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利率市場化和利率自由化有什麼區別
很多情況下兩者是代表這同一個目的,就是然市場來決定利率。但兩者也有區別:
利率市場化,國家會採取一些措施,通過制定和調整再貼現率、再貸款率以及公開市場上買賣市場有價證券等間接調控手段形成資金利率,。
而利率自由化是相對於利率管制來說的,只要放鬆管制,就可以看做利率自由化。
⑵ 如何理解資產證券化金融自由化的發展趨勢
給你篇文章鏈接,裡面有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介紹,可以看看,有助於理解。
金融市場的概念與構成要素http://www.doc88.com/p-911954288485.html
⑶ 證券市場國際化的相關背景
世界經濟一體化、金融全球化
世界經濟一體化是一種趨勢,是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經濟依存關系日益增強,經濟規則進一步協調乃至同一,資源配置、產品銷售范圍愈益廣泛,逐步形成統一的國際經濟體系的過程。金融全球化是世界各國和地區放鬆金融管制、開放金融市場、放開資本項目管制,便資本在全球的金融市場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同一金融市場、統一貨幣體系的趨勢。現貨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術保障;貿易和投資規模的擴大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原動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總額增長率是GDP增長率的三倍,規模迅速擴大。貿易規模的擴大帶動了生產和投資的國際化。貿易、投資以金融為基礎,貿易、投資的全球化要求金融業發展的自由化、全球化。因此跨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帶動了金融資本的跨國流動和證券投資、外匯交易規模不斷膨脹。1991年以來,全壞金融市場每日交易量已超過全球藝當年貿易總額20%.金融資本在全球藝范圍內的自由轉移淡化了各金融市場之間的界限,金融產品價格趨於一致,呈現出很強的一體化特性。
國際投融資證券化
證券市場國際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市場的一大發展趨勢,其本質是國際資本跨國間的自由流動這是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必然結果,從世界范圍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債券、股票交易日益具有全球化的性質。隨著各國金融市場的開放西方發達國家的證券交易所逐步成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國外上市公司的數量日益增加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發達國家逐漸放鬆了對金融的管制,發展中國家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的步伐,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的應用推動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創新和快速發展,融資證券化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直接或間接的進入有價證券市場,通過發行各種證券籌集和融通資金;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熱衷於從事證券的安排和交易業務。國際融資的證券化過程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金融體系的證券化。表現為通過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款的比重相對下降,而利用發行可對第三者轉讓的金融工具(股票、債券等)的比重相對而言提高。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的格局充分反映了金融市場證券化的趨勢:國際銀行貸款數量和增長速度減緩,從80年代年平均2000億美無下降為90年代的1000億美元,相反國際債券發行大幅度增加從200億美元上升至1000億美元,同期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迅速增加,從500億美元上升至3000億美元。1995年以來,全球證券市場年交易量一直保持在70000億~80000億美元之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股市股指連創新高的現象無疑是這一善和發展趨勢的最好證明: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股價平均指數1995年升幅為33.5%,1996年達26.5%,1997年22.6%,1998年16.1%,到1999年底以11497.12點的歷史新高收盤,升幅達25.2%.歐盟主要國家股指同期也持續高漲,在1999年底英國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法國CAC40指數,德國DAX指數分別以16.2%、50%、37%的升幅刷新歷史新高而收盤。
二是金融工具證券化。資本市場的發展藉助於金融中介人按照市場的具體需要,創造出靈活的、可轉換、可選擇的金融工具,滿足投資人和借款人專門偏好,即通過創造一系列新的證券型金融工具來直接融資。利用證券融資,對於借款人來說其籌資成本低於向銀行借款所付利息;對金融機構來說,證券化滿足了其資產流動性的需要。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國際資本市場上進行了一系列圍繞融資工具證券化為中心的金融創新活動例如,80年代以後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流行的資產證券化,把傳統銀行和證券機構的資產如住房貸款、抵押,應收帳款、基礎設施收費等轉換為存款機構和非銀行投資者購買的可轉讓的證券並使之成為當今國際資本市場中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產品。
證券交易所及證券交易國際化
20世紀90年以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迅猛發展,全球性生產、貿易、金融、信息網路的建立使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自由配置,推動了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各國之間的商品和服務市場日趨開放,金融資本市場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世界經濟一體化使資本市場一體化成為必然趨勢。同時便於范圍內新的網路化電子化交易方式所帶來的變革,對現代資本市場提出了新的挑戰,它突破了傳統的證券交易市場依賴帶地域所形成的時空限制,使建立真正的世界一體性的證券交易市場成為可能。在新的形勢下,為了在競爭中贏得主動和確立優勢,世界各國的證券交易所一方面紛紛從傳統的會員制證券交易所改制為以營利為導向的公司制商業機構,另一方面重新調整了競爭和發展戰略,加快了合並重組的步伐。第一個「吃螃蟹」的是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它於兩年前首先改制並成功上市,最近又在策劃與紐西蘭證券交易所的合並;在美國隊,納斯達克的科技股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引起了國際證券市場的極大關注。不久之後,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和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宣布合並,並命名為「國際交易所」。合並後的國際交易所成為歐洲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以及繼華爾街後全球第二大的股票交易所,歐洲53%的股票將在這里交易。這被除數稱做是邁向歐洲交易所、甚至是全球交易所的第一步。國際交易所還將與米蘭和馬德里股市相連。更有趣的是,為了有效對抗英、德證交所合並成國際交易所,全球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擬與歐洲、加拿大及拉丁美洲的證交所組成聯盟,並計劃再與納斯達克股票市場聯手。紐約證交所主席格拉索表示,意欲與他們合作的證交所還有多倫多、墨西哥、聖地亞哥及巴西、香港及東京證交所。
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在金融國際化趨勢下,各國金融監管機構不斷加強合作,逐步形成統一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首先,不同國家金融監管的手段,監管內容出現趨同趨勢。在監管方法上,各國普遍強調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充分運用計算機輔助管理,尤其是實時清算系統在金融監管中的運用,並且促進金融機構日常監督、現場檢查和外部審計的有機結合。在金融監管內容方面各國監管體系也呈現了一些共同特徵;如逐步統一的有關資本充足性的國際監管標准,流動性管理也普遍強調區別對待,強調監管靈活性和信賴經驗進行監督的重要性。其次,以市場約束為基礎的監管標准逐步統一。信息披露是市場約束的基礎,國際組織正努力制定會對所有金融機構採用同樣的會計和披露標准,以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市場約束作用如果這個標准為國際證券委員會和各國在此委員會中的代表所接受,這將會為跨國的上市股票、證券買賣和其他國際資本流動鋪平道路。1999年11月22日歐洲委員會公布了一些關於新的資本充足性規定的建議,比巴賽爾資本協議所針對的范圍更大,涉及到所有的銀行和證券公司,該規定試圖將真實風險與資本金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最後,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不斷加強。西方發達國家產生了「金融穩定論壇」,而且還建立了召開七國首腦及財長一年一度研究和探討金融問題會議的機制;中、日、韓與東盟每年也召開央行行長、財長會議以討論地區金融問題此外,巴塞爾委員會通過協商制定的一系列合作協議和規則,推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金融監管國際合作的行列中。
⑷ 保險市場自由化的定義概念
保險市場自由化不是一個政治概念,它用來描述市場競爭的狀況,如准入准出限制、國外保險公司的國民待遇、監管方式、消費者財產權與其他權益等等。
保險市場自由化是保險業適應經濟發展形勢變化、滿足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客觀要求所必須採取的對策。保險市場自由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放寬對費率的管制。過高的費率必然損害到被保險人的利益,而過低的費率則不利於保險人的經營。適度地放寬費率管制,利於保險企業間的競爭。二是保險服務自由化。消費者對保險商品的需求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因此保險企業必須不斷通過開發新險種和提供新服務來滿足市場需求。三是放寬對保險公司設立的限制。保險市場精英主題的增加有利於改變保險市場賣方壟斷的局面,也有利於保險業的競爭。此外適度開放本國的保險市場也是市場自由化的一個主要方面。
⑸ 證券市場國際化的內涵
學術界對證券市場國際化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有的學者從投資者投資行為的角度來理解:「所謂證券市場國際化,是指參與市場交易的借款人和投資者都不受國界的限制,他們買賣的證券既可以是市場所在國發行的證券,也可以是外國發行的證券」,還有學者從資本國際流動的角度來定義:「所謂證券市場國際化,是以證券形式為媒介的獎金在國際上自由流動,即證券的發行、證券的投資證券交易和證券市場超越國境,實現國際間的自由化」,以上定義均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證券市場國際化的一個側面,但都必須不夠完整,也有欠准確。
實際上,證券市場國際化是指證券市場運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投資者的參與,也包含證券中介機構作為媒介所提供的服務,同時證券監管當局也要適應國際化的趨勢調整監管策略。此外,證券市場的國際化是個雙向的過程,它既有一國證券市場走向國際市場的問題;又有世界上其他國家證券市場走進本國證券商場即開放本國的證券市場的問題。
鑒於此,可以認為,證券市場國際化是指以證券為媒介的國際間資本流動,即證券市場主體能夠不受國界的限制,使證券資本實現跨國自由流動,從而能夠使整個的國際證券市場互相融合,互相滲透,成為一個一體化的世界證券市場。這個定義具體包括四層含義:
第一,證券發行的國際化,即一方面本國的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在一定的規則下在外國的證券市場上發行本國的證券;另一方面外國的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也可以在本國的證券市場上發行其證券,這也可以稱之為融資的國際化。
第二,證券交易的國際化,即本國的投資者、投資機構可以走出國門投資於國外證券市場上的證券並進行交易,同時國外的投資者、投資機構也可以進入本國的證券市場進行投資和交易,這也可以稱為投資的國際化。
第三,證券商及中介機構業務的國際化,即允許本國證券經營者以及從事會計、法律、咨詢、評估的證券中介服務機構在完善自我的情況下可以走出國門從事境外證券業務,同時國外的類似的證券服務機構可以進入本國參與證券業務。
第四,證券監管國際化,即借鑒運用國際通行的國際慣例和規則,並且通過國際間證券監管機構的協調共同完善對證券市場的管理。總的來說,證券市場國際化是一種過程。這種過程,從靜態上講實現了一國與其他國家證券市場的一體化;從動態上講,使得以證券為媒介的國際資本能夠自由的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流動並使一國的證券市場活動范圍進行了國際化的擴張。
⑹ 中國證券市場基本面分析!!作業!
加強法制放鬆管制 對於未來幾年我國證券市場的法律、監管環境,我們認為其基本取向是加強立法、執法,適度放鬆行政管制。理由是:首先,持續兩年多且力度不斷加強的市場監管,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市場秩序明顯好轉。但現在市場行情持續低迷,為激活證券市場,管理層應在進一步規范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採取更為務實和靈活的管制政策。其次,在過去兩年多的監管工作中,管理層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執法尺度、監管政策將更多地考慮市場本身的運行規律。再次,在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政府將會順應國際證券市場自由化、國際化的潮流,適當放鬆對證券市場的法律管制,逐步從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以推動整個國民經濟更穩健地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去。 具體來看,政策在以下幾個方面將有適當放鬆: 1、企業的上市、融資將建立在市場選擇的基礎上 目前,我國社會儲蓄的80%已分散到居民手中,在個人和家庭對證券市場進行著直接和間接參與的條件下,發行方式的市場化改革是大勢所趨。首先,多年來上市向國有企業傾斜,而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集體企業和民營企業,幾乎沒有進入資本市場機會的狀況將有所改變。估計今後兩年內放寬非國有經濟企業上市的政策將陸續出台,上市公司的結構將進一步趨於合理,投資價值將進一步凸現出來。其次,增發、配股的核准制將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規模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者的偏好和需求。第三,進一步建立完善退出機制,讓市場決定取捨,減少市場的不規范和風險。 2、放寬對銀行、保險、證券公司業務經營的法律限制,逐步實現銀行業與證券業的融合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銀行業與證券業的分業經營制度,而世界處於證券業與銀行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重要時期。原來嚴格實行分業經營管理的美日兩國也分別在1997年和1998年,通過立法或頒布行政命令實行了銀證合業經營。我國證券市場將適應歷史潮流,逐步實現銀證合一。近期內,由於受制於現行法律的障礙,金融控股公司將成為一種較好的變通方式,即母公司是混業的,子公司是分業的,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有一道防火牆存在。應該說,混業經營對券商、銀行、保險業都是一個重大的機遇。 3、收購、兼並的方式更趨多樣化,限制條件進一步減少 一方面,在停止通過股市減持國有股的政策背景下,政府從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的需要出發,將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開辟新的國家股、法人股減持的渠道。另一方面,有民營或外商背景的收購方收購國有背景的目標公司時,相關法律法規的匱乏使人舉步維艱。因此,政府將加快健全外資並購的有關法律規范體系,特別是有關的兼並收購條例、外資收購國內企業股權或資產的規定,對兼並收購的有關資格、條件、限制性規定、方式和程序等給出明確性規定,提高政策透明度。 4、放寬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法律限制 加強立法和執法工作,是對放鬆監管的補充,兩者是相輔相承、並行不悖的。放寬管制意味著要打破限制競爭、礙效率和限制消費者選擇的各種障礙,而加強立法、執法工作實際上是要對放鬆管制過程中產生的風險和其它不公正現象進行監督和控制。至於具體的加強監管的立法措施,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修改、完善《公司法》和《證券法》,實現依法治市,促進市場規范 由於《證券法》出台時正值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一方面法律的某些內容過於原則,不利於操作,對於有些比較敏感的內容,如股指期貨、櫃台交易等也未作出規定;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也暴露出一些新問題,如民事賠償問題、證券監管機構的某些強制執法許可權問題等,需要進行必要的修改。 (2)、適時出台《證券投資基金法》,規范基金運作 《證券投資基金法》的推出,將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基金業發展中的基金運作不規范、基金管理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不健全等問題,並使地下基金最終浮出水面而走向規范化。 (3)、建立民事賠償機制,依法保護投資者利益 從「紅光實業」、「鄭百文」、「銀廣夏(相關,行情)」到「三九醫葯(相關,行情)」等等,上市公司造假事件層出不窮、屢禁不止,而遭受損失的中小投資者卻一直未能通過法律途徑獲得補償,這是中國證券市場至今尚存的重大遺憾。因此,在未來幾年,我國將逐步建立起一套適應證券市場特點的民事賠償機制、完善索賠的訴訟機制和實現機制,加大違法違規成本,降低投資者權益保護成本。 (4)、完善相關立法,實現中介機構執業標准與國際慣例接軌 針對目前中介機構自律機制薄弱、缺乏職業標准和職業道德的有效制約的情況,國家將完善與證券公司、注冊會計師、資產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相關的立法,對損害投資者利益、挪用投資者資金、弄虛作假、信息披露不真實和執業不公正等現象進行法律約束。 證券市場日益成熟 今後兩年,證券市場的走勢特徵將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機構投資者的力量大大加強;2、股市波動主要來自機構投資者之間的博奕;3、國內股市與國際股市的聯動性將逐步加強;4、「政策市」的特徵將有所弱化,「機構市」特徵將有所加強;5、投資理念將從盲目投機型向價值投資型轉換。 1、影響股市的基本面分析 (1)宏觀經濟:支持股市平穩運行。2003-2004年,國民經濟運行將保持良好的態勢,年均經濟增長率在7.9%左右,將為2003-2004年我國股市平穩運行提供強大支撐,中國上市公司將分享經濟快速增長的成果。而世界經濟的復甦,將有利於國際資本市場的穩定和走強。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國際環境將會有明顯改善。因此,基本面將支持2003-2004年證券市場保持平穩健康運行。 (2)政策面:維護市場穩定的基調不會改變。預計2003-2004年政策面維護市場穩定的基調不會改變。管理層已經認識到我國證券市場「新興加轉軌」的特點,證券市場仍將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通過發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加速我國證券市場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總體看,2003-2004年政策環境會比較寬松,管理層會通過輿論導向來影響和調控市場,政策對市場的影響仍將偏暖。另外,隨著上證180指數推出並被市場接受,大批以該指數為標的的金融創新產品也會應運而生。 (3)資金面:潛在的資金供應量能滿足資金的需求。總體來看,2003年潛在的資金供應量巨大,完全可以滿足資金的需求。場外資金包括部分居民儲蓄資金、證券投資基金、券商新增資金以及新開戶投資者資金。但同時也應看到,未來兩年市場擴容壓力也將有所加大。首先新股擴容壓力較大。其次是2003-2004年可能會有較多的企業申請增發和配股;與此同時,企業可轉換債券的融資規模會有所增加。 2、今後兩年證券市場運行格局 (1)A股市場:自從2001年10月22日起,管理層在1500點之上就反復出台利好,表明1500點以下是管理層並不認可的區域。 目前市場的最大推動力來自於政策面的扶持。但是,政策面的扶持是有時間性的限制的,也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如若在政策性利多這一支撐力消除後,市場再次按其自身市場規律運行的話,則市場的強弱特徵將出現較大差異。如果沒有大的政策因素和外部的突發事件,2003年股指有可能在1500-2100點區間內運行。2004年股指有可能在1600-2400點區間內運行。 (2)基金市場:一級市場方面,基金擴容步伐將加速。一批已開業或正在籌建的基金公司會推出封閉式基金;老基金公司中部分尚未發行開放式基金的也在緊鑼密鼓地准備之中;合資基金公司可能會登陸基金市場。基金的創新品種也有可能在2003年出現,如全面復制上證180指數的指數基金等。 (3)B股市場:種種跡象表明,目前管理層更傾向於把B股市場作為歷史遺留問題去解決:一方面,目前A股市場加速擴容,是國內重點發展的資本市場。而B股市場作為吸引外資的功能定位不復存在;另一方面,由於證監會表示允許並支持外商投資企業A股上市,且目前外商投資企業A股上市已沒有政策障礙,證監會將本著國民待遇的原則受理外商投資企業的A股上市申請。B股走勢必然缺乏方向,這在指數上將表現為箱體震盪格局。 (4)國債市場:2002年上半年,國債市場延續去年下半年的走勢,繼續保持上升,現在已經見頂回落。2002年上半年國債市場的收益率基本上與2001年持平,並小幅超過2001年。因此,國債市場的投資預期已經出現較大降低。展望今後兩年的走勢,由於我國的利率水平處於歷史低位,中長期來看,利率上升概率較大。因此,國債市場今後兩年很難再有大的行情。同時,由於通貨緊縮壓力仍然很大,短期內央行不會加息,因此國債收益率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也不大。 3、今後兩年證券市場風險因素分析 盡管國有股減持叫停,但是困擾證券市場有效發展的諸多因素仍然存在,市場上一些潛在的風險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仍會伺機影響股市,對股指運行趨勢產生抑製作用,因此,不排除大盤在一波行情過後,仍有可能轉入較長時間的修復整理期。 可能導致市場出現潛在風險的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包括:1、A股擴容速度,尤其是大盤股、超級大盤股擴容的速度;2、國際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加大;3、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有待完善、經營業績有待提高;4、對市場違規行為查處的繼續,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不確定性尚未消除;5、長線資金信心有待恢復,中短線資金的炒作會加大股市波動;6、金融創新推出的情況不確定,對市場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均難以估計。 從中長期看,關於股市長期政策的協調問題,還可能使市場對上述不確定因素的擔憂加深,從而導致指數的較深回落。畢竟,「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一直是基調,但兩者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也不容易協調。一個穩定的股市符合各方的利益,暴漲暴跌都是有害的。在政策完成修正後,市場也要相應的調整,這需要一個過程。
⑺ 證券的基本知識
證券的基本知識是指用以證明或設定權利所做成的書面憑證,它表明證券持有人或第三者有權取得該證券擁有的特定權益,或證明其曾經發生過的行為。
證券的基本知識,票面要素主要為四個:第一,持有人;第二,證券的標的物;第三,標的物的價值;第四,權利。證券的兩個基本特徵為:第一,法律特徵;第二,書面特徵。
有價證券是指標有票面金額,證明持有人有權按期取得一定收入並可自由轉讓和買賣的所有權或債券憑證。有價證券本身沒有價值,但由於代表了一定的權益,所以有交易價格。有價證券可分為:商品證券、貨幣證券和資本證券。
有價證券的特徵:第一,證券的產權性;第二,證券的收益性;第三,證券的流通性;第四,證券的風險性。
有價證券的功能:第一,籌資功能,是指為經濟的發展籌集資本;第二,配置資本的功能,是指通過有價證券的發行和交易,按利潤最大化的要求對資本進行分配。
證券市場是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等有價證券發行和交易的場所。它的三個顯著特徵是:第一,證券市場是價值直接交換的場所;第二,證券市場是財產權利直接交換的場所;第三,證券市場是風險直接交換的場所。
從縱向來劃分,證券市場可以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從橫向來劃分,又可以分為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等。
證券市場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今年來證券市場有著全新的特徵:第一,金融證券化;第二,證券投資法人化;第三,證券交易多樣化;第四,證券市場自由化;第五,證券市場國際化;第六,證券市場電腦化。
⑻ 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戰略選擇
在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進程中,從戰略上看,既要考慮到金融體系的平穩運行,也要考慮提升市場整體的運行效率,在開放過程中採取的各種措施和手段保證市場和行業的承受程度、發展速度和運行效率的統一協調,考慮效率和風險的綜合平衡。從國際化的形式上看,主要考慮規則和制度對接、經營模式上的對接以及對外開放的過程。基於國際經驗和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情況,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要採取的是穩步推進的漸進開放模式,與此同時,積極推進市場的規范化和市場化建設,為成功實現國際化奠定基礎。
循序漸進的對外開放策略
在新興市場國家,證券市場國際化一般經歷了封閉—間接開放—有限制直接開放—完全開放的四個階段,中國目前還處於有限制的開放階段,證券發行量迅速增長,市場交易活躍,經營機構眾多,機構投資者群體逐漸形成,有條件地允許外資進入國內證券市場,立法和監管手段進一步完善。
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首先需要推動國內市場的規范化和市場化。逐步放鬆對證券市場開放的管制,由適當的保護向實行國民待遇過渡;逐步放寬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限制;逐步提高國內證券市場所有外國投資資金總和的最高額度、單個投資者的最高投資數額、外資投資於一隻股票的最高數額等,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市場,鼓勵更多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到國內經濟中;逐步調低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進入門檻,縮短對投資資本回籠期限的限制;逐步放寬中外合資經營機構外資方的持股比例,降低其進入市場的門檻,鼓勵外資進入市場;適時推出合格的國內機構投資者,允許其通過特許的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外市場,增強中國證券經營機構的誠信意識,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提高競爭力。完全放開證券市場,需要在利率自由化和匯率浮動的前提下,放開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進出,基本取消對國外投資者和證券經營機構的各種限制,實現由開放投資市場、開放中介服務直至最終實現證券市場的全面國際化。
證券市場規范化和市場化建設策略
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證券市場的規模和效率、監管水平、投資者的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中國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和國際化只能在改善市場運行方式和監管能力等條件的基礎上逐步實行。
一是完善市場組織制度和市場結構,實現國內證券市場一體化。
近70%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股權分置狀況,不僅使國有資產存量優化重組的目標難以實現,而且使證券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扭曲,難以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因此,在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進程中要實現同股同權,在此基礎上實現AB股並行,實現國內證券市場的一體化。
二是建立統一的、多層次的證券市場體系。
在繼續發展和完善股票市場的同時,加快建立創業板市場、場外交易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為不同融資企業和交易需求不同的投資者提供融資渠道和交易機制;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尤其是企業債券市場,引導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同時放鬆對金融創新的管制,穩妥地推出金融衍生產品,發展衍生品市場,滿足投資者投資和規避風險的要求。
三是加強建設法律法規,改進金融監管,與國際接軌。
在國際化過程中,要建立完善的國際慣例法律規范,提高金融法規的透明度、公開性和統一性,重點是強化信息披露程序和內容的統一性,各項會計核算標準的一致性。增強國際監管合作,重點監控資金外流、資本轉移以及境外機構的自我操縱,強化對境外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的監管。順應世界金融業的發展潮流,在法律上為混業經營留有餘地,為最終實現金融一體化和集團化發展建立基礎。
⑼ 中國證券市場與美國證券市場交易制度的區別
一、美國
1 、法系
在證券立法方面,一些國家將有關證券發行及交易等同的法令匯集而製成專門的證券法或證券交易法,而另一些國家只是在本國的公司法中附帶說明,人們一般將世界各國證券法規體系分成三種:美國式,英國式,歐陸式三大法系。
美國屬於美式法系的主要代表。它歷史最為悠久,完善。由三個層次的眾多法律組成。美國式法系的顯著特點是對證券管理制定有專門的法律,在立法中更注重公開原則。美國各州會也有相當的自治權,這些組織的一些規章和條例也可視同立法實施。美國的證券立法,由於其自身歷史原因,對公開原則及立法層次更為重視,而民間自律也往往成為准立法。
2 、立法原則與監管體制特徵
如前所述,在美國證券立法中,自律管制在監管體制中一直占重要地位。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形成美國證券監管體制的基本特徵,同時,美國又在立法過程中始終貫徹著一個基本原則:對競爭的絕對推崇。基於此,美國的證券立法始終力圖通過「信息公開」的間接管制來達到保護投資者和公正交易的目的。
但政府監管機構也曾經有過一段時期過分強調了對投資者的保護。而使他們的權利及組織不斷膨脹,以至逐漸威脅到了證券經營的穩定,進而嚴重影響了證券市場生存與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監管機構又將重心轉移到效率上,使證券業在政府監管的引導下,依靠行業自律,回到「競爭原則」上來。這一原則,集中體現在70 年代後的一系列證券制度改革,其中將在下文中提到的1975 年傭金自由化改革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徹底的改革。
因此,市場競爭原則和行業自律與政府管制相結合的監管特徵貫穿半個多世紀來美國證券立法的整個歷史。
3 、券商管理
眾所周知,美國的券商不僅在本國有著強大的競爭力,而且在國際上也具有強烈的創新沖動,從而保持了全面的攻勢,他們的這種活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有著內在的制度上的原因。
60 年代後期,由於各種保險基金,養老基金眾多的風險投資基金的出現,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日益活躍,逐漸成為市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於他們資金雄厚,交易量大,逐漸成為眾多券商爭奪的對象。伴隨著業務量的飛速增長,投資者對券商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大券商在這一競爭中備受青睞,而中小券商也逐步走向聯合,一隻只航空母艦紛紛駛向大洋。另一方面,由於固定傭金制使得機構投資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隨著大筆交易比率的上升,固定傭金日益成為阻礙市場的絆腳石。為此,1975 年傭金自由化改革最終出台。這一改革最終形成了現在美國券商格局。
(1) 券商紛紛推出金融創新。由於傭金自由化,使券商傳統的利潤之源迅速萎縮,加之行業內競爭的激化,券商只有通過開拓新業務,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從而開辟新的財富來源。由於傭金自由化的沖擊,券商紛紛收縮各自的業務,由綜合型轉向專業化。力圖在某一領域保有自己領先的地位,力圖通過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自己擅長的某一方面業務。從而達到突出經營特點,體現差別的目的。
⑽ 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
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研究
內容提要:證券市場國際化使中國證券市場與國際證券市場的關聯性越來越強,加入WTO使得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本文針對當前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障礙,對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提出了較合理的戰略選擇。
證券市場國際化是指以證券為媒介的國際間資本流動,即證券發行、證券交易、證券投資超越一國的界限,實現國際間的自由化,原來一國性的證券市場變成了國際性的證券市場。世界各主要證券市場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國際化趨勢,這主要表現為世界各大證券交易所已擁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上市公司、各國競相建立創業板市場、各國證券交易所尋求大聯盟。2000年,納斯達克上市的4829家公司中有429家外國公司;紐約交易所上市的2592家公司中有405家外國公司;倫敦交易所上市的外國公司佔全部上市公司的20%,外國公司的市值佔全部上市公司市值的66%;其他市場外國公司的比例分別為阿姆斯特丹40%,布魯塞爾42%,瑞士42%,紐西蘭34%。歐洲的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三大交易所一直在尋求結盟;倫敦、法蘭克福、斯德哥爾摩證券交易所也在探討合並;納斯達克近年來一直在嘗試將其市場延伸至日本東京和香港;新加坡證交所與美國證交所的合作也在擬議之中。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開放,我國證券市場也逐步國際化,這使得我國證券市場與國際證券市場的關聯程度提高,相互影響更加明顯。中國加入WTO以後,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步伐必將進一步加快。面對這一新的發展趨勢,我們要認真研究,針對當前證券市場國際化的現狀,制訂全面合理的步驟與對策,最終實現我國證券市場的真正開放與發展。
一、證券市場國際化使中國證券市場
與國際證券市場關聯程度提高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的生產、貿易、市場等各方面都參與了國際分工,同時也帶動了籌資和投資的國際化。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組織形式,為了獲取國際比較利益而進行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融資,對證券市場國際化也提出了直接的要求。此外,資產選擇理論在國際范圍內的應用、寬松的金融市場環境、金融創新與投資工具的加速發展、會計制度的規范與統一、科學技術與證券交易技術的迅猛發展,都是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重要原因。
從我國經濟具體情況來看,我國在改革開放後,實行了更為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經濟發展速度令世人矚目。我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他們不僅希望通過直接投資的形式參與我國的經濟建設,而且還希望通過證券市場來進行更深入、廣泛。靈活的投資。我國的上市公司和新興企業,也希望到海外證券市場籌資、投資,積極參與國際發展與競爭。因此,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必將進一步發展。就當前情況來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已經對中國證券市場產生明顯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中國證券市場與國際證券市場的關聯稷度日益提高。我國證券市場和國際證券市場在整體市場走勢、產業結構發展方面都表現了明顯的關聯性,國際證券市場的發展態勢日益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走向的重要背景和參考因素之一。
1.整體市場走勢頭聯
證券市場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它一方面表明宏觀經濟走向決定股市,另一方面表明證券是宏觀經濟的先行指標,能夠提前反映經濟周期的變動。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的變化都會在證券市場上顯現,而各國經濟貿易的關聯性使得國際化的各國證券市場整體市場走勢互相關聯,相互影響。發達國家證券市場的走勢尤其是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美國證券市場的走勢,對世界各國的證券市場尤其是開放度高的證券市場的走勢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美國紐約證券市場的道瓊斯指數、NASDAQ指數已經成為對各國證券市場走勢預期的重要指標。經濟全球化使得證券市場波動性的溢出效應即市場價格上的波動性從美國證券市場傳遞到其他國家的證券市場越來越明顯。美國的經濟運行狀況、其採取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各方面都會或多或少的引起國際證券市場的波動,由於全球信息的快速傳播,這種影響越來越直接,中國的證券市場同樣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此外,中國證券市場還會受到亞洲各鄰國和香港地區等與我國經濟關系緊密的證券市場影響。
2.產業結構發展關聯
人類進步的不同時期都伴隨著不同產業的迅猛發展。我們已經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發展到現在以信息產業、生命科學等高新技術產業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主要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這些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產業代表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未來經濟發展方向,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它們的蓬勃發展帶動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科技最先進的國家,其證券市場上不同產業的發展和調整反映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投資理念對整個世界范圍內產業興衰的理解。美國的NASDAQ市場就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證券市場,高新技術企業的良好發展前景和投資回報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上市公司。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關聯性使得各國證券市場中高新技術企業的比重越來越大,高科技板塊的發展異軍突起。最近,NASDAQ市場的下挫直接影響了我國高科技企業在中國證券市場和海外上市的表現,產業結構發展的關聯性十分明顯。
二、中國證券而場國際化的現狀
從一國的角度來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外國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以及國際性金融機構在本國的證券發行和本國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以及國際性金融機構在外國的證券發行,這是國際證券籌資;二是外國投資者對本國的證券投資和本國投資者對外國的證券投資,這是國際證券投資;三是一國法律對外國證券業經營者(包括證券的發行者、投資者、中介機構)進出本國證券業自由化的規定和本國證券業經營者向外國發展,這是證券商及其業務的國際化。一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初期,可能更注重證券市場籌資功能突破國界,但從國際化程度高的證券市場看,則更傾向於籌資主體和投資主體的國際化。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主要體現在國際證券籌資上。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步伐是於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對外發行國際債券開始的。1991年底第一隻B股——上海電真空B股發行上市,這是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重大步驟。截至2001年2月9日,我國B股上市公司有114家。此外,我國還發行了H股、紅籌股、N股和ADS(美國存托憑證)、國際債務,吸引了大量國際資金。但是,從國際證券投資來看,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程度很低。一方面,中國證券市場的主體A股市場不對外國投資者開放,外國投資者只能進入B股市場,B股市場規模小、流動性差、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目前,B股市值僅為A股2.8%左右,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外國投資者的投資興趣。另一方面,國內投資者不能直接投資國外證券市場,我國券商規模小、競爭力差,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的也只是少數。所以,國內外投資者的投資范圍受到極大的限制,中國證券市場遠遠未達到投資主體的國際化。
我國即將加入WTO,WTO對證券業的市場准入原則、國民待遇原則、以及透明度原則都作了相應的規定。按照這些原則,中國加入WTO以後,允許外資少量持股(起初為對33%,三年後增加到49%)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從事基金管理業務,享受與國內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當國內證券商業務范圍擴大時,中外合資證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資少量持股(33%)的中外合資證券商將可承銷國內證券發行,承銷並交易以外幣計價的有價證券。
面對我國證券市場目前發展的狀況以及加入WTO後將面對的市場要求,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快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步伐,逐步縮小證券市場國際化程度的差距,使證券市場同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相適應。
三、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障得
中國證券市場走向國際化的現實障礙具體表現為:
1.我國證券市場規模偏小
從縱向看,中國證券市場擴張較快,但從橫向看,中國證券市場的規模和融資水平卻還處於較低水平,難以抵禦國際化的風險。(1)上市公司數量少。1994年,世界范圍內擁有5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達14個,其中,擁有10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國家達7個(具體情況是:美國7770家,印度7000家,日本2205家,英國2070家,加拿大1185家,澳大利亞1144家,捷克1024家)。中國1994年只有291家,列世界第22位。直到1999年底,中國才超過1000家。(2)上市公司規模小。1994年,世界各國上市公司平均規模就達到了較高水平。例如,日本、瑞士、瑞典、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美國分別為16.8、11.9、11.4、11.3、9.88.9.6.5億美元。中國僅為1.5億美元,列世界第36位。中國上市公司規模這些年雖有迅速擴大之勢,但仍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3)資本證券化水平較低。評判證券市場規模的重要指標資本證券化率:證券市場市值總價/國內生產總值(GDP),而我國證券市場市值佔GDP的比重不但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其他新型市場。1999年底,中國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31.5%;若以流通股市值計算,其比例僅為10%。而在1997年,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股票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就接近或超過100%,例如,美國為147%,英國為156%,加拿大為106%,香港為150%,日本為53%,德國為39%。
2.證券市場結構性缺陷突出
我國的證券市場缺陷主要表現在股權結構不合理。我國證券市場不是依靠投資對象的權利與義務劃分為普通股和優先股,而是按投資主體的身份劃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等。在上市公司中,能夠流通的股本平均只佔上市公司總股本的26%左右,有74%左右的國家股、法人股、內部職工股和國家股、法人股轉配的部分不能流通,而且在可流通股的投資者中,個人投資者占絕大部分,機構投資者只是極少部分。同一企業根據其發行股票的對象、地點不同,又分為A股、B股、H股、N股,不僅A、B股市場相分離,作為我國股票市場主體的A股市場不允許外國投資者進入,也不允許外國的公司來中國上市,而且B股市場也不統一,上海和深圳的B股市場分別用美元和港幣交易。這種結構性的缺陷扭曲了證券的變現機制、市場評價機制和資本運營機制,使得我國證券市場高投機性、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無法成為真正的開放市場。
3.金融管制較嚴,人民幣沒有實現自由兌換
證券市場國際化是以證券為媒介的國際間流動,必然會受到貨幣兌換制度和出入境制度的影響。我國現階段實行較嚴的金融管制,匯率決定機制沒有完全市場化,投資者參與投資的證券資產流動性和收益性無法保證,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排斥了國際證券資本。此外,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還造成A、B股市場分離。
4.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不夠規范
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歷史較短,其法律架構和監管制度與國際證券市場存在較大的差距。市場的規范化和透明度不夠,仍然存在許多非市場化的操作,行政干預色彩還很濃厚。而且,中國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夠充分有效、及時,會計制度沒有完全按照國際化的標准統一。
四、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戰略選擇
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給中國證券市場不僅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外資進入,將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拓寬融資渠道,大大緩解證券市場發展中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為企業上市提供更大的機會;新的技術、經驗、管理方法及新的金融產品和經營理念也隨著開放被引進,我國證券機構也可抓住機遇開拓國際證券市場。開放帶來了競爭,這對證券公司、上市公司、證券監督管理部門都將是一個促進和提高。引入外資券商及投資者,從業者的多元化和平等競爭,將促使證券市場有序健康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證券市場國際化也可能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一些功能齊全、信譽優良、實力雄厚、手段先進的外資證券公司的進入,證券市場份額爭奪將日趨激烈,上市公司也將受到巨大沖擊,而且由於新興市場國家資源和資金相對貧乏,技術相對落後,很容易遭受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因此,面對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歷史趨勢時,我們要制訂合理的戰略選擇。
1.循序漸進的逐步推進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進程
根據中國證券市場的現實情況,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既要促進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又要保證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分階段實施。我們可以借鑒韓國、印度、台灣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以B股市場為起點,分階段、按比例將外資引入股市,逐步實現A、B股的合並,推進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漸進式發展。我們可以從有限度的開放階段逐步推進,直到全面開放階段,實現中國證券市場的真正國際化。
2.擴大市場規模,按照國際慣例規范證券市場
大力發展國內證券市場,努力擴大市場規模,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這是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基礎,也是提高中國證券市場抵禦國際資本沖擊能力的重要保證。證券市場規范化是證券市場國際化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對證券市場的法律、會計准則、上市公司進行改革和調整,規范證券發行和證券交易市場,逐步向WTO准則靠攏,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者。
3.發展共同基金,培育能與國際競爭的證券公司
我國的證券市場缺乏能夠與國際競爭的一流投資銀行和其他中介機構,現有的證券公司在資本規模、經營水平、創新能力、內控機制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我們要積極鼓勵國內規模較大的證券商到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同時大力引進國外證券機構,積極推進證券機構的國際化和證券投資國際化的進程。共同基金是海外投資者十分熟悉和青睞的方法,發展共同基金既有利於吸引外國個人投資者,又可以避免外國直接投資給國內證券市場帶來沖擊,是證券市場國際化初期的主要手段。
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研究
國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