普天下生靈共謁。 這是我們的希望。這是我將帶回南方去的信念。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就能從絕望之山開采出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就能把這個國家的嘈雜刺耳的爭吵聲,變為充滿手足之情的悅耳交響曲。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就能一同工作,一同祈禱,一同斗爭,一同入獄,一同維護自由,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終有一天會獲得自由。
到了這一天,上帝的所有孩子都能以新的含義高唱這首歌:
我的祖國,可愛的自由之邦,我為您歌唱。這是我祖先終老的地方,這是早期移民自豪的地方,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座山崗。 如果美國要成為偉大的國家,這一點必須實現。因此,讓自由之聲響徹新罕布希爾州的巍峨高峰!
讓自由之聲響徹紐約州的崇山峻嶺!
讓自由之聲響徹賓夕法尼亞州的阿勒格尼高峰!
讓自由之聲響徹科羅拉多州冰雪皚皚的洛基山!
讓自由之聲響徹加利福尼亞州的婀娜群峰!
不,不僅如此;讓自由之聲響徹喬治亞州的石山!
讓自由之聲響徹田納西州的望山!
讓自由之聲響徹密西西比州的一座座山峰,一個個土丘!
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個山崗!
當我們讓自由之聲轟響,當我們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個大村小庄,每一個州府城鎮,我們就能加速這一天的到來。那時,上帝的所有孩子,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耶穌教徒和天主教徒,將能攜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靈歌:「終於自由了!終於自由了!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於自由了!」
『叄』 有誰知道,N加a什麼意思
新年好: N+a是一個服裝商標。納迪亞品牌介紹</TD></TR>「我們有一個夢想,夢想我們的N+a品牌有一天可以被全世界消費者所喜愛」;跟馬丁·路德·金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美國黑人權利一樣,成就一個有影響力的休閑服品牌,始終是N+a品牌追求的最高理想;1998年,N+a品牌母公司納迪亞企業誕生在沙溪——中國休閑服之鄉,當時 這里休閑服企業超過3000餘家,但N+a從一出生就顯得與眾不同,在眾多服裝企業還完全依賴外貿OEM的時候,N+a就開始實施品牌工程; 作為一個持續高速成長的品牌,N+a秉承現代化品牌管理和品牌營銷理念,與國內最頂尖的策劃公司合作,在詳實的市場調查基礎上,輔以科學、系統的規劃,為品牌營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1998年品牌成立以來,公司一直堅持以「思路領先,價值導航」的營銷理念,從而在競爭激烈的休閑服市場異軍突起。品牌核心:分享品牌定位:分享型休閑服 品牌口號:總有一個人,分享你的世界品牌符號:對話框品牌風格:熱情、活力顧客定位:15-60歲,願意分享、有愛心、有集體感的社會群體產品系列:輕時尚的大眾休閑系列服裝產品(上衣、褲子、鞋類、襪類以及相關配飾)
如果不懂請繼續追問,如果你對我的回復感到滿意,請你選擇採納和五星評價,這將鼓勵我們更好的為其他網友解答,謝謝。以上是QQ百腦匯═☆A_kria為您解答。
再此QQ百腦匯全員祝您兔年快樂,闔家歡樂。
『肆』 美國股票休市
美股休市日
2009-1-1 新年 星期四 New Year's Day
2009-1-19 馬丁·路德·金紀念日 星期一 Martin Luther King,Jr.Day
2009-2-16 總統日 星期一 Washington's Birthday Presidents' Day
2009-4-10 耶穌受難日 星期五 Good Friday
2009-5-25 陣亡將士紀念日 星期一 Memorial Day
2009-7-3 獨立日前一天 星期五 The Day Before Independence Day
2009-9-7 勞工節 星期一 Labor Day
2009-11-26 感恩節 星期四 Thanksgiving Day
2009-12-25 聖誕節 星期五 Christmas Day
『伍』 加州1961年伯恩克蘭特訴福勒案(Bernkrant v. Fowler,1961) n遺囑人格蘭路德在生前曾口頭方式允諾原告伯恩
這是按照外國法系算,還是按照本國法系算。
『陸』 protestant 簡介
Protestant是新教徒,是指宗教改革後的加爾文教,路德教的教徒。
英國從羅馬天主教到新教
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迅即在整個德國形成燎原之勢,在瑞士,茨溫利和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出於政治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組成具有獨特形式的新教會,以擺脫教皇的管轄。到16世紀中葉,新教的三大主要宗派,即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和作為英國國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歐洲出現,井同羅馬天主教相抗衡。此後,新教有了很大的發展,18世紀以後,在三個主要宗教中不斷分化出許多宗派,與此同時,神學思想也在不斷發展。
Protestant
形容詞 a.
1.新教的;新教徒的
2.(p-)提出異議的
名詞 n.
1.新教徒
2.(p-)抗議者
以下結果來自互聯網網路釋義
1.新耶酥教徒
『柒』 N分求好書.. 書蟲來...
勵志方面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自傳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裡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這是送給困境中的親人、朋友最好的一份禮物。
《標竿人生》這本書,已轉變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命。它以經過時間考驗的聖經智慧,為21世紀的人們提供生活的藍圖。它是一本充滿希望和挑戰、值得你一讀的好書。它已成為啟發心靈文學的經典之作。
<<喚醒心中的巨人>>安東尼·羅賓 每個人都可以成就事業,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一顆具有強大力量的種子,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你。記住:你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你有能力創造美好的事物。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作者:(美)皮爾 著; 皮爾是當代美國人的精神導師,他說'你認為你行,你就行!'是真正美國精神的展現。」
<<不朽的聲音>> 名人演講 他們的感召力不僅是演講口才,演講技巧的登峰造極,更是偉大的思想、情操、責任、詞語與聲音以及人格格魅力的完美結合。任何一次的重新閱讀都會是一種藝術的薰陶和精神的洗禮。
<<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 馬丁·路德·金是一位甘願為實現自己的夢想拋灑熱血的勇士。堅持的精神是「非暴力抵抗」。這是人類在面對苦難和暴政時,只有為數不多的心靈才能做出的堅韌反應。
《心安草》獻給忙碌、失意者的心靈慰籍
生命,如同一條靜靜的小河,它只是一味地向前奔騰,而從不回頭。生命的源頭或許是茂密森林那闊葉上滴落的露珠,或許,是危危石崖滲透出的一縷清流,或許是霧的凝思,或許是閃著寒光的冰山的融化……
《獲取富有人生的93課堂》 作者:(美)蘇珊.肖特 這是一本青少年必讀的書,只要他們還在尋找目標和定位! 這是一本成人必讀的書,如果他們在這些重要的課程上有所欠缺!這是一本父母必讀的書,如果他們正努力教導孩子 在這個復雜的世界裡生存並獲得成功!
http://youa..com/shop/de18e619bf1690002c233d97
『捌』 馬丁·路德·金的英文三項偉大成就
he got the nobel peace prize
famous speech I have a dream
lead the black people to strugglen for their dependence but without violence
『玖』 馬丁·路德在埃爾福特做過什麼
1501年,馬丁·路德來到埃爾福特大學讀書。1505年馬丁·路德成為一名虔誠的修士,在奧古斯丁修道院里修行。建於1277年的奧古斯丁隱士修道院 (Kloster der Augustiner-Eremiten),也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中世紀修會建築藝術紀念碑。遊客們可以在向導的帶領下,參觀與路德有關的展覽以及他居住過的房間。
馬丁·路德還在埃爾福特大教堂中被授予神父職務, 在考夫曼教堂、聖邁克爾教堂和巴爾菲塞爾教堂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