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張文濤股票

張文濤股票

發布時間:2022-03-21 23:06:45

① 辛亥革命的過程

興建鐵路作為一種官方政策是在新政之前就確立的 ,對近代中國的鐵路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自甲午戰爭結束到1911年,清王朝共建鐵路4936公里,占近代中國所修鐵路將近40%,而其中絕大部分是在新政時期建設而成。但主要依靠外資資助修築的就長達4029公里,約占總長度的81% 。但是作為回報,帝國政府不得不把鐵路的管理權、用人權、稽核權、購料權拱手讓給外國的借款公司,這就導致了中國利權的嚴重流失。即便如此,李鴻章在世時還是不無遺憾地說道:「目下經費難籌,必借洋款。 」
1903年12月2日,清政府頒布了《鐵路簡明章程》,規定「無論華人、洋人」均可向「督撫衙門遞呈請辦鐵路」,而且包括「幹路或枝路」,華人投資50萬兩以上實有成效者,朝廷還要「專折請旨給予優獎」 。各省紳商隨之掀起規模巨大的收迴路權運動,這種行動在朝野上下產生了更大的共鳴。粵漢鐵路於1900年承包給美國永興公司建造,湖南、湖北和廣東三省紳士以美國商人違反合同為由,要求收回粵漢鐵路築路權,轉而自己修築,此舉得到張之洞的鼎力支持,湖南士紳王先謙從中周旋,終於在1905年8月以賠款675萬美元為代價,贖回原先由美國公司發行的股票,廢除了與美商簽訂的建設粵漢鐵路的合同。在這個成功案例的鼓舞下,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吉林、雲南等省收迴路權的工作也先後付諸實施,要求贖回滬寧鐵路、蘇甬杭鐵路、廣九鐵路承辦權的社會呼聲越來越高,並實際收回了一批築路權,鐵路商辦運動進入高潮時期 。在此後4年間,全國在15個省創設了18個大型鐵路公司,其中17個是商辦、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的 。
清末商辦鐵路雖然資本匱乏,但是在國人愛國主義的熱情鼓舞之下,均設置了嚴格的受款規定,堅決拒絕外資、不招洋股、不借洋債,故而必須進行大量的民間融資。鐵路建設費用極大,一時間又籌不到足夠資金,於是政府不得不出面協助,一時「租股、派股」盛極全國各地 。湖北咨議局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後來又進一步提出拒款方案十項,其中包括對各房主以其兩月房租收入購買股票,開設鐵路彩票,不用外國技師以節省經費。並進而決定由各府縣分擔股額,各縣從五萬元到十萬元不等。此外要求湖北全省教育會成員每人每月以薪俸的十分之一購股,由此合計可達四百二十餘萬元。他們進而估計,湖北各地的商會、軍人會、及其他團體,均深受輿論刺激,分擔股份不成問題,估計可達二千數百萬元 。但當時一些社會輿論也認識到,用一刀切的方法抵制外資對辦鐵路無益,「反以致國民經濟之壓迫,不若借外債,資以開利源,而助國民經濟之發達,鞏固國家財政之基礎之為優。 」盛宣懷 、梁啟超 也持此種看法。商辦鐵路公司一方面是被資金短絀問題所困擾,另一方面又存在經營不善、貪污挪用、虧損嚴重的問題。鐵路建設領域各自為政、各行其是蔚然成風,商辦鐵路公司的鐵路建設就成了無全盤規劃的「圈地運動」 。 面對鐵路國有化的世界趨勢 ,在商辦鐵路公司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清政府試圖將實行鐵路國有化作為一種經濟政策確定下來。1908年中央政府借規劃全國鐵路之名,下令切實勘查各省商辦鐵路的工程款項,已經流露出把築路權收歸國有的意圖。20世紀初期的中國國內,不單是政府層,國內大輿論也開始呈現出實行鐵路國有的趨勢 。曾經引領國人成功收迴路權的張之洞此時也在修正自己的鐵路建設融資理念。1909年6月,張之洞代表帝國政府與英、法、德三國銀行團簽訂了借款合同草約,總計借款為550萬英鎊,利息5厘,以建造陷入困境中的粵漢與川漢鐵路。在當時,這一草約的簽定並沒有引起政府所擔心的過於猛烈的反對聲浪。民間輿論也有進一步向政府傾斜的跡象。隨著津浦鐵路、滬杭甬鐵路、湖廣鐵路的借款基本洽談完成,拒款運動已發生明顯轉向,在這種隋況下,報章開始公開討論鐵路外債的可行性問題 。1911年初,盛宣懷在度支部尚書載澤的支持下接任郵傳部尚書一職後,更加快了國有政策的正式出台。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正式發布「鐵路國有」上諭(全文 )。5月13日,長沙市面就出現保路揭帖,次日長沙發生萬人遊行請願,18日,第一次衙門請願爆發;在川漢線已動工的湖北,盛宣懷為強奪股權,下令停工,引發宜昌商人、民眾聚集抗爭,清廷調集軍隊彈壓,雙方發生沖突,死傷20多人,這是保路運動的第一次流血事件。6月16日,咨議局議長蒲殿俊、副議長羅綸在成都召集川漢股東臨時大會,提出「文明保路」,聚集股東達2400名,次日,聞訊而來的各界學生、市民使與會人數達到4000以上 。
1911年6月17日,四川民間各團體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推舉四川諮議局議長蒲殿俊為會長,副議長羅綸為副會長,張貼文告,四處講演,甚至上京請願。8月5日,在成都召開川漢鐵路股東特別大會,8月24日,群眾開展罷市罷課,9月1日,在川漢鐵路公司股東會議的號召下,開展抗糧抗捐活動。9月7日,保路同志會代表率數萬人陳請阻止川漢鐵路欽差大臣端方進入四川,「趙督未允代表,眾即言辭激烈,趙督當場喝令狙擊」。手無縛雞之力的蒲殿俊、羅綸等九人當場被捕,這便是死傷眾多、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 。 1911年9月8日,成都附近農民在同盟會和會黨組織哥老會的領導下組成保路同志軍起義,圍攻省城,與清兵交戰,附近州縣群眾紛紛響應,幾天內隊伍發展到20多萬。榮縣獨立,榮縣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變,成都被圍後,非常驚恐,忙將四川總督趙爾豐免職,並調渝漢鐵路督辦端方署理四川總督,率一部分湖北新軍入川。9月中旬,端方抽調了1/3湖北新軍軍力取道宜昌,進入四川,武昌登時空虛,
革命黨人趁機在10月10日發動武昌起義,並一舉成功。消息傳出,四川清方勢力土崩瓦解。11月8日,保路同志會宣布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21、22日,廣安、重慶先後成立大漢蜀北軍政府和蜀軍軍政府,川東南57州縣宣布響應武昌起義。11月27日,成都無血開城,「大漢四川軍政府」在舊八旗駐防城掛牌,同一天,遠在資州的端方被起義的第八鎮軍官劉怡鳳等,擊殺於資中大東街禹王宮 。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揮所部擒獲趙爾豐,並在成都皇城壩召開公審大會公審趙爾豐,當眾盡斥其罪,並令部下將趙爾豐當場殺於皇城「明遠樓」 。趙爾豐的首級被掛在長桿上在成都城內遊街示眾。雖然趙爾豐招致了一定的民怨,但在其死後也因其生前功績得到了民眾的惋惜 。 1911年6月中旬,四川保路運動升級,清政府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抽調包括湖北新軍在內的多省力量前往四川彈壓暴動風潮 。這一事件對湖北影響很大,前往四川的湖北新軍部隊是革命黨人佔多數的新軍三十二標,但是他們拒絕到四川,准備在進軍荊州和宜昌的路上殺掉大臣端方。被居正阻止 。
1911年9月14日,湖北共進會、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領導人孫武、劉復基、劉公、蔣翊武、王憲章、居正等人在雄楚樓十號劉公寓所集會,以為湖北新軍主力調走後,武昌空虛,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鑒於對形勢的共識,劉復基建議如果此刻發動起義,共進會、文學社的名義都應該暫時擱置不用,大家都使用武昌革命黨人的名義進行合作,「事成則卿,不成則烹」,同心協力,爭取勝利 。9月23日,湖北境內最有影響的兩個革命組織共進會、文學社宣布合並,大家決定日後不再分彼此,一律統稱「武昌革命黨人」。第二天召開幹部會議,組建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起義總指揮部。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被推舉為參謀長。起義時間定為10月6日(舊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後因准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到10月16日 。9月24日,召集各部隊代表一百多人舉行會議。詳細討論軍事行動後臨時政府的框架及人選,確定各參戰部隊行動方案和聯絡方式 。 1911年10月8日晚,蔣翊武被捕,後跳出巡警署圍牆逃跑 。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秘密製造炸彈時發生事故,不幸被炸傷。俄國巡捕前來搜查,孫武和其他人脫逃,但起義的文件、旗幟等被搜走。湖廣總督瑞澄聞聽此事後下令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 。彭楚潘、劉復基、楊洪勝三人就義。三烈士的犧牲,讓武漢革命黨的情緒已經是箭在弦上 。但是,從後來的處理看,湖廣總督瑞澄並不想擴大事態。10月10日,瑞澄即向中央政府報告事件經過,並邀功請賞 。瑞瀓甚至採納了很多擁護政府的新軍軍官的建議,准備銷毀繳獲的花名冊,對軍隊中的革命黨人不予深究 。瑞瀓的處理辦法與10月19日的上諭(全文 )精神是一致的 。
1911年10月10日早,梅寶璣到新軍工程營,對工程營的革命黨說彭、楊、劉就義了,謊稱革命黨名冊被搜走,武昌城門關閉,瑞澄將按照名單抓捕革命黨 。此時軍中傳言「清政府正在按有無長辮捉拿革命黨人」,因為遭難的彭、劉、楊三位革命黨人皆曾剪去長辮。當天,另一位革命黨人同樣已經剪辮的30標排長張廷輔被捕,更加證實了傳言的真實性。有人說官員們正在編制所有漢族士兵的花名冊,將以革命黨罪名逮捕並懲罰所有湖北新軍的漢族士兵 。而在當時政府公署的往還電文中,充斥著「人心浮動」的說法。在各種真假消息的刺激之下,京師已經是「人心惶惶,米價飛漲」,人們紛紛到銀行擠兌套現,以致「市面買賣非現銀不可」 。 新軍工程營後隊正目熊秉坤等人決定提早起義,並拉來隊官吳兆麟作為起義軍臨時總指揮,熊秉坤為參謀長 。革命黨人決定10日夜裡第一次集合點名,在營房發動軍變。當時,他們僅有20顆子彈,所需武器要靠奪取楚望台軍械庫 。傍晚,營中革命士兵焦急等候城外炮隊發炮,以便起事,然始終未聞炮聲信號。而清方軍官加緊戒備,對士兵控制甚嚴,氣氛極度緊張。熊秉坤稱「將至日暮」,熊秉坤正在營房樓上一排宿舍向本棚副目陶啟元等革命同志布置「待舉動」,忽然聽得二排宿舍有騷動聲響。二排正目、共進會支隊長金兆龍等與清方營官、隊官、司務長、排長在二樓發生正面沖突,其中共進會員程正瀛響應金兆龍「動手」召喚,向排長陶啟勝開槍,又向隊官黃坤榮、司務長張文濤及營主阮榮發開槍,打響「首義槍聲」 。
起義士兵首先發難攻佔楚望台軍械庫,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發動了起義,並向楚望台齊集。武昌城內的29 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沖出營門,趕往楚望台;爾後,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並命已入城之炮8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志,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炮轟擊。湖廣總督瑞瀓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令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復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軍咨府軍官學校(後改名陸軍大學)學習的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六弟何貫中(同盟會員),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立即將軍校學生組織行動起來,第一時間炸毀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鐵橋,成功阻止了清軍南下鎮壓革命運動,為革命黨人贏得了寶貴的准備時間 。 1911年10月12日,革命黨人第二十一混成協第四十二標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趙承武等在漢陽發動起義;隨後趙承武率起義軍攻佔漢口。至此,武漢三鎮全部掌握在革命軍手中 。清政府發出「剿辦」武漢「革黨」上諭(全文 ) ,陸軍大臣蔭昌率湖北周邊的清軍及北洋新軍陸續壓向武漢 。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義後第四天,清廷下詔起復袁世凱 。皇族內閣總理大臣奕劻,派袁世凱的親信阮忠樞持詔前往洹上勸駕。當晚, 洹上經過一場激辯之後,袁世凱決定奉詔出山 。15日,致函奕劻復命 。16日,拜折謝恩, 並致函內閣,提出了八項要求。然後南下督師。袁在拜折復出之初,自認為尚有控制局勢的能力 。袁世凱曾多次公開表白自己對解決辛亥危機的方案是實行君主立憲 。許給革命黨方面的條件也是實行君主立憲,責任內閣。由他本人出任內閣總理 。未南下之前,袁世凱就招劉承恩到彰德,籌謀「招撫」革命黨 ,並派親信蔡廷干隨劉承恩到武昌進行議和試探,條件就是君主立憲。奉了袁世凱之命的蔡廷干極力陳說共和政體的政府不適合中國國情 。
1911年10月18日起,革命軍與清軍在漢口展開了10餘天的「漢口爭奪戰」。在漢口爭奪戰中,起義軍雖取得「三戰三勝」的劉家廟大捷。然而,由於前線指揮官的瀆職,加上圍攻漢口的清軍兵力日趨加強,終使漢口於11月1日陷於清政府軍。正當漢口危急之際,黃興於10月28日抵達武昌。11月3日,黃興出任戰時總司令,並立即部署漢陽戰事。然而,由於起義軍「官長不用命」、「軍隊無教育」、「缺乏機關槍和野炮」等原因,27日,漢陽失陷,黃興即於當日離漢赴滬。自此起,湖北革命黨人轉入御守武昌階段 。
辛亥革命爆發後,日本政府堅定地站在清政府一邊。1911年10月中下旬,由陸軍省主持、三井物產等三家公司組成的「武器出口組合」出面,日本政府賣給清政府大量武器。
圖冊圖片來源: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凱自安陽抵達湖北蕭家港,正式出山。同日,奕劻內閣辭職。袁世凱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軍隊仍然歸其指揮。袁世凱回電須開會選舉,否則一紙命令不算。11月8日,資政院開會,正式選舉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1月3日,清政府頒布《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 。11月9日,袁世凱派赴武昌的「招安使」劉承恩、蔡廷干到達武昌,數日後帶回了黃興代表起義的革命黨人以中國拿破崙、華盛頓相期許的信函 。黎元洪 、汪兆銘 都有過類似推舉袁世凱為新成立的共和國第一任大總統的表達 。
1911年11月8日,在同盟會會員策劃和支持下,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於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關宣布起義。徐紹楨與上海都督陳其美及蘇浙起義軍將領商定組建聯軍會攻南京,徐紹楨任總司令。11月11日,聯軍司令部在鎮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總司令徐紹楨的統一指揮下,聯軍相繼攻佔烏龍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據點。後黃興趕來加入指揮。12月2日一舉攻佔南京城(南京之戰)。至此,長江以南全部為革命軍據有 ,各省代表從武漢移駐南京 。同日,通過英國駐漢口領事葛福的斡旋,武漢革命軍與清軍達成停戰協議 。 1911年12月6日,醇親王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位,退歸府邸 。12月12日,14省代表共39人,由武漢、上海齊集南京,決議於12月16日選舉臨時大總統。公舉黃興為大元帥,黎無洪副之。黃興堅辭不就,遂又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不及半月,正副帥位忽又倒置,時人譏為兒戲。而黃興、黎元洪皆不能來南京赴任 。12月16日,袁世凱調馮國璋來接替禁衛軍總統,解除良弼禁衛軍第一協協統職,調禁衛軍炮隊支援圍剿山西革命軍,分散禁衛軍力量,又用准備出征的名義把禁衛軍調出城外,派段芝貴另編拱衛軍,駐扎城裡。北京完全被袁世凱所控制 。12月21日,黎無洪接受大元帥名義,並委黃興代行大元帥職權,黃興再辭 。
1911年12月20日,孫中山經香港歸國,胡漢民、廖仲愷等乘兵艦到港迎接。胡漢民勸孫中山留廣東,整訓軍隊,舉兵北伐。然後「實力廓清強敵,乃真成南北統一之局」。孫中山堅持前往滬、寧,主持內外大計,說:「我若不至滬寧,則此一切對外大計主持,決非他人所能任」。又說:「今之大患即在無政府」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到上海,受到熱烈歡迎。報紙紛傳孫攜有巨款回國,記者問他:「你這次帶多少錢來?」孫中山說:「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 」同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
1911年12月28日,南北議和談判開始,當時關內18省都發生過武裝起義,其中湖北、湖南、陝西、江西、雲南、江蘇(含上海)、貴州、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獨立,只有直隸、河南、甘肅、山西、山東五省在袁世凱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東、甘肅境內寧夏地區都曾宣布獨立,後被袁軍控制。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計有候選資格者3人;孫中山、黎元洪、黃興。17省代表依次投票,孫文得16票,黃興得1票,選舉結果揭曉時,「眾呼中華共和萬歲三聲,是時音樂大作,在場軍學各界互相祝賀,喜悅之情,達於極點」。在上海的孫中山得知消息,立即復電南京,表示接受,他說:「光復中華,皆我軍民之力,文孑身歸國,毫發無功,竟承選舉,何以克當?惟念北方未靖,民國初基,宏濟艱難,凡我國民,具有責任。諸公不計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務,文敢不黽勉從國民之後,當克日赴寧就職,先此敬復。 」同日,南北議和代表在上海達成召開國民會議公決「國體」協議。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舉行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月2日,清將領薑桂題、馮國璋、張勛、張懷芝、曹錕、王占元、陳光遠、李純、王懷慶、張作霖等十五人電內閣,誓死反對共和,請飭各親貴大臣將在外國銀行所存款項提回,接濟軍用 。同日,京東發生灤州起義。
1911年1月3日,陸征祥等駐外各使節電請清帝退位 。1月10日,清軍王懷慶鎮壓灤州起義。1月12日王公會議,奕劻主依優待條件交出政權,載澤、載洵、善耆及恭親王溥偉反對,並與良弼、鐵良、毓朗等決組宗社黨與南方對抗 。1月16日,在養心殿的東暖閣里,袁世凱對隆裕太後講了法國大革命中法國皇室遭遇的屠殺,提出了退位的問題 。當天,袁世凱在下朝的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京津同盟會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倖免於難 。1月20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向袁世凱提交了清帝退位優待條件。1月22日,隆裕召開御前會議,載澤、溥偉等宗社黨成員仍竭力反對共和,他們建議隆裕用宮中金銀作犒賞向亂黨開戰。隆裕並未同意 。
1911年11月22日,孫中山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辭職,讓位於袁世凱。袁世凱得到這個保證後,便加緊了逼宮的進程 。袁世凱以利害游說和買通慶親王奕劻和那桐,並以金錢賄賂隆裕太後身邊受寵的太監張蘭德,威嚇隆裕太後稱大勢已去,如果革命軍殺到北京,則皇室生命難保,而若同意讓位,則可有優待條件。1月26日,段祺瑞率北洋將領46人聯名電奏,要求立定共和政體。當天,宗社黨強硬派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此後,親貴們或請假,或出走,來上朝者寥寥。溥儀在自傳里說,當時部分王公跑進了東交民巷,奕劻父子帶著財寶和姨太太搬進了天津的外國租界 。
1911年1月22日,英國公使朱爾典會同法、俄、日公使聲明贊成清室退位。美國不願干涉內政,不曾參加。1月26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將領共47人聯名致電內閣、軍咨府、陸軍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軍已答應對清朝皇室、王族及滿蒙回藏各族的優待條件,陳情「即此停戰兩月間,民軍籌餉增兵,布滿各境,我軍皆無後援,力太單弱,加以兼顧數路,勢益孤危」,要求「懇請渙汗大號,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到2月2日為止,聯名增加到50人。

閱讀全文

與張文濤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非典保險股票 瀏覽:749
地方政府金融服務 瀏覽:581
金融託管服務 瀏覽:240
支付寶裡面的理財基金靠譜嗎 瀏覽:655
閱文集團保薦人 瀏覽:63
浙商期貨閃電手獨立委託系統下載 瀏覽:222
銀行理財業務規章制度規范 瀏覽:436
長沙做金融的公司電話號碼 瀏覽:918
做外匯交易工作怎麼樣 瀏覽:71
外匯盤面圖解 瀏覽:596
浙江磐石集團老闆 瀏覽:394
金山辦公股票號 瀏覽:578
抵押和質押貸款的例子 瀏覽:382
有人說外匯理財保底20收益 瀏覽:798
滬指是什麼交易所 瀏覽:522
公司理財收益需要交印花稅嗎 瀏覽:308
選出來的都是強勢股選股指標 瀏覽:447
菲莫國際股票今日價格 瀏覽:245
中小企業融資難調查問卷 瀏覽:218
固定匯率制度導致本幣幣值高估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