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明君到昏君,再到亡國之君,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了些什麼
這個君主,說的應該是三國時期的孫浩,一開始,孫浩是挺勵精圖治的一個君主,但是後期卻變得殘暴不仁,最終,吳國被晉司馬炎所滅。
一、孫浩的曲折即位過程
孫浩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後,開始變得自大自滿。他首先是廢了立他為皇帝的朱太後,然後又借機會處死了她。然後發現沒有人可以制衡自己了,他就變得為所欲為。他好色無度,要求大臣們家裡凡是有年輕女兒的都要上報給他,然後他一有機會就去大臣家裡看,凡是他看上的都收進後宮,讓當時有女兒的吳國大臣們苦不堪言。
孫浩嗜酒如命,而且喝了酒經常殺人。到了後期,孫皓的每一場酒席,都會有幾個大臣永遠消失在酒席之後。有個例子,王番是當時的吳國名士,精通天文歷法,又善於文學,但是性子耿直,孫皓看他很不爽,於是請他去一起喝酒。文人出身的王番不久就醉倒了,孫皓命人把他送回去休息,王番在馬車上顛簸醒過來,發現自己居然與皇帝不辭而別,然後跑回去跟孫皓道歉。孫皓看到王番前來道歉,居然大怒:“好你個王番,我以為你是喝醉了才把你送回去休息的,原來你沒有喝醉卻在我面前裝醉,這是欺君之罪啊!來人,把他拉下去,砍了!”王番估計還沒搞清楚是什麼情況,然後就身首異處了。
孫浩越來越殘暴好殺,人心也就丟了,公元280年,晉滅吳,孫浩成了亡國之君。
2. 宋朝有幾個明君,昏君,暴君
宋朝的明君還真不多,宋太祖趙匡胤勉強算一個、宋仁宗基本上。大多數是屬於那種既不昏庸、也不聖明的皇帝,至於暴君,宋朝還真沒有。
宋太宗趙光義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這裡面有大多數都是他哥哥的功勞。他兩次北伐遼國,兩次失敗,對遼國從此一直防守。打西夏黨項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役中屢次失敗,趙光義以親信傅潛、王超、柴禹錫、趙鎔、張遜、楊守一及弭德超等為禁軍統帥,多庸碌之徒,臨陣懼戰。宋朝對外戰爭差不多就是這個時期開始走下坡路了,不過她在治理國家內政等方面還算有些功勞,基本上屬於既不昏庸、也不聖明那種。
宋真宗趙恆也和他爹差不多。景德元年(1004年),趙恆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關於這點有好有壞,這為後來北宋的經濟繁榮創造了外部條件。他前期還算勵精圖治、仁厚愛民,趙恆在位後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趙恆也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宋仁宗,他善於納諫,也勵精圖治,不過冗兵、冗官、冗費三大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僅僅是冗兵的問題,每年要消耗全國賦稅的十分之七,而且土地兼並極其嚴重。他也想要改善這種的局面,所以實行慶歷新政,可惜沒有頂住壓力,魄力不足,以失敗告終。除去這點,其他的都還可以。
宋英宗在位五年,沒啥成就,也沒啥污點;
宋神宗也和宋仁宗差不多,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宋神宗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可惜來自守舊派的阻力太大,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朝的局面。
宋哲宗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范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但是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始終未能獲得解決,反而在他當政期間激化。趙煦與章惇君臣在政治上以牙還牙,打擊政敵。僅元符元年重新懲處的元祐舊黨就達八百三十家之多。這種做法,逞快一時而貽害無窮,《宋史·哲宗紀》所說:「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與此同時,經濟上紹述雖以恢復新法為號召,實質上只是恢復元豐年間實施的條例,熙寧新法注重發展生產的內容被閹割了,而在抑制兼並勢力等方面,比起元豐來更大為倒退,社會改革的進步性質喪失殆盡。算不上什麼明君,也談不上明君。
至於後面的宋徽宗、宋欽宗,更談不上什麼明君了,可以歸入昏君行列了。後來父子兩被金人俘虜,做了階下囚。
南宋的宋高宗,他重建了宋朝。說實話,他真的是有點憋屈,趙構執政之時,面對金的威脅,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不得已向農民征了遼餉,農民不堪重負,爆發了農民起義。為了剿滅農民起義,又征了練餉。土地兼並嚴重,農民起義時有發生。趙構如不和金人講和,戰場上巨額的經濟來源,只能從老百姓身上來。面對土地兼並嚴重,貧富不均如此懸殊的南宋初年,宋高宗知道,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南宋將失去統治權,金人趁機南下,宋連半壁江山也難以保全。面對這樣的局勢,宋高宗決定向金議和。然後就有了殺岳飛的事情。南宋的紹興和議,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後期的和平局面。而這種局面,趙構功不可沒。《宋史》把趙構和劉秀相提並論,定為中興守成之明君,明君可能算不上,但也不至於算昏君。
宋孝宗趙昚,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被稱為「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是南宋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趙昚為人勤政,節儉,孝宗朝是南宋國力最強的時候。後人說「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趙昚帥不過張浚這樣志大才疏之輩,將不過李顯忠、邵宏淵【北伐失敗主要原因就是這貨不發援軍,當時李顯忠奮力苦戰,邵宏淵卻不僅按兵不動,還大說 風涼話:「這大熱的天,搖著扇子還嫌不涼快,何況在大日頭下披甲苦戰!」於是,軍心立時渙散,無復鬥志。】。手下僅有虞允文可堪大用。估計要是有岳飛、韓世忠這些名臣大將,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在南宋時期可能是唯一一個可以算是明君的人了。
宋光宗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較平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禪位而登基時42歲,並不算年老,卻體弱多病。心理上,也沒有安邦治國之才,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又讓當時著名的妒婦、心狠手辣的皇後李鳳娘干政,自己對朝政的掌握力不斷下降。有點昏君的苗頭。
宋寧宗即位時面臨國家艱難的形勢,卻能在登基這件事上不失掉禮節操守,表現其善於處事的能力。寧宗當政初年,靠著舊學輔導的功效,招引重用老成博學之士,引用提拔賢能之人,一個時期遵守成法繼承傳統的政治局面,非常盛隆可觀。統治中期換上韓侂胄執掌大權,朝廷里潛藏著許多奸臣,以至於把正派的人當作邪惡的人,把純正的學問視為虛假的學問,對外挑起與強鄰金國的戰事,禍及淮河兩岸。由於連年用兵失敗,結果把韓侂胄的首級送到了金國,國家的根本受到了損失。以後又是史彌遠獨攬朝政,他們慶幸寧宗晚年年老昏亂,暗中弄權作威作福。甚至在選立太子制訂綱紀等大事上,也乘機尋找縫隙,達到或廢或立太子的陰謀,這些事情別人都很明白。既談不上明君,也算不上昏君。
宋理宗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親政。他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罷黜史黨、親擢台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聯蒙滅金。執政後期,趙昀又沉緬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鄂州之戰,宰相賈似道以趙昀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可以歸入昏君
至於宋恭帝、宋端宗、宋末帝這三個都是屬於末代皇帝,宋恭帝四歲繼位,在位三年。恭帝即位不滿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結果蒙古人還是打過來了,五歲的宋恭帝當了俘虜。宋端宗在位兩年,死去的時候才九歲。宋末帝,祥興二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朝與蒙元在崖山展開決戰(史稱「崖山海戰」),宋軍被元軍擊敗,元軍隨後包圍崖山(今新會崖門),左丞相陸秀夫遂背時年7歲的趙昺在崖山跳海而死,在位時間一年多,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宋王朝覆亡。這三位都是小孩子,處在無法逆轉的時候,不管是明君昏君都不可能拯救宋朝了。
3. 古代帝王 昏君 明君 聖君各自的特點
昏君:對無道的君主的貶稱,一般而言,他們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 比如紂王、秦二世等等。也藉以批判昏昧誤國之王侯。
明君:指英明的君主。分為:奠基創業、統一天下的開國之君,繼業守成、開創治世或盛世的賢君英主,承天命於宇廈將傾、社稷飄零的衰世,勵精圖治、中興家國的中興之主,雖沒有開創國家和締造盛世也沒有中興國家,但是卻鞏固了身後國家的待興之主。
聖君:中國史前的虛構的理想的統治者。比如:三皇五帝。
(3)明君的股票書擴展閱讀:
歷史昏君:
1、漢元帝劉奭,多材藝,善史書,通音律,少好儒術,為人柔懦。在位期間,因為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自元帝以後,宦官外戚競相專權,綱紀紊亂,國勢衰微。
2、漢成帝劉驁,「湛於酒色」。他自甘墮落,迷戀酒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中。由於成帝昏庸失政,「趙氏亂內,外家擅朝」,便留下了王莽篡漢的禍根。
3、漢安帝劉祜,是東漢第5位皇帝。在位期間,漢朝內憂外患,西域各國不滿班超離任以後擔任西域都護的任尚的苛政,紛紛叛漢。接著就是羌族起義,戰爭長達11年之久,耗費巨大,使東漢元氣大傷。接著宦官當道 後宮爭位。為後來宦官專權留下禍根。
4. 明君,庸君,昏君,暴君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明君:勤政為民,開疆拓土、富國強兵,仁君:仁政愛民,對外不足,對內有餘,庸君:碌碌無為,無政績,無作為,昏君:是非不分,忠奸不變,殺害忠良,暴君:我行我素,殘忍嗜殺。
5. 形容明君的詞語
兩袖清風、 高風亮節、高風峻節、一清如水、大公無私
一、兩袖清風 [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出自】: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官,依然是兩袖清風。
二、高風亮節 [ gāo fēng liàng jié ]
【解釋】:高風:高尚的品格;亮節:堅貞的節操。形容道德和行為都很高尚。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三:藍先生不佩服世界史中的任何聖哲與偉人,因而也就不去摹仿他們的高風亮節。
三、高風峻節 [ gāo fēng jùn jié ]
【解釋】:高風:純潔清高的風格;峻節:堅定不移的節操。形容高尚堅貞的風骨節操。
【出自】:宋·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後集》卷一:「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情也。」
【翻譯】:我對淵明高風高節,固然已無愧於商山四皓,但還是仰慕的,尤其看到他的好朋友之情的賢人,崇尚。
四、一清如水 [ yī qīng rú shuǐ ]
【解釋】:清·清澈。像流水一樣清澈。形容為官廉潔,不貪污、不受賄。也形容十分清潔。
【出自】: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你在衙門中一清如水,朝廷知你是個個廉吏,異日定來聘你為官。」
【翻譯】:你在衙門里流水一樣清澈,朝廷知道你是一個廉潔的官吏,有一天一定會讓你當官。
五、大公無私 [ dà gōng wú sī ]
【解釋】: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現多指從集體利益出發,毫無個人打算。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為人臣者;主而忘身;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翻譯】:做臣子的;為了主人而忘記自己;為了國家而忘記自己家;辦事公正,沒有私心。
6. 明君就出來當官 昏君就歸隱田園 古文是那句話來著
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宋書·陶潛傳》
賢者身處於這個世界,如果天下政治不清明,社會動盪,就選擇歸隱;如果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來參與政事。
原文: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
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其辭曰:(……歸去來兮辭內容)
7.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明君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十大明君可以這樣排,首先三代的明君由於缺乏信史記載,我是不認可的,因此,我尋找的明君的范圍是秦朝之後,這二十八個人排名不分先後,但並不意味著這二十八人是同等地位:
一:開創帝制——秦始皇
二:創立大漢——漢高帝
三:完美盛世——漢文帝
四:北擊匈奴——漢武帝
五:莊稼漢、中興漢室——漢光武帝
六:亂世明君、強力漢化——漢光文帝
七:中興晉室——晉明帝
八:誅暴君、統一北方——前秦文昭帝
九:北伐中原——宋武帝
十:撥亂反正——魏文成帝
十一:改姓漢化:魏孝文帝
十二:平內亂、抵禦北虜——陳武帝
十三:計殺權臣、伐北齊——北周武帝
十四:聖人可汗——隋文帝
十五:虛心納諫、天可汗——唐太宗
十六:唯一女皇——武則天
十七:盛世巔峰——唐明皇
十八:亂世英主——周世宗
十九:統一大業——宋太祖
二十:千古仁君、仁宗盛治——宋仁宗
二十一:平反岳飛、立志北伐——宋孝宗
二十二:再造一統——元世祖
二十三:延祐經理、恢復科舉——元仁宗
二十四:曠世改革、英年遇弒——元英宗
二十五:放牛娃、得位最正——明太祖
二十六:五征大漠——明成祖
二十七:東方彼得——清聖祖
二十八:勤政反腐——清世宗
8. 求描寫中國歷朝歷代的名將,明君的書(宋朝就木要了除太祖都是軟蛋)!
歷史類的小說?
[架空歷史] 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
[兩宋元明] 回到明朝當王爺
[架空歷史] 慶余年
[秦漢三國] 風流三國
[架空歷史] 楚氏春秋
[上古先秦] 大爭之世
[架空歷史]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
[兩晉隋唐] 唐朝好男人
奧大的不說了 家園, 酒徒的,相當給力 《開國功賊》 《盛唐煙雲》 三部曲,不解釋
《大漢龍騰》。淡墨青杉的清明上河圖 。赤虎的《春秋小領主》
《三國雲飛楊》算還行
南北朝的《中流擊輯》 《五胡烽火錄》
五代,和三國一樣,人才輩出,關鍵是沒有武俠流。我認為最好的是克里斯韋伯的《天下節度》
元末的《蟻賊》,很熱血,不錯。明末就多了,《竊明》不多說。《甲申風雲》,青銅人頭的《獵明》
清史民國,就太多了,撿印象深的推。《1851遠東風雲》《北洋》《光緒中華》,第三次機遇,鐵血帝國,奧大,1908遠東狂人,民國往事,民國投機者,都是不錯的
最後推個《黑旗》
9. 諫逐客書第一段四位明君及其賢士分別是
秦孝公有商鞅,秦惠文王1有張儀、司馬錯,秦武王有甘茂,秦昭襄王有白起、范雎。
10. 一代明君指的是什麼意思
一代明君是指皇帝任用賢能,治理國家井井有條,國家和人民生活富足。
歷史上可以算是一代明君我覺得有以下幾個皇帝:
1、西漢的漢文帝和漢景帝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文帝、景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唐太宗李世民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3、唐玄宗李隆基
「開元盛世」是指中國唐玄宗在位期間的一段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天下大治,社會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國家財政收入穩定。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因當時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為了增強國力,加大財政收入,唐玄宗先從經濟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擊豪門士族,爭奪土地勞力;第二,改革實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人,減輕人民負擔;第三,玄宗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第四,發展農業。
在外交方面,玄宗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關系,使國家得到進一步統一。同時,開元年間和睦的民族關系對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由於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治經濟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唐王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繁榮促進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在「開元盛世」期間,唐代人口增長到五千二百九十餘萬人。唐代的商業亦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全盛的階段。
4、康熙和乾隆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乾之治、康雍乾之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
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疆域遼闊,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處發展階段。
台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之治。西方傳統史學界亦認同這種說法,或稱這段時期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時期。但因制度僵化,閉關鎖國,使得這一局面無法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