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真正老闆是誰 是奧巴馬嗎
美國真正的老闆是美國人民,美國人民因為利益不同的情況,組成或支持一些團體或叫利益集團,
例如:退伍軍人協會就是維護軍人利益的利益集團、
還有一些退伍特種並組成的集團,維護特種兵的利益、
勞聯產聯就是維護某些工人團體利益的、
還有各種槍支俱樂部,維護擁有槍支權利的利益,
還有一些動物協會維護自己關於動物方面的權利,
還有同性戀組織,
維護同性戀人的權益、
還有宗教團體維護宗教利益等等,
還有女權主義者、和平主義者維護女權、和平等
太多太多。
還有一點就是經常被國內誤導的就是美國就是代表大財閥利益,這完全是一種曲解造成的,美國擁有強大的工會和對於人權的保護制衡了企業對於工人的一些不公正情況,使得工人(職工)同大財閥(企業)的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合作關系,企業利用職工的勞動給自己創造價值,同時職工利用企業這個平台,通過勞動獲得收入,企業發展好,工人工資待遇就提高,企業擴大規模,就會解決大批民眾的就業,因此很多情況下,企業和工人(也就是平民百姓)是一致的,例如:通用公司效益不好,面臨倒閉,通用公司是一個非常大規模的企業,擁有大批員工,因此一旦倒閉,將會造成大批工人失業,另外還影響與之有關系的的小型企業(如:一些配件廠,他們下面也雇傭工人),因此總計會造成250萬人失業,上幾百萬人收入都要減少,這是一個巨大數目,因此美國政府注資通用,實際上就是出於美國這些民眾的利益出發。
大的金融機構也是這個道理,大部分美國民眾一般要把自己金錢一部分用於金融投資如:股票和債卷和期貨交易,因此金融危機,美國各個金融機構陷入危機,將損害大批美國民眾利益,因此政府要進行要想辦法挽救局勢,但是仍然有幾大銀行沒有拯救希望的,美國政府沒有採取挽救措施使其倒閉(的確是沒有拯救希望如:最大商業銀行CITGroupInc、雷曼兄弟等),這次是金融危機,但是大批美國民眾的收入已經收到了影響,失業率也大量攀升,生活水平下降,也可以看出,美國民眾的利益也是和金融公司掛鉤的。
總之美國民眾根據自己的利益組成或支持各種利益集團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總統就是要平衡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平衡好了,就會連任,平衡不好就會下台。
因為美國人民擁有選票,對誰不滿意,誰下一次選舉就要失敗了,你沒看到美國定期出現民意調查嗎,一旦民意調查指數低,總統就要趕緊改變一些政策,拉攏民意,平衡各種民眾利益。
❷ 高盛集團的老闆是誰
創始人馬可斯·戈德門 董事會主席巴菲特和董事會副主席查理·芒格 1976年,在高盛的高版級合夥人萊文去世權後,公司管理委員會決定由文伯格和懷特黑特兩人共同作為高盛產業的繼承者巴菲特 也是高盛的股東之一 擁有50億股原始股
❸ 美國的十大財團是那幾個
美國財團
(American Financial Groups)
美國金融資本的簡稱,指由極少數金融寡頭所控制的巨大銀行和巨大企業結合而成的壟斷集團。它們通常由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合而成。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由於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加速溶合,形成了許多壟斷財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有摩根—第一國民銀行、洛克菲勒、庫恩—洛布、芝加哥、梅隆、杜邦、波士頓以及克利夫蘭等八大財團。戰後,八大財團實力發生變化,新財團崛起,形成了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梅隆財團、克利夫蘭財團、芝加哥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等十大財團統治美國的格局。特別是在5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上半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國經濟發展較快,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大公司、大企業紛紛跨行業實行多種經營,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加速了混合聯合企業的發展。各財團又互相滲透,彼此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財團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不清,但東部財團如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以及第一花旗銀行財團,仍處於統治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壟斷地位。
財團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從19世紀初開始產業革命,比英、法等國晚50多年,但到1890年,美國工業總產值就超過英、法、德
等國,躍居世界第一。工業的蓬勃發展加速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走到壟斷。1893年經濟危機,一些企業被兼並,一批壟斷企業因而產生,例如1901年創立的美國鋼鐵公司就是這次企業兼並的產物。它是美國第一家「十億美元公司」,控制7DO多家企業,壟斷了全國鋼的生產,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65%。
在工業生產迅速集中的過程中,銀行資本也更為集中。19世紀末,紐約出現了金融實力雄厚的3家人壽保險公司和兩家商業銀行(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和紐約花旗銀行)。它們各自控制著幾十家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形成了強大的金融壟斷組織,開始與工業資本融合。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就是這樣誕生的。20世紀初,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已控制了美國全部國民財富1200億美元的1/3左右。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財團獲得驚人的發展,由此產生的壟斷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具體表現在:①生產的高度集中。據美國《幸福》雜志的統計,1954—1969年美國500家最大的工礦企業的產品銷售額,在產品的總銷售額中所佔的份額,從46%增加到65%;僱用人數在全國雇員總數中所佔份額,從46%增加到71%。全國工礦產品銷售總額的2/3集中在只佔企業總數的0.1%的大企業手裡。這500家最大的工礦企業約有86%屬於十大財團。②資本越來越集中。1901年首次出現「十億美元公司」時,銀行資本、工業資本均已相當集中,並已開始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集中程度更高。金融界在80年代竟出現了千億美元的銀行,如第一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財團的壟斷勢力隨著各財團的經濟實力迅速膨脹而日益加強,控制著美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財團對美國經濟的壟斷
財團除靠所屬企業積累資金、擴大企業的生產能力之外,還依靠企業的兼並而擴大規模。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到70年代末,曾掀起3次企業兼並的高潮,每經過一次兼並,財團的經濟實力就得到一次增強,更加提高了它們對國民經濟的壟斷程度。美國經濟的各個部門,無不受到各大財團的控制和支配。
財團對美國政治、外交的控制
各大財團不但憑借其雄厚的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掌握著美國國民經濟的命脈,而且還利用它們的金融家、企業家及經濟學家,組織各種委員會、協會、同業公會等公眾團體,針對當前美國的財政、金融、外貿等經濟問題,發表調查報告或研究論文,提出有利於財團的各種建議意見,以左右政府的決策。壟斷財團通過操縱總統競選和國會改選的途徑,爭奪政府要職和國會席位,從而左右政府的內政外交,成為美國真正的統治集團。由於各大財團在海外的利益不斷膨脹,因而對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別關心,千方百計設法對政府施加影響。
財團發展的新趨勢
由於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戰後美國壟斷財團經歷了深刻的變化,最顯著的是:
財團經營多樣化、專業化的特點逐漸喪失 美國財團最初是按經濟部門發展起來的,具有專業化的特點。例如洛克菲勒財團以石油起家,摩根財團依靠鋼鐵發展起來,杜邦財團則是依賴化學發跡的。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自7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及財團之間的競爭加劇,各大財團轉向經營多樣化,成為綜合性的財團。隨著經營多樣化的發展,各財團所控制的工商企業五花八門,各色俱全,彼此之間的利害不盡相同,甚至互相沖突,使財團無法代表它們各自的利益,更難進行統一的指揮,只好放鬆控制。所以在今天的財團內部的關系日趨鬆散。
財團互相滲透 它們派遣人員互兼董事,使財團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界限不易劃清。過去美國的大公司、大企業一般只受一家財團的控制,近年來,經過各財團的滲透,一家公司往往變成由幾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
財團資本進一步國際化 美國財團不僅要將美國經濟置於它們的統治下,而且還要向國外擴張勢力,在國際范圍內建立它們的壟斷地位。戰後以來,美國各財團大力擴大它們的經濟活動范圍,由一國擴展為多國。由於資本的進一步國際化,跨國公司不但獲得迅速發展,而且在世界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各大財團所控制的大公司、大企業、大銀行,幾乎沒有例外地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
公司的經營權和所有權逐漸分離 「能人主義」在美國工礦企業中生下了根,各大公司經理不再實行代代相傳的世襲制,而是選賢與能,聘請掌握生產技術而又擅長經營管理的「能人」當經理,財團的家族色彩日益淡薄。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戰後興起的東部大財團。歷史雖短,但其控制的資產總額已超過幾家老財團,躍居十大財團的前列。該財團以第一花旗銀行為核心,依靠它的巨額資金,向軍火工業(如火箭、導彈以及飛機等)和民用工業(如電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擴張勢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業和大公司。它也是對外擴張最活躍的財團之一。
第一花旗銀行的前身是創立於1812年的紐約花旗銀行,該行為華爾街最老的銀行之一。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受斯蒂爾曼和洛克菲勒兩大家族的控制,作為標准石油系統(美孚石油系統)資金調度中心,並因此獲得迅速發展。30年代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業務一蹶不振。在50年代發生的企業兼並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躍起來,1955年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更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用現名。以該銀行為核心形成了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擠入美國十大財團的行列。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於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是由第一花旗銀行同與軍火生產有密切關系的大公司和大企業所構成。它所控制的從事軍火生產的波音公司和聯合飛機公司,除生產大型民航客機外,歷來都是美國主要的軍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噴氣式轟炸機、民兵Ⅲ洲際導彈、阿波羅計劃以及製造火箭和宇宙空間發射器等軍用產品,每年從軍事訂貨中獲得驚人的高額利潤。財團所屬其他企業還有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施樂公司、明尼蘇達采礦與製造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摩根財團和杜邦財團共同控制)以及生產電子計算機的國民現金出納機公司。在商業方面則有彭尼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和珠寶商店(與芝加哥財團共同控制)。上述企業都在國內外居於壟斷地位。
摩根財團
(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統治美國經濟的壟斷資本財團。創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資財的基礎上,1871年與人合夥創辦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從事投資與信貸等銀行業務。1894年合夥人逝世,由其獨資經營,1895年改名為J.P.摩根公司,並以該公司為大本營,向金融事業和經濟各部門(諸如鋼鐵、鐵路以及公用事業等)擴張勢力,開始形成壟斷財團。1912年,摩根財團控制了金融機構13家,合計資產總額30.4億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實力為最雄厚,稱雄於美國金融界,華爾街的金融老闆稱摩根公司為「銀行家的銀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摩根財團大發橫財,戰後以其雄厚的金融資本,滲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30年代,摩根財團所控制的大銀行、大企業的資產總額占當時美國八大財團的50%以上。
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其他財團又無不以摩根財團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因而其實力地位相對下降,曾一度為洛克菲勒財團所超過。為挽回頹勢,它採取了多種措施。在金融方面,利用雄厚的金融基礎,擴展實力。在工業方面,積極開拓新興技術工業,60年代以來,在電子計算機、高速復印機和微型膠卷等工藝部門中,已躍居首位。財團所屬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是全世界生產電子計算機最大的企業。財團原來基礎較好的電器設備、電力設備和原子能設備等工業也取得很大發展。在軍火工業方面,摩根財團控制的通用電氣公司、通用動力公司和格魯曼飛機公司,名列美國國防部最大軍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後期,摩根財團的信託資產迅速增長,大大超過了其他財團,加以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工業的興起,又使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成倍增長。摩根財團不論在控制的企業數目和擁有的資產方面,又都凌駕於洛克菲勒財團之上。
摩根財團在金融業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國銀行之一,在國內有10個子公司和許多分支行,還有1000多個通信銀行。在國外約20個大城市設有支行或代表處,在近40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中擁有股權。其經營特點是大量買賣股票和經營巨額信託資產。它控制著外國37個商業銀行、開發銀行、投資公司和其他企業的股權。此外,還有製造商漢諾威公司、紐約銀行家信託公司以及西北銀行公司、謹慎人壽保險公司以及紐約人壽保障公司等。在工礦企業方面主要有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鋼鐵公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等;在公用事業方面則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南方公司。
得克薩斯財團
(Texas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得克薩斯州倔起的一個新財團,主要是依靠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發展起來的。以K.W.麥基遜、S.理查遜、H.L.亨特、J.柏朗、J.A.埃爾金斯等創立的家族為代表。
得克薩斯財團的銀行資本比較薄弱,雖擁有4家銀行和3家保險公司,但沒有形成強大的金融中心。4家銀行是:達拉斯第一國民銀行、休斯敦第—城市國民銀行、達拉斯共和國民銀行和得克薩斯商業銀行。得克薩斯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以休斯頓的坦尼科公司為最大。它本是美國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公司,現已發展成多種經營的綜合公司,該公司因受到洛克菲勒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在軍火工業方面,得克薩斯財團控制了兩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譯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創辦人J.J.林,善於兼並,在1960年兼並特姆科飛機製造公司,後又於1961年兼並沃特公司(製造飛機和導彈)。80年代以來進行多樣化經營,但仍以製造軍火為主,獲利甚厚,發展迅速。另一家為休斯飛機公司,創辦於1933年,經營業務本限於設計和實驗性製造,1942年才開始商業性生產,製造飛船、偵察攝影機以及各種飛機零件。80年代上半期,該公司生產的電子控制系統和其他電器部件,在美國飛機製造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該公司生意興隆,營業額大增。此外,得克薩斯財團還擁有一些生產尖端技術工業產品的公司,如得克薩斯儀器公司。
加利福尼亞財團
(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倔起的新興大財團,包括美洲銀行集團、舊金山集團及格杉磯集團。這三個集團的經濟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加利福尼亞州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而獲得急劇增長,特別是金融資本的增長速度尤為驚人,形成以美洲銀行為金融中心的大財團。1974年擁有資產1671億美元,在美國十大財團中居第三位,在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著主要作用。它與南部財團組成一股新興的軍火工業集團勢力,成為與東北部老財團相抗衡的力量。
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資本極為雄厚,擁有的主要商業銀行有美洲銀行、西方銀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舊金山地區的韋爾斯·法戈公司和克羅克國民公司等。
美洲銀行是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核心,其前身為義大利移民後裔A.P.基安尼尼於20世紀初所創辦的義大利銀行。由於業務的迅速發展,至20年代就成為美國西部最大的銀行;30年代初,與加利福尼亞美洲銀行合並,改名為美洲銀行(全稱美洲國民信託儲蓄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它帶來了巨額利潤,超過了當時紐約的大通國民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只是美洲銀行的最大表決權已為摩根財團和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控制,加利福尼亞財團在美洲銀行的勢力遠不如前。
加利福尼亞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農業和采礦業為主;大戰期間和戰後,由於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該財團所控制的工業公司以軍火生產為主。例如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利頓工業公司以及諾斯羅普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美國前十名的軍火商和軍火出口商。戰後,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在美國國防部的軍火訂單中,長期居於首位。但是這些生產軍火的公司的控制權,逐漸落入東部大財團的手裡,加利福尼亞財團的實力地位已相對下降。
芝加哥財團
(Chicago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財團。20世紀初期,由當地的富豪家族麥考密克家族、伍德家族及新興的克朗家族組成,以芝加哥地區為活動中心而得名。
芝加哥地區氣候適宜,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宜於發展農牧業,很早就成為美國重要的糧食區和牲畜區。農業和畜牧業發達,肉類加工和農業機械工業隨之發展,很快就使芝加哥地區成為僅次於紐約的工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這些富豪家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壟斷財團。1935年擁有資產43億美元,在當時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四位。
芝加哥財團的金融實力比較雄厚,擁有5家大銀行:大陸伊利諾伊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哈里斯銀行公司、北方信託公司以及美國銀行公司。此外,還有兩家保險公司:西納(CNA)金融公司和各州保險公司。近年來,芝加哥財團受到華爾街大財團的排擠,金融實力遠不如前。大陸伊利諾伊公司受到摩根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又為洛克菲勒財團所控制,芝加哥財團實際上已從屬於這兩個大財團。
芝加哥財團所控制的工業部門,主要是農產品加工工業和傳統的農業機械製造業以及以農業地區為對象的商業。在農產品加工工業方面,它控制了12家肉類加工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埃斯馬克公司和聯合食品公司。在農業機械方面,它擁有國際收割機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兩家財團共同控制)以及迪爾公司。這3家農業機械公司生產的拖拉機佔全國拖拉機銷售市場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芝加哥財團在石油工業方面的擴展引人注目,它在屬於洛克菲勒財團的印第安納標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公司擁有大量投資,而且有重要的人事結合。
芝加哥財團在商業方面佔有重要地位。擁有西爾斯—婁巴克公司、聯合百貨公司、珠寶商店和馬歇爾·菲爾德公司等巨大的商業零售公司。西爾斯—婁巴克公司創立於1866年,20世紀初經營郵購業務獲得巨大發展,零售商店和供應點遍及美國各地,1982年公司資產增366億美元,全年銷售額300億美元,在美國的百貨公司中居於首位。
克利夫蘭財團
(Cleveland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以所在地克利夫蘭得名。
19世紀後半葉,克利夫蘭地區的幾家相互密切聯系的富豪家族,主要有馬瑟、漢納、漢弗萊、伊頓等家族,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資源,創辦鋼鐵工業,獲得巨額利潤後,又投資於銀行業,並向橡膠工業和鐵路運輸方面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具備了財團的條件,1935年擁有資產14億美元,為當時美國的第八家財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獲得進一步發展,1955年資產增達157億美元,上升為美國第六家財團。60年代,由於財團所處的地區限制,實力衰退。
克利夫蘭財團的經濟實力以鋼鐵、橡膠、鐵路運輸等部門為主,在美國基本工業中有一定的地位。鋼鐵工業是該財團的主要利益所在,它控制了美國最大10家鋼鐵公司中的4家,即共和鋼鐵公司、萊克斯—楊斯頓公司、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和國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在美國橡膠工業中也有重要利益,美國最大的兩家橡膠公司——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和費爾斯通輪胎橡膠公司,均為克利夫蘭和其他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金融資本薄弱,它擁有的克利夫蘭信託公司等5家金融機構,實力有限,籌措資金只得仰賴東部財團,特別是摩根財團的金融機構。
梅隆財團
(Mell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梅隆家族為中心,以金融起家的大壟斷資本集團。創始人T.梅隆於1869年創辦托馬斯.梅隆父子銀行,發展迅速。1902年改名梅隆國民銀行是梅隆財團賴以起家的金融支柱。它以此為起點,逐步與工業資本融合,財團逐步形成。梅隆財團所控制的金融機構,除梅隆國民銀行外,還有匹茲堡國民銀行和通用再保險公司。長期來,梅隆財團通過這些金融機構控制了匹茲堡地區的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
梅隆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資格最老的是美國鋁公司。它的前身是匹茲堡冶煉公司,1890年就為梅隆父子銀行所控制。1910年以來,美國鋁公司一直壟斷著美國鋁的生產,是梅隆財團的工業支柱之一。另一個重要工業支柱是海灣石油公司。它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壟斷企業之一,主要業務包括石油開采、提煉、運輸和銷售;80年代以來擴大了石油化工和乙烯的生產能力,在美國化學公司中占第三位。梅隆財團在鋼鐵工業生產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擁有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國民鋼鐵公司(與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惠靈—匹茲堡鋼鐵公司、阿勒格尼—勒德盧姆工業公司等4家大鋼鐵公司。此外,財團還擁有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與洛克菲勒、芝加哥及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羅克韋爾公司末受任何財團滲透,專門設計和製造飛機、導彈以及火箭,長期以來一直是五角大樓和國家宇航局的主要承包商,獲利甚巨。
波士頓財團
(Bost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也是美國最老的壟斷財團之一。它是由19世紀經營奴隸貿易而致富的波士頓地區的洛威爾、勞倫斯、亞當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興的肯尼迪家族聯合組成的。當時,這幾個家族把從海外殖民掠奪中積累起來的巨額資金投資於商業銀行、保險事業和投資公司,並依靠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經營紡織、製革、製鞋、服裝、食品以及化工等輕紡工業。由於輕紡工業發展迅速,至20世紀初,波士頓這幾家世代互相通婚的家族,便以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為核心,形成了波士頓財團。
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創立於1859年。1903年與馬薩諸塞銀行合並後,仍稱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它是美國最早的一家跨國銀行。除銀行外,波土頓財團還擁有4家著名的保險公司,以約翰·漢科克互惠人壽保險公司和馬薩諸塞互惠人壽保險公司為最大。
波士頓財團在工礦企業方面的實力不及東部大財團。它所控制的工業原來主要是輕紡工業,從50年代起,利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成果發展新興技術工業,從輕紡工業轉向電子、光學、空間、導彈等方面發展。例如它所控制的特克斯特隆公司,戰後兼並了許多中小公司,實力壯大,經營方向也由輕紡工業轉向宇航工業和電子工業發展,成為擁有70多家子公司的多樣化公司。它既製造航空和宇航產品、各種電子部件、飛機部件,又經營鍾表發條、傢具和家禽等行業。它的一家於公司貝爾宜升飛機公司,是一家軍火出口商,為五角大樓和外國製造直升飛機。波士頓財團在發展新興技術工業方面具有優越的技術力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波士頓地區尖端工業的發展。其所屬特克斯特隆公司、雷錫昂公司和波拉羅伊德公司等,由於新興技術工業的刺激,經濟實力增長很快。在政治上,波士頓財團曾聯合格克菲勒財團支持J.F.肯尼迪擔任總統。肯尼迪人主白宮,替波土頓財團爭得大批軍事訂貨,引起摩根財團的強烈不滿。1963年11月盟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給波士頓財團一大打擊,使它在同其他財團的競爭中地位不斷下降。
杜邦財團
(Du Pont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由杜邦家族組成的依靠化學工業和軍火工業起家的財團。創始人為法國移民E.I.杜邦·德內穆爾。他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逃到美國,1802年在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市創辦杜邦公司,經營火葯生意;經過杜邦家族5代人的經營,終於使杜邦公司變成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資產從戰前的7500萬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億美元;成為當時最大的壟斷公司之一。杜邦財團也由此形成。1935年,杜邦財團的資產總額增達26.3億美元,在當時的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六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杜邦財團從五角大樓獲得價值210億美元的軍事訂貨,戰後又參加原子彈的製造,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在十大財團中躍居第五位;但至60年代,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加劇,杜邦財團的地位下降,退居第九位。
杜邦財團的經濟實力以工礦業為主。1974年該財團的工礦企業資產占其資產總額的69%。工業資本又主要集中在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化學公司,其所需原料80%是石油。,自1973年以來,一再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80年代以來,該公司轉向發展塑料工業和大力開展科學研究,生產不以石油為原料的產品,如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合成纖維等。杜邦財團的另一家大公司通用汽車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汽車公司。
杜邦財團的銀行資本較其他財團薄弱,缺少一個資金雄厚的金融機構作為核心,長期來,其金融業務不得不依附於摩根財團和其他財團提供資金。
杜邦財團是一個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財團基本上是由杜邦家族組成,其資本多半是家族的財富。所有重要職務都為家族的成員所控制,直到70年代上半期;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才相繼由外界「能人」擔任。
❹ 美聯儲真正的七位老闆是哪七家都是猶太人嗎
美聯儲的股東不是7個,也不都是猶太人。
1914年9月3日,《紐約時報》在美聯儲出售股份的時候,公布了主要銀行的股份構成:
紐約國家商業銀行發行了25萬股票,喬治·貝克擁有1萬股;J.P. 摩根公司7 800股;瑪麗·哈里曼5 650股;保羅·沃伯格3 000股;雅各布·希夫1 000股,小J.P. 摩根1 000股。大通銀行,喬治·貝克擁有13 408股。諾威銀行,詹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 000股;威廉·洛克菲勒1 540股。
從1914年美聯儲建立以來,無可辯駁的事實顯示了銀行家們操縱著美國金融命脈、工商業命脈和政治命脈,過去如此,而且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初。而這些華爾街的銀行家都與倫敦城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保持著密切聯系。
(4)美國股票老闆擴展閱讀:
美聯儲的基本職能
1、通過三種主要的手段(公開市場操作,規定銀行准備金比率,批准各聯邦儲備銀行要求的貼現率)來實現相關貨幣政策;
2、監督,指導各個聯邦儲備銀行的活動;
3、監管美國本土的銀行,以及成員銀行在海外的活動和外國銀行在美國的活動;
4、批准各聯邦儲備銀行的預算及開支;
5、任命每個聯邦儲備銀行的九名董事中的三名;
6、批准各個聯邦儲備銀行董事會提名的儲備銀行行長人選;
7、行使作為國家支付系統的權利;
8、負責保護消費信貸的相關法律的實施;
9、依照《漢弗萊·霍金斯法案》(Humphrey Hawkins Act)的規定,每年 2月20日及7月20日向國會提交經濟與貨幣政策執行情況的報告(類似於半年報);
10、通過各種出版物向公眾公布聯邦儲備系統及國家經濟運行狀況的詳細的統計資料,如通過每月一期的聯邦儲備系統公告(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11、每年年初向國會提交上一年的年度報告(需接受公眾性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及預算報告(需接受美國審計總局的審計);
12、另外,委員會主席還需定時與美國總統及財政部長召開相關的會議並及時匯報有關情況,並在國際事務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92年5月17日,當時24個證券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68號外一棵梧桐樹下簽署了梧桐樹協議,協議規定了經紀人的「聯盟與合作」規則,通過華爾街現代老闆俱樂部會員制度交易股票和高級商品,這也是紐約交易所的誕生日。
1817年3月8日這個組織起草了一項章程,並把名字更改為「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1863年改為現名,紐約證券交易所。從1868年起,只有從當時老成員中買得席位方可取得成員資格。
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第一個總部是1817年一間月租200美金,位於華爾街40號的房間。1865年交易所才擁有自己的大樓。坐落在紐約市華爾街11號的大樓是1903年啟用的。交易所內設有主廳、藍廳、「車房」等三個股票交易廳和一個債券交易廳,是證券經紀人聚集和互相交易的場所,共設有十六個交易亭,每個交易亭有十六至二十個交易櫃台,均裝備有現代化辦公設備和通訊設施。交易所經營對象主要為股票,其次為各種國內外債券。除節假日外,交易時間每周五天,每天五小時。自20世紀20年代起,它一直是國際金融中心,這里股票行市的暴漲與暴跌,都會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股票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引起波動。現在它還是紐約市最受歡迎的旅遊名勝之一。
交易所在一戰發生後不久(1914年7月)就被關閉了,但是這一年的11月28日又重新開放,使得各種債券自由交易支持作戰。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國股票市場崩潰,股價下跌引起的恐慌又促使了大蕭條。1938年10月31日,為了恢復投資者的信心,提高對投資公眾的保護,交易所推出了15點計劃。
1934年10月1日,交易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為一家全國性證券交易所,有一位主席和33位成員的董事會,1971年2月18日,非營利法人團體正式成立,董事會成員的數量減少到25位。2006年6月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與泛歐證券交易所合並組成紐約證交所-泛歐證交所公司。1股紐約證交所的股票換成1股新公司股票,泛歐證交所股東以1股泛歐證交所股票換取新公司的0.98股股票和21.32歐元現金。新公司總部設在紐約。
1953年起,成員限定為1366名。只有盈利250萬美元(稅前)、最低發行售出股票100萬股、給普通股東以投票權並定期公布財務的公司,其股票才有資格在交易所掛牌。至1999年2月,交易所的日均交易量達億股,交易額約達300億美元。截至1999年2月,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超過3000家,其中包括來自48個國家的385家外國公司,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超過10萬億。另外,美國政府、公司和外國政府、公司及國際銀行的數千種債券也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2006年年底,歐盟監管機構初步批准了紐約證交所(NYSE)與歐洲證券交易所(Euronext)的合並交易,從而為這筆交易的完成掃清了一個重大障礙。這預示著第一個橫跨大西洋的證交所並購交易在經過六個月的跋涉後向終點更進一步。
❻ 美國的著名大財團都有哪些
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梅隆財團、克利夫蘭財團、芝加哥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等十大財團
十大財團簡介
洛克菲勒財團(Rockefeller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壟斷為基礎,通過不斷控制金融機構,把勢力范圍伸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美國最大的壟斷集團。創始人J.D.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蘭開辦煉油廠,1870年以該廠為基礎,擴大組成俄亥俄標淮(原譯美字)石油公司,又很快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並以其獲得的巨額利潤,投資於金融業和製造業,經濟實力發展迅猛。資產總額在1935年僅66億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億美元,25年中增長了11.5倍。其後又繼續獲得巨大發展,1974年資產總額增達3305億美元,超過了摩根財團,躍居美國十大財團的首位。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屬於洛克菲勒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是以銀行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的典型。它擁有一個龐大的金融網,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核心,下有紐約化學銀行、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等百餘家金融機構。通過這些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控制了許多工礦企業,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事業等各個經濟部門以及軍火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軍火公司有: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馬丁·馬里埃塔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斯佩里·蘭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財團還單獨或與其他財團共同控制著聯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環球航空公司和東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國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機以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同美國壟斷資本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給洛克菲勒財團以沉重打擊。該財團採取各種措施挽回這種不利的局面。首先參與美國國內石油的開發,爭取國內沿海地區近海油田的租賃權,1976年獲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賃地130萬英畝。又與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共同開發英國北海油田。它還滲入能源工業的其他有關部門。此外,還大力向石油化學工業發展。
洛克菲勒財團不但在經濟領域里占統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著美國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它還通過洛克菲勒基金會、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等組織,向教育、科學、衛生以至藝術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滲透,以擴大其影響。
但是洛克菲勒財團80年代以來,經濟實力日益衰退,地位也隨之下降,已為摩根財團所超過。主要是因為美國財團互相滲透,洛克菲勒財團所屬的大企業如埃克森公司等和大銀行如大通曼哈頓銀行等,都已受到別的財團的滲透而成為共同控制的企業。
摩根財團(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統治美國經濟的壟斷資本財團。創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資財的基礎上,1871年與人合夥創辦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從事投資與信貸等銀行業務。1894年合夥人逝世,由其獨資經營,1895年改名為J.P.摩根公司,並以該公司為大本營,向金融事業和經濟各部門(諸如鋼鐵、鐵路以及公用事業等)擴張勢力,開始形成壟斷財團。1912年,摩根財團控制了金融機構13家,合計資產總額30.4億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實力為最雄厚,稱雄於美國金融界,華爾街的金融老闆稱摩根公司為「銀行家的銀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摩根財團大發橫財,戰後以其雄厚的金融資本,滲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30年代,摩根財團所控制的大銀行、大企業的資產總額占當時美國八大財團的50%以上。
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其他財團又無不以摩根財團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因而其實力地位相對下降,曾一度為洛克菲勒財團所超過。為挽回頹勢,它採取了多種措施。在金融方面,利用雄厚的金融基礎,擴展實力。在工業方面,積極開拓新興技術工業,60年代以來,在電子計算機、高速復印機和微型膠卷等工藝部門中,已躍居首位。財團所屬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是全世界生產電子計算機最大的企業。財團原來基礎較好的電器設備、電力設備和原子能設備等工業也取得很大發展。在軍火工業方面,摩根財團控制的通用電氣公司、通用動力公司和格魯曼飛機公司,名列美國國防部最大軍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後期,摩根財團的信託資產迅速增長,大大超過了其他財團,加以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工業的興起,又使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成倍增長。摩根財團不論在控制的企業數目和擁有的資產方面,又都凌駕於洛克菲勒財團之上。
摩根財團在金融業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國銀行之一,在國內有10個子公司和許多分支行,還有1000多個通信銀行。在國外約20個大城市設有支行或代表處,在近40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中擁有股權。其經營特點是大量買賣股票和經營巨額信託資產。它控制著外國37個商業銀行、開發銀行、投資公司和其他企業的股權。此外,還有製造商漢諾威公司、紐約銀行家信託公司以及西北銀行公司、謹慎人壽保險公司以及紐約人壽保障公司等。在工礦企業方面主要有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鋼鐵公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等;在公用事業方面則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南方公司。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戰後興起的東部大財團。歷史雖短,但其控制的資產總額已超過幾家老財團,躍居十大財團的前列。該財團以第一花旗銀行為核心,依靠它的巨額資金,向軍火工業(如火箭、導彈以及飛機等)和民用工業(如電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擴張勢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業和大公司。它也是對外擴張最活躍的財團之一。
第一花旗銀行的前身是創立於1812年的紐約花旗銀行,該行為華爾街最老的銀行之一。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受斯蒂爾曼和洛克菲勒兩大家族的控制,作為標准石油系統(美孚石油系統)資金調度中心,並因此獲得迅速發展。30年代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業務一蹶不振。在50年代發生的企業兼並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躍起來,1955年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更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用現名。以該銀行為核心形成了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擠入美國十大財團的行列。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於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是由第一花旗銀行同與軍火生產有密切關系的大公司和大企業所構成。它所控制的從事軍火生產的波音公司和聯合飛機公司,除生產大型民航客機外,歷來都是美國主要的軍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噴氣式轟炸機、民兵Ⅲ洲際導彈、阿波羅計劃以及製造火箭和宇宙空間發射器等軍用產品,每年從軍事訂貨中獲得驚人的高額利潤。財團所屬其他企業還有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施樂公司、明尼蘇達采礦與製造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摩根財團和杜邦財團共同控制)以及生產電子計算機的國民現金出納機公司。在商業方面則有彭尼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和珠寶商店(與芝加哥財團共同控制)。上述企業都在國內外居於壟斷地位。
杜邦財團(Du pont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由杜邦家族組成的依靠化學工業和軍火工業起家的財團。創始人為法國移民E.I.杜邦·德內穆爾。他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逃到美國,1802年在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市創辦杜邦公司,經營火葯生意;經過杜邦家族5代人的經營,終於使杜邦公司變成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資產從戰前的7500萬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億美元;成為當時最大的壟斷公司之一。杜邦財團也由此形成。1935年,杜邦財團的資產總額增達26.3億美元,在當時的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六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杜邦財團從五角大樓獲得價值210億美元的軍事訂貨,戰後又參加原子彈的製造,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在十大財團中躍居第五位;但至60年代,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加劇,杜邦財團的地位下降,退居第九位。
杜邦財團的經濟實力以工礦業為主。1974年該財團的工礦企業資產占其資產總額的69%。工業資本又主要集中在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化學公司,其所需原料80%是石油。自1973年以來,一再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80年代以來,該公司轉向發展塑料工業和大力開展科學研究,生產不以石油為原料的產品,如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合成纖維等。杜邦財團的另一家大公司通用汽車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汽車公司。
杜邦財團的銀行資本較其他財團薄弱,缺少一個資金雄厚的金融機構作為核心,長期來,其金融業務不得不依附於摩根財團和其他財團提供資金。杜邦財團是一個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財團基本上是由杜邦家族組成,其資本多半是家族的財富。所有重要職務都為家族的成員所控制,直到70年代上半期;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才相繼由外界「能人」擔任。
杜邦家族是美國最古老、最富有、最奇特的財富家族。這個家族至今已保持了200年長盛不衰,世所罕見。20世紀90年代杜邦家族控制財富1500億美元,出了250個大富豪,50個超級富豪。其家族創始人是伊雷內.杜邦,靠製造火葯發財,後來因一次火葯大爆炸,家族財富盪然無存。20世紀初杜邦家族出了杜邦「三巨頭」。他們再次創業,將家族帶入史無前例的鼎盛時期。這個家族視家族財富為第二生命,權力傳代非常獨特。在第三代中,家族內部至少有10對堂表親之間的婚配,成為美國近親聯姻最多的大家族。
波士頓財團(Bost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也是美國最老的壟斷財團之一。它是由19世紀經營奴隸貿易而致富的波士頓地區的洛威爾、勞倫斯、亞當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興的肯尼迪家族聯合組成的。當時,這幾個家族把從海外殖民掠奪中積累起來的巨額資金投資於商業銀行、保險事業和投資公司,並依靠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經營紡織、製革、製鞋、服裝、食品以及化工等輕紡工業。由於輕紡工業發展迅速,至20世紀初,波士頓這幾家世代互相通婚的家族,便以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為核心,形成了波士頓財團。
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創立於1859年。1903年與馬薩諸塞銀行合並後,仍稱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它是美國最早的一家跨國銀行。除銀行外,波土頓財團還擁有4家著名的保險公司,以約翰·漢科克互惠人壽保險公司和馬薩諸塞互惠人壽保險公司為最大。
波士頓財團在工礦企業方面的實力不及東部大財團。它所控制的工業原來主要是輕紡工業,從50年代起,利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成果發展新興技術工業,從輕紡工業轉向電子、光學、空間、導彈等方面發展。例如它所控制的特克斯特隆公司,戰後兼並了許多中小公司,實力壯大,經營方向也由輕紡工業轉向宇航工業和電子工業發展,成為擁有70多家子公司的多樣化公司。它既製造航空和宇航產品、各種電子部件、飛機部件,又經營鍾表發條、傢具和家禽等行業。它的一家於公司貝爾宜升飛機公司,是一家軍火出口商,為五角大樓和外國製造直升飛機。波士頓財團在發展新興技術工業方面具有優越的技術力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波士頓地區尖端工業的發展。其所屬特克斯特隆公司、雷錫昂公司和波拉羅伊德公司等,由於新興技術工業的刺激,經濟實力增長很快。在政治上,波士頓財團曾聯合洛克菲勒財團支持J.F.肯尼迪擔任總統。肯尼迪入主白宮,替波土頓財團爭得大批軍事訂貨,引起摩根財團的強烈不滿。1963年11月盟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給波士頓財團一大打擊,使它在同其他財團的競爭中地位不斷下降。
梅隆財團(Mell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梅隆家族為中心,以金融起家的大壟斷資本集團。創始人T.梅隆於1869年創辦托馬斯.梅隆父子銀行,發展迅速。1902年改名梅隆國民銀行是梅隆財團賴以起家的金融支柱。它以此為起點,逐步與工業資本融合,財團逐步形成。梅隆財團所控制的金融機構,除梅隆國民銀行外,還有匹茲堡國民銀行和通用再保險公司。長期來,梅隆財團通過這些金融機構控制了匹茲堡地區的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
梅隆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資格最老的是美國鋁公司。它的前身是匹茲堡冶煉公司,1890年就為梅隆父子銀行所控制。1910年以來,美國鋁公司一直壟斷著美國鋁的生產,是梅隆財團的工業支柱之一。另一個重要工業支柱是海灣石油公司。它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壟斷企業之一,主要業務包括石油開采、提煉、運輸和銷售;80年代以來擴大了石油化工和乙烯的生產能力,在美國化學公司中占第三位。梅隆財團在鋼鐵工業生產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擁有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國民鋼鐵公司(與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惠靈—匹茲堡鋼鐵公司、阿勒格尼—勒德盧姆工業公司等4家大鋼鐵公司。此外,財團還擁有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與洛克菲勒、芝加哥及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羅克韋爾公司末受任何財團滲透,專門設計和製造飛機、導彈以及火箭,長期以來一直是五角大樓和國家宇航局的主要承包商,獲利甚巨。
克利夫蘭財團(Cleveland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以所在地克利夫蘭得名。19世紀後半葉,克利夫蘭地區的幾家相互密切聯系的富豪家族,主要有馬瑟、漢納、漢弗萊、伊頓等家族,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資源,創辦鋼鐵工業,獲得巨額利潤後,又投資於銀行業,並向橡膠工業和鐵路運輸方面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具備了財團的條件,1935年擁有資產14億美元,為當時美國的第八家財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獲得進一步發展,1955年資產增達157億美元,上升為美國第六家財團。60年代,由於財團所處的地區限制,實力衰退。
克利夫蘭財團的經濟實力以鋼鐵、橡膠、鐵路運輸等部門為主,在美國基本工業中有一定的地位。鋼鐵工業是該財團的主要利益所在,它控制了美國最大10家鋼鐵公司中的4家,即共和鋼鐵公司、萊克斯—楊斯頓公司、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和國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在美國橡膠工業中也有重要利益,美國最大的兩家橡膠公司——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和費爾斯通輪胎橡膠公司,均為克利夫蘭和其他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金融資本薄弱,它擁有的克利夫蘭信託公司等5家金融機構,實力有限,籌措資金只得仰賴東部財團,特別是摩根財團的金融機構。
芝加哥財團(Chicago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財團。20世紀初期,由當地的富豪家族麥考密克家族、伍德家族及新興的克朗家族組成,以芝加哥地區為活動中心而得名。
芝加哥地區氣候適宜,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宜於發展農牧業,很早就成為美國重要的糧食區和牲畜區。農業和畜牧業發達,肉類加工和農業機械工業隨之發展,很快就使芝加哥地區成為僅次於紐約的工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這些富豪家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壟斷財團。1935年擁有資產43億美元,在當時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四位。
芝加哥財團的金融實力比較雄厚,擁有5家大銀行:大陸伊利諾伊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哈里斯銀行公司、北方信託公司以及美國銀行公司。此外,還有兩家保險公司:西納(CNA)金融公司和各州保險公司。近年來,芝加哥財團受到華爾街大財團的排擠,金融實力遠不如前。大陸伊利諾伊公司受到摩根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又為洛克菲勒財團所控制,芝加哥財團實際上已從屬於這兩個大財團。
芝加哥財團所控制的工業部門,主要是農產品加工工業和傳統的農業機械製造業以及以農業地區為對象的商業。在農產品加工工業方面,它控制了12家肉類加工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埃斯馬克公司和聯合食品公司。在農業機械方面,它擁有國際收割機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兩家財團共同控制)以及迪爾公司。這3家農業機械公司生產的拖拉機佔全國拖拉機銷售市場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芝加哥財團在石油工業方面的擴展引人注目,它在屬於洛克菲勒財團的印第安納標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公司擁有大量投資,而且有重要的人事結合。
芝加哥財團在商業方面佔有重要地位。擁有西爾斯—婁巴克公司、聯合百貨公司、珠寶商店和馬歇爾·菲爾德公司等巨大的商業零售公司。西爾斯—婁巴克公司創立於1866年,20世紀初經營郵購業務獲得巨大發展,零售商店和供應點遍及美國各地,1982年公司資產增366億美元,全年銷售額300億美元,在美國的百貨公司中居於首位。
加利福尼亞財團(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倔起的新興大財團,包括美洲銀行集團、舊金山集團及格杉磯集團。這三個集團的經濟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加利福尼亞州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而獲得急劇增長,特別是金融資本的增長速度尤為驚人,形成以美洲銀行為金融中心的大財團。1974年擁有資產1671億美元,在美國十大財團中居第三位,在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著主要作用。它與南部財團組成一股新興的軍火工業集團勢力,成為與東北部老財團相抗衡的力量。
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資本極為雄厚,擁有的主要商業銀行有美洲銀行、西方銀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舊金山地區的韋爾斯·法戈公司和克羅克國民公司等。
美洲銀行是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核心,其前身為義大利移民後裔A.P.基安尼尼於20世紀初所創辦的義大利銀行。由於業務的迅速發展,至20年代就成為美國西部最大的銀行;30年代初,與加利福尼亞美洲銀行合並,改名為美洲銀行(全稱美洲國民信託儲蓄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它帶來了巨額利潤,超過了當時紐約的大通國民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只是美洲銀行的最大表決權已為摩根財團和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控制,加利福尼亞財團在美洲銀行的勢力遠不如前。
加利福尼亞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農業和采礦業為主;大戰期間和戰後,由於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該財團所控制的工業公司以軍火生產為主。例如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利頓工業公司以及諾斯羅普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美國前十名的軍火商和軍火出口商。戰後,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在美國國防部的軍火訂單中,長期居於首位。但是這些生產軍火的公司的控制權,逐漸落入東部大財團的手裡,加利福尼亞財團的實力地位已相對下降。
得克薩斯財團(Texas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得克薩斯州倔起的一個新財團,主要是依靠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發展起來的。以K.W.麥基遜、S.理查遜、H.L.亨特、J.柏朗、J.A.埃爾金斯等創立的家族為代表。
得克薩斯財團的銀行資本比較薄弱,雖擁有4家銀行和3家保險公司,但沒有形成強大的金融中心。4家銀行是:達拉斯第一國民銀行、休斯敦第—城市國民銀行、達拉斯共和國民銀行和得克薩斯商業銀行。得克薩斯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以休斯頓的坦尼科公司為最大。它本是美國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公司,現已發展成多種經營的綜合公司,該公司因受到洛克菲勒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在軍火工業方面,得克薩斯財團控制了兩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譯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創辦人J.J.林,善於兼並,在1960年兼並特姆科飛機製造公司,後又於1961年兼並沃特公司(製造飛機和導彈)。80年代以來進行多樣化經營,但仍以製造軍火為主,獲利甚厚,發展迅速。另一家為休斯飛機公司,創辦於1933年,經營業務本限於設計和實驗性製造,1942年才開始商業性生產,製造飛船、偵察攝影機以及各種飛機零件。80年代上半期,該公司生產的電子控制系統和其他電器部件,在美國飛機製造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該公司生意興隆,營業額大增。此外,得克薩斯財團還擁有一些生產尖端技術工業產品的公司,如得克薩斯儀器公司。
❼ 股神巴菲特的人生歷程
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
出生年月:1930年8月30日 籍貫: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
畢業院校: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
沃倫·巴菲特經歷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沃倫·巴菲特從小就極具投資意識,他鍾情於股票和數字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五歲時就在家中擺地攤兜售口香糖。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經火。上中學時,除利用課余做報童外,他還與夥伴合夥將彈子球游戲機出租 給理發店老闆們,掙取外快。
1941年,剛剛跨入11歲,他便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1947年,沃倫·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但他學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後便不辭而別,輾轉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教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決竅。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
1950年巴菲特申請哈佛大學被拒之門外。
1951年,21歲的巴菲特學成畢業的時候,他獲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30萬美元,但年末則升至50萬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當時他將幾個合夥人企業合並成一個「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資額擴大到10萬美元。情況有點像現在中國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資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
1966年春,美國股市牛氣沖天,但巴菲特卻坐立不安盡管他的股票都在飛漲,但卻發現很難再找到符合他的標準的廉價股票了。雖然股市上瘋行的投機給投機家帶來了橫財,但巴菲特卻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股票的價格應建立在企業業績成長而不是投機的基礎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6500萬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59%,而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零400萬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
1968年5月,當股市一片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夥人,他要隱退了。隨後,他逐漸清算了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種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間,美國股市就像個泄了氣的皮球,沒有一絲生氣,持續的通貨膨脹和低增長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滯脹」時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卻暗自欣喜異常因為他看到了財源即將滾滾而來──他發現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報刊業,因為他發現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一座收費橋梁,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投入飲料生產。其股票單價已漲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於賺了多少,其數目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價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擁有的32,200萬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萬美元了
1994年底已發展成擁有23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工業王國,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紡紗廠,它已變成巴菲特的龐大的投資金融集團。從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瓊斯指數近17個百分點。如果誰在1965年投資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話,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萬美元的回報,也就是說,誰若在30年前選擇了巴菲特,誰就坐上了發財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的網站上公開了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數字顯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資基金集團伯克希爾公司,去年純收益下降了45%,從28.3億美元下降到15.57億美元。伯克希爾公司的A股價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時伯克希爾的賬面利潤只增長0.5%,遠遠低於同期標准普爾21%的增長,是1980年以來的首次落後.
2007年3月1日晚間,「股神」沃倫·巴菲特麾下的投資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財政年度的業績,數據顯示,得益於颶風「爽約」,公司主營的保險業務獲利頗豐,伯克希爾公司去年利潤增長了29.2%,盈利達110.2億美元(高於2005年同期的85.3億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為5338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間,伯克希爾公司凈資產的年均增長率達21.4%,累計增長361156%;同期標准普爾500指數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長率為10.4%,累計增長幅為6479%。
2007年3月1日,伯克希爾公司A股股價上漲410美元,收於106600美元。去年伯克希爾A股股價上漲了23%,相形之下,標普500指數成分股股價平均漲幅僅為9%。
巴菲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他依靠股票、外匯市場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翁。他倡導的價值投資理論風靡世界。價值投資並不復雜,巴菲特曾將其歸結為三點:把股票看成許多微型的商業單元;把市場波動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敵人(利潤有時候來自對朋友的愚忠);購買股票的價格應低於你所能承受的價位。「從短期來看,市場是一架投票計算器。但從長期看,它是一架稱重器」——事實上,掌握這些理念並不困難,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樣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巴菲特似乎從不試圖通過股票賺錢,他購買股票的基礎是:假設次日關閉股市、或在五年之內不再重新開放。在價值投資理論看來,一旦看到市場波動而認為有利可圖,投資就變成了投機,沒有什麼比賭博心態更影響投資。」
巴菲特2006年6月25日宣布,他將捐出總價達370億美元的私人財富投向慈善事業。這筆巨額善款將分別進入全球首富、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創立的慈善基金會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會。巴菲特捐出的370億美元是美國迄今為止出現的最大一筆私人慈善捐贈。
據路透社報道,伯克希爾-哈撒韋投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巴菲特現年75歲,《福布斯》雜志預計他的身價為620億美元,是全球首富。370億元的善款佔到了巴菲特財產的大約60%。
巴菲特在一封寫給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會的信中說,他將捐出1000萬股伯克希爾公司B股的股票,按照市值計算,等於巴菲特將向蓋茨基金捐贈300億美元。
蓋茨基金會發表聲明說:「我們對我們的朋友沃倫·巴菲特的決定受寵若驚。他選擇了向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捐出他的大部分財富,來解決這個世界最具挑戰性的不平等問題。」
此外,巴菲特將向為已故妻子創立的慈善基金捐出100萬股股票,同時向他三個孩子的慈善基金分別捐贈35萬股的股票。
不久前,蓋茨剛剛宣布他將在兩年內逐步移交他在微軟的日常管理職責,以便全身心投入蓋茨基金會的工作。蓋茨基金會的總財產目前已達300億美元。該基金會致力於幫助發展中國家的醫療事業以及發展美國的教育。
《福布斯》雜志3月6日發布2008年度全球富豪榜,「股神」沃倫·巴菲特由於所持股票大漲,身家猛增100億美元至620億美元,問鼎全球首富;墨西哥電信大王卡洛斯·斯利姆·埃盧位列第二,其個人資產為600億美元,比去年的490億美元猛增110億美元;曾經連續13年蟬聯首富桂冠的微軟主席比爾·蓋茨則退居第三,個人資產為580億美元,比去年增長20億美元。
❽ 美國股市屢創新高站上3萬點,為什麼A股總在3000多點徘徊
美國股市是全球股市老大,而A股是全球股市小弟,美股和A股根本不在一個檔次,拿A股跟美股相比,都給A股長臉了,兩者之間差距太大,根本沒有可比性。
美國股市屢屢創新並不是稀奇的事,本周美股又創新高了,近十幾年美股哪一年不創新高呢?
但A股不同想要6124點新高還太遙遠,A股特徵就是“保3000點”,當大盤指數超過3000點很快又被打壓回來,這是A股近十幾年為什麼總要回頭在3000點徘徊的真正原因。
A股是半封閉的,對全球股市資金開一半的門,全球各國資金還不敢進去,但即使壯大進來A股的,最終也是關門不讓這些資金出去了,關門把這些資金強制圈走,導致A股常年缺乏資金,始終無法擺脫3000點的噩夢。
匯總分析
通過上面分析得知,美國股市屢創新高,A股徘徊在3000點的真正原因有以下幾點:
1、美股是投資市場,A股是融資市場
2、美股制度完善,A股制度千瘡百孔
3、美股永不缺資金,A股嚴重缺資金
以上這三點就是美國股市與銀A股市場存在的區別,這也難怪美股沒有最高點,只有最高點;A股追求“穩”,永保3000點不倒,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❾ 樓雲峰是美國統一證券老闆嗎他推銷股票都是真的嗎
不好說,只能說參考吧
❿ 全球金融巨頭都有誰
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代表數字資產銀行時代的到來
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讓世界金融市場瞬息萬變,為此受到各個金融領域的密切關注,科技金融已經影響了傳統銀行業的發展,眾多銀行業務開始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生物識別等關鍵技術開展服務。
目前全球加密數字資產總市值近2000萬億美元,未來還在持續增長,安全有保障加密數字資產的管理和增值服務,成為了市場的空白,越來越多的用戶,渴望能夠出現專業的數字資產銀行提供金融服務,2019年9月全球首家合法合規加密數字資產銀行---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應運而生。
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Untied States Wall Street Fund Investment Bank ),注冊資金10億美金,歷經3年審核,由美國政府批准成立,獲得了美國政府發放的數字貨幣經營證書,是全球化數字資產管理和金融服務機構,銀行依法運營,對品質追求卓越,為客戶提供安全、專業、便捷的各類數字貨幣業務,基於銀行自身10多年傳統金融的經驗,結合數字金融優勢,積極促進全球經濟發展。
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具有合法發行數字資產的許可權,ASSET是基於區塊鏈技術,以不動產 資產證券化為依託,恆量發行的數字資產。以ASSET為通用資產,廣泛應用於銀行的每項服務,ASSET將加密資產流通過程,進行了最大程度的簡化,再也無需通過第三方平台,用戶點與點之間可無障礙地建立信任,由此促進全球資產順暢流通。
加密數字資產儲存增值服務,是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的核心服務,用戶通過存儲加密數字資產,可以得到:存儲生息、自由進出、穩健收益的服務。因為銀行自身強大的量化交易、數字資產貸款、杠桿交易等金融業務,都能中收取一定的手續費用。
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基於區塊鏈成熟的智能合約技術,積極實現數字資產與生活消費之間的自由流通,話費充值、汽車加油、購票出行、酒店入住、購買車房、游戲娛樂、藝術品收藏、醫療保健等行業的便捷應用,將陸續開放服務,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最終目標建成一套以區塊鏈智能合約為載體的社會商業共識體系。
根據發展規劃,目前用戶先享受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的各種金融增值服務,未來一年內核心應用生態全部開放,計劃兩年內業務遍及全球大部分國家,普惠用戶數量超過600萬,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會成為一個超級商業經濟體,將是全球加密資產領域的奇跡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