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傭金制度的變革是什麼
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提高競爭優勢是事關一國或一個地區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核心問題。事實上,這一問題已引起了有關各方,尤其是監管當局及證券交易所的高度關注。回顧最近幾年世界主要證券市場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甚至目前香港證券市場正在進行的關於延長交易時間的討論,目的均在於提高證券市場的競爭力。明顯地,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是一個自然的選擇。
從固定製到自由制的傭金制度改革之路
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降低交易稅率和傭金費率。可以說,這方面正是我國證券市場監管機構進行交易成本改革的一個主要考慮。當然,稅率與費率方面的降低對於吸引中小投資者,從而促進市場交投活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對於一些以中小投資者為主體的新興市場,或者說以散戶為投資主體的市場而言,交易稅費方面改革的意義顯得非常重要。這是因為中小投資群體對由交易稅費導致的成本變化較為敏感,或者說有彈性。但是,如果考慮到我國證券市場包括投資者結構在內的結構性變化,同時把我國證券市場置於世界證券市場這個大的格局中,很明顯,稅費降低的效應將顯著減小。這是因為稅費僅僅構成了證券總交易成本的較小部分。由於這些成本是可見的,因此比較容易受到投資者的關注,而其他很多涉及稅費改革以外的效率增進措施經常受到忽視。這些效率增進措施包括增加交易系統以供不同的投資者選擇、提高交易信息的可獲得性、提高交易信息的持續性與真實性等方面。
傭金制度改革是我國證券市場進行交易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環。事實上,始於000年下半年,隨著國內部分券商明確表示下調交易手續費,標志著「返佣現象」的公開化。盡管當時因缺乏相關法規的認同與支持,傭金費率下調風波暫時得以平息。但是,「返佣」風波充分表明,必須對原有的傭金制度進行改革。
、傭金制度改革的國際經驗
綜觀國際證券市場傭金制度變遷的軌跡,可以清晰地發現,從管制到放鬆,傭金制度經歷了一個從固定傭金制到自由傭金制的制度變遷過程。盡管因各國證券市場傭金制度變遷存在初始條件的差異,從而導致變遷路徑的不同,但是,傭金制度變遷的國際比較顯然可以為我國證券市場進行傭金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隨著經濟一體化與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國際證券市場傭金制度基本經歷了從固定製到自由制的結構變遷。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傭金制度改革首先始於美國證券市場。975年5月,美國對傳統的傭金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固定傭金制度,實行協商傭金制度。在美國的示範效應下,同時伴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沖擊,世界范圍內傳統的傭金制度經歷了一次重大的制度轉換。0世紀80年代以來,法、英、澳、意等發達國家逐步啟動了傭金制度自由化的進程。0世紀90年代以來,傭金制度自由化的趨勢進一步在世界范圍內擴散,尤其是新興證券市場上,諸如新加坡、韓國、香港等。技術的進步以及網上交易的興起,在更大程度上推進了傭金自由化的進程。
比較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的傭金制度,盡管存在程度上的差異,但是傭金自由化已經成為傭金制度發展的主要趨勢。在世界主要的7個證券交易所中,主要實行兩種傭金制度:一種是實行完全的傭金自由協商,另一種實行規定費率或區間范圍內自由協商。在實行傭金自由化的證券市場上,一般而言,大宗交易的傭金標准相對較低,而在實行固定傭金制的證券市場上,也存在採取按照交易額的大小遞減收費的方式。同時,傭金的收取與交易品種有關,並隨交易品種實行一定比例的折扣。綜觀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傭金制度改革,傭金制度變遷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傭金自由化趨勢,二是傭金費率與交易數量呈現負相關,三是傭金平均費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
、影響傭金制度改革的因素
考察傭金制度改革,必須結合歷史時期的金融環境,將其置於金融自由化的大趨勢中進行研究。傭金自由化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相互推進的制度變遷過程。從制度變遷的具體過程分析,影響傭金制度變遷的主要因素有金融創新、金融監管制度、技術、市場結構等因素。
金融創新是影響傭金制度變遷的首要因素。事實上,傭金制度的這種變遷,僅僅是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涌現的金融創新浪潮的繼續,是金融創新在證券交易制度方面的具體體現。從博奕的角度而言,傭金費率是投資者與投資銀行相互博奕而引致的均衡交易成本。從社會的角度看,傭金存在的理由在於,證券經紀機構在提供經紀業務上存在的規模經濟節約了單個交易的成本。影響均衡成本的因素包括技術、投資者的偏好和理性程度等方面。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證券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張,技術出現了顯著的進步,投資者的視野和理性得以明顯增進,而且更加傾向於獲得個性化的所謂「柔性服務」。這些方面的變化導致均衡成本曲線向下移動。這提供了作為主要創新主體的投資銀行與投資者進行重新博奕確定新的均衡價格的可能。證券監管機構的作用則主要體現為對新的游戲規則的確認。
金融監管的變化為傭金制度變遷提供了制度環境。0世紀70年代,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金融市場的匯率、利率波動加大,導致金融風險增加。同時,實體經濟增長減緩,金融資本出現相對過剩,導致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為了規避風險,拓展利潤空間,金融機構對通過金融創新逃避既有的監管框架存在強烈的偏好。金融創新呼喚金融監管從管制走向放鬆。80年代以來,放鬆金融管制更是呈現全球化的趨勢。可以說,傭金制度從管制到放鬆,正是因應金融監管制度這種變化大趨勢的。
技術進步加速了傭金制度變遷。技術進步對於降低成本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技術進步日益對傳統的證券交易方式提出了挑戰,並深刻地影響了交易制度。重大的變化來自電子、通訊、網路等方面的技術變革,電話委託、網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則是其直接產物。
市場結構與傭金制度變遷的關系。由於傭金自由化導致證券經紀收益降低,因此從券商的角度而言,推動傭金制度變遷的激勵在於追求市場份額的提高及由此增進的收益。所以,壟斷市場結構是傭金自由化的一個結果。透視傭金制度變遷軌跡,壟斷競爭更有利於推動這個過程。在一個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中,存在推進傭金制度變遷的有效激勵,對壟斷收益的穩定預期及對「搭便車」行為的一定約束。由於對金融制度創新較難實施專利制度,因此在創新主體對創新收益不享有獨占性,及模仿成本較低的條件下將導致「搭便車」行為的大量發生。壟斷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仿的門檻,即提高了進入壁壘。這種市場結構提供了一種推進傭金制度變遷的較為有效的激勵設計。
3、必須規范我國傭金制度改革
日前,中國證監會、國家計委、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關於調整證券交易傭金收取標準的通知》,表明我國證券市場在降低證券交易成本的改革中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從我國目前的金融環境看,基本具備了逐步推進傭金制度改革的基本條件,可行的選擇是漸進式的改革模式。結合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現狀,存在兩種主要的過渡方式:一是傭金分級制度,在目前交易費率3。5‰的基礎上,根據投資者開戶資金與交易額的數量,制定若干不同等級的收費標准,基本原則是交易量與傭金成反比。二是浮動制,即規定最高或最低傭金收取費率,在此基礎上具體收費標准由投資者與券商協商決定。比較而言,二種方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從長遠看,傭金的完全自由化是我國傭金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在穩定現有實際傭金水平的基礎上,逐步放開對大宗交易的傭金限制,是我國傭金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國實行漸進式傭金市場化的進程中,在注重借鑒國際經驗的同時,應予以關注的問題包括:
首先,加強金融監管。實施傭金市場化改革後,券商的經營風險會在某種程度上增加,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強化證券監管,確保券商穩健經營。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必須完善和健全證券公司內控機制,著力提高其風險分析、預測和規避能力。
其次,避免惡性競爭。傭金自由化必將導致傭金費率的下調,從而導致券商經紀收入下降。根據統計,996年、997年、998年我國券商傭金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38。4%、36%。這表明我國券商的收入來源較為單一,對傭金收入的依賴度較高。因此,我國券商的抗風險能力較為有限。從已發生的「返佣」現象看,傭金改革有發生惡性競爭的可能。因此,在積極穩妥推進傭金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我國券商整體的運營成本,考慮券商的承受能力,避免重蹈彩電行業價格戰的覆轍。
最後,放鬆金融管制,推進金融改革,為傭金制度的完全自由化創造寬松的配套條件。傭金自由化的程度不僅依賴於整個金融市場的市場化程度,而且取決於我國證券市場自身的成熟程度,取決於我國證券市場的開放程度。傭金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傭金自由化僅在整體金融自由化的諸多環節相互協調的條件下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從構成上看降低證券交易成本的空間
如果說用傭金、稅收等稅費方面的成本降低措施是一種普惠式改革的話,因此受到全體投資者的青睞,那麼稅費以外其他方面的成本降低措施主要受到機構投資者的重視。這是因為這些改革措施主要是針對隱性交易成本而言的,而隱性成本構成了總交易成本的主要部分。在美國等發達證券市場上,存在多種主要針對各種機構投資者需要的交易系統。之所以這樣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相對散戶投資者而言,無論是從持有的股票佔全部股票的比重,還是從交易量上看,機構投資者均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般而言,從構成上來說可以把交易成本分為兩個主要部分: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所謂顯性成本,是指證券交易導致的直接成本,包括傭金與稅金。所謂隱性成本,是指證券交易導致的間接成本,包括交易價格影響與機會成本等。由於研究角度的不同及測度方法的差異,因此在對總交易成本的測度上存在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在隱性成本的測度上。從國外的研究進展來看,隨著交易數據,尤其是關於機構投資的交易數據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的明顯提高,測度交易成本的准確性日趨改進。
顯性成本主要由傭金和稅金構成。由於稅收、傭金涉及法定費率,因此在任何一個證券市場上稅金都是缺乏彈性的。隨著稅費總體水平的顯著降低,證券市場主體討價還價的空間愈發變小。
從構成上分析,隱性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構成:買賣報價價差、價格影響和機會成本。
從性質上看,買賣報價價差與傭金較為類似,二者均是作為一種收益補償機制。為了平抑證券市場的價格波動,增強證券的流動性,同時保證證券交易的連續性,國外證券市場一般均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如果說傭金是對經紀商的一種補償,那麼買賣報價價差就是對做市商的一種補償。一般而言,買賣報價價差通常用股票價格或證券市場資本總額的一定百分比表示。作為隱性交易成本的買賣報價價差,主要和兩個因素有關,一方面是和流動性有關,另一方面是和價格形成方式有關。由於股票流動性不同,因此買賣報價價差變化比較顯著。一般而言,股票流動性越高,報價價差這種交易成本越低,而股票流動性越低,則賣出價與買入價之間的價差越高。同時,由於買賣報價價差與價格形成方式有關,因此在不同的交易系統下買賣報價價差也顯著不同。從比較來看,指令驅動系統透明度較高,管理成本和交易費用較低,但在維持市場穩定和流動性方面較差,對大宗交易的承受力差,或者成交達成費時較長,或者引起市場劇烈波動。報價驅動系統的透明度不如指令驅動系統,且管理成本和交易費用較高,但其在維持市場穩定和流動性方面具有特別的功能,並對大宗交易有較強的承受力。
從世界主要證券市場交易定價的形成機制看,一般都是傾向協商定價。對於大宗交易而言,交易定價更是富於彈性,就是交易價格隨著交易數量的增加而下降。為了消除價格變動對交易成本測度的影響,提高測度的准確性,可以應用「價格影響」這種測度方式。
所謂價格影響,是指實際交易價格對基準價格的背離,這個假定基準價格是指在假定交易沒有發生條件下的主導價格,是一個參照價格。從這里看出,價格影響其實涉及到了事前價格和事後價格的一種比較。通過這種比較,可以發現大宗交易本身所帶來的影響。
由於價格影響成本主要是針對大額交易而言的,因此研究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對於分析究竟哪些因素對這種測度成本測度方式有實質性影響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統計數據顯示,在美國,965年大宗交易僅占紐約交易所總交易量的3%,但是到了0世紀90年代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50%。通過對具有不同交易機制的證券市場的比較研究,發現在小額限價買單的市場中,價格影響成本較高,而在大額限價買單的市場中,價格影響成本顯著降低。
如果說測度報價價差、價格影響這兩種隱性成本時存在一定難度的話,那麼測度另外一種隱性成本,也就是機會成本,就更加困難了。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中,我們也能看出機會成本是與交易的時間價值密切有關的。正是從這個角度,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一種情況,是訂單僅僅部分得以執行或根本沒有得到執行。另外一種情況,是訂單延遲執行,也就是說訂單等待時間延長了,在等待的過程中價格的變化對投資者不利。
在隱性成本的構成中,對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成本是機會成本。可以說,關於機會成本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從國外這方面的研究中,我們感到應該對這樣一些因素,包括交易制度、訂單限額等因素給予足夠的重視。
很明顯,我們對交易成本的研究是從總交易成本構成的角度來進行的,無論是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的區分,還是對其內部各個組成部分的考察都是遵循這樣的分析思路。但是,作為一個投資者,最關心的成本不是各個組成部分,而是如何降低總交易成本。
從影響因素看如何有效降低證券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和交易難易程度聯系在一起的。有關的研究也表明交易成本與交易難易程度之間是正相關的。這和我們的市場經驗是一致的。影響交易難易程度的因素復雜多樣,幾乎任何交易過程中涉及到的因素均與之有關。在所有這些因素中,交易規模和市場限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交易規模是影響交易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說,執行大額訂單的成本較高,小額訂單的交易成本較低。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就在於交易規模與流動性是一種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大額訂單本身要求更高的流動性。在交易成本和交易規模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關於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國內外很多研究的證實。表顯示了個機構投資者從99年月到993年3月交易成本和交易規模之間的關系。
可以看出交易成本隨交易規模的變化而顯著變化。以納斯達克市場為例,用大額交易比小額交易,總交易成本分別是4。43%和。05%,前者是後者的4倍,差別是非常大的。表中還反映出一點也值得我們關注。無論是從賣出交易還是買入交易來說,納斯達克股票的交易成本均比紐約交易所與美國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的交易成本高。
市場流動性也是影響交易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早期研究表明,通過對965年紐約交易所9種股票為樣本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股票的流動性和交易成本之間存在著很強的負相關關系,而股票的流動性與日成交量及股東人數之間則存在正相關關系。因此,股本規模越大、股東人數越多的股票,其流動性也就越大,交易成本也就越小。
但是,早期的這種研究與後來的研究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之處。比如,因為納斯達克市場的交易成本一般較紐約交易所市場高,所以可以推測出前者的流動性應顯著低於後者。這和近年來的研究是不一致的。根據統計數據,996年納斯達克的周轉率為8。4%,而紐約交易所市場僅為59。4%。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納斯達克和紐約交易所股票在股本規模與交易規模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盡管從總體平均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我們可以說紐約交易所股票的交易成本較低,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種分析方法似乎過於簡單了。近來的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流動性與交易成本之間關系的研究。比如,對於規模較小的上市公司而言,在納斯達克市場中的交易成本較低。有關的研究表明,對於不同股本規模的股票來說,在流動性、交易成本和所在交易市場的交易制度之間存在嚴格的相關性。一般而言,股本規模大、股東多的股票,在指令驅動的市湯中,比如說在紐約交易所市場,其流動性較高,因此交易成本較低。而股本較小、股東人數少的股票,在報價驅動的市場中,比如說在納斯達克市場,其流動性較高,從而交易成本相對較低。
為了研究流動性,與交易成本之間的關系,一般是通過間接方式處理的。因為市場限額和流動性之間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市場限額越大,流動性就高,而限額越小,就意味著流動性越低。因此,限額愈大的交易,也就是流動性愈大的交易,其成本愈低。
交易成本隨著流動性的增強而降低
投資策略對交易成本有影響。投資策略不同,交易成本也不同。根據投資期限和投資目標,可以把投資策略分成價值型投資策略、技術型投資策略和指數型投資策略。一般而言,價值型投資策略的交易成本較小,而技術型和指數型投資策略的交易成本較高。這是因為價值型投資策略依據基本分析,投資期限較長,一般是耐心持有股票,屬於比較被動的一種投資類型。而對於技術型和指數型投資策略來說,因為立足投資股票的成長性,一般是基於短期的技術分析,因此交易頻率較高,反映在周轉率方面比價值型投資策略的股票周轉率高,因此這兩種投資策略的交易成本也較高。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激進型投資策略也容易導致較高的交易成本。統計分析表明,價值型投資策略的交易成本是0。45%,指數型是。09%,技術型是。04%。
㈡ 法國第一所證券交易所成立的背景
Euronext歐洲交易所是歐洲首家跨國交易所、歐洲第一大證券交易所、世界第二大衍生產品交易所、在歐洲5個國家和美國運營、員工共計 1437名、客戶遍布全球160多個國家。歐洲交易所以歐元區為龐大經濟後盾,具有強大的融資能力,2004年融資總額達到4450.49億美元,位居歐洲第一,全球第三;歐洲交易所的中央證券交易簿處理的交易量均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截至2004年底,在歐洲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1333個,總市值據歐洲第二、世界第五。
Euronext歐洲交易所於2000年9月,由法國的巴黎證交所、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證交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證交所合並而成;2002年初,Euronext歐洲交易所又收購了葡萄牙里斯本證交所和倫敦國際金融期交所(LIFF)。目前的歐洲已經形成了Euronext歐洲交易所、倫交所和德交所三足鼎立的局面。
歐洲的證券交易機構整合是在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大背景下展開的,2002年歐元的出現進一步加快了歐洲金融證券業兼並整合的步伐。金融證券業的並購目的在於:通過合並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實現規模經濟,只有具備更強的資金實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實際上,歐洲交易所整合乃大勢所趨,歐洲證券業走上聯合之路已勢不可擋。投資人早已不堪忍受必須在幾十個交易所中分別買賣不同的金融產品。廣大交易商要求調低各項收費的呼聲越來越高,再加上各個市場的交易量止步不前,全都逼迫歐洲各國的股票交易所積極尋找擴大業務和降低成本的最佳路徑。因此,Euronext以其總融資額、總市值、交易量均居歐洲和世界前列。並在全球證券業並購整合進程中將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引領著歐洲金融市場整合的風向和潮流。
Euronext歐洲交易所目前由歐洲交易所有限公司(Euronext N.V.)負責運營,Euronext N.V.依照荷蘭的法律成立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公司執行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雙重管理的體制。Euronext N.V.於2001年7月公司在歐洲交易所掛牌上市,並成為交易所中一隻交易活躍的股票。截至2005年9月,其市值為40億歐元。
歐洲交易所有限公司(Euronext N.V.)是歐洲第一個實現跨國界證券交易所整合的公司,它集合了比利時、法國、荷蘭、葡萄牙四國的證券交易所,以及四國和英國的衍生產品市場。歐洲交易所搭建了一個可同時進行證券和衍生產品買賣的交易平台,客戶只需一次登陸即可完成任意產品的交易。歐洲交易所中央證券交易簿上的證券交易量在歐洲各大證券市場中居領先地位。中央證券交易簿的設計注重市場流動性以期使證券買賣雙方獲得最佳交易價格。
利用其完全整合的市場模式和交易平台,歐洲交易所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交易服務。它是唯一一家提供在歐洲多個市場上進行多種金融工具交易服務的交易所,可供交易的品種包括:股票、衍生產品(包括期貨、期權、股票權證等)、
公司債券及國債、投資基金及開放式指數型基金。歐洲交易所的客戶包括:1300多家掛牌並進行融資的上市公司;可直接進場交易的證券從業人員及金融機構,其中包括歐盟14國所有主要全球操盤手;全球15家使用歐洲交易所先進交易技術和服務的同業;遍布世界160個國家的金融信息及市場數據用戶。
Euronext歐洲交易所提供的是一個按照統一規則進行交易的開放、有效和具有競爭力的證券市場。因其覆蓋范圍廣、流動性高和成本低廉的特性,以及遍布全球的客戶,領先的技術以及大量的金融資訊,使得Euronext歐洲交易所成為公司上市融資和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的上乘之選。
㈢ 比較證券發行注冊制度與證券發行核准制度優劣
目前,世界上證券發行的審核制度,主要有兩種:注冊制和核准制。採用哪一種制度與一國的證券管理體制有關。
注冊制也稱申報制或登記制,是指發行人在公開發行前,按法律的規定向證券發行主管機關提交與發行有關的文件,在一定的期限內,主管機關未提出異議的,其證券發行注冊即發生效力的一種證券發行審核制度。其主要特點是:主管機關的審核強調公開原則和形式審查原則,主管機關要求發行人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全面、真實、准確地提供一切與發行有關的資料,對其投資價值不作判斷,在申報文件提交的一定期間內,主管機關未提出補充或修訂意見或未以停止命令阻止注冊生效者視為已依法注冊,發行人即可正式進行證券的發行。這種審核制度的優點是:1)可以簡化審核程序,減輕主管機關的負擔;2)有利於具有發展潛力和風險性的企業通過證券市場募得資金,獲取發展機會;3)提高投資人的投資判斷力,減少對政府的依賴性。當然,這種發行審核制度,對那些不成熟的投資者來說,自然具有較大的投資風險。但這種制度會促使落後的人跟上來,而不是讓走在前面的人停下來等待。
實行注冊制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是美國和日本。美國《1933年證券法》規定,其證券發行注冊分三個階段:第一,注冊文件送達階段,即證券發行人依照法律規定提交申報文件。申報文件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為投資者准備的招股說明書,注冊生效生即向廣大投資者公布;另一部分是存放於SEC以供投資者查詢的文件。前者為公布文件,後者為備置文件。第二,注冊生效等待階段,注冊文件交由SEC審核,如果SEC未提異議的,審核自提交申請20日後,或由SEC決定的更早的日子自動生效;SEC認為注冊文件有不充分不確切之處,可以向申報人提出補充、修訂的要求,申報人應進行補充、修訂;如果SEC認為提交的文件有重要事項,有虛假記載等情形時,可以發出生效終止令。當然,申報人如能進行按照要求進行了修訂,SEC可以解除終止令。第三,正式發行階段,注冊生效後,發行人需將印刷好的招股說明書散發給廣大投資者,證券銷售正式開始。①《日本證券交易法》的規定與美國大同小異,日本證券發行的主管機關是大藏省。《日本證券交易法》第4條規定:「有價證券的募集或推銷,在發行人未向大藏大臣就有價證券的募集或推銷進行呈報時,不得進行。」第8條規定,「大藏大臣受理提交的呈報書之日15日內產生效力,」生效時間比美國少5日,其效率更高。但是該條還規定,大藏大臣認為呈報書「在形式上不完備或該文件記載的重要事項記載不充分」或「在重要事項上有虛假記載以及應記載的重要事項或為免生誤解所必要的事實起記載有缺陷時」,「可以命令呈報人提交訂正報告書,在認為必要時,可以命令呈報人停止提交的呈報書的效力。如果呈報者按照規定提交了修正報告書,且大藏大臣認為適當時,可解除該項規定的停止生效命令。從以上規定看,日本的證券發行制度與美國如出一轍,日本1948年4月13日制定的這部《證券交易法》是日本在二戰後,由典型的歐陸法向英美法轉變的又一例證。
核准制的特點是,證券主管部門對證券發行既要進行的形式審查,又要進行實質審查,除審查發行所提交的文件的完全性及真實性外,還要審查該證券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實質條件,方可獲准發行。實行發行核准制的國家主要是一些歐陸國家,如法國、瑞士等,還有東南亞與菲律賓等新興證券市場所在國。核准制的優點是:1)對擬發行的證券進行了形式上和實質上的雙重審查,獲准發行的證券投資價值有一定的保障;2)有利於防止不良證券進入市場,損害投資者利益。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主管機關負荷過重,在證券發行種類和數量增多的情況下,也難免「蘿卜快了不洗泥」,質量不保;二是容易造成投資人的依賴心理,不利於培育成熟的投資人群;三是不利於發展新興事業,具有潛力和風險性的企業可能因一時不具備較高的發行條件而被排斥在外。
我國《證券法》確立了證券發行的核准制。《證券法》第10條規定:「公開發行股票,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並依法報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准審批;未經依法核准或審批,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向社會公開發行證券。」按照《證券法》的規定,發行股票由中國證券會按照「公司法」規定的條件進行核准;發行公司債券由中國人民銀行依照公司法規定的條件進行審批,但依照《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指引辦法》可轉換公司債券的發行由中國證監會主管。
㈣ 世界各地的創業板都有哪些
科斯達克將企業劃分為四種類型:風險企業、非風險企業、共同基金和國外企業,分別適用不同的上 市標准。風險企業的上市標准比非風險企業低,國外企業申請在科斯達克上市,除必須滿足非風險企業的標准外,還要符合以下條件:不少於300000單位的股 票必須通過首次公開發行的方式在韓國境內出售,小股東人數最少為100名,股份轉讓不受限制。 香港創業板:香港創業板是香港聯合交易所於1999年第四季推出的一個新股票市場。該創業板的使命,是為有發展潛質的企業提供一個籌集資金的渠道,以協助它們發展及擴張其業務。 新加坡創業板:新加坡早在1987年就建立了SESDAQ市場(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自動報價市場),其設立的目的就是使那些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新加坡中小型公司 能籌集資金以支持其業務之擴展 加拿大創業板:加拿大創業板於1999年11月由溫哥華證券交易所和亞伯塔證券交易所合並而成,後來被多倫多證交所收購,成為其旗下的創業板市場。門檻較低,是加拿大創業板最大的特點。企業不需有一定年限的歷史記錄和業績,只要有一個好的管理團隊和具有競爭力的項目就行。 英國AIM市場 :20世紀70年代前,英國長期堅持推行中小企業淘汰政策。1973年後,英國開始改變這種錯誤政策;轉而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80年代,英國相繼出 台了11項有關中小企業的法案,來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 日本創業板:佳斯達克(JASDAQ)市場是日本最大的創業板市場,也是迄今發展最成功的創業板。 佳斯達克市場成立於1998年,是日本模仿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在OTC市場基礎上建立的。建立之初主要是面對日本國內的風險企業和一些高科技企業。2004年12月,日本佳斯達克升為證券交易所。 韓國Kosdaq:韓國 Kosdaq成立於1996年7月,是在已有的場外交易市場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目的是為知識密集型、創造高附加值的高科技新興公司以及小企業融資,同時也為尋求高風險、高預期回報的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工具。
㈤ 證券市場的形成發展
簡介
證券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形成的基礎
證券的產生已有很久的歷史,但證券的出現並不標志著證券市場同時產生,只有當證券的發行與轉讓公開通過市場的時候,證券市場才隨之出現。因此,證券市場的形成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經濟基礎。證券市場形成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股份公司的產生和信用制度的深化,是證券市場形成的基礎。
首先,證券市場是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日益社會化,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資本家依靠原有的銀行借貸資本已不能滿足巨額資金增長的需要。為滿足社會化大生產對資本擴張的需求,客觀上需要有一種新的籌集資金的手段,以適應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證券與證券市場就應運而生了。
其次,股份公司的建立為證券市場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傳統的獨資經營方式和封建家族企業已經不能滿足資本擴張的需要。於是產生了合夥經營的組織,隨後又有單純的合夥經營組織演變成股份制企業——股份公司。股份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實現資本的集中,滿足擴大再生產對資金急劇增長的需要。因此,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公司股票、債券的發行,為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再次,信用制度的發展促進了證券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由於近代信用制度的發展,使得信用機構由單一的中介信用發展為直接信用,即直接對企業進行投資。於是,金融資本逐步滲透到證券市場,成為證券市場的重要支柱。信用工具一般都具有流通變現的要求,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具有較強的變現性,證券市場恰好為有價證券的流通和轉讓創造了條件。由此可見,信用制度越發展,就越有可能動員更多的社會公眾的貨幣收入轉化為貨幣資本,投入到證券市場中去。證券業的崛起也為近代信用制度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西方證券市場
西方國家證券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在西方國家,證券市場經歷了形成、發展和完善三個階段。
(一)證券市場的形成階段(17世紀初一18世紀末)
回顧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證券市場的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16世紀初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西歐。當時法國的里昂、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已經有了證券交易活動,最早進入證券市場交易的是國家債券。17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生產經營方式,即股份公司形成和發展起來。股份公司的形成使股票、債券開始發行,從而使股票、公司債券等進入了有價證券交易的行列。1602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
1773年,英國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喬納森咖啡館」成立,1802年獲得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這家證券交易所即為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該交易所的交易品種最初是政府債券,此後公司債券和礦山、運河股票後進入交易所交易。
1790年,美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宣布成立,從事政府債券等有價證券的交易活動。
1792年5月17日,24名經紀人在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聚會,商訂了一項名為「梧桐樹協定」的協議,約定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從事證券交易,並訂出了交易傭金的最低標准及其它交易條款。
1817年,這些經紀人共同組成了「紐約證券交易會」,1863年改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這便是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在18世紀資本主義產業革命的影響下,包括鐵路、運輸、礦山、銀行等行業中股份公司成為普遍的企業組織形式,其股票以及各類債券都在證券市場上流通,這一切,標志著證券市場已基本形成。
這一時期證券市場的特點是:信用工具很單一,主要是股票、債券兩種形式;證券市場規模小,主要採用手工操作;證券市場行情變動較大,投機、欺詐、操縱行為十分普遍;證券市場立法很不完善,證券市場也較為分散。
(二)證券市場的發展階段(19世紀初一20世紀20年代)
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中葉已在各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推動了機器製造業的迅速發展,並使股份公司在機器製造業中普遍建立起來。如英國的產業革命在19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完成。機器大工業取代了傳統的工場手工業,機器製造業在工業體系中逐漸取得了優勢地位。從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股份公司有了極大的發展。
1862年英國有165家股份公司,80年代中期,登記的股份公司達1.5萬多家,發生在英國的這一過程,無一例外地發生於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法國、德國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在產業革命後,股份公司迅速成為企業的主要組織形式。股份公司的建立和發展,使有價證券發行量不斷擴大。據統計,世界有價證券發行額1871一1880年為761億法朗,1881一1890年為645億法朗,1891--1990年為1004億法朗,1911一1920年為3000億法朗,1921一1930年為6000億法朗。與此同時,有價證券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有價證券中佔有主要地位的已不是政府公債,而是公司股票和企業債券。據統計,1900一1913年發行的有價證券中,政府公債佔有價證券發行總額的40%,公司債券和各類股票則佔60%。
綜觀這一時期的證券市場,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股份公司逐漸成為經濟社會中的主要企業組織形式;
第二,有價證券發行量不斷擴大,已初具規模;
第三,一些國家開始加強證券管理,引導證券市場規范化運行,如英國在1862年頒布了股份公司條例,德國1892年通過的有限責任公司法,法國1867年的公司法,1894年日本制定的證券交易法等;第四,證券交易市場得到了發展,如日本東京證券交易市場形成於1878年,蘇黎世證券交易所創建於1877年,1891年香港成立了股票經紀協會,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等等。
(三)證券市場的完善階段(20世紀30年代以來)
1929一1933年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深刻和破壞性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嚴重地影響了證券市場,當時世界主要證券市場股價一瀉千里,市場崩潰,投資者損失慘重。到1932年7月8日,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數只有41點,僅為1929年最高水平的11%。大危機使各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管理,於是世界各國政府紛紛制訂證券市場法規和設立管理機構,使證券交易市場趨向法制化。如美國1933一1940年期間先後制訂了證券交易法、證券法、信託條款法、投資顧問法、投資銀行法等。其他國家也都通過加強立法對證券市場的證券發行和證券交易實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各國經濟的增長,證券市場也迅速恢復和發展。70年代以後,證券市場出現了高度繁榮的局面,證券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證券交易也日益活躍。這一時期證券市場的運行機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明顯的新特點。
1.金融證券化。證券在整個金融市場上所佔的比例急劇上升,地位越來越突出。尤其在美國,隨著新的金融工具的紛紛出現,證券投資活動廣泛而卓有成效的進行;在日本,60年代企業的資金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證券籌資占籌資總額的比重不到20%,而到1978年,發行證券籌資所佔比例已上升到44%。同時,居民儲蓄結構也出現了證券化傾向。由於保持和增加收益的需要,人們將儲蓄從銀行存款轉向證券投資。
2.證券市場多樣化。這主要表現為:各種有價證券的發行種類、數量及其范圍不斷擴大;交易方式日趨多樣化,除了證券現貨交易外,還出現了期貨交易、期權交易、股票價格指數期貨交易、信用交易等多種交易方式。
3.證券投資法人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證券投資有所變化。除了社會公眾個人認購證券外,法人進行證券投資的比重日益上升。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養老基金、保險基金、投資基金的大規模入市,證券投資者法人化、機構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法人投資者從過去主要是金融機構擴大到各個行業。據估計,法人投資在世界各國的證券市場佔50%左右。
4.證券市場法制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更加重視證券市場的法制化管理,不斷制訂和修訂證券法律、法規,不斷推進證券市場的規范化運行。同時,還通過各種技術監督和管理活動,嚴格證券市場法規的執行,證券市場行情趨於穩定,證券市場的投機、操縱、欺詐行為逐漸減少。
5.證券市場網路化。計算機系統從20世紀50年代下半期開始應用於證券市場。1970年初,倫敦證券交易所採用市場價格顯示裝置。1972年2月,美國建成「全國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1978年,紐約證券交易所創設「市場間交易系統」,利用電子通信網路,把波士頓、紐約、費城、辛辛那提等交易所連接溝通,使各交易所每種股票的價格和成交量在熒屏上顯示,經紀人和投資者可在任何一個證券市場上直接進行證券買賣。至今,世界上各主要證券市場基本上已實現了電腦化,從而大大提高了證券市場的運行效率。
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網路技術的推動下,證券市場的網路化迅速發展,這主要體現在網上交易的突飛猛進上。
與傳統交易方式相比,網上交易的優勢是:
第一,突彼了時空限制,投資者可以隨時隨地交易;
第二,直觀方便,網上不但可以瀏覽實時交易行情和查閱歷史資料(公告、年報、經營信息等),而且還可以進行在線咨詢;
第三,成本低,無論是證券公司還是投資者,其成本都可以大大降低。毫無疑問,證券市場的網路化將是證券市場最基本的發展趨勢之一。
6.證券市場國際化。現代證券交易越來越趨向於全球性交易。電腦系統裝置被運用於證券業務中,世界上主要證券市場的經紀人可以通過設在本國的電子計算機系統與國外的業務機構進行晝夜不斷的24小時業務活動聯系,世界上各主要的證券交易所都成為國際性證券交易所,它們不僅在本國大量上市外國公司的證券,而且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從事國際性的股票委託交易。
1990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國公司達500家,紐約證券交易所有110家,東京證券交易所有80多家。越來越多的公司到本國以外的證券市場上發行股票、債券。據有關資料,1975年美國220家銷售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80家在國外的證券交易所掛牌出售股票。證券投資國際化和全球一體化已成為證券市場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
7.金融創新不斷深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證券品種一般僅有股票、公司債券和政府公債券,而在二戰後,西方發達國家的證券融資技術日新月異,證券品種不斷創新。浮動利率債券、可轉換債券、認股權證、分期債券、復合證券等新的證券品種陸續涌現,特別是在20世紀的後20年,金融創新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金融期貨與期權交易等衍生品種的迅速發展使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融資技術和證券種類的創新,增強了證券市場的活力和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加速了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品種和證券交易方式的創新是證券市場生命力的源泉。實際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金融創新就形成了加速發展的態勢並成為金融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隨著證券市場物質技術基礎的更新和投資需求多元化的進一步發展,21世紀會形成新的證券創新浪潮。
形成和發展
我國的證券市場有著很久的發展歷史,但是我國證券市場有著獨特的特點,即舊中國的證券市場與新中國的證券市場之間沒有直接的繼承和延續關系,其市場發展情況也有著很大差異。因此,研究我國的證券市場必須對舊中國和新中國的情況分別予以論述。
(一)舊中國的證券市場
舊中國的證券市場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間幾經波折,幾起幾落,大致可分以下幾個階段。
1.萌芽階段(唐代——清代)
我國在沒有證券市場和現代銀行業以前,有錢庄和票號,這是封建時代證券和證券市場的萌芽形式。
據史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現了兼營銀、銀業的邸店、質庫等;到了宋代,已有了專營銀、錢、鈔行交易的錢館、錢鋪。明代中葉以後,由於政治上相對安定,商品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江浙一帶,出現市鎮勃興、商業繁榮、金融業興盛的景象,產生了證券市場的早期形態——錢業市場,其操作制度嚴格,業務內容繁多。從清代開始,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大量銀元從國外涌進,各地開始使用銀元、銀兩、制錢和銅元等多種貨幣,於是以銀元、銀兩兌換制錢、銅元成為當時錢庄的主要業務之一。
後來,由於各種外國紙幣的侵入,市場流通貨幣進一步增加,貨幣兌換和買賣業務更加繁忙。這種原始的證券活動開始沒有固定的場所,後來隨著交易額的擴大,交易場所逐漸固定,逐漸形成有形的交易市場。
到清代中葉,這種錢業市場在江浙兩省各地普遍發展起來。其中上海、杭州、寧波和蘇州等地發展很快,逐漸成為全國早期錢業市場的中心。這些市場同當地民族工商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生命力很強,它們不僅是我國證券市場的最初形態,而且是舊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2.形成階段(清末——1920年)
舊中國證券市場的形成,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是以股份企業的成立和政府發行公債為基礎的。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迅速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與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了許多特權。在這些特權的保護下,外國列強不僅向中國輸出商品,而且逐漸增加了對中國的殖民地投資,外商在中國開辟商埠,建立了大量的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採用股份公司的形式,並把外國股份集資的方法帶入中國,大量發行股票。同時,來華投資的外國人,為了籌集現代大工業所需的巨額資本,迫切要求華商的「合作」,於是,在外商企業中的華商附股活動成為一個顯著的現象,從輪船、保險、銀行以及紡紗、煤氣、電燈各個行業都離不開中國人的附股。據統計,19世紀華商附股的外國企業資本累計在4000萬銀兩以上。19世紀70年代以後,清政府洋務派興辦了一些官辦、官商合辦的民用工業,如1872年李鴻章、盛宣懷籌辦輪船招商總局,後來的中興煤礦公司、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大生紗廠等,都採用了募股集資的方法。隨著這些股份制企業的出現,從而在中國出現了股票這種新的投資工具。
我國最早發行的債券始於1894年,為了應付甲午戰爭費用,清政府發行了「息債商款」債券,此後,政府公債大量發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為鞏固權勢,加以連年混戰、軍閥割據,耗資巨大,政府又多次發行了公債。據統計,北洋政府統治的16年內,發行各種公債達5.2億元。
隨著股票、債券發行的增加,證券交易市場也發展起來。1869年上海已有買賣外國公司股票的外國商號,當時稱為「捐客總會」。
1891年外商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股份公所,1905年,該公所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這是外商經營的,也是舊中國最早的一家證券交易所。該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對象是外國企業股票、公司債券、外國在上海的行政機構發行的債券、中國政府的金幣公債以及南洋一帶的橡皮股票等。中國自己的證券交易始於辛亥革命前後。
1895年至1913年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時期,民族工商業肇興,股票發行增多,流通漸廣。1913年,上海一些錢商、茶商等兼營證券買賣的大商號成立了「上海股票商業公會」。
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證券交易開始走上正軌。1918年,經北洋政府批准,成立了「北平證券交易所」,這是全國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證券交易所。1920年,經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正式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1921年,北洋政府又批准成立了「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這些證券交易所成立後,業務興隆,盈利豐厚,使投資於證券交易所者蜂擁而至,僅上海市在1921年的半年多時間內,證券交易所就增加到140一150家。
但是,由於這些交易所經營的對象除少數國內債券外,多數經營本交易所的股票,而且又是套用銀錢業的臨時拆借放款,以期貨買賣為主,大量進行股票買空賣空。到1921年秋,由於銀根緊縮,許多交易所難以維持,紛紛倒閉,從而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信交風潮」。到了1922年,全國僅剩下十幾家證券交易所,使證券交易從此轉入蕭條和衰落。
3.「復甦」與短暫「繁榮」階段(1937——1949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公債交易驟降,公債交易市場日漸蕭條。而相反地,股票市場在沉寂了十幾年以後,出現了「復甦」的現象。當時,由於日偽當局禁止一切公債、外股、金銀、外匯和棉花、棉紗等物資的集中交易和暗中交易,於是,大量游資集中到華股上,使華股交易逐漸興盛起來,專門經營股票交易的公司猛增,僅上海一地的股票公司、證券貿易行就由十幾家猛增到1940年的70多家,天津的證券交易行最多時達到100多家,日偽當局曾查禁股票交易,但未能奏效,從而改為疏導利用。
1943年9月,下令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復業,專做華股買賣,上市公司先後增至199種,自證券交易所復業後,股票投機頻繁,股市動盪不安,股價劇烈波動。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對證券交易先是明令禁止,1945年8月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被停業解散,但是,黑市交易並未停止。於是,國民黨政府轉而籌劃建立官方證券市場。
1946年5月,國民黨政府決定設立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額定為10億元,由原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股東認購6/10的股份,其餘由中國、交通、農民三銀行及中央信託局、中央郵政儲金匯業局認購。當年9月,該交易所正式開業,分股票、債券兩個市場。1948年2月,挽津證券交易所開業,該交易所的股本為10億元,交易一度十分興旺,場外交易也十分活躍。
1948年,國民黨政府宣布實行幣制改革,通令全國各交易所暫行停業,使短暫「繁榮」的股市走向衰亡。
(二)新中國的證券市場
解放初期,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黑市猖獗,投機盛行,為了穩定市場,打擊黑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天津、北京等城市成立在人民政府管理下的證券交易所。但是,隨著國家財政好轉,幣值開始穩定,交易量下降,不久,隨著「三反」、「五反」運動的開展,證券投機活動受到控制,證券交易所業務逐漸蕭條。建國初期的證券市場,不僅時間短暫,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舊中國的證券交易活動在建國初期被消滅前的一種過渡形式。到1952年,人民政府宣布所有的證券交易所關閉停業;1958年國家停止向外借款;1959年終止了國內政府債券的發行。此後的20多年中,我國不再存在證券市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社會閑散資金日益增多,而由於經濟建設所需資金的不斷擴大,資金不足問題十分突出,在這種經濟背景下,各方面要求建立長期資金市場,恢復和發展證券市場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的證券市場也便在改革中應運而生。
1.發行市場。我國證券發行市場的恢復與起步是從1981年國家發行國庫券開始的。此後,債券發行連年不斷,發行數額不斷增加,債券種類由國家債券擴展到金融債券、企業債券、國際債券的發行。我國的股票發行始於1984年。
1984年9月,北京成立了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並發行了股票。同年11月,由上海電聲總廠發起成立的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之後,上海延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也面向社會發行了股票。全國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繼發行了股票。在政府的引導下,隨著股份制試點企業的增加,我國股票發行規模不斷擴大,股票發行涉及境內人民幣普通A股、供境內外法人和自然人購買的人民幣特種股票B股,還有在境外發行的H股和N股等。
2.交易市場。我國的證券交易市場始於1986年。1986年8月,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第一次面向社會開辦了證券交易業務,之後,沈陽市建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和工商銀行沈陽證券公司也開辦了這項業務。1986年9月,上海市幾家專業銀行的信託部門及信託投資公司開辦了股票「櫃台交易」,1988年4月和6月,財政部先後在全國61個大中城市進行轉讓市場的試點。
到1990年,全國證券場外交易市場已基本形成,隨場外交易市場的形成,場內交易市場也迅速發展起來,1990年11月26日,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並於1990年12月19日正式營業,成為我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1991年4月11日,我國另一家由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並於同年7月3日正式營業。兩家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由分散的場外交易進入了集中的場內交易。
與此同時,全國的一些大中城市如武漢、天津、沈陽、大連等地還成立了27家證券交易中心,接納多種債券和投資基金交易。一些交易中心還同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聯網,使兩家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活動得以輻射、延伸。不僅如此,1990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還建立了全國證券交易所自動報價系統(STAQS),該系統中心設在北京,通過計算機網路連接國內證券交易比較活躍的大中城市,為會員提供有價證券的買賣價格信息以及報價、交易、交割和結算等方面的服務。該系統1991 年4月開始並網運行,至1994年,已有分布全國的42個城市的189 家會員公司。
1993年2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又一家證券交易網「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NET)宣布成立。中證交NET系統中心設在北京,以通訊衛星連接全國各地的計算機網路,為證券交易提供服務、交易、清算、交割和託管服務,提供證券市場的投資咨詢及信息服務。該系統1993年4月28日正式開業,至1994年,該系統衛星通訊網路覆蓋了全國100多個城市,入網證券商達幾十家。
直到1998年,我國證券交易市場一度形成了以「兩所兩網」為主體、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層次化特徵。當時的場外市場除了北京的STAQ和NET系統,其餘大都是地方政府為搞活本地經濟、促進股權流動而自行設立的區域性的產權交易市場。它們主要定位於解決當地法人股、內部職工股和基金證券等的交易流通,而且規則各不相同、機構與管理混亂,一些上市公司質量低下,極易引發金融風險和社會問題。盡管這些市場對於當地企業的改制和融資確實起了比較好的作用。但是,由於國家一直未制定統一的政策法規對櫃台交易市場進行有效的規范和管理,致使櫃台交易存在不少問題。
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出於防範金融風險、整頓金融秩序的部署,地方交易中心和法人股市場相繼受到清理,各種形式的股票場外交易被《證券法》所明令禁止,從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兩所體制,即滬、深交易所並存發展,股票流通集中在交易所的格局。但此後股票內在的流通性要求和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各部門的債券融資、投資者投資等現實需要仍推動各類場外市場隨中央政府管制力度的強弱而時強時弱,或以地下、半地下市場的方式繼續存在。法人股的場外協議轉讓市場並不因STAQ、NET的關閉而停止,該市場最活躍的形式是以拍賣的方式進行流通,拍賣行成了法人股「交易所」。
但到2001年7月,中國證監會正式否認這一市場的合規性。同時興起的是各地的技術產權市場,它們承擔了場外市場的部分職能。為解決STAQ、NET關閉後的遺留問題,2001年6月12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服務業務試點辦法》,選擇了6家證券公司作為試點單位,通過它們的網點辦理原NET、STAQ系統11家掛牌公司流通股份的交易。一些摘牌退市的股票也由中國證券業協會選取合格的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
㈥ 全球有哪幾大股票指數
全球比較知名的大股票指數有以下16個:
1、富時中國A50指數
新華富時中國A50指數於2010年更名為富時中國A50指數,是由全球四大指數公司之一的富時指數有限公司(現名為富時羅素指數)為滿足中國國內投資者以及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需求所推出的實時可交易指數。
2、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是根據美國股票市場上30隻可靠而且重要的藍籌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出來的,這30隻股票來自不同的領域,目前包括美國運通、迪士尼、維薩、3M、蘋果、微軟、英特爾、IBM、思科、威瑞森、埃克森美孚、雪佛龍、陶氏杜邦、家得寶等公司。
3、 標普500指數
標准普爾指數是美國最大的證券研究機構即標准·普爾公司編制的股票價格指數。最初采選了230種股票,編制兩種股票價格指數。從1976年7月1日開始,改為 400種工業股票,20種運輸業股票,40種公用事業股票和40種金融業股票。幾十年來,雖然有股票更迭,但始終保持為500種。
4、 納斯達克100指數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是以在NASDAQ市場上市的、所有本國和外國的上市公司的普通股為基礎計算的。
納斯達克100指數做為納斯達克的主要指數,其100隻成分股均具有高科技、高成長和非金融的特點,可以說是美國科技股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納斯達克100指數里,這些高成長性股票的良好業績,都是各自內生性的高成長帶來的,特別是創新業務,而非例如資產注入等外延式的增長。
從納斯達克100指數十大權重成分股來看,他們主要為高科技企業,其中計算機行業的公司居多,目前權重最大的為蘋果(Apple),另外包括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思科(Cisco)、英特爾(Intel)等諸多知名公司。
5、羅素2000指數
其實,還有一個追蹤小盤股的羅素2000指數。羅素2000指數是代表市場上的中、小型股的市值指標,在市場上總市值只有8100億美元,不及標普500的十分之一。
6、印度孟買30指數
印度SENSEX指數(又稱孟買敏感30指數、BSESENSEX)為印度最被廣泛使用的指數,是新興市場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指數,也是投資印度的重要參考指標,是由孟買證券交易所發行。
7、越南VN30指數
越南股市近幾年流動性越來越強,吸引了很多投資者的目光。但越南畢竟是小國,如果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全面研究,那關心越南最好的30隻股票就足矣。
越南比較重要的就是越南VN30指數,這是越南市值上最大的30家上市公司,相當於越南最好的30隻藍籌股。
8、英國富時100指數
英國富時100指數由世界級的指數計算金融機構FTSE所編制,自1984年起,涵蓋在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交易的上市且市值排名前100的股票,為世界投資人歡迎的金融商品之一,和法國的CAC-40指數,德國的法蘭克福指數並稱為歐洲三大股票指數,是當前全球投資人觀察歐股動向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9、法國CAC40指數
巴黎證券交易所在世界各大交易所中僅次於紐約、東京和倫敦,名列第四,法國最重要的是CAC40指數。法國CAC40指數由40隻法國股票構成。由巴黎證券交易所以其前40大上市公司的股價來編制。該指數從1988年6月5日開始發布,反映法國證券市場的價格波動。
10、德國DAX30指數
德國DAX指數是德國重要的股票指數,是由德意志交易所集團推出的一個藍籌股指數,德DAX30與美國標准普爾500、法國CAC4股指及英國倫敦金融時報100股價指數一樣是以市值加權的股價平均指數,而不是簡單平均的股價平均指數。
11、歐洲斯托克50指數
歐洲斯托克50指數是由歐盟成員國法國、德國等12國資本市場上市的50隻超級藍籌股組成的市值加權平均指數。歐洲斯托克50指數的加權方式是以其50隻成分股的浮動市值來計算,同時規定任意一隻成分股在指數中的權重上限為10%。
12、日經225指數
日經指數是日本的股票指數,是代表日本股市或資本市場是好是壞的晴雨表,也是反映日元價值的因素之一,因此會對日元在外匯市場上的匯率造成相關的影響。日元目前是七大工業國的貨幣也是外匯市場上交投最活躍的外匯之一,而日經指數的升跌的影響可謂舉足輕重。
13、台灣加權指數
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簡稱台灣加權指數、TAIEX)是由台灣證券交易所所編制的股價指數,是台灣最為人熟悉的股票指數,被視為是呈現台灣經濟走向的櫥窗。
台灣加權股指是把上市股票的市值當作權數來計算股價指數,采樣樣本為所有掛牌交易中的普通股。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的特色是股本較大的股票對指數的影響會大於股本小的股票,市值高者如台積電、鴻海、國泰金及中鋼、台塑等更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14、香港恆生指數
恆生指數,由香港恆生銀行全資附屬的恆生指數服務有限公司編制,是以香港股票市場中的50家上市股票為成分股樣本,以其發行量為權數的加權平均股價指數,是反映香港股市價幅趨勢最有影響的一種股價指數。
15、韓國綜合指數
韓國綜合股價指數是韓國交易所的股票指數。韓國綜合股價指數由所有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股票價格來計算,並以1980年1月4日作為指數的基準起始日,當日股市的開市價作為100點的基準。單位計算為韓元,最高與最低系以交易中出現的極值為准。韓國綜合指數擁有超過780個成分股。
16、俄羅斯RTS指數
俄羅斯兩大指數是RTS指數和莫斯科指數,這兩個是許多俄羅斯、東歐和新興歐洲基金的重要指標,收集莫斯科交易所的50大上市公司股票,並於每三個月重新審核指數成分股。雖然莫斯科指數是俄羅斯最大的股市指數,由於是以俄羅斯盧布計價,國際股市交易還是以美元計價的 RTSI指數為主。
㈦ 請問法國股票市場的一些情況
這里有一個相當全面的《法國證券市場相關制度》,但需要能支持繁體的軟體:http://w3.tse.com.tw/plan/report/R4France93.pdf
法國最重要的是CAC 40指數
巴黎證券交易所是法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1724年正式建立,其經紀人由法國財政經濟部指定,共有99人,其中巴黎71人,外省28人。證券經紀人的工作是接受客戶買賣證券的委託,掌握買賣雙方供求數量和要求的價格幅度,代客戶進行買賣,從中收取傭金。
巴黎證券交易所內的證券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官方牌價由交易所業務委員會聽取經紀人同業公會的意見後公布。 法國從1961年開始,所有交易所實行「單一價格」。巴黎證券交易所發行全國性、國際性和外國證券,7家外省交易所經營地區證券買賣、並劃分了各自的管轄區,但有時 一種證券也同時在幾個交易所買賣,標價統一。巴黎所買賣的證券,在官方牌價表上約有經濟部門的1300個發行者,其中180多個來自外國。交易所的客戶是證券持有者,除其 本國法人如保險公司、退休金金庫、存款及信託金庫、可變資本投資公司、共同投資基 金、銀行、工業發展局和地區發展公司外,外國人(含外國企業)也持有各種證券。交易所在進行現貨交易的同時也進行期貨交易,期貨交易的絕大部分在巴黎所進行。此外, 不屬於官方牌價表上的一切證券可以進行場外交易,但只能是即期買賣。
巴黎證券交易所的組織機構包括:(1)經紀人公會,由法國7家交易所的經紀人組成,屬私人機構;(2)交易所業務委員會,1967年成立,系國家機構,主席由部長理事 會任命,另加國庫司的一個成員作為政府特派員參加該委員會。其職責是對有關重大問 題(如建立或撤銷交易所、修改現行法律章程)提出意見和建議,對一些技術性的問題 作出決定。如確定期貨交易所需要的保證金數額、決定傭金費率;在徵求同業公會的意見後,對准許證券列入官方牌價表或注銷上市的證券作出最後決定;向共和國總統遞交日報和年報。巴黎證券交易所在世界各大交易所中,次於紐約、東京和倫敦,名列第四。
㈧ 關於創業版市場的簡單論述題(200-300字)
【簡介】
創業板市場,是指專門協助高成長的新興創新公司特別是高科技公司籌資並進行資本運作的市場,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也稱為二板市場、另類股票市場、增長型股票市場等。它與大型成熟上市公司的主板市場不同,是一個前瞻性市場,注重於公司的發展前景與增長潛力。其上市標准要低於成熟的主板市場。創業板市場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因此更加註重公司的信息披露。
[編輯本段]【特點】
1、以增長型公司為目的。上市條件較主板市場寬松。�
2、買者自負的原則。創業板需要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營業能力自行判斷,堅持買者自負原則。�
3、保薦人制度。對保薦人的專業資格和相關工作經驗提出更高要求。�
4、以「披露為本」作為監管方式。它對信息披露提出全面、及時、准確的嚴格要求。
[編輯本段]【歷史】
最新鳴鑼成立的二板市場當屬香港創業板市場。1999年11月25日,醞釀10年之久的香港創業板終於呱呱墜地。它定位於為處於創業階段的中小高成長性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服務。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上市公司25家,大多是網路、電腦、電信企業。一家公司若想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最近3年必須有5000萬港元的盈利,但創業板不設盈利底線,只需公司有兩年的「活躍業務紀錄」。如果創始人在業界已是名聲鵲起,那麼這個兩年的「紀錄」也可以不要。香港聯交所權威人士曾風趣地說,如果比爾·蓋茨出來重新注冊一家公司,創業板會馬上愉快地接納。
在證券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創業板剛開始是對應於具有大型成熟公司的主板市場,以中小型公司為主要對象的市場形象而出現的。19世紀末期,一些不符合大型交易所上市標準的小公司只能選擇場外市場和地方性交易所作為上市場所。到了20世紀,眾多地方性交易所逐步消亡,而場外市場也存在著很多不規范之處。自60年代起,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和歐洲等等地區為了解決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開始大力創建各自的創業板市場。發展至今,創業板已經發展成為幫助中小型新興企業、特別是高成長性科技公司融資的市場。
回顧創業板的發展歷史,20世紀60年代可以稱為創業板的萌芽起步時期。1961年,為了推進證券業的全面規范,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所有證券市場進行特定的研究。兩年之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放棄了對全面證券市場的研究,而是將目光盯住了當時處於朦朧和分割狀態的場外市場。SEC提出了「自動操作系統」作為解決途徑的設想,並由全國證券商協會(NASD)來進行管理。1968年,自動報價系統研製成功,NASD改稱為全國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體系(NASDAQ系統)。 1971年2月8日,NASDAQ市場正式成立,當日完成了NASDAQ系統的全面操作,中央牌價系統顯示出2500個證券的行情。直 到1975年,NASDAQ建立了新上市標准,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須將在NASDAQ市場上市的公司和OTC證券分離開來。
與美國NASDAQ市場的起步幾乎同時的是,日本開始了創業板的腳步。1963年,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設立了針對中小公司的第二板,並正式起用了場外市場制度。不過,在其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日本的場外市場一直萎靡不振。
[編輯本段]【定位】
創業板市場的正確定位市場人士都有這樣的願望,希望創業板市場定位寬松,具有彈性。從交易所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創業板市場的定位應重點突出以下幾方面:
(一)創業板市場是為中國新經濟服務的市場
1990年以來,美國以計算機、英特網、基因工程等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新經濟群體迅速崛起,已經引起了整個西方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以及經濟運行規則的改變。在新經濟的帶動下,整個90年代成為了美國二戰後最長的景氣周期,創造了美國經濟「雙低一高"的神話。以美國為代表的新經濟何以能發展如此迅速?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得力於美國NASDAQ市場的迅速崛起和蓬勃發展。NASDAQ市場為美國新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動力源,為企業的創新和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在中國,隨著市場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一大批新興企業、科技企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展示出中國新經濟良好的發展前景。據統計,中國現有新興企業超過7萬家,經科技部和省市科技部門認證的高新技術企業就有2萬余家。此外,全國已建立100 多個高科技企業孵化器、30多個大學科技園、20多個留學生創業園、500 多家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生產力促進中心。大批成長性企業正源源不斷地涌現,成為促進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與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新生力量。然而,隨著這批新興企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需要提供與其相適應的經濟金融環境,需要不斷補充新的發展動力,而中國的金融證券市場還不能滿足他們迅速成長的需要。因此,開設創業板市場是中國新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開設創業板市場,就是要為中國新經濟創造一個生長和發展的寬松環境;就是要為這批新興創業企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資金動力,提供比商業銀行和傳統證券市場更加靈活、方便而有效的融資安排。一言以敝之,就是要為代表著新的生產力的新經濟提供新的發展平台。
盡管新經濟正以幾何級數般的速度在發展,盡管新經濟已在傳統經濟面前顯示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力,但如果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甚至拔苗助長,只能是欲速則不達,弄巧成拙,對新經濟、對創業板市場有百害而無一利。面對新經濟、面對創業板市場,應該滿懷激動但不能一時沖動,應該滿腔熱情但不應該過火發燒。新經濟也是經濟,創業板市場也是市場,他們都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只有把握其發展規律,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穩妥、審慎地運作,才能充分發揮創業板市場對新經濟的服務作用。
(二)創業板市場是注重上市公司成長性、講求上市公司質量的市場
創業板市場要以上市公司的成長性與質量為核心,這已成為業內共識。NASDAQ 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在於它有一批類似於微軟、思科、英特爾這樣成長性強、質量高的優秀企業,而不完全在於低門檻的誘惑。如果不顧質量而一味追求上市數量,只會加速市場的死亡。如歐洲有一個新市場一開始什麼企業都上,連茶葉店、美容店都可以上市,最後導致關門歇業。這一教訓值得借鑒。因此,能否成功地吸引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強的企業在創業板市場上市就成為中國創業板能否持續發展、保持永久生命力的關鍵。
(三)創業板市場是培育創業者理念、催生創新機制的市場
創業板將使創業的理念風行;創業板將造就一大批知識經濟的神話;創業一旦與創業板對接,將煥發出令人驚異的力量。由於創業板的主體是高科技成長型企業,創業板的啟動將催生出無數創業者,催生出無數高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進市場。一批新經濟的弄潮兒將在創業板創造的氛圍中迅速壯大。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大批象微軟、思科和美國在線這樣的超高速成長、超大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必將在創業板市場上出現。
創業板擔負著制度創新的角色。人們對微軟借NASDAQ一飛沖天的財富效應津津樂道,但NASDAQ帶給微軟制度上的創新和經營管理上的不斷完善卻是我們最需要的他山之石。由於創業板在中國將是一個相對充分的市場,它的各個要素將經受市場化的考驗和洗禮,這個市場將會催生出一個全新的現代企業制度,整個中國經濟也會因此而生機勃勃!
[編輯本段]【創業板市場和主板市場的區別】
創業板市場是主板市場以外的市場,現階段其主要目的是為高科技領域中運作良好、成長性強的新興中小公司提供融資場所。考慮到新興公司業務前景的不 確定性,上市條件就應低於主板市場。但創業板市場的設計,還應考慮具體國情,要爭取在「質」上有所突破,使創業板成為真正的「投資板塊」,並在以下幾個方 面與主板市場有明顯區別:�
1、經營年限相對較短,可不設最低盈利要求。
隨著市場的發展,投資者的日益成熟,市場運作(特別是主板市場運作)逐步規范,監管水平不斷提高,創業板市場的上市條件可逐步放鬆,如申請人成立 時間可短於三年。成立在三年以上的,提供最近三個完整財政年度的年報。存續期限短於三年的,提供其實際完成財政年度的年報。對於研究與開發前景高的企業, 不設最低盈利要求,等等。�
2、股本規模相對較小。一般要求總股本二千萬即可。�
3、主營業務單一。要求創業板企業只能經營一種主營業務。�
4、必須是全流通市場。
雖然創業板市場不專為風險投資退出而設立,但它是風險投資機構投資從原有公司退出以便進入新一輪高科技項目投資的重要保障。考慮到風險資本通過股 權轉讓一次變現的特殊運動規律,風險投資機構投資企業所形成的股權應視作公眾股,相應地創業板市場中不再有公眾股、國家股和法人股的劃分,是一個全流通市 場。�
5、主要股東最低持股量及出售股份有限制。
高科技企業在創業板上市,目的是解決企業本身的資本擴張和風險投資的退出問題。不僅僅是為滿足這類企業的創業股東和管理層股東的變現需要。因此, 為保持公司成長的連續性,將創業股東和管理層股東的利益與公司發展聯系在一起,這些股東在公司上市時所持有的股本至少佔已發行股本的35%,公司上市後, 這些主要股東必須接受讓出若乾股份的制度。管理層在公司上市後的兩年內不得出售名下股份;兩年限期屆滿後,亦不得在連續六個月之內出售名下股份超過 25%。創業股東方面,有關限制期為一年,待公司上市滿一年後即可隨時出售名下股份,並且,出售時要公告。�
6、在某些國家的資本市場中,高新技術企業在創業板市場滿兩年後可申請轉主板上市。
[編輯本段]【國際上創業板的主要模式】
1、附屬市場模式�
第二板市場附屬於主板市場,和主板市場擁有相同的交易系統;有的和主板市場有相同的監管標准和監察隊伍,所不同的只是上市標準的差別。�
2、獨立運作模式�
第二板市場和主板市場相比有獨立的交易管理系統和上市標准,完全是另外一個市場。我國擬採用這種格式。採用這種模式的有美國NASDAQ、日本JASDAQ、我國台灣的場外證券市場(ROSE)等。�
3、新市場模式�
小盤股市場連接而成,其會員市場達成最低運作標准,具有實時的市場行情,承認彼此的會員資格。
[編輯本段]【投資策略】
創業板市場的投資策略基於創業板市場高收益高風險特徵,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在入市前都應該制定可行的投資策略,防範和化解風險。根據創業板市場的基本情況,以及境外市場的經驗,我們認為在投資創業板市場時可採取以下策略:
確定投資比例
與主板市場相比,創業板市場的投資風險將更大,而預期收益也相對較高。因此,投資者應綜合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兩個市場的規模對比,分配在兩個市場間投資的基本比例;在一定時期內,由於資金的跨市場流動,有可能使兩個市場彼此消長的效應,可以考慮適當調整投資比例。
堅持長期投資理念
由於創業板上市 公司 的 發展前景仍存在變數,投資成功的 企業 ,將可能帶來類似諾基亞、微軟等數千倍的投資收益。長期投資收益,是創業板市場最大的盈利 機會 。在一般情況下,由於交易制度(如:漲跌幅度限制的放寬等)的差異,短線投資數次成功所帶來的收益,有可能因一次失手而本利無歸。當然,長期投資必須建立在相當高的專業水平和判斷能力的基礎上。
選擇組合投資策略
組合投資是對長期投資的補充。通過分散投資,可以兼顧風險與收益,提高長期投資成功率。按照國外的經驗,只要投資組合中有一家企最終取得成功,則整個投資組合就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確定投資組合時,應考慮到不同行業的特點,就當前狀況及未來發展空間等問題進行研判,有側重點地進行分配。當前,電信板塊、計算機軟硬體(含網路設備製造)板塊、網路板塊、生物工程板塊和高校概念板塊等五類板塊應是未來創業板市場投資組合的重點品種。
確定投資品種價值評估模型
創業板市場股票投資的一個核心 問題是股價如何確定。傳統的定價模型主要依據每股盈利乘以市盈率確定,但對於的創業板市場上市 公司 則過於簡單化。
創業板市場股票價值評估以下因素將起主導作用:(1)公司未來盈利預期(2)行業平均市盈率(3)發起人商譽(4)保薦人商譽(5)股本結構(6)公司競爭力評估等。投資者應根據上述變數設定相關參數,建立價值評估模型,並通過實踐檢驗,不斷地修正參數,完善模型,以確定合理的股價定位。
如:股價=每股盈利預測 行業平均市盈率 發起人商譽參數 保薦人商譽參股 股本參數 公司競爭力評估值參數
考慮到收入水平、資金來源、專業知識,特別是風險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個人投資者可能很難實施以上投資策略,尤其是確定投資組合、股價定位模型等。因此,個人投資者通過專業機構投資者(如證券投資基金)間接投資於創業板市場,既能有效控制風險,又可以享受創業板所帶來的投資收益,不失為一項明智的選擇。
[編輯本段]【經驗教訓】
國際上第二板市場中,以美國NASDAQ最為成功,其經驗在於:美國提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為NASDAQ提供了良好的上市資源;同時 NASDAQ通過明確的定位和良好的制度安排保持了市場的流動性。但是也有相當多的失敗案例:1992年AMEQ設立的ECM(Emerging Companies Marketplace)於1995年關閉;英國的USM(Unlisted Securities Market)於1996年關閉。其原因主要在於:當企業成長至符合主板上市條件後,往往轉移至主板,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在第二板上市的多是不成功的企業, 影響了投資者的投資興趣和其他企業的上市意願,使得市場因缺乏流動性和新鮮血液從而衰亡。國際主要創業板的分布
目前,國際上的第二板市場主要有: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自動報價市場(NASDAQ),英國另類投資市場(AIM, 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法國新興證券市場(Nouveau Market)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全歐洲范圍的歐洲新市場(EVRO-NM),位於比利時,面向全歐洲的EASDAQ市場,我國台灣場外證券市場(ROSE),新加坡證券交易及自報價系統市場 (SESDAQ),馬來西亞證券交易及自動報價場外證券市場(MESDAQ),吉隆坡證券交易所第二板市場(KLSE)等等。
[編輯本段]【中國設立創業板市場的必要性】
自美國的NASDAQ之後,世界的資本市場結構已經有了發展,事實證明,只有主板市場是不完善的,因為:�
1、主板市場門檻相對太高,對於那些剛剛步入擴張階段或穩定成熟階段的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存在難以逾越的規則障礙。�
2、在現有制度框架內,主板市場上的法人股、國有股不能流通和交易,這與風險投資通過股權轉讓,一次性撤出實現回報的根本特性相矛盾。�
3、在主要服務於國企改制、加大融資渠道的傾斜性政策背景下,現在和即將涌現的以非國有企業為基本成分的高新技術企業很難進入主板市場的信道。�
4、在主板市場嚴格的指標管理機制下,即使能夠進入主板市場信道,也無法滿足眾多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要求。
創業板前景
專家普遍認為,支持創業企業發展、落實自主創新戰略,是創業板市場的歷史使命。同時,我國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也為創業板市場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認為,創業板市場培育和推動成長型中小企業成長,是支持國家自主創新核心戰略的重要平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創業板市場滿足了自主創新的融資需要。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建立起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直接融資機制,可以緩解高科技企業的融資瓶頸,可以引導風險投資的投向,可以調動銀行、擔保等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貸款和擔保,從而形成適應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
第二,創業板市場為自主創新提供了激勵機制。資本市場通過提供股權和期權計劃,可以激發科技人員更加努力地將科技創新收益變成實際收益,解決創新型企業有效激勵缺位的問題。
第三,創業板市場為自主創新建立了優勝劣汰機制,提高社會整體的創新效率,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事前甄別。就是通過風險投資的甄別與資本市場的門檻,建立預先選擇機制,將真正具有市場前景的創業企業推向市場;二是事後甄別。就是通過證券交易所的持續上市標准,建立制度化的退出機制,將問題企業淘汰出市場。
㈨ 美國三大股指有什麼區別各有什麼作用
美國三大股指有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標准普爾500指數
三大指數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瓊斯股票指數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股票指數,它的全稱為股票價格平均數。
2、標准普爾500指數:英文簡寫為S&P 500 Index,是記錄美國500家上市公司的一個股票指數。這個股票指數由標准普爾公司創建並維護。
3、納斯達克指數是一個完全採用電子交易、為新興產業提供競爭舞台、自我監管、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場。納斯達克是全美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電子交易市場。
(9)法國新興證券市場擴展閱讀:
歐洲三大股指:
1、英國富時100,又稱FTSE 100 英國富時100指數。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倫敦金融時報指數。自1984年起,特別挑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交易的100種股票,其成分股涵蓋歐陸9個主要國家,以英國企業為主。
2、德國法蘭克福指數,又叫DAX指數。1988年7月1日起開始正式交易,基準點為1000點。指數以「整體回報法」進行計算,即在考慮公司股價的同時,考慮預期的股息回報。
3、法國CAC40股價指數,由40隻法國股票構成。由巴黎證券交易所(PSE)以其前40大上市公司的股價來編制,基期為1987年底。該指數從1988年6月5日開始發布,反映法國證券市場的價格波動。
4、較新的CAC-General指數由100隻法國股票構成,使用更廣泛,但CAC-40指數仍被視為基準指數。兩種指數均以市值加權計算。CAC-40是法國國際期貨交易所(MATIF)和巴黎期權交易所(MONEP)指數期權和期貨的標
㈩ 問下消防泡沫滅火劑國產自主品牌哪個強
抗溶性水成膜泡沫滅火劑的成膜和抗溶特點
抗溶性水成膜泡沫滅火劑,是一種以碳氫表面活性劑與氟碳表面活性劑為基料,加以抗燥劑、助劑、極性成膜劑、穩定劑、抗凍劑、防腐劑、發泡劑等配製而成的滅火劑。AFFF是指以碳氫表面活性劑與氟碳表面活性劑為基料,能在某些烴類液體表面形成一層水膜的泡沫滅火劑;AR代表抗溶性,即在滅火劑中加入不溶解於水的脂肪酸鋅皂,它均勻地分布在泡沫壁上,有效地防止水溶性溶劑溶於泡沫中的水,使泡沫牢固地覆蓋在溶劑液面上,提高滅火的效果。抗溶性水成膜泡沫滅火劑,既有水成膜泡沫滅火劑在燃燒物表面形成一層封閉性良好的水膜的特性,又有抗溶性泡沫液撲滅極性溶劑和水溶性物質的特點。在滅火過程中其泡沫質量比普通消防泡沫滅火劑具有更好的穩定性、耐熱性、抗燒性能及封閉性能,具有通用滅火效果。抗溶水成膜泡沫滅火劑具有水成膜泡沫滅火劑的成膜特點外,並具有抗溶泡沫滅火劑的抗溶特點。具有滅火范圍廣,滅火時間快,安全系數高等優點。是油庫、電廠、隧道、碼頭、溶劑廠、化工廠及油田、船舶、機庫、汽車庫等單位的優選滅火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