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證券市場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從證券市場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看,證券市場不僅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還是優化資源配置,進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
因此,研究證券市場與四川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找出四川在證券市場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薄弱環節,並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證券居民經濟行為的轉變擴展閱讀:
證券交易市場是已發行的證券通過買賣交易實現流通轉讓的場所。相對於發行市場而言,證券交易市場又稱為「二級市場」或「次級市場」。
證券經過發行市場的承銷後,即進入流通市場,它體現了新老投資者之間投資退出和投資進入的市場關系。因此,證券流通市場具有兩個方面的職能:
其一是為證券持有者提供需要現金時按市場價格將證券出賣變現的場所;其二是為新的投資者提供投資機會。證券交易市場又可以分為有形的交易所市場和無形的場外市場。
㈡ 簡述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運行之間的關系,以及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
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運行之間的關系:
1.公司經營效益。
無論從長期看還是從短期看,宏觀經濟環境是影響公司生存、發展的最基本因素。公司的經濟效益會隨著宏觀經濟運行周期、宏觀經濟政策、利率水平和物價水平等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動而變動。如果宏觀經濟運行趨好,企業總體盈利水平提高,證券市場的市值自然上漲;如果政府採取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緊縮銀根,企業的投資和經營會受到影響,盈利下降,證券市場市值就可能縮水。
2.居民收入水平。
在經濟周期處於上升階段或在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作用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動消費需求,從而增加相關企業的經濟效益。另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會直接促進證券市場投資需求。
3.投資者對股價的預期。
投資者對股價的預期,也就是投資者的信心,是宏觀經濟影響證券市場走勢的重要途徑。當宏觀經濟趨好時,投資者預期公司效益和自身的收入水平會上升,證券市場自然人氣旺盛,從而推動市場平均價格走高;反之,則會令投資者對證券市場信心下降。
4.資金成本。
當國家經濟政策發生變化,如採取調整利率水平、實施消費信貸政策、徵收利息稅等政策,居民、單位的資金持有成本將隨之變化。如利率水平的降低和徵收利息稅的政策,將會促使部分資金由銀行儲蓄變為投資,從而影響證券市場的走向。
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
技術分析有三個基本假定或者說前提條件:
1.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
2.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
3.歷史會重演。
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
「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構成了技術分析的基礎。除非您已經完全理解和接收這個前提條件,否則以下的討論毫無意義。技術分析者認為,能夠影響某種商品期貨價格的任何因素——基礎的、政治的、心理的或任何其它方面的——實際上都反映在其價格之中。由此推論,研究價格變化就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情。這個斷語乍聽也許過於武斷,但是花功夫推敲推敲,就確實沒話可說。這個前提的實質含義其實就是價格變化必定反映供求關系,如果需求大於供給,價格必然上漲;如果供給過於需求,價格必然下跌。這個供求規律是所有經濟的、基礎的預測方法的出發點。把它掉過來,那麼,只要價格上漲,不論是因為什麼具體的原因,需求一定超過供給,從經濟基礎上說必定看好;如果價格下跌,從經濟基礎上說必定看淡。
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
「趨勢」概念是技術分析的核心。還是那句話,除非您也接受這第二個前提,否則就不必再讀下去。研究價格圖表的全部意義,就是要在一個趨勢發生發展的早期及時准確地把它揭示出來,從而達到順著趨勢交易的目的。
歷史會重演:
技術分析和市場行為學與人類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價格形態,它們通過一些特定的價格圖表形狀表現出來,而這些圖形表示了人們對某市場看好或看淡的心理。其實這些圖形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早已廣為人知、並被分門別類了。既然它們在過去很管用,就不妨認為它們在未來同樣有效,因為它們是以人類心理為根據的,而人類心理從來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歷史會重演」說得具體點就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隱藏在歷史里,或者說將來是過去的翻版。
㈢ 居民購買證券和房地產對宏觀經濟有什麼影響。
宏觀經濟中的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會對證券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擴大政府采購,加大政府投資公路,橋梁等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社會的總需求,從而刺激股市的上漲,反之,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減少政府采購和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股市下跌。
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都是財富的衡量市場,經濟波動往往是從這兩個市場中發生並擴展到整個經濟的。
房地產在現代經濟中是一種財富的貯存方式,例如人們不會手持現金而會購買房地產作為財富儲存,所以從這一點上講對於宏觀經濟影響重大。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0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㈣ 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應注意哪幾點
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證券市場法律不完善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完善和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表現為證券市場法律的不完善。證券市場法律不完善的後果是:
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相對滯後,且對信息不具有法律效力。證券市場是信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的時效性比較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對滯後嚴重影響了投資者的收益。同時,由於對信息披露不具有法律效力,信息的可信度明顯不足。
二,投資者的違規違法情況比較突出。由於證券市場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投資者可以利用法律法規的漏洞來進行證券交易,從而導致證券市場的不正常行為成為常態。
(二)證券市場機制不健全。證券市場機制的不健全具體表現為:
一,證券市場的准入機制和退出機制問題。由於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發展方式轉變的滯後性,證券市場的准入機制和退出機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上市公司在未經過合理論證的情況下就允許進入證券市場。又比如有些上市公司在經營虧損的情況下仍然存在於證券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證券市場的公平、公開的競爭原則。
二,證券監督組織缺乏效率和效力。證券監督組織是證券市場參與者實現有效利益的重要保障, 然而,由於證券監督機構設置重疊,且不具有獨立的法律和經濟行為能力,因此,證券監督組織不能有效發揮監督能力,且缺乏工作效率。
三,證券市場管理能力不適應證券市場發展的需要。其具體體現為配股的隨意性,中介機構不能真實評估上市公司的經濟能力,證券投資方欺詐顧客或者違規投資等。
完善中國證券市場的對策
(一)完善證券市場的法律法規 證券市場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信息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其突出要求是必須要求完善的法律法規。完善證券市場的法律法規的具體措施為:
一,政府角色的定位。證券市場的發展要求政府重新定位其角色,即政府不應該干涉具體的證券市場行為,而是應該制定統一的游戲規則和促進證券市場行為的規范化。 並進一步修改和出台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公司法》中的許多內容已不適應證券市場發展的需要,急需重新修訂、補充。促使證券市場在政府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和市場化和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市場行為。
二,完善《證券法》。《證券法》是證券市場運行的行為標准,應該根據證券市場的發展變化而實時調整。
(二)完善證券市場機制
完善的證券市場機制是證券市場正常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促進證券市場行為規范化、市場化的有效形式。其具體措施為:
一,完善證券市場的准入機制和退出機制。其主要措施為適當提高證券市場准入門檻,嚴格執行證券市場准入標准。同時,清理不合格的上市公司,該退出證券市場的堅決退出。
二,加強證券市場的監督能力。主要措施為建立監督組織,優化監督組織結構,加強社會監督。
三,完善證券市場的管理能力。其主要措施為引進先進國家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同時,尋找適合中國特色的證券市場管理模式。
㈤ 證券市場的作用
我國發展證券市場的作用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證券市場已初具規模。截至2002年8月底,我國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1200多家,上市公司市價總值超過5萬億元,佔GDP的比重50%以上,證券基金近60隻,基金資產總規模超1000億元,累計股票融資總額達8300多億元,已開戶投資者數接近七千萬人。我國證券市場已經成為除日本外亞太區最大最有活力的證券市場之一。可以說,我們用十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證券市場上百年的歷史,為下一步完善市場建設,開創未來證券市場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證券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我國的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過去十多年裡,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對我國國企改革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它為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發展籌集了大量寶貴的資金,解決了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資金。它促進和初步實現了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原有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通過上市的改制過程,轉變為公司治理結構健全、運營高效的上市公司。同時,一大批大中型企業通過改制上市,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實踐中起到了先導和示範作用,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為我國國有企業的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壯大已經成為資源配置的重要橋梁。一方面,企業上市的過程就是資源配置的過程。十多年來,一大批國家重點和鼓勵發展的、對產業升級換代有重要作用的國有企業成為優先扶持上市的對象,並成功地發行上市,充分發揮了證券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證券交易市場上,大量資金流向收益率高的行業和上市公司,企業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此同時,證券市場上的兼並重組活動也日趨活躍和規范,使社會資源進一步向優勢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
在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一批優秀企業和優秀企業家通過證券市場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1000多家上市公司不僅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更在向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不斷加速前進。同時,在中國這一高儲蓄的國家,證券市場在引導資金從消費成為企業的投資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進一步加快了我國的資本積累速度。
第三,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有效地減輕了我國國有銀行的借貸壓力和經營風險。國有企業在撥改貸改革過程中,不少呆帳壞帳沉澱在國有銀行,加劇了銀行的經營風險。發展證券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例,化解了銀行系統的風險。據統計,境內股票融資額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已經從1992年的0.62%增加到2001年的4.25%。境內股票籌資占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率從1993年的5.70%提高到18.43%。
與此同時,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證券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行業,對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伴隨著市場的發展,一大批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資咨詢公司等市場中介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並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它們創造的價值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的新興力量。
回眸過去,證券市場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成為我國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市場組織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放眼未來,我們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與時俱進,大膽開拓,進一步推進證券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 牟永寧 楊大力)
經濟晴雨表
證券市場如果想成為經濟的晴雨表,不但要在服務對象上實現全面覆蓋,為更廣泛的企業提供服務,還需要引入真正的長期資金,實現長期資金支持企業長期發展。
來自監管機構的調研顯示,股票市場投資者目前主要以短線投資為主,缺乏真正的長期投資者。與境外成熟市場相比,目前中國股票市場投資者平均換手率偏高。從投資行為分析,與機構投資者相比,個人投資者更偏向於持有和交易小盤股、低價股、績差股和高市盈率股,持股時間較短、交易較為頻繁。與境外成熟市場同類型機構投資者相比較,目前中國股票市場上的各類機構投資者整體規模偏小,持股期限普遍較短、交易比較頻繁,短期投資行為比較明顯
在我國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仍待優化,市場結構仍待完善的同時,我們已經要直面國際金融競爭。從夯實市場基礎的角度看,為各種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全面資本市場服務,為上市的各類企業提供長期資金,兩者相輔相成,是構建強大資本市場不可或缺的措施,而且也只有這種格局才能使得證券市場真正成為經濟的晴雨表,實現建設資本強國的目標。
㈥ 中國證券市場的現狀
第二十章 我國證券市場發展30年
第二節 證券市場發展的成就和基本經驗
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得益於中國經濟和金融改革,隨著證券市場各項功能逐步健全,它也推動了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改革,引領了一系列經濟和企業制度變革,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證券市場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
一、證券市場促進了中國經濟體制和企業改革的深入
在計劃經濟時期,資源主要通過行政手段配置,經濟整體運行效益低下,隨著中國經濟逐步走向市場化,證券市場逐漸成為中國經濟資源市場化配置的重要平台。截至2006年底上市公司市值佔GDP的比重超過50%;寶鋼、中石化、工行、中國人壽、大秦鐵路等規模大、盈利能力強的企業日益成為證券市場的骨幹力量;同時,上市公司的行業布局日趨豐富,產業結構由以傳統工商業為主轉向以製造業、電信、電子、電力、石化、金融等基礎和支柱產業為主的新格局,證券市場對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用逐步顯現.如圖20.4和圖20.5所示。
證券市場為企業拓寬了外部融資渠道,改變了原來單純依賴銀行貸款和財政撥款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負債率。截至2006年底,企業在股票市場共籌資11300億元,在企業債市場共籌資6155億元。同時,證券市場加速了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了一批企業的壯大,並促進了機械製造、金融、電子、能源、鋼鐵、化工等行業的發展。
國有企業通過改制上市成為股份制企業,實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並逐步建立起規范化的現代企業制度。隨著資本運作理念逐漸被接受,國有資產管理開始以企業監管為主向資本運營方向轉變,並在國有企業中推動建立了風險管理機制和企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特別是股權分置改革完成之後,股價表現和市值變化將逐步成為衡量國有資產運營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
中國證券市場在自身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多數國有上市公司走在了股份制試點的前列,起到了先導和示範作用,推動了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證券市場還推動了企業建立公司治理機制,使公司治理從被忽視到被高度重視、從無章可循到日趨完善。上市公司普遍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框架,股東大會作用日益加強,中小股東參與積極性逐步提高,維權意識不斷提升;董事會運作的獨立性和有效性不斷增強,議事機制不斷完善;監事會的監督作用也逐步發揮。同時,股權激勵機制的引入,使管理層與股東間的利益更加趨同,有助於上市公司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此外,獨立董事制度的引入,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使市場對上市公司的外部監督機制開始得以發揮。
二、證券市場帶動了金融體制改革的進展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金融體系由間接融資完全主導,金融結構嚴重失衡。證券市場的出現和發展,改變了這種局面,金融結構有所改善,如圖20.6所示。
近年來,中國主要的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通過股份制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和上市提高了資本充足率、實現了產權主體多元化,並改善了公司治理結構。長期以來,存貸利差是中國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從國際發展趨勢上看,商業銀行已經從以存貸款業務為主的傳統業務領域轉向以中間業務為主的現代業務領域。證券市場的發展為銀行提供了具有高附加值的業務,如基金代銷、基金託管、第三方存款託管等,拓寬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范圍,中間業務收入逐年增加。2003~2005年銀行代銷基金情況如圖20.7所示。
此外,證券市場的發展也為銀行和保險等金融機構提供了多元化的資金運用渠道。銀行通過投資於國債、企業債等固定收益產品,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結構也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發生了重大變化,如圖20.8所示,銀行存款在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中的比重逐漸下降,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投資逐漸上升,證券市場推動了保險公司盈利模式的轉型。
三、證券市場促進了中央財政收入的提高
當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建成,並開始將它主要用來拓寬國有企業融資渠道後,就極大地改變了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初期市場籌資舉步維艱的狀況。我們可從表20.2明顯地發現,當市場處於早期自發形成階段時,1984~1989年總共籌資19.33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年3.23億元人民幣;當兩個證交所成立以後,1990~1996年總共籌資1163.74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年166.24億元人民幣(是1990年之前的51.47倍);而1997年中央政府接管證券市場的主導權以後,1997~2007年總共籌資17453.71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年1586.71億元人民幣(是1990~1996年的9.55倍)。
同時,市場收益開始顯現政府財政收入的財富效應。1997年中央政府對證券市場管制方式發生根本轉變之後,證券交易印花稅的分配比例從地方政府佔大頭顛倒了過來,如表20.3所示。從1997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將證券交易印花稅分享比例調整為中央80%,地方20%;1998年6月對證券交易印花稅再次調整分享比例,改為中央88%、地方12%;從2000年10月1日起將分享比例由中央88%、地方12%,分三年調整到中央97%、地方3%,即:2000年中央91%、地方9%,2001年中央94%、地方6%,從2002年起中央97%、地方3%。
四、證券市場加速了社會轉型的進度
證券市場的出現使居民的投資品種由早期單一的儲蓄,擴展到股票、國債、公司債、基金、權證、期貨等,並由此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同時,證券市場的出現,也為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多新的理念。「家庭理財」的概念開始普及,投資者賬戶數由1992年的835萬戶上升至2006年的近8000萬戶,如圖20.9所示。居民也通過投資證券市場而開始關心企業和宏觀經濟的發展。
證券市場在中國的出現催生了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證券服務機構隨著市場的發展,它們不僅通過幫助企業壯大而為中國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並且推動了投資銀行、證券經紀和銷售、資產管理、證券分析、證券咨詢等新職業的興起,為中國金融業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
證券市場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自身建立了相對完備的法規體系,而且推動了其他相關法規的完善。如股份制改革和證券市場的出現推動和加速了《公司法》及《破產法》的出台與修訂,新的證券品種的不斷出現推動《物權法》對於新型物權的保護,大量國有資產管理立法不斷出現和調整,刑事立法不斷修訂以應對更多的犯罪行為,等等。
證券市場的發展對企業會計制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推動中國會計准則不斷完善和標准化,特別是新會計准則、審計准則的實施,大大縮小了與國際標准間的差距,有助於提高我國證券市場財務信息披露質量,使之逐步走向較為科學地反映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為投資者以及其他相關主體服務。
另外,證券市場的發展對市場參與主體的誠信意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也推動了信用體系的初步建立。
證券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日益深刻的影響。證券市場推動了企業的發展壯大和行業的整合,改善了國有企業與國有資產管理模式,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上市公司日漸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市場也推動了中國金融結構的轉型,增強了金融體系的抗風險能力,改善了金融機構的盈利模式,提高了其運作水平。與這些成就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證券市場在自身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引領了中國社會經濟中的許多變革。證券市場帶動了股份制公司在中國的普及,推動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中國經濟社會的確立,完善了相關的法律制度和會計制度,並促進了中國社會信用體制的逐步建立。同時,證券市場開始走入中國社會的千家萬戶,財富效應初步顯現,理財文化悄然興起。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從其開始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最前沿,而從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探索到的經驗和規律,同樣也能對中國經濟改革的其他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鑒。
摘自《發展和改革藍皮書》
㈦ 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有哪些
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財政政策可以分為擴張性、緊縮性和中性財政政策三種。當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時,政府財政在確保各種行政和國防開支之餘,不會搞大規模的投資。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時,政府會積極投資於能源,交通,住房和其他建築相關產業,從而帶動水泥,鋼鐵、機械行業等發展。
如果政府發行債券的方式來增加投資,對經濟的影響更是深遠的。總體而言,財政政策的緊縮將使得經濟過熱受到控制,股市將減弱,因為它表明未來經濟增長將放慢或走向衰退,而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股市會強大的,因為它表明經濟增長將加速未來或進入繁榮階段。
具體來說,財政政策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證券市場造成影響:
(1)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能夠提升總需求,降低經營風險,從而使股市上漲,相反,如果由於經濟過熱遭到抑制,就會降低股票的市場價格。
(2)擴大政府采購,加大政府投資公路,橋梁,港口等非競爭性領域,可直接增加與工業產品的需求,而促使證券價格上漲。減少政府的購買水平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7)證券居民經濟行為的轉變擴展閱讀:
宏觀經濟政策基本原則:
1、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原則是: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
2、宏觀經濟政策就是短期的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政策,需根據形勢的變化而作調整,不宜長期化,因為經濟形勢是不斷變化的。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發展的今天,一國的經濟形勢,不僅取決於國內的經濟走勢,還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全球經濟的走勢。
3、「急則治標」是指運用財政、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處理短期經濟問題,如刺激經濟增長,防止通貨緊縮、應付外部沖擊等;「緩則治本」是指通過結構政策與經濟改革處理長期經濟問題,如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實現持續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
參參考資料:網路-宏觀經濟政策
㈧ 國民經濟相關因素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證券市場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經濟的宏觀走勢對證券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宏觀經濟的相關變數中,利率、稅率和通貨膨脹率等幾個因素對證券市場帶來的影響最直接、最明顯。本文主要分析了利率、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對我國證券市場走勢的影響,認為我國證券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證券市場對利率變動預期有過度反應。
關鍵詞:利率 通貨膨脹率
股市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國民經濟的宏觀走勢對證券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在我國,由於金融工具缺乏創新,股市又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響,利率、稅率、通貨膨脹率等宏觀經濟參數的變動對證券市場走勢的影響並不明顯。下面我們從理論和實證方面對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作一探討。
利率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作為宏觀經濟晴雨表的證券市場,其波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利率是影響證券市場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與證券市場表現為負相關。根據現值理論,證券價格主要取決於證券預期收益和當時市場利率兩個因素,並與預期收益成正比,與折扣率(無風險利率)成反比。下面我們分別討論利率上升和下降對證券市場造成的影響。
利率上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利率上升將對上市公司造成影響。利率上升,公司融資成本增加,利潤率下降,股票價格自然下跌。使投資者不能對其業績形成一個良好的預期,從而公司債券和股票價格將下跌。
利率上升將改變資金的流向。利率上升,吸引部分資金從證券市場特別是股市轉向儲蓄,導致證券需求下降,證券價格下跌。
利率下調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銀行利率的調低有可能使證券投資的收益率高於銀行存款的利率,從而抬高證券的投資價值,吸引投資者從銀行抽出資金投入證券市場,以獲取最大收益。因此,利率調低通過游資釋放的刺激,使大量的資金進入證券市場,從而形成一輪新上升行情;利率的降低也意味著銀根的放鬆,企業借款規模的擴大和借款成本的下降,從而降低上市公司的經營成本,提高收益,負債水平較高的企業得益尤甚。
對於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來說,指數波動對利率變化非常敏感,但是,對於一個過渡經濟中的新興市場而言,其波動除了受利率等通常因素的影響外,在更大程度上主要受到諸如證券市場制度變遷、政策變化、資金推動等因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過渡經濟中的新興市場在制度安排與政策選擇上可能存在的隨意性,導致證券市場與利率的關系發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王小穎(2003)對1996年以來的8次降息事件中利率與上證綜指之間的關系以及降息前後預期和後果對股市的沖擊作了實證檢驗,認為利率變動預期與股指存在更強的相關性。投資者將降息看成是利好消息,積極入市購買股票,從而把股票價格推高;早在降息公告之前,市場已對降息作出反應,市場過度反應現象明顯,信息不對稱現象顯著。
表1列出了我國1996年及以後的歷次利率調整對上證指數的影響,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股市利率預期的反應還比較到位,在9次降息中提前一周作出反應的有6次,佔67%。
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2003年1月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開始由負轉正,從9月份開始快速上升,並在年末上升至3.2%。通貨膨脹率作為一個衡量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引起股票價格變動的因素都會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
一方面,通貨膨脹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是弊大於利的。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經濟的穩定增長受到威脅,企業利潤變得不穩定,投資趨於茫然,投資者心態受到嚴重影響,政府採取的反通貨膨脹政策,如緊縮的貨幣、財政政策,會使股票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受到不利的影響。在通貨膨脹情況下,企業經理和投資者不能很明確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很難預料將來盈利水平,企業利潤變得不穩定,使新投資停滯不前,這會使股價上升缺少實質性的支撐。另一方面,由於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貨幣供應量過多造成的,貨幣供應量增多,開始時一般能刺激生產,增加公司利潤,從而增加可分派股息,進而會使股票更具吸引力,引起股價上漲。在通脹後期,如果人們預期通貨膨脹即將結束,如果通貨膨脹使企業的產品銷售價格高於工資和其它成本的增幅,通貨膨脹便有可能促進投資和企業盈利的增加,這又會使股價上升。
一般來說,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會對經濟的長期發展帶來不良影響。證券市場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從理論上來說證券市場的運行方向與國民經濟的發展主流應該是一致的,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對證券市場都會帶來影響。
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有不同的影響
溫和、穩定的通貨膨脹對證券價格上揚有推動作用。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通常被理解是一種積極的經濟政策結果。旨在調整某些商品的價格並以此推動經濟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某些行業、產業和上市公司因受到政策的支持,其商品價格有明顯的上調,銷售收入也隨之提高,促使其證券價格上漲。但是,嚴重的通脹則是非常危險的,政府不能長期容忍通貨膨脹的存在,又必然會運用宏觀經濟政策抑制通脹,其結果是置企業於緊縮的宏觀經濟形勢中,這又勢必在短期中導致企業利潤的下降,資金進一步離開資本市場,證券市場的價格又會形成新一輪的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