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個美國關於股票的電影,男豬腳是個股票經紀人,自己創辦一家股票公司,不過後來被FBI盯上了,就開
《當幸福來敲門》是由加布里爾·穆奇諾執導,威爾·史密斯、賈登·史密斯、專桑迪·牛頓屬等主演的美國電影。影片取材真實故事,主角是美國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
影片講述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影片獲得2007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⑵ 美國的花旗公司是干什麼的
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使花旗集團在短短五年時間里,總資產規模擴大了71%,股東權益增加92%,資本實力不斷提高;總收入提高72%,利潤增長 2.6倍,表現出不凡的盈利能力;其股票在進行一次送股(每3股送1股)和 22次分紅派息(每股分紅共計$3.82)的情況下,每股凈值仍提高了一倍,價格翻了一番。花旗股票是紐約股市著名的績優藍籌股,如其業務品牌一樣著名。
花旗集團作為全球卓越的金融服務公司,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約為二億客戶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從消費銀行服務及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以至經紀,保險和資產管理,非任何其它金融機構可以比擬。現匯集在花旗集團下的主要有花旗銀行、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美邦、Citi-financial、Banamex和Primerica。
英國《銀行家》雜志對世界前1000家銀行2002年各項指標排名中,花旗集團以一級資本590億、總資產10970億、利潤152.8億美元三項排名第一,盈利水平佔1000家大銀行總盈利2524億美元中6.1%。根據花旗集團最新年報顯示,花旗集團2003年一級資本已達669億、總資產12640億、利潤 178.5億美元,比上年又分別增長了13.4%、15.2%和16.8%。
在過去的 10年裡,花旗集團的股票價格、盈利能力和收入復合年增長均達到兩位數字,而且盈利增長高於收入增長。尤其令同行所嘆服的,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 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機和反恐戰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1000家大銀行總體盈利水平分別下挫14.9%和29.7%的情況下,花旗集團仍達到3%和 4.5%的增長,顯示了花旗金融體系非凡的抗風險能力。
花旗集團目前是全球公認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不僅是因其在全球金融服務業盈利與成長速度最高的企業中連續占據領先地位,更由於它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務連鎖公司。花旗集團為100多個國家2億多位顧客服務,每位客戶到任何一個花旗集團的營業點都可得到儲蓄、信貸、證券、保險、信託、基金、財務咨詢、資產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務,平均每位客戶的產品數在全球同行企業中排名第一,因此花旗集團的客戶關系服務網路是花旗不可估量的一種資源,桑迪·維爾就曾驕傲地說過:「這個網路是我們唯一擁有的真正有競爭力的優勢,不管你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能找到一家花旗銀行的機構可以為你服務。」
[編輯本段]花旗歷史
在花旗的歷史上,有三個重要的名字:花旗銀行(Citibank)、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集團(Citigroup),它代表著花旗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1.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月改為現名。
紐約花旗銀行的前身是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創立,經營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1865年該行取得國民銀行執照,改為紐約花旗銀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該行,將它作為美孚石油系統的金融調度中心。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以後,紐約花旗銀行脫離了洛克菲勒財團,自成系統。當時,由於業務每況愈下,曾一度依附於摩根公司。到了40年代,紐約花旗銀行趁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機,大力恢復和擴充業務。戰後,紐約花旗銀行業務不斷擴展。50年代,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的企業兼並浪潮,紐約花旗銀行在競爭中壯大起來,於1955年兼並了摩根財團的第二大銀行--紐約第一國民銀行,隨後更名為第一花旗銀行,此時該行資產急劇擴大,實力增強,地位迅速上升,成為當時美國第三大銀行,資產規模僅次於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
2. 花旗公司
由於美國銀行法對銀行與證券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規定商業銀行不許購買股票,不允許經營非銀行業務,對分支行的開設也有嚴格的限制。為了規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銀行走出了公司戰略決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銀行控股公司,以其作為花旗銀行的母公司。花旗銀行把自己的股票換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資產的99%是花旗銀行的資產。數十年來,花旗銀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艦銀行」,20世紀70年代花旗銀行的資產一直占花旗公司資產的95%以上,80年代以後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花旗公司共轄13個子公司,提供銀行、證券、投資信託、保險、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服務(按照當時法律要求,非銀行金融業務所佔比例很小)。通過這一發展戰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道路,並在198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
3.花旗集團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布合並,合並組成的新公司稱為「花旗集團」,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蘭色字標。
旅行者集團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險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Company)成立於1864年,一直以經營保險業為主,在收購了美邦經紀公司(Smith Barney)後,其經營范圍擴大到證券經紀、投資金融服務領域。1997年底又以9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了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羅門·美邦投資公司,該公司已居美國投資銀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成的花旗集團,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從而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
[編輯本段]花旗發展
花旗銀行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派克大道399號的花旗銀行,是華盛頓街最古老的商業銀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華盛頓政府的第一任財政總監(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繆爾.奧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與紐約的一些商人合夥創辦了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團的前身。當時,該銀行還是一家在紐約州注冊的銀行。在創建之初,紐約城市銀行主要從事一些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國國民銀行法,紐約城市銀行取得了國民銀行的營業執照,更名為紐約國民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後,紐約國民城市銀行迅速發展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之一。
20世紀初,紐約國民銀行開始積極發展海外業務,1902年,該行在倫敦開設了它的第一家國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萬國寶通銀行之前,紐約國民城市銀行已在拉美、遠東及歐洲建立了37家分支機構(Muro,1984,p.47)。萬國寶通銀行成立於1901年,當時主要是為了發展對中國及菲律賓的貿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國在華的第一家銀行分行,不久又相繼在遠東其他地區設立海外分行32家。通過兼並萬國寶通銀行,紐約城市銀行的海外分支網路擴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銀行(1927年以後,紐約城市國民銀行的中文行名改為花旗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已達到100家。
20世紀20年代花旗銀行開始開拓零售銀行業務。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專對個人服務的分行,1928年成為首家提供個人貸款的商業銀行,70年代花旗銀行的零售銀行業務又獲得了新的發展,它成為美國VISA卡與萬事達卡的最主要發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銀行率先大規模將ATM機引入銀行系統,目前,花旗銀行已是美國最大的信用卡發行者。為把零售金融業務推向全球化同時擴展分銷渠道,花旗集團於2000年11月收購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設於15個國家的共2,600家分行,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業。
1929年和1930年,花旗銀行先後收購了農民信貸與信託公司和紐約美國國民協會銀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花旗農民信託公司,1959年花旗農民信託公司改名為第一花旗信託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Trust Co.),兩年後合並於第一花旗銀行,成為其信託部的一個組成部分。
1955年3月,花旗銀行兼並了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同時更名為第一花旗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合並後的第一花旗銀行成為僅次於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的美國第三大銀行,1962年第一花旗銀行更名為第一國民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1年第一花旗銀行率先推出了大額可轉換定期存單(CD)業務,該業務使花旗銀行能夠與政府債券競爭資金,花旗銀行取得了新進展。同時,花旗銀行進一步國際化,到1982年底,花旗銀行已在94個國家擁有1490餘個分支機構,海外機構的資產和收益占花旗銀行全部資產和收益的60%。
1967年花旗銀行組建了控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First National Corporation),1971年第一花旗公司改組為多銀行持股公司,1974年3月28日更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花旗銀行也同時更名為Citibank,N.A.。花旗銀行是花旗公司的核心附屬機構,資產在70年代中期占整個控股公司資產的95%以上,以後有所下降,在80年代改比例在85%左右,目前約佔60%左右。花旗銀行的董事長、總裁也同時是花旗公司的董事長和總裁。
20世紀80年花旗公司先後兼並了Diner』s Club、加州忠誠儲蓄銀行(Fidelity Savings)、芝加哥第一聯邦銀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邁阿密比斯肯聯邦銀行(Biscayne Federal)、華盛頓特區的國民永久儲蓄銀行(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同時,其跨國業務業有了進一步進展,海外分支機構擴展到了芬蘭、紐西蘭等國。
20世紀80年代末,花旗銀行由於在海外及商業房地產方面的不良貸款而陷入了困境。1990年至1992年3年內,信貸損失准備達到100多億美元,1991年稅後利潤虧損9.14億美元。不過,經過里德領導的三年復興計劃(1992-1994),花旗銀行迅速調整了資本結構、恢復了資本實力。1995年,花旗銀行凈收入達到創紀錄的35億美元,資本總額也上升到了277億美元。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上升到了192.4億美元,占總資產的11.9%。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宣布和旅行者集團合並。旅行者集團原是一家生命與財產保險公司,後來它通過收購一家美國投資銀行—史密斯?邦尼(Smith Barney)公司,把業務范圍擴大到了投資銀行、商業信貸、融資服務等領域。1997年,該公司又以90億美元兼並了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新組建的所羅門?史密斯?邦尼(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一躍成為美國第二大投資銀行。旅行者集團目前的業務范圍主要有:生命與財產保險、投資銀行、商業信貸、私人理財、資產管理等。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並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一起企業兼並案,合並後組成的新公司成為「花旗集團」,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合並後花旗集團的總資產達到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營業收入為750億美元。通過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並,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公司之一,由1997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第58位一躍升至1998年的第16位。
1999年,花旗集團與日本第三大證券行日興證券於日本共組合營企業-日興所羅門美邦。該合營企業自成立以來各項排名均突飛猛進,2000年更於股票及相關交易界別中榮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興所羅門美邦於日本市場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占的市場份額為55%,超過所有競爭對手的總和。2000年4月,集團的投資銀行旗艦所羅門美邦成功收購寶源投資,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歐洲投資銀行,令花旗集團於歐洲市場的地位更上一層樓。為把零售金融業務推向全球化同時擴展分銷渠道,花旗集團於2000年11月收購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設於15個國家共2,600家分行,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業。2001年,為壯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地位及業務表現,花旗集團以逾120億美元收購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機構Banamex。
歷經近兩個世紀的潛心開拓,花旗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資產達1兆美元,於全球雇有二十七萬名雇員,為逾一百多個國家約二億消費者、企業、政府及機構提供品種繁多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包括消費者銀行和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保險、證券經紀及資產管理服務。以紅色雨傘為標志的花旗集團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花旗銀行、旅行家集團、所羅門美邦、CitiFinancial及Primerica金融服務公司。集團2000年的核心收入達140億美元,2001年收入達146億美元,為全球盈利最高及財政最穩健的公司之一,其股本總值達880億美元(2001年),一般股本回報率為20%。雄厚的資本促使集團能運籌帷幄,順利過渡逆境並於不同的經濟環境中大展鴻圖。在2001年、2002年《商業周刊》評選的全球1000家公司排名中,花旗集團皆名列第5位,在全球金融界中排名第一。
[編輯本段]主要業務范圍
花旗銀行,作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業務戰略的銀行, 不單為遍及56個國家的5000萬消費者提供服務,也在近100個國家為跨國、跨區及當地的企業客戶服務。
除了花旗銀行, 沒有哪家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資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應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銀行已成為金融服務的世界品牌。花旗銀行的名稱即意味著服務, 不僅是滿足客戶的需要,更要比客戶預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業務范圍包括: 電子銀行業務。通過花旗銀行的計算機, 自動櫃員機或花旗電話銀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內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務。
信用卡業務。世界范圍內, 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客戶都可通過花旗銀行發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銀行與其他知名機構共同發行的信用卡滿足其消費需求,並適應其不同的財務狀況, 花旗銀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
私人銀行業務。花旗銀行在32 個國家中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員工可透過銀行的人才、產品及策略網路, 令客戶獲得全球投資組合的第一手資料,花旗銀行協助其尋求投資機會及識別投資風險。
新興市場業務。花旗銀行在新興市場服務客戶接近100年,源遠流長,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因為花旗銀行就像一家當地商業銀行一樣,持有營業執照,了解當地市場,並擁有訓練有素的當地雇員,配合著跨區域性的優勢向客戶提供世界水平的銀行服務, 這是花旗銀行與從不同的優勢。
企業銀行業務。目前,花旗銀行在100多個國家與全球性、區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戶進行著合作。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場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是企業銀行業務的基石。無論是在國內, 還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銀行優質的服務和專業的建議。
跨國公司業務。 花旗銀行同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之間的成功合作,是基於花旗銀行數十年來所積累的銀行業關系和經驗。 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擴展,特別是向新興市場擴展, 因為那裡的消費者和商品市場欣欣向榮。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深遠發展是最具競爭力的特點。就規模,產品,能力,產業知識和經驗而言, 花旗銀行都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花旗銀行的目標是將花旗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世界。 簡而言之, 花旗銀行全球獨一無二的網路可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服務。
[編輯本段]花旗大事記
1812年6月16日,後來發展成花旗銀行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由紐約州政府特許設立,許可資本(authorized capital)200萬美元,給付資本(paidin capital)80萬美元。同年9月14日,城市銀行在紐約市正式開業,為紐約商人服務。
1865年,加入新成立的美國國家銀行體系(U.S. national banking system),並更名為「紐約國家城市銀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1897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設立外國業務部,並開始外幣交易業務。
1902年,業務拓展到亞洲、歐洲、印度。並在上海、馬尼拉等地設立辦事處。
1904年,開創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s)業務。銀行總部移至華爾街55號,並一直使用到1961年。
1913年,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首要參股人。
1914年11月10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成為首家在外國設立分行的美國國家銀行。
1915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設立辦事處。成為美國有最大海外機構網的國際銀行。
1918年,收購一家美國的海外銀行「國際銀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
1919年,成為美國第一家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銀行。
1921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採用復利法給儲蓄帳戶(savings account)計息。
1928年,在美洲的主要銀行中,首家給存款人提供無質押個人貸款(unsecured personal loans)。
192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並購「農民貸款信託公司」(Farmers' Loan and Trust Company),並將之更名為「城市銀行農民信託公司」(City Bank Farmers Trust Company)。
1936年,在紐約市的銀行中,首家開辦不需要最低余額的支票帳戶(checking account)業務
1939年,在美國以外共有分布於23個國家的100間辦事機構,成為最大的國際性銀行。
1945年,在一系列戰爭貸款及勝利貸款活動中,售出了56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券(U.S. Treasury securities)。
1955年,更名為「紐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The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961年,發明negotiable定期存款(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成立「第一國家城市海外投資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Overseas Investment Corporation)作為海外分支及從屬機構的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位於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大樓建成。
1962年,在銀行150周年慶之際,更名為較短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4年,進軍租賃業務。
1965年,進軍信用卡業務。
1966年,在倫敦市場開辦Dollar Certificates of Deposit,是自1888年來,倫敦市場的首家negotiable instrument。
1967年,開辦花旗銀行的第一張信用卡「第一國家城市簽賬服務」(First National City Charge Service),俗稱「囊闊所有卡」(the "Everything" card)。
1968年,一家銀行控股公司「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後更名為Citicorp)成為第一國家城市銀行的母公司。
1969年,「囊闊所有卡」改製成為「主人簽賬」(Master Charge,後更名為萬事達卡,MasterCard)。
1974年,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更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以方便其國際業務。
1976年,第一國家城市銀行變成「花旗銀行國家協會」(Citibank, N.A.)(N.A.表示National Association)。
1977年,花旗銀行開建花旗卡銀行中心(Citicard Banking Center),利用花旗卡與自動櫃員機(ATM)進行服務。24小時的自動櫃員機不再僅是供緊急提現之用,而成為正常業務的一部分。
1979年,成為全球的首要外幣交易代理。
1981年,收購「大來信用證」(Diners Club)。
1982年至1984年間,在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依利諾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收購儲蓄(Savings)與貸款業務,使花旗集團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花旗銀行倫敦分行成為錢伯斯清算公司(CHAPS Clearing Company)的創始成員機構之一。錢伯斯清算公司是僅次於美國Fedwire的全球第二大實時大體結算系統(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1985年,在紐約開辦「直接連入」(Direct Access®)服務,通過個人電腦跟花旗銀行連結。
1986年,在紐約與香港首次使用觸屏式自動櫃員機(touch-screen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1989年,成為抵押信用卡(securitized credit card receivable)的首要發行人。在紐約長島市科特廣場(Court Square)的一座新摩天大樓建成。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遍布90多個國家。
199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及簽帳卡的發行人與服務提供人。將1980年代收購的各家存款銀行合並,並以「花旗銀行聯邦儲蓄銀行」(Citibank, FSB)之名統一運作。
1994年,開設俄國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1995年,在闊別45年後,在中國大陸開設第一傢具備全面業務的(fullservic)分行,並在越南與南非開設分行。
1996年,擁有亞洲最多的信用卡。台灣是美國以外第一個信用卡數量超過100萬張的地區。
1998年10月8日,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雙方的所有屬下合並成為花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itigroup Inc.)。花旗銀行繼續保持為花旗集團旗下的強勢品牌。
2005年7月1日,花旗銀行香港分行轉移至在當地注冊成立的花旗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2007年4月1日,花旗銀行中國內地分行轉移至在當地注冊成立的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2007年4月9日,花旗銀行宣布合並台灣的華僑銀行,並以花旗銀行為存續銀行,華僑銀行為消滅銀行。
2007年11月27日,阿布扎比投資局以75億美元入股花旗集團4.9%股權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2008年9月29日,收購美國第四大銀行美聯銀行(Wachovia)的業務,花旗將會吸納美聯銀行的3120億美元貸款,但只會承擔不超過420億美元的虧損,成為美國最大的零售銀行,但在10月3日富國銀行0.1991普通股換取1股美聯銀行普通股,折算以每股7美元收購美聯,涉資117億美元,直接宣布花旗的收購方案告吹。
[編輯本段]花旗企業文化
以人為本:企業文化的核心花旗銀行自創業初始就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戰略,十分注重對人才的培養與使用。它的人力資源政策主要是不斷創造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親情化企業氛圍,讓員工與企業同步成長,讓員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園感」。花旗銀行 CEO森地威爾的年薪高達1.52億美元,遙居美國CEO的前列;再以花旗銀行上海分行為例,各職能部門均設有若干副經理職位,一般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工作3年即可提升為副經理,碩士研究生1年就可提升為副經理,收入則是我國同等「職級」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客戶至上:企業文化的靈魂花旗銀行企業文化的最優之處就是把提高服務質量和以客戶為中心作為銀行的長期策略,並充分認識到實施這一戰略的關鍵是要有吸引客戶的品牌。經過潛心探索,花旗獲得了成功。目前花旗銀行的業務市場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的1億多客戶,服務品牌享譽世界,在眾多客戶眼裡,「花旗」 兩字代表了一種世界級的金融服務標准。
尋求創新:企業文化的升華在花旗銀行,大至發展戰略、小到服務形式都在不斷進行創新。它相信,轉變性與大膽性的決策是企業突破性發展的關鍵,並且如果你能預見未來,你就擁有未來。這就是說,企業必須永無止境、永不間斷地進行創新。
。
⑶ 外國的電影講的是一個美國黑人帶著孩子以推銷為生,以為對數字敏感,最終轉職證券公司做職員,走向了富裕
片名:《當幸福來敲門》
《當幸福來敲門》是由加布里爾·穆奇諾執導,威爾·史密斯、賈登·史密斯、桑迪·牛頓等主演的美國電影。影片取材真實故事,主角是美國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
影片講述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影片獲得2007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3)桑迪亞股票擴展閱讀:
1981年的舊金山,克里斯加德納(威爾·史密斯飾)是個聰明的醫療器械推銷員,但在次經濟蕭條時期,他的日子很不好過。每天奔波於各家醫院和診所,但醫生們對他的骨密度掃描儀根本不感興趣,因為這台儀器要比X光掃描儀貴出兩倍。
他的妻子琳達(珊迪·紐頓飾)無法繼續忍受這樣艱難的生活,撇下他和5歲的兒子克里斯托弗(賈登·史密斯飾)出走。而加德納父子二人的背運還沒有結束,他們因為繳不起房租而被房東掃地出門,有時甚至要在地鐵的衛生間里過夜。
克里斯決心轉行為有機會獲得高收入的證券經紀人,他的努力和智慧打動了證券公司的經理傑·特維斯圖(布萊恩·霍維飾),他通過了初試。而在復試中,盡管出師不利,克里斯不得不穿著粉刷工的衣服來到面試現場,但只讀過高中的他決心極大;
最終,公司的幾位合夥人還是覺得給他一個機會為好,於是,他成為20個實習生之一。此後的半年實習期加德納父子的生活將更加艱難,因為實習期沒有工資,而20個實習生中只有一個能留下來。他們暫時還得依靠那幾台骨密度掃描儀過活。
⑷ Phoogle Asia和Bridgewater Associates旗下基金比起來如何
揭秘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
布里奇沃特公司創始人雷.戴利奧嚴守原則的做法,使他在好年景和壞年景都能賺錢。如今,他正在准備應對真正艱難的局面
當前的頹勢僅僅是一次嚴重的衰退,還是我們即將面臨大蕭條卷土重來?這是眼下人人都在問的問題。可是,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號稱當今世上最大的對沖基金經理雷。戴利奧(Ray Dalio)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准備了整整 8 年。2001 年,他讓手下的投資部門給公司計算機系統安裝了一個逐行編碼的「蕭條測量儀」,以便在經濟進入大規模去杠桿化時期後調整公司的投資戰略和風險預期。所謂去杠桿化時期,是指 20 世紀 30 年代波及世界各國經濟,而且此後周期性地大傷市場元氣的那種一旦發生就延續數年的過程。去年 9 月 30 日,就在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倒閉幾個星期後,戴利奧登錄公司系統,發現計算機已經按動了開關。公司的黑匣子這個時候已進入高度警惕狀態。
然而,即使戴利奧眼下要求客戶做好准備,迎接不同尋常、比一般衰退更加嚴重的事態發生,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基金大發利市。他直言不諱地解釋道,由於他的運作方法依賴的不是任何具體市場的走向,因此沒有理由認為,他不應該像過去一樣繼續尋找有利的投資機會。既然認為前景不妙,他仍然說出這樣的話來,的確夠有魄力的。
如果是正常年景,我們報道 59 歲的戴利奧的理由,也許就因為他是世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自從 1975 年在上曼哈頓東側的公寓一間閑置的卧室里辦起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以來,戴利奧迄今已經把公司發展成一家管理 800 億美元的龐大基金。他的個人資產估計超過了 40 億美元,即便在富得流油的康涅狄格州格林尼治,他也算得上是最有錢的居民之一。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過去 18 年裡,他的旗艦基金、現有資產超過 380 億美元的 Pure Alpha 基金,年均回報率達到 15%(不含各項收費)—安然度過 20 世紀 90 年代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網路泡沫破裂、911 恐怖襲擊和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沒有一年的虧損超過 2%.去年,70% 的對沖基金發生虧損,資產平均縮水了 18%,而 Pure Alpha 的毛回報率依然高達14%。
然而,眼下不是正常年景。戴利奧引人矚目的原因,不在於他已經取得的成就,而是他賺錢的方法,以及他用來了解市場、各種組織、整個經濟乃至生活的精確分析手段。
戴利奧是否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了不起的投資人之一?「不,」他說。「首先,我不知道『最了不起的投資人之一』的定義是什麼。這是個毫不相乾的問題。我最怕的是亂套。這種擔心迫使我發問:」咦,這種事情會發生嗎?那種事情會出現嗎?既然它在日本發生了,我又怎麼知道它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戴利奧說,自己是一個「極度現實主義者」,意思是說,他迫切想了解主導世界運轉的那些真正規律,同時又不夾雜主觀的價值判斷。「我覺得,他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不能容忍不充分的回答。」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聯合首席投資官之一、現年 50 歲的鮑勃。普林斯(Bob Prince)說。普林斯在 1986 年就進入公司。「他會一層一層地剝掉外皮,找到關鍵的真相。」戴利奧一生中的每項活動—從管理公司到狩獵時拿弓箭悄悄接近野豬—推崇的都是採取經過深思熟慮的步驟,以實現自己想要的結果,在做投資決策時尤其如此。「我特別熱衷於尋找明確的原理。」他說。「我不相信本能反應。你在市場上這樣做效果不會好。我做不到。我需要看到前景。我需要一個實施計劃。」為了制定計劃,他通過計算機模擬不同時段和世界不同地區來檢驗這些操作戰略的風險承擔能力,以確保它們能夠「不受時間限制,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全是小心謹慎—也是高度訓練有素—的概率投資策略。
在市場一派興旺的那些年份里,許多對沖基金經理把大筆杠桿資金用來賭股市看漲,賺得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後來,少數基金經理因為預見到了經濟衰退也發了大財。這不是戴利奧的風格。(實際上,他討厭被人叫做對沖基金經理。)就此而論,他不會用大量借來的錢加大他的賭注—他的杠桿率約為 4 比 1,遠遠低於其他投資人以往的比率。與想法古怪的肖(D.E. Shaw)和復興科技基金(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等同行一樣,戴利奧把自己的見解變成數學公式,然後用功能強大的計算機系統搜索世界各地的幾十個市場,尋找定價有偏差的資產或其他機會。戴利奧和他的計算機不只是關注股票、尋找彼得。林奇(Peter Lynch)所謂的「10 倍收益股票」,而且高度關注貨幣市場和固定收入證券市場,一點一點、穩穩地賺上一倍、兩倍、偶爾會達到三倍的回報。看得出來,這種方法有可能獲得十分豐厚的收益。
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總部是一幢不起眼的磚石玻璃結構三層樓房,坐落在康涅狄格州韋斯特波特縣一片 22 畝的茂密林地中,在格林尼治海岸以北約 20 英里。公司在附近的其他三座樓里新添了辦公場所,這是因為它管理的資產急劇增加—在過去 10 年裡年均增長率超過了 40%,所以必須出資聘請新員工,增強技術力量。自 2000 年以來,公司員工從不到 100 人發展到 800 人左右,僅僅在客戶服務部里就有 100 多名雇員。
與一般對沖基金不同的是,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不為富人管理金錢,而是只跟養老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等大型機構合作。眼下,公司有 270 個客戶,其中大約一半是美國國內機構,一半在海外。和普通對沖基金一樣的是,它對受託資產收取 2% 的管理費和 20% 的利潤分成。
不過,它與投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從對方的錢財中分得一份。公司的分析師還向客戶提供一系列調研服務。「我喜歡他們做的每日經濟報告。」洛斯公司(Loews Corp.)首席執行官吉姆。蒂施(Jim Tisch)說。「這是我每天必讀的東西。」分析師們還隨時按照客戶的要求提供服務,或者審查客戶的投資組合—甚至包括把資金分流到其他對沖基金。「我不把他們當作服務提供商,而是當作合作夥伴。」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養老基金投資主任約翰。蘭恩(John Lane)說。這個擁有75億美元資產的養老金組合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就投資於該公司。「如果不聽取布里奇沃特公司的意見,我們不會對投資戰略作重大改動。」
盡管資產管理業最近飽受丑聞和倒閉的困擾,蘭恩仍然完全信任布里奇沃特公司。「在與我們合作的所有投資公司當中,」他說,「他們是最值得信賴的。」談到信任問題,戴利奧指出,客戶的錢財都在公司外部保管人那裡,他的機構客戶經常來勢洶洶地審計公司的經營狀況。
戴利奧身高6英尺,體格健壯,不會見客戶時愛穿棉織開領衫和燈芯絨褲子。他的辦公室朴實無華,到處掛妻子和四個孩子的照片,窗外可以看到從林地橫穿而過的索格塔克河。周圍的鄉土氣息令他心情愉快。他是全國魚類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National Fish and Wildlife Foundation)理事會成員,酷愛釣魚和弓箭狩獵活動,獵物從南非野牛到野豬一應俱全。他說自己喜愛戶外運動—他還喜歡用滑雪板滑雪—主要是因為他崇尚大自然的精美絕倫。他說,相比之下,「人類看見或製造的任何東西都過於簡單了。」
為了保持頭腦活躍、富於創意,戴利奧每周要打坐五次左右,每次20分鍾。他說,早在「1968年披頭士們開始這種**時」,自己就學會了。他還是個狂熱的音樂迷,而且什麼音樂都喜歡。他在紐約市的歌劇院里有一個專用包廂,每年長途跋涉去新奧爾良參加爵士音樂節,定期與妻子一起去跳薩爾薩舞,對藍調布魯斯也情有獨鍾。
同許多億萬富翁級的基金經理一樣,戴利奧擁有自己的慈善基金會。過去三年裡,他出資在報紙和電台上打廣告,支持一個名叫「讓我們重新定義聖誕節」的運動,該運動呼籲人們向慈善機構捐錢,而不是沉湎於慣常的炫耀自我的節日消費。
盡管戴利奧說自己讀書不多,但最近在他的辦公桌上摞20幾本有關經濟危機的書,其中有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的《大蕭條論文集》(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和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1929 年大崩潰》(The Great Crash of 1929)。每本書里都夾便簽紙,書頁空白處有隨手記下的心得。他還在手邊放了一個活頁夾,裡面是他收集的上世紀四個重要去杠桿化時期長達100頁的詳細時間表,這四個時期是:20世紀20年代魏瑪共和國極度通脹、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的全球經濟危機、80年代的拉丁美洲信貸危機,以及90年代開始的日本10年衰退。他說,這份時間表提供了「一種有關每個時期應該做什麼交易的虛擬經驗」。
戴利奧說,在這四個歷史時期中,當前的形勢與大蕭條最相似,因為其問題具有全球性。不過,他不愛用「蕭條」這個詞。他認為這個詞太嚇人,現在如果用它,會使人聯想到當年遍地的流浪漢和收容失業者的「胡佛村」,並且會分散人們的注意力,不再去關注造成當前態勢的緣由。他想用自己造的詞:「D-過程」(D-process)。
戴利奧說,大多數人認為,蕭條就是一種真正、真正惡劣的衰退;而實際上,兩者不盡相同,但均屬於正常現象。衰退是因為中央銀行採取緊縮銀根政策而造成實際 GDP 下降,此舉通常是為了控制通貨膨脹,待央行壓力減輕時,便會停止實施。不過,D-過程發生在某經濟體出現難以承受的債務負擔、貨幣政策不再有效之際,這通常是因為利率接近於零,央行無力刺激經濟回暖。作為補救,債務的價值必須減記(此舉有引發通貨緊縮的風險),否則央行必須加印鈔票(這是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或者以某種形式雙管齊下。
近幾年來,美國債務水平佔GDP的百分比扶搖直上,達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創下的歷史高點。美聯儲的基準利率眼下一直在略高於零的上方徘徊。因此,在戴利奧看來,這顯然表明 D-過程出現了。「看來很有可能的是,股價會大大下降。」他說。「我們不得不經歷一個重大的債務重組過程,大量的資產會被出售,而且是巨額資產,買家卻寥寥無幾。」
就連對沖基金的投資人也不能倖免。根據布里奇沃特公司的調研結果,對沖基金業的總價值相當於標准普爾500指數的75%,就這個問題,戴利奧迄今已經發出好幾年警報了。「太多的人對經濟正增長懷有一種系統性偏向。」他說。「我認為,我們即將面臨的是經濟態勢繼續惡化,盡管大多數人都期待它會好轉。」他預計,到 D-過程結束時,這種態度很可能會發生逆轉。
戴利奧在紐約長島長大,父親是爵士樂手,母親是家庭婦女,他是家裡的獨子。他父親會吹單簧管、短笛、長笛和薩克斯管,而他從來沒有耐心學習任何樂器。上世紀60年代初他還是個孩子時,便在附近的高爾夫球場里當球童。當時的股市牛氣沖天,12歲的戴利奧聽說了足夠多的炒股高招後,決心去試試水,於是便去找他的叔伯借錢。待到自己買的第一隻股票—東北航空騰飛後,他也上了癮。
從長島大學畢業後,他去哈佛商學院拿了 MBA 學位,接到多米尼克經紀公司(Dominick &Dominick)當了一年大宗商品交易部主任,最後去海登斯通公司(CBWL Hayden Stone),成為桑迪。威爾(Sandy Weill)的手下,具體工作是利用期貨來幫助企業對沖其市場風險。一年後,他自己開業搞咨詢,幫別的公司對沖利率和貨幣風險。作為副業,他用自己的錢做投資,並且開始積累交易「決策規律」—起先是記在筆記本里,後來儲存到電腦里,這些規律可以進行後推檢驗,看看它們在不同時期和市場上是否可行。80年代中期,他靠自己在提供高質量調研方面的名聲,獲得了為世界銀行管理500萬美元固定收入資金的機會,並且利用這筆錢賺取了投機回報。1990年,他用洛斯公司和柯達公司的錢成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投資項目。
布里奇沃特公司的旗艦基金起名叫Pure Alpha絕非偶然,它代表了戴利奧採用的一種投資策略—「可攜阿爾法」(portable alpha),又稱alpha與beta分離法—他當年開始採用此法時,尚屬創新之舉,但如今在華爾街更加曲折的過道里已經司空見慣。「雷。戴利奧認識到,傳統的投資組合模式太不自然。」安傑羅。卡爾維洛(Angelo Calvello)說。卡爾維洛在道富全球顧問公司(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ers)和曼恩投資公司(Man Investments)擔任過高管,在可攜阿爾法方面著述甚豐。「他真正改變了人們過去對投資和分散風險的思考方式。」
從投資的角度看,beta 是一項投資可能從某個基準指數—比如標准普爾 500 股票指數—的上下波動中獲得的被動回報。Alpha 則是衡量經理人回報的標准,即在同等風險下超過 beta 的部分。針對自己的基金,戴利奧開發了一種「alpha 覆蓋」法,使他能夠撥出一定的資金去重復某個投資人選定的基準,然後在其他資產類別之間自由游動,尋找最有可能的「alpha 流」,即回報機會。這是他多年裡總結出來的應用交易公式的完美方法。
於是,戴利奧毫無諷刺之意地說,他發現了投資之道的聖杯,「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發現了這種東西,你就能發財,投資就能成功。」不幸的是,這個聖杯不是一般人能碰巧得到的法寶,而是一個公式:15 個或 15 個以上彼此不關聯的回報流,有 beta 流,也有 alpha 流。根據戴利奧的說法,這種投資可以降低 80% 的風險。當然,難就難在首先能否找到一大批可靠的、彼此無關聯的賺錢機會。(假如容易的話,豈不人人都能做到。)而且,它需要冒的風險遠遠超過資本的限制。如今,布里奇沃特公司的計算機在大約 100 個不同類別里搜索世界各地的機會—從針對工業金屬價格的定向投資,到針對兩個新興市場國家利率對比的相對投資。對基金進行如此寬泛的多元化經營,減少了一錘子買賣的風險—同時也制約了 Pure Alpha 基金對任何一個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
布里奇沃特公司對 Pure Alpha 系統信心十足。就在幾年前,戴利奧做了一件華爾街上罕見的事—把錢拒之門外。2005 年底,戴利奧和手下覺得已經到了自己投資能力的極限。他們決定不再接新項目,全力以赴搞他們的最佳戰略。他們當時管理的資金有許多被分流到—比如說—運用更加傳統方法的環球債券風險投資項目上,而不是 Pure Alpha 基金。這樣,他們讓客戶可以選擇把資金轉到 Pure Alpha 基金—如果客戶認為可攜 alpha 法不符合其機構投資理念的話,也可以選擇把錢取走。
結果,布里奇沃特公司的確損失了幾個客戶,但卻為現有客戶擴大資金投入提供了空間。眼下,除了 Pure Alpha 基金擁有的 386 億美元之外,布里奇沃特公司還在一個名叫「全天候」(All-Weather)的投資項目里擁有 179 億美元,後者起初是戴利奧為他的家庭信託基金創立的。全天候是一個「被動」基金,旨在提供的長期回報率相當於 60/40 股票-債券投資組合,但風險更小(去年降低了 20%)。對於寧願多擔風險的投資人,還有一個 Pure Alpha II 期基金,其投資方法與旗艦基金完全一樣,但波動幅度要小一半。
幾年前,戴利奧仔細研究了正在快速發展的公司,認為必須制定自己的價值體系,使之成為公司的運轉和管理的模式。於是,他坐下來,想寫一份有關這些原則的大綱,結果卻成了一份長達 62 頁、不同凡響的文件,要求公司每個雇員都得學習。(趣例舉隅:「公司雇員必須推崇追求真理的精神,甚至甘心為此受辱。」)
「假如把五位組織心理學家關在一個房間里,要求他們為公司文化設計一份完美的藍圖,他們最終拿來出的大概就是這樣的東西。」退休咨詢顧問鮑勃。艾興格(Bob Eichinger)說。艾興格過去 50 年裡一直致力於研究企業人才管理,目前在布里奇沃特公司兼職。「他想設計出一種使人才得到自由發揮的文化。」
與一般公司的氛圍相比,這種設想的結果顯得很激進。為了保持自己極度現實主義的形象,戴利奧堅持搞全透明管理。比如,每次會議都錄音存檔。要求員工經常做出直言不諱的反饋,包括召開「刨根問底」會議,討論員工沒能完成任務的原因。如果員工不在場,經理們不許就對方的表現進行評估。戴利奧認為,錯誤是學習的有力工具,因此每當出現問題,員工都必須在所謂的「問題日誌」里寫一份備忘錄。戴利奧熱衷於英才管理的理念,他鼓勵下屬與上司爭辯—也要求上級鼓勵下級這樣做。「我們討厭自以為是。」他說。
如果年輕雇員—公司辦公樓里四處可以看到最近從名牌學校畢業的高材生—需要了解這種英才管理可能帶來的機遇,他們只要看看 34 歲的格雷格。詹森(Greg Jensen)就可以了。詹森現任研究部主任,在公司每周一次的投資戰略會議上,他是僅次於戴利奧和普林斯的第三位最有發言權的人。詹森從達特茅斯學院畢業後直接來公司當了一名實習員工,並且很快就得到逐級晉升。「我喜歡這里,因為你的貢獻能得到一種合乎邏輯與原則的評價,而不是憑當權者的好惡。」他說。
不足為奇的是,並非人人都適應這種氣氛緊張的文化。一位前雇員說:「它既是控制心智的邪教,又是世上最快活的地方,這要看你是否認同它。」即使是一些眼下感到快活的員工,也說初來乍到時需要有一個適應期,並且承認那些咄咄逼人、直言不諱的反饋並不全都那麼有趣。有幾位雇員談到了這種開誠布公的做法能使人充分發揮作用,還有幾個甚至舉例說明,接受這種襟懷坦白的方針後,他們的個人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也許更加說明問題的是,戴利奧的制度帶來了他所期望的結果。他說,他對自己的主張時時受到質疑絲毫不感到難堪。實際上,他巴不得大家這樣做。「我拿出自己的結論,然後對大家說:」請多挑毛病。『人們往往認為我之所以取得成功—或者不管你怎麼叫它—是因為我是個真正善於決策的人。我卻以為,真正的原因是我對決策不那麼有信心。所以,換句話說,我對任何事情從來都沒有把握。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這就是讓他始終對不斷變化的世事保持警惕的原因。「假如我以前不得不做出許多長期決定,我的成就會遜色得多。」他說。「我處在這個位置上的好處是,我有能力做到明天就改變主意
⑸ 花旗集團中心的集團簡介
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從而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使花旗集團在短短五年時間里,總資產規模擴大了71%,股東權益增加92%,資本實力不斷提高;總收入提高72%,利潤增長2.6倍,表現出不凡的盈利能力;其股票在進行一次送股(每3股送1股)和22次分紅派息(每股分紅共計$3.82)的情況下,每股凈值仍提高了一倍,價格翻了一番。花旗股票是紐約股市著名的績優藍籌股,如其業務品牌一樣著名。
花旗集團作為全球卓越的金融服務公司,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約為二億客戶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從消費銀行服務及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以至經紀,保險和資產管理,非任何其它金融機構可以比擬。現匯集在花旗集團下的主要有花旗銀行、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美邦、Citi-financial、Banamex和Primerica。
英國《銀行家》雜志對世界前1000家銀行2002年各項指標排名中,花旗集團以一級資本590億、總資產10970億、利潤152.8億美元三項排名第一,盈利水平佔1000家大銀行總盈利2524億美元中6.1%。根據花旗集團最新年報顯示,花旗集團2003年一級資本已達669億、總資產12640億、利潤178.5億美元,比上年又分別增長了13.4%、15.2%和16.8%。
在過去的10年裡,花旗集團的股票價格、盈利能力和收入復合年增長均達到兩位數字,而且盈利增長高於收入增長。尤其令同行所嘆服的,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機和反恐戰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1000家大銀行總體盈利水平分別下挫14.9%和29.7%的情況下,花旗集團仍達到3%和4.5%的增長,顯示了花旗金融體系非凡的抗風險能力。
花旗集團目前是全球公認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不僅是因其在全球金融服務業盈利與成長速度最高的企業中連續占據領先地位,更由於它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務連鎖公司。花旗集團為100多個國家2億多位顧客服務,每位客戶到任何一個花旗集團的營業點都可得到儲蓄、信貸、證券、保險、信託、基金、財務咨詢、資產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務,平均每位客戶的產品數在全球同行企業中排名第一,因此花旗集團的客戶關系服務網路是花旗不可估量的一種資源,桑迪·維爾就曾驕傲地說過:「這個網路是我們唯一擁有的真正有競爭力的優勢,不管你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能找到一家花旗銀行的機構可以為你服務。」
⑹ 關於美國股市歷史的書籍
下面是幾本金融發展史的書:
華爾街史
華爾街變遷史
摩根財團
偉大的博弈—版—華爾街金權融帝國的崛起
花旗帝國
學了更多的金融理論之後, 再看下邊這幾本:
漫步華爾街 (Random Walk on Wall Street)
戰勝華爾街 (Beating the Street)
說謊者的撲克牌(Liar』s Poker)
賭金者(以前的譯本:「營救華爾街」) (When Genius Failed)
The Inner Game of Trading ------ Greeting the Winner』s State of Mind
By Ribert Koppel & Howard Abell
投資心理規則----錘煉贏者心態
⑺ 有哪些電影是值得在高中時候看得
都已經上高中了,建議就別整天看那些粗製濫造的圈錢國產流量片了。列一個必看清單給你:
001 西線無戰事
002 卡薩布蘭卡
003 桂河大橋
004 阿拉伯的勞倫斯
005 巴頓將軍
006 教父(1、2)
007 飛越瘋人院
008 獵鹿人
009 走出非洲
010 野戰排
011 雨人
012 與狼共舞
013 沉默的羔羊
014 不可饒恕
015 辛德勒的名單
016 勇敢的心
017 英國病人
018 泰坦尼克號
019 角鬥士
020 指環王全系列(全部要看)
021 黑客帝國全系列(全部要看)
022 國王的演講
023 逃離德黑蘭
024 為奴十二年
025 攻殼特工隊全系列(動畫片)(全部要看)
026 黃昏清兵衛
027 天使之城
028 最後的武士
029 盜夢空間
030 生化危機全系列(全部要看)
031 史密斯夫婦
032 羅馬假日
033 鋼琴課
034 末路狂花
035 簡愛
036 黑天鵝
037 V字仇殺隊
038 低俗小說
039 飛越瘋人院
040 鋼琴師
041 羅生門
042 七武士
043 七宗罪
044 全金屬外殼
045 天堂電影院
046 西部往事
047 現代啟示錄
048 肖申克的救贖
049 這個殺手不太冷
050 終結者全系列(全部要看)
051 罪惡城市
052 蝴蝶效應(只看第一部即可)
053 搏擊俱樂部
054 卡廷慘案
055 垂直極限
056 我是傳奇
057 獨立日(只看1)
058 先知
059 後天
060 完美風暴
061 茜茜公主
062 佐羅
063 悲慘的世界
064 巴黎聖母院
065 虎口脫險
066 基督山伯爵
067 最後一班地鐵
068 虎、虎、虎
069 兵臨城下
070 亂世佳人
071 窈窕淑女
072 偷天換日
073 生死狙擊
074 明日邊緣
075 戰爭與和平
076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077 情陷非洲
078 深海長眠
079 竊聽風暴
080 社交網路
081 拆彈部隊
082 阿凡達
083 雲圖
084 我是戰士
085 機械公敵
086 猩球崛起(1、2)
087 CT Lucy
088 星際穿越
089 占水師
090 人鬼情未了
091 深夜食堂
092 斯坦福監獄實驗
093 間諜之橋
094 達芬奇密碼
095 天使與魔鬼
096 007全系列(全部要看)
097 X戰警全系列(全部可看)
098 變形金剛全系列(全部可看)
099 冰河世紀全系列(全部可看)
100 刀鋒戰士全系列(全部可看)
101 第一滴血全系列(全部可看)
102 碟中諜全系列(全部要看)
103 諜影重重全系列(全部要看)
104 奪寶奇兵全系列(全部可看)
105 非常人販全系列(全部可看)
106 復仇者聯盟全系列(全部可看)
107 敢死隊全系列(全部可看)
108 鋼鐵俠全系列(全部可看)
109 蝙蝠俠全系列(全部可看)
110 哈利波特全系列(全部要看)
111 死神來了全系列(全部要看)
112 加勒比海盜全系列(全部可看)
113 藍白紅三部曲(全部要看)
114 木乃伊全系列(全部可看)
115 獅子王全系列(全部要看)
116 速度與激情全系列(全部可看)
117 蠍子王全系列(全部可看)
118 午夜凶鈴全系列(全部可看)
119 星際迷航全系列(全部要看)
120 星球大戰全系列(全部要看)
121 異形全系列(全部要看)
122 最終幻想全系列(全部要看)
123 侏羅紀公園全系列(全部要看)
124 鏢客三部曲(全部要看)
125 十二怒漢
126 好傢伙
127 後窗
128 記憶碎片
129 生活多美好
130 日落大道
131 西北偏北
132 美國麗人
133 阿甘正傳
134 拯救大兵瑞恩
135 發條橙
136 猜火車
137 殺死一隻知更鳥
138 千與千尋
139 竊聽風暴
140 洛城機密
141 飛屋環球記
142 致命魔術
143 雨中曲
144 回到未來
145 帝國的毀滅
146 摩登時代
147 美國往事
148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149 盧安達飯店
150 老無所依
151 虎膽龍威
152 冰血暴
153 盜火線
154 死亡幻覺
155 賓虛
156 畢業生
157 硫磺島的來信
158 卧虎藏龍
159 費城故事
160 無間道(只看1)
161 活著
162 非誠勿擾(只看1)
163 特種部隊(1、2)
164 美國隊長全系列(全部要看)
165 西西里的傳說
166 愛情呼叫轉移
167 黃飛鴻系列(全部可看)
168 鬼子來了
169 芙蓉鎮
170 陽光燦爛的日子
171 賭神(只看1)
172 老友記(全部要看)
173 越獄(全部要看)
174 紙牌屋(全部要看)
175 豪斯醫生(全部要看)
176 雍正王朝(全部要看)
177 走向共和(全部要看)
178 兄弟連(全部要看)
179 貓和老鼠(全部要看)
180 黑鬱金香
181 魂斷藍橋
182 地獄醫院
183 情陷撒哈拉
184 倫敦上空的鷹
185 攀登梅魯峰
⑻ 桑迪·威爾的打造金融巨艦
不久,桑迪·威爾與數據控制公司達成了轉讓協議。他個人投資700萬美元購買了商業信貸公司的股票,並成為商業信貸公司總裁辦公室的新主人。年僅30歲的迪蒙也成為商業信貸公司的首席財政主管。當迪蒙將42.5萬美元的積蓄交給威爾時,他說:「桑迪,這次我可是傾家盪產了。」在商業信貸公司改旗易幟的當年,公司的營業額即上升到11億美元,純利潤達4600萬美元。在金融服務界,商業信貸公司取得的戰果也許算不上什麼驚人之舉,但迪蒙說:「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它不但使我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也為我們今後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商業信貸公司的業務開始蒸蒸日上,隨之而來的各種誘惑與挑戰讓威爾既感到興奮而又有些惶恐不安。他終於體會到了他畢生追求的那種成就霸業的感覺,他知道自己必須把握好這次難得的機遇。先是迪蒙被派往了巴爾的摩(商業信貸公司總部所在地),緊接著威爾和他的管理隊伍也搬進了巴爾的摩的商業信貸公司總部大樓。從周一到周五他與部下同吃同住,共商制勝策略。在他的督促下,整個公司如同換了引擎的列車一樣開始提速運轉。為了集中資金投入更有利可圖的行業,威爾終止了在以色列的信貸業務,不久拉丁美洲的貸款項目也從公司的發展計劃中被刪除。這樣,威爾再也不必為那些盤根錯節的呆賬提心吊膽。
1986年,當商業信貸公司在國內站穩腳跟後,威爾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他用15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了傑拉爾德·特賽集團屬下的普瑞瑪瑞卡公司(PrimericaCorp.)。然而,最讓桑迪·威爾引以為豪的,是他從傑拉爾德·特賽集團手中買下了史密斯·巴尼股票代理公司。盡管當年他正是因為經營股票代理不善而被美國運通掃地出門的,但多年來威爾對股票代理一直情有獨鍾。威爾隨時都在關注華爾街的一舉一動,他甚至能精確地繪出商業信貸公司股票的走勢曲線圖。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1990年爆發的金融服務業信譽危機,商業信貸公司也受到了嚴重沖擊。他面帶沮喪地說:「我們的股票一度跌至17美元,不,准確地說是16.87美元。對我們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打擊。」
也就是在1990年,威爾決定把西爾森從美國運通手裡贖回來。在他看來,把自己創辦的公司賣給別人是一種恥辱。1993年,威爾如願以償地實現了西爾森與史密斯·巴尼股票代理公司的合並。西爾森的重新加盟使史密斯·巴尼如虎添翼。通常情況下,史密斯·巴尼股票代理公司的年平均利潤可達1.5億至2億美元。有了西爾森的協助,史密斯·巴尼股票代理公司的年利潤可望突破10億美元。1996年,史密斯·巴尼的實際年利潤已達8.89億美元,佔了旅行者集團總利潤的37%。史密斯·巴尼的投資回報率也高達30%,這一數字使那些金融服務業的老牌勁旅們望塵莫及。
西爾森的回歸將旅行者集團推向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巔峰,但它同時也結束了旅行者集團連續10年保持28%的利潤增長幅度的記錄。要在龐大的基數上再度重演過去的輝煌歷史,對威爾來說無疑將是另一次極限沖刺。威爾向媒界透露他的下一步目標是使旅行者集團的利潤每5年增長一倍。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從現在起,今後5年內旅行者集團的利潤增長率必須保持在15%以上。別小看這15%的利潤漲幅,在1997年的「財富500大」中只有67家公司達到了這一水平,並且這些公司的執行總裁大多與桑迪·威爾一樣都是從商業信貸公司這樣的小公司開始起步發展的。目前旅行者集團已在金融服務業獨占鰲頭,但要讓這只猛獁巨象跑起來像以前那樣輕松已絕非易事。首先,旅行者集團必須繼續保持它在保險業的領先優勢。其次,在提高營業額的同時要嚴格控製成本增長。最後,旅行者集團必須抓住機遇兼並更多的企業來鞏固自己的根基。只有以上幾點齊頭並舉,旅行者集團才能繼續在金融服務業立於不敗之地。
⑼ 花旗是做什麼的
花旗簡介
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使花旗集團在短短五年時間里,總資產規模擴大了71%,股東權益增加92%,資本實力不斷提高;總收入提高72%,利潤增長 2.6倍,表現出不凡的盈利能力;其股票在進行一次送股(每3股送1股)和 22次分紅派息(每股分紅共計$3.82)的情況下,每股凈值仍提高了一倍,價格翻了一番。花旗股票是紐約股市著名的績優藍籌股,如其業務品牌一樣著名。
花旗集團作為全球卓越的金融服務公司,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約為二億客戶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從消費銀行服務及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以至經紀,保險和資產管理,非任何其它金融機構可以比擬。現匯集在花旗集團下的主要有花旗銀行、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美邦、Citi-financial、Banamex和Primerica。
英國《銀行家》雜志對世界前1000家銀行2002年各項指標排名中,花旗集團以一級資本590億、總資產10970億、利潤152.8億美元三項排名第一,盈利水平佔1000家大銀行總盈利2524億美元中6.1%。根據花旗集團最新年報顯示,花旗集團2003年一級資本已達669億、總資產12640億、利潤 178.5億美元,比上年又分別增長了13.4%、15.2%和16.8%。
在過去的 10年裡,花旗集團的股票價格、盈利能力和收入復合年增長均達到兩位數字,而且盈利增長高於收入增長。尤其令同行所嘆服的,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 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機和反恐戰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1000家大銀行總體盈利水平分別下挫14.9%和29.7%的情況下,花旗集團仍達到3%和 4.5%的增長,顯示了花旗金融體系非凡的抗風險能力。
花旗集團目前是全球公認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不僅是因其在全球金融服務業盈利與成長速度最高的企業中連續占據領先地位,更由於它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務連鎖公司。花旗集團為100多個國家2億多位顧客服務,每位客戶到任何一個花旗集團的營業點都可得到儲蓄、信貸、證券、保險、信託、基金、財務咨詢、資產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務,平均每位客戶的產品數在全球同行企業中排名第一,因此花旗集團的客戶關系服務網路是花旗不可估量的一種資源,桑迪·維爾就曾驕傲地說過:「這個網路是我們唯一擁有的真正有競爭力的優勢,不管你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能找到一家花旗銀行的機構可以為你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