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關於講美國金融衍生品的書(最好能聯系這次金融危機的)
這次危機還在進行中,還沒有結束,後面會怎麼發展還是個未知數,所以現在的書也多是預測性的!!
這次金融風暴,主要是資產證券化打包上市,分散風險,再加上美聯儲加息沒有綜合考慮次級信用購房者的放貸償還能力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的!!
如果你想了解建議,從資產證券化入手,衍生品主要是在擴的時候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國家原來也一直嚷嚷要搞「資產證券化」學習美國的先進經驗,結果出了事誰也不喊了,給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
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資產證券化」,推手是美聯儲的加息政策,放大器是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大鱷們在衍生市場的瘋狂投機!!
祝你好運!!加油!!
給你提供連個論點:1.資產證券化在我國的發展要考慮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水平,還要充分吸收美國的教訓。2.央行的貨幣政策一定要有前瞻性,和預見性。
次級債危機原因之一:沒有經濟擔保,零首付買房。銀行考慮的是一旦你還不起放貸我就把房子收回來,我也不虧,但是沒有考慮到資產是會貶值的,經濟不景氣房產價格下跌,現在的房子一經不值原來的價了。
這個時侯又趕上美聯儲加息,加大了貸款購房者的還款壓力,銀行形成了大量的呆壞賬,在這之前他們已將次級債打包上市,那些持有這些次級債轉化而來的的股票的金融機構就倒霉了,加之各宗連鎖反映,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祝你的論文取得好成績!!拿優!!
2. 上市的利弊
優點
1、改善財政狀況
通過股票上市得到的資金是不必在一定限期內償還的,另一方面,這些資金能夠立即改善公司的資本結構,這樣就可以允許公司借利息較低的貸款。此外,如果新股上市獲得很大成功,以後在市場上的走勢也非常之強,那麼公司就有可能今後以更好的價格增發股票。
2、利用股票來收購其他公司
(1)上市公司通常通過其股票(而不是付現金)的形式來購買其他公司。如果你的公司在股市上公開交易,那麼其他公司的股東在出售股份時會樂意接受你的股票以代替現金。股票市場上的頻繁買進賣出為這些股東提供了靈活性。需要時,他們可以很容易地出賣股票,或用股票做抵押來借貸。
(2)股票市場也會使估計股份價格方便許多。如果你的公司是非上市公司,那麼你必須自己估價,並且希望買方同意你的估算;如果他們不同意,你就必須討價還價來確定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公平」價錢,這樣的價錢很有可能低於你公司的實際價值。然而,如果股票公開交易,公司的價值則由股票的市場價格來決定。
3、利用股票激勵員工
公司常常會通過認股權或股本性質的得利來吸引高質量的員工。這些安排往往會使員工對企業有一種主人翁的責任感,因為他們能夠從公司的發展中得利。上市公司股票對於員工有更大的吸引力,因為股票市場能夠獨立地確定股票價格從而保證了員工利益的兌現。
4、提高公司聲望
(1)公開上市可以幫助公司提高其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通過新聞發布會和其他公眾渠道以及公司股票每日在股票市場上的表現,商業界、投資者、新聞界甚至一般大眾都會注意到你的公司。
(2)投資者會根據好壞兩方面的消息才做出決定。如果一個上市公司經營完善,充滿希望,那麼這個公司就會有第一流的聲譽,這會為公司提供各種各樣不可估量的好處。如果一個公司的商標和產品名聲在外,不僅僅投資者注意到,消費者和其他企業也會樂意和這樣的公司做生意。
弊端
1、失去隱秘性
(1)一個公司因公開上市而在產生的種種變動中失去「隱私權」是最令人煩惱的。美國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公開所有賬目,包括最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給中層管理人員的紅利,以及公司經營的計劃和策略。
雖然這些信息不需要包括公司運行的每一個細節,但凡是有可能影響投資者決定的信息都必須公開。這些信息在初步上市時就必須公開披露,並且此後也必須不斷將公司的最新情況進行通報。
(2)失去隱密性的結果是公司此時可能不得不停止對有關人員支付紅利或減薪,本來這些對於一家非上市公司來說是正常的,對上市公司來說則難以接受。
2、管理人員的靈活性受到限制
(1)公司一旦公開上市,那就意味著管理人員放棄了他們原先所享有的一部分行動自由。非上市公司一般可以自作主張,而上市公司的每一個步驟和計劃都必須得到董事會同意,一些特殊事項甚至需要股東大會通過。
(2)股東通過公司效益、股票價格等等來衡量管理人員的成績。這一壓力會在某種程度上迫使管理人員過於注重短期效益,而不是長遠利益。
3、上市後的風險
許多公開上市的股票的盈利沒有預期的那麼高,有的甚至由於種種原因狂跌。導致這些不如意的原因很可能是股票市場總體上不景氣,或者是公司盈利不如預期,或者公眾發現他們並沒有真正有水平的專家在股票上市時為他們提供建議。
股票上市及上市後的挫折會嚴重影響風險投資的回收利潤,甚至使風險投資功虧一簣。因此在決定上市與否時,風險投資家和公司企業家會綜合權衡其利弊。
(2)貸款證券化利弊擴展閱讀:
根據《證券法》第五十條股份有限公司申請股票上市,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股票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已公開發行;
(二)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三千萬元;
(三)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四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百分之十以上;
(四)公司三年無重大違法行為,
無虛假記載。證券交易所可以規定高於前款規定的上市條件,並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准。
3. 我國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利弊
適應利率市場化 國有商業銀行需未雨綢繆
行政管理引發弊端(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建國以來,我國利率一直實行嚴格的行政管理體制。這種嚴格的行政管理利率曾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利率結構和傳導機制上的弊端逐漸暴露,從而導致利率不能正確反映資金供求狀況,對儲蓄、投資沒有彈性,不能對社會資金配置起基礎性的調節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如下:
金融抑製程度高、經濟金融化程度底,金融資產結構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按照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貨幣需求者因交易、預防和投機動機而持有貨幣,這三種動機相對應的金融資產分別是:現金、存款和證券。三種資產中,對利率彈性最大的是證券,其次是存款,而現金無彈性。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處於初級階段,經濟證券化程度還比較低,因此金融資產整體上對利率缺乏彈性。(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國民收入的要素分配製度缺乏應有的地位,利率既不是儲蓄者收入來源關心的主要對象,也不是投資者分割的杠桿。
國有企業產權關系不明晰,預算軟約束,是投資無利率彈性的根本原因。
利率決定是在政府行政規定下形成,因此,利率既不反映資金供求關系,也不能指導資金流向。
利率管理許可權高度集中,儲蓄、投資者以及金融中介無利率自主權。因此,儲蓄、投資對利率彈性缺乏相應的制度基礎。
金融深化和金融資產結構高度集中是利率市場化的金融環境:改革消費支出體制,實現消費市場化是利率市場化的微觀基礎;提高要素分配地位是利率市場化對分配製度的客觀要求;建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是利率市場化的微觀經濟制度基礎;減少政府行政干預、轉化政府職能、放鬆利率管制、理順利率關系,是利率市場化的宏觀環境條件;建立市場規則,歸還儲蓄者、投資者和金融中介自主權是利率市場化的管理要求。
改革利弊條件剖析
從利率市場化改革國家的成功經驗中,我們總結出: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充分有效的金融監管、完善的微觀基礎和完善的金融市場是利率市場化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國實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既面臨一些不利條件同時也具備一些有利條件。先看有利面:一是市場經濟作為目標模式已經確立,利率作為經濟杠桿為公眾所認同;二是收入流程朝著有利於儲蓄與投資社會分工發展;三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成為既定目標;四是經濟金融化趨勢正在改善;五是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再貼現、存款准備金等間接調控工具相繼出台;六是居民對利率升降開始具有理性的心理預期;七是金融機構多元化、多樣化處於發展和完善態勢;八是企業多種籌資方式正在形成;九是資本要素分配朝其應有的地位發展;十是政府職能轉變被列入經濟改革的范疇等。
不利的方面:一是短期內資金求大於供、短缺現象不能有實質性改觀;二是歷史包袱過重,消化財力十分有限;三是既得利益集團可能造成昂貴的改革成本;四是市場法規有待健全,特別是司法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五是社會保障制度嚴重滯後,且缺少快速發展的財力等。
針對不利因素,我們應從企業、居民、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中央銀行和金融外部環境等六個方面創造條件,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進程,提升國有經濟對利率的彈性;改革消費支出體制,使其市場化,成為利率市場化的個體微觀基礎;加快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進程,保持金融機構發展平衡;減少行政干預,放鬆利率管制,理順各種利率關系,建立起以市場化為基礎的見解宏觀調控機制;提高經濟貨幣化程度,擴大利率覆蓋面,促進金融深化提升金融資產結構高度;建立富有彈性的有效匯率機制,使匯率真實有效地反映貨幣對外價格,使開放的外部經濟影響及時反映到利率上。
在漸進改革中保持利率靈活管理
根據我國國情,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採取漸進式,分步驟進行(即先外幣再人民幣、先貸款再存款、先大額再小額),這樣可以在整個改革過程中保持對利率的靈活管理。具體操作應按以下三個原則進行:
第一個原則是貨幣市場利率化優先。因為放鬆利率管制以後,中央銀行仍然必須保持對利率的控制力,而貨幣市場是中央銀行調控金融機構頭寸、實現貨幣政策意圖的主要場所。
第二個原則是貸款利率市場化應先於存款利率市場化。如果存款利率先於貸款利率放開,則會縮小存款機構利差,進而導致其經營狀況惡化。而貸款利率先於存款利率放開則會加大存款機構的利差,進而改善其經營狀況。如果存貸款利率同時放開,存款利率上升除了會增加存款機構經營成本外,還會加速貸款利率上升,造成金融體系的劇烈動盪。
第三個原則是大額存款利率市場化要先於小額存款的利率市場化。放開小額存款利率相當於放開了存款市場的所有利率。實際上,對小額存款進行利率管制以降低銀行存款市場的競爭是許多國家長期採取的措施。利率市場化進程中,中央銀行始終對利率和匯率信號保持足夠的調控能力,並將資本帳戶放開的時間表和利率市場化的時間表錯開是極其重要的。
銀行經營策略應順勢而為
世界上其他國家實行利率市場化初始之時,銀行業大都面對凈息差收窄,競爭加劇的形勢。對此,銀行業一般通過調整經營策略、提高服務收費、拓寬業務領域等手段增加盈利、提高競爭力。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初始也將面臨同樣的困境,我們可在借鑒國外銀行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從以下方面調整經營策略:
努力擴大資金運用利差。隨著國內區域性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外資銀行的進入,以及大型企業金融脫媒現象的增多,工商銀行要在市場份額下降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必須引用「中風險、高收益」的經營理念,把經營的重心由以往的大型企業轉移到中小企業和個人上來,同時增大對不動產項目的融資,努力擴大資金運用利差。
大力拓展中間業務。中間業務是國有商業銀行最具發展潛力的業務。國外發達國家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全部利息收入比重普遍達到30-50%,高的已超過60%,而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一般還不到10%,發展空間非常大。國有商業銀行應通過價格創新影響客戶行為、合理擴大收費品種范圍、加快分銷渠道的整合創新等謀求互動和雙贏,加以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著力增大零售業務比重。擴大零售業務是國外商業銀行90年代以來十分重視的戰略內容,也是未來國內商業銀行傳統業務中最具發展潛力的一項內容。零售業務的增長不僅表現在資產運用方面,在收益構成上的表現也相當突出,對收益的貢獻非常明顯。因此,國有商業銀行今後應該將零售業務作為一項重要業務來進行發展,盡快改變過去的運作程序和服務方式,樹立以個人為中心的營銷觀念和服務意識,認真研究個人金融業務的運作規律和特點,科學設計個人金融業務的運作模式及所採用的手段,以此增大其對收益的貢獻。
積極處置不良資產。我國在不良資產處置上已經引進國外的做法,將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剝離給專門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進行經營管理。盡管如此,國有商業銀行現在不良資產的佔比仍然很高。應在國有商業銀行中積極推廣通過不良資產證券化方式來處置不良債權的做法,永於創新,提高不良資產處置成效。
實施服務全能化。服務全能化是增加收益戰略的重要一環。國有商業銀行要爭取客戶,就必須為客戶提供全能化服務,通過整合業務流程、調整組織結構、提供電子銀行服務,適應客戶方便性、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通過服務的全能化,來實現收益來源的多樣化和客戶的多樣化,從而有效分散經營風險,增加經營的穩定性。
強化內部收益管理。強化內部收益管理是商業銀行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收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強化內部收益管理的重點是要提高毛利率和降低經費率上。首先,要吸取高利率時期利率大戰的經驗教訓,經營上必須力求穩定把資金成本抑制到比市場利率更低,推行「低資金成本」的經營戰略。其次,控制人工費、物件費,實行改善營效率的「低運營費用」的經營策略,第三,向客戶提供的服務及金融產品的價格(利率、手續費等)的確定,根據該客戶的收益性及風險等來確定,實行「成本與風險相適應」的原則。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會隨著市場經濟的其他改革,逐漸深化,最終要達成「利率調控在中央,利率決定在市場」的目標。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
4. 信用社個人徵信系統對自己有什麼利弊
其實,沒有利於弊之說 個人徵信系統 是人民銀行採集公民在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留下的相關信息是評價個人的資信狀況的一個參考
5. 資產證券化的難點在哪裡
貼一篇之前寫的《為什麼說證券化是我國金融改革的方向》,跟大家分享下自己的一點思考。
具體到金融領域,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天吃飯的。在過去幾百年歷史里,系統性風險的發生頻率很高,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幾乎每8-10年就會來一次所謂的經濟危機,只是危機或大或小而已。而且每次構成經濟衰退的原因都不一而足,也無法預測。而每次經濟危機都會帶來金融機構的崩盤,逆勢而上幾乎不可見,也就說明了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你的風控技術再牛,其實都無法對抗這種系統性風險。
很多人說,不是還有金融機構活下來了么?這就是風控技術的勝利啊。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對金融機構做個簡單的區分。金融機構就本質而言,我習慣分為兩種,一種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另外一種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兩者區別是什麼呢?
銀行業金融機構其實本質是存貸的中間主體,它是唯一可以向公眾吸收儲蓄的金融機構。利用吸收的儲蓄,可以進行貸款投放,銀行承擔了所有儲蓄存款客戶的風險,然後賺取貸款投放的中間利差。理論上,一旦收不回來的錢,超過了利差收入形成的利潤以及資本金,它就破產了。但是這種商業模式的優點在於,可以合法利用資金池,不斷地借新還舊。只要保證足夠的流動性,信用品牌不出現問題,就能繼續吸收儲蓄。哪怕壞賬再高,超越了資本金,都還能不斷地玩下去。
世紀之初,中國的商業銀行曾出現過類似技術性破產的局面。當時,由於有國家信譽背書,儲蓄一直在繼續,這個游戲就能玩下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增長,也能不斷地消化風險。事實上,這種金融機構的本質是用制度來對抗各種風險,包括任何人都無法對抗的系統性風險。支撐銀行模式走下去的核心就是制度性安排。
另外一類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如投資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都是無法吸收公眾存款的,也就無法通過吸儲來進行資金池運作。它們的盈利模式很簡單,一種是代理,一種是自營。代理業務本身不承擔風險,賺取的是無風險的服務費。由於這類金融機構的本質是幫助風險定價的證券化模式,機構可以自己持有一定額度的風險頭寸,即自營業務。事實上,如果業務操作得當,這部分的盈利會遠超代理業務的收入。像次貸危機之前,大量投行都樂於持有大規模的次級債,從而形成賬面大額盈利。但是由於持有了頭寸,必然意味著也要承擔風險,而一旦風險來臨,這些頭寸就會成為你的噩夢。
從銀行類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兩種業務模式來看,事實上,過去市場的風控一般也就是這兩種模式。
一種是以銀行為代表的信貸化模式。它的本質是通過制度安排,利用中介機構的規模優勢和期限錯配,讓風險在經濟運行的長周期中被化解。這種制度安排其實是銀行能活下來的根本原因。總體而言,當銀行達到一定規模後,個人能力在銀行體系內不再起主導作用,會不斷分化和瓦解。也只有如此,銀行才能穩定地發展到一定規模,凡是依賴個人能力的商業模式都是無法持續擴張的。
另一種就是證券化模式。證券化的本質是讓核心風險在市場中尋求自我定價和平衡,最終讓風險在不同的市場主體之間轉移。證券化不是承擔風險,而是讓風險通過市場得到合理的配置。採用證券化模式的機構最終比拼的是風險定價能力,而並非承擔風險的能力。
這兩種模式各有利弊。我國是典型的信貸化主導的國家,信貸規模全球第一。這種間接融資佔主導性地位的優點,是政府在經濟活動中具備極強的控制力,而且在有效計算信貸總量的情況下,也可以有效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缺點是因為無法通過證券化來分解和分攤風險,有可能會被倒逼產生極大的系統性風險。總體歸納,信貸化模式是總量可測下的風險不確定性。
證券化的優點,是讓風險在自我承擔和自我定價中不斷分解和暴露。但由於證券化是個風險流動的過程,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風險在市場中出現總量不可測量的情況。如果市場堆積了太多的風險,而又無法進行測定,一方面會加劇投機成分,一方面則會形成比信貸化模式更可怕的風險。因為每個主體都可能承擔了超越自我承受能力的風險,最終形成的風險會更高。
我們回到中國的國情來看下這個情況,事實上,我們很有意思的點在於,中國雖然名義上,有信貸機構,也有非信貸機構,我們在2012年年底大面積放開資產管理,開啟大資管模式,無數人,包括我當初也都在歡呼雀躍,都認為資產管理元年開始,必將大面積削減銀行主導的金融格局,但是兩年多過去了,我們發現所謂的大資管,其實只是個接盤俠,而並非真正意義的進行所謂的證券化模式的核心就是讓風險在市場中尋求合理定價,發現都不是,我們有那麼多的資產管理模式,但是都是名義上的證券化,他們的實質其實都是信貸模式,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必須剛性兌付,所謂剛性兌付,就是如同銀行一般,每個投資人都到最後必須拿回本金及利息,那也就是出現即使出現了風險,那必然到最後都是機構買單,這個時候,他們的盈利莫其實跟銀行的邏輯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看到很有意思地方是,我們2012年的大資管,做的業務都是跟銀行一樣的,也就是純粹是放貸款的殼罷了,以證券化的機構從事信貸業務,問題就出現了。他們並沒有獲得銀行信貸機構的特許經營權,所以都只能變相的建設資金池,而資金池的成本卻極高,導致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面積的資管風險的出現,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可能無法維系,這個時候打破剛性兌付其實成為了不得不為之的事情了。因為誰也無法兜底。傳聞,銀監會曾經對其所管轄的信託公司有過要求說,必須剛性兌付,公司兌付不了,股東兌付,股東兌付不了,換股東兌付,徹底的背離了資產管理公司所本身該承擔的定義。
所以,我有段時間說目前我國銀行的信貸模式佔比高達90%,被許多專家攻擊說不懂數據,缺乏支撐,事實上,我到是想說,是因為他們壓根不接地氣,我們目前的信託的主業大部分都是銀行通道業務,我們的基金子公司都是信託接盤,回到最後也是銀行信貸業務表外話的通道,其他就不用說了,這些能算是證券業務?風險凡是不能自擔的,其實一律都是信貸業務,那麼最終使得我們的所謂資產管理,到最後都成為了銀行的小妾,銀行讓他們干什麼就干什麼,市場上最終比拼的壓根不是風險定價能力,而是誰的資源更好,渠道更佳,關系更好。能力壓根在過去的十多年來,根本不重要。這個也是為什麼我們的資產管理,財富管理一直起不來的核心,核心還是資產風險定價的能力被制度性給破壞,銀行的優勢一覽無余,無人可企及,只有在銀行都無法兜住的時候,才可能出現零星違約的事件,但是問題就來了,當銀行都兜不住的時候,誰又能兜住呢?
所以我們目前看到的大量的本該是證券化機構,包括了P2P模式,這類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跟銀行從事一樣的信貸工作,卻未能享受銀行一樣的制度性保護,所以,很多P2P拿自己跟銀行比較,其實是扯淡的事情,你是銀行么?銀行壞賬率可以高達40%都不破產,你可以么?不把這個問題想想明白,還是離開P2P比較好。銀行和非銀行都在同樣的信貸工作中一致競爭的時候,那就要想明白自己的核心優勢是什麼?拿什麼跟銀行去打。
順帶,在談談政府的牌照制度的弊病,我們最近很多資產管理機構出了事情,大量的小貸、擔保、甚至信託出了問題,回到最後其實是要反思牌照制模式,因為從正常意義上看,除了銀行這張無敵牌照外,其他牌照都是無法給機構增加風控能力的,並不是你政府給了牌照,這些所謂的資產管理機構,擔保、小貸等等,就具備風控能力了,你不給牌照就不具備能力,這壓根就是扯淡的事情,所以有次我在演講的時候,有個台下擔保公司的老總站起來非常憤怒的指責我認為擔保基本快被P2P搞死的觀點的時候說,一派胡言,我們都是經過政府部門審批發放牌照的正規金融機構。我當時,回應說,對不起,真的,把你搞死的看上去是P2P,其實就這種好像很高大上,很牛逼,但是對你毫無幫助的政府牌照,這種牌照,對你有意義?是讓你團隊因為有了牌照就立刻牛逼了?那不是扯淡么。牌照,其實只會讓沒有風控能力的機構具備政府信用,從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只會更大。
我們只要看看現在大量擔保小貸跑路,政府卻會被圍攻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了?為什麼啊,不正是因為你政府發放了牌照么?而且一年還一審批,領導沒事還常視察,這種審批和視察了之後,有用么?不照樣,該跑路的跑路,該倒閉的倒閉么?與此對比的是,反觀我們P2P出了事情以後,因為政府不附加信用,反倒問題相對簡單,去圍攻政府的幾乎沒有,圍攻了政府也好說話,關我屁事。你們愛投資投資,要死自己死去。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其實是政府要遠離大量他幫不上忙的信貸金融機構,既然幫不上忙,就離開他遠點,讓社會自己去解決,去用腳投票,優勝劣汰之後,誰都會被教育出來的,但是政府一旦附加了信用,你就必須保證他不出事,就必須要附加政府信用,這個其實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事情,反映的其實是政府信用的泛濫,憑啥你給他發,不給我發,憑啥你去他那裡,不去我那裡,而且為了獲得政府去視察的機會,一個個包裝門面的高大上,數據一個個開始造假,這種事情越演越烈。
其實,對於非銀行信貸機構,最終是要跟證券市場一樣,政府應該遠離牌照審批的同時,不斷加強風險提示,從而培養出一幫寧願自己跳樓,也不找政府麻煩的人,不斷培育和加強市場的違約機制,才可能是我們金融市場的未來,從這個角度我還是認同,證券化改革是未來的金融改革方向這個命題的。其實,這個問題後面還會再提。這里先扯淡到這里。
前面說了,風控更多還是制度性安排,單一的風控技術其實往往是無效的,尤其是在市場同質化極為嚴重和飽和的情況下,更是無效,這里其實有個深層次的解答,是因為金融很大程度是維持社會穩定的一種工具應用,從跟原來看,信用過度的情況下,金融往往是零和博弈的游戲,整體金融的盈利一般被封頂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上限制,超越這個值的很多都是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戲,所以金融機構從短期和長期平均看,或者從整體和局部長期看,其實都是相對均衡的,往往都是社會平均理論值。
撇開這個角度,我們從微觀來看,由於在同一市場里,大家最終的目標群體都是那些優秀的具備還款能力的人,因為最終都是通過收益覆蓋,而這類人其實本身就是社會的少數,確切說是極少數,因此所有的金融機構的本質都是需要一種良好的技術能把他篩選出來。而事實上,銀行在面臨同業競爭的情況下,發現好的風控往往意味著沒有業務可以做。因為你堅持嚴格風控,人家就不跟你玩了,全球都一樣。很多人都跟我說我們的風控極端牛逼,第一我是不相信,第二即使相信了,我說,那就等死吧,誰來跟你玩啊,你要抵押,人家就不要抵押,你要擔保,人家就不要擔保,市場是競爭的,博弈的,誰都不是傻瓜,你以為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還真想著業務隨便你挑呢。也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了。我們現在發現很多銀行信貸機構都被套牢了,你以為人家風控能力差,不知道客戶的真實情況?可能么?現實情況是,銀行的風控面對業務壓力的時候,大部分都只能選擇妥協,尤其是客戶經理,當前跟未來之間,做什麼選擇?肯定選當下,不然立馬被掃地出門,所以客戶經理每天想業務的同時,都想著如何繞彎子過風控?有時候想想,都是自己騙自己的游戲罷了。怪誰?不知道。只是覺得,每年要求銀行40%的利潤增長之下,談風控本身就是很可恥的事情。
其實,現在的市場更有意思,今年二季度信貸規模數據下降,很多人很奇怪,有啥好奇怪的,今年這種情況,往往牛逼的人,都不來貸款了,為什麼,因為貸款來的錢,賺不了錢,那貸款干什麼呢?白白給銀行付利息,市場形勢不好的情況下,他們不願意擴張,自然就不來貸款,而這么差的行情還來貸款的人,基本上都是垃圾,要麼就是之前流動性出現困境,就是想渾水摸魚,就是這么個事情,整體經濟下行的時候,談風控更是扯淡的事情了。毫無意義。
2002年次級債在美國興起的時候,很多銀行都認為風險極高,堅持抵制。但是隨著該業務越做越大,盈利越來越高,你如果堅持抵制,就必然會喪失極大的市場,逼迫一些銀行開始涉水進行該項業務操作,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好人往往都是被壞人逼死的,或者淪落為壞人,很正常。
這幾年很多人都開始指責銀行的風控怎麼那麼差,明顯的騙子都防範不了,事實上,我們再來比較銀行過去五六年,發現五六年前的銀行和現在的銀行,在風控層面上無論技術還是人員結構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但是實質的壞賬率卻是十倍之差,難道是因為風控技術變化了么?都不是,實質是天氣發生了變化,大環境在變化,導致你微觀層面無論如何怎麼動作都是無效的。
過去幾年我在一個民間高利貸班上課,我經常讓他們這幾年如果沒事就跟著我出去遊山玩水,騙吃騙喝算了,回頭看看,跟著我到處遊走的人,這幾年至少都還活著,而那些窩在家裡勤勤懇懇努力放貸款的人,基本上都趴下了,為什麼呢?跟技術毫無關系,你敢說在家勤懇放貸款的人一定比遊山玩水的人要水平低?可能么,怎麼可能,但是往往世界上有很多人很悲催的地方就在於在不該努力的時候太努力了。
過去十多年來看,往往發現一個真理是什麼呢?是趨勢比能力重要的太多,太多。我們很多技術大牛在00年的時候進了一家當時巨牛逼的技術公司,那家公司叫UT斯達康,而能力不行,而被拋棄的人去了當時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叫阿里巴巴,十年後發現世界被顛覆了,ut基本死了,所以那些技術大牛都悲催了。而那些萬般無奈去了阿里的人,現在身價都是當技術大牛無法企及的了?這種案例不可勝數,94年國企改革,大量下崗的人,轉行經商,暴富,而那些沒下崗的人都一個個現在開始下崗了。其實,能力越強,反倒越容易被趨勢給擊垮,這個是實情。我們很多人在02年出國讀書,留在國外,其實恰恰錯過的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十年,雖然不能單物質來進行論述成敗得失,但是錯過的十年的確如此。
這個世界我們大多數人總是無意識的在做一件跟趨勢對抗或者順應的事情,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能多抬抬頭看看,有意識的希望看的更遠點,我們的歷史如同一條大河,奔騰而去,大氣磅礴,我們如同河流里一條魚,大部分的魚都是隨波逐流,而總有個別的魚希望跳起來看看未來,希望能看的更遠,但是,大部分的魚都只看到了自己看到的方向,最終誰都無法得知正確與否,於是結果論是最好的論調了。我對自己說的總是跳起來看,對不對壓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跳起來了,看到了更多的風景,哪怕錯了也無值得,思考是自由的最好表現,不思考給了自由和民主,也都毫無意義。
貌似有點跑題了,我只是想表達,金融這個東西吧,就是能賺錢的時候,狠狠的賺錢,不會因為你發放貸款12%就一定比36%的安全,本質都是一樣的,都不會出問題,而市場無法賺錢的時候,你其實怎麼做都是錯的,這跟風控技術關系都不是很大,金融是個極順應經濟周期的行業,所以作為個體而言,金融有做和不做的選擇。而無技術高低的區別,個別人或許有,極端牛逼或者極端傻逼,絕大部分其實是差不多的。而作為金融機構而言,金融業的競爭不是單一技術的競爭,而是綜合性競爭,某一個維度的優勢不太可能成為持續性優勢。我們看幾百年的金融行業競爭格局,一時的勝利容易,持續的勝利挺難,不斷超越的背後其實是幾代人的努力。很多盛極一時的金融機構,都消失在歷史粉塵之中。
————點金人轉載
6. 資產證券化的弊端是什麼
商業銀行為爭取生存空間,提高競爭力,試圖通過所謂的「金融創新」繞開管制,這直接導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創新的出現,而資產證券化正是在監管與自由化博弈的大環境下被創新出來的。美國的次貸危機,本身是由於把次級貸款當作正常貸款,將其證券化,這肯定是要出問題的。美國銀行業資產的證券化是美國政府和金融監管當局鼓勵和支持的結果,而美國資產證券化監管的漏洞則是「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前車之鑒,不可不察!
7. wto對中國的房地產有沖擊嗎
加入WTO後的中國房地產
本文以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現狀和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運行機制為立足點,結合中國加入WTO協議當中對房地產行業產生影響的具體條款、對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所應該採取的對策和措施進行了分析研究。
一、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現狀及評價
宏觀指標
中國房地產業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到目前只有近20年的發展歷史。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壯大主要是在20世紀90年代期間。表1和表2的統計資料大體上反映出了目前中國房地產業的基本現狀。
表1中國房地產基本數據(一)(截至到2001年6月30日)
全國人均住房面積
城市——20萬平方米
農村——25萬平方米
住宅成套率——70%
住宅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
城市——4%
城鄉合計——7.5%
住宅建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5%
表2、中國房地產業發展狀況(1999年統計資料)
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2.7萬個
從業人員——100多萬人
完成開發投資額4012.2億元同比增長11%
商品房施工面積5510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3%
商品房竣工面積1978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8%
商品住宅銷售面積1187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4.9%
商品房銷售額2655.3億元同比增長23.9%
居民自有住宅比例60%
房地產估價機構——5000餘家
從業人員——10萬人
房地產估價師——15萬人
房地產經紀機構——2.5萬個
從業人員——20萬人
物業管理企業——2萬個
從業人員——200萬人
產業評價
中國房地產業在中國改革開放20年當中的發展速度是比較快的。到目前為止,中國房地產業在投資開發總量、竣工面積和銷售總額幾個方西都已經達到相當大的規模、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也日益走向規范。房地產業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它對改善中國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從另一方面看,目前中國的房地產業還處於起步、成長階段,無論在技術含量,還是管理水平上都還是比較落後的,雖然中國房地產企業數雖多、從業人員多,但真正有實力、高素質、高水平的企業還是非常少的,何況中國的大多數房地產開發企業尚未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管理體制上存在許多弊端,綜合競爭力較弱。
比較分析
就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上的競爭而言,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與國外經濟發達國家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相比,既有明顯的優勢,也有明顯的不足或劣勢,其優勢表現為:
1、更熟悉中國當地的房地產市場;
2、更了解中國當地人們的需求;
3、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優勢;
4、勞動力成本較低。
其劣勢表現為:
1、企業發展歷史短,經驗不足;
2、企業規模較小,資金實力較弱;
3、企業管理水平低,營銷手段落後,市場競爭能力有限;
4、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服務意識較差。
二、加入WTO給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帶來的影響
加入WTO將給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這已經為國內大多數專家學者所公認,但讓這種機遇和挑戰停留在概念和認識階段是不夠的,深入細致地分析一下這種機遇和挑戰對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是有意義的。
1、入世將帶來中國房地產市場需求的較大增加。原因是:1)外商用商品房需求增加。國外廠商來華投資建廠的數量增多,銀行業、保險業、中介服務業等外商開設的分支機構和營業場所增多,外商來華人員增多、帶動中國國內工業廠房、辦公用房、營業用房和購租住宅的輻求大大增加;2)中國國內住房的有效需求擴大。入世帶動經濟發展,居民就業機會增多,收入增加,購房支付能力相應提高;3)中國房地產市場需求的檔次提高。由於收入增加,對居住物業的舒適性、享受性要求提高;同時收入差距拉開,促使住房消費需求層次更加分明。這將給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帶來質和量兩個方面的發展機遇,即廣闊的需求空間和多樣化的需求層次。
2、由於需求增長的拉動作用和外商對中國房地產的投資增加,會促使中國房地產業投資量增大,商品房供給量上升。伴隨外商投資引入的先進設計、技術和設備,特別是高科技、智能化,會促使中國商品房供給質量提高。這將影響和分化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一方面中國的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有機會利用自己的優勢「本地」資源和國際化的強勢資源進行強強聯合,迅速提升自己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沒有把握好自身「本地」資源優勢的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將會因失去競爭能力而逐漸退出市場。
3、由於入世後關稅降低,帶來進口建材價格下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產品建築成本會隨之下降,加之競爭加劇,國內建材市場價格也會不同程度下降,預測短期內房價會趨於下降。從長遠趨勢看,商品房房價構成中的一些不合理收費也將會逐步取消,稅費會日趨規范,房價趨向合理化。如果考慮到需求增長的拉動因素和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商品房價格會呈現出穩步上揚的整體趨勢。這將使中國的房地產業走上「成本決定」的軌道。「機會利潤空間」、「權力利潤空間」將逐漸消失,一些缺乏成本控制能力的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將會面臨巨大的投資風險。
4、外商進入增多必然引起中國房地產市場竟爭加劇,而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運行規則的建設雖有所進步,但仍不健全,突出表現在土地有償使用與無償使用並存、商品房與非商品房並存、外銷房與內銷房並存的「雙軌制」,這將與WTO的規則出現明顯的沖突。這就提出了健全體制、完善規則的迫切需求。入世會加速上述問題的解決,這將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成為公平競爭的平台,給有市場運作實力的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提供了發展的良好機遇,同時也會使「機會型開發企業」和「保護型開發企業」逐漸退出市場。
5、入世後,預計國外知名的大型房地產企業集團進軍中國房地產市場會有較大增加,這些企業實力強,挾資金、技術、銷售、物業管理等優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中國現有的2萬多家房地產開發企業由於歷史的、體制的原因,長期存在著規模小、資金少、服務差、資質低等問題,處於劣勢,缺乏競爭實力;同時,中國大量國有房地產企業還處於轉制過程中,企業制度還不健全,與市場經濟的要求不相適應。有實力的外商進入後,會給國內眾多的房地產企業帶來較大的沖擊。這對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將是一場巨大的考驗。
6、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發展歷史較短,從全國范圍看尚處於初期階段,且地區發展不平衡,70%左右的投資開發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企業的技術素質和管理素質較低,開發、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同國外成熟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入世初期在與外商競爭中勢必處於不利地位。
7、入世後外國金融勢力將大舉進軍中國房地產金融保險業,憑借其資金實力、金融技術和金融人才優勢,在中國房地產金融市場上獲取較多的市場份額。而中國房地產金融剛剛起步,房地產保險十分薄弱,完善的房地產金融體系尚未建立,房地產金融保險必然受到較大沖擊。
8、國外的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其本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增加值一般佔GDP的10%左右。中國房地產業目前佔GDP比重才達到4%,即使上海也只達到了5.2%。入世將從多方面促進中國房地產業逐步走向成熟,進一步成長為支柱產業,提高其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三、加入WTO,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對策
面對入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只有採取積極的對策,分析已經出現的和可能出現的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求得入世後的生存與發展。
1、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要研究中國的房地產法規、政策與WTO條款,盡快與WTO規則接軌。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必須學習和研究WTO規則中與房地產業相關的部分,做到心中有數,分清利弊得失。同時也要對中國現有房地產法規進行研究,分清哪些是符合WTO規則要求的,哪些是不符合WTO規則要求的,將會按中國的法律程序予以撤銷、修改、補充的,通過這樣的學習和研究,學會利用WTO的有利規則實施自我保護和發展,如利用技術標准、資質管理等提高市場准入的「門檻」等。
2、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要加快自身的經營機制轉換,增強企業實力。這就要求:l)要加快中國國有房地產開發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徹底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使房地產企業真正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獨立運作,捉高效率。2)要進一步推進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產重組,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增強競爭力。3)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要加強科學管理;提高企業素質,要提高企業領導人員的管理水平,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意識,提高員工素質。4)中國的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集團要嘗試走出國門,打進國際房地產開發市場。
3、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要努力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和中國國情的企業市場運作機制。這包括:1)要研究土地使用的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適應中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下一步發展,學會在土地租賃制、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全覆蓋、土地使用權交易規范化的市場環境中生存與發展。2)要研究和把握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的進程,學會在住房資源市場化配置和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的過程中獲得發展機會,要了解世界各國不同住房政策的通常做法和利弊得失,以及對本國房地產業的影響,藉以擺正企業的發展方向。
4、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要實施具體的創新措施,這包括:1)要採取具位措施轉變企業自身的經營增長方式,促進房地產開發經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u要增加科技含量,實現集約型、效益型發展,增強企業競爭力、2)要積極引進先進技術,以利提高企業所開發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現代化水平。
5、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要加強主場預測研究;要調整企業投資結構,適應居民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提高產品品位,要實施品牌戰略,創出企業的品牌,樹立企業自身的優勢。
6、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要學會適應中國金融體制的變化。入世將使中國的房地產金融市場發生如下變化:1)中國將放鬆對房地產金融的控制,同時加強支持和監管力度。一方面,中國國內的銀行會放鬆房地產開發對貸款的控制,放開住房消費信貸,擴大貸款規模,以及早佔領和發展房地產金融市場;另一方面,國家會把金融監管的重點放在控制投入到房地產業的貨幣供應總量和貸款質量方面,化解現有的不良資產。2)國內的銀行會調整房地產貸款結構,完善住房消費信貸機制。國外的住房抵押貸款一般占銀行信貸總額的30%左右,而中國目前才佔3%多一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銀行會拓展住房消費信貸品種,實施還款方式和利率創新。會參照國外做法逐步推出等本每息還款方式、遞增還款方式、全過程固定利率或分段固定利率還款方式,形成適應不同年齡、不同收入群體需要的貸款系列品種。3)中國也將會實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將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放的抵押貸款債權集中起來作為擔保,依此發行證券,並通過二級抵押貸款市場轉賣給投資者。4)中國將會促進房地產保險業發展。除現有少量的房屋財產保險、房地產責任保險、房地產人身保險外,發展住房抵押貸款保險和房產質量保險將會成為重點。上述變化會給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帶來很多新的要求,金融市場的多樣化要求房地產開發商不僅要有很好的產品市場意識,而且還要有很好的金融市場意識,同時,它也給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分離房地產開發的生產要素和進行資本經營提供了廣泛的空間。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必須要提高自身運作金融資本的能力。
7、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要切實實施人才戰略,加快人才培養。要把房地產科技人才的培養提高到戰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視。不僅要吸引人才,而且要提高現有人才的素質。特別是要注意重點培養房地產高級設計人才、外向型經營人才、信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這是房地產開發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8、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要規范企業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要從減少管理層次,實施科學化管理入手,逐步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
四、結論
中國加入WTO給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帶來的影響將會是現實而深遠的,中國的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將會在入世之後迅速崛起而成為世界級開發商,而另外也會有大多數企業因為適應不了新的競爭環境而被淘汰出局,這都將會是可以預見的事實。關鍵的關鍵是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必須明白現在該做些什麼,解決如何把緊迫感化為行動的問題。這也是本文的核心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