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哈瓦斯股票

哈瓦斯股票

發布時間:2022-02-06 13:59:27

⑴ 法國有哪些知名廣告公司急~~~

廣告市場

1997年法國的總廣告費為1580億法郎,比上一年增長3.3%。其中五大媒體的廣告費為540.36億法郎,也有所增長;印刷媒體在廣告費中的比重逐漸下降,雖然絕對額有所增加(參見表15-3-7);最大廣告產品類別為食品,為81億法郎,以下依次為流通、運輸、服務和化妝品,信息、媒介部門的廣告費急劇增長;行動電話、衛星數字電話等的廣告投資增大,帶動整個廣告業的發展。法國有1000多家廣告公司,專職廣告人員約3萬多人,此外還有經常為廣告業提供各種特別服務的專業人員4000多人,如攝影家、畫家、化妝師等。

1997年經營額最大的廣告公司為哈瓦斯廣告,其利潤為19.45億法郎;以下依次為Publicis傳播集團、法國DDB、揚-羅必凱等知名世界性廣告集團,在法國的廣告業,通常本土公司的力量占據壓倒性優勢,排名一般在前三名,但是1997到1998年,這個傳統的廣告業結構發生了變化,法國最大的廣告公司哈瓦斯(Havas)廣告的母公司哈瓦斯集團的最大股東CGE調整了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戰略,賣掉了一些收益不好的媒體,包括哈瓦斯廣告在內。

這期間,哈瓦斯廣告為了提高收益,把營業開發的主要目標市場從飽和的國內市場轉移到美國,其主要廣告集團歐洲RSCG集團總部也移到美國;常年排名第三的BDDP被美國的奧姆尼康集團收購,而今年排名第三的DDB本來就是奧姆尼康集團的廣告公司;因此,奧姆尼康集團在法國內的總營業額已經超過了哈瓦斯廣告,打破了法國廣告業的平衡。

廣告媒介

報紙:法國的報紙分全國性報紙和地方報紙,全國性報紙包括一般報紙、體育報紙和經濟報紙,其中日報共11種;地方的日報有64種,其發行量一般超過全國性報紙,這是法國報紙的一個重要特徵,這些報紙之間往往進行合作,如共同策劃廣告,獲得成功,比如有三份分別屬於一般性報紙與日刊體育報紙和經濟報紙的報紙針對以管理者為對象的市場共同策劃廣告,目標對象覆蓋率達50%,加上發稿簡單化、廣告費便宜,獲得很大成功,除了同類媒體之間的合作外,還與其他媒體合作,如與電視媒介組合,也獲得了成功。

雜志:法國發行量前6位的雜志幾乎都是周刊電視雜志,以電視的節目為其主要內容,發行量最高的《TELE 7 JOURS》周發行量為277萬份,其餘的也都在100萬份以上。其次為女性雜志;此外,新聞類雜志,還有一些計算機雜志、健康類雜志等比較受歡迎。

電視:目前法國有微波電視台7座,其中國營電視台4座,民營電視台3座;除獨力法蘭西文化電視台ARTE外,都可以播放廣告,ARTE可以接受企業的節目贊助,此最大的電視台是有87年歷史的民營電視台TF1,1997年平均收視率為34%,廣告費佔有率將近全部電視廣告收入的一半(49.9%);最近電視收視率逐漸下降,據分析主要是因為節目質量差、以及衛星數字電視大受歡迎。相應地,電視的廣告費收入增長也開始緩慢下來。目前衛星數字電視有三個台,總用戶超過115萬,成為歐洲衛星電視普及率最大的國家。

廣播:法國的廣播有三種類別,第一類為國營的廣播電台,可以播放公共、行業和社會團體的廣告,但是禁止播放商業性廣告;第二類為在戰後因法國不允許播放廣告的時代,為了播放廣告而在國境周圍建立並成長起來的所謂國境「周邊」電台,主要有4個,RTL、EUROPE1、RMC以及SUD RADIO,作為法國最重要的廣播廣告媒體,佔了廣播廣告收入的主體地位,1997年約為56%,第三類是84年允許播放廣告以來急速發展起來的FM民間廣播台,共有8個全國的電台網路,此外還有獨立的約1400個地方電台。

戶外廣告:法國的戶外廣告在歐洲質量最好,也最為發達,是法國的第三大媒體,戶外廣告無論在全國、地方、市場、品牌主題等的處理都實施了網路化,以周為單位非常有組織地進行銷售,法國對戶外廣告的效果分析、測定系統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有比較發達的軟體系統,如Carat1997年發表的Maximat系統,1997年獨立的歐洲戶外廣告咨詢公司6個公司集團化,成立歐洲戶外廣告網(ONE)。

媒體外廣告:1997年法國總廣告費中的63.6%屬於五大媒體以外的所謂媒體外投資,包括直銷、促銷、現場活動、PR、電話指南薄廣告等;而在10年前,這些所謂媒體外廣告費只佔40%,媒體廣告佔60%;此外,現場活動在法國非常發達。

新媒體:根據1997年新媒體廣告調查結果,該年多媒體廣告費已達6.45億法郎,增長率為59.3%;這其中包裹萬維網上企業的主頁製作費,以及線上廣告的製作費以及宣傳費,真正用於網際網路媒體購買的費用還不到4000萬法郎,不過已經是上一年的8倍,也開始實驗衛星數字播送上雙向廣告的播放,這種雙向式電視廣告已經引起廣告主的極大興趣。

法國第二大廣告與傳播集團
全球廣告業收入排名:第6位
下屬主要公司:靈智大洋、傳媒企劃集團、ArnoldWorldwidePartners
在陽獅收購BCom3廣告集團之前,哈瓦斯(Havas)曾是全球前5名、法國最大的廣告與傳播集團。目前,哈瓦斯旗下主要的廣告公司包括靈智大洋(EuroRSCGWorldwide,總部位於紐約)、ArnoldWorldwide(總部位於波士頓)、傳媒企劃集團(MediaPlanningGroup,總部位於巴塞羅納)與市場服務機構「精實整合行銷」()等。2002年,哈瓦斯以總收入18億美元,排名全球第6大廣告與傳播集團。
國最大的廣告與傳播集團
全球廣告業收入排名:第4位
下屬主要公司:陽獅中國、盛世長城、李奧貝納、實力傳播、星傳媒體
股權結構:公司創始人MarcelBleustein-Blanchet的女兒、監事會主席ElisabethBadinter控制了陽獅35%的股份;電通持股15%。
1926年創建的陽獅集團(PublicisGroupeSA)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通過一系列並購迅速躋身全球性廣告與傳播集團之列。2000年6月該集團以價值19億美元的股票平穩收購盛世長城(Saatchi&Saatchi),加強了集團的美國業務;2002年3月,對廣告集團Bcom3(由李奧貝納和達美高於1999年合並成立)30億美元的收購及入股電通17%,使陽獅進一步鞏固了在美、日的市場份額。然而此項交易也導致了達美高(D』arcy)在華客戶光明乳業、上海家化、多普達手機(DOPOD)和南孚電池等轉投奧美、天聯和電通等4A公司懷抱。實力傳播與星傳媒體(StarcomMediaVestGroup,2002年以全球217億美元的承攬額位居最大的品牌傳播公司之列,在76個國家設有110個辦事處)的組合,使陽獅成為世界第一大媒體策劃與購買商(如表4、5)。2002年,陽獅以27億美元的總收入排名全球第4大廣告與傳播集團。
鑒於Cordiant被WPP收購,陽獅集團董事長兼CEOMauriceLevy2003年6月表示有意收購Cordiant在媒體策劃與購買公司實力傳播25%的股份(目前市值約為7500萬英鎊)。
陽獅中國:率先介入商業咨詢
中國業務主管:何緯(NeilHardwick)
何緯履歷:現任陽獅中國總裁。何緯於1984年加入盛世長城倫敦分公司開始廣告生涯,之後在達比思和陽獅台灣分公司任董事總經理和總裁。何畢業於蘇格蘭葛拉斯哥大學。
1998年,陽獅集團通過收購在華港資廣告公司恆威(Ad-Link),在國際廣告與傳播集團中最晚進入中國市場,近年來在華業務年增長率超過25%。陽獅中國董事總經理謝宏略表示,該公司與隸屬同一集團的盛世長城(系2002年全球第13大廣告代理公司,收入4.76億美元)和李奧貝納在業務拓展上盡可能避免競爭;雖然陽獅的海外客戶未必會成為其中國客戶,但會有優先競爭的機會。與WPP、Interpublic等同行不同,陽獅旗下沒有獨立的公關公司,只在集團內部設有公關部門。
謝宏略指出,陽獅最大的優勢在於獨特的定位:「HolisticNetwork」不僅向客戶提供本地化的廣告與傳播服務,更深入參與客戶的商業運作,致力於成為企業全方位的商業顧問,與麥肯錫、波士頓顧問集團等戰略咨詢公司展開競爭。
展望中國市場,謝宏略預計陽獅的機會在於中國入世後逐步對外開放的煙草、零售等行業領域;此外,內地廣大農村與中小城鎮市場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⑵ 哈瓦斯社的介紹

世界上最早誕生的通訊社法新社的前身,1870年與路透社沃爾夫社及紐約報聯社締結聯環同盟。1940年底,為法國維新政府收買。法國光復後,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法新社。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新聞通訊社。1835年法國人查理。哈瓦斯(Charles.Havas)在巴黎創辦。1870年1月17日簽訂「聯環同盟」,確定了法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中美、南美為其采訪、發布新聞范圍。1940年納粹德國侵佔巴黎接管哈瓦斯社。同年12月,法國傀儡政府收買其股票將其瓦解為廣告社、法新社和世界電訊社。

⑶ 暴雪被微軟收購已交接完成,被微軟收購前暴雪如何走向下坡路的

鑒於暴雪的持續衰落,很多人會指責暴雪的傲慢。坦率地說,邊肖不太同意這個想法。雖然公司文化是掌舵人氣質的體現,但暴雪根本沒有一個能主宰企業命運的掌舵人。我堅信很多人都看過暴雪被維旺迪回收的相關文章,但我們要明白,暴雪並不是馬上被維旺迪回收的,而是在戴維森&聯營公司的母公司哈瓦斯通訊社被維旺迪回收後才與維旺迪有關。

那麼微軟收購暴雪已經意味著微軟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游戲公司,全球游戲收入已經進入第三位,僅次於騰訊和索尼。這樣的行為肯定會對游戲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微軟很快就會成為更好的電腦游戲公司,而微軟不僅在電腦游戲方面有市場,在電腦服務和各個領域也有巨大的市場。而且,微軟直接收購了暴雪,為元宇宙鋪平了道路,因為暴雪並沒有在這方面做任何研究,所以微軟直接收購暴雪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暴雪提供更大的價值並持續下去。

⑷ 哈瓦斯領薪傳媒正式開盤了!

千度傳媒集團營銷計劃

一、會員級別 加盟費用 單數

普通 代理 500元 1
銀鑽 代理 3000元 6
金鑽 代理 6000元 12
藍鑽 代理 9000元 18
VIP總代理 15000元 30

二、瀏覽廣告(元/日/條)

普通 代理 0.2元 每日50條, 10元/天, 300元/月
銀鑽 代理 1元 每日50條, 50元/天, 1500元/月
金鑽 代理 2元 每日50條, 100元/天, 3000元/月
藍鑽 代理 3元 每日50條, 150元/天, 4500元/月
VIP總代理 5元 每日50條 250元/天, 7500元/月

三、組織獎(1:1) 日封頂

普通 代理 30元 500元
銀鑽 代理 40元 3000元
金鑽 代理 40元 10000元
藍鑽 代理 50元 15000元
VIP總代理 60元 20000元

四、重復消費獎
獎項說明:當瀏覽廣告利潤累計金額達到所投資的本金的10倍以後,每日瀏覽廣告產生的金額,系統將自動扣除5%作為重復消費,一直達到500元,即可在小區業績自動生成新點位與大區參與 1:1對碰(對碰獎金請參照組織獎)
舉例:普通代理 瀏覽廣告累計總金額達到5000元之後,以後每日瀏覽廣告產生的金額系統將自動扣除5%作為重復消費獎,一直累計達到500元,即可在小區自動生成新業績點位與大區 1:1 對碰!

五、報單獎

統一為5%的獎勵。(報單中心的申請資格:金卡套餐以上成為代理中心必須得一次性繳納20000元! 公司給予同等的20000電子貨幣!)

六、績效獎

小區業績達到500單 公司額外獎勵 五千元
小區業績達到5000單 公司額外獎勵 二萬元
小區業績達到6000單 公司額外獎勵 六萬元
小區業績達到9000單 公司額外獎勵 九萬元
小區業績達到15000單公司額外獎勵二十萬元

七、補充說明
.代理收益採取秒薪日結算,需扣取5%的稅收,網路管理費收取終生50元!
.代理之間可相互轉賬,轉賬不收取手續費,獎金收益商務中心可用於開通新用戶!
.獎金秒結秒發,申請提現需要100元以上整數倍,提現每日及時快速到賬!

┇ 2┇ ┇
┇ 8┇ ┇
┇ 6┇ ┇
┇ 5┇ ┇
┇ 3┇ ┇
┇ 7┇ ┇
┇ 0┇ ┇
┇ 1┇ ┇
┇ 91 ┇1 我來

⑸ 哈瓦斯社的發展歷程

通訊社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19世紀中葉,發明了電報,其發展速度相當快,到1872年世界性的電報網就已初具規模。哈瓦斯社的業務也隨著電報的普及不斷的擴大著。
1856年與路透社、沃爾夫社訂立了交換股票行情的協議,1857年兼營廣告業務,1895年,於路透社、沃爾夫社正式交換新聞,1860年,發展國際電報通訊業務,60年代,該社通過海底電纜把新聞業務擴展到了拉丁美洲。
1870年與路透社、沃爾夫社簽訂了「三社協定」,享有獨占權的地區是:法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同路透社合作)、中美洲、南美洲。1893年,美聯社加入協定(改稱「三社四邊協定」)後,勢力范圍有所調整:哈瓦斯社在法國及其殖民地、南美、歐洲天主教國家等。
1879年,巴黎銀行家愛蘭奇(Baron L』Erlanger)接辦該社後,改為股份有限公司,以擴大經濟來源。
該社還下屬兩家小通訊社,一個是無線電通訊社,專門播發政治和財政消息;一個是法布拉通訊社,是西班牙的主要通訊社之一。到1934年,哈瓦斯社的報紙訂戶已達兩千餘家。
1921年「通用廣告社」完全並入哈瓦斯社。一戰後哈瓦斯社成為法國廣告界的最大控制者,控制了法國報界廣告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1930年《小巴黎人報》的駐紐約記者在一次會議中,就哈瓦斯社控制廣告及廣告收入對報業的影響發表了意見:一家報紙離開哈瓦斯社,就會喪失全部廣告收入。廣告社有這樣大的權利,對報紙及大眾的影響是十分可怕的,因為具有實力的廣告客戶反對報紙的編輯方針時,便直接或間接的加以干涉,迫使報紙放棄主張或掩蓋此事。

⑹ 通訊社的發展

在世界新聞發展史上,通訊社的出現,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此前,幾乎所有新聞媒介,報紙、雜志等,在傳播內容上,都是自給自足。生活范圍的擴張,世界市場的形成,及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僅憑報社內的力量遠不能滿足全面報道世界變化的要求。
於是經濟領域的專業分工,擴展到了新聞界,一種專為報刊媒介提供稿件服務的通訊社誕生了。這種新式新聞企業最初出現於經濟發達的歐洲,繼而出現於整個世界,從而把世界新聞事業推進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 一、通訊社的性質
近代通訊社,是一個大規模的消息批發商,或說是消息工廠。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化分工協作產物,它為各種新聞發布機構,提供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方面的服務。
通訊社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於其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及專業服務,延伸了報刊等新聞媒介的新聞搜集手段,擴張了人們的視聽范圍,從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滿足了人類的知聞需要。
通訊社並不直接與廣大的新聞受眾發生聯系。它與受眾的關系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雜志來維系的,這是一種間接的關系。決定通訊社興廢的,在直觀的意義上,是報刊等新聞媒介本身。
通訊社的出現及其發展,對其他新聞媒介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它打破了新聞媒介豐富多彩的個性結構,使得它所服務范圍內的所有媒介的傳播內容實現了標准化,一體化,以至使它成了「一種標准化了的新聞的公分母。」 通訊社的出現,加強了近代各種新聞媒介的共同特徵。
二、通訊社出現的歷史前提
通訊社的出現,是近代工業革命、近代報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是工業革命的進展,促成了歐美經濟、金融、貿易的國際化,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密切了各大洲、地區與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彼此了解對方的新情況、新變動,已成了現實生活的重大需要。
而此時,近代報業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離滿足人們的這一需要還有很大的差距。最明顯的,莫過於報道內容多囿於本國的范圍。它國、它洲的新聞雖有誘惑力,各國報刊卻無力及時搜集,時代要求出現一種能跨國界搜集新聞的新式企業。
其次是通訊技術的革命(物質技術前提)。
19世紀初,工業革命促成了交通事業的革命性變化,汽船、火車出現。
尤其重要的是,有線電報的發明及其實用化。
1832年,德國人韋伯和高斯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報機。
1839年,英國人惠斯通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電報線。
1844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莫爾斯電碼,從而使得電報能夠以一種超越民族特點的語言,來溝通人們的思想與情感。
1850年,第一條海底電纜把英國與歐洲大陸連結起來。
1866年,海底電纜又通過大西洋把歐洲和美洲聯系起來了。電報的實用化,大大地提高了新聞的傳播時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全球范圍信息資源的同時共享。
其三是近代報業的初步發展,為通訊社提供了為數眾多的消息客戶。
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一方面培養出了大量的有文化的產業工人,直接導致了城市人口的膨脹,為報刊的發展准備了大量潛在的讀者。
另方面,作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印刷行業也有了突破性進展,蒸汽動力取代了手搖機械,輪轉機代替了平版機,使得短時間內的大量發行成為可能。
這樣,在19世紀30年代,又出現了為數眾多的面向大眾的通俗報紙。它們發行量大,廣告收入多,經濟實力雄厚。這些報紙需求多樣化的新聞,使得它們可能成為近代通訊社的首批客戶。
可見,通訊社的誕生及其發展,乃是工業革命和近代報業發展的歷史必然。
通訊社出現的歷史前提 一、「聯環同盟」的締結
四家通訊社,為了爭奪新聞採集發布市場,擴張各自的勢力范圍,從1 9世紀60年代就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至1870年,4家通訊社共同達成了一項協議,即三邊四社協定,或聯環同盟,把世界劃分為四大勢力范圍。在每一勢力范圍內,只由一家通訊社負責新聞的采訪與發布。由此,四大通訊社壟斷了世界新聞市場。它們憑借自己各方面的優勢,壓制和排斥所在各國的新聞機構,迫使眾多的新聞機構只能從它們這一渠道中獲得新聞。
哈瓦斯社范圍:包括法國及其屬地,以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比利時、羅馬尼亞、土耳其、埃及(與路透社共享)、拉丁美洲等。
路透社范圍:包括英國及其屬地、中東、遠東、非洲大部及巴爾干半島、東印度及南美一部分。
沃爾夫社范圍:包括德國及其屬地、斯堪的那維亞、奧地利、匈牙利、俄國等地。
紐約新聞聯合社范圍:包括美國及中美洲一部分。作為該協議的第四個參加者,紐約新聞聯合社的勢力范圍最小。
二、聯環同盟的解體
三邊四社協定的簽訂,雖然緩和了歐洲和美洲四大通訊社的激烈沖突,卻沒有也不可能消除通訊社之間的競爭。尤其是歐洲的三大通訊社,競爭一直沒有中斷。
1870年的普法戰爭,雖然沒有破壞這個協定本身。但是法國的戰敗,還是使哈瓦斯通訊社與普魯士沃爾夫社的關系緊張起來。路透社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以加強自己的地位。哈瓦斯不能從沃爾夫社得到的新聞,沃爾夫社不能從哈瓦斯社得到的新聞,都可以間接地從路透社得到。路透社一時左右逢源,成了哈瓦斯社、沃爾夫社爭奪的對象。隔岸觀火,路透社坐收了漁人之利。
歐美各大通訊社雖然競爭激烈,但它們還是都同意維護1870年的三邊四社協定。
各社都承認哈瓦斯社和路透社在南美和遠東的優越地位。
沃爾夫也同意把自己的活動范圍限定在歐洲。
美聯社則把通訊業務限制在國內,雖然它可以在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安的列斯群島自由發展,可在這些地區沒有壟斷的權利。
上述情形,大約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其間,由於美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上升,經濟力量的膨脹,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聞事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尤其是1907年美國合眾社的誕生。這家新的通訊社不受上述協定的制約,一開始便努力向拉丁美洲、遠東及歐洲發展。
1914年,美聯社宣布退出聯環同盟,開始向南美及遠東地區尋求市場。
1934年,各大通訊社在蘇聯拉脫維亞首府開會,宣布廢除過去的一切協定,完全遵循新聞自由的原則,由各通訊社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力發展業務。這樣,在通訊領域,也和報紙一樣,回復到了自由競爭時代。
1933年,希特勒當上了德國的總理。為了宣傳納粹思想,政府接管了沃爾夫社,並將其改組為德國通訊社。德國戰敗投降後,德國通訊社亦宣告解體。
1940年德國佔領巴黎後,德軍接受了哈瓦斯社。同年12月,法國維希政府收買哈瓦斯的全部股票,又將它分解為廣告社、法國新聞社和世界電訊社,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哈瓦斯社由此瓦解。法國光復後,幾家參加抵抗運動的通訊社在原哈瓦斯社的基礎上共建了法國新聞社。 一、近代通訊社的三種基本類型
通訊社作為一種以經營消息為基本業務的新聞企業,經過100餘年的歷史演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已確立了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獨特地位。在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為數眾多的通訊社。這些通訊社雖然各具特色,不盡相同,但是從其經營形態來看,大體上又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型。
第一類是純商業性通訊社。
第二類是合作社性質的通訊社。
第三類是國營通訊社。
此類通訊社屬私人所有,追求利潤是它的基本目的。為此,它把新聞或有關新聞資料純粹作為商品出售,將新聞業務活動等同於個人企業或股份有限公司通常的商業活動。通訊社的業務政策,由其老闆根據經濟規律與新聞規律決定,很少受到外來的干涉。
19世紀的路透社、哈瓦斯社、20世紀美國的合眾社、國際社,便是此類商業性通訊社的典型。
第二類是合作社性質的通訊社。
此類通訊社由若干新聞機構,或報紙或電台或電視台合股經營,雖然它也進行商業性的新聞活動,但是其主要的服務對象,還是本社的會員,滿足本社會員的新聞需求。這類通訊社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和資本歸成員機構(報社、電台、電視台)所有,是受託經營性質的通訊社。
如英國的路透社進入本世紀以來,就改組成了合作社性質的股份公司。其股權分屬於:代表出版業的全國性報紙的報業主聯合會、代表郡級報紙的報聯社、澳大利亞報聯社、紐西蘭報聯社和印度報業托拉斯。這些股東均有代表參加路透社董事會。由董事會決定通訊社的經營政策和業務方針。
其他如美聯社,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日本共同社、德新社,還有加拿大通訊社、南非新聞聯合社等,都是這類通訊社的代表。
第三類是國營通訊社。此類通訊社的所有權屬於國家。其經費來源主要依靠國家的財政,事業規模亦受到國家宏觀經濟規劃及政治戰略的制約。在報道業務上,則直接接受政府或執政黨的指導。
這種通訊社,實際是國家機關,或現實政治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典型代表有前蘇聯的塔斯社、中國的新華社、印度尼西亞的安塔拉通訊社和阿根廷的美洲通訊社。
二、通訊社的等級劃分
前述的各種通訊社,可謂數量繁多,差異甚大。大的通訊社,在全世界范圍都布置了自己的新聞搜集網;小的通訊社,有的連國內新聞都無法滿足需要。根據通訊社的組織規模、業務范圍及影響的大小,世界通訊社可以劃分為兩大級別。
一等的通訊社,是世界性通訊社。它由一個國家或集團建立,營業范圍遍及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擁有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通訊網,人材濟濟,設備精良,財力雄厚,工作效率高。它不僅收集和編發本國新聞,而且還收集編發國際新聞,並且向世界范圍內許多新聞機構提供全球范圍內的各種消息。這類通訊社,數量不多,可影響極大,其著名者有路透社、美聯社、塔斯社、合眾國際社、哈瓦斯社等。
二等通訊社是國家級通訊社。
這是由某個國家建立,主要在本國范圍內營業的通訊社。它以收集和發布本國新聞為主,主要服務對象是國內各新聞機構。同時抄收世界性通訊社和其他新聞機構發布的消息,經加工後轉發國內新聞機構。國家級通訊社向國外新聞機構發稿的內容多限於本國新聞,它一般不向國外新聞機構發布國際新聞。同世界性通訊社相比,國家級通訊社規模小,設備落後,財力薄弱,對世界輿論的影響亦小。
這類通訊社為數甚多,如蒙古通訊社、波斯通訊社、阿納多盧通訊社等,便是典型的代表。

⑺ 通訊社的四大社

世界上最早誕生的通訊社,一般認為是由法國人哈瓦斯於1835年組建的哈瓦斯通訊社。
1826年,哈瓦斯組建了一個新聞社,提供新聞和翻譯外國報紙的材料,其訂戶主要為外交官及貿易、金融界人士。他建議報界訂用稿件,卻遭到拒絕。
8年後,法國出現了廉價報紙。與政黨報紙不同,廉價報紙不重言論,而重消息。根據這種的變化,哈瓦斯乃於1 835年,正式創辦哈瓦斯通訊社,招聘記者、採集新聞並開辦迅速翻譯外國報紙新聞文章的業務。一些廉價報紙紛紛地加入到客戶的行列。哈瓦斯本人和哈瓦斯社由此在法國新聞界確立了重要地位。
巴爾扎克於1840年在他主編的《巴黎雜志》上寫道:「一般人都認為巴黎有好多家報紙,但是說老實話,嚴格點說,全巴黎只有一家報紙,那就是曾在盧梭大街開過銀行的哈瓦斯先生經營的『哈瓦斯通訊社』編發的新聞稿。這家通訊社的辦事處坐落在郵局前面,因此,世界各地的報紙都會很快就到了哈瓦斯的手裡,換言之,哈瓦斯先生比巴黎的任何人都要最先獲知世界各地的消息。從這個意義上說,除外交機關外,哈瓦斯無所不知,無事不曉。」
為了提高服務的時效性,哈瓦斯社不斷地利用新的技術手段來改進現有的傳遞系統,擴張業務范圍。
1840年,哈瓦斯開始訓養信鴿,展開了布魯塞爾——巴黎和倫敦——巴黎的信鴿傳遞業務。
1845年又在羅馬、布魯塞爾、維也納、馬德里及美國等地設立分社。
當有線電報實用化後,哈瓦斯社又於1848年開通了巴黎與布魯塞爾間的電報傳遞業務。
1857年,它又與法國廣告機構和地方報刊簽約,以通訊社提供的新聞交換各報社的若干廣告版面,然後將版面出售給各廣告客戶。這種將通訊業務與廣告業務合並起來的方法極為成功,它既擴大了通訊社新聞在社會上和報界的影響,又解決了通訊社進一步發展的資金需求,從而使該社在新聞界站穩了腳跟。
1859年,哈瓦斯社又與英國路透社、德國沃爾夫社答訂交換新聞的合同,不久又開始利用連結歐美大陸的大西洋海底電纜。哈瓦斯社的業務已經擴大到了世界性的規模。 沃爾夫通訊社是德國通訊社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及規模最大的通訊社之一。其創辦者伯恩納德·沃爾夫曾在法國哈瓦斯通訊社短暫工作過。1848年回德國接任柏林《國家日報》社長。為了降低該報的采訪成本費用,於1849年成立了沃爾夫通訊社。
1856年,與路透社交換經濟及股票行情;
3年後,又與路透社、哈瓦斯社及紐約美聯社共同簽約,交換政治及經濟新聞。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大陸電訊聯系尚未暢通,所以直到60年代,沃爾夫社才能對德國的報紙及商業公司,經常性地提供消息服務。 路透社的創立者保羅·朱利葉斯·路透(1816—1899年),在哈瓦斯通訊社當翻譯。1849年離開該社,在德國的亞琛設立通訊機構,利用信鴿向布魯塞爾傳遞商業及股票行情,但效果並不理想。
1850年,英吉利海峽海底電纜鋪設成功。第二年,路透於倫敦正式創辦了路透社。其傳播的內容,大部以商業消息為主,訂戶多為銀行家及證券經紀人,後來才逐漸增加政治及外交消息,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消息報道。
路透社一開始得不到倫敦報界的支持,處境艱難。如《泰晤士報》便是反對路透社最力的一家。
1858年,倫敦《廣知晨報》在路透的鼓動下,成了該社的第一個報紙訂戶。緊接著《每日電訊報》、《前鋒晨報》、《晨間郵報》、《標准報》等相繼成為路透社的經常客戶。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採用路透社的消息了。在得到倫敦報界的支持後,路透社的業務迅速膨脹起來。美國的南北戰爭、歐洲的法德關系,成了其國際報道的重點。同時,路透社還將觸角伸向了未被開墾的亞洲、非洲、大洋洲,並同歐洲其他兩大通訊社展開競爭。
在1870年前,路透社終於確立了自己的優勢地位。
路透通訊社簡史
1851 年,德國人朱利葉斯·路透( Julius Reuter )在倫敦創辦。
1858 年,爭取來該社的第一個報紙訂戶——倫敦的《廣知晨報》,後來《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採用路透社的消息,終於取得倫敦報業的認同,發展成為提供經濟、政治、外交、軍事和其他消息的新聞通訊社。
1872 年,路透社不但在歐美已遍布分支機構,而且在埃及、印度和日本都建立了分社,儼然成為聯結歐、美、亞、非的「新聞通訊帝國」。
1941 年,路透社改組成為英國報業聯合組織的托拉斯。 1848年,墨西哥戰爭期間,為了及時報道這場戰爭,紐約市的6家大報成立了一個聯合採訪部。戰爭結束後,那6家報紙又出於共同采訪國外新聞的目的,在聯合採訪部的基礎上,合股組織了「港口新聞聯合社」。這6家合股人,共租用兩條船,迎接入港的歐洲船隻採訪新聞,所需經費由合股人分擔。1856年,港口新聞聯合社改組為紐約新聞聯合社。此後,紐約新聞聯合社便迅猛地發展起來。
哈瓦斯通訊社、沃爾夫社、路透社的最初出現,是作為以贏利為目的的個人企業來創辦的,與報界並無直接關系。
而紐約新聞聯合社,一開始就是以報紙之間合作社性質的組織出現的;其存在和發展的目的,不在乎營利,而在於為報紙提供消息。

⑻ 「通訊之王」是誰

在國際新聞上,路透是一個叫人驚嘆的人物。這不僅由於他所開辟的、囊括了大半個世界的通訊事業,不僅由於他的無與倫比的智慧和才能,還由於他那為獲得成功所必備的騎士般的大無畏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意志。他的名字和以他命名的那個通訊的歷史,不僅是世界通訊史上,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部傳奇。

第一站 巴黎:向哈瓦斯挑戰

保羅·朱利葉·路透(—1899),原名I·B·約瑟法特,1816年7月21日出生於德國卡塞爾的一個開明的猶太教拉比家庭。13歲時,路透的父親去世,小路透到開銀行的表哥那裡寄居。路透從小數學就很出色,在銀行里很容易地就被富於數學變化的匯兌行情給迷住了。他擔任匯兌行情業務之後,經常為一個問題苦思冥想:怎樣才能最迅速地了解各國的外匯行情呢?

一次偶然的機會,路透結識了大數學家高斯。當時高斯正在埋頭研製電報。路透從高斯處獲益非淺。他敏銳地看出,這種新通訊工具可以極大地提高匯兌行情的收發速度。他開始留意電報機的研製動向。這期間他來到柏林,改信了基督教,並且把自己原來的姓名伊斯拉埃爾·貝亞改成了保羅·朱利葉斯·路透。

他的創業史是從1848年開始的。那一年年底的一天,他離開政治上日益反動的普魯士,來到了世界文化之都——巴黎,會見了法國報業巨頭查理·哈瓦斯。身材矮小的路透給哈瓦斯的第一印象,是他那口若懸河的毛遂自薦:他在柏林曾開過一家出版社,普魯士政府的輿論封鎖使他舉步維艱;他仰慕哈瓦斯先生大名而來,只望能被錄用而謀得個賺錢維生的差事。

那時,哈瓦斯正苦於人手不足,恨不能一個人分成幾個人用,有人竟不招自來,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尤其當得知路透還精通英、法、德三種文字,更是如獲至寶,當即答應了路透的求職請求。

路透就這樣成了哈瓦斯社的一個成員,投入繁忙的通訊業務。他每天從來自歐洲各地的報紙中挑選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章並譯成法文,作為該通訊社的新聞稿件,然後分送到巴黎的報紙和國外的訂戶。遠至聖彼得堡的宮廷都有他們的聯系對象。

猶太人先天的競爭意識使路透無法久居人下。既然翻譯和提供新聞稿件的工作能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對此自己又得心應手,為什麼不可以個人單獨經營呢?

不過,這等於向自己提供了就業機會、慷慨扶持自己和器重自己的恩人挑戰。又是猶太人先天的自我意識起了作用:「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你的蠟燭照不亮我的房間」。

經過一段內心矛盾,路透還是橫下一條心,走上獨自經營通訊業務的新旅程。在差不多是白手起家,人員又極缺乏(只有他和妻子兩人)的情況下,困難自不必說。然而,憑著一股堅忍不拔的毅力,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干,他終於在被認為是「莽撞的冒險」中獲得了最初的成功。欣然服輸的哈瓦斯投來了贊羨的目光。

第二站 亞琛「快訊」與信鴿

也是在柏林這段時間里,路透結婚了。當時,他29歲,妻子是柏林一位銀行家的女兒。利用岳父提供的資金,路透購買了一家書籍出版發行公司的股票,與人合資經營出版業。三年後,路透不堪忍受普魯士政府對輿論的壓制,毅然奔赴巴黎。此時他胸中已經醞釀著做信息買賣的計劃,因此不惜進入當時世界最龐大的通訊社當普通職員。無獨有偶,和路透同時進通訊社的還有一個流亡者——一個柏林銀行家的兒子貝恩哈德·沃爾夫,幾十年後,他,路透與哈瓦斯同時成為世界新聞業的三巨頭。

在巴黎幾個月單槍匹馬的經營,路透和妻子已不勝疲憊,加之,二月革命後拿破崙三世登上帝位,言論自由很快成了過眼煙雲。在巴黎繼續從業,前景堪憂。於是,路透決意轉回德國。但是,到了柏林,卻見沃爾夫已捷足先登,建立了辦事處。他們夫婦只好另作圖謀。他們得知普魯士政府已開通了柏林至德國與比利時交界處的亞琛之間的電報線,便萌生了利用現代通訊手段從事新聞消息提供的設想。坐落在通向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途中的亞琛正好可以充當集中信息並向亞琛地區和比國提供信息的基地。那時,布魯塞布和安特衛普尚未架設電報線路。於是,路透就把從德國各地收到的匯兌和證券交易的行情(當時新聞通訊的主要內容)通過火車送到那裡。據說,當時途經亞琛的列車不裝上路透的快訊稿件就不開車,出現了人們爭相訂購路透的快訊稿件的情景。後來,因亞琛地區的訂戶居住遠近不同,收到稿件有快有慢,某些銀行家發出了抱怨,促使路透對送稿辦法進行了改革,索性不用郵遞,改為召開「新聞發布會」,把訂戶召集到一間大房子里,使他們在同一時間里收到應得到的消息。可是,從亞琛到布魯塞爾有170公里,按當時最新式的火車平均每小時13公里計算,也得9個小時方可抵達,這很難說是「快訊」了。路透苦苦地思索著解決問題的辦法。騎馬信使,專職郵差,種種方案都在他的腦海中盤旋過,沒有一個使他滿意,忽然,能捎信的鴿子使他開了竅。他樂得手舞足蹈起來,興奮不已地大聲說道:「辦法找到了,用信鴿!兩個小時足夠。」

於是,路透從一個飼養信鴿的旅店老師蓋勒那裡租用了40隻信鴿,讓它們充當亞琛——布魯塞爾郵路的「信使」。此招果然奏效。在當時兩地之間沒有電訊相通的情況下,起到了提供最快的新聞稿件的作用。

1851年夏天,路透移居英國,開始了他人生之旅最輝。煌的時期。

第三站 倫敦:實力與魅力的較量

靠著在法、德兩國的經營中打下的基礎,路透開始在這里營造他的龐大的「通訊帝國」。首先,他還是運用他的提供「快訊」和「快訊中的快訊」的策略。

1853年,路透得知「磁力電報公司」和另一家電報公司在聯接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海底鋪設了一條電纜。兩公司用快艇在愛爾蘭南部的昆士蘭海迎候從北美開來的載有新聞稿件的船舶。這比南安普頓至美國的距離縮短了400餘公里。他們沒想到,一個工於心計的競爭對手已悄然出現在他們的身旁。路透秘密地在對手已佔據的昆士蘭西90公里處的克魯克黑文修建了一個電報基地。在這里,路透社在海上值班的小舢板用信號示意基地的聯絡艇從北美來的船上取下稿件。其他報社要在拿到稿件後再航行100多公里返回科克市方能發報,而路透社的聯絡艇則只要開至不遠處的克魯黑文即可。這樣,到別人開始發報的時候,路透社編成的通訊稿件早已到訂戶手中了。

人們驚訝地發現,就是這位起初住在倫敦金融街一家股票交易所的兩間出租房屋裡的猶太人,不久便以他一手經營起來的路透通訊社,掌握了「歐洲大陸有關金融方面的情報」的主要輸入和輸出渠道。在交易所、銀行、股票商、投資公司和貿易公司的廣泛領域,伸展自己的巨大翅膀。緊接著,他又把目光瞄準《泰晤士報》,一心要把通訊運營的疆域擴展到報業的市場。

《泰晤士報》是英國一家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它在新聞界的權威地位,使得向它兜售新聞稿件的路透社起初曾吃了閉門羹——「《泰晤士報》無意採用貴報提供的消息。」但挫折沒有使路透認輸,打消在這個有利可圖的領域一試身手的念頭。他轉念一想,何不採用迂迴戰術,在眼下歐洲各地政局處於混亂的狀態下,利用路透社在歐洲各地建立了電報網的有利條件,先迅速提供各種政治方面的新聞。這樣,《泰晤士報》的鐵門便被撬開了一條縫。隨後,路透社又擴大戰果,先征服倫敦的其他報社,再迫使《泰晤士報》就範。

一天早晨,路透走進《廣告晨報》總編輯詹姆斯·格蘭特的辦公室內。

「我有一件重要事和您商量一下,您有空嗎?幾分鍾就行。」路透說得既謙恭又自然。

路透接下來介紹了他的通訊網,他同歐洲各個政府的關系,他能夠通過這些關系迅速弄到歐洲的政治經濟消息,並說:「現在倫敦的各家報紙,都要為發回外電支付一筆高昂的電報費,我打算用低於電報費的價格提供消息,您看怎麼樣?」格蘭特點了點頭。路透接著為他算了一筆細賬,指出少花的金額數目,並且可以由《廣告晨報》免費試用兩周。格蘭特聽後,馬上接受了這個建議。

臨走前,路透回頭對格蘭特說:「如果您們也和《泰晤士報》一樣拒絕我的建議;那麼我真要打算放棄這個通訊社了。您們接受之後,其它報紙也會仿效的。這樣看來,兩個星期的免費服務還是劃算的。」

路透毫不做作的爽朗和異乎尋常的坦率,大概是促使格蘭特接受他建議的極重要的心理因素。

接下來的局勢發展真如路透估計的,除了《泰晤士報》之外,倫敦所有的報紙都開始採用路透社的電訊稿。路透社的工作效率把各家報社派出的記者遠遠拋在後面。最後《泰晤士報》也不得不與路透社簽訂合同。攻下這個最頑固的堡壘之後,路透社已經在英國新聞界完全站穩了腳跟。

剛開始報導美國南北內戰消息時,英國的報社與通訊社都是採取下述方法取稿的:當北美大陸的遠洋船到達英國南安普敦港口時,各報的蒸氣小艇就迎上去,大船上的人把裝有新聞的木盒投到海里,由小船撈出來,再把木盒裡的新聞通過電報發往倫敦。

為了搶在各報前頭發出新聞,路透秘密地把接船點往英國北部移動了500公里,然後悄悄爭得地方當局批准,修了一條專用電報線,因此等競爭對手的船隻還沒接到遠洋船,路透的新聞已經發回了倫敦。等別人發電報時,路透的快訊稿已送到訂戶手中了。路透在傳遞速度上和其他人拉開的距離,使路透社得到了一條爆炸性的獨家新聞。

美國林肯總統遭到暗殺後的第二天上午一點半,路透社駐華盛頓記者麥克林弄到林肯私人秘書的采訪記,但是,當天開往英國的輪船已經啟航。麥克林不顧一切地趕到海港,雇了一條拖輪,好不容易才追上那條班輪,把那條獨家新聞裝在木盒子中扔到班輪的甲板上。11天後,輪船到達英國,路透的通訊網馬上播發了這篇新聞。當時,這件新聞只有一家報紙發了一則短訊,而路透社卻發了一篇詳盡的暗殺現場的詳盡報道。第二天,倫敦各報,包括《泰晤士報》都全文轉載了路透社的報道。

這次成功,給予路透的並非只是經濟上的利益,主要還是精神上的激勵和鞭策。他明白了,要在殘酷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不僅要勇於進取,而且要不斷創新,永遠保持競爭中的優勢。他認為,不僅要先於別人得到和發出稿件,而且還要獲得別人無法獲得的高質量的稿件。他給自己的通訊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注意獲得重大的獨家新聞。路透又下了一盤贏棋。

1855年,法奧之間戰事在即,人們關注的是,拿破崙三世在2月7日的國會上將說些什麼。路透社立即給駐巴黎的記者發去急電,要求他們極秘密地接近皇帝的親信人員,想方設法從那裡了解拿破崙三世的國會演講稿的內容。

記者接電後立即行動,結果,事先得到了實際上是對奧直接宣戰的布告的皇帝的講演稿。此事簡直使路透大喜過望。他馬上不失時機地制定了秘密發布計劃。為此,特地包租了「海底電報公司」的巴黎——倫敦間往返電報線作為傳遞專線。終於,搶在皇帝發表演講的同時,播發了這個消息,開了國際通訊史上的一個先例。那一天,《泰晤士報》根據路透社提供的稿件,全文刊登了拿破崙三世的講話。其他報刊則以「號外」的形式,使用「路透社電訊稿」報道了這個重大的消息。巴爾扎克,這個有名的討厭新聞記者的大作家聞知此事,也掩飾不住對路透的驚訝和欽佩,意味深長地向巴黎報界披露了他們也許誰也不曾料知的一個秘密:「你們在不同報紙上看到的國外消息,其實來源同出一處」。

名聲越來越大的路透通訊社和路透本人,越來越注重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的意義,注重自身形象的影響,認為這是通訊社贏得信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利和立於不敗之地的保證。舉一例為證:1859年4月16日,法奧兩國爆發了戰爭,撒丁也派出了軍隊同奧地利作戰。與別的通訊社不同,路透社同時向交戰兩方的三軍都派去了記者進行「三重訪問」。結果,唯有路透社記者受到了優惠的待遇,引起了其他記者特別是三軍本國記者的嫉妒與氣憤,甚至發生了與路透社記者爭吵和動武的現象。但是,軍方人士冷酷地告訴他們:「如果各位不願意在這兒工作,就請你們離開。」見勢不妙,那些有怨氣的記者,便不得不接受「讓路透社先採訪」這一既定的事實。路透社良好的新聞作風推動了工作的高效率開展,同時使那些想中傷他們的流言蜚語不攻自破。

尾聲 路適「通訊帝國」

路透通訊社就這樣,一步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贏得信譽,擴大自己的影響。他們不僅已有十足的把握雄踞歐美,而且在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他們的電報線路又從歐洲經俄國,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再從土耳其經波斯延伸到東方的古國印度。到了1870年—1872年,電報線又從新加坡延伸到中國。後來,日本也正式納人了路透社的「勢力范圍」。

它的開山祖師路透,因此而得到了一個「路透·汗」的謚號。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路透長達半個世紀的創業歷史,就是一部跨越洲際的國際通訊社的歷史。1899年2月25日,他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最後旅程。人們在倫敦皇家股票交易所里為他豎立了一尊大理石雕像。路透的名字與他的「通訊帝國」一起,世世代代流傳。

猶太人在歐洲

羅馬人消滅了古猶太國後,猶太人逐漸移居到歐洲。當時地中海地區以外的歐洲人口稀少經濟落後,猶太人很快站住了腳,主要是經商。猶太人到處漂泊,四海為家,對買房子置地沒什麼興趣,而且經商總比務農掙錢多。

猶太人還有一個歐洲人沒法與之相比的優越條件,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橫向聯系通暢,社團組織嚴密,實際上就是一個超級的跨國貿易網路。猶太人在移居國處境艱難,他們總在尋找出路,哪裡有更好的謀生機會,就往哪裡遷移。以波蘭為例,中世紀波蘭的國王建教堂需要勞動力。就招募了大量的猶太人去當勞工,這就是波蘭猶太人較多的原因之一。

因為猶太人移居歐洲的歷史很長。許多家庭在幾代甚至十幾代之前就成為歐洲人了,所以統計起來較難。但史學家們還是估計了他們在歐洲各個國家的大致人數:目前,法國約有猶太人60萬—70萬,俄羅斯和烏克蘭各為50萬。

解體前的蘇聯是歐洲猶太人最多的國家,蘇聯解體後,法國便躍居首位了。此外,英國約有20萬,德國10萬,荷蘭、比利時各3萬。經過2000年的融合、通婚,猶太人在外貌特徵上沒有任何區別於歐洲人之處。他們已是地道的法國人、英國人……區別在於宗教信仰,大部分猶太人仍信仰猶太教。由於歷史和種族原因,歐洲很多猶太人從事商業和借貸業,其中的成功者進而成為銀行家。歐洲最古老、最顯赫的銀行世家羅思柴爾德家族就是猶太人。在文化科技領域卓有成就的猶太人也不少,如1992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喬治·沙帕克、法國大畫家夏加爾等。

在歐洲各國,從中世紀到近代,猶太人多次受到驅逐、迫害,他們的財產也一再被沒收。但只要局勢一穩定,他們定居下來,用不了多長時間,他們便又能集聚起大量的財富,成為所在國家不可或缺的財政來源。近代歐洲的不少大銀行、大企業、大公司都是猶太人創辦的,有名的猶太大亨也比比皆是。因而有著世界商人之稱的猶太人也在歐洲的商業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18世紀,波蘭工業的起源主要歸功於猶太人的工作,他們租賃著貴族最大的庄園,開采礦藏,修建道路,創辦麵粉廠、酒廠和食品加工廠。

說起歐洲的工業家,恐怕沒有一個能夠和古根海姆家族相比。1848年,剛滿20歲的梅厄·古根海姆從瑞士來到了美國。在成功地建起了一個經營擦爐粉和刺綉品的企業以後,他轉而投入了礦藏開采,在科羅拉多獲得了萊德維爾礦區。這個礦區因溢水而幾被廢棄,但是他排幹了水。使之成為他的財源。他有7個兒子,大多從事礦業生產或經營。他還在美國的西南部、墨西哥和南美擁有一些礦區和冶煉廠。1901年,他將他的資產和「美國冶煉公司」的資產合並。是時已成為公司總裁的他的次子丹尼爾在玻利維亞、智利和西非開發了一些新的礦區,並建起了一些新的冶煉廠,而他的長子伊沙克則擔任了在世界各地開發新礦區的「古根海姆勘探公司」的頭領。古根海姆家族從事於黑色及有色金屬、化學品甚至鑽石生產的每個階段的工作。他們的公司在仍然主要是一個家族財產的時候,其資產也已超過5億美元。

1839年出生於卡塞爾的路德維希·蒙德在英國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公司之一的布隆內爾蒙德公司。他常常督促自己和其他人更加奮力拚搏。正如他的一個同事以後回憶的:他天生就具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從不冥想自己會失敗,並且對那些承認自己會失敗的人幾乎毫不同情。一個朋友曾要求他不必過於苛求一個未能成功地完成他所分配的工作的人,認為那個人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而蒙德則說:「上帝會幫助盡了最大努力而未獲得成功的人;沒有別的指望,我不需要他。」

德國最大的猶太工業家,當然是擁有通用電力公司的埃米爾·拉特瑞了。這家公司為德國人提供了第一個電話傳輸系統,並在1915年拉特璃去世時已經擁有了7萬名員工。拉特瑞的兒子瓦爾瑟在接替他父親擔任公司總裁後,曾試圖增加生產經營品種。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應邀擔任了政府官員並成了德國經濟的實際控制者。戰後,他繼續擔任了魏瑪政府的經濟顧問,並先後擔任了重建部部長和外交部部長。

⑼ 世界著名媒體有哪些

代表媒體:

1)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簡稱AP)

2)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簡稱UPI)

3)路透社(Reuters Ltd,簡稱Reuter)

4)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ess,簡稱AFP)

5) 俄羅斯通訊社(簡寫ITAR-TASS)

6)衛星通訊社(Sputnik news agency & radio,簡稱Sputnik)

7)德意志新聞社(Deutsche Presse Agentur,簡稱DPA)

8)新華社

拓展資料:

1、路透社

路透社的創立者保羅·朱利葉斯·路透(1816—1899年),在哈瓦斯通訊社當翻譯。1849年離開該社,在德國的亞琛設立通訊機構,利用信鴿向布魯塞爾傳遞商業及股票行情,但效果並不理想。

1850年,英吉利海峽海底電纜鋪設成功。第二年,路透於倫敦正式創辦了路透社。其傳播的內容,大部以商業消息為主,訂戶多為銀行家及證券經紀人,後來才逐漸增加政治及外交消息,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消息報道。

路透社一開始得不到倫敦報界的支持,處境艱難。如《泰晤士報》便是反對路透社最力的一家。

1858年,倫敦《廣知晨報》在路透的鼓動下,成了該社的第一個報紙訂戶。緊接著《每日電訊報》、《前鋒晨報》、《晨間郵報》、《標准報》等相繼成為路透社的經常客戶。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採用路透社的消息了。

在得到倫敦報界的支持後,路透社的業務迅速膨脹起來。美國的南北戰爭、歐洲的法德關系,成了其國際報道的重點。同時,路透社還將觸角伸向了未被開墾的亞洲、非洲、大洋洲,並同歐洲其他兩大通訊社展開競爭。

2、美國聯合社

1848年,墨西哥戰爭期間,為了及時報道這場戰爭,紐約市的6家大報成立了一個聯合採訪部。戰爭結束後,那6家報紙又出於共同采訪國外新聞的目的,在聯合採訪部的基礎上,合股組織了「港口新聞聯合社」。

這6家合股人,共租用兩條船,迎接入港的歐洲船隻採訪新聞,所需經費由合股人分擔。1856年,港口新聞聯合社改組為紐約新聞聯合社。此後,紐約新聞聯合社便迅猛地發展起來。

哈瓦斯通訊社、沃爾夫社、路透社的最初出現,是作為以贏利為目的的個人企業來創辦的,與報界並無直接關系。

而紐約新聞聯合社,一開始就是以報紙之間合作社性質的組織出現的;其存在和發展的目的,不在乎營利,而在於為報紙提供消息。

3、法新社

全稱為法國新聞社,成立於1944年,是與路透社、美聯社和合眾社齊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訊社之一。前身是由夏爾·哈瓦斯於1835年創建的「哈瓦斯通訊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訊社中資格最老的。

英國路透社創辦人朱利葉斯·路透,德國沃爾夫通訊社創辦人伯恩哈德·沃爾夫都曾在該通訊社工作過並加以仿效創辦了自己的通訊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哈瓦斯社的業務迅速發展,僅在巴黎就有工作人員300多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淪陷,但哈瓦斯社並未停止工作。1944年8月,巴黎解放,為戰爭所迫而離開新聞社的工作人員紛紛返回。後哈瓦斯社與在抵抗運動中成立的幾個通訊社合並在哈瓦斯社原址上成立了法新社。

同年9月,法新社以法令的形式獲得臨時公共機構地位。法新社名義上是獨立的報業聯營企業,實際上是法國官方通訊社。

法新社領導機構包括三個組織:(1)管理委員會是法新社最高領導機構,委員任期三年,管委會由社長兼總經理主持;(2)高級委員會負責監督法新社章程的實施;(3)財務委員會負責監督預算的執行和財務管理。

法新社業務上分三大部:新聞部、總務部、技術部。而攝影部較小,從屬於新聞部。總社每天通過各條線路用各種文字編發新聞稿。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新聞稿訂戶約3500家。

1957年1月10日,法國政府發布一項法令,規定法新社應准確、迅速、清晰並完全獨立地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向全世界各地發消息,報道世界政治、金融、體育新聞和傳送各種圖片。報道分別用法、英、西、德、阿、葡文供稿。

其中法文稿11條線路,占所發消息文字的60%,英文稿3條線路,占所發消息文字的15%。英、西、德文稿在總社編譯,文稿在開羅中東社代為譯發,葡文在里斯本和聖保羅翻譯。

4、塔斯社

俄通社和塔斯社都是俄羅斯新聞通訊社的簡稱。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於1992年1月22日簽署命令,在塔斯社與俄新社的基礎上成立俄羅斯新聞通訊社,簡稱俄通社。

同時,俄通社中建立獨立的塔斯社機關,負責協調獨聯體各國新聞事宜。自1992年1月30日零點起,塔斯社播發的新聞稿已正式採用俄通社-塔斯社電頭。

5、新華社

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性通訊社。現任社長、黨組書記李從軍,總編輯何平,副社長魯煒、周錫生、周樹春,中紀委駐社紀檢組長劉越,秘書長張錦。

新華社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創建於江西瑞金的「紅色中華通訊社」,1937年在延安改為現名。70多年來,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新華社的職能逐步加強和拓展。新時期新華社主要擔負著黨的耳目喉舌、國家通訊社、消息總匯和世界性通訊社的職能。

履行上述四項職能主要通過三種形式:一是傳統形式的報道,包括文字、圖片、圖表通稿、專線稿、專特稿,國內、國際參考報道等;二是新形式的報道,主要是在新技術條件下興起的網路、信息、音頻、視頻、手機簡訊等業務;三是社辦報刊。 新華社現有工作人員13,000多人。

6、合眾社

合眾社:合眾社全稱為美國合眾國際社,是美國第二大通訊社,國際性通訊社之一,簡稱UPI。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商業通訊社。由著名報人斯克里普斯創立於1902年。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發展勢頭強勁。1958 年,與赫斯特創辦的國際社合並組成了合眾國際社。

閱讀全文

與哈瓦斯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原油期貨到期油會漲還是會跌 瀏覽:276
導游提成傭金計入什麼會計科目 瀏覽:448
2013年人民幣對台幣平均匯率查詢 瀏覽:575
普惠金融小微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06
微信的金融機構代碼證 瀏覽:205
金融公司法院起訴流程 瀏覽:312
微信理財收益會變成負的嗎 瀏覽:88
上海建設銀行金融公司 瀏覽:263
銀行理財產品r2是啥意思 瀏覽:694
郵政銀行理財詐騙 瀏覽:450
泰銖對美元匯率分析 瀏覽:939
普通人如何通過基金理財 瀏覽:976
興業信託控股股東 瀏覽:63
扭矩杠桿標定 瀏覽:575
煙台銀行短期投資理財 瀏覽:582
交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面試 瀏覽:153
上海正大集團主席 瀏覽:320
理財保理公司出問題 瀏覽:594
四川融易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245
今天國內黃金價格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