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南財經大學的知名校友
西南財經大學的知名校友:劉家義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尚福林中國銀監會主席,王東,女,西南財經大學EMBA學員,當選2006年全國十大EMBA精英人物。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劉新華,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姜洋,前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周正慶等等。
西南財經大學校友總會成立於2007年10月13日,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工作機制,秉承「凝聚情感、成就校友、助力西財、奉獻社會」的工作理念,聚集校友資源,拓展合作渠道,為校友事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同時,在宣傳西南財經大學、促進各地校友會建設與發展、推動校友與母校之間的交流合作等方面已見成效。
『貳』 哪種經濟類雜志更適合大學生投稿,應該怎樣投,什麼類的文章更受歡迎
經濟理論類核心期刊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單位 通訊地址
1 經濟學動態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2 經濟評論 武漢大學經濟學院 武漢大學經濟學院(430072)
3 中國經濟史研究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4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5號(100732)
5 當代經濟研究 中國《資本論》研究會 長春市人民大街長春稅務學院(130021)
6 當代財經 江西財經學院 江西財經學院(330013)
7 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 福建社會科學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8 經濟學家 西南財經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610074)
9 南開經濟研究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天津市八里台南開大學(300071)
10 財貿研究 安徽財貿學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業路243號(233041)
11 經濟科學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北京大學法學樓(100871)
12 學術研究 廣東社會科學聯合會 廣州市黃華路四號之二(510074)
13 中南財經大學學報 中南財經大學 武漢市武珞路114號(430064)
14 經濟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15 探索 中共四川省委第二黨校,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 重慶市渝州路160號(400041)
16 當代經濟科學 陝西省財經學院 西安市緯二街(710061)
世界經濟類核心期刊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單位 通訊地址
1 世界經濟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中國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北京建國門內大街5號(100732)
2 世界經濟與政治 中國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北京建國門內大街5號(100732)
3 世界經濟研究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號497室(200020)
4 西亞非洲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非洲研究所 北京鼓樓西大街158號(100720)
5 拉丁美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北京1104信箱(100007)
6 東北亞論壇 吉林大學 長春市解放大路123號(130023)
7 經濟學動態 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8 現代國際關系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區萬壽寺甲2號(100081)
9 東歐中亞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 北京市張自忠路3號東院(100007)
10 當代亞太 中國亞洲太平洋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北京市張自忠路3號(100007)
11 現代日本經濟 吉林大學,中華全國日本經濟學會 長春市解放大路123號(130023)
12 亞太經濟 福建社會科學院亞太經濟研究所 福州市柳河路18號(350001)
13 國際經濟合作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際經濟合作研究所 北京市安定門外東後巷28號(100710)
14 國際貿易 中國外貿部國際貿易研究所,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北京市安定門外東後巷28號(100710)
15 國際貿易問題 中國外貿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00029)
16 歐洲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5號1493室(100732)
17 世界經濟文匯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上海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200433)
18 國外社會科學情況(改名為: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江蘇亞歐區域經濟研究所 南京市虎踞北路12號(210013)
19 國際經濟評論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5號15層(100732)
20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中央編譯局馬列主義研究室 北京西城區西斜街36號(100032)
中國經濟,經濟計劃與管理類核心期刊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單位 通訊地址
1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商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5號(100732)
2 經濟改革與發展(改名為:宏觀經濟研究)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月壇北街25號(100834)
3 管理世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北京北三環中路6號12層(100011)
4 特區經濟 《特區經濟》編輯部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沙咀西路椰數花園一棟二單元401室(518048)
5 經濟學動態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6 經濟體制改革 四川省社科院 成都市青羊宮四川省社科院(610072)
7 經濟問題探索 雲南省經濟學會,雲南省經濟研究所 昆明市東風東路156號(650041)
8 經濟學家 西南財經大學 成都市外西光華村55號西南財經大學(610074)
9 經濟問題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太原市並州南路282號(030006)
10 經濟縱橫 吉林省經濟學團體聯合會 長春市文化胡同2號(130061)
11 經濟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12 上海經濟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505室(200020)
13 特區理論與實踐 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中共深圳市委黨校 廣東省深圳市愛國路市委黨校綜合樓11層(518003)
14 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 福建社會科學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15 江蘇經濟探討 江蘇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 南京市虎踞北路12號(210013)
16 湖南經濟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體改委 長沙市五一中路韭菜園新富城富安大樓四層一號(410011)
17 當代財經 江西財經學院 南昌市廬山中大道江西財經學院(330013)
18 經濟管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19 中南財經大學學報 中南財經大學 武漢市武珞路114號(430064)
20 經濟與管理研究 北京經濟學院 北京市朝外紅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內(100026)
21 南方經濟 廣東經濟學會 廣州市黃華路4號之二(510050)
22 浙江經濟 浙江省計劃經濟委員會 杭州市省府路九蓮村19號(310007)
23 中國勞動科學 勞動人事部勞動科學研究所,中國勞動學會 北京市朝陽區惠新西街17號(100029)
24 港澳經濟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 廣州市東山新河浦路6號之一(510080)
25 宏觀經濟管理 國家計劃委員會 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國家計委(100824)
26 經濟評論 武漢大學經濟學院 武漢市武漢大學經濟學院(430072)
27 經濟改革 陝西省社科院,陝西省經濟體改委 西安市陵園路南路7號(710061)
28 改革與理論 河南省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 鄭州市政三街1號(450003)
29 改革與戰略 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西經濟社會技術發展研究所 南寧市新竹路5號(530022)
30 中國工業經濟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31 中國房地產 天津市房地產管理局 天津市和平區南海路和安里6號(300050)
32 物資流通研究 遼寧省物資集團,了聲物資流通協會 沈陽市和平區三好街54號(110001)
33 城市改革與發展 成都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 成都銀絲街24號(610017)
34 北方經濟 內蒙古自治區計劃委員會 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58號(010020)
35 財經科學 西南財經大學 成都市外西光華村55號西南財經大學(610074)
36 財經研究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市國定路777號(200433)
37 中國物資流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貿易部,中國物資流通協會 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北街25號(100834)
38 中國經濟問題 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 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大學內(361005)
39 經濟經緯:河南財經學院學報 河南財經學院 鄭州市文化路80號(450002)
會計類核心期刊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單位 通訊地址
1 會計研究 中國會計學會 北京復興門外三里河財政部(100820)
2 上海會計 上海市會計學會 上海市山西路(宜山路口)2230號1415室(200233)
3 財會研究 甘肅省財政學會 蘭州市東崗西路616號(730000)
4 中國審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 北京市海淀區白石橋路甲4號(100086)
5 財務與會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西街甲11號院3號樓(100036)
6 中國農業會計 農業部財務司,中國農業會計學會 北京農展館南里11號(100026)
7 廣西會計 廣西會計學會 南寧市桃源路廣西財政大廈(530021)
8 財會通訊 江西財經學院 武漢市武昌紫陽東路21號(430070)
9 四川會計 四川省會計學會,四川省財務成本研究會 成都市南新街37號(610016)
10 當代財經 江西財經學院 南昌市廬山中大道江西財經學院(330013)
11 財會月刊 武漢市財政局 武漢市漢口萬松園路19號大院內(430022)
12 審計與經濟研究 南京審計學院 南京市北圩路77號南京審計學院(210029)
13 財貿研究:安徽財貿學院學報 安徽財貿學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業路243號(233041)
14 審計理論與實踐 遼寧省審計學會 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崇山路38-1號遼寧省審計學會(110032)
15 財經理論與實踐 湖南財經學院 長沙市西河石佳沖湖南財經學院(410079)
16 山西財經學院學報(改名為: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山西財經學院 太原市南內環街339號(030012)
17 審計研究 中國審計學會,中國內部審計學會 北京市白石橋路甲4號(100086)
農業經濟類核心期刊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單位 通訊地址
1 中國農村經濟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5號(100732)
2 農業經濟問題 中國農業經濟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經濟研究會 北京市西郊白石橋路30號(100081)
3 農業現代化研究 中國科學院農業研究委員會,長沙農業現代化所 長沙市馬坡嶺(410125)
4 農業經濟 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會 沈陽市東陵馬官橋(110161)
5 中國農墾經濟 中國農墾經濟研究會,中國農墾經濟研究與技術開發中心 北京市西四磚塔胡同56號(100810)
6 農場經濟管理 黑龍江農場管理學會,黑龍江省農墾經濟研究會 哈爾濱市香坊區公濱路441號(150036)
7 經濟問題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太原市並州南路282號(030006)
8 林業經濟 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安外勝古南星17樓(100029)
9 農村經濟 四川省農村經濟學會 成都市青羊宮社科院(610072)
10 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 福建社會科學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11 農村經濟導刊 浙江農村工作辦公室 杭州市武林路戒壇寺巷25號宏昌賓館寫字樓一樓(310006)
12 江蘇農村經濟 江蘇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江蘇省農業經濟學會 南京市北京西路70號7棟(210013)
13 中國農村觀察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5號(100732)
14 江西農業經濟 江西省農業廳,江西省農業經濟協會 南昌市北京西路江西省農業廳大樓506室(330046)
15 世界農業 中國農業出版社 北京市朝陽區亮馬橋(100026)
16 南方農村 廣東省農村經濟學會,廣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 廣州市五山白石崗(510640)
17 鄉鎮經濟研究(改名為:鄉鎮經濟) 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農村經濟培訓中心,合肥農村經濟管理學院 合肥市西郊蜀山南(230031)
18 生態經濟 中國生態經濟學會,雲南省生態經濟學會 昆明市五華山省政府18工程辦公室(650021)
19 農村發展論叢 中共江西省委農村工作委員會,江西省人民政府農村工作辦公室 南昌市中共江西省委大院綜合大樓二樓(330006)
20 農業技術經濟 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白石橋路30號(100081)
21 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 農業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 北京農展館南里11號(100026)
22 中國農業會計 農業部財務司,中國農業會計學會 北京農展館南里11號(100026)
23 漁業經濟研究 黑龍江省漁業經濟學會,黑龍江省漁業經濟研究所 哈爾濱市道里通江街178號(150018)
24 中國土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北京市西城區安德路6號(100011)
工業經濟類核心期刊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單位 通訊地址
1 中國工業經濟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門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2 經濟管理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門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3 煤炭經濟研究 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煤炭科學院總院經濟研究所 北京和平里煤炭科學研究院院總院經濟所(100013)
4 中外管理 中國管理科學院研究中心 北京市玉淵潭公園望海樓賓館《中外管理》發行部(100038)
5 福建論壇.社會版 福建社會科學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6 經濟體制改革 四川聲社會科學院 成都市青羊宮四川省社會科學院(610072)
7 企業經濟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江西省投資公司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255號(330006)
8 管理世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北京北三環中路6號12層(100011)
9 經濟問題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太原市並州南路282號(030006)
10 經濟工作通訊(改名為:中國經貿導刊)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北街甲3號(100037)
11 現代企業導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復興門外大街A2號中化大廈601室(100045)
12 經濟縱橫 吉林省經濟學團體委員會 長春市文化胡同2號(130061)
13 浙江經濟 浙江省計劃經濟委員會 杭州市省府路九蓮村19號(310007)
14 上海企業 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上海企業管理協會 上海市延安中路988號(200040)
15 建築經濟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經濟學術委員會 北京市西外車公庄大街19號(100044)
16 經濟學動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門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17 經濟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門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18 經濟問題探索 雲南省經濟學會,雲南省經濟研究所 昆明市東風東路156號(650041)
19 企業活力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鄭州市文化路50號(450002)
20 外國經濟與管理 上海財經大學財政經濟研究所 上海市國定路777號(200433)
21 改革 重慶社會科學院 重慶市江北區橋北村270號(400020)
22 經濟論壇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石家莊市裕華西路423號(050051)
23 企業管理 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企業家協會 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南路17號(100044)
24 管理現代化 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 北京海淀區民族學院南路5號(100081)
25 上海經濟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號505室(200020)
26 經濟與管理研究 北京經濟學院 北京市朝外紅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內(100026)
27 企業家 湖北省經濟貿易委員會 武漢市武昌民主路250號(430061)
28 工業技術經濟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 長春市人民大街732號(130021)
29 經濟師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太原並州南路282號(030006)
30 集團經濟研究 中國集團公司促進會,蘇州企業集團研究會 江蘇省蘇州市胥江路45號(215002)
31 經營與管理 天津市企業管理學會 天津市南開區水上公園路16號(300191)
32 國有資產管理 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科學研究所 北京市三里河2區11號樓乙樓二層(100045)
33 經濟改革與發展(改名為:宏觀經濟研究)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月壇北街25號(100832)
34 財經科學 西南財經大學 成都市外西光華村西南財經大學(610074)
35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市海淀區中國人民大學校內(100872)
36 郵電企業管理 人民郵電報社 北京市朝陽區安宛路11號郵電新聞大廈(100029)
貿易經濟類核心期刊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單位 通訊地址
1 國際貿易問題 中國外貿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對外貿易大學(100023)
2 商業經濟研究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 北京復興門內大街45號國家內貿局東樓(100801)
3 商業經濟與管理 杭州商學院 杭州市教工路29號(310035)
4 價格理論與實踐 國家計劃委員會 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北小街2號院3號樓(100837)
5 國際經貿探索 廣州對外貿易學院 廣州市白雲區大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510450)
6 國際貿易 中國外貿部國際貿易研究所,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北京市安定門外東後巷28號(100710)
7 中國物價 國家計劃委員會市場與價格研究所 北京市月壇北小街2號(100837)
8 財貿經濟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9 北京商學院學報 北京商學院 北京阜成路33號(100037)
10 價格月刊 江西省物價局 江西省南昌市二七北路317號(330006)
11 對外經貿實務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協會 武漢市武昌卓刀泉路198號(430079)
12 商業研究 黑龍江商學院 哈爾濱道里區通達街138號(150076)
13 財貿研究:安徽財貿學院學報 安徽財貿學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業路243號(233041)
14 財金貿易 山西省經貿委 太原市迎澤大街229號山西省貿易大樓7層西端(030001)
15 世界經濟 世界經濟學會,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資源研究所 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5號(100732)
16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對外貿易大學 北京朝陽區惠新東街(100029)
17 商場現代化 國家國內貿易局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二區11號樓(100045)
18 江蘇商論 江蘇省貿易廳,江蘇省商業經濟學會 南京市中山北路101號(210009)
19 商業經濟文薈 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 廣州市東山菜園東19號(510080)
20 國際經濟合作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際經濟合作研究所 北京市安定門外東後巷28號(100710)
21 國際商務研究: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學報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上海古北路620號(200335)
財政、國家財政類核心期刊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單位 通訊地址
1 財政研究 中國財經學會 北京市復興門外三里河財政部科研所(100820)
2 稅務與經濟 國家稅務總局,長春稅務學院 長春市人民大街102號(130021)
3 財經問題研究 東北財經大學 遼寧省大連市黑石礁東北財經大學(116023)
4 財會研究 甘肅省財政學會 蘭州市東崗西路616號(730000)
5 財貿經濟 中國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6 財金貿易 山西省經貿委等 太原市迎澤大街229號山西省貿易大樓7層西端(030001)
7 湖北財政研究 湖北省財政廳調研室,湖北省財政學會 武漢市武昌洪山路省財政廳(430071)
8 當代財經 江西財經學院 南昌廣廬山中大道江西財經學院(330013)
9 四川財政 四川省財政廳,四川省財政學會 成都市南新街37號四川省財政廳內(610016)
10 財經研究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市國定路777號(200433)
11 稅務研究 中國稅務學會 北京市玄武區棗林前街68號(100053)
12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市西直門外學院路39號(100081)
13 財經科學 西南財經大學 成都市外西光華村西南財經大學(610074)
14 上海財稅 上海市財政局 上海市九江路60號(200002)
15 稅收與企業 山西省稅務局,山西省地方稅務局 太原市水西門大街64號(030002)
16 財經理論與實踐 湖南財經學院 長沙市西河石佳沖湖南財經學院(410079)
17 財經論從 浙江財經學院 杭州市文一路西端浙江財經學院新址(310012)
18 外國經濟與管理 上海財經大學財政經濟研究所 上海市國定路777號(200433)
19 涉外稅務 中國稅務學會國際稅收研究會,深圳市稅務學會 廣東省深圳市松園路11號(518008)
20 中國財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北京市萬壽路乙27號北京187信箱(100036)
21 中國稅務 國家稅務總局 北京市宣武區棗林學街68號(100053)
貨幣/金融、銀行/保險類核心期刊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單位 通訊地址
1 金融理論與實踐 河南省金融學會,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 鄭州市豐產路21號河南省人民銀行(450002)
2 銀行與企業 中國金融學會,中國人民銀行武漢支行 武漢市武昌中南路69號(430071)
3 金融研究 中國金融學會 北京海淀區阜成路18號華融大廈金融研究所(100037)
4 金融管理科學(改名為:河南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河南省金融管理幹部學院 鄭州市鄭花路29號(450008)
5 國際金融 中國銀行總行 北京市西交民巷17號(100818)
6 金融與經濟 江西省金融學會,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 江西省南昌市鐵街25號11樓(330008)
7 國際金融研究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中國國際金融學會 北京市區郊民巷17號(100031)
8 中國投資管理 中國人民建設銀行 北京市復興路丙12號建行總行轉(100810)
9 財貿經濟 中國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100836)
10 農村金融研究 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村金融學會 北京市復興路甲23號中國農業銀行(100036)
11 財經理論與實踐 湖南財經學院 長沙市西河石佳沖湖南財經學院新址(310012)
12 財金貿易 山西省經貿委等 太原市迎澤大街229號山西省貿易大樓7層西端(030001)
13 廣東金融 廣東金融學會 廣州市沿江西路137號南樓4樓(510120)
14 中國金融 中國人民銀行 北京市宣武區廣安門外小紅廟南街3號(100055)
15 上海金融 上海市金融學會 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路18號銀都大廈802,809(200120)
16 投資研究 中國投資學會,中國建設銀行行政研究所 北京市金融大街25號中國建設銀行行政研究室(100032)
17 保險研究 中國保險學會 北京市西郊民巷22巷(100031)
18 上海保險 上海市保險學會 上海市九江路60號(200002)
19 證券市場導報 深圳證券交易所 深圳市深南東路5045號深圳證券交易所14樓(518010)
『叄』 哪種雜志是企業管理與宣傳的
問題問的不明確,但是每個雜志社基本上都可以做廣告的,個別的除外。
『肆』 我國銀行體制的基本構成
原載《2000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興起了我國經濟的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大潮。在這個過程中,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的對外開放則是這一潮流中的一支重要的支流。對這一支流的剖析,不僅有助於我們加強對我國經濟改革開放潮流的認識,更是我們籍以判斷其未來走向的必要依據。
所謂金融體制實際上就是所有金融活動的運作方式、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等要素的總和。具體而言,金融體制由金融機構體制、金融調控監管體制和金融市場體制組成。本文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分析將分別從這3個方面進行展開。
一、我國的金融機構改革
(一)我國中央銀行的形成及其發展
從建國初期到1978年間,我國的金融體制在本質上表現為「大一統」的銀行體制。在這一時期,中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唯一的一家銀行既承擔了「中央銀行」的管理職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資金,又從事「商業銀行」活動,辦理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的業務,集現金中心、結算中心和信貸中心於一體。[1]這種「大一統」的銀行體制顯然與改革開放的市場化目標相抵牾。因此,金融體制改革的第一步,只能以建立完整的中央銀行制度為發端。
1979年,先是中國農業銀行,繼而是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設出來。這兩家被中國人民銀行長期兼並的銀行終於又恢復了獨立地位。隨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後改名為中國建設銀行)也從財政部獨立出來,納入銀行體系。1982年9月,國務院下達的文件明確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各專業銀行按照指定的5個方面受中國人民銀行領導。1983年9月,國務院再次下達文件,決定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務院領導和管理全國金融事業的國家機關,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另行成立中國工商銀行,辦理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1984年1月,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成為承接原由中國人民銀行辦理的城鎮工商企業存貸款及城鎮居民儲蓄業務的專業銀行。同年我國又批准設立了眾多的城市信用社,並在全國普遍發展了農村信用社。至此一個完整的專業銀行體系最終在我國確立。所謂專業銀行體系是指業務劃塊作嚴格的分割,專門從事某一方面業務的銀行分工格局。如中國農業銀行主要辦理農村地區的業務;中國銀行作為外匯專業銀行則限於外匯業務及與此相關的人民幣業務;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以基本建設貸款為主要業務。
隨著專業銀行體系的建立,中國人民銀行方得以從一般的銀行業務中擺脫出來,成為以金融管理為職責的中央銀行。國家外管局也劃歸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在職能及其相互關繫上的界定由此正式完成。中國中國人民銀行單獨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在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我國的金融體制向市場化方向的根本轉變。但是,中央銀行和專業銀行的分設僅僅是一個開端,由於我國傳統體制的積弊相當深厚,金融體制市場化的最終完成必然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
1986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銀行管理暫行條例》,該條例對中央銀行的職能的規定仍然帶有濃重的傳統體制色彩。例如,只規定中國中國人民銀行的各項權力,缺少相應的約束條款;賦予中國人民銀行以發展經濟、穩定貨幣和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等相互沖突的多重政策目標。中國人民銀行盡管在理論上成為中央銀行,但在實際上仍然辦理某些經營性業務,如以「支持地方經濟」的名義對非金融部門發放貸款,但貸款質量欠佳,本息回收率較低,損害了其中央銀行的形象;中國人民銀行還自辦證券公司、城市信用社、融資中心和咨詢公司等盈利性機構,既造成不小的損失,又與其宏觀管理的職責相沖突,削弱了中央銀行的威信;同時,由於當時實行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利潤分成的預算制度,強化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利潤動機,扭曲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行為。此外,專業銀行繼續承擔著某些政府功能,如辦理政策性貸款等。
為了扭轉這種狀況,1993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把中國中國人民銀行辦成真正的中央銀行。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的地位、性質和職能得到了更為明確、詳盡的法律規定,廓清了以前的許多模糊認識,並對中國人民銀行的行為制定了限制性條款,如不得對金融機構的帳戶透支,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提供貸款,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提供貸款,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擔保等。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條例》、《票據管理辦法》和《支付結算辦法》等涉及機構管理、風險監管方面的規章近百件。這些都顯示了我國中央銀行制度的市場化特徵的日趨完善。1998年5月,中共中央建立了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使中央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黨的領導實現垂直領導體制。上述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擺脫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級政府)的干預,徹底消除中央銀行的盈利行為,使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也擺脫地方政府的干預。
長期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主要是按行政區劃建制,依省、市、地(市)、縣設立對等的分支機構,由此形成如下弊端:(1)層次多、運轉慢,為地方政府幹預金融洞開方便之門,不能適應不同地區人均收入水平、金融業務規模、金融機構數量、監管任務不同的要求,也有悖於資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原則;(2)職能分工不明確,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縣支行的職能相似,不利於搞好金融監管工作;(3)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經常存在利益沖突,省(市)、地(市)重疊設置的分行,在有利可圖的工作上相互競爭,在無利可圖的工作上相互推委、扯皮,工作缺乏效率。為了獨立、公正、有效地履行職能,中國人民銀行於1998年開始調整組織體系,跨行政區設立分支機構。
中國人民銀行於1998年11月撤消了31個省級分行,組建了9個跨省分行,同時與所辦的證券公司、融資中心和各種經濟實體徹底脫鉤。至此,我國的中央銀行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表1 中國人民銀行九大分行及其轄區
分行名稱
管轄地區
天津分行
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沈陽分行
遼寧、吉林、黑龍江
上海分行
上海、浙江、福建
南京分行
江蘇、安徽
濟南分行
山東、河南
武漢分行
江西、湖北、湖南
廣州分行
廣東、廣西、海南
成都分行
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西安分行
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中國人民銀行撤消省級分行以後,9個跨省分行的工作與我國現行省級政府強大的行政權力結構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別是在金融監管方面。除國有商業銀行外,許多地方金融機構是省級政府控股的,中國人民銀行對這些機構的監管和處罰仍然有很大阻力,因為法院和司法部門是隸屬於地方政府的,所以在金融機構的關閉、債務償還、企業逃債違約、存款糾紛、對金融機構的亂收費等方面很難得到公正的司法執行。這些問題有待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予以解決。
(二)銀行的商業化進程
80年代初的專業銀行體制的建立僅僅是在理順我國的銀行機構體制邁出了第一步。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尚未完全從一般的業務經營中擺脫出來,另一方面,專業銀行也仍在辦理某些政策性業務,且其經營的商業化仍然步履艱難,機關化的運作方式嚴重阻礙了專業銀行的發展。為了促進專業銀行的商業化經營,我國於1980年開始對這些銀行實行經濟核算,試圖改變傳統的「大鍋飯」現象。1983年,銀行系統開始實行「全額利潤留成制度」,把各項指標考核與利潤留成掛鉤,使專業銀行初步確立了利潤、風險和成本等一系列經營范疇。1987年核定「三率」,即成本率、綜合費用率、利潤留成與增補信貸基金或保險周轉金的比率,下放「六權」,即業務經營自主權、信貸資金調配權、利率費率浮動權、內部機構設置權、留成利潤支配權、中層幹部任免及職工招聘與獎懲權,突破了傳統的高度壟斷集中的管理體制,使專業銀行的經營機制逐步向商業化轉變。
接著,我國又開始探索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的途徑,允許專業銀行向綜合化經營的方向發展,出現了「農行進城,中行上岸,工行下鄉」的現象。這種業務的相互交叉和競爭,為專業銀行深化改革和商業化經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專業銀行之間的業務交叉,「專業銀行」的稱謂也逐漸消亡,轉而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所取代。從目前情況看,各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仍以自己所專長的專業分工為主,交叉業務為輔。
與此同時,我國從1986年起陸續建立了一批新興商業銀行,如4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即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和一些區域性商業銀行,如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浦東發展銀行、福建興業銀行、海南發展銀行(已關閉)、煙台住房儲蓄銀行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等,藉以推動我國銀行體系的市場化建設。尤其是打破了專業分工和地域格局,從一開始就擺脫了政策性業務的桎梏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交通銀行的重新組建,標志著新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的誕生。在此期間,在我國的許多中心城市還逐步建立了城市信用社。
金融機構的改革在農村也在向縱深推進。1980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討論銀行工作時指出,要把農村信用社辦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1984年8月,國務院批准中國農業銀行《關於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體制》的報告,把農村信用社納入了中國農業銀行的領導。這與我國當時仍實行傳統的集中管理的金融體制有關。隨著金融體制的逐步市場化,金融風險也日益增加。為了避免政府承擔過多的風險,根據《國務院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我國從1996年9月開始進行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銀行的脫鉤工作,全國5萬多個農村信用社和2 400多個縣聯社與中國農業銀行順利脫鉤,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管理和金融監管分別由縣聯社和中國人民銀行擔任。
1993年12月,我國決定加大對4大專業銀行的商業化改造的力度。國務院下發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組織體系建設的里程碑。《決定》提出了「把國家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國有商業銀行」的口號。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分設,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分離,國家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變的目標。為此,我國在1994年先後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專業銀行的政策性業務逐步劃轉到政策性銀行,經營機制進一步向市場化靠攏。1995年,我國發布的《商業銀行法》又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並且以其全部法人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於是,各銀行紛紛建立了單一法人制度,陸續取消了分支機構的法人地位。4大國有專業銀行逐步完成了改組成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過程,專業銀行商業化也進入了實質性的實施階段。這一時期我國還成立了中國民生銀行,各市的城市信用社也於1996年分別合並組成了城市合作銀行,並在1998年更名為城市商業銀行。我國的商業銀行體系由此得到了進一步壯大。
我國的4大國有商業銀行是目前世界上分支機構最多(各有8 000-10 000家分支機構),員工人數最多(各有15-60萬人)的銀行,但由於長期的機關化運作使其費用開支十分龐大,經營效率卻相當低下。為了促進其商業化的進程,自1998年起,國有商業銀行的省分行和省會城市分行陸續合並,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在1999年已撤消了一大批的縣級支行。同時,在財務、住房、工資、養老金、醫療等方面也實行了全面的改革,加速向商業化經營的方向發展。
在,1998年推出的有關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其他內容還包括:改革和完善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機制以及呆壞帳准備金提取和核銷制度;擴大貸款質量5級分類法的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加強中央財政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支持,通過發行2 700億元特種國債籌措資金,以增加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某些貸款實際用於財政支出的部分予以補救或改變;將現行金融會計制度中不符合金融業謹慎原則的內容加以修正。
1999年4月20日,我國組建了第一家以經營並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為主業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注冊資金100億元,由財政部全額撥付,負責購買或託管中國建設銀行的不良貸款。其後,我國又先後成立了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分別購買或託管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這些公司均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有獨資金融企業,其主要任務是負責接收、管理、處置對口銀行劃轉的不良貸款,最大限度地保全資產、減少損失。其主要運作方式為:綜合運用出售、置換、資產重組、債轉股、證券化等方法對貸款及抵押品進行處置;對債務人提供管理咨詢、收購兼並、分立重組、包裝上市等方面的服務;對確屬資不抵債的企業進行破產清算;此外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境內外投資者出售債權和股權。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不良貸款的范圍是:按當前貸款分類辦法剝離逾期、呆滯、呆帳貸款(其中待核銷貸款以及1996年以來新發放並已逾期的貸款除外)。
(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崛起
為了推動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滿足我國經濟增長對資金的迫切需求,我國於1979年開始著手發展信託業。1979年10月,中國銀行重建信託咨詢部(後改建為信託咨詢公司),該年10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信公司)成立。以此為標志,我國的信託公司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一些地區和部門開始籌建不同形式的信託投資公司。為了促進信託業的發展,國務院於1980年作出了銀行試辦各種信託業務的決定,鼓勵銀行支持經濟橫向聯合。當時的主要考慮是:(1)銀行是金融機構,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辦法和擁有熟悉金融業務的人才,把信託業務納入銀行軌道較為穩妥;(2)銀行機構多,信息快,調控機制靈敏,貫徹國家方針政策得力;(3)銀行資金雄厚,信譽卓著,與工商企業和人民群眾聯系密切,開展新的業務容易為社會所接受。
根據這種情況,中國人民銀行於1980年8月召開了全國分行行長座談會,並作出決定:企業及企業主管部門的多餘資金,可以委託銀行對指定地區和企業投資或貸款,也可以委託銀行代選對象進行投資或貸款。同時,為保證信託業務能夠規范有序地開展,同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出《關於積極開辦信託業務的通知》,對發展信託業務的步驟、業務人員素質等有了明文規定。1981年7月,在中國人民銀行召開的13省、市信託工作座談會和8月的會議上,銀行辦理信託業務被視為金融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在兩次會議精神的推動下,我國的信託投資機構迅速發展,觸角幾乎覆蓋了全國各個地區和國民經濟的所有領域。到1981年末,全國共有各種信託投資機構600多家。
我國的信託公司主要有4個大類:(1)全國性信託公司,即中央一級直屬國務院。經過清理整頓,目前僅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1家。(2)地方政府主辦的信託公司。一般由地方財政、計經委等政府主管部門出資籌辦。(3)銀行系統的信託公司。主要指原4大專業銀行所屬的信託公司。這類公司資產雄厚,分布極廣,得益於銀行原有的業務聯系和活動空間,具有其他信託公司所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是信託公司的主體。隨著我國實現金融業的分業經營,這些信託公司已全部撤消。(4)民間出資的信託公司,如上海愛建信託投資公司。
1979年4月9日國務院批轉的《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分行長會議紀要》決定逐步恢復保險業務,設立保險公司。2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了《關於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和加強保險機構的通知》。1980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恢復辦理國內業務。1991年初,交通銀行成立了太平洋保險公司。1993年以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完成了財產險、人壽險和再保險業務的分離,改組設立了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下轄中保財產保險公司、中保人壽保險公司和中保再保險公司3家子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與交通銀行脫鉤,改制為獨立的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將6家子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取消,將其改組為直屬分公司。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還陸續批准設立了一批新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如大眾、天安、華泰、永安、華安、泰康、新華等保險公司,保險業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獨攬轉向「百家爭鳴」。
我國在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是,一方面亟需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國內的外匯資金又極度匱乏。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就需要通過國際租賃業務,開辟利用外資的新渠道。1980年初,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組織了一個考察團赴日本考察現代租賃業務,開始了我國租賃業務最初的嘗試。由此,租賃業作為一種利用外資的「新技術」被傳入我國。1981年,為了更好地開展租賃業務,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先與北京機電設備公司、日本東方租賃公司共同創建了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租賃公司——中國東方租賃有限公司,後又與國家物資局等單位合建了中國租賃有限公司。這幾家租賃公司的成立,標志著現代租賃業務在我國的誕生,以及現代租賃體制在我國的建立。
80年代初,為了適應企業更新改造設備的需要,一些地區,如上海也出現了專門從事設備租賃業務的租賃公司,成立了國際租賃有限公司、太平洋租賃有限公司、聯合租賃有限公司等3家中外合資的商業租賃公司和由國內幾家銀行合資的上海國際租賃公司。到1993年,我國的金融租賃公司已多達13家。
此外,我國的證券公司、財務公司、典當行等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在改革的進程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1987年,我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在深圳成立,到1994年底,專業證券公司已達91家。1987年我國成立了首家財務公司,到1993年底達到39家。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個體經濟的發展,融資領域的擴大,信用形式的增多,新興的典當業開始復甦,並有日趨活躍的趨勢。1988年,上海第一家典當行——恆源當鋪成立。到1993年,上海已有8家當鋪。
(四)逐步放寬外資銀行的進入
我國從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自1979年起,金融開放就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79-82年間,以日本東京銀行北京代表處設立為開端,陸續有31家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設立代表處。在1982-85年間,我國開始批准外資金融機構在經濟特區設立營業性分支機構的試點,允許它們從事各項外匯金融業務。第一家被批準的是香港的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1985年,我國政府頒布了《經濟特區外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管理條例》,確立了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經濟特區設立營業性分支機構的法律地位,標志著我國金融業開放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1990年9月,為配合中央關於開發開放浦東的戰略決策,國務院批准上海成為中國除經濟特區以外率先引進營業性外資金融機構的沿海開放城市。此後,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長,質量不斷提高,地域不斷擴展。
在1992年和1994年國務院又相繼批准開放大連、天津、青島、南京、寧波、福州和廣州等7個沿海城市和北京、沈陽、石家莊、西安、成都、重慶、武漢、合肥、杭州、蘇州及昆明等11個內陸中心城市,允許在這些城市設立營業性外資金融機構。
1994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1992年起,在上海進行開放保險市場的試點,陸續批准了美國友邦保險公司、日本東京海上保險公司、瑞士豐泰保險公司等4家保險公司上海開設了營業性分公司。1998年,國務院又同意批准英國和澳大利亞的2家保險公司來華展業。
在資本市場方面,1995年,我國建立了第1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與美國摩根·斯坦利合資的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開始探索規范化開放我國資本市場的途徑。
1996年底,經國務院批准,本著「先試點、後全面開放,開始從嚴、以後逐步放開」的原則,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上海浦東外資金融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試點暫行管理辦法》,並開始審批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在上海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9家外資銀行在浦東試辦人民幣業務。1997年3月27日,匯豐銀行上海分行和日本興業銀行上海分行正式舉行了首筆人民幣貸款(協議)的簽字儀式,從而標志著上海外資銀行在浦東進行人民幣業務試點的正式開始,揭開了我國銀行業本外幣業務全面對外開放的序幕。1998年10月,我國又決定增加8家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試點。至此,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已達17家。隨後又批准深圳為第2個允許外資銀行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區。
二、金融調控監管體制改革
(一)銀行資金管理體制改革
我國金融管理體制的集中表現是銀行的資金管理體制,尤其是信貸管理體制,即通過信貸規模的控制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我國的銀行資金管理體制改革主要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1、「統存統貸」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1980年以前,我國的銀行資金管理一直實行高度集中的「統存統貸」管理體制,即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對下屬各級銀行層層下達年度各項存款、貸款和現金投放、回籠的額度指標,各級銀行必須保證計劃的實現。在這一階段,資金供應的管理權和控制權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手裡。
這種貸款規模控制方法存在嚴重的缺陷:(1)貸款規模的操作缺乏嚴肅性,專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採取自上而下的縱向分配方式,基層中國人民銀行無法對當地的專業銀行實施有效的規模控制和監管。(2)貸款規模呈剛性增長,形成資金供應倒逼機制。(3)貸款規模缺乏可調性,難以根據實際需要的變化增減。(4)貸款規模控制不利於資金餘缺的調劑,有些銀行可能規模過剩,有些可能不足。
2、「差額控制」階段。黨的11屆3中全會以後,為了搞活經濟,我國開始實行產品經濟向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轉換,逐步放棄了把實物量作為經濟管理主要內容的方式,轉而把控制價值形態作為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對銀行資金管理所採用的統收統支方式已無法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從1979年起,中國人民銀行開始調整信貸政策和管理辦法,先是在廣東、福建試點,1981年起在全國推廣。這種方法的主要內容是,在信貸資金管理上實行「統一計劃,分級管理,存貸掛鉤,差額包干」,即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統一編制信貸差額包干計劃;各省、市、自治區分行吸收的存款與發放的貸款相應掛鉤,對核定的信貸差額實行包干使用,在差額包干計劃內多吸收的存款和多回收的貸款,可以按規定增加發放流動資金貸款;各項流動資金貸款也可以相互調劑使用;未完成存款計劃和不能如期收回貸款,則只能少發放貸款。
這種「差額控制」方法,通過改變各級基層銀行的指令性計劃單純執行者地位,使之具有在完成存貸差額計劃的條件下發放貸款的自主權,將各級銀行管理資金的權、責、利結合起來,擴大了各級銀行相對獨立經營的自主權,也相應加重了其管好、用好資金的責任,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統存統貸」時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對基層銀行信貸業務干預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以及各級銀行使用資金、總行一家搞資金平衡的狀況,有助於調動基層銀行吸收存款、放好貸款的積極性,促進信貸資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差額控制」是我國金融體制方面試圖沖破傳統的集中分配資金體制的嘗試,其核心是存貸掛鉤、差額包干。實踐證明,「差額包干」雖然比過去的管理辦法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由於這一管理體制會形成存款派生機制,而當時中國人民銀行對信貸資金管理的手段還很不充分,僅僅依靠存貸差額這一手段,並不具有足夠的宏觀調控能力。另一方面,雖然專業銀行開始漸次設立,但由於和中國人民銀行的聯行資金清算沒有分開,仍然吃中國人民銀行資金「大鍋飯」,使得中國人民銀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容易引發信用膨脹。因此,這種體制在本質上還是沒有突破以指令性計劃指標管理為主的框框。為此,我國的信貸管理體制便由「差額控制」轉向了「實存實貸」。
3、「實存實貸」階段。1983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從農村發展到了城市,城市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國務院決定實行銀行統一供應和管理流動資金的體制,財政不再供應和管理企業流動資金,此即所謂「撥改貸」。該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於是,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起,要求各專業銀行在中國人民銀行開設專戶,試行「存貸分戶,按實貸放」的資金管理辦法。1984年10月,在石家莊召開的全國銀行信貸資金管理體制改革會議,對新時期銀行資金管理辦法進行了討論,確定的管理原則是「統一計劃,劃分資金,實存實貸,相互融通」,並明確自1985年1月1日起實行。「實存實貸」方法的特點是:各家銀行的信貸計劃統一納入國家綜合信貸計劃;中國人民銀行與專業銀行的資金往來由計劃指標分配關系改為借貸關系;專業銀行在中國人民銀行開立存款戶和貸款戶,存款戶上無錢不得向中國人民銀行透支;專業銀行之間、地區之間可以根據資金餘缺進行拆借。這一辦法的進步意義在於:(1)將信貸計劃與資金分開,改變了過去有計劃就有資金的做法,各家銀
『伍』 中國有幾家證券公司
中國有100多家證券公司
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證券公司有:
1、中信證券(上市公司,國內規模最大的證券公司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中國證監會核準的第一批綜合類證券公司之一,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2、海通證券(於1988年,中國最早成立的證券公司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國內行業資本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證券公司之一,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3、廣發證券(中國市場最具影響力的證券公司之一,上市公司,國內資本實力最雄厚的證券公司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4、招商證券(百年招商局旗下的金融證券領域龍頭企業,上市公司,十大證券公司品牌,擁有國內首個多媒體客戶服務中心,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5、國泰君安(國內規模最大、經營范圍最寬、網點分布最廣的證券公司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6、國信證券(大型綜合類證券公司,十大證券公司品牌,源起於中國證券市場最早的三家營業部之一的深圳國投證券業務部,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7、華泰證券(全國最早獲得創新試點資格的券商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8、銀河證券(聯合4家國內投資者發起設立的全國性綜合類證券公司,十大證券公司品牌,國內金融政權行業領先地位,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9、中信建投(證監會批準的全國性大型綜合證券公司,第一批取得創新試點資格的證券公司之一,十大證券公司品牌,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10、光大證券(由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投資控股的公司,十大證券公司品牌,中國證監會批準的首批三家創新試點公司之一,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陸』 證券公司有幾個
證券公司有117家。(截止2015年11月3日)
具體是:
A-G
安信證券、財通證券、長城證券、東興證券、國通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國元證券、東莞證券、北京證券、渤海證券、財達證券、財富證券、國都證券、國海證券、國聯證券、國盛證券、東方證券、長財證券、北方證券、長江證券、長沙證券、廣東證券、廣發證券、廣州證券、光大證券、東北證券、國金證券、誠浩證券、川財證券、大鵬證券、東海證券、東吳證券、方正證券、富成證券、第一證券、大同證券、大通證券、德邦證券、德恆證券。
H-J
和興證券、海通證券、恆泰證券、恆信證券、恆遠證券、金新證券、巨田證券、漢唐證券、航空證券、河北證券、宏源證券、華安證券、華創證券、久聯證券、金元證券、華西證券、華鑫證券、紅塔證券、華弘證券、華林證券、華泰證券、華龍證券、江信證券、金通證券、金信證券、華福證券、華融證劵。
K-S
世紀證券、申銀萬國、首創證券、上海證券、平安證券、聯合證券、聯訊證券、齊魯證券、汕頭證券、山西證券、民生證券、民族證券、閩發證券、南方證券、遼寧證券。
T-Z
中信建投證券、中投證券、泰陽證券、中航證券、中富證券、中關村證券中信證券、中山證券、中天證券、中信證券、中銀國際、天風證券、天同證券、天一證券、天源證券、天元證券、萬聯證券、一德證券、銀河證券、招商證券、浙商證券、中原證券、萬通證券、蔚深證券、西北證券、西部證券、信泰證券、興安證券、興業證券、亞洲證券、新疆證券、新時代證券、西南證券、湘財證券、廈門證券、眾成證券。
『柒』 我國銀行體制是怎樣的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銀行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興起了我國經濟的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大潮。在這個過程中,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的對外開放則是這一潮流中的一支重要的支流。對這一支流的剖析,不僅有助於我們加強對我國經濟改革開放潮流的認識,更是我們籍以判斷其未來走向的必要依據。
所謂金融體制實際上就是所有金融活動的運作方式、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等要素的總和。具體而言,金融體制由金融機構體制、金融調控監管體制和金融市場體制組成。本文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分析將分別從這3個方面進行展開。
一、我國的金融機構改革
(一)我國中央銀行的形成及其發展
從建國初期到1978年間,我國的金融體制在本質上表現為「大一統」的銀行體制。在這一時期,中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唯一的一家銀行既承擔了「中央銀行」的管理職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資金,又從事「商業銀行」活動,辦理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的業務,集現金中心、結算中心和信貸中心於一體。[1]這種「大一統」的銀行體制顯然與改革開放的市場化目標相抵牾。因此,金融體制改革的第一步,只能以建立完整的中央銀行制度為發端。
1979年,先是中國農業銀行,繼而是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設出來。這兩家被中國人民銀行長期兼並的銀行終於又恢復了獨立地位。隨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後改名為中國建設銀行)也從財政部獨立出來,納入銀行體系。1982年9月,國務院下達的文件明確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各專業銀行按照指定的5個方面受中國人民銀行領導。1983年9月,國務院再次下達文件,決定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務院領導和管理全國金融事業的國家機關,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另行成立中國工商銀行,辦理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1984年1月,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成為承接原由中國人民銀行辦理的城鎮工商企業存貸款及城鎮居民儲蓄業務的專業銀行。同年我國又批准設立了眾多的城市信用社,並在全國普遍發展了農村信用社。至此一個完整的專業銀行體系最終在我國確立。所謂專業銀行體系是指業務劃塊作嚴格的分割,專門從事某一方面業務的銀行分工格局。如中國農業銀行主要辦理農村地區的業務;中國銀行作為外匯專業銀行則限於外匯業務及與此相關的人民幣業務;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以基本建設貸款為主要業務。
隨著專業銀行體系的建立,中國人民銀行方得以從一般的銀行業務中擺脫出來,成為以金融管理為職責的中央銀行。國家外管局也劃歸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在職能及其相互關繫上的界定由此正式完成。中國中國人民銀行單獨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在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我國的金融體制向市場化方向的根本轉變。但是,中央銀行和專業銀行的分設僅僅是一個開端,由於我國傳統體制的積弊相當深厚,金融體制市場化的最終完成必然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
1986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銀行管理暫行條例》,該條例對中央銀行的職能的規定仍然帶有濃重的傳統體制色彩。例如,只規定中國中國人民銀行的各項權力,缺少相應的約束條款;賦予中國人民銀行以發展經濟、穩定貨幣和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等相互沖突的多重政策目標。中國人民銀行盡管在理論上成為中央銀行,但在實際上仍然辦理某些經營性業務,如以「支持地方經濟」的名義對非金融部門發放貸款,但貸款質量欠佳,本息回收率較低,損害了其中央銀行的形象;中國人民銀行還自辦證券公司、城市信用社、融資中心和咨詢公司等盈利性機構,既造成不小的損失,又與其宏觀管理的職責相沖突,削弱了中央銀行的威信;同時,由於當時實行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利潤分成的預算制度,強化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利潤動機,扭曲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行為。此外,專業銀行繼續承擔著某些政府功能,如辦理政策性貸款等。
為了扭轉這種狀況,1993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把中國中國人民銀行辦成真正的中央銀行。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的地位、性質和職能得到了更為明確、詳盡的法律規定,廓清了以前的許多模糊認識,並對中國人民銀行的行為制定了限制性條款,如不得對金融機構的帳戶透支,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提供貸款,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提供貸款,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擔保等。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條例》、《票據管理辦法》和《支付結算辦法》等涉及機構管理、風險監管方面的規章近百件。這些都顯示了我國中央銀行制度的市場化特徵的日趨完善。1998年5月,中共中央建立了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使中央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黨的領導實現垂直領導體制。上述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擺脫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級政府)的干預,徹底消除中央銀行的盈利行為,使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也擺脫地方政府的干預。
長期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主要是按行政區劃建制,依省、市、地(市)、縣設立對等的分支機構,由此形成如下弊端:(1)層次多、運轉慢,為地方政府幹預金融洞開方便之門,不能適應不同地區人均收入水平、金融業務規模、金融機構數量、監管任務不同的要求,也有悖於資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原則;(2)職能分工不明確,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縣支行的職能相似,不利於搞好金融監管工作;(3)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經常存在利益沖突,省(市)、地(市)重疊設置的分行,在有利可圖的工作上相互競爭,在無利可圖的工作上相互推委、扯皮,工作缺乏效率。為了獨立、公正、有效地履行職能,中國人民銀行於1998年開始調整組織體系,跨行政區設立分支機構。
中國人民銀行於1998年11月撤消了31個省級分行,組建了9個跨省分行,同時與所辦的證券公司、融資中心和各種經濟實體徹底脫鉤。至此,我國的中央銀行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表1 中國人民銀行九大分行及其轄區
分行名稱
管轄地區
天津分行
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沈陽分行
遼寧、吉林、黑龍江
上海分行
上海、浙江、福建
南京分行
江蘇、安徽
濟南分行
山東、河南
武漢分行
江西、湖北、湖南
廣州分行
廣東、廣西、海南
成都分行
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西安分行
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中國人民銀行撤消省級分行以後,9個跨省分行的工作與我國現行省級政府強大的行政權力結構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別是在金融監管方面。除國有商業銀行外,許多地方金融機構是省級政府控股的,中國人民銀行對這些機構的監管和處罰仍然有很大阻力,因為法院和司法部門是隸屬於地方政府的,所以在金融機構的關閉、債務償還、企業逃債違約、存款糾紛、對金融機構的亂收費等方面很難得到公正的司法執行。這些問題有待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予以解決。
(二)銀行的商業化進程
80年代初的專業銀行體制的建立僅僅是在理順我國的銀行機構體制邁出了第一步。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尚未完全從一般的業務經營中擺脫出來,另一方面,專業銀行也仍在辦理某些政策性業務,且其經營的商業化仍然步履艱難,機關化的運作方式嚴重阻礙了專業銀行的發展。為了促進專業銀行的商業化經營,我國於1980年開始對這些銀行實行經濟核算,試圖改變傳統的「大鍋飯」現象。1983年,銀行系統開始實行「全額利潤留成制度」,把各項指標考核與利潤留成掛鉤,使專業銀行初步確立了利潤、風險和成本等一系列經營范疇。1987年核定「三率」,即成本率、綜合費用率、利潤留成與增補信貸基金或保險周轉金的比率,下放「六權」,即業務經營自主權、信貸資金調配權、利率費率浮動權、內部機構設置權、留成利潤支配權、中層幹部任免及職工招聘與獎懲權,突破了傳統的高度壟斷集中的管理體制,使專業銀行的經營機制逐步向商業化轉變。
接著,我國又開始探索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的途徑,允許專業銀行向綜合化經營的方向發展,出現了「農行進城,中行上岸,工行下鄉」的現象。這種業務的相互交叉和競爭,為專業銀行深化改革和商業化經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專業銀行之間的業務交叉,「專業銀行」的稱謂也逐漸消亡,轉而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所取代。從目前情況看,各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仍以自己所專長的專業分工為主,交叉業務為輔。
與此同時,我國從1986年起陸續建立了一批新興商業銀行,如4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即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和一些區域性商業銀行,如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浦東發展銀行、福建興業銀行、海南發展銀行(已關閉)、煙台住房儲蓄銀行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等,藉以推動我國銀行體系的市場化建設。尤其是打破了專業分工和地域格局,從一開始就擺脫了政策性業務的桎梏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交通銀行的重新組建,標志著新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的誕生。在此期間,在我國的許多中心城市還逐步建立了城市信用社。
金融機構的改革在農村也在向縱深推進。1980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討論銀行工作時指出,要把農村信用社辦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1984年8月,國務院批准中國農業銀行《關於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體制》的報告,把農村信用社納入了中國農業銀行的領導。這與我國當時仍實行傳統的集中管理的金融體制有關。隨著金融體制的逐步市場化,金融風險也日益增加。為了避免政府承擔過多的風險,根據《國務院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我國從1996年9月開始進行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銀行的脫鉤工作,全國5萬多個農村信用社和2 400多個縣聯社與中國農業銀行順利脫鉤,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管理和金融監管分別由縣聯社和中國人民銀行擔任。
1993年12月,我國決定加大對4大專業銀行的商業化改造的力度。國務院下發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組織體系建設的里程碑。《決定》提出了「把國家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國有商業銀行」的口號。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分設,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分離,國家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變的目標。為此,我國在1994年先後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專業銀行的政策性業務逐步劃轉到政策性銀行,經營機制進一步向市場化靠攏。1995年,我國發布的《商業銀行法》又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並且以其全部法人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於是,各銀行紛紛建立了單一法人制度,陸續取消了分支機構的法人地位。4大國有專業銀行逐步完成了改組成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過程,專業銀行商業化也進入了實質性的實施階段。這一時期我國還成立了中國民生銀行,各市的城市信用社也於1996年分別合並組成了城市合作銀行,並在1998年更名為城市商業銀行。我國的商業銀行體系由此得到了進一步壯大。
我國的4大國有商業銀行是目前世界上分支機構最多(各有8 000-10 000家分支機構),員工人數最多(各有15-60萬人)的銀行,但由於長期的機關化運作使其費用開支十分龐大,經營效率卻相當低下。為了促進其商業化的進程,自1998年起,國有商業銀行的省分行和省會城市分行陸續合並,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在1999年已撤消了一大批的縣級支行。同時,在財務、住房、工資、養老金、醫療等方面也實行了全面的改革,加速向商業化經營的方向發展。
在,1998年推出的有關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其他內容還包括:改革和完善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機制以及呆壞帳准備金提取和核銷制度;擴大貸款質量5級分類法的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加強中央財政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支持,通過發行2 700億元特種國債籌措資金,以增加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某些貸款實際用於財政支出的部分予以補救或改變;將現行金融會計制度中不符合金融業謹慎原則的內容加以修正。
1999年4月20日,我國組建了第一家以經營並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為主業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注冊資金100億元,由財政部全額撥付,負責購買或託管中國建設銀行的不良貸款。其後,我國又先後成立了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分別購買或託管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這些公司均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有獨資金融企業,其主要任務是負責接收、管理、處置對口銀行劃轉的不良貸款,最大限度地保全資產、減少損失。其主要運作方式為:綜合運用出售、置換、資產重組、債轉股、證券化等方法對貸款及抵押品進行處置;對債務人提供管理咨詢、收購兼並、分立重組、包裝上市等方面的服務;對確屬資不抵債的企業進行破產清算;此外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境內外投資者出售債權和股權。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不良貸款的范圍是:按當前貸款分類辦法剝離逾期、呆滯、呆帳貸款(其中待核銷貸款以及1996年以來新發放並已逾期的貸款除外)。
(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崛起
為了推動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滿足我國經濟增長對資金的迫切需求,我國於1979年開始著手發展信託業。1979年10月,中國銀行重建信託咨詢部(後改建為信託咨詢公司),該年10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信公司)成立。以此為標志,我國的信託公司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一些地區和部門開始籌建不同形式的信託投資公司。為了促進信託業的發展,國務院於1980年作出了銀行試辦各種信託業務的決定,鼓勵銀行支持經濟橫向聯合。當時的主要考慮是:(1)銀行是金融機構,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辦法和擁有熟悉金融業務的人才,把信託業務納入銀行軌道較為穩妥;(2)銀行機構多,信息快,調控機制靈敏,貫徹國家方針政策得力;(3)銀行資金雄厚,信譽卓著,與工商企業和人民群眾聯系密切,開展新的業務容易為社會所接受。
根據這種情況,中國人民銀行於1980年8月召開了全國分行行長座談會,並作出決定:企業及企業主管部門的多餘資金,可以委託銀行對指定地區和企業投資或貸款,也可以委託銀行代選對象進行投資或貸款。同時,為保證信託業務能夠規范有序地開展,同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出《關於積極開辦信託業務的通知》,對發展信託業務的步驟、業務人員素質等有了明文規定。1981年7月,在中國人民銀行召開的13省、市信託工作座談會和8月的會議上,銀行辦理信託業務被視為金融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在兩次會議精神的推動下,我國的信託投資機構迅速發展,觸角幾乎覆蓋了全國各個地區和國民經濟的所有領域。到1981年末,全國共有各種信託投資機構600多家。
我國的信託公司主要有4個大類:(1)全國性信託公司,即中央一級直屬國務院。經過清理整頓,目前僅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1家。(2)地方政府主辦的信託公司。一般由地方財政、計經委等政府主管部門出資籌辦。(3)銀行系統的信託公司。主要指原4大專業銀行所屬的信託公司。這類公司資產雄厚,分布極廣,得益於銀行原有的業務聯系和活動空間,具有其他信託公司所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是信託公司的主體。隨著我國實現金融業的分業經營,這些信託公司已全部撤消。(4)民間出資的信託公司,如上海愛建信託投資公司。
1979年4月9日國務院批轉的《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分行長會議紀要》決定逐步恢復保險業務,設立保險公司。2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了《關於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和加強保險機構的通知》。1980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恢復辦理國內業務。1991年初,交通銀行成立了太平洋保險公司。1993年以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完成了財產險、人壽險和再保險業務的分離,改組設立了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下轄中保財產保險公司、中保人壽保險公司和中保再保險公司3家子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與交通銀行脫鉤,改制為獨立的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將6家子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取消,將其改組為直屬分公司。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還陸續批准設立了一批新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如大眾、天安、華泰、永安、華安、泰康、新華等保險公司,保險業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獨攬轉向「百家爭鳴」。
我國在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是,一方面亟需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國內的外匯資金又極度匱乏。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就需要通過國際租賃業務,開辟利用外資的新渠道。1980年初,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組織了一個考察團赴日本考察現代租賃業務,開始了我國租賃業務最初的嘗試。由此,租賃業作為一種利用外資的「新技術」被傳入我國。1981年,為了更好地開展租賃業務,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先與北京機電設備公司、日本東方租賃公司共同創建了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租賃公司——中國東方租賃有限公司,後又與國家物資局等單位合建了中國租賃有限公司。這幾家租賃公司的成立,標志著現代租賃業務在我國的誕生,以及現代租賃體制在我國的建立。
80年代初,為了適應企業更新改造設備的需要,一些地區,如上海也出現了專門從事設備租賃業務的租賃公司,成立了國際租賃有限公司、太平洋租賃有限公司、聯合租賃有限公司等3家中外合資的商業租賃公司和由國內幾家銀行合資的上海國際租賃公司。到1993年,我國的金融租賃公司已多達13家。
此外,我國的證券公司、財務公司、典當行等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在改革的進程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1987年,我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在深圳成立,到1994年底,專業證券公司已達91家。1987年我國成立了首家財務公司,到1993年底達到39家。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個體經濟的發展,融資領域的擴大,信用形式的增多,新興的典當業開始復甦,並有日趨活躍的趨勢。1988年,上海第一家典當行——恆源當鋪成立。到1993年,上海已有8家當鋪。
(四)逐步放寬外資銀行的進入
我國從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自1979年起,金融開放就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79-82年間,以日本東京銀行北京代表處設立為開端,陸續有31家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設立代表處。在1982-85年間,我國開始批准外資金融機構在經濟特區設立營業性分支機構的試點,允許它們從事各項外匯金融業務。第一家被批準的是香港的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1985年,我國政府頒布了《經濟特區外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管理條例》,確立了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經濟特區設立營業性分支機構的法律地位,標志著我國金融業開放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1990年9月,為配合中央關於開發開放浦東的戰略決策,國務院批准上海成為中國除經濟特區以外率先引進營業性外資金融機構的沿海開放城市。此後,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長,質量不斷提高,地域不斷擴展。
在1992年和1994年國務院又相繼批准開放大連、天津、青島、南京、寧波、福州和廣州等7個沿海城市和北京、沈陽、石家莊、西安、成都、重慶、武漢、合肥、杭州、蘇州及昆明等11個內陸中心城市,允許在這些城市設立營業性外資金融機構。
1994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1992年起,在上海進行開放保險市場的試點,陸續批准了美國友邦保險公司、日本東京海上保險公司、瑞士豐泰保險公司等4家保險公司上海開設了營業性分公司。1998年,國務院又同意批准英國和澳大利亞的2家保險公司來華展業。
在資本市場方面,1995年,我國建立了第1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與美國摩根·斯坦利合資的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開始探索規范化開放我國資本市場的途徑。
1996年底,經國務院批准,本著「先試點、後全面開放,開始從嚴、以後逐步放開」的原則,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上海浦東外資金融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試點暫行管理辦法》,並開始審批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在上海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9家外資銀行在浦東試辦人民幣業務。1997年3月27日,匯豐銀行上海分行和日本興業銀行上海分行正式舉行了首筆人民幣貸款(協議)的簽字儀式,從而標志著上海外資銀行在浦東進行人民幣業務試點的正式開始,揭開了我國銀行業本外幣業務全面對外開放的序幕。1998年10月,我國又決定增加8家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試點。至此,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已達17家。隨後又批准深圳為第2個允許外資銀行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區。
『捌』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的大事記
· 2010年5月28日-30日,中誠信國際組織員工赴十渡、野三坡三日游。出遊期間,公司組織了聯歡活動。公司領導和所有員工歡聚一堂,熱情高歌,聯歡氣氛熱鬧、歡快。此次出遊和聯歡活動極大地表現了中誠信國際員工的良好的團隊精神,新老員工之間既增加了交流,也增進了感情。 · 2010年5月27日,由中誠信國際評級的國內首支金融租賃公司金融債券--2010華融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債券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中誠信授予華融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的主體信用級別和金融債券信用級別均為AA+。
· 2010年5月26日,中誠信國際在北京舉辦2010年春季投資者見面會,探討在復雜的宏觀經濟背景下,房地產、鋼鐵、水泥、化肥和保險行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這些行業中企業面臨的信用趨勢變化。來自中外資銀行、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企業、媒體等機構的上百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公司執行副總裁何敏華主持,公司董事長毛振華和首席執行官葉敏分別做了當前宏觀經濟與政策的走勢分析和正確認識信用評級的演講。
· 2010年5月14日,中誠信國際2010年第一期新員工培訓在公司12層大會議室順利召開。公司領導、各部門負責人及公司近半年入職的新員工參加了培訓。此次培訓,通過公司主要領導的親自授課,使得新員工對中誠信國際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對中誠信國際的企業文化有了初步認識,對公司的規章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這對於促進新員工建立對中誠信國際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勵新員工努力成長為中誠信國際的優秀員工和管理者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 2010年3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徵信管理處闞勝國助理調研員一行來我司調研,聽取了公司何敏華執行副總裁、任偉紅副總裁對於2009年營業管理部對我司進行現場檢查後我司的整改情況匯報,以及我司2009年工作總結,對我司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 2010年2月25日,中誠信國際發布2010年中國證券業信用展望報告-《行業基礎環境改善為證券業打開成長空間,中長期信用趨勢向好,但短期仍面臨壓力》,這是公司自2008年以來第三次公開發布對中國證券行業的信用評價。報告回顧了2008-2009年中國證券業的發展概況,並深入探討了影響未來中國證券業信用趨勢的正面因素及證券業面臨的各種風險,報告還同時發布了12家主要證券公司的信用評價簡報。來自上海證券報、證券日報、新華通訊社、財經、路透社、金融界等多家媒體的記者參加了新聞發布會。
· 2009年11月18日,中誠信國際穆迪在北京聯合舉辦《企業債務融資市場發展與信用評級》研討會,發布了對全球及地區企業評級趨勢以及針對房地產、新能源、電力生產、城投、水務、港口、高速公路、航空運輸、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化肥、水泥、汽車、重型機械和建築行業的展望報告,分別對這些行業未來12-18個月基本信用狀況做出分析和預測。來自監管機構、中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企業等機構的上百人士參加了研討會。
·2009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參事魏本華、營業管理部副主任蔣萬進、徵信管理處處長付喜國、參事室處長苗現林等來我司進行調研。魏本華參事認為我司評級業務管理嚴格,各項制度規范,評級理念先進,同時,魏本華提出此次調研也將認真考慮我司反映的一系列問題和建議,推動評級行業的健康發展。
· 2009年5月25日-26日,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檢查組對我司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評級工作現場檢查,檢查的范圍和內容主要為我司2007年、2008年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所開展的業務。此次檢查是中國人民銀行首次派檢查組對我司進行的評級工作現場檢查。檢查組認為我司的評級管理制度、業務制度、內部控制制度等全面、規范,評級作業比較規范,評級業務流程合理,評級收費制度規范,對我司的工作給予肯定。
· 2009年3月5日,中誠信國際在《中國經濟導報》發布了《十大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對行業及企業狀況的影響預期》。這是2009年1月以來國務院陸續通過鋼鐵、汽車、船舶、石化、有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輕工、紡織、物流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誠信國際對這十大重點產業密切關注後提出的預測。中誠信國際還將繼續關注各產業振興規劃細則的出台對各行業及企業信用狀況的影響。
· 2009年1月13日,中誠信國際發布2009年中國證券業信用展望報告---《信用基本面逐步改善,但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使行業信用趨勢面臨較大壓力》,這是中誠信國際繼2008年之後第二次公開發布對中國證券行業的信用評價。來自中國日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新華通訊社、財經、第一財經日報、證券日報、證券時報、香港文匯報、中國經濟導報、工商時報、新京報、北京商報等13家媒體參加了新聞發布會。
· 2008年10月30日,中誠信國際召開行業評級展望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對宏觀經濟及對電力、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建築和航空運輸業的行業展望,分別對這些行業未來12-18個月基本信用狀況做出了分析和預測。來自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經濟導報、財經、上海證券報、新京報、北京商報、證券時報、中國日報、理財周刊、工商時報等十家媒體參加了新聞發布會。
· 2008年10月30日,中誠信國際穆迪聯合召開題為《中國企業-歷史、現狀與未來》的研討會,發布了對亞洲區信用趨勢以及針對房地產、消費品和零售業、電力、煤炭、鋼鐵等行業的評級方法的介紹與行業展望。來自監管機構、中外資銀行、基金公司、企業等機構的上百人士參加了研討會。
· 2008年9月2日,中誠信國際召開中國銀行業信用展望新聞發布會,發布國內17家銀行的公開評級結果,並發布了2008-2009年中國銀行業信用展望的特別報告--《中國銀行業信用狀況穩步提升,系統性風險加大考驗其應對能力》。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誠信國際第5次發布對國內主要銀行的公開信用評級結果。
·2008年4月15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以下簡稱「交易商協會」)頒布《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注冊規則》及《銀行間債券市場中期票據業務指引》等七項自律規則,並正式接受了七家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中期票據的注冊。在這七家企業中,中誠信國際為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四家企業提供評級服務。此次中期票據的推出,結束了企業缺乏中期直接債務融資工具的局面,對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2008年4月8日,由中誠信國際評級的中國中材集團公司5億元無擔保企業債券(「08中材債」)正式發行,發行期限為5年,發行固定利率6.4%,中誠信國際對發行主體和該期債券的信用等級均評定為AA級。08中材債是2008年1月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推進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簡化發行核准程序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來發行的第一隻無擔保信用企業債,對我國企業債券進一步向市場化發展意義重大。
· 2008年1月29日,中誠信國際在北京召開中國證券業信用展望新聞發布會,發布了2008年中國證券業展望的特別報告--《中國證券業信用狀況改善,機遇與挑戰並存》。此次證券業信用展望報告的推出是中誠信國際首次發布對中國證券行業的信用評價。
· 2007年8月20日,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發布了2007年-2008年中國銀行業展望,調整了對12家銀行主動信用評級結果。這是中誠信國際繼2004年首次發布國內15家銀行的主動評級結果後對中國銀行業的持續跟蹤評級。
·2007年8月8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首屆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大會在北京召開,中誠信國際當選為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常務理事。
· 2007年5月18日,中誠信國際與穆迪在北京聯合舉辦信用評級研討會,發布了鋼鐵、電力、收費公路等行業的評級方法和行業展望。此次研討會是中誠信國際與穆迪合資後首次舉辦的信用評級研討會。
· 2007年4月3日,中誠信國際正式加入亞洲信用評級協會(ACRAA),成為該協會第25個會員。亞洲信用評級協會創辦於2001年9月,由亞洲各國著名的信用評級公司組成,在行業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 在2006年和2007年由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組織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參與者對五家評級機構評價活動中,中誠信國際連續兩年在五家有資格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評級的評級公司中名列第一。
·2007年2月5日,中誠信國際通過競標被選聘為山西焦煤發行企業債券工作所需的信用評級機構。
· 2007年1月29日,中誠信國際地區風險評級咨詢項目最終驗收會在國家開發銀行舉行,該項目成果順利通過國家開發銀行的驗收。2004年以來,中誠信國際已經連續三年為開行提供地區風險評級咨詢服務,評級體系和方法逐漸成熟,風險預警、信貸配置模型及地區風險管理系統平台不斷完善,專項報告涉及范圍更為廣泛。
·2006年9月28日晚,中國誠信和穆迪在北京飯店舉行穆迪入股中誠信國際的慶祝酒會。來自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保監會、銀監會、證監會等政府部門官員,33家國際金融機構駐華代表、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代表,以及企業界、新聞界人士600餘人參加了酒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先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魏迎寧先生、中國企業家論壇主席田源先生、著名法學家江平教授等領導和專家到會祝賀並在慶祝酒會上發表講話。
· 2006年9月28日,穆迪與中國誠信在京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穆迪收購中誠信國際49%股權的交易成功,中誠信國際正式成為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成員。來自中央電視台、新華社、路透社、日本經濟新聞社、Bloomberg(彭博)、DowJones、Financial Times、《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中國證券報》、《金融時報》、《證券日報》等國內外媒體的40多位記者出席發布會。
· 2006年8月,中誠信國際在北京召開「2006年中國銀行業展望及評級新聞發布會」。此次對銀行主動評級是中誠信國際繼2004年和2005年對中國銀行業展望與評級的基礎上,對中國銀行業的跟蹤評級。
· 2006年8月,中誠信國際在北京國賓酒店舉辦 「中誠信國際投資者見面會」。這是國內評級機構首次舉辦與機構投資者的見面會。來自證券公司、銀行、保險公司及資產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財務公司等80餘名機構投資者代表參加了會議。
·2006年4月13日,中國誠信與穆迪分別發表公告宣布,穆迪已就收購中誠信國際49%股份與中國誠信達成協議,按此協議中誠信國際將成為穆迪與中國誠信的合資公司,中國誠信佔51%股份,穆迪佔49%股份。
· 2005年9月1日,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發布了2005年國內18家銀行主動評級結果,這是中誠信國際繼2004年首次發布國內15家銀行的主動評級結果後對中國銀行業的持續跟蹤評級。
· 2005年5月24日,人民銀行公布《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承做了首批五家發行短期融資券企業中三家(國家開發投資總公司、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評級工作。
· 2004年9月27日下午,國家開發銀行與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在公司會議室舉行了《國家開發銀行地區風險評級及咨詢服務合同
》簽字儀式。
· 2004年8月23日,全球最大的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公司的CEO、國際業務主管、亞太區總經理、中國業務總經理一行四人來中誠信進行訪問交流。
· 2004年8月5日,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發布了12家已公布年報的國內銀行的綜合財務實力評級結果。同時,中誠信國際還首次對14家國內銀行的個體財務實力等級進行了評定。
· 2004年7月,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回購惠譽所持有的30%公司股份。
· 2004年4月15日,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國賓酒店召開「2004年中國銀行業展望及評級新聞發布會」,來自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證監會等部委的領導,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15家受評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公司駐華機構,英國渣打銀行、北歐銀行等外資銀行駐華機構,中信基金管理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新華人壽等金融的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是國內評級機構首次對中國銀行業實施的主動評級。其中,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等5家銀行被評為「AAA」級。
· 2004年4月,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完成對中國工商銀行寧波市分行不良貸款證券化項目的信用評級工作。
· 2003年12月,經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綜合評定,「2003年中國網路通信集團公司50億元企業債券」和「2003年中國華能集團公司40億元企業債券」正式發行,其債券級別均為AAA級。
· 2003年9月5日,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召開評級業務交流會。中誠信名譽董事長、中誠信國際公司董事長凌則提在參加上海分公司主辦的分支機構業務交流會期間,拜會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胡平西先生。
· 2003年6月,中國保監會發布《保險公司投資企業債券管理暫行辦法》,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成為中國保監會認可的信用評級機構。
· 2003年4月,中誠信國際公司首家對不良資產處置信託對應信託受益權信用評級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信託」 對應信託受益權信用評級。
· 2002年12月,中誠信國際公司受中國銀河證券公司委託,對其擬發的3億元3年期債券進行信用評級。
· 2002年10月,中誠信國際公司嘗試進行中國銀聯會員評估工作。
· 2001年11月22日至23日,中誠信國際CEO鄔潤揚、副總裁李華平出席由中國保險監督委員會主辦的「中國保險市場與WTO國際高峰會議」。鄔潤揚先生發表了《保險信用評級:國際經驗和中國的實踐》的演講。
· 2001年11月初,惠譽國際(Fitch)集團董事會主席Marc de Lacharriere先生和惠譽國際(Fitch)法國分公司首席執行官、亞洲地區總裁
Bernard de Lattre先生訪華,在董事長凌則提先生和首席執行官鄔潤揚陪同下,分別拜會了中國銀行行長劉明康、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張恩照以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等有關機構負責人。
· 2001年9月,公布2001年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實力評級,這是公司繼對泰康保險公司進行財務實力評級後第二家保險公司財務實力評級。迄今,國內評級機構中只有中誠信國際開展了保險公司評級。
· 2001年5月,公司在全國首次開展可轉換公司債信用評級。
· 2000年10月,惠譽(Fitch)亞洲董事鄔潤揚博士擔任中誠信國際CEO。
· 2000年9月22日,惠譽(Fitch)首席執行官羅賓先生訪華,宣布對中國主權評級展望為穩定。在公司董事長凌則提的陪同下,分別拜會了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和財政部副部長金立群。
· 2000年5月25日—26日,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作舉辦「信用評級國際研討會」,人民銀行副行長致辭,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計委、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等主管部門官員,惠譽(Fitch)、穆迪、標准普爾、匯豐銀行等代表10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
· 2000年3月,在惠譽(Fitch)的支持下,中誠信國際陸續修訂完成新的指標體系,該體系逐步向國際標准靠攏。
· 2000年1月1日,合資公司開始營業。
· 1999年9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核准公司貸款企業評級資格。
· 1999年8月24日,中誠信國際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並取得營業執照。
· 1999年8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核准公司貸款企業評級資格。
· 1999年7月23日,中誠信國際舉行第一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1999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批准設立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
· 1999年1月,公司首次發布《信用評級公告》。
· 199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核准公司的貸款企業評級資格。
· 1998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核准公司的貸款企業評級資格。
· 1998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劉明康副行長聽取公司領導匯報,要求公司獨立自主地開展評級業務,樹立權威。
· 1998年10月對首家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進行評級。
· 1998年10月在全國首次開展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評級。
· 1998年9月11日與惠譽國際、國際金融公司合作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信用評級國際研討會,同時舉行中誠信國際合資合同簽字儀式。
· 1998年5月在全國首次開展保險公司評級。
· 1997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確認中國誠信的企業債券信用評級資格。
· 1997年8月3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復同意成立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
· 1997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核准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業務范圍。· 1997年5月6日,由美林集團主辦、我公司協辦的「中國企業通往國際債務市場之路」研討會於長城飯店召開。
· 1996年11月21日-22日,我公司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國泰證券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企業債券發行與上市研討會」。
· 1996年10月-11月,受北京商品交易所委託,與中國期貨市場咨詢中心等單位合作對其會員進行資信評級。
· 1996年5月3日,與中國證券報聯合發布1995年度中國上市公司業績排序。
· 1996年3月,接受上海商品交易所委託,對其會員進行等級評定。
· 1995年10月,由我公司主編的<<中國上市公司基本分析>>出版發行,該書公布了1995年6月底以前全部上市公司的研究結果,並在中國首次評定了上市公司股票等級。
· 1995年9月,公布1992年底前上市的47家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排序結果。
· 1995年9月20日,獨家承擔並完成1995年度中央企業債券的信用評級工作,此次涉及鐵路、運輸、電力、化工三大行業,包括鐵道部、華能集團等17個發債主體,所評債券額度近95億元,占計劃發債額度的95%。
· 1995年8月公司在全國首次開展上海證券交易所會員評級。
· 1995年7月在全國首次開展期貨經紀公司信用評級。
· 1995年4月,接受上海證券交易所委託,獨家對其會員公司進行信用評級。
· 1994年9月26日,英國IBCA評級公司常務董事Dominique Davial 女士與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亞洲局張軍、王建盛先生來我公司訪問。IBCA公司對於與我公司合作建立評級公司表現出濃厚興趣。
· 1994年6月在全國首次開展租賃公司信用評級。
· 1994年4月在全國首次開展基金信用評級。
· 1994年1月20日公布全國首批信託投資公司的信用等級。
· 1993年6月22日,公司在海口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海南證券公司、海南匯通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三亞中亞信託投資公司的信用等級。
· 1993年6月在全國首次開展信託投資公司信用評級。
· 1993年5月,公司在全國首次開展中央企業債券信用評級。
· 1993年4月3日,公司召開首批證券商信用評級信息發布記者招待會,公布全國首批證券商信用等級。
· 1993年4月,國務院發文規定,1億元以上的企業債券應由全國性信用評級機構進行評級。我公司是當時唯一一家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全國性信用評級機構。
· 1993年2月在全國首次開展股份公司信用評級。
· 1992年12月26日,公司制定的全國第一套信用評級體系和評級文件,在京通過由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計委、中國證監會、國家體改委、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等部門組織的專家鑒定。
· 1992年12月10日,公司與STAQ系統簽訂備忘錄,確定我公司對STAQ系統上市公司進行信用等級評定。
· 1992年12月在全國首次開展證券商信用評級。
· 1992年10月8日,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正式創立。
· 1992年10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中國誠信證券評估事務所更名為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
· 1992年8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批准籌建中國誠信證券評估事務所。
『玖』 計算機如何做除法
補碼除法:加減交替法
『拾』 基金銷售機構的銷售機構名錄
1、商業銀行(59家)
(1)全國性商業銀行(17家) 編號 機構名稱 聯系地址 核准時間 1 中國工商銀行 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55號 2001年8月 2 中國農業銀行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69號 2001年12月 3 中國銀行 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1號 2001年12月 4 中國建設銀行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25號 2001年7月 5 交通銀行 上海市銀城中路188號 2001年9月 6 中信銀行 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8號富華大廈C座 2002年1月 7 深圳發展銀行 廣東省深圳市深南東路5047號 2002年5月 8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2號 2002年7月 9 招商銀行 廣東省深圳市深南大道7088號招商銀行大廈 2001年12月 10 興業銀行 上海市江寧路168號興業大廈9層 2002年8月 11 中國民生銀行 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2號 2002年9月 12 中國光大銀行 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6號光大大廈 2003年1月 13 華夏銀行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22號華夏銀行大廈 2004年11月 14 廣發銀行 廣州市農林下路83號廣發銀行大廈 2005年7月 15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3號 2006年7月 16 浙商銀行 杭州市慶春路288號 2008年8月 17 渤海銀行 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205號 2009年10月 (2)城市商業銀行(30家) 編號 機構名稱 聯系地址 核准時間 1 北京銀行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丙17號 2004年10月 2 上海銀行 上海市黃浦區中山東二路585號 2005年1月 3 平安銀行 廣東省深圳市深南中路1099號平安大廈 2006年7月 4 寧波銀行 寧波市中山東路294號 2008年2月 5 青島銀行 青島市香港中路68號 2008年5月 6 徽商銀行 合肥市安慶路79號徽商銀行大廈 2008年7月 7 東莞銀行 東莞市城區運河東一路193號 2008年10月 8 南京銀行 南京市淮海路50號 2008年10月 9 杭州銀行 杭州市鳳起路432號 2009年1月 10 臨商銀行 臨沂市沂蒙路336號 2009年2月 11 溫州銀行 溫州市車站大道溫州銀行大樓 2009年5月 12 漢口銀行 武漢市建設大道933號 2009年6月 13 江蘇銀行 南京市洪武北路55號置地廣場 2009年9月 14 洛陽銀行 洛陽新區開元大道256號 2010年1月 15 烏魯木齊商業銀行 烏魯木齊市新華北路8號 2010年2月 16 煙台銀行 山東省煙台市芝罘區海港路25-18號 2010年6月 17 齊商銀行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金晶大道105號 2010年9月 18 浙江民泰商業銀行 浙江省溫嶺市三星大道168號 2010年10月 19 大連銀行 大連市中山區中山路88號 2010年10月 20 哈爾濱銀行 哈爾濱市道里區尚志大街160號 2010年10月 21 重慶銀行 重慶市渝中區鄒容路153號 2010年11月 22 浙江稠州商業銀行 浙江省義烏市江濱路義烏樂園東側 2010年11月 23 天津銀行 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15號 2011年2月 24 河北銀行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安北大街28號 2011年5月 25 嘉興銀行 浙江省嘉興市建國南路409號 2011年6月 26 廣州銀行 廣州市廣州大道北195號 2011年7月 27 西安銀行 西安市東四路35號 2011年9月 28 長沙銀行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中路1段433號 2011年9月 29 金華銀行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光南路668號 2011年9月 30 包商銀行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鋼鐵大街6號 2011年9月 (3)農村商業銀行(12家) 編號 機構名稱 聯系地址 核准時間 1 上海農商銀行 上海市延安西路728號華敏翰尊國際 2008年2月 2 北京農商銀行 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410號 2008年4月 3 張家港農村
商業銀行 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民中路66號 2009年12月 4 深圳農村商業銀行 深圳市深南東路3038號合作金融大廈 2010年1月 5 東莞農村商業銀行 東莞市城區南城路2號 2011年2月 6 常熟農村商業銀行 江蘇省常熟市新世紀大道58號 2011年7月 7 順德農村商業銀行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新城區擁翠路2號 2011年8月 8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業務網點僅限於縣級支行及城市地區網點,不包括三農服務性網點) 重慶市江北區洋河東路10號 2011年8月 9 吳江農村商業銀行 江蘇省吳江市中山南路1777號 2011年9月 10 江南農村商業銀行 江蘇省常州市延陵中路668號 2011年9月 11 江陰農村商業銀行 江蘇省江陰市澄江中路1號 2011年9月 12 崑山農村商業銀行 江蘇省崑山市前進中路219號 2011年10月 2、證券公司(94家) 編號 機構名稱 聯系地址 核准時間 1 國泰君安證券 上海市延平路135號 2002年7月 2 廣發證券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北路183號大都會廣場42樓 2002年8月 3 國信證券 深圳市紅嶺中路1012號國信證券大廈26層 2002年8月 4 招商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益田路江蘇大廈A座39-45層 2002年8月 5 華泰聯合證券 深圳市深南東路5047號發展銀行大廈25層 2002年8月 6 中信證券 北京市朝陽區新源南路6號京城大廈三層 2002年8月 7 海通證券 上海市淮海中路98號金鍾廣場19層 2002年10月 8 申銀萬國證券 上海市常熟路171號 2002年10月 9 西南證券 重慶市渝中區臨江支路2號合景國際大廈A座22-25層 2003年1月 10 華龍證券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靜寧路308號 2003年1月 11 大同證券 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8號 2003年1月 12 民生證券 北京市朝陽區朝外大街16號中國人壽大廈1901 2003年1月 13 山西證券 山西省太原市府西街69號山西國際貿易中心 2003年1月 14 長江證券 武漢市江漢區新華路特8號 2003年2月 15 中信萬通證券 青島市東海西路28號 2003年2月 16 廣州證券 廣州市先烈中路69號東山廣場主樓5樓 2003年2月 17 興業證券 上海浦東陸家嘴東路166號/福州市湖東路99號標力大廈18層 2003年2月 18 華泰證券 南京市中山東路90號華泰證券大廈 2003年2月 19 渤海證券 天津市河西區賓水道3號 2003年2月 20 中信金通證券 杭州市中河南路11號萬凱庭院商務樓A座 2003年2月 21 萬聯證券 廣州市東風東路836號東峻廣場3座34-35層 2003年2月 22 國元證券 安徽省合肥市壽春路179號國元大廈 2003年2月 23 湘財證券 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環路958號華能聯合大廈5樓 2003年3月 24 東吳證券 江蘇省蘇州市愛河橋路28號 2003年12月 25 東方證券 上海市中山南路318號2號樓 2004年4月 26 光大證券 上海市浦東南路528號上海證券大廈南塔16樓 2004年4月 27 上海證券 上海市九江路111號4樓 2004年5月 28 國聯證券 江蘇省無錫市縣前東街168號國聯大廈6層 2004年6月 29 浙商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益田路江蘇大廈A座 2004年6月 30 平安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八卦嶺八卦三路平安大廈 2004年8月 31 華安證券 安徽省合肥市阜南路166號A座 2004年8月 32 東北證券 吉林省長春市自由大路1138號證券大廈 2004年7月 33 南京證券 南京市玄武區鼓樓大鍾亭8號 2004年8月 34 長城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深南大道6008號特區報業大廈 2004年8月 35 國海證券 廣西自治區南寧市濱湖路46號 2004年9月 36 財富證券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中路二段80號順天財富中心 2004年9月 37 東莞證券 廣東省東莞市莞城區可園南路1號金源中心 2004年9月 38 中原證券 河南鄭州市經三路15號廣匯國際貿易大廈 2004年10月 39 國都證券 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南大街3號國華投資大廈 2004年11月 40 恆泰證券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東風路111號 2004年11月 41 中銀國際證券 上海市浦東銀城中路200號中銀大廈 2004年11月 42 齊魯證券 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28號 2004年11月 43 華西證券 成都市陝西街239號 2004年11月 44 國盛證券 江西省南昌市永叔路15號信達大廈 2004年11月 45 新時代證券 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北街2號月壇大廈15層 2004年11月 46 華林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民田路178號華融大廈6樓 2004年11月 47 中金公司 北京市建國門外大街1號國貿大廈2座 2004年12月 48 宏源證券 新疆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建設路2號宏源大廈 2004年12月 49 廣發華福證券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溫泉街道五四路157號 2005年1月 50 世紀證券 深圳市深南大道7088號招商銀行大廈 2005年2月 51 德邦證券 上海浦東新區福山路500號城建國際中心26樓 2005年2月 52 金元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益田路4001號時代金融中心 2005年4月 53 西部證券 陝西省西安市東新街232號信託大廈 2005年4月 54 東海證券 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方路989號中達廣場 2004年9月 55 中航證券 南昌市撫河北路291號江西教育出版大廈 2005年4月 56 第一創業證券 深圳市羅湖區筍崗路12號中民時代廣場B座 2005年3月 57 中信建投證券 北京市東城區朝內大街188號 2005年12月 58 財通證券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111號 2006年7月 59 安信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金田路4018號安聯大廈 2007年4月 60 銀河證券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35號國際企業大廈C座 2007年5月 61 華鑫證券 上海市肇嘉浜路750號 2008年1月 62 瑞銀證券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7號英藍國際金融中心 2008年2月 63 國金證券 成都市東城根上街95號 2008年3月 64 中投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益田路與福華三路交界處深圳國際商會中心 2008年3月 65 中山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益田路江蘇大廈B座 2008年3月 66 紅塔證券 昆明市北京路155號附1號紅塔大廈 2008年3月 67 日信證券 北京西城區鬧市口1號長安興融中心西樓11層 2008年5月 68 西藏同信證券 上海市永和路118弄東方企業園24號 2008年5月 69 方正證券 長沙芙蓉中路二段200號 2008年6月 70 聯訊證券 廣東省惠州市下埔路14號 2008年6月 71 天源證券 深圳市民田路新華保險大廈18樓 2008年8月 72 江海證券 哈爾濱市香坊區贛水路56號 2008年8月 73 銀泰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竹子林四路紫竹七道18號光大銀行大廈 2008年12月 74 民族證券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5號新盛大廈A座6-9層 2008年12月 75 華寶證券 上海市陸家嘴環路166號未來資產大廈 2009年1月 76 廈門證券 廈門市蓮前西路2號蓮富大廈17樓 2009年1月 77 愛建證券 上海市南京西路758號(博愛大廈)20層-25層 2009年1月 78 英大證券 深圳市深南中路華能大廈30樓 2009年3月 79 信達證券 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東路5號中商大廈10層 2009年7月 80 東興證券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5號新盛大廈B座12-15層 2009年7月 81 華融證券 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北街26號恆華國際商務中心A座9層 2009年9月 82 天風證券 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關東園路2號高科大廈四樓 2009年11月 83 大通證券 大連市中山區延安路1號保嘉大廈 2009年12月 84 財達證券 石家莊市橋西區自強路35號莊家金融大廈 2009年12月 85 中天證券 沈陽市和平區光榮街23甲 2010年1月 86 財富里昂證券 上海市浦東新區福山路500號城建中心15樓 2010年2月 87 五礦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榮超經貿中心47樓 2010年4月 88 高華證券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7號英藍國際中心18樓 2010年5月 89 華創證券 貴州省貴陽市中華北路216號華創大廈 2010年6月 90 恆泰長財證券 吉林省長春市珠江路439號長財大廈 2010年7月 91 萬和證券 深圳市福田區深南大道7028號時代科技大廈20層西廳 2010年9月 92 中郵證券 陝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320號華弘大廈 2010年11月 93 首創證券 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外大街115號德勝尚城E座 2011年2月 94 國開證券 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南大街3號國華投資大廈17層 2011年5月 3、證券投資咨詢機構(1家) 編號 機構名稱 聯系地址 核准時間 1 天相投顧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19號富凱大廈B座701 2004年7月 監督銀行指定部門 監督銀行
聯系電話 電子銀行部 4、獨立基金銷售機構(4家) 編號 機構名稱 聯系地址 核准時間 1 諾亞正行(上海)基金銷售投資顧問有限公司 上海市浦東新區銀城中路68號8樓 2012年2月 監督銀行指定部門 監督銀行
聯系電話 電子銀行部 1.浦東分公司: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環路1318號2層
2.崑山分公司:江蘇省崑山市花橋經濟開發區緯一路8號國際金融大廈313室
3.廈門分公司:廈門市思明區鷺江道8號國際銀行大廈28樓H2單元
4.天津分公司: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35號君誼大廈2號樓401室
5.武漢分公司:武漢市江漢區新世界國貿大廈建設大道568號寫字樓42層08、09號
6.寧波分公司:寧波市江東區百丈東路901號(18-2)(18-3)
7.廣州分公司:廣州市環市東路371-375號世貿南塔1216室
8.南京分公司:南京市玄武區洪武北路55號1901-1902室
9.杭州分公司:杭州市朝暉路203號深南廣場寫字樓2301室
10.蘇州分公司:蘇州工業園區蘇華路2號國際大廈1704-1705單元
11.青島分公司:青島市市南區香港中路36號招銀大廈2208室
12.北京分公司:北京市光華路1號嘉里中心北樓6層605,606,
608,615
13.溫州分公司:溫州市錦綉路錦城商務樓1001室—3
14.義烏分公司:義烏市宗澤路567號7樓707室 2 聯系地址 電話 核准時間 深圳市深南東路5047號深圳發展銀行大廈25層 2012年2月 深圳眾祿基金銷售有限公司 監督銀行指定部門 監督銀行聯系地址 監督銀行
聯系電話 資產託管部 北京市西城區太平橋大街96號 無 3 上海天天基金銷售有限公司 聯系地址 電話 核准時間 上海市徐匯區龍田路190號2號樓東方財富大廈2樓 2012年2月 監督銀行指定部門 監督銀行聯系地址 監督銀行
聯系電話 電子銀行部 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136號 無 4 上海好買基金銷售有限公司 聯系地址 電話 核准時間 上海市浦東新區浦東南路1118號903-906室 2012年2月 監督銀行指定部門 監督銀行聯系地址 監督銀行
聯系電話 電子銀行部 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136號 1.浦東分公司:上海市浦東南路1118號鄂爾多斯國際大廈903-9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