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證券交易的發展過程

證券交易的發展過程

發布時間:2023-01-09 10:37:25

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

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

證券是多種經濟權益憑證的統稱,因此,廣義上的證券市場指的是所有證券發行和交易的場所,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

一、證券市場的產生

(一)證券市場得形成得益於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證券市場的形成得益於股份制的發展

(三)證券市場的形成得益於信用制度的發展

二、證券市場的發展階段

(一)萌芽階段

1、15 世紀的義大利商業城市中的`證券交易主要是商業票據的買賣

2、1602, 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世界第 1 個股票交易所

3、倫敦柴思胡同喬納森咖啡館,倫敦證券交易所前身

4、美國證券市場是從買賣政府債券開始的

5、1790, 美國第 1 個證券交所-費城證券交易所

(二)初步發展階段:20 世紀初

(三)停滯階段:1929-1933 世界經濟危機

(四)恢復階段:二戰後至 60 年代

(五)加速發展階段:70 年代至今

三、國際證券市場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證券市場一體化

(二)投資者法人化

機構投資者主要有開放式共同基金、封閉式投資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基金、信託基金、對沖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

(三)金融創新深化

(四)金融機構混業化

1999.11.4 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 1933 格拉斯法案,標志金融業分業制度的終結

(五)交易所重組與公司化

(六)證券市場網路化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率先使用 BLOBEX 電子交易系統

(七)金融風險復雜化

(八)金融監管合作化

1、金融機構去杠桿

2、金融監管的改革

80 年代,西方國家以放鬆金融管制為目標的金融自由化運動

3、國際金融合作進一步加強:G20 協調機制

四、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簡述

(一)舊中國證券市場

1、最早出現的股票是外商股票

2、最早出現的證券交易機構:外商開辦的上海股份公所、上海眾業公所

3、1872, 輪船招商局是我國第 1 家股份制企業

4、1914 北洋政府《證券交易法》

5、1917, 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證券交易所開設證券經營業務

6、1918 夏成立的北平證券交易所是中國人創辦的第 1 家證交所

7、1920. 7, 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證交所

8、之後相繼出現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青島市物品證券交易所、天津市企業交易所

(二)新中國證券市場

1、新中國資本市場的萌生(1978-1992)

①80 年代初股份制試點,股票出現

②1981 重啟國債發行,82、84, 企業債和金融債出現

③1987.9, 中國第 1 家專業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④1990.12.19, 上交所成立; 1991.7.3 深交所成立

⑤1991.10,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並引入期貨交易機制,新中國期貨交易的實質性發端

⑥1992.10, 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推注中國第 1 個標准化期貨合約-特級鋁期貨標准合同

⑦1993, 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

2、全國性資本市場的形成和初步發展(1993-1998)

①1992.10, 國務院證券委、證監會成立

②1997.11, 中國金融體系進一步確定了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原則

③1998.4, 國務院證券委撤銷,證監會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部門

④1991,出現投資於證券、期貨、房地產市場的基金,「老基金」

3、資本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和發展(1999-2007)

①1998.12 《證券法》頒布,1999.7 實施,新中國第 1 部規范證券發行與交易的法律,確認了資本市場的法律地位

②1998 建立集中統一監管體制後,實施了「屬地監管、職責明確、責任到人、相互配合」的轄區監管責任制

③2002 證監會增設專司操縱市場和內幕交易查處的機構,2007 建立了集中統一指揮的稽查體制

④2001 起,資本市場進入持續 4 年的調整階段

⑤2004.1.31 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未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為資本市場新一輪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⑥2006 後,中小板市場和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出現,是中國在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⑦2009.10.23, 創業板啟動,成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⑧2009 末,滬深 300 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制度啟動

五、《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4.1.31 國務院發布,「國九條」,提出了 9 個方面的綱領性意見

1、充分認識發展資本市場的重要意義

2、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任務

3、完善相關政策,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4、健全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證券投資品種

5、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進上市公司規范運作

6、促進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規范發展,提高執業水平

7、加強法制和誠信建設,提高監管水平

8、加強協調配合,防範化解市場風險

9、總結經驗,積極穩妥推進對外開放

六、中國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

(一)在國際資本市場募集資金

1、1992, 滬深交易所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

2、1993, 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

3、1982. 1, 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日本發行私募債券, 我國國內機構首次在境外發行外幣債券

4、1984.11, 中國銀行在東京發行日元債券,標志中國正式進入國際債券市場

5、1993.9 ,財政部首次在日本發行日元債券,標志我國主權外債發行起步

(二)開放國內資本市場

1、外國證券機構可以(不通過中方中介)直接投資 B 股 (向證交所申請)

2、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處可以成為所有中國證交所的特別會員(向證交所申請)

3、允許外國機構設立合營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比例不超過 33%,入世後 3年內,外資比例不超過 49%(向證監會申請)

4、入世後 3 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 1/3。合營公司可以從事 A股的承銷,從事 B 股和 H 股、政府債券、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發起設立基金 (向證監會申請)

5、允許合資券商開展咨詢服務及其他輔助性金融服務,給予國民待遇

6、2011.1, 證監會允許 QFII 參與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股指期貨交易

7、1995, 證監會加入了國際證監會組織,1998 當選執委會委員

(三)有條件開放境內企業和個人投資境外資本市場

1、2006.6, 銀監會開放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QDII 業務)

2、2007.5, 銀監會將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投資范圍從固定收益類產品擴大到股票和基金等非固定收益類產品

3、2003.6, 保監會許可保險外匯資金投資境外成熟資本市場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但僅限於中國企業境外發行的股票

4、2005 初, 中國平安保險獲批運用自有外匯資金進行境外投資

2005. 9, 保監會允許保險公司將國家外匯局核准投資付匯額度 10%以內的外匯資金投資在海外股票市場,投資對象咸魚中國企業股票

5、2006. 8, 國家外匯管理局啟動基金管理公司 QDII 試點, 2007.6.20 證監會發布《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試行辦法》

6、2007.8, 國家外匯管理局同意天津濱海新區進行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的試點

(四)對我國香港和澳門的開放

1、2004.1.1 起,港澳地區已獲得當地從業資格的專業人員在內地申請證券從業資格,只需通過內地法律法規培訓和考試,無需專業知識考試

2、2006.1.1 起,允許內地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

3、2008.1.1 起,允許符合條件的內地基金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


;

㈡ 北京證券交易所的發展歷程

北京證券交易所是中國人自己設立的最早的證券交易所——早在辛亥革命後的1918年就設立了,當時該交易所被確定為股份有限公司,以經營股票、債券為主,同時兼做外幣的交易。
1918年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時,北京是北洋政府的首都,北洋軍閥政府為彌補財政虧空,不惜以高利大借內外債,由此刺激了北京金融業的發展,各種金融機構紛紛成立,也使得北京證券交易所買賣興隆。1927年新政府定都南京,公債發行中心也隨之南移,北京的證券交易所便日趨冷落,失去了其固有的重要地位。之後,北京證券交易所經營公債失去往日的優勢,經營每況愈下。抗日戰爭爆發後,北京淪陷,北京證券交易於1939年初歇業。抗日勝利後接著又發生了全面內戰,到解放前夕,北京證券交易所一直處於歇業狀態。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 1950年1月30日,北京證券交易所舉行了開業典禮,重新掛牌營業。由於過分投機,加上政府嚴格管理,經紀人出現巨額的呆賬,資金周轉不靈,許多經紀人停業,至1952年10月,北京證券交易所被政府宣告關閉。之後,隨著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否定和排斥證券市場,因此,中國不再有證券交易所了。
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企業股份制改造開始,股份有限公司隨之誕生,隨著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出現,就產生了股票、證券等有價證券的交易活動。為了使股票、證券等有價證券進行規范有序的交易,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後於1990年12月及1991年7月開業。但是上交所與深交所都是服務於上市公司的證券交易所,而實際上99%以上的中小企業不符合上市條件,不能上市,但是這些眾多中小企業卻非常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因此設立「場外證券交易市場」顯得非常必要。
客觀地說,這個場外證券交易所建在哪個地方,就會對該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面對場外市場的巨大蛋糕,各地都積極爭取,力圖在本地建設統一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天津、重慶、成都、武漢、廣州、河南等等無不希望把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設立在本地,面對各地紛紛爭奪之戰,當時管理層也是難以定奪。
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區域經濟專題研究員田書華博士後,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情況,從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及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考慮出發,於2011年12月2日發布了區域經濟專題研究報告《以中關村股份報價轉讓系統為基礎在北京設立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該報告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及領導的高度關注,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基礎上,經國務院批准,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北京證券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公司)」於2012年9月20日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意味著中國大陸證券交易所「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經形成。
2013年1月16日「北京證券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在北京市金融街金陽大廈舉行了揭牌儀式,標致著新的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並開業,也意味著中國大陸證券交易所「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經形成——上海證券交易所、深證證券交易所、北京(場外)證券交易所。

㈢ 介紹一下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

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

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

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拓展資料: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路覆蓋了全國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技術手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也已經建立。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中國證券市場-網路

㈣ 證券市場的形成發展

簡介
證券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形成的基礎
證券的產生已有很久的歷史,但證券的出現並不標志著證券市場同時產生,只有當證券的發行與轉讓公開通過市場的時候,證券市場才隨之出現。因此,證券市場的形成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經濟基礎。證券市場形成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股份公司的產生和信用制度的深化,是證券市場形成的基礎。
首先,證券市場是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日益社會化,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資本家依靠原有的銀行借貸資本已不能滿足巨額資金增長的需要。為滿足社會化大生產對資本擴張的需求,客觀上需要有一種新的籌集資金的手段,以適應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證券與證券市場就應運而生了。
其次,股份公司的建立為證券市場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傳統的獨資經營方式和封建家族企業已經不能滿足資本擴張的需要。於是產生了合夥經營的組織,隨後又有單純的合夥經營組織演變成股份制企業——股份公司。股份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實現資本的集中,滿足擴大再生產對資金急劇增長的需要。因此,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公司股票、債券的發行,為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再次,信用制度的發展促進了證券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由於近代信用制度的發展,使得信用機構由單一的中介信用發展為直接信用,即直接對企業進行投資。於是,金融資本逐步滲透到證券市場,成為證券市場的重要支柱。信用工具一般都具有流通變現的要求,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具有較強的變現性,證券市場恰好為有價證券的流通和轉讓創造了條件。由此可見,信用制度越發展,就越有可能動員更多的社會公眾的貨幣收入轉化為貨幣資本,投入到證券市場中去。證券業的崛起也為近代信用制度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西方證券市場
西方國家證券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在西方國家,證券市場經歷了形成、發展和完善三個階段。
(一)證券市場的形成階段(17世紀初一18世紀末)
回顧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證券市場的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16世紀初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西歐。當時法國的里昂、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已經有了證券交易活動,最早進入證券市場交易的是國家債券。17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生產經營方式,即股份公司形成和發展起來。股份公司的形成使股票、債券開始發行,從而使股票、公司債券等進入了有價證券交易的行列。1602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
1773年,英國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喬納森咖啡館」成立,1802年獲得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這家證券交易所即為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該交易所的交易品種最初是政府債券,此後公司債券和礦山、運河股票後進入交易所交易。
1790年,美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宣布成立,從事政府債券等有價證券的交易活動。
1792年5月17日,24名經紀人在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聚會,商訂了一項名為「梧桐樹協定」的協議,約定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從事證券交易,並訂出了交易傭金的最低標准及其它交易條款。
1817年,這些經紀人共同組成了「紐約證券交易會」,1863年改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這便是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在18世紀資本主義產業革命的影響下,包括鐵路、運輸、礦山、銀行等行業中股份公司成為普遍的企業組織形式,其股票以及各類債券都在證券市場上流通,這一切,標志著證券市場已基本形成。
這一時期證券市場的特點是:信用工具很單一,主要是股票、債券兩種形式;證券市場規模小,主要採用手工操作;證券市場行情變動較大,投機、欺詐、操縱行為十分普遍;證券市場立法很不完善,證券市場也較為分散。
(二)證券市場的發展階段(19世紀初一20世紀20年代)
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中葉已在各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推動了機器製造業的迅速發展,並使股份公司在機器製造業中普遍建立起來。如英國的產業革命在19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完成。機器大工業取代了傳統的工場手工業,機器製造業在工業體系中逐漸取得了優勢地位。從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股份公司有了極大的發展。
1862年英國有165家股份公司,80年代中期,登記的股份公司達1.5萬多家,發生在英國的這一過程,無一例外地發生於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法國、德國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在產業革命後,股份公司迅速成為企業的主要組織形式。股份公司的建立和發展,使有價證券發行量不斷擴大。據統計,世界有價證券發行額1871一1880年為761億法朗,1881一1890年為645億法朗,1891--1990年為1004億法朗,1911一1920年為3000億法朗,1921一1930年為6000億法朗。與此同時,有價證券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有價證券中佔有主要地位的已不是政府公債,而是公司股票和企業債券。據統計,1900一1913年發行的有價證券中,政府公債佔有價證券發行總額的40%,公司債券和各類股票則佔60%。
綜觀這一時期的證券市場,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股份公司逐漸成為經濟社會中的主要企業組織形式;
第二,有價證券發行量不斷擴大,已初具規模;
第三,一些國家開始加強證券管理,引導證券市場規范化運行,如英國在1862年頒布了股份公司條例,德國1892年通過的有限責任公司法,法國1867年的公司法,1894年日本制定的證券交易法等;第四,證券交易市場得到了發展,如日本東京證券交易市場形成於1878年,蘇黎世證券交易所創建於1877年,1891年香港成立了股票經紀協會,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等等。
(三)證券市場的完善階段(20世紀30年代以來)
1929一1933年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深刻和破壞性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嚴重地影響了證券市場,當時世界主要證券市場股價一瀉千里,市場崩潰,投資者損失慘重。到1932年7月8日,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數只有41點,僅為1929年最高水平的11%。大危機使各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管理,於是世界各國政府紛紛制訂證券市場法規和設立管理機構,使證券交易市場趨向法制化。如美國1933一1940年期間先後制訂了證券交易法、證券法、信託條款法、投資顧問法、投資銀行法等。其他國家也都通過加強立法對證券市場的證券發行和證券交易實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各國經濟的增長,證券市場也迅速恢復和發展。70年代以後,證券市場出現了高度繁榮的局面,證券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證券交易也日益活躍。這一時期證券市場的運行機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明顯的新特點。
1.金融證券化。證券在整個金融市場上所佔的比例急劇上升,地位越來越突出。尤其在美國,隨著新的金融工具的紛紛出現,證券投資活動廣泛而卓有成效的進行;在日本,60年代企業的資金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證券籌資占籌資總額的比重不到20%,而到1978年,發行證券籌資所佔比例已上升到44%。同時,居民儲蓄結構也出現了證券化傾向。由於保持和增加收益的需要,人們將儲蓄從銀行存款轉向證券投資。
2.證券市場多樣化。這主要表現為:各種有價證券的發行種類、數量及其范圍不斷擴大;交易方式日趨多樣化,除了證券現貨交易外,還出現了期貨交易、期權交易、股票價格指數期貨交易、信用交易等多種交易方式。
3.證券投資法人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證券投資有所變化。除了社會公眾個人認購證券外,法人進行證券投資的比重日益上升。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養老基金、保險基金、投資基金的大規模入市,證券投資者法人化、機構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法人投資者從過去主要是金融機構擴大到各個行業。據估計,法人投資在世界各國的證券市場佔50%左右。
4.證券市場法制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更加重視證券市場的法制化管理,不斷制訂和修訂證券法律、法規,不斷推進證券市場的規范化運行。同時,還通過各種技術監督和管理活動,嚴格證券市場法規的執行,證券市場行情趨於穩定,證券市場的投機、操縱、欺詐行為逐漸減少。
5.證券市場網路化。計算機系統從20世紀50年代下半期開始應用於證券市場。1970年初,倫敦證券交易所採用市場價格顯示裝置。1972年2月,美國建成「全國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1978年,紐約證券交易所創設「市場間交易系統」,利用電子通信網路,把波士頓、紐約、費城、辛辛那提等交易所連接溝通,使各交易所每種股票的價格和成交量在熒屏上顯示,經紀人和投資者可在任何一個證券市場上直接進行證券買賣。至今,世界上各主要證券市場基本上已實現了電腦化,從而大大提高了證券市場的運行效率。
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網路技術的推動下,證券市場的網路化迅速發展,這主要體現在網上交易的突飛猛進上。
與傳統交易方式相比,網上交易的優勢是:
第一,突彼了時空限制,投資者可以隨時隨地交易;
第二,直觀方便,網上不但可以瀏覽實時交易行情和查閱歷史資料(公告、年報、經營信息等),而且還可以進行在線咨詢;
第三,成本低,無論是證券公司還是投資者,其成本都可以大大降低。毫無疑問,證券市場的網路化將是證券市場最基本的發展趨勢之一。
6.證券市場國際化。現代證券交易越來越趨向於全球性交易。電腦系統裝置被運用於證券業務中,世界上主要證券市場的經紀人可以通過設在本國的電子計算機系統與國外的業務機構進行晝夜不斷的24小時業務活動聯系,世界上各主要的證券交易所都成為國際性證券交易所,它們不僅在本國大量上市外國公司的證券,而且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從事國際性的股票委託交易。
1990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國公司達500家,紐約證券交易所有110家,東京證券交易所有80多家。越來越多的公司到本國以外的證券市場上發行股票、債券。據有關資料,1975年美國220家銷售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80家在國外的證券交易所掛牌出售股票。證券投資國際化和全球一體化已成為證券市場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
7.金融創新不斷深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證券品種一般僅有股票、公司債券和政府公債券,而在二戰後,西方發達國家的證券融資技術日新月異,證券品種不斷創新。浮動利率債券、可轉換債券、認股權證、分期債券、復合證券等新的證券品種陸續涌現,特別是在20世紀的後20年,金融創新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金融期貨與期權交易等衍生品種的迅速發展使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融資技術和證券種類的創新,增強了證券市場的活力和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加速了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品種和證券交易方式的創新是證券市場生命力的源泉。實際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金融創新就形成了加速發展的態勢並成為金融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隨著證券市場物質技術基礎的更新和投資需求多元化的進一步發展,21世紀會形成新的證券創新浪潮。
形成和發展
我國的證券市場有著很久的發展歷史,但是我國證券市場有著獨特的特點,即舊中國的證券市場與新中國的證券市場之間沒有直接的繼承和延續關系,其市場發展情況也有著很大差異。因此,研究我國的證券市場必須對舊中國和新中國的情況分別予以論述。
(一)舊中國的證券市場
舊中國的證券市場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間幾經波折,幾起幾落,大致可分以下幾個階段。
1.萌芽階段(唐代——清代)
我國在沒有證券市場和現代銀行業以前,有錢庄和票號,這是封建時代證券和證券市場的萌芽形式。
據史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現了兼營銀、銀業的邸店、質庫等;到了宋代,已有了專營銀、錢、鈔行交易的錢館、錢鋪。明代中葉以後,由於政治上相對安定,商品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江浙一帶,出現市鎮勃興、商業繁榮、金融業興盛的景象,產生了證券市場的早期形態——錢業市場,其操作制度嚴格,業務內容繁多。從清代開始,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大量銀元從國外涌進,各地開始使用銀元、銀兩、制錢和銅元等多種貨幣,於是以銀元、銀兩兌換制錢、銅元成為當時錢庄的主要業務之一。
後來,由於各種外國紙幣的侵入,市場流通貨幣進一步增加,貨幣兌換和買賣業務更加繁忙。這種原始的證券活動開始沒有固定的場所,後來隨著交易額的擴大,交易場所逐漸固定,逐漸形成有形的交易市場。
到清代中葉,這種錢業市場在江浙兩省各地普遍發展起來。其中上海、杭州、寧波和蘇州等地發展很快,逐漸成為全國早期錢業市場的中心。這些市場同當地民族工商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生命力很強,它們不僅是我國證券市場的最初形態,而且是舊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2.形成階段(清末——1920年)
舊中國證券市場的形成,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是以股份企業的成立和政府發行公債為基礎的。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迅速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與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了許多特權。在這些特權的保護下,外國列強不僅向中國輸出商品,而且逐漸增加了對中國的殖民地投資,外商在中國開辟商埠,建立了大量的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採用股份公司的形式,並把外國股份集資的方法帶入中國,大量發行股票。同時,來華投資的外國人,為了籌集現代大工業所需的巨額資本,迫切要求華商的「合作」,於是,在外商企業中的華商附股活動成為一個顯著的現象,從輪船、保險、銀行以及紡紗、煤氣、電燈各個行業都離不開中國人的附股。據統計,19世紀華商附股的外國企業資本累計在4000萬銀兩以上。19世紀70年代以後,清政府洋務派興辦了一些官辦、官商合辦的民用工業,如1872年李鴻章、盛宣懷籌辦輪船招商總局,後來的中興煤礦公司、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大生紗廠等,都採用了募股集資的方法。隨著這些股份制企業的出現,從而在中國出現了股票這種新的投資工具。
我國最早發行的債券始於1894年,為了應付甲午戰爭費用,清政府發行了「息債商款」債券,此後,政府公債大量發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為鞏固權勢,加以連年混戰、軍閥割據,耗資巨大,政府又多次發行了公債。據統計,北洋政府統治的16年內,發行各種公債達5.2億元。
隨著股票、債券發行的增加,證券交易市場也發展起來。1869年上海已有買賣外國公司股票的外國商號,當時稱為「捐客總會」。
1891年外商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股份公所,1905年,該公所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這是外商經營的,也是舊中國最早的一家證券交易所。該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對象是外國企業股票、公司債券、外國在上海的行政機構發行的債券、中國政府的金幣公債以及南洋一帶的橡皮股票等。中國自己的證券交易始於辛亥革命前後。
1895年至1913年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時期,民族工商業肇興,股票發行增多,流通漸廣。1913年,上海一些錢商、茶商等兼營證券買賣的大商號成立了「上海股票商業公會」。
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證券交易開始走上正軌。1918年,經北洋政府批准,成立了「北平證券交易所」,這是全國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證券交易所。1920年,經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正式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1921年,北洋政府又批准成立了「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這些證券交易所成立後,業務興隆,盈利豐厚,使投資於證券交易所者蜂擁而至,僅上海市在1921年的半年多時間內,證券交易所就增加到140一150家。
但是,由於這些交易所經營的對象除少數國內債券外,多數經營本交易所的股票,而且又是套用銀錢業的臨時拆借放款,以期貨買賣為主,大量進行股票買空賣空。到1921年秋,由於銀根緊縮,許多交易所難以維持,紛紛倒閉,從而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信交風潮」。到了1922年,全國僅剩下十幾家證券交易所,使證券交易從此轉入蕭條和衰落。
3.「復甦」與短暫「繁榮」階段(1937——1949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公債交易驟降,公債交易市場日漸蕭條。而相反地,股票市場在沉寂了十幾年以後,出現了「復甦」的現象。當時,由於日偽當局禁止一切公債、外股、金銀、外匯和棉花、棉紗等物資的集中交易和暗中交易,於是,大量游資集中到華股上,使華股交易逐漸興盛起來,專門經營股票交易的公司猛增,僅上海一地的股票公司、證券貿易行就由十幾家猛增到1940年的70多家,天津的證券交易行最多時達到100多家,日偽當局曾查禁股票交易,但未能奏效,從而改為疏導利用。
1943年9月,下令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復業,專做華股買賣,上市公司先後增至199種,自證券交易所復業後,股票投機頻繁,股市動盪不安,股價劇烈波動。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對證券交易先是明令禁止,1945年8月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被停業解散,但是,黑市交易並未停止。於是,國民黨政府轉而籌劃建立官方證券市場。
1946年5月,國民黨政府決定設立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額定為10億元,由原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股東認購6/10的股份,其餘由中國、交通、農民三銀行及中央信託局、中央郵政儲金匯業局認購。當年9月,該交易所正式開業,分股票、債券兩個市場。1948年2月,挽津證券交易所開業,該交易所的股本為10億元,交易一度十分興旺,場外交易也十分活躍。
1948年,國民黨政府宣布實行幣制改革,通令全國各交易所暫行停業,使短暫「繁榮」的股市走向衰亡。
(二)新中國的證券市場
解放初期,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黑市猖獗,投機盛行,為了穩定市場,打擊黑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天津、北京等城市成立在人民政府管理下的證券交易所。但是,隨著國家財政好轉,幣值開始穩定,交易量下降,不久,隨著「三反」、「五反」運動的開展,證券投機活動受到控制,證券交易所業務逐漸蕭條。建國初期的證券市場,不僅時間短暫,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舊中國的證券交易活動在建國初期被消滅前的一種過渡形式。到1952年,人民政府宣布所有的證券交易所關閉停業;1958年國家停止向外借款;1959年終止了國內政府債券的發行。此後的20多年中,我國不再存在證券市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社會閑散資金日益增多,而由於經濟建設所需資金的不斷擴大,資金不足問題十分突出,在這種經濟背景下,各方面要求建立長期資金市場,恢復和發展證券市場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的證券市場也便在改革中應運而生。
1.發行市場。我國證券發行市場的恢復與起步是從1981年國家發行國庫券開始的。此後,債券發行連年不斷,發行數額不斷增加,債券種類由國家債券擴展到金融債券、企業債券、國際債券的發行。我國的股票發行始於1984年。
1984年9月,北京成立了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並發行了股票。同年11月,由上海電聲總廠發起成立的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之後,上海延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也面向社會發行了股票。全國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繼發行了股票。在政府的引導下,隨著股份制試點企業的增加,我國股票發行規模不斷擴大,股票發行涉及境內人民幣普通A股、供境內外法人和自然人購買的人民幣特種股票B股,還有在境外發行的H股和N股等。
2.交易市場。我國的證券交易市場始於1986年。1986年8月,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第一次面向社會開辦了證券交易業務,之後,沈陽市建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和工商銀行沈陽證券公司也開辦了這項業務。1986年9月,上海市幾家專業銀行的信託部門及信託投資公司開辦了股票「櫃台交易」,1988年4月和6月,財政部先後在全國61個大中城市進行轉讓市場的試點。
到1990年,全國證券場外交易市場已基本形成,隨場外交易市場的形成,場內交易市場也迅速發展起來,1990年11月26日,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並於1990年12月19日正式營業,成為我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1991年4月11日,我國另一家由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並於同年7月3日正式營業。兩家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由分散的場外交易進入了集中的場內交易。
與此同時,全國的一些大中城市如武漢、天津、沈陽、大連等地還成立了27家證券交易中心,接納多種債券和投資基金交易。一些交易中心還同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聯網,使兩家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活動得以輻射、延伸。不僅如此,1990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還建立了全國證券交易所自動報價系統(STAQS),該系統中心設在北京,通過計算機網路連接國內證券交易比較活躍的大中城市,為會員提供有價證券的買賣價格信息以及報價、交易、交割和結算等方面的服務。該系統1991 年4月開始並網運行,至1994年,已有分布全國的42個城市的189 家會員公司。
1993年2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又一家證券交易網「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NET)宣布成立。中證交NET系統中心設在北京,以通訊衛星連接全國各地的計算機網路,為證券交易提供服務、交易、清算、交割和託管服務,提供證券市場的投資咨詢及信息服務。該系統1993年4月28日正式開業,至1994年,該系統衛星通訊網路覆蓋了全國100多個城市,入網證券商達幾十家。
直到1998年,我國證券交易市場一度形成了以「兩所兩網」為主體、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層次化特徵。當時的場外市場除了北京的STAQ和NET系統,其餘大都是地方政府為搞活本地經濟、促進股權流動而自行設立的區域性的產權交易市場。它們主要定位於解決當地法人股、內部職工股和基金證券等的交易流通,而且規則各不相同、機構與管理混亂,一些上市公司質量低下,極易引發金融風險和社會問題。盡管這些市場對於當地企業的改制和融資確實起了比較好的作用。但是,由於國家一直未制定統一的政策法規對櫃台交易市場進行有效的規范和管理,致使櫃台交易存在不少問題。
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出於防範金融風險、整頓金融秩序的部署,地方交易中心和法人股市場相繼受到清理,各種形式的股票場外交易被《證券法》所明令禁止,從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兩所體制,即滬、深交易所並存發展,股票流通集中在交易所的格局。但此後股票內在的流通性要求和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各部門的債券融資、投資者投資等現實需要仍推動各類場外市場隨中央政府管制力度的強弱而時強時弱,或以地下、半地下市場的方式繼續存在。法人股的場外協議轉讓市場並不因STAQ、NET的關閉而停止,該市場最活躍的形式是以拍賣的方式進行流通,拍賣行成了法人股「交易所」。
但到2001年7月,中國證監會正式否認這一市場的合規性。同時興起的是各地的技術產權市場,它們承擔了場外市場的部分職能。為解決STAQ、NET關閉後的遺留問題,2001年6月12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服務業務試點辦法》,選擇了6家證券公司作為試點單位,通過它們的網點辦理原NET、STAQ系統11家掛牌公司流通股份的交易。一些摘牌退市的股票也由中國證券業協會選取合格的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

㈤ 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1990-1992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是在經濟體制轉軌和股份制改造實踐的基礎上引入證券市場。
2·1992-1997年是證券市場的擴張階段。以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中關於大膽實踐的思想為指引,證券市場擱置了意識形態爭論,調動方方面面積極性投入股市建設,使中國新興的證券市場得到迅速擴張。
3·1998年以後,股市進入規范發展階段。根據199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和中發(1997)19號文件的要求,中國證監會組織實施了一項改革和五項清理整頓。1997年7月1日,《證券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證券市場走向以法治市的里程碑,以《證券當》為核心的證券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形成。隨著各項清理整頓工作基本結束,特別是面臨加入WTO的宏觀政治、經濟環境,證券市場的規范化建設明顯加快,推出了一系列規范發展措施,證券市場開始由早期的粗放型擴張向規范型發展轉型。

㈥ 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



(6)證券交易的發展過程擴展閱讀

中國證券市場的類型:

1、證據證券

只是單純地證明一種事實的書面證明文件,如信用證、證據、提單等。

2、憑證證券

是指認定持證人是某種私權的合法權利者和證明持證人所履行的義務有效的書面證明文件,如存款單等。

3、有價證券

是指標有票面余額,用於證明持有人或該證券指定的特定主體對特定財產擁有所有權或債權的憑證,區別於上面兩種證券的主要特徵是可以讓渡。

㈦ 股票交易的流程

證券在證券交易所的交易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開戶、委託、競價成交、清算交割、過戶等步驟。
一、開戶
投資者在買賣證券之前,要到證券經紀人處開立戶頭,開戶之後,才有資格委託經紀人代為買賣證券。
開戶時要同時開設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當甲投資者買入證券,乙投資者賣出證券,成交後證券從乙投資者的證券賬戶轉入甲投資者的賬戶,相應的資金在扣除費用後從甲投資者的資金賬戶轉入乙投資者的資金賬戶。
(一)證券賬戶
證券賬戶是證券登記機關為投資者設立的,用於准確登記投資者所持的證券種類、名稱、數量及相應權益變動情況的一種賬冊。
我國證券賬戶分為個人賬戶和法人賬戶兩種。
個人開戶必需持有效證件。
法人開戶提供的證件有:有效法人證明文件(營業執照)及其復印件、法定代表人證明書及其身份證、法人委託書及代辦人身份證。
一般的證券賬戶只能進行A股、基金和證券現貨交易; 進行B股交易和債券回購交易需另行開戶和辦理相關手等。
投資者投資於上海和深圳股市,需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開設證券賬戶。
上海證券賬戶是在上海證券中央登記結算公司或其委託的證券登記機構或證券經營機構辦理開戶手續;深圳賬戶由深圳證券結算公司或其授權的證券登記公司或證券經營機構辦理開戶。
證券賬戶全國通用,投資者可以在開通上海或深圳證券交易業務的任何一家證券營業部委託交易。
(二)資金賬戶
資金賬戶是投資者在證券商處開設的資金專用賬戶,用於存放投資者買入證券所需資金或賣出證券取得的資金,記錄證券交易資金的幣種、余額和變動情況。資金賬戶類似於銀行的活期存摺,投資者可以隨時提取存款,也可以獲得活期存款的利息。
二、委託
投資者買賣證券必需通過證券交易所的會員進行。投資者委託證券經紀人買賣某種證券時,要簽訂委託契約書,填寫年齡、職業、身份證號碼、通訊地址、電話號碼等基本情況。委託書還要明確,買賣何種股票、何種價格、買賣數量、時間等。最後簽名蓋章方生效。
根據投資者委託的不同內容,證券委託可有不同的分類。
從買賣證券的數量來看,有整數委託和零數委託之分。
整數委託是指投資者委託經紀人買進或賣出的證券數量是以一個交易單位為起點或是一個交易單位的整數倍。一個交易單位稱為「一手」。「手」的概念來源於證券交易初期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現已發展為標准手。如上海、深圳交易所規定: A股、 B股、 基金的標准手就是每100股或1000基金單位為一手; 債券以100元面值為一張,10張即1000元為一標准手。
零股委託是指委託買賣的證券數量不足一個交易單位。若以一手等於100股為一個交易單位,則1一99股便為零股。 一般規定,只有交易額達到一個交易單位或交易單位的整數倍,才允許進交易所內交易,零股則必需由經紀人湊齊為整數股後,才能進行交易。
從委託的價格看,有市價委託和限價委託之分。
市價委託是指投資者向經紀人發出委託指令時,只規定某種證券的名稱、數量,對價格由經紀人隨行就市,不作限定。
限價委託即由投資者發出委託指令時,提出買入或賣出某種證券的價格範圍,經紀人在執行時必需按限定的最低價格或高於最低價格賣出,或按限定的最高價格或低於最高價格買進。
從委託方式來看,在電子化交易方式下,可分為櫃台遞單委託、電話自動委託、電腦自動委託和遠程終端委託。
櫃台遞單委託是指投資者持身份證和賬戶卡,由投資者在證券商櫃台填寫買進或賣出委託書,交由櫃台工作人員審核執行。
電話自動委託是指投資者用電話撥號的方式通過證券商櫃台的電話自動委託系統,用電話機上的數字和符號鍵輸入委託指令。
電腦自動委託是指投資者用證券商在營業廳或專戶室設置的櫃台電腦自動委託終端親自下達買進或賣出的指令。
遠程終端委託指投資者通過與證券商櫃台電腦系統聯網的遠程終端或且聯網下達買進或賣出指令。
從委託的有效期看,有不定期委託與定期委託之分。
不定期委託也稱有效委託,即投資者發出委託指令時不規定指令的有效期限,只要不宣布撤消委託,則指令一直有效。
定期委託也稱限時委託,是指投資者發出委託買賣指令時,對交易的時間有一定的限制,超過時限,則委託指令自動失效,而不論買賣是否成交。若投資者仍有買賣意向, 則需重新提出委託。我國證券交易中的有效期限分為當日有效和5日內有效兩種。
三、競價與成交
經紀人在接受投資者委託後,即按投資者指令進行申報競價,然後拍板成交。
從證券交易發展的過程來看,申報競價的方式一般有口頭競價、牌板競價、書面競價和電腦競價等幾種。
口頭競價是指場內交易員在交易櫃台或指定區域內大聲喊出自己買入賣出的證券價格、數量直至成交。同時輔以手勢,以手指變動表示不同的數字,掌心向內表示買進,掌心向外表示賣出。
牌板競價指買方的出價和賣方的要價都書寫在交易牌板上來表示,經紀通過牌板競價直至成交。
書面競價是場內交易員將買賣要求填寫在買賣登記單上交給交易所的中介人,通過中介人撮合成交。
電腦終端申報競價是指證券公司交易員在電腦終端機上將買賣報價輸入到交易所的電腦主機,然後由電腦主機配對成交。這是世界各國證券交易所採用的主要競價方式。
那麼成交價是如何決定的?決定成交價的原則什麼?
在世界所有證券或證券衍生產品市場,成交價的決定基本上按價格的形成是否連續分為連續競價和集合競價,相應的交易市場分為連續市場和集合市場兩種。
連續市場是指當買賣雙方投資人連續委託買進或賣出證券時,只要彼此符合成交條件,交易均可在交易時段中任何時點發生,成交價格也不斷依買賣供需而出現漲跌變化。
集合市場是指買賣雙方投資人間隔一段較長的時間,市場積累買賣申報後一次競價成交。世界大多數證券市場在大部分交易時間均採用連續競價方式交易。
連續市場依形成價格的市場主導力量,區分為委託單驅動市場和報價驅動市場。
委託單驅動市場的主要特點,是市場價格直接反映市場投資者的供需,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我國香港的證券市場均是委託單驅動市場,我國的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屬於委託單驅動市場。
報價驅動市場的主要特點是市場價格直接反映市場中介人的多寡,如美國的納斯達克、英國倫敦等證券市場均是報價驅動市場。
上海、 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時採用集合競價和連續競價兩種方式。在每個交易日上午9:15至9:25電腦撮合系統對接收的全部有效委託進行集合競價處理,對其餘交易時間的有效委託進行連續競價處理。
集合競價的價格決定:
首先, 在有效價格範圍內, 選取所有有效委託產生最大成交量的價位。如果有兩個以上這樣的價位,則依以下規則選取成交價:高於選取價格的所有買方有效委託和低於選取價格的所有賣方有效委託價格能夠全部成交,與選取價格相同的委託的一方必需全部成交。如滿足以上的價位仍有多個,則選取離上日收市價的價位。
其次,進行集中撮合處理。所有買方有效委託按照委託限價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限價相同者按照進入撮合主機的時間先後排列。所有委託賣方有效委託按照委託限價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限價相同者按照進入撮合的時間先後排列,即按照「價格優先,同等價格下時間優先」的成交順序一次成交,直到成交條件不滿足為止。所有成交都以同一成交價成交。
連續競價的價格決定:
集合競價結束後,集合競價中未能成交的委託,自動進入連續競價。當進入一筆委託時,若能成交,即根據下述成交價格確定規則進行競價撮合;如不能成交,則以「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順序派對等待。對於已進入撮合系統的有效委託,根據下述成交價格確定規則逐筆撮合,直至系統內已有的所有買賣不能成交,即已有買賣盤達到平衡狀態。然後再逐筆處理新進入系統的委託。這樣循環往復,直至收市。
依下述成交價格確定規則選取兩筆有效委託進行競價和撮合,對新進來的一筆買單委託,則選取排在隊列最前面的最低委託叫賣單有效委託;對於新進來的一筆賣單委託,則選取排在隊伍最前面的最高叫買單有效委託。
若參與該次競價的買進委託限價大於或等於賣出委託限價,則可競出一個新的成交價,產生一筆成交。這時的成交價格確定規則為:對新進入的一個買進有效委託,若能成交,其成交價格取賣方叫價;對新進來的一個賣出有效委託,若能成交,其成交價格取買方叫價。參與該次競價的能夠成交的買賣雙方以選取的成交價成交。
四、清算與交割
證券的清算與交割是一筆證券交易達成後的後續處理,是價款結算和證券交收的過程。清算和交割統稱證券的結算,是證券交易中的關鍵一環,它關繫到買賣達成後交易雙方責權利的了結,直接影響到交易的順利進行,是市場交易持續進行的基礎和保證。
證券的結算方式有逐筆結算和凈額結算兩種。
逐筆結算是指買賣雙方在每一筆交易達成後對應收應付的證券和資金進行一次交收,可以通過結算機構進行,也可以由買賣雙方直接進行,比較適合以大宗交易為主、成交筆數少的證券市場和交易方式。例如CEDEL國際清算中心就採用此方式。
凈額結算是指買賣雙方在約定的期限內將已達成的交易進行清算,按資金和證券的凈額進行交收。該方式比較適合於投資者較為分散、交易次數頻繁、每筆成交量較小的證券市場和交易方式。凈額結算通常需要經過兩次結算,即首先由證券交易所的清算中心與證券商之間進行結算,稱為一級結算;然後由證券商與投資者之間進行結算,稱為二級結算。
證券結算的時間安排,在不同的證券交易所因其傳統和交易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交收目的安排上可分為兩種。
一是會計日交收,是指在一個時期內發生的所有交易在交易所規定的日期交收。如比利時根據交易所排定日期安排交收,奧地利證券市場交易安排在次周一交收,印度證券市場交易每周安排一次交收。
二是滾動交收,是指所有的交易安排與交易日後固定天數內完成,大多數國家的證券市場都採用此方式。有的規定在成交日後的第一個營業日,稱其為T+l規則, 有的規定在成交日後的第四個營業日,稱其為T+4規則,等等。
由於盡早完成交收對提高市場效率、防止發生結算風險有重要意義,採用滾動交收方式並縮短交收期,最終實現T+0交收,是國際證券界倡導的方向。
我國證券結算對A股實行T+l交收,對B股實行T+3交收。
五、過戶
我國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已實行所謂的「無紙化交易」,對於交易過戶而言,結算的完成即實現了過戶,所有的過戶手續都由交易所的電腦自動過戶系統一次完成,無須投資者另外辦理過戶手續。

㈧ 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史

一、初創階段:1991-1993年。

我國在進行股份制改造以及改革經濟體制的前提下,開始逐步創建自己的證券市場,其中滬深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分別成立,從此我國的股票交易市場己經初具成形,以此更好的配置資源。上證所在剛剛開始掛牌交易的時候,上市證券的種類只有30種。

二、擴張階段:1994-1998年。

中國證券市場在此階段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試點運營。相關的法律制度得以逐步的建立健全,市場上市規模不斷的擴大。然而相應的問題也逐步的凸顯出來,投機現象越來越嚴重,作假事件普遍出現在上市公司當中。經濟學家將這些問題形象的叫做「賭場」。

三、規范發展階段:1999-2004年。

證券市場在此階段變得越來越規范。股票發行制度從2001年3月開始進行了調整,核准製取代了原來的審批制,監管機構開始更加嚴格的審核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促使上市公司更加重視經營的合理性,促進公司質量的有效提升,進而使投資者獲得更強的自信。

四、改革階段:2003-2008年。

中國股票市場在2002-200_5年期間一直處於熊市的狀態,這主要是由於股權分置的存在。所以,股權分置改革也拉開了帷幕,以期能夠使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使資本市場能夠充分的發揮自身的融資和配置資源的功能,由此而成功上市的公司很多。

2006年,滬深股市的回升速度較為明顯,並且到2007年所達到的值己經創造了歷史之最,因此2006-2007年便出現了大牛市。

五、開拓創新階段:2008一至今。

我國股票市場由於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一度變得十分萎靡。於是,我國於2009年開始執行經濟刺激計劃,小牛市又出現在了滬深股票市場。2010年4月,股指期貨正式出現在我國的證券市場,我國開始正式出現了金融衍生品市場。

(8)證券交易的發展過程擴展閱讀:

中國證券市場大事記:

一、滬、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形成。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二、1992年,新中國首次向境外投資者發行股票。1992年2月,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股票,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三、1992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全國證券市場,同時將發行股票的試點由上海、深圳等少數地方推廣到全國。

四、1992年年底,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這是深化改革,完善證券管理體制的一項重要決策。

五、1993年9月,中國大陸發生首起通過二級股票市場進行控股的「寶延風波」,延中實業股票突然停牌,深圳寶安上海公司聲明持有延中實業發行的普通股5%以上的股份。

六、1995年5月,中國證監會經國務院同意,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七、1996年12月,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實行漲跌幅不超過前日收市價10%的限制。

八、199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證券委員會頒布實施《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

九、1998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證券法,這一法律於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十、1999年10月,國務院批准實施《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條例》。

十一、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2001年10月22日,中國證監會經報告國務院,決定在具體操作辦法出台前,停止執行這一辦法;

2002年6月23日,國務院決定,除企業海外發行上市外,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關於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並不再出台具體實施辦法。

十二、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決定境內居民可投資B股市場。

十三、2002年12月,中國證監會頒布並施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這標志著我國QFII制度正式啟動。

十四、2003年10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證券投資基金法,這一法律將於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十五、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出台《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㈨ 股票交易的方式和流程

每天要進行股票交易就必須的詳細它的交易方式和流程,作為一個新股民來說這些更是顯得尤其重要。作為股票入門基本知識,股票交易的方式和流程擺在首位當之不愧,下面是精心編輯整理出來的一套資料,雖說關於股票交易流程也還是有很多人都分析整理過,不過,這次是把所有相關信息總結成一個專題,裡麵包括股票交易的方式和流程。
股票交易方式
1、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
按交割期限不同,分為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現貸交易是指股票買賣成交以後,馬上辦理交割清算手續,當場錢貨兩清,期貨交易則是股票成交後按合同中規定的價格、數量,過若干時期再進行交割清算的交易方式。
2、 直接交易和間接交易。
按達成交易的方式不同,分為直接交易和間接交易。直接交易是買賣雙方直接洽談,股票也由買賣雙方自行清算交割,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不涉及任何中介的交易方式。場外交易絕大部分是直接交易。間接交易是買賣雙方不直接見面和聯系,而是委託中介人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方式。證券交易所中的經紀人制度,就是典型的間接交易。
3、 議價買賣和競價買賣。
從買賣雙方決定價格的不同,分為議價買賣和競價買賣。議價買賣就是買方和賣方一對一地面談,通過討價還價達成買賣交易。它是場外交易中常用的方式。一般在股票上不了市、交易量少,需要保密或為了節省傭金等情況下採用。競價買賣是指買賣雙方都是由若幹人組成的群體,雙方公開進行雙向競爭的交易,即交易不僅在買賣雙方之間有出價和要價的競爭,而且在買者群體和賣者群體內部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最後在買方出價最高者和賣方要價最低者之間成交。在這種雙方競爭中,買方可以自由地選擇賣方,賣方也可以自由地選擇買方,使交易比較公平,產生的價格也比較合理。競價買賣是證券交易所中買賣股票的主要方式。
股票交易流程
證券在證券交易所的交易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開戶、委託、競價成交、清算交割、過戶等步驟。
一、
二、
三、
四、
一、
投資者在買賣證券之前,要到證券經紀人處開立戶頭,開戶之後,才有資格委託經紀人代為買賣證券。
開戶時要同時開設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當甲投資者買入證券,乙投資者賣出證券,成交後證券從乙投資者的證券賬戶轉入甲投資者的賬戶,相應的資金在扣除費用後從甲投資者的資金賬戶轉入乙投資者的資金賬戶。
(一)資金賬戶
資金賬戶是投資者在證券商處開設的資金專用賬戶,用於存放投資者買入證券所需資金或賣出證券取得的資金,記錄證券交易資金的幣種、余額和變動情況。資金賬戶類似於銀行的活期存摺,投資者可以隨時提取存款,也可以獲得活期存款的利息。
(二)證券賬戶
證券賬戶是證券登記機關為投資者設立的,用於准確登記投資者所持的證券種類、名稱、數量及相應權益變動情況的一種賬冊。
我國證券賬戶分為個人賬戶和法人賬戶兩種。
個人開戶必需持有效證件。
法人開戶提供的證件有:有效法人證明文件(營業執照)及其復印件、法定代表人證明書及其身份證、法人委託書及代辦人身份證。
一般的證券賬戶只能進行A股、基金和證券現貨交易; 進行B股交易和債券回購交易需另行開戶和辦理相關手等。
投資者投資於上海和深圳股市,需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開設證券賬戶。
上海證券賬戶是在上海證券中央登記結算公司或其委託的證券登記機構或證券經營機構辦理開戶手續;深圳賬戶由深圳證券結算公司或其授權的證券登記公司或證券經營機構辦理開戶。
證券賬戶全國通用,投資者可以在開通上海或深圳證券交易業務的任何一家證券營業部委託交易。
二、委託
投資者買賣證券必需通過證券交易所的會員進行。投資者委託證券經紀人買賣某種證券時,要簽訂委託契約書,填寫年齡、職業、身份證號碼、通訊地址、電話號碼等基本情況。委託書還要明確,買賣何種股票、何種價格、買賣數量、時間等。最後簽名蓋章方生效。
根據投資者委託的不同內容,證券委託可有不同的分類。
從買賣證券的數量來看,有整數委託和零數委託之分。
整數委託是指投資者委託經紀人買進或賣出的證券數量是以一個交易單位為起點或是一個交易單位的整數倍。一個交易單位稱為「一手」。「手」的概念來源於證券交易初期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現已發展為標准手。如上海、深圳交易所規定: A股、 B股、 基金的標准手就是每100股或1000基金單位為一手; 債券以100元面值為一張,10張即1000元為一標准手。
零股委託是指委託買賣的證券數量不足一個交易單位。若以一手等於100股為一個交易單位,則1一99股便為零股。 一般規定,只有交易額達到一個交易單位或交易單位的整數倍,才允許進交易所內交易,零股則必需由經紀人湊齊為整數股後,才能進行交易。
從委託的價格看,有市價委託和限價委託之分。
市價委託是指投資者向經紀人發出委託指令時,只規定某種證券的名稱、數量,對價格由經紀人隨行就市,不作限定。
限價委託即由投資者發出委託指令時,提出買入或賣出某種證券的價格範圍,經紀人在執行時必需按限定的最低價格或高於最低價格賣出,或按限定的最高價格或低於最高價格買進。
從委託方式來看,在電子化交易方式下,可分為櫃台遞單委託、電話自動委託、電腦自動委託和遠程終端委託。
從委託的有效期看,有不定期委託與定期委託之分。
三、競價與成交
經紀人在接受投資者委託後,即按投資者指令進行申報競價,然後拍板成交。
從證券交易發展的過程來看,申報競價的方式一般有口頭競價、牌板競價、書面競價和電腦競價等幾種。
口頭競價是指場內交易員在交易櫃台或指定區域內大聲喊出自己買入賣出的證券價格、數量直至成交。同時輔以手勢,以手指變動表示不同的數字,掌心向內表示買進,掌心向外表示賣出。
牌板競價指買方的出價和賣方的要價都書寫在交易牌板上來表示,經紀通過牌板競價直至成交。
書面競價是場內交易員將買賣要求填寫在買賣登記單上交給交易所的中介人,通過中介人撮合成交。
電腦終端申報競價是指證券公司交易員在電腦終端機上將買賣報價輸入到交易所的電腦主機,然後由電腦主機配對成交。這是世界各國證券交易所採用的主要競價方式。
那麼成交價是如何決定的?決定成交價的原則什麼?
在世界所有證券或證券衍生產品市場,成交價的決定基本上按價格的形成是否連續分為連續競價和集合競價,相應的交易市場分為連續市場和集合市場兩種。
連續市場是指當買賣雙方投資人連續委託買進或賣出證券時,只要彼此符合成交條件,交易均可在交易時段中任何時點發生,成交價格也不斷依買賣供需而出現漲跌變化。
集合市場是指買賣雙方投資人間隔一段較長的時間,市場積累買賣申報後一次競價成交。世界大多數證券市場在大部分交易時間均採用連續競價方式交易。
集合競價的價格決定:
首先, 在有效價格範圍內, 選取所有有效委託產生最大成交量的價位。如果有兩個以上這樣的價位,則依以下規則選取成交價:高於選取價格的所有買方有效委託和低於選取價格的所有賣方有效委託價格能夠全部成交,與選取價格相同的委託的一方必需全部成交。如滿足以上的價位仍有多個,則選取離上日收市價的價位。
其次,進行集中撮合處理。所有買方有效委託按照委託限價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限價相同者按照進入撮合主機的時間先後排列。所有委託賣方有效委託按照委託限價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限價相同者按照進入撮合的時間先後排列,即按照「價格優先,同等價格下時間優先」的成交順序一次成交,直到成交條件不滿足為止。所有成交都以同一成交價成交。
連續競價的價格決定:
集合競價結束後,集合競價中未能成交的委託,自動進入連續競價。當進入一筆委託時,若能成交,即根據下述成交價格確定規則進行競價撮合;如不能成交,則以「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順序派對等待。對於已進入撮合系統的有效委託,根據下述成交價格確定規則逐筆撮合,直至系統內已有的所有買賣不能成交,即已有買賣盤達到平衡狀態。然後再逐筆處理新進入系統的委託。這樣循環往復,直至收市。
四、清算與交割
證券的清算與交割是一筆證券交易達成後的後續處理,是價款結算和證券交收的過程。清算和交割統稱證券的結算,是證券交易中的關鍵一環,它關繫到買賣達成後交易雙方責權利的了結,直接影響到交易的順利進行,是市場交易持續進行的基礎和保證。
證券的結算方式有逐筆結算和凈額結算兩種。
逐筆結算是指買賣雙方在每一筆交易達成後對應收應付的證券和資金進行一次交收,可以通過結算機構進行,也可以由買賣雙方直接進行,比較適合以大宗交易為主、成交筆數少的證券市場和交易方式。例如CEDEL國際清算中心就採用此方式。
凈額結算是指買賣雙方在約定的期限內將已達成的交易進行清算,按資金和證券的凈額進行交收。該方式比較適合於投資者較為分散、交易次數頻繁、每筆成交量較小的證券市場和交易方式。凈額結算通常需要經過兩次結算,即首先由證券交易所的清算中心與證券商之間進行結算,稱為一級結算;然後由證券商與投資者之間進行結算,稱為二級結算。
證券結算的時間安排,在不同的證券交易所因其傳統和交易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交收目的安排上可分為兩種。
一是會計日交收,是指在一個時期內發生的所有交易在交易所規定的日期交收。如比利時根據交易所排定日期安排交收,奧地利證券市場交易安排在次周一交收,印度證券市場交易每周安排一次交收。
二是滾動交收,是指所有的交易安排與交易日後固定天數內完成,大多數國家的證券市場都採用此方式。有的規定在成交日後的第一個營業日,稱其為T+l規則, 有的規定在成交日後的第四個營業日,稱其為T+4規則,等等。
由於盡早完成交收對提高市場效率、防止發生結算風險有重要意義,採用滾動交收方式並縮短交收期,最終實現交收,是國際證券界倡導的方向。
我國證券結算對A股實行T+l交收,對B股實行T+3交收。
過戶
我國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已實行所謂的「無紙化交易」,對於交易過戶而言,結算的完成即實現了過戶,所有的過戶手續都由交易所的電腦自動過戶系統一次完成,無須投資者另外辦理過戶手續。

㈩ 證券的發展史

中國證券和證券市場自19世紀40年代產生後,經歷了40多年的萌芽階段,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形成。中國最早出觀的證券是外國在華企業發行的外資證券,最早的證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間的外資證券的買賣,稍後才出現華商證券和華商證券交易。盡管如此,中國證券市場仍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證券產生的歷史,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國家向大戶的舉貸和王侯給平民的放債,形成了最早的債券。漢唐以後,國家因軍事需要臨時向富商舉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現象。隨著商業的發展,飛錢、會票、當票等商業票據出現,證券的品種更加豐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後清前,在一些投資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風險的行業,如上海沙船業,四川井鹽業,雲南、廣東礦冶業和山西金融業,已經較多地採用"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經營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明顯地具有資本主義的股份制特徵,而"集資合股"的參與者之間簽訂的載明權利責任的契約,則是中國最早的股票雛形。
當然,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證券的出現,在中國則是19世紀40年代以後的事。1840年鴉片戰爭後,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相繼對外開埠通商,有價證券及其交易,就跟著第一批最先進入所開商埠的外國洋行在中國出現。外資在華設立的各類股份制公司企業,把西方國家已普遍採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產經營形式和集股籌資的方法帶到了中國。
中國仿效西方,採用股份制發行證券組織近代企業公司的活動始於19世紀70年代。與此同時,清政府洋務派從19世紀60年代起,舉辦旨在"自強"的軍事工業。由於清政府財政困難,經費難以為繼,70年代後,為借重民間私人資本,解決國家財力不足,洋務派仿效西方股份制,採用"官督商辦"和"商辦"等形式,興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國近代民用企業。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詔籌建上海輪船招商局。隨著該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認定和籌集,中國第一家近代意義的股份制企業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張股票誕生。繼航運業後,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險業、礦業、紡織業和通訊電報業等方面得到普遍運用,於是又有一批華商股票應運而生。如仁和保險、濟和保險、開平煤礦、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電報局等都是中國近代最早出現的華商股票。原先附股於外資企業公司的中國人,此時也紛紛移資或投資洋務民用企業,或自立門戶舉辦近代工礦企業公司。到19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各地創辦的新式工礦企業就有十五六家,這些礦業公司都發行了股票。至此,華商證券的發行已小有氣候。
證券一經產生,證券交易不久也隨之出現。據史料記載,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證券買賣交易活動,但僅局限在外商之間,買賣並不興隆。19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上海殖民經濟的初步"繁榮",外商證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躍。60年代中期,由於世界棉業投機熱潮席捲上海,在華外資銀行獲得豐厚利潤,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華銀行面值10英鎊的股票,市價曾高達25英鎊;(註:《字林西報》,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資航運公司獲利也很豐厚,航運公司股票成為銀行股票以外的另一買賣熱點,以致市場上證券交易額"日以百萬計,投機交易有時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業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從事股票買賣的證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涇橋北,出現了中國第一家專營有價證券的英商長利公司,後來又有幾家這樣的公司相繼設立。"店多成市,該業始發達"。(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之略史》,載《銀行周報》第3卷總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紀80年代前後,外資又開始進入租界公用事業和其他實業,市面上又出現了上海自來水公司、上海電燈公司等十幾種新股票。西商各證券掮客為謀本業前途的發展,於1891年聯絡同業,組織上海證券掮客公會即上海股份公所,以買賣外商在華所設各事業公司的股票。外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初步形成。
至於中國華商進行的證券交易,若將19世紀五六十年代華商附股外資企業公司的證券活動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現。五六十年代由於上海小刀會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社會資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於中國新辦的近代企業不久便獲厚利,加上個別企業發放優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產、銀洋買賣投機之外,又熱衷於對新式企業的股票、債券的追逐。
1882年前後,先前成立的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近代廠礦企業經營成功,獲利很高,股票價格成倍增長,如輪船招商局面值100兩的股票,1882年卻漲到了200兩以上;(註:《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員會報告書》下冊,第31頁。)1881年年底,開平煤礦正式投產前夕,其面值100兩的股票在上海市場上的價格就漲至150兩左右,到1882年6月,竟還有人願以每股237兩的價格收進。(註:《申報》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響,人們爭相購買荊門煤鐵礦、長樂銅礦及鶴峰銅礦等十幾種剛上市不久的礦業股票,這些股票的價格很快超過其面值。如長樂銅礦和鶴峰銅礦的股票面值均為100兩,1882年最高價分別達到220餘兩和170餘兩。(註:《平淮公司各股份市價》,見《申報》1882年各期。)當時的《上海新報》和《申報》等華文報紙,對此都有專門報道。這些礦業股票籌集的股金就有白銀300萬兩,其市場交易額估計在1000萬兩以上,這在當時是一筆十分可觀的資金。
受礦業股票上漲行情影響,其他上市的洋務企業股票價格也隨之全線上漲。如上海電報局100兩面額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兩大關;而上海機器織布局的股票價格也溢出原價15%左右。(註:《平淮公司各股份市價》,見《申報》1882年各期。)
華商證券交易,起初既沒有固定的場所,又沒有相應的交易規則,證券轉讓、買賣一般在親朋好友、熟人中"以親帶友、以友及友"進行。成交的價格卻視外商證券行情和證券本身的市場供求而定。後來,隨著證券發行量的擴大,持有證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證券的品種和數量也越大,證券買賣變成了經常的需要。於是"為各項公司通路徑而固藩籬"(註:《申報》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於1882年9月成立。該公司內部組織分明,還訂有章程,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設立首開中國有組織的證券市場的先河,成為中國自設證券交易所的權輿。
由於對礦業股票的過分投機,加之買辦商人胡光墉投機絲業失敗和中法關系趨緊等其他原因,引發了1883年10月的倒賬金融風潮。礦業股票連同其他華商股票即行下跌。低價出售也無人承接,連平時素有信譽的招商局、開平礦務局股票的價格也低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礦業股票更是無人問津,幾乎形同廢紙。介入股票投機和承做股票質押的錢庄受累倒閉,破產者不計其數。一度空前興盛的股票市場低落至極點,直至10年之後,一般商人仍"視集股為畏途",(註:《論商務以公司為最善》,見《申報》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為人所厭聞",(註:《礦務檔》第七冊,第4358頁,台灣近代史研究所編,1960年版:《洋務運動》(七)第316頁,中國史學會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見這次風潮對證券投資者心理打擊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國早期證券和證券交易視作中國證券市場的萌芽的話,那麼,1895年以後至清末,中國證券市場就進入了初步形成階段。
隨著國外資本投資的銀行、工礦企業和鐵路公司在華的設立,以及鐵路借款、礦業借款與政府借款的簽訂,外國在華發行的外資證券規模迅速擴大。
與此同時,甲午戰爭的慘敗使"振興工商、實業救國"的呼聲再一次引發了中國第二次設廠辦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法規,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勵興辦各式銀行、企業。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的創立率先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間,中國先後創辦新式廠礦企業386家,資本額達8.8億多元,華商在機械製造、電力、采礦、棉紡和其他工業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華商股票的發行量也隨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債制度也在1894年前後移入中國。1894年清政府為籌措甲午軍費,仿效西方,向國內發行公債,"息借商款"。此後,又發行了"昭信股票"和"愛國公債"兩次公債。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蘇松太道吳健彰為鎮壓上海小刀會起義,向外國洋行賒賬雇募船炮,首開中國近代舉借外債先河。隨後海防借款、軍需借款、抵禦外侮借款、賠款借款、實業借款、鐵路借款、礦業借款,甚至行政經費借款,一發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債208筆,債務總數為白銀13億多兩。(註:《清代外債史論》,第672頁,許毅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在證券交易市場方面,外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也有了迅速的發展,最顯著的表現是上海眾業公所的設立與發展。原先設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後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續借款等金幣公債,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記、鴻源等大紗廠新股票的面市,業務發展出現了較大轉機。1898年,該所修訂了章程,但仍無固定交易場所,證券的交易買賣,多在舊西商總會內或在匯豐銀行門前階沿進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國聯軍入侵的混亂之際,攫取了中國的開平煤礦,由於這一產權的中外轉移,原持有該礦股份的華人紛紛將股票出售或轉讓,給原來不甚景氣的股票交易市場帶來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舊西商總會租定了部分房屋作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醞釀改組為上海證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在香港注冊,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該所採取會員制,只有會員才能參與證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會員即擴充為100人,其中西商會員87名,華商會員13名。交易買賣的證券有中國和遠東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債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國政府金幣公債,(註:《民國經濟史》,第153頁,上海銀行學會編,1948年版。)後來又增加市政公債。當時進入這個市場開拍的股票先後有:公和祥碼頭、椰松船廠、公益紗廠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遷址上海外灘1號。
由於西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除為外國在華企業公司在華籌集資金服務外,還是少數洋商投機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顧中國社會經濟和投資者的利益,1910年爆發的橡皮股票風潮就是最好的例證。1903年,英國投機商人麥邊在中國成立藍格志拓殖公司,開業後的頭幾年並沒有多少業務,1909年國際市場橡膠漲價,國外經營橡膠園種植業和投資橡膠工業的人獲利豐厚。麥邊便藉此機會,於1910年初大造輿論,宣揚經營橡膠行業可獲巨利,並謊稱其公司在澳大利亞擁有大片的橡膠園。為了誘騙人們購買其公司股票,他編造該公司的經營發展計劃,奢言年分紅可達45%左右。人們不明真相,競相購買。"僅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標賣,已有以七十兩之巨價承購者"。(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史略》,載《銀行周報》,第116號。)麥邊暗中掀抬股價,橡皮股票價格暴漲。麥加利、匯豐和花旗等外商銀行見有利可圖,便與麥邊勾結,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舉又造成了該公司信譽可靠、實力雄厚、盈利可觀的假象。爭購者於是更加踴躍,連許多錢庄也都轉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價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史略》,載《銀行周報》,第116號。)麥邊暗地裡趁高脫手,捲款潛逃。其他外商亦步麥邊後塵,紛紛拋售手中的橡皮股票。這時,外資銀行宣布停辦此項股票的押款,(註:《上海錢庄史料》,第7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騙局敗露,人們又爭相拋售橡皮股票,但無人購進,橡皮股票價格一落千丈,最後成為廢紙。持票者紛紛破產,錢庄也因此倒閉了二十多家,市面極度恐慌,釀成了一場金融風潮。更為嚴重的是這次風潮使中國新興的證券市場遭受沉重打擊,中國股票市場自此進入低谷。
此期的華商證券交易市場較1883年前,交易規模總體上有所後退,但也不乏市場新熱點。一方面,隨著1895年後中國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現,尤其是銀行的創辦和商辦鐵路公司的出現,證券交易又漸有起色。銀行股票和鐵路股票、債券成為交易買賣的新熱點。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國通商銀行後,清政府又採取"官商合辦"的形式,設立了戶部銀行(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性省銀行和私營商業銀行也在此期設立。這些新興的銀行發行了大量的股票,這些銀行股票在市場上十分受人青睞。1903年,清政府開放鐵路,"寓商於路",提倡商人設立鐵路公司,集股籌資承辦鐵路。於是,1903-1907年,全國15個省份先後成立了18個"官商合辦"和"商辦"的鐵路公司,發行了大量的鐵路股票。這類股票一經發行,便成為市場亮點。在銀行股票和鐵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礦企業股票發行與交易的帶動下,中國近代證券市場初步形成。而這時的政府公債由於發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視購買公債為對朝廷的報效和捐助,故當時購入者,也不敢在市場上出售,所以還未形成交易市場。
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組織形式也有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自上海平準股票公司倒閉後,雖先有1904年梁啟超提出了組織"股份懋遷公司"(即證券交易所)的倡議,後在1907年又有上海買辦商人袁子壯、周舜卿、周金箴等提出仿日本取引所組織公司的要求,但清政府未予重視和採納。華商證券交易一直處於無組織的狀態中。光緒末年,上海買辦商人王一享、郁屏翰等在南市關橋開設了專營證券的"公平易"公司,不久,買辦商人孫靜山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又開設了另一家專營證券的"信通公司",但規模和功能遠不能與原先的上海平準股票公司相比。除上述專營的證券公司外,許多茶商、錢商、皮貨商、古董商和雜貨商以及買辦也兼做股票買賣。這些股票掮客經常出入茶館,在經營本業的同時,還洽談股票生意。約在1910年前後,股票交易買賣活動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樓,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茶會"時期。
總之,中國證券和證券市場自19世紀40年代產生後,經歷了40多年的萌芽階段,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形成。中國最早出現的證券是外國在華企業公司發行的外資證券,最早的證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間的外資證券買賣,稍後才出現華商證券和華商證券交易。中國證券市場一開始便存在華洋兩個不同體系的市場,這正是舊中國社會性質的寫照。盡管如此,中國證券市場仍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為後期的證券市場發展奠定了基礎。

閱讀全文

與證券交易的發展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金融公司招聘廣告 瀏覽:780
深圳證券交易所新股上市初期異常交易行為 瀏覽:506
金融管理客服服務營銷什麼意思 瀏覽:91
1港幣元人民幣匯率 瀏覽:397
北京股指期貨代開戶 瀏覽:178
博信股份大名城 瀏覽:634
杭州商旅金融投資有限公司概況 瀏覽:776
信什麼股票 瀏覽:502
金融機構人民幣同業銀行結算賬戶 瀏覽:205
查我的股票 瀏覽:469
投資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會計分錄 瀏覽:887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落實任職迴避 瀏覽:990
成都黃金價格多少一克 瀏覽:204
廣發證券電話交易 瀏覽:633
易程股份背景 瀏覽:571
重慶華商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 瀏覽:516
銀行融資性保函費用 瀏覽:812
外貿企業外匯要備案嗎 瀏覽:523
杭州盈乾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790
白銀期貨返點回本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