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的股票發行制度的歷史變遷過程
過程:
按面值發售—行政定價—逐步向市場化過渡。
按面值發售階段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股份制企業和證券市場開始興起到1992年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的萌芽階段。在這一階段,由於人們對股票和證券市場比較陌生,認購的積極性不高,所以股票發行的著眼點並不在於股票價值的確定,而是著重於將股票發行出去。
因此,基本沒有進行股票的定價,許多股票都是按照面值發售,價格很低,並依託於行政攤派進行。這種方式使得發行抑價嚴重,但也激發了一些具有投資意識的初始投資者進行股票投資,推動了證券市場的建立。
行政定價階段
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集中統一的監管體系開始成立。自此,我國證券市場步入初步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先後試行過抽簽、全額預繳款、上網定價和上網競價(僅4隻股票試用)4種發行方式。
較之於其它大多數國家,我國的定價方式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是由中國證監會根據新股發行價=每股凈收益×市盈率這一固定公式進行統一定價,而且,發行市盈率和所採用的收益也是由證監會制定的。
在這種定價方式下,發行公司和承銷商無法根據市場的情況來確定發行價格,這使得發行公司的資產遭受損失。
逐步向市場化過渡階段
1998年12月31日,《證券法》正式出台。自《證券法》公布以後,我國新股發行市場化定價改革的步伐加快,相繼出現了由承銷商和發行公司協商確定上市價格上網定價、向二級市場配售和向法人配售等新的定價方式。自此,證券市場的發展邁入向市場化過渡的新階段。
(1)證券市場的演變擴展閱讀:
《證券法》和之後一系列文件的公布使得我國股票市場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從實行市場化改革幾年來的情況看,我國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給各市場主體帶來的收益如下: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發行籌資額有所擴大並開始體現公司差別,股東結構也有所改進
發行市盈率的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的發行籌資額擴大。此外,發行市盈率也開始體現不同的公司和上市期間市場情況的差異。在行政定價期間,新股發行市盈率的標准差為2.31,而1999-2000年新股發行市盈率的標志差擴大到了10.32。
另外,在市場化定價時期採用的法人配售方式,一方面引進了戰略投資者和法人投資者,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的穩定性大大增強,並有助於改善投資者結構和投資者行為。
另一方面,由此形成的法人詢價機制也促進機構投資者進行股票價值研究,從而促進市場價格的形成,這也有利於上市公司的融資。
㈡ 2005-2007年,中國股票市場暴漲暴跌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暴漲原因:
1、2005年中央政府與證監會聯合出台股權分置改革,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為股市的上漲騰出大幅空間,為暴漲提供了前提條件。
2、2008年的奧運會為人民提供了信息保障,減少了流動性風險。
3、由於有進入股市的前提條件,也有退出的保障,券商,老基金,保險基金第一波湧入股市,推動了股市第一步上漲。
4、人民幣升值,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可獲得巨大的人民幣升值的利益,大量外資湧入房市和當時只有1000點左右的股市,等待人民幣升值。
5、QFII持有大量國內有價證券資產,大量境外資本湧入中國推動了股市的上漲。
6、國內基金規模的擴大,大量新基金發行,基金發行募集到的資金大量投資於股市
7、民間儲蓄力量也湧入股市,推動了股市的上升。
暴跌原因:
1、 經濟價值規律的作用,暴漲後股票價格嚴重高於股票實際價值,股市下跌是價值規律
2、 股指期貨的推出,重大利空消息,因為股指期貨是個看空機制
3、 2007年4月起開始顯現通脹壓力,政府不斷調高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利率和存貸款利率,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打壓股市勢頭過猛上漲
4、 大小非解禁,緊隨其後IPO解禁開始流通,再加上新股大量發行,使市場上股票嚴重供大於求,擴容壓力之大對股市來說難以承受
5、 5.30事件後,外資紛紛撤資,轉入房市或退出中國金融市場
6、 台灣大選,外聯公投等政治因素的影響
7、 受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海嘯影響和拖累,造成持續下跌
(2)證券市場的演變擴展閱讀
證券市場發展的道路不完全一樣,但一般都要經歷5個階段。
休眠階段:
此階段了解證券市場的人並不多,股票公開上市的公司也少,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投資者發現,即便不算潛在的資本增值,獲得的股利都超過其它投資形式得到的收益,於是他們就買進股票,但開始還是小心謹慎。
操縱階段:
一些證券經紀商和交易商發現,由於股票不多,流動性有限,只要買進一小部分股票就能哄抬價格。只要價格持續高漲,就會吸引其他人購買,這時操縱者拋售股票就能獲取暴利。因此,他們開始哄壓市價,操縱市場,獲取暴利。
投資階段:
有些人通過買賣股票得到了大量的資本增值,不管已經實現了的或還只是帳面上的,這些暴利的示範作用都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投機行列,投機階段就開始了,股價大大超過實際的價值,交易量扶搖直上。新發行的股票往往被超額急購,吸引了許多公司都來發行股票,原來惜售的持股者也出售股票以獲利,於是擴大了上市股票的供應。
崩潰階段:
到一定時機,用來投機的資金來源會枯竭,認購新發的股票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頭腦靜下來,開始認識到股票的價格被抬得太高了,與本來的價值脫節得太厲害。這時只要外界一有風吹草動,股價就會動搖,然後價格開始下降。
成熟階段:
在股市下跌之後,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使公眾對股票市場重新恢復信心。這個時間的長短視價格跌落的幅度,購買新股票的刺激,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等因素而定。跌市使有這些人虧了大本。他們只留著作長期投資,寄望於將來價格的回升,機構投資者的隊伍也擴大了。
這樣成熟階段就開始了這里股票供應增加,流動性更大,投資者更有經驗,交易量更穩定,雖然股價還是會波動,但不像以前那樣激烈了,而是隨著經濟和企業的發展上下波動。
㈢ 證券市場基礎知識
內容太多了,超過了規定字數,如果需要我可以QQ傳給你,或者你去http://www.gy16.com/gy/url/783_url.htm下載電子版,PDF格式。
證券市場基礎知識
目的與要求
本分冊的主要內容包括: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等證券投資工具的基本
概念,以及證券市場的結構、證券投資的收益和風險、證券市場法規體系和
監管構架、證券業從業人員道德規范等基礎知識。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要求
初步掌握證券和證券市場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主要法規和職業道德規
范。本部分適用對象為所有參加證券業從業人員資格考試的從業人員。書中
帶星花(*)的內容暫不列入考試范圍。
第一章 證券市場概述
第一節 證券與證券市場
一、證 券
證券是各類財產所有權或債權憑證的通稱,是用來證明證券持有人有權
取得相應權益的憑證。如股票、公債券、基金證券、票據、提單、保險單、
存款單等都是證券。凡根據一國政府有關法規發行的證券都具有法律效力。
證券首先是一種信用憑證或金融工具,它是商品經濟和信用經濟發展的
產物。如債券就是一種信用憑證,無論是企業債券、金融債券還是國債券,
都是經濟主體為籌措資金而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到期還本付息的債權債務
憑證。再如股票,它就是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用以證明股東的身份和權益,
並據以獲得股息的憑證。從籌資的角度看,股份制是一種特殊的信用形式,
即通過信用將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有效地使用。沒有信用的發展,就難有大
規模的集資,也不會有股票的發行與交易,股份制就難以確立。基金證券則
是同時具有股票和債券的某些特徵的證券。投資基金本身就是集資的一種形
式,是將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創設一個基金,然後委託專門的投資機構從事
能保證投資人收益的組合投資,證券持有人則對基金擁有財產所有權、收益
分配權和剩餘財產分配權。這些作為資本信用手段的證券能定期領取利息或
到期收回本金,且具有買賣價格,可以在證券市場上進行轉讓和流通。除此
之外,還有作為貨幣證券的商業票據。在商品經濟和生產社會化發展的過程
中,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必然要加速資本流通,縮短周轉周期,盡量
節約資本的使用,為此便產生了商業信用和作為商業信用手段的商業票據,
如匯票、支票及本票等。這些商業票據不僅僅是一種信用工具,而且還可以
在一定范圍內周轉流通,發揮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貨幣職能。
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對證券進行不同的分類。按其性質的不同,可以
將證券分為證據證券、憑證證券以及有價證券。
證據證券是指只是單純地證明事實的文件,主要有借用證、證據(書面
證明)等。在證據證券中,有一種具有特殊效力的證券,被稱為「免責證券」,
如提單等即屬此類。
憑證證券是指認定持證人是某種私權的合法權利者,證明對持證人所履
行的義務是有效的文件。如存款單、借據、收據及定期存款存摺等就屬於這
一類。憑證證券實際上是無價證券。其特點是,雖然憑證證券也是代表所有
權的憑證,但不能讓渡,不能真正獨立地作為所有權證書來行使權利。如存
款單就是民法中的消費寄存憑證,屬單純的憑證證券,不是有價證券,因為
它既沒有可讓渡性,也沒有完全代替存款合同的功能。當然,這也不是一成
不變的。60 年代,美國的商業銀行為了阻止存款額的下降,以企業的富裕資金為對象,發行一種可以讓渡的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即CD)來徵集大量資
金,這種存款憑據顯然已不同於一般的存款單,它實際上可以看作是金融債
券的一種,應該歸入有價證券。
有價證券主要是指對某種有價物具有一定權利的證明書或憑證。有價證
券通常被分為三類:(1)貨幣證券,如銀行券、票據、支票等;資本證券,
包括股票、公司債券等。(2)財物證券,如貨運單、提單、棧單等。(3)
有價證券,其本身沒有價值,因為它不是勞動產品。但是由於它能給持有者
帶來一定的收益,所以它又有價格,可以在證券市場上自由買賣。
1.有價證券
有價證券是一種具有一定票面金額,證明持券人有權按期取得一定收
入,並可自由轉讓和買賣的所有權或債權證書。人們通常所說的證券,也就
是指這種有價證券。
由於有價證券不是勞動產品,故其自身並沒有價值,只是由於它能為持
有者帶來一定的股息或利息收入,因而可以在證券市場上自由買賣和流通。
影響有價證券行市的因素多種多樣,但主要因素則是預期利息收入和市場利
率。因此,有價證券價格實際上是資本化了的收入;有價證券是虛擬資本的
一種形式,是籌措資金的重要手段。
有價證券是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資本主
義經濟發展歷程來看,有價證券的正常交易能起到自發地分配貨幣資金的作
用。通過有價證券,可以吸收暫時閑置的社會資金,作為長期投資分配到國
民經濟各部門,從而優化資源配置。同時,由於有價證券的行市受主客觀及
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有價證券的價格經常出現暴漲暴跌、起伏不定的現
象,由此引起的投機活動會造成資本市場的虛假供求和混亂局面,這又會造
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我國現階段正處在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必須大
發展的時期,有價證券及其相關市場的建設與發展也顯得日益緊迫和必要。
但是我們要充分借鑒市場經濟國家的成熟經驗,吸取其教訓,充分發揮有價
證券的積極作用,盡可能減少有價證券運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2.有價證券的分類
有價證券的種類多種多樣,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對其
進行不同的分類。
(1)按發行主體的不同,可分為政府證券(公債券)、金融證券和公
司證券。
1)政府證券。也稱政府債券,它是指政府為籌措財政資金或建設資金,
憑其信譽,採用信用方式,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資者出具的一種債權債務憑
證。政府債券又分為中央政府債券(即國家債券)和地方政府債券。政府債
券也稱國債券。
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的條件。中央政府發行債券始於建
國初期,60 年代中期內外債還清本息之後,10 多年間未發行過債券。1981年開始又恢復中央政府債券的發行,債券種類包括國庫券、國家重點建設債
券、財政債券以及特種國債等,其中主要是國庫券。國債發行至今,已累計
發行國庫券4 700 多億元,發行數量較多的年份是在1993 年之後。1993 年,
我國發行國庫券380 多億元;1994 年高達1020 億元;1995 年多達1500 億
元;1996 年發行約1950 億元。國庫券發行規模的擴大,不僅可以極大地減
輕中央銀行被迫向財政透支的壓力,彌補巨額財政赤字,籌集大量的建設資
金,而且有助於1996 年4 月開始運作的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從而對
改善貨幣流通狀況、抑制通貨膨脹具有重要意義。
2)金融證券。是指商業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為籌措信貸資金而向投
資者發行的,承諾支付一定利息並到期償還本金的一種有價證券。主要包括
金融債券、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尤以金融債券為主。
隨著銀行業務的不斷拓展,尤其是本世紀60 年代以來金融創新的不斷
深化,金融證券以其方便、靈活、高收益等優勢,深受金融機構和廣大投資
者的歡迎。如金融債券,其利率就可以比較靈活地安排,也不必過多地受存
款最高利率的限制;金融債券的付息方式也可以靈活多樣,這使得它對投資
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發行金融債券所籌集的資金,不必向中央銀行繳存存
款准備金,這又有利於商業銀行充分地運用資金。此外,對商業銀行來說,
由於金融債券具有明確的償還期,到期之前一般不能提前還本付息,因而籌
集的資金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而對於金融債券的持有人來說,它又比其他一
些金融資產具有更強的流動性,因為在二級市場比較發達的情況下,憑借商
業銀行的良好信譽,金融債券可以比較容易地在市場上實現轉讓。
3)公司證券。公司證券是公司為籌措資金而發行的有價證券。公司證
券包括的范圍比較廣泛,內容也比較復雜,但主要有股票、公司債券及商業
票據等。
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依照公司法的規定,為籌集公司資本而發行的,
用以證明股東身份和權益的憑證。股票投資者即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股
票的發行主體必須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一經投資者認購,持有者就不能要
求公司退還股本,只能通過轉讓和出售變現。股票雖然能形成市場價格,但
它本身卻沒有價值,不是真實的資本,只是一種獨立於實際資本之外的虛擬
資本。股票可以充當買賣對象和抵押品,從而成為金融市場上主要的、長期
的信用工具。隨著股份制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股票的種類也呈現出多樣
化的局面,這些股票可以按不同的性質,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我國自80
年代中期出現第一張股票以來,股票的種類不斷增加,股本總額不斷擴大,
既為企業籌措到了巨額資金,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金融資產。相信股票在
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
作用。
公司債券指的是股份有限公司或其他類型的股份制企業為籌措資金而
發行,並承諾在一定時期內還本付息的債權債務憑證。公司債券持有人是公司的債權人;公司債券發行人為債務人,公司債券體現的是一種債權債務關
系。與股票相比,公司債券持有人只是公司的債權人,而不是股東,因而無
權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決策。但公司債券持有人有比股東優先的收益分配
權,在分配順序上優先於股東收入分配;公司破產清理資產時,有比股東優
先收回本金的權利。在我國,公司債券常被「企業債券」所取代,而企業債
券又是一種不規范的公司債券。僅從發行主體上看,由於界定不清,我國的
「企業債券」與規范意義上的公司債券就存在明顯的不同。
商業票據則是指在以信用方式進行商品買賣時,由公司、企業或個人簽
發的,並由出票人無條件支付或委託他人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的有價證券。
商業票據既是商業信用的工具,也是債權人以商業信用方式出售商品後,為
保證其債權而持有的一種證明債權債務關系的憑證。商業票據主要包括期
票、匯票、支票及本票等,可以流通轉讓,但一般只能在彼此經常有往來並
相互了解的情況下進行。隨著金融市場業務的不斷發展,在一些像美國這樣
的西方發達國家裡,原本與商品交易相伴隨的商業票據,逐步演變成為一些
信譽優良、經信用評級機構評定的大公司在證券市場上籌集短期資金的借款
憑證。商業票據是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建國後的長時期內,我國禁止商業
信用活動,商業票據及其相關業務的發展受到嚴格的限制。改革開放以來,
商業信用活動逐步開展,銀行的票據貼現和再貼現業務也恢復運作。1995
年,我國出台了《票據法》。商業票據對促進經濟的活躍與繁榮發揮著越來
越重要的作用。
(2)按所體現的內容不同,有價證券可分為貨幣證券、資本證券和貨
物證券。
1)貨幣證券。指可以用來代替貨幣使用的有價證券,是商業信用工具。
貨幣證券在范圍和功能上與商業票據基本相同,即貨幣證券的范圍主要包括
期票、匯票、支票和本票等;其功能則主要是用於單位之間的商品交易、勞
務報酬的支付,以及債權債務的清算等經濟往來。現在各銀行發行的信用
卡,其實質也是一種貨幣證券。
①期票是指由債務人向債權人開出,在約定期限支付款項的債務證書。
這是在商品交易活動中通用的一種貨幣證券。期票到期,債務人必須按票面
金額向持票人付款。期票在到期之前,經過債權人背書之後可以轉讓,也可
以向銀行申請貼現。
②匯票是指由出票人簽發的,委託付款人在見票時或者在指定日期無條
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匯票在出票人開出時並不具
有法律效力,經債務人或其委託銀行簽字或蓋章後才能成為有效的有價證
券。在金融市場開放的國家和地區,匯票經受票人背書後可以轉讓或向銀行
貼現。有些國家的銀行和郵電局辦理接受匯款人的委託簽發匯票,由銀行、
郵電局或匯款人寄交收款人,向指定付款行、局領取款項。按出票人的不同,
匯票分為銀行匯票和商業匯票。
㈣ 從資本市場角度對我國股票市場的認識
資本市場的發展與股票市場的雙向擴容及中長期趨勢
一、 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過程某種意義上是股票市場的雙向擴容過
1、股票市場的雙向擴容是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側面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自1978年至今,剛好三十一年整。而資本市場的發展,若從第一隻股票上市交易的1988年算起,也就21年左右時間。資本市場的發展過程,從思想解放的角度看,經歷了從否定到懷疑,再到試驗直至高度重視的過程;從制度創新的角度看,則是股份制及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組織形式在我國的移植發展過程;可以說,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過程的一個集中縮影。
2、雙向擴容與資本市場主體的培育
隨著我們對股份制和資本市場認識的加強,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始進入深滬股市。到現在,股票市場要對國企改革肩負重任──讓它們作為賣方進入資本市場。而買者方面,便由最初的少數吃螃蟹者逐漸發展到3000多萬人的投資者隊伍以及一些投資機構。
通過股票市場的雙向擴容,資本市場的買者和賣者被培育起來,交易所及券商構成了市場的交易手段,通過政府對證券市場的監管等建立起市場規則。
3、漸進式改革模式的量變過程
我國的改革採用的是漸進式改革過程,到現在我們發現改革的實際過程是一方面兩者並向進行,更主要的是量變方式,即用先易後難,積累數量的方式解決了這一兩難問題。
4、未來資本市場的發展主線
資本市場已經由試點階段進入初步發展階段,未來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擴大資本市場規模,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規則,進而提高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二、股票市場的雙向擴容及特點
不難發現,股票市場的雙向擴容在過去和將來已經和將要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1、需求擴容的階躍與漸變
通過對深滬股市需求擴容與供給擴容的十年歷史進行考察不難發現:每一次大的價格上揚過程以及隨後的前期調整過程,便是市場規模的大幅擴大過程。
2、需求階躍與漸變的產生條件及演變規律
需求階躍發生於需求的橫向大規模擴張過程,即新的投資者大量增加的過程。這一過程適應於新事物的空間擴散過程和規律。需求橫向擴容的空間擴散過程則依靠股市賺錢的示範效應。需求的漸變則來自於原有投資者收入增減或其它原因引致的需求變化。一般而言,投資者一經涉足股市,哪怕虧損累累或一夕暴富,將成為股市的常客,很少退出。需求階躍及對應的橫向擴散過程是理解我國股市及對之調控管理的關鍵。
3、供給擴容的主動性與被動性
相對於需求擴容階躍的偶發性和不易把握而言,供給擴容則具有較強的主動性與可控性。因為我們現在實行的是存在上市飢渴、配股飢渴情況下的計劃額度管理。
4、供需階躍展望。
需求階躍式擴容的中後期為供給快速擴容產生條件,因此,每次需求階躍之後必然導致供給階躍,從而導致股票市場規模的階躍。雖然每次需求階躍之後都相應地對應於供給階躍過程,但此處著重討論未來可能的較大的供給擴容的要求情況:
一是現在的國有大中型重點企業的改制上市。
二是國有股、法人股
三是第二版市場,近來對於發展民營資本市場及高新技術產業呼聲甚高,不久也會提到議事日程。
三、雙向擴容與深滬股市的中長期趨勢
1、雙向擴容的決定性作用。
關於股價變動有一點是最為根本的,任何市場上的價格波動取決於其供求關系,即供需階躍實際上也就決定了股票市場價格的中長期趨勢。
2、牛熊市將是我國股市較長時間特徵。
四、雙向擴容與政策調控
如果說雙向擴容是未來股票市場乃至資本市場的核心任務,而供需階躍又是我國股票市場本質特徵的話,它們無疑將使我們對於股市的宏觀調控及市場建設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1、政府的雙重角色──仲裁者與參與者。
2、調控重點應是雙向擴容而非價格波動。
3、需求擴容──重中之重。
因此,正視需求擴容,深入研究擴容政策乃是未來主管部門的重要任務之一。
①建立需求戰略框架。
②重視需求擴容的政策效應分析與檢驗。
㈤ 股票市場的起源發展
最早的股份公司、產生於17世紀初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具有明顯的股份公司特徵: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會: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按股分紅;實行有限責任制。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使更多的企業群起效仿,在荷蘭和英國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新股份公司。
18世紀下半時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逐步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在這場變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工業革命向其他國家擴展,股份制也傳遍了資本主義世界。
19世紀中葉,美國產生了一大批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籌資的築路公司、運輸公司、采礦公司和銀行,股份制逐步進入了主要經濟領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製造業產值的90%由股份公司創造。19世紀後半葉,股份制傳入日本和中國。日本明治維新後出現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國在洋務運動時期建立了一批官辦和官商合辦的股份制企業,1873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中國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現,促使股票交易所產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買賣海外貿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雛形,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正式成立了英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以後演變為倫敦證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訂立協定。形成了經紀人聯盟,它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東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創立。它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經紀協會,後發展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14年,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進入20世世紀之後。股票市場發展迅速,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自由放任階段(1900~1929年)。20世紀前30年中,美英等國的股份公司迅速增加,使股票市場規模和籌資能力迅速擴大。 一方面發行市場迅速擴大,流通市場空前繁榮,交易量直線上升。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監管,股票欺詐和市場操縱時有發生,自由放任帶來了嚴重的過度投機。當時主要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普遍被抬高到極不合理的程度,遠遠超過其實際價值。1929年10月29日.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各國股票市場相繼出現了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 (2〕法制建設階段(1930~1969年),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各國政府對股票市場開始全面加強法制和規范化建設。以美國為例,政府開始從法律上對證券市場加以嚴格管理,制定了《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等一系列嚴密可行的證券法律。美國1934年成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直接對股票市場進行監督和管理,為美國證券市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證券市場奠定了基礎。 其他有關國家的證券法制建設也不斷加強,股票市場逐漸規范。
(3)迅速發展階段(自1970年以來)。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隨著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經濟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東南亞和拉美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蓬勃興起。以及現代電腦、通信和網路技術的進步,股票市場步入了迅速發展的階段。l986年全球股票市場的市值總額為6.51萬億美元,全球上市公司總數為2.82萬家,到1995年年底市值總額上升到17.79萬億美元。10年間市值增長了近3倍、上市公司增加了1萬多家、達到3.89萬家。 1996年,全球股票市值繼續上升,達到20.29萬億美元。在主要發達國家,證券化率(股票市價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1995年,美國、日本和英國的證券化率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市場成長也相當迅速。新興市場的股票市價總值從1986年的0.24萬億美元增長到1995年的1.9萬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近7倍。在股票中場規模擴大的同時,交易活動也日趨活躍,1986年,全球股票中場的交易金額為3.57萬億美元,1995年達到11.66萬億美元。
㈥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證券市場》第一章重難點分析
2017證券從業資格考試《證券市場》第一章重難點分析
證券市場是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等有價證券發行和交易的場所。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證券從業資格考試《證券市場》第一章重難點分析,歡迎閱讀。
第一章 證券市場概述
根據考試大綱及近年考試的命題規律,本章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有:
(1)證券與有價證券的定義、分類和特徵,證券市場的定義、特徵、結構和基本功能。
(2)證券市場參與者、證券市場自律性組織的構成,證券市場中介的含義和種類。
(3)證券發行主體及其發行目的,機構投資者的主要類型及投資管理。
(4)新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發展階段和對外開放的內容。
第一節 證券與證券市場
證券是指各類記載並代表一定權利的法律憑證。證券可以採取紙面形式或證券監管機構規定的其他形式。
一、有價證券
(一)有價證券的定義
有價證券是指標有票面金額,用於證明持有人或該證券指定的特定主體對特定財產擁有所有權或債權的憑證。這類證券本身沒有價值,但可以在證券市場上買賣和流通,客觀上有了交易價格。
有價證券是虛擬資本的一種形式。所謂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並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益的資本。通常,虛擬資本的價格總額並不等於所代表的真實資本的賬面價格。
(二)有價證券的分類
有價證券有廣義與狹義兩種概念。狹義的有價證券即指資本證券,廣義的有價證券包括商品證券、貨幣證券和資本證券。
屬於商品證券的有提貨單、運貨單、倉庫棧單等。貨幣證券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商業證券,主要是商業匯票和商業本票;另一類是銀行證券,主要是銀行匯票、銀行本票和支票。資本證券是有價證券的主要形式,本書中的有價證券指資本證券。
1.按證券發行主體的不同,有價證券可分為政府證券、政府機構證券和公司證券。
在公司證券中,通常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行的證券稱為金融證券,其中金融機構債券尤為常見。
2.按是否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有價證券可分為上市證券和非上市證券。
憑證式國債、電子式儲蓄國債、普通式開放式基金份額和非上市公眾公司的股票屬於非上市證券。
3.按募集方式分類,有價證券可分為公募證券和私募證券。
(1)公募證券:指發行人向不特定的社會公眾投資者公開發行的證券,審核較嚴格,並採取公示制度。
(2)私募證券:指向少數特定的投資者發行的證券,其審查條件相對寬松,投資者也較少,不採取公示制度。目前,我國信託投資公司發行的信託計劃以及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發行的理財計劃均屬私募證券。
4.按證券所代表的權利性質分類,證券可分為股票、債券和其他證券三大類。股票和債券是證券市場兩個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品種;其他證券包括基金證券、證券衍生產品等,如金融期貨、可轉換證券、權證等。
(三)有價證券的特徵
1.收益性。
2.流動性。
證券具有極高流動性必須滿足的三個條件:(1)很容易變現;(2)變現的交易成本極小;(3)本金保持相對穩定。
證券的流動性可通過到期兌付、承兌、貼現、轉讓等方式實現。
3.風險性。
4.期限性。
二、證券市場
證券市場是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等有價證券發行和交易的場所。
(一)證券市場的特徵
1.證券市場是價值直接交換的場所。 (本質)
2.證券市場是財產權利直接交換的場所。
3.證券市場是風險直接交換的場所。
(二)證券市場的結構
1.層次結構。 這是按證券進入市場的順序而形成的結構關系。按這種順序關系劃分,證券市場的構成可分為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
此外,根據所服務和覆蓋的上市公司類型,證券市場可分為全球性市場、全國性市場、區域性市場等類型;根據上市公司規模、監管要求等差異,證券市場可分為主板市場、二板市場(創業板或高新企業板)和三板市場;根據市場的集中程度,證券市場可分為集中交易市場(交易所市場)和場外市場等。
2.品種結構。 這是根據有價證券的品種形成的結構關系。這種結構關系的構成主要有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衍生產品市場等。
3.交易場所結構。 按交易活動是否在固定場所進行,證券市場可分為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通常人們也把有形市場稱為場內市場,也稱有固定場所的證券交易所市場。有時人們也把無形市場稱為場外市場或櫃台市場(簡稱“CTC”市場),也稱沒有固定交易場所的市場。
(三)證券市場的基本功能
1.籌資—投資功能。
2.資本定價功能。
3.資本配置功能。
第二節 證券市場參與者
一、證券發行人
證券發行人是指為籌措資金兒發行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的發行主體。包括:
(一)公司(企業)
企業的組織形式:獨資制、合夥制和公司制。現代公司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發行股票。
在公司證券中,通常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行的證券稱為金融證券。金融機構作為證券市場的發行主體,既發行債券,也發行股票。西方國家能夠發行證券的金融機構,一般都是股份公司,所以將金融機構發行的證券歸入了公司證券。而我國和日本則把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定義為金融債券。
(二)政府和政府機構
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直屬機構已成為證券發行的重要主體之一,但政府發行證券的品種一般僅限於債券。
政府發行債券所籌集的資金既可以用於協調財政資金短期周轉、彌補財政赤字、興建政府投資的大型基礎性建設項目,也可以用於實施某種特殊的.政策,在戰爭期間還可以用於彌補戰爭費用的開支。這一類證券被視為無風險證券,相對應的證券收益率被稱為無風險利率,是金融市場上最重要的價格指標。 中央銀行作為證券發行主體,主要涉及兩類證券。第一類是中央銀行股票。第二類是中央銀行出於調控貨幣供給量目的而發行的特殊債券。中國人民銀行從2003年起開始發行中央銀行票據,期限從3個月到3年不等,主要用於對沖金融體系中過多的流動性。
二、證券投資人
證券投資人是指通過買入證券而進行投資的各類機構法人和自然人。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兩大類。
(一)機構投資者
機構投資者主要有政府機構、金融機構、企業和事業法人及各類基金等。
1.政府機構。政府機構參與證券投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調劑資金餘缺和進行宏觀調控。各級政府及政府機構出現資金剩餘時,可通過購買政府債券、金融債券投資於證券市場。
中央銀行以公開市場操作作為政策手段,通過買賣政府債券或金融債券,影響貨幣供應量或利率水平,進行宏觀調控。
2.金融機構。
(1)證券經營機構。是市場上最活躍的機構投資者,我國主要是證券公司。
(2)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用自有資金買賣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
(3)保險經營機構。最大的機構投資者。2010年8月31日起實施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規定:
①投資於銀行活期存款、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政策性銀行債券和貨幣市場基金等資產的賬面余額,合計不低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5%;
②投資於無擔保企業(公司)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賬面余額,合計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20%;
③投資於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賬面余額,合計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20%;
④ 投資於未上市企業股權的賬面余額,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5%;投資於未上市企業股權相關金融產品的賬面余額,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4%,兩項合計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5%;
⑤投資於不動產的賬面余額,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10%;投資於不動產相關金融產品的賬面余額,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3%,兩項合計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10%;
⑥投資於基礎設施等債權投資計劃的賬面余額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10%;
⑦ 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對其他企業實現控股的股權投資,累計投資成本不得超過其凈資產。
(4)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簡稱QFII)與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簡稱QDII)。
(5)主權財富基金。代表國家進行投資。
(6)其他金融機構。
4.各類基金。
(1)證券投資基金。
(2)社保基金。大多數國家,社保基金分為社會保障基金和企業年金;在我國,社保基金分為社會保險基金和社會保障基金。
(3)企業年金。
(4)社會公益基金。福利基金、科技發展基金、教育發展基金、文學獎勵基金等。
(二)個人投資者
最廣泛的投資者。為保護個人投資者利益,對於部分高風險證券產品的投資,監管法規還要求個人具有一定的產品知識並簽署書面的知情同意書。
(三)投資者的風險特徵與投資適當性
投資者的分類:風險偏好型、風險中立型和風險迴避型。
三、證券市場中介機構
其是指為證券的發行、交易提供服務的各類機構。包括證券公司和其他證券服務機構。
(一)證券公司
證券公司又稱證券商,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證券公司的主要業務包括:證券經紀業務,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與證券交易、證券投資活動有關的財務顧問業務,證券承銷和保薦業務,證券自營業務,證券資產、管理業務及其他證券業務。
(二)證券服務機構
證券服務機構是指依法設立的從事證券服務業務的法人機構,主要包括證券投資咨詢機構、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財務顧問機構、資信評級機構、資產評估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
四、自律性組織
證券市場新的自律性組織主要包括證券交易所和行業協會,我國的證券登記結算機構也實行行業自律管理。
(一)證券交易所
根據《證券法》的規定,證券交易所是為證券集中交易提供場所和設施、組織和監督證券交易、實行自律管理的法人。證券交易所的監管職能包括對證券交易活動進行管理,對會員進行管理,以及對上市公司進行管理。我國證券交易所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
(二)證券業協會
按照《證券法》,中國證券業協會是證券行業自律組織。中國證券業協會具有獨立法人地位採取會員制的組織形式,協會的權力機構為全體會員組成的會員大會。中國證券業協會的自律管理體現在保護行業共同利益、促進行業共同發展方面,具體表現為:對會員單位的自律管理、對從業人員的自律管理和對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運行規則,監督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業務活動和信息披露等事項。
(三)證券登記結算機構
證券登記結算機構是為證券交易提供集中登記、存管與結算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法人。我國的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為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
五、證券監管機構
在我國,證券監管機構是指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中國證監會是國務院直屬的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按照國務院授權和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對證券市場進行集中、統一監管。
第三節 證券市場的產生與發展
一、證券市場的產生
證券市場產生的原因:
(一)證券市場的形成得益於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證券市場的形成得益於股份制的發展
(三)證券市場的形成得益於信用制度的發展
二、證券市場的發展階段
(一)萌芽階段
1.1602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第一家股票交易所。
2.1802年英國批准第一家最初主要交易政府債券。
3.1790成立美國第一家-費城交易所,美國從買賣政府債券開始
(二)初步發展階段
20世紀初,公司股票和債券佔了主要地位。
(三)停滯階段
1929-1933年,爆發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
(四)恢復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60年代 。
(五)加速發展階段
20世紀70年代,其重要標志是反映證券市場容量的重要指標——證券化率(證券市值∕GDP)的提高
三、國際證券市場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證券市場一體化
(二)投資者法人化
(三)金融創新深化
(四)金融機構混業化
(五)交易所重組與公司化
(六)證券市場網路化
(七)金融風險復雜化
(八)金融監管合作化
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級貸款危機,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在此背景下,全球證券市場的發展也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二是金融監管的改革,三是國際金融合作的進一步加強。
四、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
(一)舊中國的證券市場
證券在我國屬於舶來品,最早出現的股票是外商股票,最早出現的證券交易機構也是由外商開辦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眾業公所。上市證券主要是外國公司股票和債券。
1. 1872年設立的輪船招商局是我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
2.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交易所法》推動了證券交易所的建立。
3.1917年,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證券交易所開設證券經營業務。
4.1918年夏天成立的北平證券交易所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5.1920年7月,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得到批准成立,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證券交易所。此後,相繼出現了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青島市物品證券交易所、天津市企業交易所等,逐漸形成了舊中國的證券市場。
(二)新中國的證券市場
1.新中國資本市場的萌生(1978~1992年)。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新中國資本市場開始萌生。 1982年和1984年,企業債和金融債開始出現。 1987年9月,中國第一家專業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1988年,為適應國庫券轉讓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中國人民銀行下撥資金,在各省組建了33家證券公司,同時,財政系統也成立了一批證券公司。
1990年,國家允許在有條件的大城市建立證券交易所。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後正式營業。同年10月,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並引入期貨交易機制,成為新中國期貨交易的實質性發端。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推出了中國第一個標准化期貨合約——特級鋁期貨標准合同,實現了由遠期合同向期貨交易的過渡。
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2.全國性資本市場的形成和初步發展(1993~1998年)。
3.資本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和發展(1999年至今)。
2005年11月,修訂後的《公司法》和《證券法》頒布,並於2006年1月1日起實施。
五、《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國九條“的大約內容為:
(一)充分認識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重要意義
(二)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任務
(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四)健全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證券投資品種
(五)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豐富證券投資品種
(六)促進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規范發展,提高執業水平
(七)加強法制和誠信建設,提高資本市場監管水平
(八)加強協調配合,防範和化解市場風險
(九)認真總結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對外開放
六、中國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
(一)在國際資本市場籌集資金
①1982年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日本債券市場發行100億日元私募,這是我國國內機構首次在境外發行外幣債券
②1984.11中國銀行在東京發行200億日元債券,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國際債券市場
③1993.9 財政部在日本發行300億日元債券,標志我國主權外債發行的正式起步
(二)開放國內資本市場
2001年12.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對WTO的承諾,我國證券業5年過渡期對外開放的內容:
①外國證券機構可以(不通過中方中介)直接從事B股交易;
②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處可以成為所有中國證券交易所特別會員
③允許外國機構設立合營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比例不超過33%;加入3年內,外資比例不超過49%
④加入3年後,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1/3。合營公司可以
直接從事A股的承銷,從事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以及發起設立基金
⑤允許合資券商開展咨詢服務及其他輔助性金融服務。包括信用查詢與分析、投資與有價證券研究與咨詢,公開收購及公司重組等,對所有新批準的證券業務給予國民待遇,允許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
(三)有條件地開放境內企業和個人投資境外資本市場
(四)對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開放
①2004年1月1日港澳申請證券從業資格:只需通過內地法律法規培訓和考試,無須通過專業考試
②2006年1月1日,允許內地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根據相關要求在香港設分支機構
;
㈦ 股市的由來
股市的由來:
股票至今已有將近似400年的歷史。最早的股市產生於1602年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具有明顯的股份公司特徵: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會: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按股分紅;實行有限責任制。
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使更多的企業群起效仿,在荷蘭和英國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新股份公司。
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大類別。由於它是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因此又稱作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活動比發行市場(一級市場)更為復雜,其作用和影響力也更大。
(7)證券市場的演變擴展閱讀:
通過股票的發行,大量的資金流入股市,又流入了發行股票的企業,促進了資本的集中,提高了企業資本的有機構成,大大加快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股票的流通,使小額的資金匯集了起來,又加快了資本的集中與積累。
所以股市一方面為股票的流通轉讓提供了基本的場所,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人們購買股票的慾望,為一級股票市場的發行提供保證。同時由於股市的交易價格能比較客觀的反映出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股市也能為一級市場股票的發行提供價格及數量等方面的參考依據。股票市場的職能反映了股票市場的性質。
㈧ 上海證券公司的變遷歷史誰有啊
中國證券和證券市場自19世紀40年代產生後,經歷了40多年的萌芽階段,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形成。中國最早出觀的證券是外國在華企業發行的外資證券,最早的證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間的外資證券的買賣,稍後才出現華商證券和華商證券交易。盡管如此,中國證券市場仍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證券產生的歷史,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國家向大戶的舉貸和王侯給平民的放債,形成了最早的債券。漢唐以後,國家因軍事需要臨時向富商舉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現象。隨著商業的發展,飛錢、會票、當票等商業票據出現,證券的品種更加豐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後清前,在一些投資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風險的行業,如上海沙船業,四川井鹽業,雲南、廣東礦冶業和山西金融業,已經較多地採用"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經營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明顯地具有資本主義的股份制特徵,而"集資合股"的參與者之間簽訂的載明權利責任的契約,則是中國最早的股票雛形。
當然,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證券的出現,在中國則是19世紀40年代以後的事。1840年鴉片戰爭後,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相繼對外開埠通商,有價證券及其交易,就跟著第一批最先進入所開商埠的外國洋行在中國出現。外資在華設立的各類股份制公司企業,把西方國家已普遍採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產經營形式和集股籌資的方法帶到了中國。
中國仿效西方,採用股份制發行證券組織近代企業公司的活動始於19世紀70年代。與此同時,清政府洋務派從19世紀60年代起,舉辦旨在"自強"的軍事工業。由於清政府財政困難,經費難以為繼,70年代後,為借重民間私人資本,解決國家財力不足,洋務派仿效西方股份制,採用"官督商辦"和"商辦"等形式,興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國近代民用企業。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詔籌建上海輪船招商局。隨著該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認定和籌集,中國第一家近代意義的股份制企業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張股票誕生。繼航運業後,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險業、礦業、紡織業和通訊電報業等方面得到普遍運用,於是又有一批華商股票應運而生。如仁和保險、濟和保險、開平煤礦、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電報局等都是中國近代最早出現的華商股票。原先附股於外資企業公司的中國人,此時也紛紛移資或投資洋務民用企業,或自立門戶舉辦近代工礦企業公司。到19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各地創辦的新式工礦企業就有十五六家,這些礦業公司都發行了股票。至此,華商證券的發行已小有氣候。
證券一經產生,證券交易不久也隨之出現。據史料記載,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證券買賣交易活動,但僅局限在外商之間,買賣並不興隆。19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上海殖民經濟的初步"繁榮",外商證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躍。60年代中期,由於世界棉業投機熱潮席捲上海,在華外資銀行獲得豐厚利潤,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華銀行面值10英鎊的股票,市價曾高達25英鎊;(註:《字林西報》,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資航運公司獲利也很豐厚,航運公司股票成為銀行股票以外的另一買賣熱點,以致市場上證券交易額"日以百萬計,投機交易有時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業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從事股票買賣的證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涇橋北,出現了中國第一家專營有價證券的英商長利公司,後來又有幾家這樣的公司相繼設立。"店多成市,該業始發達"。(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之略史》,載《銀行周報》第3卷總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紀80年代前後,外資又開始進入租界公用事業和其他實業,市面上又出現了上海自來水公司、上海電燈公司等十幾種新股票。西商各證券掮客為謀本業前途的發展,於1891年聯絡同業,組織上海證券掮客公會即上海股份公所,以買賣外商在華所設各事業公司的股票。外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初步形成。
至於中國華商進行的證券交易,若將19世紀五六十年代華商附股外資企業公司的證券活動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現。五六十年代由於上海小刀會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社會資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於中國新辦的近代企業不久便獲厚利,加上個別企業發放優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產、銀洋買賣投機之外,又熱衷於對新式企業的股票、債券的追逐。
1882年前後,先前成立的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近代廠礦企業經營成功,獲利很高,股票價格成倍增長,如輪船招商局面值100兩的股票,1882年卻漲到了200兩以上;(註:《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員會報告書》下冊,第31頁。)1881年年底,開平煤礦正式投產前夕,其面值100兩的股票在上海市場上的價格就漲至150兩左右,到1882年6月,竟還有人願以每股237兩的價格收進。(註:《申報》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響,人們爭相購買荊門煤鐵礦、長樂銅礦及鶴峰銅礦等十幾種剛上市不久的礦業股票,這些股票的價格很快超過其面值。如長樂銅礦和鶴峰銅礦的股票面值均為100兩,1882年最高價分別達到220餘兩和170餘兩。(註:《平淮公司各股份市價》,見《申報》1882年各期。)當時的《上海新報》和《申報》等華文報紙,對此都有專門報道。這些礦業股票籌集的股金就有白銀300萬兩,其市場交易額估計在1000萬兩以上,這在當時是一筆十分可觀的資金。
受礦業股票上漲行情影響,其他上市的洋務企業股票價格也隨之全線上漲。如上海電報局100兩面額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兩大關;而上海機器織布局的股票價格也溢出原價15%左右。(註:《平淮公司各股份市價》,見《申報》1882年各期。)
華商證券交易,起初既沒有固定的場所,又沒有相應的交易規則,證券轉讓、買賣一般在親朋好友、熟人中"以親帶友、以友及友"進行。成交的價格卻視外商證券行情和證券本身的市場供求而定。後來,隨著證券發行量的擴大,持有證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證券的品種和數量也越大,證券買賣變成了經常的需要。於是"為各項公司通路徑而固藩籬"(註:《申報》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於1882年9月成立。該公司內部組織分明,還訂有章程,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設立首開中國有組織的證券市場的先河,成為中國自設證券交易所的權輿。
由於對礦業股票的過分投機,加之買辦商人胡光墉投機絲業失敗和中法關系趨緊等其他原因,引發了1883年10月的倒賬金融風潮。礦業股票連同其他華商股票即行下跌。低價出售也無人承接,連平時素有信譽的招商局、開平礦務局股票的價格也低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礦業股票更是無人問津,幾乎形同廢紙。介入股票投機和承做股票質押的錢庄受累倒閉,破產者不計其數。一度空前興盛的股票市場低落至極點,直至10年之後,一般商人仍"視集股為畏途",(註:《論商務以公司為最善》,見《申報》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為人所厭聞",(註:《礦務檔》第七冊,第4358頁,台灣近代史研究所編,1960年版:《洋務運動》(七)第316頁,中國史學會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見這次風潮對證券投資者心理打擊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國早期證券和證券交易視作中國證券市場的萌芽的話,那麼,1895年以後至清末,中國證券市場就進入了初步形成階段。
隨著國外資本投資的銀行、工礦企業和鐵路公司在華的設立,以及鐵路借款、礦業借款與政府借款的簽訂,外國在華發行的外資證券規模迅速擴大。
與此同時,甲午戰爭的慘敗使"振興工商、實業救國"的呼聲再一次引發了中國第二次設廠辦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法規,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勵興辦各式銀行、企業。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的創立率先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間,中國先後創辦新式廠礦企業386家,資本額達8.8億多元,華商在機械製造、電力、采礦、棉紡和其他工業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華商股票的發行量也隨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債制度也在1894年前後移入中國。1894年清政府為籌措甲午軍費,仿效西方,向國內發行公債,"息借商款"。此後,又發行了"昭信股票"和"愛國公債"兩次公債。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蘇松太道吳健彰為鎮壓上海小刀會起義,向外國洋行賒賬雇募船炮,首開中國近代舉借外債先河。隨後海防借款、軍需借款、抵禦外侮借款、賠款借款、實業借款、鐵路借款、礦業借款,甚至行政經費借款,一發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債208筆,債務總數為白銀13億多兩。(註:《清代外債史論》,第672頁,許毅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證券交易市場方面,外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也有了迅速的發展,最顯著的表現是上海眾業公所的設立與發展。原先設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後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續借款等金幣公債,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記、鴻源等大紗廠新股票的面市,業務發展出現了較大轉機。1898年,該所修訂了章程,但仍無固定交易場所,證券的交易買賣,多在舊西商總會內或在匯豐銀行門前階沿進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國聯軍入侵的混亂之際,攫取了中國的開平煤礦,由於這一產權的中外轉移,原持有該礦股份的華人紛紛將股票出售或轉讓,給原來不甚景氣的股票交易市場帶來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舊西商總會租定了部分房屋作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醞釀改組為上海證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在香港注冊,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該所採取會員制,只有會員才能參與證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會員即擴充為100人,其中西商會員87名,華商會員13名。交易買賣的證券有中國和遠東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債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國政府金幣公債,(註:《民國經濟史》,第153頁,上海銀行學會編,1948年版。)後來又增加市政公債。當時進入這個市場開拍的股票先後有:公和祥碼頭、椰松船廠、公益紗廠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遷址上海外灘1號。
由於西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除為外國在華企業公司在華籌集資金服務外,還是少數洋商投機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顧中國社會經濟和投資者的利益,1910年爆發的橡皮股票風潮就是最好的例證。1903年,英國投機商人麥邊在中國成立藍格志拓殖公司,開業後的頭幾年並沒有多少業務,1909年國際市場橡膠漲價,國外經營橡膠園種植業和投資橡膠工業的人獲利豐厚。麥邊便藉此機會,於1910年初大造輿論,宣揚經營橡膠行業可獲巨利,並謊稱其公司在澳大利亞擁有大片的橡膠園。為了誘騙人們購買其公司股票,他編造該公司的經營發展計劃,奢言年分紅可達45%左右。人們不明真相,競相購買。"僅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標賣,已有以七十兩之巨價承購者"。(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史略》,載《銀行周報》,第116號。)麥邊暗中掀抬股價,橡皮股票價格暴漲。麥加利、匯豐和花旗等外商銀行見有利可圖,便與麥邊勾結,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舉又造成了該公司信譽可靠、實力雄厚、盈利可觀的假象。爭購者於是更加踴躍,連許多錢庄也都轉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價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史略》,載《銀行周報》,第116號。)麥邊暗地裡趁高脫手,捲款潛逃。其他外商亦步麥邊後塵,紛紛拋售手中的橡皮股票。這時,外資銀行宣布停辦此項股票的押款,(註:《上海錢庄史料》,第7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騙局敗露,人們又爭相拋售橡皮股票,但無人購進,橡皮股票價格一落千丈,最後成為廢紙。持票者紛紛破產,錢庄也因此倒閉了二十多家,市面極度恐慌,釀成了一場金融風潮。更為嚴重的是這次風潮使中國新興的證券市場遭受沉重打擊,中國股票市場自此進入低谷
此期的華商證券交易市場較1883年前,交易規模總體上有所後退,但也不乏市場新熱點。一方面,隨著1895年後中國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現,尤其是銀行的創辦和商辦鐵路公司的出現,證券交易又漸有起色。銀行股票和鐵路股票、債券成為交易買賣的新熱點。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國通商銀行後,清政府又採取"官商合辦"的形式,設立了戶部銀行(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性省銀行和私營商業銀行也在此期設立。這些新興的銀行發行了大量的股票,這些銀行股票在市場上十分受人青睞。1903年,清政府開放鐵路,"寓商於路",提倡商人設立鐵路公司,集股籌資承辦鐵路。於是,1903-1907年,全國15個省份先後成立了18個"官商合辦"和"商辦"的鐵路公司,發行了大量的鐵路股票。這類股票一經發行,便成為市場亮點。在銀行股票和鐵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礦企業股票發行與交易的帶動下,中國近代證券市場初步形成。而這時的政府公債由於發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視購買公債為對朝廷的報效和捐助,故當時購入者,也不敢在市場上出售,所以還未形成交易市場。
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組織形式也有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自上海平準股票公司倒閉後,雖先有1904年梁啟超提出了組織"股份懋遷公司"(即證券交易所)的倡議,後在1907年又有上海買辦商人袁子壯、周舜卿、周金箴等提出仿日本取引所組織公司的要求,但清政府未予重視和採納。華商證券交易一直處於無組織的狀態中。光緒末年,上海買辦商人王一享、郁屏翰等在南市關橋開設了專營證券的"公平易"公司,不久,買辦商人孫靜山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又開設了另一家專營證券的"信通公司",但規模和功能遠不能與原先的上海平準股票公司相比。除上述專營的證券公司外,許多茶商、錢商、皮貨商、古董商和雜貨商以及買辦也兼做股票買賣。這些股票掮客經常出入茶館,在經營本業的同時,還洽談股票生意。約在1910年前後,股票交易買賣活動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樓,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茶會"時期。
總之,中國證券和證券市場自19世紀40年代產生後,經歷了40多年的萌芽階段,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形成。中國最早出現的證券是外國在華企業公司發行的外資證券,最早的證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間的外資證券買賣,稍後才出現華商證券和華商證券交易。中國證券市場一開始便存在華洋兩個不同體系的市場,這正是舊中國社會性質的寫照。盡管如此,中國證券市場仍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為後期的證券市場發展奠定了基礎...參考資料:http://blog.163.com/darling_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