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報表如何看一個銀行有沒有資產證券化
看「流動資產」下設的「交易性金融資產」
B. 資產證券化會計核算 出什麼報表
對於資產證券化業務中發起人的資產轉讓,如果被界定為銷售,應進行表外處理,此時證券化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中剔除,同時證券化收入確認為收入,交易成本計入當期損益;如果被界定為融資擔保則應進行表內處理,證券化資產仍保留在資產負債表中,同時發起人獲得的資金被當作負債處理,交易成本作為融資成本資本化。
C. 試論怎麼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1、 強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無規矩不成方圓,強化監督管理才能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做到依法規范管理,。
2、 理順產權關系,明確產權責任 。要堅定不移地按照國家所有、分級管理、分工監督、委託營運的原則,去做好這項政策性很強、難度很大的工作。
3、完善會計操作規則和監督制度。要明確會計委派職責。委派會計要嚴格執行會計法規、制度,及時、全面、准確組織會計核算。
4、強化國家對中介市場的監管,實現國有資產的准確評估。政府加強國有資產評估工作,應當遵循未來收益原則、貢獻原則、市場原則、替代原則、外在性原則。
5、國有資產證券化模式運作。國有資產證券化既是對國有資產的進一步優化配置,又能在不增加國有企業負債或資產的前提下實現融資計劃,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D. 了解不良資產,這幾點是入門實務
不良資產入門實務介紹:
一、不良資產的三次大的剝離。
第一次剝離:1999年,東方、信達、華融、長城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相繼成立,並規定存續期為10年,分別負責收購、管理、處置相對應的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所剝離的不良資產。因此被稱為政策性剝離。
第二次剝離:2004年,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進行了第二次不良資產剝離。這次剝離的特點是部分資產不按賬面價值轉移,而是由財政部給出一個「適宜的價格比例」。此次剝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商業銀行上市而美化其資產負債表。此次剝離不同於第一次的政策性剝離被定位為「商業性剝離」。
第三次剝離:2005年工商銀行4500億元可疑類貸款分作35個資產包,按逐包報價原則出售,東方公司中標1212億元,信達公司中標580億元,華融公司中標226億元,,長城公司中標2569億元;工商銀行2460億元損失類貸款委託華融公司處置。
上述,三次總共剝離的不良資產金額大約2.2萬億。
此後,我國的不良資產行業因上述三次剝離的數額較大,加之金融危機的影響,各資產管理公司都在自行消化已收購的不良,不良資產行業進入了一個穩定期或者低谷期。
直到2012年財政部、銀監會印發了《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對不良資產的轉讓進行了明確的指導和規范,被稱之為「行業的春天來了」,不良資產又重新引起社會的關注。而隨著近年經濟下行期的到來,銀行不良率的攀升,不良資產呈現井噴式增長,市場逐步火爆。
二、什麼是銀行貸款的五級分類
1998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貸款分類指導原則》,要求商業銀行依據借款人的實際還款能力進行貸款質量的五級分類,即按風險程度將貸款劃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後三種為不良貸款。
正常貸款
借款人能夠履行合同,一直能正常還本付息,不存在任何影響貸款本息及時全額償還的消極因素,銀行對借款人按時足額償還貸款本息有充分把握。貸款損失的概率為0。
關注貸款
盡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如這些因素繼續下去,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受到影響,貸款損失的概率不會超過5%。
次級貸款
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完全依靠其正常營業收入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需要通過處分資產或對外融資乃至執行抵押擔保來還款付息。貸款損失的概率在30%-50%。
可疑貸款
借款人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即使執行抵押或擔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損失,只是因為存在借款人重組、兼並、合並、抵押物處理和未決訴訟等待定因素,損失金額的多少還不能確定,貸款損失的概率在50%-75%之間。
損失貸款
指借款人已無償還本息的可能,無論採取什麼措施和履行什麼程序,貸款都註定要損失了,或者雖然能收回極少部分,但其價值也是微乎其微,從銀行的角度看,也沒有意義和必要再將其作為銀行資產在賬目上保留下來,對於這類貸款在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後應立即予以注銷,其貸款損失的概率在75%-100%。
三、不良資產行業的現狀
市場足夠大,但也面臨困境:
1、互聯網平台生存乏力,至今未有可持續盈利的成功案例
2、假出表「泛濫」,尤其是總對總形式
3、證券化及收益權轉讓一定程度上分化了賣斷體量
4、一級市場非理性競爭加劇
5、二級市場成交未如預期走紅
6、資產回收效益堪憂
四、地方AMC與四大AMC的區別
地方AMC與四大AMC在不良資產領域的主要不同在於:收購不良資產的地域限制。
地方AMC只能參與本省(區、市)范圍內不良資產的批量轉讓工作,而四大AMC則沒有該限制,2016年銀監會新出台的政策大大增加了地方AMC牌照的含金量。
五、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的成立對不良資產行業有什麼影響
(1)降低不良資產行業壁壘。市場參與主體日益增多,直接或間接進入不良資產行業的現象增加。
(2)在示範效應的帶動下,不良資產處置主體多元化。加劇不良資產市場競爭。
(3)受不良資產市場供求關系影響,以及實際的市場供給規模主要取決於金融機構對外轉讓意願,不良資產在供給端上日益市場化。
六、目前不良資產行業市場火爆,但是總有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為什麼會「雷聲大」?
主要是因為資金多,賺錢機會少,導致資金開始在不良資產領域尋找投資機會。而且,銀行本身的壓力大,監管層在政策制定上也希望引導社會資金幫助銀行化解風險,這種「利好」被資本市場迅速接受,帶來的影響就被進一步放大。
為什麼會「雨點小」?
一方面,不良資產行業的鏈條長,二級市場本來就存在延遲反應的現象,即使一級市場的交易開始放量了,二級市場也不會馬上火起來。
另一方面,一級市場的交易價格還高於二級市場的預期,導致很多投資機構不敢接盤,其結果就是二級市場的不良資產投資和處置不太活躍。
本輪不良貸款上升周期大約還能持續多久:
從以往的規律來看,不良貸款的形成和增長一般滯後於經濟增長。在中國經濟短期內難以快速恢復高增長的情況下,預計本輪不良貸款上升周期持續時間為3年。
七、銀行一般如何掩蓋不良
常見模式如下:
(1)將不良納入關注類。為了守住報表的不良數字不至於過快攀升,銀行往往將事實已發生的逾期貸款納入到關注類貸款。
(2)表內資產騰挪出表。所謂的「出表」業務。
(3)調整不良計算標准。
不良資產包含哪些種類:
包含但不限於:銀行不良、企業應收賬款、PE/VC失敗投資、P2P/小貸公司不良、政府債,基本上都是基於主體的不同所做的劃分。
目前商業銀行的不良率是多少:
據2016年銀監會網站發布的第三季度監管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4939億元,較上季末增加566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6%,比上季末上升0.01個百分點。
八、目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都有哪些模式
(1)利用集中清收盤活資產。成立攻堅隊組織專項清收盤活不良資產。
(2)內部分賬經營。成立相對獨立的專門機構集中劃撥全行不良資產並進行分賬經營。
(3)作為壞賬核銷。部分無法起死回生或根本不能回收的不良資產用呆賬准備金、壞賬准備金、撥備前利潤和銀行自有資本金沖銷處置不良資產。
(4)發放貸款增量稀釋。發放大量新貸款使整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降低。
(5)利用資本市場化解。運用資本市場手段和投資銀行業務技巧,創新處置方法。
(6)聯合運作模式。聯合各方力量和各種資本,創新處置方法。
(7)企業並購重組。通過企業並購和債務重組,創新處置方法。
(8)信託處置模式。利用信託公司的制度優勢和產業基金的優勢,創新處置方法。
(9)業務外包法。發揮社會中介機構作用,創新處置方法。
(10)資產證券化。通過證券化處置不良資產,不僅可以加快處置速度,提高處置效益,也能促進金融創新、豐富金融產品,加快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九、化解銀行不良資產最有效的途徑有如下幾種
1、不良資產轉讓;
2、壞賬核銷;
3、混改;
4、不良資產證券化;
5、債轉股。
過去幾輪不良資產浪潮中,不良資產轉讓及核銷用的比較多,但是核銷是有額度限制的;而從本輪不良的體量來看,單靠四大及現有的民間投資機構是很難完全化解銀行的不良難題的。至此,才有了叫停多年資產證券化、銀行債轉股重新啟動。
總之,搭配各種處置模式才能更有效的化解銀行不良資產。
E. 資管業務、資金撮合業務、委託貸款的區別
在混業經營趨勢下,金融機構間的部分業務正在形成同質化競爭,如何以最高效率運作資產與資金,盤活存量 資產,優化資產配置結構,並能夠兼顧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等多維度,是大資管時代的核心競爭力,而資產證券化正是詮釋這種競爭的典型標准化工具。
數年以前,資產管理時代的概念已經被人提出。單就「 資產管理」字面意思而言,它可以源於眾多行業,如金融業、實業甚至經營性物業等。本文想討論的資產管理概念僅限於金融行業。
混業經營時代最佳競爭工具資產證券化
如果想討論金融業的資產管理背景,就不得不對金融業的現狀有一個概括性的描述。筆者願意嘗試著做如下描述:
我國絕對大多數銀行是國有資產,並已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為上市公司,資產規模迅速擴張,截至 2015 年底已達199.3萬億元人民幣。雖然銀行業的服務水平有所提高,服務手段有所增加,但仍面臨主營業務利差縮小及不良資產明顯增加的嚴峻挑戰。
與此同時,我國信託行業在資產管理的浪潮中快速發展,截至 2015 年底,信託行業資產規模已達16.3萬億元。源於資產隔離的天然優勢,4 年前,信託業已成為我國金融領域的第二大產業。信託公司無疑是金融資產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信託公司雖然有綜合金融服務的靈活性,但也常年面臨主營業務有所波動的考驗,在經歷了能源行業、礦產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的深度波動之後,信託行業也面臨消化不良資產的挑戰。
我國保險行業也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截至 2015 年底,資產規模已達12.4萬億元,是我國第三大金融產業。保險公司對中長期資產配置有行業偏好,但我國保險資金的聚集成本不高,行業投資成本卻偏高,致使該行業面臨投資標的要超低風險(如 AA+ 以上)、而投資收益還要較大幅度高出固定收益市場平均水平的挑戰。
我國證券行業在經歷了股票市場的數次大幅度波動後,已逐漸走向成熟,截至 2015 年末,證券行業資產規模已達 6.42 萬億元。在營業部手續費收入和投行業務收入增速放緩的同時,在證監會的積極推動下,證券公司已成為我國金融資產管理的後起之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15 年底,我國證券行業資產管理業務的總額已達11.89萬億元,並且有部分資產管理產品已在交易所上線發行,使資產管理的二級市場也有所活躍。
公募基金截至 2015 年底管理資產規模已達 8.37萬億元,其中貨幣型基金佔去半壁江山,達到 55%。從規模上看,公募基金行業是一個集中度非常高的行業,前五大基金公司——天弘基金、華夏基金、易方達、廣發基金和工銀瑞信的行業集中度達到 31%。
我國租賃公司分金融和非金融兩類,沒有金融牌照的租賃公司歸商務部主管,有金融牌照的租賃公司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歸銀監會主管。截至 2015 年底,我國金融租賃公司資產管理規模1.45萬億元,其通過為生產資料不足的企業和個人提供融資融物服務,提高資產利用效率,也更多地涉足了資產管理業務的領域。
綜上所述,我國金融業雖然目前執行的是分業監管的原則,但各個金融行業都不約而同地投身於金融資產管理領域,甚至出現混業經營的苗頭,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資管」時代的緣由所在。
在混業經營的趨勢之下,金融機構之間的部分業務實質正在形成同質化競爭,在傳統業務收入不斷縮水的現狀下,如何以最高效率運作資產與資金,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資產配置結構,並能夠兼顧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等多維度,是各金融行業在大資管時代的核心競爭力,而資產證券化無疑正是詮釋這種競爭力的典型的標准化工具。
資產證券化 在我國主要指的是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委託人為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在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中,品種不斷豐富,例如工商企業貸款類資產證券化、住房抵押貸款支持的證券化、商業住房貸款證券化等產品均已成熟面市。還有一些專項類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例如:車貸資產證券化、租賃資產證券化、小額消費貸款資產證券化、信用卡資產證券化、單一鐵路專項資產證券化等。
我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從初次試點到多次擴大試點,至今已有10 余年的市場實踐。縱觀我國資產證券化發行市場概況,市場脈絡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2005 年至 2008 年為試點的第一階段。
由於是初創階段,因而市場參與機構不多,發行規模不大。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風暴,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遭遇了三年半左右的停滯。
2012年5月至今為連續擴大試點階段,市場擴容急速提高,特別是 2015 年發行額創出 4056 億元的規模,是 2006 年同類發行規模的 47.6 倍,市場參與機構也擴大到102 家,市場環境趨於成熟。
信託公司的重要機遇和業務本源
可以肯定的是,資產證券化規模不斷擴大是未來金融市場化的必然方向。
首先,資產證券化是金融行業增加資產流動性的重要工具。
眾所周知,資產流動性,對於經濟各部門,尤其是金融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銀行為例,銀行需要流動性滿足存款人提取現金、借款人正常貸款、在市場上支付到期債務。
而銀行佔比最大的資產是貸款,主要負債是存款。貸款即銀行信貸資產本身是缺乏流動性的,但預期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於是,其通過設立用於風險隔離的 SPV,讓這些貸款得以入池,再安排信用增級和信用評級予以實現結構化安排。最後,再通過承銷商在債券市場上發行並交易流通。通過這一系列運作,將非標准化、不具有流動性、但有未來穩定現金流的資產,變成了一個可交易、可流通的標准化證券。
資產證券化這一工具之於中小金融機構流動性釋放的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相比以大型政策性銀行或商業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而言,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壓力更大。尤其是金融租賃公司、央企財務公司、消費貸款公司等資產管理規模較小的機構,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能夠盤活存量,加快資產周轉,緩解流動性壓力,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其凈資本收益率,更使其可以應對金融市場波動帶來的多重不確定性,使抗風險能力得以提升。
其次,資產證券化是金融企業調整資產負債表的手段之一。
資產證券化之於信貸類金融資產擴張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金融機構的資產出表,從而緩解資本充足率壓力。例如,銀行資產不出表,按照中國現行的融資結構和經濟增長要求,每年發放貸款是要佔用銀行資本的,這意味著銀行需要不停地籌集資本。假設銀行不進行資產證券化,那麼銀行在自有資產負債表中閉環運作,只進不出,發放一筆貸款,貸款償還不到期,這部分資產永遠出不去,銀行就必須不斷進行資產補充,才能保持資本充足率比例不變,這也意味著銀行需要不停地「吃占」資本,才能維系其資產負債結構的平衡。
對於這一問題,有人提出銀行可以減少信貸規模,使結構重新平衡。但是,銀行如果減少信貸規模,就不能適應社會經濟增長的現實需求。也有人建議可以通過發行金融債的方式補充資本金。但是,金融債是誰在買走?還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同樣還是要佔用金融機構表內資本金。
由此可見,資產證券化作為一個可以表外融資的工具,對於調整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結構的重要戰略意義。對金融機構來說,通過信託公司設立 SPV,使得相應資產打包實現真實出售和資產隔離,就可以從其資產負債表上真正消失,從而實現表外化,使表內重新騰出信貸發放規模。銀行用發行證券化產品回籠的資金,再發放新的貸款,在總信貸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實現新增效益,同時提高了自己維護客戶的能力。
當然,資產證券化和其他一些藉助資產進行的融資一樣,不一定一開始就在報表上不體現,但出了表肯定就看不到了。最後,資產證券化是信託公司的重要機遇和業務本源。
信託公司相比於其他金融機構,擁有相對獨特的兩大業務優勢:一是依法規范徹底地實現受託資產的隔離;二是依據客戶需求,可以機智靈活地運用好受託資產。
這兩個優勢十分明確地告訴人們,資產證券化類業務是信託公司的本源業務。
資產證券化產品「標准化」的啟示資產證券化
針對市場上已公開發行的各類資產支持證券,我們可以對此類產品做一個標准化交易結構的梳理。
從圖 2 可以看出:信託公司在資產證券化業務的交易框架中起著核心作用。其一,信託公司處於交易結構的中心,在所有交易過程中,只有發起人和信託公司簽署《信託合同》,在該合同中,信託公司是乙方;而其他中介機構都與信託公司簽署《服務合同》,信託公司均是甲方。其二,面對主管機關,信託公司是撰寫申報文件的主體。其三,信託公司不僅是受託人,在受託資產隔離中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而且還是唯一向市場申請公開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人。
資產證券化業務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靠受託資產分級自我增信。信託公司通常以被隔離的資產作為證券化的基礎資產池,通過對現金流的拆分設計產品,以產品的安全性為標准進行結構分層,所以此類產品一般不需要第三方的增信擔保。
標准化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是公募的,如果把外延擴大,就會發現許多產品都有上述特點。只要是通過 SPV 實現資產隔離、並以被隔離的資產作為證券化的基礎、以現金流拆分和結構分層為手段設計產品,產品向客戶真實售出,這類產品都屬於資產證券化的范疇。公募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僅僅是提供了一個標准化的範本,或者說提供了一種啟示:凡是「資產隔離化 + 結構化」的產品模式都可以算作資產證券化的范疇。它們有公募和私募之分,有綜合和專項之分,有規模大小之分。
總而言之,資產證券化類的業務領域是非常寬泛的,而且這方面的創新機會也是非常多的。作為金融從業人員,尤其是在大資管時代背景下的金融從業人員,應當學會資產證券化式的思維方式,使該模式能夠更靈活地與客戶的綜合需求相結合,不斷創新,使業務越做越有生命力。
基於這樣的認識,中信信託從三年前就開始注重打造資產證券化的專業團隊,並努力在市場上獲取資產證券化業務機會,其成果是在銀行間市場連續三年占據了資產證券化業務量的領先地位 。
F. 什麼叫貸款證券化
廣義的資產證券化泛指以資產未來的現金流為基礎在市場上發行證券的過程。傳統的證券化是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上發行證券籌集資金以形成投資資本的直接融資方式,可稱之為「一級證券化」。
狹義的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簡稱ABS)則是一種金融創新,特指通過發行以金融資產為基礎的證券,從而對資產進行處置的過程。與傳統證券化相對應,狹義的資產證券化以已生成的存量金融資產為基礎,故亦稱為「二級證券化」。
貸款是資產證券化的主要基礎資產。貸款證券化就是將已存在的信貸資產加以組合並以其產生的現金流量為擔保在市場上發行證券,其實質是將缺乏流動性的、非標准化的貸款轉換成為可轉讓的、標准化的證券,並轉售於市場投資者的過程。
(6)資產證券化美化報表擴展閱讀:
貸款證券化給會計確認帶來了全新的課題,其關鍵在於,發起人的證券化行為是作為資產銷售處理還是作為擔保融資處理,不同的處理方法會對發起人的財務報表產生重大影響。
若發起人的交易行為被認為是「真實的出售」,已售貸款就可以從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內移出,與之對應,發起人獲得的銷售收入是其增加的現金資產,銷售收入和已售資產價值間的差額是交易損益。
若證券化被視為發起人的擔保融資行為,貸款將仍舊保留在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上,以貸款現金流為擔保而發行的證券則作為發起人的負債。
G. 發起人資產證券化產生的手續費應計入哪個會計科目
發行股票的手續費應當從股票溢價中扣除,溢價不足抵扣的部分,沖減資本公積。手續費和傭金不計入成本。
與企業合並直接相關的費用包括:為進行合並而發生的會計,審計費用 ,法律服務費用,咨詢費用。應計入合並成本。
如參與合並各方可能在企業合並合同或協議中規定,如果被購買方連續兩年凈利潤超過一定水平,購買方需支付額外的對價,應並入合並成本。
H. 請問目前進行了資產證券化的企業有哪些,哪裡可以找到財務報表嗎
上市公司都需要定期披露財務狀況,重大事項。你想看報表可以去網路里搜 證券交易所 然後進去看各家公司公告
裡面會有披露的年報 半年報等。
也可以去搜狐新浪等股票模塊看到各公司的財務狀況,不過不詳細。
最好還是去交易所看審計報告,及附註說明。
在看報表前最好還是選定明確的上市公司,確定股票代碼 要不很抓瞎
I. 資產證券化融到的資金記入什麼會計科目
兩種情況分別計入一下兩種科目:
1、如果被界定為銷售,應進行表外處理,此時證券化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中剔除,同時證券化收入確認為收入,交易成本計入當期損益;
2、如果被界定為融資擔保則應進行表內處理,證券化資產仍保留在資產負債表中,同時發起人獲得的資金被當作負債處理,交易成本作為融資成本資本化。
資產證券化的處理,一般要通過特設目的機構SPE進行。我國現在進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採用的大多是信託模式,即由受託機構負責管理特定目的信託財產並發行資產支持證券,這是由我國現行的法律規范所決定的。
資產證券化,是指以基礎資產未來所產生的現金流為償付支持,通過結構化設計進行信用增級,在此基礎上發行資產支持證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的過程。
它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 資產證券化僅指狹義的資產證券化。
自1970年美國的政府國民抵押協會,首次發行以抵押貸款組合為基礎資產的抵押支持證券-房貸轉付證券,完成首筆資產證券化交易以來,資產證券化逐漸成為一種被廣泛採用的金融創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發展,在此基礎上,現在又衍生出如風險證券化產品。
概括地講,一次完整的證券化融資的基本流程是:發起人將證券化資產出售給一家特殊目的機構(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 ,或者由SPV 主動購買可證券化的資產,然後SPV 將這些資產匯集成資產池(Assets Pool ),再以該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為支撐在金融市場上發行有價證券融資,最後用資產池產生的現金流來清償所發行的有價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