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股票深圳40周年

股票深圳40周年

發布時間:2023-02-05 12:14:51

① 什麼時間是深圳特區40周年 是怎麼介紹的

1、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
2、深圳,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巨變歷程。1979年,小漁村深圳獲批立市,1980年8月26日,又被批准設立深圳經濟特區。深圳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
3、2020年,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迎來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深圳正以更大格局、更大擔當、更大作為,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② 麥玲玲測算準確嗎,麥玲玲直播間測算準確嗎

麥玲玲測算準確嗎

過去多少心亂,今隨雲煙漸遠……

文 / 華商韜略 何凝

港島的少爺們,已經不年少了。

【兩開花】

一場感性的發布會,讓更多人認識了李家雙子。

5月28日,91歲的李兆基正式退休,兩個兒子李家傑、李家誠接棒。

一個(長子李家傑)負責內地,一個(幼子李家誠)負責。

在《祝福》為背景樂的記者會現場,李家傑、李家誠坐在兩側,陪這位91歲的老人正式卸任恆基兆業 。

就在當天的,恆基兆業打敗龍湖、中海、華潤+中糧等對手,以30.2億元拍得面積約39479米的孫河宅地,角逐京城房市。

幾天前的,恆基兆業紅磡黃埔五街項目斥資2.1億港元收購12個住宅和鋪位物業,每個鋪位收購價達5100萬至5500萬港元。

京港兩開花,被看作給少東家的獻禮。

一京一港,看似合理的業務安排,實際上卻暗含的私心。

2022 年,恆基在港房產銷售收入為259.49億港元,內地僅為54.03億港元。

與相對遜色的地產銷售收入相比,真正驚人的是家族背後巨額的財富。

據統計,李家直間接控制近1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5000億港元。而這還只是上市的部分,曾有著「亞州股神」之譽的李兆基,高峰期還持有超千億的股票和債券資產。

現在,這些也都會落到兄弟倆的頭上,而且李家誠接過的才是財富的核心構成。

李家傑與李家誠,一個不婚不妄,一個有聲有色。喜歡張揚的後者早以者示人,相對而言,李家傑這個長子卻低調甚至系得太明顯。

56歲的李家傑、48歲的李家誠早已中年,兩位少東家「轉正」來得晚了些,也看似一團和氣,但明裡暗裡的比與較其實早已開始。

【想自由】

李家傑剛出生時,還沒有「四叔」之名。

他們在百德新街租樓住。平日里,李兆基靠跑唐樓派小冊子做生意。

那時李家還沒成巨富,可比起普通人家的孩子,李家傑的童年也讓人羨慕。

家境殷實、父母和睦,世界用更大的善意予他自由。

他曾夢想當一名滑雪運動員,用獎牌沉澱男兒氣概。

誰能想到,幸福有時就像雪花,沾手即化。

20世紀80年代,就在李家傑還未完成學業時,傳來了父母失和的消息。

李兆基無法忍受妻子劉惠娟對公司的干預,決定離婚,之後沒有再娶。

此時,李家傑交女友的事被知曉。李兆基不喜歡那姑娘,覺得她會耽誤兒子,便暗中贊助了一筆費用將她送出國,令二人不得再見。

據說,父子倆從此產生心結,李家傑因此至今未娶。

自由的另一面,是責任。

1985年,22歲的李家傑被安排進恆基兆業出任執行董事,1993年起出任恆基副 。

他搭乘北上的,來到當時並不富裕的內地。

行走於泥濘與困頓中,李家傑,這位「最有錢的徒」,悲憫之心油然。

李家傑信多少有些家學因素。

李兆基信,師從前中國協會會長任法融。而李家傑篤信,他把對自由的追求投向內心深處。

他創立李家傑珍惜生命基金、愛佑基金會、百仁基金,已經幫助16000名病患孤兒接受治療。

他開通微博,幫素不相識的人解決捐助事項,也轉發 友的感謝。

好事要做,名也得留。

不過,2011年後,雖然公益仍在繼續,但李家傑和 友的機會少了,個人時間也少了。

【扶上馬】

1980年代,恆產開始涉足內地,立足北上廣樓市,逐漸擴至長三角經濟圈和其他城市。

李家傑剛到內地時,業務還不熟練,很多事情都是葉盈枝幫著出主意。

葉盈枝自1997年起任恆基兆業執行董事,有超過40年財務管理經驗。

在葉的助力下,恆基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市場策略:一線城市選擇中心地區做地標性商業,二三線城市發展中高端住宅項目,續的租金收益保障現金流。

然而,港資房企打進內地,還是有些水土不服。

問題在於節奏。

港資企業為保證穩定營收,周期動輒十幾年,「等地價升值總比賣不出去好」。而內地快、高周轉的氣候,讓港企吃不消。拿地幾番,房企對內地投資趨向保守。

不過葉盈枝很有信心。

「2011年,我們在的環球金融中心的整體租金收入較2010年上升了302%……而且,每年就有約60億港元的現金流,業務穩健。」

2011年後,葉盈枝逐漸淡出,少主李家傑承擔更多事務。

李家傑變得異常忙碌。

2013年,他邀請蔡涯棉擔任恆基投資董事,負責內地銷售業務。

蔡涯棉是置業創始人之一,曾任港府房屋智囊。他主要鋪及投資物業,此後專注內地業務,被稱「國內藍籌」。

得知他有意加入地產商,好幾家公司都想收他入伙,結果他以「與四叔理念」為由履職恆基,直接向李家傑匯報。

此後,為了 穩市場,恆基擴大與內地房企合作范圍,碧桂園、龍湖、富力等企業都成為夥伴。其中,恆基合作次數最多的要數旭輝。

旭輝集團是林中於2000年在上海創立的房地產企業,2012年在上市。

2013年至2022 年,恆基聯手旭輝在杭州、上海、蘇州、長沙等城市拿地,布局長江經濟帶。

據恆基2022 年年報,他們將增加土地儲備、與內地企業擴大合作,並「於主要城市之核心地段,積極物色具潛質之地塊,並發展成為商辦項目作長期收租之用」。

「一個地區的發展,不僅是看當下,也要看它未來的發展前景」,蔡涯棉相信,「隨著配套的進一步完善,很快會享受它的成果」。

【闖入者】

1971年,一個闖入李家人的生活,李兆基為這個新生命取名李家誠。

李家誠小時候,家境已小富貴。和哥哥一樣,他年滿22歲便加入公司任執行董事。2005年起,他出任恆基副 。

李兆基十分喜歡這個兒子。跑車、飛機、遊艇,送這些玩具跟玩兒似的。

他出席派對,聲色均沾,一個有煙火氣的標准富家男。

在他加入公司六年後,1999年,《誤人子弟》在引起不大不小的討論。

討論的重點有二:導演葉偉強與黃秋生的搭配,還有女主角——未滿17歲的徐子淇。

和徐的其他作品一樣,這部豆瓣評分及格線以上的片子並沒給她的事業帶來突破。

但是,據李家誠好友、命理麥玲玲測算,徐子淇眉眼可愛,很有旺夫相。

據說,徐子淇打小就沒干過家務,因為徐母認為女兒的手「帶上鑽戒才好看」。

2006年,李家誠徐子淇花費7億成婚。久不露面的母親劉惠娟從加拿大專程趕到,淚灑現場。

添丁隨即而來。現金、,徐子淇每誕一子,就得到一份相應的獎勵。

李家誠娶妻看臉,拿地也是。

「若屬『靚地』,無論升跌都要競投。」

際金融中心、將軍澳中心、宏利金融中心……把控地標式地區、熱點地區前景,這些年李家誠可拿出手的業績不止一樁。

就在他以為萬事皆吉的時候,2010年,李家傑從美國帶回三個子,取名智信、智仁、智勇。

而且,這些年,借著對中國哲學、公益的喜好,哥哥在內地結識一眾新貴。

就連平日不露面的順豐王衛,都抽空幫他的項目 台宣傳。

因為業務,他多年植根內地;因為公益,他結識一眾政商強人;因為孩子,他籠絡了。

哥哥就這樣闖入李家誠的繼業之路。

最終,李兆基將留給弟弟,將內地留給哥哥。

小兒子有的是財產,大兒子有的是機會。四叔深謀。

【老臣們】

李兆基出生於廣東順德,和碧桂園的楊國強是同鄉。兩家早期也有合作,只是後來,一人醉心地標,一人深耕四五線地區,久之便疏遠了。

早在楊惠妍26歲的時候,楊國強就將她變成中國女首富。

李兆基並不著急扶正雙子。而且,龐大的家業,總要有個知心人扶持才放心。

梁希文就是「重臣」之一。

他是恆基發展獨立非執行董事,幾乎不面對媒體。他陪伴李兆基37年,親眼見證四叔事業崛起。

他既是李兆基的下屬,也是他的摯友。

2022 年,梁希文辭世,李兆基難掩深痛。

幸好還有林高演。

「林生(林高演)投資那麼成功,沒有他哪行?」和一樣,李家傑也很信賴這位因公單身至今的干將。

1951年生的林高演在恆基旗下多家公司任職,是李兆基財團首席幕僚。他是恆基薪資更高的員工之一,兩位少爺年薪之和都不一定比得過他。

雖然在另一個李家,這份工資更加優厚,但林生認准四叔其人。

林高演喜歡面對媒體。在,老少東家不便出席的場合,幾乎都是林生代答。李兆基的私人投資也由林生打理。

這份多年的信任,真非常人可比。

林高演的成名一戰是在2000年。那時,干不過李嘉誠旗下的百佳、TASTE決定撤港,要求恆基解除超市租約。恆基的心理防線是接受4000萬港元賠償金,結果,只花了半天,林高演就憑三寸舌把價碼確定為1.5億。

這種出現在商戰片里的情節竟然成真。

被港媒形容為「高高瘦瘦、官仔骨骨」的林生,還是個滑雪高手。相同的愛好,相同的願景,對於李家傑來說,這份長情尤其珍貴。

2011年起,李兆基大舉辭任旗下公司董事職務,林高演陪同辭任附屬公司要職,專心輔佐二代。

李兆基曾說,自己最幸運及有福氣的事,就是有一班得力的同事,其中林高演是他最信任和器重的。

而今,四叔官宣謝幕,不再過問200億以下的招標。

不久以後,兩個少主也將培養各自的重臣。

【少主們】

半個世紀以來,地產風雲被四個男人。

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他們奮斗一生,見證從殖民時期走向大灣時代,是精神的經典詮釋者。

他們耗費大半生,在這個海島城市合作、纏斗、繁衍。

現在,他們老了。

李嘉誠把長江集團交給長子。2022 年,長女、年僅22歲的李思德就任李氏旗下兆豐地產董事,正式參與業務。

已於2022 年辭世的鄭裕彤,將新世界集團交給長子鄭家純,現在主事的是三代鄭志剛。

而郭得勝的後人還在撕扯。

2022 年11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率領慶祝40周年代表團訪問深圳、。

代表團成員包括李嘉誠次子李澤楷、新鴻基郭得勝三子郭炳聯、恆基李兆基長子李家傑、新世界鄭裕彤孫鄭志亮。

同年還發生了兩件事:港珠澳大橋通車,粵港澳地區海上脈絡;深圳,這個曾經的,GDP首次超過。

就在父輩們還在島內為某個項目互相猜忌時,內地經濟已經崛起,年輕的富二代們正在占場。

28歲的潘瑞、29歲的孫喆一、31歲的王思聰、38歲的楊惠妍……港島少主們將直面新的對手。

負責內地業務的李家傑當然有緊迫感,他努力擴大朋友圈。

如今,李家傑為常務;他的部下蔡涯棉,曾是副 、前特首的幕僚。

李家傑的另一個朋友圈在全國聯。他是全國聯副 ,同為副 的有、張近東、雷軍、何猷龍……

2022 年,李家傑在發言,號召「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建議定期舉辦世界。

他自創名詞「大灣區速度」,鼓勵港青去內地發展。

2022 年1月,中信里昂證券發布一年一度的風水報告,認為5月、6月的財運較旺。

5月28日,宜赴任、開工、動土、開張。

不知先前是否找人算過,李家老少選在這一天向公眾宣告。

席散,李家誠走進位於IFC大樓的公司總部,李家傑再次搭乘北上的。

「啊過去過去多少次心亂,今天今天隨著雲煙漸遠……」

那首《祝福》仍似在心,靜,海風不停。

參考資料:

《李兆基退休這一天,恆基花30億重回住宅市場》新浪財經 孫梅欣

《恆基兆業紅磡黃埔五街項目再收12個物業,斥資2.1億港元》鳳凰 房產

《91歲李兆基退休兩子接棒,恆產新權力架構形成》證券日報 王曉悅

——END——

圖片均 絡

歡迎 【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

所有,私自!

以上就是與麥玲玲測算準確嗎相關內容,是關於李兆基的分享。看完麥玲玲直播間測算準確嗎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③ 方大城的老闆是誰

方大集團是我國第一批A+B股股票同時上市的民營企業,1995年11月29日方大B股上市,1996年4月15日方大A股上市。方大成立三十年來,公司的業務從單純的幕牆發展到現在的節能幕牆、地鐵屏蔽門系統及軟體開發、新材料、新能源、總部基地等產業,但主營業務沒有變,主要管理層沒有變,控股股東沒有變,創新理念沒有變,創造了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奇跡。
在全國人大代表、方大集團董事長熊建明赴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前夕,讀創/深圳商報「掌門訪談」欄目組在深圳方大大廈對熊建明進行了專訪。他詳細介紹了三十年來方大集團發展的心路歷程和今年帶去全國兩會的建議。

(圖:讀創/深圳商報記者采訪熊建明)
我是建築的「服裝師」
1991年12月28日方大集團成立於「敢為天下先」的深圳蛇口,從做建築幕牆起家。記者問熊建明「方大」的名稱有何寓意,作為方大集團創始人的熊建明解釋道:「『方大』二字簡單、朗朗上口,有『天方地大』之氣!」
說起「方大集團」,可能有讀者會感到陌生;但是說到深圳一眾標志性建築,想必每個人都會如雷貫耳,而這些建築的幕牆很多是由方大集團匠心「智」造的。比如:深圳寶安機場T3航站樓、深圳新會展中心、深圳灣體育中心、深圳龍崗「水晶石」大運會主場館、「大潮起珠江」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前海國際會議中心……熊建明謙虛地說:「我是為建築做『衣服』的,我是建築的『服裝師』。」

(圖:方大集團董事長熊建明。由方大集團供圖)
深圳的「工匠精神」:能打硬仗
除了深圳,目前國內外不少著名建築的「衣服」都出自方大之手,當被問及哪棟建築的幕牆最令熊建明滿意,他卻表示對建築幕牆工藝和技術的匠心追求是無止盡的,「現在找不到一個最滿意的,總是有不完美之處。」
這三十年來,方大集團一直深耕建築幕牆領域。在熊建明內心深處,他認為1994年做的深圳新聞大廈幕牆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棟大廈位置比較特殊,緊鄰深南大道鄧小平畫像。「深圳新聞大廈的幕牆是方大做的,到今天快三十年了,在深圳的高樓裡面還算是有點歷史了。」
30年磨一劍,對於熊建明而言,令他最滿意的建築幕牆永遠是下一個,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方大集團在2020年10月14日迎來了「高光時刻」——這一天,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在方大承建幕牆系統的深圳前海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這個建築的幕牆外看似平淡無奇,而幕牆系統蘊含著很多高科技元素,在節能減排、防曬通風等領域已經達到世界頂尖水平。」熊建明強調說,這個會議中心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建成的。「去年疫情,方大近百員工在裡面封閉施工,包括過年,一直到八月底撤出來,把這個項目搶完了。我覺得這就是深圳的一種精神,不斷的努力創新。我們確實是能夠打硬仗!」
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給每塊幕牆辦了一張5G「身份證」
有人說傳統產業是夕陽產業,熊建明不這樣認為。他對記者稱傳統產業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思維、夕陽技術和夕陽企業。「幕牆我做了三十年,傳統產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夕陽產業。比如我們吃飯、穿衣,已有幾千年。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傳統產業通過現在的技術,讓它賦能,讓它迭代,所以我三十年前做的幕牆和我現在的幕牆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過去做幕牆是人海戰術,在幕牆生產車間,從折彎到焊接,不但勞動強度大,切割有鐵屑、灰塵、雜訊等污染,而且焊接對眼睛有傷害。熊建明介紹,方大已經由「製造」向「智造」轉型,如今這些工作逐步由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機器臂去完成:自動送料,自動焊接,自動打膠……「以前需要十個人的工作,現在只需要一個人操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倍。」
2019年是中國5G商用元年,而從2019年開始,方大工地已開始實現5G工業化運用。據介紹,每塊幕牆板材和型材都有很多不同尺寸,有時尺寸相近很難用肉眼區分,如果壞了一塊,更不知道哪裡去找。有了5G賦能,方大給每一塊幕牆板材和型材一個「身份證」。熊建明說:「通過每塊幕牆的『身份證』,記錄其生產、運輸、安裝全過程,隨時可以調取其位置、尺寸、材料,以及生產時間等各種信息,做到安裝、維修精準無誤。」
地鐵屏蔽門不僅僅是兩塊玻璃
如今方大集團共有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連續多年榮獲納稅大戶稱號,累計獲得專利和著作權近千項,主編、參編國家、行業和地方標准43項,幕牆業務全球前列,而地鐵屏蔽門系統、PVDF鋁單板2項產品的技術性能和市場佔有率連續多年居全球第一。那方大是如何將業務從幕牆拓展到地鐵屏蔽門的呢?熊建明對記者稱這是一次偶然,「90年代末,我去歐洲出差,發現地鐵有用屏蔽門,我心想地鐵屏蔽門無非就是兩塊玻璃,這么簡單,估計跟幕牆結構差不多。」
結果回國一做才知道,地鐵屏蔽門遠非兩塊玻璃門那麼簡單,背後還有整套的軟體、DCU、控制、電機等等系統的技術和知識產權。於是熊建明組建團隊,從1999年到2002年,足足花了三年時間研發,最終拿到第一個訂單——上海地鐵一號線馬戲城站,並一炮打響。
隨後,方大承建了北京、廣州、深圳、台北等地地鐵屏蔽門項目。熊建明介紹,由於地鐵屏蔽門是整套設備系統,所以方大還有幸成為1949年以來台北第一套來自大陸的成套機電設備的製造者。「以往地鐵屏蔽門全部是國外世界500強公司做的,我們打破了這一領域的技術壟斷,2010年我們起訴一世界500強企業侵犯公司知識產權,並最終獲得賠償。經過多年努力,現在方大已成為這一領域全球最大的供應商和服務商。」
將節能減排進行到底,做不斷創新的百年老店
據介紹,中國南方夏天炎熱,地鐵空調能耗大,用全高的屏蔽門系統能節省70%到80%的能耗。另外,方大在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領域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記者在方大大廈采訪熊建明的過程中,他告訴記者這棟大廈就是全國第一幢太陽能光伏與建築一體化幕牆建築,自建成以來地下停車場用電來源於大廈自身光伏發電。「此外,我們的新大樓叫方大城,於2018年建成,在節能減排方面採用了更先進的室內外空氣循環系統,僅此一項估計可降低辦公室用電能量約8%。」
熊建明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建築需要使用空調、暖氣、電燈等電器,建築能耗是人類碳排放的一個大頭。「這三十年來,方大集團的產業始終圍繞著節能環保產業方向。我們沒有動搖過,看我們現在做的還是節能環保。」
熊建明以「行穩致遠」作為自己公司的經營之道。1991年方大集團剛成立時,熊建明用一塊紅板子寫了兩句話、八個字:「科技為本,創新為源」,這成為方大立足的根基,三十年未曾改變。說到對於公司未來的願景,熊建明希望方大成為一個百年老店,「一個不斷創新的百年老店!」
為民營企業發展「鼓與呼」 建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熊建明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一直圍繞民營企業發展、青少年教育等領域「鼓與呼」。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國人大代表、方大集團董事長熊建明向今年「兩會」提出了兩份書面建議:一個是關於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另一個是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熊建明認為要想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則需繼續改善營商環境。為此,他提出3點建議:其一,持續清除營商環境中的隱性壁壘。包括制定全國統一的涉企收費清單,清理和減少涉企收費;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嚴格區分企業和企業家法律責任;遵循「法不溯及既往」原則,以政策和法規的形式出台「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在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方面提要求、劃界限等。
其二,加大力度對大宗原材料的價格監管,建立價格平衡機制。熊建明提出,去年以來,鋼、鋁、玻璃等大宗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究其原因是有的行業協會串通廠家進行價格壟斷,囤積居奇,致使下游的製造業企業原材料成本暴漲,甚至有的製造業企業因為原材料價格的暴漲而破產。熊建明對記者表示:「國家應盡快出台大宗原材料的價格監管和價格平衡機制,堅決打擊亂漲價行為。同時要增強我國在國際大宗商品的采購供應能力,確保國內供應鏈安全和穩定。」
其三,鼓勵企業家大膽創新創業。熊建明建議修改《公司法》,他認為應允許科創型企業設置特殊股權結構,即創始股東可以設置特別表決權,在公司章程中約定表決權差異安排,在普通股份之外,設置擁有大於普通股份表決權數量的特別表決權股份。符合有關上市規則的,公司股票可以上市交易。熊建明對記者稱:「隨著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將極大提升企業家信心,方大也將繼續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為國家作出更多貢獻。」
關注教育就是關注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作為一名企業家,熊建明十分關注青少年教育問題。去年「兩會」熊建明關注到「洋教育」興起,建議對境外教育機構和外教實行資格准入制,加強監管;今年「兩會」熊建明則把注意力放在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熊建明建議:其一,農村地區學校增設心理教師崗位編制和增設心理輔導課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列入學校師資培訓計劃中。其二,建立教師聯系幫扶制度,明確聯系幫扶任務,規范聯系幫扶程序。其三,引導全社會關心關注留守兒童。其四,組織和鼓勵留守兒童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等。
熊建明認為關注教育就是關注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他希望通過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評估和心理援助機制,讓農村留守兒童的童年生活能夠更加豐富多彩。「兒童是祖國的花朵,社會各界應創造條件讓農村留守兒童更多參加文娛活動,使其至少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科技或勞技特長,讓農村留守兒童樹立自信,自強自立。」

(圖:2021年2月25日,采訪結束後熊建明與掌門訪談欄目組合影留念,左一:讀創/深圳商報記者周良成;中:方大集團董事長熊建明;右一:深圳商報金融證券部主任梁惠元)
深圳上市公司掌門訪談/全國人大代表、方大集團董事長熊建明訪談實錄
(點擊收聽「深圳上市公司掌門訪談」音頻版)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周良成整理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首先,方大為何叫做「方大」,背後有沒有什麼寓意?
熊建明:當時取這個名字就是簡單、朗朗上口,天方地大,就這么簡單的。這是當時取名的原因。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1991年12月28日方大集團成立於深圳蛇口,您怎麼理解深圳企業家精神?
熊建明:公司1991年底在蛇口成立,到現在31個年頭了。公司是1995年B股上市,1996年A股上市,也走過了25年。可以說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像我們這樣的企業還真的不太多,我們的控股股東沒有變,主營業務沒有變,主要管理層沒有變,我們的創新理念沒有變,我們是55號代碼(000055)。深圳企業的特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的創新。說得土一點,就是不斷的要在各種環境裡面求生存,以創新求發展。深圳的企業家,無論是民營的,還是國企,應該都有這樣一種稟賦在裡面。我們就是靠著這種精神,把企業發展了,然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我們現在地鐵屏蔽門全球第一,PVDF鋁單板規模全球第一,我們的幕牆是全球前列,我們的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開創國內先河。但這也是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而且這些產業到現在的狀態都是很健康的,你看幕牆我做了三十年,所以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夕陽產業。比如我們吃飯、穿衣,這已幾千年,這是什麼產業?傳統產業。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什麼是傳統產業也沒有定論。我最早做幕牆,但我三十年前做的幕牆和我現在的幕牆完全不能同日而語。比如我們剛剛做的、去年特區四十年慶祝大會總書記發表講話的前海國際會議中心,你看看那個建築,表面看不出來,外看很平淡,而裡面有很多高科技元素。去年疫情,我們近百員工在裡面,包括過年,封閉在裡面,一直到八月底撤出來,把這個項目搶完了,這就是一種精神。我覺得這就是深圳的一種精神。你看去年正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2月9號就開始復工復產了,不斷的努力創新,我們確實是能夠打一些硬仗。

(圖:方大集團董事長熊建明。由方大集團供圖)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為什麼說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
熊建明: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問題是你要怎樣把傳統產業通過現在的技術,讓它賦能,讓它迭代,這裡面就有很多創新的地方,比如搞製造業,原來是人海戰術,現在的幕牆生產車間,完全不一樣,原來做一個預埋件,從折彎到焊接,第一勞動強度非常大,第二污染,切割有灰塵、鐵屑,還要焊接等。我要找這樣的設備找不到,沒辦法,就只能與優秀的焊接廠家一起研發,用了差不多一年半時間。現在我們與焊接有關的,全部在一個盒子里,自動送料,自動焊接,就一個人操作,這個效率是原來的大約幾倍,而且雜訊、焊接的污染、包括光、切割全部在這裡面,這個設備不是定製的,是我們一起研發的。
原來是工人戴個焊接帽操作,工作起來汗流浹背,在那焊一個小時,全身濕透,但現在看不到了。第二是打膠,原來是一塊玻璃,大概兩米多長、一米多寬,人打不到的地方,人只能蹲在玻璃上打膠,現在我們用機器人替代打膠。第三,我們現在把人工智慧、二維碼、5G、互聯網+、機器人、信息化等疊加使用。比如我幕牆材料的使用。一個幕牆的材料有很多不同尺寸,如果壞了一塊,找不到了,那不知道哪裡去找。通常工地上是比較亂的,樓層很高,每一層樓幕牆面板的材料品種不一樣,尺寸不一樣,你怎麼辦?現在我們用二維碼和5G,出庫和入庫掃一下二維碼,就知道在哪個地方。當你這個玻璃三年五年破了以後,多大尺寸,什麼人生產的,什麼材料生產的,一掃碼就知道。這就是傳統產業的賦能,所以我現在的幕牆不說跟十年、二十年前比,就是跟五年前比也完全不一樣。
你能說幕牆是夕陽產業嗎?建築必須有外維系統,而這個系統就是幕牆。幕牆是建築的「衣服」,「衣服」的材料不一定是玻璃,它可能是金屬材料、化工材料,甚至可能是石頭材料等,但是你一個房子必須要「穿衣服」,所以我是建築的「服裝師」,你要穿裙子,我跟你做裙子;你要穿西裝,我給你做西裝;你要穿運動服,我就給你做運動服。所以剛才我展現給大家就是我們做的各種各樣建築幕牆,比如有的公共建築的幕牆,就比衣服難做得多呀。如深圳「兩館」,就是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也就是「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館,還有深圳灣體育中心,深圳龍崗「水晶石」也就是大運會體育場,這些項目復雜程度真的太大了,但最終我們還是如期做好了這些項目。

(圖:方大集團董事長熊建明。由方大集團供圖)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那5G是不是可以賦能呢?
熊建明:那時候還沒有互聯網+、5G這些技術。但新的項目是二維碼、互聯網+、5G賦能的,解決了好多問題。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現在這個「身份證」,給每一塊幕牆玻璃給一個獨立的編碼是否已經全部普及了?
熊建明:差不多普及了。現在,我們方大的產品大多都有「身份證」。我們信息化是從1997年開始的,國家批的第一批信息化試點單位之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您說到給建築「穿衣服」,除了國內的,還有國外的,哪個建築的衣服您是最滿意的?
熊建明:到現在還找不出一個滿意的,總是有不完美的。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那這31年來,您認為所做的哪個深圳建築的幕牆是起到里程碑意義的?
熊建明:這個我可以回答你,第一個是鄧小平畫像旁邊的深圳新聞中心大廈,20多年了,接近三十年了,這個建築一直到今天,在深圳的高樓裡面算是有點歷史了。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您平時看不看武俠小說?方大集團像武俠小說中的哪個門派?
熊建明:不看,因為我不看,所以我不知道武俠方面的情況。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那您覺得方大集團有哪些特點?
熊建明:「行穩致遠」這四個字。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哇,深圳很多企業家都是以「行穩致遠」作為自己公司的經營之道。
熊建明:「行穩致遠」要看過程和結果,這個我沒有掛在牆上。我們公司1991年12月28日成立的時候,我用一塊紅板子寫了兩句話、八個字:「科技為本,創新為源」,這就是方大的宗旨,在那個時候提出來,跟我們現在做的是高度契合的。三十多年前呀,「科技為本,創新為源」,你看我們歷年的年報,都用了這幾個字。產業是圍繞著節能減排產業,我們沒有動搖過。所以我也不知道武俠小說的門派是怎麼歸類的,因為我不看這些東西。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那有點像逍遙派,您有點像無崖子。有很多核心科技。
熊建明:逍遙派是自由派,我也不是自由派呀,哈哈。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有一個補充問題,您從幕牆到地鐵屏蔽門,當時為什麼有這個主營業務的拓展呀?
熊建明:這個問題問得好!這個實際上有關聯,其實關聯就是看錶面,大部分幕牆面板是玻璃,地鐵屏蔽門也是兩塊玻璃,這不很簡單嗎?當時就這樣想的,我到法國巴黎去看,去英國倫敦去看,心想這么簡單的東西。結果回來一做,才知道簡單做兩個玻璃門是不可能的,那裡面的東西非常復雜。所以我們從1999年到2002年,花了三年時間研發成功,好不容易拿了第一個訂單,是上海一號線馬戲城站給我們做,所以說上海還是一個很包容的地方。第二個訂單是廣州的3號線、1號線,第三個訂單就是北京,北京因為要辦奧運會,要搶一個5號線出來。然後是深圳白石洲站。然後我們就做到台北去了,這應該是台北來自大陸的第一套成套機電設備。
屏蔽門系統由軟體、DCU、控制系統、電機、門體等幾個主要部分組成,我們看到的是門體外表。目前,我們擁有屏蔽門系統軟體著作權有8項,發明專利有40多項,其他專利有200多項。在這個領域,我們與很多跨國公司競爭。2010年,我們通過訴訟日本的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並獲得了賠償。現在我們是這一領域全球最大的供應商和服務商。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未來您希望方大成為一個怎樣的企業?
熊建明:不斷創新的百年老店!
審讀:喻方華
1
24個金幣已到賬
金幣可兌換現金
立即提現
熊建明

熊建明,男,漢族,生於1957年04月, 江西南昌人。 現任方大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江西省工商聯兼職副主席。

你手中的航天發展股票明日能否上漲?
中富金石
廣告
百萬基建狂魔們的賽博世界
產業家

綠色節能!能源金貿區金科環形隧道引進光導照明系統
西安發布

促進中醫傳承發展 天津建築設計院與石氏公司簽署戰略協議
津雲客戶端

看更多熱點資訊

④ 李迅雷:不要期望再來一輪新的基建大潮 或靠房地產刺激來拉動經濟

昨天,應邀在華安基金舉辦的「 2020春季ETF與資產配置峰會 」作了關於《全球疫情蔓延下對中國經濟影響及應對之策》的報告。主要觀點如下:

1、在全球貿易摩擦不斷、全球疫情大概率失控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可能出現衰退,而且這種衰退的跡象恐怕還是會持續下去,整個全球化或要告一個段落了。

2、我國在疫情之前對2020年的GDP增速目標應該是6%,現在恐怕要把GDP增速目標降到5.5%左右,當然一季度可能會更加難看,二三季度可能會有一個恢復,有一個比較強勁的反彈。

3、不要期望再來一輪新的基建大潮,或靠房地產刺激來拉動經濟,它的邊際效應是越來越弱的。

4、對於2020年來講,我對資本市場還是比較樂觀的。從投資的角度看,金融資產比房地產更值得配置,要配置頭部的企業,而不是配置那種非頭部的,炒題材、炒概念的風格難以持久。

5、2015年的情形應該不會重現。今年降准、降息的空間較大,讓我想到了2015年的降准降息潮;但2015年既是金融創新之年,又經歷了從加杠桿到去杠桿的過山車過程。如今跟那一年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對金融風險的防範意識進一步提升了。

6、「估計2020的財政政策會大力放鬆,過去財政赤字率一般都在3%以下,2019年是2.8%。估計2020年會突破到3.5%。貨幣政策方面,已經步入降息周期,要降利率、釋放流動性。

疫情或失控——

2020年全球經濟在震盪中下行

我們在2月3日發布的《基於數學模型的新冠病毒傳播預測》報告,預測結果與國內疫情實際情況比較契合:模型預測新增病例拐點發生在2月17日(中性假設下);截止2月29日,衛健委公布的全國累計確診人數(不含港澳台)為79824人,模型預測值為78775人,僅相差1.3%。在疫情防控分區分級措施下促進復工,不會帶來疫情的明顯反復。

同時,我們認為國內通過嚴格的防控措施,已經將傳染系數下降到了0.5左右(平均每個病人只能傳染給0.5個人), 而達到這一效果可能需要將人員之間的接觸頻率比平時下降80%。

以國內防控措施的嚴格度和效果為標尺,評估海外疫情防控的難度:前景不樂觀,失控的概率較大,加快特效葯和疫苗的研製可能是應對全球新冠疫情的重中之重。從流行病傳播模型來看,基本傳染數要下降到1以下,才能控制疫情,而在其他參數控製得跟國內相同水平的前提下, 人員的接觸頻率要比平時下降66%以上,這對不少國家的組織動員能力可能存在較大挑戰。

因此,海外疫情擴散短期內或難以控制,其危害可能明顯高於過去幾十年的其他幾次疫情,將對全球的人員流動和經濟活動將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將顯著增加。

即便沒有這個疫情,全球經濟同樣是處在下行趨勢當中,比如 2019年,日本的GDP增速只有0.7%,美國的GDP增速2.3%,歐盟的GDP增速是1.4% ,無一例外都是下行。即便是大家所看好的印度,去年的GDP也是從上一年的7%以上下降到了5.3%。

所以在全球貿易摩擦、全球疫情很難以控制的情況下,今年全球經濟出現了衰退的跡象,而且這種衰退的跡象恐怕還是會持續下去。故全球化進程或要告一段落了。2019年全球商品出口佔GDP的比重已經出現了一個下行拐點,疫情的失控可能會對全球本來就偏弱的經濟雪上加霜,對全球經濟不要過於樂觀。

為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全球性的2020年降息還會持續,降息意味著流動性還是得到進一步的釋放,像美聯儲突然宣布降息50個基點,在 歷史 上也是比較罕見的。如果沒有疫情,降息也是大趨勢,因為整個經濟的回落,投資回報率、資本回報率的下降,是一個大趨勢。故降息不是央行有意所為的, 央行只是去順應趨勢,所以降息的本質還是在於對本國經濟的擔憂 ,對於全球經濟下行所帶來的風險的擔憂。

美國股市最近震盪非常大,美國股市周三為什麼大漲,就在於「超級星期二」的競選中, 桑德斯競選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可能性不大了 。這使得投資者預期下一屆美國總統的施政方針會比較溫和,對於美國經濟有利,對於全球經濟也是有利的。

那麼,全球經濟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弱的走勢,與長期和平導致的收入分化相關,收入分化帶來了階層的固化,帶來了經濟結構的惡化,因為和平就意味著 游戲 規則不變。所以很多東西我們不能只看它們的一個方面,還是要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去分析, 不要以為和平就是萬事大吉,它會帶來經濟結構的固化,階層的固化 。這種固化帶的整個經濟效率的下降,帶來了中低收入階層對現實的不滿。

所以不管有沒有疫情,像結構固化等問題,註定使得今後全球經濟呈現低增長、高震盪特徵,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會下降,大家避險的需求會上升。我在2018年就提出這樣一個 「和平導致衰退」 的邏輯,並推薦黃金作為避險工具。這是一個長期邏輯,至於這個過程怎麼去演繹,它一定會有反復,會有扭曲現象,但是總的趨勢還是不變的。而且這種下行是處在衰退的趨勢中,給中國經濟也帶來負面影響。

疫情加速中國經濟結構分化趨勢

中國經濟在增速放緩的過程當中,同時也出現了經濟結構的分化。如果付出很大代價去穩增長,也會導致諸多問題,比如說宏觀杠桿率上升,居民收入分化、貿易摩擦加劇等。

因為要維持高增長,就要大出口,在全球經濟當中就容易跟別國發生貿易沖突;追求高增長,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就會出現,從而影響到消費,導致產能過剩;為了穩增長,靠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來刺激又會導致債務率上升,反過來又會制約經濟的增長。

任何一項政策都是有收益,同時也有代價的。故在不斷的政策刺激下,全球經濟不可能持續的高增長,因為增長是有極限的,資源的配置、經濟結構在這個過程當中都需要有及時調整,如果不調整就會出現問題。我們看到 宏觀杠桿率水平在過去的12年中持續上升,大約上升了100% ,包括政府杠桿率,企業杠桿率和居民杠桿率,都是在上升的。

我想強調的一點就是,增長是有極限的,調整無法避免,洗洗更 健康 。我們現在處在分化當中,就是體現了這種存量經濟特徵越來越明顯。所以 不要期望再來一輪新的基建浪潮,再來一輪房地產大漲來刺激經濟,政策刺激的邊際效應是越來越弱了。

存量經濟特徵越來越明顯的時候,分化必然出現,分化體現在方方面面, 首先是人口的分化 ,我們現在2/3的城市人口是凈流出,人口流入的城市是少數的,流入的城市主要在哪裡呢?廣東和浙江。這次疫情確診人數多的地方,除了湖北以外,基本上都是經濟發達地區,因為這些地方人口流動量比較大。所以人口的分化中,落後地區人口凈減少,發達地區如長三角、珠三角、杭州灣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這些地方的 人口集中度都在提高

其次是居民收入的分化 。如高收入階層與中高收入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在擴大,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較快,表現為奢侈品的銷量大幅增長;低收入階層在扶貧政策下,這幾年收入增長還是比較明顯的,但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速大幅放緩,與全球居民收入結構變化很類似。

實際上,真正拉動消費規模提高的是中低收入階層。這次疫情也給中低收入階層帶來比較大的壓力,比如農民工就業的問題,在復工潮當中,返城的農民工數量不到40%。回顧一下當年2009年次貸危機之後,農民工返城的比例也是大幅下降,但跟現在來比,現在要嚴峻得多。因為疫情疊加原先的結構性問題,使得分化現象加劇。

總體來講,分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如產業分化就是正常或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的現象。新經濟在高增長,傳統經濟在低增長,這就是新舊動能的轉換。疫情也加速了頭部企業和非頭部企業的分化,像餐飲業裡面的有些大型連鎖企業,很容易的獲得融資。而大部分中小的餐飲企業,現在可能就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又如,1~2月份全國房地產的銷量也出現了嚴重分化。房地產企業銷售收入從高到低排名,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銷量盡管出現了回落,但回落幅度只有百分之十點幾。而 第81~100名的銷量回落超過40% ,這說明房企的分化現象非常明顯。

從投資的意義來講,要配置資產就要 配置頭部的企業 ,而不是配置那種非頭部的,炒題材、炒概念的企業。回顧 歷史 ,其實全球都是一樣的,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在資本市場上賺錢的企業或者賺錢的投資者都是少數,基本上呈現出二八現象。

此次疫情加速了經濟增速下行步伐,同時也加速了經濟結構的分化進程。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有 健康 方面,即加速了新舊動能的轉換。同時也有令人擔憂的方面,如分化導致更加嚴重的結構性問題,這些是需要我們通過改革來推進和彌補。

2020年我國政策應對舉措與總體走向

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可能要遠超次貸危機。就看1~2月份的數據會發現,比如說6大電廠的日均煤耗明顯要低於2016、17、18、19年,4個年份。第2個,從上海春運遷徙規模指數來比,也是一個大幅度的下降。從物價來講,就菜籃子指數來講,食品的價格出現了比較大的回升,加大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第三產業打擊是最大的,包括航空、高鐵、餐飲、 旅遊 等,這次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影響不容低估。

同時,應對疫情的對策還是有的,比如說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還是靠投資,而投資裡面分三大塊:基建投資、房地產投資和製造業投資。製造業投資目前總需求減少,所以它很難起來,但是基建投資是可以通過政策來推進的。

當然,對於政策的作用不要期望過高。如像最近有媒體說,十幾個省份基建投資項目累加起來,總投資規模就達25萬億。這個有點偷換概念了,各省公布的只是報上去的項目,但這些投資項目是分階段來實施的,而且有些項目能不能實施,它還需要有資金的配套配合,還需要國家發改委來批准。

所以我們不能把那些項目的意向書當作我們的基建投資的實際規模,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的三駕馬車,是指基建投資、房地產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在目前情況下肯定要起主導的作用,從 歷史 上來講,基建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大概是不會超過25%的,通常情況下都在20%甚至更低。

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可以達到25%左右,要穩投資,肯定需要穩房地產。但穩房地產投資的前提是房住不炒, 現在政策的目標是穩定房價、穩定預期,不要讓房價再暴漲,也不要讓房價出現暴跌, 大跌那就是中國經濟就會失控。這個邏輯比較清楚。

應對疫情,三大部門結構要加速調整

面對疫情,中國經濟要穩住,還得靠投資發力,靠政府的組織資源能力。因為中國政府擁有的資源在世界各國中是最多的,如土地、自然資源,國有企業,行政性資產。這些資產加起來,那是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資產可以匹敵的。故我們要有信心,要有制度自信,尤其是應對危機,我國體制優勢、制度優勢等已經充分體現出來了。

我認為,中國經濟結構的問題長期存在,而且有固化趨勢,因此,一定要處理好中央地方與地方政府、國企與民企、高收入與中低收入群體之間的關系,這就是改革。長期以來,中央政府日子好過,地方政府日子不好過,故今後中央政府肯定要給地方政府增加財權。國有企業的日子好過,民營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國有企業尤其是銀行,要向民營企業或非金融企業讓利。就居民部門而言,怎麼使得我們居民收入結構更加合理?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稅改的方式來縮小貧富差距。

所以政策會逐步向扭曲的結構開刀,通俗講,就是國有企業給民企讓利,銀行給實體讓利,中央給地方讓利,富人給窮人讓利,這樣整個結構會更加合理。比如說在疫情之下,我們的就業會遇到比較大的壓力,怎麼辦?主要是通過扶持中小微企業,要解決就業問題,要給失業群體一定的補貼、發放消費券等。

財政政策肯定大力放鬆

貨幣政策進入降息周期

過去,財政赤字率也就是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一般都是3%以下,2019年是2.8%。我估計2020年肯定突破了,突破到多少? 我的估算是到3.5%,甚至更高 。到 3.5%是不是就會有風險了?對某些私有制國家可能是,因為財政赤字率的分母是GDP,如果這個分母換成資產來講,我們政府資產規模巨大,不用過於擔心財政赤字率的上升。

貨幣政策寬鬆了,進入降息周期、釋放流動性。從1月份到現在為止,央行已經投放了3萬億左右的流動性,一種投放規模在 歷史 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通過下調LPR、MLF和逆回購利率等,使得市場化利率再往下走。美國降息,歐盟一些發達經濟體降息了,它們降了之後,給我們也留出了更大的降息空間。

我的總體判斷, 7天期的逆回購利率有望降到2.2%以下,MLF利率有望降到2.8%以下,10年期的國債利率有望降到2.5%以下 ,發達國家降息之後,我國降息空間更大了。對應地,在一城一策下,銀行也會給房企更多的貸款,當然,前提是穩房價,今後,以鼓勵房地產投資為目的的政策應該也會擇機出台。

整體來講,一個流動性寬松、利率不斷下降的金融環境對資本市場是有利的,而且資本市場又在推進注冊制的改革,大力支持新經濟、技術進步等,這些舉措還是會延續下去的。在這樣一種大的背景之下,對於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來講,應該抓住這么一次疫情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轉型的機會。四中全會關於金融提出了48個字: 要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2020年政策舉措讓人聯想2015年大放水

對於2020年來講,新冠疫情像一隻碩大無比的黑天鵝,中國經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抵禦疫情的政策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我對資本市場的前景確實還是比較樂觀的。

一方面,我認為國內疫情已經得到了基本控制,疫情風險不會無限釋放。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衰退,發達經濟體不斷降息的大背景下,全球資金有望繼續流向中國,同時,我國今後的降准降息仍有較大空間。

當然,有點擔憂的地方是大量流動性在金融體系內流轉,沒有進入實體,讓我想到了2015年的股市異常波動。例如,最近場外配資現象又有所抬頭,部分股票的估值水平過高,呈現出泡沫。

不過,與2015年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上上下下對金融的認識深度進一步提升了,經歷了2016-2019年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大家對於金融去杠桿或穩杠桿的利弊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於金融與經濟的關系也認識更客觀和理性了。

今年又是上交所、深交所建立30周年,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資本市場應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的資本市場。同時, 今年恰逢深圳特區40周年,上海浦東新區設立30周年 。這對於改革開放的紀念非常具有特殊意義。屆時中央會給深圳和浦東帶來什麼樣的「 改革紅包」 ,值得期待。

科創板和或者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注冊制的背後就是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且改革的力度是比較大的。總體來講,我們高層把金融改革的重點、穩經濟的融資功能等很大一部分放在資本市場上面,由此帶來資本市場的活躍。同時,疫情擴散倒逼改革,推動了資本市場改革,國企改革、營商環境改善,政府提質增效等。

因此,經濟處在下行趨勢當中,轉型動力也會越來越加大,同時政策力度加碼,利率下行、財政發力,帶來了不少結構性投資機會。希望隨著疫情能盡早結束,中國經濟會回歸常態,資本市場發展空間也會更大。

風險提示:疫情失控,金融風險爆發

⑤ A股成交量破萬億!上證大漲2%可以給股民什麼提醒

事情發生於2020年7月2日,A股迎來了大漲,交易額甚至突破了萬億,其中滬指大漲超過2%,創業板也集體翻紅,兩市策成交額甚至突破了萬億。事實上,這也是2020年以來第二次成交額突破萬億,也是A股歷史上上第四次。說到這里,我們不妨來看看前三次成交破萬億的情況:

第一次發生於2014年12月5日,當天A股成交額歷史上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具體的成交額為10495億元,其中上證指數點位2937.65點。在此之後,A股迎來了難得一見的大漲行情,兩市成交額最高曾攀升至2萬億元水平。不過,到了2015年年中的時候,A股的行情卻開始回落。不過,在2015年上半年時間里,上證綜指累計上漲78.18%。

第二次發生於2019年2月25日,當天兩市成交額位10396億元,上證綜指點位來到了2961.28點。在此之後,A股的行情繼續上行,直到該年4月中旬轉向下跌。雖然這次成交額破萬億後市場繼續上漲的時間不像第一次那麼長,但持續了將近2個月的時間,大盤漲幅同樣亮眼。從2019年2月25日到4月19日,上證綜指累計上漲16.64%。

事實上也並非如此,因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量化寬松政策只是針對性的,未來有大牛市的可能性,但是也不排除持續走低的可能性。

⑥ 深圳特區40年蛻變:從「探路人」到「關鍵先生」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一句話,讓深圳走過了不平凡的40年。

1979年,他提出「劃出一塊地方」創建經濟特區;1980年8月,深圳便獲批成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激盪40年,彈指一揮間。深圳特區從一個「小漁村」成長至如今的國際化大都市。

40年來,深圳從經濟特區,發展到自由貿易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再成為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其功能定位也由改革開放初期的「窗口和試驗田」,變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

深圳被譽為「影響最大、建設最好的經濟特區」。用何指標來佐證「建設最好」?

1980年,深圳GDP僅為2.7億元,人均GDP835元;到了2019年,深圳GDP已高達26927億元,人均GDP突破20萬元。短短40年間,深圳特區GDP增長近10000倍,人均GDP升至全國城市之首,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全球5400多個經濟特區,沒有一個特區能像深圳一樣長期保持高速增長——40年來,深圳GDP的增長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9倍、全國的1.8倍。這意味著,過去40年世界每向前一步,深圳特區就跨越了近五步。

不止於此,最近揭曉的《財富》世界500強中,有8家企業來自深圳。21世紀經濟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20年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報告》也顯示,深圳摘得綜合績效、協調發展、綠色發展三個單項冠軍,高質量發展總得分位列全國第一。

深圳特區成績斐然背後,絕非簡單的「一特就靈」,而是其40年不懈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勇氣與銳氣,深圳奇跡恰恰詮釋了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站在40年的新起點探究特區成長密碼,意義不僅在於解開特區經濟持續高增長之謎,更在於特區如何整裝再出發,承擔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和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雙重使命。

1979年,時任交通部第四航務工程局二處四隊副隊長的倪鶴安,和100多名隊友奔赴深圳蛇口,成為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的首批建設者。倪鶴安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炸山開路,移走蛇口五灣和六灣之間一座攔路山頭。

經過商討,蛇口工業區指揮部提出了採用集群爆破施工法,負責施工作業的重任落在了四隊身上,倪鶴安親自按下了爆破電鈕。隨著第一聲開山炮在蛇口響起,南粵大地一夜之間沸騰起來,挖土機晝夜轟鳴,拉開了大規模經濟開發的序幕。

從工業一路到工業九路,從太子路到海上世界,蛇口工業區至今依然遺留著改革開放時的印記。蛇口雖小,但作為深圳特區先行者,這里開創了眾多「全國第一」。

成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開創定額超產獎勵制度,第一次以工程招標的方式管理工程,實現職工住宅商品化,在全國招聘人才,率先實行全員合同制,號召建立全國第一家企業法人股份制商業銀行及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商業保險機構。

實際上,早期從蛇口工業區孕育、起步的一大批企業,早已成長為享譽全球的知名代表,如招商銀行、平安保險、中集集團、金蝶……

不止蛇口,首吃螃蟹的基因還滲透到了深圳特區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深交所主要籌建者之一、原副總經理禹國剛回憶,深交所誕生之日就冒著違規的巨大風險,他形象地將其比喻為「先生小孩後拿出生證」。

原來,1990年5月,深交所籌備組去北京報批開市事宜,並未領到「出生證」;在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等人的拍板下,深交所於1990年12月1日在全國率先開始集中交易;直到1991年4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才由中國人民銀行補了一個「出生證」。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曾針對此事問過相關決策者,其回應稱,「深圳作為特區就是要膽大敢試,這樣做無非面臨兩個結果,一個就是中央不同意,我就把它關了;第二個就是中央把我罵一頓,允許我接著開。但無論哪種結果,都要試了再說。」

就是在如此開創性舉措之下,「吃螃蟹」精神在深圳市場經濟的實踐中逐步深化,貫穿了整個40年。

僅以住房制度改革為例,1980年,深圳開始建設東湖麗苑,這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個商品房小區;1987年,深圳敲響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地拍賣「第一槌」;如今,深圳在2018年又啟動了「二次房改」,提出到2035年,新增建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不少於100萬套,超出商品房的供應量。

自蛇口工業區設立出口加工區開始,深圳特區就憑借廉價勞動力、土地的比較優勢,吸引了一大批港資進入,包括第一家引進來的酒店、第一座引進的加工廠等,迅速打開了特區對外開放的局面。

從一組數據中可見一斑。特區設立之初,深圳僅有1家縣辦企業,員工108人。藉助「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方式,深圳成功嵌入了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到了1994年底,深圳特區的「三來一補」企業就超過了8000家,從業人員100萬人,產品種類也從不足10種發展到近千種,構成了以視聽產品為主的現代電子工業體系。

以富士康為例,作為首批進入大陸的台資企業之一,富士康在1988年就開始在深圳設廠,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的數次躍遷。

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回憶稱,富士康在深圳的第一個生產基地是位於深圳寶安西鄉的電腦接插件廠,到2004年已經逐漸從簡單的「三來一補」向電腦、手機等高端製造轉型升級,憑借勞動力紅利、大規模、高效率、低毛利的策略,迅速崛起為全球最大「代工巨頭」。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唐傑認為,「以外商投資為主、生產以加工裝配為主、產品以出口為主」成為深圳加入全球分工體系最簡明扼要的政策主張。

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減弱,「三來一補」企業的高耗能、高污染等後遺症也開始顯現,產業轉型勢在必行。1993年底,深圳特區出台決議,停止登記注冊新的「三來一補」企業,這也標志著深圳利用低成本要素發展出口加工貿易的結束。

為培育新興產業,深圳在「八五」計劃中明確制定「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工業為基礎,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產業發展戰略,提出「把深圳建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和生產基地」的目標,力主發展電子、石化、輕工、紡織、新型建材、精密機械等六大主導產業。

一個被特區傳為佳話的細節是:1999年,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在首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獲得了關鍵的第一筆220萬美元風險投資。而這個日後被稱為「中國 科技 第一展」的技術成果交易會,成了深圳特區在新世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開端。

在經歷了「騰籠換鳥」淘汰低端落後產能、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後,深圳成為了「三新一高」(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的典型代表。

自2009年以來,深圳先後出台實施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配套政策,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截至2019年,深圳高新技術創新型企業已超過3萬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10155.51億元,其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72.1%,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比也達到了67.3%。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在短暫的40年間,從一個人口只有30多萬的邊陲「小漁村」,發展為如今管理人口超2000萬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背後秘訣可圍繞一個「人」字展開。

從創市之初,深圳就是一個對人才開放的城市,最早打破傳統的地域、體制等限制,引全國之才、集全國之力建設。早在特區創辦之初,就曾出台不少全國矚目的引才之策。包括農村戶口入深圳戶籍,家屬沒工作的,深圳安排工作;分配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住房;高薪聘任人才,聘用期滿留去自由等等。

例如,蛇口1981年在全國公開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級部門調派幹部的做法,首開新中國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1983年,蛇口率先實行薪酬改革方案,不論級別職務,根據才能和貢獻確定薪酬。

一時間竟引得全國人才東南飛,不少人受特區朝氣蓬勃的生機召喚而來。放棄「鐵飯碗」闖盪深圳的徐少春就是其中一位。

1990年,徐少春帶著368元的養老保險金前往深圳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不久後他再次辭職,借了5000元購進一台286電腦創辦了深圳愛普電腦技術有限公司。這便是日後大名鼎鼎的金蝶軟體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1997-1999年間,深圳人才大市場僅接待像徐少春一樣來自全國各地的求職者,數量就超過了350萬。而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設立之初,深圳全市技術人員只有一名拖拉機維修員和一名獸醫;如今這一數字已超過200萬,40年間深圳 科技 工作者的數量增長了近100萬倍。

如此大攬人才,不難讓人想起「來了就是深圳人」那句膾炙人口的口號。有學者將深圳的創新氣質與其移民特色聯系起來,解釋「移民之城」為何能夠成為創新之城。「早期到深圳的移民大多都是拋棄了原有的穩定生活,願意承受遷移帶來的不確定性,去滿足其對未來的高預期,這種文化特質尤其適合以IT為背景的高 科技 領域的創新。」

過去4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了約42倍。直到目前,深圳依然在採取寬松的戶籍政策,大專以上學歷落戶不受限制。深圳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2019年,全市新引進人才28萬人。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的教授代明,他曾於1999-2004年在深圳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先後任職研究員、研發部長,對於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頗有研究。

在他看來,深圳特區成立之初曾是一座「四無」城市——無重化工業基礎、無重大國家項目、無西方大型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無資源環境承載力,深圳憑什麼迅速實現崛起?

不少學者認為,深圳的崛起得益於其區位優勢,毗鄰香港;也有學者認為,其得益於政策優勢,稅收優惠、土地保障帶來巨大紅利;更有學者將其歸納為有為政府加之有效市場。

代明認為,區位論、政策論、方略論皆有一定道理,但多少有些「失焦」。在眾多沿海、沿邊經濟特區中,深圳的成功與其背後的制度創新不無關系。

例如,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後,全國各地都來經濟特區參觀學習,民間 科技 企業相關規定也逐漸影響到全國,民營 科技 企業開始在全國遍地開花。

早在1987年2月,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關於鼓勵 科技 人員興辦民間 科技 企業的暫行規定》,在全國首次提出 科技 人員可以以現金、實物及個人所擁有的專利、專有技術、商標權等工業產權作為投資入股,並分取應得的股息和紅利。

這意味著承認知識產權的價值,直接帶來一股以華為為代表的創業潮,也為深圳高 科技 產業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體制機制基礎。

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張思平對此也頗為贊同。他表示,深圳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為高 科技 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建立和完善不同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人才服務體系、以高交會為主要平台的高 科技 交易市場體系、以高新園區為平台的區域服務體系、以華強北為代表的為高 科技 產業服務的產品配套市場體系。

「正是因為上述全方位的政府體制創新服務體系,才為深圳高 科技 不斷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支撐。」張思平說。

不僅於此,深圳已經成為制度創新的策源地,不少制度改革經由此推向全國。據2017年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的統計,深圳25年來制定的法規和法規性文件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在國家和地方立法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先行先試,這些法規不僅護航深圳的發展,也為國家提供了參考藍本。

例如,今年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擬新提交審議立法項目29項,包含新制定法規14項,其中,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破冰」, 科技 企業有望實施「同股不同權」,深圳的立法 探索 背後,是這座城市改革的底色。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恰恰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迎來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不少學者對如何看待深圳未來的發展進行了諸多討論。

受訪專家認為,在爭當全球標桿城市的賽道上,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而持續推進制度創新、 社會 治理的現代化,這是國家賦予深圳的新使命。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和 科技 創新的高地,深圳有著雄厚的發展紅利和持續創造紅利的能力,理應為中國方案的 探索 和供給作出貢獻,相信這也是中央將深圳設立為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初衷所在。

郭萬達表示,在40年發展過程中,深圳特區雖歷經過波折,但「關鍵先生」的地位始終沒有改變。

1992年,隨著浦東新區設立,中國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和內陸城市的開放新格局,「特區不特論」一度甚囂塵上,爭論直到1995年還未停息。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深圳開始停止登記注冊「三來一補」企業,並在「八五」計劃中明確提出把深圳建成成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和生產基地,再次領跑全國產業結構轉型。事實證明,後期全國產業轉型大多借鑒了深圳改革經驗。

2002年,一篇《深圳,你被誰拋棄》的文章再次將深圳推上風口浪尖,「產業外遷」一時間成為全國熱議的焦點。

深圳開始主動面對新一輪的轉型,大力推動「騰籠換鳥」,在幾年間甚至有超過1.6萬家企業離開了深圳,轉而迎來了一大批創新型 科技 企業。從傳統製造轉型升級為智能製造,深圳再一次走在了全國前列。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認為,特區模式可能被別人抄襲,但特區功能不會,其最根本的一點是創新、先行先試。尤其是在經濟特區、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三區疊加下,深圳仍要繼續發揮特區作用,在全方位先行示範。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較軟實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曹文煉認為,中央之所以選擇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是基於深圳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發展基礎,積累下來的改革經驗以及人才和體制優勢等。

站在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新起點上,深圳的發展也進入新的 歷史 階段,如何繼續扮演中國 科技 創新龍頭的角色,再造新時期的華為、騰訊, 探索 社會 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方案,深圳仍然需要依靠持續的改革。

(作者:李振,王帆)

⑦ 不是深圳40周年嗎 為什麼深圳股票跌停了

任何時候,投資者總是有分歧。有人掛跌停賣出,自然也有人在跌停板上買入,當然就會有成交。

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了,這40年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過頭了看,已經改革開放了這么多年頭了,從那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變成了現在高高大大的大學生一名了,突然感覺我也如見證人一樣見證了我們國家的發展。

從我小時候,我記得我那會家裡面特別的窮,沒有多餘的零食吃,能吃飽飯也覺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有著寬闊的眼界發展我們的國家,先去了南方視察,決定首先在深圳搞試點地區。

改革開放,這是一個偉大的決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經過幾年後,深圳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變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給世界展示了我們中國不一樣,我們中國靠著自己也是可以發展的,深圳就是一個例子。

從那時候什麼工廠也沒有,到現在的工廠處處所見,現在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來著於深圳這些南方的城市,而且現在的深圳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人才,來發展高精尖的儀器創新發展。


⑧ 上市公司舉辦40周年慶股票會漲嗎

上市公司投資者接待日股票並不會上漲 往往這一天反而主力會進行打壓壓盤 進行借機洗盤的行為 ,上市公司投資者接待日並沒有什麼好事情 往往是上市公司在這一天是作為安撫股民 做的一些表面工作 這只股票也許會馬上出現利空了 在這之前 股民應該拋出股票為好 

⑨ 不是深圳40周年嗎為什麼深圳股票跌停了

任何時候,投資者總是有分歧。有人掛跌停賣出,自然也有人在跌停板上買入,當然就會有成交。

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了,這40年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過頭了看,已經改革開放了這么多年頭了,從那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變成了現在高高大大的大學生一名了,突然感覺我也如見證人一樣見證了我們國家的發展。

從我小時候,我記得我那會家裡面特別的窮,沒有多餘的零食吃,能吃飽飯也覺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有著寬闊的眼界發展我們的國家,先去了南方視察,決定首先在深圳搞試點地區。

改革開放,這是一個偉大的決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經過幾年後,深圳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變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給世界展示了我們中國不一樣,我們中國靠著自己也是可以發展的,深圳就是一個例子。

從那時候什麼工廠也沒有,到現在的工廠處處所見,現在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來著於深圳這些南方的城市,而且現在的深圳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人才,來發展高精尖的儀器創新發展。


閱讀全文

與股票深圳40周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資決定匯率波動 瀏覽:951
trix指標與macd區別 瀏覽:684
基金屬於投資還是理財產品 瀏覽:547
期貨交易費傭金如何返還 瀏覽:858
1999年證券法全文 瀏覽:7
2009年日幣匯率 瀏覽:967
28萬美金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369
菜粨期貨1609 瀏覽:649
買股票和證券公司 瀏覽:304
600398融資 瀏覽:965
宇環數控股票股票行情 瀏覽:881
中證期貨銀川 瀏覽:555
鎳的上市公司 瀏覽:179
炒股可以加杠桿軟體 瀏覽:612
企業杠桿率多少合適 瀏覽:344
三晟金融集團有限公司 瀏覽:529
廣東天健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07
廣州醫思醫療集團有限公司 瀏覽:120
期貨實踐實訓實驗報告 瀏覽:216
今日頭條誰融資 瀏覽:110