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影子銀行和傳統銀行有什麼區別
何謂影子銀行就業務的實質來說,影子銀行和傳統銀行是一樣的。也是做流動性,期限和信用風險轉變的。
但是這一過程比較復雜,這里三種轉換並不是一個實體來完成的,流動性的轉換是prime貨幣基金,信用風險轉換是證券化的特殊目的機構(SPV)來做,然後中間有發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ABCP)來支持持有資產擔保證券(asset backed security ABS)的SPV來做期限轉化。
之所以說本質和傳統銀行一樣,是因為影子銀行這里也是通過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把最終儲戶和最終借款人連接起來,解決他們對流動性,信用風險,期限偏好不一致的矛盾。而且影子銀行很多的業務是從傳統銀行搶過來的。例如房貸的證券化。
在90年代以及之前的時候,儲戶到買房人貸款之間的融資過程(三大轉變)是由傳統銀行和儲蓄和貸款機構(Savings and loan)來做的。金融創新之後,這個業務很大一塊影子銀行搶走了。
影子銀行和傳統銀行的區別雖然業務的本質是一樣的,傳統銀行和影子銀行的區別在於:影子銀行不受監管,或很少的監管;相對應的,在出現流動性和信用危機的時候,沒有央行和FDIC這些公共部門的機構來救他們。(當然在08金融危機的時候,各國央行還是出手救了,但在危機前,這一救援不是確定的)公共部門對傳統銀行為什麼要有流動性和信用性的背書呢。
一切還要從銀行業務的本質,三大轉變來說起,因為這三大轉變,銀行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自己的資產和負債在期限,信用風險和流動性上出現了錯位:
1. 既然銀行的資產端的資產是信用等級較低的,那出現大量的貸款違約,銀行資不抵債時,儲戶就會擔心自己的存款的信用等級可能也會受影響,會造成所謂的資不抵債(solvency)引起的銀行擠兌(bank run)。所以FDIC出來擔保破產的銀行的儲戶的存款,彌補銀行資產和負債的信用風險的錯位。
2. 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的流動性和期限的錯位,又會造成流動性(liquidity)銀行擠兌。當市場流動性一下凍結了,銀行沒法繼續通過短期借貸來維持自己持有的長期和低流動性的資產時,央行會出面向銀行提供暫時的流動性。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既然銀行在危機的時候需要央行和FDIC來救助,而救助不是沒有成本的,那平時就得接受這些機構的監管,保證這些救助不是時常發生。
FDIC要收存款保險費,對自有資本也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說銀行杠桿不能太高。央行也會對流動性有所管控,比如流動性覆蓋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這一要求。這些監管都是會增加銀行運營成本的,比如控制杠桿不能太高,就拉低了資產回報率;流動性覆蓋率的要求讓銀行不得不買流動性高,但回報率低的資產。
影子銀行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避開這些監管,加強收益率。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影子銀行雖然沒有公共機構的流動性和信用性的背書,但是他們一般都有私有機構(往往是創建他們的私人銀行)的流動性和信用性的背書。但像08金融危機這樣的沖擊發生後,大家才發現,什麼花旗,摩根的背書統統沒用,央行不出神馬都是浮雲。
也有研究表明,影子銀行的出現不完全是為了避開監控。IMF和美聯儲的一些研究從機構現金池增長的角度,指出影子銀行是機構現金投資者對銀行存款偏好低的結果。但是不論什麼原因,影子銀行的快速增長是不爭的事實。對金融系統的穩定性的影響也是令各大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頭疼的問題。
PS:要是做投資理財,可以上辨險識財查看銀行產品評價報告,這樣就不怕風險了。
B. 如何通俗地解釋一下影子銀行以及影子銀行體系
中國監管機構迄今為止沒有就影子銀行給出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正式定義。我個人更加傾向於如下界定:巴曙松(2012)將影子銀行界定為從窄到寬的四種口徑:
2.較窄口徑=最窄口徑+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
3.較寬口徑=較窄+銀行同業業務+委託貸款等出表業務+融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與典當行等非銀行金融機構。
最寬口徑=較寬口徑+民間借貸或者傾向於分為以下四類:
一是非銀行金融機構,例如信託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小額信貸公司;
二是傳統銀行(包括部分表外業務)的套利活動,如銀行與信託公司合作的委託貸款,證券化和衍生品;
三是秘密金融活動;
四是其他金融創新,如民間借貸和投資銀行。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外的影子銀行體系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不能簡單的把「shadow banking。
本質上這就是在代銷貨幣基金。那麼貨幣基金是否完全沒有風險?是否就是銀行存款的殺器呢?為什麼利率市場化施行多年,貨幣基金充分多的市場上,還是有人把錢存在銀行。除了個人財務管理中流動性要求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也就是說,貨幣基金是否完全沒有風險。今天順便一道看看。首先,影子銀行存在於監管體系之外。監管會讓銀行束手束腳,但監管會站在經濟穩定、社會穩定的角度做出監管,也會在出現異常情況的時候給予擔保,確保不因個體的問題而出現全面的大范圍的問題。
C. 如何認識影子銀行體系給金融穩定帶來的潛在危險
主要是影子銀行沒有銀行那樣的政府監管部門嚴格監管,影子銀行出現問題會傳導到銀行業,帶來巨大風險
D. 融資租賃屬於「影子銀行」嗎
融資租賃不屬於「影子銀行」,但現在有些融資租賃公司把租賃當信貸業務做,且租賃標的物側重於宏觀調控重點的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等范疇。若這類資產採用了直接融資的手段融資。那麼典型的「影子銀行」特性就顯露出來。因此有媒體把融資租賃算作「影子銀行」不能說業界被冤枉。
影子銀行的定義是:「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
國際上,歐美「影子銀行」主要圍繞證券化推動的金融創新工具,這些工具在中國的金融市場里多數不存在。且金融租賃、信託、銀行保理、銀行理財、小額貸款等業務完全處於銀監會的監管之下,與金融穩定理事會對影子銀行的定義不符,不能隨便扣「影子銀行」的帽子作為被整頓的對象。
「影子銀行」的特點不是做著與銀行相同的事情就是「影子銀行」。主要還是在資金來源與放款這兩方面和銀行吸收公眾存款與信貸極為相似,且不受銀監會的金融監管的變相攬存和變相貸款。信用等級低於銀行信貸,還不受國家宏觀控制的約束。因此受監管的金融機構願意與「影子銀行」合作來規避監管(所謂銀信合作)。
融資租賃是以融物的方式達到承租人融資的目的的一種新經濟的交易方式。通常情況下,為了項目安全,租賃公司是不給承租人資金。只有「出售回租」的方式,承租人才可以獲得資金。當這種把租賃當信貸做的業務成主流時,容易讓人聯想是做變相貸款的「影子銀行」。
融資租賃公司雖說具有代人借款、代人放款、代人采購、代人銷售、代人資產管理的經營特徵。貌似一個中介公司。但擁有物權和負債的地位與一般的中介有很大的區別。與「影子銀行」定義的那種「信用中介」完全不同。
融資租賃可以資產殼公司的資產為標的物,直接在市場上融資後購買物價做委託租賃。這種做法貌似吸存,實際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只要不是資金委託,與「影子銀行」應該無關。
「影子銀行」與金融監管有密切的關聯。因此要分析融資租賃是否屬於「影子銀行」,監管是個很重要的因素。若以監管劃分是否屬於「影子銀行」,那麼金融機構的融資租賃,尤其是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本身就與銀行為一體,受銀監會按銀行業監管。做了大量類信貸租賃,也不能說是「影子銀行」。
E. 影子銀行的操作
其具體做法是將次級貸款包裝為金融衍生品,例如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擔保債務權證)和SIV(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結構性投資載體),往往被信評機構評為AAA級,這些載體是證券化資產的主要買家。
影子銀行創造的衍生品在全球的范圍內流通,使得全球信貸平民化,廉價的信貸更容易被大眾得到而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影子銀行平緩了因生產力進步和分工細化產生的經濟波動,促進經濟增長,使收入與利潤增加。
2007年信貸危機的風暴中,這種將債務和其他資產捆綁打包成復合證券和載體以供出售的業務亦無法獨善其身。
F. 影子銀行的作用
由於銀行亟需改善自己滿目瘡痍的資產負債表,證券化市場的健康運行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因為它為企業和消費者的借款能力提供保障,還源於其在推動經濟成長和資產定價方面的作用。
諸多因素導致證券化活動受損。投資者不再對穆迪和標准普爾等第三方的評級價值抱有信任。與此同時,始於美國次優抵押貸款市場的損失,或多或少地對SIV等表外工具產生沖擊。
影子銀行雖然是非銀行機構,但是又確實在發揮著事實上的銀行功能。它們為次級貸款者和市場富餘資金搭建了橋梁,成為次級貸款者融資的主要中間媒介。影子銀行通過在金融市場發行各種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大規模地擴張其負債和資產業務。所有影子銀行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彼此之間具有信用和派生關系的影子銀行系統。
G. 簡述國家開發銀行的資產證券化過程
2013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盤活存量信貸資產,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規模總計3000億元,其中國家開發銀行1000億元。作為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最主要的參與者之一,國家開發銀行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在人民銀行、銀監會的領導和支持下,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勇於創新,圓滿完成了千億元發行任務,有力助推了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
新一輪擴大試點取得顯著成效
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自2005年正式啟動,歷經幾個階段的試點。從2013年新一輪擴大試點以來,產品發行逐步規模化,發起機構、基礎資產、投資人逐步多元化。截至2014年底,共有53家發起機構發行了95單證券化產品,總規模3871.6億元。其中,本輪試點共發行了71單證券化產品,總規模2962.5億元,發行量超過前期試點總和的3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規章制度逐步完善,審批效率大幅提高。在主管部門和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努力推動下,經過長達7年的不斷完善,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主要包括參與主體管理、產品審批、發行、登記託管、交易流通、信息披露、信用評級、風險控制、資本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體系。本輪試點期間,監管部門借鑒了歐美國家次貸危機的經驗教訓,在信用評級、風險自留、信息披露、投資人要求等方面出台了新的規定,經過試點檢驗,效果良好。2014年11月,銀監會發布通知,宣布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將由審批制改為業務備案制,不再針對證券化產品發行進行逐筆審批,不再打開產品資產包對基礎資產等具體發行方案進行審查,這一變革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緩解了試點期間因審批時間過長給產品發行帶來的不利影響。
各參與主體參與意願強烈,積累了一定的操作經驗。試點過程中,包括發起機構、發行人、評級、律師、會計師、資金保管機構、承銷機構、登記託管機構在內的各類參與主體已逐步把資產證券化作為未來的戰略性業務重點開展,參與熱情空前高漲。發起機構范圍進一步擴大,從2012年之前的15家擴大至53家,各類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均踴躍參與,呈現出「多點開花」的局面。投資人方面,包括銀行(含銀行理財)、保險、證券、基金、信託、資產管理公司在內的機構投資人在經歷了接觸、認識、熟悉三個階段後,已紛紛嘗試將資產支持證券納入投資組合。
產品種類不斷豐富,運行風險總體可控。除公司貸款、汽車貸款、住房抵押貸款外,還包括鐵路專項貸款、信用卡貸款、小額消費貸款、金融租賃資產等,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貸款從簡單的信用、保證類逐步拓展到抵押、質押類,大大增加了公司貸款的可選范圍。截至目前,發行的95單證券化產品已有17單兌付完畢,其餘處於存續期的產品本息兌付正常,基礎資產沒有發生違約、拖欠等信用風險事件,參與機構各盡其職,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也得到了較好的控制。
國家開發銀行資產證券化總規模突破千億元
2005年國家開發銀行發行國內第一單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至今,已發行產品14單,總規模1251.5億元,市場佔有率32.3%。其中,本輪試點共發行了10單,多次刷新單筆發行規模最高紀錄,總規模1013億元,同期市場佔有率34.2%。盤活存量資產所釋放的信貸規模主要投向了棚戶區改造、鐵路等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建設項目,有效助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
在新一輪擴大試點中,國家開發銀行從戰略的高度推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業務發展初期面臨的挑戰,充分發揮銀證協同優勢,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合適資產有限、市場波動大等困難,在嚴把入池資產質量、加強投資人培育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在產品設計、發行方式、資產種類、包銷機制等方面積極創新,突破業務瓶頸。一是創新引入抵押、質押類貸款入池,拓展證券化基礎資產范圍。通過延遲變更、設置觸發條件等法律條款的設計安排,解決了無法及時完成抵質押變更登記的難題,大大增加了可選資產范圍。二是創新通過貸款合同真實拆分,探索了長期、大額信貸資產入池的有效路徑。三是創新產品結構、創新「一次報批、多次發行」的發行方式,首次發行不採用內部增信、全部為優先檔證券的鐵路專項證券化產品,盤活鐵路資產510億元,為金融支持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作出了有益探索。四是創新產品定價方式,有效防範利率風險。率先以貸款利率作為浮動利率產品的定價基準,取代以存款利率作為定價基準的慣例方式,從而使資產池的現金流入與證券本息兌付的現金流出更加匹配,有效降低了不對稱降息對產品的影響。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產品發行已初具規模,但是與歐美國家的證券化產品以及中國債券市場上其他成熟的產品相比,仍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級市場產品發行利率偏高。作為債券市場的新生事物,目前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一級市場定價多參考同信用等級、同期限的信用債,尚未形成獨立的收益率曲線。盡管證券化產品基礎資產的地域和行業足夠分散,違約損失更小,並運用內部增信進行信用提升,仍沒有獲得更低的發行利率。同時,與成熟的信用債產品相比,證券化產品的風險、收益水平尚未完全對應,從而使得產品收益率水平與基礎資產利率水平難以匹配。
二級市場產品流動性不足。流動性不足的原因,一是發行規模特別是單只產品規模較小;二是未形成市場公認的估值標准;三是缺少做市安排,如果發起機構做市又與出表目標相矛盾。二級市場流動性不足使得投資人選擇且只能持有到期,導致投資人要求一定的流動性溢價,影響了一級市場的產品發行。
市場化的次級檔投資人長期缺位。鑒於出表要求,發起機構必須出售相當比例的次級檔,因此,次級檔的銷售成為發行成敗的關鍵。由於次級檔需要百分百佔用資本,投資人通常要求較高的收益率作為回報,而多數發起機構資產池的收益率水平難以滿足投資人的要求,導致市場化的投資人長期缺位,所以,次級檔的銷售成為制約證券化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介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無序競爭的現象。試點期間各類中介機構都把資產證券化業務作為戰略性業務來開展,出現了部分機構為爭奪市場份額壓低價格的做法,但又因為成本及專業水平有限等因素無法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務,給發起機構帶來較大困擾。
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的幾點思考
縱觀美國、歐洲等地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歷程,有三點值得我們借鑒:第一,具有政府背景的專業化機構是推動資產證券化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第二,法律地位的確定和稅收減免優惠是促進資產證券化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第三,市場競爭和產品創新是資產證券化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但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監管來進行引導和規范。結合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現狀,可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加強業務開展的頂層設計。一是應當盡快明確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常規化開展,取消總額度限制,由發起機構根據自身業務需要及市場情況自主發行。同時,進一步簡化發行前審批流程,提升發行後上市交易流通的審批效率。二是盡早啟動資產證券化立法工作,美國、歐洲、日本均在本國資產證券化發展到一定水平時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中國目前資產證券化的制度多為部門規章,如有了法律層面的支持,業務開展的有效性將進一步增強。三是研究稅收優惠的可行性,提升產品吸引力,促進資產證券化快速發展。
拓展發行市場,培育多層次投資人。一是盡快明確信貸資產證券化在交易所市場發行的操作流程和業務規范,指導有意願赴交易所市場發行的發起機構積極開展業務,進一步增強產品流動性,拓展投資人類型。二是培育市場化的次級檔投資人。目前優先檔的投資人已初具規模並逐步多元化,但市場化的次級檔投資人需要具備更高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下一步可以考慮通過對次級檔投資人提供更多的披露信息,並邀請次級檔投資人參與監督產品的管理及再投資,促進市場形成專門投資次級檔產品的專業機構或基金。
強化風險控制和後續監管。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要防範信用的過度擴張,提高後續監管的有效性,強化風險控制,堅守底線,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一是加強中介機構管理,避免因過度競爭引發道德風險。二是加強信息披露管理,發揮資產支持證券持有人的職責。三是簡化事前審批的同時,強化事後監管,並隨著新產品、新結構的出現及時調整監管事項。四是避免再證券化和合成型證券化等風險較高的產品。
H. 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什麼意思
1、影子銀行是指銀行體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機構和業務活動,具有信用轉換(通過通道等信用中介代替傳統的客戶從銀行體系獲得資金)、流動性轉換(將流動性較強的資產轉換成流動性較差的非標資產)和期限轉換(即構建以短補長的資金池)等特徵,進一步在業務上主要通過表外業務、理財業務、同業業務等業務形式表現出來,並支撐商業銀行通過這些業務來達到規避監管的目的。
2、進一步,交叉金融業務是影子銀行的一種具體表現,而非標業務則可以理解為交叉金融業務的一部分,通道業務亦可理解為交叉金融業務的載體。顯然,影子銀行業務實際上是指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非法人產品(如貨幣基金、現金管理產品以及各類資管產品等)變相承擔銀行體系的信用創造功能,而其資金則主要來源於銀行體系,資產端則以各類通道和各類非標資產為主。
3、事實上從國外來看,真正的影子銀行業務是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的信用業務,本身由於具有公開的二級市場,只要鏈條不是太長其風險大都可以控制,但是中國的影子銀行業務則由於缺乏公開的二級市場進行公允定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可以構建資金池使其呈現出鏈條較長、產品透明度較低、資金投向不明、風險較為隱秘、監管漏洞比較多、風險隔離舉措比較弱、跨行業和跨市場現象比較突出等特徵。
拓展資料
違規開展同業業務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同業治理改革不到位(是否實行總部集中統一管理、集中審批以及合作名單、目錄機制等),以及違規突破監管比例規定或期限控制開展同業業務。
(2)違規多層嵌套或充當通道,通過與銀行、非銀金融機構合作,隱匿資金來源和底層資產,不掌握底層基礎資產信息和實際風險承擔情況,違規投向限制性領域,未通過同業代持、互持或充當資金通道導致資金空轉,按照「穿透式」和「實質重於形式」原則進行風險管理並足額計提資本及撥備,或未將最終債務人納入統一授信和集中度風險管控;
(3)開展業務時接受或提供了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的第三方金融機構信用擔保,或違規簽訂「抽屜協議」「陰陽合同」、兜底承諾等,存在隱匿最終投向、突破投資范圍與杠桿限制、期限錯配等情形。
(4)通過同業投資或吸收保險資管計劃等虛增一般存款,通過同業繞道虛增資產負債規模、隱匿業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