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中國鋼鐵業將會全面崛起 盧峰
盧峰
近年我國經濟進入周期與結構雙重調整關鍵階段,具有較強順周期特徵的鋼鐵行業面臨多重困境——國內需求增速回落加劇產能過剩壓力,價格與利潤大幅下降顯示經營環境惡化,負債率高企、少數企業違約破產,同時部分環保欠賬較多的企業還面臨著綠色環保壓力。
就外部而言,伴隨著鋼鐵出口較快增長,貿易摩擦頻次上升,鋼鐵產能過剩與經貿關系成為近年雙邊、多邊國際對話場合重要熱點內容。
然而,轉換視角觀察當下形勢也折射歷史性機遇。目前鋼鐵內外環境特點是,伴隨世界新一輪鋼鐵產業轉移,中國鋼鐵行業進入決定性階段,這也是中國鋼鐵從體量擴張轉向全面崛起調整期的必經歷練。
觀察世界鋼鐵產業轉移歷史大勢與根源,分析中國當代鋼鐵業成長軌跡及其經濟邏輯,對於全面理解中國鋼鐵業目前形勢特徵及其演變前景具有認識借鑒意義。本文著重考察世界鋼鐵產業轉移歷史大勢及內在規律,討論中國體制轉型背景下鋼鐵業崛起過程與前景。
中國正值第三次全球鋼鐵業大轉移
鋼鐵產業是在18-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推進過程中伴隨需求增長與技術變革發展起來的。19世紀初葉,鋼鐵產能主要集中在西歐和美國少數國家,估計1820年全球鋼鐵產量在100萬噸之數,其中主要是熟鐵和生鐵,近年全球鋼鐵產量約為16億噸上下,近兩個世紀鋼鐵產量增長約1600倍。具體觀察,全球鋼鐵產量大約在19世紀70-80年代達到1000萬噸,20世紀20年代後期(1927年)超過1億噸;二戰時期高峰年份1943年全球產量為1.63億噸,其時美國生產8000多萬噸占據半壁江山;戰後到1968年超過5億噸,2004年第一次超過10億噸,目前峰值是2014年16.7億噸。
近現代不同時期鋼鐵業在主要鋼鐵國之間相對漲落消長,派生出世界鋼鐵產業轉移畫面。大致而言,以18世紀後半期與19世紀上半期,英國等西歐國家憑借工業革命先發優勢主導全球鋼鐵業為歷史起點,過去一個多世紀世界鋼鐵產業已經和正在發生三次大轉移。
19-20世紀之交美國崛起帶動第一次世界鋼鐵產業轉移。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經濟起飛帶動鋼鐵業崛起,19-20世紀之交美國鋼鐵生產量和消費量超過西歐諸國,實現世界鋼鐵產業第一次轉移並開創美國鋼鐵時代。世紀之交美國鋼鐵產量超過1000萬噸,約為當時英國鋼產量兩倍之多。1913年一戰前夕美國鋼產量達到3180萬噸,比同年英德法歐洲三大列強總和3010萬噸還多。1941-1951年間美國鋼產量佔全球比例均值為52%,1945年峰值為63.8%。
上世紀60-70年代日本、德國鋼鐵業追趕超越,前蘇聯擴張帶動全球鋼鐵產業重心第二次轉移。70年代初蘇聯成為世界最大鋼鐵生產國,然而在技術路線與工藝流程創新上乏善可陳。日本在成為第二大鋼鐵生產國同時,通過推廣氧氣頂吹高爐與連鑄技術,擴大優質鐵礦石資源進口空間半徑,新建一大批4000-5000立方米大型和超大型高爐,憑借後發優勢與技術引進創新,迅速成為鋼鐵技術工藝與經濟效率方面的領先國家。
美國鋼鐵業二戰後雖獨步全球,然而十餘年後在日本、德國等歐洲國家追趕背景下逐步喪失國際競爭力,到70-80年代美國鋼鐵業歷史優勢已成隔日黃花,成為需要頻繁藉助貿易保護維持局面的「問題行業」。
第三次是新世紀初年快速中國鋼鐵追趕與新一輪鋼鐵產業轉移。1996年中國鋼鐵產量超過1億噸,2004年查處鐵本事件時年產量達到2億多噸,近年進一步增長到8億噸,在相對體量上邁上「一覽眾山小」巔峰。同時中國鋼鐵行業整體技術和效率水平得到實質性提升,目前國內鋼鐵行業先進技術、工藝和環保水平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中型企業產品普遍水平已經達到國際中高端水平,鋼鐵產品配套能力、技術研發與人才水平大幅提高。
雖然我國鋼鐵業整體與發達國家比較仍有不小差距,亟待深化改革推進轉型升級,然而從鋼鐵經濟史角度看,中國鋼鐵追趕推動世界鋼鐵新一輪產業轉移應是不爭的事實。
世界范圍內鋼鐵產業轉移,是特定時期全球鋼鐵產業格局因應新興鋼鐵大國追趕崛起發生實質性改變的結果。影響鋼鐵產業轉移因素是錯綜復雜的,不同時期大國經濟追趕受各自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因素制約具有國別特殊性,中國改革開放體制轉型很大程度塑造鋼鐵追趕崛起軌跡。就推動歷次鋼鐵大國崛起與產業轉移共性因素而言,市場需求條件、技術創新與轉移、大規模投資等三方面規律性因素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大國崛起派生鋼鐵行業巨大需求
後進大國經濟起飛派生巨大國內需求,是大國鋼鐵崛起與產業轉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解釋變數。大國鋼鐵行業發展對整體經濟起飛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因而經濟與鋼鐵業發展具有相互促進關系。
然而給定大國經濟起飛發展背景,沒有什麼因素比大規模需求對解釋鋼鐵產業轉移更為重要。需求決定規律在美國鋼鐵崛起帶動第一次鋼鐵產業轉移以及中國當代鋼鐵發展伴隨目前新一輪鋼鐵產業轉移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美國19世紀後半期經濟發展與需求擴張對鋼鐵崛起及世界第一次鋼鐵產業轉移產生關鍵支持作用。美國南北戰爭前後人口與GDP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早先世界霸主國英國,構成美國鋼鐵需求較快增長的宏觀經濟基礎。美國憑借國土空間幅員廣大的經濟優勢,其鐵路建造里程在19世紀中葉已經遠遠超過英國。20世紀末船運業也開始快速增長並於20世紀初年急起直追超過英國。美國大規模建造鐵路對鐵軌鋼軌的需求,南北戰爭後美國工業化高速推進對鋼鐵金屬原料需求增長,對美國作為鋼鐵大國崛起提供不可或缺的需求支持條件。
在卡內基自傳中,通過國際比較提及需求高漲對美國鋼鐵崛起的重要意義,這位鋼鐵大王1868年與朋友游歐洲旅行後得到這樣印象:「只有跳出美國這個漩渦,才能對其旋轉的速度有正確的估計。我覺得我們這樣一個(鋼鐵)製造企業,發展得再快也很難跟上美國人需求增長的速度,然而在國外,好像沒有什麼發展進步的東西。如果我們排除有限的幾個歐洲城市,這塊大陸的一切都像是靜止的;而與此同時,在美國,到處都呈現出這樣一副景象,就像書中描述的建築巴別通天塔的景象:成千上萬的人來回奔忙,一個比一個更有干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座通天塔的建造中(《鋼鐵大王卡內基自傳》第85-86頁)」。
卡內基對美國經濟起飛時代國內需求蓬勃發展重要性的感悟和認知,在100多年後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經驗觀察中獲得當代印證。雖然人們對中國快速追趕現象評價毀譽參半,然而沒有疑問的是,工業化城市化推進鋼鐵需求高速增長同樣為中國新世紀初年鋼鐵擴張崛起提供強大支撐。
與美國當年鋼鐵需求主要來自鐵軌鋼軌、船隻建造、軍火等機械設備等比較有限領域不同,當代鋼鐵利用廣度深度比一百多年前大幅拓展,鋼鐵需求覆蓋工業製造品、房間建造、基礎設施建設等遠為廣泛的部門與場合。
以工業製造品領域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為例,中國這些部門增長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力,世紀之交上述三大家電產量超過5000萬台,新世紀初年大幅擴張到2015年產量約3億台。汽車是更重要鋼鐵用戶,汽車產量從上世紀90年代50萬輛增長到世紀之交200萬輛,新世紀初年提速增長達到2015年2450萬輛。新世紀最初十餘年中國汽車生產增量佔全球增量七成以上,中國汽車產量佔全球產量比例從5%上升到35.7%。近年我國汽車業每年耗用鋼材在5000-6000萬噸之數。
城市化進程中房屋建築規模擴大,是鋼鐵需求增長又一重要來源。中國鋼鐵資源供需平衡表信息顯示,房屋建築用鋼通常佔到鋼鐵消費總量的一半上下。數據顯示,1999-2014年我國住宅年竣工量從2.62億平方米增長到8.09億平方米,15年增長近4倍。同期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從2.15萬平方公里增長到4.98萬平方公里,擴容1.32倍。
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同樣派生鋼鐵需求。例如中國高速鐵路建設後來居上,近年高鐵運營里程佔全球一半以上,另外高鐵在建里程與計劃里程也遠遠超過其他高鐵建造大國。中國地鐵運營里程從2011年2100公里增長到2015年3000多公里,佔全球運營里程23%,比運營里程長度第二到第四名國家(美國、日本、德國)總和還要長。
展望未來,我國鋼鐵需求增長進入飽和期或低速增長階段,過去幾十年需求多次翻倍增長情形將不復存在。然而中國經濟未來10-20年仍處於中高速增長階段,城市化工業化持續推進,如城市化推進包括地下管廊建設需要鋼鐵追加投入,汽車繼續普及與鐵路快速興建派生鋼鐵需求,房屋建造增加採用鋼結構比例仍有較大潛力。
另外我國現階段比較優勢結構,決定鋼鐵直接出口與鋼鐵作為原料製成品間接出口仍有顯著增長空間。我國鋼鐵直接和間接消費需求在未來較長時期估計仍將穩居全球首位,為鋼鐵崛起提供需求條件。
技術轉移創新規律:牆里開花牆外香
特定階段鋼鐵前沿主導國擁有較強研發能力,更可能在鋼鐵關鍵科技領域取得原創性重大突破;然而技術前沿國在經濟發展階段上往往是工業化城市化高潮已過,鋼鐵需求增長由強走弱對其普及利用技術進步成果構成制約。另外鋼鐵主導國在早先歷史環境中選擇特定技術路線,物化為既有規模龐大的固定資產並包含高昂沉沒成本,也會制約其率先大范圍普及利用新一代技術。
相反,經濟後進國家在利用新技術方面歷史包袱較少,如能在經濟起飛階段全面審視全球范圍技術存量積累,正確選擇利用具有長期潛在優勢的技術路線,就可能更好地利用發達國家發明提供的技術成果實現彎道追趕與崛起,表現為「牆里開花牆外香」的鋼鐵技術轉移創新規律。
這個規律在美國鋼鐵興衰歷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英國18世紀後期與19世紀前期工業革命階段,鐵路軌道所用的大批量金屬材料主要是用效率低下的攪拌法(puddling 普德林法)製成的熟鐵,採用成本高昂的坩堝法(crucible)生產少量優質鋼材主要用於高端機械設備與儀器製造。
19世紀60年代前後,貝塞麥-托馬斯轉爐出現並逐步改進成熟,西門子-馬丁平爐法也問世,推動近代鋼鐵以至冶金工業領域的革命性技術突破。然而這時英國工業革命已初步完成,美國適逢南北戰爭後經濟起飛鋼鐵需求高漲,鋼鐵科技革命雖在西歐「開花」,卻在大西洋彼岸美國結出更豐碩果實。
卡內基同時代的美國鋼鐵巨子,一開始就高度重視貝塞麥煉鋼法提供的「以鋼代鐵」的技術前景,第一時間在賓州建立採用新法煉鋼的現代鋼鐵廠,通過普及新技術完成美國鋼鐵產量向千萬噸規模躍遷,1899年美國鋼產量第一次超過千萬噸時貝塞麥鋼占鋼總產量七成以上。適應國內鋼鐵供應鏈發展的具體條件,美國19世紀末開始快速普及平爐煉鋼法以替代原先佔據主導地位的貝塞麥煉鋼法,20世紀前半期平爐煉鋼佔美國鋼產量8-9成。
當代氧氣高爐等系列前沿技術推廣普及對日本鋼鐵崛起與美國相對衰落影響,再次彰顯上述技術轉移創新規律。比貝塞麥轉爐與平爐煉鋼法更為優越的新一代煉鋼技術是氧氣轉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頂吹氧氣工藝取代托馬斯或貝塞麥底吹工藝後,鹼性氧氣轉爐(BOF:Basic Oxigen Furnace)工藝隨即取代了托馬斯和平爐煉鋼工藝,風靡了整個鋼鐵行業」。隨著高純度氧氣製取技術進步與成本降低,採用氧氣轉爐可以大幅度提高煉鋼效率並且改善鋼材質量。
這項技術最早由奧地利工程師發明,美國鋼鐵工程師也參與研發使之成熟,然而美國由於傳統平爐技術比較完善缺乏推廣氧氣轉爐性技術,給戰後日本企業家提供機遇。日本較早大范圍採用氧氣轉爐,同時利用戰後海運成本降低便利擴大進口優質鐵礦石采購進口半徑,並率先推廣連鑄新工藝,結果利用技術轉移創新規律成功實現日本鋼鐵崛起,並對世界鋼鐵產業第二次轉移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鋼鐵追趕也體現技術轉移創新規律作用。由於歷史原因,我國計劃體制時期鋼鐵業以平爐技術為主導,採用煉鋼與鋼坯模鑄分離的傳統技術。改革開放時期鋼鐵業把發揮傳統模式潛力與借鑒日本成功經驗實施技術路線轉型創新結合起來,通過幾十年努力成功再造鋼鐵生產技術體系與供應鏈,同樣體現上述技術創新轉移規律作用。
中國當代鋼鐵技術與工藝流程供給側變革包含幾個重大關鍵環節內涵。首先是以寶鋼高成本高規格系統引進日本鋼鐵設備與技術為切入點,開始對世界先進鋼鐵技術的系統引進、消化與吸收。二是80年代末開始對鋼鐵行業「六大共性技術」實施行業攻關,致力於對當代鋼鐵先進技術的集成式融會貫通理解與掌握。三是90年代以提高連鑄比為抓手,實質性提升鋼鐵生產工藝與效率水平。四是通過鋼鐵企業空間布局調整,推動鋼鐵生產重心向沿海地區顯著轉移,更大程度利用國外性價比更佳的優質鐵礦石資源。
中國鋼鐵業在對全球先進技術工藝消化吸收與集成創新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步,但是整體水平與日本、德國、韓國等先進鋼鐵國家比較仍有不小差距,下一步需在技術工藝、產品質量、環保標准、企業效益等方面進一步提升,通過更為能動的前沿創新實現大國鋼鐵全面崛起。
高速投資追趕規律
經濟後進國家高速投資,是吸收利用新一代鋼鐵先進技術與提升行業人力資本素質的必要條件,是實現後進國鋼鐵與整體經濟追趕的必經路徑。評估現實生活中投資,無疑需要重視體制扭曲影響、宏觀穩定要求與投資效率標准,重視通過改革體制機制、調節宏觀政策與鼓勵企業在公平競爭環境中提質增效等途徑加以解決現實問題。然而世界鋼鐵發展史國際比較經驗清晰顯示,大規模投資是新興鋼鐵大國後起直追的重要憑借。
高速投資支持追趕規律在美國鋼鐵崛起過程中較早表現出來。《卡內基自傳》寫道:貝塞麥平爐煉鋼法的發明給鋼鐵製造業帶來一場革命,原來的設備就顯得過時而陳舊了。認識到這一點,我們花數百萬美元新建、擴建廠房,添置新設備。「我們繼續增建高爐,並且不斷改良技術。每新建一個高爐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改進,直到我們認為已經達到了標准」。高速投資助推美國鋼鐵企業先後較早大規模普及利用貝塞麥轉爐與平爐新技術,支持美國在19世紀末率先成為年產量超過千萬噸級鋼鐵大國,確立美國鋼鐵在全球的主導地位。
高速投資對日本戰後鋼鐵崛起同樣發揮關鍵作用。日本普及氧氣轉爐技術與推廣連鑄工藝都離不開大規模投資。「在1969-1970兩年中,日本鋼鐵工業投資額比歐洲煤鋼聯營和英國的總和還要多11%(肯尼斯、沃倫:《世界鋼鐵》第86頁)」。70年代日本出現新建大型特大型高爐浪潮。梳理資料顯示上世紀末世界范圍十餘座5000立方米特大型高爐,絕大部分是由日本鋼鐵企業在70年代建造、或始建於70年代並在後來改建擴容而成。
中國經驗同樣顯示投資支持追趕的規律作用。中國鋼鐵投資上世紀最後20年波動中顯著增長,用1990年不變價衡量投資額從改革初年不到100億元上升到1994年峰值300多億元。進入新世紀後鋼鐵投資增長大幅提速,不變價投資額從2000年200億元上下增長到近年峰值近2000億元,增幅約在9倍左右,直接支持了中國鋼鐵業規模擴張與綜合技術水平提升。
與日本70年代新建大高爐歷史現象相類似,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新世紀初年,我國鋼鐵行業興建十幾座4000-5000立方米大型與特大型高爐,同樣體現鋼鐵新興大國高速投資追趕規律作用。中國鋼鐵未來投資增速會顯著回落,然而鋼鐵結構轉型與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仍需要鋼鐵投資保持相當規模和適當增速。
我國鋼鐵業投資增長,得益於我國製造業整體水平提升與降低噸鋼產能建設投資成本,並使國內單位鋼鐵產能建造成本與國外比較保持相對優勢。例如寶鋼最初1、2期投資300億元,其中相當部分是美國進口設備技術,設計產能為670萬噸,噸產能投資約為4800元。寶鋼湛江首期投資500億元,年產鋼材938萬噸,噸鋼投資額約為5330元。
30多年來,中國噸鋼高品質產能名義價格投資額增長約11%,然而同期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價格增長兩倍多,可見過去30年用不變價衡量的噸鋼產能實際投資成本下降一大半。一些行業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噸鋼產能投資比發達國家可比成本大約低一半上下。國內民營企業噸鋼產能投資成本又要大幅低於國有企業。
觀察三次鋼鐵大國興起與世界鋼鐵產業轉移大潮,中國鋼鐵業發展推動新一輪產業轉移深刻體制特點在於,經濟制度與體制從封閉取向計劃經濟向開放型市場經濟轉型過程,為鋼鐵業可持續追趕與崛起提供根本動力。
中國改革開放體制轉型,與上述需求、技術、投資等側面發展演變交織滲透,形成制度變遷與經濟崛起共生互動的歷史進程。就鋼鐵業體制轉型狹義內容而言,市場化體制環境大體通過以下幾個環節改革過程形成。
一是價格體制改革。80年代實行鋼鐵價格雙軌制,90年代全面放開價格,形成反應市場供求的價格信號形成機制。
二是國有企業改革。80年代分三個階段推進國有企業承包制改革,培育國企市場經營能力和競爭意識。90年代建立國企現代企業治理結構,允許小型國企破產或被重組,進一步轉變國有企業體制機制。
三是允許支持民營企業發展。80年代允許縣鄉鋼鐵企業發展。90年代放鬆准入管制使民營鋼企初步發展,新世紀初民企佔到煉鋼產量5%與煉鐵和鋼材產量10%。隨著過去十餘年民營鋼企快速成長,民企2015年佔全國鋼產量一半以上,一批大中型民企成為技術和規模躋身中高端現代企業。四是創建培育市場競爭機制,形成國企民企同台競爭,國企內部央企地企各顯身手,民企內部規模不同企業同時發展的市場競爭環境與格局。
市場化改革與行業對外開放相互促進。我國鋼鐵業開放政策突出表現為借鑒國外當代鋼鐵業先進技術,果斷轉變歷史沿襲的平爐煉鋼為主技術路線,面向全球引進最先進技術工藝再造鋼鐵技術體系。無論是國家投資的寶鋼大型鋼鐵項目,還是市場環境中快速成長的民營企業代表沙鋼,發展過程中幾次重大投資決策,都是在高度重視國外先進技術工藝並與國外企業實施各種合作過程中實現的。主動積極引進吸收並消化創新國外先進技術,成為中國鋼鐵業參與並受益於當代全球化相對開放環境的重要內涵。通過調整鋼鐵生產布局大規模利用國際市場高品位鐵礦石資源,有限放開外國鋼鐵企業在中國鋼鐵領域投資,也從不同側面體現鋼鐵業與開放結合的體制轉型特徵。
現代鋼鐵業總體屬於技術成熟行業,仍需比較密集勞動投入,建立與技術最優規模相適應的高效生產系統需巨額投資。我國現階段經濟特點在於,對成熟技術系統掌握與集成創新能力較強,高儲蓄率與設備製造優勢相結合支持大規模投資能力,勞動力成本與發達國家比較仍有明顯優勢,因而鋼鐵供給側特徵與我國現實要素稟賦等發展階段條件高度契合。我國鋼鐵需求未來較長時期仍將居全球首位,為鋼鐵崛起提供需求條件。
我國鋼鐵業過去幾十年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結合分析鋼鐵業經濟學特徵與中國現實經濟條件,可推測鋼鐵業未來10-20年有望進一步提升進入全面崛起新境界。
目前鋼鐵國內形勢與外部環境面臨的諸多新矛盾新問題,是我國鋼鐵業從世紀初數量擴張,轉向全面提升過渡調整期的產物。需轉換視角以新一輪世界鋼鐵產業轉移深化為背景,客觀分析鋼鐵業內憂外擾形勢形成根源,理性評估中國鋼鐵發展前景並實施切實有效政策化解目前困難。調整期鋼鐵政策對內應以結構性改革為引領,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化解早先積累失衡因素,並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對外積極參與並引導國際鋼鐵對話,務實管理鋼鐵大國競合關系,由此推進新一輪世界鋼鐵產業轉移平順展開並迎接中國鋼鐵時代到來。
② 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向
解讀中國未來5年的增長與改革
摘自:中國財經報網
近日,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中信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中國未來5年的增長與改革暨《北大國情報告:在朗潤園讀懂中國》新書發布儀式」在北京大學朗潤園舉行,眾多專家集聚一堂,共同解讀中國改革。
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認為,國企改革仍然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方向的前提下推進。國企改革現在的主要目標首先是做強、做優,然後是做大,逐步提高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以及抗風險能力。他解釋說,國企改革需分為三類。第一類商業型國企要推進股份制改造,實現整體上市。第二類公益型國企要加強內部治理結構,盡可能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第三類自然壟斷型國企要符合「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的方針。他強調,作為國有資本的代表,國資委授權的出資人不能成為直接的生產經營主體。國有資本布局的結構調整,不是體現在讓國企消亡,而是體現在股東的進退。
在趙昌文看來,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問題至關重要,允許將部分國有資產轉化為優先股,在一些企業內探索實行員工持股等。和中央國企相比,地方國企數量上佔多數,改革任務也不盡相同,地方國企改革要和地方債的化解、投融資平台的清理和財稅體制等問題相結合。
中國處於結構調整關鍵時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認為,周期規律是制約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之一。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在周期性波動中實現,而這次周期調整無疑時間更長,內容也更加復雜。原因在於:第一,從擴張失衡環境背景看,通過高額投資派生出的產能過剩需要較長時間來消化。第二,從擴張失衡形成機制看,中國經濟面臨更為復雜的存量調整和局部資產負債表修復問題。第三,從調整進程短期中斷看,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行為中斷了早先調整,加劇了失衡。第四,從疊加結構調整特點看,要素價格上升和重工業接近峰值倒逼轉型升級。
盧峰認為,周期與結構雙重調整塑造了近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勢。目前處於結構調整關鍵時期與周期調整最後階段,中國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有必要加大穩增長與防風險的政策舉措,使關鍵領域的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並由此提升經濟潛在增長率,充分釋放市場創新力量,激活新經濟增長因素,更好發揮新型大國能動性,有效拓展全球經濟增長空間。
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需相互提攜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教授認為,中國金融體系市場機制失效歸於過去傳統的「雙軌制」模式(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雙軌制,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雙軌制),尤其是金融抑制已經引發了很多結構性問題和風險。因此需要有新的金融形式與金融渠道來支持創新和產業升級。要放開准入,開放市場,改善監管。在分析金融改革中值得關注的問題時,黃益平教授談到,不應該把金融市場放在實體經濟的對立面,要相信市場,需要創造改革秩序和前提條件,提高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保持金融體系自身的穩定,使金融體系充分支持實體經濟。
醫改需在籌資和服務模式上突破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認為,短時間內中國仍然會在勞動力要素上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從相對衰落的製造業轉型到現代服務業是必然選擇。醫療健康行業才是21世紀中國經濟的龍頭產業,投資健康、醫療行業,一定會促進經濟增長。
劉國恩強調,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必須解決兩大問題:籌資模式和服務模式。醫療服務的需求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同時醫療服務供需雙方具有信息不對稱性,因此醫療服務需求風險很大。中國原有的醫療籌資制度,即以公立醫院為主的「補供方」模式需要改革,全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補需方」模式需要建立。這需要建立大病醫保及多元商業醫保的補充。
劉國恩認為,醫療服務模式的改革要艱難得多,應發揮醫保「補需方」配置資源的關鍵作用,助推基層全科醫學體系的建立,並促進醫生多點自由執業;靠技術創新,實現「互聯網+」醫療,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醫務人員的有效調動和配置。
③ 關於高原的爭論
前面我們討論了中國東部高原可能存在的若干跡象和高原的變遷,但是,高原是否存在,其界線、演化、垮塌的時限等等還存在許多爭論,還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探索。
8.1.7.1 A型花崗岩問題
南嶺型花崗岩是見證高原垮塌的最好證據,許多A型花崗岩具有南嶺型的特點。對於A型花崗岩的成因及其地球動力學意義存在不同的認識,且由於命名標準的不同,A型花崗岩並不都是南嶺型花崗岩,有的所謂A型花崗岩竟是埃達克岩。中國東部已經報道了一些A型花崗岩,大多具有南嶺型花崗岩的特徵,對於限定高原的垮塌是很有意義的(如本章8.1.3.6節所述),可惜中國東部的許多A型花崗岩缺少精確的同位素定年資料(大大不如埃達克岩),因此,還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料。例如,很早就報道安徽沿長江兩岸有兩條A型花崗岩帶(邢鳳鳴和徐祥,1994),一條從安慶-樅陽,另一條由貴池-南陵-繁昌,他們報道的年齡是128 Ma(K-Ar法)顯然早了一點。因為,他們提到的南陵板石嶺花崗岩據樓亞兒和杜楊松(2006)報道是125 Ma的。大別可能也有一些南嶺型花崗岩的資料,如天柱山、英山尖、白馬尖、主簿源、桐城金雞寨花崗岩等(石永紅等,1998;胡雄星和馬東升,2002;錢存超等,2004),可惜均無可靠的年齡,很難進一步討論。
8.1.7.2 喜馬拉雅型花崗岩問題
喜馬拉雅型花崗岩是一個新提出來的類型,它非常有用,既可判斷高原的抬升(如果其時代與埃達克岩相當或更早),也可看出高原的垮塌(如果其時代晚於埃達克岩)。如前所述,本區出現兩個時代的喜馬拉雅型花崗岩,一期是中侏羅世的(172~175 Ma),另一期如主簿源(127 Ma,Xie Z et al.,2006)是早白堊世的。它們應是高原演化不同階段的產物,指示高原初始抬升和開始垮塌時的地殼狀況。尤其後一類,可以告訴我們高原垮塌的過程。淶源和大河南岩體中也見有喜馬拉雅型花崗岩(淡色花崗岩)侵入早白堊世的埃達克岩中(據陳斌等,2002),可惜沒有年齡資料。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原北部類似喜馬拉雅型的花崗岩並非少數,如汪洋(2002)報道的冀晉遼地區22個燕山期SiO2含量在67%~77%之間的強過鋁質酸性岩體(如六柱坪花崗斑岩、閻杖子花崗斑岩、河灣石英斑岩、南門山石英斑岩、灘上石英斑岩、三義庄石英斑岩、平頂山二長花崗岩、小寺溝二長花崗斑岩、轎頂山鹼長花崗斑岩、下營房石英斑岩、下營房二長花崗岩、壽王墳鹼長花崗斑岩、大水泉石英鈉長斑岩、大野峪花崗斑岩、大陰坡石英正長斑岩、盧峰口花崗斑岩、口前花崗斑岩、水簾洞石英斑岩等),它們均顯示中等程度的LREE富集、明顯的負銪異常和較平坦的HREE配分模式,Yb大多低於2×10-6,Sr含量不大於100×10-6,汪洋(2002)估計的熔融溫度在800℃~900℃之間,壓力0.9~1.7 GPa,對應的深度為30~60 km左右。看來,汪洋(2002)報道的花崗岩大多屬於喜馬拉雅型花崗岩,仔細研究該類花崗岩的性質、成因、時代、分布,對於高原的演化可能具有重要的價值。
8.1.7.3 熱河生物群與義縣組火山岩
熱河生物群產於義縣組地層中,張立東等(2004)認為,義縣組的岩石組合、生物組合(尤其是植物和孢粉)和沉積環境所反映的古氣候以溫暖潮濕為主,盡管有些少量植物具有一些半乾旱特點。義縣組不僅出現了大量的火山岩,而且其中的沉積夾層是以黃綠色、灰色為主基調的湖相沉積層。主體沉積層除了具有大量的凝灰膠結物外,還含有豐富的碳酸鹽膠結物,在局部地段形成了不連續的灰岩透鏡體。伴隨這些地層形成了豐富的動物、植物化石。碳酸鹽或灰岩的出現,表明當時的湖水呈弱鹼性,富含鈣質和碳酸根離子,間接說明當時的大氣相對富含CO2,而且大氣降水比較充沛,對區內裸露的地層進行了深度的淋濾和風化,有利於植被和動物的生存和發展。此外,義縣組植物群中以喜濕、喜熱的類型佔多數,整體植物群反映了溫暖、濕潤氣候條件下的亞熱帶-暖溫帶的陸地植被景觀。植物孢粉分析發現喜中溫的裸子植物松柏類花粉占絕對優勢,其次為喜濕熱的蘇鐵類、蕨類植物孢子,雖然含有乾旱環境下的掌鱗杉科花粉,但是含量很低。這些特徵已經明顯不同於晚侏羅世的乾旱孢粉組合特徵。陳丕基(1999)討論了熱河生物群的分布,將其劃分為3個階段:早期分布較少,位於承德以北,相當於大北溝組(130~135Ma,柳永清等,相當於義縣組的下段);中期為熱河生物群繁盛期,主要出現在義縣組下部的尖山溝層,鋯石U/Pb年齡為125.2±0.9 Ma(王松山等,2001)和125.2±2.2 Ma(陳文,2004),說明尖山溝層年齡為125 Ma±。分布范圍包括蒙古、甘肅、內蒙古、北京附近、冀北、遼西、吉南、大興安嶺、俄羅斯東外貝加爾,此外,還零星出現在山東蒙陰、河南信陽、安徽舒城與霍山等地。晚期指的是遼西九佛堂組,熱河生物群分布范圍更廣,向西擴展到新疆准噶爾,向東達朝鮮半島及日本的廣島,向南抵皖南和浙閩等地。
據李祥輝等(2008)根據對粘土礦物與古氣候的關系研究指出,在冀北-遼西地區中生代中晚期古氣候變化較大。中侏羅世屬於亞熱帶暖濕氣候,晚侏羅世變為乾冷,但中晚期又開始轉向半乾旱-半濕潤,早白堊世早中期氣候溫濕。說明這一地區可能只在晚侏羅世和晚白堊世部分時期受到東部高原的影響,或者說此期的東部高原古海拔較高(李祥輝等,2008)。上述認識與本書的見解不謀而合。按照我們的認識,遼西-冀北地區在中侏羅世抬升,至早白堊世垮塌,大約的時限在165~127 Ma期間。因此,在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繁盛時期(125 Ma左右),不應當處於高原條件,估計當時的地表高度可能不會超過1000 m。於是,義縣組火山岩的性質即成了關鍵因素:如果它是埃達克岩,即與生物群發生矛盾;如果它不是埃達克岩,則與高原無關。對義縣組火山岩研究的結果,大多數人不認可它是埃達克岩(如李伍平等,2002;Zhang HF et al.,2003;張宏和張旗,2005),但王曉蕊等(2005)、黃華等(2007)、Yang and Li(2007)和孟凡雪等(2008)認為,它是埃達克岩,而我們認為義縣組火山岩是贊岐岩而非埃達克岩(見本書第1章)。王曉蕊等(2005)、黃華等(2007)和Yang and Li(2007)的數據更加類似於贊岐岩,但是,孟凡雪等(2008)報道的遼西凌源地區義縣組中酸性火山岩(124 Ma)是埃達克岩。本書作者指出,根據孟凡雪等(2008)的資料,凌源地區的確存在124 Ma的埃達克岩。於是,相應的該區應當存在加厚的地殼,存在高原,與本書的上述認識相矛盾,也與熱河生物群的發育條件相矛盾。因為,124 Ma是凌源地區熱河生物群最繁盛的大王杖子層(金剛山層)的時代,而熱河生物群顯然不可能出現在高寒地區。怎麼解決這個矛盾?
我們之所以特別關注義縣組火山岩究竟是埃達克岩還是贊岐岩,關鍵還是要解決熱河生物群生存環境問題。如果是埃達克岩,處於加厚地殼,熱河生物群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是贊岐岩,其源於含水地幔的部分熔融,則與地殼是否加厚無關。因此,義縣組火山岩的性質與熱河生物群的關系仍然沒有解決,尤其孟凡雪等(2008)的資料發表以後。看來,現在還不是作結論的時候,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已經是刻不容緩了,雖然該區研究程度在國內來說已經相當高了。
圖8.10 張家口組分布圖(據馬麗芳等,2002)
8.1.7.4 張家口組火山岩的性質
張家口組火山岩最近積累了許多高質量的同位素年代學資料,遺憾的是缺少高質量的地球化學資料。張家口組是早白堊世的,但各地(例如冀北和遼西)張家口組時代有很大差異,大多認為在130~136 Ma之間(張宏等,2005c及其所附的參考文獻),楊進輝等(2006)最近報道了張家口-宣化地區一個很年輕的張家口組流紋岩的年齡為126 Ma。從圖8.10看,在冀北-遼西-內蒙古南部地區張家口組分布很廣,本書釐定的高原北界(約在138~132 Ma期間)大體位於張家口-圍場-赤峰一線,恰恰從大致同時代的張家口組分布范圍內通過。這就出現問題了:如果界線兩側的張家口組的時代和地球化學性質一樣(不論是否埃達克岩),高原界線從中穿過就是錯誤的。那麼,是否有可能高原界線兩側的張家口組不是一回事呢?我們沒有任何依據。因此,分布於京冀遼蒙之間的張家口組的時代和性質就是至關重要的了。它們的性質是怎樣的?高原的界線應當怎樣劃?高原范圍內外的張家口組的時代和性質如何?它們是同樣性質的還是不同性質的?目前我們對此還一無所知,因此,研究不同地區張家口組火山岩的時代和性質,對於高原是否成立和高原北界走向是非常有意義的。
此外,北京西山東嶺台組火山岩與張家口組的關系也是令人關注的。東嶺台組火山岩不整合在髫髻山組之上,其時代大體相當於張家口組,岩性上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一些區別,例如,張家口組火山岩酸性程度更高,而東嶺台組有部分安粗岩(李伍平等,2000;李曉勇等,2004;袁洪林等,2005)。已經報道的東嶺台組火山岩的地球化學資料Sr和Yb的變化大(袁洪林等,2005),似乎很難理出頭緒,而分布於東嶺台組周圍的同時代侵入岩則大多具有埃達克岩的特徵(如八達嶺、王安鎮、大河南),這個矛盾怎樣解決我們也束手無策。
8.1.7.5 復雜的花崗岩體和岩基
在准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些令人迷惑的問題。如某些岩體(或火山岩剖面)報道了區區不到10個地球化學數據,可是,按照本書對花崗岩的分類來考察,幾乎各種類型的花崗岩都有,極端的情況既有埃達克岩和喜馬拉雅型的,也有浙閩型和南嶺型花崗岩,有的還有(我們目前還搞不清楚其地球動力學意義的)廣西型花崗岩。這里存在幾種可能:(1)我們的分類有錯誤,經不起更多資料的檢驗;(2)分析數據質量不高;(3)樣品的代表性有問題,即樣品可能包括了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侵入體。我們知道,一個岩基或大岩體往往由許多侵入體(從幾個、十幾、幾十到上百個)組成,它們的成分不同,時代不同,所反映的源區壓力和深度可能也不同。如果我們沒有搞明白它們之間的關系,采樣時沒有分清不同的侵入體,得出的數據自然會出現矛盾的情況。有的一篇文章公布十幾或幾十個地球化學數據,卻只有1個或幾個年齡數據,如果年齡數據與地球化學數據不能一一配套,就難免張冠李戴。因此,對於某些較大的岩體和岩基,我們應當格外小心。我們當然不必對每個侵入體都進行詳細的研究,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選擇變形和未變形的、淡色和深色的、含角閃石和不含角閃石的、含鉀長石少和含鉀長石多的、含副礦物少和含副礦物多的、含副礦物不同的、偏基性和偏酸性的、侵入體較大和較小的、位於岩基內部和邊部的、上部和下部的、含礦和不含礦的、混合現象顯著和不顯著的、相變現象清楚和不清楚的以及不同侵入期次明確的、認為應當仔細研究的若干侵入體,開展系統的地質、岩石、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代學研究。我們已經在若乾地區發現了一些好的苗頭,今後的研究如果能夠將花崗岩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形成時代密切結合起來(至少地球化學應當與年代學研究密切結合起來),將可得出更加豐富和深入的認識,對於提高花崗岩研究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8.1.7.6 沉積盆地與高原
侏羅-白堊紀地層發育情況對於高原存在與否是致命的,我國侏羅紀發育的大多是陸相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如鄂爾多斯盆地、柴達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滇中盆地等,在中國東部高原范圍內大多缺失侏羅-白堊紀地層,僅有的少許盆地規模和沉積厚度也很小,且火山活動頻繁,形成一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積岩的互層。而西部的侏羅系則全由沉積岩組成。有人以華北某些盆地發育巨厚的侏羅-白堊紀地層為由認為高原不成立。如果的確是這樣,當然是個問題。但是,如果盆地形成在165~125 Ma時間段內,如果盆地堆積物主要由碎屑物組成,如果盆地厚度巨大,如果在高原內部的某地上述三個條件同時滿足,則的確對高原的假說不利。例如燕遼地區,髫髻山組和張家口組厚度巨大,但主要由火山岩組成,只能說明岩漿活動的劇烈程度而與地殼的差異運動無關,不能否定高原的存在。但晚侏羅世-早白堊世(156~139 Ma,孫立新等,2007)的土城子組和後城組不同,主要由粗碎屑岩組成,具磨拉石沉積的特徵,厚達1000~2000 m,可能與高原抬升引發的大量剝蝕作用有關。
8.1.7.7 高原界線的拾遺補缺
本書大體圈定了高原的邊界(圖8.3),但是,問題仍然很多。許多地方有資料可循,更多的地方無資料可循。許多有資料的地方,部分資料能夠配套又很精確,界線的可信度就高一些,否則其可信度就較低或很低。對於無資料的地方,我們就無能為力了,因此,拾遺補缺是一個非常繁重的任務。
8.1.7.7.1 高原西界
山西境內的高原西界幾乎沒有任何資料(圖8.1和圖8.3),我們只能模糊地知道高原的界線應當位於鄂爾多斯盆地以東和太行山以西,高原界線在100~200 km寬的范圍內無法確認。左雲地區有早白堊世的冰川泥石流沉積,說明高原可能離其不遠;小秦嶺地區出露的埃達克岩暗示晉西南也許處於高原范圍內。據了解,在晉北和晉西南有一些小的中生代花崗岩出露(山西省地質礦產局,1989),對它們進行研究或許會對高原西界有所限制。
8.1.7.7.2 高原南界
高原南界包括從湖北—安徽—江蘇—上海,在長達1000多km的范圍內,高原的界線在許多地方存疑。最令人遺憾的是皖南地區,沿長江一線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資料,但是,長江以南幾乎沒有多少資料可供參考。皖南花崗岩不少,有些很有名氣,如黃山花崗岩和九華山花崗岩,但是,時代和性質不清。皖南以南的德興為埃達克岩,但是,我們不知道德興的埃達克岩怎樣與大別和長江中下游的埃達克岩聯系起來,因為,中間(皖南)缺少資料。
最近,湘東北地區的研究有不少新的進展,發現了不少中生代早期(三疊紀-早侏羅世)的喜馬拉雅型花崗岩和埃達克岩(見本書第7章),鄂東南早先研究程度較高,最近也有新的進展,然而橫亘於鄂東南和湘東北之間的幕阜山地區卻長年無人問津。幸好最近發表了一點新的資料,但由於資料不配套仍然無法利用。根據目前的資料,湘東北和贛東北在早-中侏羅世時可能地殼較厚(有埃達克岩和喜馬拉雅型花崗岩),而長江中下游一帶中-晚侏羅世的埃達克岩廣泛發育,因此,幕阜山即成為關鍵地區,它與皖南的關系,與鄂東南和湘東北的關系對於判斷高原南部的演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江蘇—上海地區由於大片沉積物覆蓋,高原界線的走向不清楚。目前僅因上海張埝一地可能是埃達克岩而把高原界線放在了上海以南,其實是沒有多大把握的。因此,對江蘇和上海的研究也成為關鍵的一環。
8.1.7.7.3 高原東界
高原東界我們相信大部分已被海水淹沒,目前只能在山東、遼東和朝鮮等地尋找線索。膠東做了許多比較深入的研究,對高原的演變提出了許多極有價值的資料(如晚於120 Ma的埃達克岩的發現改變了高原演化的歷史),很可惜遼東和朝鮮的資料很少,因此,高原的東界基本上是模稜兩可的。
8.1.7.8 其他方面的研究
以上我們主要從岩石學角度討論了中國東部高原的方方面面,包括零星地層、古生物、沉積和構造學方面的資料,其實這些資料對於高原來說還不是最主要和最關鍵的。如我們發現了埃達克岩,只能說明地殼加厚,是否存在高原,高原多高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又如早白堊世冰筏和冰川沉積的發現,只能說明當時附近存在高山,並不能證明一定有高原。因此,許許多多的證據都只是間接的而非直接的。只有知道某地某時的海拔高度,並查明其延伸范圍,才能知道中國東部高原存在還是不存在。此外,如果高原存在,必將引發一系列相關現象,如高原內部、邊部和外部構造、岩石、沉積、地層方面的差異,高原與非高原(例如與東北、鄂爾多斯及華南的對比)之間在氣候、環境、動植物種群方面的差異,東亞以至全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氣圈的變化等等。例如,中國東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有無耐寒的動植物群?如果有,在哪裡;如果無,高原存在否?在遼寧、吉林、山西已發現冰筏和冰川沉積(王東坡等,1996;程守田等,2002),高原范圍內的冰川在哪裡?高原的抬升必然帶來強烈的剝蝕,巨量的剝蝕物堆積在哪裡?山前磨拉石在哪裡?古水流方向如何?高原南北生物群可能有差異(北部熱河生物群,南部建德生物群),但也有相似之處,高原的崛起對氣候的影響有多大?高原南北地層、沉積的差異有多大?原因是什麼?等等。在這些領域,有的已見端倪,有的正在探索,如顧連興等(2002)、徐寶亮等(2007)和李祥輝等(2008)的研究。這些問題如果沒有明確的答案,高原問題就不能說解決了。因此,中國東部高原的研究還任重道遠。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質事件,對於新生代全球變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研究青藏高原抬升的原因、碰撞的歷史及其引發的效應,是當今地球科學最具前緣性的課題。中國東部高原的規模與青藏高原大體相當,中國東部高原也應當是中生代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中國東部高原是青藏高原的明天,青藏高原是中國東部高原的昨天。對於青藏高原,中外科學界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對於中國東部高原,外國人知之甚少,中國知道的人不少,贊同的人不多,研究的人就更少了。我們希望中國東部高原問題能夠逐步引起國人的注意,希望中國的學術界能夠將青藏高原和中國東部高原聯系起來進行研究。我們如果能夠把這兩個問題抓住了,抓好了,可能會帶動一大批學科的發展,而且,由於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也許還會由此誕生出新的學科,引出新的學科發展方向。因此,聚焦青藏高原和中國東部高原的興衰問題,不僅具有極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現實意義,對於探索構造-環境-生物鏈的關系也是一個極好的嘗試。因此,組織各個學科的聯合攻關,發揮各個學科的優勢,改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就是至關重要的。板塊構造的思路不可能解決中國東部高原的問題,我們必須另闢蹊徑,開展創新性的研究,才能在新的領域創出新的成果(張旗,2008b)。
圖8.11 湖南山地分布圖
④ 方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懷化漵浦警予路證券營業部怎麼樣
方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懷化漵浦警予路證券營業部是2000-03-01注冊成立的其他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上市),注冊地址位於漵浦縣盧峰鎮團結街(大漢新城銀河港4棟)一樓104/105號門面。
方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懷化漵浦警予路證券營業部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312246985990698,企業法人羅向瀾,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方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懷化漵浦警予路證券營業部的經營范圍是:證券經紀(除廣東省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之外);證券投資咨詢;融資融券;證券投資基金代銷;代銷金融產品、為期貨公司提供中間介紹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方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懷化漵浦警予路證券營業部更多信息和資訊。
⑤ 為什麼我國現實卻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
在4萬億投資的強力刺激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已基本確立,但通脹預期、產能過剩、全球此起彼伏的政策「退出」聲使得中國經濟前景依然充滿變數。 在近日舉行的「2010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包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在內的多位經濟學家均建議,在通脹尚未構成現實壓力的情況下,應抓住良機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減少對外貿出口的依賴,同時推進資源價格改革。 通脹不需要過分擔憂 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曾披露信息稱,今年後幾個月宏觀調控的重點是,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這一政策信息使得投資者更加關注中央政府將如何「管理通脹預期」。 盡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管理通脹預期」,但賈康指出,其中「預期」二字非常重要,表明我們尚未面臨現實的通脹壓力。近期財政部公布的9月財政收支情況顯示,當月財政收入同比增長33%,重回全球金融危機前的高速增長。在賈康看來,今年財政收入增長應該和GDP增長在名義指標上同步,有望達年度8%的增幅。 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目前既有推動價格上漲的壓力,同時也有抑制價格上漲的因素,通脹不需要過分為之擔憂。但也有經濟學家擔心,糧食價格上漲未來可能構成通脹壓力。 「大家不必擔心因糧價、農產品價格上漲推動通貨膨脹。這個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出席論壇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研究部部長韓俊說。 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一到三季度,糧農產品價格持續下滑。韓俊表示,今年以來,糧食市場面臨的最大壓力是價格下滑,國家不得不通過大規模按最低保護價收購農民的糧食,以穩定糧價,維持農民的生產意願。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宋國青教授此前的測算亦顯示,四季度價格增長速度可能為零,甚至出現負增長,亦即小幅通縮。 恢復高增長須靠內需 盡管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已基本確立,但夏斌指出,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經濟形勢已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必須扔掉對美國消費需求的幻想,轉向擴大內需,切實調整經濟結構。 「美國人減少消費,對於原來靠大量出口維持增長的國家來說,相當於突然減少了最大的一塊消費需求。中國如何才能恢復過去9%至10%的高增長?必須靠擴大內需,擴大國內需求。」夏斌說。 全球金融危機前,貿易順差對中國GDP的貢獻率達35%,中國經濟外貿依存度達66%。由於全球金融危機讓西方國家消費者捂緊口袋,中國產品出口大幅下滑,今年進出口數據同比一直保持兩位數負增長。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外貿對GDP的貢獻為負3.6個百分點。北京大學國際發展研究院教授盧峰此前表示,進出口今年對中國GDP的貢獻幾乎接近零。 「應該在維持中國社會能夠接受的較低的增長水平的情況下,主動加快經濟調整,不要抱有幻想。」夏斌認為,主動加快結構調整的重點,應該放在提高消費上,解決「高儲蓄、低消費」的問題。消費如果真正能上來,產能過剩的問題也相對好解決。 中國政府刺激內需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啟動「家電下鄉」。但截至目前,家電下鄉的效果遠未達到預期。韓俊說,有關部門最初制定的3年「家電下鄉」目標是銷售額8000億元人民幣,後來兩次下調至3000億元。今年1—8月,在農村地區銷售的家電共計326億元,目前看,全年要達到800億元非常困難。 他透露,中央政府選定的下一個刺激農民消費的熱點是農民住房。今年中央財政拿出40億元,在全國23個省份支持農民進行危房改造,一戶補貼1萬元。理論上測算,僅山東濰坊一個地級市,3年即可啟動消費300億元。 財政政策也需要適當微調 賈康認為,在中國經濟尚未完全走出低迷期的情況下,目前談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的退出為時過早,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有必要繼續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但就像貨幣政策進行了微調一樣, 財政政策也需要適當微調,轉向側重於經濟結構調整。 「通脹尚未構成現實壓力,目前不用發力對付通脹,這給了我們非常寶貴的時間窗口,更應該注重用我們的經濟手段促進結構優化和轉變發展方式。」賈康說。 在他看來,當務之急是啟動資源價格改革。逐步理順扭曲的資源價格體系,推動資源稅賦關系調整。「財政政策必須在資源價格改革方面承擔起重要責任。」賈康說,前幾年曾經反復討論過資源稅費改革,但一直找不到恰當的時機啟動,而目前正當其時,應該抓住這個時機。 盡管短期內通脹壓力不明顯,但對於通脹預期仍需提前應對。貨幣和信貸政策如何調整,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明年在保持基本穩定、不出現大起大落的前提下,如何使貨幣信貸的增長勢頭平穩回落,這是關鍵。」夏斌認為,信貸應該支持4萬億元投資項目完成。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可能繼續保持今年9萬億元的信貸規模。(人民日報海外版) 追問: 我的意思是,在現在生產過剩的情況下,為什麼面臨的不是 通貨緊縮 的壓力?
⑥ 地理小報
世界十大
世界十大平原
名 稱 面積(平方千米) 所屬大洲
亞馬孫平原 5600000 南美洲
東歐平原(俄羅斯平原) 4000000 歐 洲
西西伯利亞平原 2600000 亞 洲
拉普拉塔平原 1500000 南美洲
北美大平原 1500000 北美洲
圈蘭平原 1500000 亞 洲
恆河平原 450000 亞 洲
印度河平原 300000 亞 洲
中歐平原 300000 歐 洲
松遼平原 250000 亞 洲
世界上最小的十個國家
國家 面積(平方千米)
梵蒂岡(歐洲) 0.44
摩納哥(歐洲) 1.9
諾魯(大洋洲) 22
吐瓦魯(大洋洲) 26
聖馬利諾(歐洲) 61
列支敦斯登(歐洲) 160
馬紹爾群島(大洋洲) 181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北美洲) 269
馬爾地夫(亞洲) 298
馬爾他(歐洲) 316
世界十大山峰
名 稱 海拔高度(米) 所屬山脈 所屬國家或地區
珠穆郎瑪峰 8848.13 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尼泊爾
喬戈里峰 8611 喀喇昆侖山脈 中國--克什米爾
干城章嘉峰 8586 喜馬拉雅山脈 尼泊爾--錫金
洛子峰 8516 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尼泊爾
馬卡魯峰 8463 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尼泊爾
卓奧友峰 8201 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尼泊爾
道拉吉里峰 8172 喜馬拉雅山脈 尼泊爾
馬納斯盧峰 8156 喜馬拉雅山脈 尼泊爾
南伽峰 8125 喜馬拉雅山脈 克什米爾
安那布爾納峰 8091 喜馬拉雅山脈 尼泊爾
⑦ 世界十大山峰是那幾個
珠穆朗瑪峰、喬戈里峰、干城章嘉峰、洛子峰、馬卡魯峰、卓奧友峰、道拉吉里峰、馬納斯盧峰、南迦帕爾巴特峰、安那布爾納峰。
1、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俗稱珠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線上,北部在中國西藏定日縣境內(西坡在定日縣扎西宗鄉,東坡在定日縣曲當鄉,有珠峰大本營),南部在尼泊爾境內;
是世界最高峰,也是中國跨越四個縣的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和尼泊爾國家公園的中心所在。
5、南迦帕爾巴特峰
南迦·帕爾巴特峰,海拔8125米(另有海拔8126米的測量數據),是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爾巴特峰有5個峰頂,除海拔8125米的主峰外,北肩峰海拔8070米,南肩峰海拔8042米。
南迦·帕爾巴特峰屬於喜馬拉雅山脈,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最西端,位於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地區。
南迦·帕爾巴特峰的南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岩壁——魯帕爾岩壁,有1萬5千英尺長。南迦·帕爾巴特峰的首次登頂是沿著一條狹窄的山脊線才得以成功。南迦·帕爾巴特峰的攀登死亡率極高,因此被稱為「殺人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十大山峰
⑧ 盧峰的國籍
江西 盧峰,男,1988年12月14日生於江西上饒。中國內地新生演員、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深圳分會志願者、深圳市南山區傑出青年、淘寶平面模特、傳媒大賞傑出志願者、深圳彩韻佳服裝集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